语言康复锻炼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康复锻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康复锻炼

篇1

关键词:乳腺癌 功能锻炼 综述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075-01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20-59岁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死因[1]。临床上多采用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2],但手术的创伤往往破坏了患侧上肢正常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不少患者在术后出现肩部僵硬,上肢功能障碍,如何有效地指导术后患者进行上肢功能锻炼,成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现结合临床工作及相关文献将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1 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意义

1.1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以防止上肢功能障碍。在进行乳腺癌根治术时,与肩关节、肩胛骨运动相关的肌肉以及供其营养的血管、神经被暴露、切断或切除,使其受到一些破坏性的侵袭。由此造成术后患侧肩关节功能障碍,上肢淋巴浮肿等并发症[3]。有调查结果表明,在全部的80例患者中有68例非常关注术后如何锻炼患肢恢复功能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她们更渴望及时得到正确的锻炼方法[4]。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患者患肢抬举和外展功能可能得到较好的恢复[5]。

1.2 功能锻炼可以减少淋巴水肿的发生。而早期系统锻炼避免了挛缩的疤痕压迫腋静脉,使腋静脉回流受阻减轻。同时患肢的活动也促进了血液循环,增加了淋巴回流,从而减少了水肿的发生或促进水肿减轻[6]。护士应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原理,方法,意义,按需要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预防术后功能障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

2 上肢功能锻炼的时间和方法

2.1 上肢功能锻炼时间。

2.1.1 传统观点认为乳腺癌术后2天内,患肢应制动,以免影响切口皮瓣贴附,引起皮瓣下出血,积液[8]。阳世伟等认为术后24小时开始第一阶段康复训练。而梁志翔等[9]等认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期选择在术后12小时开始。

2.1.2 近期大量的护理临床研究[9-12]表明,术后早期(1周内)只要不做肩关节外展活动,前屈后伸幅度不要过大,不用患肢支撑起床,术后1-3天可行手,碗,肘的屈伸及旋转运动。

2.1.3 刘庆芬等[13]认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第7天开始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对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无影响。

2.1.4 对于肩关节开始锻炼时间,张忠玲,屈清荣[14]等认为推迟肩关节活动时间,可使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和引流量明显减少,而对肩关节的功能没有显著影响,而范青风等[15]认为,肩关节的锻炼时间以术后30天为宜,有利于手术创面愈合。因此,肩关节术后最合理开始运动的时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方法[16]。

2.2.1 第一阶段。术后24h开始指导患者做伸指,握拳运动,以活动腕关节,4次/d,10下/次。

2.2.2 第二阶段。术后2-3d做前臂伸屈运动,坐位练习屈肘屈腕,4次/d,10下/次。并在餐饮时自己端碗杯,自己刷牙,洗脸,患侧腋下避免张开,用三角巾保护。睡觉时,患侧上肢下垫小枕,避免腕部下垂。

2.2.3 第三阶段。术后4-5d练习患侧上肢摸同侧耳廓,对侧肩,运动时腋窝不要张开,腕部不要抬高,因此时皮瓣与胸壁贴合尚未牢固,过度运动患肢可发生皮下积液。

2.2.4 第四阶段。术后5-7d患侧上肢慢慢伸直,内收,屈肩关节,抬高90°,不能外旋,外展。

2.2.5 第五阶段。术后7-10d练习手指爬墙运动,沿墙壁指尖向上伸,以术前记录高度为目标,每天做好记录。以上运动均应在术后至拆除缝线前。

2.2.6 第六阶段。在全部拆除缝线后做以下运动:压臂运动、摆臂运动、扇动臂膀运动、吊绳运动、梳头运动。每项每天各做10次,并持续进行1-5项运动。

3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注意事项

3.1 锻炼应循序渐进。在做乳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时,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过度的锻炼会影响切口的愈合。

3.2 与按摩相结合。手法按摩能促进代偿机制的良性循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增加静脉侧支循环建立,促进淋巴和组织间液回流,减轻患肢僵硬和疼痛,同时按摩对神经系统有镇静或刺激作用,有利于皮肤愈合,减少疤痕增生,有利于肌肉,神经功能恢复[17]。

3.3 与有氧运动结合。局部功能锻炼并结合有氧运动,可通过提高心肺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从而有利于保持和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恢复和改善。

3.4 坚持锻炼时间不应少于半年。皮瓣与胸壁的贴附及皮肤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均有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的形成,但随着锻炼,在应力作用下,瘢痕组织不断塑型改建,这一过程大约在术后半年内基本完成。因此,术后半年,特别是前3个月,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是非常重要的[18]。

目前的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方法较多,可根据手术方式,患者的理解能力,文化程度等给予循序渐进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Jemal A, Siegel R,Xu J ,er al.Cancer statistics,2010[J].CA Cancer J Clin,2010,60(5):277-300

[2] 孙强.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中手术治疗的核心作用[J],中华乳腺病杂志,2012,2(6):6

[3] 王秀娟,崔文娴.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01):18

[4] 林松森,杨冬花,段林生.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12,6(10):1457

[5] 杨思凤,李凤英,鞠青.乳腺癌患者术后系统功能锻炼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04,10(1):66

[6] 毕旭东,白光.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J].中华医学丛刊,2003,3(4):23

[7] 王凤玲,马双莲,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02(5):6

[8] 徐忠法,刘奇,主编.现代乳腺肿瘤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7-604

[9] 黄利群.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25)

[10] 王梅.早期康复锻炼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02)

[11] 庞永慧,茅传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5)

[12] 崔文娴.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的早期康复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94

[13] 刘庆芬,吴燕.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时机选择[J].护理研究,2006,20(28):2570

[14] 张忠玲,屈清荣.早期患肢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01)

[15] 范青风,杨淑萍.乳腺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33)

[16] 徐丰菊.癌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

篇2

急性脑卒中患者起病突然,恢复过程漫长,通常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以往传统的治疗、护理干预,忽视了患者的康复护理,导致其骨质疏松、关节挛缩变形、肌肉萎缩等症状[1],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具有显著影响。早期实施康复锻炼,使脑卒中偏瘫患者及早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减少临床致残率。现择取2014.01-2015.01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一步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价值,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a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01-2015.01期间在我院就诊治疗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计算机抽签法进行分组,每组平均45例患者。对照组:24例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50-85岁,平均年龄(67.85±6.37)岁。其中,右侧偏瘫者22例,左侧偏瘫者23例。研究组:21例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51-86岁,平均年龄(68.86±6.94)岁。其中,右侧偏瘫者20例,左侧偏瘫者235例。全部患者均通过头部CT、MRI检查得以确诊,上述资料相对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显著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5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应用妙纳、替扎尼定等抗痉挛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45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配合早期康复护理。(1)语言功能护理:加强患者早期语言功能的康复锻炼[2],与其达成亲密的沟通关系,若是患者无法说话,可借助一些可以表达需求的图片,或是利用手势、写字等肢体语言,以便完成、弥补讲话的内容。如果患者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差,可通过手势、视觉信号以及简明扼要的单词,尽量不使用复杂的语句。每次语言锻炼时,护理人员必须反复示范,监督患者坚持锻炼。(2)生活能力锻炼(简称ADL):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的ADL 锻炼,例如进食、洗漱、穿衣服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捡豆子、拨算珠、搭积木、投球等肢体动作锻炼,促进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3)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关节活动,应该先从大关节开始活动,然后再进行小关节活动,活动幅度从小逐渐增大,逐渐达到可以完全伸直、屈曲。尽可能进行主动运动,充分发挥健侧肢体功能,帮助患侧肢体运动,每次活动量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宜。注意观察患者病理指标的改变,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应及时停止锻炼。床上锻炼,坐位及坐起平衡、床上移位、翻身等锻炼,可由卧位开始逐渐改为坐位。运动锻炼时,切勿强硬拖拉,防止关节受压、损伤。进行坐位锻炼时,注意动作缓慢,避免发生性低血压而造成休克。站立式锻炼,帮助患者站位步行,注意保护患者的患侧,避免跌倒导致再次损伤。

1.3指标观察

参考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法(简称 MESSS )、生活质量指数(简称 QLI)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3]。 MESSS 评价内容主要是步行、肌力、言语、面瘫、水平凝视功能以及意识,分值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陷越为严重。 QLI 评分的评价内容主要是生活前景、家庭支持、健康感觉、日常生活以及活动能力。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应用方差±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用百分比(%)表示,然后利用X2进行检验。当P值小于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MESSS 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 MES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P

表一两组患者的MESSS 评分对比分析表(X±s,分)

2.2 QLI 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 QLI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P

表二两组患者 QLI 评分对比分析表(X±s,分)

篇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6-0037-03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患者虽然在急性期得到了积极的救治,挽回了生命,但大多数还是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75.00%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质量,如半身不遂、失语、痴呆、四肢抽搐等[1]。这些后遗症使患者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既增加了患者本人的痛苦,又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困难。故做好后遗症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自2007年我们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并对361例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护理脑卒中患者361例,所有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178例,女183例,年龄60~9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332例,冠心病者201例、糖尿病者92例。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2例,脑出血49例;残障情况:肢体功能障碍146例,语言功能障碍22例,二者均有者173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56 d。

1.2 方法

1)心理护理 重视心理康复的作用,以心理康复促进机体康复。护士通过语言鼓励患者发挥自身的潜能,树立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达到理想效果。

2)康复护理 一般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3 d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则需在发病1周左右进行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进行床上动作训练,锻炼患者向两侧翻身,进行床上移动和躯干活动。

3)皮肤护理 每天定时翻身,拍背,翻身时避免拖拉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应整洁,无渣滓。

4)生活护理 喂食时,速度不宜太快,每口喂食量不能过大,防止食物呛入气管。饮水,进食后应让患者咳嗽或拍其背数下。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大小便后要及时帮助其用温水清洗。

1.3 评价标准

痊愈:记忆力恢复较好,语言清楚,肌力恢复正常,能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显效:语言较清晰,肌力恢复4-6级,能拄拐杖行走,生活大部分能自理;有效:能说简单词汇,肌力恢复3-4级,独立坐稳,无肌力萎缩;无效:症状较重,有肌萎缩。

2 结果

经过1-6个月的康复后,痊愈95例,显效89例,有效88例,无效89例,总有效率为75.35%。

3 讨论

脑卒中后遗症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的康复护理是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功能恢复的基础,完善的生活护理是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3.1 心理护理

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等恢复较慢,患者对坚持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表现急躁,久而久之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并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情绪调控工作,积极介绍脑卒中康复期功能锻炼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帮助患者正确对待脑卒中后遗症,制定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功能锻炼计划与目标,教给患者及其家属作瘫痪肢体被动运动的方法。护士应尊重、体贴患者,因人而异,做好不同时期的心理护理,对好转与进步者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如微笑、点头或者翘起大拇指等,使患者愉快地配合治疗[2]。护士应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用温和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给予心理支持,协同家属安慰、鼓励患者,让病友听轻音乐,谈开心的事。某些暴露性操作,应保护患者隐私,避免不舒适的情绪产生[3]。

3.2 饮食护理

脑卒中患者应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且口感松软、富营养的食物为主,多食富含维生素、粗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低脂、低盐,低糖,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对卧床不起者,取侧卧位喂食,进食过程中应精力集中,忌大口进食,要细嚼慢咽[4]。吞咽困难者应进行鼻饲,鼻饲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食物呛入气管[5]

3.3 功能锻炼

偏瘫早期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卷海绵卷,肘关节微屈,上肢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肢关节;为了防止足下垂,使踝关节稍背屈,为了防下肢外旋,在外侧部可放沙袋或其他自制的支撑物[6]。

对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同时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如果肌力尚存,能适当运动者,可散步,打太极拳、做气功;如肢体完全瘫痪,可为患者按摩和被动运动。按摩一般由末梢向心按摩,以帮助静脉、淋巴回流。按摩时间为每个肢体5 min,2次/d。被动运动是使患肢关节在他人辅助下活动。先做大关节,后做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渐大,并嘱患者用力,尽量使瘫痪的肌肉收缩,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晚上用温水泡脚,促进睡眠[3]。患者瘫痪肌体的肌力基本恢复后,护士可指导其进行主动运动,如练习仰卧、伸手、抬脚、关节屈伸和转动,而后练习起立、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做拉伸、提物等运动进一步恢复其肌肉功能。此后,可训练手部的精细动作,如抓握,捻动、扣纽扣、用筷子夹菜、翻阅书报等,以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6]。

卒中后遗症的康复具有长期性和延伸性特点,为使患者回到家庭和社会后能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应适当放宽对陪护或家属的管理,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各项康复治疗[7]。

篇4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90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51例,均伴有不同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神志清醒;年龄45~83岁,平均62.6±10.6岁。经我院神经专科确诊者,出院时符合出院标准,为生命体征稳定的康复期患者,女70例,男81例;其中脑梗死102例,脑出血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住院14~50天,平均20天。

干预方法:做好常规出院指导,并定期家访和电话访问,定期返院复查等途经。了解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指导患者坚持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①首先根据病人的肌力、肌张力、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等作出针对性指导,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在疾病恢复中的重要性。功能锻炼以主动练习为主,被动练习为辅,是渐进过程。肌力Ⅲ级以下的患者指导其家属协助其各肢体关节进行屈曲、伸展及抬举等被动运动,活动以病人关节能耐受为度。肌力Ⅲ级以上,鼓励病人进行主动运动,并进行家庭推拿按摩、理疗等。②语言通过发音、数数、说字、词、句等训练,提高患者口唇、声带及喉头的运动能力。

饮食干预:①脑卒中病人多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根据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合理膳食。②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发生便秘,可作下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及适当运用药物和开塞露。

预防并发症:①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对受压处的皮肤进行按摩,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病人皮肤及床褥的清洁卫生,做到勤观察、勤按摩、勤檫洗、勤整理、勤更换等。②有计划适量地活动全身,适当户外活动,保持室内环境通风良好,以防呼吸道感染。③加强营养,调理饮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活动程度等来调整热量的供给,以防止营养不良,影响康复。

心理干预:脑卒中患者由于躯体功能障碍,伴随着的心理改变有抑郁、焦虑、恐惧、情绪低落、急躁易怒等。其中抑郁症在脑血管疾病后情感障碍中居首位[1]。

用药指导:脑卒中病人须长期服用降压、降糖、降脂、改善脑血管及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药,如阿司匹林的作用是防止血小板凝聚;抗高血压药物等。向病人及家属强调按时按量服用降压、降糖等药的重要性,说明服药方法,评估药效、不良反应,并告知定时测量血压,定期复查血液黏度,血糖等的临床意义,以保证病人最大程度康复,减少复发。

结果

对151例出院3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肢体功能障碍135例,行为自理能力恢复80例,部分恢复18例,在恢复中3例;高血压136例,血压稳定132例。每2周随访1次,门诊随访率98%,坚持服药者占98%。

讨论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病情重,病称长,患者由正常人人变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并且心理急躁、恐惧、抑郁,给家人增加负担,所以接受现实,正确地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家庭护理成功的保证,而护士的正确指导和家人的积极配合,是家庭护理成功的关键。因此,建立“护士-患者-家属”三位一体的家庭护理摸式尤为重要。况且,家庭干预是近年来普遍受到重视的一项心理与社会康复手段,也是目前流行的康复对策[3]。家庭护理:如对脑卒中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肢体推拿、理疗按摩等。

参考文献

1张小丽,陈少玫.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分析.中国研究,2006,19(6):24-28.

篇5

摘 要 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度过危险期后,大部分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精神障碍等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使患者思想上产生很大压力。在治疗阶段,患者对恢复寄予很大希望,认为身体功能的丧失是暂时的。急性期的治疗结束后,患者因出现残疾而感到忧郁、绝望、不安或沉闷不语、伤心流泪、悲观厌世。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因此,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康复期的护理,对稳定病情、降低病残率,对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后遗症 康复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180例中,男104例,女76例;脑出血65例,脑血栓55例,脑栓塞60例,瘫痪60例,失语36例,瘫痪并失语84例,住院30~85天,平均50天。

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凶险,常发生一些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脑疝: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②脑心综合征:当脑出血病变波及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导致神经体液障碍时,也常引起心脑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③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④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脑出血病人常因频繁呕吐、发热、出汗、脱水剂的应用和补液不足而造成失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有时因缺氧、饥饿、呼吸异常等导致酸中毒,或偶然发生碱中毒。⑤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⑥褥疮。此外,最常见的并发症还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

康复护理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品质:在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康复护理是最关键的环节。任务繁重而且不

为病人所理解,常常是吃力不讨好。如引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校正某种行为,纠正某种依赖性心理,往往需要多次的说服诱导,这就需要护士同情病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并且要有极大忍耐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护士还要懂得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和病人的心理特征。因此,需要勤奋刻苦、好学上进的精神,去获取渊博的知识。在多年护理工作中深深体会到:只有具备了高尚品质,才能更好地完成病人的康复护理任务。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所有护理措施中最重要环节,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积极的作用,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过后,患者不同程度的遗留下难以恢复的机能障碍及心理创伤,他们往往产生严重焦虑与抑郁心理,对康复失去信心,多不愿接受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要主动热情开导病人,鼓励患者充分发挥自我表现潜在力量,变悲观失望为主观努力,以坚强的信念积极愉快的情绪接受康复治疗及锻炼,护理人员在语言上行动上要保持良好的形象。并做好家属的工作,使家属也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

肢体功能锻炼:早期康复: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肢体多为弛缓性瘫,数日后肌张力增加,出现上肢以屈肌痉挛和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的异常运动模式。根据国内外资料证实,早期康复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康复治疗。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疾病的继发障碍,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的。

按摩肢体、被动运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过程,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皮肤营养,保持肌肉弹性,可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早期以卧床被动运动为主,活动时要缓慢,逐渐而均匀地伸展弯缩肌肉,避免用力过猛而导致关节肌肉损伤。

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主动运动不仅可以使患者的肌力增强,预防痉挛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患者的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能动了。这种功能的恢复对患者心理上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医务人员的进一步合作是十分有益的。活动的方法应遵循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下后上,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下肢功能恢复的病人即可下床活动,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增强病人体制,为病人全面康复创造条件。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下肢活动恢复早于上肢。

进行坐位锻炼。床上能坐起后,扶患者坐椅子上作下列锻炼,把手前举、侧举,坐1~2分钟。能坐稳时,练习缓慢向前、后、左、右弯腰,逐渐争取多坐些时间。坐稳后扶床或桌子站起,然后再坐下站起,反复练习。

站立后的练习:由护士或家属扶持以床边站立。健侧上肢扶床边或桌子,健肢站稳,锻炼患肢。练习不用手扶站稳,然后向左右移动身体重心,轮流用一条腿负重站立。着重练习正常步态。纠正患肢膝关节下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运动,完成屈膝伸踝,脚掌落地,如膝部有力量时可练习蹲下,反复练习。

步行锻炼: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是自理的关键,也是康复过程的一个跃进。随着病情的好转,当病人能站稳10~15分钟而无疲劳感时即开始步态锻炼,迈步时不可硬拉,如瘫痪肢体抬举不便,可用一根套绳套于患者脚中部,协助抬腿起步。在行走时还应防止跌到,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以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加重病情而影响下一步锻炼。

篇6

在卒中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十分重要,没有针对神经功能障碍的专业性护理,卒中的治疗效果难以达到。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主要指生命体征的观察、记录;专科情况的观察;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定时测量和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机械通气者应调整好呼吸机各项指标及观察运转情况,定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心电监护以观察心率、节律和心电图的各种波幅变化。建立和保持输液通道,以保证随时应用药物。必要时留置胃管、尿管。后者指观察患者对外界刺激和语言信号的反应,以及肢体对疼痛刺激的反应,记录意识、瞳孔和眼球运动的变化。通过观察瞳孔变化以判断有否脑疝。

做好皮肤护理,以防褥疮形成影响预后。具体做法:将患者放置于气垫床上,做到床整、清洁、无皱褶,中单下放置橡皮布,防止尿便污染,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骶尾部、双侧髂骨、外踝及枕骨等骨骼突出部位放置气枕或气圈。每1-2小时翻身1次,对于受压部位的皮肤定时使用50%乙醇按摩,防止褥疮发生。眼部护理、口腔护理也是必须每日进行的基础护理,尤其对于昏迷患者。对尿失禁或尿潴留的患者应给予留置尿管,每日使用1:5000呋喃西林液250ml冲洗膀胱1-2次;每日冲洗会以预防尿路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应用缓泄剂仍不能排便的患者,隔日给予开塞露纳肛促进排便,仍不能奏效者可给予小剂量低压不保留灌肠。

康复性护理

康复性护理是指给患者放置一个恰当的,定时翻身,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对肢体的各个关节进行被动运动。对昏迷患者,经常呼唤患者的名字,给予语言信号刺激;定期指导家人对患者肢体和全身皮肤进行按摩,增加外界刺激;给予患者双耳放置袖珍收放音机的耳机,以言语和音乐共同促醒。对意识清楚患者,每日协助保持坐位数次,如为右侧肢体偏瘫患者,应训练左手使用餐具或练习写字。对于合并失语的患者每日可进行简单的言语训练。对于情绪低落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训练生活自理的能力。对于构音障碍者,应耐心听其表达意思,必要时请其用文字表达。对于呛咳者,应教会患者或其家属如何进食,如用吸管饮水,进食糊状食品,在坐位下饮水或进食。对于吞咽困难者,应留置胃管给药和进食;在恢复期训练进食。

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脑卒中患者经康复后,第1年末约60%可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20%需要一定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仅5%需要全部帮助;且30%在工作年龄的患者,在病后1年末可恢复工作。因此重视早期康复和持续康复,对卒中患者的心理恢复和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脑卒中的康复原则①康复应尽早进行,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10-14天开始进行。②调动患者积极性。康复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要求患者理解并积极投入。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③康复应与治疗并进。脑卒中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循序渐进。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语言、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等康复。已证实一些药物,如溴隐亭等对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作用明显,巴氯芬对抑制痉挛状态有效,由小剂量开始,可选择应用。④强调康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严密观察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要重视社区及家庭康复。

篇7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有正常听力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有声语言的环境中,逐渐地学会了语言;而听力有损失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的途径受到了阻碍,如果不尽早地采取补救措施,就会耽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以至于不能用语言同正常人进行交往。怎样对听觉障碍儿童实施语言教学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几点做法:

一、根据听障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补偿性的教学原则,调动聋儿多种感官的代偿作用

补偿性原则是指机体在失去某种器官或某种机体受到损害时的一种适应,是一种与正常发展过程不完全相同的有特殊性的发展过程。在这种有特殊性的适应和发展过程中,被损害的机能可以被不同程度地恢复、弥补、改善或替代。对于视觉障碍儿童,这就意味着为适应周围环境和自己受损的视觉器官,要用未被损害的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觉及平衡觉等感知觉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来代替、弥补已损伤的视觉器官的功能,使视觉残疾对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

在我们聋校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就很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互动,通过触觉、嗅觉、味觉、运动觉及平衡觉等感知觉的部分功能弥补已损伤的视觉器官的功能。比方说在每个们季节的到来之际,我们都会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虽然他们看不见,但可以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运动觉、平衡觉、视觉等来体会四季的轮回。在春天,我们带领学生去踏青,游览树木种类繁多植物园,让学生亲身去触摸小草的轻柔,去触摸感知每一朵盛开的鲜花的娇嫩,体会每一种植物的成长,引导孩子们说出各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在夏季,带领孩子去参加野外锻炼,在徒步的过程中给学生讲二万五千里的故事,告诉学生我们的徒步对于万里只是很短很短的一段,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质、意志力,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让学生体会到的艰难困苦,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充分的发挥了他们运动觉、视觉的作用;在秋天,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瓜果飘香的果园,让他们亲手采摘红彤彤的枣儿,摸摸又大又圆的大冬瓜,摸摸带着一层小毛儿的桃子并把果实采摘下来,带到学校,学生在“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中,亲手触摸,品L果实,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不少生活常识,更充分发挥了嗅觉、触觉、味觉的代偿作用;在冬天,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白雪覆盖的大地,让孩子们充分的体验脚踩在雪地上软绵绵的感觉,鼓励学生去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自由奔跑,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使他们的运动觉、触觉和平衡觉起到了很好的代偿作用。总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得以锻炼,补偿了他们的听觉缺陷,为他们极快的回归社会主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医教结合,促进听障学生形成完整的语言表象

教师乃传其道解惑者也,然而从事一线的语言康复训练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这时的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道解惑了,还需要充当一个做“医生”的角色,很多的聋孩子之所以不能正确地构音,是因为他们对发音的部位和发音的方式把握不好,更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这时需要教师充当“医生”的角色,借助辅助工具,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以达到聋孩子正确构音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医教结合的内涵更为明确,而且外延不断扩展。目前聋儿康复中的医学康复已不仅仅局限在对聋儿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上,康复教育工作者除了承担聋儿教育康复的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聋儿医学康复的任务,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等。“医教结合”是国际上聋儿康复中的主导理念,是聋儿康复教育的立身之本。离开医教结合理念,聋儿康复教育的方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在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还是家庭康复中,处处体现医教结合的精神,这样,聋儿康复才能事半功倍。

通过配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对聋儿的听力进行补偿或重建,然后通过听觉康复、言语矫治促进聋儿整体听觉言语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使他们能自然、舒适地发音,并尽可能准确地构音,为学说话奠定基础。聋儿康复中的教育康复是:遵循聋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每个聋儿的自身特点,在语言教育的同时促进聋儿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已获得了许多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创设聋儿语训班过程中,十分注重从理论上对聋儿康复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将其中优秀的康复教育经验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

三、创设真实的情景进行语言教学

对话是在一定情景下的连贯性语言。脱离了情景,对话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呈现对话内容,既真实又生动,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对话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神经内科

doi:10.14033/ki.cfmr.2017.7.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80-02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病变,病情发展快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等风险,在治疗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对患者的预后较为不利,故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1]。临床有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实施时机对康复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2],本次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

8月共8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对其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以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月-2016年8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或MRI检查被证实为脑卒中,经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但在恢复期遗留有一定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并排除意识障碍、精神障碍等患者。此次研究在患者或患者家属知情状态下取得其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许可。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0~85岁,平均(68.04±12.51)岁;包括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68.96±13.42)岁;包括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从患者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开始实施护理干预,告知患者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知识,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并对患者的康复训练进行指А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办理住院手续,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详细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并嘱咐患者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2)功能锻炼。自患者入院后第3天开始,先指导患者摆放正确的,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肢体锻炼,以关节被动活动为主,运动量以患者耐受为宜;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2周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行走练习,从下床直立、单腿扶拐行走到独立行走,再进行上下楼练习,循序渐进。(3)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自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始进行,先指导患者进行嘴唇开合和伸缩、舌伸缩和上举训练,可对镜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先元音,再辅音,最后辅音、元音结合,反复练习;指导患者进行吹纸、吹乒乓球、吹蜡烛练习,以提高患者对气流的引导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在房间内张贴语言训练卡片,嘱咐患者家属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练习,并对患者出现偏差的发音进行矫正。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护理措施实施第1天)、干预后(出院前

1 d),对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其中,语言功能评估工具为汉语失语检查量表,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语言功能越良好[3];肢体功能评估工具为FMA肢体功能量表,主要是对上肢活动功能、下肢活动功能进行测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4];Barthel指数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的总分为0~100分,得分越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调查问卷进行评估,总分为0~100分,得分达到60分表示满意,60~79分表示一般满意,80~100分表示十分满意,不足60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肢体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干预前均明显增高,且与干预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患者脑血管阻塞或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脑组织血流灌注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脑组织受损,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约占脑卒中的70%,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相对较高[6]。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突发性,发病后患者的病情发展迅速,致残风险、致死风险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常生活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是决定脑卒中预后的关键,当前,临床上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模式尚未形成统一化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的护理措施,该护理模式中的护理措施实施时间较晚,不利于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语言能力的康复,且护理措施不够全面,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肢体康复训练指导,以期望能够达到改善语言、肢体等功能的目的,康复效果并不确切,无法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7]。

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关键在于把握康复护理干预实施的正确时机,越早越好[8]。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指在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其干预时间相对较早,可对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进行及早的干预,尽早规避影响康复治疗效果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患者的语言和肢体功能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是从患者入院后在健康教育、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干预,干预措施循序渐进,且贯彻患者的整个住院治疗阶段,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对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因素进行规避,使患者尽早接受康复护理,早日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评分提高幅度均更加显著,充分说明了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语言功能、肢体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康托Ч。此外,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高,说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实施还可加强护患交流互动,改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肢体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还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东松.神经内科护理中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84-85.

[2]邓颖.超早期康复护理对6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8):88-90.

[3]李建芳,吴生蕊,郑建清,等.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6):98-100.

[4]王蕊,苗春艳.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131-132.

[5]王之庆,王荣.脑卒中恢复期躯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79-80.

[6]周杰,王秀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96-97.

[7]李红霞.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知识需求调查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2):108-110.

篇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7-0079-02

【摘 要】目的 观察急性中风后偏瘫患肢的功能康复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中草药烫疗,观察患肢肌力康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草药烫疗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风 中草药烫疗 康复 护理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我国老年人致死致残的最主要疾病。中风急性期内约有90%的患者残留各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其中最常见的是运动障碍――偏瘫。偏瘫不仅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实施康复介入,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1 临床资料

将2006年0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对首次发病且无明显精神和意识障碍的急性中风后偏瘫的患者80例。均经头颅CT确诊,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按入院顺序,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治疗组以头皮针针法治疗加用中草药烫疗和功能锻炼。

2.1 心理康复护理 急性期患者因为不了解病情及其预后而焦虑和慌乱,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功能锻炼的效果,所以有效的沟通与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可以使患者增强自信心,积极配合进行功能训练。康复护士每天向患者及家属作宣传教育,并亲自进行形体示范,从身心两方面指导患者作康复训练。

2.2 头皮针法 入院后凡生命征平稳,即给予针刺治疗。向患者讲解针刺的方法,告知头针并非刺入大脑,而是在颅骨外头皮上行针,十分安全,消除紧张心理。具体方法:(1)定位针刺病灶侧运动区,下肢、上肢运动区各针一针,有运动性失语加语言1区,感觉性失语加语言2区,混合性失语加语言3区。(2)针法 平刺,留针1小时,每隔20分钟运针一次,快速运针200转/分。运针过程中嘱患者主动活动患肢,根据患者的肌力情况做水平移动、抬举、屈伸等功能活动。(3)疗程连续针6天,每天针1次,休息1天,7天一个疗程。

2.3 中草药烫疗法 借助温热之力,将药性由表达里,通过皮毛腠理透入经络、血脉、内达脏腑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本院中草药烫疗组方,根据患者病情、肢体瘫痪的部位及程度,辨证用药。烫疗时按经络循行方向从上而下、从阳至阴地抹擦患部。将温度适宜的毛巾覆盖于患肢,保持温度均匀。药熨过程中多询问患者反应,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止烫伤。每次烫疗在30-40分钟,每天1次。每天头针和烫疗分别进行。

2.4 功能锻炼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72h后开始进行康复干预,使患者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及肢体功能位置,各关节被动运动及坐位训练[1]。

2.4.1 卧床期要定时变换。凡不能自行翻身者,应每2h翻身1次,健侧在下,患侧在上的侧卧或半侧卧。当患者仰卧时,将患侧上肢上举过头,或者用健手握患手上举上肢,来回左右摆动,以患肢不感疲劳为度,4-6次/d。

2.4.2 早期坐位训练。若病情允许从发病4-5d就可起床,一般从坐位30°位置持续5min开始逐步抬高角度及延长时间,最终达到80°位置持续30min[2]。随着患者肌力的改善,协助坐起、坐位、立位平衡训练及步行训练每天2次。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协助病人逐步学会洗脸、刷牙、梳头、入厕等。

2.4.3 步行期护理。训练内容主要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训练的程序为先离床站立,而后踏步、抬腿、侧移至行走,行走时应防止患者跌倒,注意患侧踝关节的位置及患者能否耐受,以免发生意外。同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在家人帮助合作下进行训练。

2.4.4 出院指导。患者从医院出院后,在社区康复中心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定期随访指导,以巩固康复效果。要完全康复,则需在出院后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病情针对性地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的摆放、运动锻炼、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锻炼等,合理地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回访。

3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特色护理,可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有效的缩短康复期[3]。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康复介入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越好,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4]。况且中草药烫疗药源丰富,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依从性好,利于基层单位开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秀群,杨建英,吴军君. 中医偏瘫急性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14-15.

[2] 陈文.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护理[J]. 现代临床医学, 2006,32(1):59-60.

篇10

人类听觉与声音理解、语言交流、音调识别及音乐鉴赏等直接相关。人工耳蜗实现的是听觉重建,而对声音的理解和语言形成、音乐感受等则需要在听力恢复后进行康复学习和训练。

语前聋

术前患者没有听觉,即大多没有语言基础。在人工耳蜗手术恢复听觉后,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语言,也就是语言康复训练。

一般而言,1岁前手术的婴幼儿,听觉-语言发展进程与同龄听力正常儿童相当,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语言康复训练,有经验的家庭可以与正常儿童一样进行家庭教育(也叫家庭康复)。

1岁以上,尤其2~3岁以上的语前聋儿童,由于已延迟或错失语言发育的黄金期(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黄金期为6月龄到2岁),需要加强家庭语言康复或去专门机构(残联下属的语训机构或其他专业语训机构)进行语言强化训练,以期尽快能赶上同龄听力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

一般来说,2~3岁前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聋儿,进行6~12个月的专业训练后,大多数都能达到正常听力儿童的语言水平。当然,语前聋儿童手术年龄越大康复周期也相应越长,这与语言中枢的发育直接相关。

语后聋

由于手术前患者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并有了相当的母语水平,因此,绝大多数语后聋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的语言康复训练。术后只要不断地进行听觉-记忆的自我强化锻炼,基本都能达到理想的言语交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