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公益活动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健康公益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健康公益活动

篇1

关键词:太极;公益活动;健康;社区

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40―02

一、现状分析

(一)实践背景

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太极拳作为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日益被社区群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和上班族所钟爱,成为健身运动的首选。太极运动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太极运动对各个年龄段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作用。太极运动与人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经常习练太极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多有益的影响。大学生走进社区投身太极运动指导的公益活动,不仅能让社区群众收获健康,还可以让大家走下楼就能接受正规的太极运动指导,而且还能呼吁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这项运动,从而改善大学生的不良体质。

(二)实践目的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尽可能地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太极拳是我国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实践证明: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预防疾病的运动,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影响,不仅能加强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减少体内淤血,还能改善消化作用和新陈代谢过程。因此,太极运动深受人们喜爱。

经过我们对晨练的社区群众的调查和观察,他们没有一个系统的锻炼体系,许多人都是盲目地晨练,没有一个专业的太极运动组织者、倡导者、传授者。大学生走进社区可以针对那些将要学习、正在学习或者已经学会的太极运动爱好者进行一个系统的教授和指导,不仅可以让社区群众达到锻炼身体的功效,还可以让太极运动得到推广。

(三)实践意义

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是为了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公益事业是中国优良传统的延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一个人回报社会的途径,不仅可以陶冶心灵,还可以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增加社会经验,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二、活动内容

(一)具体内容

我们将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观察、了解社区群众开展太极运动的情况,并且深入探讨指导工作开展策略,制订一套符合社区群众的太极运动指导方案,以便更好地开展太极运动指导。

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太极拳(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太极扇和太极剑的套路动作。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协商,勤思考、多请教,保证每个动作的规范性。提前与社区负责人讨论研究活动的时间、地点,然后通知大家此次活动的详情,切实帮助群众学习和了解太极拳的文化和动作及益处。做到耐心指导、耐心示范。

(二)实施效果

1.保证团队完全有能力指导太极运动

在学生公共体育分档教学课上教给学生太极运动及与太极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每个太极动作的质量,让学生完全有能力指导他人。

2.走进社区

组织带领学生在晨练时间进入周边社区和公园等活动场所开展有关太极运动指导的公益活动。

3.充分发挥活动效应

让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体会快乐,燃起对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锻炼和培养为社会群体服务的能力,在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他人受益,达到共同受益的效果。

4.观察了解社区活动现状

深入到社区和公园等晨练场所,观察、了解群众的训练现状,分析现状,并研究出一套适合群众晨练的方案,保证晨练效果。

5.发挥优势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教育优势,切实地帮助社区群众。根据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开展指导工作。

6.明确分工

在平时学习太极运动过程中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根据他们的优势划分出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指导小组,进行分类教学指导,保证指导活动更好地进行。

(三)特色与创新

1.课堂学习与群众表演相结合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开展集体表演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太极运动,推广太极运动。将课堂带到社会,体现活动的宗旨。

2.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指导相结合

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帮助和指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太极运动,达到全民健身的效果。

3.自主学习提高与公益活动相结合

不断从学习中揣摩动作内涵,领悟动作要领。勤向指导老师提问,多思考动作的套路,在公益指导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4.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运动中,让他们体会到太极运动的益处,了解太极运动,传播太极运动文化,提高全民健身的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此项公益活动的开展,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参与公益活动的乐趣,同时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为社会群体服务的能力,提高了自身沟通协调能力,积累了社会经验,可谓受益匪浅。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通过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

太极是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同时也成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喜欢的一项健身运动。青少年练太极可强身健体,达到全面发展;中年人练太极可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练太极可活动筋骨、延年益寿、安度晚年。作为对太极运动热爱和深知太极运动可给身体带来好处的大学生,应继续对社区中的太极运动晨练群体进行公益指导,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扩大队伍,形成全民健身。

(二)建议

第一,从小抓起。太极运动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同样适用于青年人,而且青年人的参与更加有利于太极运动的发展与普及。

第二,全面宣传。使人们认识了解太极运动,让太极在人们心中树立正确的形象。

第三,培养后备人才,形成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忠.太极拳的三合六进[J].武当,2006(07).

[2]吴仁逵.精英管理中的太极五式[J].教育,2008(27).

[3]视线栏目.太极好风光[J].健身科学,2010(06).

[4]王力泉.太极拳桩步健身[J].健身科学,2001(03).

篇2

送福到家

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 2013年春节寒假期间,甘家口街道办精心制作了福字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宣传册和小礼品,在社区开展了“送健康,送祝福”活动,并面向社区青少年公开招募“送福小使者”为“社区健康之星”送福。甘家口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说,到健康老人家中送祝福成了孩子们争相报名的课外教育活动。

记者了解到,在甘家口街道阜北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带领下,辖区内的青少年志愿者一同到“社区健康之星”——97岁高龄的张凤棣老人家里为老人收拾屋子、打扫卫生。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让孩子去老人家里干干活做做家务,既能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美德,也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健康的幸福。”一位送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说。

组织社区公益活动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内涵,懂得父母养家的不易,甘家口街道各社区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公益劳动。

甘家口街道四道口社区开展的“大家齐动手,劳动最光荣”青少年社区公益活动吸引了十几位家长前来为孩子报名。甘家口街道四道口社区居委会准备了散装的“健康礼包”,包括跳绳、握力器、体温计等,让孩子们分工合作,亲自动手组装。孩子们干劲十足,按照分配好的顺序认真地把健康礼包一个个装好,并在休息的时候轮流表演节目,互相交流。“活动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给辖区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互助沟通的平台。”一位孩子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甘家口街道西钓、工运等社区开展的卫生大整治行动让更多的孩子增添了主人翁意识。孩子们和社区居民以及保洁员一起动手清理白色污染、移除无主垃圾、打扫走廊楼道,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了美化环境的文明行动中来。

寓教于乐

篇3

你相信吗?就在你上下班途中,在你和朋友聚餐路上,在你领着家人信步闲话……那些从你身边匆匆而过奔跑的人,说不定就有他们中的一个。

近两年来,无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坐标广场,还是在四川、云南、青海的乡间公路上,一场接着一场的公益跑步活动接二连三。企业们以此开展公益活动可以说玩得高兴、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们也是忙锻炼、献爱心、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人人可参与、线上线下互动、明星率先示范、公益不再苦哈哈……可能你自己也不曾察觉,就在你迈步向前、在爱心里程数不断刷新之时,我国的公益实践也悄然间从用脚投票进入到一种用脚奔跑的新模式和新常态中。

互联网+公益:慈善不再“大城小爱”

在传统的公益项目和慈善活动中,无论是活动策划、启动,还是款项的筹备、使用,项目的进展、总结,期间资源的统筹、信息的交互大多具有相对封闭、渠道单一和线下沟通为主要特点,这同时也意味着推进的效率、资源吸纳的广度、多方力量参与的深度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汇聚细微善举传递大爱。与传统的公益模式相比,借助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从线上启动、到宣传报名、到资金募集、到总结披露等基本实现了足不出户、在线沟通、在线救助、在线募集、在线披露。

越来越多类似慈善跑步这种线上的互动加上线下的创新实践,不仅使新时期的公益活动更加公开透明、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社会参与更广,同时也有利于节约成本、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

以近日在上海发起的关爱女性健康的“茉莉跑”为例,为了更好地传递此次活动的公益理念,主办方通过手机运动社区“悦动圈”开展了线上报名活动。仅仅一周时间就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约3300余位跑友的报名和热心参与,累积公益跑步里程达4.1万多公里。除了最为传统的志愿者招募,整个活动从组织、到报名、到实地举行,互联网平台和工具的应用是一大亮点。

此外,互联网的神奇之处,不仅在于让许多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成为可能,而且还让公益界一致致力于透明公益、人人公益的愿景也在悄然变成现实,同时互联网自身兼具的娱乐、视听等特色,也让公益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时尚和更加快乐。

静悄悄的革命:全民履责和全民公益时代来临

一提起扶危济困、慈善救助,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大公司、大老板。因为在一般人心中,回馈社会应该是企业该做的事情。对于普通老百姓,所谓的慈善公益除了等待被救助、被慈善,要参与、甚至发起一个公益活动曾经似乎遥不可及。而大手笔真金白银的捐助慰问、隔三差五地到灾区结对子帮扶,对于习惯了朝九晚五的都市白领更是望而却步、有心无力。

以企业或者公众人物的名义开展,以他们的资金捐助作为活动的支出,传统公益活动的这些特点也在静悄悄地孕育着革新和改变。具体表现就是:

参与公益慈善、助力社会公德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自然人和相关方,既是社会责任的主体,也是社会责任的客体;既是公益慈善的共建人,也是公益慈善的受益者。而从公益实践的方式来看,除了传统的路见不平的帮扶慰问和输血式的资金扶持,以身边最常见、最普通、最现实的行为投入到社会公益增加的活动中,也逐渐成为一种可能。比如前文提到的通过既属于健康投资,又能慈善捐款的跑步公益;再比如通过捐献闲置的衣服活动等,都属于普通人以最普通方式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的典型。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正是因为新时期的公益无论是直接的实践主体、还是慈善受益人,都深植于社会接触最广泛、最直接的肌体。这种崇善和向上的善举还能够通过人们的行为传递和理念扩散释放更大的价值。在这其中,以享有良好口碑和声誉的企业家、演艺明星为代表的公众人物的有效带动,体现得最为明显。

全民可参与、老百姓不再缺位,公益革新的进程虽然静悄悄,却预示着全民担责、全民公益时代的来临。

跑步“钱”进:重塑公益筹款新模式

跑步公益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公益筹款的模式。

传统公益筹款总让人觉得苦哈哈的,打的多是悲情牌,而越来越多通过公益运动筹款则更加阳光、健康、快乐,而这也恰是其最大魅力之处。从近一年来大热的公益跑步不难发现,与以前基金会筹款动辄找大企业相比,现在公众筹款份额可以说逐年上升。

业内有专家甚至断言,公益筹款模式的变化,也将使基金会的转型成为必然。

篇4

关键词:休闲;和谐南京建设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04-0038-03

一、消费性休闲是南京市居民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休闲”一词在英文中为leisure,源于拉丁语,有“许可”的意思,通常指在劳动中获得许可,在劳动之余进行活动,据此,有学者认为,休闲时间就是工作之外的空余时间;也有学者把休闲时间等同于余暇时间,其内涵以1970年国际余暇组织通过的《余暇》为依据,即“是以个人完成工作和满足生活要求之后完全由他本人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有的学者认为休闲时间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时间,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自由时间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的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休息和娱乐,从而为自由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1]。也就是说,休闲时间是与工作时间相对而言的,是人们在履行了社会职责及各种必要的时间支出后,所剩下的可以自由支配的,主要用来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和精力恢复的时间。

休闲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物质层面,休闲尤其是消费性休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程度保障的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也才可以说拥有了休闲;精神层面,休闲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个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休闲时间的多寡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休闲内容的文明程度是社会和谐的新尺度。从外部环境看,居民享有消费性休闲至少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丰富的社会物质产品,即享受休闲应有充分的物质保障,通俗地讲,即有钱;光有钱,没有足够的空闲时间,还是不能充分享受休闲,休闲应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即“有闲”。

消费性休闲是人类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可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回顾南京市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认为,居民休闲条件的具备是南京新时期物质文明建设的直接成果。改革开放前,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南京实行的是每周48小时工作制,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居民的温饱问题尚没有完全解决,论及休闲为时尚早。近年来,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展开,南京市大多数居民已经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时间保障和经济实力。1995年起,和全国一样南京实行了5天工作制,人们每周工作时间只有40个小时;1999年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颁布,南京居民又有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每年的法定节假日达到114天,这意味着南京市居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闲中度过,人们休闲有了较充分的时间保障。

物质条件方面,2000年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000美元,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0年首次降至40%以下,这标志着南京市居民生活正在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和品位。近年来房地产、汽车、通信、旅游业的火爆直接反映了这一点。到2004年,南京的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人民生活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可以说,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已经给居民休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京市居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人们休闲所需的时间支持和物质条件保障将进一步得到满足,消费性休闲也因此不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利,已成为南京市普通居民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二、居民休闲与和谐南京的偏离

但是,休闲时间的增多与社会和谐程度并不必然成正比,现实中,人们在休闲时间的利用与分配上却存在着不健康、不科学、不合理现象,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进而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因而,加强休闲与和谐社会关系研究,对于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公众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现阶段,南京市一些居民的休闲内容和形式与和谐南京建设不协调,调查发现,南京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确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很多人在不合理休闲观的影响下,把大量的休闲时间花费在物质生活享受上,疯狂购物,畸形消费,缺乏精神追求,致使休闲时间的拥有量和低下的个人素质形成强烈的反差。社会上大众休闲活动的方式和内容普遍存在低俗的倾向,这样,既窒息了精神自由,又浪费了休闲时间,对和谐南京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一方面,未来社会发展使南京市居民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不当的休闲形式和内容会对居民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产生影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难题,另一方面,和谐南京建设对居民个人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又有更高要求。

三、以休闲为基点构筑建设和谐南京的新平台

我们应充分开发以休闲形态存在的宝贵的社会资源,以休闲为基点构筑建设和谐南京的新平台,个人、社区、政府乃至全社会应从思想观念、活动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提高居民休闲的文明程度,使之与和谐南京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重构一种健康、文明的休闲方式,使人们通过休闲在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等方面进一步发展自己,以适应建设和谐南京的要求。

(一)个人:利用最新技术成果,拓展发展型活动,实现个人和谐

较高的个人素质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高素质的居民,和谐南京建设是很难想象的。在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水平,提升他们的个人素质,为和谐南京建设创造条件,应成为人们在休闲活动中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居民个人的发展规划中,休闲活动的安排应和个体素质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形式,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拓展发展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休闲活动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学校”,“虚拟大学”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进行有目的、有系统地学习,增进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使信息技术在人的终身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增加再教育时间在休闲时间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延展发展型活动的范围,把原来认为纯粹娱乐、消遣的活动充实以“发展”的内容。

(二)社区:加强休闲教育,帮助居民树立正确的休闲观,促进社区和谐

目前,人们在休闲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不少人认为休闲只不过是吃喝玩乐而已,将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割离开来,忽略了休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而且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标尺之一。因此,休闲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人人都会拥有空闲时间,但并非人人都拥有休闲,因为休闲不仅是一种观念,而且更是一种理想。人的观念是社会化的结果,现代社会中,社区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休闲教育在发挥社区对居民的行为调控、思想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休闲观教育应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应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目标,以居民为主体,运用灵活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休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休闲和工作的关系,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休闲活动,使人们在休闲中得到休息和身心的愉悦,发展自己的个性,追求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为和谐南京建设打下基础。

(三)政府:加强休闲规划和管理,使和谐南京建设有所依托

政府必须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为居民文化生活服务的休闲产业。当前,南京以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还不很发达,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有所倾斜,对于那些有特色、经济效益较好的休闲产业,政府应努力营造软环境,以推动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创业和竞争,共同推动休闲产业的繁荣。其次,加强群众文化事业建设,将其纳入社会经济整体推进的发展规划中,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致力于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提供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休闲机会,使人们在休闲中得到提高并使和谐南京建设有所依托。第三,加强对休闲活动的组织管理,提高现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率,随着参加休闲活动人数的与日俱增,因休闲活动而造成的冲突也日渐增多,政府加强对休闲活动组织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充分保证居民参加休闲活动的前提下,避免各种副作用产生。

(四)社会:提倡公益活动,提高整个社会的和谐程度

公益活动是居民精神和谐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公益活动能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自我奉献,道德利他精神之最高境界就是奉献精神。公益活动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提倡公益活动于和谐南京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因而成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为公共利益和福利不计报酬地奉献自己知识、技术、劳动、货币和实物的机会,它能满足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的需要。因为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样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完美的人生需要超越现实的物质利益、物质条件去追求自己的道德和理想境界。因此,从提高和谐南京的建设水平看,全社会应大力提倡公益活动,鼓励利用休闲时间有组织地义务清扫街道等公共场所、宣传交通安全常识、到养老院或孤儿院献爱心、为灾区组织募捐、无偿献血、保护环境、免费提供咨询活动等等。让社会每个居民都体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句话的真谛,使和谐南京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篇5

【摘要】对本次真情服务社区义诊活动进行总结,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让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畅谈感想收获,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认识;总结本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如何开展好下一次志愿活动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院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本项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医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为进一步鼓励和促进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培养研究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搭建研究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平台,每年暑期集中开展若干项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研究生暑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内容可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专业服务等方面,并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形式创新的社会公益活动。要立足长效,着力建设一批长期合作的研究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基地。

本活动由专人负责组织管理,事前做足准备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好详细的工作方案及具体分工安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青协和社区的支持,多方筹集活动经费,准备必备的义诊器械,印制相关的宣传资料,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认真做好医疗队队员的动员,分组和培训工作,提高队员的思想认识,增强队员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组织我校研究生志愿者开展义诊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使广大青年志愿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诚心诚意为人民免费提供各项义诊服务,从而使青年志愿者在为群众提供义诊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开展巡回医疗,向广大居民提供免费义诊,有效缓解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医难问题,开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宣传活动,使居民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个人保健和自然科学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效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另一方面,在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所有参与义诊活动志愿者们的努力,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医疗服务素质,宣传我校学生的医疗业务范围和医疗服务精神,提高中山大学在本地的知名度,扩大其在本区的影响。通过为居民义诊,强化对我们学生的医疗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以便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学生更好的熟悉掌握医疗知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医院领导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及我院医学研究生社会公益活动,拟在活动通过后即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金保证、制度落实等方面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指导思想: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中山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中大办〔2009〕8 号)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粤教高〔2009〕76 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我校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培养研究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方便珠海市非城区广大人民群众就医,普及医疗健康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深入社区,服务人民,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为广大群众送医送药送知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

组织协调机构:由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科教科、团委承办,面向全校研究生开展,采取志愿者形式,在珠海市非城区社区或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慈善义诊活动。

活动具体内容安排:围绕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水平,按照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紧紧围绕“关注居民健康,共建和谐社区”这一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我院各专业研究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入社区内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内容为一体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1、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向社区周边人民群众发放卫生健康知识手册、宣传单以及现场宣传讲解等方式宣传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关系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对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医疗保健等知识进行宣传,重点做好常见疾病及一般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2、开展现场义诊活动。组织以研究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义诊队伍进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义诊内容包括量血压、血糖、身高、体重、视力、按摩,贴耳穴,拔火罐,针灸等,对居民的可疑病症进行免费初诊。 3、现场医疗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咨询。开设医疗咨询小组,主要由医护人员及研究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义诊的同时给予健康知识建议及回答居民基本的医疗知识,健康知识咨询。

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医疗队进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和宣传活动,现场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各项义诊服务,接受群众的咨询,开展健康教育、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等内容的宣传。

对本次真情服务社区义诊活动进行总结,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让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畅谈感想收获,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认识;总结本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如何开展好下一次志愿活动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基于省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

[2]袁珂.志愿者价值解析.中国研究生,2010(5)

篇6

地区义务工作发展中心成立二周年以来,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区服务中心的领导下,本着“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围绕帮老、助残、辅助青少年、环保、居委援支、社会调研、热线和义务工作宣传等八个工作目标,在地区义工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开展了以帮助孤老,辅导青少年为重点的“帮老助少”和社会公益慈善各项活动。2005年义工参加各项活动有350多人,参与服务时间有5500多小时,年义工参加各项活动有700多人,参与服务时间有6500多小时。二年来,义工参加多项活动人数累计达1000多人,义工参与率达83%,义工参与服务时间累计达12000多小时,人均服务时间约12小时,受益的孤寡独居长者有73人,辅导青少年有563人,使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得到了一定的帮助,从而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现在,将年工作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努力开拓义工工作新局面

街党工委、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级领导对义工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给予大力支持,使义工工作能行之有效地开展起来。以义工中心为平台,把社会有爱心的各阶层人士组织行动起来,使有需要的社群得到帮助,充分发挥了义工队伍能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资源力量,这支队伍为社区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深受社区群众欢迎。目前,义工中心已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爱心人士报名登记达1188人,义工队伍经历二年的锻炼在不断成长壮大。义工无私奉献精神已得到了日报、晚报和电视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并荣获市“雷锋号”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二、探索发展,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义工队伍建设。随着义工队伍的成长和实践的需要。如何提高义工助人技巧,我们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义工的培训,着重对义工的心理沟通技能、活动策划、口才训练等的知识掌握的辅导,全年举办了5次讲座、辅导学习班,参加学习的义工共263人。特别是负责个案的义工,邀请了著名的工作室的总经理来主讲;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通过学习有的放矢地训练义工如何开展个案工作。另一方面实现义工自我成长过程,通过义工参与策划活动,或担任活动核心领导、小组长等,锻炼组织才干,发挥口才等实现助人自助,提高升华。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

去年年内,我们以“情牵”为主题开展了慈善系列活动,首先,对辖内124户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进行了上门了解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并根据孤老和特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制定了活动计划,为了帮助他们缓解所面对的困难,义工决心以中心成立周年之日开始为期一年内,发动了慈善募捐助困义卖活动。义工们积极参与,积极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资助扶贫,通过义卖和努力,筹集到善款12000多元,鸿运扇八把、学习笔记簿一批、云香楼月饼45盒,物资一批,以及共组成了30个关爱孤寡老人和辅导特困学生的爱心小组,使需要帮助的人士得到了一定的帮助和关心,义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向社会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

1、关爱孤寡长者。我们开展了有“长者、义工迎新联欢会”“鹤首童颜”“地区公益活动”“地区月圆人寿迎中秋”和各关爱小组等敬老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敬老系列活动,使义工利用节假日或娱乐聚会,上门或到敬老院等方式去关心孤寡长者,为孤寡长者送去温暖和欢乐,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慰问和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关怀。义工不但经常上门探望老人,有一些学生义工还用自己平时不舍得用的利是钱或零花钱为老人买食品礼物,有一些义工而且出钱带老人上医院看病照顾,不少老人被义工的关心所深深感动。

2、关心辅导青少年,我们开展了有“沟通从我做起”“友谊万岁”“开开心心同乐日”“团队精神”“暑期兴趣班”“育苗爱心”“缤纷夏日的系列的:少儿手工大比拼、ShouSha.La.La”和帮助特困学生的辅导小组活动等等。同时,在“育苗爱心”活动中我们对33户特困家庭每户发放了150元的助学金,鼓励特困学生努力学习。我们特别注重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从心理辅导入手,以娱乐及交朋友的形式开展沟通,达到了不少青少年与义工结为朋友。在此过程,义工还很关心特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习或爱好特长的,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而且还有所倾重地鼓励他们,随着义工的付出、帮助,不少特困学生进步很快。例如:单亲家庭的同学,已辍学在家一年多了,期间经常与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至深夜归家,他妈妈非常担心和无奈,求助义工中心,我们义工与他交朋友,使他对自己的所为很后悔说:以前都没有人这样对他,表示一定要重返学校,现在,他就读一汽交通技校,并很认真学习,他妈妈看到他的改变,表示非常感谢义工。还有在36中初一(三)班的同学,今年在班内学习成绩很优秀。另外,小学的同学,虽然很调皮但很爱画画,父亲年纪很大了,根本无法辅导他学习,义工就经常带他去美术馆参观学习,现在他一见到义工都亲切地叫:哥哥、姐姐。

篇7

环境是人类及自然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雾霾天气频繁发生,环境问题集中爆发,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改善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和配合。当污染来袭时,各级政府已频频发力。作为陕西环境使者,积极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义不容辞,责任在肩。同时,加快绿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也是广大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向广大社区居民倡议开展环境保护五个一行动: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争做生态文明传播者:

三秦大地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她的健康与美丽关乎我们每一个陕西人的福祉。爱护她保护她, 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陕西是我们每一位三秦儿女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人人争做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和倡导者,每月参加一次环保公益活动,每月学习一次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自觉履行环境义务,誓做美丽陕西奉献者。

建设美丽陕西,需要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人人要把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健康、文明、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自觉选择。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办公。在日常生活中制定个人和单位的节能减排计划,节约资源能源,少用一次性用品,杜绝铺张浪费,每月少开一天车,每月少用一吨水。

积极维护环境权益,勇做保护环境监督者。

我们人人要勇于承担《环保法》赋予的社会责任,争当环保义务监督员。无论是单位和个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还是监督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我们都有权举报违法行为,监督环境保护。力争每月向环境执法部门举报一个环境违法问题,无论是工厂企业违法排污,还是冒着黑烟的汽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我们都要拿起手机、相机,记录污染现象,举报违法事实,制止破坏行为,维护环境质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万众一心,积极行动,一起加入向污染宣战,建美丽陕西的行列,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而努力奋斗!

篇8

各级领导对义工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给予大力支持,把社会有爱心的各阶层人士组织行动起来,使有需要的社群得到帮助,充分发挥了义工队伍能为社区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资源力量,这支队伍为社区服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深受社区群众欢迎。目前,义工中心已接受来自社会各阶层爱心人士报名登记达1188人,义工队伍经历二年的锻炼在不断成长壮大。义工无私奉献精神已得到了日报、晚报和电视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并荣获市“雷锋号”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二、探索发展,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义工队伍建设。随着义工队伍的成长和实践的需要。如何提高义工助人技巧,我们一方面继续加强对义工的培训,着重对义工的心理沟通技能、活动策划、口才训练等的知识掌握的辅导,全年举办了5次讲座、辅导学习班,参加学习的义工共263人。特别是负责个案的义工,邀请了著名的工作室的总经理来主讲;心理辅导和沟通技巧。通过学习有的放矢地训练义工如何开展个案工作。另一方面实现义工自我成长过程,通过义工参与策划活动,或担任活动核心领导、小组长等,锻炼组织才干,发挥口才等实现助人自助,提高升华。

(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

去年年内,我们以“情牵”为主题开展了慈善系列活动,首先,对辖内124户特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进行了上门了解调查,掌握基本情况,并根据孤老和特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制定了活动计划,为了帮助他们缓解所面对的困难,义工决心以中心成立周年之日开始为期一年内,发动了慈善募捐助困义卖活动。义工们积极参与,积极出谋划策,出钱出力,资助扶贫,通过义卖和努力,筹集到善款12000多元,鸿运扇八把、学习笔记簿一批、云香楼月饼45盒,物资一批,以及共组成了30个关爱孤寡老人和辅导特困学生的爱心小组,使需要帮助的人士得到了一定的帮助和关心,义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向社会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

1、关爱孤寡长者。我们开展了有“长者、义工迎新联欢会”“鹤首童颜”“地区公益活动”“地区月圆人寿迎中秋”和各关爱小组等敬老系列活动,通过组织敬老系列活动,使义工利用节假日或娱乐聚会,上门或到敬老院等方式去关心孤寡长者,为孤寡长者送去温暖和欢乐,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慰问和来自社会的关心和关怀。义工不但经常上门探望老人,有一些学生义工还用自己平时不舍得用的利是钱或零花钱为老人买食品礼物,有一些义工而且出钱带老人上医院看病照顾,不少老人被义工的关心所深深感动。

2、关心辅导青少年,我们开展了有“沟通从我做起”“友谊万岁”“开开心心同乐日”“团队精神”“暑期兴趣班”“育苗爱心”“缤纷夏日的系列的:少儿手工大比拼、ShouSha.La.La”和帮助特困学生的辅导小组活动等等。同时,在“育苗爱心”活动中我们对33户特困家庭每户发放了150元的助学金,鼓励特困学生努力学习。我们特别注重结合青少年的特点,从心理辅导入手,以娱乐及交朋友的形式开展沟通,达到了不少青少年与义工结为朋友。在此过程,义工还很关心特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习或爱好特长的,不但从生活上关心,而且还有所倾重地鼓励他们,随着义工的付出、帮助,不少特困学生进步很快。例如:单亲家庭的同学,已辍学在家一年多了,期间经常与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至深夜归家,他妈妈非常担心和无奈,求助义工中心,我们义工与他交朋友,使他对自己的所为很后悔说:以前都没有人这样对他,表示一定要重返学校,现在,他就读一汽交通技校,并很认真学习,他妈妈看到他的改变,表示非常感谢义工。还有在36中初一(三)班的同学,今年在班内学习成绩很优秀。另外,小学的同学,虽然很调皮但很爱画画,父亲年纪很大了,根本无法辅导他学习,义工就经常带他去美术馆参观学习,现在他一见到义工都亲切地叫:哥哥、姐姐。

篇9

2017年最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总结一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文明办和市、区文明委关于将弘扬雷锋精神和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工作要求,xxx社区居委会认真按照xxx街道办党工委统一部署,自今年3月份以来,组织社区广大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在社区开展了如下活动:

1、社区志愿者积极倡导社区与市场商业化联系紧密的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鼓励下岗失业居民开办小副食、小百货、小餐饮及修理店,开展自主经营,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帮助办理小额贷款和营业执照等,提供各种便利服务。

2、社区针对辖区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和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为对象,开办了“社区爱心超市”,爱心超市创办以来,先后得到了社区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所捐赠的一大批食用油、面条、衣物、日用品等物质,社区进行了统一登记、统一管理,适时开展救助活动,得到了社区广大居民的普遍认可。

3、社区志愿者充分利用服务平台、网络以及社会关系,收集各种用工信息和经商致富信息,与下岗失业人员及时开展联系服务,为灵活再就业和自主创业提供便利。同事积极与辖区内飞超市、餐馆、小旅店、酒店等民营企业主动取得联系,介绍失业人员在里面工作或从事钟点服务,领取报酬。

4、积极组织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医护志愿者针对社区困难人群开展义诊和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开展上门就诊服务,并建立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社区志愿者广泛开展了关爱他人、关爱社区、关爱自然的“三关爱”志愿服务,定期深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和老党员家里开展服务,在送上一壶油、一袋米或若干现金等慰问品的同时,询问和了解先关生活上的困难情况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

6、针对社区内三家破产企业家属院内无人管理、居民的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社区组织志愿者定期对院内开展清理整治,清除生活、建筑垃圾,疏通下水道、拆除违章搭建、乱牵乱挂、涂刷“牛皮癣”,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几家破产企业和无主管单位家属院内的环境面貌,居民对色号去的认同感和对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由衷地赞誉。

7、社区城管志愿者积极配合“四个襄阳”建设和开展“清洁城市、美化家园”行动,利用星期六、星期日,在社区开展义务劳动,疏通下水道、清理卫生死角、督办制止出店、占道经营、维持街道秩序等城市管理行动,为小区的达标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8、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了“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进万家活动,向社区居, 赠送大量的有段“家庭用电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法律法规、致富信息”等科普丛书,向广大居民宣传反有关知识,不断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科普意识和法律意识。

2017年最新社区开展公益活动总结二

这个暑假我参加了由“半亩花田——纪念田维”组织领导自发参与的爱稀客公益组织的活动,主要负责网络宣传工作,其实这个工作本身并不是很累,就是在网络媒介上用自己的力量进行宣传,工作很小,却也很有意义。

爱稀客是针对肺动脉高压人群设立的,主要资金用来对肺动脉高压捐款的公益慈善组织,现在基金会还未能设立,但是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我国是肺动脉高压的一个患者较多的国度,现在统计在案的有100人左右,而我所做的就是现在爱稀客主要的宣传工作。

宣传方面主要是为了让更多人来了解肺动脉高压,了解这种病,了解这些人,从而在基金会创办成功后可以进行有效的募捐,从而资助中国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稀有疾病,我在向别人传播前了解到肺动脉高压患者看似与常人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常人看来没什么的走六分钟在肺动脉高压患者眼里那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由于肺压过高,导致她们无法与常人一样行走,只能慢行,并且必须很容易缺氧,治疗费用也是极度的高,最便宜的也要2000元每月,而要想让身体稳定就必须要上万每月的药物,因为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这部分在外国可以进行免费的治疗项目在我国就是让每个家庭都可以倾家荡产。

为此,很多病人学生都出国留学,为的是享受国外的免费治疗。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有药没钱治,有家不敢回”的奇怪现象。

同时,我明白了,每一个患上肺动脉高压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疗都会在2—8年内死亡,也就是说她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在与死亡赛跑,每一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计时器,看着自己死亡的时间。她们不敢说,因为,没有人会相信。

做这个实践也是我最喜欢的实践,就算暑假结束了,我也要继续做下去,这是我所喜爱的,现在虽然由于方法原因成效不大,但是我会继续努力做下去,最后相信自己会成功。

篇10

公益教育调查研究学校家庭社区公益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公益参与,提高学生的公益意识,培养学生的公益行为和能力,参与改善社会公共事务,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公益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融参与、合作、服务、反思和责任于一体的社会服务和知识学习教育,更是具有将多种教育形式有机结合统一的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教育的特点。但对于这样一种旨在培养孩子能力,提高责任意识的教育模式,从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对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学术机构、国际NGO以及热衷于公益教育的人士调查访谈资料来看,我国的公益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公益教育在学校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学校领导虽认同公益教育,但依然缺少开展机会

从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对11所学校校长、书记的走访调查中可知,学校领导层面对公益教育有着较高的认同度,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释他们对公益教育的理解:

现在大家都在嚷嚷素质教育,可是真正给孩子提供素质教育的机会场合不是特别多。要让学生学会担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公益教育很重要,可以赋予雷锋精神现代意义。

从以上对调查走访学校领导的情况看,学校领导层面基本上都认同公益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和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从调查访谈的情况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方面,学校缺少公益教育的途径和机会,较少开展公益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和评价机制的单一性,学校事务的繁杂导致公益教育活动顾不上或者没有主观意愿去开展公益教育活动。

2.学校虽有公益教育基础,但一直缺少系统课程模块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从11所学校的调查访谈中得知,学校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教育基础。比如1~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3~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以及3~6年级的综合社会实践课程对公益教育都有所涉及。除此之外,在少先队活动和一些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春秋郊游中都有一定的公益教育内容。但在学校里,虽然存在着公益教育的基础,但一直没有系统的公益教育课程模块,公益教育被碎片化、分散化地融于学校的个别课程和非教学活动中。

3.学校虽有涉及公益教育的课程,但缺少体验式实践

从国家层面来讲,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培养,这无疑就是公益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在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设有相应的品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些课程多注重的是知识化取向,缺少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而且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学校的活动形式单

一、缺乏新意,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难于激发出来。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育活动往往注重说教,缺少体验式的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学校之间公益教育基础差异大,并缺少良好的社区互动

从调查走访的11所学校来看,各个学校之间的公益教育基础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重点学校、国际私立学校公益教育的基础条件较好,公益教育活动设计新颖,能够寓教于乐,老师能够积极地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有策略地一步一步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和体会。对于这些学校开展的公益教育活动,虽然获得了家长较高的支持度,但依然没有有意识地与社区形成良好的互动,仅仅局限在学校的活动范围之内,缺少与社区的合作与互动交流。

5.学校师资配备力量各异,公益教育实践活动参差不齐

由调研数据资料可知,各个学校综合实践课的专职教师比较缺乏,多数为兼职教师,从具体调研的10所小学来看,仅有4所学校具有专职的综合实践课教师,其他几所学校缺少综合实践课的专职教师,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但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有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学习任务重或者遇到竞赛考试之类的事情,综合实践课时间就成了首先被挤压的课程,难以有效开展公益教育实践活动。

在调查中,具有专职综合实践课教师的学校,他们的公益教育实践课程要好得多,而且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在公立小学一般都设有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德育教师,他们会发起一些公益教育类的活动;而在重点学校和国际私立学校,这方面的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配备良好,公益教育活动类型丰富多样。

二、公益教育在学生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学生虽具有广泛的公益实践经历,但公益活动类型少调研发现,90.53%的学生都具有公益实践经历,只有9.47%的学生没有参加公益实践活动。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公益实践经历,但从他们参与公益实践的经历来看,大多局限于“捐钱捐物”和“环境保护”,“捐钱捐物”占到了他们公益实践的78.5%,“环境保护”占到了53.91%,其他类型的公益实践经历所占比例较低,“参加过志愿活动”占到了17.77%,“社区劳动”占到了27.45%,“慰问性活动”占到了7.08%(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虽具有广泛的公益实践经历,但参与公益实践的活动类型较少。从学生参与较多的公益实践经历来看,“捐款捐物”和“环境保护”多具有集体性、仪式性的特点,这说明学生参与的公益实践经历,多是学校或社区集体组织的,而以学生个体主动参与的公益实践活动较少,同时也说明这种公益实践是集体行为的结果,远非个体公益意识使然。

2.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机会少,缺少可持续性

虽然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到,大多学生都有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经历,但他们参加活动的机会比较少,通过对2011年学生参加社区公益实践活动的次数看,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这主要是社区每年提供的公益教育实践活动次数较少,从调研数据来看,40.1%的社区一年中只开展1~2次公益实践活动,41.4%的社区一年之中开展次数也只有3~4次,甚至还有5.1%的社区一年之中没有开展过公益实践活动(见图2)。由此可见,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频率。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通常都是出于社区方便的考虑,多一些临时性的、便利性、传统性的公益实践活动,缺乏公益实践活动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3.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缺少系统化的供给平台

调研数据资料显示,学生参与公益教育的频率较低,每年1~2次的占13.2%,每学期1~2次的占25.1%,每月1~2次的占17.7%,还有31.7%的学生对自己参加公益实践活动的频率不清楚,只有12.3%的学生认为他们每周能参加1~2次的公益实践活动(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公益实践活动频率较低,主要是在寒暑假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在上学期间,学生们迫于学习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在这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都缺少公益教育实践活动的供给,缺少公益实践活动日常化、系统化的实施空间和平台。

4.学生对公益实践活动的认知存在狭义理解

从调研资料的数据来看,学生对于公益实践活动并不陌生,一说到公益,88.9%的学生认为就是“捐款捐物”,87.9%的学生认为是“看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掉”,79.3%的学生认为是“秋游时随手带走垃圾”。从这些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对公益都具有较好的认知,当然也有3.5%的学生认为“把作业借给同学抄”就是公益,很明显地看出,极少的同学对公益的认知还存在着偏差(见图4)。

三、公益教育在家庭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家长对公益教育的认可度、支持度较高

北京师范大学公益教育研究所通过对来自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职业的家长的访谈以及家庭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来看,家长对公益教育持高度认同和支持的态度。这些家长包括大学教师、警察、记者、全职妈妈、工人以及来京务工人员等,有37.7%的家长认为“很有必要”开展公益教育活动,有55.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开展公益教育实践活动,6.3%的家长认为“一般”,认为“没太大必要”和“没必要”的家长两项合起来也不到1%(见图5)。这说明,99%以上的家长对公益教育表现出普遍的认可和支持。

2.家长对社区公益活动参与有限

在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过去一年家长参与情况的调查发现,只有8.9%的社区认为家长“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38.9%的社区认为家长只是“有时参加”,29.3%的社区认为家长只是“偶尔参加”,还有18.5%的社区认为家长“很少参加”,4.5%社区认为家长“从不参加”(如图6)。这说明家长对社区组织的公益实践活动的参与上非常有限,远未能适应和满足公益教育实践活动对家长参与的要求和标准。3.家长与学校互动较好,与社区互动较少

公益教育是一种联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机制,调查发现,家长与学校的互动较多,多数家长主要是通过家长委员会这种志愿组织与学校互动,而且沟通形式多样,既有面对面的沟通,又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平台的电子沟通,如博客、学校信息平台,短信、电话和飞信等进行沟通互动。

但家长与社区的互动较少,可以上家长基本上很少主动去和社区进行互动,即便社区组织了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家长的参与度也很低。

四、公益教育在社区层面的现状与问题

1.社区开展公益实践活动主题单一,次数少

社区所开展的公益实践基本上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而且其主题往往就是一些常规性主题,通常就是社区劳动、环境保护、安全教育之类的主题活动,孩子们每次参加社区公益实践活动总离不开这样的主题,缺乏公益实践活动的创新主题与形式。调研发现,74.5%的社区开展过社区劳动,73.9%的社区开展过环境保护活动,65%的社区开展过安全教育活动,43.95%的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活动(如图7)。可以看出,几乎大部分社区开展过的公益主题活动都离不开这些常规性主题。

2.社区与学校互动合作少,缺乏硬性制度规定

当前参与社区服务是学校社会实践课的一种评价制度,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均将社区服务和实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的相关安排中,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保障其实施效果。但从调研情况看,这一制度的运行并不乐观。尽管参与社区服务是学校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指标,但对社区来讲,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项事务,社区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由于缺乏硬性的制度规定,因此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学校安排的社区实践服务活动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的来讲,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公益教育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性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三方都非常重视公益教育,都曾不同程度地开展过相关的公益教育活动,这说明公益教育在我国有着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当前我国的公益教育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公益教育一方面缺乏公益教育的专职教师,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独立系统的课程安排,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虽然能够认识到公益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家长把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意愿寄托于学校,希望学校能够积极开展这方面的活动,家长只是停留在配合参与的层面,并没有主动开展公益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公益教育活动虽然是社区教育方面的一个内容,但是多数社区往往由于事务的庞杂,不重视或忽视公益教育相关活动的开展。调查中发现,虽然学校、家庭和社区都有合作互动的意愿,但在现实中并没有达成很好的合作互动意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公民教育与服务学习[J].教育探索,2012,(10):20-22.

[2]王世伟,黄崴.透析服务学习对公民教育的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9,(10):21-25.

[3]王晨.服务学习视域下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式探究[J].才智,2011,(27):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