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通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ict通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ict通讯技术

篇1

关键词:大鼠;负重游泳训练;整体机能;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酮;血代谢状态清IGFⅠ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2-1642-03

运动训练与运动能力的提高本质是一个适应过程,运动训练对身体的适应过程应包括各器官、系统和其调节机理,最终以整体机能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的很多研究已经表明,机体内分泌激素,特别是与合成和分解代谢相关激素的适应,是机体对运动训练适应和运动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1-3]。而以往的动物实验模型设计中[4-5],主要是研究过度训练对于动物机能的影响,往往反映的是机体对运动训练的不适应。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强度训练为特点,力图建立符合实际训练负荷的训练模型,系统研究负重游泳训练对大鼠机体整体水平机能和合成分解代谢平衡的影响。

1实验动物与方法

1.1实验动物Sprague-Dawley (SD)雄性大鼠40只(由北京维通力华实验动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2个月龄,体重为200~250 g。分笼饲养, 每笼4只大鼠,自由饮食。室温(22±3)℃,昼夜节律用日光灯控制,光照时间8:00AM~10:00PM。

1.2运动方式购买的SD雄性大鼠后适应性饲养6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G)、不负重游泳组(FG)、负重5%体重游泳组(5%G)、负重10%体重游泳组(10%G)和负重15%体重游泳组(15%G),每组各8只。

在正式训练前1 d,让所有只大鼠进行负重爬杆实验,确定各大鼠爬杆最大负重。运动组进行4周游泳训练,每周6 d,实验水深为45 cm,水温(30±1)℃。负重组游泳每游6 min间歇2 min,每天连续进行5组。负重5%体重游泳组尾根部悬挂自体重5%重物游泳;负重10%体重游泳组第一周负5%自体重训练,后三周负重10%;负重15%体重游泳组第一周负5%自体重,第二周负重10%,第三、四周负重15%。而无负重组持续游90 min。如果大鼠在训练中出现力竭状态,及时捞起,休息2 min后继续游泳,完成规定的游泳训练时间。力竭疲劳标准:1) 下沉3 s不能回水面;2) 游泳出现明显不协调;3) 实验人员的感觉。训练结束后第一天,所有大鼠进行负重爬杆实验,确定各大鼠爬杆最大负重。

1.3取样经过4周的训练,大鼠进行负重爬杆实验后第二天,所有大鼠均在安静状态下采用腹腔注射25%的乌拉坦溶液麻醉后处死,用注射器在大鼠腹腔静脉取血,离心后提取血清存放在-20℃冰箱处待测。

1.4测试指标

1.4.1运动状况包括大鼠运动训练中的能力表现和大鼠运动后的表现。

1.4.2最大负重两次大鼠爬杆实验的最大负重重量,用国产G&G TIOO型电子称称量,测量精度0.1 g。

1.4.3血清睾酮(T)的测定应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测定,碘标125I。为美国DSL公司提供的包被-抗体-计数放射免疫试剂盒,在Gamma计数器(美国产BeckMan DP5500)测试。

1.4.4血清皮质酮(C)的测定应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测定,碘标125I。美国DSL公司提供的包被-抗体-计数放射免疫试剂盒,在Gamma计数器(美国产BeckMan DP5500)测试。

1.4.5鼠血清IGF-Ⅰ的测定应用放射免疫法(RIA)进行测定,碘标125I。美国DSL公司提供的放射免疫试剂盒。

首先进行IGF-Ⅰ的提取:向25μL的血清加入100μL的提取液,混匀后静置于室温下(大约25℃)孵育30 min。放入高速离心机(BeckMan cs-15R型)用≥10 000 rpm离心3 min,提取上清液后加入250 μL的中和液,轻轻混匀后待用。

测试时加入50 μL的待测液,100μLIGF-Ⅰ抗血清和125I标记IGF-Ⅰ溶液后室温下孵育3 h以上,加入1.0 mL的沉淀液,用离心机(大约3 000 rpm)离心20 min,倒干水份后,即可在Gamma计数器(美国产BeckMan DP5500)测试。

1.5统计学分析各指标的测定值以“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所有统计学处理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上完成。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显著性检验,两两比较用双尾T检验。显著性水平取0.05。

2结果与分析

2.1运动状况无负重游泳组在90 min的游泳训练中,运动能力无下降迹象,训练结束出水后,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较快,眼睛有神,整4周的训练情况皆是如此;负重5%体重组在训练过程中,运动能力也无明显下降迹象,训练结束出水后,表现也为活泼好动,反应较快,眼睛有神,对食物反应也较为敏感,整4周的训练情况皆是如此;负重10%体重组在训练之初,往往在第三、四节的训练中表现出运动能力下降,出现力竭疲劳的征象,训练过程中一般需要有3~4次的休息,随着训练的持续2周后,运动能力下降往往出现在第五节训练中,训练过程中一般需要有1~2次的休息,大鼠出水后不好动,反应较慢,但经过10 min的擦干吹风后,一般都恢复常态;负重15%体重组自加到15%体重后,训练就很难完成,直至4周训练结束情况都是如此:训练过程中,往往在第二、三节即出现力竭疲劳的征象,训练过程中一般需要6~7次的休息,完成整个训练十分吃力,出水后一般呈爬伏状态,表情冷淡,反应迟钝,一般经过擦干吹风后25 min,情况有所好转。表明无负重组和5%负重组的训练负荷偏小,体现为承受特定的训练负荷后机体很快的适应,而且这个适应过程很短促;10%负重组较为合适,体现为承受特定的训练负荷后机体能在一段时期后达到适应;而15%负重组的训练负荷偏大,表现为承受特定的训练负荷后机体一直不能适应。

2.2不同训练对最大负重影响(表1)。

与对照组相比 P

从表2可见,训练前各组的最大负重值并无显著性差异,训练后最大负重较训练前呈非常显著的增长(P

2.3不同负荷训练对大鼠血清T、C、IGF-Ⅰ的影响(表2)训练组大鼠的血睾酮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的上升趋势(P0.05);15%负重组血睾酮值为5.3 ng/mL,较10%组下降了42.4%,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15%组血睾酮变化趋势脱离了其它训练组血睾酮随训练负荷上升而提高的趋势。大鼠血清IGF-Ⅰ和血清睾酮的变化有相似之处:10%体重负荷训练造成激素水平的最高峰,而15%体重负荷训练又使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提示作为两种机体最主要的合成激素在大负荷应激状态下会有相同的应答;而IGF-Ⅰ变化不明显,且在无负重训练和5%体重负荷训练几乎毫无变化,提示IGF-IGF-Ⅰ在运动应激应答的作用没有睾酮明显。

训练组大鼠的血清皮质酮较对照组呈上升趋势,而且也随着负荷的增大而上升更明显,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负重组血清皮质酮值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均值还略有下降;5%负重组、10%负重组和15%负重组的C值分别为729,858和915 ng/mL,较对照组C值分别高出11.3%,31.0%和39.7%。联系大鼠训练状况的表现,在不同负荷训练条件下,大鼠血清皮质酮变化趋势似与大鼠对训练的适应程度变化趋势相一致:无负重组和5%负重组为十分适应,相对C值变化不明显;10%组为基本适应,C值有较大提升;15%为基本不适应,C值也最高。表明C值变化反应机体适应程度。

3讨论

3.1负重游泳训练对机体整体机能的影响负重力量训练可造成男女人体肌力的显著增长已得到多个研究的证实[1-3],但在动物实验相关研究却不多见。以往的研究在设计大鼠负重训练时,多以负重5%体重游泳至力竭;而虽有文献[4-5]提供的大鼠间歇训练模型,但最终也是要实现大鼠的力竭。本研究根据训练学关于力量耐力素质训练原理[6],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总结改进原有的大鼠游泳训练模型,力图建立符合游泳专项强度训练的大鼠的负重游泳训练模型。

本研究发现,无负重组和5%负重组的训练负荷偏小,体现为承受特定的训练负荷后机体很快的适应,而且这个适应过程很短促;10%负重组较为合适,体现为承受特定的训练负荷后机体能在一段时期后达到适应;而15%负重组的训练负荷偏大,表现为承受特定的训练负荷后机体一直不能适应。

本研究还发现,经过4周的训练,所有运动组的最大负重值都较同期的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的增长(P

综合大鼠训练状况,最大负重水平的变化,本研究认为,负重游泳训练有效的提高了大鼠的力量素质,而且负重10%体重的训练负荷的效果最明显,显示力量训练需要一个适宜的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而在本研究中,这个适宜的负荷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对象运动状况来加以初步确定,表明训练对象的运动状况就是其机体整体机能反应的最直接表现形式。这也是符合运动应激理论的论述的。

3.2负重游泳训练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睾酮(Testosterone,T)是体内主要的促合成代谢激素,男性进行适宜抗阻力量运动训练似能引起睾酮安静时水平的提升,而训练负荷过大则导致血睾酮水平的降低[7]。动物实验研究发现,5周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会使雄性大鼠血睾水平下降[4]。本研究发现,训练组大鼠的血睾酮较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的上升趋势(P

IGF-I是人体中最主要的生长介素,hGH主要是通过IGF-I来实现其合成代谢作用的。本研究发现,负重游泳训练对大鼠血清IGF-Ⅰ影响不明显,其中10%负重组 IGF-Ⅰ水平较高,15%负重组IGF-Ⅰ水平下降,但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无负重训练组和5%负重组IGF-Ⅰ与对照组相比几乎毫无变化。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提示IGF-Ⅰ在运动应激应答的作用没有睾酮明显。

皮质醇(Cortisol,C)是体内主要的促分解代谢激素,以往研究发现:长期训练造成皮质醇的下降或是不变[1-2,7-8],Chennaoui et al(2002)[8]研究中等强度训练和高强度训练对大鼠HPA轴的影响,发现两种强度训练下大鼠安静时皮质醇含量没有显著变化。本研究中发现,大鼠血清皮质酮变化随负荷增大而增大,且与大鼠对训练的适应程度变化趋势相一致:无负重组和5%负重组为十分适应,相对C值变化不明显;10%组为基本适应,C值有较大提升;15%为基本不适应,C值也最高。表明C值变化反应机体适应程度。这也证实了Witter 等人(1996)[9]的观点。

众多学者认为[10],测定T/C比值,可以了解体内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该比值在目前成为公认的评定和监测过度训练、疲劳恢复状况最灵敏的指标。研究结果表明,负重游泳训练使合成与分解代谢激素比值上升,机体内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的平衡状态向以内合成代谢为主的方向转变,而过度的负重训练会使代谢平衡发生向分解代谢为主的方向逆转。IGF-I/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长期运动时机体同化和异化的平衡,但与T/C的关系以及反映机体整体机能的关联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4小结

负重游泳训练使力量素质提高,而且在适宜的范围内,训练负荷越大,力量素质增长越明显;而过大的训练负荷反而会造成力量素质的下降。在适宜范围内,合成激素水平(血睾酮和血清IGF-Ⅰ)的提升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大而变得更明显,负荷过大的训练会造成合成激素水平的下降。血清皮质酮的升高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大而变得更明显,训练负荷过大的训练使血清皮质酮持续处于高水平。结果提示:适宜的负重游泳训练使机体代谢状态以合成代谢为主,整体机能提高;过度的负重游泳训练使机体代谢状态以合成代谢为主,整体机能下降。

参考文献:

[1] Hakkinen, Steinacker, J M et al. Neuromuscular adaptations and serum hormones in women during short-term intensive strength training. Eur J Appl Physiol,1992,64:106-11.

[2] Marx W. J. Kraemer, J. O, et al. Low-volume circuit versus high-volume periodize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women. Med. Sci Sports Exerc.,2001,33:635-43.

[3] A.Viru. Plasma hormones and physical exercise. Int J Sports Med。1992,13:201-209.

[4] 严翊,谢敏豪,王馨塘,等. 5周间歇性负重游泳训练对大鼠Leydig细胞胆固醇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6):663-667.

[5] 洪长清,邓树勋.三种训练对大鼠循环系统内分泌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1):51-52.

[6]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 Kraemer, W.J, K. Hakkinen, R. Newton et al. Effects of heavy -resistance training on hormonal response patterns in younger vs. older men. J Appl Physiol,1999,87:982-992.

[8] Chennaoui, M., D. Gomez, J. Lesage et al. Effects of moderate and intensive training on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axis in rats. Acta Physiol Scand,2002,175:113-121.

篇2

作为国内IoT产业的主要力量,中兴通讯长期以来致力于以ICT技术使能IoT产业发展,物联网的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领域。中兴通讯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王翔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从两个维度解读中兴通讯的IoT战略:“水平驱动,在管道、平台、安全等多方面提供技术支持与产品服务;垂直整合,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与合作伙伴深度合作,一起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蓝海中聚焦四大领域

如今,物联网的热度不言而喻。相关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500亿―1000亿,将远远超过目前智能终端的连接数。物联网的市场潜力巨大,万亿级的市场也是被人们所公认的,但是怎么去挖掘这个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不管是不是像多家研究机构所说的那样,2016年有望成为颇具有跨时代意义物联网之年,但是由于近期3GPP的NB-IoT标准冻结,产业界的确是对物联网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充满期待。因此,几乎所有知名的ICT厂商都了IoT相关产品和服务。

但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是一个涵盖智能终端、连接管道、应用平台、数据分析、垂直领域专业服务以及安全的复杂产业价值链。“物联网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赖于整个产业的共同努力,而且物联网又涉及各行各业,可以说没有哪一家厂商能够提供全部的解决方案。这也是物联网给产业界带来的最大的挑战。”王翔表示。

在这样的蓝海中,不同的厂商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不同的市场定位,以求在IoT市场扎根。从2014年就提出M-ICT战略,中兴通讯在IoT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战略布局很早就已经开展。发展至今,中兴通讯选择聚焦智慧城市、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与车联网四大领域,并在其中每个领域都已颇有建树。

据了解,在智慧家居领域,从去年7月智能家居控制设备ZTE SmartHome至今,基于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小兴看看”智能家居安全品牌目前已经有广泛应用;在智慧城市领域,可以提供智能路边停车、智能垃圾桶、智慧路灯、智能井盖等解决方案,帮助政府实现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在车联网领域,中兴通讯与AT&T以及国内外一流TSP服务提供商一道向客户提供车载OBD、车载MiFi等产品;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中兴通讯开发的智能抄表(水、电、气三表集抄)、智慧轨道交通解决方案、智能油气管道监测解决方案等在国内外也获得了广泛部署。

打通IoT连接与保障

在万物互联体系中,在硬件的平台之上,通信是连接纽带。基于这一理念,中兴通讯以连接为核心,基于在ICT领域的战略、业务、技术等的全面积累,为物联网的实现打通连接、平台、安全的全面保障。

在网络这一物联网整体价值链中的重要环节,中兴通讯在当前热门的NB-IoT技术领域,从2015年启动工作立项到2016年6月冻结标准,进程之快足以反映出需求的迫切。产业界的技术协力加快了NB-IoT的商用进程,中兴通讯从技术标准化到与运营商的联合测试等环节都是主要的技术贡献者。

2015年9月,NB-IoT正式立项进行评估。在NB-IoT SI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中兴通讯共输出几十篇提案,内容涵盖同步信道设计、上下行物理信道设计,链路仿真结果、系统仿真结果、终端能耗、核心网设计等,通过链路仿真、系统仿真以及技术分析,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基于LTE的NB-IoT方案。此后,在NB-IoT WI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中兴通讯共输出近两百篇提案、负责牵头多个重要议题的讨论,大力推进NB-IoT标准化。

2016年6月,中兴通讯与中国移动在3GPP NB-IoT标准冻结待公开前率先完成技术验证演示,在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实验室率先完成严格遵循NB-IoT标准协议的技术验证演示,进一步标志着NB-IoT技术的成熟。

除了在网络领域技术之外,中兴通讯还在嵌入式操作系统、行业终端以及M2M平台上也有长时间的技术储备。这些都为中兴通讯IoT解决方案的垂直整合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跨界融合展开“万物互联”愿景

万物互联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在物理世界中,仍有超过95%的物体未实现连接,物联网和ICT跨界融合的未来更值得期待。“跨界和融合是IoT在各行业应用之后带来的最显著的特征。”王翔表示,“IoT对于行业来说,更多的意义就在于驱动转型,商业模式的转型、产品的转型、客户关系的转型都被包含在内。这种转型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高风险的动作,这也是各行业推进物联网实践的最大忧虑。”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车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也已经有一批先锋企业在积极拥抱转型,这些也正是中兴通讯聚焦的领域。特别是在推进工业互联网进程方面,中兴通讯一方面积极加入国内外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组织和论坛,积极推进相关技术标准;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工业领域客户的合作。据透露,目前中兴通讯在涉及工业数传等方面的产品已经投入了实际的应用。

篇3

[关键词]数字不平等 社会分层 社群 社群信息学 中国

[分类号]G203

1 社群和数字不平等的基本概念及表现

社群是指社会中拥有共同利益、共同的经历或历史、共同的道德价值观、认同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常见的社群包括亲友、地理社区、政治社群、社交圈子、宗教群体等。本论文关注的社群主要是在中国信息化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上的社群,如所谓的“弱势群体”,包括农村居民群体、下岗职工群体、老年人群、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等。

社群划分标准是:①个体之间是否有地理邻近关系;②个体是否具有一定的群体归属感;③是否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④是否以公益和互益精神来维护所属群体其他成员的切实利益。

数字不平等的核心内涵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社群和个人在数字化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数字不平等反映的核心问题是多阶层的信息社会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数字不平等现象存在于多个领域。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应用ICT和开发利用信息内容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水平,形成多层次的不平等状况;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应用ICT和信息内容的能力也存在多元化特征;在科学出版领域,不同的出版商、数据库商和经销商等供方以及不同的读者或用户在获取和利用数字化科学信息内容、科技软件等方面也有不对称以及分层的现象;甚至在一个家庭中,不同家庭成员对ICT和信息内容的应用能力和实际状况也有着较大差异。本论文的研究焦点是不同社群间接入和使用ICT的心理、素养和行为获取和利用信息内容的行为、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数字化凝聚力等维度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数字不平等现象具体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国家或地区层面的ICT市场发达状况、ICT社会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国民或公民的信息素养平均水平;机构或组织层面信息通讯技术的拥有状况、利用情况和创新性地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信息资源储备量、序化整理能力以及开发利用状况;个人层面接人和使用电脑以及互联网等ICT的动机、欲望、需求、素质以及实际行为,接人ICT的渠道,使用ICT的行为习惯、功能应用领域,获取、利用和创造数字化信息内容的能力和状况等。

2 社群数字不平等模型的构建

社群数字不平等模型(根据社会分层理论也可称之为描述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分层模型,即数字化社会分层模型)的构建原则是:①数字化社会应该是分化为多个层次的,至少比传统数字鸿沟对社会的两极化认识――即“数字贫困”(the digital poor)与“数字富裕”(the digital rich)要丰富一些。依据后者和韦伯主义的思想,在两个极端情况之间应该存在中间“社会阶层”。②每个社会层次的数字化主体应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典型的数字化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能够体现信息通讯技术对人类的重要影响,也能体现人类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程度对其传统的财富、地位和威望等的切实改变。目前对人类信息行为和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ICT应用功能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中论坛、博客及微博等草根形式的信息创造行为。③对数字化社会进行分层的目的是识别不同特征的数字化社群,尤其是数字贫困社群,并针对他们的数字化特征采用适当的政策干预手段来建设相对平等的信息社会,切实帮助他们摆脱数字贫困状态及其背后的经济贫困、文化贫困和社会资源贫困等深层次的状态。所以模型的构建过程特别重视对数字贫困社群的细分。④划分不同社群的数字化地位的关键行为特征要具备现实性和可观察性。不仅这些划分标准和关键数字化行为特征在社会主体的ICT利用过程中是存在的,可以被任何研究者观察到,并且能够被描述出来。

数字化条件下社会主体的划分标准不是采用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荣誉、公民权、个人等单一维度或单纯的整合维度,而是采用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数字化维度。根据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成果,这种“数字化维度”主要包括数字化意识、信息通讯技术的接入和使用,信息内容的获取、利用和创造、数字化信息素质、数字化凝聚力等。由此产生的核心研究模型或假设是数字化社会分层模型,如表1所示:

根据社会分层的理论与分析方法、社群主义理论以及数字不平等的表现维度,将数字化时代的社群及其成员划分为5个层次:数字精英、数字富裕、数字中产、数字贫困和数字赤贫等社群。

数字化凝聚力是指社群成员利用ICT和数字化信息内容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团结程度,表现为网络利益诉求能力、网络舆论导向能力、影响实践中各类决策的能力;可以用“团结”和“分裂”概念来描述凝聚力的两种极端情况:“团结”代表着具备数字化凝聚力,而“分裂”被定义为缺乏数字化凝聚力。在本研究中,只有数字精英社群是团结的,是具备数字化凝聚力的,而其他4个信息社会阶层均被认为是“分裂”的数字化阶层。

根据社群及其成员是否在网络空间中创造信息内容的事实,将他们划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网络利用方式。“主动者”是指通过创作并上传、公开数字化内容作品,来达到信息富裕的人,是数字富裕群体的特征;“被动者”是指靠获取和利用互联网服务机构和其他网民创造的信息内容而不是自己主动创作数字化信息内容来利用网络的人。数字中产群体则是指拥有基本的信息通讯设备,拥有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以及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等设施的动机和欲望,并且通过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被动地获取网络信息内容的人群,他们不一定利用这些网络信息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字贫困的划分则考虑了ICT和信息内容方面的物质贫困、意识贫困或者素养贫困中的任一种或双重组合。数字赤贫则是三种数字贫困现象叠加起来之后的结果。

上述5个数字化社会层次之间的界限如下:数字中产者与数字贫困者之间的界限是社群成员是否使用了ICT;数字贫困者与数字赤贫者之问的界限则是社群成员是否同时遭受数字化的心理缺失(如缺少动机、愿望、兴趣或态度等)、接入ICT的物质条件匮乏以及数字化信息素养的缺位三种贫困现象;数字富裕者与数字中产者的区分标准是接入并使用ICT,是否获取并利用了数字化信息内容解决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或者是否创作并上传、公开数字化内

容作品;数字精英和数字富裕者的区分标准是社群成员是否具备数字化凝聚力。

3 中国情境下的数字社会分层现象

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已经呈现出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特征,信息社会雏形逐步显现,社会分层现象也开始打上数字化的烙印。根据电脑的拥有状况,最初形成了有电脑的群体和没有电脑的群体两个层次;随着网络应用功能的出现及其大幅度拓展,社会层次不断增多。

在拥有电脑的社会群体中,至少存在能够上网和不能上网两类人群;在能够上网的群体中,又可以划分为白费上网、公费上网以及两种上网方式兼备、电脑上网、手机上网等群体;根据网络应用功能使用情况的不同,可以将上网群体划分为主动上网(被实际需求和兴趣所驱动)、被动上网(为了赶时髦)、信息获取、信息创造、网络娱乐、网络社交、商务贸易等群体。在非网民或没有上网设备的群体中,由于原因存在较大差异,又可以划分为不愿意上网(缺乏动机和兴趣)、不能上网(缺乏物质条件)和不会上网(缺少ICT技能)等群体。

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口仍处于本研究所定义的“数字贫困”,即没有物质条件、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使用电脑或上网的人。以2009年底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为分析样本,2009年全国人口总数量为13.3474亿,而网民数量为3.84亿,即非网民数量多达9.5074亿,比例为71.23%。尽管CNNIC历年统计数据显示,最近12年尤其是2006年至2009年间互联网发展和大众化普及的速度很快,也是数字贫困人口比例降低幅度最大的时期,但考虑到该机构在2007年7月份报告中将“网民”范围从“每周上网不少于一个小时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扩大到“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上述的变化幅度能否反映实际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无论如何,中国网民数量逐年增加的同时,非网民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下降态势――1997年为99.95%,2009年为71.23%,12年间降低了28.72%;在这段时间内,中国人口增加9848万,而非网民人口则减少2,849亿,数字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说明有更多的人实现了从数字化社会底层向中、高层群体的社会移动,是中国信息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如图1和图2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NBS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97-2011年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其中,2010年的人口总数来自2010年11月1日开始的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

数字贫困群体不仅在全国人口中占大多数,而且在发达地区也是如此。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通过搜集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的历时数据,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变迁。其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广东三个最发达地区使用电脑上网的成人(1819人)仅占到6093位成人受访者的29.85%,使用电脑的少儿(226人)仅占到所有1119位青少年受访者的20.2%。换言之,只有28.36%的京沪粤社区居民使用电脑上网,而不使用电脑上网的居民达到7212位,占受访者的71.64%。这三个发达地区的比例稍低于2008年的全国水平(77.56%),但优势并不明显。可以推测,全国不使用电脑上网的数字贫困群体规模在70%-80%之间,中西部地区的这个比例可能还要高于80%。

网民规模代表着中国信息社会中达到数字中产水平以上的人口总体状况(包括数字中产者、数字富裕者和数字精英者等),其历年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数字中产以上群体不断壮大,从最初的0.05%到2009年的28.77%,比重增加值达到28.72%,数量增多了3.8338亿,目前该群体的规模相当于1997年的619倍,可以用“迅速壮大”来形容。伴随信息通讯技术购买和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性价比的提高,未来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数字中产水平以上的群体还会继续壮大,直到超过数字贫困人口,形成合理的信息社会结构。

中国信息社会多年发展的历程中客观存在着网民分层现象。CNNIC于2009年1月份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2.98亿网民中识别出了4个重点群体,即中小学生、大学生、办公室职员以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占到总网民数量的74%。他们在网络媒体、信息检索、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等互联网应用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总体来说,大学生在网上最为活跃,除网络炒股外,各类应用功能的普及率最高;其次是办公室职员,网络炒股率最高;最不活跃的群体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各种网络功能普及率均低于平均水平。该报告还根据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将大部分网民划分为轻度用户(网络浅尝群、非主流网游群和自我展示群)、中度用户(基础应用群)以及重度用户(网络依赖群、网络商务群和网络社交群)三大群体7个层次,其中轻度用户的比例最高,为48.7%,重度用户为29.9%,中度用户为21.5%,总体分布状况呈“沙漏”型。

根据本研究对数字中产群体、数字富裕群体和数字精英群体的界定,CNNIC报告中所指的“网络浅尝群”和“非主流网游群”属于数字中产,其特点是利用ICT技术获取所需信息,而“自我展示群”、“基础应用群”与重度用户至少都属于数字富裕,他们不仅通过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还创造表达自己声音的网络信息;网络社交群与网络依赖群中的一小部分网民属于数字精英,他们通过有组织地主动创造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网络信息,形成一种通过制造并引导网络舆论,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实际影响的合力。另外,该报告中的大学生群体和办公室职员属于数字富裕群体或数字精英群体;上网的中小学生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属于数字中产阶层。

另外,笔者通过北京、天津和山西的三地城乡田野调研,发现了支撑社群数字不平等理论模型中位于数字贫困阶层的典型社群:农村社群、下岗职工社群和老年人社群等。

4 启示与建议

篇4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ICT产品进出口贸易突飞猛进地增长。2008年,我国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出口额达到3084.50亿美元,电子技术出口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两项合计占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55%。同年,电子技术进口额达到1611.57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47.15%,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占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23.31%。除了中国,印度计算机软件业也迅猛发展,目前是世界五大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软件业不仅拉动了印度的经济增长,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然而,ICT产业的全球贸易在实质上并没有带来穷国与富国的共赢。这是由于该产业全球贸易的不平衡发展造成的。

一、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的表现

(一)ICT产业全球贸易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度比较高

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依然是我国内地ICT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8年,以上三个地区在中国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出口额中合计所占份额均超过60%。进口方面,中国ICT产品最先主要从欧美进口,后来随着亚洲的崛起,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又成为主要来源地,三者合计所占中国ICT产品进口份额接近50%。印度的情况与中国相似,虽然软件出口居世界首位,但印度全国软件产业总收入的80%都来自软件出口,而且大部分销往美国,在欧洲等地区的份额很小。这种贸易份额的高度集中使发展中国家对个别发达国家或地区产生高度依赖性,如果双方发生贸易纠纷,发展中国家的ICT产业将面临巨大风险,甚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该领域中的进出口贸易份额几乎微乎其微,尤其是出口,更是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全球迅速增长的ICT国际贸易的光芒并没有普照到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ICT产业链国际分工的不平衡

在经济的高度信息化、科技化发展背景下,国际分工的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ICT领域的国际分工不再仅仅是基于资源比较优势的分工,更是ICT价值链上的垂直分工。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依靠高研发投入一直处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始终保持着核心技术优势,他们自己生产含有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ICT产品,并向全球市场出口,从而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高端。为了实现资本的利润最大化,他们还通过外包等方式将ICT价值链生产的低端部分逐渐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在这种情形下,ICT产业全球分工布局逐步形成。

(三)ICT国际贸易中话语权的不平等

ICT国际贸易话语权的不平等首先表现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制定国际贸易规则方面的不平等。目前,WTO规则多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这些规则表面上看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实质上代表的是发达国家利益。譬如,WTO/TBT协议第二条规定成员在制定技术法规时,如果已经有相应国际标准,成员需优先使用国际标准作为基础。而目前大多数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制定的国际标准也是代表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利益,很多技术标准并不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要,甚至超越了发展中国家的接受能力。所以,在ICT产品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经常遭遇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另外,由于发达国家及其公司拥有绝对技术优势,他们通过限制高端技术产品出口来防止技术外溢,通过控制进出口产品数量、拒绝许可专利技术、垄断定价等行为操纵ICT产品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使ICT国际贸易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二、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原因及危害

(一)技术垄断是造成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的格局归根结底是由发达国家一直利用信息通讯产业的特点和自身优势进行“技术垄断”造成的。ICT产业的技术具有继承性和累积性。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集成电路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又把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累,他们在ICT领域已经取得了绝对的技术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知识产权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技术标准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于是纷纷走上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道路。通过制定事实标准和国际标准以及标准中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加速其专利技术在全球的扩散,从而迅速确立了技术垄断地位,并将技术垄断的触角伸到了世界每个角落,完成对全球ICT市场的瓜分。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十几年来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一直维持在90%以上,英特尔公司则占领了全球80%的CPU芯片市场。美国可以通过利用英特尔和微软控制的技术平台以及所谓的"Wintel强制标准”,周期性提升电脑的性能和硬件的需求,进而左右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控制整个市场的贸易份额和利润流向。

中国的DVD事件也很好地说明了,发达国家如何利用技术标准的垄断地位实现对ICT产业全球贸易的控制和这种控制的不平等。截至2004年,我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DVD机生产国和出口国。2002年我国DVD和VCD出口额为35.7亿美元,占世界DVD机总产量的三分之二。但由于技术标准为发达国家控制,其中充斥大量国外厂商掌握的专利技术,因此自2002年开始,国外厂商纷纷提出高额专利许可费要求,并要求欧洲海关查扣侵权DVD产品,导致大量中国DVD企业破产或被迫转型,中国DVD产品出口锐减。2005年1至5月,上海口岸国内企业生产出口的DVD机同比下降了78.6%,而外资企业的出口却以10.7%的速度增长。

另外,信息通讯产业的网络效应、收益递增、技术锁定等特点也加剧了技术垄断趋势。ICT产业与传统工业经济的区别之一在于,通过竞争传统工业经济会发展为寡头经济,其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因为管理等困难而慢慢

衰退,继而后来者居上。而ICT产业因网络的正反馈等原因,通过竞争会发展成为“冒尖儿”经济,即它的规模不会因为过大而轻易散架,从而造成“成功引发更大的成功,失败产生失败”,或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锁定效应”。当然,网络经济的这些特点也没必要让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感到绝望,毕竟影响ICT产业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而非技术决定论。

(二)由技术垄断带来的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危害

首先,技术垄断导致的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及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严重危害。我国在近十年的ICT国际贸易实践中深受技术垄断造成的伤害,因此下决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是,ICT产品往往具有兼容性要求,我国的研发工作很多是以发达国家的现有专利技术为基础。譬如,微软凭借Windows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对其软件产品漫天要价。为了摆脱微软的垄断,我国软件企业一直在设法绕开Windows系统,开展基于开源架构的软件研发。尽管研发工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但微软经常从兼容和互操作的角度进行干扰和发难,令国产软件难以同其软件进行有效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虽然是ICT产业大国,却不是产业强国。印度也面临相似情况,印度软件产业的总产值中只有10%的产品属于自有版权产品,其余90%都属于集成类代工软件,这种低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结构成了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软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总之,技术垄断带来的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直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

其次,ICT产业全球贸易不平衡对发达国家也有负面影响。技术垄断会妨碍发达国家正常的竞争秩序,损害本国消费者和纳税人的正当利益,进而对他们的信息通信产业及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微软之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遭遇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公司提起的反垄断诉讼,原因就是发达国家意识到微软的垄断行为损害了本国ICT产业的发展,侵犯了本国消费者的利益。

三、打破技术垄断之道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途径,必须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一直是制约发展中国家ICT产业发展的障碍。中国虽然是世界移动通信大国,用户超过5.4亿。但2G的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在国内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仅1%。为了摆脱高额专利费对ICT产业发展的羁绊,发展中国家必须竭尽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尽管中国的自主创新道路充满艰险,但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依托我国广阔的市场优势,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目前,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已经正式成为全球3G国际标准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邓寿鹏曾经表示,中国拥有TD-SCDMA标准后,可以为网络建设和维护费用节省300亿元左右,国内企业也将因为中国3G标准的实施获得5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2月,中国移动TD商用网络覆盖城市达到238个,TD-SCDMA用户达到686万户,占我国3G用户的42.7%。TD-SCDMA标准的成功打破了发达国家对3G通信技术的垄断,为我国通信企业节省了一大笔专利使用费,提升了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了我国ICT产业及其全球贸易的发展。

自主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的创新。在ICT领域,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经过长期摸索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模式,与现有技术标准的兼容是创新成功的关键要求之一。否则,即使是原始创新,也会因为与现有技术标准不兼容而得不到市场认可,中国办公软件的发展就曾有过这方面的深刻教训,除非我们有足够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来主导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二)加强国家立法工作

标准化中的知识产权是具有一定合法性的技术垄断,所以对于外国企业在中国滥用知识产权而形成的垄断,我国法律曾经显得苍白无力。2008年8月1日,随着中国《反垄断法》的实施,这个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例如,《反垄断法》第三条对垄断行为做了界定;第十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垄断协议的范围。不过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除了具有促进竞争、推动创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一致性外,还具有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性、冲突性,各国反垄断立法的管制往往只是一般性规定。另外,知识产权许可本身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所以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还需要其他法律、法规和指南的支持。美国在1995年了《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欧盟1996年了《技术转让规章》。为了顺应ICT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也应尽快将《反垄断法》框架下的法律、法规和指南等提上工作日程,加快研究,及早。与此同时,也应该在《专利法》、《合同法》、《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中加强和细化管制知识产权滥用的相关规定。

(三)加强国际层面的工作

首先,发展中国家要熟悉WTO/TBT,TRIPS协定等国际规则,以便合理规避,有效利用。例如,WTO/TRIPS协定规定,成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或控制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的限制竞争的行为”。WTO/TBT协议第二条规定各成员可以在考虑国家安全的正当目标下,采取一定的技术法规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WTO等国际组织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这就为我们参与国际标准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参与过程中努力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或与国际技术标准实现兼容,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中国WAPI标准的成功就是对企业参与国际标准活动的极大肯定和鼓励。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WAPI一直遭受IEEE主导的WIFI标准成员的压制,尤其是美国,一再给中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5期国WAPI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制造障碍。但是,经过几年的艰难发展,WAPI终于依靠自身的技术先进性及其优势逐步获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及标准组织的认可。2009年,WAPI国际标准推进工作获得重大进展――获国际标准组织ISO/IECJTCl/SC6的提案邀请,将作为ISO/IEC独立标准重新进入国际标准流程――这标志着历经曲折的WAPI在国际标准道路上重获新生。

篇5

关键词:通信技术;创新研究;措施

1 引言

目前,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电子通信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取决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谁能够在电子通信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进步,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何进行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在国际电子通信技术革命中拥立潮头,成为摆在所有电子通信技术人员面前的重大技术课题。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必须在现有的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陈出新,保持电子通信行业对社会进步的强劲的推动力,只有创新,才能确保国际电子通信市场的份额,只有创新,才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健康发展。

2 通信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有利于电子通信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建立健全有利于电子通信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首要的措施。任何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关键在于人,电子通信科研人员的培养和使用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健全有利于电子通信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变得非常重要。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把人才作为优质的资源。将人比作蓄电池,要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放电,进行二次开发。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的过程也是二次开发的过程。所以,要特别重视电子通信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建立健全竞争机制,促使研发人员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进行充电,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大胆启用有潜质的年轻员工,给他们提供适合的研发位置,引导电子通信研发人员进行有序竞争,创新出优秀的电子通信产品,促使有才能,创新意识突出,创新成果较多的优秀研发人才脱颖而出,从而保持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2.2 强力推进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

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第二个措施。在电子通信技术的激烈竞争中,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占领着重要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掌握了电子通信核心的新技术,谁就在这场博弈中占据了优势地位。因此,要进行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基础和后盾,是增强电子通信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必然引起人类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力也明显大于其他技术。所以,要在电子通信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创新上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将电子通信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发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破重点,以点带面,全面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如在支撑新一代异构网络融合协同管理技术、对等网络体系结构(具有异构网络融合特征的新型结构)、面向异构/融合分组业务的动态控制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研究和使用,能够增强电子通信业内的竞争力。只有坚持技术创新,不断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才能始终在竞争激烈的电子通信国际市场保持强劲的竞争力。ICT产品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采用不同技术标准的不兼容的同类产品之间的竞争,技术标注掌控在哪一个企业手中,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超强的竞争优势,会为企业带来自巨大的市场效益。市场效益又会极大地推动企业市场优势的扩大。而创新则是ICT产品竞争的核心。ICT行业的创新可分为组件创新与系统创新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创新分别对应着ICT产品和标准,对ICT行业竞争的影响力也相对不同。组件创新同产品竞争相关联,系统创新与标准竞争相关联,两种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系统创新却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成为ICT行业超一流企业的关键。因此,在ICT行业的创新中,加强系统创新显得非常重要。但是,ICT行业系统创新的难度非常大,当事实标准被某个超一流企业控制的时候,新的技术标准很难顺利通过。

2.3 始终坚持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始终坚持标准化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第三个措施。电子通信技术在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兼容的问题,每一个电子产品都有自己的连接方式和端口,严重制约着各类电子通信产品的通用。因此,在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中,要始终坚持标准化战略,以实现电子通信产品产业化为最终目标,采取积极的向外发展政策,强力推进创新电子通信产品的业务应用,扩大应用范围,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技术创新同业务发展推广共同发展,紧紧围绕电子通信核心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带头在电子通信产业制定有影响力的技术标准,积极进行电子通信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业务推广作出积极的贡献。例如,中兴通讯就是在坚持专利技术标准的前提下,成功地进行了组件创新,上世纪80年代末,中兴通讯面临着欧美厂商的垄断,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兴通讯在来料加工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在沿用已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自主研发交换机,这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数字程控交换机。打破了欧美国家对电子通信市场的垄断,为国产电子通信产品的发展开辟了创新通道。不仅使中兴通讯的科技人员得到了创新锻炼,而不断提高了自主研发能力,且为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对于中兴通讯技术跟随创新,大唐电信集团在系统创新上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从而研发出TDSCDMA核心专利技术,被国际电联批准为3G系列国际标准,并为3GPP接纳,正式成为被国际大多数电信运营商和电信设备制造商承认的国际标准。ICT行业有句流行语:“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可见,ICT行业的技术创新是以卖标准作为发展方向,因此,在技术创新上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系统创新,成规模地发展ICT专利技术,才能使我国的电子通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掌握的ICT专利技术有限,再加上国际竞争标准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电子通信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无法具备超一流企业的实力。

2.4 大力推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业务创新

强力推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业务推广是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第四个措施。电子通信技术的创新为电子通信产品带来了业务推广的可能,电子通信产品业务推广又为电子通信技术创新提供了经济的支持和良好的实际操作平台,两者之间是互补互利的关系。因此,大力推进电子通信产品的业务推广,不仅有利于电子通信技术的科学发展,加快电子通信技术创新的步伐,而且有利于拓展电子通信产品的产业链,促进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商同电子通信业务商的合作共赢,为电子通信业的繁荣增砖添瓦。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商同电子通信业务商的合作启动了利益共享模式,促进了电子通信技术的换代升级,有效缩短了技术创新的研发周期,并且提高了电子通信新技术推广的效率。

篇6

截至2014年10月23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ICT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1份。我们依据“金蜜蜂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4”,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基于报告参数,我们对ICT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整体描述,并结合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咨询方面的经验,对这些报告的整体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尝试总结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2014年ICT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情况

61份 截至2014年10月23日,ICT企业共社会责任报告61份,相比其他行业,ICT企业报告数量遥遥领先。

80.3% 连续5年及以上社会责任报告的ICT企业数量最多,为33家,占比54.1%。4次报告的企业数量居于第二,占比26.2%。4次及4次以上报告的企业数占总的企业数的80.3%。

31.3% 在篇幅方面,11-30页和50页以上的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占比最大,均为31.3%,报告篇幅在51页及以上的报告仅占26%,ICT行业企业报告披露信息量较大。

44.3% 44.3%的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采用了多种编制依据,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CSR1.0/2.0/3.0)、深交所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以及全球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3/G3.1)为主要参考依据。部分ICT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参照全球倡议组织(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编制报告。

34.4% 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主体中,民营企业为21家,占比34.4%,首次超越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报告第一大主体。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8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比47.5%,仍是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主体。在21家报告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为科技型的公司,其中有18家的报告的次数不低于4次。

80.3% 80.3%的ICT企业了中文版社会责任报告,19.7%的ICT企业了中英文社会责任报告。中英文报告的ICT企业的业务范围一般涉及海内外,如IBM中国、英特尔中国等。

8.2% 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经第三方专业机构审验的报告占比8.2%。本次研究对象中,有5份ICT企业报告经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审验,报告审验仍处于较低水平。

对2014年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作出判断

我们依据得分的不同将报告分为起步、发展、追赶、优秀和卓越5个层次。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平均得分为55.71分,整体处于发展阶段。其中,4.9%的报告质量已到达卓越,具有较高的水准;14.8%的报告处于优秀阶段,披露水平也较高;多半报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报告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创新性、可读性和可信性方面优势显著。创新性得益于ICT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科技与产品的创新活力,ICT企业将这样的创新基因也延续到了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工作中,有力地促使了ICT企业报告创新性的显著提升;可读性得益于ICT企业报告撰写人员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提高,ICT企业报告撰写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报告的质量起到了根本性作用,有力的促进了ICT行业报告可读性的提升;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可信性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多数报告能保证中立、客观的表达以及有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但ICT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实质性和可比性方面率略低于整体水平,在相关利益方的披露、关键绩效的行业对比披露方面还有待加强。

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技术创新成为ICT企业强调的重点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ICT企业强调技术创新。例如《2012-2013英特尔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表示英特尔中国确立了“兴产业、新城镇、新体验”的三大工作方向,继续致力于计算技术创新、芯片制造创新、应用体验创新、终端形式创新和云端智能创新,计算力正在成为创新驱动的源动力。

发现二:社会创新得到ICT企业的重视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比如,城镇化、环境、教育、老龄化、医疗服务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既是挑战也为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社会建设。在企业社会实践中,许多ICT企业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利用自身专长解决社会重大问题,并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

发现三:不断深化和丰富社会责任理念和内涵

ICT行业普遍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做到合规、透明、道德运营,随着实践的深入,能够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与管理密切相关,逐渐将社会责任融入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利用其专业优势,与各利益相关方跨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催化系统性社会创新,推动社会问题解决,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享以及企业和社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以英特尔为例,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经历了从CSR1.0、CSR2.0和CSR3.0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发生变化,社会责任价值也得到不断提升。

篇7

〔关键词〕数字不平等;高校图书馆;信息网络发展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4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5-03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2]。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数字不平等。数字不平等被定义为“在信息和通讯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不平等”。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网络团体,被忽视掉的便是那冰山一角的弱势群体,他们因为主客观原因而不能或是不会享受到数字的平等,这便造成了今天的数字不平等现象。除非有重大改观, 否则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还会继续剥夺边缘群体的某些生存权利[1]。而随着这种现象的蔓延,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数字不平等现象。本文希望通过对数字不平等现状分析,提倡高校图书馆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数字不平等,并为各高校开展活动提供借鉴。

1 造成现象的原因

总结过去几年中国网民增长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网民年增长量接近9 000万。在2011年,这一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2]。但相对比中国的基尼系数,自2000年开始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6年则升至0.496[3]。贫富差距的加大,在客观上影响了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而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一部分人将处于落后于时代并逐渐被时代抛弃的命运,这其中不乏大学生群体。

但根据CNNIC的《报告》过去5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 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2]。表明网络普及率在学生中已接近饱和状态,但对于信息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而言,接入与使用状态的低下造成了不平等现象的出现。

1.1 分析现状

对于大学生存在数字鸿沟,笔者首先提出假设并做了ICT接入与使用状况的调研工作,(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为例)发现在大学生中对于网络及计算机使用存在着差异。每周上网在15小时左右的占了将近3成的比例,每周不上网或是少上网的人数占据了2%~3%左右。而对于网络的使用情况,占据了50%的学生选择了上网游戏及聊天。

大学生是当前与未来信息社会最重要的推动者、受益者、创造者,让他们熟练应用ICT显得尤为重要。但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使用率还是足够的,但是对于熟练的应用比率却是很低,有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死机、软件运行无响应等问题都无从下手,而有些学生运用的得心应手。这便是裸的差距,我们所要追求的不是完全的平等,是希望通过对问题的提出缩小数字鸿沟。

1.2 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对于数字鸿沟所提出的ICT接入状态,素养以及获取和利用信息内容的行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图书馆人应当做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集图书资源,电子资源,信息网络资源等于一体的信息传播载体媒介,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联合其他部门引导数字贫困大学生弥补鸿沟缺陷为他们拥有更好的职业前景、教育选择、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做好准备。

2 大学生群体的数字不平等问题应被关注

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础,大学生群体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但不得不谈的一个问题便是扩招,据统计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 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当年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扩招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但学生在各地接受教育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地区差异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便更呈现不同水平。我们此次提出的数字鸿沟,也便以大一新生为假设进行的调研,希望可以通过后期努力尽量缩小,弥补学生们的鸿沟天堑。

2.1 大学生群体常规维度与资本维度调研分析

此次调研仅抽取了天津外国语大学一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得出,平均每周来学校图书馆上网的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7成左右,有将近5成的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游戏、娱乐、聊天等;有3成左右的学生会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而束手无策,对于类似于Office、Photoshop等一些办公软件的使用熟练度很低,经常会遇到问题。而希望图书馆组织类似培训的学生却仅占2成左右甚至更少,愿意参加的人数也维持在2成左右。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数字不平等划分为3个等级:苦手、中等、能手。而简单从以上数据便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苦手等级,大部分集中于中等等级,而我们正是要更加关注这些苦手等级的群体。

篇8

关键词: SDN;NFV;分析;应用

效率提升一直是技术革命的主旋律,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是近期通过软件化、通用化提升效率的新兴手段,在网络的各个方向经历过多角度尝试之后,逐步在各领域生根发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开始了面向实际的应用。

当通用的硬件能力足够强大,可以满足大多数应用时,软件化生产方式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代表着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这个就是NFV的方法;当应用的需求继续飞速增长,远远超出通用计算能力时,专业优化的硬件需要继续发挥作用,同时人们还希望其更加灵活,如将控制面拿出来,使其具备柔性扩展的能力,这个就是SDN的方法。SDN和NFV的有机结合可以构建面向未来的丰富多彩的网络。

基于SDN和NFV的核心技术,中国电信CTNet2025给出了未来网络的新技术要求[1],中国移动直接牵头Open-O的开源研发[2],AT&T则提出了网络设施向软件化转型的Domain 2.0倡议[3]。

1 SDN/NFV应用技术的实现与发展

未来10年,由于4K以上视频、虚拟现实、5G等应用的推动,网络带宽增长的需求非常旺盛,IP网络和光网络仍然要不断提升网络带宽能力,这种发展速度超出了通用处理器的处理能力,在网络汇聚层和核心层需要专用的转发设备来支撑。同时,为了解决方案总体柔性的要求,优化的专业设备应更具灵活性,接受SDN控制器的管控。另外,考虑到与现有网络的对接,以及SDN控制器失效情况下的保护,需要采取平滑演进的策略,在传统技术基础上,逐步加载SDN集中控制平面,实现网络控制的集中化和软件化,从而使网络能力向上层应用开放。在这个过程中,对IP层的控制和对光层的控制可采用类似的技术,实现IP层和光层的协同,创造更多的实用价值。

IP和光层广域大网提供了一个连接的基础,而连接只有与业务节点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可销售的解决方案。当前,业务节点已逐渐标准化,就是数据中心(DC)。DC的基础元素是大量的通用处理器、存储和安全单元,这些基础元素通过大容量交换机扁平化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资源。这个资源可用来支持各类云业务、信息技术(IT)业务,也可以用来支持电信层面的各类业务。为了在统一、通用的环境下有效地支撑各类业务,需要对资源进行虚拟化,划分出无数个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的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可以支撑独立的业务。多个小系统上支撑的业务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业务支持集合。在这样的一个数据中心中,SDN控制器再次发挥作用,集中实现对所有网络节点的转发控制,使计算、存储、安全资源被有效地串接起来。同时将一个物理的网络虚拟成多个逻辑小网络,经过这样的虚拟化处理,DC内形成许多可调配伸缩的资源池。这些资源池可直接租给客户使用,提供基础服务;也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类IT应用,提供IT增值服务;还可作为网络功能虚拟化基础设施(NFVI),给NFV的各类电信服务提供支撑;同时,如果构建了NFV和IT应用的基本组件,则可以提供平台给第三方进行开发,进一步提升使用率和增值能力,其可想象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

通过上述SDN化大网和虚拟化DC可以构建面向未来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其衍生出的业务系统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基于这种新技术,基础网络领域原来比较难做的业务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比如政企客户服务方面,可以在原来专线业务基础上,增加更灵活的带宽调整能力,增加各类IT和通信技术(CT)应用套餐选项,改善企业客户应用感受。

基于SDN和NFV在大网、DC和业务应用上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兴通讯开展了持续的实践。实践的基础是多层次构建平台。首先,未来仍需长期提供强大带宽的刚性网元,包括路由器、DC交换机、光传送网(OTN)及分组传送网(PTN)设备等,在进行带宽提升改造,保证带宽能力领先的同时,全面进行SDN化改造,使其可以接受SDN控制器的有效控制;第二,与OpenDaylight、OpenStack等开源组织深度合作,以开源平台为基础构建ZENIC广域网、DC控制器体系,以及TECS云平台体系;第三,以电信和政企行业多年的积累为基础,构建ICT平台即服务(PaaS)NFV组件平台,并在其基础上构建多类NFV系统;第四,遵循ETSI框架,参与Open-O建设,构建ICT软件即服务(SaaS)业务管理平台。

以这些平台为基础,回到实际需求层面,构建各个层次的应用系统。首先,大网是运营商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大网的SDN化是重要的一环。大网由于其涉及地域广泛、厂家众多、新老交错,多运营商对接和进度不一致,SDN化改造的难度最大,方法也不能过于激进。从实施可能性的角度看还是需要采取演进的策略,在保持原有设备能力的基础上,增加SDN的能力,在局部或者一个新建的网络中先实施SDN化,然后逐步扩大范围,最终实现全网的SDN化。目前我们在骨干、城域和移动回传多个层次以IP和光传送两个维度都进行了SDN化的尝试,取得了许多一手的经验。从实际的发展动力上看,随着DC的广泛部署,特别是众多边缘DC的部署,DC之间通过SDN化的网络进行互联是非常有必要的。DC之间的互联(DCI)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流量有时段突发性,并且有局部快速增长的特点,非常适合一个基于SDN的大网来支撑。组成这个大网的元素仍然是路由器和OTN设备,路由器在保留原有的域内和域间协议的基础上,增加了与SDN控制器之间收集拓扑状态和计算路径执行等的扩展接口,并增加了流量状态采集接口,这样控制器基于这些全局信息就可以实现DC之间的最佳连接,并在流量需求和状态发生较大变化后进行有效的调度。如果这个DCI网络底层有OTN的支撑,则可以在路由器网络和光网络层面同时部署控制器,实现两者之间的协同,从而提升承载效率,带来更加稳定、可靠的收益。比如,路由层面的带宽调整常常牵涉到不相关路径的全局调整,有可能造成路由的调整期动荡。基于IP和光的协同,可以通过光层来调整IP接口的带宽能力,满足实际流量增长的需要。在此情况下,光层先给IP层提供基本的带宽,当某个IP接口需要追加时,光层将预留的带宽追加给IP层,保证IP层得到增加,无需调整不相关路由,避免调整期动荡。同时,光层的调整可以是渐进式的,无需进行全局调整。

通过ZENIC系列广域网控制器及上层应用(APP),中兴通讯在广域网的各个位置,包括骨干、城域和接入都进行了相关的试点,实现了基于单槽位400G路由器和路径计算单元(PCE)统一计算的DCI骨干网和城域网解决方案,并开展了IP和光协同的尝试,这些解决方案已开始逐步服务于现网。

如果说大网是连接的基础,那么DC就是业务的基础,也是电信级网元NFV化的实现基础。经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行业的认识逐步清晰。针对低带宽要求的IT应用,需要建设大型DC,数目不用很多,走集约化的道路;针对高带宽低时延的CT应用,DC位置不宜过高,这时候需要建设大量的边缘DC,支撑电信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一些本地化的IT应用;还有一些应用,如客户云上多业务分类和加速,放在边缘DC也不合适,需要放到客户出口位置,这时候就需要在设备级实现虚拟化。

在技术实现上,集中的、IT化要求的虚拟化数据中心(VDC)是基础。边缘DC的基础实际上是NFVI,本质上是一个VDC,针对电信级的需求进行各类功能扩充,就形成了中心机房(CO)重构的概念,分布式虚拟化则是一个简化的实现。

对于一个VDC体系来说,大量的通用服务器,存储被扁平化的DC交换机连成一体,外加安全设备和对大网的网关设备,最后各网络节点被VDC控制器在逻辑上统一管理起来。然后所有这些资源被OpenStack云平台统一分配,形成一个业务整体,对外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综合服务。当把这些技术应用于CT边缘DC的时候,所有的技术能力得以保留,但是要针对CT业务做一些相应的提升。

第一个提升就是要提供一个网关把广大的接入网、城域网和数据中心连接起来,这个网关的原型是宽带接入服务器/业务路由器(BRAS/SR)的合一体多业务边缘路由器(MSE)。如今,在新的技术要求下,这个网关的路由器功能需要保留以便连接核心路由器(CR),而BRAS的功能要进行虚拟化,保留转发面来终结客户拨号,同时需要新增连接数据中心的功能,提供业务链的起点。这个网关的超强转发能力是未来4K大视频等性能得到保证的基础,是CO重构图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网元。

第二个提升是设法保证DC内的网元性能,在保证通用性的前提下有更好的能耗比。在功能虚拟化完成之后,各类加速方法将会在CT要求的DC中出现和标准化。

中兴通讯是VDC早期主要的实践厂商之一,已经基于整套技术开通了商用局。目前,中兴通讯已开始了基于VDC技术的CO重构工作的试点,积极倡导并率先采用C-U分离加软硬分离技术,开创了CO重构的全新思路。同时,中兴通讯也积极探讨分布式虚拟化技术,并将以上相关技术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

大网和DC都是基础,最终的价值要通过业务来展现。基于CO重构建设的NFVI可以开展各类电信级业务。基于NFV的业务组件平台ICT PaaS和服务组件平台ICT SaaS提供了庞大的NFV能力。

回到网络本身可提供的业务来看,目前针对政企客户的随选网络是一个重要的业务。随选网络是在原有大客户专线的基础上,通过SDN和NFV技术实现提升和扩展的一种新型业务。原有的专线局限于同类网络,开通牵涉部门多,带宽调整也不灵活。通过SDN Overlay技术,可以实现跨异类网络的专线,按时间段提供按需带宽服务(BOD),实现更快速的自助开通,使专线提供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同时通过NFV技术和IT能力集成技术,可以给客户提供应用层面的一站式套餐服务,或者进一步的增值服务。在云化越来越重要的未来,这些应用层面的服务并非可有可无。比如,当企业更多的业务迁到云上,从客户到云之间的连接本身将成为影响应用体验的瓶颈。如果不对多个应用和用户进行有效的分类疏导和加速,即使这条专线的带宽相对较大,应用体验也会随着业务间竞争而迅速恶化。此时在客户出口部署分类、疏导和加速应用,将会使用户感觉带宽像是提升了许多倍。

从发展进程来看,连接随选将可快速部署,应用随选的优势也将会被逐步认识到,最终会形成连接随选加应用随选综合部署的模式,这将是SDN和NFV紧密结合的一个非常生动的案例。中兴通讯采用多年积累的SDN和NFV技术,积极推动完整的随选网络方案的实现和落地,并坚信这个方案将会切切实实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和体验。

SDN和NFV作为新技术,正成为ICT融合趋势下的一种基本方法和能力。中兴通讯在网络的SDN化、VDC和CO重构建设,以及相关新业务中,坚持以提升效率为目标,在注重网元的硬转发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全方位采用SDN和NFV技术,使网络刚柔相济,为客户提供面向未来的优质网络服务。

2 基于SDN/NFV的云化数据中心案例

某大学数据中心IT资源部署方式是按照每个应用进行物理的划分,主要业务包含校园网运维系统、一卡通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校园网考试系统、选课系统等。这种按应用独立部署专用设施的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利用率低;

(2)运维成本高;

(3)业务部署缓慢;

(4)管理策略分散。

为解决这些问题,支撑智慧校园建设,提出了统一校园云平台的建设需求。如图1所示,校园云平台由中兴通讯建设,计算虚拟化底层采用KVM平台,网络虚拟化采用SDN方案并实现NFV,云管理平台为基于OpenStack架构的中兴iROS系统。

关于校园云平台方案的具体说明如下:

(1)组网采用SDN方案,SDN控制器集中进行网络控制;

篇9

关键词:ICT能力;“翻译实验室”模式;ICT能力评估;译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3-0068-0007

1 引言

自20世纪八十年轫以来,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教学经历起步、探索阶段,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ICT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技术化社会需求,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机构关注的话题和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如何将ICT应用于翻译教学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国内学者主要从师生角色、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测评、学习模式、信息素养等方面探讨ICT翻译教学(杨柳,2005;段自力,2008;任大玲,2013),而国外学者则主要探讨ICT翻译教学的理论模式及实践经验(Kiraly,2000;Austermuhl,2001;Pym,2003,2006,2012)。尽管国内外ICT翻译教学研究成果已付梓出版,但其理论与实证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ICT能力内涵、培养模式及评估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和工具较单一,研究思路侧重结果,对过程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因此,这一领域的内容或手段都有待拓展。基于此,本文建构了培养信息社会翻译人才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并采用翻译日志法(Translation diary),辅以问卷、观察和访谈,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收集相关定性、定量数据,以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译者ICT能力的内涵;(2)培养学生译者ICT能力的“翻译实验室”模式构成;(3)“翻译实验室”模式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对学生译者ICT能力的影响。

2 译者ICT能力

ICT能力也称TT能力、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信息能力,隶属于翻译能力的工具能力等,指能恰当运用数字化技术、通讯工具和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信息检索、评估、整理和传递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2005)。本文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对ICT能力定义的基础上参考了Molina&Sales(2008)的译者信息能力模式(INFOLITRANS),重新界定了译者ICT能力的构成要素。

2.1 译者ICT能力的构成要素

各国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译者ICT能力的内涵,其中Molina等(2008:413-437)的译者信息能力模型(INFOLITRANS)最具影响力。该模型将译者信息能力分成知识、技术、资源和过程四部分,每一部分均包含认知(cognitive)、信息数字(informational-digit-a1)、交流(communicative)及策略(strategic)四大能力,各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上,基于译者信息能力模型并结合ETS等对ICT能力的定义,立足本国翻译教学国情,本文重新界定了译者ICT能力内涵,认为ICT能力包括五个要素,即信息能力、技术能力、交流能力、策略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如图1所示,在ICT能力五要素中,信息能力是译者ICT能力中最为基础的成分,指对翻译相关信息进行检索、评估、整合、加工、传递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指与翻译行业所使用的工具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熟悉翻译工具的使用、翻译软件的优缺点以及文档处理技术等。交流能力指与同事、客户、主题专家的远程沟通交流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策略能力作为ICT能力的认知要素,是联系其他能力的关键能力,它包括理解能力(确定翻译问题)、问题分析能力(分析、综合及激发技能知识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决策能力(评估、选择最佳解决方案)、监控能力(调控整个ICT工具使用过程)。最后,道德和法律意识是ICT能力中的职业知识能力,贯穿整个ICT使用过程,包括对信息的真实度及准确度、资料和信息的保密度以及知识产权等意识。

2.2 译者ICT能力培养

译者ICT能力培养主要有三种方式: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简单应用以及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翻译工作坊倡导建立网络教室环境,教师通过主机和学生分机互动,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完成翻译任务(Kiraly,2000;Massey,2005;Pym,2003,2012)。此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熟悉职业译者的工作环境和模式,为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打下基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CAT)主要对学生进行网上资源和翻译软件的培训,并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CAT练习,该教学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较枯燥,学生缺少真实的翻译实践活动。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利用平行语料库的平台和检索工具,能帮助学生译者提高表达能力,减少译文错误(王克非,2004:27-31),但个人自建小型语料库存在一定困难,并且语料库翻译教学在语料处理、检索方式以及与翻译授课内容结合上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合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优势,考虑本土学生特点和教学特点,提出了适应科技翻译教学的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2.3 译者ICT能力评估

国内针对ICT能力评价考核的直接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则更为少有,而仅有的实证研究多侧重于间接评价,缺少基于现实场景的直接行为评价。国内关于ICT能力实证性评价多基于问卷调查,在评估学生处理实际ICT问题时的信度和效度尚有待提高。国外较具影响力的ICT能力评估体系是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ICT能力考试系统――iSkillsTM(ETS,2008),该系统以ICT任务为考试内容,每一任务涉及一个或多个ICT技巧,对用户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进行统计核算。该系统最终形成一系列评价报告,包括总体任务表现反馈报告、个人成绩报告、个人信息数据等。作为翻译能力的次能力,ICT能力的评估需关注翻译结果以及翻译认知过程(王湘玲、胡珍铭,2013;王湘玲、陈罗霞,2013)。因此,本文根据ETS关于学生行为表现及成果的ICT能力评估项,结合翻译教学过程评估法,采取过程和译文质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来评估学生译者的ICT能力。

3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Translation lab)教学模式兼具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和语言实验室(Language lab)的主要特征,强调ICT的应用,旨在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新型翻译人才。

3.1 教学模式构建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Pym(2012)提出的机器翻译辅助教学基本原则和特点以及Kiraly(2005)的项目式翻译教学法。Pym作为机器翻译辅助教学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摸索,指出机器辅助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把握教师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完成翻译任务;翻译过程的自我分析;小组合作式学习;专家合作指导。Pym虽总结了机器翻译教学的原则,但未给出具体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也未进行实证数据分析。Kiraly项目式翻译教学提倡将真实翻译项目引进翻译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项目,最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本文认为项目式翻译教学与机器翻译辅助教学结合可将二者优势最大化发挥,鉴于此,本文将项目式翻译教学应用于信息化翻译教学,结合机器辅助翻译教学基本原则,构建新型翻译教学模式――“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翻译实验室”模式适应于语言能力较强且具备一定翻译基础知识的高年级英语专业本科生或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教学。该教学模式以项目为驱动,翻译问题(Translation problems)为中心,采取文理合作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译者的ICT能力。本文倡导的“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见图2: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以真实翻译项目为教学材料,ICT为教学工具,以培养适应信息科技社会的新型翻译人才为教学目标。该模式强调合作式、问题导向性学习。如图2可见,ICT作为联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室内外资源的基本工具,在“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对ICT能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如下:首先,真实翻译项目包含大量主题知识,学生必须利用ICT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筛选、评估、整合,其ICT能力的信息能力会随之增强;其次,“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翻译软件及电子工具职业化的操作练习机会,使得其ICT能力中的技术能力逐渐提高;再次,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互动促进了ICT能力中的交流能力;然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以翻译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不断运用ICT解决翻译问题,促进了ICT能力中的策略能力的提高;同时,“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外部资源(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网络资源等)具有无限拓展性,与教室内部资源相辅相成。“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与客户、主题专家、翻译公司及网络资源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能有效促进学生译者ICT能力中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及道德法律意识的提高。此外,“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最后,文理生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两科学生优势互补,优化教学资源,最大化拓展学生的能力。

3.2 教学步骤

“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可分成三大步骤:译前准备、初稿形成、修改评估。第一步(第1周)为译前准备阶段,包括实验室设备准备、项目承接、主题知识及翻译软件培训等活动。在此期间举办翻译软件及项目相关的主题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ICT及主题知识。第二步(第2-13周)即翻译初稿形成,期间每周举行一次讨论会,对任务分配、项目进度、翻译问题等进行讨论,并定期邀请专家进行翻译项目指导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翻译日志,描述和解释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记录的重点在于“遇到什么翻译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一阶段重点在于锻炼学生ICT应用能力、策略能力、自我监控以及独立思考和交流协作能力。第三步(第14-16周)即译后修改及评估,主要包括译文修改、编辑、校对、排版及评估工作。此阶段学生依据客户及专家的反馈信息修改译文,最终形成定稿。在此期间,学生以日志的形式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过程、解决方案及译文修改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重点在于锻炼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总结能力。此外,各翻译小组以PPT形式汇报翻译过程中的疑难点、心得体会并进行翻译经验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点评、指导。教学程序图如下所示:

3.3 教学评估

“翻译实验室”教学评估能直接反映该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同时也有利于规范学生翻译行为,为ICT能力培养指明方向。“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采取由教师、学生、专家、客户组成的多元评估体系,综合考虑翻译过程和文本质量来评估学生译者的ICT能力。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评估方式能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策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苗菊,2007:49)。教师评估学生的ICT能力主要有两个依据:一是直接观察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二是研究学生记录的翻译日志,系统地对学生译文进行纵向分析,从而发现其自我提高的轨迹。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自身的翻译意识变化程度、ICT熟练程度等。自评可使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从而不断改善自我。客户和专家对译文的客观评价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也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4 教学实验

本实验设计基于“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为期16周,旨在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索其对ICT能力培养及译文质量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本文按照统计学随机抽样原则,抽取当地高校MTI笔译学生5名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2名为研究对象。7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4岁,均无任何翻译项目实践经验。其中MTI笔译学生均已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其一通过了CATFI二级考试,除学校开设的笔译课程外尚未接受其他的翻译培训;而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均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汉双语能力。

4.2 研究设计

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选取包含大量科技信息的航空航天领域翻译项目作为教学材料。该项目难度适中,包含多个ICT任务,能有效体现学生ICT策略及水平。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及时记录翻译日志,描述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同时,使用摄像机记录整个翻译过程,以便客观获取学生的行为表现。在实验的前中后期,要求学生认真填写ICT能力调查问卷,据此评价其ICT能力水平。最后,对学生进行访谈以进一步了解其认知心理过程和ICT能力的变化。

4.3 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实验综合使用翻译日志、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对学生的ICT能力进行研究,四种方法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保证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翻译日志能提供翻译过程中的大量真实可靠的自省性信息,教师可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因材施教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ETS的iSkillsTM(2008)设计的ICT能力调查问卷,有效补充学生的日志记录信息的缺失和偏差。该问卷采用Likert量表进行定量分析,从“完全不符合=1”到“完全符合=5”共5级,分数越高表明对该项的认同度越强。使用摄像机记录翻译过程,能客观地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与日志和问卷相辅相成。在测后访谈中,学生自由表达对本次项目的感想并回答相关访谈问题。此外,在项目中期和后期使用科技翻译质量调查问卷来评估学生译文,以辅助翻译过程评估。该问卷基于Gile(1995)和Darwish(1999)的科技翻译质量评估标准,由专家和客户填写。

根据以上四种研究方法,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示例参见表1:

5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分别收集了学生的翻译过程及文本质量相关数据,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5.1 基于过程的ICT能力评估

(1) ICT能力总体分析

首先根据翻译日志及观察可知,学生译者的ICT能力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证明了“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ICT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在项目前期,学生搜索信息渠道单一,且资料搜索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呈现出杂乱无章、漫无目的等特点。其搜索信息的方式局限于百度和校园电子图书馆,且搜索的信息多为中文资料,缺乏权威性。通过访谈得知,此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紧张和压力感,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对航空航天知识不甚了解,且初次使用ICT完成真实翻译项目,因此在背景知识搜索及整理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效果不佳。在项目中期,学生取得了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获取相关信息的速度及效率提高、应用翻译技术工具的种类增多、沟通交流参与度增大、道德意识增强等。其中,MTI学生注重平行文本和权威信息的搜索,多采用如NASA官网的权威文献做参考;而机械专业的学生则倾向使用有道词典或Google翻译软件,但倾向使用权威网站,如专利网、Google图片对翻译结果进行验证。实验后访谈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专家的指导、主题知识的深入及ICT实践的操练使得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增强。在项目后期,大多数学生在信息准确性、权威性及翻译技术熟练度等方面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进步,其中有学生系统地总结了各种搜索渠道及方式,也有学生形成了自己的平行文本库,这都显示了学生策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此外,学生们还表现较强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具体体现在对译文的检查、校对及信息的溯源、核对等方面。除ICT能力外,学生的主题知识、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也均获得了提高。

(2) ICT能力各要素分析

根据学生译者ICT能力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以及访谈发现,“翻译实验室”教学模式对ICT能力各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时期的ICT能力各要素测评数据整理如下:

从图4可知,通过“翻译实验室”教学,译者ICT能力的五大要素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最大的要素是信息能力,均值差为1.32;技术能力次之,均值差为1.19;交流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并列第三,均值差均为1.07;策略能力居第四,均值差为0.86。首先,根据访谈得知,该翻译项目中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多义词现象及跨学科知识,学生必须不断使用ICT获取相关信息,解决翻译问题。因此,学生信息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具体体现在:信息源增多;搜索渠道增多;获取信息更权威;信息类型增多;信息传递更高效;信息评估意识增强。此发现与Raido(2011:57-77)关于学生译者网络搜索技能培训的实证研究结果相似。其次,经观察和访谈发现,技术能力提高体现在:翻译技术工具的种类增多、使用翻译工具的熟练度增强、文本处理工具熟练度增强等。再次,根据访谈可知,文理合作学习、会议讨论、专家指导及网络交流促进了学生的交流能力,而签订翻译合同及保密协议加强了学生的译者道德法律意识。最后,虽然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决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较之于上述四要素,策略能力提高幅度最小。这是由于策略能力是ICT能力中的认知因素,需长期大量的实践才能达到专业水平(expertise)。

5.2 基于文本的译文质量评估

通过收集中期和后期学生译文质量问卷所得数据可知,学生译文总体质量在后期得到明显提高。在译文质量的十个评估参数中,“全文术语翻译准确连贯”、“译文排版符合规范”和“译文表达精确”提高幅度位列前三,而“语法正确”、“译文拼写和标点正确”和“文体翻译正确”提高幅度最小。不同时期的译文质量评估数据统计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学生在“全文术语翻译准确连贯”方面取得的进步最大。根据访谈及观察可知,在项目初始阶段,术语翻译是学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这是由于他们不熟悉专业知识和ICT工具。随着项目进行,学生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策略能力不断增强,在后期能比较熟练地处理原文中的术语。此外,根据主题专家的指导,学生在后期认真修改校对译文,进一步保证了术语准确和连贯。其次,学生在“译文排版符合规范”方面取得较大进步,这是由于学生早、中期的工作重心在各自的翻译任务上,对译文排版问题不够重视。随着与客户、专家深入交流,他们逐步意识到排版的重要性,后期着重处理排版问题,技术能力和道德法律意识得到了提高。再次,学生在“信息表达精确”方面进步也较大。在项目的早、中期,学生仅能模糊地处理相对复杂的专业知识,然而随着学生的信息能力、技术能力和策略能力提高,后期的译文严谨度和精细度提高了,信息表达也更加精确。相比其他评估参数,取得进步最小的三项为:“语法正确”、“译文拼写和标点正确”和“文体翻译正确”。这是由于,一方面此三项因素与语言能力密切相关,该能力主要在传统课堂中培养,并非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前已经具备较扎实的相关能力。

篇10

关键词:Telemafics;Inforrnatics;IVI;ICT;导航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量超1300万辆,同比增长48%,并居全球市场第一:同时,中国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道路建设和改造。估计到2013年前后,我国的车载远程信息和娱乐系统市场将会达到40亿美元的规模。汽车早已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人们越来越希望在自己的汽车上安装能够获取信息、享受娱乐体验和提高驾驶效率的设备。

汽车信息娱乐系统(Informatics)

市场:多媒体娱乐略降,便携导航增长

不过,目前Informatics电子市场发展速度还不够乐观,这是由于我国尽管销售了1300余万辆汽车,但由于刺激政策带动的主要是低端产品,因而对信息娱乐系统的需求不大。iSuppli中国研究部门资深分析师王仁震分析道,继2008年下降2.8%之后,中国汽车信息娱乐电子市场估计2009年又下降了6.1%。该市场主要由娱乐应用构成。由于没有迹象显示全球汽车消费将在未来三年强劲反弹,中国制造的娱乐产品出货量将保持下滑趋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isuPppli认为,汽车信息娱乐电子半导体市场2009年增长率是1.7%,其中多媒体娱乐系统相关的半导体市场下降4.6%,而便携式导航系统相关的半导体市场增长7.7%。

由于2009年基数比较低、增长缓慢,2010年市场将获得恢复和支撑。iSuppli预计2010年汽车信息娱乐电子市场将增长4.9%,相关的半导体市场将增长7.0%。

汽车娱乐

尽管汽车娱乐电子及半导体的市场在2009年止步不前,但抵挡不住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在新产品创新方面十分活跃。

飞思卡尔(Freescale)中国区汽车电子工程经理康晓敦说,一方面,从市场需求来看,用户对多媒体娱乐的要求在逐步增高;另一方面,汽车电子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也使汽车娱乐系统各种各样应用的实现成为可能。相对于以前,汽车娱乐系统不仅仅局限于汽车音响这一基本功能,同时视频应用的功能增多以及性能增强也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另外,各种数据存储与网络传输技术的提高,给音频视频的存储与通信提供基础平台,更加促进了汽车娱乐系统各种应用的丰富发展。典型的应用如音响系统、CD/DVD/VCD/MP3多媒体播放、电视接收、GSM/GPRS电话、摄像功能、Bluetooth无线耳机、语音识别系统、互联网、车载办公等,使得汽车娱乐系统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汽车娱乐系统往往集成了汽车行驶信息、虚拟仪表盘、辅助倒车系统、车载导航系统,使得整个车载信息系统变得更加复杂。

未来的通讯娱乐系统应该是将家庭用的一切都可以“搬”到汽车上,当然,由于汽车的使用条件非常苛刻,用到汽车上的很多产品均要重新设计。实际上,未来的娱乐系统除了我们能想到的硬件设备外(高级音响、DVD机、多位置液晶显示、导航等),还可通过各种网络与汽车通讯系统和控制系统连接,实现语音等自动控制及诊断等功能。另外就是一定要有优质的第三方服务,如通过高速无线网实现新闻、影片等的实时点播等。

根据以上要求,良好的半导体器件除了不断提高集成度水平和总线速度外,具有各种各样的接口也就十分必要了。如CAN、LIN、MOST、FlexRay等网络接口,SCI、IIC、USB、硬盘接口、液晶显示器接口等,还要能与各通讯系统连接。

3G网络带来机会

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GPS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未来的GPS导航最重要的是服务,除了要不断提高GPS的定位精度外,提供实时的路况等的信息而指导驾驶员行车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最终与其它技术结合而实现自动驾驶也应该是电子厂商追求的目标。

“从2010年起,3G网络将会在汽车导航系统上得到非常广泛的发展应用。”富士通微电子公司产品经理丁洁罩说。依托于无处不在的高速3G网络,汽车内的导航平台能够实现更多的在线资讯服务、通信服务和娱乐服务。例如,富士通正在和合作伙伴一起,把高速的3G网络加入到该公司现有的MB86R01 Jade导航平台参考设计上,帮助客户实现更多汽车信息化应用服务。

目前中国主流的汽车导航市场上,后装市场比前装市场的发展更加红火,功能也非常丰富,基本上涵盖了GPS导肮、蓝牙、可视倒车、数字电视等常见的所有功能。但各厂家的产品定位有差异,例如,富士通目前还是以前装市场客户居多,后装市场也有所涉及。

英特尔公司认为2009年车载后装市场备受瞩目。公司嵌入式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域市场经理徐伟岱说,3G时代的到来,将大大拓宽IVI(In―Vehicle Infortainment,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应用前景。在线观看视频、3D导航服务等功能的实现将极大地依赖于带宽的限制。这需要系统集成本地数据、视频和图形,并进行整合。因此,M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才能使这款应用实现交互。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下一代IVI平台必须兼顾功耗、连接性、图形功能和性能、散热和汽车的坚固性需求等各个方面。为此,英特尔需要采用一种与以往架构和部署IVI统截然不同的全新方法。

实际上,我国汽车业正在出现数字轿车,据悉,继上汽的荣威SSO后,今年春季即将上市的荣威N1更直指汽车“3G”,该车被外界称为“3G轿车”,它将冰冷的机器和3G高速网络有机结合,配置了3D导航、实时路况提醒、车辆位置监控等等:此外,汽车变成了办公室和游戏厅,荣威N1车内的网络接入端口可以配合移动终端(Laptop、iPhone等)实现Web2.0的诸多应用,例如浏览博客,SNS应用,RSS订阅等等。

远程信息服务系统(Telematics)

Telematics的市场与应用

从汽车技术发展来看,Telematics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应用趋势。据NEC电子汽车电子产品市场总监赵明宇介绍,目前欧洲车厂已经在技术研发方面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和日本也在积极进行技术准备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中国汽车倮有量的增长和汽车社会理念的成熟不可避免地要求更安全、更舒适的驾驶环境以及更便利的交通系统的形成,而达到上述目标一 个重要的方式便是Telematics系统的装备和功能化。据Telematics产业预测,2015年前后世界汽车行业开始大规模Telematics系统的应用,中国市场的产业化应该和上述时间表接近。

“Telematics”实际上就是大家熟知的“物通信”的概念,其中又由两个子应用组成,即“车,车通信”和“车。物通信”。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理念的日趋成熟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更安全、更顺畅的驾驶体验将成为所有汽车拥有者的期望,Telematics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应运而生的。

C2C(车到车通信):Telematics概念下的车与车间的通信是基于IEEE802.11协议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安全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即在运动中的汽车将必要的信息在被采集后通过车与车间的无线系统进行数据传递和通信,从而达到警示、提醒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应用案例诸如路口通过提醒、特殊车辆优先通行提示、道路施工/毁损信息提示以及其他有利于安全驾驶的信息。

C2X(车到物通信):是车与其他非车载设备间的通信,从这种意义上讲,收音机或对讲机也是C2X的一种应用,但不是一种广义上的C2X通信。目前随着交通管理的日益强化,能够根据驾驶员需要实时显示路况或各种服务信息交互。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上述通信需求日益强化。

“在不远的将来,车载远程通信系统将迅速普及开来,道路收费和紧急呼叫等相关服务将在大城市广泛部署。”恩智浦(NXP)半导体汽车安全与舒适部门高级产品工程师许智斌说,在中国已经开展开来,例如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公交车以及物流车队上已经安装了类似Telematics的系统,便于调度、监控、导航。而且有不少汽车电子供应商在几年前就开始提供包括软硬件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和配套服务,诸如导航、最佳行车路线选择、防盗报警、被窃车辆追踪等服务。一些大型的车辆制造商也基于他们在国外的丰富运营经验,在中高配车型中提供Telematics设备和服务。

汽车ICT的四个发展阶段

Gartner调查公司提出的汽车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与Telematics有相似之处。Gartner调研副总裁Thilo Koslowski在2009年9月的报告中指出,过去20年,汽车ICT技术演变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在阶段1,汽车ICT技术与个人ICT技术间出现分化。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诸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推出的OnStar服务系统等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TSP)产品中就已提供了汽车内部自带的信息技术,但是,这些产品主要侧重于安全及应用,涉及汽车触碰通讯,将特定的警示(例如,碰撞、紧急状况等)通知给合作伙伴。自2005年起,各厂商通过引入使用或以驾驶员为中心的各种应用(个人ICT),扩展其内嵌式产品。这些应用侧重于动态数据通信,如实时交通信息、远程诊断以及网络导航等。

在阶段2,设备及服务到车集成。在未来7年中,各汽车厂商和服务提供商将加大努力,促使无线接入(即促使基于手机的导航应用,通过汽车专用用户界面,将应用显示在车内的显示器上)。在该阶段,各汽车厂商还将探究什么样的汽车ICT技术解决方案可直接与生态系统所有者(如苹果、谷歌和微软)及各第三方开发者所提供的各项应用相连接。这将使汽车中心(vehicle hub,Gartner公司于2005年提出)概念实现。

阶段3,汽车互连成为消费者互连生活的组成部分。许多汽车厂商将汽车看成是消费者对于任何基于Web应用的连通性需求的中心,他们要求在驾车或乘车时能够接人这些应用。侧重于汽车ICT技术的各种应用可以简化汽车的使用及操作(如电动汽车的动力管理及远程诊断)。不过,为了将汽车与消费者更为广泛的运输、移动和信息需求相互结合,各汽车厂商必将不断地在技术上探索。例如,为了能够提供最大的收益,导航解决方案应结合用户的日程。当车主在进入汽车前安排约会与旅程,这样一种集成式的导航解决方案将允许用户考虑时间、燃油/能量/消费/成本(范围)及同旅行相关的各种问题。

由于电动汽车和网络能源管理服务的出现,2010年各汽车厂商将首次把其车辆互连与消费者互连生活集成在一起。Gartner预计该领域中的大多数活动都将在未来的10年之中发生。

阶段4,相关的汽车和智能化交通。这种方式需要在运输基础设施及汽车互连的通信技术上(如车到车及车到基础设施通信)上进行大量的IT投入,并且将会产生新的消费者和汽车行业移动方案。例如,导航解决方案将来可帮助改善交通流量、降低能耗并优化充电需求(如,使电动汽车的充电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汽车拥有者也许还会受到限制,他们会根据政府的指令一一在特定的时间和气候条件下在主要城市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也许不得不根据成本和可用的运输工具来管理其运输需求(如,由于平时经常选择使用以汽油为燃料的个人交通工具,在周末就不得不选用电动公共交通工具)。在这种意义上,汽车互连将成为消费者移动性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消费者生命周期互连的一部分。

但是这需要时间,因为电动汽车和混合燃料汽车预计将在2020年和2030年间开始涌现。

部分汽车半导体厂商动向

飞思卡尔主推i.M X、MPC5200、SymDhony DSP针对汽车娱乐系统,飞思卡尔的主要产品是i.MX系列,已把i.Mx系列产品进行了汽车级产品认证,使在原有的产品系列上,增加了高性价比的产品系列,汽车级的产品还有CAN通讯接口等符合汽车电子应用的接口。MPCS200可作为车载的媒体中心,实现了多种音视频的综合应用。Symphony音频DsPs6720和DSP56721是多核音频DSP系列中的首批产品,设计用于较高音频处理性能的消费电子、专业音频和汽车应用,如Blu-Ray和HD-DVD播放器、家用A/V接收器、车载放大器、信息娱乐系统、专业的音频录制设备、乐器和放大器等。

富士通微电子的娱乐电子芯片

2010年一季度,富士通将推广低成本CD-less数字MP3和WMA多媒体汽车音响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在高端的汽车导航以及多媒体娱乐方面,于2009年推出业界首款用于高清视频的“1394Automotive”(IDB-1394)控制器芯片MB8839s,能够实现高清1080P 的视频传输,降低了车载多媒体网络的系统成本达30%,同时还使线束(电缆)数量减少70%。图形控制器片上系统Ruby MB86298用于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不仅为嵌入式系统提供高图形处理能力,还是业内首款能够把视频输出到4个显示器并能处理4个视频输入的芯片。

恩智浦半导体的ATOP

恩智浦半导体的Telematics解决方案ATOP(Automotive Telematics On―board Unit)是全球首个单器件车载单元,可支持智能交通管理、失窃车辆追踪、驾驶中付费应用、最后一英里追踪(汽车黑匣子)以及高级驾驶者辅助系统等应用。例如,恩智浦支持泛欧汽车紧急呼叫系统(eCall),2010年9月eCall将成为欧盟新车的选配功能。2009年6月,恩智浦与IBM启动在荷兰的道路使用收费系统,恩智浦与CPS Europe共同开发的单器件车载单元装配了恩智浦的ATOP芯片,内含一个GPS接收器,能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通过无线通信判断车辆位置,并且不间断地将车辆位置通过移动GPRS网络发送到一套IBM计算系统,高级后台管理系统可计算出行车路线及费用数据。

NEC电子参与Telematics标准制定

NEC电子在Telematics的技术研发上一直处于产业的前端,目前积极参与日本、欧洲相关的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相信NEC电子的技术成果也能够通过NEC电子中国公司的技术活动为中国市场的Telematics规范和产品提供有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