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43-02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理解、表现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其智力,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1]。艺术的直观、鲜明、富于表现十分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既然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艺术教育也就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长期关注的内容。

一、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刺激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空间[2]。各个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可并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在社会上兴起,家长们热衷于让幼儿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的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和生活中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它强调的是艺术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以及幼儿在艺术活动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艺术教育从幼儿生活中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与其是有一定出入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忽视了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发展水平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艺术领域,在四句目标表述中,有三句用“喜欢”开头,而且主语都是幼儿。显然《指南》是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核心思想,强调幼儿的艺术兴趣及爱好的重要性。而我国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往往很多是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也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水平,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集中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标准[1]。不仅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忽略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老师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教师通常是让幼儿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临摹老师的范画,这种“教师主体”的方式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3]。对此,我们应该要树立起“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更多地去引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如小班美术活动《云朵真有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先进行示范画,选了蓝色油画棒给天空中云朵涂颜色,同时一直强调“蓝蓝天空白云飘”。作品展示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创作出来的云朵都是和老师的范画一样,都是蓝色的云朵。《指南》艺术领域七条教学建议中有三条强调“感受和欣赏”,提倡从生活、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的事物,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小班幼儿对颜色有很强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我们应该在活动过程中更多引导幼儿观察和欣赏不同天气云朵的变化,晴天时我们看到的云朵有白色有蓝色,阴天时我们看到的云朵是灰黑色。在充分的感受和欣赏过程中,幼儿对云朵颜色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进行创作,我们就会发现幼儿创作出来的云朵是千姿百态的,它们有着不同的造型和不同的颜色。

3、忽视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在幼儿阶段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于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需要,特别对于艺术的感悟,他们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希望在艺术课上充分表现自己。而我们目前很多有关幼儿的艺术教育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需要,把幼儿规定在一个刻板的模式之下,压抑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意识。如在区域活动时间,我们发现在美工区的幼儿创作积极性比平常美术活动中积极性更高,他们喜欢趴在桌子上认真的涂涂画画,还时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虽然他们画的苹果树,树上的苹果特别大,五颜六色的,看起来不成比例也不逼真,但是他们创作得很快乐。其实这些都是学前幼儿年龄特点的体现,因为他们关注的是苹果而不是整体,再加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创作出五颜六色的苹果。看着孩子们的作品,我也突然明白了在指导幼儿创作上,教师不应进行过多的指导和干涉,不应该以规范要求、强调技能去约束幼儿的想象,应该肯定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及表现愿望,倾听他们的创作想法,及时肯定和表扬他们,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样,幼儿在自由创作和表现过程中,就能画出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告诫自己:艺术教育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更不是艺术[2]。要从“技能训练”转变为“审美培养”, 将“审美培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坚持以“审美培养”为中心,去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不是通过舞蹈、绘画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绘画及舞蹈的技能。应充分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与幼儿一同发现、感受、欣赏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美,引导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丰富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如大班美术欣赏《吴冠中作品――树》,活动第一环节是让幼儿观看图片,欣赏柳树、榕树、藤、松树四种不同造型的植物,再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水墨相融的情趣及水墨画作品中画面色彩、线条和着墨传递的意境,让幼儿了解水墨画的画面感及表现形式,激发幼儿创作兴趣。在幼儿对水墨画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毛笔运笔方法及作画先后顺序,并为幼儿提供了水墨、树枝、纸团、颜料等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两两合作进行创作。整个活动教师没有范画,而是让幼儿通过大量观赏后再进行合作创作。活动结束后,我们在幼儿的创作作品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画,孩子们的作品让我们震惊,当孩子们沉醉在自己创作的作品时,我们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当上大师的喜悦心情。

其次,教师还应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幼儿自发的艺术活动是不受功利目的所支配的,他们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比如幼儿的画天真幼稚,唱歌发音不准、跑调,跳舞时乱蹦乱跳、动作不协调,这些活动也许很难让教师满意,可他们却乐在其中。其实这些都是幼儿表达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和自由。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幼儿的天性,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及时肯定及鼓励幼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2、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艺术教育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为幼儿所选的艺术教育内容,应更多贴近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组织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4]。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上要注意增强开放性,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空间。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需求,重点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如最近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正在热播,越来越多的爸爸也关注到亲子教育的重要性,也有越来越多的爸爸愿意参与到幼儿教育的活动中来。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独立完成作品对他们来说很难,我们就开展一节小班亲子美术活动――创意拼贴画《我的爸爸》,让爸爸们参与到我们的活动。整个活动我们营造着温馨的氛围,先让幼儿与爸爸一同欣赏生活中他们与爸爸的合照,再让幼儿说说爸爸在自己心中的样子,让幼儿对自己爸爸的形象有了更直观感受和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作,教师提供了大卡纸、积木、瓶盖、麻绳,泡沫胶等辅助材料,让幼儿与爸爸一起自助式挑选材料进行亲子创作。在温馨的氛围下,幼儿和爸爸有说有笑,共同创作。整个活动充满爱的味道,幼儿和爸爸也陶醉在创作过程中。这种低结构高表现的活动,特别适合小班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发现幼儿的创造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越来越喜欢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作。户外散步时,孩子们会三三两两的在树下,用石头,树枝来拼人;吃水果时,他们也会用圆盘来当脸,用水果来进行人物造型的创作,非常有趣。

3、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应打破传统艺术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自由创作,支持并鼓励幼儿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用知识记忆、技能模仿来评价幼儿或评价教学效果,而是应该把“创造性”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尽量为幼儿创造自由创作的空间。幼儿的创造力是一种主体潜能,而自由创作则是发掘这种潜能的过程。只有允许自由创作,才能给予幼儿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袤空间,才能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艺术创造潜能不仅表现在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上,通常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小班美术活动《我自己》,该活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用油画棒、记号笔进行创作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各种形状的饼干,创作过程中让幼儿自助式挑选饼干,允许幼儿用吃掉、折断等方式把饼干变成自己需要的形状再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即满足了幼儿品尝饼干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最后幼儿在对自己作品进行介绍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给饼干小人戴上了帽子,有的给饼干小人扎起了辫子,可爱极了。这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发现,幼儿对美术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自信了。

总之,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教幼儿模仿,不是在培养画家、音乐家,而是要保护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尊重幼儿特有的表达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让他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无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杨筱彬.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及对策略论[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9(03).

[2] 李 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篇2

一、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相对单一化,缺乏课程特色

由于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学科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从教育模式、形式到内容都十分相似,大部分学校都是借鉴和参考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模式和教学大纲,却很少有学校能够从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来考虑。其中,必修课安排较多,选修课比例小,不少学校的选修课甚至就是原来的必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更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课程系统重艺术表现和技术操作,轻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

当前,高职高专存在设计专业实验室建设滞后的问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大部分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设计课题基本是假设性的,学生不能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所设计对象的材料工艺流程、客户应对经验、预算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把握,导致设计作品在功能性、实施性上存在缺陷。同时,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强的学科,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忽视理论研究,片面讲求设计的功利性,使专业理论教育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设计基础课程开设目的不明确、内容陈旧和缺乏深度

据调研和查阅,全国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相当混乱,如,艺术设计学最基本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内容的更新,只是一些纯模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涉及其在设计中的具体作用和运用;又如,“设计学概论”在一些高职高专中被作为专业基础课,而在相当多的高职高专设计专业中则没有这门课程。基础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使学生对其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明确,造成学习时的不重视,甚至发生厌学现象;内容模式化也使得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对设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创新意识,只能停留在摹仿阶段。

二、推进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发展的改革对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强国战略成为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时代最强音。有论者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这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的最为利好的时代背景,为高职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创造了优越的外部环境。

(一)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

招生制度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顺应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满足艺术教育对生源基础的特殊要求,各艺术类高职院校都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在部分表演艺术专业中实行单考单招、自主招生的招生形式等。但是总体而言,各校招生形式的主流仍然是高考。目前的高考制度是建立在纯量化基础上的,看似公平、科学,但实质上却有失偏颇。至少它不能有效地鉴别学生的思维类型。人的思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类型的区别。所以,高考要逐渐打破一元化,建立多元机制。至少对本科和与高职层次的考生应适用不同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而在高职教育类别的考生中,对艺术类学生又应有独特的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即重点检测形象思维、考查其艺术天赋。以院校为主,采用多元化的招考形式,是保障艺术职业教育生源基础的内在要求。

(二)建立高职艺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高职艺术教育需要逐步建立起包含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种层级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应根据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杂技、戏曲、舞蹈、器乐等要求基本功扎实的专业,应该从小培养,其招生对象以小学毕业生为主,故应建立“6+2”或“5+3”的教育模式;声乐、美术、歌舞剧、音乐制作、影视表演和主持人等专业,按其专业规律,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故应建立“3+2”或“3+3”的教育模式;文化管理和文化经纪人等要求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以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基本修业年限三年。

(三)加强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内涵建设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由规模扩张到专业内涵建设的转型,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要强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开展丰富的剧目、节目表演,既帮助学生建构专业知识,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社会能力和职业意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构建具有高职艺术教育特点、以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校内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要体现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坚持建设与利用并重,为学生培养艺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夯实基础。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既强调艺术师资具有行业背景和技能意义上的“术”,又强调教师具有教育背景和学养意义上的“学”,还要强调寓意艺术精神的“道”。

篇3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问题;更新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教育所具有的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也将面临一种变革。正是因为这种变革,将艺术设计教育推到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当前教育现状的尴尬。由于我国几十年来沿用的传统教育体制,当面临改革时变得无所适从,再加上中国国情也不同,使教育改革显得异常艰难。作为前沿学科之一的艺术设计犹显突出。艺术设计是艺术、美学思想、创意思维与当代科学、技术、环境、材料等相结合的,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逐渐加大,艺术设计成为了一门“有利可图”的热门专业,很多院校群起而设之,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省城到县市地方;从大学到中专几乎所有(不论专业与非专业)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必然有很多先天不足。首先是专业设置,教育结构,甚至名称雷同:有些学校不是根据自身条件,发展目标和学校性质来.办学,而是以先办了的学校为参照,你追我赶你办了我也要办。有的甚至找不到学科发展的终极目的,为了赶快上马,只好“拿来主义”,以至于考生在投考时不知该怎么办,专业设计差不多,专业名称差不多,教学内容差不多,毕业生也开始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其次是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把关不严,为了钻院校重组的空档,盲目扩大教师队伍,只重视规模不重专业建设。再次是生源市场的不足与整体素质的下降。考生生源并未因艺术没计专业的增多而增加,应该说是相对缩小了。为了加快教育改革国家也将很多权力下放给学校,为了生存为了抓住生源,许多学校不得不放低了专业考试的门坎,以保证生源。拿四川的院校为例,为防止哄抢生源和防止考生只考大城市不考中小城市,只考本科院校不考专科院校的现象实行了联合招生。我认为这种联招和2000年美术院校的联招不同,他们是根据自身发展,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和条件形成的一种联合。而四川的这种联招只是一种措施,它并未考虑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虽平衡了生源,其代价是不断降低专业成绩。由于国家的文化高考并未降低门槛,就出现了以文化成绩取胜的现象,进校后对艺术设计并不感兴趣,目的只是为了好找工作或拿个文凭,这对学科建设是极为不利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专业素质设计意识极差,这无疑加重了学校的教学负担,也给艺术设计教育雪上加霜,如果不改变这种现状,负面影响将是长期的。

二、是学校本身对艺术设计教育投入不足。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既要符合审美性,又具有实用性,其特点之一就是艺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在美学上届应用学科,有了较为理性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的参与性增大。如:立体构成、展示设计、建筑模型、包装、印刷工艺、工业设计……等课程都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场地作为支持。

然而,有的学校只重视软件建设不重视甚至忽略 硬件建设。我以为应该是两条腿走路,这样的艺术设计教育才能正常发展,否则会有失偏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有三:第一,有的学校赶一时之“时髦”,专业开设以后,后续支持跟不上,只好“慢慢来”。第二,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有偏差。除专业院校以外,现在很多艺术设计专业都是在综合类大学或理工类大学中开设,而这些大学都有诸如材料工程系,勘探机械系以及一些在边缘学科上相关的理工类专业或科系。再加上艺术设计有它理性的一面,在有些地方要使用到材料、工具、加工设备等,于是片面的将其理解为是相通的。如四川某大学艺术设计系要开设陶艺专业,而校方以无课程支撑和使用特殊材料为由,将其开设到材料工程系,由此也造成下面第三个问题,那就是重复设计。有的学校在同一所大学里已开有艺术设计,却在理工类的材料工程系又开设“室内设计”,在另一个系里又开有“工业设计”,其结果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矛盾,后两个系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上与前者几乎是一样的。对内学校在投入上也产生了矛盾和分歧,也使得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而不是相互促进发展;对外也让人不解,一个非艺术院校却开有那么多艺术类专业?只能让人不知所云。

由此可见,艺术设计教育已经走人了一个异常尴尬的境地。要摆脱这种现状,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人都应该静下心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今天,我们被推到了社会的前列,我们只能直面现实,办教育不是办企业,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我们还应从教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不能只看社会的需求。其实,从宏观上教育应是一种社会行为,不能仅仅是一种经济操作,即使是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当以文化传承的目标为第一责任,只有把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思考与人类对于“设计”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大主题结合起来,才能从中真正面对二十一世纪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起点。

二十一世纪是人类设计史上大变革的时代,今天的设计教育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机制与教育观念仍制约着我们。然而,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已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怎样融人世界艺术设计教育格局,符合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大趋势,我以为这才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国家对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需求,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人才,首先要转变原有的人才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加大加快教育结构的全面改革。从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来说,就是要把现在比较单一的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转变为进行知识、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教育,把专业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既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的修养,又重视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综合教育,增强其适应能力,逐步建立起厚基础,宽知识,能力强,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艺术设计教育不应仅仅成为高等艺术院校内的事业,而应普及向全社会的一项教育事业。对于那种“大干快上”赶时髦的行为应该停止了,“时髦”的东西只能是昙花一现。同时还要制定出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在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考试制度上也应改革,我觉得象报名这种单一机械的事可以划几个片区统一报名,考试的规章制度、原则可以统一制定,考试时间也可以统一,而考试内容和形式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方向和目标来定,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借鉴无锡轻工业大学的考试形式。在进行专业报名时可以填也可以不填志愿,也可以在拿到专业成绩后进行文化报名时再填,就有了一个参考。这样可以避免以往那种拿青春赌明天的悲壮,学校也有了选择考生的自由。其他地区的学校可以自己独立招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情况自主联合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招生形式,切忌一刀切或大锅饭。我认为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要有利于艺术设计的教育和发展。同时要有激励机制,优胜劣汰,只有办出自己的特色教育和品牌专业才是生存之道。

任何一种教育说到底都是人才的教育,只有好的教育结构和模式才能培养出好的人才。今天的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才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加强与国际接轨,要求人才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批判吸收。总之,艺术设计教育要为现代化服务,教育思想首先必须现代化。

其次,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投入要加大。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虽说才刚刚起步,1998年国家教委才正式定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然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却经历了从“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变革。如果说工艺美术教育是以工艺美术行业的技艺、生产工艺、传统创作设计的发展为一条教育主线的话,那么,艺术设计教育将是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的。所以作为艺术设计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内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知识面以及与现代企业经营,大众消费文化相关能力的培养。在现有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基础上,随社会与经济发展而及时调整和更新补充,以新观念新内容来充实教学。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能力型的人才是我们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因而,实践性课程应是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实习与实践来巩固和完善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如展示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印刷工艺、电脑辅助设计等课程都应加强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由于这一阶段的学习带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质,对其设备、场地、工具等有一定的依赖性,再加上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加工手段与方法已日渐丰富复杂,因而对艺术设计这样的新学科专业应加大投入,特别是硬件设施,否则只有是“纸上谈兵”。也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项目形式来培养设计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树立市场观念。这种形式在国外的设计教育中是很常见的,我们也不妨可以试试。一般由企业、学校(或专业)、学生三方组成合作形式。先由企业提出要求,教师根据考查后的结果提出思路,然后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考察,讨论,提出方案。最后三方(主要是企业和学校)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由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或参与实际实施。由此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及表达能力。教学生实习和毕业实习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体现之一。一般分为教学生产实习(也叫基础实习)和毕业实习(也叫专业实习)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了解企业工作环境,艺术生产基本技能为主;后一阶段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校企合作的形式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相结合或与企业工作相结合,以此强化企业设计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形式应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走产学研一体化教育之路,是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打破现在较为单一的学习形式,使设计教学内容更为灵活多样,更具竞争力。三是要重视教学结构的完整统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也面临竞争与生存,对一个院校内(主要是非艺术类院校)重复设置的艺术专业系科,该合并的合并,该重组的重组,要有轻重主次,使其形成良性互动的健康发展局面。

我想,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更新观念,大胆创新,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也才能走出今天的尴尬局面。

综观世界各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英国的设计教育比较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德国的设计教育富于理性设计文化的特色:法国艺术设计教育呈现着一种融于艺术精神的特色;日本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企业及市场经济的相关性则更为明显,但总的发展方向上,各国艺术设计教育都在不约而同地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内涵,我们应从世界各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吸取经验,立足于中国的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来优化我们的教育体系,尽快地培养出自己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人才。这些都构成了对现代艺术教育的挑战和压力,促使我们不得不对目前艺术设计教育加以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良.艺术教学改革之我见[J].周口师范学院学校,2007(02)

篇4

一、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传统思维观念的约束、艺术设计教学理解错误以及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思维观念的约束

在传统教学思维中,人们总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行为,而且完全受到老师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教学过程仅仅是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和记忆老师所灌输的知识。然而学习的过程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人类只有在大脑主动活动的状态下才能学得更快。此外,艺术设计专业还是一门创造类专业,学生需要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将来学生将很难独自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学习过程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传统思维观念的约束,极大地制约了当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2]。

2、艺术设计教学理解错误

艺术设计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艺术设计类人才,如果只是一味的“教”与“学”,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老师们可以教会学生理论知识,但却无法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想要让学生真正的成才,就必须要引导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当前绝大多数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都仅仅认为艺术设计教学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有些人甚至还将艺术设计教学与传统美术教学划上了等号。殊不知美术仅仅是供人欣赏的,而艺术设计却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艺术设计教学理解的错误,也是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问题之一。

3、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

审视当前的艺术设计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艺术设计教学始终存在着课程设置狭隘以及教学方式太过拘泥的问题。例如基础绘画与专业设计,众所周知基础绘画是专业设计能否学好的基础,然而现在却有很多学生基础绘画相当棒,但专业设计却不尽如人意。这点主要是由于基础绘画课程偏离初衷的缘故,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学生基础绘画技能的培养,却并没有将其与设计联系起来。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也十分不合理,往往都是大一学基础,大二学专业基础,直到大三时才开始学习专业课程。这样简单的将课程分散开来,学生很难进行连续性、系统性的学习,进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了。这样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的问题,也极大的影响了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3]。

二、破解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结合我国国情后,可以采取创新教学思维观念、改进教学内容以及提升教学方式和手段等三种方式来进行解决。

1、创新教学思维观念

传统教学思维观念是阻碍当代艺术设计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教学思维只是单纯的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往往都非常强,但却欠缺创造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老师课后给学生布置下作业,通过为学生批改指点作业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不断进步。然而学生的作业中大多都是抄袭和借鉴他人,很少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这样一来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进步了。因此艺术设计教学首先要创新教学思维观念,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激发出来,自发的进行学习,效率会比以往的“填鸭式教育”要高得多。而创造性的思维则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富有创意,从而设计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品。老师进行教学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与学生一同研究探索,协助学生构架知识体系,协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改进教学内容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良好的教学内容可以让老师教有所依,学生也可以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改进教学内容可以以大课程为基础,在上面架构小课题,并以此来将课程的知识模块串联起来。随后老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可以由老师列出课题、性质和方式,由学生进行题材、方法和媒介的选择。这样的课题可以跨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也可以只包含单一学科的专业知识。课题可以从一个内容深化为具有相关性的一组内容,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课题的形态可以由一种形态开始,进而联系其他形态理论来进行说明和分析,也可以从以人为本的涉及模块开始,进而转化到自然形态的自然法则。

3、提升教学方式和手段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方式和手段亟需提升,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真实情境来进行教学。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学生身边所发生的真实事件入手,使用专业知识来分析该事件,促使学生进行联想,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老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知识环境的塑造者和学生存在问题的引导者。老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促使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开发自己的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得到快速的提升[4]。总的来说,在实际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无法通过传统的学生作业成绩来为学生作出评价,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每个学习阶段的总结答辩。每当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老师要让学生根据该阶段学习的成果来撰写总结性论文,最终以答辩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于老师的探讨中进一步获得成长,另一方面也是公正的对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是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所远远不能及的。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建议 重庆地区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本教育理念贯彻落实不到位。

人本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并没有对人本教育理念进行严格贯彻执行,对学生主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因此很多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感觉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高,被动学习者较多,主动学习者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关键一点是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不强,因此加强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数学教学与实际相互脱节。

数学教学只有和实际生活相融合,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学往往与生活实际相脱节,主要表现为:一是数学教学不接地气,即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度不高,数学在实际教学中常常表现得较为抽象,与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度不高。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题目超出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如一些怪题、难题等,效果适得其反。三是课外实践活动较少,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重要性的认知,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重庆地区为例,很多学校的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制定数学课外实践教学任务或虽已制定但得不到贯彻落实。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

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贯彻和落实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更是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掌握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了解具体情况,在备课上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教案,实施分层教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自身修养,重庆九龙坡区扎实推进“品质课堂”建设就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可仿效九龙坡区的做法,建立“小学数学品质课堂”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制定“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编印建设学习读本,成立研究组和学科指导小组,邀请聘任重庆地区数学专业的专家学者组建指导组,大力推进“小学数学品质课堂”建设。同时,分批开展培训活动,组建以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教师共同体,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际共同体,以及学校内部的师师、师生共同体。“三级”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关于数学教学学习的学术讲座、专题研讨、观摩学习等,不断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

(二)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喜欢数学,了解数学,如:在讲解加减乘除法一章时,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如商场正在进行伊利酸奶特价销售活动——买一大瓶伊利酸奶可以半价再买一瓶。教师提问:买8瓶这样的特价酸奶,可以省多少钱?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

组织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方面可以将数学教学“游戏化”,如:组织小学生开展关于数学方面的各种“小游戏”,利用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数学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边玩边学,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更好地服务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每位数学教学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上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归纳,提出了实施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大力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的建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中职教育 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化设备逐渐发展成为集光、电、机、气、声、像、磁、热等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贯穿到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当前,机电一体化产品已经进入发展成熟期,高速率、高精确度的智能系统越来越成为机械制造业的主流。随着我国后经济危机时代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潮的来临,企业产品、设备正在经历一个更新换代的频繁时期,因此对高技能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和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岗位培养人才,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与社会、市场的需要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中职机电一体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重点放在追求知识和理论的体系的完整上,这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严重不足,学生毕业后大多被分配在生产一线,所从事的工作是操作设备、设定工艺、查找并排除故障,而不是研究、开发、设计等,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很多用不上,而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又不具备。其次,教学内容落后。由于机电一体化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相关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这就必然导致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其发展不相适应。例如,当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仍以MCS-51单片机为主,而实际生产中新的单片机层出不穷,种类繁多。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教学比例较低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和课堂说教,轻视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重点放在追求知识和理论的体系的完整上,这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严重不足之处,学生毕业后大多被分配在生产一线,所从事的工作是操作设备、设定工艺、查找并排除故障,而不是研究、开发、设计等,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很多用不上,而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又不具备。

3.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建设仍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并严重影响了中职教学质量。现在机电一体化的一些教材过于偏重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部分教材内容陈旧、严重落后于现实,各科教材之间存在衔接性差、内容重复或内容脱节等现象。这些问题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

4.教学、实习设施不够先进

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实习设备缺乏且严重落后。只有少数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配备有为数不多的数控车床、铣床、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机,很多学校的学生一学期只有三四次操作设备的机会,并且这些设备又比较落后,学生难以学到真正有用的技能。

5.优秀教师队伍缺乏

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和第一保证,但是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并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一些老教师知识结构陈旧且更新缓慢,还有一些年轻教师也是刚从学校毕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都不能很好的教授学生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知识和实践技能。

二、推进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

1.中职课程需突出工学结合,强调实践性、职业化、一体化;课程设置要抓基础和抓应用,淡化中间。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

2.中职学校应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职业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学生互动讨论方法等,还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还应增加实习教学的比重,增加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加直观的知识。

3.教材编写结构应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开发切合实际需要的教材。新的机电一体化教材应加强设备操作、调试维修等技能的比重,并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内容;同时,中职学校在选择教学教材时应考虑各科教材之间配合性,保证既不重复又能全面覆盖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还应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知识结构联系紧密的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化处理。

4.增加对教学、实习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方面政府应增大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应鼓励学校与企业加强联合,协调发展。应大力推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弥补设备落后和不足,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实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引导中职学校与相关企业建立互利互惠机制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实用人才。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并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5.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增大“双师型”师资比例。培养和引进一些既精通机械设计,又能充分使用计算机的专门人才。鼓励在职教师进修或到相关企业锻炼,促进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积极引进一些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中青年高级技术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培养,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使他们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还可以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

总之,为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教学质量,广大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既保证学生的基本素养和知识结构,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能力,不断为社会提供适合时代需要的高技术机电一体化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问题分析 对策

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不够科学。受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也应该是知识经验的传递,那么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一些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这样的看法,对于当时的经济和文化情形还是行得通的,因为社会没有向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社会职业的细分化,早期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将所学的职业道德转化为工作中的表现,所以它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长期以来,职业道德教育没有独立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开设,很多职业技术学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么是从其它公共课教师中急征而来,要么就是由学校相关部门随手挑一个教师来临时任教。这些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并不是自己所长,由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很少花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情愿认真备课,讲授起来经验也不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有些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职业是一项高道德含量的职业,高尚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由于过去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培养的人才不够,而且大多数任课教师专业素养不过硬,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教学质量必然不会很理想。

3、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简单,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没有进行科学的考评,导致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学者杜玉昌认为:“教育成果的渐进性和道德观念的潜移默化使得其成果难以量化考核,客观上给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困难和困惑。”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评价标准不够客观,操作性较差,重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从而使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力度和效果上得不到保证。

二、解决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居于中心地位的。 转贴于 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实际,既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又要强调其个体价值;既要强调社会利益和个人义务,又要重视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具体说就是要求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特点,创新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对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化为自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时,需要培养他们对道德认识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职业道德的表述及要求才能对职业道德要求做出评价,才能将要求变为自我行动。

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首先,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可以综合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领域的特点,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掌握良好教学技能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待遇,从而把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师队伍建设的入口关。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首先本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进取,因为这既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职业道德课顺利展开的先决条件。其次,可通过对专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定期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来增强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再次,可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事实上,职业道德教育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是作为一种应用型知识,作为一种能力培养,它需要与具体细致的实质问题相联系,这必然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运用。因此,职业道德教师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有丰富的道德教育的知识与经验,又要对某一专业有所涉猎,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断地创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去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从而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3、加强对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研究,确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不够客观且不容易操作,从而使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在开展的力度和效果上都得不到保证。因此,确立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这是在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标准问题,有了标准,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才有了衡量尺度。我认为,在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中,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部分,每部分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理论知识部分的考核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重视教学过程和结果,在考核方法上可采用闭卷和开卷相结合、期末考试和日常考试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参考学生平时的上课表现。实践能力部分的考核可采用谈话法、观察法等多种形式展开,并将学生自我测评和同学互评结合起来,最后按分值高低确定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二是,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途径。把学生的自评和学校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实习单位对学生做出的评价可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评价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①陈荣华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63一65。

篇8

摘 要: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品德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在众多艺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又是审美教育最重要的媒介。文章分析了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终身学习、美术审美教育、素质教育、作用、措施

作者简介:宋琳,济南人,1981年出生,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绘画。

一、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智力因素发展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对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美术审美教育可以使得大学生的感性思维与理想思维交融促进。美术教育可以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达到感性和理性、主体与客体处于自然协同的状态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创造能力,同时使大学生能从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是兼具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的代表。

2、美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道德修养。在我国随着当前时代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及大学生本身等多重因素,德育工作远不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美术教育也成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媒介。鲁迅先生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美术可以通过对艺术家及其伟大作品创作过程的讲述,寓教于乐,可以对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潜移默化地达到培养人的道德修养的目的,而这种教育途径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往往会达到强于直接说教的作用。

其次,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大众的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审美教育可以诱发个人自发创造力,通过视觉的训练,去建立感官与外界的和谐与习惯的关系,促使人格自然成长,从而培养出每个大学生本来具有的创造潜能,而创造能力又是当前大学生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缺失较为严重的重要素质之一。

二、当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当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而言,作为素质教育之一的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其学科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体现较为突出,从高校这一单一教育层次而言,当前高校的美术审美教育还存在认识不清,缺乏系统性等突出问题,从构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这一角度,不同学习阶段的美术审美教育存在很大的衔接断层。

1、高校阶段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当前,大多数高校在实施美术教育中,普遍将美术教育课程设为选修课,很多高校受到师资队伍、教学硬件条、不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选修方向较少,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美术欣赏与评价之类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完全依赖学生的兴趣点,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对美术对于大学生智力、品德等方面素质的促进作用存在严重缺位。

在教育资源与师资方面,受高校所在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高校所在的城市关于美术的社会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匮乏,这些大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参观社会展览等形式来提高对美术审美的感受和认识,很多高校虽然都具备第二课堂,但是由于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有限,尚未形成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第二课堂资源有限,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师资方面,多数高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美育教育中心等,但是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等硬调件以及教学积极性等软条件都尚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2、终身学习视域下高校审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素质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问题,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应该是学生美术审美教育的某一阶段。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便是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极为严重,相比专业课教育而言,以美术教育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城市生源往往具备较高的美术基础,而来自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的大学生,美术功底极其薄弱,甚至没有任何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在农村,应试教育依然占据主导位置,以文化课为主,音体美德等所谓的副科明显不受重视,加之农村本身从师资等硬性条件配置上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偏远山区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门槛之前没有上过一堂美术课。“终身学习”能力被视为当前大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素质之一,但是这种在小学、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的缺位,以及不同学习阶段美术审美教育的有效连接的缺位,也成为影响高校美术审美教育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解决策略:让美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艺术之美

首先,人这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从幼儿时期,经由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大学毕业之后走向社会,这种审美能力是需要循序发展起来的,所以要重视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教育部门应该提倡从小培养艺术素质,从大的方面,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美术教育体系,让高校美术审美教育成为人一生中一个高层次的阶段,依据本阶段大学生的心智特征,把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感情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

其次,对于高校美术审美教育这一层次而言,要推进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高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格局;还要针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全面提高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课程实施水平;通过校本研修、培训等多重培养渠道,加强高校师资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提高整体师资水平;提高各级领导对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和认识,加大投入,培育起积极向上的艺术校园文化氛围,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纠正大学生对艺术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端正学习态度,认识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同美术基础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选择小班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和自主性。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新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篇9

一、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现状

(一)大学文化教育的本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文化教育的本质是给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寄予生命的力量。大学文化教育是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形成和出现的一种精神文明的成效,它介于精神和物质文化之间的分界点。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大学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把一些人物和事物进行拟人化,将这些大自然的人物和事物具有丰富的感彩。使大学生在大学文化教育中实现自身内在的修养与完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大学文化教育实现从文化到人化的转变。体现了大学文化教育的本质对人类进行行为的规范,并且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合理发展与完善,也在某些方面限制和定义了大学文化教育的目的与目标,使大学生和人类的自身行为变得更加的规范,利用大学文化教育进行对大学生的文化培养使他们实现人化的转变。

(二)大学文化教育生态的问题虽然大学文化教育发展和进行的很稳定,但是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还是存在一些现有的问题。由于大学专业文化课程的教育限制了大学文化教育生态的发展,导致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在面临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的挑战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和发展,使得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存在一些现有的问题造成了当今的大学生整体上的文化艺术创作遭受到困难与问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创作的困难与问题主要包括:在创作中缺少人格的魅力和创新性以及在心理上丢失了对艺术创作的平衡感。

(三)大学文化教育生态难以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大学文化教育的生态中难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分裂的大学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手段以及应试的文化教育,致使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个人与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价值。当今的大学文化教育与原始的文化教育本质背道而驰,导致大学文化教育的生态逐渐趋于利益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成为难以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现象造成大学文化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裂,受全球网络与经济的影响与原始的文化教育格格不入使大学文化教育在不断的受到摧残与打压。大学文化教育的分裂导致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二、艺术教育解决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现状

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当今的大学生和社会人类的自身修养,艺术教育也逐渐的成为大学文化教育生态的重要教育体系和架构。艺术教育的目的与目标在于解决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实现对当今的大学生洗涤心灵使他们在心理上找到对艺术创作的平衡,不受全球网络和经济的影响完成与原始文化教育的结合遵守原则做到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物质与文化的价值。艺术教育解决大学文化教育生态存在的现状成为教育的根基所在,艺术教育的初衷使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体系与架构得到完善与创新。从教育的角度分析艺术教育,它既是语言类和情感类的教育又是一种经典的教育方式。它能够使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寄予人格与生命的特征,实现和超越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和修养。

三、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的核心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教育的人格艺术教育实现了当今的大学生传递语言的文化与价值,培养了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教育的人格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仅使文化和艺术具有生命和情感的特征和体现,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在心理上重新找到了平衡感。用最优美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大学文化和艺术,通过对艺术教育的教学使大自然的人物和事物具有丰富的感彩实现对事物和人物的拟人化。艺术教育使当今的大学生提高了对人格的境界也在心理上找到平衡感,减少和降低了当今的大学生对大学文化教育在心理上的压力,重新的塑造和洗涤了他们的心灵使它们融入到感性的教育中去提高精神和文化的思想境界。

(二)寄予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扬艺术教育使当今的大学文化教育与原始的文化教育进行本质上的结合,促进大学生对艺术和文化的创新并且使艺术教育和大学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培养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对文化和艺术的伟大使命传承艺术的经典教育对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与行为进行规范,体现艺术教育在大学文化教育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寄予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与传承和发扬也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与责任。艺术教育解决了大学文化教育与原始文化教育的本质分裂和艺术的创作没有创新能力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的一些现状,培养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和实现了对大学文化教育的创新与发扬。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 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