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山间林区;美术资源;引进课堂

艺术教育受到全国城乡的普遍重视;艺术教育对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转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也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而面广量大的山村林区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制约,艺术教育不容乐观,如何正视现实,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山村林区小学艺术教育水平,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因地制宜,逐步完善艺教设备

器材设备是开展艺术教育的物质保证;山村小学,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学经费紧缺,艺教设备简陋,应当注意开源节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使资金投入向艺教方面倾斜。要根据办学实际,因地制宜,土法上马,不贪多求洋,注意发掘民间艺术资源,使艺教器材设备积少成多,逐步完善。

二、就地取材,不断提高艺教师资水平

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是呈正相关的;由于艺术教育相对滞后,目前乡镇中小学配备了专职艺术教师,下属村小学还是存在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大多未受过艺术专业学习和培训,难以实施教材内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已刻不容缓。学校要就地取材,充分发挥艺术教师的一技之长,大力支持他们参加旗市举办的进修和培训;并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辅导作用,以专职教师为骨干,采取“兵教兵”的方法,利用艺术讲座、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加大教研力度,促使他们基本过关;平时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让教师们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艺术素养,提高专业水平。

三、着力课内,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搞好艺术教育首先必须按照课程规划,开齐上足艺术课,而后把着力点放到课堂教学上。开设艺术课的目的并不只是教学生掌握某项绘画的技能技法,而是要达到大纲规定的“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从枯燥单调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转到认识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上来。要求教师倾注全力上好每节课,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动,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将艺术教育的形象性、趣味性和愉悦性贯穿于整个课堂,避免把艺术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和“图画课”。还要根据需要认真筛选,适当地补充乡土教材,并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实行开放式教学。

四、着眼课外,积极开展课外艺术活动

篇2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大量高素质设计人才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随之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机遇。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育改革息息相关,这也是目前艺术类高校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艺术设计基于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着眼于人类发展需求而不断探寻适应于自身院校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时代的变迁而使得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出现颠覆性变化及改革,随之各大艺术设计高校教育也随社会潮流产生某些共同发展趋势及观点,这时对创新素质结构及创新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创新教育

21世纪的知识及科技发展飞速,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创新是各项艺术设计活动的源泉,设计活动均是基于创新而展开的,设计中应极具创意性及创新性,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注重其创新素质培养,这主要是要求整个教育过程均具备创新特征。创新教育属于启发式教育,其也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及高层次素质教育。

一、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

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可以说是具备创新素质的学生而推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民族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力就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的创新力主要源于国民创新力,这时青少年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则极为关键,这也是教育创新的关键内容。并且,知识经济时代下更需要具备创新素质的建设者、支撑着。21世纪的今天,经济快速提升均是基于各类资源及资本的规模及增量,这则主要涉及知识积累及应用与创新,此类知识密集型及智慧密集型经济可谓是知识创新及传播与应用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社会产品所体现出的知识创新载体。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均具目的性,创新性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其间基于计算机的诸多智能机器也替代了人类智力劳动,不过智能机器不能取代有创意的各项智慧活动,这时则创新素质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

二、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

(一)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主要是善于发现新的问题,且创新、突破,可自觉产生创新动机,这也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创新切入点及出发点。教育者应合理利用学生个体主观创新能动性,采用各类教学方式及活动,适宜的增强学生追求创新意识及洞察力提升。创新型人才往往对新问题有着极高敏感度,具备更强的问题亦是,对各类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可着眼于普通事物而发现其间不寻常性。

(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则包括高度敬业精神及开拓精神和坚韧品格,且应具备较强的好奇心。这些均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创新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往往视野非常开阔,创新是基于前人经验及知识和理论的新型实践活动,这包括总结新经验及新知识和新技术与新产品。创新型人才应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知识,也了解其他行业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真正的综合应用。

(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及创造性计划,且组织和实施设计活动的能力,其间也包括创造性开发设计产品能力,这些均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创造型人才应具备极强的想象力,同个问题可于不同角度分析及认识,思维跳跃性大且可于新、旧知识中随意穿插和交替,从而快速综合自己的知识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四)创新人格创新人格属于一种极具个性化且独特的特征,却具备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这也是创新型人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亦是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创新人格是指人格及气质与能力等特征的综合,主要表现为具备创新动机及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加上创新毅力及创新行为等,这其间也包括遗传因素影响,不过经过后天教育及培养亦能形成。创新人格培养及发展可开发学生创新意识,这时则要求教育者应注重学生创新活动内在动力激发,此类非智力素质应长时间保持、巩固、加强。学生创新人格存在个体差异及年龄差异等,创新教育则应注重学生整体个性及个体个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主动实践和主动思考,且主动探索且主动创造,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注重学生个体潜在创新意识激发,确保学生创新主体意识及个性共同发展,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特征。

三、结语

时代的变迁而使得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均出现颠覆性变化及改革,社会发展应具备大量创新性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这样才能支撑现代化社会发展。本文分析了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意义,基于此探析了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以期提升国内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雍建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6.

[2]王洪波.试论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篇3

关键词:数学文化;教育;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主张将受教育者放在第一位,从人的需要出发,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重视人完整而全面地发展。数学文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内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数学文化在中学数学教育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正体现了新课程下数学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即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数学文化是指人类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物质产品是指数学命题、数学方法、数学问题和数学语言等知识性成分;而精神产品是指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等观念性成分。它表现为数学在起源、发展、完善以及在应用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既包括对人的观念、思想与思维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包括人类在认识与发展数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进取、创新的精神以及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

二、数学文化教育的价值

1.有助于师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

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数学不仅是一门知识体系,还是一门语言,是一种自然与社会相联系的工具,是一种思想方法。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数学不能局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具备数学文化各个层次的整体素养,如,数学的观念、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数学的态度、数学的精神、数学地思维、数学地评价、数学地鉴赏、数学应用等。具体可以概括成三个方面:运用数学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念、精神、品格的形成。

3.有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透过作为文化的数学与作为工具的数学,教师要认真把握数学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重知识传授而轻获得知识、重再现想象而轻创造想象的现象。其次,要变被动机械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建构的理解学习。最后,要改变重知识而轻情感的教学现象,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数学文化教育的内容

1.数学史

展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及数学观念的形成、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追寻数学家成长的足迹,让学生学习数学家刻苦钻研的作风、勇攀高峰的精神、严谨治学的品质,有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九章算术》、圆周率、杨辉三角、微积分思想雏形、祖庚原理等中国古代灿烂的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他们充满对民族的自豪感。

2.数学与生活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建筑、天气预报等)。数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数学的起源,也是它的归宿,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及价值,从而感受到学数学的伟大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运用数学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的购房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家庭存款情况及收入情况,运用数学建模和数列的相关知识,为自己家庭制订一个比较合理的购房计划。

3.数学与思维品质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教育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在提高人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理性批判、科学试验、逻辑证明等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形成坚持真理、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等良好思维品质。正如日本的米国藏说:“学生们在初中、高中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4.数学与美学

数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如,统一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等,并且数学中的审美及数学美的因素是数学发展的动因,是衡量数学进步的标准。如果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巴赫音乐中的对称之美、艺术设计中的黄金分割之美等,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数学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改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个体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篇4

关键词:人本主义 心理学 美术教育 自我实现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已形成了基本的、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体系。在应用上与社会各实践领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而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体现了独立的在科学体系上的分类。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各大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都曾在人格心理学的园地中争奇斗艳,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成为西方心理学五种研究取向之一,与生物学、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心理学一起,以理论多元化的视角来解析人的心理及其行为的机制;并且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它已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已在心理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这还是得益于人本心理学本身比较健全合理的理论与方法。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况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它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二、人本主义对美术教育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看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也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对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的建构。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提倡学生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内在学习与应用的理论,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育心理氛围。

1.丰富教学环境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活动中应该有情感因素的参与,保证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结合兴趣的学习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将音乐引入课堂,为美术作品配上乐曲或歌曲,增强艺术感染力,借用学生脑中储存的音乐信息,在品味这些作品时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在充满新鲜、愉悦的气氛中认识美。如在美术鉴赏课中,欣赏《蓝色狂想曲》该幅作品时完全可以伴随着音乐,与作品本身音乐效果相配合的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对该幅作品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2.丰富创作工具

美术课堂是丰富多彩的,而生活中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常见的旧自行车车座和车把在毕加索的手中就成为别出心裁的雕塑《公牛》。因此,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美术创作的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拓展美术创作工具和材料来提高学生的创作激情,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和地方特有资源,变废为宝。

3.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作品不仅仅是作者技巧的体现,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令人费解,如果我们让学生了解牛头是残忍与黑暗的象征,马是民众的象征,孩子哭嚎挣扎的形象以及立体主义造型方法与法则,那我们就会知道毕加索在画中表现了人民因受到种种苦难而造成的恐怖气氛,表达了对法西斯的仇恨。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还要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学习他们追求艺术真谛的情操,体会大师把握整体与局部关系的技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4.培养创新意识

富有创造性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因此,创新的培养也在教育界得到普遍的重视,艺术教育更是如此。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

三、人本主义对美术教育者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绝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或压抑,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种潜能,创造一种和睦的气氛和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的开发成为可能。教师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价值和权利,破除偏见,杜绝嘲讽和辱骂,使学生在平等、宽容的环境中成长,美术是“无错误的学科”,是最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学科,所以,美术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应具有开放、民主和宽容的态度,在学生美术作品中显示出的独特想象力和个性特征应得到尊重、受到赞赏,肯定学生在自己的潜质和已有基础上取得的发展。

四、小结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真诚、悦纳、理解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学生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学会自由,在自由选择中培养责任感,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人本主义心理学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实现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说明教育不仅要考查学生现已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更要注重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能力。

教师应以宽容的心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人格和个性,应看到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要看到师生关系、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对学习的影响,提倡师生建立良好的、真正友善的人际关系。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教师就不应该从自己当时的感受开始,而应该从学生当时的感受开始,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做出选择和制订决策。

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也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过分的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在新世纪新课改下更好地展开教育活动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鲁红.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看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江科技.2009.08.

[2]张洪剑.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国校外教育.2009.07.

[3]马杰夫.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素质教育中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9.13.

[4]胡琨.浅论阿莫纳什维利的人本教育.科教文汇.2009.05.

[5]张军,雷娜.浅谈人本主义原则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12.

[6]徐琴.CALL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论渊源.新西部.2009.12.

[7]华幸.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科教文汇.2009.01.

[8]郭永玉等.人格心理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我们长期做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你用正面说理的方法施教,学生可能会说:“别讲大道理,我不听!”。如果你用粗暴生硬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震慑住学生,但造成的逆反心理却很难消除;有时则会造成学生的“顶牛”,让老师无法下台。可是,如果老师巧妙地采用暗示的方法施教,却能够使师生心理距离一下子缩短,进而促使他们在思想上消除对抗情绪,进行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谴责;在行动上主动自觉地改过,实行自我完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暗示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力呢?很简单,那就是暗示法维护了学生的自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而产生了良好的暗示效应。

一、切莫忽视暗示效应

提起暗示效应,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做的一个实验。他把同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写的两段作品交给学生,请他们进行评价。但却告诉学生说,第一段是狄更斯所写,这第二段是一位普通作家的作品。形成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应庭:对前者倍加赞美,而对后者则是百般挑剔。这个实验足以说明暗示的信息不同,产生的效应就不同。另外,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还证明,影响暗示效应大小的因素大体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暗示者的权威性有关。权威越高暗示效应越大。教育工作者恐怕不会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对自己雕刻的一个少女塑像产生爱恋,期望能赋予其生命。后来,塑像果真变成了活人,皮格马利翁如愿以偿地与之结为伉俪。

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又利用这个神话喻义在一所小学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抽出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然后又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并告诉校长和老师说这些学生有很大的“学业冲刺”潜力,但没有说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八个月后,R·罗森塔尔又对全部学生进行第二次智力测验,并与非实验学生和实验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20%随机抽取的学生的智商和能力有了显著的增长。众所周知,皮格马利翁的期望变成现实,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而R·罗森塔尔的预言却变成了无可争辩的事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R·罗森塔尔作为心理学家的权威性,使老师对来自他的“虚假信息”深信不疑,并对自己的学生的发展寄予了同样的期望。从而,对这些学生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亲切的关注、热切的激励、耐心的帮助。无形中教师教育权威的暗示期望又作用于学生,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了奋斗目标和方向,以及发奋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加亲近教师,更加喜欢教师的授课。R·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暗示效应。当然R·罗森塔尔的实验中的“虚假信息”,如果由普通什么人传递给校长和老师恐怕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因此,有人称这些随机抽出的20%的学生是“权威性谎言下的幸运儿”。

二是与暗示者的年龄和阅历有关。一般情况下儿童要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记得英国伦敦大学人类心理学与行为实验室做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小实验:在一个房间里,放着一筐苹果,教师甲指着这筐苹果对依次进入房间的孩子们说:“这筐苹果不但不甜,而且非常苦,你不能吃!”每带一个孩子进来,他都说完这番话后自己出去了(他自己并没有动这些苹果),让孩子独自在房间玩了十分钟,然后带下一个孩子进来。事后经过检查,约有17.8%的孩子禁不住大苹果的诱惑,偷吃了苹果,并把果核装进衣袋里带出去扔掉。教师乙也做同样的实验,对每次进入房间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只是他每次离开房间时都从筐里拿出一个苹果,大大咬上一口,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了房间。事后调查,约有96.3%的被实验的孩子等老师走后,就去偷吃苹果,并把苹果核要么藏在筐里的苹果下边,要么扔在屋子角落里。为什么两位老师的实验结果,竟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就是因为教师乙说完要说的话后,“拿起一个苹果津津有味地吃着离开房间”的神情、行动给了孩子们一个能吃、好吃的暗示。但是,假如我们在高中学生中做这个实验,其结果就不知会是什么样子了。因为,他们的年龄、生活经验、判断能力绝不会相信两位老师的话,对教师乙的行为暗示甚至会提出批评。应该指出的是,有的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却容易犯教师乙的类似的错误,给学生反复强调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然而,自己却有意无意地这样做,结果惹得学生一旦有机会,就非要尝尝“禁果”的味儿不可。学生这种接受暗示的心理,我们绝不能忽视。

积极暗示能够满足学生的积极的心理需求。青少年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受到伤害,所形成的心理上的逆反和对抗情绪是很难化解的。积极的暗示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自尊、自重、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心理需要。

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开始他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回来。此后他改掉了偷窃的习惯。马卡连柯正是采用了暗示的方法(我相信你),使教育者的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净化学生心灵的最佳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含蓄性、行动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这些特点的奇妙处就是通过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当然,这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我们掌握暗示的技巧。这就是本文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二、掌握暗示技巧

暗示的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运用好了也实在不那么容易,本文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试作陈述。

1、语言暗示要体现含蓄

师生的心灵沟通要靠语言这一工具,语言暗示也是班主任最常用的方法。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语言太直白了那就不是暗示了。当然,语言的含蓄也不等于含糊,让学生听了如入五里雾中,甚至会产生误解,这样不仅收不到积极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用好语言暗示,班主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你的暗示就没有什么针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作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都要考虑“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暗示效应。例如,小康平时写作业龙飞凤舞,难以辨认。任课老师多次批评帮助也不见效。一次,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张贴出去,小康十分生气,立即把作业撕了下来。课代表把情况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肯定了课代表的责任心。当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小康的情绪有些紧张,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是,班主任却平和地说:“你们知道小康为什么把自己的作业撕掉吗?他是在为自己作业写得潦草而生气(暗示他应该自责),撕下来正是为了把作业抄写工整(暗示他抄写工整)。小康的作业是能写好的(暗示他要努力写好),我们应当相信他。”只见小康惭愧地低下了头,(取得了初步的暗示效应)可同学们的脸上却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样子。第二天,小康真的把一份抄得工工整整的作业重新贴在了“批评栏”内,并在作业下面写到:“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看,暗示有多么大的“神力”。这位班主任把小康的错误行为具有的正确动机作为一种希望,提出来进行激励,并暗示他应该怎样做,保护了他的自尊心,激励他去实现老师的希望,这确实是一种令人钦佩的暗示艺术。

语言暗示,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用书面语言。据说美国有一新兵训练营,招进一批素质很低,还沾染了不少坏习气的新兵,军官为这些新兵印发了一些家信,说他们在训练营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起刷牙、晚上睡觉前洗脚、衣服鞋袜放得有条不紊,让他们阅读后抄写。说也奇怪,一段时间后,这些人竟逐渐克服了不良习气。这个例子就是书面语言暗示的结果。我们班主任与学生用书面语言交流的形式很多,常用的有评语(作业评语、期末的操行评语、学生周记评语)、有书信、有赠言等等。在这些方面许多优秀班主任也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如,天津市十佳班主任刘晓婷说:“写评语要讲究艺术,闪光的地方要一目了然,缺点的提出要含蓄、委婉。人往往能够直接地接受优点,至于缺点最好让他对老师的评语细细品味。”因为含蓄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如下面这段评语:“国旗下讲话,你在两千师生面前展示了自己,也展示了我们这个班集体。‘第一’难得永远,好成绩永远力争。‘敢’字当头,是成功的宝贵条件。如果再‘敢’于叫‘谦让’和‘宽容’在自己心中成长,‘敢’于把他人放在心中更重要的位置,你会看到更完善的成功在向你招手。”

2、神情体态暗示要适度

班主任除要重视语言暗示外,万万不可忽视神情体态的暗示功能。神情和体态是师生交往沟通的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更能体现暗示的示意性特点。我们应特别重视神情体态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暗示功能。一颦一蹙、一愠一嗔、一个手势、一种姿态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例如,有个别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开了小差,教师不必点名批评,可在讲课的同时向他投去专注而严厉的目光,学生自会从教师的目光中理解其含义,而停止思想开小差,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目光暗示,即通过教师目光的传递,示意学生立即纠正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的跟前轻轻地拍一下他的肩头,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示意效果。

日本有句谚语:“能干的领导,就是喜欢听别人讲话的强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当成为这种强人。因为有的时候耐心倾听学生讲话所传递的暗示信息,可以代替甚至胜过向学生说话所传递的信息,而且这种暗示信息更为强烈。如果班主任再善于营造倾听的氛围,其效果会更好。营造这种氛围一是善于运用倾听的语言,把学生的谈话引向深入。如,“你的话我很理解”,“你说得对……”,“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等等;二是善于运用神情体态等非语言因素,向学生传达自己正在倾听的信息。如专注的目光,点头、取前倾姿势、微笑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这些发乎自然的神情体态不仅能够形成班主任整体的气质和风度,而且能够传递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能够促使师生心理相容。神情体态只有发乎自然才适度,因为,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而不是在作戏,作戏就容易夸张,就失去真情,就达不到暗示的效果。这种真情的流露与班主任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需要班主任有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

3、环境暗示要营造氛围

篇6

摘 要: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大学是人文精神的创造源和传播源,面对当今大学(包括广播电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和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状况,本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简要阐述了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远程教育 人文教育 意义 途径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远程教育》2008.1

2.《创新理论与实践知识读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版)

篇7

【关键词】立德树人;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情况,设计“立德树人工程”,特别把艺术教育列入其中。如何使高校艺术教育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载体,切实发挥高校艺术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1]。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就高等教育来说,落实“立德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的艺术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作用

在中外教育史上,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艺术的教育作用。中国古代,孔子的教育宗旨就是“文、行、忠、信”,其中以包括文艺美育在内的“文”教为四教之首,并强调“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仁”。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礼乐”并称。“礼教”即现在的“德育”。“乐教”相当于现在的“美育”。在西方,柏拉图提出对学生“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并率先提出“审美价值”概念并使之形成系统美育理论,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艺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启迪智慧、开阔思路、净化心灵,从而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形成。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启智价值,它在面向21世纪的高校教学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艺术教育提升了创新型人才的道德规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而人才培养首先应是德育问题。俗话说:“作学问,先学做人。”只有先成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创新型人才的道德品质,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根本。教育家先生大力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说法,也是对艺术教育作为德育的工具、促进品德进步的一种肯定。

2、艺术教育可激发创新型人才的想象力

艺术可以直接向人们传播知识,对于提高人的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2]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能够引发人的联想,激发人类想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能力。

3、艺术教育促进了创新型人格养成

艺术领域崇尚标新立异、不拘一格、独抒性灵,最忌平庸。正如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3]这种艺术精神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就体现为一种创新型人格,即永远对未知的神秘充满渴望,永远像艺术家那样希望通过创新的作品来确证自己的独特价值。

4、艺术教育可增强创新型人才的沟通能力

社会是一个团队,创新型人才就是团员,团员之间要协作,更要沟通。通过参加适当的艺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增进友谊和了解,还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的艺术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努力实践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

1、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当从“立德树人”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要面向全校开设艺术类选修课,实现对全校学生的整体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列入教务部门的总课表。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够1-2个人文艺术学科课程,方能毕业。

2、运用现代传媒技术教学手段

现代传媒技术给艺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改变。一是网络作为自由开放的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共享资源。二是根据现代传媒所提供的艺术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符合其性格特点和内在气质的艺术教学课程。三是现代传媒为艺术教育带来更好的教W条件。善于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手段,在全媒体环境下推进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技法创新,不仅是适应 “立德树人”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也是提升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力素质的需要。

3、培养一支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

稳定的艺术教师队伍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应当重视和强化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在没有艺术院系的高校中,应当设立专门的艺术课程教研室,配备专门的艺术教师。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结合、校内与外结合的艺术教师队伍,确保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建设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潜在课堂。举办艺术节活动,能够把艺术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去,让学生有机会体验美、实践美,从而热爱美、创造美。此外,还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文明、舒适的环境。对学生开展立德树人的艺术教育,要重在实施,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养与审美能力,以及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就是承担起“美育”的情感智慧开启的重任,修建一条通往美的终极信仰之路。这就是“立德树人”,艺术教育的根本作为,或者说“美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努力营造高品位的人文环境,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方沃土,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卢新华.艺术教育立德树人[N].光明日报,2013-11-1(012).

篇8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篇9

关键词:因材施教;学困生;中等生;优秀生

教育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家庭或教育方面的原因,明显存在着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秀生。如何来转化学困生,又将如何来提高中等生和优秀生呢?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一、寻找闪光点,激励自尊心,转化后进生

学困生的自我认识是“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便会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长此以往抱怨会越来越严重,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作为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首先,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任何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因为他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而全盘否定他们。学生个性没有定型,不可以轻易地给他们下结论,更不可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冰心曾说过:“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淘气的男孩是好的。”学困生的闪光点可能会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中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表扬,让其感到教师看得起他们。赞许或鼓励往往可以增强学困生的自信意识,让他们感到自己某些方面比别人强,其他方面也会行。其次,当后进生犯错时,不可以随便在班集体中指责和批评,要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使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全面进步。再次,要在具体教学中克服以下不正确的倾向:

倾向一:当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只是象征性地等待一会儿。

正确的方法是:明确地表示,你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思考。

倾向二:对后进生所做的错误回答的反应是立即给出正确答案或是叫其他学生回答。

正确的方法是:重复他们的答案,给出正确答案的线索并以不同的方法提问。

倾向三:对低能学生表示赞扬的次数很少。

正确的方法是:经常做出赞许表示很注意他们。

倾向四:全体学生布置一样的作业。

正确的方法:单独给学困生布置难度较低的作业,以使他们与其他学生处于同等的竞争水平上,使其享受大成功的喜悦。

二、诚心关注,融为一体

对于中等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要让他们感觉在班集体中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

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关心他们,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这类学生往往内心胆怯,喜欢自我封闭,班主任往往要循循善诱,找到打开他们自我封闭的金钥匙,让其充满活力和生机。因这类学生胆小、害羞,班主任不要正面批评指责他们,而应更多地鼓励表扬。要让他们多发言,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角色,促使他们“抛头露面”,让其感受到自身价值,使其融入集体中,与同学们共同学习和生活。

另外,要谨防学生自满,要使其正视挫折。一般来说,优秀生较少,如果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太多,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心理,自我满足是一种对自我评价过高的表现,因而瞧不起人,以自我为中心,总想超过别人。一旦失败和遭遇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内疚,自责至抑郁。

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要了解学生校外的先进事迹,要让其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过去行并不代表现在行,一旦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己的“地位”就有可能相对下降,应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

2.让其体会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适当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让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失败,培养他们的耐挫力。

篇10

一、认准艺术教育的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加登纳在对中美艺术教育比较时指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点是偏重技能技巧,目的是培养个人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能力和造型艺术中的审美观念;而在美国艺术教育中更强调让儿童本能地反应,强调儿童有独特的作品。因此中国的艺术教育多为严格的模仿,没有个性的东西。李岚清副总理就曾说过:“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唱歌等一些基本知识技能,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淀、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记录着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心灵智慧。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亲近艺术学会良好的思维方式,丰富美好的情感,塑造健康的心灵,提升人格的品位。只有这样,艺术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素质教育,我们培养的才是享受艺术,用艺术灌溉生活、滋润人生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少数的艺术天才。

二、从兴趣入手,重视学生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迅速掌握娴熟的技巧,尽快通过较高级别的考级,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参加各种比赛能取得好成绩,都会不顾孩子的感受,长期对他们进行简单枯燥的技巧训练,孩子没兴趣不肯练,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 这种无动于衷的灌输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只有服从,没有个性,有的甚至心理压抑、苦不堪言,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作为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还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让孩子乐学、主动学。譬如说,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置应艺术化,温馨而优雅;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能愉悦视觉、令人深思——让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便如走进童话意境、走进阳光地带、走进诗意绿洲,从而心旷神怡、兴味盎然。校园内也应营造一个宏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另外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总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体验艺术的快乐,而不是将他们变成艺术的人质,艺术教育才能在心灵自由中展翅飞翔。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其建立信心

中国是礼仪之邦,师道尊严代代宣扬。但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师生关系少了一些平等。有权威的师长,往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甚至不切实际地高不可及。这就导致孩子多的是失败的经验,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们经常被家长、老师骂得晕头转向,自尊心极大地被挫伤,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是非常失败的教育。有一项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生都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理由是在音乐课上有压力,要么歌曲不喜欢,要么看不懂歌谱,于是觉得音乐课特无趣,自己特没用。这反映了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艺术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我们前面已提过艺术教育也是人的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格。孩子的自信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多给孩子鼓励,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并努力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四、鼓励创新,容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