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肺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肺康复护理

篇1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

心脏骤停主要是由于心脏有效泵血功能突然停止,重要器官严重缺血、缺氧,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无法检测到心音,疾病发展迅速,需要尽快通过心肺复苏进行抢救,为了进一步提升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效果,给予一定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1]。现研究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康复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急诊护理,对照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42~70岁,平均(55.68±4.39)岁,试验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3~69岁,平均(55.69±4.37)岁,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研究对象为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排除创伤引起的心脏骤停、恶性肿瘤患者,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进行急诊护理,①环境护理,保持室内通风,环境安静整洁,适当绿色植物,保证患者生理感受舒适;②脑部护理,给予心肺复苏后患者柔软湿毛巾敷额头和颈部,将室温控制在18~20℃,湿度控制在50%~60%,降低脑部的氧代谢率和再灌注损伤情况;③气道护理,保持气管湿润状态,固定好气管插管,防止脱落,检测呼吸机入氧浓度、呼吸频率、潮气量情况,及时处理人工气道堵塞、皮下水肿、通气不足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前注意给予吸入纯氧操作,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心肺复苏初期患者再次心脏骤停的可能性较大,定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指标,做好并发症防护;④康复护理,宣讲健康知识,针对患者情况制定营养方案和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率(%)和(x±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

试验组PaO2(96.85±5.27)mmHg高于对照组(90.39±5.05)mmHg,PaCO2(32.52±4.87)mmHg低于对照组(44.06±4.95)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2

【关键词】 呼吸内科;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12-02

由于呼吸内科存在的特殊情况,呼吸内科患者多数具有年龄大、自我保护能力差、病情反复、病情危重且变化快的特点[1]。而且老年患者由于心脑血管和主要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病程一般较长,严重者短时间即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可能反应不佳,容易呼吸衰竭而死。因此,对于呼吸内科患者的护理除基础护理外,还应对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保持重视。因为呼吸内科存在的特殊情况,对患者的处理不能仅仅局限和满足于病情危重时的抢救,而且应该要重视康复护理的作用[2],通过康复护理促使改善患者症状、促使患者尽早康复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所在科室对2012年1-6月收治的68例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6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68例患者,男41例,女27例,年龄45~82岁,平均(66.50±9.56)岁,病程3个月~15年。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8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支气管扩张9例,支气管哮喘8例,肺癌患者2例。

1.2 护理方法

包括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原则、护理措施、合理的营养、护理风险防范及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 康复护理原则 呼吸内科的住院患者多为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因此对于患者的护理主要着眼于在患者稳定期进行康复护理,以改善患者危重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改善呼吸功能、加强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恐惧,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目的。因此,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预防护理风险,加强健康教育,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取得其配合和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2 护理措施 (1)加强呼吸功能训练: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吸气同时隆起腹部,呼气时用力收缩腹肌使腹部凹下。呼吸时保持胸廓不变,每日次数以患者自觉适宜为度,10 min/次左右。学会仰卧位后,继续学习俯卧位、侧位、坐姿及站姿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训练可以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减少痰蓄积、减轻呼吸引起的疼痛和桶装胸畸形的风险;②缩唇呼吸:鼻子吸气的同时用舌头顶上颚,身体稍微前屈,吸气末稍作停顿,口呈口哨装,慢慢呼气,8次/min左右,呼吸时要按照节律进行,因为延缓呼气气流,提高了气道内压,防止了小气道过早闭陷,有利于排出功能残气,改善肺的呼气换气功能[3];③适当锻炼增大呼吸量;(2)氧疗:呼吸内科患者多数由于呼吸功能下降,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症或潜在低氧血症,尤其夜间明显。低氧血症可致多脏器功能不全。长期坚持夜间持续低流量(1~3 L/min)吸氧>12 h,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改善睡眠、提高患者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4]。亦可于夜间用机械辅助呼吸,使呼吸肌充分休息,提高白天呼吸能力。有条件的患者可在出院后采取家庭式给氧,8 h/d。

1.2.3 合理的营养 患者因病程长,胃肠功能弱,进食少,营养不良、呼吸负荷重消耗大等原因,导致营养缺乏,微量元素不足,造成患者抗病能力低下和治疗效果差,故应增加热量的摄入,每日膳食中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不应少于1.0 g/kg[5]。老年患者多伴脂肪代谢紊乱,应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量。有明显CO2潴留者应减少糖进量。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给予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及氨基酸治疗。

1.2.4 护理风险的防范 由于呼吸内科患者的特殊性,极其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加强护理风险防范[6]。首先,要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呼吸机、吸痰技能等的正确使用,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其次,提高用药安全,合理用药,减少耐药性。药品存放规范,经常检查,注射药、内服药、外用药严格分隔放置,对毒麻、限制药品、高危药品上锁保管,班班交接。对药物过敏试验阳性者做到7个标记,3个通知。对抢救用药分类放置、标志醒目、班班交接。抢救室专人负责,定期检查抢救药物及物品,各种急救物品、药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药物必须在有效期内,抢救物品必须齐全,帐物相符,不得外借,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保证了抢救患者迅速规范。再次,要加强病房管理、减少院内感染、有防滑等必要提示。

1.2.5 加强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加强呼吸功能的保证,健康教育也是整个治疗方案中的重要一环。(1)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呼吸系统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如长期吸烟会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衰退,因此,有必要将此告诉患者及其家属,促使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2)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功能增强以及提高耐力,因此需要跟患者及其家属讲清楚康复训练的意义,使其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是取得满意治疗和护理效果的保证;(3)对患者进行心里干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由于长期住院,而且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患者容易失去信心产生焦虑、灰心丧气的心理,情绪低沉或者激动,对护理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时甚至有抵触及攻击。因此,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改善身体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信念。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对于已经处于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有着重要意义,是保证康复护理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护理工作者要掌握必要的语言交流技巧以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技巧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患者进行交流,交流时态度诚恳,仪表大方,对部分患者及家属的过激语言、行为应耐心解释、安慰,避免纠纷发生。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获取患者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和谐护患关系、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需要。

2 结果

通过康复护理,26例患者康复出院,39例患者好转住院,3例患者无效,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康复护理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细致地做好每一个细节,深入贯彻落实康复护理措施,切实提高护理工作的成效,让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2]郜萍,毛细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817-818.

[3]关丽婵,陈美珠,赵娟娟,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复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333-334.

[4]胡霞绒.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复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85-86.

[5]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寒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5,757.

篇3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栓塞;护理

作者单位:453002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通讯作者:肖飞 下肢深静脉栓塞(DAT)是血液异常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腔内,阻碍和阻塞静脉血液回流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手术疗效,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因此,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回顾我科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预防和术后护理措施,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住院患者,经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范振华著[2]《骨科康复医学》中关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本研究共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56~78岁,平均(67.4±3.5)岁;骨性关节炎24例,骨无菌性坏死10例,髋部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各1例;伴糖尿病12例,高血压1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高危因素评估 医学界普遍认为[3]: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形成与深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异常等疾病,在使用各种抗生素、高渗葡萄糖溶液以及有机碘溶液等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刺激患者的深静脉内膜,增大了深静脉栓塞和深静脉炎的发生率。无论手术采取脊髓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均会扩张患者术中的周围深静脉,减慢了静脉血流,且麻醉作用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而失去收缩功能,进一步减缓了血流,使血流滞缓状态进一步加重。术后,护理人员因切口和其他因素常常嘱咐患者在术后1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导致下肢肌肉相对长时间处于松弛状态,导致患者深静脉血流缓慢,进而增大了患者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髋关节置换术本身由于手术间较长、患者年龄偏大以及伴随疾病等原因是引起深静脉内高凝状血小板凝聚的主要因素,术中和术后大剂量使用止血药物加大了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1.2.1 术前护理 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立即采集相关病史、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查、全面评估病情以及开展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健康宣教。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易发高危深静脉栓塞人群。遵医嘱,术前1 d使用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预防性用药,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积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制定科学的饮食和作息计划,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1.2.2 和引流管护理 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通过支具将患肢抬高20°~30°,保持右心房低于膝部,膝部低于小腿,通过重力作用引导血液回流心脏。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期检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畅通,密切观察管内物质的形状、量和颜色等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1.2.3 康复护理 科学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利于术后患者的深静脉血液回流,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4]。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开展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可有效舒缩小腿肌群,进而降低小腿深静脉栓塞以及向上病变的发生率;通过按摩、被动练习等措施,保持股四头肌、腘绳肌以及臀大肌等肌群的等长收缩功能;拔除引流管后,护理人员可适当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等在功能位范围内屈伸的锻炼;术后第7天开始,在床上进行直腿抬高训练,注意对患者保护,避免二次损伤。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预防性用药治疗,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本研究46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仅有1例78岁患者在术后第8 d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经抗凝、溶栓以及护理等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老年患者本身机体功能器官相对衰退,伴有器质性病变较多,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创伤较大,物以及术后活动受限等诸多因素均会引起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本研究在预防性用药的基础上,配合高危因素评估、术前护理、护理、引流管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2.17%,明显低于俞双莉等[5]研究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因此,重视高危因素、完善相关检查、树立治疗信心、科学选择、密切观察引流管以及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张燕,陈睿,许燕杏.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1):29.

[2]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74.

[3] 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康复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32-01

在慢性病变中有一种被称作是阻塞性慢性肺气肿的疾病,它发病持续周期长、治愈机率小,还会对患者日常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为了保障患者能够尽早的恢复肺功能,应该在缓解期对其加强护理。现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5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取得的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的52例均为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男33例,女19例,年龄49~79岁,平均62.1±3.4岁。支气管哮喘22例,慢性支气管炎21例,肺结核9例。

1.2 康复护理方法

(1) 营养补充:由于病发持续的周期较长,以至于患者的肠胃功能降低,饮食量也明显下降,在这个时候营养的补充非常重要,同时还应该根据情况摄入适当的热量和微量元素,这样患者的抵抗能力才会有所增加。饮食调节非常重要,应该保证蛋白质含量要多于1.0g/kg,对于年纪较大的患者而言,其脂肪代谢常常会出现不规律的情况,为此应该适当的降低摄入的动物性脂肪[1]。对于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而言,一定要减少糖的使用量,要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证对身体的营养供应。 (2)抗寒锻炼:患者发病的周期过长,将会导致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受感染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其抗寒的能力也下降,但是倘若穿的衣服较多,那么会出现流汗的迹象,由于患者不能够适应气候的变化,会引起呼吸道感染,以至于户外运动量减少。在护士的指导下,患者应该适当的增加耐寒锻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其抵抗力,呼吸功能也有所增强。要从夏天开始进行耐寒锻炼,这主要是因为夏天的气温比较稳定,户外运动的时间较长。要随时准备口罩棉衣,这是为了避免天气变化而引起感冒。 (3)抗生素: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乱用抗生素的情况比比皆是,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人们觉得使用抗生素能够降低感冒的机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抗生素的使用剂量是非常关键的,剂量过多或者是剂量过少都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增加病菌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为治疗增加了难度。 (4)放松治疗:患者在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就会有心理紧张的情况,同时呼吸肌的情况也大不如以前,以至于上胸部、肩、颈部位的肌肉运动增加。所以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一定要让患者尽可能的放松心情,从而放松身体各部位运动的机能。 (5)躯干锻炼:要尽可能的使肢体以及躯干处于活动的状态中,特别是软组织牵伸以及关节活动。对于肺气肿的患者而言,其活动的主要部位有脊柱、胸壁、肩、颈等,这样在锻炼一定时间后会发现患者的躯体和胸壁的柔韧性都有所增强。护士应该让患者每周坚持3天蹬车练习,每次持续45分钟,连续锻炼6周,功效明显。(6)呼吸操:患者没有较强的支气管管壁弹性,为此气管会向内移,在呼气的过程中,管壁会出现提前闭塞的情况,这样肺部就会遗留下来的残气较多,这样肺气肿的现象也会随之增加。呼吸操能够增长支气管闭塞的时间,且促进膈肌功能的改善,扩大肺泡的通气量,在调整呼吸的过程中改善病情。方法是让患者端坐或直立,经过深吸气,鼓腹、提胸,缩唇、缓慢呼气、收腹等过程,以降低胸廓[2]。呼气时间的控制一定要结合患者的承受能力,接连不断的实施,运动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7)家庭氧疗法:在慢性肺气肿中较为普遍的情况就是低氧血症亦或是低氧血症,这种病症在夜间活动异常明显。低氧血症会严重的影响脏器功能的完整性。在相关专家的研究下表明,长期坚持夜间持续低流量(1~3L/min)吸氧>12h,则能调整患者的并且,减小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在优化心肺功能的同时完善生活质量。患者在指导患上家庭治疗时需嘱咐其持续24小时吸氧,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给氧时间以及氧流量,其低流量的给氧量大约是1~2L/min,这是为了有效地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的含量太多。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有明显减轻;有效: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咳嗽、咳痰、喘息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经过康复护理的,显效39例(75.00%),有效10例(19.23%),无效3例(5.77%),总有效率达94.23%(49/52)。说明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治愈效果。

3 小结

由于阻塞性慢性肺气肿的状况彼此之间各不相同,经常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所以要积极正确的对患者予以指导,其目的在于增强患者的呼吸功能,特别是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增加其肺活量[3]。吸烟有害健康,特别是对于有肺病的患者而言,切忌不可吸烟,因为吸烟会降低肺部的防御功能,增加肺部突变。还应该让患者明白,肺部疾病特别容易被感染,在发现病症的时候要及时的予以住院治疗,尤其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要让患者经常的观察其痰液、痰液气味、颜色等的变化。

概括的说,康复护理对于阻塞性慢性的肺病患者是十分关键的,它既可以减少肺病的发病次数,又能够有效地抑制病症突变在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改善呼吸方面都有很好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改善其生活质量。通过上述陈述可以发现康复护理在治疗阻塞性慢性肺病方面功效明显。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篇5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护理;老年人;生活质量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ffects in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ia Qiao Wang Yuany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ursing itervention on Effects in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given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hen their condition were stable after the routine care. Results After12 month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symptoms were relieved or disappeared, such as cough, sputum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Physical strength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reduced.Effec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Pulmonary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nursing;Elder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2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严重损害老年人健康的呼吸系统多发病。是以气流受阻为特征,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和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气道阻塞进行性发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1],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2],约占当前临床上疾病死亡病因中的第4位[3]。我们对60例老年COPD进行了综合干预,随访12月后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4月~2010年5月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6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6.2±5.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肺疾病学组的诊治指南标准[4]。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COPD稳定期。排除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老年痴呆、语言沟通障碍、长期卧床等患者。

1.2 综合干预方法所有病例均给予有效地抗感染、吸氧、预防和控制心率失常、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对症治疗等,待到病情稳定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综合干预:

1.2.1 健康教育李铁花[5]等认为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治疗方法,通过对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经济负担等。COPD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COPD基础知识教育、呼吸道卫生的作用及方法、劝导戒烟、治疗的教育等[6]。健康教育方式有口头教育、书面教育和示范教育等。

1.2.2 心理干预张祥敏[7]对68例老年住院COPD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分析,68例中29例存在抑郁症状占42%。针对老年COPD抑郁患者采取以下干预: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对患者的抑郁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针对患者的烦恼和苦闷加以正确疏导,同时优化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家庭亲友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帮助患者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1.2.3 吸氧干预研究发现,长期低流量(1~3L/min)每日吸氧>12h,能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8]。长期氧疗的氧浓度25%~29%,每日吸氧至少15h,痒疗时间达6个月以上,才能获得较好效果[9]。

1.2.4 用药干预向患者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要求患者按时用药,合理用药,不得擅自加减药物。

1.2.5 运动干预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因运动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性,可选用慢、间歇跑等训练方法[10-11]。

1.2.6 呼吸功能训练的干预嘱患者做深呼吸,继而摒气,然后咳嗽,声门打开,使痰液咯出。训练患者缩唇呼气。

1.2.7 营养干预 COP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因气流受限使呼吸机负荷加重,呼吸功和营养需求增加,加上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和食欲减退等情况,易导致营养不良,进而降低呼吸肌强度和耐力,因此营养不良不但会影响QOL,而且还可降低肺功能及防御功能。对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2]。每日进食鸡蛋4个、牛奶250ml、水果250g。日常饮食应以富含维生素为主,适量增加瘦肉、鱼等高蛋白及高脂肪物质。嘱患者尽量经口补充营养,进易消化食物,经常更换食物种类以及烹调方法,宜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见表1-3。

表1 COPD患者干预前后稳定期血气分析(mmHg)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1

表2 干预前后肺功能及6MWD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1

表3 两组治疗症状、健康状况、日常运动、营养支持、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x±s) P

3 讨论

老年COPD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解剖组织学的病理改变,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 呈进行性发展,从而导致肺功能衰竭,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还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给予干预,嘱患者病室内恒定的温度、湿度,减轻患者痛苦[13],同时进行呼吸和咳嗽训练及合理氧疗和用药。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消耗较正常人高10倍[14],COPD伴发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时,患者处与高分解状态,对营养的需求更高,加之发热、感染、应急反应加剧了能量的消耗,从而造成COPD患者的营养不良。肠内营养[15]符合生理结构特点,提供自然、全面、均衡的营养,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从而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6-17]。对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营养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18-19]。合理的体育锻炼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耐劳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20]。本组资料显示,我们从以上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2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明显改善,提示综合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健康状况、日常运动综合干预后提示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0):40-41

[2] 葛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体会.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912

[3] 傅野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辨析.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7):933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阻肺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 25 (8): 453

[5] 李铁花,陈秀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05,4(3):65-38

[6] 林申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6,6(4):60-62

[7] 张祥敏.老年住院COPD病人抑郁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临床肺科杂志.2005,4(3):550

[8] 张莲花.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康复护理.哈尔滨医药,2008(01):70-72

[9] 游泳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护理对策.临床肺科杂志,2006,11(2):224-225.

[10] 赵鸣武.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治疗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98-99

[11] 胡国英,马金风,刘淑贤,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63-64

[12] 张艳丽.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护理干预研究[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2(4):264-265

[13] 卢克俭.呼吸科病房空气检测与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6,3(22):157

[14] 周汗良,陈季强.呼吸药理学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721-731

[15] 胡元龙,肖雪明,杨传勇,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临床外科杂志,1997,7(1):14-15

[16] 徐蕾,赵超,肖文,等.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实用老年医学,2007,21(5):312-314

[17] 张建华,刘慧丽,富丽芳.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18] 张艳丽.稳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护理干预研究.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2(4):264-265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5(b)-014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underwent surgery. 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90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who received 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ed activity time, eating time,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the hospital costs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s of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can improv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speed up the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Hepatolith;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肝胆管结石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胆道疾病,病情复杂,病变范围较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治疗起来较为困难,同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与死亡率[1]。若肝胆管结石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在,则易引起反复发作的胆管发炎、肝脏纤维化、梗阻性黄疸等疾病,诱发门脉高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2]。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该病至关重要,同时配合可靠的术后护理以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快速康复护理作为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护理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重视[3]。现针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快速康复护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患者。纳入标准:均在我院经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术中纤维胆道镜、术中胆道造影及术后病理检查手段确诊。排除标准:患有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肿瘤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者及血液性疾病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快速康复护理组,每组各45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24~72岁,平均(56.4±3.2)岁,既往胆管手术史1~3次,平均(1.9±0.3)次;手术类型为:左肝结石行左半肝切除13例,右肝结石行右半肝切除14例,胆肠吻合8例,胆管取石T管引流10例。快速康复护理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为25~70岁,平均(57.3±3.9)岁,既往胆管手术史2~4次,平均(2.3±0.2)次;手术类型为:左肝结石行左半肝切除15例,右肝结石行右半肝切除12例,胆肠吻合9例,胆管取石T管引流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通过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方法:给予常规术前禁食、禁水、术后给予静脉滴注、用药指导等。

快速康复护理组,方法为:①术前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利用讲座、健康教育手册等向患者降解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的相关知识,交代术后常见并发症,并向其重点讲述术后常见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4]。倾听患者对护理方法的疑问并解答,鼓励其提出合理的意见,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评估,尽可能满足其内心所需,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及时的排解和疏导,必要时可借助影音、报刊、书籍等外界事物或患者感兴趣的事物帮助转移注意力,尽可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保障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根据院内条件组织患者参与护理知识讲座,讲座重点围绕术后康复展开,包括饮食、活动等。根据患者的术前实际情况,术前晚可不强调禁食,但应注意保障患者术前当晚的睡眠质量和休息质量,注意避免术前当晚过度劳累,以免以后手术的进行以及术后康复进程。②术中采用温暖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如何配合护理人员完成静脉滴注、麻醉等工作,同时向患者讲解手术结束后麻醉苏醒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如何配合麻醉科医生拔管等。加强术中保暖,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0~25℃,预先对输注的液体给予加温处理,合理调节术中液体的输注速度和输注剂量。必要时应注意为患者加盖铺巾,保障患者正常的体温状态[5]。手术操作应注意轻柔,开腹动作及腹腔内操作应避免粗暴,进行腹腔内冲洗时应尽量采用温水,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③待手术结束后返回至病房后,护理人员注意对房间进行定期消毒与清洁,嘱咐患者做好保暖、会阴护理等工作,并注意固定尿袋的位置,并对尿袋及时更换。注意及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记录患者引流管流出物的量和性状,对于出现的不良事件应注意及时上报给主管医生,并遵医嘱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应留意观察患者的伤口有无出血、渗液及红肿现象,并注意评估患者术后有无腹痛、腹胀、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等。④术后并发症护理,早期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维持患者体内的水盐及电解质平衡,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如何翻身,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在其帮助下指导患者早期下床运动,包括上下肢的伸展运动、散步、太极拳等,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量,帮助早期进行心肺负荷的锻炼。应叮嘱患者合理作息,避免术后短期内进行过度活动。对于出现出血、胆瘘、肝功能衰竭以及切口感染的患者,应酌情行适当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在术后早期给予对应的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⑤饮食护理,术后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为其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①围术期指标包括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②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LQ-30)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项目包括: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各个项目满分均为1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7]。③常见并发症包括压疮、腹胀、恶心呕吐、疼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椴钜煊型臣蒲б庖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护理组下床活动时间较短、进食时间较短、首次排便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住院费用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护理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护理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与长期机械梗阻及反复发作的肝胆管炎症相关,原因可能与以下几点相关:第一,在发生肝胆管结石后,肝胆管结石出现反复发作、狭窄以及感染导致肝实质发生损伤;第二,患者因反复发作多次的胆管炎症以及机械性梗阻等改变,使得肝汇管处的纤维组织明显增厚,导致了炎症细胞浸润,逐渐形成纤维分割,使得肝静脉支受到新生肝组织小结节压迫,导致门静脉管腔明显缩小,门静脉回流量也明显减少,从而引起门脉高压;第三,肝胆管呈现出广泛狭窄,同时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以及胆汁淤滞的症状,导致干细胞受损并不断再生,从而引起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8-9]。

有研究报道指出,肝硬化患者合并出现胆道结石的概率为23%~59%,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证实由于肝胆管结石的病情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期间对临床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导致患者死亡,在肝胆管结石发生门静脉高压后则已说明疾病进入到后期,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原因是此次手术操作需同时对肝胆管结石以及门脉高压共同处理,由于病情轻重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此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至关重要[10]。手术作为目前用于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门脉高压的首选方法,其目的在于尽早地将结石去除,使得肝胆管减压,从而有效地终止并扭转肝脏病理方面的改变,但在实施手术时需严格掌握疾病的治疗原则,并对病情做统一的分析与考虑,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同期处理或分期处理均引起重视,除此之外,在此期间配合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方法同样至关重要[11]。以往临床工作中实施的常规护理仅可满足患者的基础需求,但在促进患者康复及预后方面的效果一般。

在通常情况下,患者术后胃肠道恢复排气及排便的时间通常在2~5 d,伤口愈合时间也较长,在此期间若患者的营养需求跟不上,体内水盐电解质代谢可出现明显的紊乱,机体免疫功能较低,则会出现康复时间较长,术后易发生并发症,明显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12]。另外,由于手术本身即为一种应激原,能够快速解除患者的疼痛,缓解其不良情绪,从而帮助患者的机体效能及生理功能恢复至最佳状态[13-14]。快速康复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法,将以人为本作为护理核心内容,以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作为终极的护理目标,不仅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理念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快速康复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于术前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健康宣教,旨在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护理相关事项,提前做好铺垫工作,提高患者对术后护理的认知,从而帮助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消除患者的不良的心理情绪,同时也减少了护患之间的矛盾,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均具有重要意义[15-16]。快速康复护理强调在术中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观察与保温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感,能够放松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不仅要求从手术操作中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暴力损伤,同时也不断强调体温维护的重要性,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为患者的预后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提供良好保障。与此同时,快速康复护理还强调要在术后加强患者饮食护理以及早期功能锻炼,在保障患者正常营养供给的基础上,促进其功能状态的早期恢复,以便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耐受性,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免疫力,有效改善预后[17-18]。快速康复护理不仅强调对患者的心理、生理进行整体化的关怀护理干预,同时也注重围术期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因此其不但能有效帮助舒缓和排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能有效关注患者预后的恢复进程,对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篇7

【关键词】 膝关节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52―02

髌骨骨折后由于膝关节活动受限导致膝关节僵直、屈曲受限活动障碍,影响下肢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损伤后早期康复护理尤为重要,利于关节面的磨合,促进关节液的循环,有利于关节面软骨的修复,防止关节内及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关节炎的发生,维持肌肉的收缩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1]本组30例患者均行切开复位髌骨爪内固定处理,术后X线显示对位,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将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髌骨骨折进行护理,观察其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髌骨骨折病人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5-75岁,左侧12例,右侧24例,均行髌骨爪内固定术。

1.2 分组

将36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A组18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术后当天即行关节肌肉功能锻炼,等长肌肉收缩,之后根据关节肿胀程度进行患肢负重训练,全身活动,增加关节活动,B组18例,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第四天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康复治疗

2.2 抗炎、消肿

术后即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15~20cm,第1~3d同时间歇性、交替进行小腿部和股骨部肌肉有节律运动性或静力性的收缩和放松,每次收缩持续6S,收缩和放松持续时间的比值在1:2左右,可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渗出液的吸收,以不引起肌肉疲劳为宜。同时膝关节置于微屈10°,使髌骨前部保持一定的张力,有利于骨折端的轴向加压和髌骨关节的自身磨造及慢性复位[2]。创面有软组织损伤局部炎症反应明显,创面暴露处提携式紫外线治疗仪进行床旁照射治疗,利于消炎、抗感染、减少渗出和促进创面愈合。

2.3 防止肌肉萎缩

术后第1d即开始至第一周内增强等长收缩练习,早期等长收缩练习以保护关节不受异常应力作用,且不易引起有肌肉损伤的炎症反应。方法:分别收缩股四头肌绳肌,持续收缩6S,休息,重复20次一组,每天3组;或每组肌肉持续收缩10S,休息,重复10次一组,每天10组。

2.4 “负重”训练

针对患肢长骨受应力作用,促进骨质再生,防止骨质疏松。[3]方法:练习卧位时,用足底部蹬床尾护栏,每次10分钟,每天3-5次。

2.5 全身活动

加强非受累肢体活动,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躯体代谢活动和体能。方法:锻炼上肢支撑躯体的肌力训练,为拄拐行走做准备。

2.6 增加膝关节活动

第3天开始被动运动借助他人、自身体重和器械被动屈膝。被动运动中注意用力均匀缓慢,牵拉关节同时被动屈曲直到稍过痛点为止,保持一定时间。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活动,运动后可能会出现关节肿痛,程度应控制再运动后次日晨起肿痛消失,若未消失则说明前一日运动过量。

2.7 康复评定标准:

治愈:无肌肉萎缩,膝关节伸屈范围达130°~140°,并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及工作;显效:无明显、肌肉萎缩、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膝关节伸屈达100°~120°,日常生活无妨碍;有效:症状和体征减轻,膝关节主动伸屈达70°~90°,功能活动受一定影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关节主动伸屈

3 结果

对3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结果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百分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优:≥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A组14例优,患者在术后一个半月基本恢复日常生活,需扶拐行走避免负重,4例为良,无中和差者,优良率为100%;B组7例优,5例良,4例中,2例差,患者3周-4周内日常生活可自理,需扶拐上下楼梯行走间断休息,避免负重,优良率为66%。从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康复护理显然降低膝关节功能及废用性萎缩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致残率。(见下表)

30例膝关节外伤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评定结果

优 良 中 差 优良率(100%)

A组(例) 14 4 100

B组(例) 7 5 4 2 66

4 讨论

膝关节两端的骨折损伤关节面,造成关节内外粘连,患者下肢骨折后制动时间长,固定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关节活动,静脉血及淋巴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浆液纤维性渗出物和纤维蛋白沉积,关节内及周围组织易发生纤维性粘连,加以关节囊、韧带,通过关节的肌肉、肌腱的挛缩,关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肌肉萎缩,防止关节炎的发生,预防制动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恢复关节功能。[4]

4.1 康复护理 护理对策 由于膝关节骨折的多样性,需了解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手术复位程度、内固定稳定程度,应根据康复医学原则和康复护理内容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出康复护理计划,包括开始时间、初始角度、每日增加的度数、每天的活动时间、治疗周期、出院后的活动方法。

4.2 心理护理 (1)在患者的传统观念中,骨折治疗应以制动为主,因此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前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要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根据不同的性格、职业、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了解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其信心。还要向患者解释早期功能锻炼对恢复关节功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讲解长期制动的并发症,下肢关节运动的优点,骨连接端有足够坚固的内固定等,使其消除顾虑,增强治愈的信心,自觉配合治疗。严格防止患者主动对抗,防止内固定及骨折移位。(2)术后患者可使用镇痛泵,减轻疼痛,以利于配合。

4.3 康复治疗中的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听取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根据患者的承受力调整速度及活动弧度,加强防护措施,勿操之过急,密切观察敷料包扎、渗液情况,保持切口敷料完整干燥,及时更换敷料。关节内手术后,放置负压吸引管时,在运动时应妥善固定吸引管,以防止吸引管脱出,影响血液和滑液的引流。

4.4 术后3d以内是缓解疼痛的重要阶段。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多与麻醉科合作采用静脉自控性镇痛泵,维持少量定时给药,对某些耐痛能力极差的患者可适当延长时间,对某些身体素质及耐痛能力较好的患者亦可采用口服或肌内注射止痛药。随着患者术后身体、心理耐受力增强,镇痛措施逐渐撤消,从而避免某些止痛药的成瘾性。

参考文献

[1]. Boldin C,Fankhauser F,Hofer HP,et al.Three-year results of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LIS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5(4):222-229.

[2].贾维东,徐义勇,刘瑶,等.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134-135.

篇8

资料与方法

对象: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行人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1例34膝,男8例13膝,女13例21膝,年龄56~75岁,平均65.2±3岁。所有患膝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屈曲、挛缩 、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楼梯及下蹲功能障碍,无糖尿病、心肺的严重内科疾病。体重不超过80kg,术后伤口I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均选用同一厂家、同种材料假体。

方法: 术前康复训练。膝关节疾病的病人由于活动受限,术前进行功能锻炼,可促进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做好准备。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静止不动,踝关节保持功能位,病人左手置膝关节屈面,右手置膝关节伸面,轻轻按住膝关节,嘱病人要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使其持续5秒后放松1次,锻炼200次/日,分4~5次完成。②直腿抬高练习。病人可仰卧、俯卧、侧卧,健侧膝关节屈曲,避免对腰椎产生压力,患侧膝关节伸直,踝关节功能位,抬腿高度离床10cm左右,保持姿势10分钟。③沙袋练习。根据病情在患者踝部加上沙袋、枕头等重物进行直腿抬高练习。物重2~4kg、3次/日每次10分钟。④膝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病人患肢小腿下垂至床边,膝后垫一枕头,练习屈伸活动,或直立位,手扶床头床尾,由直立位逐渐练习半蹲位每20次为一组,每天3组,直至最大限度下蹲。

术后康复:①术后第1周,TKR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气压式四肢血液循环促进装置进行治疗2次/日、20分钟/次,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当天垫高患肢20°~30°,并保持膝关节于伸直位,麻醉消失后即开始做患侧踝关节的背伸和跖屈环绕运动。每天重复训练2~3次,每次15~20分钟,以减轻足部水肿,锻炼强度以病人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术后24~48小时在腰麻置管内注药(止痛)拔管后切口负压引流管拔除前应用持续被动运动即CPM器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CPM角度从0~40°开始,每分钟1个来回,持续锻炼1小时,2次/日,以后逐日增加5°~10°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1]。同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关节主动活动。术后2~7日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患者平躺,下肢伸直,患者做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每次保持10秒,每天练习次数可根据病人自身情况而定。同时要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可根据病人体力尽可能增加主动抬起高度,如果不能主动做直腿抬高运动,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轮,用吊带缚住患侧踝关节,另一端由患者控制、手拉吊带协助完成直腿抬高动作,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度。②术后2周重点加强关节主动运动,增加活动度,进行主动 初步步态训练 。继续进行第1周的活动项目。CPM活动度达到90°或者90°以上。进一步加强直腿抬高运动及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增加下床活动时间,术后7~10日使用助步器练习站立和行走,进行步态训练和下蹲练习。③术后第3周,恢复患肢负重能力.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患者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此期内患者应尽量进行穿裤、袜等日常生活锻炼,开始进行轻度家务劳动。④术后4周~3个月,重点为加强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和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轻度倾斜坡上面独立行走;斜坡为5°为宜,做缓慢上坡下坡练习,一般步频保持在10~12步/分钟,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一次练习10~15分钟为宜,每天2~3次。独立完成穿鞋、袜、裤等日常生活活动。加强屈膝功能训练。也要注意伸膝的功能训练,如坐位压腿,防止伸直滞缺,可进行散步、买菜、做饭等轻度家务劳动。

结果

出院时膝关节功能按LYSHOLM膝关节表计分法0°~5°[2]伸为1°~5°,屈曲为90°~120°,屈膝时内旋约10°,外旋20°的29膝,伸膝为5°~10°,屈曲85°~90°4膝,屈膝时内旋约5°,外旋15°1膝。术后3个月后随访功能评定[1]:优:膝关节能主动伸直、过伸.屈曲131°~140°11膝。良:能主动伸直膝关节,屈曲121°~130°19膝,一般:主动伸膝较正常差,被动伸膝接近正常、屈曲91°~120°3膝。差:膝关节活动范围

讨论

由上可见术后康复训练,应尽早进行。运动时间原则上术后当天就开始进行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在术后当天即进行康复训练,第2天即开始借助CPM进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股四头肌舒缩练习及直腿抬高训练。术后2周内ROM的锻炼尤为重要,通过ROM锻炼,可牵拉挛缩软组织避免粘连,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强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免影响组织修复,甚至造成损伤。适度的康复强度观察指标以膝关节出现的肿痛次日晨起能够消失为宜,若肿痛未完全消失说明头一天的康复强度过大,此时应维持原有康复强度甚至有所减少,并辅以减轻关节肿痛的物理疗法。

随着TKR的广泛应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康复护理显得日益重要,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康复护理的配合程度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病人及不同训练时期做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预后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快速康复;胃癌围手术期;护理

快速康复外科是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以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减少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从而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1]。而快速康复护理是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部分。我院从2012年开始在肿瘤外科开展快速康复护理,旨在加快癌症患者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评估快速康复是否能明显减少胃癌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获得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所有参与该研究患者的知情同意。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入选2012年10~2013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接受诊治的80例胃癌,随机分为快速康复组40例,或传统护理组40例。入选标准:年龄18~85岁、美国麻醉师协会(ASA)I~Ⅱ级、心功能I~Ⅱ级、体质指数(BIM)17.5~27.5 kg/㎡,所有患者拟于全麻下接受限期开放手术。排除标准包括:远处转移者;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术者;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癌症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人员于手术前向患者介绍该研究的内容和目的;同意参加研究的患者随机分配到快速康复组和传统护理组。

1.2.1术前处理 FTS:患者术前当晚进流质或无渣饮食,不灌肠;术前不放置胃管、尿管,术前2h口服10%葡萄糖500ml,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提前采取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消除其焦虑,树立康复信息,使其保持乐观健康勇敢面对的心态,并与麻醉医师及术中医务人员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传统护理组:术前1d即开始流质饮食,术前晚灌肠;术前放置胃管、导尿管;术前12h禁食水。

1.2.2术中处理 FTS:在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环氧酶-2 抑制剂)40mg 超前镇痛,麻醉诱导后留置胃管和导尿管,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加高位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48~72h,术中尽量取用微创技术,减少创伤,给予保温措施,并严格控制输液量及成分,胶体限制在500ml,晶体限制在1500ml,根据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传统护理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术后静脉镇痛,疼痛无法忍耐时给予止痛剂。

1.2.3术后处理 FTS:术后第1d进少量流食,逐日增量,术后第2d拔除胃管,术后第3d半流饮食;术后第1d鼓励并协助患者下床活动,拔除导尿管,第2~3d拔除腹腔引流管。传统护理组:胃管在排气后拔除,排气后进少量流质,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术后1~2d拔除导尿管,腹腔引流管6~7d拔除,根据患者体力恢复情况进行活动。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24h出入液体量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与传统护理组比较,FTS术中总输液量、输红细胞、术中尿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输液量明显减少(P

2.2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表2)。

由表2可见,与传统护理组比较,FTS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及术后明显缩短(P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表3)。FTS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吻合口瘘、肠梗阻、严重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发生率与传统护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比较(表4)表4可见,与传统护理组比较,FTS平均住院总费用、平均日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

3讨论

快速康复护理是基于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改变整合临床多学科的措施,包括术前宣教评估、心理护理、快速通道麻醉、最佳镇痛技术、术后早期进食和早期下床等康复护理。其目的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节省医疗资源。快速康复护理是一种有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方式,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加快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使其尽早的恢复正常生活。本研究结果提示快速康复护理在胃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患者舒适度,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措施主要是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和饮食指导,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本文结果也提示FTS较传统护理组早出现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很多患者对手术均有所担心,尤其对于即将面对手术创伤较大的胃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导致严重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增加手术过程的危险性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因此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和辅导以取得患者的合作,这是快速康复护理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步骤。

传统术前肠道准备时间长、患者痛苦大。目前研究发现,术前限制饮食会导致患者脱水以及水电解质失衡,营养状态下降,引起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下降,且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快速康复理念不主张常规行术前肠道准备。本研究FTS不行肠道准备,减少肠道的应激反应,同事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前进少量碳水化合物,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及蛋白质代谢,维持肌肉组织正常功能和体内氮平衡,减少术中乳酸性酸中毒,减轻术后肠道水肿,加速患者康复。

近年人们对疼痛认识的不断加深,超前镇痛及护理日益受到重视,我们采用在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给予帕瑞昔布钠(环氧酶-2 抑制剂),不仅可以减轻术后急性疼痛,减少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的用量,而且能够预防术后6个月的慢性疼痛的发生。术后应用硬膜外镇痛,增加术后镇痛效果,以使患者尽早的开始康复锻炼,增加食欲,有利于胃肠恢复功能性,同时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等长期卧床导致的症状。

提倡采用目标导向治疗指导患者的个体化补液。有研究表明,过多的输入盐溶液将延迟胃肠功能的恢复,并且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日,术中用每博变异度指导液体需要量,可以减少住院时间[3],通过术前不长时间的禁食,不常规肠道准备,术前允许进食碳水化合物饮品等措施,为术中控制静脉输液量也提供了基础。本文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传统护理组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是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提示FTS平均住院日较传统护理组明显减少,同时平均住院总费用也较传统护理组明显降低,大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表明FTS在胃癌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优于传统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志伟,李宁,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31-133.

篇10

[关键词] 早期康复;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176-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ZUO Xing-mei OU Jie-song CHEN Qiu-m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89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 and Fugl-Meyer score(P>0.05).After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Fugl-Meyer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Brain injury;Neurological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颅脑损伤作为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交通创伤已成为导致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占52.95%[2]。颅脑损伤除积极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外,早期康复训练同样重要,因为颅脑损伤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行为感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部分患者神经元修复与再生,促进运动、感觉功能恢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4]。本研究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共89例,依据SAS程序生成随机数表,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41.25±9.13)岁,病程(8.35±3.11)h。GCS评分为(8.47±2.96)分,颅骨骨折12例,脑挫裂伤13例,颅内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6例。观察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45±10.01)岁,病程(8.65±3.25)h。GCS评分为(8.56±3.01)分,颅骨骨折14例,脑挫裂伤10例,颅内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5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患者经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确诊颅脑损伤诊断[5];②年龄18~65周岁;③发病至入院时间短于24 h;④伴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⑤排除发病前患有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患者;⑥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⑦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研究内容与分组方法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颅脑损伤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治疗、胃肠营养、保持呼吸道通常、高压氧治疗及随意锻炼。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于患者病情稳定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6] 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病情,对于烦躁、焦虑患者重点对待,耐心细致地交流,使患者建立起信任,了解患者所面对的问题,积极处理,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1.2.2 “三管”护理 对患者进行“三管”护理,即气管套管、导尿管及胃管。护理人员重点关注患者进食期间气管套管状态,定期清洁气管套管,关注患者监护仪相关指标;对于胃管,进食时关注患者有无呛咳、反流或误吸,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护理。

1.2.3 针对性护理 每天定期使用生理盐水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提高神经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几率,护理人员应辅助患者翻身、拍背及咳痰,必要时采取机械辅助排痰。

1.2.4 早期康复训练[7] 于患者病情稳定时,遵循从小到大、合理适度的原则进行功能锻炼,依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手段,具体如下。①卧床期护理:发病后1~3 d患者处于脑水肿期,此时患者只能进行卧床基础训练,长期卧床会导致关节、肌肉运动功能降低,或引起性低血压,此时应对患者偏瘫肢体进行外旋、外展、按摩、摩擦、揉捏等刺激,有助于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肢体运动,可沿着床沿进行“划桨”运动,2次/d,持续约30 min/次。②离床期护理:此时患者病情稳定可下地活动,锻炼患者进行日常行为如上厕所、坐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基础的屈伸运动,或进行伸展、蹲下站立等活动,但运动量不宜过大。③步行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患者可在平衡杠内进行跨步训练,或在拐杖辅助下,进行两点步行训练,康复期间可使用理疗仪器对功能障碍肢体进行刺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8](NIHSS)进行评定,NIHSS量表分值范围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运动功能分别从上肢、下肢、平衡及四肢感觉恢复、关节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采用Fugl-Meyer量表[9]进行评定,Fugl-Meyer量表总分为100分,低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得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8周生活质量情况,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进行评价,QOL-100量表共有100个条目,分为六部分构成,每个领域皆按照100分计算,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NIHS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情况的比较(分,x±s)

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100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领域及社会领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QOL-100评分的比较(分,x±s)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大部分是由于创伤导致,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颅脑损伤早期救治除对症支持治疗外,临床上多忽视了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性,从而造成颅脑损伤后遗症发生率高。研究表明[10],颅脑损伤早期,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接受康复训练有助于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

现代康复理论认为,颅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是不能完全恢复至发病前状态,故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例如运动、感觉、平衡功能等,但是部分神经元可通过外界刺激代偿,生成新的神经元[11]。本研究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心理护理、“三管”护理、针对性护理及康复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小于对照组,但运动功能却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由于本研究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焦虑、烦躁的情绪,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提高患者康复的信心[12]。“三管”护理主要针对患者气管套管、胃管及导尿管护理,可以起到降低颅脑损伤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的几率。针对性护理主要是加强患者日常生活护理,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康复训练通过对肢体的运动刺激,加强脊神经后角传入刺激,反馈性地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功能重建。此外,通过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大脑缺血缺氧状态,有助于损伤神经元恢复,改善大脑重塑性。杨锦霞等[13]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护理还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康复训练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护理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表明[14-15],部分颅脑损伤患者由于各种并发症例如压疮、肺部感染、骨质疏松、静脉血栓等影响,不能尽早接受康复训练,故护理人员也应重点关注并发症针对性地护理。韩瑜等[15]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还可以降低颅脑损伤术后后遗症的发生率,并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领域及社会领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护理下预后优于对照组,这是通过对患者肢体训练、康复技能等多方面进行护理达到的效果,使患者掌握康复技能,在出院后能够持续锻炼,改善神经、肢体功能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两组患者环境领域、信仰领域得分无明显差异,说明个人对环境适应能力及信仰早在颅脑损伤前就已建立,且颅脑损伤对患者环境领域、信仰领域无较大影响。

关于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问题,部分研究认为在患者病情稳定48~72 h之内应接受康复训练,病情稳定时应使患者颅内压24 h稳定在2.7 kPa之内,并且没有神经系统损害的进一步提示。同时,针对颅脑损伤易瘫痪肢体分布,最早易出现功能障碍的是髋关节、肩关节,故康复训练中应重点关注髋关节与肩关节的训练[16]。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简单易实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金明,郭志强.颅脑损伤基础研究的新进展[J].医学信息,2015,28(11):343.

[2] 黄纯真.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5,1(1):45-48.

[3] 陈映红,徐从蕊,孙明翠.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2):144-145.

[4] 夏玲.重度颅脑损伤术后康复护理新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208-209.

[5] 张延龄.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4-220.

[6] 东志远.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270-271.

[7] 周艳霞.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8):148-149.

[8] 蔡业峰,贾真,张新春,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风多中心多时点临床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9] 陈瑞全.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1-45.

[10] 佘会英,闫保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J].河北医药,2015,37(16):2529-2531.

[11] 李丽,王琴,李淑君.早期康复护理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7):776-777.

[12] 陈正宏.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3):303-304.

[13] 杨锦霞,章灵芝,苏燕,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运动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118-120.

[14] 甘春苗,许剑恒,何照文,等.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136-138.

[15] 韩瑜,高韧,徐增良.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6):8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