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指导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指导

篇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作用:①作用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②调整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缓解小动脉痉挛,从而有助于降压;③改善情绪,从而减小血压波动幅度并减少神经官能症症状。

运动常用方法有太极拳、气功、医疗步行和降压体操。

医疗步行:高血压患者平地步行时间较长,常可使舒张压明显下降,步行可在清晨、黄昏或临睡前进行。每天1~2次,步行4~5km,尽管健身跑对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有良好影响,但据观察,高血压病人慢跑心率可达120~136次/分,运动量太大,不宜采用。

降压体操:目的在于增强人体的调节功能。四肢大幅度的活动和放松的腹式呼吸练习,有助于降低周围血管的阻力,有助于降低血压。在做体操时应按节次循序进行,不做长时间头低位运动如过度体前屈,不跳跃,不快速旋转,不使劲憋气,不紧张用力等,以避免血压波动或增加心脏负担。高血压运动量与冠心病不同,宜小不宜大,这是因为大运动量可以使血压波动过大和心率剧增。既会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也有发生脑血管意外以及心绞痛的可能。而较小的运动量,则可使末梢血管阻力降低,心脏每分钟输

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运动时心率维持于102~125次/分为宜。

气功:其特点是通过意念活动调节机制功能。用于高血压的功主要是松静功。练功的基本原则时强调放松、安静、自然、下降和协调。

太极拳:①动作缓慢柔和,姿势放松,有助于血压下降;②打太极拳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动中求静,精神松弛,血压因而降低;③它也是一种平衡性和协调性训练,可以改善头晕、腿软等症状。

物理疗法

适合用于早期、轻症高血压病。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常用药物溶液有5%~10%溴化钠,10%硫酸镁,5%~10%碘化钾,1%烟酸或0.8%~3%川芎碱等。电极置于颈区或颈动脉窦或胸腹交感神经节处。

脉冲超短波疗法:无热量脉冲超短波,电极置于太阳神经丛区域或颈动脉窦处。如无脉冲超短波,也可行超短波为热量肾区治疗。

穴位磁疗:选百会、曲池、足三里、太阳、风池、神门、风府等穴位,开始敷贴时选其中2~3个穴位,以后可根据情况增加。也可应用耳穴耳位降压沟。

水疗:如脂浴(36~38℃)、氡浴、二氧化碳浴等。高血压病Ⅰ、Ⅱ级患者也可以去海滨进行疗养康复。

篇2

【关键词】 脑血管病;后遗症;家庭康复;护理指导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急、进展快、病程长、恢复慢,常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因此很多患者在经过一时间的住院后,多因经济拮据、家人照顾不便而出院回家治疗。本文通过对36例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家庭随访和护理指导,有如下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5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55~82岁,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塞13例,均行CT扫描确诊。25例患者经住院治疗, 3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6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

1.2 家庭康复护理对象 家庭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脑血管疾患治疗后,许多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经济、家庭、医疗条件等限制不能长期在医院治疗。家庭康复护理就是按照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促进康复。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患者由于行动受限不能言语,生活不能自理或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容易产生急躁、悲观失望、抑郁情绪,心理活动复杂,变化无常,对生活失去信心。家人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沟通,在语言和行动上要热情主动,切勿表现出厌烦情绪。根据病情还可以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如看电视、听广播等。使患者感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保持健康的心理,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瘫痪肢体的康复护理 肢体功能锻炼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患者出院后,有关肢体功能锻炼的知识和要领,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给予指导。并且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要想康复不能单靠打针吃药,只有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坚持长期一定强度、循序渐进的锻炼,才能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2.3 语言的康复护理 发生语言障碍的患者多焦躁、痛苦、自悲,嘱家属要同情患者,勿取笑患者说错话,应耐心的从一字一句教起,让他们看口形、图片,由易到难,可望语言功能渐恢复。

2.4 饮食护理 脑血管病多由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所引起,与饮食有关,宜低盐、低脂饮食,有烟酒嗜好者,要劝其戒烟戒酒。

2.5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对于卧床患者,家属应协助患者采取一切积极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协助患者翻身并叩拍背部,同时保持口腔清洁,预防肺部感染;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舒适,按摩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勤擦澡、换内衣等预防褥疮的发生;保持会清洁,指导家属观察尿液颜色、气味、量的变化,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尿急、尿痛等自觉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有无泌尿系感染;卧床患者,饮食应做到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以防便秘。大便干结者,可3 d服用一次芝麻油5~10 ml,睡前服。也可服用麻仁润肠丸。如有并发症,应到医院就诊。

2.6 控制血压 血压增高是再次中风的主要原因。定期测血压,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是关键。总之,患者在家里若能进行正确的方法锻炼和调理,对促进康复,防止再次中风具有良好的效果,为家庭和社会减轻了负担和损失。

3 结果

25例患者通过家庭护理,脑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其中有5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达到自理,12例回归社会角色, 卧床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家庭护理得到患者家属的好评,护士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

4 讨论

过去认为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应卧床静养。近年来主张在病后早期进行康复护理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主张在病后2~10 d内病情稳定后即进行康复护理。脑血管病1~3个月内恢复最快,90%神经功能障碍可在脑卒中后3个月恢复,原因是病灶早期出现脑水肿,病后10 d内神经休克期过后,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在此期给予强化训练,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侧肢循环,对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药物治疗只能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中按摩和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刺激神经机能,以防止或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防止关节萎缩畸形。

脑血管意外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离不开家属和陪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其进行康复护理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康复训练技术,能帮助患者康复锻炼,达到预期目的。通过实施家庭康复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取得家属配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减轻患者的致残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早日回归患者的社会角色,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吴容.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14.

[2] 赵凤春,冀秀芳.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2005,3(3)20.

[3] 胡喜霞.肢体麻木的中医治疗与护理康复.河北中医,2003,25(5):384385.

篇3

j关键词:骨科护理;康复指导;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康复医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骨科术后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可加速患者恢复速度,使致残率大大降低。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时,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本组研究针对本院60例骨折手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指导,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7-56岁,平均(30.4±3.6)岁,上肢骨折41例,下肢骨折19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1.2±3.1)岁,上肢骨折39例,下肢骨折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本组患者术后未进行康复指导,仅给予基本护理干预措施,由患者自然恢复。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基本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指导。具体措施如下:(1)康复护士选择。护理学领域内,临床护理及康复护理都属于重要分支,其理论基础是相同的,但护理目标有差异,护理方法也不同[1]。因此,对康复护士选择中,首先以骨科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为主,对其进行康复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康复指导护理的能力。(2)物品准备。骨科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中主要包含被动锻炼与主动锻炼两部分,除了自身肢体活动外,还可借助不同的锻炼器具。所以,在向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中,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床上拉环、握力器、床位拉带、上肢拉力器及沙袋等器具,便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2]。(3)功能锻炼计划制定。对患者进行准确评估,对患者住院时、术后的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如肌力、关节活动度、疼痛、肢体肿胀情况等[3]。手术医生查房时,跟随医生对患者手术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了解,对翻身、肢体关节活动、站立、行走等最佳时机进行确定,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功能锻炼计划。(4)康复训练指导。①康复知识讲解及方法指导。骨科患者由于石膏固定、牵引、外固定架等,肢体处于制动状态,患者对如何锻炼也不了解,甚至认为锻炼对骨折愈合有不良应,应该安静休养。所以,护理人员应该结合患者评估情况,将功能锻炼知识及方法讲解给患者及陪护人员,让患者了解康复锻炼的目的,并且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②提供骨科康复护理资料。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康复护理读物,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康复医师,对训练的方法能够科学的掌握,积极的参与到康复锻炼中。③协助患者完成每日训练内容。对于骨折患者而言,尽管其对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完全了解,但是由于患者存在体力不支、疼痛、认识不到位或情绪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康复锻炼很难坚持,往往没有强度、没有规律。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每天锻炼情况进行监督,敦促患者完成康复锻炼内容,对患者进行鼓励,让其能够克服懒惰、怕痛的心理,按质按量完成锻炼任务。④护理。骨科康复护理中,护理是重要内容之一。由于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且肢体活动受限,不同部位、不同手术对肢体摆放及要求都不同,在康复过程中,应该借助人体力学原理[4],对患者肢置及生理曲度对功能的影响注意检查,采取舒适位、功能位及良肢位,尽量让患者保持身体放松,避免对患肢进行压迫。可对肢体畸形有效预防。

1.3疗效评价。治愈:未出现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无效:有轻度、中度、重度关节僵硬、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发生。

1.4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患者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中58例患者痊愈,2例患者有轻度关节活动受限,康复率达到96.67%,对照组中49例痊愈,11例出现轻度并发症,其中6例关节活动受限、3例关节僵硬、2例肌肉轻度萎缩,康复率为81.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中,采用康复指导护理方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要充分了解,与患者多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此基础上,向患者介绍康复锻炼的原理、方法等,并为患者安排好锻炼的内容,让患者积极接受康复治疗,促进其肢体功能的恢复。此外,护理人员要具备责任心,注重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能力,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应用康复指导,康复率达到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骨科患者术后康复锻炼,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加快了患者恢复的速度,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芳 单位: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高金宝,石晓云,张沉冰,等.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1(03):3520-3522

[2]赵红,史新春,王淑勉.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疗,2015,03(16):147-148+151

篇4

【关键词】老年骨折患者;康复;护理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老年人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逐渐加大,高龄骨折患者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钙吸收能力下降,骨质疏松,各脏器功能逐渐减退,易疲劳,不爱活动,常伴有各类慢性疾病,卧床治疗期间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老年人易骨折且骨折愈合明显延长。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人群,其骨折康复不仅表现在生理方面骨痂的形成,同时还表现在心理方面对于功能恢复的确认程度。

1 生理方面

1.1 骨折后局部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后骨本身和其周围的软组织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骨及骨髓腔和周围的软组织因遭受到破坏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骨断端附近的骨细胞因受伤和缺血而坏死,血肿充满了各组织的间隙。血肿于伤后4~5小时开始凝固,邻近断端的骨外膜于骨折后24小时内即出现组织学变化,深层的细胞增多,胞浆增加,胞核增大,越近骨折端的骨外膜反应越明显。一周后在增厚的骨外膜中,即出现与骨干平行并紧密相连的片状骨样组织。

1.2 骨折后局部血肿病理生理变化 骨折后,骨折断端附近的骨膜、骨质、髓腔及邻近软组织中的血管破裂出血,于断端及周围形成血肿。同时,断端及邻近部位由于细胞坏死,相邻血管扩张、充血,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细胞及血浆渗出而水肿。继之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包围并伸入血肿中,吸收并代替血肿,血肿开始机化。

1.3 血肿机化与骨痂形成生理 在骨折后的前两周中,血肿尚未机化,血肿内凝集的红血球和纤维蛋白尚未被吞噬清除,新生的毛细血管尚未深人,因此,由骨外膜产生的成骨细胞不能进入或通过血肿,而只能沿着血肿外围向骨折线推进。在血肿机化前,骨折线两边增生的成骨细胞只能在它的外围会合,随着血肿被增生伸人的纤维组织所分隔和通过异物巨细胞。吞噬细胞等作用吸收代替,骨折断端之间及周围,即被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充填。血肿外围的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亦涌入血肿内及断端间隙内,与髓腔内骨膜产生的骨细胞相会合,形成桥梁骨痂及接近骨折线部分的内外骨痂。位于断端周围的部分纤维组织开始向软骨细胞分化,形成幼稚的成软骨细胞并产软骨基质,通过软骨内骨化,形成新生骨。

2 心理方面 患者的心理需求

2.1 急躁、焦虑心理 骨折一般是突然外伤所致,住院手术治疗,生活不能自理,担心医疗费用,手术效果等,使老年患者不知所措,心理失衡,表现为恐惧焦虑,急躁失眠,常责怪家人未悉心照料,埋怨医护人员未尽心尽责,在住院期间与病友、陪护人员、医生护士争吵。 2.2 抑郁失落心理 老年人历经几十年的生活,大多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骨折后因失去了活动的独立性而痛苦沮丧,加上对医护人员的生疏,医院环境的不适应,都使患者产生情绪低落和反常心理。表现为依赖性和被动性增强,在康复期间习惯让亲人关心照顾,能做的事情也不主动做,锻炼时过度依赖于他人,少数人表现出角色强化行为。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由于缺乏相应的适应代偿性,往往伴有睡眠、食欲及肠道功能障碍。

2.3 自责消极心理 由于骨折患肢丧失负重功能,因而活动严重受限,甚至只能卧床,加重了家人的负担,使其产生内疚自责心理。有些患者为了不麻烦别人而节制吃喝,以减少大小便次数。而充足的营养对骨折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研究指出骨折患者摄入量减少会造成严重的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可致并发症发生,造成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另外,老年人骨折伤前疾病多,以慢性疾病为主,骨折后即有可能诱发伤前疾病,又存在着潜在继发各系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这些都会使患者产生对自身“价值”的怀疑,表现为不相信自己病情会好转,不愿接受治疗,甚至有可能发生自杀行为。

3 康复护理指导

3.1 康复的目标 使患者获取康复知识,树立健康的意识,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从而缩短疗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要使老年患者达到尽可能高的生活自理能力,尽快、尽早地得到恢复。

3.2 康复护理指导的方法 强调个体化,因人施教,灵活多样。要针对患者复杂的躯体及精神状况、过去的生活经验、现在的生活方式、文化、种族及娱乐等实施恰当的沟通技巧,如语言、文字、手势等。特别要注意其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交流的方式方法、语调语速,使患者在交流中感到被尊重被理解。

3.3 康复护理指导的内容 指导患者消除思想顾虑进行护理和治疗过程中语言亲切,动作轻柔,操作熟练,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患者的信任。认真询问和倾听患者所焦虑和担心的问题,耐心进行心理安慰和支持,及时解决不适、疼痛、睡眠障碍等问题。讲清疾病的预后,诱导患者,使其增强参与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真正做到护患合作。结语:老年骨折患者属于特殊人群,对于其骨折也应该针对其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双方面的治疗,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机体向健康方向发展。以达到现代医学治疗身心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建中.老年骨骼疾病治疗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487~488

篇5

【摘要】从目前我国现有的医疗条件及国人的经济水平来看,要想去医院度过漫长的康复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将转向家庭治疗及康复,使脑卒中患者早日康复就成为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主要脑卒中后的家庭康复指导与护理措施。

【关键词】家庭康复,指导,护理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或脑卒中,是一组起病急、血管源性、引起持续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脑卒中的发病与高血压、心脏病、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密切关系,其中,尤以高血压最重要。因此,积极的康复治疗不仅可恢复或重建功能,发挥残余功能,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而且可提高生活质量,为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

1 脑卒中后病理生理变化

不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发病后显微镜下观察均可见病变或腔壁的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及坏死,周围组织受压,正常生理功能丧失。随后,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血肿或变性坏死组织液化或吸收,各种神经胶质细胞填充,形成瘢痕或囊。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组织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研究发现,脑卒中后不同时刻,脑病变以外的区域均有变化。这是因为神经系统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其中一个部位的功能丧失,对其他部分的调控作用丧失,包括传入中断、交互抑制的解除、突触联系的改变、膜兴奋性变化、已存在联系的释放和建立新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突触可塑性发生迅速,推测与已存在联系的释放有关。电生理学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病变周围组织会发生变性和坏死,推测为局部固有环路中断所致。形态学研究显示,脑卒中后2-3周,病灶对侧皮质树突分支增加,如果限制健侧肢体运动,则形态学及功能恢复均受到抑制。电镜研究结果显示,病变后18天内,病灶对侧皮质形态学改变与时间成正比,表现为树突体积的时间依赖性增加。病后30天内,单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呈时间依赖性增加。

2 脑卒中后的家庭康复指导

脑卒中后家庭康复应该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两大部分内容。前者是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手段,使患者患侧的肢体尽可能恢复正常功能,增加肌力,降低肌肉张力,使患者的关节灵活,防止废用性萎缩和关节挛缩等进一步病理改变。后者则是要充分利用健侧肢体的残余功能,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在偏瘫情况下的个人自理生活的动作和技巧,从而减轻家属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残而不废,生活自理”的目标。

脑卒中家庭康复,从广义上是指对脑卒中造成的病理状态,包括生理、心理的后遗症进行训练,以达到提高患者自理生活的能力,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语言功能状态,防止进一步的继发性病变(如关节挛缩和褥疮),维护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景,减轻家属的负担,从而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狭义的脑卒中康复应该包括患者的护理要点、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患者和家属都要认识到只有凭借科学的努力训练和坚强的毅力,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或走捷径而康复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其实,更加广泛的脑卒中康复的概念应该包括脑卒中康复训练的课程、原则和脑卒中后的护理,以及为脑卒中康复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包括家庭的、社会的条件。

3 脑卒中后的护理措施

在家庭康复护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重视心理疏导:脑卒中患者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细语,措辞谨慎。要给患者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3.2 注意早期康复锻炼:脑脑卒中康复锻炼宜早不宜迟,一般家属就可以为患者进行翻身、按摩及关节被动活动,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接着可对患者进行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等。一旦患者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开始做从床上到轮椅上、从轮椅到床上的移动能力训练。再逐步进行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它包括饮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澡、家务劳动及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交流技巧(利手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3.4 加强饮食调理:脑卒中患者应遵循“三低二高二适”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防、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膳食。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大量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鲜蛋、青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身体康复。

参考文献

[1] 孟春歌.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45例[J]. 光明中医. 2008年06期

[2] 周永安,刘路芬,芮成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J]. 光明中医. 2008年06期

[3] 王营.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55例[J]. 光明中医. 2009年08期

[4] 辛天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1例[J]. 中医研究. 2009年08期

[5] 纪河岭.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48例[J]. 中医研究. 2009年08期

[6] 李淑青.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妊娠29例[J]. 中医研究. 2009年08期

篇6

【关键词】 人工关节;关节置换;护理;康复

20世纪70年代人工髋关节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我国在80年代开始研究关节置换术。随着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应用,其他关节人工假体相继出现,几乎全身的活动关节均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且广泛使用的人工关节是髋关节和膝关节,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的康复指导,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强手术效果[1]。

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功不单得益于医生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医护人员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和正确的功能指导锻炼,这包括术前的心理、生理准备及术后的对症护理和康复训练,即现在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应重视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和正确的康复锻炼过程。

患者生病后其心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异常,如何保证患者心态的健康,这需要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做到与患者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正确的指导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必须贯穿于患者出入院的全过程,然而我们医护人员往往不乐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加之患者来到医院后对环境的陌生和失落感,手术前后的恐惧和悲观心理,往往都不能很好的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最后直接影响了手术效果。

1 临床护理

1.1 术前护理 任何病人入院后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存在一定的恐惧、紧张情绪,如何解除患者的异常心理变化,是医护人员首要面临的问题[2]。我们要多和患者交流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从患者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多为患者考虑,不要板着面孔,对他们置之不理;开展微笑式服务,使患者感到医院环境的温馨,消除其紧张情绪,彼此建立信任感,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多从关怀、鼓励出发,就病情、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后恢复过程和预后,以恰当的言语和安慰的口气,对患者做适度的解释,使病人能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和术后治疗;其次对于关节置换大多数老百姓都很陌生,或对术后及预后存在多种顾虑,这势必加重了其恐惧、紧张及焦虑等情绪,因此要和患者讲解关节置换的一般知识。

高龄患者,特别是髋关节置换病人早期无法下地,术前应教会病人正确的咳嗽、咳痰的方法,术前2周应停止吸烟。为了预防感染,我们在临床首次采取了手术当日早晨给予预防性抗生素静滴及手术前一天晚上给予置换关节周围20cm内进行常规消毒和无菌纱布包扎。胃肠道方面,提前叮嘱患者术前12小时开始禁饮食及术前4小时禁止饮水,对于便秘或者胃肠道疾患的病人则建议术前进行肥皂水灌肠。

1.2 术后护理

1.2.1 常规护理 术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于有心肺疾患的病人应予无创检测中心静脉压和观察动脉血氧饱和度,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患者的精神状态,因为老年人血压正常情况下也可出现精神萎靡状态,记录每小时的尿量、出入水量和伤口引流量,引流管积液容易凝固,最终堵塞管道,因此需留心观察管道通畅情况,必要时注射器灌注无菌生理盐水给予疏通管道。

1.2.2 护理 所有关节置换病人术后均抬高患肢,一般比心脏高10~15°,从而加快下肢血液回环,避免凹陷性水肿,过度肿胀不但影响关节术后康复锻炼的效果,更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一个良好的心态是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基础。对于髋关节置换病人需穿戴“丁”字鞋,适当外展(外展角度15~30°)、中立位,忌内收、内外旋、盘腿和跷二郎腿,这样的目的是防止假体脱位,6个月内两腿不能交叉,两腿间置一枕头,站立或坐时身体前倾不能超过90°,不使用坐便器;髋关节和膝关节同时屈曲时,使脚跟慢慢滑向臀部,保持膝部垂直于床面,避免左右摇晃。不坐矮凳,不侧身睡觉,不做下蹲动作,不要弯腰捡地上的东西,不要坐在床上屈膝[3,4]。膝关节置换术后没有明显的禁忌症。

1.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术后疼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老人痛阈多明显降低,因此必须做好术后疼痛的护理,必要时给予止痛剂,适当配合心理疏导,分散其注意力[5]。其他主要并发症有堆积性肺炎、褥疮、便秘、伤口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堆积性肺炎要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或扩胸运动,主动配合叩背和雾化吸入,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及早取半卧位,髋关节置换病人半卧位不超过45°,避免假体后脱位;褥疮,需保持床单清洁、干燥,保持全身皮肤干洁,必要时采用气垫床,定时协助患者进行正确翻身,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翻身时,护士一手托住臀部,另一只手抬住患侧膝关节适当中立位外展,身体与患肢保持在一个平面,禁止患侧卧位。指导患者用健肢主动抬臀,健肢髋关节与膝关节同时屈曲,小腿与床面垂直,脚后跟用力蹬床将屁股抬起。老年患者术后易出现便秘,指导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自行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必要时采取药物干预处理;伤口感染,合理正确的伤口护理,观察伤口表面变化,尽量保持伤口干燥,必要时采取烤灯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除常规应用抗血栓药外,还应指导病人抬高患肢,严禁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术后6小时后鼓励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踝趾关节主动屈伸活动,第二日指导患者主动活动手术关节[6]。

2 康复功能锻炼指导

所有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第1天开始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和足背主动屈伸锻炼,3次/d,每次200组,每日每次增加50组,术后第二天给予CPM辅助功能锻炼,髋关节置换屈曲角度不大于90°,并指导患者主动活动关节,包括直腿抬高和屈伸锻炼,主动屈曲也不超过90°,术后第三天指导患者坐床边,活动关节。术后一周协助患者扶住助行器下地练习行走。术后3个月内避免患侧卧位,翻身时两腿间垫软枕,术后2~3周扶双拐下地(不负重),1个月后可单拐行走(可稍负重),3个月后可弃拐行走,但避免屈患髋下蹲。但需注意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术后3天即可下床活动,2~3周可扶双拐行走,非骨水泥型,5~7天可下床,但绝对不能负重,2周后可下床锻炼,6周后方可离床练习走路。行臀部外展练习时,不得超过40°,保持患腿向外滑向床沿,然后慢慢恢复原位,这时必须保证膝部伸直,脚趾和膝盖朝向天花板。起立或坐下时,先伸直健侧,用双上肢在座椅扶手上支撑躯体站立或坐下。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则是患侧先下[3]。

膝关节置换病人相对无明显禁忌症,可以适当加强运动量[7],术后第二日即可下床活动,但临床观察发现不赞成术后1周内下地负重活动,因为术后患者下肢血液循环差,下肢下垂位加剧了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形成凹陷性水肿,不利于功能恢复,而且直接影响的了患者的心情,加重心理负担。术后第二天即行CPM功能锻炼[8,9],从60°开始,每日两次,每次1个小时,每日增加15°,直至患者出院前主动屈曲达到120°。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超过90°时增加了假体脱位的风险,因此不建议患者术后被动或主动屈曲超过90°,但我们临床追踪随访无一例假体脱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基本接近正常侧膝关节功能。

目前我院所有所有关节置换病人术后功能锻炼都遵循3步走,即第一步先做臀部及下肢肌肉静态收缩锻炼,每次200~300次,每日三次,第二步做直腿抬高锻炼,运动量同上,第三步再进行关节屈伸锻炼,运动量同上,这三步每次依次连续进行。髋关节置换病人还要外加外展和后伸锻炼。早期病人可能无法主动直腿抬离床面,但也要要求病人有这个自主动作[10],术后随访总结发现患者多数可获得很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Kennon R,Keggi M,Westmore RS,et al.Paper presented at:70th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2003,24(5):127~129.

[2] 王 艳.心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焦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8,14(3):364~365.

[3] 彭淑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与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6):99~101.

[4] 王祖海,周 凤,成翠香等.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9(19):71~72.

[5] 梁 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3(9):169~170.

[6] 顾强荣,王黎明,桂鉴超等.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相关问题处理体会[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5(20):509~512.

[7] Sherry E,Egan M,Henderson A,et al. J Bone Joint Surg Am,2002,84(8):1481~1482.

[8] 王妹南,崔松育,屈 波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与指导[J].临床军医杂志,2000,6(12):30~31.

篇7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脑梗死 偏瘫 康复指导

2008年2月~2009年2月,我们对17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程及住院日期,制定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按护理路径的宣教模式进行康复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72例病人,均首次发病,并经临床诊断和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合并一侧肢体瘫痪,肌力均≤2级。男98例,女74例;年龄48~75岁,平均63岁;左侧瘫痪94例,右侧瘫痪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6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随机健康教育方式,介绍病区环境,规章制度,及常规的医学疾病知识。观察组由责任护士评估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并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统一制定康复指导路径表,在此基础上又根据每例患者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路径。具体内容:第1~3天:责任护士或当班者向患者及家属了解病史、饮食及生活习惯,解释卧床休息的机制和重要意义。指导并示范肢体功能位的摆放及更换的方法。第4~7天:了解患者心理感受,并给与相应的指导,有针对性的做好解释工作,尽快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第7~14天:对患者进行离床期的康复指导及日常生活能力指导。对患者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第14~21天:对患者进行步行期康复指导,继续给予生活能力指导。请“老病人”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有恒心和毅力,坚持康复锻炼。责任护士或当班护士按照路径的指示进行康复指导。出院前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教育后康复效果,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判断,有效: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肌力达Ⅳ~Ⅴ级,语言清晰,生活自理,能参加一般劳动及工作;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肌力较护理前提高2级以上,可独步,语言较清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所恢复:肢体活动范围及功能有所好转,肌力较护理前提高1级。无效:经2~3个月的治疗护理未见好转

2.2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见

2.3 两组患者康复知识与技巧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比较

3 康复指导内容

3.1 心理康复 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对突然发生的生理功能障碍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易怒、悲观、失望心理,常表现为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2]。针对这种心理状态,责任护士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赞赏、肯定的语言,以影响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动,唤起他们对肢体康复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康复意识。康复护理不宜采用一般临床护理中的“替代护理”模式,而应该更侧重于患者“自我护理”模式,护士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鼓励、帮助、训练患者发挥其身体的残余功能,使患者最终能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3.2 卧床期康复指导 ① 卧位指导:保持良好和肢体功能位,应从患者入院开始,它是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可以是仰卧位或侧卧位,更换由护士帮助进行,每两小时一次。无论何种都要保持头平,患侧上肢肩向前,肘伸展,不垂腕,下肢髋前伸,膝微曲,脚掌与小腿保持垂直。切忌拖拉患肢,防止肩关节半脱位。②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桥式运动指导:被动运动由护士站于患侧,指导家属先拍患肢肌肉使其放松,然后自上肢的肩、肘、腕、指各关节做外展、外旋、内收、内旋、握拳、松拳,下肢髋、膝、踝、趾关节外展、外旋、内收、内旋、前伸等各个不同方向活动,每关节训练5~10次,每日2~3次。主动运动由患者执行,护士指导其以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的活动和移动,每日交替运动4次。桥式运动使患者平卧,下肢屈曲,双脚底平放于床上,护士指导家属立于患侧,一手按住患者双脚,另一手托住臀部,指导患者由健侧上下肢带动患侧上下肢抬高臀部、躯干,训练次数10~20次。③日常生活指导:主要培养患者关心和使用患侧的习惯,把床头柜和日用品都放在患侧,使患者拿取物品从健侧跨过身体至患侧,以增加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进食、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活动患肢不能进行时,应用健肢,尽量不依赖他人,同时指导患者在床上移动和起坐活动。

3.3 离床期的康复指导 ①平衡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耐久耐力训练,起立训练,起立平衡,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床上转移,轮椅转移等。活动度不宜过大,以患者能支持为主,时间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最好每次能保持平衡30min,3次/d。②日常生活能力指导:此期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应指导患者穿脱衣服,穿时先患肢后健肢,脱则反之。进食时用患肢拿饼干、水果入口,拿杯子喝水,用梳子梳头,用厕整理衣服等。

3.4 步行期康复指导 ①站立行走训练:下肢功能的恢复一般较上肢早,因此在患病后2~3周可进行行走训练,站立平稳后有两人搀扶试走。走时抬头平视,按行走命令迈腿和身体重心转移,训练次数和时间应逐渐增加,然后进行上下楼梯、作业疗法等各项训练。②日常生活指导:除以上日常生活指导外,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汤勺进食或筷子夹菜、握笔写字、画圈、穿脱衣服、扣扣子、整理床铺。患者上下楼梯时双手扶杠,先健足后患足,尽量保持身体平衡,同时要求所有日常生活活动都用患肢进行或健、患交替进行。

4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维持治疗与家庭社会支持是脑卒中患者有效康复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进行家庭康复护理对患者具有很大的影响[3]。由于患者及家属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相应的康复知识,多认为出院意味着稳定和控制。传统的口述康复指导,方法单调,内容不具体,加之患者及家属对解剖生理的不理解,对指导不重视,缺乏维持治疗及康复训练的监督,从而影响了患者的康复,甚至造成残疾。我们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到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指导中,护理人员按照路径表,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按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教育指导,保证了教育指导内容的分次、少量、反复进行,有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增强了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均能得到护理人员热情服务和耐心细致的健康指导,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还特别重视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家庭的支持力度,保证了脑卒中患者的维持治疗和有效的家庭康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张式福,孙红香.脑出血病人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1,6(3):26-28.

篇8

关键词:老年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指导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rotor between fracture care effect.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June 2015 were treated during 76 hip 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racture between rotor,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38 cases)and observation group(38 cases),give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guidance.Results The patients nursing total effectiv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Four dimensions of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mparable;Observation group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than controls,comparable.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line of hip arthroplas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fracture between the rotor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habilitation guidance,to improve life index,promote the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Key words:Rotor between fracture;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Rehabilitation guidance

近几年,老年转子间骨折发生率不断上升,导致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不断下降。本文探讨了康复指导在老年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研究资料均为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8例,患者年龄为66~84岁,平均年龄(75.3±7.2)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17例,患者年龄67~85岁,平均年龄(75.5±7.4)岁。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均衡性,差异不明显,可进行对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医护人员严格遵照医嘱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耐心回答患者的各项疑问等。

1.2.2观察组 医护人员在围术期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1.2.2.1术前护理措施 ①患者由于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很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老年患者接受能力较差,普遍会对手术治疗产生质疑,所以医护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相关知识,给予患者个体化心理指导,帮助患者重塑治疗信心。②医护人员在术前应该对患者患肢进行骨牵引或者皮牵引处理,及时用垫付对钉道进行消毒,以免患者出现钉眼感染。医护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家属及时对患者进行翻身,以免出现褥疮。③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必须要禁烟,让患者进行深呼吸、咳痰、床上大小便练习,指导患者进行肌力训练[1]。④医护人员应给结合患者的病程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制定饮食方案,让患者食用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物。若患者进食较少,医护人员需要采用静脉补充营养的方式,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1.2.2.2术后护理措施 ①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临床症状,观察患者患肢末梢血运情况,如果患者敷料出现渗液或者渗血情况,那么医护人员要立刻更换敷料。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引流液的量和性质,一旦发现异常,要立刻上报给主治医生。②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医护人员必须要做好并发症护理措施,其中下肢o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应该将患者患肢抬高,时常按摩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此外医护人员还应该给予患者右旋糖酐和抗凝药物,鼓励患者进行早期股四头肌长收缩运动等。患者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假体脱位的情况,医护人员应该在患者两腿间放置软垫,搬运患者时,需要先搬起患者上半身,然后再托起整个骨盆,以免出现脱位。③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术后3 d,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臀肌、股四头肌等进行长舒缩运动和伸屈运动,注意活动度和运动量,保证在患者耐受范围内。

1.3效果判断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仍然受到影响;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功能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2]。其中,显效和有效患者所占比例,即为护理总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判断标准具体包含四个维度,具体为:健康状况、运动功能、生理机能和生理职能。

1.4统计学的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14.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正态计量资料(x±s);正态计数资料(%)率;检验方法如下:正态计量资料用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χ2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果

2.1勺榛颊叩幕だ砬榭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73.68%、92.11%,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 据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可比性(P

3 讨论

转子间骨折属于一种常见的骨折疾病,该病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治疗该病普遍采用手术疗法[2]。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恢复能力较慢,加之大部分患者都并发有各种慢性疾病,所以患者术后极有可能出现其他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较大的威胁[4]。

在本院此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了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了康复指导。两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康复指导能够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促进患者恢复关节功能。观察组患者健康状况、运动功能、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等生活指标评分均要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康复指导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

综上所述,康复指导在老年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燕玲.老年转子间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及康复方式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4120-4121.

[2]董梦婷,陈妃葵,吴柳静,等.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6(4):94-95.

篇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糖尿病逐渐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也出现了各种治疗方法,其中给患者注射胰岛素成为较为主流的治疗方法,主要应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但由于在使用胰岛素注射法治疗糖尿病时操作和护理不当,影响了胰岛素注射法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1]。因此对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可以提高胰岛素的吸收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3~ 6月来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36例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方法的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 例,女性患者10例; 36患者中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67岁,平均年龄为49.8岁; 其中1 型糖尿病患者有11 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25例。

2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

因为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导致Ⅰ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这种情况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为了减少患者的心理包袱,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解答他们的疑惑,并且告诉病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治疗,平时多注意饮食,加强锻炼,是不用害怕糖尿病的,从而让病人能尽早走出心理阴影,积极配合治疗,进行胰岛素的注射。而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医护人员就有必要患者讲明注射胰岛素是现阶段病情发展的需要,并告诉他们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在病情恢复后是可以停用胰岛素的。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身体的康复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2 注射胰岛素治疗期间的护理

2.1 胰岛素的选择

根据起效快慢,活性达峰值时间,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可以分为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为临床最常用的普通胰岛素,起效快,达到峰值的时间短,持续的时间短。所以对于采用普通胰岛素进行注射的患者,注射时间和进餐时间一定要配合好,最好在饭前半小时进行注射。中长效胰岛素较普通胰岛素起效慢,达峰时间长,但是持续时间也长,所以中长效胰岛素的注射应在饭前1小时。要根据不同剂型胰岛素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进行选药。胰岛素的注射量一定要与医嘱用量一致,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2.2 注射部位的轮换

胰岛素的注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组织萎缩或增厚而导致吸收不良,治疗效果不佳,对注射部位的选取和定期更换就显得尤为重要[1]。如果两周内没有更换注射点,并在同一注射点注射两次以上,很有可能会导致注射部位疤痕和硬结的出现,影响胰岛素的吸收.

2.3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在胰岛素注射治疗患者中是非常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胰岛素过量或者没有按时进餐或者运动过量常导致低血糖反应。普通胰岛素出现低血糖症状为患者有饥饿感,出汗,心跳加快,焦虑,震颤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患者昏迷,惊厥,脑损伤,甚至会休克,死亡。最常发生时间为注射后2h[2]。而长效胰岛素作用慢,出现低血糖反应为注射后14h,主要有头痛,精神情绪和运动障碍。如果患者在白天发生低血糖容易被发现,但是如果发生在晚上,就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长效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不易被发现,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发现早期症状,要给患者摄食或饮用糖水,严重的要立即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

3 出院指导

3.1 注射工具的储存

没有开封的胰岛素笔,采用冰箱冷藏(2℃-8℃)是最后的的储存方法。对于没有注射完的胰岛素,在室温25℃左右就可以储存,甚至可以保存4-6 周,不需要放到冰箱里进行冷藏处理,而没用完的胰岛素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用完,因此患者完全不必担心没有用完的胰岛素会变质影响疗效[3]。如果夏季室内温度过高,超过30℃,可采取其他措施保存。

3.2 运动护理

通过运动,锻炼可以辅助治疗糖尿病。应根据患者个人身体情况具体掌握运动量,合理控制运动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运动量的控制也很重要,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环境、以往生活习惯,运动的强度及运动的方式要因人而异。患者如果在运动时出现明显的不适,要停止运动,以后的运动量也要减少。

3.3 发生低血糖要及时处理

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如果注射胰岛素过量或者没有按时进餐或者运动过量,很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而低血糖严重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及时发现患者的低血糖前期症状及早期及时解救可以降低严重后果的发生。患者平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些糖类物质,来减轻早期症状;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不宜控制过严,若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无力、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等,应随时备有能迅速提高血糖的药物。

4 结果

36例胰岛素治疗患者的恢复都很好,注射皮肤出现增生,硬结的人数均只有1人,吸收效果都很好,详见表1.

表1 36例胰岛素治疗患者用药后情况

篇10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生活治疗改善情况。

结果: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生活治疗提高显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64-01

糖尿病(diabetes)是指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及毒素、精神因素、自由基毒素、免疫功能紊乱等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综合征[1]。临床以“三多一少”为主要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常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神经病变等多种严重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研究为探讨减少及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运动疗法,防治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康复指导,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7.52±4.7)岁;其中Ⅰ型糖尿病24例,Ⅱ型糖尿病36例;病程14年,平均病程(7.5±2.6)年。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一定文化知识及理解力,生活自理能力良好,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操作胰岛素泵。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变患者。患者均在饮食及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降血糖药物治疗,部分药物降血糖不理想患者给予胰岛素治疗,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给予对症治疗。

1.2护理方法。

1.2.1入院观察与评估。详细询问记录患者的生理、心理等特点;对患者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程度进行了解和评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其对病情相关知识的认识。综合以上的各种观察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及对诊治的要求。

1.2.2心理护理。糖尿病为终身慢性疾病,常合并多种慢性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痛苦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患者往往多次住院,出院后需继续控制饮食及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另外,由于患者对病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且病情时间较长,治疗费用高,常常会引起患者焦虑、不安、甚至悲观的心理,针对以上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该耐心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病情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让患者知道治疗的重要性,同时了解用药的相关知识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树立好信心,配合医生做好治疗。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理活动,发现心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通过采用温和的语言,丰富的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博得患者信赖,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检验结果作出科学、保护性的解释,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2]。

1.2.3生活方式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根据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合理搭配各种食品。以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为基本原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食品交换法调节饮食结构,设计符合患者实际及饮食习惯的食谱。饮食中注意禁止糖的摄入,严格按照规定数量摄入食品,禁止任意添加其他食物。饮食控制要贯穿于患者治疗过程及日常生活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患者的劳动强度及活动量,适当放松限制[3]。

1.2.4合理用药指导。部分糖尿病患者在饮食疗法及运动疗法后血糖控制仍不理想,需终身应用降血糖药物来降低血糖。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做到剂量准确,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注射15分钟后方可进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有低血糖发生患者,立刻进食糖类食物或给予50%葡萄糖20~40ml静脉滴注,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1.2.5运动指导。运动疗法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运动遵循运动量由小到大,选择不感到疲劳的运动为基本原则。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30~60分钟,选择能给患者带来自信心及生活乐趣的运动形式,包括:步行、游泳、太极、慢跑等。

1.3疗效标准。采用生活质量判定标准判定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参考景良洪等的相关标准进行,即:采用生活治疗综合评定问卷,分别于护理前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内容包括躯体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心理功能4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分值从0~10分不等,累积计算维度粗分,然后参考公式换算成0~100分的标准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结果

经治疗及护理后,所有患者血糖均控制良好。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评分(40.3±8.6)分,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53.6±8.9)分。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糖尿病为老年人常见多发病之一,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早期不易诊断,治疗困难大,预后不佳。在对糖尿病患者行降糖治疗过程中,易出血低血糖反应,处理不及时易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对降糖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自觉监测血糖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降糖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反应,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降血糖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生活治疗提高显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贺林,纪永江.护理程序法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1):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