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篇1

1.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在农村,家长和社会评价学生关注的是其学习成绩,对于幼儿来讲同样如此,幼儿科学启蒙方面的教育被忽略。

2.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到其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成效,幼儿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

二、发展农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对策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0-6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远低于OECD国家11%的平均水平。”从数据中我们应该看到,对于国家的人力资源来说,每一个幼儿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多数幼儿生活在农村的事实,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的幼儿教育,提升农村幼儿的整体素质。科学启蒙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力倡导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今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幼儿园要把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转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理念。要树立正确的办园理念,摆脱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教育目标要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科学素养为中心转变。

2.设置合理的农村幼儿园课程。农村幼儿园在设置课程上要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相关规定。明确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什么?幼儿身心发展的阻碍是什么?摒弃传统的以“小学课程”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提供时间和空间。此外,还要在正式活动外随时随地渗透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努力营造崇尚科学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幼儿科学的、健康的生活。

3.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不但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更会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和专业修养之外,还要提升其信息素养,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进入信息化,教育离不开信息技术。

(二)家长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参与者

1.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家长的认识和偏见是造成农村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识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家长的错误观念和择园标准给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带来巨大压力。

2.家庭应当成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那么家长顺理成章要成为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支持者和合作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中,与父母度过的,家庭教育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家庭要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创造轻松的氛围,在观念上,家庭成员达成一致;在行动上,家庭成员通力合作;在方法上,家庭成员各显其能。3.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包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孩子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着家庭的烙印。为此,幼儿家长在提高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认识的基础上,还要身体力行,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

篇2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03-001

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一张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以下我就浅谈如何开展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一、结合幼儿生活经验积累科学经验

扩大幼儿的视野,使幼儿获得早期科学经验的积累。我们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进行了以下探索: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和健康、动植物、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的概念也只是模糊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筷子、面油、皮筋等,知道各种用品的使用价值,对于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兴趣是幼儿认识科学的动力,它表现为儿童对事物的心理倾向性。通过让孩子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游戏却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快乐、最生动、最丰富的活动。因此,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科学活动,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又能促进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乐,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记忆深刻,又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学效果好。

三、借助常见物品丰富幼儿活动内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的积极态度。

四、渗透生活科学教育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幼儿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了身体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幼儿在获得类似这样的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五、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设问引导活跃幼儿思维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六、寓科技教育于科学游戏中培养幼儿兴趣

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有限,有时单靠教师用图片讲解、幼儿是不能充分理解的,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组织幼儿讨论水的用途活动中,可以通过小朋友喝水、农民给蔬菜浇水、大象喝水洗澡等图片、录像,让幼儿知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水。在孩子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七、注意适时鼓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矢进行指导,对孩子们的求异行为应加以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尽量不作过多的限制,以免幼儿怕犯错误而产生恐惧心理;注意做到适时鼓励,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幼儿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获得信心。在课上,教师对幼儿的表扬一般是口头表扬,动作、眼神暗示等,现在我们还可在课件中设计表扬的环节,如幼儿回答对某个问题后,电脑中会出现表扬的画面,可以是五角星、小红花,也可以是其它一些东西,这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另外还可加上语音,如你真棒、太好了等,电脑中的表扬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刺激,对幼儿也有一种激励作用。

八、结合社会大自然丰富幼儿科学探究内容

过去,我们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时,常常局限于园内的教育,忽视与园外科学活动的结合。其实,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离不开大自然和社会连续的活动,不同的渠道,多种方式,多样活动,都有利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

篇3

“科学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化学家、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 J.)提出,科学素养开始由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起始于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英国《国家课程中的科学》等西方科学教育改革方案,我国在1988年引入科学素养,并于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其中对科学素养(科学素质)的定义为:公民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公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现代社会生活的质量,并直接影响了国家宏观科技决策的制定,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具备公民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远远低于日本、加拿大、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幼儿园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有文献记载,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大力发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科学情感态度培养和科学经验形成的有机结合[1],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引入“幼儿科学教育”理念。在国外教育热潮的带动下,我国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结合幼儿思维和认知特点,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自幼儿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弊端[2],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达州市4所幼儿园(市机关幼儿园、小红帽幼儿园、铁路幼儿园、商业幼儿园)进行调查,了解当前达州市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地域特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达州市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现状分析

1.对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度不够

据了解,达州市除市机关幼儿园为公立幼儿园以外,其他多数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立幼儿园,这一现实决定了幼儿园管理者更需要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如孩子能背多少儿歌,会数多少数等,让家长看到幼儿园的价值,保住幼儿园的生源,同时在与达州市机关幼儿园、小红帽幼儿园、铁路幼儿园和商业幼儿园等幼儿园管理人员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多数幼儿园管理者认为幼儿园更需要幼儿教师具有弹、唱、跳、画等素质和技能,像科学教育活动(或自然常识)这种具有隐性、远期效应的课程往往被忽视或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除此之外,在翻阅教师月(周)计划时我们发现,作为幼儿园五大教育领域之一的科学教育,每周仅安排一次课,且教学目标设定简单,偏重于知识目标,忽略了科学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不利于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偏低

作为科学启蒙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其科学素养的高低是决定幼儿科学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4所幼儿园师资情况的调查数据普遍反映了以下3个问题:一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多为女教师,其中20岁以下的教师占14%,20~29岁的教师占58%,30~39岁的教师占19%,40岁以上的教师占9%,教师队伍年轻化明显,她们大多对新的科学教育理念理解不透,教学经验不足,统筹各学科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能力较差;二是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幼儿教师毕业于中师或职教幼师,学历总体偏低,专业知识薄弱,科学素养较低,缺乏必要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因此针对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欠缺;三是幼儿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意识较差,对待教学缺乏热情,并往往具有职业倦怠情绪,这一工作态度,往往使她们了解科学知识的最新动态较为滞后,利用各种资源带领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不足,不利于科学教育的开展。

3.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单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物品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接触自然,认识科学现象,发现科学技术与生活的联系,萌发对科学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往往将幼儿科学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或是常识教育,普遍采用讲授法,不符合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受幼儿园办学条件的限制,幼儿园对于科学教具和科学探究材料的购置欠缺,另外幼儿教师利用身边材料开发科学教具或实验材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开展公开课活动之外,教师很少采用发现法或是探究法,无法实现幼儿自主探究;同时受教学场地设施的局限,大部分科学教育活动安排在教室进行,教学形式和教学场地单一,不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4.科学教育资源缺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资源即是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各种教具、帮助幼儿学习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料,以及可供科学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等,具体类别包括教、学具(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表、电化教具、各种实验用器材等)、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科学活动专用场所(自然角、种植园、饲养角、气象角、科学发现室等)[3]。在所走访的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园没有配备完整的科学教学具及实验材料,另外,受办学场地的局限,大部分幼儿园科学角建设不足,据了解金兰幼儿园专门设立了植物生态园,可供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而所调查的4所幼儿园中,仅有小红帽幼儿园设置了单独的图书资料室,并建设有“弗雷德科学实验站”,并以特色兴趣班的形式开展幼儿探究活动,科学教师选择了一些简单有趣的化学小实验供幼儿体验探究,如让孩子通过“有趣的溶解”实验,了解生活中一些可以溶解和不能溶解的事物,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使用溶解的方法配制一些饮料,在动手中,孩子们会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并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加快或减慢溶解的速度,逐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改变达州市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现状的对策

1.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多种途径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人的因素,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4],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着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因此,要改变达州市目前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源头抓起,建议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考虑到大部分幼儿教师学历不高、科学素养偏低的实际情况,幼儿园可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尽可能给广大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同时可与地方院校合作,邀请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幼儿教师进行理论培训,或是选派教师到高校学习科学实验技能,提倡高校幼儿科学教育研究者与幼儿园加强科研合作,利用乡土资源开发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二是利用高校每学期都会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的机会,幼儿园可趁此机会鼓励实习生走上讲台,将先进的教学理念用于教学实践中,同时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从旁指导,双方互相交流学习;三是幼儿园应逐渐引入高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改善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在不同层次幼儿科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下[5],部分幼儿园管理者认为中师或是职教幼师的毕业生比学前教育本科或专科毕业生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但不能忽视的是,后者更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其专业发展潜力和个人能力是很强的。

2.结合地域特点合理创设幼儿科学教育资源

篇4

[关键词]幼儿自然科学启蒙教育

一、走进自然,培养幼儿情感播种

幼儿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他们的好奇心强,为了满足幼儿的这种天性,教师可以带领他们走入自然,激发他们对于探索大自然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到户外散步,接触一些花草树木、闻一闻自然的味道,倾听鸟叫虫鸣,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例如:在春天到来的时节,万物复苏,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或是在幼儿园的花园中散步,同时为幼儿进行简单的引导,如看到小树冒出嫩芽时,就可以培养幼儿对于“芽”的定义。再比如:教师可以问问幼儿这些在花丛中的花都是什么品种,甚至可以在散步的过程中唱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精灵。”回到教室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刚刚看到的情景,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来,教师需要及时地抓住各种教育的机会,引导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根据实际的状况进行现场指导,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大自然的情绪。再比如:在冬天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部幼儿到校园中堆雪人,有一些淘气的幼儿将雪拿到了室内玩耍,但是不一会儿发现雪化了,这时教师也可以开展教学,告诉学生这种雪化成水的现象是根据温度变化产生的。当温度低于零度时,水就会自然而然地结成冰块,而温度高于零度时,冰就会融化成水,而雪只要在温度稍高时就会融化成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兴趣产生了,这给他们未来探索自然、发现自然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观察,发现幼儿认知能力

观察,就是通过器官来感受事物,获得各类事物、各种现象的感性认知,同时,也是幼儿进一步认识事物、了解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幼儿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在日常的教学和游戏过程中,虽然教师没有时时刻刻地引导他们,但是他们也会自发地观察事物、探索事物,并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非常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小朋友在校园里玩耍,衣服上的米粒掉在了地上,这时旁边的一个小蚂蚁发现了这一粒米饭,小朋友蹲下来发现了这小小的蚂蚁,只见那小蚂蚁用触角碰了碰米饭,就转头走了,小朋友正准备起身离开,却发现,小蚂蚁又来了几个它的好朋友,几个小蚂蚁齐心协力地将这一粒米饭抬起,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中。这一发现使得幼儿非常激动,他告诉了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事件开展对于蚂蚁的教学。教师可以简单地为幼儿分析蚂蚁的身体部分,常见的蚂蚁有黑色、褐色,蚂蚁的身形很小,一般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有六条腿帮助它们移动,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昆虫。并且,经过此次事件,幼儿也发现了蚂蚁的力气很大,甚至能够搬动比自己的身体更大的东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在这次观察活动之后,学生对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变得更有兴趣了,也愿意在生活中积极观察、深入探索。

篇5

关键词 科学 启蒙教育 探索 实效

在新时代,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祖国腾飞、民族振兴的喜悦,更要接受其对整个国民素质的严峻考验。要让今天的幼儿在未来经济和生态两大挑战中成为强者,就必须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加强幼儿科学素质,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一、正确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引导幼儿获取感性的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表象上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帮助幼儿掌握探索周围物质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分类、测量、表达、思考等方法,同时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周围物质世界和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自信心、自制力和创造性等良好个性品质。

二、为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必备材料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是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的必备前提。

1.提供适合操作的材料。动手操作会使幼儿喜欢科学教育活动。通过操作,幼儿会对事物有更深的了解,并获一些经验。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我们尽量提供能让手和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材料。如提供塑料小桶、无毒注射器让幼儿玩水;提供各种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桥”,让幼儿举行赛车比赛等。

2.提供适合深入探索的活动材料。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事物和有关现象,如声、电、光、水等,幼儿基本没有机会仔细深入探索,为此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如在“耳朵与声音”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易拉罐响盒,还有不同型号的喇叭、电池,并分若干层次,让幼儿自由操作,感知声音的不同,领悟如何保护耳朵。为幼儿开设玩水区、玩沙区,让幼儿在玩水游戏和玩沙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感知沙、水的特性等。

3.提供能帮助幼儿获得科学技能的材料。在科学活动中,不但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注重对幼儿科学技能的培养。所以在提供材料时,我们总是让幼儿自由摆弄一番。如让幼儿摆弄“有趣的色彩”和“有趣的不倒娃娃”的材料时,尽管幼儿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但这种摆弄包括了对物体的观察、分类、思考、推断等,幼儿可以从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技能和必要的思维方法。

三、精心指导科学教育活动

1.提出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提问,诱发活动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以主动性学习为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提问上,幼儿探索欲望则常常是靠教师的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而诱发的。如在“沉与浮”实验的延伸活动中,第一个问题就是:把一块块长方形的橡皮泥放在小船中,你会发现什么?这一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操作欲望。待幼儿发现时,又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怎样使沉下的小船再浮上来?在玩小船时你发现小船上最多能放几块橡皮泥而不会下沉呢?这样的问题能使幼儿的思维层层展开。而针对性,就是设置问题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而不是没有目的。

2.注重交流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评价,加强对科学的认识。在科学活动中,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幼儿理清思路,较为清晰地理解有关的科学概念。

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实验操作后我们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幼儿的发言也不外乎“磁铁能吸起什么”和“不能吸起什么”。继而我们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这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它们有什么不同?”幼儿通过交流、讨论,终于获得了“磁铁能吸住铁或铁制品”这样的概念。随后我们又启发幼儿再次用磁铁验证,最后组织幼儿玩“找宝”游戏,请幼儿找出哪包东西是铁,并请个别幼儿表述发现过程。

篇6

一、制约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

1、教师开发和管理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能力不足。

对家庭资源相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教师利用家庭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参照。教师对幼儿入园之初的家庭情况调查,一方面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另一方面获取家庭资源的基本信息。一次调查难以发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仅仅掌握了家庭资源的基本情况还不够,教师对家庭资源的管理、维护和更新也是影响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不够。由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整体水平较低,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给家长带来的压力,使得家长对科学教育的关注远不如对幼儿读写算能力的关注。

3、家长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家长普遍缺乏对科学教育的关注和理解。“许多家长会给自己的孩子买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箱,如《十万个为什么》、《恐龙是怎样灭绝的》等,但往往是充当‘播音’机器,只给孩子一种知识的陈述。”

二、可开发利用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种类

1、人力资源。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幼儿的科学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就在幼儿的身边,在幼儿经常接触到周围物质世界之中,包括自然界和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科学产品。处处都充满科学现象,而对于这些科学现象的粗浅知识,一般来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验的家长们都有所了解,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家庭幼儿的科学教育具有个体性,家庭成员可以随时随地引导、启发幼儿去观察、发现思考,做到遇物则诲,择机而教。

2、物质资源。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不断向他提供科学信息,激发想象,引发探索活动的兴趣和可供操作的物质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家庭具有提供幼儿科学教育的各种物质,信手拈来,取材方便。同时家庭有利收集废旧物品,各种不同规格的塑料瓶、易拉罐、吸管等等,都可以制作各种科学活动的工具和玩具。

3、环境资源。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离不开社会和大自然,幼儿是通过与社会、大自然中的人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幼儿科学兴趣也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需要通过不同的活动得以认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积累经验。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社会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资源,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孩子的心灵,这对于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利的。

三、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策略

1、增强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识。幼儿园应把家庭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作为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家长工作,不断提高家长对家庭幼儿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家长搞好家庭幼儿科学教育的意识,明确幼儿科学教育仅靠幼儿园是远远不够的,家长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庭的科学教育活动。与此同时,要求家长不断的学习,吸取科学的营养,获取新的知识,掌握科技发展的新信息,提高科学素质。还要帮助家长理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真正含义,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更好地胜任幼儿的科学教育。

2、创设一个充满爱,有安全感,能大胆尝试探索的心理环境。幼儿时期,易感性极强,是情绪、情感萌发的重要时期,幼儿的情绪、行为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成人的情绪、态度、评价对幼儿来说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成人回答他的疑难问题,更需要成人对他们的好奇探索加以鼓励和支持。孩子只有在好奇和想象中得到成人的赞许,才能走进更加广阔的科学天地。幼儿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总是用自己稚气的目光、想法、做法去观察、发现、探索、理解周围的事物,因此,难免会有烦人的尴尬,如刨根问底、一意孤行(不按成人的指示行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屋子、衣服弄脏,把工具、玩具弄坏等等。)家长不应一味地训斥他们,而要善于保护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精神。

3、为幼儿创设可供操作、探索的物质环境。环境对幼儿的科学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有趣、可操作的蕴含科学道理的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物质基础。因此,家长要为幼儿提供探索的空间和材料,在固定的地方,投放各种规格的瓶子、秤、磁铁、塑料线、电池、灯泡、放大镜、镜子等安全而又卫生的不易损坏的材料,让孩子运用这些材料去主动观察、发现、摆弄,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篇7

关键词: 幼儿园 科学教育 实施方法

幼儿园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幼儿园中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使其获取科学的知识与经验、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科学”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目标: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幼儿形成对人对事物的正确态度等。本文主要论述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

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要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的过程,其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使幼儿获得科学知识。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它可以从小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

幼儿科学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的热情;(2)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均可发现,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初步认知,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3)通过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对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4)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相互衔接,交叉教学,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幼儿学习得轻松,掌握知识更加全面丰富①。

二、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法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在科学活动中探索科学的方法,诸如观察、分类、测量、表达等方法,以及幼儿不能通过直接探索获得,或能更生动形象地进行幼儿科学教育,向幼儿介绍某些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手段,例如电视、录像,等等。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方法来实施幼儿科学教育。②

(一)制定合理的科学教育教学目标和计划。

科学教育要求幼儿教师们“教什么”是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哪里来,如何制定教育目标,又该如何选择教育内容?这些都十分重要。教师们应收集、阅读并学习近几年有关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及教育成果,提高自身科学修养。幼儿的教材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贴近幼儿生活,丰富多彩、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各阶段内容应该循序渐进,呈层次性,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活动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当安排现代科技的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

(二)巧妙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幼儿教学要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应当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学习和探究的对象。而幼儿感兴趣的事通常都是幼儿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幼儿身边的科学是幼儿看得见、摸得着、感受过、经历过的,这些内容能使幼儿产生观察认识的兴趣,又容易为幼儿所理解。所以,我们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时一定要走进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生活中捕捉和挖掘有意义的信息,选取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研究,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科学的有趣和奇妙,激发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如在《魔法师》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张白纸,在幼儿确认纸上什么也没有后,举起喷雾器,朝画上一喷,画面上显现出一只蓝色的可爱小兔。幼儿们惊讶极了,兴趣油然而生。这样就用强烈的反差激起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③。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一间教室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幼儿渴求知识的热情。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的需要。如在班上开设科技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小小阿凡提问号等丰富多彩的内容,提供各种活动、实验、操作材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在玩的过程中,慢慢学会科学知识④。

(三)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幼儿。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提问观念、改进提问技巧、有效理答等策略,这对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多所幼儿园的调研和资料查阅我们发现,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漫无目的、缺乏启发性、提问过度、表达不妥、忽视理答,等等。有的教师提问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内在联系性或逻辑严密性,存在着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简单地认为只要向幼儿抛出问题,就是“对话教育”、“启发式教育”,而没有思考问题是否存在意义。比如“你做的是什么?”、“你看了吗?”这样的问题通常是教师随意说出的,只会得到幼儿简单机械的回答,达不到应有的引导启发作用。理答是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反应和处理,是提问的重要环节。我们往往看到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只注意结果的“对”与“不对”,而忽视了对幼儿思考过程的评价;或是加以斥责、转移话题、不予理睬,都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对幼儿的教学带来诸多不利。

教师应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渗透有启发引导教育的提问,培养幼儿持续的兴趣、专注力和投入情绪,营造自主、好问、善思、巧为的科学探究氛围。同时使幼儿认同并接受“尊重事实”等科学精神和价值观⑤。

(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幼儿好动,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到好奇,并且幼儿园日常生活内容也包容着许许多多的科学常识。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走得更稳;午餐吃蛋时,启发幼儿想想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幼儿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得又高又稳,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科学素材,从幼儿身边的知识讲起,让幼儿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只有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得到结果和找到答案,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为此,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结语

作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启蒙,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应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经过广大幼儿教师、一线研究人员和家长等长期的研究,大家取得的一致共识就是培养幼儿学科学的兴趣,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融入科学教育,引导幼儿培养认知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幼儿教育是提高全民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打得好,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注释:

①殷艺祠,李凌云.让科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1992.2.

②覃军.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00:30-32.

③张燕.幼儿园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科技信息,2008:24.

④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研究综述.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

⑤张海英,郭中然,王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文教资料,2009.4.

参考文献:

[1]殷艺祠,李凌云.让科学教育走进幼儿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1992.2.

[2]陈建华.我国科学教育问题世纪末之思考.现代教育论丛,1998.3.

[3]王冬兰,郎和.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性问题分析.研究与探索,2009.6.

[4]张海英,郭中然,王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文教资料,2009.4.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 教育 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是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认识兴趣的探究欲望,以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对象,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向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本人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势,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索中。多年来我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开创有利于幼儿探索科学的育人环境。

对于在县城或大城市的幼儿园来说,不可能天天与大自然接触,因此,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设置对幼儿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认识自然物的机会,是教育幼儿的绝好场所。

(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大自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为幼儿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它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最好课堂,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观察桃花、柳树;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捡落叶、捉虫子。在自然的沙、草、水、木、昆虫做游戏,让孩子感受乐趣的同时,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自然的兴趣。

参观也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参与计划,走进大自然、触摸大自然,孩子们的心情是放松的、愉悦的,更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在“种子发牙”活动中,我组织幼儿观察幼儿园种植园地中种的瓜子、大蒜等,让幼儿通过观察做好观察记录看到种子发牙的过程及慢慢长大,小朋友们都觉得十分开心。

(二)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可以使幼儿轻松自如地进行探索和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不过分干扰和限制幼儿的行为,充分调动起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孩子们能感受到自己被关重、被关心,从而更能大胆尝试、探索、发现和创造。

二、环境可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科学教育材料。

《纲要》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在具体活动中进行的必须通过动物操作,接触具体事物和感性形象来获取知识,让孩子们通过看看、摸摸、做做、玩玩,从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

我在活动室设置了饲养角和实验角,饲养角有孩子们喜爱的黄鳝鱼、螃蟹、小乌龟等,实验角有小朋友喜欢做的小实验“种子发芽”、“红薯”、“倒挂萝卜”等,有目的地让幼儿感知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

三、启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也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幼儿的认识水平不同,对事物的兴趣态度也不同,小免、小鸡、小鸭等无攻击性的小动物比较吸引小班小朋友;中班小朋友喜欢小蝌蚪、小蜗牛;大班小朋友经验丰富,更喜欢参与对事物的操作,如:种植、喂养记录,乐于探究事物的生长过程,形成原因等。

(一)观察有趣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产生深厚的兴趣。

幼儿对饲养角的小动物感兴趣,在我的引导下,他们会不断发现细微的变化,提出许多问题:“鱼睡觉为什么不闲眼睡?”“小乌龟过冬不吃东西吗?”在我的及时肯定和鼓励下,孩子们兴趣更浓了。有位幼儿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劈劈啪啪”的声音,并感到有点刺痛,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弄得我这么痛?”另一个幼儿说:“有时我脱衣服时也会感到疼,晚上还能看到一点一点的亮光呢!”孩子们对此非常好奇,我就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静电”这一现象。

(二)选择不同的形式,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中,采取不同的形式也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在一起学习能互相感染,体验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在带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经常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使每位幼儿都能参与活动,还能与同伴互相支流,互相启发,使幼儿在与同伴的相互影响下,对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动手探究实践。

种植园地是幼儿实践的好地方,当孩子们在自己班的小菜里种下了青菜、萝卜、豆豆、小葱、大蒜后,我除了要求幼儿爱护精心照料植物外,还要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植物变化的关键期,并做好简单的观察记录,画好相应的图示。经过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幼儿懂得了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是不一样的,但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分,明白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会了简单的劳动技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了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形成初步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实际的探索与操作,感知和体验到科学活动的无穷奥秘和乐趣。

篇9

关键词:科学 探究 兴趣

《新纲要》强调: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以萌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主要目标,克服传统科学教育只重视科学知识传授的弊端。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是培养幼儿成为未来人的素质教育。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只是一个认知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幼儿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良好的科学启蒙教育,应渗透在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自身产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以及家庭教育当中。

一、结合有组织的活动,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一)活动的导入

教师应努力使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究者,让幼儿积极地动手、观察、思考。幼儿只有参加了操作活动才可以使探究过程成为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

1.从教师演示人手引起幼儿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各种各样的筛子》实验中,教师表演魔术,把各种豆子很轻松分离出来,当幼儿感到十分惊讶时,教师说:“你们一定也想学这个魔术吧,你们也来试试吧。”

2.教师根据课题的目标和内容,从环境和材料开始,提出简短的指令或问题,使幼儿轻松进入课题。如小实验《转动的陀螺》,教师可以提出:“请你们看看你前面的东西是什么?玩一玩,说_说你发现了什么?”

3.从讨论日常见闻人手。例如在小实验《有趣的泡泡》中老师问:“你们玩过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吹泡泡工具吗?这些东西吹出来的泡泡是不是就变成别的形状了呢?”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在探索过程中,让幼儿主动与周围环境中的科学信息产生交互作用

1.多一些倾听,少一些告知。

在探索过程中,幼儿一定会遇上一些困难,他们时不时地会来求助于老师。老师要有耐心地倾听、观察他们。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下一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观察他们遇到困难的源头,引导他们自己解决。幼儿成功了,老师要及时给予赞许;幼儿失败了,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间接地去引导幼儿走向成功,从中体验探索过程的快乐。

2.多一些体验,少一些概念。

教师要创造机会多给幼儿亲身体验,不管成功或失败,不管惊喜或顿悟,而尽量少将科学概念灌输给幼儿。如在《奇妙的拓印》活动中,幼儿只有通过多次尝试,才会深刻了解原来只有凹凸不平的东西才能拓印成功,较薄的很容易拓印,厚的就不容易拓印出来。如果教师注重科学概念的灌输,忽略了幼儿的亲身体验,即使幼儿知道这个概念,但这是模糊的、是幼儿没有理解的,就会使科学活动显于形式,失去了意义。

3.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

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贫乏,往往在探索中表现得幼稚,此时教师要尊重他们,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个发现。在幼儿反复探索而又一无所获时,教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而不是责备。教师给予幼儿的是欣赏、鼓励,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由此激发幼儿更大的探索热情。教师要给予幼儿尝试错误的机会,让幼儿更加重视自己的探索结果,学会把握自己的行为,获取更多积极的经验。

4.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催促。

科学探索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在操作中积极地探索。所以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教师要耐心地等待。当然,这种等待不是放弃或放任,而是伴随着观察,观察幼儿“走过的弯路”,等待他们刹那间的感悟,与幼儿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

(三)组织幼儿讨论、小结,丰富扩展经验

操作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操作的过程以及发现的变化、联系等。如果有不正确的,可再操作并及时加以纠正。如果有新的发现,也可由他们介绍给其他的孩子们。根据事实得出结论是培养幼儿形成完整学习的过程,是探究活动必然的结果和产物。如果幼儿探究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一致,将强化幼儿原有的认识;如果幼儿探究的结果与预想的结果不一致,将会使幼儿调整原有认识,建立新经验。

二、结合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幼儿操作欲望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在成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或是一些偶发的事件,让幼儿对此刨根问底。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飘落的小树叶……对他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他们会忍不住去看一看,玩一玩,玩中正蕴藏着他们的探究兴趣。那么怎样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可操作的活动,使幼儿得到答案,也使他们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呢?

除了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外,家庭中的科学启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幼儿园生活外,幼儿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科学现象,家庭也能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如果家长能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那么幼儿的科学情感就会被挖掘,相反就会被抹杀掉。玩水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他们经常会在洗手时放水玩,此时家长不妨满足一下他们,给孩子一盆水和一些玩水玩具。他们会在玩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感受水的性质。同时,通过摆弄玩具,感受到沉浮现象,寻找到不同材料的物品。有的幼儿会问:“为什么会下雨、下雾?”家长可以在烧开水时让幼儿观察锅盖上的水滴,洗澡时让孩子观察镜子上的雾气,通过身边这些易于让孩子接触到的现象来让孩子进一步了解雨的形成,雾的形成。再如“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潮湿的地方?”不妨让幼儿为蚯蚓准备两个“家”,一些干燥的泥土和一个潮湿的泥土,然后把两条蚯蚓各放入一个“家”中,观察两条蚯蚓的变化。孩子们做起这些事情是那么认真,他们会经常跑去看看两条蚯蚓,渐渐地发现,干燥泥土中的蚯蚓死掉了,从而得出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地方。这样的活动对孩子是受益非浅的,长此以往孩子的科学探究欲望、兴趣会大大提高,这些好习惯将伴随他们终身。

篇10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易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住幼儿心理,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寓教于乐,于教育游戏之中,从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语言到环境设置,从教学方法到内容安排都应符合幼儿年龄发展水平,从而使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教育,感受科学的奥秘,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因为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探究,才会有创新与成功。现以中班科学活动《磁铁》为例,谈谈幼儿科学教育的魅力。

一、在玩乐中,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在活动中选择了孩子们熟知的物体――磁铁,首先教师出示不同样子的磁铁让孩子们感知磁铁的形状,问磁铁的样子像什么?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努力从生活经历中搜寻答案,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盒子,有的说像马蹄,有的说像……教师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并将零散的知识规整为磁铁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马蹄形等,由此可见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来自教师的顺应、支持、鼓励幼儿思维活动的结果,给予了孩子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正确的概念。并为后面活动的展开做了铺垫。紧接着教师采用明确且有启发性的引导语“用磁铁和你面前盆中的材料碰一碰,会发生什么事儿?”教师的设问里透着一种神秘感,及时抓住了孩子们急于想了解事物的强烈的求知欲心理,引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孩子们带着明确的问题任务兴致勃勃“玩”起了磁铁,很快他们从玩中发现磁铁会“粘”铁钉、曲别针等,而不会“粘”布料、木块、塑料等。教师引导孩子将磁铁“粘”与 “不粘”的材料分开,那么如何将“粘”字改为“吸”呢?教师在尊重幼儿发现的基础上针对磁铁的“吸铁性”做了细致的演示,将磁铁和被吸物体拉开一定的距离,伴上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吸引的全过程,使幼儿深刻体会到铁制品是被磁铁吸起来的,自然而然“粘”字被巧妙地替换成了“吸”字,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这样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在有意义的玩中获得正确概念。

二、在榜样示范中,树立幼儿严谨的科学态度

幼儿由于思维的自我局限性,在认识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不会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通过看实物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观想法与客观事实,甚至无视曲解事实。如:教师请幼儿用磁铁找教室中的铁制品,孩子们在分享交流发现结果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不锈钢水杯也能被磁铁吸起来;老师对孩子的说法既没有否定也没给予肯定,而是让他们继续验证,经过再次探索孩子们仍固执己见,认为不锈钢水杯是铁制品,能被磁铁吸起,这就说明孩子只相信自己的“信念”。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将铁制品和不锈钢水杯让孩子仔细观察,结果从外观看都是铁,这一点和孩子们的初步想法相吻合,老师没提出异议,接着老师在集体面前进行再次验证不能被磁铁吸起的物体就不是铁制品,然后让孩子再次自己操作亲身体验,使孩子们在多次的验证中了自己的“信念”,纠正了原有的错误概念,获得了正确认识。老师多次实验的精神不仅给孩子们教给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应用“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幼儿的科学素养。

三、在探究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新《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在引导孩子围绕“磁铁能隔着一些材料吸引物体”环节中,给孩子们提供了立体折纸小花猫,曲别针、磁铁;提出问题并强调磁铁放在桌子下面如何使小花猫在桌子上跑起来?孩子们在已有知识磁铁能吸铁的基础上去探究,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曲别针可以随着桌下的磁铁移动,这一发现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孩子们探究的兴致更浓厚,有的将折纸小花猫放在曲别针前方,由桌子下面的磁铁带着曲别针推着小花猫移动;有的直接把曲别针别在折纸小花猫底部,小花猫便在桌子下的磁铁的移动下飞跑起来,孩子们兴高采烈大声交流着,体验着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