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的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的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的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指导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8-01

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4‰,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针对我院70例小儿脑瘫患者的病例护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1资料

70例脑瘫患儿中,年龄3~6个月23例,7~12个月28例,1~3岁16例,4~6岁3例;单纯痉挛型30例,不随意运动型18,肌张力低下型12,混合型7例,共济失调型3例;轻度14例,中重度56例。

疗效标准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2有效的康复护理

2.1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脑瘫时,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信心,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2对患儿进行头部训练。对痉挛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应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对徐动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对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2.3对患儿进行四肢训练。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如果患儿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要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的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2.4对患儿进行日常生活训练。脑瘫儿进食最好选用边圆平浅较易握拿的汤匙,并帮患儿控制肩部,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患儿头颈常转向一侧,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减少过分的踢动;俯卧睡姿的患儿,不要用枕头,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

2.5对患儿进行发音训练。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训练患儿听力、视力、感觉、味觉等感官器官。如发现听力障碍者,应及早安装上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应及时纠正。训练患儿模仿能力时,应带有表情和动作,使患儿感兴趣。

2.6对患儿的家庭指导。要求家长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训练任务,每天坚持两至三个小时,并针对患儿各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

3康复结果

70名患儿达到显著疗效的有36例,有效的30例,无效的4例,总有效率94%。

篇2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无进行心理干预,只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处理;干预组入院后即进行心理评估、干预。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63岁;干预组50例患者中男43例,女7例,年龄58-69岁,平均年龄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评估 入院后即评估病人,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患者的个人经历、适应能力、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对疾病的认识就有所不同。

3 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焦虑 由于躯体病残,患者可因垂体-肾上腺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网状上行激动系统激活而出现心悸、潮热、多汗、失眠、敏感多疑极易引起恐惧、猜疑、焦虑不安、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不能准确地了解病情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现实。

3.2 恐惧 残疾突然发生后,患者失去了原有的工作和地位、行为能力;躯体的疼痛和不适;康复治疗所带来的痛苦,使患者对治疗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进行康复治疗。

3.3 悲观 由于躯体的残疾,使患者自我价值观受到挫折,产生了悲观、痛苦和自卑的心理,因此表现为情绪低落、自暴自弃。

3.4 抑郁 由于脑卒中再发率高、恢复期长、且终身致残,使患者自信心降低,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3.5 角色强化 有的患者在患病后病人角色强化,对自我能力表示怀疑,自主性受到影响和削弱,对医护及家属的依耐性增强。

3.6 社交障碍 由于环境的改变、疾病的影响,患者会变得精神紧张、敏感多疑、情绪低落,难以与人相处。

4 护理措施

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对周围环境很陌生,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护士要热情接待并及时通知医生;介绍病区环境、经管医生、责任护士,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促进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并设法解决;及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康复治疗知识、预防跌倒坠床等护理安全知识,使其感觉到有人关心、重视,增加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4.2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我: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讲解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后遗症恢复期的重要意义,使其认清并接受致残的事实。了解病人需求,认真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鼓励病人坚持配合康复治疗。在康复锻炼的同时,加强自理能力的训练,循序渐进地达到部分生活自理。

4.3 创造康复病人所需的环境:环境的优劣关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医护人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安全、整洁、有序、优雅的环境,使患者觉得方便、舒适、有安全感。

4.4 营造良好的治疗氛围:医护人员与病人相处时应尊重患者并有足够的爱心,言行有礼,态度和蔼,使病人心情愉快,积极配合治疗;介绍同病室的病友,鼓励他们在共同的康复治疗中互相帮助与照顾,增进彼此的友谊,消除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陌生不安的情绪。

4.5 强调社会支持系统 家属对病人的态度对病人的康复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属的积极态度,使病人感觉到家人对他的关心与支持,会积极进行康复治疗。若家属对病人漠不关心,则会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不配合甚至拒绝康复治疗。护理人员应鼓励家属经常抽空探视患者,多与其沟通交流,使患者感觉到亲人的关心与支持,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结果 对照组50例患者入院后无进行心理干预,只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处理,有7例出现心理问题,消极就医,18例表现一般,25例能积极配合; 干预组50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心理问题,消极就医,9例表现一般,39例能积极配合,遵医嘱行为良好。干预组遵医嘱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3<0.05)。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观察后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干预组 50 39 9 2 96%

对照组 50 25 18 7 86%

篇4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患者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4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老年人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迁延不愈,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本研究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其对肺部功能的影响,帮助临床拓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方法,以便临床能够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治疗,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指标,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来本院就诊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7例。A组男36例,女11例;年龄62~88岁,平均73.8岁;患病时间4~23年,平均9.4年。B组男38例,女9例;年龄61~86岁,平均74.2岁;患病时间3~25年,平均8.8年。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A组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B组进行综合性康复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肺部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

1.3 疗效评价 显效:咳喘等症状表现已完全消失,半年内症状未再次出现;有效:咳喘等症状明显减轻,痰量已经明显减少;无效:临床症状表现无任何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B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功能训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训练的方法向患者进行介绍,音量应该稍大一些,语速尽量放慢,并反复进行示范。主要包括:① 训练患者有效护理;② 有效呼吸训练;③ 全身性护理训练;④ 氧疗。(2)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实际特点及肺功能代偿具体情况进行步行、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30 min,每天进行1次。活动主要以舒缓运动为主,避免进行剧烈运动,确保安全。(3)心理护理:该类患者由于病程较长、预后情况较差,易反复,病情迁延不愈,气促、呼吸困难、活动耐力明显下降,睡眠困难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在长期忍受折磨的同时,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3]。

综上所述,在治疗过程中运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标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居朝霞,刘霞英,陆忠华.呼吸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284-285.

[2] 刘前桂,李永杰,郑曦,等.6分钟步行试验在呼吸康复训练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3):130-131.

篇5

[关键词]结直肠癌;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一种针对手术患者所进行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及系统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强烈应激刺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快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2]。随着现如今医疗护理模式的改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综合康复护理措施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也得到了患者的接受与认可[3-4]。而我院积极学习并总结了该护理模式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完全符合我院当前护理条件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笔者对2014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予以相应干预,并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比较,旨在进一步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实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6例,入院后均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病理及肠镜等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均未行放化疗治疗;肿瘤无远处转移。患者年龄≥18岁,无严重精神疾病,本人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排除CT等检查确证病灶已转移者;急性病发作或者有影响手术治疗的慢性疾病者;肠梗阻或者肠穿孔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3例,2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TNM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较高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围手术期干预。①术前给予常规宣教,在术前3d给予半流质,术前2d给予流质食物,术前肠道准备,可口服泻药、抗生素、灌肠清洁等,术前12h禁食、术前4h禁水;②术中注意补液,补液量约为2500mL,注意术中保暖;③术后患者恢复排气后,根据病情遵医嘱,可饮水,进流质,对于疼痛严重者可给予肌注镇痛药,术后患者排气可酌情拔除胃管,术后7d,若无吻合口瘘可拔除尿管及引流管,术后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1.2.2干预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康复护理。①术前准备:向患者告知综合康复护理的具体计划,取得患者信任。积极与患者沟通,向其或家属发放宣教资料,进一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及护理流程,告知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消除担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做好肠道准备工作,术前12h需禁食。②术中干预:注意保暖,体温36.0~36.5℃为宜。③术后康复干预:在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测工作,给予患者吸氧,做好血糖、血糖饱和度、动脉血气及心电监测,密切注意患者的排气状况。积极做好术后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患者麻醉清醒6h后,护理人员帮助其调整,以半卧位15~20°为宜,注意2h换一次,从而缓解呼吸困难,也有利于腹腔与盆腔引流,降低切口缝合点的张力。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患者,可取平卧位,头稍偏向一侧,降低误吸率。此外要积极鼓励或者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自主康复训练,在早期可进行翻身、坐起、伸髋或屈膝锻炼,逐渐到自行翻身或下床活动等,对于一些活动能力较弱的患者,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使用压力治疗仪按摩腿部。术后还需注意输液管、引流管的引流通畅,对伤口要及时更换敷料,指导患者咳嗽锻炼,利用拍背、压迫气管或雾化吸入等方法刺激排痰。术后还可予以患者温和的中医康复干预,采取针灸穴位干预,选择不同的穴位如天枢、气海、足三里、中脘、巨虚、关元穴等,留针时间以30min为宜,1次/d,1周为1个疗程。患者转回病房,密切观察,待排气后并根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遵医嘱拔除胃管,若患者术后疼痛较重,可酌情使用止痛药,例如非甾体类的散利痛等。此外要密切关注患者排气情况,若术后72h无排气,可使用百普素600mL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若患者耐受好且已经排气,可在术后4d改为半流食,若仍未见排气需继续使用百普素营养支持,直至排气为止,要尽快恢复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在患者可进食后,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参照药食同源之法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钠盐、低脂及高热量的食物,要指导患者科学搭配药膳,辨证应用,例如对于气血亏虚者,要多食用补气之食材,如龙眼等,脾气亏虚者则可多食用莲子或山药等健脾益气的食材。此外,要积极酌情尝试下床活动锻炼等。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②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吻合口瘘、腹泻、腹胀、排尿困难等。③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0~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100分为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为总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统计描述,予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成功,无一例死亡。干预组患者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症治疗后均消失。见表3。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3讨论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较为常见,随着人们饮食规律、生活作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递增趋势[5]。目前治疗仍旧以手术为主,而在围手术期,出现的强烈应激刺激会对机体的多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减少不良的应急刺激及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一直是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6]。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则属于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医护间的合作,提高护患关系,强化医护协作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且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了资源与流程,保障了医疗安全[8]。这种系统的模式也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加详细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抓住护理要点,并结合诊疗计划,充分全面实施干预,从而减少误差[9]。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在传统常规干预中,对于术前的肠道准备强调做充分处理,予以机械式的肠道准备处理,包括鼻胃管留置等,以清理肠道,为手术提供优质环境。但术前的肠道准备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应激刺激,尤其是灌肠清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患者水电解质失调,甚至出现脱水,加大了麻醉低血压的风险[10-11];另外肠道准备也会破坏细菌平衡,会增加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的概率。而相关研究显示,给予全面优化的肠道准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术后康复[12-13]。另外结直肠癌患者因手术后无法耐受疼痛或者担忧伤口破裂,传统干预不建议术后尽快下床活动;而相关研究也证实,给予综合康复护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积极恢复饮食,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也因此缩短了排气时间,进而首次进食时间也提前,通过早期活动、早期排气、早期进食从而促进了恢复,减少了输液量[14]。本研究采取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宣教、心理干•618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7Jun,26(16)预、优化的肠道准备,术中的麻醉、保温,术后的镇痛、早期活动及进食等,同时加入中医康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充分证实了结直肠癌患者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说明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有效且安全的护理模式,可在实际临床中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凤,解晨.快速康复外科在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93-2795

[2]孔红艳.快速康复在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93-95

[3]黄希,高萍.加速康复护理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4):5133-5134

[4]ChenZX,LiuAH,CenY.Fast-trackprogramvstraditionalcareinsurgeryforgastriccancer[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2):578-583

[5]郭晓华,施正华,葛永盛.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结直肠外科,2011,17(5):286-288

[6]吴丽红,曹媛媛,黄益金,等.结直肠癌病人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5):319

[7]韩蓟.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2,25(5):787-789

[8]LiK,LiJP,PengNH,etal.Fast-trackimprovespost-operativenu-tritionandoutcomesofcolorectalsurgery: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alinChina[J].AsiaPacJClinNutr,2014,23(1):41-47

[9]叶丽群.快速康复护理对直肠癌切除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2-1833

[10]雷玉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09-110

[11]张蕾.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5-116

[12]刘萍,杨之斌,程先硕,等.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结直肠外科手术在老年人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60-763

[13]王俊,周凯,傅平,等.加速康复外科在老年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39-2140

篇6

【关键词】 流动人口孕妇;健康调查;护理应对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17

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 流动人口孕妇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及文化水平均影响着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流动人口孕妇在怀孕及分娩期间的并发症、合并症作为流动人口孕妇死因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此, 需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水平, 加强保健服务, 了解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孕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孕期保健行为[1]。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100例流动人口孕妇进行健康问卷调查, 了解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为采取护理应对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诊的100例流动人口孕妇作为健康问卷调查对象, 年龄23.6~35.8岁, 平均年龄(28.5±4.6)岁;婚姻状态:未婚36例, 已婚52例, 离异10例, 丧偶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4例, 高中46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0例;职业状态:工人59例, 普遍职员38例, 干部3例;月薪:6000元4例。

1. 2 研究方法 采取整体随机抽样方法, 对100例流动人口孕妇进行健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项目组人员自行设计, 由专人审核后,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后, 所有流动人口孕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问卷调查表包括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孕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孕期保健行为。

2 结果

2. 1 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100例流动人口孕妇中, 孕周≤12周23例;孕周13~27周35例;孕周≥28周42例;胎次:第1胎80例;第2胎20例;妊娠合并症8例, 以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贫血为主。

2. 2 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状况 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依次为亲戚朋友、医护人员、电视及报纸、网络及其他、孕妇培训课室;孕期保健知识需求依次为产前保健、母乳喂养、分娩方式知识、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孕期保健服务需求依次为新生儿护理指导、产后恢复、科学育儿指导、妇儿用药指导、月子服务、预防接种知识指导、避孕知识指导、计划生育指导;孕期保健行为依次为判断自身状况, 及时就医、遵守医嘱补充营养素、医嘱产前检查、自我体重监测。

3 讨论

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原则为提高孕妇及胎儿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改善预后及避免并发症发生[2]。孕妇的妊娠质量、分娩结局、产后机能恢复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均与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对流动人口孕妇进行自评健康状况调查, 作为衡量流动人口孕妇健康状况的标准, 可全面、充分及真实地反映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为进一步健康调查及采取护理应对措施提供依据[3]。在健康状况调查中, 以孕周、胎次、妊娠合并症及自评健康状况得分作为重点调查项目, 可反映流动人口孕妇的预后[4]。

本研究中, 对100例流动人口孕妇进行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调查发现, 保健知识来源途径依次为亲戚朋友、医护人员、电视及报纸、网络及其他、孕妇培训课室;提示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孕期保健来源途径不合理, 需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来源途径, 以孕妇培训课室及医护人员作为掌握孕期保健知识的主要来源途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依次为产前保健、母乳喂养、分娩方式知识、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提示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需求具有多样化, 主要以维护产妇自身及新生儿的健康为主, 提高妊娠分娩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应根据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服务需求及孕期保健行为, 仍需加强孕期保健, 采取新生儿护理指导、产后恢复、科学育儿指导、妇儿用药指导、月子服务、预防接种知识指导、避孕知识指导、计划生育指导;同时, 判断自身状况, 及时就医、遵守医嘱补充营养素、医嘱产前检查、自我体重监测[5]。

综上所述, 流动人口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孕期保健来源途径不合理, 孕期保健知识需求、服务需求及行为需求大, 仍需加强孕期保健, 改善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方红, 孙苏君.流动人口孕妇的健康调查及护理应对措施.护理研究, 2006, 20(21):1886-1887.

[2] 曾倩, 林雪霞, 霍魏魏, 等.孕期孕妇健康信息需求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2):26-28.

[3] 吴云开, 刘书钥.孕期孕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6(1):107-108.

[4] 付建英.门诊孕妇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4):468-469.

篇7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骨伤病人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研究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运用护理干预措施。对其影响功能康复因素进行分析,医护人员为骨伤病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采取干预措施。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

结论:对骨伤病人功能康复运用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骨伤病人的恢复速度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伤病人功能康复影响因素护理干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0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083-01

在对骨伤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进行康复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康复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对骨伤患者的早期康复采取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骨伤患者的康复速度,增强康复效果,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例骨伤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0例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骨伤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2±12.3岁。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6±11.9岁。两组骨伤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运用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心理护理以及出院康复方法等。

1.2.1常规护理。医护人员保证骨伤患者室内环境的干净、整洁,依据骨伤患者病症性质对室内温度、湿度进行适当调整。加强患者病房的巡视,对患者生活起居、睡眠、饮食以及等方面进行相应护理。

1.2.2康复训练。安排护理专家进行护理查房,根据骨伤患者具体情况,将其分为上肢骨伤、关节创伤、下肢骨伤、手外伤以及脊柱骨盆等种类,安排护理专家对患者制定功能康复训练计划。主要以常见骨伤病症功能锻炼规范为依据,确定制定标准。骨伤患者入住后,安排专业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每日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在康复功能训练之前,对患者讲解疾病原理、锻炼方法以及锻炼目的,增强骨伤患者自信心,使其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另外,安排护理专家组对骨伤患者进行指导,对骨伤患者定期进行训练指导,主要对骨伤患者的功能康复锻炼情况、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1.2.3心理护理。骨伤患者由于具有创伤性,不仅给患者身体带来创伤,而且还给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由于患病具有突然性,并伴有疼痛、出血以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能力,轻则不能使其自理生活,重则使患者长期性的丧失劳动能力,给心理带来巨大创伤,患者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慌、恐惧等心理情绪。医护人员要注重关注骨伤患者的心理,关心患者,帮助患者,对其宣传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康复知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减少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拥有良好情绪,树立战胜疾病自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1.2.4出院康复方法。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时,要积极听取患者意见,了解病人锻炼方法的掌握情况。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要对病人家属讲解康复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引起患者对锻炼重要性的理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

3讨论

骨伤病人功能康复主要受到病人自身缺乏康复锻炼、心理负担大、病人关节挛缩强硬以及患者出院后病情复查不易等因素影响,给功能康复带来不良影响[2]。其中,骨伤病人患者自身缺乏康复锻炼指的是由于病人没有及时接收功能锻炼指导[3]。心理负担大指的是由于患者身体受到创伤较大,产生极大地心理负担,情绪不稳,过度担心自身疾病带来的后遗症,产生烦躁、紧张、消极心理,不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功能康复训练[4]。骨伤患者出院后,由于距离医院较远,不能及时到医院复查,不能保障后期病情康复训练的连续性[5,6]。在本组研究中,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有效缩短骨伤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对骨伤病人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淑卿,李红玲,介玉娇.四川灾区骨伤病人功能康复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9,02(22):121-122

[2]付利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影响功能康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02):98

[3]张玮.骨伤患者功能康复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53-54

[4]董琼岚.中风偏瘫病人的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8,07(11):23-24

篇8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焦虑;康复期;护理干预

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是指患者经抗精神病药物、心理等系统治疗后,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自知力恢复,病情稳定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时期。这个时期的患者对自身的现实状况及周围环境有了较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开始考虑较多的实际问题,因而情绪波动较大。患者既为即将出院而高兴,又为出院后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顾虑重重。据报道,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有烦恼、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者占15.3%,尤其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更为明显。表明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复杂,焦虑情绪较重,这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需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我们对住院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焦虑情绪进了测评,并实施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3月~2006年6月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4~52岁,平均32.4±19.6岁,病程3.6±2.8年。人组标准: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无药物副反应,能参加工娱疗,自知力部分恢复。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评定工具与方法 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STAI)m,由1~20项组成,1~4级评分。由经过统一培训的2名主管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观察评分,评定者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r=0.96(P>0.05)。

1.2.2 护理干预措施 实验组:①根据患者焦虑程度的差异,分别给予安慰、疏导、支持、鼓励和针对性暗示治疗,每周6次,并随时有针对性护理干预;②开展丰富多彩的工娱疗,每周6次,每次1~2小时,如集体游戏、音乐欣赏、唱歌、体育比赛等;⑧实施“开放式”管理,每周1~2次,每次1~2小时,如带患者外出游玩、参加适宜的社会活动等;④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与患者的亲人、朋友或单位领导取得联系来院探望,给予安慰、鼓励、实质性支持;⑤开展科普宣教及心理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2小时,以集体授课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授课内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处理生活的应激技巧、心理减压及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只接受一般的精神科护理常规。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焦虑状态评定量表能较好地反应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变化,经过6周后,两组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紧张、烦恼等焦虑情绪的改善状况优于对照组(P<0.01)。表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焦虑情绪,能调整心理状态,对促进康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观察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住院精神病者的50%、占慢性精神病者的60%[1],因此加强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护理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本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了相关康复和护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于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选取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第三版精神病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计40例,回顾性观察4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显示男26例、女14例,年龄20-55岁,平均病程(8.60±1.00)年。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4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同时参考《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设计《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与护理观察表》,由专人在研究前、研究两个月和研究结束时对表中内容进行观察与记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表中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程、康复措施和护理方法等。

1.3 康复及护理措施 在给予药物治疗同时,加用康复措施及相关护理,主要包括①生活技能训练:例如整理床铺和个人生活用品、定时洗漱、按时就餐和打扫卫生以及加强沟通交流等;②认知障碍心理治疗及护理:每周进行30min/次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病相关知识宣讲、服药措施、人际关系和婚育问题以及工作问题等;③工娱康复及护理:每天1h、每周3次,包括唱歌、听音乐、下棋等活动,以上康复与护理均由专门护理人员负责。

1.4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生活质量评定参考[3]Spitzer指数,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评分变化见表1。通过表1中相关数据可知阳性症状研究结束、研究两个月分别与研究前相比p>0.05,而阴性症状在研究结束、研究两个月分别与研究前相比p

表1

2.2 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对比结果见表2。通过表2中相关数据可知p

表2

3 分析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对于受损的社会功能恢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康复训练及相关护理就成为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鉴于此种情况,我们本次对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了相应康复训练及护理措施,从表1中可知经过本次康复训练及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以较大改善,同时表2中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也印证了此次康复护理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究其原因我们分析如下①有效的心理护理,根据心理问题类型选取有针对性的心理障碍疏导措施,运用专业护理知识与患者多沟通、多交流且保持其心理状态的平衡、情绪的稳定等。②生活技能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生活康复训练,如指导患者在个人卫生等方面的训练与护理指导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鼓励患者参加简单的劳动,同时根据其劳动成果予以奖励,这样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③工娱康复及护理,这样可以调整患者情绪、使其心理压力得以缓解,进而对患者精神症状改善及社会功能恢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3.

篇1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死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1]。为此,本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60.25±2.26)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62.24±2.35)岁,其中女:男比例为5:11。观察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61.25±2.45)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55~82岁,平均年龄(62.27±2.78)岁,其中女:男比例为7:9。2组患者脑梗死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常规指标,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受到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需求及顾虑,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告知患者康复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2)肢体语言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交替进行侧卧位,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伸展运动,下肢伸直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锻炼,进行髋关节内收、伸展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时注意动作的轻柔;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协调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进行运动,通过采用听觉刺激训练,促使患者发音。(3)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及空气清新,定期对病房进行打扫,将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患者之间容易沟通,并且,能够互相鼓励,使患者的悲观及焦虑率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护理人员可通过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1.3疗效标准

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够平行运动,但是不能离开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级:可离开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后,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57±2.35)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7±2.16)分,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

3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是康复科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波动较大,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的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为中心,相关研究表明,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的促进患者脑部病灶组织的重组,能够有效的降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3]。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患者心理问题,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干预护理,采用轻柔的按摩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患者神经反射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增加患者肢体韧带的灵活性,同时按摩可促进肌肉产生收缩、舒张能力,增强患者的肌张力,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降低关节变形及萎缩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给予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干预护理措施,训练患者发音,能够有效的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诱导患者发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中,不能操之过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5]。在本资料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P<0.05)。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徐康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3):7374.

[2]冯艳华,王如然,丁文涛,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

[3]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