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传统工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传统工艺

篇1

1.1普通民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在民间走访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多民众对传统工艺的基本内涵不清,更别说对其所含内容和形式的了解了。其中,年轻一辈更是特别,他们普遍对民间艺术和工艺不感兴趣,对传统习惯、传统习俗更是不屑一顾。普遍民众眼中的传统工艺仅仅指上一辈留下的民间习俗和习惯,是不需要花大力气去传承发展的。它们通常对传统工艺包括在内的民间传统文化知晓程度很低,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有些传统工艺已经与社会脱节,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这些现象表明,当今的农民对传统工艺的认识严重不足,作为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保护传统工艺的意识淡漠,没有承担起相应历史责任的意识和驱动力。

1.2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工作模式单一

如今,各地都纷纷兴起文化强省战略的热潮,对于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模式过于单一,主要以旅游开发带动文化产业开发的工作模式为主。这种工作模式虽然迎合了现代文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的潮流,但是由于太重视经济利益的追求,忽视了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逐渐吞噬传统社会结构特点和地方传统工艺文化的独特性,使它们被迫融入商业化和流行文化的洪流。在这个大趋势下,人们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变成了单一的追求物欲的行为,成为物质主义者用来谋取利益的工具。这种开发、继承和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的工作模式导致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1.3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凸显,对于民间传统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科研创新滞后

民间传统工艺属于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的弱势文化。在如今现代文化蓬勃发展、西方文化强势冲击的形势下,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如今在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中,保护、继承和发展的主体仍是老一辈,而自小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年轻一代不愿耗费精力去投入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使这项工作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同时,为了实现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深化开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是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来看,我们对于民间传统工艺进一步发展的科研创新滞后,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经费不足。

2、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新思路

2.1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传统工艺的认同度

为了增强普遍民众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意识,提高对自身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情感认同,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来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宣传力度。首先,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民间传统工艺的基本知识的传播。其次,还可以举办各种传统工艺竞赛来激发民众对传统工艺的喜爱和保护意识。最后,民间工艺展也是能够向外界展现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和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好方法。

2.2创新民间传统工艺继承和发展机制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体系和机制,形成制度体系保证。政府应该为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支持,鼓励支持民间传统工艺保护组织开展活动。从社会、政府和企业三个来源进行资金的筹措,拓宽投资渠道,为社会力量自发举办相关传统工艺宣传活动提供平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实际情况申请和分配筹措的资金,补助、扶持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给予掌握独特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者充足的物质奖励,以激起农民保护传统工艺的热情;建立健全相关组织和实施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领导。

2.3以人为本,注重农民主体地位

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要以人为本,重视农民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主体地位,逐渐形成完善的人才供给和培养机制。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只有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才能调动农民投身于民间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重视民间工艺艺人的骨干作用,形成有效人才培养机制。

2.4国家加强立法,实现有效监管

国家要通过立法等形式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国家立法机关要根据民间传统工艺发展现状,综合现有法律,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条例,切实保护好珍惜的传统工艺不受非法侵犯。

3、总结

篇2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思路

传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培养民间传统工艺和民俗特色的继承人才,是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首要目标。职业院校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关键性作用,对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新时期,国家也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建设的联系,建立文化产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模式,并大力提倡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

一、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确保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思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和传统文艺,其中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民间艺术等,民间传统工艺作为民间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极其重要。民间传统工艺是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精神和审美倾向。我国古代人民利用物质精心打造工艺品,美化生活环境,由此可见,民间传统工艺体现了国人的精神追求。地域性是民间传统工艺的重要特点。各地区和民族的民间传统工艺都代表了各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正因如此,也造就了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各种各样,具有较强的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代表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于创造的传统美德。

二、职校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思路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各地区政府部门也开始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力度,各地区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当地传统文化,纷纷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从而培养更多的人才。但目前部分职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还不完善,因此,其应该根据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对专业建设的思想进行创新,更好地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以人才培养为教学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材编写和开发以及课程体系建设,还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对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建设教学体系过程中,职校应该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同时也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教学内容设置,优化教学环境,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方法,并将其作为传承民间传统工艺的核心。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要结合传统工艺师的优秀特点,寻找不同工艺制作的方法。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材编写和开发,在教材编写和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并挖掘民间传统工艺技艺。课程体系建设与培养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职校要结合民间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建设符合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

2.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

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提高社会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认知度。虽然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且代表了地区和民俗的形象,但就目前专业设置而言,影响力和规模小是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及其家长对该专业的专业认知较少,因此报读该专业的学生也相对较少。解决该现象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各校相互联合。通过各校间相互联合,提高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通常情况下,各校间联合发展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区域内所有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种是开设专业种类相同的职业学校联合。

3.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进程中,校企合作对该专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学校不仅要大力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还需要更多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果学校加强了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但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也会影响到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就目前而言,该专业的师资来源均为民间,各大院校还未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民间传统工艺技能的师资力量。因此只有拓展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才能为院校提供更多的师资。

三、结语

目前职业学校民族传统工艺专业建设面临严峻挑战。民族传统工艺专业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各大院校也纷纷建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以往传授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途径是师徒传授,在新时期,通过教学体系改革等多种方式实现该专业建设,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的民间传统工艺人才,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扬.浅论中职民间工艺专业建设.职业,2013(33).

[2]董馥伊.民族间传统工艺数字化教学的思考.装饰,2013(6).

篇3

[关键词]传统 防染 区别 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86-01

一、民间防染工艺的概述

蜡染和扎染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印染方式,在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人们仍然保留这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这两种工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取对图案纹样进行防制,在白色或浅色棉、麻布料上进行染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防染工艺。蜡染制品的图案纹样饱满,层次丰富,造型细腻精致,刻画的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扎染工艺则更善长塑造抽象的、象征性的、几何形的物象,对于细节的塑造没有足够的表现力。

二、民间防染工艺的区别

传统的防染工艺都是手工创造,即使是按同样的图样制作,染成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这是由蜡染和扎染的制作工艺决定的。蜡染的制作原理类似照相技术所利用的光化学原理,底片中越黑的影像越透明,越白的影像越黑。在蜡染制作中,首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将融化了的蜡用蜡刀蘸取做画,不借助度量工具,可以凭主观构思也可参照其他图样,绘制完成将布投入染缸浸染,染好后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出现白色花纹。由于在染色过程中布料的翻卷蜡迹碎裂,染液随着裂缝浸透在白布上,形成了自然独特的花纹,形状貌似冰花,又如龟纹,与瓷釉中的“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花纹被人们称为“冰纹”,也是它成就了蜡染的独特艺术魅力。与蜡染的防染工艺不同,扎染主要通缝、扎、捆、打结等方式在棉麻布料上进行防染处理。手工缝、扎是形成花样图形的主要工序。由于在缝扎时力度的大小、针脚的距离都各不相同,打结时,结与结的距离、结的松紧变化等都能直接影响染色后的效果。跟蜡染一样,世界上也不会存在两幅样式图形完全一致的扎染布。扎结完成后的布胚要先用清水反复浸泡以至完全浸透,然后将其浸入染缸上色,可进行不同层次的数次染色,使色彩效果更丰富细腻。最后,将浸染完成的布胚取出用清水反复漂洗,晾干,拆去缝线,打开结,将其熨烫平整,这样一幅扎染作品就完成了。布胚中由于缝扎、抽紧而折叠产生褶皱的部分,在浸染的过程中颜色无法渗入,于是这些部分与染上色的部分形成强烈色彩差异,又因为在缝扎过程中针脚的距离,线抽紧的力度,染液的色彩浓度以及浸泡时间的长度等各不相同,扎染的效果也是浓淡层次各异,尤其是浸色过程中产生的自然晕纹,呈现出层次丰富的渐变效果,画面色调和谐,意境幽雅,留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三、民间防染技艺的特点

(一)喜“蓝”

虽然由于时代变迁,科技进步,费工费时的传统手工蓝印花布曾一度衰退,人们更愿意买价格便宜、颜色花样繁多、省时省力的化学印染布料,但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倾向自然、返璞归真,充满韵味的民间手工防染又重新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兴起。蜡染与扎染工艺在传统的制作中广泛选用蓝色作为染料,蓝色的盛极一时有着必然的因素存在,一是民族的色彩感情倾向和地域喜好,善于做手工防染的民族如苗族人非常喜欢蓝色,他们把蓝色作为图腾色。大部分的苗族防染作品中运用的蓝色居多,只是在蓝的饱和度上有不同。二是由于传统染织工艺的局限性决定的,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漫长,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的织物原料都是自然植物纤维,以棉麻为主;色彩上采用的靛蓝则采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常见的一种蓝草或是板蓝根等制作染料。以传统蜡染工艺为例,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冷水中就可以进行染色,而红花素和桅子黄需要在高温的热水中进行上色,可是蜡在高温下则已经融化掉。蜡染与扎染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折射,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其中之一就是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现有资源的长处,优势互补。

(二)不可复制

从民间传统防染工艺的技术和过程来看,手工防染作品的最后效果要经历四五道工序才能出来,这个过程中因为是纯手工操作,所以每一次的布料和纹样都产生很多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连制作者自己也很难控制,所以诸多的偶然因素决定了防染布品最后的效果是未知的、不可复制的,这也是传统手工防染技术的唯一性和趣味性所在。

(三)天然

篇4

关键词:民间传统文化 民族产业商业化 权利主体

一、新华村民间手工艺品发展及保护现状

新华村坐落在云南大理的祥云县,是一个以加工民族传统银器和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白族村落。1999年9月“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际高级研讨会”上,128位来自全世界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聚集在新华村,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的结合实例。2000年,新华村又被文化部和中国社会发展促进会分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华民俗文化村”。作为民族银器加工的集大成者,新华村手工作坊生产的上千种民族生活、宗教用品,远销全国各地乃至日本、东南亚等国。仅以藏刀为例,其生产的藏刀占整个藏区藏刀拥有率的80%以上。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新华村的个体手工业者逐步分化,既涌现出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的佼佼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赋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也呈现出部分手工业者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部分传统图案面临失传的局面。其中部分生产者在完成原始积累后,逐渐掌握用现代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产品,并愿意为谋求传统银器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的可喜形势。但正如很多原生态村落和产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样,伴随着旅游业在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一些消极效应已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

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云南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省份,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颇为丰富。云南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云南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云南虽地处边陲,但多民族、长时间地相汝与沫,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绚丽文化;间于汉、印、藏、海洋四种文化边缘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赋予了云南传统文化的过渡性。自古以来大乘佛教、儒家文化、道教和上座部佛教在此叠加,孕育了云南更加繁复多样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作为宝贵创新财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若任其被歪曲和滥用,会致使其发生断裂,甚至消亡。特别是我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后,地区、国家间交流不断深入,如不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则很容易使这些资源白白流失。而且伴随科学技术、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对传统文化资源滥用的现象也逐渐隐性化。这不仅是对文化损失,同时也损害了产生该文化的全体或民族的情感和尊严。无论从文化领域广阔的拓展空间、边疆的建设和稳定,还是丰厚的经济效益来说,加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都意义非凡。

三、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法律支持

民间传统文化是在一国国土上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创作,经世代传承,而不断发展形成的作品。要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首先要确定其归属,也就是明确民间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归属。如何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母体和衍生体分别加以保护也是当前知识产权界讨论颇多的话题。

(一)我国现阶段较可行的权利主体结构(国家+个人)

从其实质内容来分析,民间传统文化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表达形式,即通常所说的原生作品或艺术母体;另一种是经过特定的团体或个人,在对传统文化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创作而产生的衍生作品。因此,根据其不同的形式,我们应该设置不同的权利主体。

其中,经过演绎的作品,因为其已经有了明确的创作主体,并且其中溶入了创作主体的独特设计、工艺以及独立的思维活动,故而可以援引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通过注册的形式加以救济。

另一方面,作为母体的原生作品,由于其集体性、长期性、变异性和继承性的特征,创作主体不明。为了克服垄断性和分散性,将国家也设置为权利主体,由国家主管机构实施部分权利的保护,不但有利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处理快捷、方便,还可以确保救济的全面性,同时相对于民族群体作为主体来说更加具有操作性。

综上,将我国现阶段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适宜的模式设定为特定个人和国家主体一同分部分承担权利主体的保护职责较为实际。

(四)理想化权利主体结构(民间组织+个人)

以国家为主体可以克服个体主体的垄断性和分散性,但国家及政府作为主体提供的保护是临时性的保护。这种设置主要也是因为在我国还未制定规范民间组织的具体法律。最理想,并具有世界性趋势的保护模式是建立民间组织或行业协会作为权利主体,同特定个体一起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民间组织能克服单个人的脆弱性、松散性,联合代表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要求,行使组织化、群体化的自主自治和民主参与权,构成了对公权力的制约平衡力量。正如杰勒德・克拉克所说:“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发展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展中国家的制度缺陷所付出的代价”。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国家作为权利主体所产生的宽泛性。例如:针对某个跨行政区划民族群体的侵权中,国家难以衡量如何在几个行政区划间分配侵权赔偿。早在前苏联时期,成立和发展民间组织以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就逐渐成为国际趋势,主张由作家协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

将民间组织设定为另一主体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具体承担创新和继承的民族艺术家、民间手工艺者个人能力有限、平均素质不高的问题。为了使个人救济顺利施行,在新华村这样民间传统文化遗产较丰富的地区应当建立自己的民间组织,在集体框架中接受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以统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郑成思.传统知识与两类知识产权的保护[J].知识产权,2002.(4):4.

篇5

一、开展桦树皮工艺教育的必要性

鄂伦春人的狍皮服饰、桦树皮屋、盆、盒等不仅仅再现着过去鄂伦春人的原始生活,同时也记载着鄂伦春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三次历史性跨越的社会进程。2006年,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北方有几个少数民族也有桦树皮工艺的制作,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工艺历史悠久,具有传统的造型及丰富的装饰纹样,而且种类最多,保留也最完整。受现代文明的影响,鄂伦春族的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桦树皮工艺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明,在过去,它们主要用做生活用品为主。现在制作桦树皮工艺多以收藏和观赏性为主。

生活在鄂伦春民族文化繁衍生息的地区,我们被这悠久的、传奇的桦树皮工艺所感染。知道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纲要》中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因此,我园立足于幼儿的年龄特点,着眼于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展了“幼儿园鄂伦春民族传统桦树皮工艺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让更多的幼儿了解制作桦树皮工艺的技法。

二、如何在幼儿园开展鄂伦春民族桦树皮工艺文化的教学活动

(一)运用多种方法向幼儿介绍鄂伦春民族传统的桦树皮工艺

1.利用家长资源。我们开展“家长志愿者”活动,把不同文化背景、职业的家长请进幼儿园。邀请鄂伦春族家长身穿民族服装,现场为幼儿边讲解边制作桦树皮工艺品,介绍桦树皮工艺品的名称。在欣赏制作过程中幼儿对鄂伦春族传统桦树皮制作工艺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以后自己动手制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联系,带幼儿到桦树皮手工艺品店进行参观,了解鄂伦春民族桦树皮工艺制作的过程和新兴的工艺品制作技法。如在桦树皮上烫画、制作书签、笔筒、筷筒、茶叶盒、凉帽等。引导幼儿观察、欣赏、感受、体验民族文化,激发幼儿感知、参与鄂伦春民族传统桦树皮文化教育活动的兴趣。

(二)开展对鄂伦春民族桦树皮制作有效的教学活动

1.建立一间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工作室。工作室中有大量供幼儿操作的制作材料,让幼儿和有着一定桦树皮制作经验的教师和孩子一同制作;创设与鄂伦春民族桦树皮文化相适宜的良好环境,让幼儿在鄂伦春民族环境中学习和生活,通过环境传递给幼儿大量的鄂伦春民族艺术美的信息和刺激,使幼儿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工作室中教师也可以提高自己制作桦树皮工艺品的技能,还可以进行“亲子桦树皮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幼儿与家长有了一定的亲子互动,家长有了更多了解自己孩子动手能力的机会,从而扩大了桦树皮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幼儿带动家长加入到保护与传承鄂伦春民族桦树皮制作工艺的队伍中来。幼儿在活动室中可以自己制作桦树皮工艺品,也可以集体制作,有利于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支持、肯定、表扬,以形成积极的心理环境。

2.开展关于“白桦树”的主题教育活动。从环保的角度出发,以幼儿的视觉观察,解开幼儿心中的疑团。“剥桦树皮会伤害桦树吗?”“桦树要多久才可以长出新的皮来呢?”这些都是幼儿关心的问题。剥桦树皮也是一门学问。有经验的鄂伦春妇女剥桦树皮手法灵巧,她们剥过的桦树,从不会伤到树里面的嫩皮,因此,一两年后树又可以长出新皮。既要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又要保护好白桦树,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要幼儿在上大后能看到高高的兴安岭的一份担当。

3.在活动区中投放相关的制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一个有利于幼儿表现的良好机会。幼儿在活动区中能够动手操作,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美工区中投放桦树皮、废布、彩纸、卡纸、画笔等材料,幼儿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绘画、剪贴等多种形式制作。在活动区里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桦树皮作品,虽然没有精良的做工,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了解到了鄂伦春民族桦树皮制作的过程,对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幼儿的民族意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篇6

【关键词】苗族;侗族;传统工艺;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2-03

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民族特有的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并代代相传,有完整工艺流程,采用自然界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苗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蕴涵了苗侗工艺文化,是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苗侗民族传统科学技术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仅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苗侗民族丰富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广泛渗透在苗侗民族世代生活之中。

一、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现状

苗侗民族是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在贵州省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以及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分别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服饰的不同,传统工艺又各有特色,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完整、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特点鲜明、底蕴深厚。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多为族群集体潜意识行为,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在族群中约定俗成。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苗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侗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苗侗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苗族,多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种植棉、麻,自己纺织。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挑花、蜡染、剪纸、银饰制作等。苗族服饰多达二百多种,其艳丽的色彩、繁复的装饰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显示出鲜明的本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内容上,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具有表意及识别族类、支系的重要作用;制作技艺上,苗族服饰中至今保存了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等五种类型;用色上,对比强烈,色彩浓郁、厚重艳丽,一般为黑、红、白、黄、蓝五种。苗家银饰的工艺精美、华丽、考究,一直以“大、重、多”影响着自身民族的审美观,组合部件多的有数百种,繁复重叠,呈现出繁缛之美。

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纹样多以变形的动植物为主,既抽象又不失具象。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床单、枕巾、帐沿、手巾和挂包中。丹寨地区的苗族祭祖时,穿着特制的蜡染衣并挑起数丈长的皤,皤上的蜡染纹样多为复杂的龙纹。黄平地区苗族蜡染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面积较小,图案是由经过高度提炼和程式化处理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几何纹样相互组合而成,记录了苗族祖辈们对原始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苗族祖先对本民族图腾标志的特殊情结。这些图案上幽远、神秘的符号记录了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F州省的黔东南州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手工艺主要有刺绣、织锦、彩绘、剪纸、藤编、竹编等。刺绣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侗族银饰有颈圈、项链、耳环、手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侗族擅长建筑,木结构建筑精巧,形式多样,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是侗族的主要建筑。鼓楼下部分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高耸于寨中,飞檐重阁形似宝塔。

苗侗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现了苗侗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情趣和文化心理,由此折射出苗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质。

二、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承载着苗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由于社会发展,苗侗族人民很多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苗侗传统手工艺产品历来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广大苗侗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然而,随着各种工业产品的出现,在性能和价格等方面的种种优势,使苗侗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冲击。当今多数苗侗传统手工艺人收入不高,市场前景不好,无法靠技艺谋生,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老行当,很多工匠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苗侗传统手工艺普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态,面临着传承困境。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泥哨代表性传承人吴天和,自幼随父学习泥哨技艺,并独具特色,由于泥哨技艺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不愿像祖辈一样传承技艺,老手艺苦于后继无人;再如雷山土陶、三穗竹篾等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由于缺少继承人,市场逐渐萎缩,手工艺作坊从以前的上百家缩小到现在的寥寥几家。

家庭传承曾经是苗侗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形式,但现在这种方式越来越少,家族传承断档情况严重。有的手工艺非常复杂,学起来费时费力,当今的苗侗青年也一样追求高效快速,不再自觉喜爱,他们情愿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或外出求学,很少有年轻人再愿意继续跟老艺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手工技艺。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苗侗民族传统社会中曾经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刺绣、织锦或蜡染等传统手艺,在如今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大多数80、90后苗族侗族女孩已经不再跟随母亲、外婆、奶奶学习刺绣、蜡染了,除了少部分在大学学习外,多数苗侗族女孩初中毕业便离家外出打工。这些因素让苗侗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的险境,令人担忧。

(二)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社会地位不高,文化不自信。因为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收入低,地位不高,还很辛苦,加之外来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很多苗侗手工艺人内心不自信,觉得是过时的技术,迫于生计,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变得有些麻木,对自己的手艺已没有了感情,他们只注重传统的技艺,而技艺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却没有认真了解,只知道是祖辈传下来的。不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所以当他们遇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时,就盲目地效仿,放弃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上面临的窘境。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坊具有生产规模小、加工时间长、产品生产周期慢等特点,与机器生产相比造价高昂,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大量价廉物美的新产品涌现在苗乡侗寨,如苗侗群众生活必须的各种竹编、土陶器件已经被不锈钢、塑料器件代替了。传统手工艺人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目前只剩一些苗侗老传统手工艺人还在坚守,他们有的是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去。如丹寨杨武的土陶,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几家土炉生产作坊,勉强维持生计,老工匠们也不愿开发新产品。而银饰行业的年轻工匠既想发展保护好自己祖传的技艺,又想赚钱谋求更大发展;刺绣行业大量引进绣花机,使得手绣产品与机绣产品的价格相差了很多倍。面对传承与发展,这些因素往往使苗侗民族传统工匠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长此这样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就会慢慢丢失,也将丧失一个弘扬苗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市场。

三、加强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建议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蕴含独特的文化艺术,是苗侗族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作为后人有必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在快速消费、破坏式创新的今天,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民间手工艺人自身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重新审视其价值,充分利用好苗侗民族手工艺文化,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弘扬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将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多形式的保护发展方式,建立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强州、市、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面对日渐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协同工艺行业协会、企业、家庭作坊、传承人等,根据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应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对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研究,深入挖掘,从整体性、抢救性、生产性出发,把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建立完善的保护发展体系,遵照市场规律要求,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营机制,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力度,让保护工作成为苗侗民族人民自觉的行动,使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相关扶持和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优秀项目、传承人和优秀作品,挖掘培养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企业和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鼓励苗侗青年传承人创业,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样既能推动苗侗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又能促进苗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民俗节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技艺,为不让它们失传则需要我们去保护。加强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一是把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组织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开设民间手工课程,渗透到一些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教育;二是利用传习所、文化站、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苗侗年轻一代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民间工艺,延续苗侗民族信念,维系苗侗民族感情,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苗侗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在苗侗传统节日中,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有价值的庆祝活动,使之成为了解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绝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

(三)争创文化品牌,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多样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苗侗文化是苗侗民族的身份象征,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苗侗传统手工艺,我们应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有价值的苗侗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村、镇、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苗侗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虽然具有原生态和本真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引导传承人,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尽可能发掘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某些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手工制品重新适应人们的需要,有的项目可以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从而打开市场。用传统技法、纯手工做出来的产品虽然价格昂贵,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如果被社会广泛认可,使传承人获得高额报酬,他们就能将苗侗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同时引导年轻手工艺传承人与现代科技、工艺元素、流行时尚相结合,在图案的造型、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创新发展,在生产中不断调整,研发出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以品牌为基础,向民族产业化发展,与苗侗传统村落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苗侗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消费。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厂店合一(前店后厂),集中传统工匠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集中展卖形成规模,激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效应。

当然,在手工艺生产中,必须保持苗侗手工艺产品的特点,不能盲目追求机械化生产。苗侗民族有很多传统技艺项目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把握创新和市场就能做到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和推进产业化。

四、结语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有着苗侗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气息。创新乃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思想禁锢和种种束缚,使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的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的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将其发展为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寻求有现实意义的保护措施以及创新发展的策略,培养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人才,为地处边远山区的苗侗族人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和条件,不用为了生存而M城打工,从而也避免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这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引导他们向创新和振兴传统工艺方面做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张锦华.苗族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3]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曾梦宇,胡艳丽.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和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5]龙佑铭,吴建伟.贵州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保护文论集[D].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篇7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古博会在推出风格迥异的文化盛宴的同时,还将隆重推出《弘钰博杯》中国民间文物最高荣誉奖系列评选活动。评选活动还首次邀请观众现场投票并设立观众评委特别大奖。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邀请展》的组织者在河南省、江西省、河北省、广东省等十个地区,邀请了一百名在古玩艺术品修复复制方面有着独特造诣、冠以不同名目的传统工艺大师。这些大师分属石雕、砖雕、玉雕、木雕、钧瓷、龙泉瓷、景德镇瓷、紫砂壶、古典家具、内画艺术等30多个古玩艺术品门类。携带了两千多件传统工艺品参展参销。其中500件大师自荐作品将竞逐中国民间文物传世工程隆重推出的《云工奖》。

《全国百强古玩(文物)店邀请展》的组织者在上海、天津、北京、甘肃、河南等10多个省市首批邀请了40家全国百强古玩(文物)店参展参销,这些邀请的首批全国百强古玩(文物)店不仅有影响、有实力,而且有文化、有特色,他们自荐的200多件镇店之宝将竞逐中国民间文物传世工程隆重推出的《天物奖》。

据主办方介绍,《云工奖》现场评选出的30名金奖和30名银奖的获奖传统工艺品,将代表了当代传统工艺品的一流水平。《天物奖》现场评选出的12名金奖和12名银奖的镇店之宝,将反映现今古玩艺术品的市场行情。

篇8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和谐,无论是人与自然、美观与实用、物质与文化、形态与神韵、心灵与技巧、材料与工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谐”与“适宜”。对于完美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事物的外观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物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美学的感性关系与理性规范的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又追求统一完美,以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单从传统工艺所用的色彩而论,就非常能体现出这一点。追溯到商周时期,由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中极色所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的基本色调。从汉代之后直至明清则表现得愈加丰富,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色彩体系。尤其在明清和近代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不论是色彩艳丽的五彩瓷、霓衣云裳的云锦、绚丽夺人的景泰蓝还是五颜六色的民间年画、彩塑、刺绣等,无不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北京故宫所代表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特征的集中体现,那些红墙、黄瓦、汉白玉的基石所构成的鲜明的色调都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集中体现。这些色彩在强调对比变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一种统一和谐的完美展现。即将色彩中对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正是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与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工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象征性

当中国摆脱了野蛮时期,进入到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传统工艺美术又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工艺思想一直十分重视器物的伦理道德规范,特别强调事物在使用的感受和审美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要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长期受制于强烈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包含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色彩、尺度、体量、纹饰等方面象征性地喻示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的普遍性,常常使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附属品,进而造成矫饰之态或者物用功效的损害。例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十分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结合,孔子的“尽善尽美”、荀子的“美善相乐”均是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从而强调艺术的政治伦理作用。他们要求艺术不仅要在形式上显示自身的审美价值,还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颂扬伦理道德。在《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衣纁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又如《宋•舆服志》中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可见,以形态来划分贵贱、等级,这成为了权力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常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以彼屋比此物,引譬连类,借物托意。如秦汉瓦当工艺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就是方位、季节和颜色的综合象征。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不了情感和意念的表达,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形式的,中国人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将天、地、人、物以及情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特点上并不拘泥于现实,而是经过抽象、夸张、变形、寓意、暗喻、双关、谐音等方法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加以工艺制造而形成的。如商代的青铜器图案造型中的饕餮纹,则是将传说中的凶兽简化概括为平面形象,夸张五官特征,以表现狞厉之美。唐代的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原体,结合牡丹等其他花卉,创造出的一种唐代人理想的艺术形态,花瓣层层交错,丰满华丽,富丽堂皇,不仅反应了唐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同时也彰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象征。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还有许多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如流行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缠枝花,以主茎环绕主花并彼此相连,具有连绵不断的续世之意,成为中国传统连续纹样的一种主要形式。

四、总结

篇9

中国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从事传统工艺领域设计、制作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传统工艺师。

二、民间传统工艺的类型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民间工艺主要有: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编织扎制工艺等。

三、编织工艺的特点与意义

编织扎制工艺是民间比较普遍、适用的工艺类型,既可方便人民的生活,又在美化人们的生活,因而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编织工艺主要包括竹编、草编、藤编、棕编、纸编、纸织画,彩灯、风筝等的制作工艺。

编织工艺品中丰富多采的图案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

四、编织工艺的常见技法

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1.编织技法

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它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花纹编织是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编织出链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纹。绞编类似平纹编织,但结构紧密,不显露经。编帽是以呈放射状的原料互相掩压、旋转而编成圆形的帽子。勒编是柳编的常见技法。它以麻线为经,以柳条为纬,编织时将麻线和柳条勒紧,所以结构坚固,质地紧密。

2.包缠技法

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缠扣是玉米皮编常用的技法。它以麦秸等编织成辫子状的芯条作为经绳,然后在外面以玉米皮缠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条上缠两圈后而结扣,并通过结扣,将上下缠过的芯条连接成形。包缠是将包缠原料沿芯条向一个方向均匀地包缠,如以藤条包缠藤编家具、柳编器皿的边沿、把子,不仅使其光滑,便于扶把,而且坚固耐用。棒锤扣是以玉米皮包缠的经线往返成约4厘米长的芯条,再缠几圈,形成相互连环成套的棒锤链扣。

3.钉串技法

钉,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钉合成一体,构成器物;串,是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常用的技法有手钉、机钉、砌钉等。手钉是将麦秸辫、玉米皮辫等用手工缝纫钉连成片,制成茶垫、壁挂、地席等。机钉是以缝纫机将麦秸辫、玉米皮辫钉连成草帽、提篮等。

4.盘结技法

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马莲朵又名打结,是以玉米皮包缠的芯条作为经纬,然后互相掩压、盘结,组成有立体感的莲花状四方连续花纹。套扣也是打结,但形状扁平,没有立体感。

5.毛线钩针编织几种起针简要技法

(1)一般锁针起针技术。

①针与线照片对,逆时针绕线一圈,以左手将卷好的线尾巴压住,挂线拉出来;②拉紧最初的线;③照线头指示旋转针;④在针上挂线引;⑤以此类推,还覆钩编。

(2)圆起针技术。

篇10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新价值;

一、引言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发展历程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并且在新时代表现出了一定的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立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当代工艺美术能够吸取传统工艺美术优点,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推动工艺美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程较长,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

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陶瓷艺术还是青铜器以及漆树和漆器,都是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领了所处时代的发展。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及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的陶瓷艺术价值最高。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陶瓷作为重要的工艺品,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从目前掌握的工艺美术文化中,陶瓷艺术的价值和艺术成就最高。第二,传统工艺美术的青铜器引领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代表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到了重要阶段。以当时的工艺成就而言,精美的青铜器成为了当时时展的重要代表,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发展。第三,传统工艺美术的漆树和漆器成为了当时工艺美术的代表作。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内容分析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手工业时代的历史中,它是生活的创造者;在当代,它又以历史文化保持者的角色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和象征,以手工艺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形态自立于以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发挥着从经济到艺术的多种职能。所以,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的创造者。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地位,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对生活的重要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认为是生活的创造者,也可以认为是推动生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代,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广泛,而通过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迅速的认识到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三,传统工艺美术肩负着经济职能。传统工艺美术奉献了有价值的工艺品之后,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繁荣经济的重要手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推动了艺术创新。

四、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影响

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传统工艺美术优点突出,其艺术成就和发展经验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基础,使现代工艺美术能够有效满足艺术发展需要,提高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第二,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工艺美术集成了多年的发展了几代人的智慧,无论是对工艺美术内容的认识还是对工艺美术发展方向的认识都比较到位。因此,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指明了方向。第三,传统工艺美术解决了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发展理念和艺术设计方法的制约,现代工艺美术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以及吸取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传统工艺美术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发展历程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并且在新时代表现出了一定的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立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当代工艺美术能够吸取传统工艺美术优点,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聂爱文.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2]王茜,白京兰,夏晨茹.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朱霞,李晓岑.白族的手工造纸[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

[4]李昶罕,秦莹,李娜.当代民主传统工艺的新价值[J].民族论坛,2014(18).

[5]聂爱文.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