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培养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人才培养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人才培养总结

篇1

关键词:LTE人才培养;SMART培养体系;全面培训评估

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1 项目背景

网络优势历来是中国移动的最大优势之一,网络能力也始终是中国移动最为关注的核心能力。秉承着“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理念,中国移动致力于提高网络能力,建成了一个覆盖广、质量高、业务多、服务好的移动通信网络,并领先于其他运营商,在国内率先开通TD-SCDMA第三代及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

自2004年中国移动大规模使用外包以来,许多专业技术领域逐步外包,人员在不十分了解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可能已被推上了技术管理的岗位,造成核心通信技术能力的下降。虽然移动公司每年也有投入大量培训经费用于技术课程培训,公司亦积极举办技术竞赛以选拔优秀技术人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但是由于缺乏工作实践的领悟,较难与工作实践绩效对接,也使员工的技能提升缺乏针对性。

1.2 项目意义

1.2.1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精确性、适用性和系统性

通过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实现学习需求的精确性、学习设计的适用性和学习评估的系统性,建立学习需求来源于工作指标,学习结果反馈于工作指标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以工作促成长、以成长提效益”,充分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学习对工作效益的促进作用。

1.2.2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通过SMART原则让培训的指标更为量化,可以为培训的选择、开展、评估提供量化参考和有力支撑,实现培训的精细化管理。

2 项目亮点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搭建了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实现了“五个一”培养模式。

东莞公司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概括为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A是指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作为员工培养的标准, C是指基于SMART原则的5个特性搭建人才培养体系,T是指实现业务匹配、精确培养、快速成长、绩效提升四个目标。

“五个一”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一个LTE项目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开展探索,结合一体化SMART培养原则,固化了一套培养流程,按照一条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执行,坚持一心为能力成长和业务提升服务,最终实现技术人才成长与网络业绩提升向匹配的目标。

3 项目思路

LTE人才培养项目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结合能力认证成果,由各专业核心骨干员工率先学习并将课程内化,逐步覆盖网络线全体员工,形成知识的梯队传递和网络线人才的梯队建设。

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的阶梯化成长与发展][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

为了使培训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支撑公司全面建设及维护LTE网络的需要,LTE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将基于SMART原则来设计。

4 项目实施方案

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等5个特性共同构成了LTE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基本原则,将通过培养需求挖掘、标准化方案设计、时间成本规划、多元化培训评估及后期宣传借力等措施加以实现。

4.1 明需求,定方向,挖掘明确范围

4.1.1 查阅公司战略规划报告

为了能使培训规划与公司战略规划想协同,先主动查阅公司相关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分内外部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内部为主,对公司战略报告及相关文档进行查阅、分析,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第二阶段是以外部为主,查阅社会及相关通信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规划,结合第一阶段的结果进行分析,吸收外部参考案例,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初稿。

4.1.2 访谈专家了解一线情况

提前c网络各部门各专业不同专家详细了解今年4G对他们工作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工作量、工作进度、工作内容、人员情况、维护模式、工作饱和度等。

4.1.3 访谈部门领导明确培养需求

由于部门领导访谈时间较紧,为能有效提升访谈效率,结合访谈前的分析和假设,针对LTE培养的内容、实现方式、时间安排、资源情况等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提问,形成无线、传输、交换/工程维护包含理论、实操需求的培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4.1.4 实到现场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亲临现场对LTE培训规划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评估与优化,最终梳理出终版的培训规划调研报告。

4.2 简设计,多验证,设计可衡量方案

4.2.1 联合专家走访

由于技术专业的培训具有受场景影响大、受设备影响大、受技术理论及经验影响大、与网络建设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为了摸清培训的重点及可能影响培训开展的环节,需要联合技术专家共同走访踩点,找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方式及地点。

4.2.2 精细化设计

精细化设计由学习方式设计、培养项目设计、具体方案设计三个步骤构成。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确定,采用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匹配的方式,做到理论学习内容必须为实践服务,理论学习计划与实践学习计划要相互承接。

接下来进行培训项目确定。如下表所示。

最后一步是具体方案的设计。将实践项目细化到每一个具体步骤和场景,和理论学习知识点相关联并设定考评指标,形成指导具体实践的可衡量的方案。

4.2.3 交叉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实施培训方案前,按照方案的细节内容逐条在现场进行体验,亲身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4.3 精规划,细把控,成本时间可达成

4.3.1 成本彰显价值化

将成本花在刀刃上。在成本的支出上,将过去单纯的买知识、买理论,转变为买方法。将成本支出向资产转变。参训人员在培训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LTE原理c随工实践》、《LTE规划及建设基础》,并将故障处理过程转化为应用案例,将难点问题和创新解决思路转化为课题和论文。让成本的支出转化为有型的知识资产,并通过公司的能力认证体系,由高认证层级向低认证层级进行普及,充分提升成本的使用效能,确保项目在低成本下可达成。

4.3.2 时间规划平滑化

在时间的规划上,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人员安排上,充分考虑协调员工工作与培养的最佳时机;在机制上,通过机制跟踪与保障进度的实施与变更可控;在资料上,将培训资料、实践工具、仪器等提前准备到位;方法上,充分运用甘特图、流程图等工具,清晰地呈现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在环境时机上,抓紧工程LTE建设的黄金时间,为员工的生产实践培训提供环境支持。

4.4 多考虑,深评估,提升相关领域

充分运用多元化的培训评估体系,充分提升并检验培训工作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在供应商层面,重点监控培训方案的设置是否能够针对员工的短板,是否能够实现培训的效果。在员工层面,重点考察员工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考察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在公司层面,将网络绩效指标提升与员工培训达成紧密相关,让培训的效果与相关领域指标的提升紧密相联。

4.5 会借力,多传播,确保时限内完结

LTE技术人才培养是为未来的LTE网络建设、运维和优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所以LTE技术人才培养的时限性要求极高,要求尽快提升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于以下几项举措:

4.5.1 借力至上

充分发挥网络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能力,搭建实操场景,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跟进。

4.5.2 宣传造势

抢占大家的注意力,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4.5.3 沟通为王

通过访谈、讨论、会议明确需求,通过课后分析总结、随工日志、月度总结通报随时随地播报项目进展。

篇2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66-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要求也不断提高。从网络基础管理人员到高级网络设计人员,各种不同领域所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高职院校如何依据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网络技术人才,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模糊不清,基本上是把本科教育的培养理论学术型人才的要求稍微低一个层次来培养高职教育人才。高职教育需要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专业性技术人才,但在教育教学中轻实践、重理论。虽然目前情况有好转,但事实上理论课仍占重头戏。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发挥在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第二,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太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面面俱到,涉及面宽,深度不够。生源竞争愈演愈烈,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一味追求“潮流”,用“热门专业”来吸引更多的学生,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盲目开设课程,而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教学理论性内容多而深,实训条件无法得到保障。

第三,课程设置更新慢。课程设置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对技能的实际需求,课程内容陈旧,长期使用传统教材,对新科技、新技能的知识补充迟缓,脱离岗位实际需要,许多学生走出校门感觉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要用的知识没学到。

2.实训条件差,实践教学质量跟不上

许多高职院校规模小,教学资源短缺,实训教学设施投入不足,一些计算机网络教学成为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实践,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高职院校如果不能根据社会对网络技能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专注于学生技能的培养,高职学生在就业大潮中就将被淘汰。

3.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纷纷开设热门课程,对口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优秀教师工作任务过重。新进的年轻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不足,而一些从企业等单位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能力强,但学科教学能力欠缺,难以将知识有效地传授和指导学生。

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1.积极参与市场调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关注学生会干什么,走上岗位后要干什么。这就要求高职校必须积极参与市场调研,关注行业动态发展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情况,收集并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等信息,由此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根本是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就业需求和行业标准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学校不一定要规模大,应该依据自身情况,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课程,培养学有所用的网络技术型人才。

3.创新校企合作关系,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要培养高技术的网络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采取的有效人才培养模式,即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企业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前沿的技术要求。通过进企业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切地感受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型人才的工作、发展方向等,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谋发展、寻求双赢,使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依托企业优势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 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把握社会发展进程,了解社会发展对技能的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代人才标准的网络技术人才。实践证明,学校的教育教学只有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师资条件,创造有生命力的特色专业,才能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在走向社会后真正“所学有所用、所用有所学”。

参考文献

篇3

>>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机合成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无机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构建 高素质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 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土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素质\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音乐考试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探索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学校课程实践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探索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思考 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改探索 基于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发展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俞莉莹,胡新华.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7):37-39.

[5] 权小红,唐小燕. 印度软件业发展对我国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启示[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01-102.

[6] 马伟锋,雷运发,孙晓勇.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J].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3):69-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High-quality Softwar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TIAN Yan-an1, YANG Li2, WANG Li-mei1, YAO Bin1

(1.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h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26, China)

篇4

关键词:农职院校;“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44-03

一、构建“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1.现代农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近几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快速跨越期。然而,许多农业从业者的知识与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农业科学技术与管理,尤其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刻不容缓。而能够为这一产业直接服务的,便是面向农业一线的农业职业教育。在现阶段,农业职业教育要以我国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改革教学体系、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开拓性、创造性、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农职院校应该发挥自己在农业科技方面的优势,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对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需求。

然而,目前我国农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学生创新能力较弱、毕业生竞争力相对较差等。在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农职院校也有其自身的困难,比如:农职院校的生源多数来自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的农村;企业在招聘时对农职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冷落;多数农职院校经费紧张,难以为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创造足够的条件;等等。

2.烟草产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烟草产业是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烟草将对全省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玉溪发展烟草产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烤烟种植历史悠久,烟叶质量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是远近闻名的“云烟之乡”。玉溪约有170万农业人口,其中约25万户100万人种植烤烟。作为全国重要的烟叶生产基地,市场对基层烟叶技术指导人员的需求量大,但受烟草队伍人才紧缺的影响,烟叶技术员大部分选自基层,他们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如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素质较低等,严重制约着烟草科学技术的快速推广。

从烟草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出发,推动烟草科技教育发展,对于提高烟草农业技术人才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烟草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现代烟草产业,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烟草科技的发展和推广必须依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力强、效果好”的烟草农业技术人才。农业职业教育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办出地方特色,是烟草产业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农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3,“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学模式不重视特色化人才培养,尤其是行业需要的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其培养的人才实际工作经验欠缺,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地方烟草行业对应用型特色人才的需求。如何使农职院校的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在教学体系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适应行业需要,承担起一系列生产和科研的重任已成为农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玉溪烟草产业的优势,因势利导,实施校企产、学、研全面合作,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相关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和顺序,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模块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培养烟草应用型人才,创新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烟草栽培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多年的实践证明,农职院校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形成教育与产业同步的无缝对接,是新形势下农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的构架

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选择在烟草栽培技术专业实施“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一整套面向“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学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方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1.“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改思路,课程教学全面推行“学中练,练中学”,实行融校内教学实训、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实践、顶岗实习为一体的“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当地烟草生长的季节规律,从春季播种(2月)到秋季收购结束(10月),首先,新生入学的第二个学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以理论学习为辅助,以教学实训为主线的专业学习,全面认识本专业研究的对象,种植结束后,完成第一轮烤烟教学实训总结;其次,学生在第四学期春季来临之际,统一分配到烟草行业进行烟草毕业综合实习,从播种到收购结束,全程参与苗期管理、大田烟草栽培、病虫害防治、调制分级、收购等实践环节的学习,实习结束后,完成第二轮烤烟实习实践总结;最后,学生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全面提高专业综合技能。

2.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烟草栽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企业行业专家、教师共同参与制定。首先,根据烟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查和目标定位分析,确定主要岗位及岗位群;其次,在校内外专家共同研究及反复研讨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依据岗位知识能力,建立相关课程教学体系;最后,经专家论证,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按照“行业岗位工作过程模块教学”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其中,针对烤烟辅导员这一行业岗位,设置三个工作过程,即烤烟栽培管理、烘烤调制、烟叶分级收购,第一个工作过程包括烟草遗传育种、烤烟育苗技术、大田栽培管理、烟草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等模块教学内容;第二个工作过程包括烟叶采收、烤房设计建造技术、鲜烟分级与编烟、烟叶调制等模块教学内容;第三个工作过程包括初烟分级、烟叶验收、烟叶包装与标志、运输与保管、收购工作流程、工商交接验收、仓储保管、打叶复烤等模块教学内容。

3.注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烟草栽培技术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要求的特点,结合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职业基础技能、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等三部分,实现实践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充分体现“课堂搬到田间去,课程跟着节令走”的教学特点。

在实践教学项目设计上,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条件及校外生产一线兼职教师的优势,采取“实验实训―综合实习一顶岗实习”等三种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实验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由专职教师指导完成,通过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训练,对学生掌握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综合实习依托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玉溪市和县区烟草公司等行业,由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由行业的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考查其实习效果;顶岗实习则主要由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指导完成。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用人单位对学生动手能力评价均在良好以上。

4.打造以专兼结合为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不但有较深的理论教学功底,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通过招聘名师、培养骨干、校企合作等途径,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有意识地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采取专兼结合的校、企双导师制,指派有专业特长的学校教师与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农艺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建立专业教师轮训制度,有计划地选拔相关教师到企业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大量聘请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和高级农艺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体现出人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生产的特色。目前,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专职教师16名,即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6名、助教5名,其中11名教师具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主持和参与多项企业科研攻关项目,73%为“双师型”教师;另聘用企业一线兼职教师28名,其中高级职称7人,均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三、“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叶澜认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机制是指保证内部主要工作的目标有效运作的基本程序与手段,具有维持、推动、反馈、调控、保障和促进内部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等功能,是学校功能实现过程的规则型动态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庞杂的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又各自独立的内外要素组成。“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企业界人士的积极性,与烟草、农业等部门互动,建立和完善集团化培养、内部管理保障和评价机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烟草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形成集团化培养烟草农业技术人才的共育机制

2005年7月,组建了玉溪烟草职业教育集团,从而打破市县界限和行业界限,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资源,发挥职业教育的规模优势。集团成立以来,集团成员间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方面稳步推进,群体优势、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有所显现。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玉溪市烟草公司、红塔区烟草公司、江川县烟草公司、华宁县烟草公司、峨山县烟草公司、元江县烟草公司等烟草部门达成合作办学意向,不仅为师生提供了烟草科技研究与实训的平台,还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设施及实习场所,烟草行业(企业)雄厚的实力为集团化培养烟草农业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2008年、2009年、2010年,烟草栽培技术专业学生共570人分别到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红塔区烟草公司、通海烟草公司、华宁烟草公司和峨山烟草公司,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毕业综合实习。他们在集团成员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毕业实习的各项任务,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进一步拓展了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烟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效益凸显成效。2005届毕业的19名烟草专业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为100%。依照集团章程,集团成员单位优先录用烟草职业教育部门培养的学生,集团成员聘用人数占该专业毕业人数的58%;2005年烟草专业招生132人,比2004年招生95人增加了39%,到2009年就读烟草专业的学生人数为51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2%。

2.建立健全“三季二结一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保障机制

建立专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办法和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的保障制度。成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小组,由管理小组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学生实习期间由专、兼职教师管理。同时,遵循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要求,试行学分制管理,在“三季二结一提高”的学习和实践中,学生参加校内外生产性实训等所获得的学分可替代部分课程的学分。学生修完学校规定学分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可毕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该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学生、教师、专家三方评教制度,优秀教师和学生评选制度,检查通报制度,学生创新成果质量跟踪调查制度等。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

篇5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医学院校;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生物技术在各领域展现出了无限潜力,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被世界各国确定为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新型产业。现代生物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三个应用领域,其中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由于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关系密切,成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实用、最具发展势头的领域之一。

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各院校招生情况

随着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理论技术不断涌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物技术相关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有增无减,尤其是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将生物技术专业列入理学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之后,很多院校都相继开设生物技术专业,中国前300名大学中,具有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学占到了33.7%。通过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这300所大学不同类别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生物技术专业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中设置的频率较高,分别占相应各类高校总数的70.6%、70.8%、82.6%、97.3%。而我们通过前期统计,全国90所医学本科院校,开设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仅有28所,占31.1%,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医药行业生物技术人才的供给远远小于社会需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与普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其特点体现在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与生物技术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也要反映相应的医药特色。但是,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在国内相关院校的开设主要集中在综合类、理工类、农林类和师范类高校,在医学院校开设的相对较少,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偏向于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教学。体现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相对缺乏。面对大好形势,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主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培养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关系到专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课题。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针对性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尚属于探索阶段。如果照搬其他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会导致学生能力的同质化严重,不能很好的与医药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吻合,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从而造成就业困难。所以,迫切需要建设适合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另外,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夯实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思维必备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体系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这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各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分析

统计了全国21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课程,其中包括4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各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从总体来看,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所统计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其次,开出率较高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等,下图为所统计各学校开出率前21位的课程。

(二)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对比

与非医学院校相比,医科学校生物技术专业中,各学校课程开设率较高的课程同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统计的所有学校均开设有以上三门课程;除此之外,医学类学校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生物技术综合性实验、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药理学、蛋白质工程等几门课程开出率高。下图为综合所统计各医科与非医科学校课程开出率前20位的对比图。从图上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基因工程、医学统计学等开出率两类学校均较高,但是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相关课程,非医学院校均开设较少或未开设。

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注意医学基础知识与生物技术学科各课程间的交叉和渗透。所以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应该与其他院校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除了生物技术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具有医学特色的相关课程也应该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可以使学生将医药基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医学生物技术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医药生物技术行业。因此,通过对其他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本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合理选择授课科目,突出医学院校优势

目标是培养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实际需求,具备扎实医药生物技术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能在医药、检验、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以及在科研、营销、第三方检验等领域从事研究助理、产品销售、检测试剂盒的设计开发与使用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除了学习一般生物技术专业必须学习的理论知识,还要补充如临床医学概论、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等与医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医学类专业课,从而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调整实践教学模式,开设专业综合实训

生物技术专业涉及到的五大工程技术之间彼此交叉渗透,互为基础。因此,生物技术实验课程的设置必须打破传统上每门课程单独设立实验的传统,将本专业主干课程实验根据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单独成课,设立一些综合性实验、实训,而非简单的课程实验。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一般在第三到第四学年开展。另外,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设置还要能反映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最终达到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案进行综合训练的目的。例如,我校开设了生物技术综合实训,该实训共安排8周时间,分两学期上完,每学期安排4周时间,中间不再穿插理论课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该综合实训涉及基因工程各个方面,以蛋白药物开发作为主线,包括蛋白药物的克隆、表达、检验、纯化、药物活性的检测等一系列医药生物技术操作环节。该实践环节与真正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相一致,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与社会、行业接轨。另外,根据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医药特色,开设病理检验、实验动物学、抗体制备、临床分子诊断、动物细胞培养等实验,这些实验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生物技术技能之外,加入医学相关内容,使学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及技能,更适应社会对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的学生更适于快速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行业。

(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在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发现许多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通过对学生实习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企业最需要那些实践能力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毕业生,而我们的某些授课内容缺乏纵深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系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同时注重了某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建立知识体系。例如在“分子诊断学”授课中,增加遗传病的介绍,如常见遗传病的临床特征、分子诊断手段以及基因治疗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授课内容中加入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临床生物技术检测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方法等内容,以培养具有良好医学基础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生物技术尤其是医药生物技术方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可以说改变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通过思考后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探索,能够培养出与社会及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弘艺,张旭光,邵露等.生物技术专业现状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2]刘瑞珍,张兰凤,邱启祥.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探究[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4,22(2)

篇6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言

近些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使得人才培养水平受到制约,对此,应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主要从这方面内容展开分析。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进而也给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现阶段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不合理;教学模式设施的不合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从而影响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在市场变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才能为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难点,应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学科教育的束缚,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教学,合理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另外,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增加学生的实践实训体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实训的过程中,去切身接触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操作、生产、管理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在此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教师也应由以往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灌输者、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以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过度注重学生的理论性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做严重脱节,从而影响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3]。因此,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实施“现场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做进行有效融合,对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对学生实施实验和理论的结合教学,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此外,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对学生开展专业技术教学,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情境,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情境,同时,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技术指导,对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训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结合自身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校企之间合作实现双赢,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就业和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以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很多都是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就业发展极为不利[4]。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做好对市场的分析工作,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并将市场的需求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其次,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应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在课程中不断的引入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断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面,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旧有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加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素玲.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2] 黄玉斌.基于高职教育特点的新型人才观探究[J]. 教育与职业. 2013(09)

篇7

一、国际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要素

从国际这个宽广的范围看待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其浪潮的掀起者就是开放贸易。它使市场经济竞争得更加激烈残酷。市场此时需要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加入,帮助相关企业解决经济危机的困局。另外,在21世纪这个全新的时代,我国的高新技术以及第三产业都在迅猛发展,因此需要专业知识过关、实践能力强以及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加入。

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必经之路,也是适应各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因此大家会更多的依据国际标准对高职教育设立的目标以及成果进行审核。这种形势下,高职教育对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更加规范明确了。所以说,我国高职院校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逐渐向国际化靠拢。

二、实施跨境教育,加强国际化教育交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教育市场对外的诱惑力日益加大,很多外国教育机构积极的涌入到中国的教育市场,与我国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树立“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理念,综合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跨境申办职业技术教育的项目。跨境教育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它不仅包括学历教育以及晋职教育,也包含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相关的项目内容等等。当然我国高职院校在与外国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前,应该对合作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与高质量、诚信度高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构建相互学习、优势借鉴、互利双赢的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还应积极组织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将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差异的教育观念融入到高职教育体系中,实现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全面培养工作。在合作过程中进行经验的探讨,例如对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学专业以外的技术探究。另外通过实施跨境教育这个平台,为我国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基地,开阔我国高职院校师生的视野范围,使他们的国际意识层次提升,提供锻炼的基地与实操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进而加速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程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前景,我国尽最大努力为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打造了一个综合型的教育环境。这种教育环境涵盖两块模板,即国际化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实施开放办学体制,例如实行海外开放办学等。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的扩展本院校与社会的关联,逐渐向国际延伸。在国际性技术人才的培训过程中对学生施以严格的管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完整的管理体制,对学生进行严加培训,才能使国际型技术人才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利用社会监督这个渠道,对其的教学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制度,使院校更有优势去培养国际型技术人才。

从微观的管理角度分析,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先进超前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虚心学习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吸取其他国家或者是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将国际上先进的技能引领进教学课堂,供学生学习,为学生所用,丰富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技术培养的内容。此外,一个国际化课堂的大环境里必然存在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会给管理者带来困扰。所以说,只有管理者具备开放的国际化思想,他们就有能力保护好中外文化的多元性,使每个学生在国际化的大家庭中和谐相处、快乐成长。

四、加快课程国际化,辅佐国际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开设专门的国际化课程和在已有的课程中增设一些国际方面内容这两种途径实现我国高职院校课程的国际化。前者方案的实施管理者需要结合国际上普遍关心的问题或者重大的事件进行开展课程教学;后者的方案中管理者可以采纳国外的教材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参考内容。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曲线

作者简介:赵雪锋(1977-),男,湖北武汉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李炎锋(1971-),男,河南新密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编号:20131103120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53-02

建筑业是个传统产业,总体规模虽大但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仅是英国的1/14和美国的1/19,迫切需要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建筑业,BIM技术就是应这样的要求而提出和发展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这些维度包括在三维建筑模型基础上的时间维、造价维、安全维、性能维等。BIM的作用是使建设项目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全过程充分共享、无损传递,可以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进行协同工作,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靠文字符号形式表达的蓝图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

世界各国都在推广BIM的应用,因为应用BIM技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缺乏具有BIM技术的人员已经阻碍了该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大规模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BIM训练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在e建筑圆桌会议上,参与者认为“缺乏有经验的从业者已经成为将建筑业带往BIM时代的一个主要瓶颈”。他们断言BIM的广泛采用需要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2》也指出,企业在2012年内没有使用BIM软件的原因,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是没有BIM人才。

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大学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够实现BIM大规模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人才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过教学实践和观测统计绘制出普通建筑类本科生的BIM技术学习曲线,并在借鉴总结国内外BIM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类本科生BIM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主要教学方法等培养模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的目标与内容

BIM技术人才最基本的就是掌握BIM最基础的技能。通过操作BIM建模软件能将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产生的各种模型和相关信息制作成可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应用所需的BIM及其相关的二维工程图样、三维几何模型和其他有关的图形、模型和文档的能力。通过操作BIM专业应用软件能进行BIM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仅仅掌握BIM最基础的技能,并不能称为BIM技术人才。BIM的意义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因此BIM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只会用单一软件建模,而不会用多种软件解决问题,或者只会用模型解决单一工种问题,而不会解决多工种问题的,不算懂BIM。只会干活而不会带领团队的,或者只会带队干活而不懂培养人才的也不算BIM技术人才。BIM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才能承担起在一个项目中的责任,才能发挥出BIM真正的价值。

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难点

1.BIM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教材

BIM技术产生仅有十年,进入我国时间更短,国内的BIM技术扩散的推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Autodesk为其产品所作的书籍、培训以及会议等方面。2005年10月,Autodesk与中国高校的“长城”合作项目出版了《建设工程信息化——BLM理论与实践丛书》。该丛书大篇幅介绍了BIM理念及Autodesk对实现BIM理念的软件工具。这套丛书某种意义上起到了BIM理念的启蒙作用。2011年至2012年,何关培总结其博客内容,并汇集多方力量出版了《BIM技术应用丛书》。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BIM工程中心成立,并宣布进行BIM工程硕士的培养,标志着BIM技术逐渐进入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

2.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

BIM与CAD课程同属建筑业技术,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CAD的应用谁用谁受益,而BIM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发挥作用。作为建筑业革命性的一个工具,如何推行BIM教学没有参考系。

3.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BIM作为一门课程应该独立教授,而不应该作为CAD课程的扩展。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BIM应用教学,并且将BIM课程模块分别放到建筑业的有关课程里面。在美国,有许多教育机构在他们的课程中介绍BIM技术。例如,奥本大学在一个学期的BIM入门课程后提供为期一周的教程。新泽西理工学院的建筑系将BIM作为设计室的主要工具教授完整课程。

(1)常见BIM技术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BIM课程小组,以十个左右学生为一组,学生自由阅读相关文献并分配任务,与BIM专家访谈、座谈、通信或电话交流相关知识,组员之间相互交流。这种方法适合于学生有强烈学习BIM的意愿的情况。充分利用协同设计与施工的BIM软件作为项目干系人之间协同工作的工具。用BIM协同工作,每个或每组学生能够看到三维的设计理念,极大提高了知识交流的速度和深度。

将BIM融入其他建筑课程里面。例如将BIM融入建筑管理课程的方法。在教授BIM之前应该先修其他基础课程,比如数字可视化、CAD制图和3D建模。其一是要求学生自学BIM,不提供正规的培训给他们,通过一个项目用BIM软件去完成,这种情况下学生反馈认为BIM太难了学不会。其二是在建筑管理课程中介绍BIM原型,课程介绍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MEP模型、建筑总平面图、估算、进度、项目模拟、交付。同样地,BIM也被加入有关建筑信息技术的课程。

国内也有学者以BIM平台为基础,研究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诸多环节的优化组合和改革。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BIM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学习曲线在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应用。学习曲线是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速率。学习曲线体现了熟能生巧。学习曲线是分析采购成本、实施采购降价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一个人随着经验的积累会越来越熟练,学习曲线提供了使这个原理定量化的分析框架。通过校内开设的BIM创新实践课、基于BIM的毕业设计、BIM竞赛以及进行培训的学生为基本考察对象,用观测统计、测验等方法实测学员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绘制出BIM的学习曲线,为BIM教学任务设定、进度安排提供基本依据。通过两学年的统计,利用学习曲线对BIM创新实践课、毕业设计以及培训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制定了BIM创新实践课、BIM技能培训、BIM竞赛以及基于BIM的毕业设计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

(3)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BIM创新实践课通过课堂展示BIM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于BIM的兴趣,使同学对于BIM具有初步的认识。通过BIM创新实践课上的观察,鼓励对BIM有较强兴趣的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BIM技能培训。BIM技能培训班主要讲授BIM的基础知识,包括运用BIM软件建模等。前面提到,仅仅会建模不能称之为BIM人才,因此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BIM竞赛是检验前两种形式培养效果和训练同学综合能力很好的途径。通过参加学会以及BIM软件商组织的BIM竞赛等,让同学体会和学习在一个BIM项目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近3年,土木相关专业近300人次选修了BIM创新实践课,50人次参与了学校组织的BIM技能培训、星火基金和BIM竞赛以及挑战杯比赛。该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BIM的机会,为建筑行业培养BIM人才。

三、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行业特点紧跟国家的形势与政策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适应行业新发展的趋势,对于推进BIM以及建筑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刚,周力坦.将学习进行到底——BIM为建筑院校构建完整教学案例[J].建筑技艺,2011,(Z1):121-125.

[2]米旭明.基于BIM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165.

[3]解明镜,石磊,罗明.基于BIM平台的集成化可持续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148.

篇9

【关键词】园艺;园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1 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它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以及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就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它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大问题,涉及的要素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也非常多,个人认为较适合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照特定程序、通过专门方法、使用特定资源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特定类型。

2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参照外国的模式开始的,对于高职教育来讲更是如此。高职教育的开始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开始。自2006年以后,这一探索更是热烈,每所高职院校都想创造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被其他人认可。在此先对这些模式概述如下:

2.1 “订单式”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较多,这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先和企业签订就业订单,然后把企业人才标准引入学校教育,最终和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高职教育更加倾向生产实践教学。

2.2 “工作导向式”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使学生更多地在“模拟公司制”的平台下动手学习。教师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创造条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即尽量让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现场授课,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能力。

2.3 “六位一体”模式

将实习与实训、职业技能训练、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融为一体,以“校中园”“园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实行产学结合、产教结合,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

2.4 “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地点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多次转换,以保证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和缩短其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2.5 “课证融合”模式

将行业的职业标准资格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就能达到专业技师水准,并取得相应的高职职业资格证书。

3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很多,也和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讲的目标一致,但都存在一些不足。

3.1 模式形式大于内容

这些模式看起来都强调了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很多模式只是创造出来的,而实际操作时却走样。比如“订单式”模式,很多学校只是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但企业真正参与教学过程的则很少,甚至只是学生实习的一个地方而已。

3.2 为了模式而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参照国外的模式,引进国内后更多的只是换了个说法,实际模式的核心都是“工学结合”,只是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有不同的形式而已。其实,培养模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培养、用什么来培养以及如何保证,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但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这些。

3.3 过多强调实践能力

从模式的内容看,都是突出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我们不光是要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同时也要培养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而不是完全的熟练操作工。我们参照国外的“CBE”模式的局限是知识缺乏系统性,“双元制”的局限是专业理论弱,这两种培养模式适用的都是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的潜力都不强,可持续性差。

3.4 对培养层次的认识不足

国外的培养模式基本都是在二战后社会缺乏大量的熟练的产业工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强调是当下所需职业技能的培训,核心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而我们培养的层次是具有一定系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核心是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当我们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看得过重时,就会更多地去突出技能操作,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4 园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向

4.1 加强培养层次分析

目前对培养层次的提法是变动的,这也表明我们对高职的定位并不是非常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去探索我们的毕业生今后在企业的岗位定位,我们的毕业生能给企业带去什么,他们的上升路径是什么样的,企业到底是需要熟练操作工还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过多强调实践能力合不合适等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定位清楚。

4.2 加强学生情况的探索

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高考的分数都不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并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这个新的世纪,大家比拼的不是以前学过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你获取新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我们应该去探索怎样让他们具有获得新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怎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怎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等问题。

4.3 少模式探索,多具体突破

模式一词的所指甚广,它揭示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是前人积累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提炼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高职发展的时间非常短,积累的经验也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模式,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多在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先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再来进行总结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张智.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篇10

关键词: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素养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形势,工业仍然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伴随城镇化建设发展战略目标的深化,焊接技术人才需求也将不断攀升,对于焊接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进行专业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技工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保证,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对于促进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

一、技工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适龄学生是技工院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凸显的问题制约着技工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在技工学校进行技术学习的适龄学生多为’90后的青少年,很多家庭的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过于放纵和溺爱,学生面对辛苦和困难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而进行焊接技术的学习又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吃苦耐劳、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学生内在品质的欠缺使其难以长时间坚持进行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也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没有良好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对于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存在抵触情绪。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对于就业及职业发展的期望值过高,严重脱离岗位实际情况。在专业实践或者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术,自信心受挫,进而无法坚持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都是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不得不正视的问题,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严峻挑战,学校需要结合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促进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技工院校焊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

很多学生对于焊接专业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焊接只是进行两种材料的拼接工作,没有过高的技术含量,同时也不具备高层次的职业发展空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焊接专业,以促进其树立符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其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现代焊接技术的应用已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应用层次较高的焊接技术要求专业人员对于材料、力学、工程结构及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技术都要有所掌握,同时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空间和发展空间。学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应用焊接技术实现工作领域和工作层次的提升。理想是引导学生不断向上的驱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便是树立职业理想的过程,引用马云先生的一句话:“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学生要正确看待焊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空间,积极完善自身,为自身的职业发展付出努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在过去的西气东输、载人航天,现在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项目等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中都应用到了焊接技术,并且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无数的焊接技术工人和其他领域技术工人不断进取的过程。进行技术学习必然面对苦和累,但是如果在能够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将是技术工人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通过职业发展理念的强化,使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开展技术学习,提升职业素养[2]。

(二)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实训教学形式

焊接专业的学习重点是对焊接技术的掌握,技术应用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学校需要重视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比如,学校可以扩大实训教学的范围,根据社会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使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设备,并能够自主开展技术应用;学校还可以将自身的专业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资源相结合,实行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满足社会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建立针对性的实训内容,使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拓展自身的技术应用范围,使学生能够将自身掌握的技术应用到不同的工作领域。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氩弧焊的应用特点对学生进行技术实训教学。传统的氩弧焊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较广,现在很多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管道焊接关节,也采用氩弧焊进行打底处理,进而再应用其他焊接技术进行表面处理。这种复合式的应用方法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焊接方式的综合应用实训,能够使学生更娴熟地运用焊接技能,也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拓展更多的空间。同时,在这种操作环节训练中,学生的主观思维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调动,促进学生实现动手和动脑的结合训练,有助于其对焊接技术不断进行应用探索,在日后的工作环节中,进行多种焊接技术的灵活应用。技术操作应用的可行性都是在实践工作中摸索进行的,只有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才能够实现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

(三)丰富专业技术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为实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的提高,教师应当丰富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技巧的结合,进而转化为个人技术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技术操作竞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技术学习、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等过程。学生在参与技术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对优秀学生的技术技巧进行学习,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积极进行自我完善。掌握过硬技术的学生能够利用竞赛教学活动满足自我表现欲,提升学习成就感,进而提升专业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教师还可以利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设立完整的教学操作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整个项目的操作。教师则对学生的技术操作流程、规范程度、学习展示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观察和总结,并给予学生积极且客观的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要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技术进行纠正引导,以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扎实的技术操作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够实现能力的高层次发展。

三、结语

技工院校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学校在进行焊接技术的专业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素养、重视实训教学环节完善实训教学形式以及丰富专业技术教学模式等途径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迎合社会岗位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帮助学生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促进自身综合办学实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南辉,杨德云,吴奔,等.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焊接人才[J].国网技术学院报,2016,19(1):62-65.

[2]石南辉,杨德云,郝亮,等.“产教融合”创新型焊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7,20(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