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插花的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艺插花的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花艺插花的教程

篇1

[关键词]英汉成语;文化差异;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179―03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及文化差异比较

“成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其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陈安定,1998)。成语作为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各族文化的精髓。由于地域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等的不同,英汉成语体现了各种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翻译方法的多样性。本文旨在分析比较英汉成语的各种文化差异并对其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英汉成语的来源

作为人们长期习用的特殊语言,英汉成语体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且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有着各种不同的来源,例如生活实践、经典著作、神话寓言、历史事件及外来语等。

1.源出生活实践

大多数的成语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人们在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简洁明快、通俗生动的口头俗语并逐渐广为传诵。例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源于打铁)

destroy root and branch斩草除根(源于农活)

2.源出经典著作

经典著作中的特定表达也是成语的来源之一。在西方经典著作中,《圣经》对成语的影响颇大,许多成语均来自于《圣经》。例如:an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之处),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deep sea(进退维谷)此外,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名家的著作也蕴涵了大量的英语成语,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What's done is done.”(木已成舟),“king Charles'head”则出自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

而来自于汉语经典著作的成语则更多,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中蕴涵着丰富的成语。如居心叵测(with ulterior motives)出自《三国演义》,逼上梁山(be driven to revolt )出自《水浒》。

3.源出神话寓言

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对英语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中许多成语来自于希腊神话,例如,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传说Achilles出生后被他的母亲提着在冥河中浸过,除未浸到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他最终因脚踵受伤而死。又如,thesword of Damocles(岌岌可危),达摩克利斯在赴宴时,在头顶上用一根头发悬挂着一把利剑,以昭示帝王迪奥尼休斯随时有杀身之祸。

汉语成语也有出自神话寓言故事的,例如,精卫填海(dogged determination tO achieve one's pur-pose)出自《山海经》,传说炎帝之子死后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填东海。而愚公移山则出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4.源出历史事件

许多成语源出当时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如“meet one's Waterloo”(遭到惨败)指的是拿破仑1815年大败滑铁卢的历史事件。而汉语成语中,三顾茅庐指刘备访求诸葛亮的史实。

5.源出外来语

外来语的加入丰富了成语的内容,英语中存在源自外来语的成语,例如,storm in a teacup,(小题大做),此成语来自法语,“save one's face”(顾全面子)则来自于汉语。同样,汉语成语也有来自英语的“火中取栗”(cat's paw),“条条大路通罗马”(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外来语。

(二)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比较

从成语的来源出处可知,成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地理环境、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密切相关。“成语都具有恰当的比喻,并能引发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决定的。”(穆婉姝、商学军,2002)因此,英汉成语在体现两个民族丰富多彩文化的同时,也反映了两者间诸如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异。

1.地域环境差异

“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面貌特征,因而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作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杨春燕,2004)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成语与海以及航海事业相关。例如:

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

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整个民族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人们在农作劳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成语。揠苗助长、斩草除根、顺藤摸瓜、水到渠成和雨后春笋等成语体现了当时农事活动的情况。

2.风俗习惯差异

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风俗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着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例如,“龙”(dragon)被喻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龙”是吉祥动物,能带给人光明和希望,因而汉语中有着许多由“龙”组成的成语,例如:

望子成龙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然而在英国,“dragon”(龙)指的是一种喷火的猛兽,因而在英语中,“dragon”常用于指残酷成性的人。

又如“dog”(狗)在英国被视作人的伴侣和宠物,所以在英语成语中,“dog”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lucky dog(幸运的人),Loveme,love mydog・(爱屋及乌),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topdog(重要的人)等。而在中国人却在心理上厌恶这种动物,因而在汉语中,“狗”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例如:狗急跳墙(A concern beast will dosomething desperate.),狗崽子(son Of a bitch),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language.)等等。

3.差异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宗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渗透到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而文化受的影响在英汉成语中也能反映出来。汉民族主要的是佛教和道教,因而出现了许多诸如:借

花献佛(present Buddha with flowers given by oth―ers)、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never his temple.)等与佛教和道教相关的成语。同样,在西方,基督教也深刻地影响着英语文化,在英语成语中也常常涉及上帝、教堂及撒旦、魔鬼等人物和故事。如:Man 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as poor as achurch mouse(一贫如洗)。此外,writing On thewall(不祥之兆),eye foreye(以牙还牙),beardthe lion(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均出自圣经故事。

二、英汉成语的几种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等值的文本材料来取代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翻译离不开语言的转换,但远比单纯的语言转换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语言反映文化,且受文化制约。”(蒋坚松,2002:143)英汉成语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的同时,又切实地反映了两个民族在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使得英汉成语的互译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为了保证译文与原文获得等效,同时传达特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英汉成语时一般采用直译、借用、意译、直译意译结合和直译加注等几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邓庆环,2001)除了相异之处,英汉民族在社会经历、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上往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是我们在翻译时采取直译的基本前提。对于表现形式与隐含的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英汉成语,可以采用直译法,也就是寻找相互的对等成语,英汉成语直译既保持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又保留了其文字形象和民族色彩,使人容易理解且倍感亲切。比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He lauShs best who laugh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dry.井干方知水可贵

(二)借用法

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同义成语内容和形式相符,并且采用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喻意。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借用法,即借用同义成语进行翻译。例如: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turn a deaf ear tO充耳不闻

(三)意译法

在英汉成语互译中,如果直译不能使译文通顺达意,也不能借用相对应的同义成语,这时可以配合上下文进行意译,以保持原作思想内容的完整。例如:汉语成语“有鼻子有眼”要意译为“to de―scribe a thing very vividly”而不能直译为“with anose and an eye”,“一五一十”要意译为“协to tell thewhole story”而决不能直译为“one five one ten”,若是如此译文,读者必定感觉莫名其妙。同样,英语中的“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tO rain cats anddogs”“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也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而应该分别意译为“有别的事情干”“下倾盆大雨”“胡思乱想”。

此外,对于有些文化色彩意义较浓的英汉成语,直译不能传达源语文化的意义,甚至会促使源语文化信息丧失,这时采用意译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如汉语成语“望子成龙”应该意译为“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由于英汉民族风俗习惯以及传统观念的差异,在中国,“龙”具有高贵、庄严、吉祥等象征意义,而英语的对应词“dragon”却象征怪物、魔鬼和凶残。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望子成龙”不能直译为“long to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

(四)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如果完全直译,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意译又会失去源文的形象性,在此情况下,需要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才能准确自然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例如:“不到黄河心不死”应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never dies.”若直译为“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reached ambition never dies.”外国读者未必了解黄河在我们中国的含义,因而把“不到黄河”部分意译为until all is over则更合适。又如“走马观花”也应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译为“Look at flowerswhile riding On the back Of a galloping horse―give acursory glance.”这样,原文的意义和形象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来;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方法时,译文相对较长,常常不能简练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五)直译加注法

由于各种文化差异,有些成语尤其是源于古代寓言或历史故事的成语直译后的含义未必能为读者理解,这时采用直译加注这种补偿手段可以保留原文的意义和形象。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This Sima 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the street.”后面加注解释说明此典故(Sima Zhaowas a prime min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once remarked,”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every man in the street.”)如此一来,此成语的意义、形象及其典故都一目了然了。

英汉成语是英汉两个民族语言中最生动、最精练和最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基于英汉民族多方面的文化差异,我们在英汉成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确切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更要体现源语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又是较为复杂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加深对英汉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比较分析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灵活地进行英汉成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篇2

关键词:中西方;称谓;差异;跨文化比较

称谓语运用的得体与否,关系着交际的成功与否,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称谓语的特点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便更顺利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两种文化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称谓系统,主要体现在社会称谓,亲属称谓上。本文将以这两种称谓为中心,探析这两种称谓的差异以避免交际禁忌和不必要的误会,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的进行。

一、中西方称谓语的总体差异

(一)中国人的非对等称呼

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称呼,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中儒家观念和宗法等级观念影响。中国人在“男女之别”、“长幼之别”等儒家观念教化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观念的影响下形成森严的等级观念。中国人非对等的称呼方式最明显的体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要用敬称上。如:职员给经理写信,开头要称呼:“X经理:您好!”;儿子给年迈的父亲写信“父亲:您老最近身体可好?”反过来,经理可以直呼职员的名字。父亲可以直呼儿子的名字或昵称,不用使用敬称“您”。“您”往往表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这种非对等称呼在日常中国人的亲属称呼和社会称呼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二)西方人的对等称呼

西方人的对等称呼源于西方宗教文化和西方人对于法律的崇尚。西方普遍信奉基督教,倡导通过救赎解放个人和自由,尤其是倡导人人平等观念。西方法律观念更是体现着人人平等观念,强调个人的人权。如:在美国晚辈或者下级可以直接称呼长辈或上级的名字以表示亲昵。如:小孙子Jim直接称呼爷爷Mark的名字:“Jim:Mark,can you give me one doller to buy a bag of chocolate?” “Mark:Ok,honey!But you must finish your homework at first.”这种晚辈直呼其名表示亲呢的现象,在中国出现可能被视为对长辈的不尊敬。甚至在美国奥巴马探访幼儿园小孩子都可以直呼奥巴马的名字,以表示亲近。这种现象在美国很常见,但在中国几乎不能发生。

二、中西方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比较

(一)中国人的亲属称谓

中国人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且带有明确性。中国的称谓分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而且亲属称谓的每个年龄段上划分的很明确。如:父亲、母亲;侄子、侄女;等。可以看出每个亲属都由固定且唯一的称谓语,辨别十分明确。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此外,中国人还有两个很特殊的称谓现象:中国人在社会交际中,会向和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陌生人使用亲属称谓以进行顺利的语言交际。如:在社会交往中,乘车让座时会对陌生的老人说:阿姨/叔叔、大爷/大娘您坐。另一个特殊现象是亲属转称现象。中国的夫妻间会称呼对方:孩儿他爸/孩儿他妈;亲人间也可运用,孩儿他姥爷、孩儿他舅舅等。

(二)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语

西方的亲属称谓语中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也没有长幼之分。体现了西方人的平等观念。此外,西方人的亲属称谓语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例如:Grandfather / Grandmother既可以表示爷爷/奶奶,也可以表示外公/外婆。尤其是Cousin既表示堂兄弟姐妹,也表示表兄弟姐妹。这都体现了西方的亲属称谓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用英语称呼男人或是女人时,一般是直呼其名。特例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

三、中西方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一)中国人的社交称谓语

社会称谓反映了交际各方的交际关系、社会角色以及尊敬程度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所以历来就特别重视社交称谓。如:中国古人谦称自己为“在下”,敬称他人为“仁兄”。古代人对于交友也有很多称谓,如“布衣之交”、“刎颈之交”等。建国后中国人习惯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地称呼陌生人为“同志”,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顺利实施,“同志”则较多地被使用在年龄稍长的人群进行社会称谓交际,而称呼年轻的陌生人为“小姐/先生”或“美女/帅哥”。中国人还习惯于用“姓+职业/头衔”称呼陌生人、上级等。如:孙局长、刘大夫等。中国人对于熟人、老朋友或同事之间的交际称谓,会用“老+姓”的方式去称呼表示亲近。如“老张”等。而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习惯使用“小+姓”。如“小李”。此外,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称“师傅”。而对某一领域有资历但不一定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也会敬称为“姓+老师”如“范老师”等。

(二)西方的社交称谓语

西方社会重视人权,讲究人人平等。西方人在社会交际中不分年龄差别或职称级别都可以直呼其名,如“Tom”。西方人还常用“Mr./Ms.+姓”方式去称呼。如称呼自己的老师“Mr. Bond/Ms.Elizabeth”。西方人还可以用职称或学历称呼他人,如“Doctor.Lee”。西方人社交时对于陌生人可以用“Sir/Madam”去称呼对方以表示尊敬。

但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西方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如Tom、Michael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年龄相近或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孩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

四、中西方称谓语的禁忌和偏误

西方人很忌讳“老+姓”的称呼方式,但在中国用“老+姓/姓+老”表示亲近尊敬。如“老高、刘老”。西方人“老”代表体弱多病,社会地位下降,不受人重视。所以和西方人进行交际时要避免用“老”这个字去称呼西方人。

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等。在英语中只用姓加军衔不加职务,如可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汉语作品译成英语时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实际上不完全对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如何称呼教师,是直接叫Teacher 还是叫Teacher Zhang?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或 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把“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像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通过对比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称谓语的差异、禁忌和偏误,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博采众长的文化视野将助我们搭起一条通向国际的友好桥梁,使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也使我们更加了解西方文明。(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梁萍.中西方称呼语的模糊性差异对比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1.12

篇3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插花艺术》;应用;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G6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32-02

《插花艺术》是高等教育中园林、园艺、环境艺术、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植物学、花卉学、设计初步、植物造景等课程的后续开设课程,此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想象力,能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和造型原理,掌握各类材料的修剪与造型技巧,并且对市场有一定了解。学完该课程,学生进入相关行业工作,能做到应对市场制作出产品,或者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1 插花艺术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分为2个部分,理论教学和实训,实训通常安排在课程后期。这样的教学安排存在以下问题:插花是一门有生命力的、非常强调动手的课程,因此前期过多的理论教学显得生硬和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期的理论教学和演示与后期学生实训运用脱节,学生只是重复模仿,缺乏创新;学生不了解市场,课程讲授介绍大量花材、配件及工具,但实际上由于季节和地域限制,市场上的花材和配件都是有限的,造成学生设计很理想却无法适应市场进行产品制作;设计时学生往往不能把握实际尺寸,实训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常跟学生预想的不一样;实训时间短,学生针对插花的动手时间往往就在几天内,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花材的艺术性如花材的风韵、姿态表现、光线角度等需要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近、了解,因此亲手触摸和长时间观察体会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很难在仅仅几天的后期课程实训中做到。以上情况说明,《插花艺术》课程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情况

项目教学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有的也称作“任务驱动教学法”。该方法可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旨在让学生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积极、有目标地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与技巧训练。项目教学法体现个性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倡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按个性走上主动发展的道路[1]。

在《插花艺术》的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设定一个项目目标,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理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指导等方式,最后能依靠一定的理论知识制作出适合市场定位的作品,并且能对所有开销完成账目核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市场检验。项目结束后,学生能对各组作品和组内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做出评价,以此锻炼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解决传统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3 具体教学过程

3.1 确定项目任务

插花艺术是一门可操作性的生活艺术,市场应用广泛,因此项目的确定并不是由指导教师来提出的。提出项目之前,要求学生先对其可见的花卉艺术资料进行搜集、生活观察、图书馆查阅、网络学习及市场调查,该过程实际上是对插花分类知识的学习,并且由于观赏大量的作品,使学生对插花艺术的兴趣有了极大地提高。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组内自主推荐项目,1名组长担任信息汇总、组织和主要汇报工作。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由小组讨论自主提出最有兴趣、最希望做出的作品类型,由指导教师结合典型性、可行性和每组的区别性,与各小组讨论后做出项目任务的最后审定,如传统东方式插花、礼仪花束、现代花艺、家居装饰性插花等。

3.2 项目过程设计及方案制定

项目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之处在于学生能把握学习过程和内容,边学边做。因此在项目任务确定以后,教师结合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指导各小组有针对性地设计几大主要的项目模块,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学习和创作。如按照插花创作的步骤安排项目模块:立意—选材—造型插制—评价[2]。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每个模块的研究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将研究内容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且由于每一个模块都是为实践服务,学生表面看来是在构思完善创作作品,而实际是学习了传统教学中的各大理论,完成了项目过程的理解。在主要的项目模块确定后,需要指导教师与各小组讨论,针对每个模块的难易度来进行时间规划,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实践实施方案,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各小组按时完成各阶段学习、实践任务及汇报工作。

每个大型的项目模块只是提出了一个知识系统,各个分支需要指导老师能够熟练地把握,表现在大模块中包括许多小模块,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提出并解决,完成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但知识点的遗漏需要指导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比如“选材”模块中,包括花材选择、花器选择、配件选择、工具选择等内容,其中花材选择还细分为花材形状选择、大小选择、色彩选择等。学生要成功设计并制作出插花作品,一定要学习和应用好这些知识分支,因此项目教学法是考验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同样也是考验教师对整个知识系统和学习过程的控制力。

3.3 项目实施

由指导教师进行第1次的综合讲解,对于插花艺术的基本概念及范畴等知识需要学生能完全理解,然后按照指导教师提出的项目大模块开始进行任务安排。项目组长要针对每个组员的特点来分配任务,锻炼各自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立意”模块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生活观察,确定不同目标作品类型的用途、摆放位置和表现情趣等内容。项目组长安排成员通过分头拍照或绘图等方式进行调查,汇总后进行小组讨论,确定作品的基本构思。

“选材”模块是较大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花材形态及运用、市场上常用切花的花语及价格、花器材料和质感与插花类型的搭配、工具及配件选择等。指导教师要注意一些交叉学科知识的巩固,比如鲜切花的选购和保鲜是《花卉学》的内容。此时学生可通过大量的市场走访选择1~2个花器,若有制作礼仪插花的小组也可选购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练习。鲜切花因生命期短耗损太大,因此指导教师提议学生在校园中采摘一些植物性材料进行插花工具的操作练习。学生根据作品构思和市场走访选择合适的花材,由小组讨论后汇总花材种类、数量、颜色、大概价格等资料,做出表格后提交给指导教师。

“造型插制”模块是插花艺术的核心,包括材料修剪整形和插花造型。材料修剪整形在第2模块时可先用校园植物性材料训练,鼓励学生创新技能手法,熟练后可购买一定的鲜切花进行比例关系确定,练习修剪、固定和弯曲等技能。小组可通过练习基本花型进行插花技能的练习。此时学生容易进入一个迷区,就是可以模仿基本花型,但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总会很别扭,且不知该如何修改。因此,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造型法则的学习,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强调重心、焦点、稳定感等构图要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设计走向成熟。

“评价模块”首先要求各项目小组互相参观,学习把握作品的观赏部位和角度,尝试领会制作者的意图,品味特别的制作设计手法,并且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提出意见。然后由指导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插花作品的欣赏,进行综合评比。有条件的也可以由市场做出评价,将作品摆放在校园内或校门口进行调查,问卷、投票或拍卖售卖等形式都是可行的。

“结算”模块是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市场,插花艺术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同样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带来经济效益。从项目开始就要求每个小组专门设置1名人员进行账目的记录,将所有材料费、路费、资料费等都详细记入账目,使账目分门别类、清晰明了,培养学生整理账目的能力。依照作品材料费用及过程损耗,小组核算并提交作品的成本费和建议市场售价,并由各小组讨论其合理性;若有作品拍卖或售卖,小组需另计利润,进一步讨论作品的市场推广价值及改进。

每个模块完成后要求项目小组提交报告1份,汇报模块实施期间学习到的内容和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遇到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参与下,各组间相互交流问题和解决方法。

3.4 项目评估总结

项目进行结束以后,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过程总结,包括学生的个人总结、组员互评、指导教师评价等形式。学生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创设出的真实职业情境下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对待问题时给出的方案与策略不同,使得每项任务的判断标准并不是唯一,而是多样化的,因此指导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一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协调交流能力,在组内起到的积极作用等个人素质;二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技能、创新精神等方面,且应注意针对项目对全过程做出综合评价,或分阶段分别评价。对于进步快、技能熟练、创新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提出表扬,对优秀学生和作品发放奖状或奖品进行鼓励。

除此之外,指导教师对全过程进行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操作和自评等过程,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各种问题,加以研究分析,以此来改善将来的教学过程和方法[4]。

4 结语

此次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项目教学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高于传统教学,既要区别于讲授,又要把握住适当的引导;知识系统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要求很高;因为需要观察学生每一步研究的方向,所以时间花费更多。对学生来讲,动手操作并不难,最大难度在于要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因此项目起始阶段怎样提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需要指导老师认真地进行研究。另外,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和售卖等活动时较腼腆,难以进入角色,讨论时部分同学不善于表达观点,这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也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艺术》课程中的运用与实践,基本解决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脱节现象,使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交流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实现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43-44.

[2] 黎佩霞,范燕萍.插花艺术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短信 移动支付 生活缴费

中图分类号:TN9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24-0063-04

1 引言

当前,通过互联网、手机客户端方式缴纳家庭水电费这一新生事物已得到普及和认可。而社会大众中会操作手机短信的人群更加广泛,通过短信缴费有很多优点,如:通信费用低;随时随地,不受停电、断网的影响;无需智能手机,不用考虑手机流量费用等。但短信缴费未获实用和普及,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缴水电费的流程一般包括输入户号、查询欠费、确认信息、支付四个步骤,从短信操作的角度看,过于复杂冗长;

(2)短信付款难。

本文介绍了短信缴纳水电费的整体实现方法及优化流程,用户只需要发送2条短信,即可完成查询缴费和付款。

2 实现方法与关键技术

2.1 系统结构与缴费过程

2.2 短信缴费与优化的关键技术

(1)短信支付实现的关键点

短信支付的优势在于局端能够直接确定用户身份(手机号);缺点在于不可能要求用户通过短信提供支付账户名和密码。因此,须采用无磁无密支付方式,用户首次将手机号绑定支付账户后,后续可直接确认从支付账户付款。

(2)短信交互流程优化

第一步:引导用户使用网站方式注册、绑定支付账户和登记缴费户号,在后续使用中,可随时通过网站和短信缴费,特别是在短信缴费交互过程中不需要用户提供户号,降低了用户交互复杂度和错误几率。

第二步:向用户提供唯一的短信代码。用户只需发送一个固定短信代码到固定短信端口,后续通过短信交互引导用户完成缴费。不再需要用户记忆多个短信代码,如S代表水、T代表电视等,降低使用门槛,提高便捷性。

第三步:收到用户缴费指令后,一次性向用户提供所有查询结果供用户选择。用户发送一个固定短信代码到固定短信端口后,仍面临选择缴费类型(水、电、气、电视、社保等)、收费单位(本地可能有同行业几家收费单位各自独立)的问题。

通过优化,用户只需2步即可完成全部过程。此外,仅发1条短信就能查询家庭水电等生活费用的所有欠费情况。

2.3 整体实现流程

(1)用户查询和缴费(见图2)

(2)对账

每日凌晨应用平台、行业单位平台和支付平成前日对账,三方对账以支付平台为准,对账流程(见图3)具体如下:

1)由支付平台发起对账,传送对账文件至应用平台;

2)应用平台根据对账文件,与缴费记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对账文件传送至行业单位平台;

3)行业单位平台根据对账文件进行核对,并根据账务差异情况进行核销和补销处理,直至平账。

3 总结

在缴纳水电费电子渠道中,短信由于其交互的局限性以及支付方面的障碍,未能成为实用普及的方法。本文对短信缴费的系统结构、整体流程进行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短信支付的关键点与交互流程的优化方法。通过优化,用户只需发送2条短信、每条短信仅一个字符,即可完成查缴过程,使短信成为一种实用、便捷的缴费方法。

参考文献:

[1] 许罗德. 推动移动支付业务融合发展[J]. 中国金融, 2013(1): 12-13.

[2] 陈亮. 基于手机支付的同城电子商务系统研究[J]. 移动通信, 2010(15): 76-80.

[3] 黄丽云,黄瑾,陆宏治. 移动支付风险与安全机制分析[J]. 移动通信, 2013(1): 84-87.

篇5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学生在学习知识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而每个学生都有其智能上的优势,传统的教学一味强调教学内容的统一、授课方式的统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别,是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教师的作用应在教育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激励学生来发掘自身的优势,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差异教学的特点正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差异化教学不仅立足于学生的差异,而是积极地探讨多元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在整个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中,强调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且不断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勇于创新。

1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1 课程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授课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及对课程学习的期望,我们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调研,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我们采用课上、课下,邮件、QQ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所具备的基础能力情况和目标技能的差异。例如学生是否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否使用常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及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期望程度。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份,我们也要了解学生中是否有部分人已经掌握了本课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知识点,我们在安排差异化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到内容的层次性,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给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水平面上学习,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完成更高层次的综合练习。

1.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教学目标

以前的教学目标是根据课程大纲对全体学生统一设置,这种方式也常常会导致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同学跟不上。甚至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同学反映像听天书,其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同学学习兴趣下降,到课率降低。而差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设计,教学目标是层次化的,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我们把教学目标层次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拓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对所有学生的基本要求;提高性目标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的要求,拓展性目标是针对基础好,对所学课程有强烈兴趣的学生的要求。

我们采取的步骤主要有以下两点:(1)确定起点:对照教学课程大纲,通过对学生初始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差异化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参照绝大部分同学的基础能力进行教学,对基础特别弱的学生安排课前预习的准备知识,这些准备知识包括查阅文献、完成部分针对性的作业,事实证明,这种预习的方式对基础弱的学生很有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树立了自信,对问题的讨论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也不再抱有畏惧的心态。而对程度好的学生,我们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拓展的知识要求他们课后进一步思考。下次课堂会适当点评,学生们都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课程十分期待。(2)分层次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差异化教学大纲,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对起点较低的学生采用由浅入深、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把差异化教学目标再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形成目标链以达到最终要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合适的起点。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中Office应用,我们分别提出了基础点、提高点以及技巧点,有的学生会从基础的排版编辑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进入到Office的高级应用。最终每个学生都从中受益,获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做到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程的基本学习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创造性地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1.3 课程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

1.3.1 针对学生基本知识进行选择

根据我们多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调研,实际上一年级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水平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大部分同学对即将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一定的预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和较强都是小比例的。

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第二章是计算机软件应用基础,主要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具体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内容,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应用水平差异性很大,Word、PowerPoint掌握的程度远远高于Excel,因此我们在这一章教学中,采取了不讲或少讲Word和PowerPoint,增大Excel教学内容,对Word和PowerPoint安排详尽的实验内容,并鼓励学生完成高质量的word排版及PPT制作,取得很好效果。课下我们安排了Office应用大作业,大家自由选题,做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我们也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在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对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提供拓展性要求是进行综合的项目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学生们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仅灵活应用课堂讲授的知识,还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指导老师交流,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文件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提及很少,但在做项目时涉及到大量的文件操作的技巧与方法,学生们一步一步攻克难关,当项目最后调试通过时,许多学生都感慨没想到一个学期的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从对C++一无所知,到能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他们都很感谢老师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3.2 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选择

调整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我们授课对象分布全校非IT类所有专业,理工、人文、医科的学生由于专业不同,他们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及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对不同的大类尽量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专业进行联系,在使用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到学生已有的各方面知识,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经济、法律、伦理道德、心理、数学、环保、审美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1.3.3 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选择

90后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个性,他们的学习风格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内向的学生几乎从不向老师提出问题,我们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学业的发展十分重要,踏实、独立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和协作是学生在大学阶段需培养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采用性格互补,和谐发现的宗旨,安排了不同的作业。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作业PPT展示,我们要求学生上台演讲,平时从不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学生,在100多人的大课堂进行演讲的经历,他们表示从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1.4 差异化教学评价

教学的评估是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差异化教学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准备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问题,从而进一步对差异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1.4.1 差异教学评价标准

我们对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题库,在实施分阶段机考的试卷中,按照基础题+提高题+应用题层次出题,通过不同层次能很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平时成绩包括课程学习态度、课堂出勤率、实验作业与练习题。这些考核都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自动评判。

1.4.2 差异性评价内容

根据学生的差异组织教学,评价方式就不能仅靠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我们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从个人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全面地展示与发展自己。

篇6

她几十年如一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美学融入插花艺术。她所有的作品,无不有着逃脱烟火的怀想。

林爱卿,台湾“中华花艺文教基金会”花艺教授,2008年开始在北京教授插花,致力于将传统融入日常。

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

林爱卿从小就特别爱好插花,工作后,因为清闲,就跟着老师学插花。那时,所有插花教程都是日本的。学了半年,她问老师,如果想深造,必须去日本吗?老师说,日本插花只能教技巧,无法述说背后的故事,它没有故事,因为插花是中国的。

林爱卿便研习中国文化,一做就是30年。

2007年,她已是名满全球的插花教授,应邀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插花艺术展。艺术展上,日本、韩国,包括欧洲一些国家的艺术受到追棒,中国大陆却寂寂无闻。

林爱卿深受刺激,“插花曾是中国文人的主要生活方式,在唐宋时期,曾影响了整个世界。时至今日,插花舞台上却没了中国的一席之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刚结束,林爱卿的北京花艺工作室就成立了。首批就招收了80名学生,学生中除了家庭主妇,还有公司白领、企业董事长。花艺教学围绕写景、理念、心象、造型四大类型,以及传统六大花器展开。核心就是对自然界的观感。

学插花,先要学习如何欣赏大自然,然后移花入室,经过心理转换,以花,将作品变成一幅画,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理念。

林爱卿认为,最好的花材在野外。她让学员们在上班路上,在散步的公园里,在登山路途中,寻找材料。野花、野草、棉布、枯枝都可以用,食品包装纸、田野里捡来的旧篮子,可成为插花器具。创作时也不给固定章法,唯一要求就是作品不能华丽,必须清淡简洁。寻找花材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们放慢行走脚步的过程。

林爱卿教大家和一枝花对视,细细观察。插花时要将花姿最美的那面表现出来。

插花人的站位、花的朝向也有讲究。坐北朝南是中国的方位艺术,人站北面,花枝面向南,绝不能为了操作方便面向自己。在写景盘花中,两株花之间的水道方向如能切合八卦图样,则给人灵动自然之感。反之,整个作品则死气沉沉。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核心是万物皆美,美就是合情合理。一件简单作品,也要你具有宏大宇宙观,然后独自逃脱喧嚣,才能使作品取其形、求其意、悟其道。”

插花是一门需要专注的艺术,很能磨练耐心。一名学生沉浸在公司破产、婚姻失败的阴影中。林爱卿就让她每次插花前,都拿着一根枯藤反复抚摸。一两个小时后,在人手心的温度下,枯藤变软了,容易弯曲造型。这名学生也在漫长的抚摸中冥想,和自然对话。

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每次来都气定神闲,说起那段生活经历也能轻描淡写了。每次看她的作品,林爱卿都惊叹不已,绝望、动荡、枯萎荡然无存,代之的是温暖、动人、苏醒,还有丝丝撩人的招惹。这是自然和人之间最好的应和。

兼收并蓄,美的过程保持尊重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林爱卿追求的至高目标。

她告诉学生,中国插花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优秀作品必须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因此,取材必须从自然界中信手拈来,通过自己理解的形态美、色彩美,去表现一种“真态”。

她极力反对工匠似的人工制作,不允许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她要让中国插花自然多变,既有形式,又不拘泥于形式,既有规范,又不规范。

而这个观念的转变,林爱卿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

最初她学日本插花,上课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铁丝把花材穿起来。林爱卿很拒绝这种技法。可没有铁丝,就插不出日本插花要求的姿态、角度。她下决心,要摒弃这种人为的理念。足足用了两年时间和自己抗争,她才清零。

这段时间里,她跟花草为伍,每每拿起花材,她就对自己说,不能加重它的负担,要保持原生态的样子。

林爱卿承认,日本插花的美是走向极致、简约极致的美。但她不喜欢它达到这种美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太多人为元素,是对花的摧残。

对于日本插花简约的理念,林爱卿则融入到教学中。对于韩国插花的内敛、巴西插花的热烈,她也都有所吸收。兼收并蓄各类艺术思潮,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之意,是她的最大梦想。

这需要高妙的融会贯通。西方花艺强调色彩,形式次要,最后才讲究意境。日本和韩国花艺强调形式,意境第二位,最后是色彩。中国花艺则强调意境,色彩其次,形式不太重要。所以,不管西方的色彩,还是东方的形式,最终都要能为中国式“意境”服务。

回归生活,艺术引领产业

潜心研究以后,林爱卿发现,和众多流派讲究“花道”相比,她更喜欢用“花艺”这个词概括中国插花文化。道,层面太高,属于哲学领域,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花艺则拥有更多尘世气息,从物到艺,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然后才是道,道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

于是,她做了变革,不再让传统插花束之高阁,变阳春白雪为下里巴人。现在,新招收的学生从简单的生活花艺入手,致力于应用。他们中有开茶艺馆的、开陶艺坊的、做家居设计的,甚至有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花店业主。

2015年3月8日,林爱卿应邀为一家高档会所的主题活动插制桌花。她带了五个学生一起制作,以写景花的原理,用帝王花搭配浅粉紫色玫瑰,配以洋桔梗、雪柳、海棠等,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犹如再现春日花园美景。作品随着转盘移动,可360度观赏,恰似移步换景。

几个法国来的客人说,在世界各地从没关注过餐桌花,但在中国,这餐桌花却美得惊心动魄。

事后,主办方给了3万元报酬,林爱卿扣除了花材费用,每个学生发了5000余元的辛苦费。学生们没想到,随意一个作品,竟有这么大的经济效益。

林爱卿意识到,让传统插花回归生活,就要引入商业元素,而在之前,这一点恰恰是她极力回避的。

于是,林爱卿陆续进行了一些尝试。她举办北京插花艺术展,对外承接各类订单的消息。她成立图书策划工作室,出版花艺研究与展览成果、花艺丛书、花艺杂志等。她冠名一些模特大赛,让插花变成模特展示技艺的必选项。

一枝花、一片叶、一颗安静的心,就可以变幻出一道意蕴无穷的风景。插花变成一种社会参与力量之日,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之时。对此,林爱卿充满信心。

篇7

【关键词】教法研究 兴趣教学 劳动与技术 中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1-02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活动的源动力。只有喜欢学,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对于深入推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喜欢上劳技课,这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本人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现代教育新理念——民主与宽松的课堂

现代教育主张民主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时,我尽量用和蔼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他们会从中受到感染,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

多关心鼓励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劳动与技术课堂中,有较多的时间是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每年12月份是雕刻水仙花的季节,我教学生学习《蟹爪水仙的雕刻》,有的学生很害怕,由于胆小、害羞而不敢动手,我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同时及时制止其他学生的嘲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他们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我适当地放一些轻音乐,随着音乐的流淌,整个教室始终充满着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息,学生学习得非常愉快。大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创设兴趣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引子,一个恰当精彩的导入可以刺激学生心灵中蕴藏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学习,使其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迅速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展示教具直观导入,展示精美的劳技作品的实物或图片。先把要学做的作品成果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要“做”的欲望。如在学习《嫁接》一节时,我先展示一些图片(通过嫁接形成的植株),一棵杜鹃树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树状月季、龙凤牡丹、“锦上添花”等等,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欲望。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对嫁接繁殖产生浓厚的兴趣。

也可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带着着问题很快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水仙雕刻造型中,我给学生看两组图片,一组是“直仙”——自然生长的水仙作品,另一组是经过雕刻造型优美的水仙作品,继而提问,为什么经过雕刻的水仙会有各种造型出现?怎么雕刻?又如:介绍养花的土壤时,从“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中先了解到中国的土地资源丰富,是个农业大国。随后提出问题:土壤在植物栽培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土壤的种类很多,那么它最有代表性的分类是怎么分的呢?什么样的土壤是一般花卉栽培的理想用土?由此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情境,犹如注入一支思维兴奋剂,刺激学生带着问题自发地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显然,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的要求,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创设情境,无疑会使学生进入受激发的最佳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三、巧用现代教学手段——电教多媒体

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对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巧用多媒体可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技能教学中,离开了各种直观手段,只用贫乏的讲解,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示范演示也是必要的。有些动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学习材料直观化,变枯燥为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思考、探索转化。如:《插花艺术》的“插花技法”中,为了造型的需要,学习人工弯枝的方法时,为使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我把文字直观化,使弯枝的动作要领展示在屏幕上。我利用三角梅的枝条,边利用图片讲解边通过实物展示仪用实物进行示范,既形象又明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录像设备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过程、片段摄录下来,然后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自己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及时地获得直观、形象的自我反馈,能及时地反思,再加上被摄者是自己熟识的同学,所以课堂教学时学生兴趣特别高,气氛特别浓,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此外,各种花卉、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都可以用来优化和丰富教学。如在合适的时候介绍现代科技成果。学生对周围世界特别是最新发生的事情,不但好奇,而且还怀有积极探索的欲望。在园艺课上,例如讲花卉无性繁殖时,可给他们看视频花卉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讲种子繁殖时,可提供太空育种视频,我国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着如花卉、蔬菜等各种种子上了太空利用太空诱变等选出新品种。在上土壤这部分知识中,介绍精准技术、无土栽培。这些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视觉也受到了冲击。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广泛应用,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四、亲历实践、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的第一特征就是实践性。在实践中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到操作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成功总是会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能得到同学的羡慕和老师的表扬肯定。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的满足,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手工制作课——笔筒的制作,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周围的材料,运用简单工具和方法来加工,构思、设计、制作出一个美观、实用和新颖的笔筒。学生们合作分工后,每个同学都深入其中,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修改,战胜了实践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看看他们的作品,有的是多功能可拆卸的笔筒、有的做成了房屋造型、有的做成圆筒冰淇淋样子、有的是奥林匹克五环的造型……各式各样,他们在快乐地实践、思考,在快乐中激发创新的火花。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生们获得了一次次的成功,而他们都会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学生只有不断体验到成功,才有继续学习的信心,才能获得持久的兴趣,才能发掘出他们的潜力。

总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亲自动手去做,做则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有了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乐此不疲,动手实践自然成为孩子们乐意做的事,觉得是一种享受。

五、科学评比、激发动力、活化教学

中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求胜心理,他们对参与竞赛的热情很高。用竞赛的方法特别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适当地安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评比活动,可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学习花卉的上盆,要求学生会正确的上盆步骤,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上盆比赛,看哪一组同学完成得最好。从垫片上看是否做到盖而不堵,挡而不死;栽苗位置准确,深浅合适度;盆沿干净,土表平整;工具整齐,场地干净;认真操作,不怕脏累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同时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盆花的日常栽培管理,每隔一段时间交流栽培心得并开展评比活动。还有开展比如插花比赛、水仙花雕刻比赛、开展知识抢答竞赛等等,上述竞赛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技术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而且活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自始至终充满着乐趣。

在劳技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质,研究教材,了解学生。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乐趣,将兴趣转化为动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真正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