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食品安全委员会
一、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监管是《食品安全法》的核心内容,而综合协调机制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前提,明确监管中的综合协调法律问题,可以完善和合理构建《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及理论框架。通过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能划分的法律分析,理清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可丰富行政组织的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机关职能的划分,对于我国行政组织的合理构建也有借鉴意义。对食品安全监管中各部门的具体职责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的分析有利于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实现有效合作。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就难以见到监管的成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规定过于简单,与卫生部综合协调职能存在重叠、冲突问题,且食品安全委员会下设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地位更为尴尬,此种权责不清状态导致履职效果不理想,未形成预期的良好效应。因此,明确“综合协调”职能的具体含义及综合协调机制,理清食安委的性质、地位、运作和职责,寻求建立真正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有利于中央层面的监管与协调机制的完善和顺利运转,促进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进行的多层次、全方面、高效有力的监管,尤其在食品安全危机突发之时,可以迅速联合起来,及时反应和处理危机,避免损害的扩大,从而真正做到捍卫食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二、关于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的内涵及方式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部具有“综合协调”职责。但是在实际履行该“综合协调”职责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需要从界定“综合协调”入手,深入分析其内涵及方式。
(一)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内涵
根据《食品安全法》等行政组织法的规定,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指:负责综合协调的部门在法律规范的指引下,通过不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的提领组合、补充和互动,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谐一致,以形成更好程度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工作活动。
提领、使之协调一致是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的重要功能。综合协调的任务在于在综合协调部门的领导下,全面分析某个时期或某种食品安全工作的形势和职责,调整工作的重点、思路和方法等,根据法律规定,及时明确各监管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解决该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至于某种涉及食品安全的行为的法律性质与后果,由相应的有权的监管部门依法进行,综合协调无法直接涉及具体行为人的法律权利或义务。
法律对综合协调工作主要是原则性规定,大量的综合协调工作将来源于综合协调机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与卫生行政部门自己承担的其他法定职责具有重合性和区别性。
(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的方式
由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内涵可见,综合协调需要由综合协调部门采取措施提领组合具体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其他各个监管部门,使之补充、互动,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责以解决具体任务。协调部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综合协调:(1)通过实施例会、联络员会议、临时会议等项制度,对于涉及多部门的食品安全事项,各部门之间可以通过联合发文制度实施管理目的。(2)对于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处理对外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共同会商讨论作出决定。(3)实施签署协议或者备忘录制度,解决部门间及地域间的职能交叉与冲突,实现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4)以现行各监管部门考评制度为基础,通过实施综合绩效考察制度,将某一地域的或全国的食品安全整体工作作为综合绩效考察的对象,推进和实现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
三、关于卫生部的“综合协调”职能
(一)对卫生部“综合协调”职能的界定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据此,《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规定了“卫生部牵头建立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负责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和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卫生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各部门要密切协同,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由上述法律文件可见,卫生部具有“综合协调”职能,主要指卫生部需要“综合”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并且在其中起到“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作用。
(二)对卫生部“综合协调”职能内容的理解
首先,就“综合协调”职能来讲,《卫生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主要包括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按照法律的规定,卫生部要统筹这些职能部门,综合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让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长处。
其次,在出现食品安全隐患或者问题时,虽然法律规定了各个部门的职责,但是在各部门行使职权的时候,不能避免职权的交叉与重复。此时,则需要卫生部出面进行一定的协调与商议,以便使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更加协调地解决问题。
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90-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92
食品的检验主要是按照国家的一些技术标准,并按照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等对食品的原料以及辅助材料实施的检验。俗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食品安全问题要能充分重视。近些年出现的一些瘦肉精以及毒奶粉事件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为此,就要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加以充分重视,通过多种手段来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
1 食品检测的主要内涵以及重要作用
1.1 食品检测的主要内涵分析
食品的检验检测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有对食品的感官检测以及食品中的营养成分以及污染物等方面的检测,还要对食品的质量保障合格。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来对食品卫生以及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国家以及地区的食品检测体系能力以及水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对食品安全为主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进行构建。从食品检验检测的涵义上来看,主要是对某一区域以及品种的食品小样本实施抽查分析判断,对这一区域的整体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科学抽验,主要就是对食品安全进行的保障。在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食品检验检测的必要性愈来愈突出,在这一过程中深入地理解食品检验检测的内涵就比较重要。
1.2 食品检测的重要作用分析
处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对食品检验检测有着其必要性,在作用的发挥上也比较突出。通过食品的检验检测能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生产水平提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食品的检验检测是在科学基础上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以及计划的抽验和检测,所以在科学性以及代表性的特征上比较突出,可以使某一区域食品的安全状况得到全面反映。在检验检测的结果方面,也能够使市场的食品优劣真假得到反映,有助于宣传以及保护合格优质的产品,从而能够有效消除食品的安全隐患。
加强对食品的检验检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食品作为国之发展的根本,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保障,关乎社会的稳定发展。尤其我国当前正处在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阶段,只有在食品安全层面得到了保障,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目标实现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
对食品的检验检测还能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水平提升有着积极作用,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主要承担着为政府提供技术决策以及服务的作用,这也是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手段。在食品的检验检测过程中,通过对食品的资料收据的掌握,能从多方面了解食品安全的隐患问题,从而更加准确地使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效得到把握,这样就对食品的安全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2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2.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小、弱、差等方面,食品的监管所涉及到的检验部门比较多,所以在实际的职能方面就有盲点存在。由于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对种植以及养殖业源头的污染加工运输等就会有着相应的影响。还有是在微生物的污染方面以及包装材料方面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从而就带来了质量层面的问题。由于食品检测监督的条件以及体系没有得到完善性以及在食品安全法规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健全,食品的供应链的利益相关者存在着违法生产以及经营方面的问题,都带来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2.2 我国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的体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检验检测技术水平相对比较差,还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这就造成了在一些方法的应用上不能科学化的呈现。从当前的标准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操作流程来看,有诸多的食品都是在农田生产然后再进行加工的,在具体的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上就比较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就会使得一些没有达到标准的食品混入其中。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的流程方面没有得到科学化以及完整性的呈现,这一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根据实际的检测标准来看,一个科学完整的食品检测体系要能从多方面进行覆盖。而实际情况是,体制的制度健全方面还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在检测过程中还受到人力以及物力层面的限制,食品的风险检测评估机制没有完善等,这就不能保障食品的安全性。还有一些食品企业设立了自己的产品质检部门,但是由于在利益的驱使下,就在质检部门的作用层面有了弱化,从而造成了食品不合格的问题比较突出。
食品检测方式还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对食品的检测还没有形成统一化的标准,这就为其实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不仅如此,食品的检验检测机构在力量上还相对比较薄弱,和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对食品的检验检测在人员以及技术层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也体现在食品检测机构的力量上存在着不足,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
从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完全适应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对食品检测信息的共享以及互补等不能有效满足检测的实际需要。从食品检测检验实验室的资质管理层面来看,还有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在技术能力以及质量保证层面都有着要求上的提出。在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管理结果认定层面缺乏全面统一的认定管理制度等。
3 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对策探究
对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在完善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构建层面要注重,从多方面进行体系的完善以及加大食品检测检验网络化的建设,让食品检测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从政府部门层面来说,要能建立开放式的食品检验检测的相关制度,食品的检测检验工作透明度以及公正性要能得到充分保障,同行间的竞争机制也要能够加强;最后,要突破一些食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科学地指导以及扶持政府在食品安全保障上的工作。
构建集中统一的政府主管机构,在食品安全管理的模式层面要进行创新发展,从而建立统一化的以及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模式。对以往的食品监管制度使用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积极地向发达国家学习管理监督的经验,创建科学化的监督管理制度,在执法中要明确各机构的职责,使责任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通过主管机构的统一集中化,食品的安全管理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要进一步将地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以及监管的体系得到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监管的工作上已经形成了级数的体系,要对每个级别的体系都要能够进行完善化以及加强。对组织的领导能力进行强化,并使分工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逐渐使之形成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体,并将食品的监督和评价性得到有效结合,使检验检测机构的作用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政府方面在食品检验检测的财政投入力度上要能进一步加大,可将其列入到年度财政预算以及结合实际来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
要充分加强对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的网络化建设,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食品检验检测的水平提升也有着积极作用。通过网络化的建设能够使食品检验检测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也能够使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在竞争式以及开放式的发展目标上得到有效实现。对食品检验检测的标准层面以及技术手段上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任何体系的建设都和标准化建设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对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建设,就要能够从标准化层面进行加强,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控制,对食品的生产以及加工和销售等重要的环节进行加强质量的控制。
我国在食品检验检测的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就是实施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从而从多方面使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水平得以保证。这就需要建立食品安全为核心,和本部门监管职责得到有效结合,满足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在检验检测网络化制度的建设方面要能充分加强,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各方面能力。要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核来建立食品检验检测市场进入以及退出制度,将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现阶段的发展中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善,进一步使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得到完善。只有在食品安全上有了保证,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地使人们的生命健康得以保障。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从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实际情况出发,最大程度地使我国食品检验检测的建设得到完善的呈现。文章主要从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以及体系现状等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有助于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羊芳.提升食品检验结果准确度的探析[J].科技传
播,2014,(8).
[2] 曾庆艳.议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药物
应用,2013,(16).
[3] 占晓刚,周玮婧.新时期如何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
体系建设[J].中国食品,2013,(9).
[4] 冯荷英.中国生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价值工
程,2013,(3).
[5] 龙红,梅灿辉.我国食品安全预警体系和溯源体系发
篇3
【摘要】激励性规制是规制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的内容,但在食品安全规制领域却无法实现保障安全的作用。行政法以规制主1的新内涵,使激励性规制能够真正实施保障食品安全的功能。
【关键词】食品安全 激励性规制
规制主体 规制程序。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探源。
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所谓激励性规制,就是在保持原有规制结构的条件下,激励被规制企业提高内部效率,也就是给予受规制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生产或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①激励性规制给予受规制企业一定的价格制定权,让其利用信息优势和利润最大化动机,主动提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并获取由此带来的利润增额。
从规制经济学的视角出发,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可以定义为激励被规制食品生产企业提高内部效率,给予受规制食品企业以竞争压力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正面诱因,以激励其降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至于食品生产企业有没有制造伪劣食品,并不在激励性规制的考虑范围内。其实质上属于传统的经济性规制,而非社会性规制,显然无法达到保障食品安全的目的。如就“三鹿”
奶粉生产厂商而言,运用规制经济学工具分析,其生产效率不可谓不高,经济效益不可谓不好,应是一个成功的激励性规制案例,但其社会效益却相当糟糕。因而有必要对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予以新的解读。
行政法学以规制主体的权力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的核心价值———安全,强调规制主体的合法性、规制理念的先进性、规制程序的开放性,故能较好地弥补规制经济学只注重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效益的缺陷,赋予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新的生命力。因此,行政法视野下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可以定义为:国家食品安全规制主体,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通过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促进食品安全参与主体遵守法律规范,以维护食品安全的行为。对此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读。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合法性。
规制经济学一般不研究规制主体的来源、组织机构、职权构成,而行政法学却非常注重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
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和相对人是一对基本范畴,据此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合法性应包括两条主线:
一是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合法性。在我国,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权力来源于组织法或者单行法的授权,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其性质是法律执行机关,而法律是公民意志的体现,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体的实质就是公民的委托代言人,主体性质的合法性意味着其规制行为必须满足公民的要求,保障公民的权利。二是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对象的合法性。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对象包括规制主体自身、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对规制主体自身的激励新规制“更在于使政府中每一工作人员的内在潜能得到最高的发挥;不重在以督策与管束方法处理人事问题,而重在以科学的知识技术及‘人性’的观点,促进自动自发的服务精神”②。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频发,归根结底都是由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法治意识淡薄,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漠视他人生命健康权,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所致。传统的规制手段以事后惩戒为主,面对我国食品产业准入门槛低,从业人员众多,存在数十万家中小食品生产经营户的现状,难以起到良好的规制效果。故有必要运用激励性规制手段,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守法经营,生产销售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食品,进而通过食品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机制,将伪劣食品生产商逐出市场。由于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很容易成为伪劣食品的受害者。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主要通过强制食品信息披露和普及食品科学知识,防止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的损害,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远离假冒伪劣食品,最终使其自然消亡。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理念的先进性。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理念的先进性,必须依靠其背后的价值支撑。规制经济学的价值基础是效率,在食品安全规制中,即便实现了效率价值,也无法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的保障无济于事。而行政法产生的基础是“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按照代议制理论,行政权力来源于公民的授权,其运行的价值基础是人权保障。在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中,食品的安全性就是基于人权保障这一价值而产生的先进理念。
安全作为一种价值观,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安全价值的重要性,英国功利主义法学派边沁认为,立法者要想保障社会幸福,就必须努力达到四个目标,即保证公民的生计、富裕、平等和安全。③边沁所说的安全包含着身体、名誉、财产、职业不受内乱外患的侵扰。博登海默对安全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追求安全的欲望促使人类去寻求公共保护,以抵制对一个人的生命、肢体、名誉和财产所作的非法侵犯。”④这里,博登海默把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使一个人的生命、肢体、名誉和财产免受非法侵犯。那么,安全价值的含义是什么呢?我国学者卓泽渊认为:“安全价值是指,能直接确认和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自由等,保证人们的安全,满足人们的安全需要。”⑤“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人权,生命健康权的保障是安全价值的最核心的内涵”,⑥树立科学的食品安全激励规制理念就是把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作为基本原则,贯穿于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的始终。显然,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通过具体行政行为的运行,促进规制主体、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依法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必能将体现于行政法中的食品安全理念变为现实。 转贴于
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程序的开放性。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期间的总和。规制经济学理论不研究程序问题,对于所提出的激励性规制的特许权投标制度、区域间比较竞争、价格上限规制和社会契约等制度,也并未探讨其实施程序。而行政法可称为程序法,尤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程序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人们普遍坚信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行政法基本等同于行政程序法,如美国最为重要的行政法就是1946年颁布的《联邦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具有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合法行使、保障相对人的人格尊严、促进行政权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等功能。自从规制运动产生以来,规制程序体现了相对民主参与原则,就“监管权力运行的程序而言,也从单向式的监管程序发展为开放式的、互动的公众参与机制。”⑦在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中,无论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还是消费者的激励,均是通过开放性程序实施,表现为以下几种公众参与程序。
首先是公众立法参与程序。《食品安全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宪法中公民参政议政权的具体体现,只是原则性太强,操作性不足。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立法,是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法律、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也包括行政法规、部委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范围相当广泛。不管什么主体立法,在颁布以前都应当通过网上问卷、开立法听证会、发调查问卷等方式大量听取公众的意见。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问题,更应当满足大多数公众的要求。
其次是公众协助执法程序。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关系到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权保障,也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监管机构和公众对此都有共同的利益,这算是行政监管工作中最得民心的项目。为此,我们应当打造公众协助执法机制。比如,建立简便易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举报制度,第一时间把有关安全监管信息传达给监管部门,让违法食品厂商无处可逃,将监管权力覆盖到整个食品链条中。
第三是社会团体参与程序。现阶段对于成立社会团体的程序要求过于严格,明显具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但是实践中很多社会团体无法确立业务主管单位,即便有业务主管单位也难以得到审查同意。因此,应简化设立社会团体的程序。同时,通过立法授予社会团体食品安全监管职权,如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食品安全的检测、风险评估、信用评估、信息收集、分析、披露权等。唯有如此,才能保障食品安全激励性规制程序的开放性。(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注释。
①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朱绍文,胡欣欣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第151~153页。
②罗豪才,宋功德:“现代行政法学与制约、激励机制”,《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第86页。
③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04页。
④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4页。
篇4
1.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工作目标
2.坚定不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集中治理整顿
3.严惩重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4.健全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体系,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关键
5.切实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是食品安全的基石
6.落实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责任,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
7.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8.大力推行有奖举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食品安全工作群防群治格局
从2008年开始,食品安全事件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2010~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更是连续“荣登”年度热点话题前十位,至今仍炙手可热。
针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事件和摇摇欲坠的公众信心,国务院于今年6月23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近7 500字,从国家层面上提出食品安全整治的指导思想,并明确了工作目标——三年取得明显成效,五年完善监管体制。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顾振华应邀,为消费者解读《决定》。
综合协调各项资源,
破除监管严而无功
不止一位行业人士声称:“中国是食品安全监管最严的国家。”许多消费者可能对此并不认同。然而,事实的确如此,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之严格、监管体系之庞大、监督检查频率之高,居于世界前列,但为何会严而无功?
“一方面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群防群治格局未建立,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复和边界不清造成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顾振华给出解答。他认为,《决定》中最给力的部分之一,就是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即强调“综合协调”。
我国现行的食品监管制度是“分段管理”,优点是让各个部门发挥职责,控制好每一阶段的食品安全。比如农业部门负责使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另外,食药监、卫生、商务等部门各司其职……然而,这一理想化的分工模式和看似周密的监管体制,在实际操作上却存在许多问题——形成了职能交叉和缝隙。例如,取缔无证经营的小饭店是工商局的职责还是食药监局的职责?问题猪肉在市场上流通,这是农业部的责任还是工商局的责任?大家一起负责,等于没有人负责。
这就体现了综合协调的内涵——资源整合,无缝监管。顾振华认为,监管职能必须要做到职责明确、责权一致,才不会造成监管空隙。“比如,粮食或蔬菜出现农药残留问题,追责的一定是监管种植的部门,不用各个部门浩浩荡荡参与查办,既分散力量,又造成资源浪费。”
综合协调的另一个内涵就是监管的网络建设,特别是基层监管。乡、镇、街道是监管的基础,却没有执法力量。因而,《决定》指出,要强化基层管理的责任,将工作重心和力量分配到基层,协助监管部门执法、排摸食品安全隐患、做好宣传教育等工作。此外,还要在基层单位设信息员、协管员,并培训专门的食品安全员。基层责任得以强化,才能更好地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做到全民监督。
改善现状需三方共同努力
顾振华表示,改善食品安全现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其中,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并监督执行;企业必须按照规定依法进行生产、销售;在政府和企业的互相制衡中,消费者、媒体等社会力量则是中间灵活微妙的砝码。
顾振华认为,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政府必须强调责任的落实,不能仅靠制定政策和文件。他还强调说:“目前我国的检测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以检测到痕量的有害物质。”然而,面对千变万化的“作弊手法”,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添加进去的违规物质是什么,仪器设备可以做到精确,却做不到万能,这就对检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除了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完善监管体系,还必须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能力,并将食品安全监督成效加入其绩效考核中,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的能力和责任心。此外,政府还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食品安全列入教育系统,市民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到“十二五”末要提高到80%。
企业方面,现有法律的行政法律责任追究的是企业而非个人,这就给一些问题企业屡犯的机会。“这和社会体制有关,”顾振华说,“在国外,食品企业的私有化程度很高,一旦出现问题就很容易倒闭;而在我国,出问题的企业中不乏大型国有企业,如果直接关闭,就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此外,一些违法分子被查处后,关闭原企业,又另开企业继续经营。
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决定》指出,要落实生产单位的主体责任,企业的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为食品安全首要责任人,一旦企业出现违法事件,将承担主要责任,而企业的分管领导和质量管理人员将承担直接责任,从严追究责任人,甚至实行行业禁入,这样,一定程度上将对违法分子重新参与食品行业起到遏制作用。
而对消费者来说,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有基本的鉴别能力,并积极举报违规食品。一旦发现问题食品,可拨打统一举报热线12331,根据现有的举报奖励规定,消费者举报一经查实就能得到500元奖励,对涉及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举报,奖励额度可提高到最高不超过20万元。顾振华认为,有些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误解,甚至过度恐慌,比如认为所有添加剂都是有害的、对国产奶粉全盘否定等,都是非理性的。“消费者不能因噎废食,而媒体作为信息的门户,也应当做好客观、科学的舆论导向。”
知识链接
怎样鉴别化肥浸泡过的豆芽?
豆芽秆:自然培育的豆芽秆挺直稍细,芽脚不软,有光泽;化肥浸泡过的豆芽秆粗壮发水,色泽灰白,将豆芽折断后,断面会有水分渗出,甚至会有化肥的气味。
豆芽根:自然培育的豆芽根须发育良好,而用化肥浸泡过的豆芽根短、少根或无根。
篇5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132-02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高校食堂承担着为全校师生提供饮食保障的重要任务,由于其服务对象特殊、供应时间集中、用餐规模大、社会影响深等特征,使得高校食品食堂成为食品安全的高风险组织,在标准规范化管理上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高校食品安全工作不仅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重点,也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每名师生员工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的教学秩序。正确认识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更加健全的食品安全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保证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1.资金硬件的短缺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高校伙食条件的极大改善,学生消费能力和期望值不断提高,对于食堂就餐环境和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扩大招生范围,在校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使得学校食堂就餐人数急剧增加,食堂就餐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国家对于高校投入资金不断增加,但在部分高校,真正用于后勤食堂基础建设的资金却不多,资金短缺导致食堂的扩建压力加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人员招工难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食堂的服务质量,2011年卫生部通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学生食物中毒就高达30起,其中有25起发生于学校的集体食堂,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面临严峻的形势。
2.管理方盲目追求食堂利益,轻视食品安全
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人员往往更关注教学和科研,而对属于后勤领域的食堂食品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食堂都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却缺乏对其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食堂经营方往往盲目追求经营利润而忽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就会互相推卸责任,催生出许多食品安全隐患。
据统计,河南省对11所高校学生食堂及院内食品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采用现场调查和量化打分的方法),其调查结果为:量化评分在90分以上的学生食堂占24.2%,量化评分在80~89分间的占69.7%,量化评分在80分以下的占6.1%,其中老食堂和个人承包的风味食堂的卫生最差,量化评分合格率仅为52%。
3.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为了降低人力成本,高校食堂往往聘用文化层次较低的临时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大,劳动付出与所得的工资差距较大,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往往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卫生操作不够规范,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食品加工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执行卫生的标准,导致食堂食品安全难以符合要求。
4.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机制
“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食堂稳定看制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先决条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进程,许多高校经营都采取了新的模式,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松懈,缺少专业经验和对管理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引导,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食品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管理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落实。
二、加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师生的食品安全,高校应在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原材料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严格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责任制,实行责任到人、责任到事、责任到位。重视奖惩机制,对于落实好食品安全管理的单位或个人进行奖励,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警告、处罚甚至辞退。二是建立产品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食品采购、加工等各环节进行严格登记,做到各环节有据可查,一旦某一环节达不到质量要求,能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整改。三是建立及时高效的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保持与公安、工商、质检、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医院的密切联动,保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迅速反应,准确决策,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开展应急工作,保证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2.应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一种通过确认食品生产过程中危害点并加以控制,达到食品安全生产和加工目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将预防和控制重点前移,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管理体系。HACCP可以确保食品在消费的生产加工制造准备和食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在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方面是一种科学合理和系统的方法,它通过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控制潜在危害的先期觉察决定了HACCP的重要性,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要更好地应用HACCP体系,提高食堂管理及食品安全卫生水平,就需要从现实出发,结合食堂的发展现状,综合HACCP体系的根本内涵,了解其精髓,灵活地应用这一体系提高食堂的管理水平。
3.加强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工作
食品从业人员除应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高校食堂应定期组织全体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培训,学习食品卫生基础知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基本操作技能和关键控制点控制等,严格实施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以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引导从业人员真正了解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深刻内涵,从而形成人人懂安全,时时有警觉的餐饮加工氛围。只有所有一线员工有了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才真正有保障。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食品安全意识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仅是食堂经营者的责任,有部分事故也跟高校学生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有关,高校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把食品卫生纳入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向师生员工宣传普及卫生防病和预防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饮食,不买街头、校园周边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品,增强广大师生员工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和防病能力。同时,高校也可引入师生参与食堂的管理工作,让师生走入后厨,了解食品储存、加工制作的一系列过程,更加尊重后厨从业人员的劳动成功,珍惜粮食,也让食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师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改善。
总之,高校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长远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立足于师生需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严格管理,狠抓落实,从各个环节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让师生吃得好,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卢蓉涛.浅议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86-87.
[2]姚吉成.高校学生食堂饮食卫生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75-376.
[3]时欢.刍议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89.
[4]王燕,韩良峰.河南省高校学生食堂卫生现状与管理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5,16(3):169-170.
[5]曹明明,叶大勇.HACCP体系在医院病员食堂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2):129-133.
篇6
一、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源性疾病的威胁。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的内涵已经超越了中毒的范畴。所谓“食品中毒”,就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的一部分,其很难对人们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危害进行真实反应。所以,使用“食源性疾病”来代替“食物中毒”这个概念是大势所趋。食品卫生环境差。跟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这是因为我国的食品不管是从加工生产还是销售角度来讲,食品体系非常复杂。食品体系对数量庞大的小生产者有严重的依赖性。这种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尽管可以对社会经济学有一定的益处,但是由于食品经过了数量较多的食品加工者和中间商,食品环境不卫生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研究
1.组织机构建设。
(1)加强职能组织建设。一直以来,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明确现有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职责和加快专职管理部门的组建势在必行。具体实施原则是:一个部门监管只对一个监管环节进行监管。在政府结构体制中,农业部门对初级食品生产环节进行监管,卫生部门负责对餐饮业和食堂等进行监管,食品药监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组织体系的分工合理化,工作更加协调,效果更加明显。
(2)加强执行组织的建设。在执行组织的建设中,各级食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是最关键的。在现有各层级的检测机构框架的基础知识,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资源非常重要,这样不但可以防止职能和业务的重复,还能使覆盖更全面,以保障体系中各检测机构的正常运营。
2.控制机制建设。
(1)加快生产标准研制和实施。
以前,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习惯于使用行政推动的做法制定标准,标准较为混乱,各个行业的标准可协调性较差。同时,检测机构一般是政府制定的,所以不具备竞争优势。现在,这种制定标准的方法远远不能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国家在制定标准时需要考虑市场的发展,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标准,从而制定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
(2)改善产地环境。
对于食品生产而言,一个好的生产环境非常关键。地方政府如果能对生产环境的检查和整治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采用一些有效的手段,就能对环境质量进行大为改观。具体实施方案就是要对工业“三废”和农业污染进行严格控制,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3)健全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食品质量进行安全认证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作用较大。在对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可对上市食品跟踪检查,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政府对食品质量进行安全管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善。第一,改变以前的被动管理,向积极预防转变,第二,改变以往的产品检测,使产品实现全程管理,第三,使终端监管向追溯源头转变。
(4)进一步完善市场检测体系。
在完善市场检测体系的过程中,建立所有入市食用农产品的准入制度非常关键。必须对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努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与生产基地的产销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机制,这样就能大力促进连锁经营和直销配送的发展。
(5)信息管理机制建设。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教学;优化;更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22-02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我校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使《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教学适合时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及时扎实地掌握最新的食品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和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培养合格的从事食品质量管理和安全控制的适用型人才,成为本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上的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力度也逐渐加强。笔者拟从高职高专的教育特点出发,针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对《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 我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以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为专业方向,以“为食品及其相关行业企业培养能够从事食品生产、检验、管理、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被作为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并注意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设置了食品质量管理概论、食品质量管理工具、食品质量法规、食品质量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食品安全控制HACCP系统、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质量检验等相关内容。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涉及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食品营养、食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保藏和食品包装等。《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如《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分析技术》、《食品保藏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讲授各类食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即将原料和辅料通过一定的加工工艺转变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和特定质构的可食用的食品的过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中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食品卫生标准操作程序、食品安全控制HACCP系统等均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保证食品安全需要严格遵守的操作规范,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操作规范进行生产加工,才能生产出符合产品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食品分析是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的重要手段,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按照食品生产操作规范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分析检测。《食品分析技术》课程讲授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的分析方法,课程内容侧重于分析方法。《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中的“食品质量管理工具”讲授的是如何对产品的大量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等手段进行统计分析,如何用统计分析结果判定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生产是否处于受控状态等等。此外,本课程中的“食品质量检验”部分讲授如何制定食品质量检验计划、如何对整批产品进行抽样等等。《食品分析技术》课程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完成食品分析的全部过程。其他课程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保藏技术》、《食品包装》等都与食品安全有重要的联系。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两个重要体现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可使学生了解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也从多方面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稳定。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瘦肉精、吊白块、苏丹红、三聚氰胺、染色馒头、塑化剂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院课程组从网络、报纸等媒体上收集了大量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报道,然后对这些素材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制成多媒体课件,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对这些事件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引起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出台了哪些法律法规等,从中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于食品普遍存在着不信任和恐惧心理,认为现在没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食品安全的内涵,特别是对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说法要有科学正确的认识。如食品添加剂的问题,现在很多人闻“食品添加剂”而色变。针对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方面,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陈君石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业。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满足了现代人对食品的需求,其作用不容忽视。与其他所有国家一样,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食品添加剂的违规违法使用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还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客观、科学地看待有关食品安全的一些问题。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
近年来,食品安全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尊严和形象。近几年,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危及人们身心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报端,不断通过各种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的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中毒事件等,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而更严重的后果是造成消费者对食品企业的不信任,而建立并强化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是解决信用危机的主要途径。食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进一步研究和加强我国的食品安全,已刻不容缓。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使企业将取之于社会的利益,具体的回馈给社会;即社会赋予企业的利益中,包括企业应尽的义务,企业对于其所依存而运作的社会,负有法律和社会义务,而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和这些义务关系的互动,企业必须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履行这些义务。
综上所述,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股东负责的同时,还要对与企业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负一定的责任,即维护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对所在社区和社会环境负责,包括生产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即企业社会责任,使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1]。
(二)食品社会责任
1.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食品企业与居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食品企业而言,安全观念与企业成功与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更重要的是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因此,食品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食品企业的基本职责。提升食品企业社会责任首要的是培育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2]。
本文认为,所谓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要承担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问题。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底线是食品的安全,也就是说,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特征,是核心[3]。
2.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1)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食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产品数量、规格上要对消费者负责在市场供应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各类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二是从产品质量上对消费者负责,为消费者提供符合产品安全、质量优秀的食品及服务,并且价格适合,杜绝恶意诱购,虚假广告等。
(2)为员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劳动报酬。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以及适当的工作保障,尤其要重视工作的安全性。除此以外,企业对员工的责任还包括保证员工实现就业和择业权、休息休假权等权利的法律义务,以及企业按照于法律规定的标准对员工承担的道德义务。
(3)保护环境的责任。任何企业都应当为所在的社区、国家甚至是全人类的长远利益负责,都应当承担起节约资源、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责任。而对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对环境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方面,即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整治被污染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积极寻求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4)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社区相应部门应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必要保障,从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得以正常开展;因此,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对所在社区承担某些特殊的社会责任,比如积极参与并资助社区公益事业及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等等。
(5)为股东、债权人等其它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经济效应。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必须要向股东或者债权人承担责任,满足投资者或金融机构的投资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实力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
二、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品工业蓬勃发展,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种种人为的“食品污染”对人类健康乃至生命构成巨大的威胁。从植物性食物到动物性食物,从食品加工到市场流通无不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在食物原料方面,滥用植物激素、违规使用农药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加工制造方面,食品制造使用差、劣的原料、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等情况时有发生;在市场和流通方面,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甚至变质食品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检测水平不能满足当前需要。
食品是人们生命安全的初级保障。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使人们对食品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严重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心理,导致对食品安全相当程度的不信任。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看出我国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社会责任缺失,从而折射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二)我国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1.企业短期行为严重
受利益驱使,很多企业往往采用短期行为,尽量减少当前投资成本,追逐当前发展优势。依法经营、诚信服务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但国内部分企业一味追逐“短、平、快”,造成触目惊心的后果。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谋取利益,使用差劣的原材料替代进行生产,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更有甚者为了节约生产成本,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来代替其他食品成分;一些食品生产商,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增加食品色泽,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在食品流通方面,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将回收的食品任意更改生产日期等等食品安全恶性事件频频出现,由此可见,假冒伪劣就在我们身边。事后,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事件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但这毕竟只能属于是亡羊补牢的措施。
2.企业经营者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经营者进一步强化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过分重视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企业旨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从而忽略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必须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普遍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企业对社会责任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导致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多食品企业仅仅把承担社会责任简单地认为是企业的一种成本支出,对承担社会责任缺乏一种内在的自觉[5]。
3.缺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舆论氛围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既与企业本身领导者、管理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受“轻社会责任”的社会大气候影响。目前我国社会整体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人们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深刻而快速地变化,原有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受到现实挑战,出现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等现象,一方面,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正义、诚信和法治等理念还没有形成。在各种各样不同价值观的冲撞中,“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相当普遍。另一方面我国媒体,主要是财经媒体,没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没有及时给予企业社会压力,来引导企业行为。总的来说,行政和媒体等多方面主体没有最大限度地产生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干预,在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下,没有形成迫使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
4.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法制法规不健全
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需要有完善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充分发育的各要素市场,然而我国市场上垄断现象、市场分割现象依然严重,要素市场发育依然不充分,价格机制无法发挥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
食品企业法制法规不健全表现在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系统的法律约束和保障。目前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散见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中,没有专门的法律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作出系统规定。此外,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食品企业应该承担的强制性社会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和切实履行。制度执行不到位,也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产生严重影响[6]。
三、提高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发行动,而且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消费者的互动,提升食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道德水准,更因为企业社会责任也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中国的企业,尤其是食品企业一定要主动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食品企业经营者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和改善社会和自然环境,作为食品企业的基本职责来加以重视。
(一)推进食品企业良好作业规范认证
全面实行质量安全体系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资本通入,又需要技术投入,这对于小规模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讲是比较难的,而采用推广良好作业规范(GMP)等安全控制体系则可能比较容易一些。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形成一套可操作的作业规范帮助企业改善企业卫生环境,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善[7]。当前,加快推进GMP认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和丰富GMP的内容体系,要在遵循国际共同的GMP核心原则和基本特征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建立较为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的GMP认证标准体系;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GMP标准的优点,重视初级生产活动中食物源对食品安全潜在影响的检测和控制;细化《良好操作规范》及其认证要求,增强食品企业对GMP认证的自觉。
赋予有中国特色的GMP认证标准适当的法律地位,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保证GMP标准有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和推广平台,使标准实施过程始终处于法治规范范围之中,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有关食品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制度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完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建设,将食品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首先要推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要从公司法的总则中突出强调企业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使企业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近两年来,国家虽然了《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将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但是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规定都比较粗放,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还缺少一个更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因此,应尽快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法,使食品监控有法可依。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劳动保护法、食品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在遵守国家各项法律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社会公众提供安全、可靠、营养的食品。
(三)加强食品企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
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一个社会基础,这就是社会公众、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重大意义的认识,只有社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认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量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近日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纲要》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落实“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每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每年也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集中专业培训。
(四)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营造舆论氛围
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一个社会基础,这就是社会公众、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重大意义的认识,只有社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认同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实践中量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近日国务院颁布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要求建立起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专家、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食品安全“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编辑出版相关的科普读物和音像制品,在有关媒体刊播食品安全公益广告,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办好相关网站,抓好监督执法信息公开;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动员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发挥好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8]。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逐渐接轨和融合,我国企业必须适应国际形势的要求,认识到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获取商业利益,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理论提出之前即作为一种制度而根植于各国的法律、法规之中。顺应世界各国理论与立法的潮流,有理由相信,企业的社会责任必将成为我国理论研究和立法研究的重点。食品企业与居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和谐社会呼唤责任企业,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食品企业应规范自身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总而言之,企业应当树立公民意识,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34-39.
[2]王晓丽,李磊.基于食品安全视角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浅析[J].价值工程,2009(3):11.
[3]王敏,李伟阳.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三层次研究[J].财政监督,2008(6):14-15.
[4]智红霞,李松林.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驱动力、内容与方式[J].企业问题探讨,2008(8):21.
[5]阿.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的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煜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3-25.
[6]彭建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因、内容与动力――“三因三色三力”理论[J].宏观经济研究,2010(1):3-9.
[7]韩颖,马增林.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1):
41-42.
[8]王七萍.从“三鹿”奶粉事件探讨乳制品企业的社会责任[J].科技和产业,2009(1):
51-53.
注:本文受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07C376)和湖南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07QN69)资助。
作者简介:
篇9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有毒、有害食品的出现不但让消费者整日饱受其害,也严重侵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在社会上引起强烈震撼。本文在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后,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监管体系 对策
长期以来,各国政府都把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把握,也都建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或是由处于同一权力水平上的多个部门负责的多部门监管体制;或是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单一部门监管体制;也或是由一个部门进行综合协调的多个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制。对于这三种监管体制,诸多发达国家的管理实践证实,实行单一部门监管体制,或由一个部门统一协调的综合性监管体制是最有成效的。而我国的多部门监管导致了大量的管理空白与管理冲突的现象,造成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联动,监管的管理层次增加,监管成本居高不下,监管效率普遍较低,执法漏洞时有出现,最终使得管理所追求的食品安全的目的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改进我国食品安全体制的组织结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制。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体制
国务院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对具体监管体制做出了规定: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农业、发展改革和商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行业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科技、环保、法制等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是一种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
2.食品安全标准建设严重滞后,检测空虚
目前,我国的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或重复,重要标准短缺,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部分企业标准低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3.缺少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
与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例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的监测机制,等等。
4.食品安全执法队伍薄弱、监督不力
执法队伍力量薄弱、监督不力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执法人员少且分散,造成食品监督不到位,审批发证把关不严,责任追究不落实。甚至有些部门看到有利益可图时就督查,无利益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转贴于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
1.健全管理机构,切实抓好工作队伍建设
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是绿色食品监管与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条件。应该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为契机,按照“有工作机构,有组织领导,有专人负责,有明确职责”的工作原则,尽快使食品监管队伍入位、上位,按照向下延伸、规范实施的思路。
2.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相互矛盾的问题,比如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或方法不同、含量限度要求不同等,不仅让相关食品加工生产者颇为头疼,也使得政府部门在对不少食品的监管上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必须完善统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在此基础上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完善食品安全的信息披露制度
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风险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消费者无法获取食品安全的信息。鉴于此,政府应承担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管理和等工作,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定时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联网上管理机构的议案等,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4.完善监管网络,拓展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不是靠出台一部《食品安全法》来弥补《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法规的不足,而是要重构一种新的权利分享观念。实践证明,一个仅靠行政内部制约与监督的制度安排,很难建立更加高效的食品监管机制。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监管机构本身的运作必须引人社会力量的监督。
(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和监督作用。
(3)畅通群众参与食品监管的途径。大力宣传和普及与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人人关心食品,人人维护安全”的浓烈社会氛围。
三、结语
“守法生产经营,严格市场监管”是实现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食品安全法》作为道德的最低底线,从政党执政及行政管理角度出发,仍应以唤起行业、企业、社会、公民以“爱与责任”的哲学精神内涵为终极依托。
参考文献:
[1]詹承豫.转型期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五大矛盾分析.学术交流.2007(10):93,97.
篇10
关键词:食品行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改善措施
一、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食品加工以及销售企业在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还要承担对消费者、员工、社区和环境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等。它来源于对人类生命权力的尊重,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安全。
一是对消费者的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食品安全责任,食品企业首先应承担提供符合产品质量及安全要求的食品的责任,从源头上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2.食品健康责任,食品企业应以研发出营养健康的食品为己任,而不应为了短期的私利生产虽不会对人体有致命危险的事物,但可能影响身体消费者身体健康的食物,或者仅仅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生产出一些垃圾食品;3.食品信息公开的责任,食品企业应主动向消费者公开有关产品的真实信息,使消费者充分了解食品有关信息,帮助消费者作出合理的决策;4.食品安全与健康事故赔偿责任,当企业产品发生健康与安全事故时,食品企业应主动承担对食品安全事故的赔偿责任,树立负责人的企业形象。同时,对有问题的产品应实行产品召回制度。
二是对股东的责任。盈利是食品企业存在的目的,股东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收益,所以食品企业对股东的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获得利润,并在日常经营中维护其利益。而食品企业要盈利就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企业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食品数量与质量需求,从而实现股东利益的责任。
三是对企业员工的责任。人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员工的素质和表现影响着食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食品企业对员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应致力于消除就业歧视,为员工提供健康和安全的工作环境,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等。
四是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作为社会法人,食品企业应参与所在社区的公益活动或慈善活动,承担对社区居民应负的责任。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防止环境污染,尽量使用绿色包装,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上述四个方面的责任构成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其中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是整个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各责任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企业在强调核心和基础的同时要保持责任体系的平衡。
二、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基于对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分析,本部分从认知和承担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
(一)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现状
食品企业方面,之前有些企业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感觉非常陌生,甚至根本不知内容是什么。在向政府提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中,仅有少数几家食品企业在其中,并且都没有把食品安全作为其中一项内容,不知是故意回避还是没有认知到。但是在当今食品行业的大环境下,频发的事故使得社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迫使食品企业不得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因此,目前不管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现状
近年来,食品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接连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凸显其承担现状令人堪忧。通过对商道纵横网上的数据统计可以结果看出,目前食品企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仅有4家,而目前在该网站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共有1003家企业。可见,食品行业普遍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尤其是对消费者的责任。食品企业应当承担保证食品的安全健康,主动公开产品的有关信息,还有事故赔偿责任。可从近几年的现实来看,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现状并不乐观,从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接着2009年的“问题鸡蛋事件”,然后到2011年的“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等事件,无一不说明了食品企业对消费者责任的漠视。
三、改善我国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措施
针对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及食品行业的特殊地位,我国必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体系和监督机制,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下,强化食品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认知及承担。
(一)政府应该加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1.全方位地向食品企业宣传社会责任观念
在当今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严重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方法使企业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督促他们承担起自身的责任。首先应通过媒体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履行社会责任光荣的浓厚氛围。让食品企业在积极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环境中认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企业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政策引导,如对公众投票履行社会责任好的企业给予税收或其他方面政策的优惠,以调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并培养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习惯。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2.建立客观有效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这几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事故”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事件的背后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缺失。在公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仅是一个动听的口号,更是企业获得消费者认可,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食品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形式之一,在被赋予存在和经营权利的同时,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负责。因此政府应逐步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评价体系,政府部门应在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范畴作统一界定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包括定期的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认证体系(如SA8000),以及包括社会舆论监督、消费者监督在内的多重评价体系,推进食品行业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制,以敦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