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校园;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16
引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在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让他们将来更好地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重中之重,作为小学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者。在小学生初进小学校园时,小学教师就应当开始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下就其重要性做出阐述,并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深入探究应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纵观人的一生,少年时代的教育对后来的影响很大,对在青年时期形成如何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深刻影响,所以从小学就应该抓好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个人早期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彻底颠覆,因为这是要经过教育并通过长时间实践而形成的,少年这一重要时期有其延伸性作用,不可小觑。少儿的思想品德观念还较弱,是处于一个人终生发展的最初级阶段,可塑性较强。如果可以利用小学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将会帮助学生正确发展。如果无法做到正确引导,会使得学生错失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良机,变成人们口中所说的"坏小孩",更有甚者影响致其一生走入歧途,变成一名对社会形成危害的罪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生活上的正确引导
正因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师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雨果讲过"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况,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做人该有的常态。"这就是在告诉世人,一个人的智商和情商是其次,良好道德是为人的重点。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接纳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观察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让他们有正确的人生观念。
多与学生交流,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谈心一方面能够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辨清大千世界的是非对错。另一方面,能够在学生心里塑造一个可亲近的形象,便于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呵护和精神上的指引。作为教师,想要教育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名尊师重道,品格端正,内心善良的人,首先自己本身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以关爱、宽容,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上学到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习上的不断渗透
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从学习中渗透。小学有思想品德课程,这门课程不应作为单独唯一的课堂来教学,应结合其他学科一同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书里出现的、生活中的常见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遇到不同情况应如何做。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利用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
学习思想品德课程,将书本知识学的透彻,只是基础。在课余时间,也不能放松。教师虽然是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引导者,但是孩子的主要成长环境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这样,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在家庭访问或者家长会上,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成长,对孩子的德行教育双管齐下。家长可以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带着孩子去烈士林园扫墓,学习英雄事迹;周末的时间,小孩子都喜欢看电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如《海尔兄弟》、《丁丁历险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容易看懂,也能从动画片中学到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孩子在轻松之余也能受到教育。
3.课外活动延伸教育
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因为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其中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有益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的理解并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例如可以开展班级集体清洁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所需要的清洁工具,然后分配工作,共同完成一次清洁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表扬,在清洁后要让学生把工具带回家,养成良好的清洁习惯和减少丢三落四的习惯。又如每年六一儿童节可以举办一些班级娱乐活动,让学生共享自己的快乐,给有才艺的学生一个表现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吟诗作画、武术杂技等,都能够一展身手,赢得掌声的同时对他们无形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单靠课堂或单靠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应当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不断完善,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学习效率,并在各方面都自觉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傅根跃,丁晓攀,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篇2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应利用一切社会环境等因素创建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双边作用,把小学思想品德课确定重要地位,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阶段小学思品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教育教学的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所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
小学思品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环境的定义:个人的生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对行为有影响的外部条件。在这里主要讲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最基本的三大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最原始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从孩子接受教育开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处于亚健康的氛围,对孩子学习乃至品格行为的养成具有强烈的干扰作用,例如:社会的虚拟网络,孩子的抵制能力不足,会有一些孩子沉迷网络,迷失道德规范。(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最适宜学生发展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成绩第一位的主导思想,而且,在大部分学生实行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评价难以量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现在的家庭,或者父母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甚少,或者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孩子做各种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校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同样的存在不足之处。(1)教材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化,而且脱离学生的现实学习环境,课本上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实际,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形式。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形式,一般是说教,这种课堂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足够的动力,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课堂进行着思品的学习,学习效果不能的到保障。(3)课程评估体制。在学校的课程评估体制关注的是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课下的行为规范等表现没有有效的监督,但孩子的品行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课堂以外的孩子的品德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像课堂一样的评价体系,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内从事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监督,对课堂外学生的表现更没有关注。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育的一个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组织秩序和引导学习等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接受知识、听从引导等角色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现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种双边关系不能够得到良好的配合。(1)教师主体地位不明确。现在很多小学,尤其是乡镇上的小学,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呈现混乱驳杂的现象。例如,在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或者管理层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把思想品德课划分给语文、数学等科目;或者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形式方法简单化,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更有思想品德教师本身不重视自己所教科目,认为没有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轻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日趋严重。(2)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就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利,现在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没有取消学生的这种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严重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性。现在教育多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填鸭式教学,并没有太多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现在学校教育这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忽略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害无益。
二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对于上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优化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
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成长,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来说,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影响力。三位一体,顾名思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环境应当为学生提供融洽的氛围,让置身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身边的社会现象为镜子,更正自己不良的社会行为,监督社会不文明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养成;家庭环境对孩子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孩子品德养成,并关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做出及时制止、引导和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真实性;学校环境,应该创造一种文明校园,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文明积极的,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发挥出学校的润泽学生的作用,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最后就是整合三方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孩子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走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误区。
(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管理下功夫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必须能够接受这些教学内容,从趣味性方面考虑,可适当的增加彩色插图、品德小故事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由我要学转变为我喜欢学,教学内容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纪念馆、清明节扫墓等,置于孩子这种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简洁而不仅仅是简单,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理解,再引导孩子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课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欢快的实践活动,提高感性认识,感性带动行动,促进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最后,在对学生教学评价上,转变以往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方式,应结合试卷测试、日常行为等给予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三)明确师生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的双主体地位
教师队伍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要培养优秀品行的学生必须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立优秀的队伍,学校应多给教师提供平台,进行业务学习、科研活动等,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弥补不足,提高个人水平,每个教师努力,就会发展成优秀的教师团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变“你应该怎么样”为“我应该怎么样”。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的关系。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的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者培养的不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且是品行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品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期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2003,03:140-144.
[3]毛伟.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南方论刊,2014,02:78-79+91.
篇3
一、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家长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对。有些家长坚持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总是采取一些过于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还有些家长始终坚持自己的权威性,从不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使孩子在家长面前有一种畏惧感。这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使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正确影响,有时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82-02
1.将思想品德教学回归至学生的基本生活中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广泛涉及,更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脱离了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只是一个空架子,是没有实际内容可言的。因此,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即他们自身对生活的感悟、理解,这些是他们思想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及重要来源。而更重要的一点,即只有通过他们自身实际体验过的生活,才能触发他们内心本能的生活体验,而并非是表面的,虚伪的道德认知。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孔子也说过,人性本善,因此每个人刚出生时候的情感体验必定是善良的,只是后来通过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会改变。因此,正处于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他们一生中认识世界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为这个年龄的他们,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也没有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因此,在这时环境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的我,应积极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对他们的幼小心灵进行最初的有益指导,使学生们得到正能量的熏陶,树立起健康自信的品德。如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两课内容,《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和《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在上这两课课文的同时,老师们应积极引导学生们去主动了解他们父母的工作环境,是怎么样的社会组成,对社会又做出过什么贡献。这些简单的过程,却会让学生们形成对父母的尊敬以及以父母为荣的良好品德,也会使他们更加充分地去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有助于他们懂得感恩、节约简朴的优良品质的形成。《在学校工作的人们》这一课,教师们积极组织一些学校工作环境的参观活动,也可以更加直接地让学生们了解学校工作的具体内容,使他们对学校多了些感谢,学校也并不那么神秘,学校里有许多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的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尊敬。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爱劳动,爱学习,爱卫生的良好品质。在了解到清洁工阿姨的辛苦工作后,他们就会及时改正原先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养成垃圾分类,不随地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这些简单的调查,都可以让孩子们懂得,整个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细胞组成的,身边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做着贡献,奉献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点。也会培养他们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懂得感恩,身边的人都在付出奉献,孩子们也会自觉形成主动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他所接受的教育,它贯穿于生活的始终,脱离了生活进行的品德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单方面,没有效用的。
2.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学习做人的优良品质
当下许多教育家认为,所谓教学,即应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主动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他们在生活中发掘生命的意义。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主动探索的,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单纯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或单纯听从老师家长说教的方式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下应是坚决抵制的。因此,当下提倡的教育方式,应积极倡导生活活力,使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明白道理,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当前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提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在生活中了解,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探求与认知。教师们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们日后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较强的实际生活能力做铺垫。学校生活是学生们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们享受到一个愉快自信的学校生活,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塑造他们的良好品格。
3.塑造良好道德教育环境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要求,即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课堂内外共同努力,培养孩子主动去想,主动去看,主动去体悟、去感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说声“谢谢”》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们主动去采访社会中对我们付出过贡献的人,让他们自己感受感谢与被感谢的重要性。还在课下带他们去采访清洁工阿姨,交警叔叔,使他们在自己实际体验过程中领略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要求,贯穿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的始终,我们应以人为本,并结合课内课外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并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们不同的个体发展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把思想品德教育融进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在生活中实践,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全面形成。
参考文献:
[1]王亚琳.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路径[J].华夏教师.2013(03)
篇5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69-02
当前在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使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这些问题提醒我们要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健全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从小班到大班,一直注重幼儿品德教育,下面就几年来幼儿园品德教育谈一些体会。
一、为什么要加强幼儿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应该要在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应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现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地处发达地区的独生子女,生在福中,长在蜜罐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和未来的希望。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不惜一掷千金,然而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却不予重视,一种普遍的认识是“树大自然直”,认为孩子长大了,良好品德也就自然形成了。部分家长虽然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具体到行动上,往往还是重智轻德。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意识和态度上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或倾向。学前儿童德育是指对学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文明习惯。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身体素质、知识结构、思想品德状况,对未来社会风貌、民族精神、国家实力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及早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品德教育,为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幼儿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引导落实我们到平时的言行之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二)在劳动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品德
组织幼儿劳动,让幼儿在劳动中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接受锻炼并形成良好的品德。幼儿园的各种劳动中都包含了德育因素,比如,在每次劳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意志品质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得到发展。在参加劳动过程中,幼儿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克制,最简单的系纽扣、穿鞋袜等自我服务劳动也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无论是个别委托、值日生劳动或集体性劳动都有助于幼儿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劳动还能使幼儿认识集体的力量,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创造出劳动成果,这样就容易养成幼儿与别人合作的习惯,而且容易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巨大。
(三)密切家园配合,注意品德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在幼儿生活和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和幼儿之间具有密切的情感依恋,因此,幼儿德育教育必须幼儿园与家庭教育配合一致。我们通过与家长直接交谈、家教园地、家长开放日、家教讲座、定期走访等形式,及时把教育信息,各项活动安排,家教经验和家长任务等内容传达给家长,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幼儿品德教育的要求,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幼儿园品德教育产生实效。
(四)寓德育于激励 、 竞赛之中, 注重品德教育方法的情景化
幼儿品德发展具有情境性和他规性等特点,比较重视行为的后果以及成人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不断地肯定,表扬良好的道德行为,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积极的诱因影响,激励幼儿进步。此外,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使幼儿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严格要求,仔细捕捉幼儿细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肯定,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大拇指奖”、“好孩子”、“我进步啦”等活动,激励幼儿上进。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正确的引导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重要手段。让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健康之种,收获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使其终身受益,向着健康活泼、勇敢自信、好奇探究的方向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萍. 幼儿品德的培养[J]. 当代工人(精品版),2010(04):109-110.
篇6
发展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而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时
期。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甚至影响孩子的
一生。所以,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使之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始终是摆在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小学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客观影响
(1)一些学校对思想品德教学不重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较之
语文、数学等科目显得没那么重要,因此有的学校没有设置专职教师来授课,而
是经常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这种安排方式,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
不重要,而且教师心里也默认这门课只是一门副科,于是就会出现思想品德课屡
屡被别的课占用的现象。部分教师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教学时间一再压缩,只
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使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
(2)许多教师授课方式死板,学生接受效果较差。一些授课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
式授课方式,学生只能单方面被动接受。学生往往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接受效果
非常差。不少教师将教课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死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把
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品德教育行为的全部。这样的品德教育方式未能突破
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
失去兴趣。
(3)教学内容单调,传授的知识单一,缺少情感心理干预教育。一些教师将课本
知识作为课堂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虽然目前的品德教材内容比较完善,但小学
生受年龄、知识、经历、心理发展状况所限,对课文内在感情的领悟能力较弱,
无法真正领悟和学习课本知识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每位学生自
身的情感因素,没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使思想品德课
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因而很难在小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这样的思想品德课
成了空头政治说教,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摇了
他们的学习动机。
2.家庭、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1)在家庭中,不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不能做出榜样。大人们的言行中夹杂着
脏话、粗话,行为不文明,使学生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正确的道德理
念产生怀疑。如果学校和家长不及时沟通和解决,孩子有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道
德观念。
(2)家长不注意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多数家长很少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认
为只要孩子的文章写得好、数学成绩高,言行上有点坏毛病没多大关系。正如有
句格言所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家长
的这种“重文化课教育、轻德育教育”的观念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观念。一些孩子
觉得只要学习好了,品德好坏都无所谓,从而更加轻视品德教育学习。
二、提高小学品德教育效果的对策
1.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学校要从根本上提升教育工作者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需要各级教育领导部门
加大对学校和教师思品教育的重视力度,将思品培训纳入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培训
的重要内容,将思品考核作为一个学校是否合格和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先决性条
件。
2.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还要联系实际补充大量的德育资料向学
生传授;要抓住德育教育的意义,讲清德育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让学
生产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的动力。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自己也要参与其中。针对
当前学校或社会的热点事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
深理解,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另外,还可
以组织学生参加专题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领悟和学习德育
知识。
3.思品教师的言行要有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
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极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
发展模式。例如,教师对学生提出某项要求时,必须以身作则,否则孩子会产生
比较的心理。再如,教师要求学生 “讲究卫生”“爱护公物”时,教师要示范在
先,不然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4.要让孩子品行端正,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
首先,父母自己的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
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文明、举止文明,努力做孩子的表率。其次,父母要
及时与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跟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
们的思想状况,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另外,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要只是
用说理的方法,要注意使用具有形象性、榜样性的教育方式,如做游戏或讲故事
等。这样,孩子就容易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篇7
那么,被众多家长忽略掉的品德教育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
某些家长错误地认为,鼓励孩子用“缺德”的方式“抢占先机”,是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一种途径,结果却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程伟,男,42岁,公务员)
儿子班里有位绰号叫“猴子”的同学,学习拔尖,人缘儿却特差。3个月前,我去开家长会,班主任特意点名批评了“猴子”,说他的“心眼儿用歪”了。因为他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不让周围同学学习,背地里却偷着“开夜车”;同学们向他请教问题,他总是装糊涂,把思路往错的方向上引;为了英语成绩得第一,他考试前竟然偷偷地将“竞争对手”的笔记扔进了厕所;明知道同学被别人误解了,却为了排除“异己”而袖手旁观……听了这些事情,我惊诧不已――小小年纪为了分数和名次竟然能如此不择手段,等他长大了,为了追名逐利,什么事情做不出来?而他的父母听后,却不以为然:“现在的社会尔虞我诈,我们经商的,最清楚不过了。从小不让孩子多长个心眼儿,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
我真为“猴子”的父母感到悲哀!他们想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没错,但这种不择手段的“缺德教育”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它在断送孩子周围人脉的同时,也断送了孩子的自信和前途。
听儿子说,“猴子”现在非常孤立,同学们都不拿正眼儿看他。前不久,“猴子”得阑尾炎住院,前后一个星期,竟然没一位同学去医院看望他。他伤心地哭了好几天,一个劲儿地埋怨父母不该给他出“馊主意”,伤了他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爱父母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也是一切向善力量的源泉(陈茜,女,40岁,财务)
现在一些父母溺爱孩子已经到了毫无原则的地步,无论孩子对他们有怎样过分的言行,他们都能“笑纳”。我侄女就是这样一个学习好、对亲人却相当冷漠的孩子。记得她12岁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吃火锅,她却发脾气非要妈妈冒雪去给她买卤鸡。当着长辈们的面,她把鸡翅和鸡腿全夹到了自己的碗里,闷着头吃起来。我哥和我嫂子看了,尴尬地笑笑,还不住地替她打圆场。
现在侄女已经16岁了,长得跟水葱似的,学习出类拔萃,参加竞赛多次获奖。嫂子引以为骄傲,就更宠着她了。但侄女有个缺点,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她以干扰学习为由,不许父母留宿任何亲友。外婆得癌症,在医院化疗了4个月,她只去看了一次,没待几分钟就走了。明知道外婆需要人照料,她却非要嫂子在家照顾她一人。最过分的地方是,她看中一款3000多元的手机,非让嫂子给她买。嫂子刚说了句“医院那边还催着交钱呢”。侄女就撇着嘴冷漠地把她顶了回去:“反正外婆的病也治不好,白往里扔钱,还不如给我买手机实在呢。”嫂子气得当时就哭了:“小时候外婆对你的好你全忘脑后啦。你真是个白眼狼!”直至此刻,嫂子才发现女儿是如此自私,但为时已晚了。
事实上,孩子亲情淡漠的错误并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宠爱和“惟分数是高”的教育方针。爱父母爱亲人、尊敬长辈的品德,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根基和源泉,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很难想象,一个只关心自己、连家人都漠不关心的人,怎么在学校中、在社会上立足?怎么会拥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道德教育没有快速回报。如果父母的眼光放长远一点儿,就会发现品德教育的长线回报(李良宇,男,43岁,心理医生)
我做心理医生五六年了,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挫折时,心理上最容易崩溃的人恰恰是道德意识特别薄弱、只看重“变现”的功利之人。
有些家长只重视“短期效益”,认为只要抓好孩子的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将来再找份薪水高的工作,所有的努力几年内就能得到回报。他们认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孩子将来过得好不好,有赖于各种有形能力的拼杀,品德教育不过是个可以靠边站的“软任务”。“道德教育太虚无缥缈了,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做一个好人,会有什么回报?”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成功人士赞同竞争的初始阶段是各种有形能力的拼杀的同时,也肯定了人品高下的重要性。日久见人心,一个讲信誉、讲道德的人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气”,这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哪怕有波折,也很容易凭借之前的信誉东山再起。而那些“精明”到把合作者的利益赶尽杀绝的人,反而容易一蹶不振。因为“名利”是他们生活中惟一的保险绳,这根绳子一旦被狂风吹断,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自暴自弃。
因此,教育孩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相当于给孩子的人生道路上了一道“双保险”,当他们经历风雨时,还可以通过“外援”的帮助,重振旗鼓,开辟更美、更新的人生。
我们应当鼓励父母与学校签订“道德教育合同”,来帮助“迷茫”的父母逐步学习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周飞,女,39岁,中学教师)
我也是一位母亲,女儿13岁了。我一直在关注国外的“家长学校”如何培养父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能力。实际上,家长的道德水准是千差万别的。有时候孩子在学校一星期的道德品质教育,还赶不上家长“赌狠斗气”的一席话。因此,提高家长的道德认识水准是很重要的。比如,当孩子在学校里与老师或同学发生矛盾时,父母不应该挺身而出去袒护孩子。因为父母的冲动表现对孩子学习冷静地解决问题、在道德层面上反省自己是十分不利的。为了使家长在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与学校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很多美国的中小学每个月都会跟家长签新的“道德教育合同”。比如2007年10月,在美国布鲁克林市的一所公立初中,我就看到了一份有关诚实的道德合同。在“家长课堂”上,老师鼓励家长在家和孩子讨论“诚实和诚信”的问题。一位家长还在承诺性质的回信中写道:“我将向孩子证明,我的言词即我的契约。”“我将鼓励孩子学会诚实,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犯错。”“我将向孩子强调,拥有声誉的重要性,决不能因为撒谎这种没勇气的行为而败坏我们的声誉。”
我觉得这种鼓励家长和学校签订“道德教育合同”,帮助“迷茫”的父母逐步学习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能帮助家长知道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并且能指导家长如何具体地实施。
如果父母都认为助人为乐浪费时间,那么我们的品德教育就成了一种简单的“口号”(宋平远,男,14岁,初中生)
我觉得我们有些同学的父母比孩子还要自私。比如我们当选上了班干部,正想热火朝天地为大家多办些实事,父母却跳出来拖我们的后腿,逼着我们辞掉“芝麻官”:“别管那些闲事,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才是正事。”一些功课好的同学经常被其他同学缠着讨教问题,在学校呆到很晚才回家。孩子还没有抱怨什么,父母就先受不了啦,居然跑到学校,建议那几个问问题的同学去外面请家教,搞得自家孩子面红耳赤、很是尴尬。我知道,家长知道自家孩子做得没错,但是出于怕孩子“吃亏”、耽误学习的考虑,最后还是阻止了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不变得越来越“自私”才怪呢!
现在我们班上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思想品德》课程考满分的同学,实际上却很自私,不肯为他人花费一点儿时间和精力。虽然父母们只教孩子对外人要又“精”又狠,对待自家人却要无私无怨,但是这些尽力教导孩子“不吃亏”的家长最后悲哀地发现,孩子竟然把他们也划入了“外人”之列。因为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不会有两套标准的,相对于孩子自己来说,父母亲朋不都是“外人”吗?
如果父母总是用极端化的例子来证明“人性本恶”,那么孩子向善的力量当然就会减弱,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童彤,女,15岁,初中生)
洛克菲勒曾教育孙子说,“不要相信任何人。”现在这种“互不信任”的教育思想也被很多父母发扬光大。比如,我妈就反复教育我,路上遇到老年人跌倒,一定不要贸然上去搀扶,因为报上时常报道做这类善事被老人的家属讹钱的事。她让我采用“稳妥”的方式――先打110、120求助或先得到目击证人的签名,然后再去救人。我知道她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我,可是,如果父母教育孩子“人性本恶”,谁还会在第一时间去救助他人?现在我就特别担心爷爷单独外出,他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如果他在外面突然发生意外,却没有人救助,后果是很难设想的。
昨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两句很有哲理的话:“个体性的冷漠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集体性的冷漠,这说明我们的品德教育已经进入一个‘冰川期’。”“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他人所依赖的环境。” 这些文字给我的感触很大。今后当我再在是否要做无私的人上踌躇不前时,就可以以此来鞭策自己了,真希望我的父母能真正地为我做个榜样!
篇8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谚语阐释了品德的重要,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就像与生俱来的一样,长大了都不会轻易改变,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道德情感、传授正确道德行为的关键期,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很容易接受正确的、美好的、规范的刺激。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相连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主要包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公共道德等。所以我们必须从儿童时就开始着手培养教育,而学前期的幼儿品德教育,正是为造就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奠定坚实基础的工作。
二、目前幼儿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父母依赖学校或祖辈家长,父母推脱教育子女的责任
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还有些家长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看护、教育孩子,将孩子交给祖辈照顾,祖辈家长对第三代的教育过分迁就、溺爱,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任性、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以自我为中心等。
2、教师的德育缺乏针对性
教师面对整个班级的幼儿泛泛而谈,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品德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因材施教。有的教师没有根据幼儿在品德结构上的差异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往往采取统一的说教中心模式对待品德结构上有差异的幼儿。很多老师基本上都是上完课就结束了对幼儿的品德教育活动,对全体幼儿和样本幼儿的德育缺乏持续性,教师没有后续的教育步骤跟上。
三、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措施:
1、教师要尊重幼儿。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德育活动是一种养成性教育,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注重对幼儿技能技巧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作为跨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体察孩子的感受,尊重和信任孩子,从而培养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并且保护和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善良品质,还要保护幼儿的羞愧和内疚感,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我们幼师应视每个孩子为完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密切同孩子交往,聆听孩子的心声,注重孩子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师注重自身形象,言传身教。
教师本身要注意自身形象,做好幼儿的榜样,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德育,并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3、把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一日教育活动中,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维的局限性,品德教育必须直观、形象、具体才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用故事或图书教育幼儿团结友爱,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组织纪律和集体荣辱感,通过规则游戏体验各种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区角活动使幼儿学会助人和自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学会正确的接人待物方式,逐步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加深与同伴的感情体验和认识上的共鸣,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教师还应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针对不同问题,采取集体或个别的方式进行指导、纠正,适时提醒孩子按正确的规则去做,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巩固。
4、合理运用评价,强化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使其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对具体的行为要求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助于将行为要求上升为更规范的行为。在幼儿德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
5、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合理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家长是幼儿第一人教师,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
6、社会方面——社区教育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关系相对比较密切的社会环境首推社区,社区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三课堂,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等,拓展幼儿学习、成长的空间。
篇9
1.1学校教育问题
在农村学校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问题更为严重,每个学期初学校每周都会挤出一些时间开展持续时间较短的德育活动,而很少专门抽时间组织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即使安排了一些德育活动,也只是重视形式,并不重视教育是否真正取得一定的效果。且目前多数农村学校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评价较为随意,评价的方式也很单一,这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1.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一些中学生的道德素质退化严重,分不清是非、善恶,违规违纪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出现这些问题与学生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是小学或者初中毕业,并不重视言传身教,甚至会在自己孩子面前抱怨对于社会的不满,对于孩子没有教育意识,有时甚至对他们进行打骂教育。这种单一的硬性教育缺少沟通和交流,容易造成学生的性格孤僻、不爱学习以及缺乏诚信等问题。
2完善农村学校学生德育,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
针对上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存在的多种问题,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要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并创新德育活动形式,以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不断提高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1净化社会及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良好的社会及校园环境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他们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因此,学校要转变德育观念,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净化社会环境以及校内环境,积极的整合社会德育体系,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使得社会成为农村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以通过大众传媒给学生传播一些好人好事、平凡人作出了伟大事迹等,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并在学校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2.2大力宣传家庭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得组成部分,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于子女的教育能力有限。因此,对农村要加大对教育法制的宣传力度,有效提高农村学生家长对教育法的认知水平,向他们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做好孩子的启蒙老师。农村学生的家长要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不良的行为及言语要及时的进行矫正,但一定不能采用暴力手段,而是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若对于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那么家长可以寻求孩子能够接受的亲朋好友的帮助,让他们对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学生家长还要积极的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与其他学生家长交流教育心得,教师则要引导家长多与孩子进行言语沟通,切忌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友谊。
2.3学校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第一点,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教书”还要“育人”。教师要善于以身作则,通过个人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适时的模拟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或困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意识到遇到逆境、挫折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苦难,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
第二点,针对农村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网络,由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组成,通过家长的校访,教师的家访以及召开家长会等多种方法,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若发现其中的问题应及时解决。针对“问题”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生活,通过情感及思想交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思想品质。
第三点,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在专业教师的教导下帮助农村学生摆脱思想压力,克服自卑心理,与同学建立友谊。此外,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心理辅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3总结
篇10
一、学前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人们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其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们高度关注德育是我国经济水平及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的外在表现。德育教学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行合理计划,对受教育的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政治品质及思想道德教育[1]。学前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良好道德素质及健康人格形成一个关键性阶段,因此质量良好及具有科学性的道德教育,是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但是现阶段的情况看,我国的德育教育渗透情况极不乐观。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较快,多数家庭只愿意?B育一个孩子,因此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使其家里的地位大大升高,加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度不高,孩子在德育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及正确引导,使大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过于自我、个性固执、不爱分享及不爱接受批评等表现,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过于紧张,没有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而是直接帮助孩子将困难解决掉,如得不到及时是纠正,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及发育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古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可知,幼儿时期的德育教育如果没有得到关注,使幼儿养成不良的思维习惯,带其长大后将很难改变。
二、学前教育中德育的渗透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德育教育的初始点也应该放在孩子的学习兴趣点入手。学前孩子还处在探讨世界、了解世界及认知世界的关键性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个阶段的孩子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极易表现出其内在的探索欲及求知欲,加上这个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及感知能力均较强,其对新事物及新思维的接受度也较强,所以,运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德育渗透可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有要求学前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孩子的行为及兴趣点,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以孩子的兴趣点为渗透德育教育的出发点[2]。其次可以从孩子学习的知识点入手,新课改要求学前教育也要按照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进行学前教学,德育教育作为学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理应入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将思想品德教育的知识点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探讨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教学课文知识点时可将在中国古代、近代或是现代的著名人物引进至教学中,运用生动的描述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转达给学生,使孩子对祖国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并产生民族自尊心。就孩子而言,使其形成民族自豪感,就为其德育不断渗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还可从孩子的学习重难点及课堂问题入手:从孩子的学习重难点入手一方面可不断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探索欲及求知欲,学前教师在讲解知识要点时更加可以吸取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对知识点的接受度更加高。此时,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时机,各种励志小故事穿插至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中去,意在灌输孩子“困难并不可怕,努力就会成功”的正能量思想,使孩子养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的课堂问题也是德育教育的入手点之一学前阶段的孩子处于好奇心最强烈的阶段,对外界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孩子课堂上接受新的知识点使,也会提出给各种各样形形的问题,学前教师在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不仅要耐心的回答引导其进行思考,不能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去衡量孩子问题的深浅程度,还要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并给予孩子正能量的引导及解答。这样教学的原因是培养孩子带着对问题本身的求知动机,使其最大程度的接受教师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的思想品德知识,已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