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利用总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指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根据总体规划中土地结构以及土地布局调整等土地资源利的用情况,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图而编制的,一种专门用来反映在规划期内各个规划要素的空间分布以及结构调整的地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各地政府申请建设用地所必须的一个图件,也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成果。下面我们就来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制图方法进行研讨。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制图的基本要求和特点
1.1基本要求
真实性:规划图不能无中生有,把事实上没有的东西加到地图上;也不能有中生无,把原本有的规划要素遗漏了。要具有面积、界线、定位等数学上的精确度。
完整性:规划图上除了作为基础的底图要素以外,还要落实到每一项规划要素,将各要素具体呈现在规划图图面空间上,以反映出完整的规划意图。
实用性:规划图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为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服务。
1.2特点
(1)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与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相适应,要从土地利用的长远利益出发,因此在编制规划图时,要考虑到这个规划图需要长期使用,一般规划的年限为10到15年。
(2)动态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当出现与规划相差甚远的情况时,应该按照规定流程,在通过审批之后对规划图进行修改和调整。
(3)低需求性
土地利用总规划图是一种专题地图,其所要使用的范围和部门都有限,所以一般只需要4到10分的成图量,而不是像旅游观光地图那些需要大量生产。
2传统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制图法
2.1编制程序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受到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传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都是采用手工的方式。又由于规划图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因而其与其他地图的编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所了解的编制程序如下:
(1)选择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规划图的底图;
(2)根据规划中确定的各规划要素描绘规划原图;
(3)以《规程》图例的颜色为参考,调制各种需要的颜色。
(4)根据描绘的用地区界线的图斑着色;
(5)绘制规划的公路、铁路的线状要素;
(6)添加注记;
(7)整饰图名、图例、面积汇总表以及图廓等图面要素;
2.2传统规划制图的局限性
(1)变更性差
在这种传统手工制图方法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或者遗漏等情况,而出现之后又难以修正,例如将某本应为黄色的农田用地着上了绿色的林地颜色,等颜料干了以后就几乎不能更改了。而且,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需要局部调整规划图的情况时,由于原图无法修改,所以只能重新再编制规划图。这种较差的变更性不利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管理。
(2)保存性差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规划图要在整个规划期的长时间内都可以正确反映规划内容。而传统的规划图由于是采用水彩颜料绘制的,日久容易掉色,当规划图经常接触阳光水汽的话,褪色会更加快,而当褪色到一定程度时,这个规划图就无法再使用了。
(3)质量难保证
由于采用手工颜料绘制,对于大面积的斑块着色时易出现作色不均匀,还会出现着色的接痕,影响了整个规划图图面的美观和整洁。这种情况对于林业用地的斑块绘制最为明显,某些山区市县的林业用地非常广泛,图斑破碎,面积较大,因而制图专业人员也无法做到均匀着色。再者,由于规划图需要复制几份,对此,在不同规划图上的同一斑块由于着色人员、方式以及时间的不同也会出现偏差不不均,从而使的规划图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利用苍穹软件进行土地利用总规划制图
在这里我们通过对农村土地调查的成果来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借此说明苍穹软件对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的原则和方法。
3.1县级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
制作原图,包括土体利用现状图以及规划的原稿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可以直接选用经过最新变更调查后的基期现状图;规划原稿图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根据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的规划要求,描绘出各规划要素以及用地区的范围界线。
县级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各级图件编制的基础,要以调查的底图作为基础,按照相关规定采用合适的图示图例,通过数据库来生成含有权属界线、地类属性、地类界线、行政区域界线以及地理名称注记等要素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的电子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内容和比例尺应该要跟调查的图鉴相吻合。
3.2利用苍穹软件编绘土地利用规划图的要求
①要能够全面地反编制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特点、分布规律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要体现出土地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实用性、现状性以及科学性。
③对于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要按照相关规范来执行,对于土地利用图的图斑要定位准确,并有统一的选取指标;
④对土体利用的现状资料和新增的重要地物要素要广泛收集,并根据相关的资料来进行修编;
⑤通过任何计算机的交互编制,以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并形成数字化成果;
⑥对符号、注记等要素要正确、清晰,对内容的选取以及表示要做到层次分明;
3.3利用苍穹软件制图的具体方法(以1:1万为比例)
①1:1万单幅土地利用图图廓的整饰:
设置内外图廓线设置图廓模板设置图例高级设置详细比例尺设置详细结合表设置图廓整饰注记设置详细网格设置行政界线;
对于编制不同比例尺时,只需在‘设置比例尺’环节选择所需要的比例尺即可。
3.4输出规划图形
在设置好土地利用总规划的电子图之后,就可以进行规划图形的输出。对于规划图形的输出方式,可以采用屏幕输出,屏幕输出的话既可以输出全图,也可以只输出其中的一部分,并且可以放大缩小;也可以采用绘图仪将计算机中的规划图形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在图纸上。
结束语
相比于传统的土体利用规划图制图,苍穹软件制图拥有成本低、色彩丰富、动态性强、输出形式多样以及方便查询等优势,其形成图美观、实用,而且便于管理,因而得到了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赞同认可,是一种比较高效、经济和优质的制图技术。在规划后期的管理上,它还具有数据库动态实时更新、规划指标管理、规划方案调整等便捷功能,数据格式通用,可与多行业共享数据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南,郑家文,王利军.计算机制图综合的研究进展[J].测绘科技通讯,1993(03):
[2]何梅,陈龙乾,宋莉.基于ArcGIS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方法研究——以连云港市海州区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23):
篇2
本文对土地利用总规划修改(以下简称“规划修改”)进行综合研究,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规划修改后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不减少的原则,在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前提下,对规划建设用地布局进行调整。重点分析当前规划修改涉及的主要内容,运用个别案例展现规划修改四个方面,并从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几方面评估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的影响,最终保障规划修改的科学性、可行性。
关键词:规划修改指标布局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一、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并满足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规划修改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指标,对规划的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局部修改,推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和优化配置,使得规划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二)原则
1.总量平衡原则
规划修改方案编制过程中不突破规划约束性调控指标,确需突破的,应先通过上级规划修改进行统筹平衡。规划修改在不突破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前提下,对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进行布局调整。
2.空间管制原则
规划修改方案在确保允许建设区面积不增加的前提下,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和扩展边界进行调整,不改变城乡建设用地禁建边界,不占用土地整治项目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3.保护耕地原则
规划修改方案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前提,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的实现。
4.节约集约原则
贯彻资源利用节约优先战略,最大限度提高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划修改涉及的用地标准,严格落实节约集约用地的相关要求,准入条件和行业用地标准等。
5.改善生态原则
按照保护优先、兼顾治理的要求,注重土地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避让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风景旅游用地区,确保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基础性生态用地比重不降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公众参与的原则
规划修改方案的制定在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下开展,广泛听取规划修改涉及区域社会各界的意见,采纳合理性建议,并对规划修改方案进行充分听证、论证,提高规划修改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三)目标
1.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保障科学发展用地
通过规划修改,优化各类建设用地布局,修改规划建设用地实施时序,有效保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用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规划修改,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科学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集聚布局,促进各类产业规模和节约集约用地。
3.完善规划实施管理,强化土地宏观调控
通过规划修改,完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保持规划的现势性,提高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规划修改方案
1.规划调控指标修改
以某县规划修改为例,规划建设用地调入地块均避让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建设用地的调出地块大于建设用地调入地块,以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
规划建设用地调入296.5188公顷,共64个地块,分布在八宝镇、八棵树镇、金沟子镇、靠山镇、老城街道、莲花镇、庆云镇、新城街道、兴开街道、业民镇、中固镇等;规划建设用地调出334.0762公顷,共567个地块,分布在八棵树镇、金沟子镇、李家台乡、莲花镇、庆云镇、兴开街道、业民镇、中固镇、城东乡、上肥地满族乡、林丰满族乡等。
2.土地利用结构修改
(1)调入地块
规划建设用地调入地块296.5188公顷,占用农用地288.0729公顷,其中耕地266.8880公顷,园地7.0306公顷,林地6.7786公顷,其他农用地7.3757公顷;其他土地5.9475公顷,其中自然保留地4.5906公顷,水域1.3569公顷;建设用地2.498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0.0344公顷,农村居民点1.148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1.3153公顷。
(2)调出地块
规划建设用地调出地块334.0762公顷,占用农用地1.7899公顷,均为耕地;建设用地332.2863公顷。为保证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调控指标范围内,将建设用地332.2863公顷复垦为耕地265.8291公顷、园地28.3515公顷、林地16.2760公顷、其他农用地21.8297公顷。
规划修改后,农用地增加46.0033公顷,其中耕地增加0.7310公顷;其他土地减少5.9475公顷;建设用地净减少40.0558公顷。
3.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修改
规划建设用地调入地块涉及有条件建设区279.8679公顷、限制建设区16.6509公顷调整为允许建设区;规划建设用地调出地块涉及将允许建设区334.0762公顷调整为有条件建设区1.7899公顷、限制建设区332.2863公顷。
规划修改后,允许建设区减少37.5574公顷,有条件建设区减少278.0780公顷,限制建设区增加315.6354公顷。
4.土地用途分区修改
规划建设用地调入地块涉及将一般农地区276.2811公顷、林业用地区6.5937公顷、其他用地区13.6440公顷调整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调出地块涉及将城镇村建设用地区334.0762公顷调整为一般农地区。
规划修改后,一般农地区增加57.7951公顷,林业用地区减少6.5937公顷,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减少37.5574公顷,其他用地区减少13.6440公顷。
三、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1.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目标实现的影响
(1)对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的影响
规划修改不涉及对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修改,不减少耕地和基本农田规模,不改变基本农田布局,规划修改后耕地增加0.7310公顷,符合《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的要求,保证规划修改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数量不减少。
同时,规划修改增加的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不涉及在建和已建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不会对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产生影响,不影响项目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2)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依据农用地分等成果,确定规划调入、调出地块中耕地的利用质量等别,得出调入、调出地块平均利用质量等别分别为11等和10等,确保规划修改后耕地利用等别有提高。
2.对建设用地目标实现的影响
规划修改在符合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和土地用途分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方向,修改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和土地用途分区避让了禁止建设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确保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对允许建设区进行优化集中布局,使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以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促进了城乡建设用地的集中布局和集聚发展,提高了建设用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
3.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篇3
关键词 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图分类号: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
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
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
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
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们编制审批过的总体规划,每一个都是经过多方论证并认为是科学合理之后才开始实施的。当时,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以为一个混乱无序的城市经过此次规划,必将步人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20年后一定会出现规划所描绘完美蓝图。令规划师们汗颜的是这种期望从来就没有实现过。
2.2市长与城市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采取的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期望通过对长达15~2O年的远期规划目标的设定来指导和安排现在的工作,而非从现状客观条件出发提出解决当前现实问题的方案,对于城市近期开发建设缺乏指导意义。但市长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几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做出政绩,是市长最关心的问题。如果无法从总体规划中找到任期内行动的依据,无疑将令市长倍感失望。正因为如此,市长才觉得总体规划远不如每5年编制一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那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日趋复杂多变.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市长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举措,不仅将对总体规划设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有所调整.甚至可能导致城市发展方向和总体格局的根本性改变。如果这些行动无法得到总体规划的支持。也将令其对城市规划失去热情和信心。
篇4
经部领导审定,现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办法》、《各类用地报批会审办法》和《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会审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加强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规划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审单位包括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矿产开发管理司、地质环境司、执法监察局。
二、审查依据
(一)党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地质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及矿山勘察和开发有关规定;
(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及其他调查资料;
(六)省(区、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三、审点
(一)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是否体现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规划是否体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是否落实了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主要规划指标,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分区和布局是否科学合理,重点项目用地是否有保障,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安排是否合理、可行。
(四)规划协调情况。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否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用地规模是否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和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衔接到位。
(五)规划的实施。实施措施是否体现了用途管制的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六)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及编绘方法是否正确。
(七)规划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他基础数据是否翔实、可靠。
四、审查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规划司在收到办公厅转交的国务院批转的规划报件后,分送部内各会审单位审查,同时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高咨中心、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二)审查
会审单位应根据审查要求和本部门职责,分别审查有关内容,提出审查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内各司局、高咨中心、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单位的意见提交规划司进行综合。审查和征求意见的时限为两周。
(三)会审
规划司应于第三周内负责规划会审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会审会议由部领导主持。会审会议前应综合各方面意见,并提出规划司倾向意见。会审会议应对规划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同意批准、原则批准、不批准的意见。
送审规划相对集中时,可以几个规划合并召开一次会审会议。
(四)报批
规划司应于会审会议后一周内,根据会审意见完成规划综合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的起草,经部领导审签后,报国务院。
五、其他规定
(一)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会审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各类用地报批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为加强各类用地审查,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保证依法、科学、集约、规范用地,特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参与会审单位包括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矿产开发管理司、地质环境司、执法监察局。
凡涉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农地开发的会审准备工作由耕地保护司牵头组织和协调。凡不涉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农地开发的会审准备工作由土地利用管理司牵头组织和协调。
二、会审范围
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三、审查依据
会审工作依据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有关资料、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有关技术规范、标准;遵循统一效能、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进行。
四、审查内容
(一)用地是否在项目立项前经过预审,并有《用地预审报告书》。没有预审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农地转用、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三)供地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用地面积是否符合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是否合理和节约。
(四)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已经落实或能够落实。
(五)划拨用地方式是否符合《划拨供地目录》,有偿用地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政策,出让用地的出让方案是否符合规定。
(六)土地权属、地类面积是否清楚。
(七)适用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八)是否涉及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问题。
各有关司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上述审查内容提出意见。
五、会审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由办公厅统一接收报批用地的资料、图件,转牵头单位进行登记,并对资料是否齐全进行初审。材料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分送有关司局;材料不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转请办公厅向报批单位及时提出在规定期限内补全;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二)审查
有关司局在收到牵头单位送审的《××××会审表》及有关资料后,应在8个工作日内按各自的职责提出书面审查意见,送牵头单位汇总。
(三)汇总
牵头单位在汇总各有关司局和有关部委意见的基础上,在10个工作日内起草《××××审查意见》报部会审。审查意见要综合反映有关司局的意见。
(四)会审
部不定期召开会审会议研究《××××审查意见》。会议由部领导主持,由牵头单位负责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各有关司局和办公厅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会前,审查意见要分送到会的有关司(局、厅)负责人。
(五)报批
《××××审查意见》经部会审会议集体会审后,由牵头单位根据部领导决定的意见负责修改,在会审会议后的4个工作日内形成正式审查报告,报部领导签发上报国务院。
对规模小、情况简单的用地,经各有关司局审查,符合报批条件的,也可由牵头单位直接起草审查报告,报部领导签发上报国务院,但上报后要在部会审会议上通报。
(六)发文
用地报批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后,由牵头单位负责在2个工作日内办理批复文件并分送有关部门和部内有关司(局、厅)。
六、其他规定
(一)需听取汇报或赴现场踏察的用地,经主管部领导同意,由牵头单位负责组织进行。
(二)需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的,由牵头单位负责在收件后及时办文送有关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反馈意见。如出现意见分歧,牵头单位会同有关司局负责做协调工作。
(三)用地审查报告上报国务院后,由牵头单位负责与国务院办公厅的联系工作。
(四)本办法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三定”方案,为了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土地估价结果和处置方案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审单位为: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执法监察局。
二、会审范围
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司和企业集团,以及境外上市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的审批。
三、审查依据
(一)有关土地、房屋、资产、城市规划等管理的法律;
(二)国家有关权属、估价、用地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三)有关土地评估、处置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程;
(四)报批文件、估价报告及附件等规范格式和标准。
四、审查内容
(一)报批文件及相关材料是否齐备;
(二)估价报告的合法性、格式的规范性、评估依据和方法的合理性;
(三)待估宗地来源的合法性、宗地权属的合法性(权属证明、位置、面积、四至、登记现状);
(四)待估宗地的使用现状和评估设定用途;
(五)待估宗地的实际开发程度和设定开发程度;
(六)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七)处置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八)处置范围的准确性;
(九)处置价格;
(十)其他合法的审查内容。
五、会审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办公厅收到有关文件和材料后批转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办理,土地利用管理司首先检查申报材料和申报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如申报材料和手续齐备,正式受理,将有关土地权属材料送地籍管理司进行土地权属审查;如申报材料和手续不完备,在3个工作日内转请办公厅通知申请单位补报材料、补办手续。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二)审查
地籍管理司在收到土地利用司转来的有关材料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权属审查意见交土地利用管理司;同时,土地利用管理司组织对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进行审查,并根据确认和处置的有关规定和办文制度,在8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权属、土地价格和处置方案的审查意见汇总,形成总的审查意见和初步结论。
(三)会审
土地利用管理司完成上述工作后,在第9个工作日内报请会审。会审会议由部领导主持。有关会审单位负责人参加,对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进行审定,对土地估价结果作出予以确认或不予确认的决定,对处置方案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或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补充材料、修改报告、重新报批、再行会审等其他决定。
(四)批复
根据会审决议,同意确认和处置方案的,由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办文批复;不予确认和处置的,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将有关补充材料、修改报告、重新报批、再行会审等决定转办公厅,由办公厅将有关材料退回申请单位。会审决议和有关材料存档、备查。
六、其他规定
(一)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的审批从正式受理到办文批复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篇5
关键词:节约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丰县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耕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地矛盾愈发突出,所以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过程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实施耕地保护制度显现的尤为重要。长丰县位于合肥市北部,跨越江淮分水岭两侧,居合肥、淮南、蚌埠三市之间,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农业初步形成畜牧水产、蔬菜、林果、优质粮油四大主导产业,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是合肥市人民生活的菜篮子基地。长丰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科学合理,不仅能够缓解该县域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管理者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解决合肥市的粮食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并为相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二、长丰县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大
1、城镇化速度加快,耕地保护问题突出。受合肥市北城区延伸及本县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影响,长丰县经济发展迅速,随之占用耕地的规模加大,速度加快,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得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土地整理增加的耕地数量与质量偏低,使得耕地出现占补不平衡的现象。
2、农地集约经营水平不高,利用率偏低。长丰县近几年来逐渐出现了大多数精壮及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力外出务工,导致部分耕地荒芜。并且由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水平偏低,也导致了耕地的产出率不高。
(二)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较低
1、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由于近年来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加快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对非农建设用地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不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不立足于深挖城镇存量土地的内涵,使得长丰县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城镇土地利用率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
2、建设用地效率不高、结构不合理。一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城镇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长丰县城镇扩张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上,往往都依靠农民自发形成,采取低成本扩张政策,走以地生财、重外延的发展路子,土地利用比较粗放,建设占用耕地较多。二是在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上,普遍存在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比重偏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规划实施九年间,长丰县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仍居高不下,200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27313.19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7656.4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64.64%,人均宅基地面积接近260平方米。三是在城镇用地布局上,也存在城镇内部道路建设不规范,功能分区不明显,城镇生态环境较差,城镇居民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偏少等问题。
(三)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矛盾突出
建设用地和耕地集中分布在同一地域内,使建设占用耕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合肥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辐射和拉动,给协调土地供求关系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保护耕地和保障生态安全也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节约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的长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一)规划目标的转变
结合长丰县县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新一轮规划改变了以往仅仅保护的目标,实现了单目标向多目标的转变,使其具备了保护和保障的双重功能。一是保障和促进农业发展,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二是为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生态涵养水平,提供土地保障。其中保障与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在协调好“吃饭、建设和生态环境”矛盾的优化方案中,充分保障工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用地,具体通过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为承接产业转移“筑巢”。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必须设立一定的“引入门槛”,坚决杜绝低效、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入县域内。并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涵养水平,实现打造“生态长丰”的目标。
(二)规划核心的转变
新一轮规划实现了由保护耕地为核心向以节约集约促进耕地保护为核心的转变,从而确定了土地利用“双增一减一提升”的目标,即在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挖掘农村宅基地潜力,满足建设用地的增加需求,保证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从而进一步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调控的作用。
1、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长丰县是安徽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切实做好长丰县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是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持社会安定和满足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的基本要求。所以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全县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质量有所提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规划期内,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严格按照“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规定补充耕地质量,从而实现耕地质量的不降低,生产效益的不减少,并主要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总面积。
2、保障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增加建设用地。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符合长丰县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防止建设用地规模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总量的扩大,既要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相适应,又要反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生产力提高的趋势。在长丰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依据合肥市分解下达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划定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明确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并通过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从而有效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使得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扩展,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加大土地置换力度,减少宅基地占地面积。由于上级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递增的速度,而长丰县的土地开发潜力有限,所以只有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镇和城镇集中,并结合土地征用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和搬迁,建立居住小区,引导农民居住向社区型发展,充分通过挖潜长丰县农村宅基地的整理潜力,才能为建设用地的发展提供弹性空间,才能为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空间,构建布局合理、用地节约集约的村镇空间结构体系。
4、挖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益。第一,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来不断提升农用地利用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从而实现农用地利用效益的提升。第二,通过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制定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构建建筑容积率、土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率、单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GDP、单位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等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体系,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和效益。第三,通过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涵养水平;推行资源节约,完善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的调节机制。使得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规划模式的转变
新一轮规划转变为“指标+分区+政策”的土地利用模式,即依据上级下达的指标,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土地用途分区,结合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有效开展,使得规划具备刚柔相济的功能。
1、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结合全县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际,在不突破合肥市下达给长丰县总量指标的前提下,对全县用地指标进行统筹安排。在安排各乡(镇)具体用地指标时,对城镇及工矿用地需求综合考虑,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区域、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即首先要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及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结果,在重点发展区域上,突出保障经济发展快速的重点乡(镇)及开发区的用地需求,优先安排重点发展区域内城镇发展用地和发展趋势较好的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用地需求;其次在重点项目上,要突出保证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已经确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需求。
2、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新一轮规划要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通过构建“南北双城呼应,中工东(西)农互补”的土地利用空间模式,合理调整减长丰县南部“一区三镇”、北部县城周边、中部下塘镇等重点城镇周边的耕地和基本农田面积,增布建设用地和一般农田;除预留必要的建设用地外,调减东、西部乡镇的一般农田面积,增加基本农田面积;调减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将整理的耕地纳入基本农田,按程序将部分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并在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的基础上,结合长丰县地势地貌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土地利用结构相似性、用途一致性的原则,以土地适宜性评价、典型分区指标评判为基础,将全县土地利用划分相应的主体用途区,从而针对性的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
3、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在人地关系越趋紧张、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更加凸显的态势下,只有利用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才能有效缓解矛盾。而要实现土地宏观调控的目标,唯一的途径只有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把土地“闸门”。所以在实践中,要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把规划做成引导式规划、控制式规划和保障式规划,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实施保障措施,来促进规划的有效开展。
四、结束语
长丰县新一轮规划依据县域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形势、人口发展趋势,确定了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土地利用方针。从保护耕地出发,确定了长丰县2020年耕地保有量均不得减少;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无序扩大,坚持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减少相挂钩及建设占用耕地“先拆后建”。安排新增建设用地4706.39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规模不得低于5300公顷,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8031.16公顷以内,比基期年净增717.97公顷。从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出发,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加强对分布在江淮分水岭以北淮河流域池河地区乡镇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建设生态修复区;加强生态公益林和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0%以上;提高土地产出率,由2005年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182.62万元提高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1560.85万元。从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使其对缓解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实现了用地的供需平衡,既保护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又满足了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以建设用地安排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目标,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长丰县人民政府.长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R].
2、长丰县人民政府.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
篇6
Abstract: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focused on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Then use multi-indicat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and "zero indicate" to assess the envirment impact of Lijiang, analyze land use change of Lijiang environmental impact. Through the results,gave same suggestion and its applying and adjustment.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Key words: land use general planning;environment influence assessment;multi-indicate synthetical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112-02
0 引言
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一项环境保护制度,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科学合理的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对全面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及其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起步较晚,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比较复杂,尤其是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针对区域的空间布局和土地结构进行调整,所以,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成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鉴此,本文以丽江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零方案”法对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进行评价,期许对相关研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 数据出处及评价方法
1.1 数据出处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供了土地数据,丽江市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通过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并与“零方案”进行比较,进而得到本规划方案是否可实施的结论。
零方案,即规划基期方案,也即无行动方案,它体现了区域环境的原始状态,通过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值与零方案之间的比较,若规划的综合环境影响度值大于零方案,那么规划就可以实施。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把对被评价事物多个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来得出对该事物的一个整体评价方法称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一般思路包括:①选择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②明确指标权重;③将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④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合成。
2.1 构建指标体系 考虑到丽江市土地利用特点,确定丽江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指标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A1,第二层次为生态指标B1、环境指标B2和自然资源指标B3,第三层次是具体评价指标C。
2.2 明确指标权重 本文的指标权重是通过参差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来确定的,请对该区域的社会情况和自然环境比较了解的专家进行各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并进行一致性的核对。
构建判断矩阵XnXn。因为影响因素X,对目标层A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采用成对比较,即每次选取两个因素,用0-1数字标度表示其相对重要程度,得出对目标I相对重要性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XnXn,如表2。
其中,决策层I中的不同影响因素用Xi(i=1,2…n)表示,元素Xii=l,Xij=1/Xji。
根据专家对各影响因素Xi相对于目标I的重要性判断,得出矩阵中元素Xij的取值。
2.3 无量纲化指标值 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是因为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和量纲不一样。有益指标(即越大越好)和成本指标(即越小越好),通常同时出现在指标层中,效益指标Xij一般用成本指标的倒数表示。
2.4 各级指标的综合集成 是通过所属下级指标层指标值进行加权运算求得,即指标层指标值和准则层指标值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3 实例分析
3.1 丽江市概况 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滇西北高原,“三江并流”区域,山峦高耸,峡谷深嵌,江河跌宕,源远流长。海拔高差在四千米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兼具暖性、暖湿性、温凉性、北亚热带和寒温性等垂直气候带。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市域重点水域得以保护、水质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基本功能基本稳定,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情况优良。
3.2 指标值的确定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各个指标值,是经过筛选、计算、专家评分和提取规划文本中的各项发展和保护目标得出。见下表:
3.3 评价分析过程 本论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结果如下:
以下结果(表8)是对指标层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的。
下述结果(表9)即为对各指标依据其组合权重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的。
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3.4.1 评价结果 由以上数据结果与零方案进行的对比可以得出,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方案可行,并对规划区域的综合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4.2 评价结果分析 针对丽江市规划方案,我们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定量分析得到,丽江市评价体系中准则层——生态(B1)综合值和自然资源(B3)的综合值与零方案相比都有所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丽江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实现了丽江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丽江市的环境状况。这说明了规划的实施对丽江市的环境有正面影响。可是准则层——环境(B2)的综合值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也会相应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长,这将会对丽江市的水和大气环境总体质量带来相对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规划期间,重点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复垦,适度进行土地开发,是不会造成新的土地退化;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在规模和布局上需要进行节约集约布置,要想环境得到有效控制,还需在建筑过程中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实施。
4 结论
本论文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结合了丽江市当地的基本状况,对丽江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该评价在使环境质量和资源供需状况得以改善的前提下,还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因此它不仅使丽江市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还保证了丽江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
[2]孙达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 涪城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评价
1.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上轮规划实施期间,为保障涪城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当时的规划思路的局限、技术手段的限制,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通过资料分析,对上轮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规划实施的效益、存在问题及成因,为涪城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编制经验和建议。
2.研究区概况
涪城区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中部,涪城区是绵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绵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和商贸中心,全区幅员的46.2%属绵阳城市规划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4°29’―104°50’,北纬31°16’―31°37’,辖区面积597.00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42个村,1098个组,总人口约为65万人,2005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3.09亿元。涪城区境内丘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410―693米。区域内平坝、河谷地带多为冲积土,丘状台地和丘陵地带多为黄壤、紫色土,农田灌溉条件较好。
3.评价方法
3.1研究材料
以《1997―2010年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对1997―2010年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所采用的数据为《1997―2010年绵阳市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2 评价指标选取
评价指标的选取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对象、内容和目标,评价时遵循科学性、综合性、主导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涪城区的实际情况选取了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
3.3 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根据所选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涪城区资料的实际情况,选用数模型对指标量化。
[1]。
3.4指标权重测算
一般来说,根据数据的来源将权重确定的方法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客观赋权法需要大量的样本资料,而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无法收集到大量的统计数据[2]。因此,为了合理地反映各指标对规划实施效果的贡献程度,采用专家经验估算的方法,来确定各级指标权重[3]。
3.5指标的平均合成方法
综合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平均合成的方法选择几何平均值,该方法能显示各指标之间的差距。
评价方法为:
w为权重,k为各项指标值。
3.6评价标准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总评价值80≤C≤100时,良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社会、经济、生态各方面很协调,效果明显;当60≤C<8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中各方面比较协调,起到一定效果,较好;当40≤C<6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作用不大,各方面有点不太协调,一般;当20≤C<4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比较糟糕,很多目标难以完成,各方面不协调,较差;当C<20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很差,规划如同虚设,基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4]。
4.评价结果
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指标平均合成后为77.78,处于“较好”评价等级,具体评价值见表1。该结果表明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总体良好。规划实施以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以规划为依据,以用途管制为手段,严格土地利用管理,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果。效果指标和执行指标得分相近,都处于较好等级。反映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指标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较为注意妥善处理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产生了相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从中也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在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以看到,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建设用地满足率、耕地总量与占补平衡率,以及环境改善率得分相对较低,有待提高。
5.结论及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显示,涪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面比较协调,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足和困难。
5.1上轮规划存在的问题
5.1.1耕地数量减少过快
涪城区城镇周围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耕地减少数量过多过快。一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比预期提高,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较大;二是因为开展农业结构调整是在规划实施之后;三是在2001―2005年间,国家大规模开展生态退耕,退耕规模比规划预计规模大。
5.1.2建设用地增速过快
现有建设用地规模已超过上一轮规划期末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主要由于涪城区作为绵阳城市规划区主体,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第二三产业用地需求较大,规划预见性相对不够。另外,在规划初期,城市用地以粗放型发展为主,未能充分节约集约用地,使得建设用地增长过快。
5.1.3规划实施缺少必要的弹性空间
上轮规划自上而下开展编制,各类规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和刚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超前性和长期性规划,很难做到用地规模的准确预测与合理分配,缺少必要的弹性空间,增大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调整的频率,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效率和严肃性。
5.2改进规划的建议
5.2.1严格保护耕地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5.2.2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和集约用地
随着用地总量的扩大,既要适应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调整的要求,又要反映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的趋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益”的节约集约用地目标,发挥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创新土地利用模式,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纠正主要依靠扩大用地、经营土地推进城镇化的做法,努力经营城市,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控制生产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态用地比例,促进城镇和谐发展。
5.2.3圈外建设项目应留有余地
上一轮规划除省、市重点项目下达用地指标外,没有圈外项目用地指标,涪城区很多项目无法纳入规划,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由于未来圈外工业等项目用地的不确定性,建议适当预留部分可调节用地指标,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5.2.4充分考虑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化、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上一轮规划仅重点考虑了中心城市规划区,其他镇乡场镇、集镇指标太少或无指标,不符合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实际,应予以调整。
参考文献:
[1]欧海若.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6):101-102.
[2]薛凌霞,孙鹏举.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43).
[3]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2).
[4]涂姗,李江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方法探讨――以桂林市资源县为例[J].广东土地科学,2006,5,(1).
[5]高希瑞,张永福,董煜,马丽娟.新疆阿克苏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J].新疆农业科学,2009,46,(1):161-16.
项目来源:绵阳市国土资源局资助项目。
篇8
【关键词】城镇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协调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建设用地越来越多,因此,为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充分发挥城镇规划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控作用。但现时二者往往存在一定矛盾,应予以协调。这有利于优化土地及空间资源的配置,遏制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的势头,切实保护好珍贵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节约每一寸土地,为城乡居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空间、美化居住环境并提高生活质量。
1 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差异
1.1规划的指导思想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在控制,其主要思想是从资源总量出发,是按计划编制规划的,所以,其指导思想是“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城市规划从社会、经济、历史、产业政策、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需求编制规划,因而指导思想是从需要和方便生活出发,重在发展。
1.2 规划主体目标的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包括规划期耕地及其他主要农用地保有量,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及占用耕地数量,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规模,土地利用布局要求以及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主要目标等。城市规划的目标是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区范围,拟定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等。
1.3规划部门职能的差异。我国土地规划的主要是由国土资源部门完成,而城市规划是由规划建设部门完成,两者所属的机构部门不同。我国由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土地无偿使用转变到有偿使用之后,各部门在土地使用上直接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体现,客观上造成了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1.4 规划时间、层次不合理加剧了相互间矛。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规划用地应做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三保环境”。而现在恰恰相反,许多城市先有了城市规划,后才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反而要服从城市规划的要求,这肯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不统一,相互矛盾的结果。
1.5 规划用地分类和评价系统不一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构成而确定,共分为8大类。城镇规划中城镇用地的分类主要按土地的使用性质来确定,共分为9大类,用地方式主要为建设用地。土地规划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对某种特定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行的,由土地适宜类―土地适宜等级―土地限制型三级组成。城镇规划中城镇用地适宜性评价则是根据是否适宜建设分为三类: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1.6 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也造成规划的不同结果。城市人口统计通常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计生部门,一个是公安部门。统计的范围也有差异,有的以行政区域为界,或指城市所在区镇的市区人口或镇域人口,或指城市现状建成区的人口,另外也有以非农业人口为依据确定城市人口规模等。这种差异使得全市城市人口预测结果有所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城市规划“以地定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人圈地”的不同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矛盾结果。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规划的关系
2.1 规划空间和地位具有从属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全面性的,它是对行政区范围内全部土地的利用结构及其布局所作出的安排。而城镇规划则属于局部性,它着重于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的分类及其布局安排。所以,城镇用地只是土地利用的一种类型,它们之间为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所有土地作出的全局性规划,对各项用地规划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城镇规划仅是一个部门用地规划,是从属和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是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入。
2.2 均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为核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质上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进行的一种综合部署,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无论是城镇体系规划,还是城镇建设规划,重点都是用地规模的确定、用地选择和用地分类及布局等。在用地上也是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为核心。
2.3 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基本相似。不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镇规划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以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同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的土地和城镇在规划时就必须遵循一些相同的规律和理论:如土地经济学中的级差地租理论、土地报酬递增理论、土地利用区位理论,生态经济学的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经济规律,以及价值规律、景观学理论、系统论等。在分析方法上二者一般都采用系统分析法、统计分析法以及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矛盾关系协调与统一的思路
3.1 两种规划均应服从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它确定了地区经济总量的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向。也决定了未来城市规模、形态布局的特点。一个合理的合乎当地实际的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不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和指南,还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3.2 科学合理地预测环境承载量。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两大主题,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关系是确保发展的前提。土地资源又是人类生产生活最不可缺少的根本,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离不开土地。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可以说,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离不开对土地的研究。
4 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的措施
4.1 加强土地管理部门与城镇建设规划部门的协作,做好“两个规划”的衔接工作。两部门要加强对城市用地的统一管理,严格审批制度,真正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4.2 城镇发展用地规划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结构调整为依据。城镇规划所制定的发展用地规模和控制范围,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用地的控制指标。城镇建设用地应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4.3 走“内涵挖潜”的城镇建设道路。当前,城镇规划应转变思想,改变以外延扩张为主的“摊大饼”式的粗放的城镇建设方式,转到节约用地,充分发挥城镇空间效益的“内涵挖潜”的集约型建设道路上来。
结语: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其生产能力亦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这要求我们在加强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协作的同时,还要坚持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10~25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3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其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简称“3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3S”技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图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RS)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必将取代过去传统的光机型测量仪器。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及技术。
当前,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随着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信息系统(LIS)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进入了全数字时代,遥感技术进入1m以内的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阶段,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差异不断减小。事实上,“摄影测量(包含影像判读)”与“遥感”这两个名词指的是不同时期的同一学科,遥感是摄影测量学的补充与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的出现,使得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航空摄影测量或航天遥感图像上获得GIS数据的想法得以实现。它是将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建立GIS所需的相关信息。
GIS基础信息可以分为地形信息、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三类。因此,通过航片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所需的地形信息;还能从航片生成正射影像,从正射影像提取结构信息以提供图形信息;同时通过对航片影像的判读和专题分类,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属性信息。
航空摄影像片主要用于编制大中比例尺影像地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作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等的工作底图。航空摄影测量主要测量地球表面的几何形态,其精度主要取决于测量仪器和影像质量,人为影响因素相对较小,在一定条件下,测量工作质量较易控制。遥感信息具有综合性、宏观性、客观性、周期性和时空变化多层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编制中小比列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重要信息源,主要用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是由于卫星遥感影像通常属于二维处理的范围,尽管某些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进行高程测量,但目前这一技术还未成熟完善。卫星影像解译还必须与外业调查相结合,否则解译质量很难符合要求,同时在卫星影像解译过程中,人为影响因素较大,要求作业员有较高素质。
二.GP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GPS是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无线电信号,对地球表面某一地点进行定位、报时或对地表移动物体提供导航的技术系统。GPS能辅助摄影测量和遥感测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定位。当前,GPS辅助的空中三角测量利用少量的几个控制点或仅利用一个控制点(基准点)即可将定位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精度,完全能满足大、中比例尺的测图要求。
随着GPS接收机硬件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GPS动态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动态确定载体姿态的技术有了巨大进步,因而大大增强了GPS在遥感中应用领域的作用。目前,GPS已与多种传感器(如机载激光断面测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等)配合使用,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这类传感器的测量与定位精度。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精度动态相机定位,辅助空中三角测量;第二,辅助导航航摄飞行,以实现航摄的精确定点;第三,与其它传感器配合,确定载体的位置、速度与加速度、姿态。
近些年,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克服了机载动态GPS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同时又解决了运动中载波相位模糊这一难题,极大地促进了GPS在摄影测量与遥感中的实际应用。GPS在摄影测量和遥感方面的广泛应用,对土地利用规划无疑有巨大帮助作用。
三.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当前,GI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用和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设计分析
目前,GIS已普遍应有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中,如:规划技术指标分析、土地地类适应性评价、地类规划平衡分析等。通过GIS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增强了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二)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
通过遥感数据和GIS强大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功能,能便捷、准确地计算农田规模和环境容量,能快速地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各项生态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能高效地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基质改良工程量、田面平整等指标计算,从而有效确定各地块利用方式,辅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选择各项工程。GIS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规划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工作效率,正确客观地指导规划的编制和规划方案设计。
(三)规划设计方案虚拟
虚拟GIS具有观察立体细节的功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者通过虚拟GIS能直观观察田块、房屋、道路等各层虚拟景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与弊端,通过结合GIS数据库可实时对田块、房屋、道路等地物定位,获得规划设计区域的三维图像。利用VR技术建立相应的三维模型,提高土地利用区域的模拟仿真精度,增强了三维GIS的功能。规划设计者可通过三维模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计进行更为直观的感受,辅助进行形象思维和空间造型,由此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和筛选。
篇10
【关键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
一、 背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都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保护国土资源、维护城乡生态环境的重要职责,是指导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两者有序衔接、统筹协调,对于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海市以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机构整合为契机,大力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两规衔接”工作研究及实践。
1、 政策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2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城乡规划法》第5条也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2、 发展形势的需求
上海的土地规划和管理工作面临着“资源紧约束”阶段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得城镇、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将保持较高用地需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规划要努力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发展由依靠传统要素向依靠新兴要素转变、城镇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功能提升转变,探索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发展之路。
因此,加快 “两规衔接”工作,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有利于发挥规划土地机构整合的体制机制优势;三是有利于为维护上海长远发展和生态安全预留空间,促进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近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矛盾。
既有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很大,城市规划总量超过下达指标
从既有规划情况分析,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国家分配指标。
中心城向外蔓延式发展现象比较突出,空间结构亟需优化
中心城规划楔形绿地与敏感区建设和控制力度较弱,宝山、闵行等集中城市化地区实际已与中心城连为一体,中心城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外来人口集聚、建设用地明显扩张的地区,引发了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生态和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建设用地结构有待优化,产出效能亟需提高
目前土地利用仍然主要延续外延式的扩展方式。2008年全市工业仓储(区)用地约占现状建设用地总量的三分之一,相对偏高,产出效益区域差异比较突出。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占补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上海是土地资源缺乏型城市,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二、 实践的思路和原则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各自编制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工作平台、技术手段、方法与内容,要做到两规衔接必然先要统一两规的技术层面,同时确定两规的各自主导的部分与共同协作的部分。
1、 科学确定规模,合理集约布局
两规的核心都是用地规模与布局,两规衔接工作重点是确定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规模和布局。在长期的编制过程中城市规划较侧重于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基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预测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往往较大;而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有量、建设用地总规模、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等指标进行控制,重在控制。
建设用地以及基本农田规模均是国土部下达的刚性指标,因此两规衔接工作在规模方面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准,而城市规划则在空间布局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 制定技术路线,建立充分协调的技术平台
为协调用地规模与布局,两规衔接的技术路线主要分为:梳理、叠加和增减三个阶段。其中,在梳理阶段,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分别主要梳理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项目;在叠加阶段,将基本农田和现状建设用地分别与城市规划方案进行叠加,在此基础上分析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在增减阶段,确保近期重点条块项目和重要的生态廊道,增减规划建设范围,消减规划建设范围外的现状建设用地,以确保基本农田规模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对接用地分类,统一统计口径
两规衔接的基础是用地分类标准的衔接。鉴于国土部下达建设用地指标的内涵,在用地分类对接中建设用地统计口径将包括农村建设用地。
利用现有基础,建立工作底版
两规衔接的基础是工作底版的统一,从而可以面向不同的规划编制规范,灵活的加以分合。本次两规衔接底版的精度采用1:2000,既兼顾了总体规划的表现力,也符合项目审批的需求。
结合工作特点,确定工作平台
本次衔接中AUTOCAD被确定为初期落实建设用地布局时的工作平台,而ARCGIS则作为后期计算建设用地规模、落实基本农田布局以及出成果图纸的工作平台。
三、 研究思考及建议
上海市前期的两规衔接工作对主要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形成了较为可行的成果内容和技术路线。但是在工作中仍然遗留了部分不足之处,需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1、 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上海市本轮“两规衔接”工作的开展,虽然经历了两规矛盾充分暴露时的困难和压力,但最终还是体会到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时期这项工作对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性。建议组织编制两规的管理部门及上级部门应充分重视“两规衔接”工作,并为其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进行推广。
2、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由于我国规划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合并设立和单独设立两种模式,对“两规衔接”工作的具体开展也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两部门合并设立的地区可由市规土局牵头,邀请具有高资质的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土地利用规划院联合参加编制,将城市规划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衔接,形成“两规衔接”研究成果,作为深入编制同一个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两部门独立设置的地区可提请当地政府牵头建立两个部门充分协调的机制或成立共同参与的编制组织。
3、 加强交流与合作
针对“两规衔接”具体工作的开展,基本技术路线和思路应该是一致的,由于我国各地城市的具体情况不一致,所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处理的方式方法会很多,也呼吁从事此项工作的设计院加强联系和交流,互相传授经验,将“两规衔接”研究工作长期深入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胡俊,规划的变革与变革的规划――上海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两规合一”的实践与思考 [J]. 城市规划,2010(06).
- 上一篇: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 下一篇: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