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创意美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学;创意;人格
学前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用以表达其内心的振动、丰富的想象的第二语言方式,在学前儿童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时候,绘画则给学前儿童提供了想象的翅膀与拓展的空间,他们可以通过绘画形式淋漓尽致地发挥、酣畅淋漓地舒展。在学前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里,其艺术天赋和潜力在绘画中得以延续和闪耀。而学前美术教学担负着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重任,如何让学前儿童认知美术,如何让学前儿童的艺术潜能得以发挥,如何催生出学前儿童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性,这是学前美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认知性概念
对于0~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它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因而要体现出幼儿期行为主体的美术行为特征和绘画艺术作品特征,它与其他成人美术有极大的区别,它的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都是幼儿,是基于年龄特点之上的美术教育认知概念。其次,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学前儿童的第二语言,具有表达其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情感理解的功能,在学前儿童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内心感触的表达之时,绘画美术就成为学前儿童发自内心的知觉,通
过对现实自然中的物体、图像和声音等符号的逐渐感知,学前儿童一般喜爱熟悉而欢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并且带有色彩鲜明、
对比突出的美术作品。
二、学前美术教学的启蒙反思与优化创意
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美术教学带有启蒙的性质,在把握儿童心理及美术特点的前提下,要对其教育进行反思,加强对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识,进行优化创意下的学前美术教育
活动。
1.增强学前儿童的绘画心理认知
美术教学者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宜性的辅导。在学前儿童缺乏社会经验和思维的拓展之时,要观察和发掘学前儿童的“涂鸦之笔”,在其手、眼、脑的配合不够默契的思维上,要指导学前儿童正确地在绘画中展现自我,在尊重幼儿手部肌肉、骨骼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其特点,进行欣赏性的美术教育。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选择形式层面、幼儿易接受和欣赏的作品,如《红、黄、蓝构图》《忧愁的国王》《人投鸟一石子》等,这些抽象风格的绘画作品易于勾起幼儿的直觉,唤醒其对话本能。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幼儿,可以将其对生活的理解迁移到写实绘画作品上来,如:徐悲鸿的马、陈之佛的花、齐白石的虾等,这些都是幼儿喜爱的艺术作品,可以引导幼儿进入更丰富的感情
世界。
2.以童心回归的理念引导个性差异化的幼儿绘画创意
在人类0~6岁的个体发展时期内,每一个幼儿都有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特殊的认知,美术教学者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以回归童心的理念进行尝试性的引导,要渗透不同童心的表达方式,而不要刻意求造型或技巧,要引导幼儿培养个性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创造力等,进行赏识性的美术教育,要理解不同幼儿、不同风格的幼儿作品,而不是简单地用“像”与“不像”作为评价其作品的标准。
3.塑造学前儿童的人格与素养
早期的人格培养对于个体的知识构架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深远,而早期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在培养幼儿艺术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其人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从幼儿的左右脑开发的双重角度入手,注重对幼儿右脑的开发和引导,训练幼儿对特定事物的外形、结构、布局和颜色、质感等进行认知和抽象思维。同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幼儿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如对周围事物的好奇触摸、对周围事物的形象记忆、对简单线条的奇异想象等,指导幼儿勇于实践,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并加以鼓励,有效促进幼儿全面人格的发展和智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在使幼儿掌握基本认知的同时,也使幼儿在绘画艺术中寻找到了自信。由于其在早期启蒙阶段即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有助于幼儿形成个性化的、独特的感知与情绪,并且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从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力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进行必要的美术绘画和手工制作等,并初步培养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早期的艺术素养,促成其健全的人格品性。
篇2
【关键词】设计思维 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卓越教师成长
近年来,国外创造性艺术教育思潮方兴未艾,国内陆续出版了如(美)荷伯豪斯的《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比利时)罗莎梅尔的《我来画》、(美)安柏利的《跟着安柏利大师学画画》、(日)安雅光野的《美丽的数学》系列绘本等,这些著作创意新奇、想象力丰富,可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优质资源。江苏师范大学历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并致力于卓越人才的培养工作,2012年以来,以笔者主持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的成果为基础,新开设一门艺术教育课程“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30课时,其中讲授8课时,讨论3课时,艺术实践19课时),该课程以设计思维的培养为关键点,尝试把艺术素养贯穿到卓越教师成长的高度进行探索。经过两年的实践,课程体系趋于成熟。
一、“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是江苏师范大学公共课程艺术素养模块的一门艺术课程,结合国内外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现状,围绕儿童创意美术进行相关的理论、技能与创造性表达的实践。通过学习和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儿童创意美术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形式语汇,正确把握儿童创意美术的研究方法及主要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段,注重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并选择既有一定研究价值,又有相当实践意义的专题展开深入学习,以提高眼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教学目的如下:
(一)培养更多关注学生自身基础的发展,给艺术教育和学生的成长持续提供清新的空气、肥沃的土壤,进而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卓越的教师。
(二)通过艺术的方式,提升未来教师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学论理论素养。
(三)通过独特的创意表达方式,提高未来教师的方法论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其教学设计、课题设计、教学有效实施、观课评价的能力,进而能够运用恰当的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践。
(四)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意美术引路课、示范课、观摩课,培养一批在生源地有影响的课改“种子”,进而推动学生生源地的教学改革。
(五)通过对儿童创意美术不同层面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独到的创作实践训练,以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多元的文化视角,提升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预期使学生能写出关于该课程的学习报告及教学改进方案,另一方面要创作出比较完整的美术作品。
二、“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依据和大纲内容选编原则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浓缩并提升了国内外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的相关理论、技法的精髓,融入与国际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体系接轨,与时展同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大纲内容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要求,从提高未来教师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儿童创意美术教育的目标要求,根据本课程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选编。
三、“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点》与儿童早期的优质艺术教育(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该课程,着重让学生对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对卓越教师如何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有所理解。
2.通过《点》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人该怎样鼓励一个在艺术实践中只说“我不会”的儿童。
3.让学生理解具有创意的人的特性是什么?艺术如何增强了这些特性。
教学内容:
1.《点》的故事与动脑创作有趣的“点”(艺术实践)。
2.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由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引起。
第二讲,儿童早期艺术活动的特点(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儿童各个发展阶段中艺术活动的特点有哪些?合适的激发艺术的计划是什么?怎样用儿童的兴趣去激发他们的表达和发展。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的元素,并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教学内容:
1.“当我的青蛙跳上高高的荷叶”(艺术实践) 。
2.研讨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让画面更有趣。
第三讲,就地取材巧创造――如何激发和评价儿童的艺术(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各种各样的激发策略。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指导儿童画画的艺术活动过程中,什么时间段做出鼓励性评论是最合适和有益的,并为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鼓励性的评语做一个列表。
教学内容:
“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艺术实践)
1.手形变变变,2.字母变变变,3.工具变变变,4.烟花大会与花开无声,5.科学实验巧创形。
第四讲,实践方法与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体验(6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
2.让学生探索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的实践方法,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实践,并进一步理解运用平面和立体的材料工具进行多样和重复的体验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用多个创意方法创作可爱的小动物(艺术实践)
第五讲,卓越教师的推动作用与“退耕还林”式美术教育理念(6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教师的教研项目《“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卓越教师的关键角色和推动作用。
2.通过优秀绘本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参与和培养孩子的艺术发展的重大责任,并对如何成长为卓越教师有所思考。
3.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让未来的卓越教师学会怎样把艺术的内容和快乐传递给学生,并把学生引向自由、创造性和自信的表达上来。
教学内容:
1.案例解读与创作:青铜铭文里的小精灵。
2.读绘本,玩创意――启发孩子的多元智能。
3.把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绘本作家安雅光野《美丽的数学》系列绘本解读。
4.我国博物院印行《娃娃入宝山》系列绘本解读。
(二)实践环节类型:艺术创作实践
1.名称,艺术创造性表达的实践与合适、安全、多样的艺术材料体验。
2.主要内容与要求,动脑创作有趣的“点”、“当我的青蛙跳上高高的荷叶”、“随意看・自由想・快乐画・轻松做”系列创作活动、青铜铭文里的小精灵等。
(三)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与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占50%,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讨论、课程观察体验报告等;实践考试成绩占50%。
2.综合考核成绩的计算,由平时成绩和实践考试成绩组成,各占50%。平时成绩×50%+实践考试成绩×50%=100%。
四、“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的教学评价与反馈
自课程开设以来,共收到了百余份学习报告,笔者分别回复,以加强教学互动,并为改进教学听取合理化建议。从学生作品展览的效果和学习报告看,学习目标得以初步实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艺术的方式,突破了原有的思维范式,创意表达方式独特。如学校物电学院2013级某位学生提及,经过多天的学习,她由好奇到被吸引,再到喜欢,这番快意的体验,让她感觉犹如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仿佛就是一场思维狂舞的盛宴……正是教师别具一格的循循诱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满了脑电波狂舞的刺激与快意。卓越教师班2011级学生提道,作为她大学生涯的最后一次公选课,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讲解,懂得了如何尊重每个学生的灵感,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通过新奇多样的创作尝试,了解到美无处不在,创意无处不有,亦通过电影、绘本等典型案例的展示,深切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爱与责任感。
“儿童创意美术与卓越教师成长”共五讲,精选包括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语言、创意美术多样实践方法等内容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和艺术实践探索,借以提高学生对儿童创意美术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这一课程理论阐述清晰、作品素材典型鲜活、文化视野开阔、注重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授课过程注重探索和发掘艺术的人文精神,在授课形式上配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的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讲授深入浅出,例证丰富。通过对儿童创意美术不同层面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进行独到的创作实践训练,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培养多元的文化视角,提升了未来教师的整体素质。该课程的开设,为优质公共艺术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注:本文为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退耕还林”型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研究》基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XJG201231)
参考文献:
[1]芭巴拉・荷伯豪斯.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建议
我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当今的幼儿教育越来越注重幼儿艺术情操的培养。幼儿美术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幼儿美术教育的提升空间还很大。那么美术教育要在幼儿成长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来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呢?
一、幼儿美术教育现状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的顺利开展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幼儿的美术教育是一个慢慢打开、熏陶幼儿心灵的过程。教育方式千姿百态,其效果也是多方面的。成功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帮助自闭、自卑的幼儿打开心扉,重塑信心。但是,飞速发展的社会文化也对幼儿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从幼儿园到家长,不再将美术教育看做培养孩子的一种工具,却将其作为一种评价孩子优劣的功利性标准。在这种现状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抹杀和忽略,奖杯和证书却成了家长和老师关心的焦点。幼儿美术教育逐渐暴露其缺陷。
首先,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幼儿生活经验少,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天真烂漫,思维开阔,没有成人思维定式的拘束。这一点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很多孩子能够画出多手多眼的人物,也会杜撰出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然而,很多家长和教师对于这种不规矩的绘画方式如临大敌,还没有问清孩子如此作画的目的就忙着进行纠正。长此以往,幼儿的思维受到禁锢,规规矩矩的图画限制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美术教育理念产生偏差。美术确实讲究绘画技巧。但是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美术不能单单看绘画技巧来评定优劣。毕竟幼儿学习美术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孩子成为画家,幼儿美术的实质是帮助孩子通过美术表达感情,增强审美能力。幼儿绘画讲究的是感情的表达,希望孩子能够通过美术学习对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的独特认识,那种强调图画技巧的美术教育理念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二、缤纷色彩伴随幼儿成长之方略
1.鼓励幼儿拿起画笔,帮助儿童塑造信心
信心是幼儿学习美术的最大动力,拥有自信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帮助幼儿拿起画笔,表达自己的感情,让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幼儿做自己作品的主人,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在绘画课上,教师要不断提出问题,让幼儿有参与其中的机会。例如,在教画大树时,可以先让孩子们自己讨论大树的特征,孩子们会想到平时看到的树会有树干、树枝和树叶。老师可以先将树枝和树干简单描绘出来,进而提出细节问题,例如: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树干的形状和颜色又是怎样的呢?孩子们这时就会产生分歧,有见过秋天的枫叶的便说树叶是红色的还有锯齿,有的孩子说树叶是绿色的,中间圆圆,两头尖尖,等等。老师首先对孩子们的答案做出肯定,夸奖孩子善于观察,十分聪明。
2.创意美术活动陶冶幼儿心灵
创意美术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发挥想象力,教师适当引导,最大限度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首先,美术不只限于课堂。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城市化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很多孩子对于大自然的魅力无从了解。老师可以带领儿童去郊外观察雨后的蜻蜓、蝌蚪;让孩子们去乡村看看超级市场上的各种粮食蔬菜是怎么来的;带领孩子们去牧场,看看动物们怎样觅食和活动。一次户外活动可以带给孩子很多美妙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其次,创意美术不仅要求孩子走出课堂,也要求孩子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他们的绘画工具。幼儿家中有废旧的瓶瓶罐罐和各种杂货,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这些材料来做立体图画,让他们不仅用画笔,也能够利用各种材料,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3.多媒体开启幼儿美术世界
篇4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问题;对策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问题
1.教育目标方面,强调“技能”学习的儿童美术教育仍然占主流地位
过分强调绘画技能的教学,缺乏对儿童情感的关注。当今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家长和社会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完善,很多家长就以儿童作品的好坏来评价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成败。这就迫使幼儿园不得不教授更多的技能技巧,以此来获得好的作品,呈现所谓的“优秀作品”来吸引家长的眼球。但是,那些看似优秀的作品却失去了孩子本身的童趣。学前儿童对美术有一种自然的需要,儿童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享受其中的喜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儿童的很多心理活动或者心理问题都可以从绘画中反映出来。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注意到儿童内心真正的想法。
2.教育内容方面,绘画内容过于刻板,强调模仿和再现
教师的选材常常不能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点,很多都是让儿童按照教师画的或者是画册上的样本来临摹。经常都是教师做一个示范,然后所有儿童画的画基本上都和教师的大同小异。这样做以后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在同一个幼儿园、同一个班集体里,甚至是在同一个画展里,从各式各样的作品中都能够看到很多模式化的形象。这样做不仅束缚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使儿童的思维僵化,导致他们失去了探索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阻碍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虽然现在的美术教育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大多时候,教师还是会给出几个示范,然后教儿童自由按照这个主题画画,结果常常是孩子们画出来的画基本上都是教师给的几个范例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的简单组合,很少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换句话来说,这样的教育也只是教师多给了儿童选择的空间而已,还是没有真正达到让儿童自由表现自我的目标。
3.教育过程方面,儿童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足够尊重
在美术教育的课堂上,教师过分强调纪律,强调统一,限制了儿童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总是怕课堂纪律不好,总要求孩子们要统一行动,同时开始画画,同时停止画画,没有考虑到不同儿童之间的差异性,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手段。如:有的儿童刚刚有新想法正动笔要画的时候,教师一声令下马上要他们停止动笔,把手放桌上。这个时候要是他坚持画自己的东西,大多会招来教师的批评,说他不听话,不是好孩子。如果要做好孩子,他就必须放弃他的想法。在很多美术作品制作的过程中,缺乏儿童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即使分享也只是因为教具不够才相互分享教具,儿童很少能和同伴分享想法,因为教师要求大家要保持安静,自己画自己的,自己做自己的。
4.教育评价方面,成人对于儿童艺术活动的重视往往源于某种短效的功利性
家长的功利心表现为,培养孩子的一门特长,方便以后找工作;参加中、高考加分,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等。所以他们不顾孩子审美经验的获得和审美素质的培养,而让孩子早出作品,快出作品,出好作品。家长常常只以是否出现好作品为标准来评价美术教育的成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了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对孩子的作品进行评价时,常常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常常以画得像不像来评价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在画中所表现出的创意和感情。
二、相应的对策
1.重新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处理好当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的关系,促进儿童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的健全人格和审美素质。同时,由于学前儿童主要是发展大肌肉运动,小肌肉运动能力没有发展成熟,受身体发展的限制,对其的美术教育应该重点放在打基础上,重点在于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让儿童喜欢并乐于参与美术活动。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儿童愿意、乐意参加某项活动,才能够在活动中获得最好的发展。我们主张审美先行,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必定会带来表现技法上的进步,待孩子的身体条件发展充分以后,再对其进行更多更系统的技能教育,这样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学会等待,不要急于就成。追求快出作品,以作品来评价美术教育的好坏,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对儿童的长远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因此,幼儿园应该加强和家长的沟通,把正确的美术教育理念传授给家长,让家长正确认识美术教育的作用和规律,积极配合教师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
2.以人为本,重视兴趣
教师在选材方面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准,选择大多数儿童感兴趣的主题。同时,选题还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按照低控制原则(低控制原则是指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尽量少以成人的权威或规范束缚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让他们自由、充分地体验和表达),教师应该给学前儿童充分的选择机会,使他们能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使他们对美术充满好感。最好把命题画和自由画相结合,既关照学前儿童生活中大的主题,又关注学前儿童个人生活中的小愿望。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艺术活动本来就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儿童只有在精神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才能真实地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如果在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干预,过多地强调整齐和统一,过多地对儿童不一致的行为进行责难和训斥,把教学秩序看得至高无上。这样会使得儿童处于纪律的“高压”之下,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又怎么能获得好的发展呢?
4.注意对作品的评价方式
首先,教师应该改变对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不要只以作品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儿童能力的高低,要积极维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护好他们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作品应该多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尊重他们情感和表现上的差异性,鼓励其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语言表述,让他们多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其次,教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把家长对美术教育的传统评价方式改正过来,使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教师趋于一致。只有正确地认识美术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俊婷.学前美术教育的现状和研究[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篇5
【关键词】幼儿 美术教育 儿童绘画心理及特征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04-01
要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就要在向幼儿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同时,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园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美术、音乐等)去培养,而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直观的形象艺术,造型逼真,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感染力强,通过视觉,能迅速地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作用于幼儿的心灵,使幼儿极易受到美的熏陶,在早期教育中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既然美术教育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使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呢?
一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教师要与幼儿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始终保持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意发展幼儿的个性。
二是要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及特征。
18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都对幼儿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各自从社会、教育、生理、心理的不同观点进行观察、记录、实验、分析和研究。如:美术教育家哥仙修泰纳,英国的心理学家柏特,美国的学者罗恩菲德,台湾的美术教育家吴隆荣等都对儿童画的发展阶段及心理发展阶段作了不尽相同的结论。我国的美术家杨景芝则通过对我国儿童绘画实际能力的观察和实验,把儿童画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涂鸦期:1岁半至3岁。由无目的到有目的涂画,没有具体形象。
象征期(又称表象符号期):3至5岁。根据记忆创造象征符号,进行说明性图解。
意象表现期:5至8岁。根据观察描画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进行意象表现。
视觉与实期:8至12岁。通过感官认识对实物进行具体描画,注意描画物象细节,力图真实地反映现实。
客观与实期:12至15岁。通过理性认识,客观表现物体真实相貌。
涂鸦期和象征期是幼儿园所经历的阶段,幼儿在3、4岁时腕关节的骨化过程还没有完成,小肌肉的活动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初学绘画时,画的形象歪歪扭扭、怪里怪气是很自然的。如:幼儿开始学画人的全身像时,一般是在“介”字上面画个圆圈;或者是在“大”字上面画个圆圈。这样,我们应该理解,并给予鼓励,不能对他们粗暴地进行伤害。有的家长看到这种画嫌不好看给撕掉,这样势必会毁掉儿童的自信心。相反,有的家长就比较注意,把孩子的画悉心加以整理保存,并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绘画的兴趣,而且使儿童的绘画才能得以顺利地发展。
只有认识了儿童绘画的阶段性的特征,教师才能知道幼儿的绘画与成人的艺术创造是有区别的,儿童的绘画是伴随儿童成长,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画出儿童的感受,因此,我们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的作品,应看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看到其丰富的思维。
三是通过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审美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应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直觉,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作用,使幼儿能进行眼、脑、手的综合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不赞成教师用过多过细的技法示范,尽量避免儿童模仿,要用启发式及游戏教学,使幼儿在玩中学,鼓励儿童画出有创意的画,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对儿童进行感知刺激,如实景、实物观察、幻灯、录像观察、语言描述联想,听音乐、欣赏绘画作品等。如主题画“蛇”,我先让幼儿观看了有关蛇的生活习性的片段,然后让幼儿说认识,画感受,画感觉,结果,孩子们画出了正在游行的蛇、绕着树枝的蛇、吃着小鸟的蛇、被猫头鹰抓住的蛇,会发光的蛇,竖起尾巴的响尾蛇……蛇的颜色及身上的花纹都不同。在这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就让幼儿接触到平时不易观察到的事物,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创造力。
四是用美术活动作为突破口,培养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要培养幼儿成为完善的人,成为新世界的主人,那不仅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同时也要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就是常说的情商,而美术活动往往能培养幼儿坚韧的精神;还可以培养耐心、毅力和做事专注的习惯,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不受成功和失败的干扰,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的作用。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使幼儿在美术教育中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6
1 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要注重内容的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幼儿园教育纲要》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各领域的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强调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强调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
因此幼儿的美术教育内容生活化应是把幼儿美术的教育目标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
“雨伞”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雨伞伞面上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这是一个很好的活动素材,因此我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涨,都愿意加入到美术活动中,活动的效果也很好。我先请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伞的颜色、花纹等等,这也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接着我向幼儿出示课件,让他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面上的美丽图案,说一说有什么样的花纹,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活动中,幼儿都能够积极地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看到的小花伞的样子,整个活动氛围十分融洽,通过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初步实现教学目标。
2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
在一次“交通工具”为主题的活动中,我请家长一起参与进来帮助孩子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还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马路边上一起认识汽车。这些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和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马路上一些路标的含义、一些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司机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等小常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
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让家长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
3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要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美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解,孩子在看,材料及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在实践中我采用组织以做为中心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做”合一。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蟹壳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唤起孩子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提供的瓜果蔬菜印章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运用萝卜、土豆、黄瓜等刻成的蔬菜印章,制作了一张张美丽的桌布,既有趣,又可以布置活动室;还运用了各种种子进行拼贴画;秋天的时候还让幼儿收集叶子,与家长完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树叶拼贴画。班里我们开设“绘画角” 、“展示区”、“美工创意区”等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个空间进行自由地摆弄、创作与交流。这些美工区角的创设可以结合主题适当增减。如:在“春天真美丽”的主题背景下,我们创设了“小花园”的美工区角。让幼儿用皱纹纸搓柳条,撕贴柳叶。用纸工表现春天盛开的小花,用泥工表现在花园草地上活动的小动物。幼儿做完后可以直接将作品贴在墙上,布置主题墙。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还请幼儿用彩纸做成了彩旗链来装饰我们的教室。
篇7
【关键词】分层 教学 目标 评价
多数儿童喜欢美术,喜欢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他们都拥有创作和表现的欲望。孩子的绘画天赋在儿童时期应该给予其正确的指导。《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的,不是以专门培养美术人才为目的的。在美术教育中决不能盲目地对儿童的艺术天赋进行肯定或否定,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绘画的潜能。我们的课堂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开展美术教学的分层教学与研究,解决美术教育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使每位儿童在分层的基础上美术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根据儿童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
许多因素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存在一些差异,就要求我们要对儿童进行分层,在分层时,应先了解每个儿童的情况,对儿童的一些情况进行摸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绘画水平等特点来对儿童进行合理的分层。可以将儿童分为三个类别:一类的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绘画的能力强,是优秀的绘画小能手;二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但是对美术学习不是很努力,但只要老师稍加鼓励和指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三类的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不高,接受能力不强,也有些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这部分儿童的美术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执教《诱人的瓜果》这一课时,为学生设计了不同层面的作业,第一个层面的学生在作业纸上面画出单个的水果,然后用剪刀沿着水果的外形剪下来,拼贴在圆盘中;第二个层面的学生在作业纸上画出有遮挡关系的水果组合,然后剪刀沿着水果外形剪下来,拼贴在纸篮中;第三个层面的学生用油画棒在砂纸上面画出组合遮挡的水果,注意大小p前后p多少与比例关系。作业的设计有层次p有创意,由平面到立体,体现出了不同的难易程度,给各层面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根据制定的目标进行分层
1.目标分层
我们实施分层美术教育就是为了将这三种学生进行分类的指导教育,让喜欢绘画的儿童充分的发挥,并且能够在二类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儿童的想象力p创造力和独立创作的能力,运用多种技法,进行创作,可以创作出一幅完整的质量较高的作品。二类的学生就要求他们较熟练地掌握绘画知识和美术技能,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对于三类的学生只要他们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可以要求他们通过临摹,掌握基本的技能,能自己画满纸张完成作品就可以了。例如:一年级的美术就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儿童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白纸上画好一条鱼,让三类的儿童按照图形将鱼涂上色,二类的儿童就让他们自己画一条鱼并涂上色,至于一类的儿童让他们画多条鱼并用多种颜色涂色,甚至可以给他们说说点p线p面的装饰方法。总之,分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三类的儿童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又要让一类的儿童不会因为太容易而产生应付心理,既要让三类的儿童有反复练习的机会,又要让一类的儿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对待二类的学生,要做好优化工作,对于不够努力的儿童要及时给出建议,督促他们。
2.提问分层
根据目标及儿童的能力,设计出分别针对各个层次的儿童,让每个儿童都有回答的机会。例如:《瓜果的想象》探讨瓜果变化的环节,师出示可爱的瓜果娃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瓜果娃娃都是哪些瓜果变化来的?第一层次让学生有一些直观感受,看看作品做的是什么,分别是由什么瓜果做的,问题浅显易懂。然后师又抛出第二个稍深层次的问题,第二幅作品中的瓜果巧妙的变成了什么?最后教师提问这些造型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一类的学生回答得翔实,具体到五官的做法,并且还能提及“切割p穿插”这类技法。
3.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层评价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力;儿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公民,才能让一个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让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此,我国素质教育非常强调对儿童创新精神和能力创作的培养。笔者从事小学美术教学多年,认为美术教育教学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加强对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求知的动力,只有当儿童对美术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激情和灵感才会被激发出来,才能积极思考和创造。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为儿童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儿童创作的兴趣,让他们乐于用美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二、丰富儿童感性经验,奠定儿童创造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创造的重要基础,离开了想象就根本谈不上创造。当然,没有凭空的想象,想象需要形象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讲,这种形象的基础来源于是儿童对生活的感性认识。由于儿童年龄小,知识经验欠缺,他们进行想象时需要具体的感性材料,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强加于儿童身上,应为儿童提供多种途径让儿童去感知外界事物,从而获取自己的经验,应鼓励儿童多看、多听、多触摸以及多尝试,从而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儿童去观察生活的环境,如观察马路、路灯、桥梁、花草、动物等,这样儿童在画画时就会有了形象的基础,从而建立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儿童充分想象,提供儿童创造条件
想象是创造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应先完善儿童的想象力。当然,想象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介绍两种培养儿童想象力的策略。(1)适物想象。即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笔者让儿童对一次性饭盒、牛奶盒等废品进行加工创造时,就会启发引导儿童进行想象,想象一个普通的纸盒通过再次创造会变成哪些新事物,儿童进行创造后,有的在纸盒粘上了轮子,安装了翅膀,变成了会飞翔的房子,有的则在纸盒上安装了几个小叉子变成了机器人。(2)创造想象。一般来讲,创造想象有四种具体方法:①夸张法。如小人国和巨人国、拇指姑娘形象的创造;②组合法。如美人鱼、猪八戒形象的创造;③拟人法。如葫芦娃、风婆婆、花仙子形象的创造;④典型化法。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鲁滨孙形象的创造。在教学中,笔者会针对具体的内容教会儿童创造想象的方法,如,让儿童设计未来的汽车,当有的儿童设计出了新型公安车(设有飞行器和潜水艇的汽车),我会告诉儿童新事物组合的方法。
四、重视评价,激发儿童创造欲望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目的并不是培养画家,而是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和欲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对儿童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不能用成人的艺术眼光去评价儿童作品,应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童趣,同时还可以让儿童之间进行互相点评,通过这些激励评价,提高儿童美术创作过程的兴趣和自信。另外,在对儿童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可以适时适当地为儿童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邀请个别儿童向其他儿童介绍自己的美术作品的创造构思和灵感创意,自己和其他儿童则作为耐心的听众,仔细聆听和分享创造的快乐,理解和尊重每个儿童的艺术创作才能。
参考文献:
[1]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因此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幼儿学习美术的目的
幼儿美术教育是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良好个性和各种潜能。美术教育可以塑造幼儿良好个性,一件美术作品,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美术教育还可以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有的家长过分强调幼儿美术的技能技巧,因为孩子画的不圆、不方、不正而懊恼,这实际上是没有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由于得不到认可,孩子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最终造成儿童的片面发展。作为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及指导思想应有一些正确地认了解。可以通过有关讲座、咨询、辨析等形式,提高认识,及时扭转自己在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的思想倾向和态度、行为,学习、掌握一些对幼儿进行美术培养的良好方法。
2 不应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很多家长十分重视作品的效果,而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画的“不好”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对孩子“帮助”太多,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指令”办事的环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3 正确评价幼儿作品,对幼儿学习美术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幼儿阶段,孩子并不是进行专业的美术学习,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形成了幼儿绘画自己的特点,他们会自己寻找艺术表达的语言。而成人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看孩子的画,或者用自己的标准指导孩子,这样,不但不能取得好的收效,反而容易挫伤孩子创作的欲望。很多家长以孩子学会了画什么来衡量孩子的素质提高与否.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作品的唯一标准。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画得不像!”,"你胡乱涂抹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幼儿的一些作品,在成人看来很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幼儿时期手腕,手指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眼、脑、手三者的配合不完全谐调,他们的作品在成人看来毫无章法的,但这恰恰是他们纯真童心的显露。幼儿绘画的主要特点就是重兴趣,意趣,在某种程度上舍弃形似,造型上多用夸张,变形手法,这是由于他们的身心特点所决定。
当孩子完成作品时,家长首先要学会聆听,听孩子讲述,画面上某一条线或某一色块在表达什么……您会发现听孩子的画语,是件快乐的事;您会感受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天真纯洁的,创意和想象更是孩子的专利,只要作品是经过孩子的观察、思维、想象,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来的,就已经是一件艺术品了,它是个人情感、大脑思维、认真投入、灵巧双手的综合产品,是成功的。当然作品有粗糙、有精致、有完整、有缺憾,都是可以理解的,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评价孩子的作品,千万不要先定一个标准:“达标是好,不达标是坏!”孩子需要的是鼓励和肯定,自信心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这里有一点经验告诉家长们,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父母支持和鼓励,家长要注意听,欣赏大优点,指出小缺点,要大力肯定孩子新奇的创意,孩子愿意去想、愿意去创造,是现代幼儿艺术教育的真谛。
4 引导幼儿感受美好的事物,丰富美的体验
一件幼儿绘画作品成功的因素很多:需要幼儿生活体验、创作环境、艺术悟性、教师辅导等诸多因素。所以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去引导孩子感受生活中的美,注意审美情趣的培养。要让孩子从平凡的生活中体验真善美,学会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这样的美好。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注意这方面的引导。时刻让孩子关注周围的事物,锻炼一双敏锐的眼睛,积累各种素材。我们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动物园、展览馆,游览名山大川,或是去商店、马路、田野走走看看,见多识广的孩子自然在脑子里储存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对自己和他人美术作品欣赏,对美的事物的欣赏,使幼儿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
5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幼儿时期是人一生的奠基阶段,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童年时代养不成良好的习惯,不仅后天矫正非常困难,同时还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在美术教育中当然也不例外,家长提醒幼儿有正确的坐姿,进行绘画之前或之后能准备和整理工具材料,培养幼儿良好的使用工具的习惯,引导做事要认真耐心、有始有终等都是在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期可以做到,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因此,习惯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6 引导幼儿提高各种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想象是将外界事物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操作是表现手段,也是再认识过程。幼儿应在美术中,能灵活地运用三者。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只依靠美术课来提高,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培养。家长配合教师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培养创造精神和大胆想象的能力。并且要注意引导方式,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或盲目否定,应敏感地捕捉孩子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引导,为孩子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自主决定。
7 家长要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避免单一枯燥的教育方法
篇10
关键词:小学美术; 赏识教育; 树立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18-01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赏识教育呢?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父母、教师和孩子都学会翘起大拇指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做人中人的教育。那么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赏识,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有利于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美国天才儿童行为表》中天才儿童的表现第十一条就是"兴趣广泛或者兴趣专一"。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珍从6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总结出这一条经验: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可见,兴趣是教育之源。兴趣是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在我们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学生绘画兴趣的培养,在兴趣培养过程中渗透一些美术基本技法、基本技能的教育。那如何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呢?――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逐渐感知社会、获得知识的儿童来说,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开始接触绘画了,而且绝大部分小朋友都喜欢绘画,对绘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那并不是真正的绘画,是涂鸦。因为小朋友可以用那五彩的笔,任凭自己的想象,尽情地的画呀、涂呀,是件乐事。到了小学,他们的这种兴趣还保持着,他们的兴趣来自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我们的美术教师不要去打消他们的这种积极性,不要对他们的绘画作品一棍子打死,应该赏识他们稚嫩而有童趣的作品。励学生,使学生保持、发展绘画的兴趣。如果反过来批评学生:"你这孩子,真笨,画得真糟糕!""你这孩子,不是画画的料。"这样的话语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使他们对美术课不感兴趣,不喜欢上美术课,不喜欢画画,那我们的美术教育就面临失败,课堂上也不会有热闹的气氛了。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明、创造都源于想象。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遵循前人经验的人,需要的是有发明创新精神的人。而美术教育恰恰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最有效途径。
在美术教育中赏识学生是培养学生无限创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赏识学生的发言,赏识学生的提问,赏识学生打破教材的绘画作品。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调控。学生的思想得到解放,他们在课堂上、作业中就表现出了更多的创新意识、挑战意识和超前意识,出人意料的作品会不断涌现。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的思维"松绑",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扩展;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实践;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来安排;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展示自我;给学生权力,让他们来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去创造……
3.有利于树立后进生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激励。"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真正信任老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闻道在先,学有专攻的指导者,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去博得学生的敬爱,教师要善于表达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的情感,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在以后的课上他的表现一直不错,我经常刻意去抓住他的闪光点,对他的作业及时表扬、展示,逐渐帮他树立了学习的信心。
当然,让孩子正确面对困难,真正解决困难,就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度,即不仅要把握好表扬的"火候",也要掌握好表扬的时机。过度的赏识也会使孩子变得自负和脆弱,一旦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就会不知所措,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成长。 事实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历来是相伴而生,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两者只有相辅相成、灵活运用,才会让孩子从赏识中增添兴趣,发展创意,增强信心,取得成功;从批评中学会自省,不断进取。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转变新的教学理念,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手段,让教师赏识学生,让同学赏识同学,让他们自己赏识自己。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从赏识起步,并将赏识教育不断探讨、发展,让孩子们在艺术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相信我们的美术教育之树会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