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建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

1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坚持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办学,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1.1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愿望

随着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改造升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上行业发展和同行竞争推动,高端企业不断保有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职业学校只能教授普通技能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学生毕业到企业工作,企业仍然需要再培训;加之当前我国人才市场正面临着“技工荒”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为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实用人才,以便在教学中嵌入企业自主技术和工程管理经验,现代学徒制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既有利于学校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技能不强、技术不实用,学校教学设备设施更新困难等困惑,也有利于企业解决招工难、录用人才再培训等难题。推行现代学徒制正好克服了当前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并能够使新时期的职业教育释放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

1.2推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徒制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学校职业教育的不足。当前,校企合作主要模式是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但随着行业发展、产业升级又遇到了新的“瓶颈”,需要新的办法予以解决,现代学徒制可以有效地把校企合作推向深水区,为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另辟新路。

1.3推行现代学徒制是体现建筑行业特点的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在生产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很多属于“人类知识总体中那些无法言传或说不清楚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它们很难转化为明晰知识,只能在行动中被展现、被察觉、被意会,历史上建筑工匠都是通过传统“学徒制”传承的。推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师傅”们的言传身教,将晦涩的知识形象化,甚至显性化,使学生尽快掌握。

2构建“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建筑产品形体庞大、产品多样、建设周期长、工种多、人员多等特点,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在真实的现场进行训练,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此,有必要探讨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构建职业岗位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技能实训,在校外企业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实行“双主体育人、三阶段提升”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双主体育人”涵义

“双主体育人”是指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以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受教者只有学生这一个身份,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是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辅助,企业只是被动地接收学生实习,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分量很小,体现不出企业参与的价值。“双主体育人”培养模式,受教育者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员工,学生每年有近四个月(半学期+暑假)的时间是在企业带薪实践,企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彻底改变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辅助地位,把企业放在跟学校同样重要,甚至比学校更重的地位,突出企业的作用,真正让企业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实实在在做到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2.2“三阶段提升”涵义

“三阶段提升”是指学生入校后,从一个对建筑行业企业岗位工种懵懂无知的学生,通过三年校企联合培养,成长为一个与建筑岗位工种零距离衔接的建筑企业员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成长规律,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主要在第二、四、六学期进行,分成识岗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具体为:第二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暑假这四个月,学生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以识岗为主的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引导下认识工作内容,同时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企业给予适当的补助;第四学期的后半学期和暑假,在校外教学性实训基地进行以跟岗为主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实践,企业给予学生不低于同岗正式员工一半的工资;第六学期是在企业工作岗位上顶岗工作,进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在师傅指导下进行企业生产实践和管理经验提升,期间企业给予学生试用期员工工资待遇,学生毕业后自动转为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篇2

关键词:环保设备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解清杰(1973-),男,河北献县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赵如金(1975-),男,山东济宁人,江苏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资助项目(2011JGYB0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29-02

江苏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核准新增环保设备工程本科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本科生的招生和教学工作。环保设备工程作为一个新增专业,其培养方案的合理构建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依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江苏大学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定位于立足江苏,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教育为主线,以应用型、复合型环保设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集外语、计算机、管理和环保设备知识与能力于一身的、具备环保设备设计、制造、建设、运营、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技能的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全、富于开拓与创新精神的集机械、环境、电气、材料等相关专业综合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定位,本专业以培养面向研制、生产、管理工作生产或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征,与市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专业教学的质量导向是:保持本科院校教学的基本特征、合理吸纳技能型院校的专业技术教学优势,主动与环保企业合作交流,贴近市场需求办学。本专业的定位特点反映了它的社会性和行业性也即外适性。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能否被社会所需要和认可,即强调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契合了社会的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领域的发展进行充分的准备。也就是所说的“教育是社会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和中心环节,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调节社会与人的关系,谋求社会与人的平衡”。“教育对人的培养,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1]

当今社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而我国环保人才如何接受国际竞争的挑战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迫切任务。加上当今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岗位要求越来越高,学科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向综合化、整体化方向发展,因此,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愈来愈趋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2]因此,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环保设备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原则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它是随着当今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内除设置本专业的课程以外,还合理设置相关的第二(甚至第三)专业的课程,使本专业学生获得本专业和第二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3]

因此,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培养方案的构建应符合以下原则:

1.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环保设备人才的成长规律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除了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外,还要结合环保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强调和突出环保设备专业的特点和特色,培养适应性、学习性、特色性的人才,是培养方案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从“专业化”向“工程化”发展的趋势,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注重个性教育和全面因材施教,由注重学科系统性向注重工程综合性”的转变。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同时应处理好政治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等关系,确保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压缩课堂学习时数,精练教学内容,加强课外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课程设置的“宽基础、重应用、灵活性”原则

篇3

关键词:人才规格;人才培养模式;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结构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数控加工专业(051400)

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基本学制: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数控加工专业知识,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加工中心加工的技能和能力,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范畴为:

(1)数控车工(核心职业)。

(2)数控铣工。

(3)加工中心加工。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 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健康的心理。

(3)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运动技能,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4) 具有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1)熟悉机械加工的专业知识,能读懂加工图纸,会查阅有关技术手册。

(2)熟练掌握中等难度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方法,编程知识。

(3)能接受和使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设备、新材料。

(4)熟悉数控机床结构,数控刀具的使用性能。

(5)了解企业产品的知识和企业管理常识。

(6)具备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查阅资料的能力,并在工作中有效应用。

(7)具备识读与绘制中等复杂零件图样的能力。

(8)具备手工编写零件程序和加工零件的能力,能按照作业规范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完成一般零件的编程、加工、装配与质量检测及常用车刀的刃磨,能独立完成一般零件加工工艺的制定,进行设备的保养与维护等常规工作任务。

(9)具备运用CAD/CAM软件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工艺与自动编程能力。

(10)具备按照工作要求、执行本岗位工作流程、并能规范填写工作记录的能力。

(11)具备规范执行6S现场管理的能力。

3.专业(技能)方向

(1)专业(技能)方向1:数控铣削加工。①能熟练操作铣床及数控铣床,能对铣床及数控铣床进行日常保

养;②掌握铣削及数控铣削的加工技 能,能运用铣床及数控铣床完成平面、轮廓、槽等铣削加工;③能对简单零件进行工艺制定和程序编辑,能运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自动编程;④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2)专业(技能)方向2:加工中心加工。①能熟练操作加工中心机床,能对加工中心机床进行日常保养;②掌握加工中心加工的技能,能运用加工中心机床独立完成加工零件;③能制定简单零件的工艺,编辑程序,能利用CAD/CAM软件完成零件自动编程;④能对零件进行质量检测。

七、主要接续专业

1.高职: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

2.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八、人才培养模式

1.“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结合”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教育资源和企业密切配合,通过加工真实产品来培养学生,使生产和教学有机结合,营造企业生产环境,以培养适合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它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于真实生产实际中,实现在学校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为顶岗实习打下基础。使学生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从事与企事业员工一样的生产实践工作,并承担工作岗位规定的责任与义务,并获得一定的实习报酬。顶岗实习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九、课程体系构建

(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描述

典型工作岗位: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典型工作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如下。

1.零件钳加工

(1)能读懂钳工常见的零件图及简单工艺装配图。

(2)能读懂简单工艺文件及相关技术标准。

(3)能对常用设备、工具进行安全检查。

(4)能正确选用加工设备,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5)能进行一般零件的平面划线及简单零件的立体划线。

(6)能进行锯、錾、锉、钻、绞、攻螺纹、套螺纹、刮研、铆接、粘接及简单弯形和矫正。

(7)能进行简单工具、量具、夹具等工艺装备的组装、修整及调试。

2.零件车削加工

(1)能读懂轴、套和圆锥、螺纹及圆弧等简单零件图。

(2)能制定简单零件的车削加工工艺。

(3)能使用车床通用夹具和组合夹具将工件正确定位与夹紧。

(4)能刃磨普通车刀及标准麻花钻头。

(5)能车削轴类、套类、三角螺纹、梯形螺纹、蜗杆等零件。

(6)能简单维护保养普通车床。

(7)能使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直径、长度、锥度、螺纹。

3.零件铣削加工

(1)能读懂简单零件的三视图、局部视图和剖视图。

(2)能合理选用常用铣刀和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3)能制定简单工件的铣削加工顺序。

(4)能使用铣床完成台阶、沟槽和键槽等零件加工。

(5)能进行普通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6)能用常用量具检验平面、斜面、台阶、沟槽和键槽。

4.零件数控车削加工

(1)能绘制轴、套、螺纹等简单零件图,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

(2)能编制台阶轴类和法兰盘类零件的车削工艺卡。

(3)能依据加工工艺卡选取合理刀具和对刀。

(4)编制台阶、内外圆柱面、锥面、螺纹、沟槽等轴类、法兰盘类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程序。

(5)熟练数控仿真软件基本操作和显示操作。

(6)能使用CAD/CAM软件编制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程序。

(7)能使用数控车床完成轴类、套类、螺纹等零件加工。

(8)能简单维护保养数控车床。

(9)具备组合零件加工能力。

5.零件数控铣削加工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绘制有沟槽、台阶、斜面、曲面的简单零件图。

(2)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等构成的二维轮廓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文件。

(3)能够根据数控加工工艺文件选择、安装和调整数控铣床常用刀具。

(4)能编制由直线、圆弧组成的二维轮廓数控加工程序。

(5)能够使用CAD/CAM软件绘制简单零件图。

(6)能够利用CAD/CAM软件完成简面轮廓的铣削程序。

(7)能使用数控铣床完成平面、轮廓、曲面、孔、槽等零件加工。

(8)能进行普通铣床的日常维护保养。

(9)能用常用量具检验平面、斜 面、台阶、沟槽和键槽。

6.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能绘制有沟槽、台阶、斜面、曲面的简单零件图。

(2)能制定简单的加工工艺,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3) 能正确选择零件的定位基准。

(4)能在主轴或刀库上正确装卸刀具。

(5)能手工编制钻、扩、铰(镗)等孔类、平面、轮廓加工程序。

(6)能使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二、三维造型及自动编程。

(7)能综合利用车铣加工中心机床完成零件的复合加工。

(8)能使用常用量具检验内径、外径、长度、角度的精度。

(9)能对加工中心机床进行日常维护保养。

(二)典型工作任务到课程的转换

零件钳加工《零件钳加工》;零件车削加工《零件普通车床加工》;零件数控车削加工《机械识图》《零件数控车床加工》《机械CAD/CAM》《组合件加工与装配》;零件铣削加工《零件铣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零件加工中心加工《零件加工中心加工》。

(三)课程结构

见课程结构图。

十、课程设置及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包括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数学、语文、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一体化课程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公共基础课

1.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74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2.数学(7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语文(6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4.体育(146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运动参与、增强体能、体育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职业素质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5.计算机应用基础(68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公共拓展课

1.礼仪(38课时)

本课程讲授当今职业人士必备的礼仪规范及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操作程序,使学生掌握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并有意识地运用礼仪,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姿容仪态、风度修养。

2.应用文写作(38课时)

本课程通过应用文写作基础理论和各种应用文体知识的教学与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高常用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

3.演讲与口才(36课时)

本课程介绍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演讲词的写作方法,介绍演讲是辩论的技能和技巧,强调基本知识理论与实际训练相结合,运用常用的技法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培养自己的讲说风格。

(三)专业技能课

1.专业核心课

(1)机械识图(72课时)。本课程介绍以知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正投影的基本理论和用正投影法绘制图样的方法;机件的表达方法及相关标准;常用件、标准件(主要是螺纹紧固件)的规定画法;零件图、装配图的作用及内容,掌握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

(2)机械CAD/CAM(74课时)。本课程介绍主要学习AutoCAD二维、三维功能,主要完成 机械零件的电脑绘图及产品的造型。CAM主要学习CAXA、CAXA等软件学习,完成NC数控加工模块及自动编程等功能。

(3)零件钳加工(136课时)。学会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和设备(如钻床、砂轮机等),能利用手工工具制作简单零件,懂得钳工的划线、锯削、锉削、孔加工、錾削、螺纹加工、简单装配等基本功技能。

(4)零件普通车床加工(288课时)。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操作及使用,学会如何加工轴类零件和套类零件、锥类零件、三角螺纹零件、成形面零件、梯形螺纹零件、偏心零件等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5)零件数控车床加工(304课时)。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控车床的操作及使用,学会如何编写轴类零件和套类零件、锥类零件、三角螺纹零件、成形面零件、梯形螺纹零件、偏心零件等零件的加工程序及加工工艺,并通过实践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6)组合件加工与装配(324课时)。要求学生完成机构的建模、动画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分析、刀路设置、数控加工等任务。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个具体的任务,以保证实现学生能“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要求学生利用CAD、CAM、CAXA等相关软件分别完成零件的建模、刀路设置、数控加工等。

2.专业方向课

(1)零件铣床加工(76课时)。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普通铣床的操作及使用,学会如何利用铣床加工各种面铣类零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零件数控铣床加工(76课时)。掌握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和加工程序编制(手工、自动编程),能合理地选用刀具,合理的选用切削液,掌握工件和刀具的定位、夹紧,能独立制定中等复杂零件的铣削程序,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对工作场地进行6S管理。

(3) 零件加工中心加工(38课时)。掌握加工中心机床操作技能和加工程序编制(手工、自动编程),能合理地选用刀具,合理的选用切削液,掌握工件和刀具的定位、夹紧,能独立制定中等复杂零件的铣削程序,做到安全、文明生产,对工作场地进行6S管理。

3.专业拓展课

(1)金属焊接(38课时)。能正确选择安装调试、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焊接设备;能分析焊接过程中常见工艺缺陷的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 法;能根据实际的生产条件和具体的焊接结构及其技术要求,正确选择焊接方法及其工艺参数、工艺措施,能初步提出焊接工艺的改进、提高方案。

(2)特种加工(38课时)。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方 法;掌握电火花成型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电化学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解快速成型加工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解激光加工基本理 论;理解超声波加工基本理论;理解电子束、离子束加工基本理论;了解其他特种加工方法。

(3)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36课时)。“数控系统不能正常启动”故障诊断与排除;“机床出现急停报警”故障诊断与排除;“刀架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进给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数控机床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

(四)顶岗实习

1.实训时间

累计总学时原则上为一学年。在确保学生实量的前提下,鼓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探索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安排学生实习等改革创新。

2.实习要求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的有关要求,应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十一、教学时间安排

(1)本专业基本学制为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80学时。每学年为约为40周(含复习考试)。周学时约为28学时。其中应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就业教育、顶岗生产实习等活动。

(2)公共基础课为324学时,占总学时的14.03%。专业技能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为1198学时,专业方向课程为学时190,拓展课程(公共拓展课+专业拓展课)为224学时,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1036学时,合计2756学时,占总学时的85.97%。

(3)本专业的基本学制设置为三年制时,将专业基础课、专业工艺课、专业技能课融入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拓展专业群中可迁移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

1.数控加工专业各学期教学时间安排

入学教育:1(周)(第二学期);军训: 1(周)(第一学期);课堂教学(含复习考试): 73(周)(第一、二、三、四学期);就业教育: 2(周)(第四、六学期);顶岗生产实习:37(周)(第五、六学期);机动:6(周)(每学期1周);合计:120(周)。

2.教学安排建议

如数控加工专业课程设置表所示。

十二、教学实施

1.教学要求

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专业技能课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强调专业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职教特色,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创新课堂教学。

2.教学管理

建立教学管理组织协调机制,教务科和专业教研组,对常规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和监控; 建立教务科和专业教研组督学机制,实现督教、督学、督管;建立校内教师互评机制,在校内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校内老师对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工作;建立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对所有上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反馈。

十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中职教育管理、推动改革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依据。依据项目教学的进程,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评定相结合,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来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确定学生文化基础优劣及其潜能所在。根据专业技能标准,制定考核的多元评价机制,使评价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中,评价者进行角色转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评价小组,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评价,鼓励他们进行自评与互评,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师生共长”关系,共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引进社会企业专家及家长的评价,综合不同的多方位评价。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考核不是为了检测知识的识记程度,而是要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结合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课程目标为根本依据,科学地设计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全面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包括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行为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方法多元化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不应拘于书面测试和考试,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可以运用。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十四、实训实习环境

本专业应配备校内数控加工一体化教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和校外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室、实训室的环境要具有真实性,并能应用仿真技术,具备工作、教研、实训及展示等多项功能。

十五、专业师资

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应合理,符合专业目标定位要求,适应学科、专业长远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占到教师总数2/5以上,专业带头人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双师型”教师,要能够站在数控加工专业领域发展前沿,掌握本专业行业发展最新动态;骨干教师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课题的研究。

1.年龄结构合理

数控加工专业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获取、吸收、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年龄在50岁以下的高级讲师及35岁以下的讲师所占比例要适宜,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要高。

2.学历(学位)和职称结构合理

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要占专职教师比例的80%以上。

3.生师比结构合理

生师比适宜,满足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一般不高于20∶1。

4.“双师型”教师比例结构合理

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研发、到企业挂职锻炼,并获取数控加工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使之达到90%以上。

5.专兼比结构合理

篇4

[关键词]粮食加工技术 本科高职 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涂向辉(1970- ),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辽宁 沈阳 110034)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本科层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途径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ZXY11035,课题主持人:曲洪山)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42-02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进行探索的一个新的职业教育层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与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相比,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术应用性”特征。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工程师。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本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来实现。

一、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词典》中的解释是:“根据教育的不同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性质任务而制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及其实施方案。它包括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等内容。它体现了国家的要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应由以下几部分要素组成:修业年限、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要求、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环节、毕业与授予学位、教学计划等。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总体设计和实施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最为直接的体现,是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素质、能力”目标的综合反映。

二、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原则

1.协调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我国教育法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处理好德育与智育、基础与专业、学习与健康、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掌握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依托行业,校企互动的原则。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开放式办学是本科高职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积极依靠行业企业力量,聘请一线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评价等相关环节,从职业(群)、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知能结构的需求出发,构建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引进企业的标准与技术,企业的技术环境和培训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成功构建本科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途径。

3.强化基础,拓宽专业的原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交叉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综合化趋势,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培养狭窄的“单一岗位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宽口径人才”转变。既要加强学科基础,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奠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要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综合性,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淡化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时代特点,为打造宽口径人才创造条件。

4.优化知识结构,必选修课互补的原则。要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的工作适应性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课程设置中必修课、选修课要知识互补,尽量拓展选修课程门数,扩大学生选择和发挥个人特长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课程内容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更要着眼于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不求全、细,重在精、新,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配合及衔接。

5.突出技术应用,实践、理论并重的原则。技术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内容是将技术原理应用到实践中,并有效地组织企业员工进行生产与操作。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参与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工作,因此技术应用性及实践能力是高职本科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其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学生在生产真实情景中的体验,为学生将知识的掌握与领悟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并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

6.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的原则。人才培养计划要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考虑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特长、能力差异对教学的不同要求;重视优秀学生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依据

1.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本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基本特征是“技术应用性”,即要求培养的人才能够运用较深的技术理论知识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因此,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该目标为宗旨,突出培养特色,构建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

2.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应保证人才培养规格。本科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既包括了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基本要求,又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即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体现“学术性”和“技术应用性”兼容的特点,并以突出“技术应用性”为人才培养特色。因此要求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人才培养规格。

3.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由一系列课程及教学环节构成,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主要通过各种类型课程的学习来达到,因此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智能要求,在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正确确定相应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排序。

4.兼顾本科高职学生的职业长远发展需求。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人们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度逐渐提高。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要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理论,实践教学方面也要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取向和学习相关技术的需求。

四、本科高职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厘清本科高职与普通本科、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正确构建本科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把握好两个基本点:首先,本科高职教育人才类型与层次定位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同,但在知识结构上,对技术知识除要具有普通本科要求的相应的“学术性”外,本科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术知识“应用性”的培养;其次,本科高职教育与专科高职教育相比,本科高职人才从事的工作更为复杂,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也更宽泛。

为此,我们将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适应粮食行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面向粮食加工、油脂加工企业生产第一线,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粮食加工、油脂加工等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工艺设计能力、工艺调控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诊断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1.本科高职粮食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构建。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应以“技术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工作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为出发点,在满足专业理论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针对性强和实用性强的课程,并引入专业的前沿知识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应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课程体系中应占有较大比例,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达到使学生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能力,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的特点。

本科高职粮油加工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四大模块构成,分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均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其中通识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等15门课程共653学时,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的24.1%。选修课程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8类素质教育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10学分,占总学分的5.7%;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等9门课程共518学时,学分为25学分,占总学分的14.3%。选修课包括市场营销学、概率统计等10门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9分,占总学分的5.1%;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包括油脂制取与加工技术等技术专业课程12门共646学时,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22.5%,学分为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选修课包括粮油技术标准、粮食机械与维修等23门课程,最低修学学分为13分,占总学分的7.4%;实践教学模块除军训外,包括实验课程实习(设计、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共计54个实训周,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与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例相当。

2.课程体系特色。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粮食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四大模块中不同性质的课程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有机统一,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在必要知识的支撑下,完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能力训练过程。

第二,课程内容综合化。通识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按学科大类打通,淡化专业方向;在第一学期将经济类、管理类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引入,在基础和人文教学中渗透工程意识、工程精神、工程文化教育;在第五至第七学期,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整合,重视知识的“精、新”,通过大量的选修课程引入专业前沿技术,课程内容呈现出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实践课程必修化。在本科高职粮食加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实训)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570学时,38学分,占总学分的21.7%。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必修,突出了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注重以实践活动项目为主线,始终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和实训课,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学期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学生尽快带入专业技术领域。学生在实习期间,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共同指导并帮助他们完成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同时企业还要为学生开实习证明。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增长专业知识、锻炼实践技能,而且通过在企业实际环境中工作,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第四,选修课程多样化。在学科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开设了23门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通过修读专业选修课确定自己未来工作领域的专业方向,并掌握该专业方向的知识前沿和技术前沿,为学生扩大专业视野、培养职业爱好和创新能力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基础。

第五,毕业设计(论文)项目化。毕业实习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实习质量的综合反映,也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重要评价方面。毕业设计(论文)应体现学生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要求毕业设计(论文)必须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真实课题为主,根据企业实际工作确定选题项目,在相应岗位上进行实验探索,最后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

第六,职业资格证书强制化。按照国家目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要求,在第六、第七学期开设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课程。粮食加工技术专业属于国家特有工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是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认证。本科高职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学生完成相应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课程的培训,将学术课程、技术课程和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模拟实训和生产实际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并将此作为毕业生完成学业的一项必要条件和强制要求,大大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5

关键词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厂中校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23-03

Study on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Mode about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o-Construct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Chen Wei, Fan Jun, Xia Xianming

Abstract The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mode on college inside factory 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the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scheme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reflecting the ability, and co-constructing courses related to jobs, can realize the zero distance docking talents training and enterprises demand, can make the college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chieve the three win situation.

Key word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college inside factory;

近年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建立了“厂中校”这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表明:与企业合作共建“厂中校”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培养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现“三赢”。这是一条保证高质量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 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1.1 根据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抓根本——根据市场需要,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专业方向。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地处“长三角”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江苏省是制造大省,每年需要大量的机电产品加工制造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定期组织学院专业负责人、企业专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长三角”市场的需求,在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形成了“数控设备”“数控技术”和“工业控制”三个方向。

2)构建课程体系。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在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中,充分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构建以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制订了新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1]。

3)强化技能实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强化学生技能实训(实验、实习等)。目前,在实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课时比例达58%左右,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2 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如何实施所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体现。如果仅仅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来完成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就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在企业的环境中体验产品的加工、制造、维修、故障诊断等过程,较好地掌握各种应用技能,使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厂中校”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选择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共建实训基地之一,进行“厂中校”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探索适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数控机床及各种机械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的民营科技企业,建有现代化的研发制造基地。公司专门生产数控镗床、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及各种精加工设备,具有先进的检测手段、先进的ERP生产管理,产品生产快捷、准确。该公司的数控机床产品被评为“中国优质产品”。选择这样的数控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训基地,正好满足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方向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厂中校”模式探索中,选择10级机电班“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方向的学生,成立了以该企业命名的“宁庆班”。在第五学期,即专业课最多的学期,“宁庆班”的学生就吃住在企业、学习在企业、实训在企业。

这种“厂中校”模式的突出特点:每个学生按期进行“适岗”微型课程的学习,并进行“轮岗”实训。这样保证学生能在完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学习,直接了解和亲身体验行业最新技术以及企业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的全过程。

2 建立能力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应体现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特色,实现这一特色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能力主导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为依据[2]。实践教学目标,就是要围绕企业实际岗位群职业能力而制定的具体要求,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来确立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内实训、专项技能实训、技能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训所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较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其中,顶岗实训则是体现学生能力的主要方面。

以往,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从开始到结束就一个工种,基本上当劳动力使用,学不到什么技能。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不太高,有的学生不到一个月就“弃岗”而走,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即使同一专业毕业的学生,其就业的岗位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岗位的工作,其生产环境和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厂中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为了真正强化“能力”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就业时能尽早适应其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在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顶岗实训改为轮岗实训。这一字的变化,改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真正体现出了“能力”。

在“宁庆班”中,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提供了4大类8个技术岗位让学生进行轮岗实训[3],分别是:专机装配类,包括主轴箱装配、整机装配等2个技术岗位;数控装配类,包括丝杆、油路安装,光机、刮研,整机装配等3个技术岗位;电气装配类,包括电缆电板制作、整机电气安装等2个技术岗位;电气调试类,包括系统调试1个技术岗位。每个岗位由专门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训老师。

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始终从能力主导出发,从单一实训过渡到综合实训,从校内实训过渡到校外实训,从掌握初步技能过渡到掌握岗位需要的综合技能,特别是将顶岗实训改为轮岗实训,充分体现了“职业性、能力性和实用性”。

3 从工作岗位出发,建设校企合作课程

在“厂中校”模式探索与实践中,为了使轮岗实训真正体现出以能力为主导,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必需的。因此,每个岗位的学生在轮岗前,都必须进行“适岗”的相应课程的学习。由于这类课程的针对性很强,教材的篇幅又不能太长,因此将此类课程称之为微型课程。

1)指导原则。理论基础,以“必须、够用、适用”为原则,并将职业标准和规范要求融入到这类微型课程中。这样保证学生既学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规范和标准,以强化轮岗前对岗位的提前“适应”能力。

2)具有特色的微型课程。针对轮岗实训的8个技术岗位,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相关的8门微型课程: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丝杆,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导轨,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主轴,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伺服电机及联轴器,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轴承,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气路、阀及三联件,数控机床部件安装规范—油路及系统,电气调试—系统功能介绍及调试注意事项等。

这些微型课程的特色是突出理论的针对性,强化操作的规范性,显示实训的实用性。

4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

“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结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了真实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好地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掌握生产的工艺与流程,掌握产品的设计与加工,掌握设备的操作与使用[4]。这样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对接,企业就能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学校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创建的“宁庆班”,经过一学期的轮岗实训,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不同岗位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利于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这个班的学生都获得了2本证书:“宁庆班”结业证和企业上岗证。

这个班的学生,除了直接被合作企业——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留用外,其他学生都被有关企业直接录用。他们应聘相关企业不需进行面试、考核,进入企业后也不需再进行实习期的培训,直接上岗工作[5]。

5 结束语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与南京宁庆公司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和实践“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现了“三赢”: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师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获得了有效的提高;企业获得了所需的人才,选拔了一批认同企业文化和理念、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后备军,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同时也宣传了企业的产品和形象;学生可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获益最大,为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0级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M].南京: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0:51-60.

[2]苟建华.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组织与运行机制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9):12-14.

[3]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宁庆”班学院培训手册[M].南京:南京宁庆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2010.

篇6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目标是建成融教学、实训、实习为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酒店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战训练中心。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共建的教学酒店,具备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高星级酒店的主要设施和基本功能,为酒店管理专业开展认知实习、课程实训、学生顶岗实习、教师顶岗实践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提供重要平台,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练就“能力”——职业能力和基本操作技能;有助于学生造就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目前我系已与武汉玉树临风精品酒店开展合作,该酒店定位为五星精品酒店,酒店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管理水平较高,酒店所处位置距我校100m以内,为实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前店后校”式的教学酒店即依托酒店的完善设施与环境,融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建成融教学、实训、实习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式实习基地。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着装,礼仪礼貌、行为举止、语言规范的要求,营造酒店工作的情境,将学生视为酒店的员工,将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变为酒店情境式体验教学,按照酒店的规章制度来要求和规范学生的行为等。

通过体验式教学、酒店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以达到将学生在校的学习成果与毕业后在酒店就业实现“无缝链接”的目的。

二、立足合作酒店的用人需求,积极推行“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为企业“量身订做”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合作,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我系于2012年与武汉荷田大酒店、无锡鼎尚皇冠酒店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内容包括:

首先,于新生进校之初与企业签订“订单”协议,企业提前支付订单班学员三年的学费,校企共同制定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根据企业实际,整合课程体系,调整更新课程内容;

再次,企业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从新生进校的专业介绍,到课堂教学、实训、顶岗实习等全过程,企业人员全面参与教学及学生成绩考核;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课程体系 双师团队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是一个能够实际操作的、目标非常明确的、工作任务十分清晰的、符合市场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的方案。其方案落脚的重点,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中心内容,成为各高职院校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背景

(一)产业发展背景

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由于信息化对各类经济的巨大影响,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中紧缺的专门人才。

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继互联网后新的增长点,iOS、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将成为ICT行业炙手可热的岗位,行业对人才需求巨大。

(二)移动互联网络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高级语言进行程序编写的能力,理解现代软件设计的思想并具有良好编码习惯,能独立完成移动终端上App的策划、设计、编码、测试和等工作,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经验符合企业对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开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络专业建设内容

为全面提升培养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设计与应用的专门化人才,构建实施“课堂、实训中心、产教工作室”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共育共管”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创新设计与实践“校企协同、项目工单”的教学模式;共同投入建成符合产业发展的生产型和职业培训基地;打造一支具备较强的理论与技能并举的教学能力、能进行项目开发的一流“产教融合”教学团队;提供具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社会服务。

二、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举措与方法

(一)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

1.时间上的“突破”。打破了以往止步于只有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局限,实施第一学年养成学生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第二学年养成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核心技能并对核心岗位进行轮岗训练,第三学年提升学生高素质并根据自身特质情况进行选岗顶岗实习,并积累岗位工作经验。

2.空间上的“突破”。从“单个企业”的合作走向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探索符合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生态链。从“课堂”走向“工作室”(校中厂),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校企协同的教学模式。

3.专业内涵建设上的“突破”。从“招生”到“就业”体现校企合作“六个共建”的内容上,即共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与计划、共建课程体系、共建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建考核标准和指导就业等六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合作。

4.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通过建设软件开发、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网络工程、计算机维修团队、联通营业厅运维等学生工作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拓展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信息化水平。

(二)产业结构调整,催生课程体系重构

经过IT行业、企业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将本专业的岗位需求作了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岗位群,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岗位需求,以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岗位技能培养为本,实施轮岗的方式顺应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政府指导、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三方共同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形成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三)实施校企协同下“项目工单”教学模式

推行“项目工单”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校企资源,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轮岗、选岗顶岗形式。通过校企教学团队1U1配置,形成企业骨干工程师提供最新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四)凝聚校企合力,发挥“产、学、研”教学团队活力

以“产教工作室”为主战场,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展科研,共同为社会服务,增强“双师素质”。一方面,由企业培训专任教师的项目研发能力、岗位技能、企业培训师能力等;另一方面,通过培训企业工程师教学方法,由专任教师带教企业工程师等方法,提高企业工程师的讲课技巧。

(五)面向市场的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建立面向市场的“课堂、实训室、公司”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形式是建立产教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新型“产、学、教”的理实一体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由大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身份转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广泛锻炼,实现了专业教学、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对外展示、交流等多种功能。

三、移动互联网络课程体系架设的保障措施

(一)创建特色专业,搭建“互利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

1.调动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积极性。企业身份从被动接受的配角到积极参与的主角,全方位、全过程共同改革和实践计算机应用专业(移动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开发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2.完善了深度校企合作机制。本专业建立了由行业直接指导,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一线工程师共同组成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一起从顶层共同设计课程体系, 从根本上把握方向,紧贴岗位需求。

(二)课程体系建设信息化技术支撑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一方面,利用校园信息化教学资源CRP平台,创建精品课程的“空中课堂”,让学生充分进行资源的享用和互动。另一方面,积极通过校企战略合作,充分对接和利用企业领先的数字技术资源,引进和接入行业主导大型中央企业的先进技术、培训资源。通过深入合作、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举措,为专业资源库建设形成领先的建设基础。

(三)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

通过与企业“六个共建”,根据市场调查信息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共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工作实绩、今后展望等考核与质量评价;建立学生就业对口质量和企业满意度的工作小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国平.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卫生教育职业.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政策背景

国务院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该文件的,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即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截止2019年,全国共开展了3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工作,数百所高职院校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始终居高不下,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缺口增大,计算机应用专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央了大量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踊跃开设计算机类专业。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加速,随之而来的,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录用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新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这需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这种新形势和新情况及时做出新的调整。

三、现代学徒制建设思路

(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根据历年来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合作情况进行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的选择,注重挑选积极性和支持力度较大的企业。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要求,同时积极响应国家高职创新发展行动,深化校企共建机制,继续保持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现有特色,制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学徒相关制度,校企共同成立现代学徒制管理机构,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二)建设联合招生机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针对合作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特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商讨联合招生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招生招工一体化方案,对录取标准、学制方面进行确定。在符合地方招生政策的前提下,结合企业用人情况,与企业共同商讨完成招生计划的制定。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培养标准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工学结合为核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3],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结合学徒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相关教学标准文件,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课程标准、岗位实训课程标准等。在将学校的学历教育和企业的岗位培训教育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建设一套彰显现代学徒制特点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完成课程的开发建设、教材的编写工作,实现人才培养的三位目标。

(四)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校企要共同对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展开相关分析、调研和研讨,了解掌握专业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结构情况。校企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晋升制度。校企共同制定鼓励现代学徒制双导师进行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最终达到将专业教师塑造成行业专家,将企业师傅打造成职业教育优秀教师。

(五)建立具有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实践给高职教育带来诸多变化,在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科学高效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以适应当前现代学徒制的模式描述与发展探索。制度体系建设应当从职权分工、教学、学生、安全等方面全面开展。制度制定应突出校企共管、激励导向、双向评价以及企业文化的渗透等要素。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有力推动专业的高速发展,培养出更为贴合市场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荣.现代学徒制在通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9).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共赢;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9

一、合作背景

1. 学生数量逐年下降,办学创新势在必行

生源危机已在各地蔓延,只是程度不同而己。办学创新,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创造口碑效应,争取更多生源,势在必行。

2. 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人才紧缺

软件服务外包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转移中不可逆转的趋势。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属于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大力推动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外贸结构,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促就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 国家政策提倡校企合作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实现双赢。

二、我院IT专业校企合作需求

1.打造精品特色专业

依托企业的资源共建我院相关专业及专业群,通过在课程体系、管理体系、实训体系、就业输出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据人才服务市场需求,打造精品特色专业,服务于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2.打造“双师型”队伍

校企双方师资共同参与教学研讨、前沿技术深度剖析、教师上岗认证培训等,让我们的师资队伍实现教学与研发轮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学就不会脱离企业需求,研发成果用于服务教学,学生所学知识更有利于与企业接轨、与行业对接,有利于学生就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增强了学校申报课题、项目的实力。

3.质量招生、质量教学、质量就业

校企双方共建,发挥企业与学校的双重优势。招生渠道共建,共同完成招生任务,实现办学规模效益。企业方在学院招生办的管理和监督下,利用自身的市场运作优势,负责院系的招生,可以保证院系的招生规模,同时也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企业提供实际教学案 例、全新的课程体系、实训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企业有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和就业渠道,从而保证就业质量。

4.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

企业参与专业共建、教学改革,企业投资装修教学场地、工作环境、实训机房,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大素质教育及户外拓展的力度。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使我院学员在技术基础、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几个方面都得到提升,使我院专业在湖南省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1.校内教学及实训基地共建

学校提供教学及实训场地,公司提供实训设备及仪器,构建校内的企业化实训模拟舱,全程仿真教学。实际情况可根据拟定合作规模确定,后期根据双方的合作规划及规模,进行追加投入及建设,原则上保障合作共建专业学生在校学期期间两人一台的实训设备配置。

2.招生渠道共建

为确保校企合作规模,除学校常规的招生渠道和手段,公司将面向市场,开拓新的招生渠道,并投入品牌及一定的市场宣传经费,在学校招生办的监督和管理下对共建专业进行精细化招生运作。

目前主流的招生方式为渠道(高中)精细化营销和网络营销并重结合的方式。

渠道(高中)精细化营销:在学校招生办的监督和管理下,企业组建专门的招生宣传团队。

网络营销:在学校招生办的监督和管理下,企业将组建专门的网络招生宣传团队,负责合作共建专业的网络推广、在线咨询、互动答疑,最大程度保障专业信息的互联网覆盖面和深入了解程度。

3.人才培养方案共建

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能够紧跟技术更新的步伐,同时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能力模型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公司结合教育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能力共同制订。

4.专业共建

根据企业市场的调研,为了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技术方向的需求,公司可与学校就IT专业进行合作共建。

5.师资队伍共建

除学校常规的教学团队外,针对合作学院,将派遣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与授课,同时将邀请行业内知名企业职业经理人及技术经理到校兼职授课。另外,将学校的教师不定期派往公司及合作伙伴单位参与实际项目开发,跟踪主流技术的变化,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及参与项目建设的实战能力。

6.人才培养模式共建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强化其职业素养,共建专业的学生由学校和公司共同管理,采取在校大学生及准职业人的双重标准予以要求和培养。

在教学管理上,按照目前软件开发企业所需主流技术按企业需要,订单式培养人才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全程以任务为导向,每阶段课程都将完成一个实战项目。通过每月一次的学员满意度调查、每月一次的通关测试、每节课的实际出勤率、每学期末的学期通过率等指标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员进行约谈或停课学习,待其重新认证后方能再次上岗。

在日常学员管理过程中,企业安排专职教学督导,对学员进行每周访谈,对问题学员进行实时约谈,将学员问题及时记录、上报,必要时与学生家长沟通,以最快速度解决问题并登记备案。

7.课题共建

结合双方合作办学的特点,积极申报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高职人才培养及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打造精品院系及教学团队。

8.项目共建

合作过程中,学校可充分利用公司的企业人脉及行业资源,积极承接一些实际项目到校内开发,鼓励学校老师和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做到教学与实践充分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及校方教师的项目实战能力。

9.就业渠道共建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除依托学校常规的就业手段和渠道以外,所有共建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均与企业签署就业推荐协议,由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四、结论

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新型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袁川来 周维龙 孔玲爽

【摘 要】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当前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着力培养符合省“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84-02

作者简介:袁川来,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智能检测与工业建模优化控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编号:湘教通[2013]223)的研究成果。

校企合作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当前教育诸多问题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真正把人才培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解决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与模式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目前流行的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不断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着力培养符合我省“四化两型”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教学环境优良、教学团队精干、教学质量上乘的“卓越工程师”培训基地、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和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一、明确建设目标

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建设现代科技含量高、教学科研功能齐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专技对接、工程为本、能力突出”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真正让学生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受益。

1.完善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每学期初,学校的相关领导、专业负责人会同企业领导、技术骨干等一起,根据专业发展走向和市场用人标准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大纲等进行修改和完善。

2.创建一支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赴基地实习,指导老师由学校派出和企业聘请两种方式组成,从企业聘请了一批职业经理人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实习学生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及专业技术讲座,按照一对一、一对二的指导模式,从实习内容、方法、流程、规范与质量上进行具体指导与跟踪。

3.实践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基地实践教学管理中,形成了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学生安全管理方案和分片、分区责任制,带队老师与学生一起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熟悉现代的生产工艺,将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带到课堂。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探讨,通过实习小组长及时反馈学生动态,及时解决问题,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4.探索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在基地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上,改变以往“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由学校带队老师与企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采取三种评价办法,一是日常评价,评价重点是每位学生在劳动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基本表现,二是阶段评价,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工作责任意识、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状况,三是总体评价,评价重点是学生整个实习周期的综合表现情况、学用结合能力、实习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与实习成绩、实习津贴直接挂钩。

二、厘清建设思路

1.点面结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作用,建立“学校由分管校领导亲自挂帅、教务处牵头组织、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具体实施,企业由董事长亲自挂帅、行政人力资源部具体组织实施”的合作运行机制,使合作从“点”向“面”深化,实现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寻求就业出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组织,在共同的章程约束下,展开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2.无缝对接。实习内容由较单一的生产实习拓展到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环节,三个环节分别对接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通过不同阶段的企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采用课程教学与生产流程对接、实习计划与工作岗位对接、实习内容与课题研究对接的“三对接”模式。除批量承担学生实习任务外,暑假期间,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组织贫困学生及有意向的学生到企业勤工俭学,参照生产实习流程进行日常管理。

3.全程共建。延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域,将企业的作用扩展到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实现校企“全程培养”。在学生从“入口”到“出口”的系统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携手,互动合作,形成共建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共建实践基地与师资队伍、共建培养计划与实践教学模式、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四共建”合作培养机制。

三、充实建设内容

1.以工程认证为导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教育部最新有关工程认证教育的要求,按照电气、信息等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以基地多年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信息反馈为参考依据,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所在教学院构建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工程性特征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和“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着力推动学生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

2.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是现代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基地将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进一步科学定位学生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根据培养要求,拟对现有基地实践教学3周的固定模式进行改革,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

3.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为引领,完善基地教学资源。校企双方联合成立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小组,根据基地特征和人才培养需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音像资料、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全面满足实践教学和工程教育需要。

4.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提升基地发展能力。完善学生实习生活条件,逐年扩大基地人才培养的接纳规模;实现基地由“硬件资源的互补与嵌入”向“智力资源的互补与嵌入”的本质转变,使基地功能从产教结合向产学研结合扩充;构建互惠双赢的基地建设机制,形成共同建设、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深度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