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纺织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纺织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纺织行业分析

篇1

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我国与发达国家纺织业的相互依存度高,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之一,2004年我国对全球出口纺织品服装951亿美元,约占全年出口总额的16%,占全球纺织品贸易总额的1/4。与以往配额时代相比,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行业所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对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进行分析,并据此选择竞争战略。

1、优势分析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世界纺织业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尤其在中低端市场,中国竞争力优势很明显。主要体现在:1)中国的生产规模以及劳动力低成本生产优势简直无法抗拒。作为主要原料的蚕丝、棉、麻三种纤维,中国的产量均居世界前位,化纤产量也很高。2)中国纺织服装业具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几万件成衣的订单,一个星期就可以解决。在产业集中很高的江浙一带,方圆50公里之内,就能找得到从面料、染料、纱线、缝纫线,甚至小到一颗纽扣的所有配套厂家。成本和产业配套优势,将构成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3)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历史悠久,政府积极支持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纺织服装企业积累了相当的工业基础和行业经验,涌现了一大批勇于拼搏、积极探索的企业家。

2、劣势分析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自身的劣势在于:1)主要产品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都难以完全满足国际市场需要。同时,创新设计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2)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与国外品牌意识的差异。目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多以定牌、贴牌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在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价格已不再是唯一的因素,而质量、潮流、创新以及品牌的声望等将变得越来越重要。3)国内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企业管理和信息化水平落后。4)国内原材料供应、水电和环境等因素也将构成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长期增长的制约。5)长期以来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问题依然存在。6)国内纺织服装行业缺乏通晓国际市场经营能力而且熟悉国情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才和设计大师。

3、外部威胁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三大外部威胁:1)世界主要纺织服装进口国的反倾销等法律手段和非贸易壁垒的运用,配额取消以后,国外进行反倾销时可以“任意选择替代国”,反倾销操作程序更加简单对我国造成的危害更大。非贸易壁垒包括(1)“绿色壁垒”。其核心是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主要来源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将有效的阻碍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进入。(2)SA8000认证。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其宗旨是为了保护人类的基本权益。内容涉及童工、强迫劳动、劳动时间、健康与安全、工资、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管理体系等。以我国目前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经营状况而言,这将构成很大的威胁;2)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双边自由贸易的优惠安排。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关税优惠。区域内部贸易一般为零关税,如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加勒比海国家、越南、约旦签订自由贸易的国家实行零关税,而对我国服装进口关税是u.5%。欧盟对成员国也是如此。

3)其它纺织品出口大国的竞争。这将导致全球加工能力过剩,利润空间缩小,技术竞争激烈。我国在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墨西哥等国家,这些国家具备较强的纺织服装业的生产能力,配额取消后,这些国家将采取各种政策促进本国的纺织服装出口。拿最大的竞争对手印度来讲,目前印度的纺织和制衣工业雇佣了3500万名员工,利润是其出口总利润的1/4,未来几年印度将逐步完成500亿美元的纺织品出口目标,在全球市场上同中国进行全面竞争。4)“特保”的启动。“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在后配额时代,“特保措施”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对我国纺织行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近年来,中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深陷“特保”阴霾之中。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先后对12类中国纺织品启动特保调查程序。

5)国外服装企业正在加快收购我国服装生产企业或与其合作,试图加强控制产业链的上游。

4、竞争战略选择

面对“后配额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纺织服装业必须认真分析配额取消所带来的机会和外部威胁,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正确的竞争战略,全面提升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努力建立和维持全球纺织服装行业市场领导地位。

1、调整出口战略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要尽快完成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从质取胜,强化品牌优势,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下工夫。要求有能力的企业把重心向高端产品转移。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2、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

面对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我国有关贸易管理机构和中介组织要建立纺织服装贸易预警机制,防范于未然。要及时跟踪国外纺织服装贸易政策变化,密切关注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进行反倾销调查的信息,制定对策,组织国内企业积极应诉。要求企业注意调整生产和出口政策,如建立主动限制机制,即限制对主销市场出口增长速度,达到定的百分比即暂停出口,避免遭受反倾销或受到“特保措施”惩罚。

3、加强对话协商机制

开展与国外产业及企业的对话。通过政府或相关协会积极组织国内企业与国外进行随时沟通,通过沟通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同时政府或相关协会要引导制定更为完善的行业措施,包括从国家层面出发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推介品牌、市场推广以及广告宣传方面作出有利的政策鼓励,同时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技术改造以及产业升级等措施,鼓励中国企业逐步脱离依靠低价竞争的产业模式。

4、调整营销战略

我国纺织服装业要抓住配额取消的有利时机,调整营销战略,建立自身的销售网络,有实力的企业要在国外多开品牌专卖店,建立中国品牌的营销网络。我国中小企业要大力开展互联网营销,有条件的企业可向国外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

篇2

一、生产增长情况

1.工业增加值: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

2012年二季度,纺织服装业工业增速呈现连续下滑态势,行业景气与整体经济增速放缓高度相关,同时服装业出口增速出现下滑拉低了行业增速,棉花价格国内外倒挂、面纱线进口保持较高增速都影响了纺织服装业工业增速。2013年上半年,我国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比上年同期下降3.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继续下降0.9个百分点,纺织业增加值增速继续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服装业增加值增速在2013年二季度没有延续一季度的回升势头,5、6月份服装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个月下降,使得上半年服装业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仅同比增长7.5%。

2.产量分析:纱产量增速有所回落、布产量增速有所回升

2013年二季度,全国纱产量增速依旧低迷,6月份略有反弹,但整体比一季度增速有较大回落;布产量增速在4、5月份持续回升,6月份有所回落,增速相对较快。上半年我国纱产量完成1670.7万吨,同比增长8.8%,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1.9个百分点;上半年我国布产量完成319.9亿米,同比增长8.9%,增速比一季度回升了4.8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仍有所下降。全国纱产量增速低迷,反应了行业需求不足的现状,同时由于国外棉花价格较低,东南亚面纱产能扩张较快,使得进口面纱对国内纱厂的冲击较大。布产量增速有所回升,但整体增速不快,波动较大。

二、需求增长情况

1.市场销售:纺织服装市场销售额增速保持平稳

2013年二季度,国内纺织服装市场保持相对平稳,由于消费增速略有回落,纺织服装的市场销售也没有明显改善趋势,上半年限额以上批发及零售企业纺织服装类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一季度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4、5月份纺织服装市场销售增速曾连续回落。在外需受经济危机影响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市场扩大对纺织服装行业增速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二季度纺织服装市场销售增速平稳,难以拉动行业增速持续上升。

2.出口分析:纺织服装出口增速环比有所回落

2013年二季度,纺织服装业保持了较快的出口,出口增速比上年有大幅度回升,但环比来看,二季度的出口增速有一定下滑。根据海关统计,2013年上半年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累计出口额为5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服装及衣着附件的累计出口额为760.5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一季度大幅回落6个百分点。整体上,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出现一定下滑,国际市场需求受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依旧回升不明显,同时人民币继续升值使得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订单流向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其中,服装衣着类商品出口增速比一季度有较大回落,影响了服装行业增速,使得纺织服装行业工业增速持续回落。外需没有维持高增长态势、国内市场需求也有所下滑,使得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受到较大考验。

三、产品价格:纺织品服装价格温和上涨、涨幅平稳

2013年二季度,纺织品、服装零售价格维持温和上涨态势,涨幅平稳,与一季度相比变化不大。从零售价格指数来看,2013年6月份,纺织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涨幅比一季度略有提高,但幅度不大。服装方面,6月份服装鞋帽零售价格同比上涨2.3%,与3月份基本持平。由于国内市场需求增长平稳,外需增速有所下滑,纺织服装价格上升缺乏动力,但棉花成本居高不下、劳动力价格上涨使得纺织服装价格维持小幅上升态势。

四、分析预测

1.出口增速回落,抑制了纺织服装行业增速

2013年二季度,纺织服装业没有继续延续一季度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行业出口增速比一季度有所下滑,其中服装业出口增速回落幅度相对较大,使得出口对行业的拉动力减弱。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艰难,我国纺织服装外需市场没有明显起色;同时由于国内棉花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使得纺织服装的出口订单流向其他国家地区,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下降也对行业增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国内需求保持平稳,内需难以弥补外需的不足

二季度以来,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速上升不明显,同一季度相比,国内消费增速相对稳定。纺织服装类商品市场零售额增速也保持相对稳定,呈现小幅波动态势,上升趋势不明显。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有所减慢,纺织服装市场国内需求不会有明显上升,内需平稳难以弥补外需增速下滑的不足,导致行业增速持续回落。

篇3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110-02

伴随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居民对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纺织行业在全国中地位不断提升,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上升。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贸易遭遇困境,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纺织服装产业就已经受到了初步影响。2008年,纺织业(包括服装产业)增速持续下降,尤其是下半年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持续回落。同时,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为中国助推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为此,2009年2月4日国务院提出了振兴纺织业的目标和重要任务,并强调要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均需要加大对相关专业人才及其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及振兴路径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出口行业,并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分析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是促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前提,而随着纺织服装产业的继续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振兴路径就成为实现其今后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

首先,行业稳定增长,内销比重加大。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纺织服装产业有了快速的发展。2004-2007年,中国纺织行业消费保持了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平均增速为23.6%。随着出口压力的逐步增大,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纺织品批发零售总额也在稳步提升,2007年内销比重更是高达75%。纺织服装行业的稳定增长,导致对相关劳动力的用工需求的持续增加,在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规模扩大背景下,对纺织服装专业化人力资本的需求会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而内销比重的加大也会间接地引导适应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其次,内销市场以城镇为主,对中高档服装的消费增多。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农村人口对衣着的消费支出仅为其收入的4%左右,而城镇居民平均在7%左右,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环境有关。中等收入阶层的居民支出比重最大,且人数最多,约占到总人口的84%,是主要消费群体。这类人群的消费特点是实用至上、务实消费,偏好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中低档品的消费相对较多[1]。内销以城镇为主,导致纺织服装产业消费结构的多样化,而中高档服装的生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大量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再次,行业平均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但技术水平仍然偏低。纺织行业平均生产水平表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行业的规模效益凸现,单位生产成本降低。2004年时,行业人均利润总额和人均销售收入分别为0.54万元/人和18.00万元/人。至2007年,二者分别达到了1.07万元/人和28.09万元/人[1]。但是,行业技术总体上仍较世界领先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和先进技术利用率偏低,成为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赶超发达国家的主导因素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培养,并且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研发人才的投资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根本路径,充分开发新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先进适用设备也离不开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最后,企业规模偏低,自主品牌建设不足。中小企业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生产者,由于中小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缺少对自主品牌建设的投入,也就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导致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高端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大力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和中小企业以提高行业集中度,借此提高企业规模竞争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企业规模的扩大是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能力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的重要条件,同时,为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就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金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因而,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需求的结构分析

面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产业及其产品结构升级的压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储备和人力资本投资。鉴于行业数据获得的难度以及辽宁省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现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故以辽宁省60多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为例分析纺织服装行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及其特征(见图1)。另外,从被调查的60多家(中、小型)企业专业人才的学历现状及需求结构(见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专业人才中,中等专业学历人员(中专/技校)比重较大,高学历人员比重较小,相比同类型需求人才比例,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较大;多数纺织服装产业不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但是纺织行业技术含量要高于服装产业,甚至部分纺织行业已被列为高技术行业),企业对中等学历水平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最大,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但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却最大。同时,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还与企业规模相关,大企业注重与企业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的高端人才培养与投资,规模偏小的企业较为需求一线生产与管理及开拓市场的专业人才。

三、纺织服装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课程模块优化

通过企业调查得知,大多数纺织服装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要求是,除具有相应专业技术和相关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专业外语、计算机使用与开发以及敬业精神,同时,不同岗位对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侧重点也不同。复合实用型专业人才称为纺织服装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的主要特点(当然,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也对高端专用技术人才有相当的需求)。

目前,尽管各专业的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其培养内容主要包括:公共知识平台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等四部分[2]。由于中国的学历和专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讲授课程占据培养内容的主导性地位,占有较大比重,而与行业或企业急需并能够立即应用到生产与管理实践中的专业能力大部分培养过程是在企业实践中完成的,这导致企业不能招聘到满意的专业人才,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专业人才也可能无法在学校毕业后的工作中实现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也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为此,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中应加大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内容。对于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块的构建应坚持以下要求:

第一,不同学历和专业对于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纺织专业在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要求上比服装专业教学课程的类型和内容要多;高学历教育相比低学历专业教育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要求更多,如高学历更加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低学历教育更加重视基本技能或实践操作等方面,这样在设立实习基地时应该考虑学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应用[3]。

篇4

Quality Economic Measurement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rade

李依锦 LI Yi-jin;蒋家东JIANG Jia-dong;郑立伟ZHENG Li-wei;宗习均ZONG Xi-jun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28)

(China Aero Poly-technology Establishment,Beijing 100028,China)

摘要: 本文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溢价和产品召回损失两个方面进行了效益度量。其中,在出口产品质量溢价方面,首先研究了纺织服装行业主要国家的出口情况,将中国和其他国家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状况进行比较,并度量了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溢价;在出口产品召回损失方面,首先统计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召回通报情况,然后,以美国数据为例对产品的召回损失进行了度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得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处于高数量低质量困境的结论,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ed a economic measure of China´s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n two ways, which is export products quality premium and recall loss. For export products quality premium, it firstly studied exports of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for major countries, and compared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performance, and then measured product quality premium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or recall loss of export product, it firstly statisticed the recall of China´s textile and apparel products in the US and EU markets, and then taked US data as an example to measure the recall loss. On the basis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paper further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a′s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is in the large- number but low-quality dilemma, and propos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关键词 : 质量溢价;产品召回;质量损失

Key words: quality premium;product recall;loss of quality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48-03

0引言

纺织服装行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传统出口创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进出口总额一直在增加,目前己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对整个世界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和市场都有重要影响。本文希望度量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质量高低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进而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溢价的度量

1.1 模型设定在自由竞争市场上,信息充分的消费者购买产品时支付的价格反映了产品的价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可以获得产品价值增值,产品凭借高质量比同类竞争产品卖出更高价格,称为产品的质量溢价能力。质量溢价指数是用于反映产品由于质量差异所造成的相对于同类竞争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平均溢价程度。

纺织服装行业的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的计算是基于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单位价格。EUVt记为t年某国纺织服装出口单位价格,EUVt记为t年世界纺织服装行业出口的平均单位价格。Vt表示t年某国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总价值,Vt表示t年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的总价值,Qt表示某国纺织服装产品的总重量。

构造一国纺织服装质量溢价水平QPt的计算公式:

QPt=(EUVt-EUVt)×Qt

构造一国纺织服装质量溢价指数QPIt的计算公式:

1.2 数据来源在商品分类上,本文是采用《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HS)分类方法。本文所述纺织服装包括“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和“服装及衣着附件”。①用以计算的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网站。

1.3 纺织服装行业主要国家出口情况从2013年来看,全球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共计6746.64亿美元,平均出口单价为9.82美元/千克。其中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全球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41.64%,平均出口单价为10.04美元/千克。纺织服装行业中,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中,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单价较高,平均出口单价在15~26美元/千克之间;印度、美国、韩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单价较低,低于8美元/千克。(表1)

纺织服装行业又可细分为服装及衣着附件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两大类。具体来看,2013年全球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近60%,平均出口单价为20.38美元/千克;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约占40%,平均出口单价为5.7美元/千克。从数量上看,中国在纺织服装的出口中占有绝对优势;从价格上看,欧盟和日本在高档服装和面料的出口方面享有优势。(表2、表3)

1.4 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质量溢价的度量基于前面定义的质量溢价水平QPt和质量溢价指数QPIt的计算公式,计算纺织服装行业主要出口国家的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从计算结果来看,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均较高。这些国家以出口高档服装为主,收获的溢价水平更高,而美国、印度、印尼等国以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为主,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相对较低。

从历史趋势来看,除中国外,纺织服装行业主要出口国家的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较为稳定。其中,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始终位于较高水平,而美国、印度、印尼等国家始终处在较低水平。特别注意到,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的波动较大。中国服装和纺织产品在2009~2012年出口单价均遭受大幅下滑,使得纺织服装整体行业的质量溢价水平和质量溢价指数滑落到世界平均线以下,如图1和图2所示。

2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召回损失度量

2.1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召回情况本节采用美国、欧盟的召回数据展开研究②,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美国、欧盟的召回制度比较完善,信息公开相对充分,可实现国家间的比较;二是美国、欧盟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其对外的召回信息,代表了这两大经济体对贸易国的质量评价,可以代表各国产品质量水平。

①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召回情况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国,年进口额约占全球纺织服装进口总额的20%。2013年,美国纺织服装产品进口中,中国贸易份额占比达38.2%。据现有数据统计,自2003年起,美国对中国召回次数一直居高不下。其中,2010年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召回28次,召回通报次数达到顶峰;2010年以后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召回次数有所下降。2013年美国共对中国发出召回通报178次,占对全球发出召回通报总数的62%。其中,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发出通报18起,占对华通报总数的10.1%。美国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召回通报的产品多为毛衫、夹克、睡衣等,主要原因是存在窒息危险(外套拉绳长度超标)、致伤危险(儿童服装的腰部抽绳长度超标、不符合易燃性标准)等。(图3)

②欧盟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召回通报情况欧盟是世界上纺织服装行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在中国纺织服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数据统计,2012年欧盟在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额中位居第一位,达459.28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欧盟纺织服装产品重要的来源地。在欧盟对各国纺织服装产品召回情况统计中,2006年欧盟对中国发生召回3次,到2010年对中国召回通报达285次,增长明显。一直以来,童装及一些运动服装、服饰是中国遭欧盟召回的主要产品种类。通报的原因集中在有毒有害物质限量、特殊的检验、产品的人身安全、认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近年来,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通报数仍在不断攀升,2013年召回已达到304次。2013年欧盟对中国共发出召回通报1234次,占对全球发出召回通报总数的61.5%。其中,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发出通报304起,占对华通报总数的24.6%,占对全球纺织服装产品通报总数的56%。(图4)

2.2 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召回损失的度量纺织服装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在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蒙受了巨大损失。本文希望通过对纺织服装产品的召回数据的分析,为中国出口企业和质量监管部门提供更多有用的质量安全信息,以期减少质量损失,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各国产品召回制度及信息公开程度不一致,所以本文以2003-2013年美国数据为例,度量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产品的召回损失。(图5)

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召回中,2003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召回频数为1次,召回损失49.08万美元,中国平均出口单价为10.62美元/千克,高于世界平均单价44.3%;2010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召回频数达到最高,共发生召回28次,召回损失达1370.32万美元,中国平均出口单价为9.55美元/千克,低于世界平均单价7.2%;2010年以后,中国在美国市场上的召回频数有所下降,但近年来又有所回升,其中,2013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上召回损失较高,达到1555.58万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产品贸易总额的0.04%。

3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在国际市场中,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处于高数量低质量的困境。中国仅仅成为了纺织服装贸易大国,但还未成为贸易强国,从质量溢价来看,中国与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行业同期水平差距明显。中国在2009年以前质量溢价处于正值,但在2009年出现了一次明显的质量下滑,质量溢价在此后由正转负;从召回损失来看,近年来中国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召回次数明显增加,2013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到美国的消费品的召回损失占出口总额的0.04%。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优势较差,只能依靠成本优势低价竞争,频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产品召回强度上显著高于其他国家,给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召回损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应充分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加强产品开发,提高品质。同时,中国政府应适当提高国内纺织服装市场准入标准,引导国内生产向国际化标准发展。

注释:

①其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海关HS编码范围为5004-5007,5106-5113,5204-5212,5306-5311,54,5508-5516,56-60,63,6501-6502;“服装及衣着附件”的海关HS编码范围为4015,4203,4303,61-62,6504-6507。分类参照中国海关信息网。

②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召回数据分别整理自美国消费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网站和欧盟消费者网站。

参考文献:

[1]赵静霞,等.后配额时代的国际纺织品贸易[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姜延书.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篇5

“未来的竞争,将是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是中国服装业界最早深刻认识“供应链竞争”的企业家。

供应链的竞争力不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环节的竞争力,而是一个产业链通过品牌整体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认为,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供应链的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最终反映的是品牌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的竞争会导致产业链对环节的个体特征进行选择性吸收,差异化个体会被淘汰,形成链条自我修复能力。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竞争力有利于引导产业更有效地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利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和横向合作,有利于发挥供应链比较优势,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波动、人民币升值、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国内融资成本不断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复杂和艰难。尽管如此,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中仍然处于有利地位,短期内仍然不可被替代,供应链完整、综合制造成本仍然具有比较优势。

一、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比较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拥有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供应链,但随着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加剧,粗放型发展过程积累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产能总量相对过剩,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国际贸易失去定价权,供应链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等。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比较优势要素SWOT分析见表1。近年来,一些大企业不计供应链的有效需求,盲目向上游发展,短时间内纤维产能大幅增加,打破了供应链原有的平衡,使同行业中小企业生存更加困难,企业自身的风险也在加大。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脆弱的一面应该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行业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竞争力,避免出现由于供应链失衡造成的恶性竞争。

在过去几年里,中国劳动力和土地使用成本呈现快速上涨的趋势,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有专家称达到刘易斯拐点,但笔者认为是结构性问题)、用电荒等,一些低端服装加工贸易受成本影响出现了向东南亚一些国家转移的现象。据调查发现,中高端品牌的制造没有出现大量向外转移,甚至出现反向迁移的案例。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的劳动力成本,质量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仍然深深地吸引着国际高端服装品牌的青睐。由此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整体优势依然存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预言,中国国际服装品牌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至少在未来5~10年仍然无法替代,竞争优势或许会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转机,目前少量服装加工转移不会动摇整体产业竞争力,但结构性问题非常值得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专门研究。

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问题不是中国独有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同样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但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人口红利是中国独有的,中国经济一定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实现纺织强国梦想。当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洲债务危机继续蔓延时,中国企业应该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内需市场,把供应链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竞争中寻找主动,充分把握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解读2012年一季度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时说:“新形势下企业应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给行业带来的风险,提前预测市场需求变化,主动把握机遇,力求转变发展方式。”可以预见,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竞争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经济的不断变化,发达国家存在再工业化的趋势,当发展中国家的制造成本接近于发达国家的制造成本时,发展中国家的供应链竞争力便会丧失。因此,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本地区供应链的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

二、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潜力

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改革开放引来的加工贸易使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但被动地处于供应链的低端,产业链的主导权控制在买家手上,价格战使供应商失去定价权。产业链实际是一个价值链,总是围绕着降低成本做文章,供应链之间的协作一般比较困难。随着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空间逐年逼近饱和,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空间在相对减小,供应链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大多处于供应链的中游加工制造环节,附加价值是最低的(图1)。随着世界经济的复杂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加工企业盈利能力更加有限。当前供应链由最终客户控制,贯穿商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全过程,以及通过中间过程运输、仓储,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各项业务活动。供应链的上下游包含了附加值较多的增值空间,从一条供应链来说,延伸供应链可以获得更大的附加价值,但从整个供应链角度看附加价值没有改变,从行业角度可以深挖中游的潜在价值,获取价值增值,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目前,中国的内销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至今沿用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规范的交易仍然无法避免地影响着供应链的商业价值链,致使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的整体优势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国际买家对国内供应链的整合力度高于国内品牌的整合力度,供应链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驱动力尚未形成,产业链的对接和协作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的快速发展将是提升内销供应链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随着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实力的不断加强,中国纺织服装品牌供应链的集中度会显著加强,未来5~10年中国势必出现几个超级品牌处于供应链的绝对领导地位,对中国纺织服装供应链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篇6

关键词:工商融合;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7

8月28日,“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召开,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八次社会责任年会。会议以“美丽纺织,责任发展”为主题,总结了过去一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并根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探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在行业内外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思路和规划。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中国的纺织行连续8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管理之间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责任工作对于行业发展自身,提供着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健康原动力,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良性循环。王会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了《2012—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7个产业集群和10个企业也了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可喜的是,通过连续8年召开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行业和企业普遍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孙瑞哲分析了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旺加上国内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提醒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建设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发展模式将主要取决于行业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

篇8

论文摘要:纺织品服装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出口产品之一。随着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及纺织品配额的全部取消,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量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进口国家,频繁的贸易往来使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和讨论,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策略。

纺织品服装是我国出口贸易创汇的主要产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量快速增长,形成巨额的中美贸易顺差,美国政府采取各种贸易壁垒与配额设限等措施来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增长。文中分析了中美两国间的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着重讨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前提下,中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如何利用合作关系,积极主动地应对贸易摩擦;如何有效制定优化企业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及摩擦现状

(一)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现状

基于特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纺织品服装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出口的强势产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品出口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出口额不断攀升,短短数年间便从2003年的790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的1771亿美元。200年,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据中国纺织品贸易报告数据显示,2008年1至8月,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包括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已达l18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9.1%。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2006年,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达932.77亿美元;其中,我国20o6年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服装达270.67亿美元,与2005年同比增长20.81%,占美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9.02%t~3。中国的贸易出口增长对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和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及进口国,中美两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不断,成为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焦点。

(二)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经济原因和政治原因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由于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短时间内激增,对于正处在衰落调整期的美国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压力。此外,巨大的贸易顺差也是产生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经济诱因。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1141.73亿美元,而主要部分是纺织品与服装的进口,美国认为巨额的顺差背后是美国工人的大量失业。在政治方面,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是引发贸易摩擦加剧的直接诱因。由于美国很多州都存在失业问题,而纺织服装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高就业率的产业,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竞选者都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态度。此外,墨西哥、印度、东盟、中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是对美国出口服装和纺织品的大国,美国政府对来自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实施贸易限制,可以给上述国家带来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换取他们给予的各种回报。

二、中美纺织服装贸易摩擦博弈分析

(一)博弈、囚徒困境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基于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各参与人依靠所掌握的信息,选择各自策略(行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的过程闭。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不断摩擦过程就是在贸易关系下双方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博弈过程。一次性博弈常常导致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内容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犯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8年。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在警方没有证据指控对方时,则二人同样判监1年。若两人同时认罪作证,则二人同时判监5年闭。解析囚徒困境,可以看到这样的局面,即在两个参与者和一个庄家之间,参与者如何运用属于自己两次机会即合作和沉默。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就个人的理性选择而言,检举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选择坦白。因此,这场博弈中最可能达到的结果,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选择坦白,结果二人同样服刑5年。二人均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而视另一方利益与不顾,这就是“困境”所在。双方利己的选择毫无疑问没有任何合作的可能,当然不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早在2003年11月17日美国决定对我国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el设限;2004年又发动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同时继续对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5年5月30日,中国财政部宣布自2005年6月1日起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关税进行进一步调整的决定,规定对2005年1月1et开始征收出口关税的148项纺织品中的78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原定于2005年6月1el提高或降低出口关税的相关产品同时取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的降低出口关税针锋相对,双发的博弈关系走向囚徒困境。

由于中美都期待双方有长期的贸易合作,在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获利并非建立在另一方完全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因此激烈的贸易摩擦最终引发了两国关于贸易问题的谈判,在摩擦一博弈一再摩擦一再博弈的过程中走出囚徒困境,走向双方合作的重复博弈的过程,

(二)“合作博弈”实现双赢

所谓合作性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合作博弈采取的是一种合作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妥协。妥协之所以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利益,是因为合作博弈能够产生一种合作剩余,这种剩余从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中产生出来,且以合作关系为条件。因此,妥协必须经过博弈各方的讨价还价,达成共识进行合作,以获得最大的合作剩余闭。由于在合作博弈过程中,任何一个博弈方的不合作行为,都会受到对方的报复或惩罚,而不合作方由于担心引发惩罚行为,就需要积极与博弈方合作,因此合作博弈通过对合作关系的合理利用可达成双方共赢的收益。’

由2005年贸易摩擦引发的中美双方谈判,最终于2005年i1月8et,由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后简称为《备忘录》)。《备忘录》中明确了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及出口量等,例如中美双方同意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o个类别纺织产品)等实施数量管理。《备忘录》的签署为中美两国创造了暂时稳定的贸易环境。然而2007年以来,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和反补贴等贸易壁垒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的新手段,国际市场竞争等不利因素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2008年《备忘录》有效期的结束(2008年12月31et止)、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美国的贸易赤字和经济滑坡等因素进一步引发中美双方的深层贸易摩擦。在整个中美贸易摩擦过程中,我们看到,由于中国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大于美国对于中国的依赖,当双方出现摩擦时,选择让步和牺牲更多的是处于劣势的中国,面对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和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实力,从被动应战转变到主动出牌,从而在合作博弈中争取更多的利益。

三、建议和策略

(一)政府积极创造贸易环境

首先,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激励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从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来看,加快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是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发展的重点。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行业自律,避免行业间恶性竞争。

国内一些纺织品企业为抢得订单,向国外客商的报价越压越低,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恶性竞争的结果不仅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严重地破坏了市场秩序。只有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才能拥有健康的贸易环境。第三,建立贸易预警体系,构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利用现代高科技、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国内外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定期编写纺织行业预警报告,通过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和网站,为国内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服务,减少企业由于遭遇贸易壁垒带来的损失。

(二)企业从求“量”转向求“质”

第一,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由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的生产力成本和产品原材料优势消失,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面对贸易摩擦中反倾销、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一系列贸易障碍,中国的企业生存艰难。只有具有自身技术优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如江苏某植绒有限公司,注意收集欧美市场的流行趋势和市场动态,保证公司的产品研发和产品种类贴近世界行业的前沿。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产品的多样化和高品质参与市场竞争。第二,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扩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企业需要的不只是生产型的技术人才,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型人才都应成为企业的生力军。企业应重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重视与高校等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构建创新研发平台。企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优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企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使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企业从求“量”向求“质”的转变。

(三)拓展多元化的市场空间

篇9

“十二五”社会责任建设进入新阶段

“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在过去5年取得了明显进步,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进程中的另一重要表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致辞中说道。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5年制定CSC9000T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之后,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大规模培训,推广企业执行试点,实行了“十百千”工程。同时,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开始了行业和典型企业社会责任公开。在试点过程中,又进一步制定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中国纺织企业报告验证准则等文件。

“‘十一五’期间社会责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了体系,扩大了试点,丰富了经验,促进了企业和谐和社会和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保护生态环境效应和维护市场秩序的效应,增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了纺织行业社会责任国际声誉。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今年的社会责任年会既是以行业和企业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作为‘十一五’时期落实社会责任起点,又是‘十二五’全行业建设的开局活动。”杜钰洲说。

杜钰洲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做好在全行业开展社会责任自律工作推广和发动工作:二是以企业责任信息披露为抓手,加大实施推进纺织工业社会责任建设;三是围绕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开展落实社会责任重点专项推广;四是继续扩大开展与国内相关产业,和国际相关产业,或者国际相关组织之间有关社会责任的交流与合作。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致辞时指出,在新的经济发展中,建设现代纺织产业体系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更高要求。他提出了建设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进一步树立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等四项建议。

跃变中推进价值提升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为大会作了《透明、包容、创新――社会责任与价值经济的和谐共振》的主题报告。孙瑞哲表示:在从“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过程中,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使命、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规律将发生重大的跃变,将从“规模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跃变,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跃变,在这跃变中,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与有效推进,将成为纺织工业实现跃变的“隐形翅膀”,助推纺织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使中国早日达成“纺织强国”。因此,产业发展需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即从“个体到系统的转变”、“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有形到无形的转变”以及“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意味着以“公平竞争”、“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为主旨的社会责任实践,将有效地推进产业发展向健康、规范、有序的逻辑演进。

在透明、合作与优化三个主题词下,孙瑞哲回顾总结了一年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实践经验与体会。他表示,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始终秉承的一个思维理念是,以实现纺织工业在全球经济范围内的“代际公平”为使命,在价值理念与方法论之间,“依于仁,游于艺”,寻求系统、开放、睿智、和谐的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今后将主要做好:第一,在行业发展政策中持续强化社会责任导向;第二,在其他行业系统化推广社会责任建设经验;第三,在节能减排方面探索低碳供应链形成机制:第四,在供应链上深化并拓展社会责任体系合作等项工作。

开放透明展示创新理念与行动

连续第五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一《2010~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系统、开放、透明地向社会各界披露了行业一年来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工作的实践,并传达了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新理念,新规划。报告共分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在说明2010年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行业宏观因素的变化及其对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介绍2010年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主要工作及其进展;第三部分专门分析了社会责任标准及倡议合作与融合的趋势及现状,并着重介绍了CSC9000T和BSCI在这一领域的共同尝试:最后一部分则说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2011年度到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工作规划。该报告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五次的行业社会责任报告。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今年全国各行业企业报告会超过600份,纺织行业企业公开的社会责任报告有44份,涉及纺机、服装,针织、印染、产业用、丝绸、棉纺、化纤、毛纺及配件等十个细分行业。自纺织行业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2008年到现在一共有86份企业报告,其中近40%的报告经过了国际权威第三方验证和行业协会鉴证,在各行业中居领先地位。百隆、达利、海冬青、经纬、丹毛、海天、好麦尔、志向、恒田、天圣、富丽达、乔顿、彩虹庄、红绿蓝、嘉名、华峰氨纶等16家中国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在大会上了根据CSR-GATEs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这充分体现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规范性。也展示出近年来行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所取得的可喜成果。

体系融合社会责任建设新的里程碑

6月28日上午,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的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社会责任体系融合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专题论坛举行。BSCI、SA8000等国际、国内相关社会责任体系机构的代表共同出席探讨交流体系融合,推进社会责任事业的发展大计。社会责任体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方式的巨大创新,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融合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事业新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走向世界迈出的第一步。

孙瑞哲在会上做了题为“加快社会责任体系的融合与‘软实力’升级”的主题发言,孙瑞哲认为:跨国社会责任的履行与实践正在实现着从“COC―C2B―C2C”的“代际进化”。成本降低、公信力提升,成为了责任体系进化的一个主旨。而社会责任体系的三代进化,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

即:从“点对点”,到“系统对系统”的责任主体:从繁冗的审核压力,到成本集约化的履责标准;从封闭的单方意志,到开放的第三方监督。

“社会责任体系的进化与融合,令社会责任本身的内涵在发生着显著的扩容。即,以往社会责任的实践,更多将关注的视角停留在内部的劳资关系和谐,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之下,而随着社会责任体系的高度融合与价值交汇,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孙瑞哲说。

为产业转移保驾护航

6月27日,2011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国内市场的崛起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专题论坛举行,此论坛是国际范围内首次就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专题研讨会,旨在通过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探索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避免重复东部地区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为产业的成功转移保驾护航,实现中西部地区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在讲话中表示: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如员工权益保护、劳资关系及环境保护等。一是要汲取东部沿海企业在近三十年发展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优秀经验,推广和复制到中西部地区,使其在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同时,也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当年东部粗犷发展的覆辙。我们应当认识到,产业转移不仅仅是厂房、设备、人员等硬件的转移,更是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软件的转移。企业不但要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带到西部;更要将以人为本、和谐企业的理念带到西部:不但要做好本企业的社会责任,还要影响更多的当地企业重视社会责任。

节能减排你我同行

篇10

一、美国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现状

在美国,由于劳动力方面存在的竞争劣势,低端纺织品的生产及服装加工环节已经转移到亚洲国家以及与美国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整体来讲已经出现了萎缩。据美国劳工部统计,纺织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从2000年的约120万人下降至2007年的54.1万人。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其进口替代产品的增加,而在美国的贸易数据上又表现为美国某些品种的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如表1所示,UP比例呈逐年提高趋势,而DMS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

美国国民强劲的购买力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逐年提高,使美国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最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其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20%。美国如此巨大的国内纺织品服装市场,多年来成为许多以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因而也成为各国必争之地。

另据美国纺织品服装办公室(OTEXA)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纺织服装行业并未全面衰落。因为它们只是把高成本、低利润的产品或产业链条转移到海外,而把资本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产品和产业链条留给了美国公司自己,美国在高档次、高技术水平的特种纱线、高档布料(如色织布、人造纤维印花布、斜纹布及贡缎等)、产业用纺织品和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业方面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是美国纺织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法宝。据报道,一些美国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与政府、工业研发与生产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来改善产品以及它们的应用。例如,奥本大学和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一个研发队伍正在与杜邦的里士满厂和美利肯化学公司合作研究与设计一种全新、具有需求导向性的加固功能的轻型纺织品,这种纺织品的主要作用是提供防弹和防弹片保护。另外,美国的纺织品行业每年投入至少20亿美元以继续引入新的设备与技术,利用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美国纤维巨商杜邦公司的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服装的新型工艺,利用玉米生产服装原料Sorona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手感更柔软,可进行多种染色,耐洗性强,还可防紫外线照射。美国联合信号公司使用自产的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织入尼龙中,生产出具有卓越抗撕裂和耐磨性能的纺织品,这种抗撕裂纺织品具有优异的抗撕裂作用,靴鞋、滑雪服及运动装备制造业对这种纺织品产生极大兴趣,世界各地对超高强力聚乙烯纤维的需求日益增加。美国的纳米技术正在推动智能纺织品市场的成长,包括盔甲、飞机、汽车、体育用品以及电子器件等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美国的无纺布工业发展迅速,是世界无纺布生产的第一大国,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美国目前无纺布的生产量占全球无纺布生产总量的41%。还有可应用于土工合成材料、农业以及涂层或层压衬底的无纺布2007年-2009年预计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该市场市值人约为51亿美元。

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方面,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萎缩,我们也注意到亚洲周边地区如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这导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美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业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美国政府、纺织服装相关的行业协会等都在积极努力着,寻求促进本土纺织服装行业再次飞跃的政策,包括启动贸易救济在内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美国市场的现状分析

美国一直是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重要市场之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并用严谨的数据来说明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现状:

1.美国市场在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香港四大区域。从2005年起单个国家来看,美国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最大市场。而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占据第一的市场地位。后来随着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以及2000年10月1日《加勒比国家贸易伙伴法案》的签署,加勒比盆地国家(CBI)于1996年起至2002年(除2000年墨西哥排第一位外)取代中国成为美国市场第一大供应国。但到2003中国又恢复了对美国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直到现在。到2008年,按数量计算,中国占美国纺织品进口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40.2%上升至40.93%,而按金额计算,比例也从33.53%升至35.07%。

2.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结构不合理

在中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构成中,以服装为主,纺织品较少,其中服装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开始越来越大,统计到2008年止,每年对美服装出口所占比重将近70%。而服装中以大众化的针织、梭织服装为主,缺少品牌:纺织品中以家用纺织品为主,面料、纱线和工业用纺织品较少。服装和家用装饰用纺织品大都是大众化或一般用品,无多大的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维持低价的市场份额。而中国从美国大量进口原棉和各种化纤原料,而出口初加工织物,从生产链和利润的角度上说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对织物产品的后加工很少,属于低档织物,这种出口结构反映了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技术水平。就我国纺织品出口而言,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的比例为70:20:10,与国际上各占三分之一相比,有相当的差距。

3.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物美价廉”

自2002年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金额上升的同时,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却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的1.76美元/m2跌至2004年的1.25美元/m2,2005年之后受到人民币升值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价格逐渐回升。自2002年开始,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平均单价低于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的平均单价水平,反映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市场呈“量增价跌”的状况,虽然受到美国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但却引起了美国国内制造商的反感。

由于缺乏自有品牌,我对美出口的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

生产的,而生产一件服装我国出口企业只能赚微薄的加工费,80%-90%的利润被美国进口商、分销商及终端商获取。如在美国纽约54大街销售的BOSS名牌衬衫的价格为120美元,渠道分销商分得利润的60%,品牌商获得30%,我国加工商仅得10%。在利润极低的情况下,我国加工企业为争夺订单有时甚至报价为总价8%的低价。

4.中国与美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

中国入世以后,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明显增加,且中国在摩擦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中方面临美方频繁的贸易救济的阻碍:(1)美国发起的特殊保障措施调查,在2003年11月宣布对原产中国的针织布、睡袍和纹胸实施特别保障措施;2004年至2006年美国政府发动了多起对华纺织品设限,除此以外还对我24类纺织品进行设限调查,2005年涉案产品对美出口金额超过100亿美元;2005年6月至11月间,我商务部与美方进行了7轮艰苦的磋商,最终达成了中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美国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的设限期至2008年底,共涉及21个类别产品,对协议外产品美方承诺克制使用242条款。(2)在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仍然受配额限制的情况下,美方于2006年6月23日,提出对从中国进口的部分聚酯短纤进行反倾销调查,并最终于2007年4月19日裁定中国出口美国聚酯短纤存在倾销行为,对中国聚酯短纤终裁征税3.47%~44.30%。(3)美国商务部于2007年7月18日立案,对中国的复合编织袋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最终于2008年8月7日做出终裁,对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山东龙兴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作出分别征收反倾销税91.73%和反补贴税352.82%;而温州豪盛塑料有限公司等13家公司获64.28%的反倾销税,其他中国公司获91.73%的反倾销税和226.85%的反补贴税。

三、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不断的原因

(一)美国方面的原因

1.关于对华贸易逆差。贸易具有收入分配效应,那些因贸易逆差而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就会形成对政府的政治压力,要求对中国的产品实施限制。近几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事实,但美方严重夸大逆差的程度也是事实。如:按中方统计,2002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是70.7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却达87.44亿美元。又如2007、2008年中方统计分别为240.40亿美元和269.1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分别是323.23亿美元和326.79亿美元,双方统计的数据相差竟然分别达82.83亿美元和57.67亿美元。我国的统计方法是得到WTO认可的。中国香港是单独关税区,而美国却把香港对美国的出口计算在中国的出口中,多加上了很大一部分,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按照WTO的统计办法来做的。

美国纺织服装外贸逆差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中国对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的贸易顺差准确点说应该是东亚对美国的顺差。我国改革开放之时,正值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相续开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本地劳动力及其他要素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他们把低端制造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这样就造成了日本、韩国、台湾省、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把原来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大陆,引发了“贸易平衡转移效应”。

2.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中美纺织品服装的贸易争端受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

随着中美纺织品自由贸易的开展,纺织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及企业主将感到他们自身的收益每况愈下,他们渴望从美国政府那里得到贸易保护,于是他们会通过工会向政府施压。虽然几乎所有50个州都有纺织服装的生产,但大约75%的纺织品生产集中在东南部的8个州。生产集中使得利益相同的纺织服装业能很好地组织起来影响美国的外贸政策。为了得到他们的选票,美国政府会权衡考虑满足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尽管保护对广大美国人民来说弊大于利。比如,2003年11月,布什政府对中国的三种纺织品实行保障措施,突出的表明了美国政府面临国内利益集团和2004年大选的压力,为了寻求连任,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国外的不公平竞争以转移国内视线。

3.中国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引起了美国的担忧,美国一些利益集团认为,到2015年前后,中国将对现存的世界格局形成挑战,会对美国在亚太乃至世界的经济和全局利益构成威胁。因此,美国会想方设法遏制中国的发展,其中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就是美国掌控的一个筹码。对中国来说,纺织品服装贸易涉及我国约2000万人的就业机会,由于就业门槛低,它解决了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了社会的稳定,中国政府不希望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突然降低。如前所述,美国深知纺织服装行业在中国的重要性,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可以通过此筹码在与中国的谈判中就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迫使中国政府作出让步,企图降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控制能力,以达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减少对美国地位的威胁。

(二)中国方面的原因

1.盲目生产过剩、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恶性价格竞争。2001年加入WTO、2005年开始取消配额,这一切的利好消息和纺织服装行业的低门槛,导致资金大量的流向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投资。2002~2003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超过50%,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16%和23%,产能过剩问题达到白热化。2004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下滑,至2006年降低到5年来的新低,而同期行业销售收入增长仍比较平稳,固定资产增速开始与销售收入增长率接近,产能过剩压力减缓。2007年,纺织服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74%,而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247%。由于受到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及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1~11月纺织服装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8.75%,增速较2007年全年水平(25.74%)变化。16.98%,而销售收入同比出现14.64%的增长,反应了价格有所反弹。

投资的大幅增加和内需的不足,纺织服装产品库存加剧,导致企业为抢占出口而恶性降价,不仅使我国企业自身丧失正常的利润,更加大了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从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服装绝对数量增长迅速,从2003年起一直处于第一大供应国的地位,但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却出现了滑坡,平均价格从2001年2.96美元/m2迅猛跌至2002年1.76美元/m2,2008年跌至1.59美元/m2,最低时2004年跌至1.25美元/m2。在这种量增价跌的外贸出口情况下,很多企业的利润还不到1%甚至出现严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