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春期逆反心理咨询

篇1

去年11月26日,16岁的长春女孩遥遥(化名)离家出走,称要去“闯荡社会、做大事业”。家长在电话里苦苦相求也没能劝她回心转意。“女儿上小学时听话又懂事,升入初中后就变了,爱美、攀比、早恋、不爱学习,该讲的道理都讲了。”父亲李峰(化名)很困惑,女儿咋变成这样了呢?而许多家长也纷纷表示,面临和李峰一样的困惑。

4天来,许多家长纷纷打电话探讨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问题,听得最多的是他们疲惫的抱怨,“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逆反?”

初中生逆反心理最重

认为自己有逆反心理,会为了某一件事或者因为家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听家长话,与家长“对着干”想法的,25%表示经常有,59%偶尔有过,16%为其他。

调查中,10%的人从小学时开始有逆反感觉,67%从初中开始逆反,23%在高中时逆反。

金钥匙心理咨询教育中心主任孟宪忠说,孩子在成长时,有两个特殊时期有逆反心理,2岁~5岁是第一反抗期。

12岁~15岁进入第二反抗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

孩子从初一开始

逆反父母和朋友亲密

对于孩子来说,最亲密的应该是父母,但是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第一个选择倾诉的对象却不是他们。58%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找朋友倾诉,5%会找家长说,而23%的孩子则选择憋在心里,14%为其他。

当遇到自己想做,但父母却不允许做的事时,38%选择了不做;48%虽然害怕批评,但也会偷偷去做;14%的孩子即使不被支持也会执意要做。

孟宪忠解释,孩子虽然跟家长逆反,但对于同龄的伙伴却变得亲密,这就引出一个话题——伙伴关系。从初一开始,孩子对家庭的依恋会向伙伴群体转变,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形成比较稳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爱好、打扮都受伙伴们的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

孩子因家长管得严而逆反

对于自己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52%的孩子认为和家长管教过严有关,40%认为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关,8%是因为学习负担过重。

孩子们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呢?61%的孩子选择因成绩没达到父母的要求,34%觉得自己的自由被限,5%因消费和父母发生矛盾。

市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矫颖老师称,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增强,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独立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对父母的权威也逐渐产生怀疑,他们不想受约束,也想要摆脱家长的监护和束缚。

另外,现在很多父母都自认为很关心孩子,可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他们似乎对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难沟通。

大多孩子不会离家出走

对于离家出走的想法,73%表示从来没有过,24%偶尔产生过这种想法,3%常想离家出走。

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家出走呢?65%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选择离家出走,19%认为如果和父母之间有严重矛盾会选择离家出走,16%会因父母管得太严,被父母打骂选择离家出走。

矫颖称,绝大多数孩子能很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离家出走有时只是冲动下产生的想法,而现在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好,许多孩子即使有过离家出走的想法,也不会选择这么做。

延伸阅读

逆反是孩子在说“我长大了”

每天,长春二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会有3个小时向同学们开放,同学们都是提前预约再来,平均每周都有20多个孩子来咨询。

矫颖说,来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是心情不好,或是遇到什么难题,有心事,不想和父母说,又不能和同学说。他们把咨询当成是陪伴和帮助。

她感觉,孩子出现逆反的高峰期是在初中二年级。孩子们的想法很多,很想摆脱束缚,感觉不到尊重和信任时,就会闹情绪,任性,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其实,孩子逆反,是在向家长或者老师提出一个信号“我长大了”。

要随孩子变化改变教育方法

去找矫颖咨询的孩子,有一半是和家长之间有矛盾的。她说,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们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了,没有随着孩子的变化而改变教育的方法。即使发现孩子变了,但家长还延用童年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的成长时时更新。

她提出,要把孩子当成大人,以平等的姿态交流。当孩子说出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时,家长首先要表达出“我看到你具备了哪些能力”,得到认可后,孩子肯定会感觉欣喜。然后跟孩子具体说,这件事合适在哪,不妥的地方在哪,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老师和孩子沟通前先教育家长

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最长,而在教育青春期孩子时,矫颖认为,老师一定要细心,首先教育家长。她说:“其实孩子们都想听家长的话,得让家长先学会改变。多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多搞一些亲子之间沟通的班会。”

篇2

一、出现“初二现象”的原因

1.心理处于关键期

正值心理断乳期的他们,一方面有独立的要求,一方面有依赖的心理;一方面试图摆脱成人,一方面不能完全自立。

2.学习处于突变期

从小学进入中学,科目增加,难度加大。

3.发育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往的渴望。

4.认知处于转变期

初二孩子们多为13~15岁的年龄,进入了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导致青少年心理的变化。

5.环境处于剧变期

现在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各种思潮涌进。家境变迁,父母离异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莫大的阻力。

二、针对“初二想象”的对策

针对上述出现“初二想象”的种种原因,要求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下面结合现实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仅仅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简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1.学校教育的对策

(1)在教学中要使孩子们的主体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首先,孩子们始终是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刚跨入中学时代,他们需要与教师沟通,平等相处,在坦诚信任的前提下,孩子们才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若没有孩子们的自我分析、自我思考、自我选择,仅凭教育者的积极、主动、热情和真诚是不行的,那会是被动的、呆板的“填鸭式”的说教,达不到内化的目的,就更谈不上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才”也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的需求,这不是成功可行的教育教学模式。

其次,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应该符合孩子们生理发育和个性发展的特点。

需要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从大量的心理咨询资料表明:造成孩子们在集体中落伍的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自卑、自满、畏难、依赖等不良习惯,养成懒惰的坏习惯。这就要从青春期发育特点出发,多给孩子们一些参与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精神,这就需设计一些多彩的生活片段,创设情境,感知世界,唤起主体意识,转变不良倾向,解除心理障碍。

再次,教育要讲究形式。

主体心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自我探索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去感受孩子们内心世界,深刻了解其思想行为动机,通过教育、指导、启示最后让孩子们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完善。我们要遵循如下心理辅导原则:①信任原则:信任是一种感召力,信任是双方的。②接受性原则:任何教育最终要让孩子们接受教育。重视教学情感和教学态度,逐步使孩子们接受感知,从而提高孩子们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③自主性原则:让孩子们自主参与,主动认识自己,体现情感,监控自己。④发展性原则:使孩子们认识到自己潜力,提高自信和自尊的心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提高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挫力。

(2)把握青春期尤为重要的三种心理:求新心理、质疑心理、逆反心理。

1)求新心理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新知识、新教法、新手段都会刺激这种心理活动产生,支配青少年的学习行为,孩子们在愉悦心态下获得新知,又培养了能力。教师要积极吸取生活中新的思想,采取更适合现代孩子们接受心理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投入学习,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课余时间融入到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进行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动态,增强与孩子们的亲和力,最终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

2)质疑心理当孩子们在没听清、听懂讲课内容或是所听内容与书本不相符时,便产生神态焦急的质疑心理,这时只有胆大的学生才能举手示意,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主动去给孩子们解决问题,耐心向孩子们解说疑难,能在心理上让孩子们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切感。

3)逆反心理初二学生易产生逆反心理。老师应及时采取措施转变气氛和内容,将逆反心理消除在萌芽之中,一旦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则会与老师唱反调,严重影响双边活动的正常进行。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则会使孩子们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孩子们的心态波动。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心理环境是个性因素。全方位调动孩子们能力内在的一种方式,即主体性心理素质的开发和培养,因此,青春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将是今后孩子们心理教育的一个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方面,这也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教育的呼唤。

2.家庭教育对策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一个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宽严尺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以后发展的方向。

初二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个体意识,要引导好他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应有心理准备

中国古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孩子们产生问题的根源是因为在心理上对现实的认识不清楚。父母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尊重孩子个人的隐私,平等的与孩子进行交流,正确的引导孩子与异性接触、交往。正确认识性意识和对待,给孩子讲明讲透是有益而无害的。

(2)与学校老师保持密切联系,齐抓共管,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

初二的孩子是多事之秋,做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之间讲哥们义气,互相攀比等现象普遍存在。老师和家长应保持密切联系,时时沟通有利于了解孩子的行动动向,及时给孩子以有利的引导,让他们认清事实,增强辨别能力,尽早消除不良倾向。

(3)正确引导孩子接受社会媒体的宣传报道,形成正确的兴趣爱好。

初二的孩子正处于认知的模糊期,有些道理他们似懂非懂。这时就要引导他们去区分事物,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利害关系,养成客观对待事物的良好习惯。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有趣的兴趣活动。

(4)与孩子共舞

篇3

2、保持冷静,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常见的反应就是大怒,厉声呵斥,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父母面对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给孩子一点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当你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无形间已经降低了彼此冲突的几率,更有利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实际上,很多孩子叛逆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并没你想想的那么糟糕。

3、减少冲突,顺应孩子,让孩子去体验,当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制止,效果往往微乎其微,还让孩子对家长感到厌烦。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如在确定危害性比较小的时候,顺应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吃点苦头。孩子受到了教训,就会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危险,自己就不会再去做同样的事情。

4、尊重孩子讲道理,和孩子做朋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自尊心和逆反心都比较强烈,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叛逆不听话怎么管教?青春期孩子叛逆怎么办?父母要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容易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发作,要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的时候,和孩子字讲道理,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从其他人的角度体会,让孩子自己从实际的情境中得到教育。

5、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不处处约束,既然孩子处于叛逆期,有些事家长就不应该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小孩享受民主权利。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在这之间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

篇4

和同事交流,往往是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是一茬不如一茬,真难教啊!”朋友谈起孩子,几乎一个腔调:“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任性、自私、冷漠……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啥?”说实话,我也有这样的困惑,面对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一头雾水,到底该如何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呢?直到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才豁然开朗:不是孩子怎么了,而是缺少与孩子起码的沟通与交流,缺少对孩子的理解与认同。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聆听花季的声音,让他们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快乐幸福的成长。

1 “你是我们的老师,不能教别的班”

有一次,有个老师有病请假了,该研究者给他班代一周的课。当我在他们班上完第一节课走出教室后,立刻有几名该研究者班学生尾随而来,起初该研究者还以为班里出了什么事,满脸疑惑的望着她们,但她们的表情明明告诉该研究者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仅有怒气,没有焦急。到底怎么了?终于一个学生憋不住了,很生气的说:“老师,你是我们的老师,不能教别的班。”其他同学随声附和。看着她们撅着的小嘴,该研究者微笑着抚摸了一下她们的头,示意她们先回教室。然而,该研究者的心却难以平静。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我归属的需要,有了自己的认同。这本是件值得祝贺的事,然而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内涵里却掺杂了太多的自我,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对我的极大不满,甚至会影响和兄弟班级同学的关系。

于是,该研究者利用课下时间,找来了那几位同学,感谢她们对我的认可与信任,然后给她们讲述了为人处事的黄金规则:“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一样去对待别人”,引导他们回忆了学过的课文《七颗钻石》,那位找水的小姑娘最终拥有汩汩而流的泉水,就是因为她有一颗广博无私的爱心。“你们长大了,有了独立的思想与看法,有了自我归属的需要,我对你们的成长表示祝贺。但你们还应明白,独木难成林,众人添柴火焰高,只有团结友爱,携手共进才能收获友谊,收获成功。这对你们而言是件‘双赢’的事,有这样的好事,你们还会气冲冲的吗?“她们信服的点点头,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记住,广博无私的爱心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因为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在我的叮嘱声中,她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回教室。

2 “我就是让你们着急!”

班中有个中途辍学又回校复读的学生,身上沾染了不少社会习气,上课经常捣乱,还经常干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来。这不,刚回办公室还没坐下呢,就有学生来说他骑车离开学校了。原来昨天他因不听话被父母打骂,作业没完成,组长让他补上,他不干,被组长说了两句,扭头就走了。那还了得,在外出个意外咋办?赶紧联系家长,半小时后,家长打来电话,人并未回家。那叫怎样一个急啊!几经调查,悬着的心稍稍放了放,因为有学生说,他经常因父母打他玩失踪,但总走不远,没事的。他父母都习惯了。听说此情况,我决定和他父母好好谈谈,共同拯救这个已经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

驱车前往他家,老远就看到了躲在离家不远地沟里的他。假装没看见,径直来到他家,和他的父母进行了一席长谈: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拥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的,这并不是坏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压抑。只要正确运用逆反心理,是可以激励孩子奋发向上的。有逆反心理的孩子,防线越紧,敌对越严重,只要我们心平气和,与之坦诚交心,他的防线反而容易崩溃。在我的坦诚的交流技术和设身处地的理解技术的引导之下,他的父母决定改变以往的做法,用亲情和关爱来对待这个孩子,用阳性强化法来教育这个孩子。得到了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该研究者径直来到他藏身的地沟,一下子把他拉起,“拎”到了我的车上返回学校。途中该研究者一言未发,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一定要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许是我的威严震慑了他,一路上他缩在车内,没了离校时的横劲。

“你必须如实回答我的问题!”我依然板着面孔,“你知道自己的错误吗?”“知道!”路上的软劲没了,横劲又上来了。“很诚实!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玩失踪?”“我就是让你们着急!我就是让你们着急!”他有点声嘶力竭,近似疯狂,可眼中分明流下了眼泪。“很好!敢作敢当,我欣赏你的个性!”我一反刚才的情态,和颜悦色的夸赞他,弄得他一脸迷惑。我趁机向他分析了他的错误根源,告诉他这都是青春期的正常反应,问题是自己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斟酌自己的行为后果。该研究者还让他读了《一碗混沌》这篇文章,告诉他,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涕零”,却对亲人一辈子的亲情“视而不见”,这是多么让人遗憾的事啊!我们要真正理解父母的苦心、爱心,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从他信服的目光中,该研究者知道转变开始了。特别是他父母一改往日的粗暴,对其呵护有加,阳性褒奖,让其转变更大。

3 “我爱她,有错吗?”

“老师,同学们都说风凉话给我听。我就是爱她,有错吗?帮她做事我很快乐!”话语中充满了委屈,可分明还有些许的幸福感。当他站在我面前的时候,我知道,他遇到了一个所有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可能遇到的问题――对爱情的向往与迷惑。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好奇,向往,这本来都是正常的,问题是太多太多的人过早给他们扣上“早恋”的帽子,让他们不知所措。我该如何和他交流这个敏感的话题呢?前几天读过的《浅尝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闯入脑海,对,用美丽的故事来提醒爱情,欣赏爱情,敬畏爱情。我向他推荐了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和我国的传奇故事《牛郎织女》,让他读完这两篇文章再来找我谈。

篇5

一、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坚持正面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其核心是道德教育、人格养成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冲击,非考试科目往往受到考试科目的排挤,教师、学生都为应考、高分而疲于应付,忽视了学生青春期这个特殊年龄段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以及性生理、性道德教育,尽管用大量课时抓教学成绩,但由于学生往往情绪不稳定,产生心理疾患等种种因素,不仅成绩难以提高,而且问题多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学生的生活已不再是一个净化的环境。几千年来,一直被禁锢的“性”话题,几乎渗透于信息传播的各个领域,对性问题的鉴别能力都比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如果缺乏性知识的正面教育,势必因错误性信息的诱惑,而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引向性的误区,因此而产生的许多教训是惨痛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正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重视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这一客观实际,开好青春期教育课,让青春期教育走向课堂,积极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等青春期基本内容教育。青春期教育说到底是围绕“性”来开展的,通过严肃科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逐步了解、认识青春期自我的生理、心理机制,客观全面地了解认识“性”,既能满足青少年的内心渴求,又能很好地降低“性”的敏感度,敏感度的降低就会使性教育逐步走向正规的渠道,最终形成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春期教育也要渗透到其他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便于开展理想、情操、道德教育的时机大力进行隐性的青春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青春期教育。实践表明,这种隐性的青春期教育事半功倍,既达到了教育效果,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各学科的积极性,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溶剂。其他学科课堂上如何实施青春期教育,是一个值得各学科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施教者要带着对人全面培养的思想,要知道是在塑造一颗崭新的灵魂,而非仅仅是传授单纯的知识。有了这种思想,才会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向,才会积极地实验各种方法。具体组织青春期教育,可以利用实例讲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讲述名人的故事进行理想教育,可以举办小型辩论会,开展情感、品德教育等。这些融合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青春期教育,为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人生目标,排除心理障碍,积极投身学习,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搞好辅助教育

在青春期教育中,开展好心理咨询活动是解决学生特殊问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担负心理咨询活动的教师,要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沟通师生情感,创造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氛围,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畏惧情绪,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23%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疾患,主要表现在内向,情绪失常,易紧张、忧郁,注意力不集中,抗诱惑力差,不良习惯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咨询的途径加以疏导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咨询卡、个别接待等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归类,属于普遍性问题用辅导讲座的形式解决,对不宜公开的问题采取安慰、解疑、预约谈话等形式,解决学生的切身问题。这样,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知心人,许多难以启齿的问题都能在教师这里得到解决。如,女生初潮、求助护理、经期身体不适等,都能在咨询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护理。在咨询信件中,有男生提到,因与某女生经常在一起学习,常吸引对他的注意力,因此,产生爱慕之情,问教师能不能偷偷与她交朋友。诸如此类的问题,教师都经过耐心的疏导,帮助其转移注意力,集中精力学习。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解决了个别学生的某些“疑难病症”,帮助学生掌握了心理调适的办法,稳定了有关学生的情绪,培养了他们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避免了早恋、性犯罪等不良行为的产生。

篇6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和管理经验分析了在特殊的心理期和生理期,不当的家庭教育、不当的学校教育手段、不良的社会环境是高职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最主要的四个因素,并提出了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避免、克服逆反心理的五种有效方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并且有多种表现,如对学校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社会及学校的先进人物、模范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社会上的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声喝彩;对政治道德教育及遵纪守法消极抵制、蔑视对抗,等等。

一、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1.特殊的心理期和生理期是诱发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层次构成的。它们由低向高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需要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发生量的变化,更换主体地位,高职学生刚好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他们“一半是学生、一半是青年”“一半在学校、一半在社会”,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旅途中,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一个令人烦恼而又充满希望的时期。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独立意识增强,有生理、安全的需要。他们逐渐渴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成人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但事实上,他们在经济上、情感上和成长中又不能脱离父母和教育者,于是产生一种“欲舍难离”的矛盾心理。有时他们对父母和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不满意,又往往不敢和父母及教育者闹翻,只得勉强接受。这种长期的压抑使他们慢慢产生厌恶的情绪,严重的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2.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不当的家庭教育给高职学生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南于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难度的增加,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而高职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他们极力地想摆脱儿童和中学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厌倦被动地被父母所支配,希望能按自己意志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这些心理上的变化往往缺乏认真的思考、探究和正确认识,对子女提出的要求,总是简单而粗暴地给予台定或扼杀。长此以往,子女的tk,理上就会产生障碍:一种是形成自我否定型的心理,做事总是顺从别人的意愿,缺乏自信心;另一种就是形成逆反心理,拒绝执行父母做出的决定。

3.不当的学校教育手段也是导致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制度的不完善,至今仍有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还停留在“重智不重德”的误区上。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获得的交际面更广,更需要得到集体认同和关怀,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帮助和指引。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学生心理上具有激烈、动荡、不稳定的特点,不少十分聪明、原来可望成才的学生,因为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引导而丧失成才的机会。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集体的排斥或老师的不恰当教育方式,逆反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在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时,教育者往往采取“责备一检讨—惩罚—保证”一条线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仅过于简单,而且也让学生反感。责备多了,惩罚多了,学生也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学会“兵来将挡,水来上掩”“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4.不良的社会环境也是逆反心理形成的诱发因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受礼会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一些特殊的偶然事件,高职学生更多地表露出迷惑不解和感到新奇刺激,缺乏理智的分析,总是处于一种盲目的崇拜、模仿之中。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科技和理念涌入国门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洋垃圾”渗入,如那些鼓吹个性自由的思想最能迷惑高职学生的心理。这种思想一经内化,高职学生就容易把个人看得高于一切,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当客观现实不允许他们这种个l生张扬时,逆反心理就极易形成,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高职学生止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客观上,社会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防治高职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1.全社会要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相当多的青少年存在着心理障碍,初中生约为13.79%,高中生约为18.8%,大学生约为25.39%。现在,高职学生已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半壁江山”,他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更多的困惑和压力,不少高职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而且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还削弱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倡导较晚,社会对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未能引起人们的真正重视。为此,全社会要加大力度,增加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倾注更多的精力,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人们去认识和解决学生心理上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学校要加大投入,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高职学生健康成长,为他们走向社会和适应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2.更新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式,形成良好、民主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应迅速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合理调整家庭教育的方法,做到宽严有度。父母要彼此爱护,努力营建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懂得一些高职学生心理方面的知识,多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对于他们的一些合理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如果有困难时,应敞开心扉和他们讲清楚,避免子女因误解而产生逆反心理。

3.改善学校教育机制,调整德育观念和方法,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而全面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的今天,学校更应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学校片面强调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轻视德育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形势,而且导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掌握好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不失时机地帮助高职学生克服消极心理,使其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与高职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爱护和尊重高职学生的自尊心。

篇7

关键词:初中生;主动;心理咨询室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01-01随着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已建起了心理咨询室,然而在一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有的甚至成了摆设,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不全面、不完整,是阻碍他们踏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重要因素

中国人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做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甚至是精神有问题、心理变态,而初中生受大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知识和阅历的局限性,也普遍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或是心理变态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所以即使遇到一些困惑或是问题,也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有一些学生本来想走进心理咨询室,可又担心被其他同学看到会嘲笑自己、疏远自己,以后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还有一些学生终于鼓足勇气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他们认为心理咨询就应该一次解决问题,可一次过后也许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就不愿意再次走进心理咨询室了。

对于这种情况可通过学校各种宣传栏,引导学生建立心理咨询的正确观念:(1)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喜欢追逐新异事物的年龄阶段,如果对他们灌输某些观念,用单纯的说教通常很难获得他们的认同,对此可以通过故事或者举例子来唤起他们的兴趣:可以在心理咨询室的门口宣传栏张贴一些心理咨询的经典故事,再结合一些有理有据的说明,最后可以在宣传栏里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去引导学生建立起心理咨询的新观念:①每个人都有出现心理困扰的时候,所以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也不例外;②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不是有病的人,而是一个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普通人;③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是勇敢、现代、注重自身健康的人;④心理咨询不是治病,而是致力于帮助人心理的成长,助人自助。(2)用"心理咨询室之旅"的授课和现场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知、触摸心理咨询。(3)通过办社刊、看心理类影片、心理剧编演等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认识心理现象、体验心理咨询的活动形式,清晰认识心理咨询。

2.心理咨询室本身设置、教师任用不合理,也会导致学生不愿踏进心理咨询室大门

(1)中学咨询室,有的是设备不全,只有一桌一椅一招牌和几本书而已;有的咨询室地点不合适,甚至与其他功能室混用,不便于学生咨询;有的虽然地点合适设施齐全,但常常大门紧闭,只是应付检查,很少有老师坐班。(2)教师双重身份,学生望而却步:由于人事和编制问题,农村中小学心理老师常是由学校相关部门老师兼任,其心理咨询师身份很难被学生接受,有时甚至咨询师自己也很难界定自己的身份,并且学生害怕咨询过程中老师获知自己的心事,从而泄露自己的秘密。(3)心理老师的专业能力有限,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一般安排其他学科教师或是行政人员兼职担任,这些老师往往是学校委派去参加一两期心理知识培训,心理学知识储备和心理健康教育操作能力都还达不到要求,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这些都需要加大对学校心理咨询室硬件软件的投资和师资力量的建设:(1)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心理咨询室的选址要安静又不过分偏僻,室内布置要舒适温馨易于放松。(2)学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心理咨询室真正做到足时开放,有老师坐班,不会让学生吃闭门羹;制定心理咨询的工作守则,做好保密工作,在心理咨询室外面的显眼位置公示心理辅导老师的职业道德,让学生了解了心理咨询所要求的严格的职业道德,获得学生的信任,促进学生迈入心理咨询室、开放自己的心灵。(3)要注重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加强对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培训,增强其业务技能和职业责任感,通过送出去培训的方式,培养出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同时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培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3.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的交流特点、问题意识的淡漠也会阻碍他们选择心理咨询

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对父母师长的亲密感淡漠了,逆反心理增强了,他们和同伴有说不完的话题,可是在家长和老师面前却总是沉默寡言。青春期学生的交流特点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一个同龄人而非不太了解的成年人作为倾诉对象。对于这一普遍现象可采用以下两种策略来进行化解:(1)利用团体咨询:在公共场合、集体的环境里,学生安全感较强,再加上学生感兴趣的并有切实有用的活动,那学生就会认真的投入并且有所收获;(2)同伴辅导:在每个班选择一名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作为"健康使者",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在班内学生中出现的困扰时,由他们从一个"同龄同伴"的角度进行疏导,会有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此还能发现很多平时发现不了和注意不到的细节。

学生问题意识淡漠,常常觉得很多问题都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到咨询室跑一趟,过一段时间后就淡了。殊不知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疏导,极易产生更大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具体课程,向学生讲解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意识到:长时间漠视心理困扰会给自身、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而心理咨询可以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的疏导,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教师还可以改变一下心理咨询的方式,创设一个让学生感觉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比方说把心理咨询老师的QQ号码公开,学生可以随时加入聊天,在老师不知道是谁的情况下,他们就可以畅所欲言,或者留给学生咨询电话,电话沟通也可以,当建立起信任关系后学生会愿意走进心理咨询室。

相信只要学校和老师都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一定会让学生敢大胆自如地走进心理咨询室的。参考文献:

篇8

“我女儿今年16岁,在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三。原来她学习成绩很好,可最近她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发现,经常有一个男同学给她打电话,他俩一谈就是很长时间,老师也反映她最近上课思想不集中,成绩明显下降。前几天,我们在她抽屉里发现了几封情书,经过反复追问,才知道她在谈恋爱。我和她爸爸非常着急,整天苦口婆心地和她讲道理,可她就是听不进去,还冲着我们大喊大嚷。她爸爸急了,就打了她一顿,没想到她竟跑到同学家住了几天。将她找回家后,我们规定她每天按时回家,星期天不许外出。可女儿采取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办法。她每天也按时回家,可上学迟到、早退、逃学,弄得越发不可收拾。眼看着就要考高中了,可她一点也不着急,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只能向你们求援,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帮助。”

“您别着急,我们接到过很多这类电话。您女儿谈恋爱,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性的成熟。引起了他们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于是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接近的愿望。然而因为心理上的不成熟,致使一些青少年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能把握分寸,过早地进入了恋爱阶段,这就是令许多老师和家长头痛的‘早恋’问题。根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我国初中学生约15%,高中学生约19%有早恋现象。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早恋后,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有的是不闻不问。认为孩子还小,不过是游戏一场,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可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才追悔莫及;有的家长则如临大敌,采取粗暴压制的方法,除了上学时间,其他时间一律将孩子‘软禁’。殊不知,这样更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接着,我向这位家长介绍了对待早恋孩子应采取的正确方法。

家长要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子女进入青春期后。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小孩子了,由于性成熟的缘故,少男少女在一起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是完全正常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对异性毫无倾慕之情,才是不正常的现象。明白了返些。就应该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要放下架子,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谈,力求获得孩子的信任,使其和您讲心里话。在孩子透露出他(她)的感情趋向及心理矛盾后,家长要表示理解,不能一味地说孩子错了,还要耐心细致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他们说明为什么不能过早谈恋爱。

第一,中学生的身心发育在许多方面已接近成人,但还不成熟。情绪也不稳定,缺乏预见性和自制力,不能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无法处理好恋爱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另外,中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不全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成熟,标准会有所改变。因此,这时候追求异性是不可取的,应理智地把这种情感升华到学习中去。

第二,中学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身体上,过早恋爱,卿卿我我,只会给各方面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第三,中学阶段职业未定,前途未明。真正的社会生活还没开始,在这种情况下谈恋爱,成功率极低,往往因日后彼此距离加大而分手。

第四,中学生经济上未独立,而恋爱的最终目的是组织家庭,抚育子女,少男少女们无力承担此责任。

篇9

关键词:学园环境;有益活动;兴趣课堂;情感教育;合理目标

厌学是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因素综合影响的产物,从厌学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治厌策略的多面性。

1.整治学园环境

当今“知识贬值”“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在不断涌动,抵御这种不良思潮迫在眉睫。在教室、廊道悬挂名人画像,张贴名言警句,规定、制度成册上墙,规范行为,打造完美教室,创建完美校园,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主题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事业是一项造就人才的伟大公益事业,应得到各方力量的鼎力支持与配合。学校引导教职工学法、知法、依法,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或通告,主动联系工商、城管统一清理整顿行动:禁止学校200米内开网吧,取缔学校周围娱乐场所和性用品商店,查处低俗、赌博、恐怖玩具以及假冒伪劣文化用品和考试作弊文具,保证学习用品内容健康、质量安全。组织社区里的退休老人佩戴袖章在娱乐场所门口督查。公安干警协助学校定期突击检查,批评教育沉迷于娱乐场所的厌学学生。

2.开展有益活动

(1)学科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坚持以图书馆为主阵地,按年级组轮流“百科阅读”,每两周进行一次心得交流,并把结果汇总形成一期手抄报。手抄报力求图文并茂,样板精致美观,内容清新向上。经组织评选,评出两个“书香班级”,其手抄报在校园文化栏隆重展出。定期轮流举行学科知识竞赛活动,赛后评选奖次,鼓励优秀作品投稿发表于期刊、报纸,校园电子屏幕及时滚动,公布学生获奖和发表情况以鼓舞学生。

(2)心理咨询活动。青春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为此解读厌学心理越显重要。咨询师要善于倾听叙述,借用心理测试,以认知疗法分析学生厌学的心理根源。咨询师应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以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绽放美丽青春。

3.开发兴趣课堂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材改革和课堂创新,激发学习情趣,是消除厌学的重头戏,也是当务之急。

在教法上,当今倡导推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和活跃状态,思维谨密、热情洋溢,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形式是消除厌学的法宝。一声“八戒的生活,却想要猴哥的身材”驱散学生的朦胧睡意;模拟地球自转,偏着身子悠然转圈,引得开怀大笑;趣味横生的谐音创作,减轻记忆负担,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应创造学生闪光机会,将其特长迁移到学习上来,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而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4.实施情感教育

我们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个人情感交流。青春期孩子心情烦躁,沟通难度大,逆反心理强。这时我们不要诧异,更不要见怪。我们要转变角色和观念,尊重保留孩子的意见,进行朋友式针对性的辨析,注意精心呵护亲子情谊、师生情谊,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校期间,邀请专家举办情感专题讲座。与个人情感教育相比,情感专题讲座是具有广度性的群体感染教育,它如缕缕和煦的阳光,照进黑暗的厌学角落,让生命重焕光彩。

寒暑假期,参加夏令营活动。在夏令营活动中让孩子学会参与合作、关心别人、增强自信,同时也建立和加深了感恩情感。特别是孩子到农村连续几天的下田劳动,在骄阳如火的环境中一定感受良深,农民没有因苦而不种田,学生岂能嫌苦而不读书。对孩子进行富含情感、生动而切合实际的校外教育,有课堂活动始终所不能及的奇特之妙。

5.坚守合理目标

篇10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他们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或践踏花草等。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学生反映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导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心理问题得到健康调整。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同时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还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有的学生在心理咨询室门外徘徊,不敢或不好意思进去,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经常找他们闲聊,了解他们。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