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工程移动通信方向

篇1

关键词: WCDMA;网络工程;容量;提升;策略

移动通信的发展过程中最要重视的就是容量提升的问题,同时也是衡量移动通信网络性能的指标之一,在网络的建设中容量的规划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从以功率控制、增加载波方式、小区分裂技术等方面去提升容量,最后也对WCDMA

网络工程的扩容方案提出几点建议。

1 WCDMA网络工程中的容量分析

在WCDMA系统中由于上下行功率和业务具有自身特点,网络工程中的容量受限于下行链路,所以在WCDMA网络工程中的容量分析就是对下行容量的分析。对下行容量中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发射功率。在网络建设的初始阶段,网络结构所承受的负载很低,所以就要对系统的功率严格的限制,为了满足系统的运行要求,就要使用较大功率的放大器提升下行的容量,但是增加功率不能太大,要有一定的节制,随着网络的建成,系统所承受的载荷不断的增加,导致下行链路产生正交性变差,对系统的干扰不断的增加,当系统所承受的载荷达到一定的界限,系统的干扰也达到峰值,单位容量对功率的消耗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只增加基站的发射功率,对容量的提升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网络建成的初始阶段,首先要考虑的是覆盖面的问题,当用户不是很多的时候,可以采用一种低投入的方式,用一个宽带功率放大器覆盖三个扇区,由于此设备的价格比较高,所以要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这样的配置满足了上下行全向发射的要求,这样的覆盖效果比扇区化基站明显的很多。

2 WCDMA网络工程中容量的提升

2.1 基于功率控制的容量提升策略

在目前使用的“前向功率智能调整”的算法已经在实际当中解决了功率效率下降的问题,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能够提升网络容量的20%以上。在系统进行转切换时,经常会出现功率不平衡,主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各个基站之间不能够有效的进行通信,采取的措施为:在各个链路中检查并调整前向发射功率,使用无线网络控制器来调整前向功控当中,实现各个基站之间的连通,进而协调各个基站之间的发射功率。无线网络控制器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获取各个基站的前向发射功率,并检测是否出现功率不平衡的状况,如果发现不平衡的现象,无线网络控制器就会在基站的所有信息的基础上,设定一个提高功率的参考值,然后在基站上按照这个参考值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在每个基站上的前向发射功率不是独立的,而且在固定的周期内就要进行一次同步。在功率智能调整方案的整合下,避免了在转切换时出现的功率不平衡的现象,彻底清除了影响功率效率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WCDMA的容量。

2.2 基于增加载波方式的容量的提升策略

一般是将增加载波的容量提升作为首选的方法。在WCDMA中网络的呼吸效应不容易分辨出来,所以在参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新增载波与原载波的属性一样,而且所覆盖的范围也一样,这样就不会影响原来的网络结构。WCDMA保持在3载波的情况下,还能够保证上下链路的平衡运行,所以新增载波就不会对原有的载波造成任何的影响,覆盖范围保持原来的状态。在新站点建设以及网络结构布局上新增载波的出现不会对系统造成任何的影响,对比小区分裂扩容方式,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就小得多。

WIMAX与TD-SCDMA在技术上能够互补,也是基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的特性。TD-SCDMA运用了包括智能天线、联合检测、软件无线电、接力切换在内的多种技术。与此同时WIMAX在物理层上也分别采用了单载波、OFDM、正交频分多址三种技术体制。

总的来说,在空中接口方面,为追求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快的数据速率,两者都采用了MIMO等先进技术,同时都将业务分成了若干种别;在目标方向,都指向了有QoS保证的IP核心网以及移动宽带接进网。

而随着各种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办公的流行和便携设备的普及,用户对随时随地可操作的无线移动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也为两种网络的融合创造了业务需求的条件。正是由于TD-SCDMA与WIMAX的这些共性特征,使得两者在技术上可以达到很好的融合,也促进了二者网络融合可行性的提高。

2.3 基于小区分裂技术的容量提升策略

采用小区分裂扩容的方式可以满足增加载波无法满足网络演进的状况,在小区分裂的扩容方式上包括3N和4N的方式。3N方式主要是指在天线方向和半径上的变化调整,一般情况下转变30度,分裂半径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就是指分裂后的面积变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影响了基站数的相应变化,转换过来变为原来基站的三分之一,所以称为“3N扩容方式”。4N方式主要是指在分裂半径上的变化,保持天线方向不变,半径分裂为原来的一半,就是指分裂后的面积变为原来的四分之一,导致最后的基站数变为原来的四倍。比较这两种方式,3N的扩容方式网络的调整较大,新增基站的数量小,而4N扩容方式网络调整相对较小,但是在实际中的投资比较大,在网络建设中采用3N还是4N的方式要取决于网络的覆盖以及业务的需求,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的需求选取相对应的扩容方式。

2.4 基于发射分散技术的容量提升策略

篇2

关键词:网络工程;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62-0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多专业知识不断交叉、融合而发展壮大的一门较新的学科和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相比,网络工程专业基本上是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方向发展起来的,其教学组织管理大多也由计算机学院/系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通过精简一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增加一部分网络与通信类课程来构建,其专业课程可分为4个系列:电子类、计算机类、通信类和网络类,如图1所示。其中网络类课程主要涉及IP层以上的有关协议和理论,更加关注IP网、企业网、专用网和互联网及其设备和系统的开发、规划、组网、安全与管理,它与计算机类课程一起构成网络工程专业的骨干课程体系。通信类课程主要由通信工程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精简而来,其主要知识单元涉及网络体系结构中IP层以下的协议知识,偏重于电信或广电等公用网络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开发与建设。因此,学好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融会贯通地理解并掌握两者的主要专业知识,才能理解三网融合、全程全网的大概念,掌握完整的网络与通信知识体系。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应用结合密切,更加强调工程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目前有关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内容探讨的研究和论文较多,但对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环节的研究则较少。例如,文献[3]介绍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通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实验教学,加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有关经验和建议;文献[4]给出了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建设网络工程实训平台的方案、实验项目以及实践改革思路和措施。但上述两文献涉及的实验平台、项目和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计算机网络”等网络类系列课程。文献[5]介绍了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建设全程全网综合型实验室的构建方案与设想、实验设置与开发,以及部分实施情况和所收到的成效。实验网络平台涉及电话网、移动网、智能网、接入网、光纤网、信令网、同步网、网管网、数据传输网等,主要针对通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因此,无论从实验设备购置、实验深度,还是从实验学时等方面来看,都不太适合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建设。文献[2]给出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通信类系列课程及其主要知识单元的有关看法和建议,但并未对有关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给出相关见解和说明。因此,本文将在文献[2]的基础上,作补充和探讨。

1 通信类课程内容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专业的通信类课程主要源自通信工程专业相应的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丰富、成熟,主要问题是如何适当取舍。目前较常用的课内通信实验工具有两类:一是“教学实验箱+常用仪表”,二是通信仿真软件或系统。两者均可开展包括信号变换、编/解码、基带和频带传输、多路复用、无线信道衰落以及电信、移动等各类通信网络主要技术方面的实验,实验项目基本可涵盖理论教学中的所有重要知识点,并可与课堂教学同步展开;实验层次可囊括从基础验证实验到综合设计和创新实验,以及从综合课程设计到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实验方法和技术都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和科研成果的浓缩。利用硬件实验箱或系统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熟悉实验工具的使用,提高动手能力。利用通信仿真软件,如MATLAB和SystemView等,界面直观明了,实验开展更加丰富灵活。例如,通过拖拽SystemView功能元件库中的图符块(Token)并配置好参数,就可构成各式各样的仿真系统,对相应信号频域和时域的波形进行动态观察及分析,概念、原理和现象显示清晰明了,分析窗口还可给出眼图、星座图及BER等曲线图,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课堂理论知识。

实验教学体系一般可分为基础验证、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三个层次。课内实验项目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为辅,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根据文献[2],由于专业定位、数理基础、学时限制等原因,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系列课程可设置在5门左右(见图1)。主要教学内容以基本的通信理论和电信、卫星、光纤、移动等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原理为主,对一些复杂而抽象的信号变换、电磁传播等数学知识仅作介绍。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支撑网络类系列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实验项目的设置也应与之相适应。我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实验内容除了开设一些重要且较抽象的通信原理或技术方面的实验外,建议尽量设置一些与计算机类或网络类课程关联较大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加强和巩固计算机和网络类课程知识。例如,除了专门设置调制解调、码分扩频等实验外,可选择数字信号编码(如CRC、HDB3编码)、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系统测试(见图2)等实验。在图2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连接,实验内容涉及计算机通信软件的设置与使用、RS232接口、数据通信控制规程、不同速率下的系统性能测量、信道误码和调制解调方式对通信性能的影响等知识点。

2)插图2具体实验项目安排要注意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模块后系统。例如,在图2中,可先单独做BPSK/DBPSK实验和汉明编码实验,再做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测试实验。对于BPSK/DBPSK实验,如采用SystemView仿真软件,可先做BASK/BFSK的验证性实验,即给出完整的原理框图及所有图符模块和参数配置,实验目的是验证原理和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做BPSK/DBPSK实验时,则抽掉部分功能模块或仅给模块不给参数,让学生自己根据原理,设计、配置和调试系统,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被抽掉的模块和参数最好是对应于学生容易忽视但又重要的知识点。

3)不同的实验项目可采用不同的实验工具,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实验手段,也为今后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甚至将来深造或科研打下一定基础。例如,“信号分析与处理”使用MATLAB工具,“数据通信”等其他课程就采用通信实验箱或SystemView仿真软件。在上述调制解调实验中采用SystemView,则在计算机数据传输系统实验中使用原理实验箱。如果条件允许,还可购置程控交换机、SDH设备、移动通信等实用设备,构建出真实的通信实训环境,通过开设演示验证、设备操作、配置、管理以及互通测试等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能尽快地建立真实、完整的通信和网络系统概念和掌握系统工作原理。

验证性或综合性实验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实验设备,为后续进阶型及自主设计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从实验中逐步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实用经验的能力。通过实验不但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工程实践素质,激发创新意识。

2 综合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设置

通过提供高水平的实验系统或仿真平台,开设综合课程设计、本科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等实验项目,使学生能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接触科研前沿、锻炼科研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

网络工程专业知识领域较广,口径较宽,需要开展和加强的实践项目也较多。因此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综合课程设计主要对应的是网络类系列课程,如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协议或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设计、网络管理课程设计、网络攻防课程设计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实践学时内,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的综合课程设计及创新研究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思路:

1)开展一些相对简单且与计算机或网络类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设计,便于学生上手,提高积极性。例如,将计算机编程、仿真及硬件相结合,利用集成的仿真工具,通过电路原理图及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出通信电路,编译仿真后下载到实验板芯片上,并完成从设计、仿真到制作、验证的整个实验过程。

2)在网络工程等综合课程设计中增加一些与通信类知识单元有关的综合设计内容。通过购置一些程控交换设备、SDH光纤网设备、宽带接入网等设备,并集成入网络实训系统中,开设从底层通信到上层网络协议及应用,从语音到数据,从管理到传输,从接入网到核心网等综合课程设计内容。

3)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和创新研究竞赛,根据指导老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如无线传感网、RF网、认知无线电等,开展一些有关通信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将这些科研项目设备融入到实验室网络与通信综合实验平台中,由此不断积累经验,完善系统,开设更多的综合或创新实验项目,丰富整个实验体系。

另外,也要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制定灵活的实验室开放和成绩评定等制度,提高学生课内学时实验效率,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和丰富实验内容。

3 结语

随着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及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类和网络类课程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体系,通信类课程是学好网络类课程的重要基础。而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掌握通信与网络类课程知识,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在文献[2]的基础上,就网络工程专业如何开展通信类系列课程实验设置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毛羽刚,徐明,网络工程专业调查及思考[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0(增刊1):60-61。

[2]毛羽刚,曹介南,徐明,网络工程专业通信类课程设置[J],计算机教育,2010(23):119-121。

[3]蔡开裕,朱培栋,曹介南,等,提高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素质之我见[J],计算机教育,2010(23):55-58。

篇3

社会需求类型及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技能需求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4个专业方向[2]。粗略来说,网络设计方向面向科研型人才培养,网络应用方向面向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类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组网工程面向工程型人才培养,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面向管理型人才培养。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对于一些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先进的实践条件、齐备的办学环境和雄厚师资队伍的国家级重点大学比如国内著名的“985”与“211”高校,可以采取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办学环境与较好的师资队伍学校,同时具有一定的学科支撑和工程实践的学校,比如部分省属理工类一本及少部分条件较好的二本高校可以采取工程型、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具有较好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但缺少良好科研环境的学校,最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没有与时俱进。从国内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历史来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建网最多、最迫切的时期,当时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主要定位于组网、建网与管网。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步深入及国内一些科研创新类企业比如中兴、华为在国际上的崛起,对网络研发类高级人才需求量加大。然而一些重点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定位于集成类企业需要的工程类与应用类人才,没把网络设备开发、网络协议开发、大型网络应用系统开发需的科研类型人才培养提上日程。2)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与计算科学技术专业的关系。大部分省属一本及部分二本高校在课程体系规划时,没有自己的特色,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区分度不大,仅仅在学业期后半段添加上几门与网络相关的专业课或必修课或网络相关方向选修模块。3)网络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论是工程技能与应用开发技能大都不足,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单位必须进行3~6个月的二次培训才能上手[3]。

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3个主要因素。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能力是第一位的,知识与素质都是附属于能力并为能力做支撑服务的,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能力层面[2]。因此,先确定能力再确定知识点进而确定课程体系这一思路是合适的,也是比较科学的做法。根据4种类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推导出4种类型人才所必须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根据多方面的权威调查资料,进一步整理、汇总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研型人才结构的专业能力具体为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生产能力,网络协议设计、开发、分析与测试、实现能力;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结构主要为开发基于C/S、B/S、Web的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网络规划、方案设计的能力,网络设备与系统安装、配置与调试能力;管理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为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系统部署与安全事故防护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点体系科研型人才中侧重协议开发的人才除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基础外,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互联网协议、Linux操作系统、协议工程、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网络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科研型人才中侧重网络硬件设备研发的人才除了具有良好的数理和工科基础外,还需要具有电子学、数据通信、计算机硬件系统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数字原理、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系统工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知识。工程型人才重点掌握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组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组网工程与数据通信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还需要掌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系统软件技术基础,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Web系统与技术、基于GUI的集成程序开发环境、J2EE技术、.NET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网络应用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管理型人才需要掌握网络管理、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课程体系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5]。有了知识点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各部分的内容也容易确立了。公共基础课是面向人文、自然科学等类似的校级公共课,一般都是由校教务处负责,在此不展开讨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这3个专业的不断交叉、融合、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因此,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包含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通信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可根据向向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根据上面所罗列的知识点充分论证后进行取舍,选取合适的开设课程。为便于说明情况,下面以我们自身为案例讨论。

篇4

当前,信息通信工程中的传输技术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传输效率、传输安全性都关系着信息通信工程良好与否。虽然我国信息通信工程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漏洞,需要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并加强传输技术的研究以及其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

传输技术;信息通信工程;运用

传输技术是信息通信工程的核心技术,是未来移动通信工程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指导。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传输技术也应随之进行改革。对于信息通信工程设计和研究人员而言,要紧跟社会和经济形势,及时采用先进的传输技术,使用工程发展需求和客户需求。

1传输技术类型和特点

移动通信工程涉及范围广,并且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移动通信功能的核心为业务驱动,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移动信息工程不仅可以实现语音业务,还增加了图片、视频传输业务,以及其他丰富的传输形式。多媒体宽带业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具体的类型和特点如下。

1.1信息通信传输技术的类型

目前的网络制式下,信息通信传输主要是无线传输和光纤传输,主要网络制式为CDMA和GSM。其中,无线网传输是以天波、地波和视距传播为主要方式的一种技术,而光纤则主要依靠同轴电缆、对称电缆和架空明线进行传播。有限宽带网的核心技术为光纤技术,而无线WLAN的核心技术为无线网技术,对于人们日常使用的网络来说,当下无线网技术的发展较快,有线网发展已经由3G网逐渐转化为4G网络服务制式,信息传输速度得以提升。二者之间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光纤传输技术主要应用于信息高速公路,具有高效性和稳定性特征。而无线传输技术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将用于军事领域和卫星通信中。

1.2传输技术的特点

信息传输技术具有多功能性、高效性等特点。随着科技的发展,有线网和无线网的研究已经到了高级阶段,将在各个领域发挥其作用,并且功能将进一步增多。信息通信功能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体现在国家建设上,多功能的网络开发也成为一种优势。另外,随着我国网络传输技术的发展,将逐渐实现产品一体化,使通信网络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在此技术下的产品体积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功能越来越强大,传输技术的智能化特征逐渐体现出来。总之,传输技术具有自身的特点,他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2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运用

2.1传输技术应用于短途信息传输

短途信息传输是信息传输重要表现之一,通常以县级中心或市级中心为传播范围,光纤和地下光缆是主要的传输形式,以此为基础的信息网络主要为局域网,用于个人网络使用。具体容量小,信息传输管理和升级存在缺陷等特点,短途网络构建并不复杂,但是如何实现短途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却是研究人员多年来始终关注的问题。在传输过程中要不断的提高传输技术,以信息科技发展为核心,快速解决相关问题,促进短途信息通信工程的发展。

2.2传输技术在长途传输网络中的应用

长途传输网络占据我国网络传输的主体,对信息工程建设具有较高要求。无线网传输过程中,长途数据传输存在损耗,并且面临诸多问题,提高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当下的主要问题。我国的长途传输技术较为发达,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在一些地区,存在短途传输与长途传输相结合的现象,根据需求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方式,其中在一些发达城市,我们通常采用骨干线网络模式,也就是说将重点区域应用长途传输网络,从而有利于维护和升级。但是这一过程容易受到资源利用率的限制,光纤资源有效利用成为关键。目前的技术下只能在SDH网络中建立若干个ASON,并利用所形成的A-SON网络来提高光纤利用率,确保网络传播的高效性。电信网络发展中,ASON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光纤,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率。但是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理论阶段,实践成果并不理想。如何将电信网与ASON之间进行结合,发挥ASON的积极作用还需要相关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当然,信息通信产品将朝着一体化的发现发展,集多功能为一体的信息通信功能将可以完成更多的检测工作、管理工作以及提供优质的服务。信息通信工程不再是简单的设备组合,而是实现了资源优化的信息通信工程,在信息传输上体现出了其强大的作用。

3总结

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信息通信工程的主要媒介,信息技术的传输效率决定了信息通信工程的优劣。我国无线网络和光纤网络均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应承认信息传输技术的重要性,并充分的开发这一技术,使其在信息工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信网络工程的目的是提供优质服务,因此需要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不断的优化传输技术。笔者分析了当下的信息通信工程特点以及传输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只有不断的扩大与开发信息,才能确保其作用发挥。

作者:刘文捷 单位:广东海格怡创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旭.传输技术在信息通信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硅谷,2013(5).

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移动通信;工程;

0.引言

当前,我国通信行业正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状态,不论是国家对整个行业进行调整还是市场竞争加大,都对移动通信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移动通信公司不断的对技术进行改造完善,加大通信网络工程的建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争抢市场占有率与不同顾客的需求。在有限的资源下,合理的利用系统的理论、方法以及观点对项目所涉及的所有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是所谓的项目管理。从项目开始投资到项目结束,对整个过程实行全方面的计划、指导、组织、控制等,也达到预期的项目标准。

1.项目管理在移动通信工程项目中的现状

1.1移动通信工程中的标准环境

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是极为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其工程量大点多,所以周期短、有创新性并且要求成本低、风险小是移动通信工程的首要注重点[1]。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要求以及工作环境带来的制约因素与影响,使得移动通信工程项目对外协商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另一方面,移动通信工程的自身本就有着一定的连贯性,对外协商也就成为了项目管理的着重点。因此,在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施工中一定要先做好协商工作,以此来为现场施工建立一个标准的环境。合理运用拥有的物质资源,来大力的发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通信要求。

1.2移动通信工程项目内在的要求

由于通信工程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工程中工程项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应的对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和项目考核的要求也就更加的严格,同时内部的工作服务质量也急需提升,从而提高员工自身的积极性[2]。要想有效的提升移动通信工程的内部工作服务质量,就一定要对其内部服务管理的控制体系足够的了解,从而经过内部服务组织和流程分析来进行优化提高,创造出合适的内部服务体系。在此同时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对相关的项目管理进行相应的评估与考核。

2.项目管理中易出现的问题

2.1交流上的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都是需要团队之间共同协作努力才能够完成,所以项目管理上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沟通有无障碍[3]。而目前许多的移动项目中都有着不少的异地管理项目,也就造成了大部分项目沟通低下与有效沟通差的问题。在工程建设中,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将会导致团队的凝聚力不足,团队效率差等情况。因人力资源的大量缺乏,在很多的人力资源分配上都存在着问题,不少工程连进度都需要通过电话来了解与掌握,每个工序之间的协商与衔接也都依靠电话进行,从而处于一种无据可查的局面。

2.2进度上的管理问题

进度上的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项目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缺少相对应的组织结构这两个方面。由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编制不合理,且缺少相应的项目计划变更制度,从而使得项目的范围不能明确指示,项目方案上制定不完善以及软硬件设备的到货控制不合理,将会沿中影响到项目工程的正常进度。此外,在项目管理工程中,工作上不能流畅的衔接与不能完整的分解都将造成管理上无法有效的控制工程进度,从而影响到整个项目管理的正常运行以及工程的顺利施工[4]。

3.项目管理在移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3.1项目管理在基站建设中的应用

基站建设是移动通信工程中最为复杂的项目,其中包括了建设审批、选址合同、现场勘查、初步设计、开始建设(引电、铁塔、土建、无线基站这四个单项的协同)、启动运输工程等[5]。整个基站建设的业务流程都需要信息系统来进行驱动,而在整个项目流程的运转之中都需要有良好的管理,以进行信息管理、支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所以,在基站建设中项目管理贯穿着整个建设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得移动通信公司过程、结果都有着更加清晰的了解。

3.2项目管理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应用

一个企业要想快速的发展强大,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体系,以此来辅助企业的发展,从而让项目在管理与实施中都有一个明确的参考依据以及良好的管理秩序。由项目的计划指导项目实施完成,都使用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中没有意义的变动,进而保证工程的质量、进度、资金等的统一性。移动通信工程项目是属于一个开放性的项目管理,因此,在项目开始实施阶段就要注意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不同企业之间的互相协调以及支持,拥有规范的制度体系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而能够更加轻松、顺利的完成项目要求。

3.3项目管理在建设流程上的应用

在移动通信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启动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以及收尾阶段这五个必要的建设流程。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有专业的项目管理制度来安排许多工作的子流程,而且每个子流程中还有着不少的辅助流程,各类琉球都可以根据项目管理的要求进行动态调整。在业务的流转过程中,还可以对项目的控制流、信息流进行数据的传递,运用项目管理可以使得工作流程信息系统管理灵活化、工单派发自动化、流程驱动自动化,从而提高项目管理在建设流程中的有效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项目管理也逐渐向着全球化管理方向靠近,我国是移动通信工程也不断的在于世界通信结合,从而也使得移动通信项目管理在全球管理之中都占据了非常重的比例,也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项目管理通信行业向专业化转变的速度,有效的提高了项目工程中管理者的水平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力,张宏宇.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模式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13(01):135-136.

[2]蒋卫平,喻可,杨正勇.浅议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J].项目管理技,2011,23(11):87-88.

篇6

[关键词]3G 通信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莫徽忠(1970- ),男,广西临桂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与通信技术。(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厅教改项目“3G时代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A21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02-02

从2009年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获得3G牌照以来,3G用户快速增长和各种业务需求进一步加大,这需要大量的3G通信网络建设与优化人才和通信营销人才,同时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建筑高层化使3G网络建设在很长时间内还有待继续完善,通信线路施工与设计、室内网络覆盖、机房建设与安装等通信工程技能型人才欠缺。可见,要适应3G发展高职通信人才应具备通信线路与机房勘查设计、3G基站系统运行维护、数据网络的组建及配置,移动通信、网络工程,包括工程的设备安装、调测、维护,以及施工、优化、增值业务和3G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紧贴市场需求培育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需要。毕业生除了掌握职业技能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受到单位高度认可。除此之外,高职毕业生还要具有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策略,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3G时代下的高职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面向通信线路维护、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通信市场营销、通信电子产品生产与维护、3G通信基站维护、通信网络规划和优化等企事业单位,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为了实现上述高职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采用模块化设计,根据专业分析设计了线路施工与维护、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通信电子、通信业务和设备销售、基站设备维护和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五个专业模块课程,这让学生在毕业时能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在教学条件上尽可能综合利用企业、社会和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使师资、教学条件和环境得到优化。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过程化、开放化和多样化教学。课程的设计按工作过程来进行设计项目,课程考核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以学生的各阶段成果来进行综合评价;为让学生很好地完成项目,在课余时间相关的工作室、实验室和资料室向学生开放,并安排相应专业教师和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利用;考核内容和方式实现多样化,除了考核专业知识,还要对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方式也采用笔试、操作、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最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三阶段的顶岗实习,举办和参加职业竞赛,课内外的项目设计,实现“教、学、做”统一。

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由通信专业骨干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对通信专业进行专业分析,按3G通信发展需要的典型工作任务对专业能力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与教育专家针对专业建设情况,构建了“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

1.“三”是指三个阶段的顶岗实习。分别是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第一阶段顶岗实习,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第二阶段顶岗实习,以就业为目的的预就业第三阶段顶岗实习。

2.“四”是指四个有机结合。一是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人才的共同培养,同时实现互利共赢;二是技能培养上将专业培养与技能竞赛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培养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实际应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区级、国家级职业竞赛的选拔做好铺垫;三是学习内容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认识上和行动上都得到相互统一;四是教学上把现代虚拟仿真与真实环境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仿真环境。

3.“五”是指专业课程分为五个专业模块。一是以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为方向的线路施工与维护模块;二是以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为方向的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模块;三是以通信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维修为方向的通信电子模块;四是以通信业务和设备销售为方向的通信市场营销模块;五是以移动通信为方向的基站设备维护和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模块。

“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企业中真正感受企业的职业素质要求,提高了专业能力,实现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它在专业方向上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方向,使学生在能力与素质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比较繁杂[1-2],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如网络安全、网络系统集成与管理、网络编程和网站开发等课程的学习效果[3-4]。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基础教学内容,需要安排较多的学习时间,才能将知识点讲清楚、讲透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安排两个学期来学习计算机网络中从底层到上层的知识较为合适,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网络的理论知识点,并有足够多的时间参与实验。当前主流的计算机网络教材主要围绕OSI七层模型与TCP/IP协议栈四层模型组合后的五层模型来讲述,比如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在使用该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课时的分配。

在教材提出的五层模型中,物理层涉及较多的通信网内容,知识点多且分散,但该部分并非计算机网络的核心点,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随着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在内容上有较多变化:旧版教材中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包含的一些网络技术已被逐步淘汰,教材仅以PPP协议和以太网协议作为代表协议进行介绍;网络层也仅限于与IP协议相关的内容;运输层内容变化不大;应用层的一些非主流协议(如FTP、TELNET)也逐步减少了篇幅,同时引入了应用进程跨网络通信内容的介绍。在介绍完整体模型后,教材还引入网络安全、无线网络、通信网络等其他内容。

1 课程群结构

经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发现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拆成几门课,以小型课程群的方式进行教学,获得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小型课程群包括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互联网原理与应用、现代通信网概论。这4门课不仅涵盖了传统计算机网络的内容,还包含了一些主流的网络技术,同时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中,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原理与应用在内容上完整地包含整个TCP/IP协议栈的内容,这部分是整个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为学生后续学习网络编程、网站开发、网络安全、网络系统集成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容分布上,计算机网络强调底层通信协议,互联网原理与应用强调对高层应用的理解和开发能力,现代通信网概论从横向角度对网络技术进行了?U展。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是计算机网络的配套实验课,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验中,加强了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群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具有较强的网络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起到打基础、长内功的作用,其基石作用在专业培养中不可欠缺。

1.1 课程学时学分与内容分配

建设网络工程专业小型课程群的过程中,在学分设置上,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互联网原理与应用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分别占4学分、0.5学分和3学分;现代通信网概论属于专业方向课程,占2学分;每个学分分配18个学时。在课程安排上,第4学期开设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第5学期开设互联网原理与应用,第6学期开设现代通信网概论。

课程的具体内容分配如下:计算机网络讲述五层模型中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中的IP协议、运输层;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在前者的基础上,完成5个验证性实验;互联网原理与应用除了讲述五层模型中的IP路由、应用层协议,还强调基于SOCKET API的网络编程、基于RPC和RMI的互联网应用开发,配合3个课程实验;现代通信网概论作为知识点的衔接课程,介绍当前或曾经出现过的通信网技术,比如通信网中的传送网、信令网、传统电话网、IP电话网、移动通信网、ATM、接入网技术等内容。

1.2 教材选定情况

在教材选择上,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虽然对底层协议讲解较多,但应用层协议方面不够深入。Comer D E编写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对应用层协议介绍较多,但在章节安排上没有完全按自底向上的方式编排。Tanenbaum A S编写的经典巨著《计算机网络(第五版)》,对每部分都有详细介绍,但全书知识点太多,接近800页,不太适合作为师范院校的教材。

当前的解决方案为:计算机网络继续使用谢希仁教授编写的《计算机网络(第六版)》,但互联网原理与应用使用Comer D E编写的《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六版)》。对课本中不够详细的内容,应通过教学课件进行补充介绍。主讲教师在课堂上给出足够的解释,同时标注参考书籍和参考网页内容,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现代通信网概论使用杨武军副教授编写的《现代通信网概论》。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使用学院自行编写的实验讲义。

1.3 教学新形式

从课程群的内容可以看出,整个课程群其实围绕着“如何将信息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这一问题逐步展开。重点内容体现在TCP/IP协议栈中的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协议及相关技术。难点在于学生学完所有内容后,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完整地回答前面那个看似简单却十分复杂的问题。

为了让学生对问题和问题的答案有清晰的理解,在计算机网络的第一堂课中,任课教师抛出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每讲到一处知识点的时候,适时地将问题结合起来,提示学生当前知识点与问题的关系,该知识点解决了问题中哪个细节,从TCP/IP协议的底层一直到应用层,层层强化内容与问题的关系。在讲授现代通信网概论的时候,从横向角度扩展,向学生解释在不同环境下通信网络或计算机网络如何根据不同环境不断变化技术手段,进而解决这个最基本问题。

通过几年的教学尝试笔者发现,采用这种小型课程群组课的方法,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上机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较牢固地掌握这些课程的关键内容,并对网络工程的全局架构有一个整体认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 ?n程群实验教学内容

作为理论的实践部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是网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设计初衷是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并在动手过程中提出问题,鼓励实验者自行寻找答案并进行理论解释,从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门课程共包含5个实验,覆盖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分别是以太网抓包实验及网线制作、小型局域网设计与VLAN配置、静态路由配置、ARP抓包及ARP欺骗设计、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分析。

互联网原理与应用课程中包含3个课程实验,与前者不同,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不单独计学分。3个实验分别是SOCKET网络编程设计、应用层TELNET和FTP协议分析、应用层HTTP协议分析,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网络编程程序和3个协议的抓包分析实验。

实验配备专门的网络工程实验室。实验室共有5个机架,每个机架安装2台二层交换机、1台三层交换机、4台路由器、4台电脑。在保证人手一机的前提下,每次能容纳20名学生完成一个批次的实验。

实验前,教师提供实验指导供学生预习,一些稍难的内容(比如机柜中网络环境的搭建、如何用PC机配置网络设备等)会在实验前进行简单讲解。实验过程中,主讲教师和2~3名研究生在现场辅助学生,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常见问题包括抓包软件无法捕获数据包、ARP欺骗实验无法实现欺骗、添加路由后网络无法连通等。对于遇到问题无法继续实验的学生,指导者会先进行原理分析,启发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验完成后,学生需要提交实验报告并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重点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的结果来看,两门课程设计的实验内容对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识记关键内容效果明显。这些实验对学生深入理解报文格式、协议原理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动手“折腾”。

篇8

一、问题

科技和市场的进步对通信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结合市场和技术的革命性改变3G技术结合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一些最新的生产制造工艺也得到了应用。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与市场发展和技术更新没有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后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没有较系统的理论认知,对新设备、新工艺没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满足企业要求传统的授课、实验方式是以教材理论章节和通信系统模块为主线,忽视了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应试教育和实验模块式教育,学生以考试过关和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为目的。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老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起来,积极性较差。

3.教学方法急需提升以满足学生的低入口、高出口现状对于通信专业这样一门需要较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理科专业,较难的数学理论推导和物理模型对高职层次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新技术和新工艺日新月异对学生动手能力也有新的要求。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环节下,学生普遍反映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实践训练缺乏成就感和可持续的兴趣感。改进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来满足企业要求已刻不容缓。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笔者所在单位尝试对通信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对现有理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结合学院现存的实际教学问题,提出一套系统化的通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索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适应3G时代技术革命和市场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与实践

系部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专家论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较为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对相关岗位能力要求调研的基础上,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技术更新为牵引,以基本素质为重点,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针对通信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快、涉及知识面广、设备操作繁杂的特点,本文就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文别强调了以知识的融合性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以多种实训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1.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适应高职特点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按照“行业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基本线路,通过对通信行业分析,确定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群,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而不过多的追求通信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面向岗位群课程体系。经过企业调查、人才需求分析、专家评价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深入研讨,根据企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的课程模式,专业培养方向确定为:掌握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通信终端设备及基站设备的原理与维护,能够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以及通信相关产品的生产、检修、测试、营销等工作。并以此确定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围绕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所以专业与课程模块设置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能预测产业发展趋势。课程模块的内容应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每一个模块均为理实一体化或理实结合的模式。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特别要把握模块中理论知识的程度,侧重技能操作部分。根据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之后,专业教师按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然后按能力递进模式设计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系部在保持基础理论够用、实用的前提下,课程体系上加入了适应3G最新技术的《3G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新技术与新业务》、《通信工程管理》等课程,并创造条件强化学生适应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适当扩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面。

2.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岗位任务为驱动,改进教学模式(1)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将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通信企业岗位设置,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紧紧围绕通信企业生产、服务和营销一线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特点建立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技能要求。例如:《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相关企业就业的一门理论(含实践)课程,是一门以认知为主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从2G到3G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与应用。通过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让同学们能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理解系统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系统测试指标和测试设备,并引入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工业案例,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最新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主动获取咨询、研讨学习、分析归纳综合、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2)实训教学课程采用模块化且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结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企业实践,并与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结合。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体现移动通信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和技能和谐拼接。与移动通信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手机维修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由企业认证的“基站建设与维护工程师”证书等,教师结合考取证书设计实训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这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零距离上岗十分有好处。

3.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内容更新较快。授课时采用最新教材,紧跟时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要把课程设计、兴趣小组培养、大学生创新设计、科技竞赛训练等引入课堂教学中。(2)组织仿真性实验,加强理论联系实践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在课堂总学时数内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但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太快使实验设备不能紧跟最新技术。安排学生进行仿真性实验,这是一种低成本而且效果不错的方法。例如:以信道分析和调制方法为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环境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Sys-temView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信号通过移动信道后的包络图、眼图和星座图。

4.在教学中重点落实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和可发展性培养(1)加强对专业外语的掌握通信专业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均是来自发达国家。尽管社会上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诸多争论。但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讲,专业外语的掌握水平对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适量引入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介绍,引入通信系统中某些工作流程的中英文对照描述,并在考核中引入相关内容。(2)融合学科界限,推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发展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服务规范和应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层面上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具有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9

关键词:电力通信;发展历程 ;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运行,从而产生了电力通信网。我国的通信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技术陈旧到如今先进技术的运用,从单一到多种通信手段共用覆盖的发展过程。

1.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发展非常迅速,经历了一个从明线和同轴电缆到光纤传输、从纵横交换到程控交换、从模拟网到数字通信网、从定点到移动通信以及从主要面向硬件到主要面向软件技术的发展阶段变化:

(1)四十至五六十年代:电力通信的发展始终与电网的发展相同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我国,四十年代,主要以东北输电线为主,除城市外的其他地区都较为孤立。随着五六十年代我国用电量的明显剧增,东北电网又向华北地区扩散,建立了华北电网,但我国的公网通信仍然比较落后。

(2)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开始在一些信息需求量大和重要部门采用微波通信;到末期,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电力线载波通信占主导地位,其它有小容量(120路以下)FDM模拟微波、邮电多路载波、电缆及架空明线等,我国的电网已经扩大到拥有华北、东北和华东三大电网,部分地区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通信网络。

(3)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我国电力通信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微波、光纤通信和程控交换机等,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承接七十年代末的电力系统数字化网络的建设,所以在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电力专用通信网。

(4)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发展较快,有了进一步提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更快更灵活。

2.我国电力通信的发展现状

2.1电力通信网常见的业务形式

在我国,电力通信网的专业性极强,它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电力通信网的业务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其常见的主要的业务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电网安全监视和稳定控制方面

在我国各个城市中经常出现电力系统崩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力网络结构过于薄弱,而且使用极不合理。对此,许多地区在电网的安全监视和稳定性控制方面给予了不少投入。

2.1.2环境保护方面

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对各个领域的各种排放物的监控要求正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系统在对部分火电厂、核电站的废气、烟尘、放射线等的排放上已形成全面的监测系统。

2.1.3在气象与新能源方面

电力通信系统目前在气象监测方面正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同时,它在新能源方面的作用也正不断突出,对太阳能、风能、潮汐等新能源的发电技术研究正是今后国家电力进程的一个长期方向,因此电力通信系统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今后电力通信网络的业务方向之一。

2.2我国电力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标准不完善

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其标准和体制虽然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但在电力系统的特点和要求下,其通信网发展的标准和规范都极不完善,规划等制定和更新也不及时。

2.2.2区域发展导致电网发展水平出现差距

在我国,各地受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贯彻落实程度和科技运用程度的差异,每个地区的电力通信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3.电力通信未来发展方向

3.1加快光纤传输网的建设方面必须加大投入

在全面网络建设我国部分地区的电力通信系统中,电力光纤通信网存在着纤芯容量不足、设备容量小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加大投入在加快传输网的建设上。要对该地区主干光纤传输网加大改造和建设力度,吸引投资,以点带面,在工程建设上做好工作。而且,要在电力通信和动作流程中加大网络的全面、系统建设。

3.2加强技术性研究、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的电力传输技术有待提高,要在维护已有的传统传输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改造和新技术的研发,增加业务管理力度和方面,在研究和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的同时,要鼓励科技创新,多角度加大经费投入和科研技术的研究。

3.3积极建设宽带等多业务数字网络

平台

在电力通信规划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地建设宽带多业务数字网络平台,在语音、图像、数据、媒体、新闻等各业务领域为现在和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确保业务

质量。

3.4严把电力通信电路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关

在我国电力通信发展速度飞快的现状下,要努力减少和解决通信电路误码率高、公务监控不力、监控系统不通等系列问题,杜绝电力通信网络工程中的低质量工程项目的出现,严格把好质量关。各个地区应避免“地方保护”、“门户观念”对工程选择和决定的不良影响。

4.小结

电力通信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做好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必须有坚固的电网结构、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完善的金融、法制体系作支撑。我国的电力通信技术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发展时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电力通信行业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在技术和装备上不断改进,将科技含量更高、技术更全面的成果广泛实施,使我国的电力通信行业更加发展

壮大。

参考文献:

[1] 刘晓洁.论我国电力通信的现状与发展[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4, 15 (01):45-46.

篇10

【关键词】TD-SCDMA 智能天线 广播波束赋形 网络优化

1 引言

中国移动TD-SCDMA在湖南长沙正式放号商用已过去一年半。一年多以来,得益于TD网络优化工作的持续深入,TD网络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TD无线网络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各种相关的无线网络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提高系统的关键无线网络指标。其中工程参数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天线的倾角、方向角和挂高等或者更换天线类型来达到控制小区的覆盖范围、减少导频污染、控制系统内干扰水平的目的;无线资源参数优化主要是通过调整各种相关的无线资源参数,使得网络的接入成功率、切换成功率和掉话率等指标维持在一个运营商和客户都满意的水平上。

智能天线是TD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提高了接收灵敏度,抑制干扰信号,提高了系统容量,这都是智能天线的显著优点。除此之外,智能天线还具有一个相对普通天线最大的优点――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这一特点可以给优化工作带来很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 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基本原理

智能天线本质上是一种多阵元天线系统,通过对各阵元赋予激励信号不同的相位和幅度(也称权值)可以产生不同的波束宽度或半功率角以及半功率角的水平偏移,即形成不同的波束赋形,可以是业务波束的赋形,也可以是广播波束的赋形。

业务波束是在建立具体的通话链路后形成的。智能天线首先对有用信号及干扰信号的方向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每一个用户形成一个跟踪波束,自适应地将跟踪波束的主瓣方向对准用户信号方向,同时波束的零点方向对准干扰信号方向,从而降低干扰,扩大小区半径,提高系统容量。

广播波束是在广播时隙TS0和下行导频时隙DwPTS中形成的。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的原理可以参考图1。

在广播时隙或下行导频时隙,基带输出信号通过功分器分发到智能天线的N个激励单元,每个激励单元对通过本分路的信号施以相应的激励(也称为权值)Wi(i=1,2,…,N),包括对幅度的激励和对相位的激励。经过激励的各分路信号经过射频组件后从各自的天线单元发射出去,而智能天线的广播波束赋形图即是各天线单元辐射场图的合成。其合成方向图的数学表示为:

(1)

其中,i表示第i个单元,k为波数,dx为相邻单元的间距,θ为离阵面法线方向的偏离角。|Wi|为单元激励权值Wi的幅度部分,φi为Wi的相位部分。fi(θ)为第i个单元在阵中的有源方向图(以第i个单元的相位中心为相对坐标原点),F(θ)为合成的阵列方向图。

在天线仿真或实际的天线测量中,通常容易获得第i个单元在阵中的有源方向图fi’(θ),其与fi(θ)的对应关系为:

(2)

因此,合成方向图F(θ)也可以表示为:

(3)

由式(3),F(θ)也可进一步表示为fi’(θ)的复权值叠加:

(4)

式(4)中,由于fi’(θ)已经获得(可以是测量得到或从天线厂家得到),通过试探改变复权值Wi的设置,就可以不断地调整合成方向图F(θ),从而尽可能地逼近所期望合成的广播波束方向图Fdest(θ)。最终,把能够实现F(θ)与Fdest(θ)最佳逼近的一组权值(W1,W2,…,Wn)作为智能天线的广播波束权值输入,就可以得到与期望广播覆盖效果的最佳逼近。这就是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的基本原理。

通过多种方式对广播波束的赋形,可以实现对广播信号覆盖的控制,如:(1)改变波束宽度,需要注意的就是旁瓣的抑制问题;(2)改变波束的指向,使得广播波束可以根据负载的变化改变扇区的指向;(3)改变波束的形状,形成特殊场景需要的覆盖形状,比如马鞍形。图2给出了广播波束赋形的一种效果,通过赋形使方向图成为马鞍形(图2右),这种效果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场景。

3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在优化工作中的应用

TD智能天线的高可调谐性决定了TD无线网络的优化模式必然与GSM无线网络有着显著区别:前者主要是通过对智能天线各阵元的权值参数调整来实现,而后者主要通过对2G天线的机械调整来实现。具体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TD智能天线和GSM天线在网络优化中的差异

主要区别点 智能天线 2G常规天线

基站覆盖的优化手段 权值调整和机械调整 机械调整(调整倾角和方位角)、更换天线类型(调整天线的增益和半功率角)

天线半功率角的大小 需通过权值参数来控制广播波束宽度,波束宽度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 出厂固定配置,有30度、65度、90度、120度等类型,属硬件特性

方位角的

调整 可通过调整权值来实现波束水平偏移 机械调整

覆盖形状的

调整 通过权值调整可灵活地调整小区的覆盖形状,尤其适用于特殊场景的优化 无法灵活调整

在日常优化过程中,可以利用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的特点来实施网络优化,通过修改天线权值即可改变广播波束宽度或波束形状,甚至方位角。这里给出利用广播波束赋形实施TD无线网络优化的流程,如图3所示。

(1)采用路测的方法(也可以基于用户投诉),采集目标小区的覆盖数据;

(2)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弱覆盖、覆盖盲区或导频污染区等问题区域;

(3)结合电子地图和基站分布情况,确定问题区域最合理的主覆盖小区,进而确定该小区的覆盖边界和覆盖区域形状;

(4)将所希望的小区覆盖边界和形状输入到中国移动开发的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软件中,得到本小区多阵元天线的广播波束赋形参数文件,通过OMCR端配置对应小区天线的广播波束赋形参数从而对问题区域进行优化;

(5)每次调整完广播波束的赋形参数,按照原有路线再次路测,采集新的数据来验证优化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循环往复,直到整个网络的指标达到满意的程度。

在上述优化流程中,比较关键的环节是步骤(4),该环节可以通过中国移动开发的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软件实现。该软件能够基于给定的广播波束赋形图,通过人工辅助调节的方式得到一组最佳权值,用该组权值作为智能天线的输入而产生的实际广播波束赋形能够实现与目标广播波束赋形尽可能地逼近。图4所示为该软件界面。

4 结束语

利用TD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特点,同时借助于智能天线广播波束赋形软件,通过修改智能天线的权值数据从而改变广播波束宽度或波束形状甚至方位角,可以高效实施网络覆盖优化。这种优化方式在工程建设阶段的网络优化中,可减少工程参数调整的工程实施难度,降低施工危险,加快网络覆盖优化的速度;在维护阶段的网络优化中,可大大减少日常网络优化上天面调整天馈系统的工作量,很大程度地降低由于反复上站造成的站址业主反感度,有利于协调移动公司和业主的关系。

相比目前所采用的人工调整工程参数的方法,调整广播波束的方法具有精度高、调整方便、调整前后对比方便、可以网络化操作等特点,有利于网络优化向集中化、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鹤. 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第1版)[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彭木根,王文博. TD-SCDMA移动通信系统(第2版)[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黄小实. 浅谈TD-SCDMA智能天线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J]. 电子设计应用,2009(10): 10-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