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康复护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h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万,死亡率(50~100)/1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存活者中50%~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失语及知觉、认知、意识障碍,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表现的偏瘫最常见,影响最大,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1临床资料

临床44例脑卒中患者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7岁,平均61.3岁,病程2h~5年。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5例。在发病48h即介入康复护理的21例为观察组,3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的23例为对照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均为60天。

2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脑卒中发生后,应以临床抢救为主。康复护理措施应早期介入,但应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只要病人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h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1]。此期是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关键阶段,目的主要是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性损害,同时为下一步功能训练做准备。

2.1预防并发症包括预防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及深部静脉炎等。近年发展的适合临床应用的翻身床,交替充气床比较实用。

2.2变换急性期病人症状严重,必须卧床休息,保持肢体处于正确的、良好的姿势和,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变形。仰卧位时,上肢应采取:肩稍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并分开,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患侧大腿外下侧放置垫物以防下肢外旋。为避免伸肌痉挛,膝关节稍垫起使微屈并向内,踝关节呈90°,足尖向上。病人不宜长时间仰卧,应帮助病人学会与健侧或患侧位交替。健侧卧位时,应在病人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伸直,腕、指关节伸展放枕头上,不能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用布卷或纸卷隔开;患腿屈曲,踝关节尽量保持90°,健肢自然放置。患侧卧位时,患肩前伸,避免受压和后缩,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3按摩可促进血液、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浮肿,对患肢也是一种感觉刺激,有利于恢复。按摩要轻柔、缓慢,有节律地进行,作用中等深度,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对肌张力高的肌群(如上肢屈肌)采用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按摩可配合循经点穴以增强疗效。

2.4被动运动病人昏迷或其他原因(如全瘫,严重合并症)在数日后仍不能开始主动活动者,应做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日2次以上,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缓慢进行,幅度从小到大,以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组织。要多做与挛缩倾向相反的活动,特别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背伸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切忌粗暴,因瘫痪早期肌张力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暴力易致组织损伤,特别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被动运动可与按摩交替或配合进行,并鼓励患者适当地用健肢带动患肢做被动运动。

3结果

根据瑞典学者Brunnstrom提出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方法[2]制定。基本痊愈:恢复至BrunnstromⅥ级;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数无变化。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

4讨论

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残疾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但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导致,也有因没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或康复护理方法不正确,致使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因此,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就能明显的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在4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只要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无进行性脑卒中的表现,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对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由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脑梗塞患者需要不仅需要后期的康复护理,同样也需要能够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的恢复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对脑梗塞患者在今后的恢复和生存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国内对此相关研究较少,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形成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本文则从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并对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并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68例,这组患者医院检测都为脑梗塞患者,所研究的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神志清醒。观察组患者34例,年龄42~66岁,平均年龄(53.05±4.67)岁,性别比为21:13;对照组患者34例,年龄的43~69岁,平均年龄为(55.36±4.21)岁,性别比为10:7。两组患者的年龄没有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的要求,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即在患者还在治疗中,但生命体征已经趋于平稳,则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如进行一些翻身、捏腿、揉搓穴位等措施;对照组在患者不需要治疗的情况下,再对患者进行按摩护理措施。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时,所做的护理工作力求保持一致性,其中的训练措施具体如下:①身体拉伸:长时间卧床,会导致骨骼压力增大,对患者身体进行拉伸有助于骨骼的舒展和血液的循环。②站立行走:由于脑梗塞患者的病患处在脑部,患者的运动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损伤,帮助患者进行站立行走有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敏感性和恢复。③生活自理:脑梗塞患者由于在患病后,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恢复训练中,注重患者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④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⑤语言训练:由于脑梗塞患者语言功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患者与人交流的能力且影响了护患之间的交流,使得相关护理工作不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因此,在两组患者中,对患者同样要进行无差别的语言训练,使患者能够在沟通方面没有障碍。

1.3评定方法 为了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对患者的一些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大小便控制等的评分为10分每项,总分为100分;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上下楼、蹲坐等每项评分为10分,总分一共100分;与人沟通能力、意识反映能力、清醒程度等方面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根据加权按100分算,大于90为显效,大于70~90为有效,大于60~70分基本有效,60分以下则为无效。最后根据患者所得分数对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计量之间的关系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关系,运用χ2检验进行检验,最后比较P值,P

2结果

根据上述的评分标准,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评分,见表1,表2。

可以从表1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和其他一些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观察组的脑梗塞患者对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着比对照组更好的效果,P

从表2的有效率的汇总表格中可以得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有效率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有效率为85.29%显著高于没有经过早期康复护理的对照组73.53%的有效率,P

3结论

脑梗塞多发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发病。

在我国,脑梗塞发病呈年轻化、高比例方向发展,许多中年患者在脑梗塞发病后往往失去了运动能力,长期卧床不起,下半生的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甚至很多患者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给自己和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有很多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是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和沟通的能力,有些患者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措施来解决自己的生命。这就导致了患者对该病的惧怕,许多人在发生脑梗塞后就认为很难恢复,很难再恢复到常人的状态。但是如果能够在患病后,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就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本文着重探讨了早期护理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后期运动能力的影响。在上述实验对比中,在患者脑梗塞发病期间采取及时的早期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身体的康复甚至痊愈。由于在我国脑梗塞早期护理方面知识缺乏再加上许多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使得早期康复护理的工作很难开展。

因此,在本文研究后,医院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做到与患者家属沟通,积极治疗,早期护理,对患者今后的生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刘伶伶,吴邵艳.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25:109-110.

[2]韩微,夏义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19:2958-2960.

[3]季贵英,陈伟建.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4,S1:448-449.

篇3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

偏瘫是由脑卒中引起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功能障碍,偏瘫所造成的患者致残率高达80%以上[1],对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家庭的和谐稳定。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应在病情稳定后尽早的进行,从而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本次的研究中,为了对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进行探讨及分析,选取了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并对得到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第一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90例,所选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2]。在治疗组45例患者中有男28例,女17例,年龄在45~80岁;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48~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首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由康护师和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程序,交由康护师进行指导,康复训练一般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以及步行期这四个阶段。被动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3]:①床上良肢位摆放,也可取患侧位、仰卧位进行交换,以侧卧位为主,每2h交换一次,尽量减少仰卧位因颈部紧张反射影响。②关节被动运动:患者床上运动主要以患侧肌肉按摩以及被动关节活动为主,由上至下,先大关节再小关节,主要的顺序为肩胛带、肘、腕、指尖等关节,运动幅度保持在不会引起各关节疼痛即可。③床上桥式运动,这主要锻炼患者的腰背肌、股四头肌,从而防止患者出现托步等病理步态。④床上移动,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且体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即可指导患者进行患侧翻身,再当患者恢复到一定时候时即可进行坐位期训练,而且由于偏瘫会影响患者的平衡感,所以在第一次坐起时可以将床头摇高,避免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康护师要耐心的指导患者,帮助患者慢慢的恢复平衡。当患者可以坐起并使用患侧部位时,康护师则可鼓励患者进行日常活动。⑤步行训练,在当患者的下肢负重能力的不断提高,则可进行迈步训练,如上下楼梯,2次/d,30min/次。而在患者出院后,一定要叮嘱患者在家中同样要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则是在治疗1个月后进行康复护理,训练方法相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到的计量数据进行用t来表示,对所得到的计数数据进行χ2检查[4],发现两组患者在护理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即P

1.4疗效判定 生活质量评定参照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主要包括进食、穿衣、行走等10项内容,分数为100分,说明患者生活基本自理;≥60分说明有轻度功能障碍;在60~41分之间患者生活部分自理;≤40分生活不能自理。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康复的有39例,总有效率为86.7%,而对照组患者康复的有25例,总有效率为55.6%,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P

3讨论

偏瘫不但对患者自身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家庭也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对于促进偏瘫患者改善脑卒中以及恢复大脑的可塑性极为的重要,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预防患者出现脑神经萎缩,帮助患者各功能的有效恢复,从而达到降低致残率的效果[5]。在本次的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内进行康复护理,可以发现入院后立即进行早期康复护理的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1个月后接受康复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可以看出尽早的进行康复训练对于患者的健康恢复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以及致残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余绍卫.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实用手册[M].银声音像出版社,2012:287.

[2]于淑萍,岳英,刘慧丽,等.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12,22(10):2663.

[3]Delisa JA.Rehabilitation Mediacine: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New York: lippinoott-Raven Publishing House,2012:1069-1070.

篇4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梗死;功能恢复;负性情绪

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其中脑血管疾病逐渐增多,而急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其中60%~80%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平稳,但是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语言和认知等方面障碍[1]。而且同时患者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焦虑、抑郁负性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康复,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及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或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身心全面恢复,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2014年1~10月,我们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康复科合作,选取脑梗死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5~78岁。所有患者均经过CT或者MRI检查确诊。入选标准:患者神志清楚并且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文盲、智能减退、合并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失语者、不能配合康复及量表测试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64.1±10.7)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65.2±9.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及护理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活血化瘀、改善脑代谢等常规药物。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2.1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述脑梗死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的过程,对患者进行康复功能训练依从性的教育[2]。

1.2.2肢体康复护理训练 根据Bobath技术、运动再学习法,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予以调整康复治疗方案。包括:①良肢位摆放,如平卧、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抗痉挛的摆放;②指导患者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活动,维持各关节活动度;③平衡训练,包括三级平衡训练,帮助患者增加平衡感。

1.2.3心理疏导 由于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减退,往往会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负性情绪,甚至有的患者产生消极或抗拒治疗的心态[3]。首先,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交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方案,具体方案包括:①认知治疗: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上,使患者了解到要坚持长期的康复治疗,做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②行为治疗:鼓励患者自觉改变目前不良的生活方式,掌握缓解焦虑、抑郁情绪的技巧;③建立康复网络:从陪护、家属、医护人员、病友等多方面给予患者支持,使患者有通过心理宣泄途径来舒缓心理压力。

1.3评价标准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来评定患者的负性情绪,治疗3w后复检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比较,见表1。

FMA评分及MBI评分,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治疗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SAS评分及SDS评分,两组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脑动脉系统病变,从而使脑动脉血流灌注不足或者中断,引起患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一系列症状[4]。虽然目前医疗有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患者体质、发病时间、发病的部位、并发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依然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语言、肢体主被动的锻炼和心理疏导等外部刺激,可以帮助和促进患者神经系统的重建和完善[5]。因此,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采取相对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减少患者的后遗症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的SA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早期对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掌握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另外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训练可以提高患者运动功能,而同时心理干预可以消除患者在思想上的负担,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等症状,使患者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康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更好的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使患者尽可能回归家庭及社会。

参考文献:

[1]代伟,张捷.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12):1606-1609.

[2]王岩.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19-20.

[3]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83-184.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074-03

心力衰竭(CHF)是各类心血管疾病进展晚期的最终归宿,临床治疗效果较差,预后恶劣[1,2]。虽然近年来CHF临床治疗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约占同期心血管疾病总数的40%。降低CHF病死率、改善远期生存预后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过去临床认为心功能受损患者应该尽量避免活动,但随着近年来运动康复干预研究的进展,CHF患者的休息不运动的观念已逐渐改变。经过大量研究证实[3,4],康复运动是慢性CHF一种有效的二级预防手段,对改善CHF患者活动耐量以及心力储备、提升血管内皮功能和生活质量、延长远期寿命、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等均有益,并且还能节约医疗开支。近年来对CHF患者予以有计划性的康复运动护理,取得了极佳的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6例CHF患者,均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关于CHF的诊断标准[5,6],心功能分级为Ⅱ~Ⅳ级,心脏彩超示LVEDD≥60 mm,LVEF≤45%,入院后运动干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症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肺部及周围血管疾病、恶性心律失常、肢体障碍或失调、有精神神经者,均已排除干预过程中途中止及中途出院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60)和运动干预组(n=66):常规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1~77岁,平均(69.25±8.76)岁,病程2~13年,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11例、Ⅳ级14例;运动干预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61~78岁,平均(69.36±8.85)岁,病程2~14年,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13例、IV级16例;两组在性别、病程、心功能、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并控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运动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运动康复护理干预方案,运动前根据AHA协会标准进行危险分层,尽量将风险降到最小。具体方案如下:第1~2天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翻身等被动运动,2次/d;第3~4天, 进行床上脚、踝、膝关节等腿部运动;第5~6天, 进行床上胸、肩、上肢等主动运动;第7~8天,椅子疗法,帮助患者下床坐沙发或椅子,每10~30 min活动一次,1天1~2次逐渐增加;第9~10天,予以医疗体操运动,活动肩颈和双上肢;第11天,在平地步行100~200 m,每天行走2次;第12天,平地步行500 m或进行上下楼一层活动,2次/d;第13~14天,患者平地步行1 000 m是上下楼运动2层,2次/d;第15~16天,坡路步行距离1000 m或进行三层上下楼梯运动,2次/d;第17~21天,予6 min步行试验。运动护理干预3周,并采取电话随访方式予1年的随访期,对运动干预组给予院外健康宣教以及运动康复指导。

1.3 观察指标

1.3.1 心功能 运动护理干预3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LVEF以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内径(LVESD、LVEDD);治疗前后均予6 min步行试验,评价护理干预前后心功能改善。

1.3.2 生活质量[7,8] 采用明尼苏达CHF生活质量问卷表(MLHFQ)予以生活质量评价,该量表包括临床症状、情绪、社会及体力限制等4部分,共21项,按没有~很明显评为0~5分原则对每个选项进行评分,满分105分,MLHFQ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心脏彩超各指标护理干预前后比较

两组干预前心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3周后,运动干预组患者心率、LVESD、LVEDD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

2.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MLHFQ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及MLHF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干预3周后,运动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明显高于常规组(P

表2 两组护理干预前后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MLHFQ评分比较(x±s)

2.3 两组再入院率及远期生存状况比较

随访1年,运动干预组MLHFQ评分、再入院率39.4%明显低于常规组60%(P

表3 两组再入院率及远期生存状况比较(x±s)

3 讨论

运动康复干预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治疗手段,对多脏器、系统疾病均有显著的干预康复疗效。过去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卧床休息才是CHF治疗的一项必要措施,运动或者体力活动只会对CHF患者产生不利影响[9],进而使得CHF患者更加不肯参与运动。随着临床对CHF治疗的不断深入,急性心衰卧床休息对心功能恢复有益已经得到业界广泛一致认同,但对于心功能Ⅲ级和Ⅳ级且病情稳定的CHF患者而言,采用卧床休息的方法已不再提倡。国内外已有研究论证,长期予以运动康复锻炼对于CHF患者的临床治疗确实有效[10,11]。

CHF是因心排血量减少,肺、体循环淤血而引发水肿、呼吸困难及运动耐量降低等临床症状。已有证据表明[12],呼吸困难以及患者运动耐量降低与心输出量、射血分数以及肺毛细血管压等中心性心肺因素的关系不大,而血流、神经激素或者是骨骼肌内源性异常等外周因素改变才是上述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骨骼肌内源性异常,已成为影响CHF运动耐量及日常生命质量的最主要因素[13,14]。运动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骨骼肌氧化代谢能力,改善CHF患者的骨骼肌组织生物特性,使其骨骼肌功能以及耐受性显著提高,同时还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环,使交感神经兴奋降低。这些变化在减轻患者疲劳、呼吸困难的同时,由于血液循环以及外周阻力均得到改善,还能显著降压,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逆转心室重构,从而降低患者心率[15]。LVEF、 LVESD、LVEDD是判断心衰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及预后的超声指标。本研究超声检测显示,两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LVEF、 LVESD、LVEDD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运动干预组按照制定方案在护士3周的康复指导监护下,予运动训练干预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LVEF增加更为明显,表明运动康复训练可能抑制左室重塑,改善心脏收缩功能。运动干预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延长,MLHFQ评分明显降低,提高了心衰患者的运动贮量和生活质量,与国内外研究报道结果一致[16]。由此推测予以运动康复锻炼能改善CHF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

篇6

[关键词] 中医;康复护理;脑中风;瘫痪;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09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paralyzed. Methods A total of 84 cases of stroke paralyz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42) and control group (n=42)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ith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s received with 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care. The motor function, nerve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with applied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integration method (FMA), Barthel Index applications, NIHSS scale and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 QOL-BREF)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Results The FMA score, Barthel index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P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care; Stroke; Paralysis;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病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并发症发生率高[1]。临床上约有43%的脑中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脑中风瘫痪较为常见,患者由于运动功能丧失,致使其无法完成日常大小事,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脑中风后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脑中风与脑部血流不畅、淤血堆积有关,按摩穴位可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3]。本文将探讨中医结合康复护理在脑中风瘫痪患者中的应用,旨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脑中风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患者均经头颅MRI/CT确诊;②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③四肢功能障碍、活动受限;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同时排除肝、肾、心功能不全、脑干出血、脑血管瘤破裂出血、脑部手术、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 22例,女20例,年龄48~82岁,平均(62.3±3.4)岁,病程2~12 h,平均(6.5±2.2)h,脑中风类型:脑出血12例,脑梗死30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2~80岁,平均(61.5±3.5)岁,病程2~15 h,平均(6.8±3.4)h,脑中风类型:脑出血 14例,脑梗死 2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脑中风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72 h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医穴位按摩。患者住院期间由经统一培训的护士执行方案,同时培训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由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执行,并由经培训的护理人员每周1次上门随访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执行情况及康复情况,对患者康复方法进行指导。

1.2.1 常规康复训练 ①尽可能在患者肢体正常活动的范围内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肢体;②鼓励患者以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进行活动;③鼓励及协助患者进行站立训练;④鼓励患者进行全身平训,以提高运动神经协调功能;⑤负重训练;⑥保持良好的肢体功能,避免上肢弯曲、下肢伸展、足部下垂内翻,同时可利用足板固定足位防止足部下垂;⑦情感支持:脑卒中患者由于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常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及交流,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增强自信心;⑧日常生活功能训练: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同时对其实施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包括穿衣、进食、刷牙、洗漱、如厕、负重、站立、离床等训练。

1.2.2中医穴位按摩 ①瘫痪上肢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取瘫痪侧上肢的内关穴、合谷穴、少海穴、曲池穴,术者站于患者瘫痪侧,右手与患者右手相交叉,并用其拇指指腹按压患者合谷穴,采用中指指腹按压内关穴。另一拇指按压患者曲池穴,中指指腹按压少海穴,并采用另一手托起患者上肢,在按压穴位的同时,依次让肩关节外翻、旋转、上举,并依次屈、伸、内旋、外旋、上举肩关节,每个动作反复进行10次~20次。②瘫痪下肢的按摩:患者取俯卧位,取瘫痪下肢涌泉、承山、照海、昆仑、膝眼等穴位,术者立于患者瘫痪侧,拇指、食指指腹分别按压瘫痪下肢的膝眼穴位,另一拇指指腹按压昆仑穴,中指指腹则按压照海穴,由另一护士协助双手用力抬起患肢,内收、内旋、外展、外旋患肢10~20次,按压下肢膝眼的手改为握住患者小腿,采用中指指腹按压承山穴,被动活动下肢,让下肢屈髋、屈膝各10~20次,两手被动活动踝关节,让其左右旋转、背屈等。患者每天进行康复训练后实施穴位按摩,每周至少进行5次,持续干预6个月。

1.3 评价指标

(1)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采用FMA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其中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

1.4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及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通过门诊随访的方式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FMA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NIHSS量表及WHO生存质量量表,告知患者相关填写注意事项,由患者根据康复情况自行填写问卷,并当场回收。两组每次均发放问卷42份,均有效回收42份,有效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肢体瘫痪是脑中风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目前不少研究指出[4,5],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脑中风患者致残率,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指出[6],脑中风后病灶周围存在活的细胞,该区域称为半暗带,早期康复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半暗区,以增加脑血流灌注,从而改善脑细胞活性。此外,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处于休眠状态的突触被代偿使用。通过被动运动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可使得正常功能的神经环路网络重新组合从而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使得大脑功能得到恢复[7]。因此对脑中风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恢复。但脑组织细胞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患者需要持之以恒进行康复训练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而对于部分锻炼依从性较差的患者由于锻炼强度及时间不够,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8]。

中医理论认为[9]脑中风属于气血逆乱、经脉不通、阴阳失调,而将脑中风后遗症肢体瘫痪称为“偏风”或“偏枯”。脑中风瘫痪患者多为气弱体虚、气血不足、气血不畅、经脉不通、经脉失养;痰瘀阻络、气血瘀滞可导致患者肢体软弱无力,风阳内动可引起肢体痉挛强直[10]。因此中医主张对脑中风瘫痪患者采用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通络可促进化瘀,而化瘀可利于通络。

近年相关研究认为[11],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穴位按摩能加速患者康复速度,改善患者肢体瘫痪的情况。本研究以穴位按摩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同时运用补泻手法,沿着气血运行及经络循环路线,以柔和之力按摩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静脉,滑利关节,改善局部血流循环,增加肌肉营养,防止肌肉萎缩、粘连、挛缩[12]。同时起到扶助正气、醒脑开窍、通经络之功效,因此能快速恢复瘫痪肢体正常的生理功能[13]。两组患者干预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干预前(P

综上所述,中医结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中风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乐琳,郭钢花,李哲,等.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疗效的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38-139.

[2] 黎练达,吴智鑫,冯锦P,等.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筛选价值探讨[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4):148-150.

[3] 肖艳波,田艳玲,马海斌,等.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102例疗效观察[J].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6):561-562.

[4] 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 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 吉林中医药,2013,33(4):414-415.

[5] 王成秀,杨凤翔,周建瑞,等. 康复训练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3, 22(2):315-316.

[6] 陈玲. 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BrunnstromⅠ-Ⅱ期的临床观察[J]. 河南中医,2012,32(10):1304-1306.

[7] 张艳,刘国成,王金宇,等. 巨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9):631-633.

[8] 高淑焕,王文双. 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09-210.

[9] 吴培香,许翠萍,汤继芹,等. 推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护理杂志,2012, 29(9):22-25.

[10] 刘诗丹,李荣祝,陈启波,等. 穴位埋药线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170-172.

[11] 蔡萍,潘乃林,万瑜晔,等. 放松训练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护理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 26(4):329-331.

[12] 姜娜,胡还甫. 运动想象配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3,27(28):3127-3129.

[13] 柯丽,张凤平,朱业智,等. 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J]. 护理研究,2014,(14):1737-1738.

[14] 谷敏. 穴位按摩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上海护理,2011,11(4):39-40.

[15] 郭秀婷,赵元琛,胡立丹,等. 穴位按摩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观察[J]. 护理与康复,2011,10(6):524-525.

[16] 蔡萍,潘乃林,万瑜晔,等. 放松训练及足部穴位按摩在脑卒中睡眠障碍病人护理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2, 26(4):329-331.

[17] 肖碧云,蔡秀燕. 穴位按摩及放松疗法对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治疗作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 11(5):639-640.

篇7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护理干预;康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47-02

脑卒中又称脑中风,它是以口歪眼斜、半身不遂或猝然晕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病症。本病发病急剧,变化迅速,具有善行数变的风邪特征,大部分病人在急性期后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或其他后遗症[1]。早期护理干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的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进行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收到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依据2009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全部患者均意识清醒,排除有严重痴呆,癫痫或病情危重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随机分配为护理干预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56-77岁;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52-7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神内的常规药物治疗及一般的护理措施。早期护理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即在患者发病24~48h后检测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检查不再有进展时,可以开始康复治疗[3]。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干预

由于脑中风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肢体功能障碍,脑组织局部损伤出现认知及语言表达障碍,这时患者往往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障碍,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作为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干预,通过安慰、支持、帮助、暗示、听音乐等方法稳定患者的不良情绪,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及疾病的预后、康复计划等,让患者对治疗该疾病有信心,让患者及家属了解中风的病因,危险因素及护理常识,使患者出院前掌握防病治病知识,减少脑中风的再发率。

1.2.2 肢体功能恢复护理

对于脑卒中患者要鼓励其早期活动,例如:坐位、下床、站立、行走等。有研究表明[4]早期活动是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安全无害,有助于减少脑卒中后抑郁。早期站立对于肺部感染的预防、避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应鼓励并协助患者早期下床站立、活动,以促进自主神经恢复。

1.2.3 语言康复训练

对于有严重语言障碍的患者,鼓励其从简单的语句练起,从简单的字、词、句练起,逐步复杂,循序渐进,反复活动舌头例如嚼口香糖,增强舌头的灵活,利用强的听觉刺激、语言刺激、感觉刺激等最大限度地促进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再建和恢复,嘱咐家属和陪护多与患者讲话,以便增其自信心。

1.2.4 吞咽康复及饮食护理

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用VitalStim电刺激治疗仪,缓解吞咽障碍。通过练习侧方吞咽、空吞、低头吞咽等方法改善吞咽困难的症状,循序渐进。饮食护理主要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糖为原则,多食蔬菜、水果或豆制品,注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应戒除烟酒。

1.2.5 康复疗法

采用针灸或物理治疗配合推拿按摩,增强协同作用。包括:电针治疗 、中频电治疗等辅助改善患者的偏瘫症状。

1.3 效果评定方法及标准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肢体运动功能评价法[5],正常为100分,严重运动功能障碍评分95分以上的患者生活完全自理。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以P

2 结 果

经30d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差异有显(P

3 讨 论

多数人认为急性脑卒中药物治疗才是针对患者健康的重要问题,往往对其护理认识不够。事实上脑卒中患者,大都有多种如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的后遗症,如痴呆、偏瘫、大小便失禁、情感障碍等在短期内又难以康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加强后遗症护理可以有效地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功能缺陷,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本组的对比研究显示,经30d治疗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玉兰,赵连菊,杨艳丽.循证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5):440-44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神经科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3(6):381-383.

[3] 缪鸿石,朱庸.脑卒中康复评定的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4.

篇8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ovement disorders, and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Selection during August 2012 - August 2012 general department in dongg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treatment of 1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ovement dysfunction, randomized for behavioral nursing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each group of 50 cases. Routine nursing group adopt routine nursing mode, nursing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behavior, behavior nursing mode. Results: Four months after two groups of patient care, the FMA rating of 8 months, ADL scores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Conclusion: the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movement dysfunction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effect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conventional nursing, recommended in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 Behavioral nursing; Cerebral infarction; Movement disorders; Rehabilitation effect; Clinical effect;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患者脑部神经组织由于血液供应障碍,容易造成活动受限后遗症[1]。在治疗过程中,康复治疗周期还很长,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生理耐压能力,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显得非常重要[2]。而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行为护理模式,全面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涉及到关系患者康复的一切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00例脑梗塞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将100例患者随组分为行为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行为护理组50例,年龄(49.3±4.5)岁,男性31,女性19,平均病程(11.2±3.1)年;常规护理组50例,年龄(49.3±4.5)岁,男性31,女性19,平均病程(11.2±3.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对常规护理组进行传统常规医学护理模式护理,从患者急性发病期、住院抢救期及康复治疗期三方面,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1.2.2行为护理组 行为护理组患者在传统常规医学护理模式护理的基础上,采取行为护理模式,具体内容:

①改善病房环境,给予患者良好的感觉刺激;②肢体运动功能锻炼,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患者在康复期间,站立强度应由小到大,步行速度由慢到快,勿让患者独立锻炼,防止患者跌倒;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护理人员应主支协助患者进行上肢活动: 鼓励患者积极用手拿放物品,帮助患者尽力自主完成梳理、洗澡、洗脸,除了积极使用健侧肢体活动。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患者护理前、护理后4 个月、8个月后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FMA对患者的肌张力、关节灵活度、身体平衡与协调、神经反射等指标进行评分,共50项,每项最高分为2分,总分为100分。

1.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行为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4个月、8个月的FMA评分、ADL评分与护理前对比显著提高(P

表1 行为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3 讨论

篇9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康复护理干预

脑血管病在我国是高发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患者达500万人以上,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是病中之最[1],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康复医学在脑血管中占重要地位,如何使患者早日站起来重返社会与家庭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为更有效的提高康复率,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自2006年以来,对脑血管意外致偏瘫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运动干预,安全可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康复科住院的脑血管意外致偏瘫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0~65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Ⅰ组(n=30)和Ⅱ组(n=30),两组年龄和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方法 Ⅰ组和Ⅱ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基础护理,Ⅰ组在发病后1周内,生命体征平稳,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即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0个疗程。Ⅱ组按传统观念治疗病情稳定后1~2个月实施康复护理干预10个疗程(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康复护士均经过康复专科训练,上午配合临床治疗,下午行康复护理,晚上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1.2.1.1 肢体康复护理 ①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噪声,患者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是早期康复中确保生命安全的重中之重;②做肢体及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多做与肌肉痉挛反方向的运动,每人2次,上肢由肩关节至肘关节,腕关节及指关节;下肢由髋关节至膝关节、踝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缓慢牵伸痉挛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的组织,活动最后对关节稍加压力,全关节运动在患者基本无痛下进行,逐步加大活动范围,避免局部冲击和暴力;③对肢体有强直性痉挛者,予持续牵引对抗,辅以轻柔的按摩,达到肌肉逐渐松弛的效果;④肢体软瘫者,做关节被动运动、穴位按摩、神经促通技术等治疗;⑤语言障碍者行松弛训练、呼吸及发音训练。

1.2.1.2 心理康复治疗 ①说理开导疗法运用语言进行疏导调畅患者情志,改善和调整患者的精神状态;②意会诱导法,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诱导其直观自觉地接受医师的治疗,主动树立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1.3 音乐疗法 采用聆听为主的被动音乐治疗,可依据患者病前个人爱好选择合适的音乐,30~60 min/d。

1.2.2 评价方法 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前后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分别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第一次评定在康复护理前,第二次在康复护理第10个疗程进行。Barthel将日常活动能力分为良、中、差三级。良>60分,有轻度功能障碍,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中60~41分,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帮助方能完成日常活动。差≤40分,有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或需他人服侍。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0个疗程的康复护理干预,Ⅰ组患者运动功能基本恢复6例,显著有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Ⅱ组运动功能基本恢复4例,显著有效1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

在康复前两组之间的Barthel指数记分评定,两组间Barthel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后,两组Barthel分值均较第一次评定提高(P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在2000年死因顺位,城乡第二,幸存者中约70%~80%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功能障碍高达40%[2]。任何疾病开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3],通过早期康复运动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肢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

3.1 早期康复运动的作用 早期康复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的再通,最大限度地减轻残障,提高各重要器官功能储备,防止关节僵硬,肌肉挛缩等并发症的产生,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3.2 早期康复运动的安全性 早期康复运动的风险就是很多医生担心的脑血管意外再发加重问题,其实早期功能康复只要按原则进行是安全的,其关键在于。

3.2.1 运动前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心情放松、情绪稳定,一定避免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出现情绪紧张诱发血压升高的出现。

3.2.2 严格控制运动量,设置合理的“靶心率”,早期运功以舒缓的肌肉按摩、被动关节运动为主,以患者主观感觉舒适能耐受为度,运动中重点观察血压与心率。

3.2.3 注重锻炼后患者的主观感受,锻炼后次日感觉舒服有精神则运动量恰当;若锻炼后感不适、或出现心慌心累等,则提示运动过量,需休息调整后再开始康复训练。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都严格按以上标准进行锻炼,均未出现明显的运动过量不适或疾病再发、加重的出现。

3.3 早期运动的时限 功能康复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只要病情稳定,就可以在安全运动量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康复干预。临床上一般在发病1周内,生命体征平稳,确定无活动性出血,病情已稳定即可康复运动锻炼。

3.4 运动方式 急性期开始康复护理,若有肌痉挛,则多做为痉挛倾向相反的运动和抗痉挛,对受损的运动神经元施以神经促通技术,恢复其功能,重建破坏的反射弧[4],注意避免形成难以矫正的异常运动模式,治疗起来事半功倍,康复护理开始过迟,会错过最好时机,形成固定的错误运动模式,且可能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痉挛。康复护理干预后,两组第二次Barthel分值均较第一次提高(P

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许多患者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与复杂的心理,在康复中恰当地应用音乐疗法及心理治疗有利于消除患者不利的心理因素,提高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认知能力,对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5],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保持正确的心态回归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康复护理还应该注意个体化方案,因人而异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刘永刚,付伟义.脑血管病诊治与康复.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28.

[2] 陈素坤,周英.临床护理学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

[3] 刘英,叶慧华.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1.

篇10

【关键词】康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38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23-01

高血压脑出血是人类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病种之一,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高血压脑出血是最常见的病种。一旦发病,就会十分危险,有些病人经过手术后虽然暂时度过了危险期,但其实大部分还是会留有类似偏瘫,大小便失禁等后遗症。在病人病情稳定后,一般都会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但这样做会发生并发症。一般来说,实施综合性的康复护理,能够帮助病情处于急性期后的病人恢复受损的功能[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和脑出血手术指证的于2012年7月住院治疗的7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名,女性30名,平均年龄57岁。在住院24小时后对病人进行消除脑内血肿的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一般会造成较多的功能障碍,在70名患者中右侧偏瘫,并伴有大小便失禁,吞咽障碍的患者共有57例,左侧偏瘫并伴有大小便失禁的有19例。

1.2康复护理

1.2.1语言障碍的康复首先,为了降低语言肌的紧张性,在做具体的语言训练之前,要求患者先做3分钟的语言肌放松练习。其次,对喉部进行按摩,对呼吸功能进行训练。然后,练习发声动作。最后,引导患者对照图片等说出语句。

1.2.2二便障碍的康复①对尿潴留的康复护理:对于尿潴留的患者来说,要先想方设法引导其自行排尿,运用的方法可以是针灸,向耻骨方向滚动等。对于尿失禁的男性病人来说,要用接尿器,而对于这种情况的女性则要用大口尿壶,或者用一次性的纸尿布,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皮肤护理,与此同时,也要帮助患者养成按时排尿的良好习惯。②对便秘及便失禁的康复护理:为了增加肠蠕动,要引导他们尽早在场边进行活动,同时在病人排便时进行腹部按摩。对病人的饮食成分进行调节,引导他们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食物。还需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大便失禁的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工作,以防产生其他问题。

1.2.3运动功能康复①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病人活动瘫痪肢体的运动称之为被动运动。这种运动主要包括屈伸,旋前,旋后,内收等,先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加。但如果患者在一段时间的训练过后,肌力达到三级时,就应该开始主动运动了。②步行锻炼:这一锻炼,需要遵循活动强度及时间病人不觉劳累的原则。待病人坐稳后,就可以开始下床练习,训练初期,病人可由家属或护士搀扶,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摔伤,在搀扶时,家属要站在偏瘫一侧,并且要降低向前步行的频率。

1.2.4吞咽障碍康复首先,要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与空吞咽的训练,其次,引导病人吸气后缓缓吹气,以此刺激颊肌和软腭的运动。进食时,要根据病人的吞咽能力为其选择合适的食物。在初次进食时,要控制数量,以4-5ml为宜,然后可随着患者的康复情况加到1汤勺。

2结果

在语言功能方面康复的病人,语言能力强,表达流利,有理解障碍,但是其中9例病人在思想方面还没有明显的限制;在有听者帮助的前提下,能够进行有效话题交谈的有12例;因为病人在语言交谈中语言表达不连续,听者感到困难的有14例。吞咽功能康复的病人,能够正常进食者28例,吞咽功能有改善但进食较慢的有5例。

3讨论

神经功能恢复的理论基础是综合康复护理。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在系统规范的前提下,对于脑出血术后病人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还能够使其形成新的突触。而这些突触能够在反复训练的前提下,建立具有正常功能的突触链,在抑制异常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的同时,改善病人的功能[2]。

综合性康复护理的作用: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能够通过输入多种多样的正常运动模式,刺激中枢神经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使其形成全新的神经通路,以此恢复肢体的随意运动和协调运动。吞咽障碍康复护理能够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从而加强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防止肺部发生并发症。运用综合性康复护理,不仅能够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还能够帮助病人早日康复,享和谐盛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