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颈椎病为中老年人常见病,男性居多,多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老化及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行变,从而压迫脊髓、神经、血管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以至行走困难,腰有束带感,严重者可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工作、生活等带来困难,同时心理也产生不平衡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期间的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人们预期的康复需要。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以来,对脊髓型颈椎病加强了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8~68岁,平均53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痛,肢体的肌力减退或活动障碍。
1.2 手术方法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或钢板内固定术。
2 脊髓型颈椎病的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对机体的功能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机体的功能康复为心理康复奠定了基础。脊髓型颈椎病因进行性肢体活动功能障碍和其他症状加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病程长患者可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担心手术和术后恢复程度。因此,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该疾病的病因、治疗过程、成功患者以及注意事项,安排好需要的费用,说明发挥自身潜能的重要意义,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了解到医务人员会通过准确实施治疗方案和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尽量缩短病程,减轻痛苦,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手术前的康复训练与护理
2.2.1 术中及术后卧位的的训练 ①术中卧位训练:患者仰卧位,肩部垫枕,使颈部呈后伸并制动,直至能坚持1~2 h;②练习术后卧位:仰卧位时枕不要过高,侧卧时头可略抬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并教会其翻身的方法。
2.2.2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因术中牵拉气管、食管时会引起不适,甚至损伤而影响手术进行,且此种运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故经前路手术患者术前应教会行气管食管推移训练[1]。方法:用食指、中指、环指指尖将气管拉向手术切口的对侧,气管必须过中线1~2 cm,每次持续30 s每天数次,牵拉时间逐步延长至患者能够耐受30 min以上。
2.2.3 术前手势训练 由于手术切口近咽喉部位,术后往往会因为伤口疼痛,而影响语言沟通,因此,学会运用手势表达基本生理需要(吃、喝、大小便、翻身等),便于术后早期与患者沟通。
2.2.4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训练,禁止吸烟,做好口腔卫生,不吃刺激性食物,以防术中咳嗽,以增加肺活量,增加肺的通气功能。
2.2.5 床上排便训练 以防术后因不习惯造成尿潴留和便秘。
2.2.6 饮食指导 给患者讲解饮食营养与疾病治疗的关系,介绍饮食原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指导患者合理用膳,从而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手术耐受力的目的。
2.3 术后康复护理
2.3.1 护理 术毕患者返回病房搬运时,动作要协调,一人固定头部,保持头、颈、胸在同一水平面,防止旋转和摆动,术后去枕平卧位,头颈部用颈托固定。患者清醒后向其强调术后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如头、颈、胸保持同一水平,不能旋转和摆动。患者翻身时,必须保持轴向翻身,防止颈部扭曲,同时观察四肢感觉、活动情况,并与手术前相比较[2],防止植骨块或钢板压迫脊髓。
2.3.2 加强呼吸道管理 术后注意观察是否有呼吸困难和窒息,导致常见原因:颈部切口周围血肿、喉头水肿、痰液阻塞、气管塌陷等[3]。床边备起吸痰用物,做好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的准备。术后雾化吸入,2次/d。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咳嗽运动,协助被动排痰,通过叩击背部,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随气管纤毛的运动排出。
2.3.3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6 h,嘱患者口干时用手语表达需要,术后6 h开始进流质饮食,以减少咀嚼和吞咽引起的伤口出血和疼痛,对一过性咽喉痛,吞咽困难者,给予含冰块,药物应研碎,逐渐过渡到半、普通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嘱患者多吃水果和新鲜蔬菜,少食多餐,防止便秘。
2.3.4 障碍肢体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旨在增强肌力,提高活动能力,调整活动协调性,改善全身肌体状态。①评估术后肢体的肌力、感觉运动能力改善情况,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护理诊断,制定功能锻炼计划;②手功能锻炼。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损害后,可造成脊髓病手(指间肌麻痹,致手指并拢与握拳障碍)[4],因此,主要应锻炼手的捏与握的功能。方法有:a.拇指对指练习;b.手握拳然后用力伸指;c.分指练习外展内收,用手指夹指;d.揉转石球或核桃;e.捏橡皮球或拧毛巾。以上方法每日可练习3~4次,20~30 min/次;③步行锻炼。病情许可早日下床活动,但需专人看护,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度。
2.4 出院康复指导 ①术后颈围护颈3个月,防止颈部过度活动;②继续手功能锻炼,方法同术后,并做四肢、颈部按摩,进一步进行较精确的活动训练,如写字、做针线活、织毛线等;③保持正确的姿势,伏案时间长,每隔1 h活动颈部一次;④睡眠时枕头高低适宜,颈肩要防着凉;⑤术后颈椎植骨块临床愈合后,开始进行颈部功能锻炼,方法:a.颈部前后左右旋转,旋转时颈部肌肉必须在紧张状态下进行,不宜过于松弛[5],15~30 min/d;b.用手掌鱼际肌分别顶住头部前后左右头手对抗,每次10 min,3次/d。
3 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较一般护理更加广泛,既包括使疾病减轻或痊愈的护理,还包括对患者肢体功能的重建护理。手术创伤对躯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为达到整体康复的目的,促进术后心理和生理的康复。必须强化训练患者术前、中、后的及手术耐受能力及术后活动能力,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康复护理必须贯穿整个围手术期,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均影响其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贤,曾小芳,李小莲,等.肌萎所型颈椎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74-75.
2 陈淑贤,曾小芳,李小莲,等.经颈胸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558-1559.
3 王士兰.颈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齿状突骨折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76-77.
篇2
关键词:烧伤 手 瘢痕挛缩畸形 康复护理
烧伤后常见的手瘢痕挛缩畸形主要表现为手指关节畸形、瘢痕性爪形手、瘢痕性并指、瘢痕性掌挛缩、拇指内收畸形、烧伤手残缺性畸形。手术是恢复手功能和形态的最重要的方法,然而,手术只是为手功能和形态恢复创造了一个基本条件,术后的康复治疗则是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我院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共收治手瘢痕挛缩畸形患者38例,通过精心指导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一般资料
本组手瘢痕挛缩畸形患者38例52只伤手,男22例,女16例;年龄5~56岁;从受伤到来院就诊时间为1~22年。38例中手掌部瘢痕挛缩8例,拳状粘连3例,手背部瘢痕挛缩21例,爪形手6例,手指畸形89个,指蹼畸形68个。手术采用瘢痕切除植皮术及局部皮瓣术。
2 术后功能康复指导
2.1 早期关节功能训练 术后10天开始,关节融合患者,2~3周左右拔出克氏针后即进行训练。掌指和指间关节屈伸、握拳和对指活动,以感轻微疼痛为宜,循序渐进增加活动次数和时间,每日多次,每次30min。采用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相结合,关节屈伸幅度尽量到有酸胀感为止。肌腱损伤者关节活动度宜小。应用健身球,握力器等器械进行手部功能训练可增加活动兴趣。
2.2 按摩 植皮区早期进行按摩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瘢痕,预防和减少皮片收缩。每次按摩前用35~40℃温水浸泡全手5min,同时做5指尽量分开和握拳动作,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药物吸收和关节锻炼活动。擦干后局部涂抹软化瘢痕软膏(康瑞保、舒巴宁),用拇指指腹或大鱼际加压于术区皮肤表面,轻柔环形按摩,每次15min,帮助药物浸入皮下组织和关节间隙,便于开展手部功能锻炼。每天按摩3~4次。初次按摩由护士进行,力度适中,速度慢而均匀,患者和家属可在护士指导下练习,患者用心感受力量和速度。一般练习2~3次,掌握好力度和速度后,患者和家属即可自行开展。如为单手手术,由患者用健手对患侧进行按摩;如双手均手术,可由他人帮助按摩。
2.3 支具应用 除日间训练外,夜间应做关节功能位固定,掌面瘢痕畸形者可用小夹板固定手指于伸直位。小夹板稍宽于患者手指,与手指等长,包裹2~4层纱布。儿童可根据手掌外形定制可塑夹板,有助于术后康复。
2.4 弹力压迫治疗 功能锻炼后,术区外用弹力手套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患者能承受而不影响关节活动为准,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加压的作用。每天除功能锻炼外,其余时间均应佩戴,持续时间为6~12个月,每隔2~3个月如感觉压力减小需重新缝线以加压。手套内外面应反戴,以免缝线压迫皮肤。手部皮肤与手套间,特别是指蹼部位须紧密接触。手背皮肤薄,指蹼处皮肤柔软,戴弹力手套时可用丝巾或棉花衬垫,以防磨损。
2.5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通过洗漱、进餐、穿衣、解大小便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使患者尽可能恢复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鼓励患者以患手为主,健手为辅。针对患者的喜好,进行书写、编织、刺绣、玩扑克等活动,不断运动手部各关节。
3 出院随访
出院时详细记录患者的联系方式,并将科室的电话告知,以便回访。由主管医师与责任护士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及时解答患者疑问,节省了门诊就诊来回往返的时间和费用。指导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回科室复查,检查功能锻炼效果,术区皮肤的弹性、色泽,瘢痕是否增生等,针对个体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4 结果
功能康复治疗3个月后,随访3~18个月,患手功能均改善,外形满意。26例(68.4℅)患者生活完全自理。9例(23.7℅)生活大部分自理,精细动作如剪指甲、缝制衣服等欠佳,3例小部分生活自理(7.9℅),满意率92.1℅
5 护理体会
手部烧伤后的瘢痕增生易致手挛缩畸形,甚至形成拳状手、爪形手等严重畸形与功能障碍。多数患者在瘢痕切除之后,软组织挛缩即可松解,畸形得到矫正。拆线后应尽早行局部按摩、康复锻炼可预防瘢痕增生和移植皮片挛缩,使手外形得到改善,功能得到恢复。护士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和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增强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的信心。要向患者示范功能训练的要求和方法。3个月内是重要的抗挛缩与僵硬的治疗时期,康复治疗应坚持3~6个月。康复宣教应根据手瘢痕情况、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心态等确定具体的功能康复方案。对儿童,要教会家长康复治疗方法,可在儿童入睡时进行被动功能训练。本组经手术和功能康复治疗后92.1℅疗效满意,说明向患者及家属讲明坚持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教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早开始锻炼,对出院患者定期电话随访,督促定时复查,指导患者坚持有效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老年髋关节股骨头颈骨折股骨头坏死人工关节置换术
护理
老年人易患股骨颈骨折及股骨髋关节疾病,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有其特殊性,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人可以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护理效果,预防并发症,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一定意义。对我科2009年8月――2010年12月30例老年患者施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实施围术期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工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老年病人中年龄60―80岁,平均74岁,股骨头坏死10例,股骨头骨折20例(车祸伤8例,滑跌伤12例)
1.2 结果5d后可上楼梯,无一例因护理不当造成脱位和栓塞并发症,出院时可扶步行器或拐杖行走,经随访,关节功能屈膝屈髋均≥90°,治疗效果良好。
2 护理
2.1.1 术前康复护理术前康复指导术后康复锻炼的基础,并明确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1.2 训练床上正确使用便盆大小便,防止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导正确咳嗽、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2.1.3 评估手术耐受力。老年人由于生理性衰老,机体储备能力降低(1)手术耐受性较差(2),术前应全面了解老年病人全身情况,应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及血糖、血脂、血气分析、电解质等。
2.1.4 饮食指导。因为60岁以上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贫血,易造成术后切口愈合差。在术前应当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钙、低脂、易消化饮食,多吃水果、多饮水,预防尿路感染。对进食少的患者,采用静脉补充营养,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1.5 肢体及关节功能锻炼指导。由于老年人体弱,长期卧床,为预防并发症,入院后告知患者各种锻炼方法。如:股四头肌、小腿肌的等长收缩练习及踝关节伸曲,直腿抬高训练等。
2.1.6 心理训练。老年患者易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帮助病人改善认知,耐心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医师及成功病例,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增强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术后护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1.7 皮肤准备。老年人皮肤松弛,褶皱多,组织抗病力弱,易引起细菌感染。备皮时要防止刮破皮肤,彻底清洗,术前3d消毒手术区皮肤,并用无菌巾包裹。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8h,并留置导尿管。
2.2.1 正确。术后头去枕平卧6h,患肢软枕略抬高,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应头偏向一侧,用皮肤牵引或穿“丁”字鞋固定患肢,两下肢间放一软枕或全髋海绵,翻身时要保持髋部和膝部在同一水平线上,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
2.2.2 病情观察。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并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术后进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病人意识、血压、呼吸、体温及脉搏变化,严格控制滴数,对糖尿病人定时测血糖、尿糖,准确记录出入量。术后肺功能减退,应及时吸氧,观察有无腹痛、黑便,防止应激性溃疡发生。
2.2.3 饮食护理。少量多餐,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奶类、豆制品,戒烟、戒酒。
2.3 并发症护理
2.3.1 预防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无菌操作更换伤口敷料,对污染伤口特殊处理,防止病人间交叉感染,减轻疼痛,对老年人肺功能下降,呼吸通道分泌物多,但无力咳出,应帮助患者拍背,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必要时给予吸痰(3),减轻肺部并发症。
2.3.2 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40%以上,(4)术后1d-4d是高发期,应严密观察。下肢肿胀、发绀、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皮温是否升高及有无胸闷,呼吸困难等。术后应将患肢抬高,指导协助病人在床上作深呼吸,主动活动踝关节,想、膝关节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骨水泥固定者术后3d鼓励病人下床活动,术后当天开始穿长腿弹力袜,至术后5d,并遵医嘱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尽量不用止血剂。
2.3.3 预防脱位护理。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0.2%-6.2%(5)髋关节脱位发生于手术入路,手中假体放置、护理不当,早期功能锻炼不当和不正确翻身,术后六周不宜做髋关节内收、内旋及过度屈曲动作,在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和肌肉松弛状态下,轻易搬动病人容易造成脱位,在放置便盆时应从健侧置入,一旦发生脱位,立即制动,报告医生进一步处理。术后六周不做矮凳子或软沙发,不翘二郎腿,不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弯腰,不盘腿、不下蹲,不向患侧侧卧,以免发生关节脱位。
2.3.4 预防褥疮发生。特别是老年人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每2-4h一次,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湿刺激,给病人卧电动气垫床或用温水擦洗,也可用50%红花乙醇按摩骨突处及骶尾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3.5 术后康复功能训练。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术后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功能,并循序渐进。
2.3.5.1 术后一日。屈髋从10°-30°,以后逐渐增加屈度,但不超过90°,从被动练习逐渐到主动练习。
2.3.5.2 术后二日。使用重锤式髋关节训练器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外展内收肌力训练,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每次30分钟。
2.3.5.3 术后3日。床边站立练习。先在床边坐起,注意屈髋不能超过90°,下床时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把持床沿,健侧先离床,足跟着地,患肢外展取款≤45°,待健侧站稳平衡后患肢再逐步探离床着地,上床时按相反方向进行。
2.3.5.4 术后四日。借助助行器练习,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从每天三次逐渐增加行走距离。
2.3.5.5 术后二周。使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的患者,可负重行走,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患者,扶双拐步行练习。
2.3.5.6 术后三周。双拐上下楼练习,上楼时健侧先上,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上,下楼时,双拐和患肢同时向下,每日两次,每次7-10个台阶,逐渐增加次数和台阶,同时要求陪护人员立于患者的患侧,防止滑倒和摔跤。
3 体会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技术难度大,创伤大,出血量多的手术,充分的术前心理护理和术后康复指导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全面了解病人病史、性格特征后选择适当的训练指导,重点预防伤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用爱心和耐心服务于每一位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 陆凯 李庄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1):24
[2] 吕厚山 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76
[3] 赵承斌 辛风 于维良等 双侧髋关节人工置换术[J]伤残医学杂志,1998,6(1):13-15
[4] 田守玉 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5,2(3):135
[5] 胥少汀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965-1966
[6] 袁华 任文秀 曾纪洲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9B):2368-2369
篇4
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病因很多,但主要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骨坏死,前者主要因为创伤导致股骨头血供严重破坏,后者主要因为血管栓塞,骨内压增高,微循环破坏而导致骨坏死,其中以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具代表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率为15%~40%[1]。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采用人工材料制成的假体取代被疾病或肿瘤破坏的关节,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以重建一个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并恢复和改善患者关节的运动功能[2,3]。我院自2003年5月~2007年3月共对13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成功实施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较单侧增加了关节置换手术的难度,同时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25~62岁,平均41岁,经医生检查,均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关节间隙狭窄、增生,8例髋关节严重脱位。手术距发病时间15~56个月。本组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实施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平均住院天数14.6 d,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效果满意,按吴之康介绍的功能评定法[4]进行术后评估,优良12例,优良率为92.3%。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良好的情绪,积极向上的心理,能够很好的提高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效果,对疾病的康复是非常必要的。而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慢性疾病,由于其病程长、治疗效果缓慢。本组患者大都为壮年且丧失工作能力,经济负担重,对手术期望值高,心存恐惧,容易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常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病情恶化。故给予及时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患者心理的具体情况,评估影响患者情绪的问题,因人而异的进行心理疏导,加强语言的交流与沟通,使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有初步的认识,消除心理阴影,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评估和准备 除做好常规术前准备外,我们重点对医生拟采取的手术、麻醉方式等进行了事先评估,制定周密的护理方案。积极治疗并发症,指导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提高手术耐受力。并根据该手术特点,术前3 d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术前1周指导患者进行上肢、臀大肌、股四头肌、腓肠肌的收缩训练活动。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绝对禁忌证,术前避免作患侧肌内注射,避免可能产生的感染灶;要严格备皮,观察关节周围皮肤,如有无皮肤破损、虫咬、搔痕等。术前遵医嘱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做好血型和备血工作。
2.2 术中护理
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相比单侧而言,手术技术复杂,难度高,创伤大,手术时间延长,必然导致创面暴露面积增大,污染机率增加,失血量增多。因此,医护配合尤为重要,要求选派有丰富临床经验、熟悉置换手术步骤及要领的护士与医生紧密配合,严格无菌操作,步调一致地完成。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保持脉搏、呼吸、血压的稳定,使患者平稳地度过手术期。
2.3 术后护理
2.3.1 管理 患者术毕回病房,取仰卧位,双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即髋关节外展10~20度,屈曲10~15度中立位,踝两侧置沙袋扶持制动,两腿之间放置一软枕,足尖向上,以防假体脱出,忌内收、内旋、屈曲、盘腿;必要时穿丁字鞋或皮牵引制动。
2.3.2 切口及负压引流管护理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有渗血、渗液时及时更换,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负压引流管通畅,防止堵塞及逆行感染,注意观察引流液量及颜色,做好记录,如超过150 ml/h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观察引流量48~72 h(一般引流量小于50 ml/d)即可拔除引流管。
2.3.3 并发症护理 因手术创伤应激、抵抗力下降,加之卧床时间长,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褥疮等。预防除按医嘱应用抗生素外,还应强调以下几点。(1) 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并发症。除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口腔、皮肤、会阴清洁,预防三大并发症发生(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褥疮)外,还需做到定时更换床单被褥、无菌引流袋,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流通、按时紫外线消毒,输液严格无菌操作等。(2)根据dvt的发生机制,目前临床主要的预防办法是使用抗凝药物、减少对静脉内膜的损伤和促进下肢静脉血流[5]。其中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是可以通过护理工作进行干预的,因此,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促进下肢静脉血流来预防dvt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3.4 术后肢体康复锻炼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指导鼓励患者正确地进行下肢功能主动及被动锻炼,嘱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绷紧腿部肌肉10 s放松,避免患髋内收、外旋。术后1周,若体温正常,切口无渗血,无发红、发热,即指导患者进行髋关节功能练习[6],嘱患者拉住床尾皮带,作引体向上锻炼,上、下午各5~10 min,幅度渐增。每日深呼吸、叩背、等张、等长锻炼,上、下午,睡前各10~30 min,运动量由小到大,时间由短到长,床上活动也要在患肢外展中立状态下进行,禁止患肢过度内旋,屈髋<90度,防髋关节脱位。术后2~3周下床扶助步器行走。在锻炼中,患者常因伤口疼痛而不愿主动合作,因此,护士要做好耐心地说服解释工作,要使每个患者都明白,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防止肢体肌肉失用性萎缩,关节僵硬,并能防止dvt。本组病例在护理指导下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患肢血运良好,没有明显肿胀,术后1周均能在床上进行伸屈膝和踝关节活动,均在术后2~3周出院。
2.4 出院指导
定期复查,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禁止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防止关节肿胀,疼痛,髋臼破损,假体松动,关节脱位。一定要保证髋部的正确位置,要求患者3个月内做到双腿不交叉、不内收,侧卧时两腿之间放置枕头,不屈身向前,髋关节屈曲不宜超过45度以上。站立位时行患髋外展、后伸锻炼,加强臀部肌力,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术后3个月可从事日常家务劳动,但避免干重活,同时注意控制体重。出现髋关节任何异常情况,均应及时去医院复查或与医生联系。
【参考文献】
1 杨操,许伟华.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m]//杨述华.骨坏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29151.
2 吕厚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推动人工关节外科的发展[j].中华骨科杂志,1996,16(5):267.
3 韩翠平,马云霞,吴莹,等.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22(4):300301.
4 吴之康.关于髋关节人工置换术疗效评定[j].中华外科杂志,1982,20:250.
篇5
心脏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手术的唯一有效手段。我院于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成功施行心脏移植手术2例。(我院也是四川省首例)均于手术后两个月顺利康复出院,现生存状态良好。现将两例患者术后的心理护理及康复知识教育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1 患者男性,57岁,因反复心累气促一年多,加重4月入院。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主动脉瓣返流,二、三尖瓣返流,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明显减低,EF∶29%,扩张性心肌病。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右房右室肥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住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心脏扩大;窦性心律,频发室早伴短阵室速;Ⅳ级心功。于2005年6月28日在体外循环(CPB)下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术后两月康复出院,现生存良好,心功能Ⅱ级。
1.2 病例2 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心累气促伴下肢水肿1年入院。心脏彩超示:全心增大,二、三尖瓣返流,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EF∶25%,肺动脉收缩压25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室肥大伴劳损,左前分支阻滞。住院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于2007年1月19日在体外循环(CPB)下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术毕供心自动复跳。术后28天痊愈出院,现生存良好,心功能Ⅱ级。
2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2.1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心脏移植病人术前长期患病,体质虚弱,有的对治疗缺乏信心,对移植有恐惧感。术后隔离时间较长,环境单一,加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病人的负担往往很重,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和焦虑,甚至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严重影响休息和睡眠,加重心脏负担,不利于康复。因此,不可忽视心理护理,对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及时有效地对症处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倾听,鼓励病人充分表达自己的顾虑和想法,进行各项检查治疗时应向病人说明目的、步骤,并告知怎样配合,以消除焦虑和恐惧。协助病人进行锻炼,并对其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在出院前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必要的教育,使他们知道如何保护所植入的心脏;了解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危险性及如何早期发现和进行预防;认识按时服药和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并告知各种药物的用途和副作用,了解可引起心脏病的各种危险因素,知道如何改变生活习惯来减少这些危险。
2.2 饮食护理 患者于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插管后给予全粥饮食,术后第四天可根据患者的喜好选择以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低脂肪为主的饮食,鼓励患者多进食含钾高的水果如香蕉、葡萄等,忌促进免疫功能的食物或滋补品如人参、蜂皇浆等。病人的食品均应经微波炉消毒后食用,患者进餐前后用朵贝尔液漱口,每日进行口腔护理4次,并观察口腔有无溃疡、白斑。
2.3 术后康复指导 病人在移植前由于心衰限制活动,甚至卧床不起数周或数月,肌肉已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为了使肌萎缩尽可能减轻且达到恢复,可给病人制订详细的术后康复计划,拔除气管插管后指导病人做深呼吸、有效咳嗽等胸肺物理治疗。
在术后24小时内为患者进行被动的肌肉锻炼,活动四肢,24小时后可卧床活动,术后第3日开始离床站立,扶持下室内散步,每日2~3次,1周后在室内散步,逐渐让患者进行自我生活料理和增加活动量。
2.4 出院指导 向患者交代长期存活的有利因素,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时与医院反馈身体各方面的反应情况,并与当地最近正规医院沟通情况。要坚持预防感染,防止肿瘤及移植血管并病变等。讲清楚有关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服用方法和禁忌症,寻求稳定的经济来源,适当参加社交活动。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患者,男39例,女36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2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3例。病因中股骨颈骨折4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7例。按吴之康介绍的功能评定法[1]进行术后评估,优良68例,优良率为90.66%。
2 心理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而且病人年龄偏高,已经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在病人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病人,介绍病房环境、制度、责任医师及护士,让病人熟悉环境,有信心,打消恐惧心理,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方法、优点、术者的技术及国内外手术成功率。提高患者手术信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及时针对性地与患者交流沟通,解除疑惑,向病人讲述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讲解此类手术多次成功的先例。对他(她)具体的情况进行了术前讨论,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和手术后护理计划,短期内取得患者信赖,通过解释,使其得到康复的希望,树立起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的信心。
3 术前准备
术前适应性锻炼,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锻炼,练习股四头肌收缩力量。具体方法:患者平卧床上,下肢伸直尽量抬高,然后放下,如此反复进行,为术后恢复打下良好基础,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床上大小便。术前常规准备、备皮、皮试,做好各项术前检查,根据医嘱给术前用药,术前禁食12h,4h禁饮,术前导尿并留置尿管。
4 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
4.1 基础护理 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术后患者麻醉未清醒前按麻醉护理常规进行,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伤口出血、渗液情况,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及时应用止痛剂。②患者仰卧位,保持患肢功能位(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固定在两肢之间,穿防旋鞋,避免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造成髋关节脱位。③搬动患者或使用便盆时,要注意将患者整个骨盆及患肢托起,术前早期尽量避免翻身,必要时要整个身体转动,不要只动上身,切忌屈髋动作,防止脱位。④术后切口常规置负压引流,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导管受压、扭曲、脱落,以防切口积血和血肿形成,注意观察引流液性质、色、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2 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4.2.1 预防术后低血压 术后由于麻醉引起下肢血管扩张导致血容量相对减少,加上术中出血,手术创口疼痛等原因,可出现低血压。患者进入病房后要严格观察体征变化,每1h测BP、P、R各一次,接好导尿管,肢体抬高,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记录每小时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
4.2.2 预防褥疮发生 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应注意,在患肢制动前提下,将髋部整个托起,使臀部离开床面,解除骶尾部压迫,并按摩局部,每2~4h1次,大小便后,要擦干局部,防止局部潮湿刺激,保持床面平整干燥,无渣屑。
4.2.3 防止呼吸道泌尿系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嘱患者深呼吸做有效咳嗽,轻拍背部以助排痰,痰黏者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次。嘱病人多饮水,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保持会清洁,每日清洗1~2次,以预防泌尿系感染。
4.2.4 其他 人工关节置换病人的年龄偏高,应注意循环系统并发症。由于经受手术创伤后易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心功能不全,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使患者平稳渡过手术后期。观察末梢血液循环、足部温度、股动脉、足背动脉波动情况,有无栓塞性静脉炎的征象,观察远端感觉及运动功能情况,以检测坐骨神经功能。
4.3 术后肢体康复锻炼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指导病人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静止性等长收缩,踝关节背伸跖屈及伸屈足趾。在锻炼中,常因伤口疼痛而不愿主动合作,因此护士要做耐心地说服解释工作,要使每个病人都明白,加强康复期的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防止肢体肌肉失用萎缩,关节僵硬,并能防止老年患者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组病例在护理指导下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患肢血运良好,没有明显肿胀。术后1周均能在床上进行伸屈膝和踝关节活动,均在术后2~3周出院。出院后让患者掌握屈髋锻炼要领,术后6~8周以内不宜久坐及术侧侧卧位。每天俯卧2~3次,每次10min。避免在不平整路面行走,避免翘“二郎腿”动作和坐低凳子,不坐软沙发,不下蹲,不爬陡坡。6周内避免屈髋超过90°,髂关节内收内旋位时自座位站起,避免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情况下,身体向术侧倾斜,上下楼时,上楼健侧在前,下楼患侧在前。一般大约2个月后可弃拐行走,完全负重要在术后3个月,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来院复诊。
5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越来越多。随着手术技能的提高,术后康复日益显得重要,康复不仅与疾病本身和手术操作技术有关,还与患者的信心、精神状态及对康复治疗配合程度密切相关[2]。由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除有疼痛还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病人入院后需牵引、关节置换手术。因此,出现对手术的恐惧和术后疗效的担忧等心理障碍,此时的心理护理尤其是为重要。因此,护士应耐心细致地观察病人心理特征,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开导等心理护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消除顾虑,以积极的态度愉快地配合治疗和锻炼,有利于功能恢复。
功能锻炼可增加肌力,有利于关节稳定。术后的早期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力量,预防肌腱及关节囊粘连和挛缩,软化瘢痕,恢复关节和肢体的功能。满足日常生活动作及部分社会活动参与的需要。但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指导病人循序渐进。因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有较长期的关节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及骨关节僵硬,患者的功能水平只能逐渐提高,切忌操之过急,以免发生不应有的损伤。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颈椎手术 护理 康复
复杂性颈椎疾病,如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椎体肿瘤和颈椎骨折脱位,常需进行手术治疗。颈椎手术风险大,而且此类手术易发生颈深部血肿、术后切口感染、植骨块脱落、进食时呛咳或窒息、声音嘶哑等并发症。所以术后护理对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行颈椎手术57例患者术后实施整体护理和康复训练,研究患者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行颈椎手术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岁;术前根据病史、体征、颈椎x线片及磁共振(mri)检查明确手术适应症。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2例,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脊髓横断4例,完全性脊髓损伤7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9例,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颈椎管狭窄5例,颈椎肿瘤5例。临床表现均以胸背痛或双上肢不同程度麻木、无力为主。18例给予临床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39例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措施作为研究组。
1.2 手术治疗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型颈椎病的17分评分法,术前评分重度joa<7分12例;中度评分8~12分32例;轻度13~16分13例。手术方法颈椎前路手术11例,前路颈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颈椎前路植骨内固定术14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4例,颈椎后路+前路手术6例。全身麻醉41例,局部麻醉16例。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颈椎病疗效标准,痊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为痊愈+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个月后随访,对2组患者颈椎手术后护理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2组临床护理与康复效果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行手术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掌握患者家庭文化背景、心理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实施方案。手术前进行探访,向患者说明手术治疗情况以及注意事项,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术中、术后治疗、护理中的相关问题,详细介绍麻醉后反应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手术具有科学评判的态度,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消除紧张情绪。交谈中善于观察患者的言谈和面部表情,真正掌握患者的心态,适当给予心理疏导,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关键,只有加强护患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术中配合默契。
3.2 生命体征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术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维持足够的血容量,保证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保证脊髓血供。严密监测患者术后体温变化,颈椎损伤造成损伤平面以下交感神经系统突然脱离高级中枢的控制,体温调节障碍,发汗功能丧失,若体温异常,及时对症处理。防止患者引流管脱出,每30分钟挤压引流管1次,观察通畅情况。术后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更换伤口敷料,遵医嘱予以实验室检查。观察颈部伤口敷料渗出、有无肿胀,如渗出多应通知医生及时更换[2]。
3.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的关键在于防止颈椎过度伸屈旋转,造成植骨块脱落。术后带患者麻醉清醒后,术后平卧硬板床约4 h,保持患者头肩和髋部同一平面,固定颈椎不动。术后1 d内,尽量减少头颈部的活动次数和幅度,以减少植骨块的震动和脱落。植骨块部分滑脱与搬运不当及颈部制动控制不严有关。如植骨块压迫食管或气管,可引起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严重者可造成气管食道瘘,需手术取出。如果在翻身时突然出现呼吸抑制,应立即将患者放平。
3.4 术后呼吸护理 术后易发生颈深部血肿、植骨块压迫气管、喉头水肿及进食时呛咳或窒息等。术后24 h内床边必须备气管切开包,严密观察呼吸情况。注意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血压、心率等变化,特别是夜间患者入睡后,有异常时应警惕出现呼吸抑制的可能,并及时尽量唤醒患者。
3.5 术后回访 术后1~2 d后,回访患者,查阅病历,直接观察患者术后恢复状态,了解患者后镇痛情况,局部刺激,术后不适等护理问题,并帮助解决给予术后康复指导,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待患者恢复后,征询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护理康复研究,无患者出现感染和并发症。
4 讨论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促进现代护理模式由传统的按医嘱单纯疾病护理程序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1]。现代临床护理体现为因人施护,因病施护,因需施护,这种对患者进行多方位、全方面的护理是顺应现代护理模式转变的必然结果,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完善护患关系。整体护理打破传统的功能制,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形成手术、护理与康复一体化的系统治疗方案[1]。
颈椎疾病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康复,护理在促进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术后严密预防并发症,进行系统功能康复训练。通过制动,使颈部肌肉休息,缓解疼痛。术后颈部椎管的血肿上延,颈髓广泛严重的水肿或植骨块脱落入椎管,均可压迫呼吸中枢导致中枢性呼吸抑制,限制颈部过度活动,减少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和突出物间的摩擦,减轻水肿;维持颈部正常,减少颈椎间盘的劳损,减慢退变。颈髓损伤致呼吸肌麻痹, 收缩力减弱或丧失,使得肺通气功能障碍致外周性呼吸抑制。常见于患者突然改变, 颈椎过度伸屈与旋转,使植骨块受挤压而脱出;夜间熟睡后在原有血肿、水肿的基础上,迷走神经的兴奋加重了呼吸肌的麻痹,诱发呼吸抑制。因此,颈椎病患者术后2周内,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呼吸状况等情况,做好护理,有效及时地控制患者病情。术前评估患者明确治疗目的,术前的训练为患者耐受手术,减少并发症做了充分准备[3]。此外,患者病房应空气新鲜、对流,保持湿度60%~70%,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指导并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深呼吸,练习腹式呼吸,幅度由小到大,使肺活量逐渐增加。患者排便问题也需尤为注意,特别是高位截瘫患者,因神经系统受损而发生尿潴留,故需长期留置导尿管,易造成泌尿系感染与结石。护理上鼓励患者增加日饮水量,每日擦洗会阴、冲洗膀胱,在为患者翻身时,保持尿管和身体的同步运动, 以便减轻尿管刺激引起的不适。便秘或大便失禁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教育,嘱其增加饮水量外,要多摄入含粗纤维素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环形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防治便秘。顽固性便秘患者给予开塞露刺激排便或口服药物治疗。术后疼痛也是影响患者康复的主要原因[4],大部分患者都希望疼痛减轻,此时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细致观察对疼痛的反应,及时准确地进行疼痛评估,指导患者正确表达疼痛的程度,根据患者的情况积极采取措施。一般的疼痛,可采取聊天、听音乐、利用视觉或触觉分散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对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给予药物镇痛。而且可以尽量预防性地提前给药,减轻患者的痛苦。使用静脉镇痛泵过程中,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不舒适问题时,暂时关闭镇痛泵,观察上述症状有无缓解,结合患者的疼痛程度决定是否继续使用镇痛泵。
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本着以患者为中心,注意观察患者状态,护理人员运用掌握的术前和术后可能的并发症知识,及时发现隐患,减少或预防灾难性后果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正确指导训练,是提高康复水平的保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242244.
2 祁金梅.颈椎脊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5,4:17.
篇8
【关键词】语言艺术;心理护理;康复护理
语言是人们心灵的声音,是护士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护理工作者文化修养,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作为一名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语言的表达上要讲究艺术,要注意科学地运用语言艺术,它在心理及康复护理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1 语言艺术
1.1 礼貌性语言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也能把人说笑”由此可见礼貌性语言的作用。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应使用礼貌性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美的积极效应,使其产生愉快与欣慰的情感,从而发挥语言治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如在给患者静脉穿刺失败时,此时说声“实在对不起,给您增加痛苦了,请您再忍耐一下,我一定尽力。”患者听到这些礼貌、温馨的语言,穿刺部位的疼痛就会减轻很多。
1.2 称呼性语言 不论任何人,对自己的称呼是很敏感的。患者在和护士交谈时,总是以一定的身份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护士和患者交谈时,要讲究语言的礼节和谦逊,对老年人,如称呼“张大爷请打针”或“李大娘请用药”,患者反映就不同。对同辈,言辞以亲切、自然为宜,不宜过于一本正经。在病房切不可用床号代替患者的称呼。
1.3 安慰性语言 当患者来到医院后,由于疾病的折磨,生活习惯,病房气味,饮食、睡眠等都不适应,同时对病情及预后心里没底,对医院的各种检查,治疗项目不了解,都可产生紧张心理,往往表现出担心与害怕情绪,此时护士应采取安慰性的语言。对新入院患者:李大爷或张老师,我给您介绍一下病区环境等等。我叫王某某,是您的责任护士,您如有什么事,请直接找我,我会帮助您的。对伤残患者:伤残患者多毫无思想准备,沉重的打击使患者长久难以适应,此类患者多脾气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对这种患者应掌握语言的分寸,此时,要多加疏导鼓励。护士可以这样说:“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是不可挽回的,您要面对现实,坚强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样的话听起来能给人一种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1.4 解释性语言 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吃药、打针等,都存在很多不明白,总希望护士给予耐心的解释,以消除疑虑,而解释的语言美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它能帮助患者认识疾病,解除恐惧心理,消除紧张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对手术患者应这样说:“某某同志或先生,明日某医生为您做手术,您有什么疑问和要求吗?请不要紧张和害怕,象您这样的手术我们医院做过多次,医生经验丰富,手术安排很仔细。手术前会给您打麻药,手术时不会有疼痛,今晚早点睡觉,好好信息。”对术后的患者这样说:“您血压稳定后,要早期下床活动,能预防早期肠粘连,有利于伤口早期愈合”。患者一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自觉地配合护理工作。对危重患者家属应解释说:“你们不要过分焦虑,他病的很重,我们已经全力抢救。你们的心情我们能理解,只要有希望,我们也会尽一切努力来抢救。”这样的语言能给患者家属以最大的宽慰。
2 语言在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也是护士心灵的体现,具有美好心灵的护士与患者谈话时,往往能选择出美好的语言,在患者心中激起美好的感情,使千差万别的患者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2]。
2.1 语言是心理护理与康复护理的重要手段 当一个人脱离了正常生活,带着病痛来到医院时,常常是处于一种陌生、恐惧、抑郁、痛苦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对医务人员的每一句话,患者都是洗耳恭听,而且极为敏感,在护理工作中,无论多忙,都不能忽视解释工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可以减少误会,增加护患之间的互相理解,使患者配合,增强治愈的信心。
2.2 护士语言具有科学性和保护性 文雅、和美、科学的语言给患者安慰、信任、鼓舞。有的患者病情较重,担心预后不佳,护士应体谅患者心理与身体的痛苦。
2.3 语言可以给患者带来温暖和希望 美好的语言会给患者带来温暖,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与力量,会给他们的家庭送去欢乐与幸福。语言有助于治病,也可导致病情的变化。如一些高血压患者受到刺激后会出现脑血管意外,心脏患者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重者会出现猝死。俗语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对疾病可以起到药物所不能代替的作用[3]。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语言艺术贯穿于心身护理的始终,护士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要善于交谈和疏导,及时把握患者的心理趋势,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否则恶语刺激会起致病作用,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心身护理的效果。总之,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语言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护士要尽善尽美的实现护理的整体美,提高语言艺术,充分发挥语言的心理作用,不断地创新和应用,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达到心身护理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李万珍,潘玉梅.心理护理中护士的心理反馈作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2):1437.
篇9
随着护理模式由只重视“病”转向重视“人”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我们又开展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患者实行全程优质服务。每个人包括患者都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健康除了受生物性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社会环境、精神、文化、经济、年龄、家庭、心理状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又因她们不懂人体生理结构,缺乏恢复健康知识,所以影响术后健康恢复,尤其体现在妇科再次手术病人身上。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从2005年-2008年3年间,我院妇科共收两次以上手术病人共128例。其中剖宫颈产36例,子宫全切12例,子宫次切30例,卵巢瘤切除20例,宫外孕切除术30例。一律采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时对病人进行护理。
2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1 术前心理分析
2.1.1 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因为她们做过一次手术,有的做过2次甚至3次,所以怕开刀、怕出血、怕切口不愈合、怕手术效果不好,担心手术会不会出现意外及并发症等。精神极度紧张,自我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易怒,发脾气。
2.1.2 妇科手术对病人而言是身心两方面的应激,由于病人对生殖器官的认识不足,若经妇科手术切除卵巢或子宫后,担心失去女性特征。
2.2 护理措施
患者最基本要求是安全,不出现意外,这固然要靠精湛医护技术作保证,但同时也必须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来促成,因此我们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表现出充分的自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说一笑都应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在和她们交往中有意介绍主治医师和麻醉师情况。耐心倾听她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用友善亲切、同情的言语不厌其烦地为其解释。请已做过同种手术病人和他们交流、激发她们意志,建立起信心,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的患者情绪稳定,较好地配合手术。
2.3 术前健康教育
2.3.1 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女人生殖器官和术后对身体影响,得到家人的支持,以减少心理压力。
2.3.2 让患者戒烟戒酒以减少术后咳嗽和影响麻醉效果。
2.3.3 介绍患者吃易消化、高营养、含维生素丰富食物,有利于术后恢复。
3 术后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1)术后疼痛的心理:一般术后疼痛6小时出现,但第二次手术病人有的术后1小时就出现疼痛。这种情况就看我们护士的护理水平,护士的心理素质。
(2)护理措施:我们护士应了解麻醉作用消失时间,伤口疼痛的程度,有无恶心、呕吐反应。护理原则是因人施护,掌握病人性格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工作及医疗咨询,帮助病人消除顾虑,丢掉包袱,同时使病人感到医务人员的亲近和依赖,精神舒坦。医护人员的语言对疼痛症状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良好的语言能使病人精神振奋,促进抗痛。
(3)悲观、消抑郁的心理:患者身体逐渐恢复,但对自己所患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宫外孕,子宫全切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未生育过的,终日闷闷不乐,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谈,活动减少,对医护人员的帮助要求增多,猜疑心很重,主观感觉异常,甚至怀疑病是不是医生诊断错了,对前景忧心忡忡,消极厌世,对治疗失去信心,不能很好配合治疗。
(4)护理措施:主要是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关心体贴病人,调整病人积极向上的心态,振作精神,让家属及亲属安慰她,配合治疗。告诉她只有心胸开阔,乐观,保持良好心态,才有利于健康。
(5)术后健康教育
1)术后:全麻的患者要去枕平卧,头偏一侧,防止发生呕吐;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的去枕平卧1.6-8小时,垫枕头过早会引起头痛。
2)术后活动:患者回房间后下肢一般1-1.5小时后逐渐恢复知觉,如自己腿有知觉,就让患者自己活动一下,让家属帮助按摩一下,后腰及尾骨突出处,以免压出褥疮;10小时后可以翻身活动;第二天患者取半卧,导尿管取下后可以下床活动。
3)术后饮食:术后当日禁食水,术后1-2日进流食,忌牛奶、糖等产后食物,防止肠胀气,以后逐渐改为高热、高蛋、高纤维素的半流质和普通饮食。
4 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是由生理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这三个既相对又互相联系的部分组成。
(1)加强心理护理,增进护患关系:医护语言对患者心理有重要影响;医护语言对患者有治疗作用;心理护理主要就是通过语言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舒心。亲切和蔼的语言可使患者的病情缓解,早日康复;护士一定要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灵活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规范性、幽默性、情感性、道德性的特异,使良好的语言在医疗和护理中产生积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围术期;全期护理;肛肠外科;术后康复;自护能力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157
肛肠外科手术是治疗肛肠疾病的常用方法, 围术期给予良好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围术期全期护理对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110例肛肠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5例。观察组男30例, 女25例,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55.1±5.7)岁;疾病类型:直肠癌26例, 痔疮15例, 肛周脓肿10例, 肛瘘4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6例, 年龄22~73岁, 平均年龄(55.7±5.9)岁;疾病类型:直肠癌28例, 痔疮14例, 肛周脓肿10例, 肛瘘3例。本次所有入选对象均择期接受手术治疗;排除认知障碍、意识障碍及语言障碍患者;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及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常规准备、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及术后基础护理等。观察组给予围术期全期护理, 主要内容如下:①术前护理。手术前1 d加强病房巡视, 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心理情况, 主动与患者沟通, 向患者介绍手术医师资历、医院先进设备、手术流程等, 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并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优势、手术配合内容、注意事项等, 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并做好患者术前饮食指导、肠道准备工作。②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可与患者进行一个简短的交流,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手术室环境;可通过安慰、鼓励性的语言以及轻握患者双手等动作增加患者信任度, 减轻不适感;帮助患者取适当手术, 协助麻醉师进行麻醉, 密切观察术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术后认真清点手术器械、纱布、缝针等。③术后护理。术后将患者安全转送至病房, 转送途中加强保暖;患者清醒后了解其护理需求给予个体化的护理;术后加强随访, 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及健康指导。
1. 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采用VAS疼痛评分[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分值为0~10分,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剧烈疼痛。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EA)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护理概念、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以及健康知识水平等, 分值越高, 表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VAS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 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为(118.8±5.1)分, 对照组为(90.6±5.3)分, 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总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肛肠疾病为临床常见病, 主要包括从结肠至范围内的疾病, 手术为常用治疗手段。肛肠外科手术因手术部位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手术难度大且术后恢复慢, 因此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 医院护理模式也开始由被动护理向主动护理过渡, 在护理工作中将患者作为工作中心[2]。围术期全期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 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的护理服务, 可有效缓解患者术前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提高术中配合性, 促进其术后康复;且术后加强随访, 给予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及生活指导, 可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自护能力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围术期全期护理在肛肠外科患者中应用, 不仅可促进其术后康复, 还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惠昱.肛肠外科患者的人性化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8):21-22.
- 上一篇:幼儿数学启蒙教育方法
- 下一篇: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