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外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危机 危机恢复 经济政策
2008年10月,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危机爆发,使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了两难困境:真正走出危机,须在实体经济、金融和财政等各方面切实作出努力,清理债务问题的举措将拖累经济恢复的进程。这必然造成全球危机恢复过程的长期性。中国央行以最大规模持有美国房地产次级债债券,即刻用前所未有的货币性扩张政策挽救了全球经济,然而,我们中国经济却为此付出了史无前例的结构性代价,诸如恶性房地产价格、恶性债务等等。目前全球经济陷入氏期恢复期冲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自然是紧缩的。如何针对目前危机恢复阶段的全球经济形势萎缩的情况,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得到了我国经济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目前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在美国,私债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在欧洲,很多欧州国家多年来财政赤字高悬,并用此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加之私人机构购买并持有大部分政府的债务,致使债务危机迅速向私人部门转移,私债危机普遍存在。债务危机在实体经济方面的表现,便是长期过低的国民储蓄率。为此,发达经济体必须提高其储蓄率来克服经济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一定会影响经济恢复的进程,延缓经济苏复的步伐。债务危机表现在金融领域,便是过高的杠杆化。债务危机表现在政府部门,便是较高的财政赤字率和债务率。如若平衡预算,必须减少支出,增加税收。但这一举措的最终结果果就是压缩需求,使失业增加。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的恢复,更难带来和谐稳定的局面。
2、国内外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1、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长期恢复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自然是紧缩的。全球实际消费能力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出口量,外贸出口的下降意味着国外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在下降。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必然呈缩小之势。我们在没有革新现在技术的基础上不得已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来争取市场份额,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随着政策紧缩与房地产调控的继续实施,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僵局。这对于未来的房地产投资将会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是由于国外市场萎缩,生产成本上升,有很多是实实在在的损失。过去,中国经济可以依靠制造业强大的成本优势来获取全球市场的美元盈余,所以,中国官方外汇储备不需要增值保值,就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增长,也就是,中国官方外汇储备既便那时候出现亏损,也都可以迅速依靠大量贸易盈余来解决亏损。可是,目前中国的制造业成本正在逐步输给韩国、印度和越南等地区。随着货币政策的扩张,我们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以上都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2.2、国内外经济形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中国经济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是具有机遇的,第一,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是通胀,但我国的粮食连续几年丰产。虽然猪肉价格涨速比较快,但总体而言,未来食品价格走势还是可控的。第二,输入性通胀虽然在2011年比较厉害,但是最近因为欧债危机重启,美元对欧元可能走强,同时最近油价以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回落,因此中国经济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望减轻。随着CPI的下降,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的空间就比较有限。第三,2011年以来,考虑到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我国的外需今后将面临较大负面冲击。虽然我国商品贸易顺差呈缩小之势,但是,由于国内需求也在收缩,全年顺差规模不会下降太多,对GDP的负面冲击也不会太大。就国内而言,食品价格尽管难以预测但快速上升的局面基本不会出现。
3、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考虑到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等不利因素,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应致力于在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3.1、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呈不断下滑趋势,我们应该保持宏观调控政策中性,尤其不应该再推出紧缩性政策措施。目前我们对未来经济走势具有预测性,提出灵活性的政策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似乎还没有必要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可以考虑,在保证人民币贷款的前提下,适当放松调整流动性的力度,让新增贷款略有增加。这样,可以避免紧缩政策的自我强化风险,缓解大企业以延期支付方式对小企业的资金链的进一步挤压,避免出现大面积三角债现象。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收入增长远高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增大财政政策的刺激力度可能是可行的。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小企业的减税力度,如降低营业税税率、推动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进一步降低小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进一步下调小微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等。
3.2、优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
鉴于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逐渐转向内需为主,并且,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内需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仍将是投资,对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问题,我们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其中,投资资金来源结构问题,尤须引起注意。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可以有力地支持工业化投资,但支持城镇化投资的力度不强。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这样的金融体系,适应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发展方式,但却很难支撑以城镇化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在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投资。这些投资规模巨大、期限很长、可持续性不确定,且风险集中,如果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来提供资金,或者来源不足,或者风险甚大。
鉴于此,政府和市场应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领域,其中包括用市场化的手段解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让地方政府掌握更多的财力,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推进地方政府直接发债,应当给予重视。
3.3、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要调整中国经济结构,三方面的改革是不叮或缺的。第一个方面是两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改革,第一个层次是在政府、居民和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第一是政府降低居民部门面临的整体税负,第二就是政府要求国有企业上缴更多的红利,并且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转移给居民,譬如说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纠正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服务业。最后一个层次的改革就是当前中国国内各种要素价格都应该市场化,要素不单包括能源、生产要素、土地,还包括资金,资金的价格就是汇率和利率。只有这些要素充分市场化,我们的经济才能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转向集约型的增长模式,中国出口的产品也才能更好地反应它的比较优势。这些改革到位了,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也就下来了。同时在各种价格市场化的前提下,对外资不要给那么多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这样双顺差自然就会减弱。所以我觉得这三方面的改革都很重要。一方面要看中央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一方面也要看有没有比较好的外部环境。
4、小结
尽管国内经济下滑趋势已有显现,但由于国内外形势高度不确定,目前物价上涨水平仍处于高位,我们仍须对物价上涨保持高度警惕。在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叠加作用下,经济增长已经出现减速迹象,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实际消费增幅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保持平稳,但增速下降势头已初现端倪。宏观经济政策依然以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搭配的提法为好。同时,我们应更为密切注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篇2
(一)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居高不下。已经爆发了一年多来的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业倒闭危机频现、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股市持续低迷,高度的信用风险出现在各国金融系统。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出手大力干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英国、日本等国纷纷巨额注资金融系统,力争挽救脆弱的金融系统,降低系统性风险。随着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再次引发全球股市、期货市场的全面下跌,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次债危机对于全球金融系统的冲击,增加了次债影响和金融市场调整的时间、程度的不确定性。
(二)原油、粮食价格震荡回落,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暂时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但未来走势不明朗。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在突破每桶145美元后,受沙特增产、世界经济疲软对石油需求减少、美元汇率较稳定的影响,油价一路走低,于10月16日盘中跌破70美元大关。受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加、中国和印度大豆产量创下新高、泰国和越南大米丰收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回落。短期看来,受全球经济放缓和供给增加的影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回调,输入型通胀压力暂时减缓,但初级产品价格未来走势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虽然增长减缓,但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仍存在较强劲的需求;如果价格持续下跌,原油供给可能出现下降;而飓风等自然灾害以及大国利益权衡等政治因素也为油价走势增加了变数。
(三)世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发达经济体增长集体放缓,部分国家或地区面临衰退风险:2008年二季度日本实际GDP环比下降0.6%,同比下降2.4%,9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出历史新低。欧盟主要成员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地区GDP环比都出现下降,二季度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GDP萎缩0.5%,法国GDP环比下降0.3%,意大利GDP初值环比下降0.3%;欧盟和欧元区“经济信心指数”双双大幅下降,通胀率创出16年来新高,英国GFK、法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创出历史新低。美国8月份失业率达6.1%,创4年来新高。新兴经济体“硬着陆”风险加大:越南几乎陷入经济危机;印度卢比、泰铢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贬值;泰国政局变动更加剧了经济下滑;二季度俄罗斯GDP增幅7.5%,低于经济学家预计和一季度增长,对2008年通胀预期也由此前的10.5%上调至11.8%。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出口下降、通胀率高、金融风险加剧等问题。
2008年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预测值概览中,将其对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3.9%。
二、国内经济持续调整,改革、调控双管齐下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进入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持续回落,随着CPI的回落,预期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将会适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推出“减税让民”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一)三大需求集体调整,国内经济增长将持续回落。工业和房地产业的不景气带来了投资的下滑,随着物价涨幅的回落,名义投资增速也将会向实际投资量增长回归;股市和楼市的持续低迷、居民收入增速的放缓、物价涨幅回落将影响下半年消费的稳定增长;虽然国家已出台促进出口的相关政策,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但外需的疲软、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等因素导致出口增长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三大需求同时面临调整,国内经济将持续回落。
(二)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体制改革时机显现。今年以来,国家实施的“一保一控”政策初见成效,CPI实现稳步回落。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央行于9月15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紧接着又于10月8日再将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下调了0.27个百分点,并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始向市场注入资金,这些调整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并增强宏观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在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减小、CPI呈现稳步回调以及PPI和CPI倒挂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的情况下,预期国家将会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适当放松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和管制,理顺价格形成机制。在经济下行周期,为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经济保持稳步增长,预期国家将实施灵活的财政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提高个税起征点等政策的出台。同时,为了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地方政府纷纷出手,通过上大项目、加快生产自救等方式扩大投资,甚至以行政方式干预经济运行,这些措施的推出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三、京津一体化,加速京津冀地区发展
随着京津城际高速列车的开通运行,京津“半小时交通圈”成功建成,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大城市作为双核的都市圈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京津两地联手,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共享、配置,双核的极化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省市的辐射作用,加速了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今年,在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重要经济增长区生产放缓、企业生存困难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纷纷倒闭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京津冀经济圈的稳定发展就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充分发挥独有的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借助国家给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改革试点的机会,抓住奥运会给北京带来的全球化契机;加快经济圈内的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京津冀经济圈势必将成为今年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后奥运时代,北京将面临新起点
篇3
[关键词]内外失衡;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3-0007-05
近年来,泡沫经济已经取代经济衰退成为经济增长的梦魇。从1990年泡沫经济崩溃至今的十几年,日本经济一直在不景气中挣扎。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发的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大批金融机构的亏损甚至破产。当前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以股票和房地产为载体的资产价格暴涨,尽管货币政策当局已经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资产价格反倒出现了逆势上扬的现象。本文研究我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是否存在泡沫,以及其形成机制,进而提出调控建议。文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分析我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泛起;第二部分研究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和根本原因;第三部分分析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的可能影响和后果;最后一部分是调控建议和措施。
一、中国当前资产价格飙升和泡沫泛起
中国以股票和房地产为载体的资产价格持续飙升已经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现象。股票市场自2006年初以来更是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各种股价指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上涨了将近5倍。关于当前资产价格暴涨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资产价格暴涨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资产价格暴涨说明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泡沫。一般来说,资产价格泡沫是指资产价格严重偏离实体经济,暴涨然后再暴跌的过程。Kunio Okina,Masaaki Shirakawa和Shigenori Shiratsuka(2001)在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中指出,泡沫经济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经济过热以及货币和信贷的大规模增加。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中国当前资产价格暴涨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资产价格泡沫。
我国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飙升始于2006年初。2005年底以上证综合指数衡量的股票价格仅为1161点,但自2006年初起股价指数一路飙升,至2007年9月,已经增至5552点,上涨了将近5倍,而以深圳成份指数衡量的股价指数上涨速度更为迅速,从2005年底到2007年9月上涨了将近7倍,资产价格上升速度远远高于日本1985-1990年泡沫经济产生和膨胀时期日经指数的上涨速度(见表1)。从股票市场市盈率来看,2007年5月上交所A股平均市盈率为42.8,其中工业股为37.9,商业股为74.2,公用事业股为49.3,房地产类股票为70.4,综合类股票为44.8(张俊伟,2007)。这远远要高于日本泡沫经济发生和高涨时期的市盈率(见表1)。而我国房地产价格自2003年以来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价格在政府调控中逆势上扬,2007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同比增长10.5%。
中国经济一直着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2003年以来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2007年初以来经济过热趋势日益明显,CPI持续攀升,2007年11月CPI同比增长6.9%,是11年来的最高水平,而同期美国和欧元区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日本CPI同比增长率基本维持在零或负值的水平。从2001年以来我国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一直保持17%左右。商业银行信贷水平几乎和货币供给M2保持着同样的增长水平。尤其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更甚,200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住宅贷款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5.99%和59.19%,远远高于同期金融机构贷款13.06%年均增速,也远远高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的增长速度(见表2)。
表1 和表2数据表明当前我国资产价格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长速度,以2006为例,GDP和M2增速分别为10.7%和15.67%,CPI同比增长1.5%,而股票价格指数在2006年一年内则上涨了212%,这说明当前资产价格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经济基本面的支撑,偏离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通过与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速度已以及宏观经济数据比较,本文认为我国当前资产价格上的涨速度已经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这说明中国资产价格飙升中隐藏着严重的泡沫。
2007年以来我国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六次提高贷款利率,但资产价格仍然还在逆势上扬,这进一步说明我国资产价格泡沫正处于非理性的迅速飙升和暴涨阶段。
二、我国当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
一般说来,泡沫经济的形成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宏观经运行良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主体对于经济发展有一种乐观的预期。第二,经济体有大量的过剩资金,这些资金可能源自国内也可能源自国外或者兼而有之,这是泡沫经济膨胀的基础。第三,引发泡沫经济的条件,这可能包括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政策或者外资的涌入等(三木谷良一,1998)。
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所营造的乐观预期为泡沫经济的泛起提供了温床。而经济内外失衡则成为泡沫经济发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内外失衡表现为内部超额储蓄以及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这就使宏观经济充斥着过剩的流动性,在缺乏有效投资渠道以及较强投机心理的作用之下,过剩的资金使得泡沫经济的形成具备了基本条件(见图1)。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多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则为泡沫经济膨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直到2007年CPI大幅上升以后,我国货币政策当局才开始紧缩货币,受时滞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当前泡沫抑制作用有限。这也说明仅仅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泡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研究泡沫形成的根本原因,采取各种措施从源头抑制泡沫的膨胀(见图1)。
图1描述了当前我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具体说来,我国当前以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泡沫经济泛起和膨胀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我国国民储蓄持续走高
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而且从2000年后急剧升高,到2005年已达到48%,将近占国民总产值的一半(见图2)。高额储蓄为泡沫经济形成提供了大量的过剩资金,只要资产市场具有良好的预期,追逐高额利润的巨额过剩资金就会进入资产市场。尤其是在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远远低于资产市场投机收益率的情形下,巨额过剩资金更是大规模进入资产市场。
高额储蓄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经济转型期的制度缺失造成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完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只得进行预防性储蓄降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由于转型经济过程中对微观主体的投资限制较多,以及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导致大量的资金只得进行储蓄。
第二,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
根据宏观经济恒等式,与国内高额储蓄相对应的是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贸易盈余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3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远远高于“适当”规模。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增加,尽管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各种冲销措施,但是对于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来说则是杯水车薪,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之下,货币供给成倍增加。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的统计数据,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1%,进口同比增长19.1%。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增长758亿美元,同比增长68.97%。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只要顺差在增加,外汇储备就会增加,货币供给就会增加,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就会进一步加剧,这就为泡沫的泛起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基础。
第三,国际资本净流入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相互强化
贸易盈余的不断扩大,导致美元等外币资产的供给增加,这就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得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和预期。尤其是当前美中存款利差收窄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这种背景之下,国际游资不断流入中国,这些资金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推动着中国股价和房价的上升。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利用外资已经占到全国利用外资比重的五分之一。这些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外资利润高达100%以上,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之下,更多的外资涌入中国,这对国内房价的上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勃和高波(2007)对国际资本流动和房地产价格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推论。由于股票具有交易便利等投资特性,更是成为国际资本的投机对象。2007年1-9月,国际资本净流入达到1243亿美元,占同期贸易顺差的66.82%(见图3)。国际资本净流入加大了对人民币的需求,进而强化了人民升值的预期,形成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资本净流入的正向循环。
第四,长期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确立了“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与此对应,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奉行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低利率政策之下,由于储蓄收益较低,尤其是在当前CPI大幅上升之下,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实际为负,一旦国内资产市场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大量高额储蓄和国际游资就会进入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甚至一些原本用于实体经济投资的资金在资产高额回报率的吸引之下也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泡沫经济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第五,银行信贷扩张
每一个泡沫经济背后都一定有大量的银行借贷资金的支持,它是泡沫经济形成的助推力。尤其是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是造成其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的重要原因。如果银行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或者是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资产,那么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将提高银行资本的规模,从而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和盈利状况。因此,银行将进一步扩大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价格。这一过程循环往复,使得房地产价格日益偏离实际均衡价格,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类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比重,从2000年的6.04%上升至2005年的15.5%,已经超过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12.1%的比率。这一方面为资产价格飙升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向商业银行的集中。
上述各种因素都增加了国内资金的供给,提高了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为泡沫经济形成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在预期乐观的情形下,过剩资金涌入资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泛起和膨胀,这就导致了投机资本的高额利润,致使过剩资金进一步进入,在自我强化的预期之下,资产价格泡沫逐渐膨胀。
三、我国资产价格泡沫崩溃的可能影响
在紧缩的经济政策之下,如果泡沫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其可能会迅速走向破灭。根据我国当前泡沫经济形成机制,如果泡沫破灭,势必会对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长期发展带来重创。
泡沫经济时期,房地产贷款占商业银行信贷较高比例,因此房地产泡沫经济崩溃以后最大的受害者是银行,而银行又会将危机传递给整个社会。泡沫经济崩溃可能带来如下的恶性循环:泡沫经济破灭―经济不景气―低利率―资本外流―需求低迷―银行呆账和坏账增加―维持低利率―资金不回流―需求更低迷―银行危机―经济衰退。IMF(2000), Bordo和 Jeanne (2002), Borio 和 Lowe (2002)等的研究也表明资产价格泡沫会对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造成恶劣影响。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后的长期经济萧条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而2007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给美国带来了次贷危机,其直接影响是导致大批金融机构的亏损甚至破产,而间接影响则致使美国和世界处于经济衰退的边缘。
从当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贷款看,2004到2006年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贷款占其贷款总余额比例不断上升,个别银行房地产贷款总额已经占到贷款总额的20%以上(见表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如果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灭,必将会带来大规模的不良债权,泡沫破灭对金融机构所造成的危害可能要远甚于日本。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在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转变。而这一转变能否完成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尤其是居民消费率下降更多,2005年已经降至38.7%。我国消费率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远远低于印度水平(见表4)。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市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房地产已经成为居民家庭价值量最大的财产。如果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我国居民就会面临着资产大幅缩水,这会导致已经持续降低的消费水平进一步下降,使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尤难实现,并将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
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调控资产价格暴涨,我国当前泡沫经济膨胀的形成机制以及日本等国家泡沫经济破灭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如下的调控建议。
四、调控建议
(一)促进经济内外均衡的实现,这是阻止泡沫经济恶化的根本途径
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泡沫经济的迅速破灭就是因为没有采用有效措施从根本改善内外失衡,而是直接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泡沫挑破。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特点,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促进内外均衡的实现:
第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
当前的重点是完善公共支出体系,进一步建设包括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体制和教育体制等在内的制度,降低经济主体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和预防性储蓄,从而增加消费需求。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当前我国消费增加的渠道主要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促进低收入者消费的提高,进而增加总体消费需求。只要总体消费需求增加了,储蓄水平就会自然下降,外贸顺差也会得到缓解。
第二,逐步解除进口管制,从增加进口角度缓解外贸顺差的日益扩大
有人提出通过征收出口税来控制产品出口以抑制顺差扩大的建议,但是本文认为这种干预手段只适用于特殊产品出口管制,不具有普遍意义,而且不利用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较之于控制出口缓解顺差的扩大,从增加进口的角度缓解顺差的持续扩大是一个更好的渠道和方法。通过降低甚至取消进口税,逐步解除进口管制实行自由进口(当然,少数特殊产品仍需进口管制!),一定会促进进口的增加,而进口的增加不仅会缓解顺差持续扩大,而且如果进口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则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
由于当前经济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还存在诸多限制,导致居民有效投资渠道的缺乏,在预期良好的前提下,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逐渐转向股市和房地产,尤其是在股票供给有限和金融产品缺乏的前提下,股价和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是必然结果。因此,减少对微观投资主体的投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尤其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经济主体提供多元的投资渠道和丰富的金融产品就变得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居民的投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完全有可能将积累的财富引向实质生产部门,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适当的汇率政策,发挥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从当前来看,由于国际收支顺差以及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困境。一方面,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会使得中国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而且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偏低,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带来顺差的增加而不是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我国将会面临更加强大的国际压力,而且会使中国顺差进一步扩大和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鉴于各种因素的考虑,本文建议在无预期的前提下将人民币一次升值5%,这也是出口企业能够承受的一个升值水平,目的是达到抑制升值预期,减缓热钱流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实现。汇率政策本身也具有时滞效应,甚至会产生 “倒J”曲线效应,因此对于升值以后国际收支顺差没有缩小要有心理准备。
在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以及人民币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顺差必然带来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这就制约了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从长远来看,应该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实现人民币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
(四)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协调,提高货币政策在熨平经济波动中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过度扩张和突然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过度扩张可能为泡沫经济形成埋下伏笔,而突然紧缩可能会挑破泡沫,产生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因此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健和圆润的,从而提高其熨平经济波动的效应。实际上,面对经济泡沫,如果只是简单地收缩银根,必然会对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破坏,“就好比城里有房子失火,消防队不是像房子喷水,而是决堤淹城一样”(三木谷良一,1998)。因此,在紧缩货币的同时,必须采取其他政策如产业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等配合,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五)加强监管,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
在泡沫经济迹象出现以后还需要大量的后续资金才能把泡沫越吹越大,这些资金可能来自于国内,也可能来自于海外,为了防范泡沫经济的急剧膨胀,需要加强资金流向监管。对于金融监管当局来说,在资产价格迅速膨胀的危险时期,必须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监管和调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自身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和风险规避能力,才能在泡沫破灭时将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Bordo, Michael and Olivier Jeanne.Boom-Bust in Asset Prices, Economic Instability,and Monetary Policy[R].NBER Working Paper No.8966,June, 2002.
[2]Borio, Claudio and Philip Lowe.Asset Prices,Financial and Monetary Stability:Exploring the Nexus[R].B1S Working Paper No.114,July,2002.
[3] IMF.Asset Prices and Business Cycle[J].World Economic Outlook,Washington,DC,May, 2000.
[4]Kunio Okina, Masaaki Shirakawa, Shigenori Shiratsuka.The Asset Price Bubble and Monetary Policy: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Late 1980s and the Lessons[R].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 (Special Edition),February, 2001.
[5]李宗怡.货币政策如何应对房地产泡沫――中日比较分析 [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9).
[6]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和金融改革 [J].金融研究,1998,(6).
[7]宋 勃,高 波.国际资本流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我 国的实证检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8]孙执中.日本泡沫经济新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9]张俊伟.我国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吗?[J]. 经济研究参考,2007,(61).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its Regulation of China Asset Price Bubble un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sequilibrium
Feng Cai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篇4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各类风险明显增多……
玉兔踏雪去,金龙携春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金融经济》新年的第一期杂志与大家见面了。过去的一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美国复苏进程受阻,欧债危机烽烟再起,日本地震将经济打回原形;从国内来看,围绕控通胀出台了一系列调控物价、房价的政策并取得了初步效果,CPI、收入、楼市、股市、收藏品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一年来,《金融经济》努力贴紧形势发展变化的脉搏,有幸与各位读者、各位作者一道在国内外经济金融运行的波涛中踏浪,在收获知识、思想的同时,也收获了感情、友谊,感谢大家对杂志所给予的一如既往的关注、关爱与支持,正是大家的呵护,我们的杂志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雾里看花,芳香指路。我们将与大家一道,去关注和探究一些重大的看点:一是货币政策如何操作?去年围绕控通胀,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在操作上有所收紧,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宏观调控基调是稳中求进,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还有多少下调空间?央行会动用价格工具吗?二是物价往哪个方向走?去年11月CPI回落至4.2%,通胀压力有所释放,但由于本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特征,工资、原材料、公共服务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存在,特别是欧美宽松政策还将延续,国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短期不会改变,2012年我国物价是下降趋稳还是会重拾升势?三是我国经济增长会回落到什么水平?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前高后低,呈逐季下行的趋势,这一方面受世界经济下滑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自主调节的结果。2012年,我国GDP增速会回落到一个什么水平?增速下滑会带来什么样的矛盾和问题?四是美国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去年美国经济增长疲软,引发了二次探底的担忧,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振、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等,2012年,美国经济是振荡下行还是走向复苏?五是欧债危机能不能找到一个圆满的解决方案?欧债危机的影响持续扩大,但欧盟在解决危机方面进展缓慢,新的一年,欧盟诸国会弥合分歧、同舟共济、推动欧债危机解决方案,从而将危机国家拖出泥潭吗?六是金融风险会不会重起波浪?2009年以来的天量信贷资金投放会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现、影子银行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民间融资的底子是否真正得到了澄清?七是房地产市场向何处去?国家对房地产市场“两限”政策的效果在一些地方、一些方面确有体现,但是否意味着房价的拐点已经来临?在调控决心不变、调控政策延续的情况下,房价能否回落到百姓可承受的水平?地方政府会容忍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而拖累GDP、从而影响地方政绩吗?八是中国股市有机会吗?在龙年里,中国股市能不能一扫去年的阴霾,给大家一个飞龙在天的喜悦?
2012,让我们共同期待、一道见证。
篇5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17日,财政部正式启动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发行总额200亿元。同日,在出席论坛时表示,(1)中央积极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和开展产品创新;(2)将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3)允许以RQFII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起步金额为200亿元。
近期相关政策表明决策层正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债吸引力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此次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大、期限丰富,显示决策层希望通过借道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助于企业化解汇率风险,也有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提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结算范围扩大至全国表明前期试点基本成功。
而RQFII进入境内证券市场,短期内对A股是个利好因素,但在对A股的实际推动尚须时日。我们认为,A股的进一步表现仍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的发展,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的进展和美国经济复苏情况。RQFII的重要意义在于建立了境外人民币的回流机制,这为人民币资本账户全面开放打下了基础。
房价又现“价涨量跌”
7月,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持平和下降的城市分别有14和17个,价格同比下降和涨幅回落的城市分别有1和26个。7月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总体涨幅较上月有所回落,价格上涨都趋于平稳,但房价目前仍处于高位,且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从前期房地产调控结果来看,大中城市房屋成交价出现反弹趋势明显,同时房屋成交量萎缩。
货币政策趋于明确
7月的M1、M2和新增贷款同比增速均出现大幅回落,超出方正和市场预期。我们认为,货币和信贷增速的回落是央行贯彻7月23号讲话精神的结果,这可能是决策层对当前经济形势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和对全球经济形势恶化风险的估计不足的结果。不过,市场利率的连续下降表明定向宽松的迹象已更加明显。随着8月份通胀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明确,预计决策层将对经济走势形成一致判断,届时的货币信贷政策将更加明确。
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将延续
篇6
2009年是农历牛年。对于牛年的到来,投资者自然充满了期待。特别是股市在经过了一年多熊市后,投资者自然希望股市能够在牛年再“牛”一回。“在2000点上方过春节!在3000点上方过清明节!在4000点上方过劳动节!”以此类推,等牛年结束的时候,股市就可以站到1万点了。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股市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牛年并不代表会走出牛市,相反,牛年的股市还存在着重心继续下移的压力。当然,经过这次大跌后,股指继续下跌的空间相对有限,但股价还有下调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正好可以逢低买进股票。因此,牛年的股市应该是一个播种季节,收获还要等到来年。
A股市场难有起色
2009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仍难以走出金融危机的困扰。具体来说,有四方面因素影响股市牛年走牛。
第一,因素,即全球经济形势及周边股市环境。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也直接影响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股市在2009年难有大的起色,A股市场当然也要受到牵制。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目前A股市盈率已经非常低,但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股市市盈率相比,A股仍居全球股市市盈率首位。因此,不排除A股市盈率继续下降的可能。
第二,国内经济形势不乐观。
如今,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尽管国家启动了4万亿救市计划,2009年即使实现了GDP增长8%的目标,也是2001年以来GDP增长的最低水平。这样的基本面很难支撑A股走出牛市行情。
何况,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还有一个探底的过程。至少在2009年上半年之前,上市公司业绩难以好转。至于探底之后,在内需不能有效扩大,出口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走出“U”字型的可能性不大。相反,也许会走出“L”型。这就决定了上市公司2009年的总体业绩不会有大的好转。
第三,“大小非”问题将继续困扰A股市场。
2009年,A股市场将迎来“大小非”解禁高峰,全年新增解禁股数量将高达6872亿股,甚至超过了2008年末A股市场流通股总数,相当于再造一个A股市场。
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小非”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尤其涉及到国有股东利益,监管层一直不能正视这个问题,只寄希望于用“无形之手”来调控市场,这根本就是掩耳盗铃。投资者将继续为此付出代价,A股市场也将继续受到影响。
第四,新股发行与再融资问题。
尽管经过2008年的大跌之后,投资者以及A股市场都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但鉴于内地股市定位问题,A股市场即便伤痕累累,也要承载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
所以,2009年,新股发行的重启与再融资继续将不可避免。推出“创业板”已被列为2009年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意味着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A股市场将承载更多的使命。这对于本身就疲备不堪的国内股市来说,无疑会进一步加大“内虚”,使内地股市走入牛市之路进一步拉长。
投资者不要抱幻想
内地股指从6100点暴跌到1600点,投资者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所以,投资者务必要从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目前,一些投资者抱着“牛年走牛市”的幻想,显然是不成熟的表现。
总结内地股市暴跌的原因,当然无法回避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大小非”问题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说,股市暴跌是由于股价被炒得太高的缘故,致使股价严重脱离投资价值。
因此,我们不希望这种非理性的事情再次发生。如果真的像某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再把股指在短时间内炒高到4000点、5000点,那么,为股市付出代价的人会更多。
投资者不应该再沉浸在过去疯狂投机的岁月里,应该追求理性投资。应该看到,当前的A股市场,实质上并没有被低估。如果考虑到2008年四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因素,目前A股市盈率应该是20倍左右。这实际上是一些成熟股市在大牛市时的水平。
虽然目前A股市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但A股市场的规模却随着“大小非”解禁而急剧膨胀。过去A股市场30倍、40倍市盈率的定位,已经不再适用于目前的全流通时代;希望股市回到50倍、60倍市盈率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
因此,投资者应该习惯于在低市盈率时资,不要再幻想着把股价炒上天。这样的折腾只会让投资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4月和10月股市可能创新低
由于A股股指已经暴跌了70%,因此,2009年A股市场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相反,将有可能进入筑底或低位盘整阶段。一方面是消化“大小非”解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等待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在这个过程中,A股走倒“N”字或走“W”字的前大半部分的可能性很大。
2009年3~4月期间,是上市公司披露2008年度业绩报告的高峰期。由于市场普遍预计,2009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探底,而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在安排上又存在先报喜后报忧的特点。因此,3、4月份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会以报忧的居多。
加上2009年一季报也在4月份披露,因此,2009年3、4月份有望成为上市公司业绩披露的冰点。在上市公司不良业绩的影响下,上半年股市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低点。
另外,2009年是“大小非”解禁高峰,其中,7月份解禁1813亿股;10月份解禁3185亿股。如此巨额的“大小非”解禁,难免会给市场以巨大的震慑。所以,不排除股市在2009年10月前后出现一个低点的可能。
篇7
一、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
上半年,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总体呈现跌势。2—6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降,且跌幅在持续扩大,到6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9%,其中从5月开始原材料和采掘业出厂价格指数同比出现30个月来的首次下降,表明下游需求疲软正逐步传导至中上游。从流通环节看,生产资料各月价格同比均为负值,上半年累计同比下降3.64%。
钢材价格总体走低。今年钢材价格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走势,除3月份略有反弹外,其它月份钢价持续下滑,到6月底,主要钢材品种综合平均价格为4644元/吨,比年初下降3%,比去年9月高点下降14%。
有色金属价格先涨后跌。除2月有色金属价格上涨7%外,其它各月价格均下降,且3月后降幅逐月扩大,到6月底,主要有色金属品种综合平均价格比1月份下降4%,比去年4月高点低20%。
化工产品价格略有涨跌。价格呈“N”型走势,到6月份,5种主要化工产品平均价格比1月份略降3.5%。
水泥价格小幅波动。水泥价格总体变动不大,到6月份价格比年初略有下降,如42.5强度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下降0.4%,目前价格水平接近去年3月年内低点。
另外,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明显下跌。由于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需求低迷等因素影响,前4个月国际油价在100美元/桶左右徘徊,从5月开始,油价出现持续下跌,到6月28日,WTI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77.69美元,比5月初下降27%。
二、下半年生产资料价格形势分析
近年来,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使用成本的增加、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意识的提高等,对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了一定的长期性上涨压力。但短期内,现有国内外经济社会因素会明显减弱生产资料价格上行力量。
(一)经济增速处于下行通道
2011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连续6个季度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1年2月份的14.9%回落至2012年6月的9.5%;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同比仅增长3.7%,增幅比去年同期缩小9.8个百分点,也说明经济减速还是比较快的。当前,出口、投资等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都显现出动力不足,说明经济仍会处于下行通道。经济的下行,必然减少资金、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的压力,从而会减缓生产资料价格上行压力。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减缓
投资增长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最直接的拉动力。今年延续了去年投资增幅平稳回落态势,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回落更快,上半年同比增长16.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6.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6.3个百分点,这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三)货币流动性过剩有所改善
去年,面对较强通货膨胀压力和复杂国际形势,我国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虽然去年10月后,货币政策略有放松,特别是今年6月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前期累积的紧缩政策效应还比较强,市场货币供应量并不宽松,这样的环境,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小于去年。
(四)内外部市场需求增速减弱
国内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速有所回落,其中汽车家电销售增幅明显趋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4%,增速比上年同期减慢2.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类增长9.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3%,回落18.2个百分点。同时,钢材等商品外贸出口形势趋于恶化,今年上半年钢材出口仅增长5.2%,增速同比回落25.9%,焦炭、煤、集装箱出口更是由去年上半年上涨42%、43.3%、161%变为今年上半年下降76.7%、36.3%、32.2%。目前,在内需增长乏力情况下,外需转向内需,将加剧部分生产资料供大于需矛盾。
(五)输入性价格上涨压力减小
今年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均处于下降通道,原油以及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均不同程度呈现弱势。下半年,欧洲各国受债务危机影响,尚难走出困境,美国经济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就业、赤字、消费增长缓慢等问题的困扰,日本经济也未从大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全球经济形势总体上并不乐观,这将对全球市场需求产生不利影响,进而抑制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和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增加了我国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国际市场信心锐减,企业投资预期恶化,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且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使得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性增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仍比较突出,企业生产经营较难,经济运行也不太稳,经济形势变化较为复杂。
同时,也应当看到,国家采取的预调微调等稳经济的政策在下半年将逐步显现作用,经济增长可能触底回升,相应会对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一定支撑。总体上看,当前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下行的短期因素仍处于主导地位,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将继续保持弱势,但会逐步止跌企稳,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可能略有上涨。
三、几点建议
(一)适度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稳定现有投资增速,保障在建项目投资需求,重点抓好保障房建设;投资政策适度向农田水利、城乡交通等长期利民方向倾斜,进一步加大中西部投资比重;调整信贷结构,提升民间投资动力;加强对企业的减税力度,增强其抗风险能力,提升其经济活力。
(二)进一步调产能、调结构
在经济增速回落时期,产能过剩问题会更为突出。相关部门应主动引导企业限产增效、减少浪费,抓住淘汰落后产能的好时机,通过积极调整产能,以存量减少、增量优化的方式来优化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生产资料市场的投资与消费协调增长、生产资料市场与消费资料市场协调增长。
(三)增强生产资料价格话语权
篇8
由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经济的发展形势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利问题一直不去解决掉,并且针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且防止其恶化,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是大不相同的,目前我国与外来经济往来不断,并且越来越密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问题,因此更应该对其做出及时的解决方案,解决我国财政中所出现的问题,从根源上去制定有效的措施,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财政体制的改革仍需进行。
一、现阶段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由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也正在面临着挑战,其在资金的筹集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并且在企业的运营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规模小,产业集中率低,产业升级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非常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然而导致会出现这样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二)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我国目前财政经济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1]。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政府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民生问题也是需要财政经济大力扶持的对象之一。住房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在住房方面也做出相应的划分,并且推出许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我国政府也对此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及安居住房保障的建立等等方面都推出了相关的政策,然而我国现如今,人民的住房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医疗方面我国更是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服务的提高,但是在医疗保障制度上还需要再进行完善。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如今就业率与失业率已经不成正比,我国人民在就业的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政府政府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
(一)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
政府在财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管制和控制的作用,并且可以对财政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整,并且在对财政经济的宏观调控中要首先考虑税收,税收是我国财政经济最重要的来源,因此我国在进行财政经济规模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税收的基本情况,以免税收会受到其影响,并且通过税收的方式,国家可以对我国财政经济的收支进行准确的监督,能够了解到我国财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情况,并且可以用其作为财政政策制度的重要依据[2]。
(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
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也是根据财政经济形势所确立的,而其目的也在于保证财体制的平衡。财政支出结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确定最后方案前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同时要对过去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相应的研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对未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有效的预计。而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经济发展形势而言,需要加大对失业保险上的财政支出,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问题,国家加大对事业保险方面的投入,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经济稳定的发展是十分有效的,同样也对解决民生问题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目前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在对农村建设上应该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3]。
(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财政收入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且还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方式之一。如今,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最为集中的地域就是我国的东西部收入及城乡的收入差距,然而收入差距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程度不同,例如,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会高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其在收入的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发展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收支的多少,因此,我国需紧密结合当前收入状况,在不同的地区与行业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比重的调整。
篇9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和3.9%,均低于2011年的5.1%。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发达经济体复苏步骤不同,政策取向不一,新兴经济体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相对较大。在同时受到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夹击,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复杂的情况下,要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就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中去。
回顾过去,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也存在着弊端,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尽管如此,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大市场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我们制定走出去战略的前提。相信凭借中国经济和企业的优越性,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在今后发挥出自身的长处和优势,走出一条惠及世界的道路。
中国入世十年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中国企业只有积极走出去努力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才会拥有更强大的发展驱动力,才能更好地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在海外走得更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呢?参照国际经验和我们以往的实践,应该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我们的外交资源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去,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服务。中国外交工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走出去战略,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密,彼此间的经济利益纽带紧密交织,经济外交以其独特的角度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沟通合作与互利共赢,成为当下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篇10
刘万玲:综观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容和条件有很大变化。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外部需求不会有大的改善;国内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但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从我省来看,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经济结构等问题,目前经济运行很不理想。
从世界经济基本形势看,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远未到位,世界经济低增长态势将会持续。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黄金价格创30年来最大降幅,4月15日更是创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金最大单日跌幅,国际原油、铜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也纷纷大幅下挫。美国股指告别历史高点,市场恐慌情绪上升,促使美国国债等避险资产收益率下降。日本央行推出新一轮购债措施以来,日元迅速贬值,引发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剧烈波动。二是实体经济再度走弱。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资产负债的调整尚未到位,受企业利润下降困扰,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重振实体经济步履艰难。三是政策困境不断显露。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受限,副作用不断显现,政策制定进入两难境地。四是深度调整远未到位。美英等国过度依赖金融业的局面没有明显改变,欧美和日本政府的高债务仍在继续增长。依靠外需和国际贸易拉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的步伐较为缓慢,转型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国内经济基本形势看,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绿色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有利条件依然较多。一是扩大内需的政策空间仍然较大。二是民间投资将较快增长。扶持小微企业的系列减税政策2013年继续有效,营改增试点范围和领域扩大有利于激励服务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扩张,国家42个部门的“新非公36条”实施细则,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的“玻璃门和弹簧门”,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民间投资增长较快,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三是收入增长有利于消费需求扩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深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为扩大消费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短期经济问题相互交织,使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财政赤字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在企业效益下滑、结构性减税、进口减速等因素影响下,财政收入增速大幅放缓。1~5月份,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6%,增幅同比回落6.1个百分点。由于教育、科技、文化、社保和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支出刚性较大,同期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出收入6.6个百分点,赤字压力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空间明显收窄。二是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已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扩展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过剩行业的投资仍在增长,而且大部分为原有水平的重复投资,有可能导致过剩程度进一步加剧。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地方融资平台主要靠银行贷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规模较大,随着偿债高峰期的到来,违约风险增加,融资能力下降,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四是房价持续上涨。既要稳增长又要控房价,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难题。
从我省的经济基本形势看,我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四大攻坚战”的全面展开,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加速形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尚未改善,消费、出口回落趋势尚未扭转,财政收支矛盾尚未缓解,污染治理压力仍然较大。这些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记 者:正确判断形势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怎么办?
刘万玲: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应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抓创新、促改革,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市场行为的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三是加强人才培养。
(二)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潜力所在。一方面,农村居民转为市民,消费水平将会明显提高,一个农民工进城后的消费水平能达到原来的三倍以上;另一方面,也会带动水、电、气、热、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需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需要10万元的城市基建投资。以河北省为例,按照《河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河北省城镇化率将达到51.5%,城镇人口增加到3800万人,年均增长170万,可带来1700亿元的城市基建投资。推进城镇化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切实保障其在农村的集体经济权利和在城镇的公共服务权益。加大相关公共支出力度,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确保转移人口享有同城同待遇。二是增强城镇产业基础。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民进城创业。三是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以节约和高效为原则,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力争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发展成效。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品位,提升管理水平,使城镇更加宜居宜业。
(三)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仍将是创造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制度创新提高经济效率、释放发展潜力。深化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政府角度讲,要切实转变职能,关键是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努力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最优服务。从市场角度讲,要通过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四)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稳增长的基础,也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引导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通过上新项目转型升级,加快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对小微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小微企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占市场主体绝对多数,我国城镇居民70%以上和农民工85%以上都在民营企业。要深化公共财政和税收体制改革,逐年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明确专门用于小微企业的比例;对小微企业实行结构性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清理不合理收费;探索改革社会保险费缴纳体系,实行大、中、小、微企业差异化费率。三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制造业实体经济领域。切实减轻负担,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增强吸引力,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大力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促进各产业融合的重要支撑,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重点。2012年,我国的服务业比重为44.6%,与发达国家的6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深化产业融合,重点发展知识、智力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业。
记 者: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领导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无疑是一次新的严峻考验,领导干部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呢?
刘万玲: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着重提升五个能力。
(一)提升准确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
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科学准确判断经济发展形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社会学、世界经济和经济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拓宽研究和认识经济现象的视角,不断探索和改进科学的分析判断方法,剖析各制约因素的内在联系,全面、客观地分析经济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当前应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适时采取对策,防止经济剧烈波动。
(二)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是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为奋斗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三)提升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刻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是提高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的前提。领导干部要加强对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学习,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努力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在工作实践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善于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注重改进和完善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四)提升调查研究的能力
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情况的重要手段,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调查,找准症结,才能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领导干部要熟练掌握调查研究方法,提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当前在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更要深入调研,超前谋划,拿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