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篇2
关键词: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扬;艺术教育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变化着,它所体现的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会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个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作为文化艺术中的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也是世代人民所创造、所传播并表现他们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同时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涵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所以需要我们珍爱、继承和发扬。
谈到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就说明它有可发展的艺术价值,那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民间艺术,同时它有什么可发展的艺术价值。提起民间艺术我们都会很自然的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农民、乡土文化、祭祀;具有清新、质朴、稚拙特色的劳动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内容。例如:装饰建筑物的图案、彩绘、木石雕刻、、陶瓷器皿、竹木器皿;、印染花纹、刺绣、剪纸、织锦、年画、泥塑、皮影、木偶、花灯、风筝、版画等。也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美术。民间艺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整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无可替代的生命活力。民间艺术所存在的艺术价值。实际上不但是“审美”意义上的艺术,更是“实用”意义上的艺术,所以它不应被时代所取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下面是我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关系的几方面阐述。
一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民间艺术与艺术教育关系中,艺术教育更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民间艺术所提升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民间艺术崇扬美善,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感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民间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这些民间艺术活动都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民间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艺术教育是这些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前民间艺术的传承是通过师徒、父子关系口口相传的传授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而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系统,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民间文化的连接,艺术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民间艺术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进行系统教授。 这样可以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加强热爱家乡的意识,对发扬地区文化,传播民间艺术有不可小视的价值。所以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当中,江苏大学较早的在民间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在2002年,江苏大学成立了民间美术研究所,该研究所以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为宗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将民间美术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并以此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在教学中对民间美术保护和发展的认识会较好一些,但也有待于我们重新正确的认识民间艺术的传承在学校艺术术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与价值。
二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现代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许多的民间艺术都在逐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所谓“遗产”也正说明了这些艺术文化的传承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的年青人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所忽视,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科技社会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学校艺术教育把民间艺术对现代年青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学校艺术教育中介绍民间美术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护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提高认识多元文化的意识。同时,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一批民间艺术爱好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继承和弘扬优秀民间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高校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担负起这一重任。
三 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民间艺术做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它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并不是要建立在丢失与变异的基础之上,而是要最高限度地保护其原有的面貌。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艺术既要生存,也要有所突破和发展,从而去适应人们不断发展的精神和审美的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艺术教育中挖掘整理,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体制相结合生成更佳传播形式,使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命从而得以新发展,在这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地方局限性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的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的调查,挖掘可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与民间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艺术内涵;学习创作具有符号性的作品,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现代文化联系起来,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民间的文艺活动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展开应充分利用到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间传统文化进全面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形成对某一艺术表现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生活的有机融合。
所以,民间艺术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做出顺应潮流的改变,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民族形式,继承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在不改变其原有面貌的同时,将其精华列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在继承的前提下去发展,去革新。同时,也要坚持民间艺术的开放性,积极应对文化变迁,努力加深同现代艺术教育的融合,广泛吸收优秀艺术的营养,使其不断得到发展,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
[2]杨恩寰,民间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8
篇3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4
论文摘要:文章从艺术教育价值观谈起,剖析了社会环境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原因,列举了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而联系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艺术教研室(简称我校,下文同)的艺术教育状况,探讨了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并指出了尚待努力的方面。
一、外部环境中的艺术教育观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认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为题的讲座,先后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近40余场,聆听讲座的师生遍及几百所高校,约10万人。他在讲座中列举了李四光、钱学森、杨振宁、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丰富生动的事例,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提倡青年要培养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他说好的音乐不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2000年李岚清访问爱尔兰,在参观他们的理工大学时,李岚清发现大学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里传播音乐,形成音乐氛围,因为良好的音乐修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由此,笔者想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方式,哈佛的教育者反对“死读书,苦读书”,强调“全面发展”。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上演200多场的文艺节目——有音乐类的合唱、通俗音乐、摇滚乐、民族音乐、鼓乐等;还有舞蹈类的芭蕾、伦巴、爵士舞、现代舞以及戏剧等。演员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瓷、图片、文学作品展示。这些形成了哈佛大学特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哈佛强调的是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师生的亲身感受,从而激发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品位。
二、我校的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感到,作为国家的重点中专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几年我校的艺术教育在领导的重视下,确有起色。比如,2002级西藏舞蹈班的成功充分证明,我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学艺活动的开展,各类艺术团队的建立以及在市区镇频频获奖,使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我校顺利获得“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称号,也获得了市级、国家级重大奖项。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对艺术美的感受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深知,学生只有切身体验与参与,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艺术,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艺术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要建立几个艺术团队和获得几个奖项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现在的中专生不是不喜欢美的东西,而是不懂、不会。2005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打击乐队。从这支鼓乐队的成长过程看,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他们细心揣摩,反复锤炼,从看不懂乐谱逐步演变为乐在其中地演绎乐谱。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和动作记忆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些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不是简单的音符,节奏型的连结。比如在练习鼓乐《滚核桃》时,学生除了学会协作、配合外,还深入了解了相关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演奏时,学生内心就有了丰富的想象:秋收时的黄土高原上,农民喜摘新鲜核桃,将它置于瓦房顶晾晒,随着演奏的变化,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给自己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听着情趣盎然,饶有风味的演奏,笔者坚信,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参加演奏的同学终身受益。
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这是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努力:首先我们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要用自己的教学成果来证明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赢得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
其次,联合工会以及教工团支部,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提高教职工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层次。教务部门为积极参加学艺活动和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加学分,并给予特殊的奖励。如今年五月校艺术节期间,全校师生同跳一支《校园华尔兹》集体舞,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更亲密了。
除此之外,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打击乐团、戏剧社等等团队,这些曾获得过市级、国家级大奖的团队,在校园里起着示范作用,使得校园文化更锦上添花。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风气。风气正了,才能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次笔者参加市里中职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走进合唱艺术,提升职业素养”。主讲人讲到一桩真实的事情:某校学生合唱团正在演出,恰巧这天某大公司来招聘员工,当公司老总路过演出现场,被歌声吸引住了:和谐的声部,优美的音色,严谨的分工,整齐的服装,极富朝气的表演,让他们感到,合唱队的表现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企业精神的体现。老总当即拍板:“这些合唱队的学生我都要了”!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说:“他们还有一年才毕业”。不料老总说:“我预定!”这句“我预定”就是给艺术教育最高的评价和肯定。
上个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为《同一首歌》做合唱指挥。那天的万体馆内,一派节日景象。师生们为演出紧张有序地忙碌,全场演出气氛热烈,各类节目精彩纷呈,台上绚丽多姿,台下观众热情高涨,师生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同台演出,师生同演一个节目,他们同样认真、投入,平等融洽的师生氛围、相互默契的配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场面让笔者久久不能平静。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场面。然而相对来看,我们的艺术团队仿佛只为各类比赛而准备,面对的还是少数人。艺术类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有时得不到理解,处在夹缝中,诸如排练场所飘忽不定此类的问题影响着师生的积极性。从艺术教育规律来看,无论哪个门类艺术的成长都需稳定、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无数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放眼未来,我们现在努力进行对每个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对社会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共同让艺术教育之树常青,开满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邢煦寰.艺术掌握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林绿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探索,2005,(2).
篇5
广西合浦县西场镇第一初级中学 536100
【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文章从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入手,分析现状,提出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浅析 农村中小学 艺术管理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智能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改以来,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仍然处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弱势, 艺术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目前我国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一)艺术教育的师资建设不足1.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目前在农村中学,艺术教育的师资严重匮乏。艺术教师根本不愿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任教,所以农村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农村中学的音乐课美术课,通常都是由其它文化课教师教师兼授。2.艺术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在农村中学教师中,艺术课教师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少之又少,因而大部分教师对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知识薄弱,现有的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学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方面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中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 把艺术课看做" 副课" ,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 以至于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二)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短缺。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对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不设艺术教育专项经费或随意挤占挪用艺术教育专项经费, 而造成不少学校艺术教育设备器材不足, 缺少专用教室, 可供艺术教学用的教具都比较陈旧、简单, 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添加。有的学校设备数量有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的学校设备陈旧老化或管理不善已不能使用;有的学校由于主观努力不够,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或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没有能力购置教学设备,使得艺术教育没有器材,也没有艺术教育的场地。
针对目前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结合我校艺术管理的粗糙经验,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下面的几点建议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1.领导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学校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它所培养出来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基于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通过积极、健康的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提高学生的人生"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进和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而稳定的艺术师资队伍,是学校艺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要强化人才培养。各类大中专师范院校,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设置艺术教育专业,加大人才招收和培养力度,为全社会源源不断的输入艺术教育专业师资。二是教育部门及学校要积极引进艺术教育专业教师,并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要优惠艺术类教师,如在职称评定、评先、晋级、住房、福利待遇等方面,同其它任课教师特别是主科任课教师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岗位培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农村中小学要创设条件,提供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组织好艺术类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艺术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以提高整体素质。
3.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推动学校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机制体制保驾护航。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科研工作,构建骨干攻坚,全员互动的艺术教育科研机制。如此次的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活动就为艺术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切磋提高的平台。二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的考评管理机制。以考促研,以考促教,不断增强艺术教育类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构建和谐互动,相辅相成,互补有无的教育机制,使艺术教育之花处处开放,时时开放。四是改善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硬性条件。改善硬件设施,就必须要保证并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促使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加大对艺术教育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质量较好的乐器和教具,条件稍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进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4.要让艺术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校园文化对一个学校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良好校风的形成、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的完善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实质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再现,校园文化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以唤醒美感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美化人生的目的。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首先是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来。这种美育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校园的绿化、美化和净化上。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强调的就是要重视学校的自然环境对学生的陶冶和美化作用。在一个学校中,整洁优美、布局合理的自然环境会形成一种形式上和空间上的审美氛围,作为校园客体的学生置身于其间,可感受到一种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这种美感进而会产生一种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隐性的,但它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持久的和深刻的。当学生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中,在美的造型(如错落有致的校舍、独特新颖的雕塑)、美的色彩(如碧绿的草坪、艳丽的花坛、翠绿的树木)、美的学习环境(如窗明几净的教室、幽静雅致的阅览室)等多样统一的美的形式的刺激下,在有意无意之间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和快乐,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便会产生持久性,正如"入兰之室,久而自芳"。
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也体现在校园的人文环境上。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和谐的人文环境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在学校中,人文环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各种艺术活动及文体活动,这类活动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自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那么,艺术活动和文体活动这种人文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明确的,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提高美的鉴赏力。增强对美的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学校第二课堂所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诸如音乐、舞蹈、书画、工艺、文学、体育等,其实质就是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过程。学生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在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去感受美或创造美的活动中,会逐步获得美的熏陶,掌握美的法则和人类的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如体育可以让学生感爱运动美和力量美,舞蹈让学生欣赏韵律美和造型美,音乐使学生领略旋律美和节奏美、文学使学生认识形象美和语言美等等。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说:"艺术把符合规律的美呈现在学生面前,用形式的吸引力,情意的感染力,思想的震撼力来使其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健康心理机能。"校园艺术活动以其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特点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又因其影响作用的形象性、情感性易于被审美主体所接受,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我校每学期都举行各种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书画展和文艺汇演,有时还引进社会的艺术力量丰富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如2012年合浦艺术家在我校举办了"感恩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美"的教育。同时我校还成立艺术兴趣小组。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改革需要实际行动,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自上而下重视艺术教育,自下而上关注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才能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村标准化学校的进一步增加,加上社会、家长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合作,营造广泛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农村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终会步入正轨,从而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梅枝.当前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07,(11):13-14.
[2] 张敏.农村学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价值工程,2011,(04):267-168.
[3] 陈利敏.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建设现状及对策[J].音教畅想,2008,(05):04-06.
[4] 钟传志,乐玫.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5,(08):38-39.
篇6
摘要: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因为“只有在文化深厚的土壤里,天才才有可能爆发”(甘阳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在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其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应是当前通识教育巫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一、戏剧艺术与文化传播
戏剧艺术是一种文化。论文百事通“文化”大概是人类最难界定的概念之一,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1952年)一书中,共收集了1“条文化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一文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至今学术界还认定为权威的定义,即“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英国文化研究者威廉斯则细化和拓展了泰勒的观点,他说,“文化”一词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文化的当代意义大致有三个方面:(1)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的文化;(3)作为一种发展过程的文化。m<_,无疑,艺术及艺术活动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文化”是被用来阐释艺术及艺术活动的。作为艺术的一种样式,戏剧艺术当然是一种文化,但其表现形态却有着自身特质,即戏剧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和文化。
戏剧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身份的代言。“对艺术史家来说,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艺术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或现象,一个其所处时代的符号,一个历史、社会、文化或个体成长、身份、变革或转化的标志。公正地说,甚至在艺术发展最具形式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时刻,这种观念在艺术史学科也曾是一个既定的观念”,我们知道,世界戏剧有两大基本系统,即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代表的东方戏剧艺术和以欧洲话剧为代表的西方戏剧艺术,其中,梅兰芳和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无疑是这两个系统中最突出的代表。从梅兰芳的戏剧艺术我们可以品味到美情统一、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妙处,从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我们可以感悟到充斥着博爱、罪责和忏悔之情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深邃底蕴。把握两者的差异,追寻两者形成的精神质素,从而更深人、更真切地展现文化内涵的差异,这是历史学家所无法提供的鲜活的文化标本。
戏剧艺术是在文化传播中生成、发展和完善。“文化由外层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从动态和过程的角度,确定了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文化是传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的传播。传播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表明:文化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同构、兼容互渗。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同样,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戏剧艺术正是在文化传播中得以生成、发展和完善,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文化的传播,戏剧文化将是一种“死文化”;如果没有戏剧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将丧失一种重要的路径。
二、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与文化传承功能
非常遗憾的是,随着戏剧艺术的边缘化倾向加剧,戏剧艺术这种文化传播传承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渴望着在还没有完全沦落为“社会机体的“功能性器官”的高校能够担当重任,守望文化家园,传承民族文化精神质素,铸造新的人格。如此,实施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就相当重要而紧迫。
18世纪末,西方高等教育就注意到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的意义,“当时的知识界普遍认识到,艺术史和文学研究一样,是探索民族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途径。同样,学习艺术史和文化传统有助于对人类历史的认识和推动社会的进步”。1874年,艺术批评家诺顿受哈佛大学之邀担任艺术史教授,他说:“对我来说,艺术史是一种最为神圣的文化传统。通过研究艺术,人们可以发现自身潜在的精神追求和美的理想,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文明”。的确,一个文明、一种文化如果要存在和延续,就须保证它的关键信息和元素得以传承。有意义的艺术接受活动,就是接受者全身心地沉醉于艺术世界的精神漫游和灵魂之旅,也是接受者获取文化精神和历史信息的过程。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播效应是任何一个领域都无法企及的。诚如前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指出:“人的审美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目的明确地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为正是在艺术中凝聚和物化了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
戏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因其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而在接受者面前“打开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无限美妙的欲望与生命的世界n/别林斯基语),在这个世界里,观众身临其境,把自我的生命体验投射其中,逐渐形成浓郁的“扮演意识”。拥有这种扮演意识,接受者更易深入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确定自身的文化身份,并以此来审视他者的文化精神。从这个意义来说,戏剧艺术的这种文化传承功能,又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因此,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途径。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应是连续的,任何一个链条的脱落都可能造成文化根基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往往导致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体沦落。这种悲剧历史已然有上演。但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族文化之链正面临着再一次被断裂的危险,当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争相追逐着西方文化浪潮而忽视甚至漠视脚下深厚的文化土壤时,“失落的就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因此,在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并不是一种现时流行的时尚,而是一种恒久的文化传承事业。同样,戏剧艺术通识教育也不是高校的装饰品,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传承的连绵不绝决定了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恒久性。
三、文化自觉: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现在的大学教育随着全球知识产业的兴起与推动已纳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不可否认,这是大学教育的一种进步。但当目睹着民族文化精神资源在此热潮的裹挟下已然失去其存在的根基,价值逐步被遮蔽之时,我们又会悲叹大学精神的沦落和功能的偏移。诚如英格尔斯的现代化发展理论所认为,现代化不应该只是一种政治或经济体系的形成,而应该是一种精神现象或一种心理素质。他说:“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的国家”,而作为一个“现代人”最深层的表现就是坚守自身的文化归属,拥有主体的文化自觉。
因此,文化传承并不止子传统文化知识的吸纳,尤其不能“把历史的馅饼按时代和地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部分,然后再按照编年的顺序把它们分别吃下去”,因为“这种机械的拼盘游戏使历史处于被割裂的状态,因而缺乏一种文化传统的内在逻辑性和精神深度”;也不止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而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体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社会学家提出的一个命名,“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自觉”成了众多国家、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话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大家众说纷纭,其中,乐黛云的“基因论”大概最接近的观点,即“文化自觉指的是深刻认识白身文化历史传统的最根本的种子或基因,并为这个基因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同时将这个文化传播于世界,参与全球新文化的创新。
篇7
一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内在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积累、专业基本功练习,注重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在接受新事物时,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善于观察、思维活跃,有些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观上往往表现出注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重形式美的表现,轻实质内容的立意;重艺术技巧的追求,轻理论素养的培养等问题。[1]
二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正确,能够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去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充分认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总体认同的情况下,艺术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和层次性。[2]
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系列艺术观教育活动强化着正确的艺术观。在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必须明确,即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学会辨识错误的和艺术观相违背的观点论调,分辨清积极健康的艺术观和消极落后的艺术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当遵循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摒弃的。
2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因此在教授这门科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其社会科学性,结合实际,以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事实佐证参考,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深入讲解理论内涵,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各种新媒体兴起,他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的资讯,微博、微信、qq 等聊天方式已经成为普遍的人际沟通交流方式,科技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负面效应。艺术院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首先应坚持多种措施并举,构建全员育人的艺术观教育共同体;其次,要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3]
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多姿多彩的艺术观教育
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对艺术创作和现实人生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和态度。归根结底,决定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功能和使命。艺术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院校的延伸和具体化,其核心是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人才。[4]北京电影学院围绕加强艺术观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围绕着“为什么实施艺术观教育,怎样实施有效的艺术观教育”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把加强艺术观教育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主线。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过去两年里开展的艺术观教育主要有“学生导演奖”大型学术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表导实践课排练演出毕业大戏、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等载体。
1 导演系的品牌活动“学生导演奖”
在导演奖评比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学生短片展映及交流活动。每场展映之后,都有导演及主创人员与观众交流。这种形式无论对年轻的学生导演还是对全校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艺术观矫正机会。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就是检验学生艺术观的礼堂,当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就要经受电影学院师生的“无情”检阅,作品中最微小的瑕疵都会受到观众的“挑剔”甚至哄笑,这对导演是强烈的刺激,往往能有效地矫正其艺术观,改变平时不易改变的艺术观点。在交流环节,观众也能分享导演的艺术观点和创作经验。“学生导演奖”活动期间,还会邀请到电影行业内知名导演、编剧等为全校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作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和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他们的艺术观正在形成。在艺术的主要特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的受众、艺术的使命等问题的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唯美主义等各种非倾向,而且这些倾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说明各种非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潮对学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5]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的艺术观教育就要多采取大讨论、思想大碰撞等形式,在对比、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价值观、艺术观。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自觉摒弃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
2 导演系的长期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
“导演系艺术讲座”活动则会定期邀请电影创作行业内的知名艺术家为学生讲授艺术创作的理念、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故事。无论音乐、剧作、美术、摄影、戏剧还是电影,都对学生进行电影创作大有裨益,带来启发。导演系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基础,全校各系的学生都表现出愿意参加这类专业知识学习交流活动,讲座交流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交流问答环节,学生们也积极提问,和台上的嘉宾很好地互动,证明这种形式的艺术观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艺术观,矫正学生的艺术观。
通过学习前辈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来弥补书本上、课堂上教不到的知识,成为基础经史理论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内,长期熏陶下,才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观。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在一定艺术理论和艺术观指导下的选择取舍和不断磨练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自觉程度直接决定着艺术风格的形成。[6]
3 导演系的特色“表演课汇报演出”
除了这些学术活动以外,课堂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艺术观教育。专业课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塑造、影响他们的艺术观。其中表演课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塑造艺术观的力量,同时也更容易被外界看到。
每年本科生的片段表演、毕业大戏和进修班的表演课都要对外汇报演出,在这门课上,导演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舞台调度、指导演员、舞美灯光音效设计等一系列技能,更要亲自上台表演,体会表演的魅力。导演系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受到好评,甚至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系官方微博、微信的宣传,更多校园以外的人士来观摩演出,演出的火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排队排出长龙、剧场过道上都坐满观众的情况。
导演系的汇报表演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景,成为一项校园文化,这对学生既是考验锻炼,又是学习机会。只有通过直接面对观众的表演,才能检验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他们头脑中建立起的“艺术观”是否正确,是否被观众接受。这样促进了学生正确艺术观的进一步形成。
4 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也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对“艺术来自生活”的原则普遍认同,但绝大多数学生的经历都是围绕着念书、复习、考试,人际交往的范围局限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体会就来自这中间,这种经历背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显然是苍白的。[7]因此,导演系每个暑期举行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的这一先天不足: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拍摄一部家乡附近人们生活的纪录短片,或让学生完成文字、图片或影像形式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固化的实践教育成果展示和保存。
通过这些深入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8]
总之,艺术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北京电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这也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与行业实际相结合,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是什么,如何提高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值得研究探索。[9]针对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模糊和困惑,耐心细致地开导、解惑答疑。只有采用形式多样,被学生喜爱的方式去“疏导”才能理顺,才能通畅,而不能简单采取“堵塞”的方式,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信服、敬佩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服其传播的理论,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仰、行动指南和艺术创作的准绳,即价值观、艺术观。在这方面,导演系做了大胆尝试和突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陆花,叶山岭.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原因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41-45.
[3]夏凌.互联网对高校艺术类学生艺术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102-105.
[4]侯光明.加强艺术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39-41.
[5][6]高国庆,郑伟丽.艺术观教育对培养优秀电影人才的重要意义[J].艺术教育,2014(02): 126-127.
[7]叶山岭.艺术院校学生艺术观现状及分析[J].艺术教育,2007(03):8.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分析建议
1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联系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受限于我国实际的教育水平和艺术的发展程度,基础课程以及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很多的情况下,学生获得知识是破碎的,零散的不能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部分艺术类专业都是通过高考的途径进入相关的专业进行学习的,往往在教学中都是那些固化的僵硬的教学方式。
同时,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很多的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能达到国家的需要达到的最低水平,很多的基础课教师大多出身美院的油画系或者是版画系。这和艺术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受到高中教育的影响,完全靠记忆;在实际动手时,又无从下手。很多的情况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知识与创造力,不懂设计程序,更不准确的说,这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以往的油画或者是版画系的毕业生。这和教育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2)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方法单一。很多的学校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进入大学的,所以新生面临各个系或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教学,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视角受限于自身的专业,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本专业的角度是学习艺术设计。往往出现的是艺术设计的毕业生都带有明显的本专业的特点。无法达到教育部的教学目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体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才能构建自成体系的艺术设计理论[1]。
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很快,往往产生了艺术设计的分支。比如城市形象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课程分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他的教学课程。如电脑二维图形技术,这原本是用来进行机械设计的,现在一些艺术设计学校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但是更多的学校却并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3)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差。艺术设计教育重造型教育,注重在教育环节中的写实和素描。但是艺术设计并不是一门纯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客户应对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是在设计上进行不懈的追求,更需要在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和工艺制造上的经验的积累。加之各院校自身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当今的设计教育将本科教育也误视为技能性教育,忽视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设计理念的更新、文化底蕴的加强与人文精神的培养[2]。这些自然的缺陷,导致了我国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方面的改革。
2 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在学院调整与确定了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向的前提下,与这条完整的知识链相配套的,便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师力量的不足依然困扰着艺术类学校。但是教师存在教育环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教师的质量以及教师对这个时代的知识与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这里,各院校之间的沟通,各自成果的及时交流与借鉴是促进这一发展的有效措施[3]。同时,根据各个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不改革方向和目标,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
(2)改革教学模式,实行推进教学的学分制和综合化。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在在学分制的体系中,不同的教师将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目,能够及时反映最新专业发展内容或学科前沿研究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4]。
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提倡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数学,将以往的很难的一个大的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子课题,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各学科结合的“杂烩”专业,将分解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而组合起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造就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变革潮流。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更新。这就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和领导者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变革的潮流。应该以开放的思想面对当今这个世界与时代,密切关注艺术教育在当代世界境域中与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只要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的所需要的。
3 总结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同时时代的变化也需要教育者们更新自我观念。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设计教育,立足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适应时代变革的潮流,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6970.
篇9
关键词:数学分析;课堂教学;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0-02
数学分析是大学数学专业中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它在内容上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而且它所体现的分析数学思想、逻辑推理方法、处理问题的技巧,在整个数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分析经过近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抽象的、形式化和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它具有内容多、跨度大、概念抽象、系统性与逻辑性要求高、思想方法重要、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思想上,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分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但因许多教和学两方面不当原因,导致学生感觉数学分析枯燥无味而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数学分析的教学方法及学习过程进行一系列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就能迎刃而解。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方面
1.教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激发学习兴趣。在讲授数学知识时可以思考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述抽象枯燥的数学式子,从而使得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进而产生兴趣喜欢数学。比如在讲有界无界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古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讲;讲极限概念时则可以引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数列极限概念中,我们强调的是N的存在性。存在一个N,这就对应了第N项aN, ?坌n>N说明是aN后面所有的项,有|an-a|<?着,至于an前面的项和a的关系我们是不考虑的,它可以和a距离很远。这种解释仍是很抽象的,对于初学数学分析的大一新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时适时的给学生举个例子他们就能较容易的掌握。比方说这样一个数列106,105,104,103,L,10-1,10-2,L,通过我们的观察显然数列无限趋近于0,但是数列的首项106和0的距离是很远的,适时的问学生“你有一百万和你身无分文一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就能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an-a|<?着不是对数列的每一项都成立,而是只有对aN后面的项才成立。还要让学生了解这样一种观念:数列的极限本质上是数列a■随着n的增大,其项的数值的一种稳定的变化趋势,或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无限接近,却未必就能到达。搞清楚这个,后面再学习函数极限时就比较轻松了。在函数极限的学习过程中,正确理解并写出函数在某点或无穷远点的极限的定义,是教学上的一个重点,这也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点之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有的学生能正确这个定义,也不排除是靠死记硬背完成的。以如下函数极限为例■.f(x)=A,这里面蕴含着两个极限:一个是自变量的极限,一个是相应的函数值的极限。如何描述自变量的极限?根据数列的极限,应该是?坌N>0,都有x>N,然后再描述函数值的极限。这样,就不会对定义中的“存在”还是“任给”感到困惑了。在学习无穷小无穷大的比较时,首先在概念上让学生明白无穷小和无穷大,所指的对象都是变量而不是一个数。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认为无穷小指的是某个数。同样是无穷小,有跑向0的速度快的,有跑得慢得,跑的快的就是跑的慢得高阶无穷小。这可以用田径百米赛跑来形象说明,凡是进入决赛的运动员,其速度都比较快,但是最先到终点冲刺的,往往只有一个。在学习有限覆盖定理时,我们知道要想将闭区间每一点的局部性质扩充到整个闭区间的时候常常考虑应用有限覆盖定理,我就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短短的八个字让学生有形象直观的了解,加深理解,让数学分析变得生动活泼,而不是枯燥无味。在讲df(x)=f'(x)dx正值冬天,我就说d相当于一扇门,里面是一个温暖的房间,f(x)在屋子里面呆着很暖和,如果他想出去的话就让他带上帽子出去因为外面冷,进来的时候当然就把帽子摘了。通过这样的解释,很多睡意朦胧的同学在大家的笑声时,就困意全消,而且很容易的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数学分析的“教”和“学”都需要集中精力,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脑力、体力疲劳。如果教师从上课开始就滔滔不绝的讲40多分钟,学生听一会肯定就累了,这里面有听觉、视觉等疲劳因素。如果有的学生在某个地方没明白,那么后面的讲解,对他来说可能就没多大意义了。因此,我建议将一堂课50分钟的时间,划分为5个8分钟,教师有意识的将所授知识点划分几大块,每一个知识点集中在每个8分钟完成,然后稍事休息。这个休息不是消极的闭目养神休息,也不是让学生趴着睡觉。教师要有意识的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讲一些与该知识点有联系的历史典故等。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一堂课过去后,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感到这样的课堂比较有趣,也不会感到疲劳,知识点也能得到很好的掌握。
2.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用动画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数学分析教学是粉笔加黑板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我们可以结合计算机技术,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将黑板和多媒体相结合。比如讲极限概念导数概念时可以制作flas演示,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新视觉印象,帮助学生获得概念的形成与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使学生能够听得懂,进而乐学爱学,而不是厌恶数学、逃避数学。
二、生活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毕竟是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求学,渴望关怀的心理需求很强,而大学的老师除了上课外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少,学生体会不到老师的真诚关心。因此,在课余时间,教师要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要与学生和谐相处,要以人格魅力征服学生,让学生喜欢你敬你爱你从而喜欢你的课。
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每一堂课都要具有饱满的教学热情,不能让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繁琐之事影响课堂情绪,讲课始终面带微笑。二是认真对待每一堂课,课堂上要亲善。上课时认真讲解,提问时语气和蔼,讨论问题时平等待人,以理服人,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三是困难面前要帮扶。当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所措时,及时给予科学指导;学生愿意接受学习任务跃跃欲试时,及时给予锻炼的机会;当学生情绪不高时,及时予以沟通、安慰和鼓励;当学生学习取得成绩时,及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四是不歧视成绩差的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有的学生的成绩差,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他在其他方面应该有很多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优点,结合这些优点给他们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得到鼓舞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唐秋林.关于数学分析入门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5):151-153.
[2]洪敏,陈旭东.浅谈分析概念的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195.
[3]刘玉琏,等.数学分析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刘琼.浅谈数学分析教学[J].广西师院学报,2001,18(4):83-86.
篇10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德育;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1
教育部对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礼仪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技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古语:"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即礼仪是道德素质等精神内涵的外化、是德育教育的最终体现,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对当代的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深入的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道德信念和礼仪修养准则,逐步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是职业技术教育所要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礼仪教育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弥补家庭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的欠缺
目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渡的溺爱,导致很多学生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为他人考虑的性格,他们独立性差,生活能力低下,意志品质、集体观念薄弱,合作意识和服务他人的意识都十分欠缺,对父母的索取多于付出,这些状况的后果都不堪设想。
2、提高职业学校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社会上一些学生因为在寝室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导致的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开始重视起在校学生德育礼仪方面的教育问题。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究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产生消极、躲避、卑微的心理问题,其原因是和外界接触过少,封闭自己、沉湎于网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自信,降低挫败感、缓解心理压力,也能让学生走出不良情绪的氛围。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和规范,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职业学校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心理愿望,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因此,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称呼、介绍和问候;懂得如何着装、怎样待客、得体地对待赞美与批评;还懂得如何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断变化的场所游刃有余,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这样不仅满足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化;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而目前许多职业学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接受的是高层次教育,而实际行为却连基本道德水准也达不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体现着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着人们选择正确的价值方向和目标,去做符合礼仪规范的事情;礼仪还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评价以及评价信息的反馈,来指导、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使之符合礼仪的规范。所以,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思想意识,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提高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1、礼仪教育需从学生自身做起
礼仪本身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仪也存在于心中,表现在言行上。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就必须以尊重为前提。尊重包含的不仅是言行的外露,而是一种基于内心道德修养的感情交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尊重要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尊。目前,很多学生价值观念的缺失就是因为缺乏自我尊重,在面对复杂的外界因素的时候容易深陷其中。在教育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也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身心和谐的发展。而利益的核心重在实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在院校内开展辩论,助人为乐等实践活动具有较好的作用。
2、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首先应把礼仪教育纳入到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教育的人截然不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还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职业学校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3、转换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加强礼仪教育不仅应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切实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而且应从转换教育理念入手,加强师资培训。重点是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学校还应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礼仪活动,对于跨世纪的这一代青年学生来说,注重修身教育意义特别重大,这不仅是学生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