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与艺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与艺术研究

篇1

所谓影视艺术就是电影和电视通过时间和空间来展现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苏联的瓦斯菲尔德说:“电影艺术作品中的时间——无论是天文学的时间或形象的、蒙太奇的时间——总是在空间里,在一定的纪实性的或假定的环境里实现的,影片的结构便是一个空间——时间的范畴。”从上述两位权威学者论中可以看出,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表现,在时间的延续过程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屏影像,在空间的表现过程中展开画面形象,让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现,得到平面式和立体式艺术效果。这门艺术主要反应的是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流动媒体的艺术效果。电视艺术来源于电影艺术的启发和创新,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新生视觉与听觉的艺术,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繁荣昌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文学的内涵分析

所谓影视文学就是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统称。它们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把传统的语言文字、历史记载、传奇故事、小说、舞蹈、歌剧、诗歌、戏剧、散文等进行二度创作和形式创新,并以“声”、“画”形式展现文学内涵。影视文学虽然不及传统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变化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视文学是一个迅猛向前发展的新生事物,将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一个崭新的纪元。人类已经离不开这一样个现代化的、富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型文学形式。影视文学与影视艺术一样,它把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戏剧与绘画、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听觉体验、有声语言与动态画面构成影视文学的重要素材和创作对象,有机地形成影视文学,并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综合艺术的展现,来充分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的审美意识。

三、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二者虽然名称不同、含义不同,但是它们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存在着艺术的共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是一对姊妹关系。

(一)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学的共性

从内容的表现上看,影视文学总是以人为创作对象,人的思想活动为创作主线,把各种关系有机结合,创作出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声、画”形式来感染人们的情绪,这就要求文学剧本的形成需要极强的艺术性。影视艺术亦是如此,必须以人为中心,以情感为链条,通过时间的或者空间的手段来表现和烘托文学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属性进行文学剧本原创作,以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展开等复杂的现代化手段来叙述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视觉与听觉的愉悦性。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它们都是通过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描绘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真挚的思想情感表达,来唤起人们对影视文学和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带给人们视觉的赏心悦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与终止,剧情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人性的唤醒与批判。

(二)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的姊妹关系

篇2

一、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促进教师对学生高效地传授知识。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标准、精练,进而在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上要生动形象,妙趣横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劲头,还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率。教育工作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桥梁,所以,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坏对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更好探索。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对于课堂中面对黑板、听教师长时间一成不变地进行讲解,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教师运用灵活的语言艺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那么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教师运用好语言的艺术,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探索。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善用语言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轻松幽默地使用教学语言,要使用言语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1)准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学生还处于对社会逐渐认知的阶段,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精确、简练,比如教师一定要准确地为学生解疑答惑,不能含糊不清地进行讲解,避免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难以及时地进行理解和疏通。例如,在教学《白杨树》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在讲课的开始,就对这篇课文中的注意事项、发音标准进行标准的示范性导读,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让读得标准的同学进行示范。然而,有很多教师总是习惯于在课堂时间不停地在讲台上讲解,其实学生都是有疲倦期的,到一定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无法集中,所以教师可以用简练、精确的语言来对学生讲解最精确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2)轻松幽默地使用教学语言。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助手就是幽默,轻松风趣不但是重要的一种语言艺术,更是教学手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学生来说,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轻松风趣的语言艺术,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有效地激发学生更多的思想和想象,并且能够为课堂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和探究心理,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这样,学生们能够在轻松、风趣、幽默的学习氛围中有效地学习和成长。另外,和善性也是轻松风趣的一个典型特点,它能够高效地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促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例如,有一次,有一个学生造句子完全没有标点符号,教师就在讲台上把他的作文一念到底,念得脸红脖子粗,把台下的学生们逗得哈哈大笑,那名同学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轻松幽默的教学,既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还能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和用心。(3)要使用情感丰富的教学语言。王力先生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曾说过:汉语的形式之所以美,主要是因为在语言当中包含了抑扬顿挫的美感,同时也有着整齐的美感。这些因素与音乐当中的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汉语当中的美感也是音乐美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汉语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做到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向学生表达出课文当中的感情,使语文教学具有其应有的美感,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不仅是学生认知的基础,更在我国教育计划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一定要运用好语言艺术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兼备情感语言和肢体语言,保持语言艺术的精准性和轻松幽默。从语言艺术角度对学生进行施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加强学生对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完成自身的全面发展。

作者:朱跃萍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宝塔小学

参考文献:

[1]隋树美.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教育,2014(02).

[2]唐燕.提高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艺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13(03).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课堂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勇气,促使学生敢于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问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的获得进步,在学习方向上获得较大的帮助,避免出现偏差和错误。但是,如何在课堂上提问,是当前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和课堂的教学情况,合理进行提问。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是一门较高的“艺术”。在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展开讨论。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策略

从学习阶段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往往被忽视,但从近几年的各类教学事件来看,小学语文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课堂提问,其能够有效地打破灌输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运用策略,一方面,需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心领神会”,并以此来不断地进步。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建议在重点处、难点处进行提问。过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表现为“肤浅”的特点,有些教师是完全按照教材提问,有些教师则是随意提问,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偏差,最终的成绩也很不理想。重点处、难点处的提问,应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开放,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封堵式”提问,而是在提问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已知内容,促使学生按照正确的路线去思考和解决,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巩固学生的成绩。

第二,在疑问处提问。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学生会有疑问,教师也会有疑问。此时,教师可将自己的疑问告知学生,通过学生的共同讨论来解决;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向教师提问,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共同理解教材内容。

第三,在矛盾冲突处提问。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越来越严格,部分位置虽然表面矛盾,但实际内容突出。此时,教师应针对矛盾处、冲突处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的挖掘学习知识点,以此来更好地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较大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上的“艺术”体现,正确的提问可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反的,错误的提问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负面作用,甚至造成学生否定自己。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当中,提问也要按照原则、方法来进行,必须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让提问出现偏差。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某些方面是一些重要的规范,是不可打破的标准,教师不可强制性的提问,也不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作答。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掌控好提问的密度。在一节课程的教学中,课堂的提问数量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没有时间进行提问。教师要针对课程的内容、教学难度、理解方法、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问题的数量,确定提问的方法等等,避免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第二,把控好提问的难度。小学生在基础学习过程中,个人能力有限,教师对提问的难度应进行掌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减少硬性的规定,要注意灵活的难度变化,避免造成提问的负作用。第三,对提问的层次性进行把握。课堂提问需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开篇提问、中间提问、结尾提问,都要按照自身的层次来进行,否则达到的效果,势必不如人意。

三、关于提问的讨论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因为提问获得教学的进步,也有教师因为提问造成教学的错误和恶性循环。因此,日后针对提问的研究,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并且不断的拓展研究。本文认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对答案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好的教学评价,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调整、补充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够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心智;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必须要慎重对待问题的评价,不能敷衍对付。要能够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做好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以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信心,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主动去进行语文的学习。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展开研究,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课堂提问是完全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师应对提问的方法、难度、层次、方向等,有效地掌握,与学生相互匹配,同时还要在多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此来完成师生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海峰.小议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85.

[2]尉秀娟.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5,(09):157.

[3]崔金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究[J].赤子,2015,(04):164.

篇4

教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学成效。新课程改革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是重要的切入点。教师应当强化教学语言锤炼,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灵活处置突发事件,并整合资源开展课外活动,在这些过程中,都要注重提高艺术性,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笔者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艺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应当从以下五方面入手,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一、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与载体,平淡的语言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感染力情感性的语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语言的研究,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精练,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是准确无误的,不能拖泥带水,本文由收集整理不能出现语病。要保证每一句话都是准确无误的,并且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练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拖沓,甚至出现语病,整个教学成效必然受到影响。其次,教师的语气应当温和,教学中要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学中所使用语言要保持温和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能够放下紧张的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初中生对于教师的语言和态度敏感性更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另外,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和激励性,在学生学习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应当使用一两句启发性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方向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茅塞顿开,进一步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教师的语言还要注重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初中生心理更加敏感,心思更为细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成功之处,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设计理念要具有艺术性

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当开展深入研究。提高教学设计理念的艺术性,是保障整个教学设计科学高效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兼顾学生群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兼顾学生群体的主要方式就是开展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此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分层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体现分层原则,在教学提问内容以及考试考核环节,同样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此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充分融合进现代信息手段的使用,将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打造形象生动的语文教学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手段的运用中,教师应当在补充教学信息、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活跃教学氛围等方面将信息化手段的功能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当把教师为主的方式,转变到学生为主上来,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三、教学过程组织要具有艺术性

课堂教学过程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精髓,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要注重创新,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模式制约,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载体,将学生建立起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思考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汇报交流。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空间,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自主探究题的设计中,都专门设计兼顾学困生群体的低难度内容,这些内容专门为他们设计和使用,有助于

转贴于

引导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投入和参与,提高整体教学成效。在教学过程组织中,教师还要注重师生角色定位,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难点的时候,应当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引导,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深入进行,提高自主学习成效。

四、教学机智处理要具有艺术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突发事件必不可免,有些教师在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时束手无策,打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整个课堂呈现一片杂乱,影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提高课堂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艺术性的重要方面。教师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时候,首先要沉着冷静,不能慌张,其次要快速思考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尽快掌握主动,扭转局面,化被动为主动能够引导整个教学活动回归正常的轨道。曾经有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过,“课堂上的每一点意外就像一朵误入课堂的野花,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绽放出迷人的清香”,因此,广大语文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积累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置经验,并学习其他教师以及教学刊物中介绍的各种处理方式,在实践中总结,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应急处置能力。

五、课外活动拓展要具有艺术性

篇5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想要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我们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分析时,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一、英美文学作品语言艺术发展的源泉

英美文学作品的根源就是英美的文化历史。但是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欧洲文化、古罗马文化还有古希腊文化都对英美文学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文化是众多考古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是四大古城中的一个,古代的文化都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进的作用。在英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当地文化的体现。例如:在莎士比亚的小说中很多的人物形象都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创建的。所以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之前,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在古代的文化中,宗教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圣经》是一本很著名的作品,而根据《圣经》所创作出的图书更是数不胜数。

欧洲文明是英美文学作品的发源地。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英美文学作品开始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古希腊的文化和《圣经》已经深深的融入到英美文学之中,很多作者很自然地将古代的文化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圣经》都可以说是英美文化发展的源泉。

二、跨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的术赏析

1、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简练但是有韵味。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作品的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所以,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显著的特点就是地方性语言运用的很多。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出现地方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加工保留了它所具有的特色,使作品看起来更加的简练。也使文学作品看起来更有藝术性。在我们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每一部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是因为作者生活的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所以,我们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时,要对作者进行了解,要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背景,还要了解地方性的语言特点。这对作品的赏析有很大的帮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精简而有韵味的特点就有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正是因为精简而有韵味的句子,使其文学性有很大的提升。

2、对戏剧独白进行强调。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与东方文学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就是强调戏剧独白。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在英美文学的作品中,独白的部分会占文章的很大一部分篇幅。大多数的时候是为了描写人物的心里状态。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是非常常见的,作家也很青睐这种写法。在东方的文学中,当作家想描写人物的心里活动时,经常会通过对面部表情、动作细节、语言等方面的描写来实现的。但是在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作家更喜欢通过独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描写,并且会对其进行戏剧化的处理。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对不满意的人和事进行抨击。

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我们要对独白这一写作手法加以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更容易被文章的内容打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上英美文学,能正确解读英美文学的艺术性。

3、突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性。对于英美文学鉴赏产生很大影响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化的差异。这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是否对文化了解还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评价,是否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说,在《红字》这一本小说中,作者是一位宗教信徒,所以小说的宗教色彩是非常浓郁的,如果读者对于当地的宗教不够了解,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对当地的宗教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赏析英美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首要要做到的是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了解,还要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文章,更准确的对作品进行赏析。

篇6

关键词:言语艺术交流;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大都懂得言语的重要性,但这并不等于他们能很好的运用言语艺术。在我们的语文教师队伍中,有很多善于驾驭语言的优秀教师,但更有为数人少的语文教师不能熟练地、艺术地运用言语。把本来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上成了枯燥无味的理论课,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文教师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或者虽有提高言语的意识,但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言语水平,而且必须有一套提高自己言语水平的好办法。

1讲究言语艺术的必要性

语文教师的言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在上课以及与学生交流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1)以选作教材的范文为有形无声的榜样;(2)以教师运用的言语为无意识的榜样。实践证明:学生受到有序、有理、有趣、有情的语文教学言语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祖国语言的真正本领。反之,必然影响学生言语的健康发展。

2语文教师言语艺术的策略

2.1运用规范的普通话教学

普通话是我国的规范语言,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使用规范语言的典范。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用浓重的方言讲课,被学生戏称为“第二门外语”。这不仅影响师生间的正常交流,而且严重地影响了语文教师的形象。

2.2语言要有热情,富有激励性

有些语文教师虽然讲标准的普通话,但讲课仍平淡无味,没有激情,甚至结结巴巴。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会令学生生厌。在正常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言语水平,否则,“肚子里有货倒不出”,同样会招致教学上的失败。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语水平。在课堂上观点明确,语言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和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褒贬分明,饱含真情,泾渭分明;言语简明扼要,分析鞭辟入里,描绘画龙点睛,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风细雨一样把自己所在地学的知识艺术地传授给学生。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质疑问难,用语言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他们从中领悟道理。教师的语言感彩,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努力使自己“情真意切”,并善于以情动请,融情于事,融情于理。让自己的言语表达充溢着炽热的情感,字字珠玑,句句含情,去触动学生敏感的神经和精神世界,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力量,就会使学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认知活动的效率,增强认知的动能,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相反,没有情感参与的语言,苍白无力,激不起感情的涟漪,就不是有效的语言。

2.3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较强的驾驶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储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语文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帖。只会演讲而没有渊博的知识,最终必将像鹦鹉学舌一样,难以应付灵活多变的课堂。语文教师除了钻研教材,精读本专业的有关经典之外,还必须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对其他学科的一些常识性知识必须了解,否则,就会极大地束缚自己的手脚,影响语言的发展。读的书越多,头脑就越充实,讲课的欲望就越强烈,讲课的底气就越足,讲课就越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就越能吸引学生,要把读书作为自己的必修课,要把博览群书当作提高语言修养的大事来抓。

2.4教学语言要有特色,具有幽默感

语文教师都是各具个性的人。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知识修养、行为习惯都不可能一样,教学语言的特色也就会常常表现出教师鲜明的个性。教学言语本身是规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它既要服从一般的、共同的要求,又应当是独特的,高度个性化的。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秉性、气质和专长,各领,精心“酿造”自己的言语风格。可以言语流畅清晰,也可以感情充沛,也可以气势磅礴,也可以风趣幽默,也可以注重逻辑思维。

篇7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

1.引言

艺术自身就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语言艺术被称之为教学艺术之最。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语言是表达感情、传授知识及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从而引导学生获得并发展智能的过程一直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要求。因此,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是其教学的成功,感染力强、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波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在语文课堂中优化语言艺术途径

2.1讲究精炼准确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中应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发音标准、清晰,学生才能听得清楚。如果教师的语言足够明晰、清亮、流畅和舒缓,那么必然会刺激学生视觉神经的兴奋,从而调动听觉神经保持良好的状态。如果语言怪声怪调、含糊不清、结结巴巴则会使学生在接受教学信息时出现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自然和谐且具有优美动听的节奏,即能彰显庄重有表现的抑扬顿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传递的教学信息不断获取知识与增长智慧。这样的语言艺术需要教师认真揣摩,利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如行云般舒展,在从容流畅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同时要求教师讲课时的遣词造句一定要准确,不能一味追求生动形象而忽略语言的准确性。只有在准确运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鲜明的语言艺术,才能表现出语言艺术的美。

2.2注重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的实质是一种广阔的联想思维活动,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积极调动学生认真思考的能力,教师在这其中采用的语言艺术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对其进行形象的描述,也可以委婉地烘托或者激情洋溢地阐发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自由地联想与思索,只有学生自主地深入其中进行思索与领悟,才会有所提升。这样学生会在教师极具有语言艺术的感染之下思考,跟随教师的思维不断获得新知。教师经常用到的启发手段之一便是提问,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从而引导学生迅速快捷地把握要学习的精髓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自身教学语言具有更多启发性,必须在课文重点及难点处多下工夫,从而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与认识。

2.3讲究幽默、风趣、具有趣味性的语言

语言趣味性的要求是由中学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文章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这些文章描绘的生动形象或者人物形象刻画得绘声绘色,而这些都会引起学生极浓厚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比较具有情趣的学校故事及发人深省的成语、典故等,使要讲述的内容更富有趣味性。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幽默及风趣的语言,则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课堂变得趣味盎然。在当今这个日益重视口才与交流的社会,幽默感应该在教师语言艺术中占有一定地位。实践证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确实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手段。如今,许多优秀教师都善于运用一些委婉含蓄或新颖别致的教学语言,既取得妙趣横生的效果,又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让人回味无穷。

2.4讲究自然、亲切、具有和谐性的态势语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信息传递主要通过有声和无声语言两种形式。无声语言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板书,二是态势语。所谓态势语就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通过自身一些手势、体态及面目表情等与学生进行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这也是教师课堂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仅需要用口头语言进行传道授业和解惑,还需要一些比较丰富的态势语。态势语能体现出深刻的情感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能体现出教师自身具有的深厚文化艺术修养。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光要有神,视野应是扩大的,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从而表现出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这样学生能从教师丰富多彩的眼神变化中接受到启发、鼓励、赞许、制止等信息,达到超越语言的情感与心灵上的沟通。

3.结语

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再配以具有感染力的语调对文章中要表达的高尚心灵、自然景观等进行描述,把学生引入这样的情景之中,使他们在其中充分体会到课文中要表达出的主旨,体味来自议论文的理性美,品味平淡生活中的人性美,从而使学生对美产生追求的欲望,产生对学习的渴望情绪。老师一缕赞许的目光或者一个肯定的手势,抑或一句激励的话语,都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满足。因此,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的使用可以激荡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不断铸造学生的灵魂,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导学 针对性 启发性

语文是一门讲究艺术技巧的科目,很多学生都对语文不感兴趣,觉得课堂上气氛很沉闷,对教师所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我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下面我就问题导学的艺术性、技巧性谈谈看法。

一、针对性地设置课堂问题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提问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更应从中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无路难啊开路更难,后来人为你感叹”。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无路难”,“开路难”,以及“后来人为你感叹”的句子吗?这个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歌曲中学习了愚公移山一课。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研读兴趣。学生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在教学《变色龙》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一位首饰匠的一个手指头被一条小猎狗咬伤(据说是由于他拿烟卷戳到了小狗的脸),假如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顿时,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有的学生说被咬的人活该,谁叫他先侵犯狗的。有的学生说狗的主人应该赔偿受害者,根据是《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伤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担当承担民事责任。此时,通过对比文中的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明晰了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设置应有曲折性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发展。如果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语文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教师要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懂得如何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设置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问题

篇9

一、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眼神、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教学中。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带着鲜明的感彩,学生置身于情感氛围中,不自觉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如讲“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时,教师加以手臂舒缓起伏动作和远视的眼神,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中,使之意会到草原的无边无垠。

二、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要有科学性,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要完整、严密,对所教内容要准确无误,切忌含糊其辞。

三、言之有物,生动形象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能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六、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

七、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 初中英语 文化渗透

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英语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相关知识的文化渗透。这种情况与新课程体系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在相关的环境下能准确的应用英语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将外语列入中考高考科目内,表明了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包括当前考试改革,更是注重英语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效果,降低了对基础语法知识的考查。在之前的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英语的初中生并不具备课程大纲所要求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演讲演示能力,以至于在阅读英文书刊时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含义,甚至在于国外人士进行全英环境下的交流时,听不懂对方说的什么,也不知道张口说什么。这种哑巴式英语,脱离了文化背景与西方环境,也成为了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语言的瓶颈,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下扩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具体表述为以下内容:教学中,文化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不仅在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上发挥很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初级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简单的了解,在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在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在新课程教育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课本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课本中的每个单元都会涉及一个主题,其中包括话题讨论和交际功能模块,在这些小的模块中,除了日常的生活交流,有很多都是以中外文化差异对比来进行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文化渗透的要求在课本中一一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项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不仅实现文化渗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通过节假日举办活动来进行情景教学。随着全球化的扩大,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不断盛行,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当前很多学校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圣诞节期间禁止学生之间赠送圣诞礼物,被发现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在这种要求下,学生还是会偷偷的互送礼物,学校不仅没能制止这种情况,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逆反心理。与其这种结果,不如好好利用这些西方节日,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西方文化。教师可以在圣诞节前准备一些圣诞树、糖果等,并向学生讲授一下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在晚自习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小的圣诞节晚会。这样一来,学生身历其境,学习到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感恩节时,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恩节班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心里想感谢的人;或者教师准备一些与感恩节有关的食物、视频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西方文化,从中学习。

3.利用英语选修课丰富英语环境。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丰富的英语选修课,英语选修课与传统的英语课不同,更加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与英语文化的渗透。如《英语歌曲赏析》、《英语电影赏析》等课程,初中生的年纪,正好对一些欧美的音乐和电影感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学生讨论为主,在讲解一些系统的文化知识后,让学生来推荐并且分析,在音乐方面,可以分析歌曲背景甚至是歌词的口语用法;在影视方面,学生可以进行讨论,针对每个细节来分析它的文化背景。

4.利用现代化教学与网络设备。为了扩大英语环境,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受西方文化,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准备多渠道、多形式的英语教学,让学生直接去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并充分的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教材中也会有配套的光盘音频等,很多教师可能在上课时都忽视了,这种现象要尽快改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加强文化渗透,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到一定高度。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应用环境,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