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篇1

本节是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学习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一、教材分析

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比较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以奴隶社会而言,埃及表现在金字塔,希腊表现在雕塑,中国则表现在青铜艺术。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延续了 1000 多年,其工艺精湛空前绝后,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典范。青铜器以华美的外表,丰富的内涵,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以及高超的技艺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耐人寻味之美。

然而古代青铜艺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生活中很少见到,除非到博物馆参观。这一课从欣赏入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青铜器的图片及史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青铜器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青铜器的实用功能、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通过欣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并用画笔表现出来。

3、感受我国青铜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发对青铜器探究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

难点:探索青铜器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四、教学方法:

以欣赏法为主,讲授法. 提问法. 讨论法次之。通过欣赏图片,用心体会并感受青铜艺术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态度,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宝贝,你们想不想看看?

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图片的挂图,设疑讲解: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认识这幅图上的物体?这就是文明世界的我国商朝时期的祭祀器物————司母戊大方鼎,它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现在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传说是商代的一位君王为祭祀自己的母亲而特制的一樽青铜器。是迄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2、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又是怎样铸造出来的呢?同学们也跟老师一样,心里肯定有许多疑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大胆地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问出来吧!

3、刚刚同学们问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同学们对青铜器很感兴趣,很爱思考,现在老师把它归纳一下,发现这些问题是大家很想知道的:

(1) 什么是青铜?

(2) 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 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4) 青铜器是什么时候的人用的?

(5)青铜器可以分为哪些种类呢?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感悟青铜工艺之美”,(出示课题),探究它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欣赏、感悟

接下来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一起来了解一下青铜器的发展历史。

视频看完了

1、首先我们看看青铜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怎么铸造出来的?

2、哦,原来青铜是红铜、锡和铅的合金。青铜器的铸造经过制模、制范、浇注、修整这几个步骤。

3、青铜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像这样的宝贝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很多,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与青铜器密不可分,做饭,装水,喝酒,听音乐和打仗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青铜器分为几类呢?谁还记得?

食器、酒器、水器、兵器、乐器,车马器、农器。

1.食器 (课件出示:食器鼎的图片)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它,它叫什么名字?(出示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煮食,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

2.酒器 (课件出示:酒器爵的图片)

爵,喝酒用的,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的流,后有尾,旁有盘鋬(pan,器物上的手提部分),口上有两柱,下有三个高足。

3、兵器(课件出示:兵器钺的图片)

它的名字叫做钺,用于劈砍。形状像后来的大斧,可安装长柄。也作为刑具。有些钺形体很大,并雕镂精致的纹样。古代国王赏赐大臣青铜钺,有着赋予军权和征伐的意义。它和剑一样属于兵器。

4.乐器(课件出示:乐器钟的图片)

大家再来猜猜这个是做什么的呢?它的名字叫做钟,当钟变成7—20个的时候,把它悬挂起来,就可以变成编钟,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5、水器 (课件出示:水器盘的图片)

这个的名字叫盘。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盘多圆形,浅腹。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哦(找出相对应的器具三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青铜器。(课件分别出示:莲鹤方壶、虎食人卣、象尊)

4、这些青铜器美不美呀?美在哪?

(独特的造型与奇异的纹饰)

5、下面我们就从造型、纹饰两方面来欣赏国家级青铜。

四羊方尊:

造型与纹样: 器身方形,方口,外沿像个喇叭口。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形象。全体饰有细云雷纹。

司母戊大方鼎:

造型: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厚实,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纹饰:鼎身除四面中央是没有纹饰,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耳侧以鱼纹为饰。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司母戊鼎高大厚重,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5、

(课件出示:酒器、食器、兵器、水器、乐器、)

四、自主探究,合作练习

1、刚刚我们详细地看了不同类型的青铜器,让我们深刻的感受青铜国宝的魅力。

2、今天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练习。每个同学为你手中的青铜器皿设计出美观的纹饰。(课件出示:青铜器线描纹饰欣赏)

六、作品展评

布置展览,请同学上来介绍一下自己的青铜器。

七、青铜器在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青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奉献,其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美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超越的,它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古老的清香,希望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在品味中华文化的同时,充实自己的知识,为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加油!

篇2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艺术特长生;教学线索;融合;衍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6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3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再次引发世人的关注和思考。德国现代教育体系开创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的心灵获得陶冶。而如何唤醒心灵,关键是教育必须满足人的需求。澳大利亚的科学教育家皮特费逊认为科学教育可以有三大功能,即满足社会需求、文化需求和个人需求。因而,科学教育应满足社会、文化和个人需求,应从一种外在需求转变为每个人的内在需求,提供给人有用的科学知识及思考、行动的方法,帮助所有人实现未来丰富的生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1]”“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2]。”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开展化学教学,让不一样的学生学不一样的化学,值得每一位化学教师去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和潜心研究。

二、案例设计与分析

1. 设计意图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选择高中生群体中与普通类学生在志趣、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的艺术特长生作为实践对象。这些学生今后大多会报考高等艺术类院校或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或将从事与艺术相关行业。由于他们都不参加化学高考,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也不高,有的学生自认为化学与自己未来生活关系不大,往往对化学不感兴趣。但这一群体的学生也非常有特点,大多性格外向、开放、活跃、感性,有较强的直觉感悟能力。为了能更好地兼顾学生特质和发展所需,笔者尝试将化学与艺术融合,在促进学生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用化学服务于艺术,服务于今后的生涯发展。

2. 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以化学知识为主线,挖掘与化学知识相关的艺术线索,在展示和利用学生艺术特长的过程中,复习和巩固学业水平测试相关知识点、体验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并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他们艺术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知识与艺术的融合可以衍生好奇心、兴趣、美感等。而情感方面的升华又促进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 教学设计

在本案例研究中,笔者选择以铜为结合点,以含铜乐器的相关知识与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铜”及相关反应原理、离子检验的复习等为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教学线索,即艺术线、化学知识线和情感线。三条教学线索中,两条明线非常清晰:一条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生涯发展需求设计的艺术线,另一条是依据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和学生目前化学学习基础设计的化学知识线,这两条线索之间是互补的。另外,还含有一条暗线,即情感线,由化学知识线与艺术线融合而衍生,而又对前两者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设计为:

4. 教学实施的过程

本案例在高二年级的音乐特长班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欣赏美妙音乐时的专注、演奏乐器时的投入,到学习化学知识时的用心、交流讨论时的积极、动手实验时的踊跃……,无不让人感受到,当学生内心学习所需被激发、调动起来之后呈现出来的不一般的精彩。这既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化学课,又是一个艺术享受的过程,也展现出了不一样化学教学的魅力。

(1)音乐情境中化学知识的学习

化学和艺术虽然在研究领域的起源上不同,但两者却密切相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创造物质的重要自然学科,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其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是一门崇尚美、蕴含美、追求美的学科。而艺术的形象思维则能为化学的发展提供灵感和启迪。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音乐生活中学习化学知识,能更大程度地激起艺术特长生情感上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将课题定为“含铜乐器的化学韵律”,既突出了音乐的“韵律”、与铜元素相关的化学知识,又暗指两者之间的融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开始时先由特长学生演奏不同材质的笛子,其他同学辨别音质音色,提出乐器音色的不同很重要的原因是材质不同,是由于铜的特性和铜合金中不同金属的配比而导致的,从而使学生复习了金属和合金的通性;再如,借助青铜材质编钟、笙的关键部位――笙簧与笙绿、黄铜材质萨克斯等一系列与“铜”相关的乐器为载体,让学生观看相关图片、编钟演奏视频、笙绿制作工艺、阅读资料了解含铜乐器表面铜锈成分的不同、进行萨克斯才艺表演等,由此不断创设与艺术相关的教学情境,并设计一系列与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关的化学问题有层次地展开教学:金属的氧化,涉及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金属腐蚀原因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涉及实验的设计和操作、Cl-和CO32-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量的计算。由此,学生探求知识的兴奋点不断被刺激,化学学习也就逐渐走向深入。

(2)知R学习中情感的体验

本案例最重要的主线无疑是化学知识线,观察、阅读、思考、讨论、实验等让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的典型科学学习活动过程,但通过艺术线的设计,使学生似乎回到了熟悉的音乐生活,如演奏、聆听、赏析、辨音等。从艺术生活走向化学活动,让化学活动贴近艺术生活,两种学习的相融,让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了解、接触与艺术密切相关的化学,可以使学生感悟到化学能为艺术创造和追求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工具,是艺术的物质基础和知识基础,能让不同志趣和不同特长的学生找到化学与其未来职业和未来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内驱力。情感方面的升华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音乐生活背后的科学道理,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专业学习和化学学习方面获得多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在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过程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和启迪。例如,由笙绿的研制、笙绿对笙的音质音色产生影响及其生成原理和打磨原因的学习,感悟到“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从碱式碳酸铜是笙绿的主要成分,对乐器笙起到了改善音质音色、保护簧片的积极作用,但青铜乐器中碱式碳酸铜的生成会影响乐器的外观和音色,但同时又因为其结构比较致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青铜乐器生成碱式氯化铜(青铜器 “癌症”)的生成,从中悟出要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事物和现象”的认识等,这些通过知识学习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对看问题较直观、感性的艺术特长生来说也是一种良好品质的培养,对其专业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日后生活与专业发展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反思

本节“含铜乐器的化学韵律”教学案例,基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心灵,而如何唤醒心灵,关键是必须满足人的需求”的理念,选择与普通高中类学生在个性特点、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差异的高中艺术特长生为对象,基于学生经验,以铜及其化合物为化学教学与艺术教学的结合点,展开了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实施结束后,笔者分别采用纸笔测试法评价了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运用活动表现评价法测评了学生艺术特长方面的表现情况,又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测评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提升。评价结果表明:以上教学设计与活动的实施,不仅传授了知识,展示了学生的专业特长,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和创造力,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化学与艺术的融合之美、由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所体现出的神奇魅力以及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折射出的一系列哲学思想,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进步、发展和提高。

以上案例,虽然主要是一次针对艺术特长生的分析和拓展尝试,就其研究对象而言,或许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对于教育根本目的思考及基于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理念和设计思想却有着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价值,而对于当今教育界所关注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中,如何提升当代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研究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过程,笔者真切感悟到:作为一名与时代同行的教师,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所需和今后的发展所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潜能、兴趣与志向的统一与结合,围绕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来开展教学工作,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压”变“内驱”。同时,社会是多元化的,时代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教师需注重自身内涵和修养的不断提升,需要关注跨学科的接|、理解和教育以及科学思想与文化艺术元素、人文思想的融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创造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为学生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1

[3] 叶学贤,贾云福,周孙录,吴厚品.化学成份、组织、热处理对编钟声学特性的影响[J]. 江汉考古,1981,S1

[4] 刘玉堂,张硕.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5(9):598

篇3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 高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和问题

1.教学课时有限。

高中美术课时往往受到高考科目的冲击,课时安排不足。

2.教学内容范围广、容量大,未经有效选择。

如鉴赏模块教材第十五课《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内容涉及丝绸、青铜、陶器、瓷器、玉器,若只安排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则课堂上定会出现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过程,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效果不佳。

3.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滞后。

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兴趣进行理论性美术鉴赏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完成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常以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惯性理念进行教学,未曾体会到教学内容书本化、教学方法模式化会令学生丧失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从而极大地影响教学效益。

二、对高中美术鉴赏高效教学策略的构想

怎样营造让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受益多的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上。

(1)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对教材的合理利用:①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循典型性原则。在选择美术作品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应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美术作品,学生比较容易体验、感悟、理解,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活动的兴趣。②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时应注意中外美术作品之间的比例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比例,使学生全面从各种美术作品、文化遗产中获得美的精神感受,并能学会比较、分析不同民族、风俗、文化的异同并引导学生认识美术在社会、文化变革和发展中,具备的特殊作用与价值。

(2)注重对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在教学结构中让“知识”、“美感体验”、“美术评价”环环相扣、逐层递进。

如鉴赏模块教材第十六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如按照课本结构和顺序教学,则学生会产生“上课不如自己看书”的心理想法,最终结果只是停留在了解相关美术知识的层面。我们可加入新环节:“对于民间美术发展现状和未来思考”。学生在思考中能进一步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更深地感受民间美术的质朴和美好情感,从而确立对于民间美术要保护、继承、发展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课标成就标准中,“从知识技能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体现。

2.教学方式方法上。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些教学中的难点抽象而难以理解、探究,此时我们便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如鉴赏模块教材第十三课《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探究立体主义代表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可以先让学生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补充播放再现当时战争情境的短片,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和内涵。情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突破认知上的难点,进行有效的探究和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直观地进行作品鉴赏,给学生最有说服力的视觉感受。实物、书本图片、PPT课件、实物投影、视频影像等资料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对较抽象的美术学科学习内容有直观的感受,避免学生产生认知和理解误区。同时,我们应注重素材的成像质量,尊重作品本真,严谨地选择清晰、真实确切的作品图片或视频,给予学生正确的视觉欣赏。

(3)注重激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见解。对于学生发表的看法,教师不应轻易否定学生的看法,应引导其表述准确,避免“一人讲,学生听”的不良教学局面,更好地让学生体验、感知、表达,进而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和理解。

(4)注重美术与自然、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在课堂有限时间里得到拓展与延伸。如鉴赏模块教材第十二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一课,学习古希腊雕塑时,在学生理解掌握古希腊雕塑总体风格特征和形成原因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摆一摆)请你给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复原其手臂部分姿态。教学中,有班级学生会站起来按断臂部分的趋势摆出手臂姿态。然而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后并未摆出任何姿势,而是告诉我自己无法摆出复原姿势。我进一步提问:“那么你能说说理由吗?”该生说:“因为无论我们怎样试图去复原她的双臂,都达不到最原本的艺术成就。”原本以为学生不愿参与教学活动的我,此时心里很欣慰。进而我举出了生活中“意大利总统下令复原残缺古罗马雕塑饱受国民争议”的事件,并表扬了该生对于艺术文物的保护意识。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种拓展性的思考反而能成就学生的审美自豪感。

3.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上。

首先要注重多主体、多模式的评价方式。这一点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2条就被明确指出。特别是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习的重要标志。其次要注重在评价中给予激励,这样的评价能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而教师的自我分析、反思能即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具备这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意识,使教学成为一种“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

三、结语

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位教师毕生追求的。这种高效体现着教师自身的价值。因此,除了以上方面的思考探究,我们还应加强对学生主体的研究、对教材的研读、对美术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一、归纳总结式

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结尾形式之一。课尾时,教师将当堂所讲的内容简明扼要地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中的重难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纷乱的思绪,还可以促进记忆,做到当堂讲授当堂吸收,有利于课后温故而知新。如在讲授《故乡的榕树》时,我这样进行总结:“眼中的榕树――故乡的榕树――与榕树有关的人和事――眼前,浓郁的思乡情贯穿于联想中,情真景美意幽。”简短的几句话,学生纷乱的思绪得以理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二、新旧联系式

对于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密的课,我多采用这种结尾形式,即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纳入同一系统,形成知识网络,既便于学生记忆,又能使学生掌握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至于混淆。如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让学生比较此诗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异同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学生既明了了二者的共同点,也明确了二者的区别,在对比中觅得了新知、加深了理解。

三、自我反思式

此种课堂结尾形式是在讲授完新知识和完成课堂练习之后,不直接进行小结,而是出示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本节课共学了哪些知识?哪些问题你还没有掌握?采用自我反思式,既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自我加压、寻找不足,便于当堂或课后及时弥补。

四、内外延伸式

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扩展到课外,或把课堂总结作为与下节课联系的纽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妨采用这种内外延伸式作为课堂的结尾形式。教师可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好的课外读物或布置相关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如在进行曹文轩《孤独之旅》的课尾小结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及他的系列美文,如《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等,了解曹文轩纯美小说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积淀。

五、学生小结式

如果授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容易掌握时,我多采用这种课堂结尾形式。即将教师结语变为学生自己总结的开放形式。学生通过一节课学习后其思维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均处于最佳状态,这时我就及时抓住学生求知欲正浓的有利契机,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所讲的教学内容,找出重难点。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赞扬、鼓励学生总结过程中的优点、及时纠正其中的不足,帮助学生明辨对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种课堂结尾形式,可谓是一举多得。

六、纠错评议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必然会运用启发、提问、练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完成练习时,如出现了问题,我一般采用此形式作为本节课的结尾形式。即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加以评议,及时加以纠正,让学生做到课内有错,课内纠正;当堂巩固,当堂提高。当然,采用纠错评议式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

七、空白开放式

篇5

向“美”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最显现且最可感知的,也是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层面。本世纪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向“美”是核心的价值追求,我们尽最大可能地让师生们在“美”的环境熏陶中生活、成长,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塑造美好心灵。

美化校园环境。寓教于境,寓情于景,创造一个优美而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励和教育师生积极审美,努力向上。学校新校区整体布局没有过分追求单幢建筑的新奇与个性,而是采用统一和谐的造型元素与主题,表现了建筑的造型美与环境的和谐美。具体呈现为“四个结合”。即悠久的办学历史与现代化建筑的结合,运动形态与静止状态的结合。整齐划一与错综布置的结合。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的结合。校园色彩以“九华红”为主色调,间以乳白色和墨绿色,表达的是热情、明快、活泼的情感。校园景观则有山水、有亭阁、有树木、有花草,处处体现文化品位。块块体现美的追求。仅就绿化而言,讲究的是“点”的凸现、“线”的排列和“面”的普及,兼顾品种、颜色、空间层次和四季花开花落、叶绿枝黄的搭配。可谓是十年树木,现在已渐次显现出其“调色板”的精彩。

再现历史文化。我们学校有着107年的历史,近些年来,学校强调的是百年历史文化在新校区的传承与创新,让师生们在历史氛围中享受美的文化传统。一块长14.8米、高2.2米的石屏风,正面刻着“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背面则镌刻着扬州大学李坦先生用文言文撰写的《江苏省东台中学碑记》。碑记开篇记述了北宋时期晏殊、范仲淹两任丞相在东台西溪莅职盐官时兴办书院、讲学杏坛的佳话,其后分为发轫之期、承续之期、救亡之期、发展之期和腾飞初期五个部分,叙写学校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绩效。学校校史陈列室则图文并茂,再现了学校经历的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个时代,以及走过的新、的风雨历程,突出了虽然校名数经更迭。校址几度迁徙。但学校独有的历史脉络清晰:开校于1905年11月8日;始终保持公办性质;“东台中学”四个字一直见诸校牌:36任校长前后传承,弦歌不辍。

创造雕塑艺术。校园雕塑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种表达。基于此,我们特别聘请了中国雕塑馆馆长吴为山教授设计了系列雕塑。最主要的是学校前庭广场上一纵一横、一西一东两组雕塑。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树人,世纪东中”为主题,以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素材,以新时期校训“勤”为重要表现对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级石阶,并有三幅校舍变迁的青铜浮雕图案:柱身四周用青铜铸刻着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作篆的“百年树人,世纪东中;学海无涯,天道酬勤”标语;柱顶盛开着一朵硕大的锻铜鲜花,8个花瓣上镂空刻着“勤”字。其二《夸父逐日》,堪称中国壁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浮雕。以四个变形篆体形象地表述了“夸父逐日”的故事,诠释的是“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这些雕塑无疑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其中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文化价值,需要我们身处校园里的每一个人认真去欣赏,用心去审美,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由反映和维系文化的多个层面所构成的整体。而文化整体的协调互动又必须通过制度文化才能达到。于此。我们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努力向“善”,继承、改革已有制度,同时又与时俱进努力健全、创新,以期制度的完善生成和制度的妥善执行。

坚守传统规范。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学校拥有着优良的传统。也有着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思想原则。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平时大多根据相关制度,在“质化”比较的同时,坚持最终让“量化”决定。每学年都要“量化”出各级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在强调有好的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等前提下,比较谁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次数多,同等情况下再看谁的进步大。坚持“量化”提拔的干部,常常是大家意想得到又意想不到的人选。说“意想得到”,是因为某某所带班级先进,教学和教研水平领先,甚至聚焦到获得表扬的次数、的篇数等。说“意想不到”,是指被提拔的对象,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不存在任何特殊的背景和社会关系。这样的评优提干,有利于积极引导师生们注重于平时的思想行为,用功于长期的工作和学习。

改善相关做法。新时期。我们与时俱进地改善相关做法,突出体现理解人、尊重人和激励人的思想,既有刚性的约束,又有柔性的关怀。例如我们健全了学生奖学金考试制度:扩大了参考的人数。由过去“年级前200名”修改为“年级前500名”可以参考,同时提倡自主报名和班主任、科任老师特别推荐。扩大了奖学金的发放面。由过去的“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修改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年级总有三四百人能获得奖学金:适当降低了奖励标准,缩小了等级差距,其中三等奖只发放了100元。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成功感,得到无法估价的激励。

劳顿曾说过,课程就是学校选择文化的过程。显然课程文化则是学校教育所特有的文化,也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和载体。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十年,我们坚持向“好”的方向建设课程文化,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其内涵。进而为课程改革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实施必修课程。开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起码的要求,重要的是要实施好。在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指引下,我们注重实施有效教学,努力上好必修课程。一是教学内容在“取”与“舍”上花力气。突出依据文本价值、教学目标、学生需求等去“舍”,因为有“舍”才有“取”,会“舍”才会“得”。二是教学方法在“出”与“入”上做文章。既能“人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都是理想的境界,而“出”则是基于“入”更高层次上的追求,其“出”路在于教学的延伸探究、对读比较、多元解构等诸个方面。三是教学节奏在“张”与“弛”上下功夫。相比较而肓,教学中更要思量、更要讲究“弛”之有度。做到紧张中见宽松,激越中见舒缓,使其或在学习期待之时,或在方式转换之间,或在动态生成之中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

开发选修课程。新课程特点是多样性和选择性。这些年我们充分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以及学校教育人文、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融入学校自己的教学哲学与教学思想,指导教师既能认真实施课程和研究教育教学,又能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选择,主动发展。多年来我们依据必修课程,或点击、或链接、或刷新校本选修课程。现在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门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两个大类。学科拓展又有基础训练、专题强化和学科竞赛辅导等三个不同层次的类型,以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兴趣爱好则体现在多角度促进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多维度促使不同潜质的学生获得成功感,赢得自信心,有个性地发展。去年我们又加入到江苏省仅有的三十一家课程基地建设中,正在聚集和优化各种课程资源配置,以选修课程为重点,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体系。

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我们基于百年校史的积淀和选择,以及师生们长期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等,以向“上”为主旋律,用心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建设学校特色。当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势在必行。拥有百年历史的我校,“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生生不息,“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学校精神代代相传。本世纪开始,我们把握住学校第五次搬迁新校区的契机,努力在做大中做强,继承中创新,生存中发展。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更是指向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坚持全面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内在性原则,基于规范管理的办学水平,依托丰富多彩的课程载体,最大限度地释放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最大可能地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以赢得有质量的数量和有数量的质量。努力从规范化、现代化做起。走向国际化、特色化,维护和促进学校整体利益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形成有追求的办学理念、有水平的教育管理、有质量的教研成果和有品位的学校文化等四个特色。

打造教师专业。我们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应包括理论素养、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在内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树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观,营造教师“想专业发展,能专业发展,会专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构建“学习、实践、反思”的校本培训机制,通过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反思、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理论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自我评价和提升等五个阶段,促进教师教有思想,教有所长,并且业有收获,业有提升。在长期形成的“严谨、创新”教风中,加强教与教、教与学、教与研、教与管等多方面的合作,引导教师能够将想出来的做出来,做出来的写出来,写出来的展示出来,进而使其领悟教育的真谛,拓宽教学的视野,努力成为教育理念新、教育教学水平高和教育科研强的骨干教师,以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水准促进学校、学生和课程的共同发展。

篇6

一、分析研究对策,把脉美术欣赏课的症结

1.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受到传统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大多不敢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单一。很多美术老师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受到的技能训练多,但教学理论、美术史论等掌握得比较少,因此只能就教材论教材,照本宣科。另外,美术欣赏课开设时间较短,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还在摸索时期,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少。所以,在教学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学生方面,一致认为美术课没有其他的高考科目重要。因此,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美术欣赏课就无法得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学生就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睡觉等事情。还有一个就是教学课时少,目前,艺术课程虽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调味”课。美术课一般每周只有一课时,有的学校可能是每两周一课时,这样每节课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基础知识得不到全面系统的记忆和理解,因此不利于学生进行知识整合。

2.美术欣赏理论依据。艺术家豪泽尔说:“人生来就可以成为艺术家,但是只有经过教育才能成为鉴赏家。”艺术欣赏是靠人的理解力而发展起来的,而人的理解力是一种领悟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教师博引广论,学生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推动美术欣赏教育的有效发展。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师生要充分利用好双边活动,去发现作品以外的各种联系和更加深邃的精神内涵。因此,教师不但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美术知识,而且所了解的知识必须是准确的。

二、改变教学策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水平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和参与作用,而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把教学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尽管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但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而且他们的看法也可能是幼稚的和不全面的。但是由于他们是认真的,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因此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他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有关的知识。

2.充分挖掘作品的内涵。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工艺作品,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概念,都是艺术家们通过精心的构思并且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和时代的审美思想创造出来的。美术家创作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艺术形式揭示某一主题之外,还有其更加深层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意蕴,它是一种文化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如:秦俑和青铜器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等等,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

篇7

民间美术 功能 小学美术教育 教学策略

一、美术的功能

关于美术的功能古人早有论述,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葛路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讲:“《左传》的这段夏朝‘铸鼎象物’的记载,我们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代表理论。‘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1]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讲:“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2]南朝时期宋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1]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非繇述作”,可以“鉴戒贤愚,怡悦性情”[3]。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在现代,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美术的功能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还有人指出,美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作为上层建筑的美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即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民间美术的功能及其特殊性

作为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民间美术,是下层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下层民间文化的一般内涵和性质,从而与对应于上层文化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具有不同的艺术旨趣和风格面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众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蕴涵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在民众的生活与民间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民间美术的功能具有多样性,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民间美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性需求,而且它还进入到了民众的精神性需求领域,具有为民众提供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并且还具有承载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文化功能。笔者认为,从民间美术的本质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来看,民间美术不仅具有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且还具有其特殊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民间美术的这五大功能是互相联系、整体统一的,它全面作用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中。

1.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

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是通过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形象感知得来的,不同的民间美术样式可以让民众认识到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在民间美术中,某种形象的某种特定组合,表达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民俗场合,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世世代代就按那个先于意识的规定来做。”[4]民间美术经久不变的程式性造型语言特征,推动了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得以体现。在原始农耕时代,民众虽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可以通过民间美术的程式化特征认识到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民众的伦理道德教化上。民间美术受中国民间文化中伦理道德大格局的制约,主要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倾诉方面。民间美术在题材的选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为经常借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戏曲等题材内容宣扬忠孝节义、侠肝义胆,表彰先烈圣贤。这类题材的民间美术作品将道德教化融于审美娱乐中,是宣传伦理道德的重要外在形式。农耕社会时期农村的大部分民众就在这种传统的节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民间美术也在悄然发挥着它的教育功能。

3.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审美品格。民间美术那单纯且朴素的艺术风格、淳朴且率真的艺术语言是其独树一帜的审美品格和永恒的魅力,这种质朴的风格不仅表现在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创造主体朴实无华的人格上。只有心灵的纯真、朴实,才能物化为形式的质朴。民间美术的质朴之美,既是形式的、风格的,又是精神的、情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是向善求真,只有“善”与“真”的结合才能达到“美”的标准,追求事物真、善、美的统一是民间美术的“大美”所在。

4.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充分体现了生活原型的特点,它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民众的生产生活,有时甚至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民间美术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民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民间的巨宅陈设到生活的日常器具,从祭祀供奉的用品用具到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以及装点节日的年画、窗花,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这种生活特征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创造性必然随生活的需要和改善而不断进行变化。人类造物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与人的生命原则和生命价值紧密相连的。民间美术的创造不仅忠实于这一原则而且把生命维系过程与造物活动相沟通,成为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因而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遍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凸显了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5.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

作为民间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即民间美术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集体性、模式化和地域性。悠久的农耕社会成就了民间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性质,也是民间美术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民间美术基本上保持了民间文化的特征,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中,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因而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春节的年画、元宵节的灯彩、婚礼的喜字花、丧葬的纸扎、祝寿的花馍、定情的荷包等无不表现为精彩的民间美术形式,体现了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

三、民间美术的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

1.民间美术的功能契合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5]小学教育是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小学美术教育既要着重以美术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又要于学科教育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智育功能,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心灵手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培养创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首创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教化、提升情感的功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充分发挥美术的情趣性和情感性特点,使学校在偏向严肃的理性的约束的学习生活中增添活泼的非理性的自由的情趣和活力,使学生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从而获得情感的平衡,使身心和情感得以健康发展和提高。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教育,即身体、心理、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既然是生活美术教育,那么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可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民间美术的功能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可以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

2.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健康的个性人格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基本价值观和主体文化的归属感的认同,是一个民族得以绵延发展,民族文化稳定传承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最能直接呈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纷繁交织和网络信息发达的读图时代,有必要通过民间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从而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当学生具备了健康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便会推动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具有同情心、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形成特色的创新精神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6]。民间美术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劳动群众是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者,因而民间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古今中外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寻找艺术创新的艺术家比比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类的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肩负了功能与审美有机结合的使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为纯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而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果与民间美术联系起来,将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开辟一片崭新的领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将民间美术通过画笔、涂鸦、剪纸、泥塑等方式传递给儿童,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之下,还有助于小学生主动去认知和感受他们眼中的新奇事物;将民间美术中的美学规律传达给小学生,如造型语言上的循形、扭曲,色彩运用上的补色和冷暖等对比,外在构图形式上的对称与统一,不同视角的形态描绘、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也能够激发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审美作为理解能力的一种,它除了以感觉为依托之外,还与人生体验、情感、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先天因素与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固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后天的培养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民间美术通常在满足现实生活需求之外也实现了对生活美的表现,它一方面承载了人民大众对美的最初的认知意识,一方面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其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民间大众的审美意愿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将征服、改造客观世界与憧憬圆满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于审美;民间美术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民大众对美的本质认识的一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形式。人们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将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民间美术所内含的稚拙、天真、自然等都和小学生的天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想发挥好民间美术的功能,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妥善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起点和接受能力。

1.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原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的体现。”[7]民间美术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题材样式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态度。教师要勤学习,多思考,与时俱进地结合新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小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动机来看,“主要与感情需要的内驱力有关,小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身获得一种内在的快乐”[5],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进一步发挥民间美术的娱乐性特点。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手制作作品、体验成功的愉悦感,提高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品质。

2.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教学应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民间美术的功能要想通过教学完满地发挥出来,首先必须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结合学生的情意、操作的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次不同文化区域内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间美术在当地是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具体呈现,这就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意结合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题材,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只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选择恰当的民间美术样式和众所周知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才能有利于民间美术功能的完美发挥。

3.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学习到的民间美术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所学知识和内容应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所学与所用相互贯通,从生活“实用”中学习,又能回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依据美术学习活动分类方式可以将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在这四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可以涉足其中。尤其在“设计・应用”这个领域,民间美术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以为处于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青少年学生、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在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突出民间美术的功能,增强小学生细致观察、敏锐发现的能力,养成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勤于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4.增强教师的美术素养,开发民间美术的资源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教师应该“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美术教师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质、丰富学识与高度的专业能力对美术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为了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理论素养”[8],民间美术的功能能否发挥出来,与美术教师所掌握的民间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课程资源知识等密切相关。教师在业余时间要主动地去学习并掌握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更应该熟知本区域内的民间美术样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9]美术教师要主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提升专业能力,增长教育智慧,开发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以图像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视觉形象,蕴涵并折射出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品格,充盈着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的多姿多彩生活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快速的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民间美术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培养创造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效用。民间美术可以补充当代小学生对朴素的风土人情美感的认识与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因而,通过民间美术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总而言之,民间美术是小学美术教育重要的校外素材性课程资源,是一种隐性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效率性的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教学策略。

――――――――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2]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5]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5.

[6]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勤”;学校文化;学校精神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24-04

学校的文化体现着学校自身历史的积淀、传统的继承和教育哲学的作用,凸显着学校现代人高级的生活方式和崇高的价值取向。基于此,这些年我们围绕“勤”的校训,努力、认真和用心建设着“勤”的学校文化,以期构建学校的特色,打造教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共同发展,共享成功。

一、选择“勤”为校训的文化背景

校训对全校师生有着指导意义。我们选择一个“勤”字作为校训,基于历史的成功经验和现实的教育状态。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历史上大凡有建树的科学家、文学家等,他们要么“业精于勤”,要么“勤能补拙”,要么“天道酬勤”,无不证明“勤奋”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东台中学百年校史上许多取得成就的校友也无不如此。但是当今社会,无论是教育界,还是其他领域,人们多是“快餐”式地读书,“粘贴”式地做事,“短平快”节奏下,不是“急功近利”,就是“华而不实”,抑或“浅尝辄止”,到头来即便是做出一些事情的人,也只能如一副对联所说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教育和引导师生不从俗,不跟风,摒弃非智力因素中的负面影响,埋下头来做学问,潜下心来做事情。也就是说既要负责学生在高中读书的三年,又要指导他们走好离开学校的三十年以至终身的道路;同时大力促进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的学校特色化发展。

用一个字来作为校训,并不在于以一当十,一字千金,而在于一言以蔽之,体现不一样的个性,追求不一般的境界。学校每每都要有自己的校训、办学理念和校风、教风、学风等,以此来指导和引领学校所有人拥有向上的价值取向和向好的生活方式。而现实中许多学校的校训、“三风”等,雷同的多,肤浅的多,甚而只是几个词组的叠加,或者一两个句子的组合,不免有以偏概全、牵强附会之嫌。于是,我们孜孜以求,另辟蹊径,用一个“勤”字,或许表达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厚,可供解读的外延更多元、更多彩。

我们认为“勤”的内涵,在学校里从教师、学生为人、做事思考,至少包括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和勤劳积累等诸多方面。从学生高中三个不同学段所处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的心理状态,我们又分层、有序地提出了三个年级的目标,即“勤奋、求实”,“勤恳、求真”和“勤勉、求是”,期待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教师适应时代要求和自身专业化发展需求,我们着力将“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作为其座右铭,期待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个有特点的人。

概而言之,“勤”可以让人变得聪明起来,明白人世间的人情事理;“勤”可以让人走进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感到一切不再那么神秘;“勤”可以让人从贫穷走向富裕,知道梦想也能成真。

二、创设有形的“勤”文化环境

最显现、最可感地建设学校“勤”文化,真正拥有文化环境“这一个”的独好,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境界。2003年学校百年历史上第四次校区搬迁,我们利用这一契机,着力于百年历史文化在新校区的传承和创新,围绕“勤”字校训,努力向美、向好创设有形的“勤”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园诸多文化景点上:

中庭院北端安放着一块巨大的“镇校石”,高有一层楼,宽有一间教室,形似“山”字,又似笔架,神似智慧长者。四周衬托四季常青、象征旺盛生命力的松、竹、梅。朝南的一面上刻着一个篆体的“勤”字,寓意“书山有路勤为径”;巨石上瀑布而下,其水流淌至两个“B”形组合的酷似一把小提琴的池中,透过水面,见到池底上的五个五角星涌泉而上,寓意“学海无涯苦作舟”。“B”形池面,取百年“百”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双“B”说明继往开来,一个百年过去了,又开启了一个新的百年;“五角星”涌泉表意我校已经是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正在努力创建五星级高中;“小提琴”形则表现东中人在又一个百年中演奏着积极向前、和谐向上的乐章。整体山水景点,表明东中人以“勤”为径,攀登“书山”;以“苦”作舟,横渡“学海”。教师勤勉教书,努力敬业、勤业、精业;学生勤奋读书,努力成长、成人、成功。

前庭草坪中两个名人墙上,摆放着八本翻开的大石书。书的左页上方青铜雕塑着中外古今八位文化名人头像,头像下方则是名人简介。这些名人分别为孔子、司马迁、鲁迅、华罗庚和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高尔基。书的右页上则刻着中英文名人名言,或为如何做人做事,或为如何学习工作。如达·芬奇的“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华罗庚的“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等。在名人墙的背后,刻有字体不同、排布不均、大小不一的四十个“勤”字,暗示着在每个名人成功的背后,无一不是一个“勤”字了得。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校园内的花木丛中,散放着一些山石。石上镌刻着、高二适、林散之、赵朴初等大家的书法作品,让人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受到“勤”文化的教育和激励。

最主要的景点是学校前庭广场上,一纵一横、一西一东两组雕塑。这是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馆馆长吴为山的杰作。

其一《天道酬勤》,以“百年树人,世纪东中”为主题,以沧桑巨变的历史为素材,以新时期校训“勤”为重要表现对象,建成16.8米高的碑柱。基座是九级石阶,并有三幅校舍历史变迁的青铜浮雕图案;柱身四周用青铜铸刻着著名书法家言恭达作篆的“百年树人,世纪东中;学海无涯,天道酬勤”标语;柱顶盛开着一朵硕大的锻铜鲜花,八个花瓣上镂空刻着“勤”字。从柱顶向四个侧面均有流水向下缓淌,标志着以“勤”为校训的教育和激励将如终年不息的涓涓细流,源远流长。

其二《夸父逐日》,堪称中国壁画史上独一无二的青铜浮雕。她以四个变形篆体字表述着“夸父逐日”的故事,勾画出夸父奋起追赶太阳的画面。“夸”字表现一人居于高台之上蓄势待发;“父”字为一人跨跃向前;“逐”字上部的巨长手臂,指向太阳,寓意只要坚持不懈,成功指日可待。整个画面,又仿佛一群人洒下一路辛勤的汗水,奔向太阳。一个古老的神话,就这样被演绎成现代有志青年奋力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壮丽进军图,形象生动地诠释着百年东中的学子“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精神。

这些雕塑景点,无疑是学校新时期“勤”文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艺术内容和文化价值,需要我们身处校园环境里的每一个人认真去欣赏,用心去审美,从而获得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天道酬勤的不断鞭策。

三、践行有序的“勤”文化目标

“勤”文化建设冠以“学校的”,则必须凸现学校特色、教育规律的元素。我们学校人不仅仅要拥有“勤”的思想认识,而且要付之于行动,自觉、主动实践,积极、向上努力。十多年来,我们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等三方面,有力推进勤学、勤业和勤政,进而有进取地学习、有思想地教学和有水平地管理。

学生“勤学”在于有进取地学习。“好好学习”,才会“天天向上”。我们根据高中生思想观念逐步形成,行为模式逐渐固化等特征,注重与时俱进地因材施教,分年级、有序列提出了目标要求。高一年级为“勤奋”、“求实”,源于高一学生在经过中考冲刺进入高中后,往往有歇一歇、看一看的过渡期状态。何况高中教育不同于义务阶段教育,更多的是能力的培养和心性的磨砺。因此,基础年级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论,真正懂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道理,努力形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和求实向上的精神;高二年级为“勤恳”、“求真”,基于高二年级学生急切希望别人承认自己已经长大,一切可以自己做主,但事实上他们又不乏思想幼稚、行为冲动,处于两极分化的时段,如果教和学两头不正视、不抓紧,就可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或在学习上、或在做人上掉队。因此,我们要帮助高二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勤恳地做人,求真地学习;高三年级为“勤勉”、“求是”,系于高三的学生将经受人生最重要的考验,正准备冲刺高考和面临高中毕业,也许他们更多的心思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聚焦的是能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获取更大的成功。因此,我们应当指导高三学生拥有正确的方法论和人生观,把握节奏,寻求规律,做人、做事双丰收。

教师“勤业”在于有思想地教学。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埋头拉车”,而且要“抬头看路”,不仅要慎独“勤业”,而且要善于合作共进,从“敬业”走到“勤业”,再走向“精业”。为此,教师需教有思想、教有所长,要业有收获、业有提升。与同事,加强合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例如上课前的备课,就教材内容“取”与“舍”,教学方法的“出”与“入”等,开展诸多的探讨;教学后的反思,就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教学节奏的“张”与“弛”等,进行更多的比照;与学生,加强主导作用的发挥,其责任正如陶行知所言,“不在教,而在教学,在于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能自主学、有选择学、重合作学、会应用学,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以至乐学。教育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也许难以成为名师、特级教师,但通过“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一定能够成为有思想、有特点的教师,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管理者“勤政”在于有水平地管理。勤奋加智慧地进行教育管理,才能见真水平、见高水平。学校里的校长、主任等管理者,首先要是“站好讲台、写好文章”的优秀教师,因为专家才能治校,名师才能治教,一名优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称职的校长、主任等。这些年,我们许多管理者是基于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而“量化”出来的,即凭他们教学的业绩,凭他们教研的成果,凭他们在学生、家长和同事心目中的位置脱颖而出的。他们走上学校管理岗位后,更是自觉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有质量地完成一名教师应有负荷的教学任务同时,进一步带好自己的团队。实际工作中,侧重于管理的“理”,努力理清方向,理出路数,理顺关系,理畅心态,做到即时管理有见地,靠实;常态管理有水平,靠谱。

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在学校“勤”文化的建设中,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希望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数量的质量是毫无意义的。

四、彰显有为的“勤”文化精神

新时期在建设学校“勤”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与时俱进、相辅相成地提出了办学理念,概括了学校精神,传承了校风、教风、学风等,期望所有学校人多视角、多层面参与“勤”文化的建设,弘扬“勤”文化的精神。

“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是新时期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也是我们建设学校“勤”文化的理想境界。这里的“我们”,不仅指受教育者,而且包括学校的每一个人,所有教师、学生以及职工,都要在教育、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进而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我们”,又不单指人,还应包括学校本身,其形象、其品牌,是靠所有学校的人共同树立、共同打造的;其发展、其成功,又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中实现的。“共同”则体现双赢、共享和合作的时代精神。“发展”和“成功”是两个并列的概念,不分对象,不分时空,只要大家在各自所处的位置上、所在的层次上向前迈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是发展,就是成功。希望每一个学习在东中,工作在东中的人,都在同学校一起获得发展和成功。

“我强、我能、我行”,则是我们学校继承校风、教风、学风历史传统的核心内容,也是在学校“勤”文化建设中对师生拥有积极心态、向上精神的暗示和号召。“我强”,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强”的方面,“强”在哪儿,哪儿还需要“强”,应该坚定地伴随着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整个过程,只有拥有不一般的实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存在,更好地发展,因为强者无畏;“我能”,就是我们要有更大的能力去行事和学习,我们东中人历来以能者居之,以能者为之,赢得了许多精彩,具备我们所能而别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因为能者无双;“我行”,则是我们拥有“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东中精神,不允许有一时的懈怠,也不容许有半步的徘徊,唯有不断思想着,勤奋着,追求着,才会与时俱进,才能走得更远,因为行者无疆。

篇9

关 键 词:水彩画创作 深入生活 借鉴融合 精神内涵 教学

美术创作是美术院校(系)学生毕业前进行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整体艺术素质的综合训练与提高。由于学生在对生活感受的深度、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以及艺术观念、创作经验等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不足,在美术创作中普遍存在着游离于生活、凭空臆造、表现技法模式化及主题思想苍白无力等弊病。水彩画作为美术创作教学的一个主要画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必须要强调和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注重生活感受

美,蕴藏在生活之中。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无不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积累和情感。古往今来,“搜尽奇峰打草稿”已成为画家从生活到创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画家走向成功的阶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着极其生动的内容,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通过创造性劳动,才能创作出渗透着浓厚感情的更鲜明、更集中地反映生活本质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又从精神上愉悦着人们,从情感上打动着人们,使人振奋并促进生活美的发展。

艺术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是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典型的生活。Www.lw881.com画家走出画室,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当某一事件或事物深深地打动了他,就会激起他情感上的波澜,使他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于是,面对众多美的素材,要独立作出判断,分析选择,去粗取精。经过概括、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后,才能达到艺术家创作的最高境界——感悟。也只有这样,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才可能是激动人心并区别于他人,才有可能产生精品力作,具有艺术的生命力。正像黑格尔所说:“艺术家不仅要在世界里看得很多,熟悉外在的和内在的现象,而且还要把众多的、重大的东西摆在胸中玩味,深刻地被他们感动,得到过很多的经历,有丰富的生活,然后才有能力具体形象地把生活中真正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段话,体现出黑格尔对艺术的深刻观察,也说明艺术创作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和特殊的精神活动。王式廓的素描《血衣》、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大批激动人心的不朽之作,无一不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积累、提炼和加工的结果,这也足以说明生活是孕育艺术之果的母体。只有在面对自然,以生活为根基,以自我感受为灵魂,用心灵深处涌动着的激情而获得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第一手资料,才能为作者的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水彩艺术大师安德鲁·怀斯,他的水彩艺术中洋溢着使人迷醉的诗情画意。他的画作之所以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灵魂,是与作者挖掘生活的深度,以及转化为画面上的艺术激情和独特的艺术感受有着深刻的关系。对丰富多彩的生活无动于衷,在创作时闭门造车、凭空捏造、无病或仅仅依赖照片、画报和资料等,依照葫芦画瓢,这种死抠硬磨的“照相式”工匠的方法,不仅会使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度退化,创作精神变得懒散,甚至会使艺术生命走向枯竭,也就根本谈不上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了。因此,在创作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创作观,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正确地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不断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美,把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全部融入作品之中,力戒创作中的主观臆造,才能使水彩创作教学包括其他美术创作教学步入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广泛借鉴与融合

水彩艺术的创作,只仅仅局限于一般传统技法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还有赖于对东西方艺术传统和其他绘画艺术精髓的继承、吸收、借鉴与融合。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要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沿袭下来的思想行为方式和艺术形态,是一个文化上的共同心理习惯。传统有其精华,也有可怕的习惯势力。我们要取其精华,为水彩艺术所用。中国水彩艺术百年发展的历史,也正是一部在继承、借鉴、融合中西文化和其他绘画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历史。西方当代水彩画艺术从表现的内容到表现手段早已步入到了一个多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在创作中,要善于学习、吸收和融合西方水彩艺术的精华,按照创作的主题和要求去进行选择、改造和发展,这样才不至于盲目沿袭和师承。

生活在具有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环境里,我们的血液里自然流淌着民族传统的东西。我们要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去学习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创作观;从“形神论”中去理解外部现象和内在精神的关系;从“气韵生动”里去了解表现的最高要求;从“迁想妙得”去认识想象与移情的作用,等等。还要善于从中国历代的造型艺术中,去吸取形象的风格和艺术的趣味。从古代青铜器或者盛唐仕女画里去吸收浑厚、凝重与丰满的风格;从明式家具或者宋徽宗的书法里去吸收俊秀、挺拔与精炼的风格;从汉代画像石里去吸收奔放、强劲与古朴的风格;从梁楷的人物画或者怀素的草书里去吸收洒脱与飘逸的风格等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学习与吸取,会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提高水彩画的艺术语言与表现力。同时,在水彩画的创作中,还应借鉴和吸收油画、中国画、版画及民间艺术的创作方法、艺术语言与表现技巧。既不应固守水彩艺术原有的模式,也不必不加选择地效仿其他画种的艺术语言。理想的境界应该是融入中国画、油画、版画、民间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文化因素、审美精神与情趣,而仍保持着水彩艺术独特的语言个性。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增强水彩画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逐步形成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水彩(转第99页)(接第102页)画创作中,对中外优秀绘画艺术传统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继承、吸收、借鉴和融合,不应是简单的模仿和拼接,而应当通过嫁接、消化与重构,获得新的生命,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在创作教学中,教师正确与灵活多样的启发、引导与鼓励,将对学生开拓思维,广泛借鉴融合,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和丰富水彩作品的个性艺术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关注作品内涵

水彩艺术虽然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但仅仅沉醉于形式趣味,其发展将是不健全,也是没有前途的。一幅好的水彩画创作,应该是精湛的绘画技巧与高度的精神内涵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作者对生命及社会人生密切关注并将真情实感反映和流露于画面的结果。作品表现什么样的题材和内容,反映什么样的主题思想,画面大小以及用什么风格技法表现,都是由作者的思想意识、艺术观念和表现能力来决定的。从近几年全国水彩画大展中可以看到,尽管水彩画在题材的广泛性、形式风格的多样性、形象刻画的深度以及强化作品的思想内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过去水彩画作品所呈现的小品性与习作性强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风采而又包容了众多形式风格、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和艺术表现力、艺术处理十分精到的作品,但是,由于许多人存在着思想认识的低浅、创作态度上的业余性和表现能力上的有限性,仍表现出作品深度的不足。大多数作品局限于江南水乡、北国风光、农家小院和山林小景等小品性与习作性的内容上,缺乏能直接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人物画创作,尤其是人物活动的重大题材的创作,从而影响了水彩画创作的艺术质量和艺术品位。

篇10

一、明确创设情境的目标

很多教师反映利用这种方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反而浪费了时间。教学是门艺术,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更是一门技巧,很多教师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去创设情景,不仅毫无新意可言,而且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方向,这也就让创设情境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在创设情境前,教师要明确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比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堂教学内容还是对教学进行总结。当有了明确的目标后,创设情境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否则这种教学方式只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在某次公开课上,教师播放了《大国崛起》这部资料片,播放这个资料片后教师就开始进行新课的讲解。对于这个课例,这个教师创设情境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播放资料片后,又没有设计相关的导语去导入课堂,只是简单地说了句“看了精彩的影片后,大家一定会对本文内容充满了好奇,那么就一起来探索这部分内容吧!”这就让课堂缺乏一个有效的衔接,导语也只是套路性的语言。由此可见,这个教师创设情境完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他缺乏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会让这一教学环节失去意义。还拿这个课堂为例,教师可以在播放纪录片时,对学生进行相关地引导,简单地对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初步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在播放影片后,教师可以设计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可以对影片中的某个片断进行简单分析,或让学生回忆某个片断,而不是用一个“精彩”去概况。因此,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是很重要的,否则创设情境将毫无意义可言。

二、认真筛选要创设的情境

情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是要放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展示的。因此,这个情境必须要精,教师必须认真地筛选情境,既不要让情境过于烦杂,又要发挥创设情境的作用。很多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总认为多多益善,会给学生引入大量的资料,比如图片、影视资料等,一来学生们的精力有限,他们无法短时间内就将这些资料吸收消化;二来学生们在看影视资料时,在没有教师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很可能就使自身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影视片段中。比如在讲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了丝绸、陶瓷、青铜器,在选择这些图片前,我精心地进行了筛选,对某个时期、某个地方的这些物件都有一个标准,并对其进行了讲解,让学生们明白中国古代纺织业、制瓷业和冶铸业是领先世界的。通过创设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又比如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们简单地播放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一段资料,因为这是一部电视剧,故事情节是很长的,于是我对其中的情节进行了筛选,选出对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最有帮助的情节,并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渗透,激发了学生兴趣,还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了知识。教师们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对所要引入的素材进行精心筛选,尤其是影视资料,因为这些影视资料和当时的真实历史是有一定出入的。而现实中又存在着形形的相关题材的资料,这就需要教师找出最符合教学的资料,来提高情境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情境,有效地进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