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艺术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艺术的特征

篇1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1632年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研究的是“把一切知识传授给一切人的艺术。”把教学当作艺术,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常新的命题。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教学艺术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体育教学艺术?从目前一些研究资料分析表明,其看法尚不统一。有的强调体育的“三基”,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素养高;有的注重组织教法,指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有的更直言不讳,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就是讲解与示范的艺术。这都从不同的方面阐明了构成体育教学艺术的因素或实践表现,但都未能给体育教学艺术以全面而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艺术。它是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地进行乐学乐练的教学技能技巧;它也是教师学识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升华,同时也是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再现。因此,体育教学艺术本质或真谛就在教学符合规律性与教学具有独创性的完美结合。

二、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审美性

高中体育教学艺术要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教学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高中体育教学艺术是高中体育教师发挥自身的魅力,综合运用体育教学技术和技能,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审美性是高中体育教学艺术最根本的特点。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二)创造性

富有创造性是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又一特点。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同样具有创造性,照抄照搬会使高中体育教学艺术走上末路。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都要灵活安排、不断创新。同时,新世纪高中要培养富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材,同样需要依靠创造性的教学艺术的培养。

(三)实践性

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中体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具有动态的特点,决定了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的。离开了实践,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个高中体育教师都应该注意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自己教学艺术的提高。

(四)表演性

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包括体育教师的表情态度、体育动作、语言等。高中体育教师生动形象的表演,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师所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高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当自己去当演员,还应当作导演,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艺术创造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在体育教学舞台中表演。

三、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一)陶冶功能

高中体育教学艺术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进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高中体育教师优美而规范的示范动作、生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与学生频繁的人际交往等,使高中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激起和维持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动力系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向学、乐学,使体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转化功能

高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把人类积累起来的体育文化转化为高中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进而形成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促进高中生身心和谐发展。高中体育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并非神秘的、不可捉摸的,而是高中体育教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体育知识、富有节奏的语言、独特的个性等,准确地把握转化的最佳时机,使体育教学艺术的转化功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快乐功能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体育教学艺术的快乐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如可以消除由单调的身体练习带来的身心疲劳;降低体育学习中的紧张焦虑情绪等,以轻松快乐的方式激发高中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体育动作的掌握,并进而丰富高中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高中体育教学虽是严肃的事业,如果体育教师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可以使高中生在劳逸结合中获得寓教于乐的功效。

四、结语

具有审美性、创造性、实践性、表演性、独特性特点的高中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材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掌握体育教学艺术,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苏华.体育教学中艺术交流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J].教学与管理,2008,(9).

[2]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篇2

关键词:课堂文化;传承与创造;本位与兼容;简约与求真;科学与艺术

G633.6

高效课堂,指在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方面具有高效果、在时间投入方面具有高效率、在育人影响方面具有高效益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文化,指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效率、效益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心里等诸多因素的总和。评价课堂文化有三个指标:一是深度,指课堂教学最内在的最深层的最隐性的东西,具体指教学中对n程内涵的挖掘程度和师生的心理活跃程度,二是高度,指对课程教育价值的认识,是教书还是育人,是注重学还是注重教。三是广度,指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范围,是立足教材还是回归生活,是单纯的本学科还是多学科的兼容并蓄。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土壤”,是课堂活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本文以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行为这四个方面,谈谈高效课堂的文化特征。

一、教学理念文化:传承与创造

教学理念,通俗地说,就是回答教学是什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育专家魏书生认为:每个人的头脑都是一个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矿区,谁没发现这一点,就说明谁的勘探能力落后;谁还没有开采,就说明谁的工作中心还没有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谁开采的少,就说明谁的开采技术落后。笔者认为:就数学课程而言,教学是传承与创造的过程。在人们综合素质结构中,学识是其基本要素。在课程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扩展并丰富自己的学识,而这些学识均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经验与思维智慧的结晶,这就决定了课程学习的知识传承性质。然而依据科学知识与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事实,这又决定了课程教学必须培养创造人才的教育目标性质。课程教学培养创造人才,主要指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贯彻“传承与创造”的教学理念,指引导学生在获取课题知识或形成与课题有关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渗透探究性和促进自主建构性的学习活动。如《函数与方程》课题中的“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问题,教材是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零点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任意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然后通过探究二次函数图像中零点z即x=c,f(c)=0{两侧两任意函数的乘积z即c∈(a,b),f(a)・f(b)

二、教学内容文化:本位与兼容

教学内容,指课堂学习活动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喜欢,有的教师上课则是催眠术而昏昏欲睡,究其内容而言,原因有二:一是缺乏深度,二是没有广度,这也就是教学内容文化方面的欠缺。所谓深度,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内容,体现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与深刻性。所谓广度,指内容丰富,不仅是本学科知识,而且还包含学科以外的内容。应该说,绝大多数教师都重视对教学内容深度的挖掘,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也正是造成学生课堂学习单调无趣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效课堂教学内容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体现教学内容的广度。或者说,本位与兼容是高效课堂中教学内容文化的要求。

所谓本位与兼容的教学内容文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既要突出本学科知识,又要渗透学科以外的问题。作为突出学科教学内容的渗透,它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与科学文化三方面。如《等比数列》课题导入,教材给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②我国传统数学文化:“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③现代计算机的病毒感染速度;④经济活动领域里的存款利率计算。从教学内容文化角度来说,可谓是古今并存,学科渗透,生活与科技兼容,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数学课程的课堂文化。然而为突出课堂文化的丰富、厚实且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这一特点,在“等比数列”知识应用训练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1)遥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试问尖头几盏灯?

(2)诸葛统领八员将,每将各带八个营,每营各设八个阵,每阵各设八先锋,每个先锋八旗首,旗首各带八个队,每队各有八个甲,每甲各有八个兵,试问诸位会算者,诸葛共领多少兵?

问题(1)是融入诗词文化,它可以诱发学生对诗词的鉴赏情趣,问题(2)是渗透军事常识,尤其是诸葛亮属于中国古人智慧的化身,有关他的问题定然会给学生一种心情愉悦感,而这种愉悦感正是高效课堂所期望的课堂学习心理。

三、教学过程文化:简约与求真

高效课堂是一种追求实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简明扼要且重点突出;在教学环节方面,它要求变繁为简而返璞归真;在教学内容呈现与诠释方面,它要求化难为易而不失内涵,因此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文化特征是简约与求真。

简约,指简明、简便、简单、简当、简易等。它既是一种境界,又是一种韵味,更是一种风格,名为简约,但其实质是大气、精要、深刻、智慧和超越。求真,指返璞归真。所谓“返璞归真”,一是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回归生活或回归自然,二是要求教师依据课标与教材内容来完善并优化教学内容,三是要求课程教学必须吻合课堂学习过程的规律与特点。简约针对的是形式与过程,而求真是针对其内涵。

如“函数的表示法”知识点,为使学生领悟函数表示的解析法、图像法、列表法这三种方法,教材给出了四个实例:①购买笔记本中的金额与数量的关系;②班级学生成绩与测试序号的关系;③画出 的图像;④打车中的分段函数问题。当然,这些实例是属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函数的内涵。然而作为体现教学过程的简约性,教学中就可以将问题①③④综合为一个问题。对于问题①中融合问题③,就可以在就问题①背景的基础上增设如下问题:笔记本的进价是4元/本,若以5元/本卖出,商家的赢利与卖出数量具有怎样的函数关系?若以3元/本卖出,商家的亏利与卖出数量又具有怎拥暮数关系?对于问题①中融合问题④,就可以在问题①的基础上增设多买中的打折销售问题。从形式上看,它们属于同一个问题,但其内容却包含了函数表示方法中的本质内涵。另外,对于融合教材中的问题③(画出 的图像)内容,既是一种教学回归生活的做法,又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体现。对于问题②,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依据“函数是数集间的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的概念涵义,应该说学生的成绩与测试序号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教学中选择这个实例容易混淆学生原有的函数认识,从简当或简省的要求来说,本实例就可以不融入课堂而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当然,教材是通过问题②来引导学生认识离散函数,但选用的问题情境却欠妥。求真,不仅是要求教学问题反映其真实性,同时又要求体现其科学性,还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

四、教学行为文化:科学与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在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方面有其规律可循,在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功能方面有据可依。然而教学又是一门艺术,书本上的知识与方法是一种贮存状态的信息,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把这种贮存状态的信息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信息,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信息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形式。教学的科学性,指在这两个信息转化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过程,既符合学情,又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艺术性就是指教师教学活动能较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的效果。高效课堂也正是由这种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而提出的一种课堂理念,因此科学与艺术是高效课堂教学行为文化的主要内涵。

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与过程的设计方面。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这种抽象的数学演绎思维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如果改为给出“3x+4y-2=0,2x+y+2=0”两条具体的直线方程,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这两条直线,再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像交点观察,进而发现交点坐标就是两直线方程组的解,那么学生就自然能领悟其中的方法与思路。显然,与教材 “先入为主”的思维启迪方式相比,这种思维启迪既贴近学生实际,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进程规律,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简明性或生动性。如上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两直线图像的交点的学习活动,图像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性展示。这种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既省去了课堂作图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效率,又能使学生对“数形方法”有着直观形象的认知,其中足以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明性或生动性。

教学的艺术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教师的语言艺术,主要体现为提问的简明性与生动形象的表达艺术;②创设情境艺术,即选择怎样问题构建怎样的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③运用教学手段的艺术,主要指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艺术,关键是课件的制作;④教学策略的运用艺术,如教师对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而故意设置陷阱让学生上当而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

“传承与创造”的教学理念文化决定着高效课堂的目标高度,“本位与兼容”的教学内容文化决定着高效课堂的内容广度,“简约与求真”的教学过程文化决定着高效课堂的思想深度,而“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行为文化则决定着高效课堂的进程效度。

参考文献:

篇3

    问题是思维产生火花的根源,是创新的基石,一切的学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苹果为什么会掉地上而不是掉天上?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不断的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笔者就此话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发表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判断推理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提问的艺术水平越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课文的掌握就越深,教学质量也就越高。

    二、提问内容要有思维价值

    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

    例如在执教《凡卡》一文时,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又如,在教学《我们家的大花猫》时,提问“为什么作者说猫的脚印像梅花呢?”很多学生说道是因为猫的脚印像梅花,其实通过老师进一步的引导,最终得出是因为作者对大花猫具有一种喜爱之情,不然怎么会把肮脏的脚印比成美丽的梅花呢?

    三、充分做好提问设计

    有道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亦是如此。笔者认为,要做好语文课堂的提问,任课教师不能遇到问题再思考如何发问,而应当提前设置好本课的问题。例如,在教《回乡偶书》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了一个主问题——“什么是乡情”,并围绕这一主要问题设计了其他几大分问题,首先,从诗文本身来讲,作者是如何写“自己老了”?作者的乡音没有改变是为什么、又说明了什么?儿童为什么会“笑问”?其次,从全诗的主题思想出发,向学生提问“中国人有怎样的故乡情结?”怎样看待中国人“叶落归根”的情怀?在这整组问题的设计过程中,主问题是经过提炼和概括之后着眼于全诗,整体的带动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而分问题则是着眼于细节和课后的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长时间、深层次的自主学习。通过着设计这种以主问题联动分问题,以系统的提问框架建构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大大减少了那些一般性的、肤浅的提问,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提问要明确具体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在执教《穷人》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显然,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我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

    五、在教材的精华处创设最佳时机

    1、在内容的关键处提问

    在教材重要的地方即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进行提问,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教师可以围绕中心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使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的中心。

    2、在内容的变化处提问

    内容的变化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丰碑》一文,作者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雕塑。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读课文,就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

    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会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创新能力。

    六、提问要适度适量

    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太肤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不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没有挑战性,诸如什么“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就是废话。反之,问题过难,学牛颦而却步,没有思考的兴趣,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高频率提问不等于高效率提问,因为提问的数量不等于质量。一节课下来,教师提问的时间多,学牛思考的机会少。教师在吃透文章全部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找出文章前后之间的关系并提问。

篇4

关键词:符号学;汉绣艺术;文化特征

符号学广义而言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我国有句成语叫做“雁泥鸿爪”,就是对符号表意生动准确地描述。意思是说,看到鸿雁在泥沼留下的爪印,就可以得知曾有多少鸿雁来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著名思想家庄子在《庄子•外篇》中就曾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阐述人们正是利用符号来表达自己心声的。

刺绣乃我国传统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块瑰宝。而汉绣,作为楚文化孕育出的一朵奇葩,更是源远流长。如果我们以符号学的视角对汉绣进行研析,就会发现汉绣与社会进步与民族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绣的历史与发展深蕴着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

一、汉绣的设计符号表达的是大美不言、大雅若俗的文化气态

崇鸟尚凤的荆楚艺人取翎鸟翠羽之光,花草云霞之色,风气流云之势,装饰于刺绣,创造了浪漫唯美、入世随俗的刺绣艺术,使汉绣蕴涵大美不言,大雅若俗的文化气态。

1.从汉绣图样构成来分析,汉绣所呈现的是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是吉祥、福禄的文化特征。

汉绣的花型常常以局部色彩图案的复杂组合,构成变化丰富的整体布局,这使作品风格具有神奇的想象力和绚丽粗放的效果。正是这些鲜明的特色,使汉绣成为雅俗共赏的中国名绣。江汉平原自古重视节日庆典。传统的汉绣,绣品充分运用圆格、条纹组合的芦席片、万字锦、冰竹梅、竹龙锦等图案,再结合抽象的条纹、圆格图案来构图。在题材选择上,分作金线人物、花草禽兽与文字形图案三大类。花卉性图案元素有牡丹、石榴、灵芝以及梅兰菊等;动物性图案元素有鸳鸯、龙、凤、麒麟、蝙蝠、鱼等;人物性图案元素则主要是佛教人物,表达的是宗教文化的传播;文字性图案多是些如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祝福纳吉性质的汉字。于汉绣中,几乎每一种纹样又都有自己所蕴含的寓意比如在荷包上绣一朵荷花表示纯洁;绣牡丹表达华贵;绣梅、兰、菊象征着气节高雅和脱俗;绣石榴、葫芦象征多子,多福。而取材于民间传统的吉样图案,如“龙凤呈祥”、“多子多福”、“富贵平安”“莲生贵子”“鸳鸯戏水”“福禄寿”等,则表达了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荆楚文化兴盛发展的态势。

2.从汉绣针法运用来分析,呈现出汉绣浑厚、富丽的色彩,表达了人们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烈的荆楚文化气息。

汉绣, 以楚绣为基础, 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 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相比, 更讲究实绣, 每一幅作品都通过一针一线工整绣成。

历代汉绣艺人,大胆创造铺、压、织、锁、扣、盘、套等针法来表现复杂物象。为了满足抽象装饰图案风格的需要,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整齐,谓之“齐针”。绣品多制好之后,,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以表现图案中不同物像的花纹、质感。为求“锦绣”并置的富丽效果,继楚墓绣品锦地施绣技法基础上创造出芦席片、灯笼锦、十字梅、万字流水锦、冰竹梅等多种织锦针法,给人惊彩绝艳的“锦绣”效果。且因多用“掺针”,使绣面浑厚凸起,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在绣业中独树一帜。各针法中经常会夹着金线, 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 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表达了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 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写到:“翡翠珠被,烂齐光些。弱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瑰丽的文字描绘的华光盛景,就是武汉汉绣的风华。在历史长河中,武汉汉绣鼎盛与辉煌时,一度与苏绣、湘绣齐名,蜚声海内外。

3、从汉绣整体构图来看,蕴含着丰富楚文化那种富有原始、神秘、艳丽、富贵的民间艺术之美。

楚人尚文,在构图上采用文人画的构图方式,突出绣字与图案的结合。自汉代产生的汉字吉祥语的纹样,在汉绣中不断得到了创新和发扬,其中利用中国文字“福、禄、寿、喜”的形体将牡丹、、月季等花卉填充到字形里,使花随字形变,字为花样显,体现了“字中有画”的独特韵味,展现出书法和美术的完美结合。

夸张变形也是汉绣的构图特色。大胆想象中的人物花鸟、瑞兽祥云使绣品呈现饱满匀称、敦厚古朴而强烈效果。蕴含着丰富楚文化的汉绣富有原始、神秘、艳丽、富贵的民间之美

二、汉绣的语义符号表达的是喜爱富丽、崇拜太阳的民间传承

汉绣造型线条流畅,色彩富丽,显示出楚人崇拜太阳,崇拜大火,喜爱亮丽的红色,向往日出的东方。汉绣浓墨重彩、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富丽堂皇,表现的是荆楚地域性的文化艺术特点。而这正是楚文化在楚地民间的基因传承。

艳丽的色彩是楚绣独特风格的体现,这是源于楚地尚赤的习俗,汉绣保留了这一特色,同时更强调色彩的对比性。色彩的对比性是汉绣最有地域性和艺术性的地方,以浓墨重彩为主要特点的汉绣,在色彩运用上,配色主要追求一种“金碧辉煌”的效果绣色斑斓、对比强烈、丰富多变,艳丽而不俗套,丰富而不紊乱。

不论是昔日的楚绣还是今日的汉绣,都喜欢以重色为底色,以红、黄、兰、白、黑之上五色为即五色中最鲜艳的色调首选,并夹以金银,使得面料的底色与所要表现绣物的色彩形成很大反差,效果强烈。汉绣讲究实绣,完全靠一针针把它拼起来,使作品完全不褪色。绣地也采用大红、青、绿、蓝缎等重色来衬托热闹的气氛。由此形成了汉绣如大自然中灿烂的彩霞、鲜艳的花朵和亮丽的飞鸟的夺目效果。

在湖北马山一号等楚墓中出土发掘的绣品,绣工精美,纹样华丽,构思设计大胆独特,为荆楚地区汉绣的源流研究提供了实物材料。先秦时期,正是我国刺绣的发端时期。而此时的楚国丝织业,代表着当时我国丝织工业的最高水平。自古纺织刺绣不分家,丝织业的强盛势必带动刺绣业的繁荣;封建社会的等级礼制观,亦为楚绣的繁荣提供了文化支持,楚绣因而艺冠群芳,成为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地方性绣种。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的刺绣品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屈原的《楚辞•招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楚宫丝织品图画,“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种需求对刺绣品的生产、发展的刺激是不难想见的。

以符号学的视角看汉绣,我们不仅看到了汉绣让人叹为观止的技艺,更让我们洞悉了楚地人们火辣、大气。荆楚文化的浪漫热烈,是其艺术特色得以传承的动力。这样的基因传承,从未因为种种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动摇。

参考文献:

[1] 来洁:《从符号学角度思考艺术的价值-读罗兰•巴特》,《美术大观》2009.05

[2]郭鸿:《对符号学的回顾和展望:论符号学的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05

[3]吕吉雕:《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吉祥图案的隐喻-以蝙蝠纹样为例》,《艺术科技》2013.02

[4]黄江杰:《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珠宝首饰及其传承》

[5]冯泽民 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丝绸》2010.04

[6] 叶云 叶依子:《汉绣的娩出与发展变化》,《湖北社会科学》2009.06

篇5

关键词:贵州;土家族;傩舞;体育文化;民间舞蹈

“傩舞”是一种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脱胎出来的戏剧形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相结合的孪生子,积淀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和民间艺术“傩舞”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体育美学与“傩舞”的文化内在联系及特征

(一)体育美学的文化内涵特征

首先它同庞大的体育学科群一起发展,成为体育科学范围的一个分支。其次,在自身渐进的发展中为了适应人类不断增强的生理、心理而注入了科学美的内涵。再次,无论体育美学从萌芽到发展,从辐射到普及,都离不开人类对它的希冀和追求,同时也离不开人类自身体育的发展轨迹。如运动竞技中的创新与破纪录等,无不令人神往与振奋,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既抽象又直观,既陌生又熟悉的体育美学的丰富内涵,使体育自身自然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享受,也越来越受到全人类的关爱和呵护,并从多角度、多方面加以培育和扶持。

(二)“傩舞”的文化内涵特征

傩戏一般分为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开坛和闭坛为酬神送鬼,表示对先祖师的虔诚祈祷,开洞则演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节目内容。傩戏表演者由端公,即掌坛师及其徒弟组成,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表演者须戴面具。

贵州傩戏面具是高层次的民间艺术,内涵极其丰富深邃,造型千姿百态,有不同的层次。傩堂戏最大的特色是它与宗教和民俗的血肉联系。面具作为傩堂戏艺术的重要表征,必然形象的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宗教意识、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识。演出要戴上面具,面具也叫脸壳和脸子,在傩堂戏里具有特殊重要位置,是这个剧种突出的艺术特色。傩堂戏的面具与一般的面具戏是不相同的。一般面具戏里的面具,只是一种演员化妆的手段,而傩堂戏面具则是作为神o来看待的。每个面具都有固定的名称,由于传承地域、流派不同,因而同一面具就出现不同名称的现象。

舞蹈节目依据面具名称而定。如戴太子面具跳舞、就叫《太子舞》、以此类推。舞蹈的特点大体可分三类:一是以古朴庄重,典雅文静为特色;二是以激烈奔放、对峙而舞为特色;三是以雄壮彪悍、风趣诙谐为特点。舞蹈节目有《头阵》等。

从对傩坛神灵的虔诚崇拜,到农耕实践的散射折光,从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神秘式共生共荣,到神伦的人伦性、人伦的平民性,以及整个傩文化的平民关怀,从代际伦理到代内伦理,从家庭伦理到村社伦理,从职业伦理到生态伦理,从傩坛静物到傩事活动,无不体现着傩文化追求和平友善的主观追求和心理愿望。

由此可见,傩文化是傩民虔诚的原始,是远古以来农耕实践的折光,是贫困农民的生存追求,是千古传承的人伦绝唱,是人与自然神秘的共生共荣方式,是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是封闭山区人们的社群行为,是农耕平民自娱自乐,求生求发的毕生向往。其内涵深刻,意境高远。

傩舞是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舞蹈运动,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以及体育运动的兼收并蓄由交际舞派生出来的一项新兴运动,研究发现傩舞不仅成为人们建立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提高技艺的良好形式;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表演价值,给舞蹈者与观赏者以美的享受,进而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关情趣。体育舞蹈的关感,是人们在观赏表演时的审关情感体验,它通过愉快、满足、赞赏、舒畅等心理反应,对表演者进行充分的肯定。

二、“傩舞”的体育文化健身价值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对封闭而稳定的条件下,容易形成统一连贯的文化模式,经过优化、升华、继承、发展,形成特具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带有强烈的民俗生活和民族宗教气息,隐存大量土家族同胞的精神情趣,傩舞已成为土家族乡风习俗中最具传统性和稳定性的活动内容之一。体育文化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所蕴涵的伦理精神、艺术精神、生命精神都体现了要求个体、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终极思想。在文化层面上,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土家族族舞蹈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所能凸显的时代功能价值,成为新时期体育的形态构成要素。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从民俗活动到学校教育,从专家学者到普通大众,都认识到融歌舞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游艺活动所呈现的时代功能价值。人们在参加健身活动的过程中,也希望能在运动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土家族“傩舞”,就能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承担生理负荷,达到锻炼的目的,因而在健身、健心、家庭和睦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方面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结语

“傩舞”可以促进和提高我国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和发展水平,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做出贡献。有关部门对民族体育活动应予以重视,加大群众场地、场馆等设施的投资建设,建一些适合群众健身锻炼的场所,和一些适合群众进行集体舞蹈的健身场地,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好地锻炼,实现健身、健心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艺术;基本特征

幼儿园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幼儿园教学艺术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学原理和审美化原理的指导下,采取的一系列达到目标的方法与技术。幼儿园的教学艺术是达成幼儿园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的高低,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艺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幼儿园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与思考,归纳出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任何艺术的产生的基础都是以遵循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前提的。幼儿园教学艺术性的实现离不开遵循教育规律,教学的合规律性是教学艺术的必要前提。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而幼儿园的教学艺术首先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周密性,因为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教学都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幼儿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因此,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与个体差异性特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整合出合理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形象性

任何艺术均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离开了形象便不能称之为艺术,因此,形象性是幼儿园教学艺术的一个本质属性。对于成长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认知内容是具体形象的,只能掌握一些代表实际物体的具体概念,而不能掌握抽象的概念,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等生动形象,他们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他们的认知具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因定性、近视性等特征。因此,幼儿园的教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即以生动的语言、变化的表情、清晰的图像、动人的音响、可观可触的实物等方式将幼儿引入相应的情景,让幼儿充分感知与体验这些由声、形、色的形象特征的组合构成的形象的生动与丰富、和谐与对称、鲜明与深邃,从而极大地开发幼儿的大脑,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具有很强的情感性

艺术是以情动人的活动,没有丰富情感,不能用情感打动人,艺术也就失去了艺术的力量。因此,情感性是幼儿园的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幼儿园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情感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凡不能投入自己情感的教师,不会成为良好的教师。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应是真实的、纯正的、自然的,没有任何“演戏”之感。教师的形象塑造如衣着打扮、表情动作、语言都体现一种情感,它丰富幼儿的感知,促进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思维,促进师生的思维共振。可以说,幼儿园的教学艺术是穿衣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语调的艺术,目光的艺术,手势的艺术,神情的艺术,动作的艺术。但幼儿教师情感的表达、感染要有一个“度”,要留有余地,让幼儿去感受,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师生双方共同演出精彩剧目。师生的情感共鸣也是幼儿教学艺术情感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对教学对象的热爱,对教学内容的深刻体验,感染着幼儿,引导着幼儿不知不觉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也即是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有一根独特的情弦,拨动它就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教育过程表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精神生活的一致性,他们的理想、目标、兴趣、思想体验的一致性之中。”因此,可以说师生的情感共鸣是教学艺术的关键。

四、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审美性

对于美人们具有一种天生主动追求的欲望,正如弗兰克戈尔布所说,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有助于人变得健康。艺术是一种美,克莱德E柯伦在《教学的美学》一文中认为:“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因此,审美性也是幼儿园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幼儿园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要素的美,即教学目标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法的美;教学评价的美;教学环境的美。幼儿园的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表现。首先教学要素要具有审美性,包括教学目标设置的审美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审美性,教学手段运用的审美性,教学方式方法展开的审美性,教学评价的审美性,教学物质环境的审美性,教学氛围的审美性等。其次教学过程要具有审美性。幼儿园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互活动,对教师来说,教学中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学内容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逻辑美,教学语言的悦耳动听、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的美,板书的苍劲有力或柔和飘逸的美,对幼儿成长与点滴进步的欣赏与赞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温馨和谐活泼欢快的班级氛围。对幼儿来说,教学中的美主要表现在幼儿对教学内容中美的因素的感知、体验、欣赏与创造,如对歌曲的欣赏,对舞蹈的创编等。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之间,师与教材之间,师与教学环境之间、学生与环境、与教材等结成的审美关系,这种关系的和谐本身也是一种美,当其不和谐时,便构成矛盾,这种不和谐可看成是教学的动力,它带给我们的是动态的、波澜起伏之美。

五、幼儿园的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篇7

关键词:课堂;多媒体教学;教学艺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0008-05

如果说在20世纪的课堂中,“板书授课”是主流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教学”正朝着后来居上的趋势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工具和辅助手段。不仅如此,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并依靠各种电子媒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研究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艺术就显得十分有必要。目前,国内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研究多侧重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艺术方面,而本文试图从多媒体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艺术。

一、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内涵

多媒体教学艺术是由“多媒体”和“教学艺术”构成的复合词组,因此在界定多媒体教学艺术时,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多媒体,什么是教学艺术;在界定多媒体时,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媒体”“现代教学媒体”和“多媒体”的关系。

“媒体”一词源于拉丁语“medium”“media”。意为“两者之间”的意思,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信源到信宿之间一切承载、传递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当媒体被运用于教学情境中,承载、传递、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时候,就成为了教学媒体(instructional media)。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语言媒体阶段、文字媒体阶段、印刷媒体阶段和电子媒体阶段。[1][2]一般认为前三个阶段中的语言、文字、书本、黑板、粉笔、挂图、仪器等属于传统教学媒体;而以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传播媒体,如广播、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网络等,为现代教学媒体。而多媒体属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范畴,是多种媒体的综合。它是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3]

当提到“艺术”的时候,“技术”这个概念往往是绕不过去的,事实上艺术和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原则和规律的综合表征。[4]且如果这些教学技能、原则、规律等仅仅停留在教育教学理论形态上的话,也不能构成完整的教学艺术。换句话说,构成教学艺术的要素要具有可操作性。除了具备教学技能技巧的特征外,教学艺术还具有美学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因此,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5]

结合“多媒体”和“教学艺术”的含义,我们可以给多媒体教学艺术下一个初步的定义:多媒体教学艺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具体情境,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美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因素

要想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那么就不得不弄清楚制约多媒体教学艺术发挥的因素,多媒体教学艺术除了依赖于多媒体设备本身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艺术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学生因素

从本质上来讲,多媒体教学艺术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必然受到学生因素的制约。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因此学生的认知特点影响着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发挥,或者说多媒体教学艺术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依据。除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外,学生的认知负荷也决定了多媒体教学提供信息量的多少。认知负荷是指人类信息加工过程中能够加工的信息总量,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加工的总量。其基本假设是单位时间内认知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虽然多媒体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扩充教学内容,但如果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负荷,那么增加的内容会因为学生无法吸收而变得毫无意义。此外,学生的年龄、认知发展特点、接受水平、动机、先前的经验背景等也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前期的多媒体课件由教师设计制作,中期多媒体技术多由教师运用,后期对多媒体的总结与完善由教师进行,因此多媒体教学艺术必然烙上教师的印记。这其中教师的教学习惯、个性、风格会对多媒体教学艺术产生较大影响。教师的教学习惯会直接影响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在多大程度上运用多媒体。例如对于某些老教师而言,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媒体,那么他在授课时就会考虑用不用多媒体,即使用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运用。就教师个性而言,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会更多地体现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如教师崇尚简约,那么他的课件则倾向于简单明快;如果教师喜欢繁复,那么他的课件则会显得丰富多彩。教学风格对于教师教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运用多媒体时,如果教师属于理智型教学风格,那么学生则会感受到课件逻辑严密、论证严谨的特点;如果教师属于情感型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则会处于一种被课件感染和陶冶的状态。

(三)教学内容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不能忽视教学内容这一因素。如果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和细微,例如基因结构,那么就应当选择多媒体中的图片或影像技术;如果讲授意境优美的诗词,则应当选择文字或声音技术,因为如果此时运用图片或影像,其直观性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学内容对于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学科性质”上,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此外,因教学内容的需要,所要创设的情感氛围――教学情境也影响着多媒体教学艺术。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因为文章流露出的是朦胧、诗意、淡淡的忧愁,因此整合了图、文、声、像的多媒体也必须与这种氛围相一致,否则将会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失调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四)设备因素

多媒体设备是多媒体教学艺术的物质基础,其不仅决定了多媒体教学艺术能否发挥作用,而且决定多媒体教学艺术能发挥多大作用。多媒体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两个部分,硬件包括课堂演示教室、网络课堂、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可以这么说,硬件部分使多媒体教学艺术成为可能,软件则使多媒体教学艺术走向优化。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不仅要充分了解有多少种多媒体设备,而且要考虑各种设备的性能、特点、优缺点等。

三、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辩证法则

创造性是多媒体教学艺术的关键特征之一,创造性要求多媒体教学艺术灵活辩证,反对一切教条。辩证法是哲学活的灵魂,而教学艺术的高度复杂和精微之处,就在于其内蕴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辩证法精神。多媒体教学艺术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精神,需要遵循基本的辩证法则。

(一)直观与抽象

直观的重要性之于教学是不言而喻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且人一般能记住自己看到的30%,听到的20%,听到加看到的50%。如果将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那么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将有很大的助益。因此,当“直观”被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奉为金科玉律后,人们就开始一直追求教学的直观性,但是在黑板、粉笔的时代,要想做到直观,尤其是对抽象细微的教学内容进行直观讲授,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直到多媒体的出现,教学的直观这一问题才被很好地解决,多媒体综合了图、文、声、像技术,能同时呈示图片、文字、声音、影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那些平时学生见不到的事物,可以通过图片让学生获得感知;那些学生不曾有过的经历,可以通过影像让学生体验。

但是多媒体教学艺术如果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不只要求学生掌握直接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教学需要直观,但直观不是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的思维发展来看,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高度发展为归宿。作为一种艺术,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因为直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抽象,学生学习结果通常是以抽象外化的方式固化在自己的头脑中。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把握好直观和抽象这一对辩证关系,把抽象的事物转换为直观事物,在直观的基础上又要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二)形式和内容

哲学上讲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这一点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也是一样。在多媒体教学艺术中,所谓内容是指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因教学内容而生发的思想情感;所谓形式是指多媒体课件的外在界面以及内里结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要求形式为内容服务,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能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能与教学内容的思想情感相匹配。例如有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出示了一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景。虽然也是荷塘,但是图片反映的时间不对,而且这种“无穷碧”“别样红”破坏了文章因“心里颇不宁静”而带来的淡淡哀愁的意境,如果换成夜色下略带薄雾、朦朦胧胧的荷塘,则更为妥帖。二是避免因多媒体课件形式花哨而产生的喧宾夺主现象。学生天性好奇,容易被有趣新颖的事物吸引,教师利用多媒体授课,既有图像、声音又有视频影像,有时看似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牢牢集中在多媒体课件上,实则学生因为花哨的形式而失去了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关注。当然,我们也不能为避免“喧宾夺主”现象的产生,而极力简化多媒体的形式,如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将教材内容以纯文字形式呈现在课件上,这样将会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大打折扣,课堂也会因此了无趣味。此外,是否使用多媒体,使用什么类型的多媒体,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精力放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上,而不能把过多心思放在如何设计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上,否则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就陷入到本末倒置的泥淖中去了。

(三)效果与效率

效果和效率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单纯讲究效果可能损失效率,过分追求效率一定程度上又会伤害效果。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鼠标轻点或按键开关,轻松省去课堂板书的时间;同时通过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过去需要几节课进行讲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讲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效率的提升不等于效果的增加,一味追求效率会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将原来的“人灌”变为现在的“机灌”,教师失去主导地位,课堂丧失生命活力,学生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任何教学效果都应该用尽量少的时间和力量达到,但同时又不削弱教育和教学的价值。不重视效率不是多媒体教学艺术,同样,轻视效果也不能称其为多媒体教学艺术。之所以是多媒体教学艺术,是因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能够在效果和效率之间找到平衡――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成其为艺术。

四、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艺术运用

多媒体教学艺术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到运用上,因为失去实践性的教学艺术,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学艺术,所以在此重点探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艺术运用。

(一)契合学生特点,以生为本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多媒体教学艺术的运用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图、文、声、像的交替、主次、综合,营造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动嘴、动手、动笔、动脑、动情。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感知为主,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要契合学生的感知特点。学生的经验背景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例如:教师在讲授《故乡的杨梅》时,问学生:“你们见过杨梅吗?”学生纷纷说道:“见过。”“那你们见过杨梅林吗?”学生大都摇头,这时教师呈示了一张杨梅林的图片,同时配上了一段钢琴曲。“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走进想象的杨梅林,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杨梅树长出了新叶子。”“我听到了小鸟在林子里鸣叫。”“我闻到杨梅的清香。”……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事先了解学生不知道杨梅林的情况下,通过图片、声音,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个体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会倾注较多的精力,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关注这个阶段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巧妙地结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被不知不觉地吸引。如在《生物起源思想演变》一课的导入中,教师播放了当时热门的好莱坞动画片《疯狂原始人》的部分内容,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这时教师说道:“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今天的我们和这些‘原始人’有什么关系?他们是怎么变成我们今天的样子的?”巧妙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观察习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差异,有人习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认知事物,有人则愿意采用“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有人喜欢“由远及近”,有人偏好“由近及远”;有人喜欢通过视觉来认知,有人则对听觉情有独钟……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观察能力,低年级的学生采用直观往往容易达成教学目标,而高年级的学生则需要采用抽象来引领思维发展。

(二)设计有艺术性,彰显个性

多媒体教学艺术首先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创作过程中必然遵循美的原则,其中文字和图片的搭配、色彩的运用、背景的衬托等要具有一致性、整体性。其次,多媒体课件也是教师个人创造的产物,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然融入了教师个人思想、见解和风格,必然是对教材内容的再次创造;在借鉴他人的多媒体课件时,不能是照搬照抄地全盘接受,而是应当消化吸收,作个性化、具体化处理。这就需要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方案,精心设计多媒体界面,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并通过创设情境、虚实结合、设置悬念等方法,将教学内容富有创意地表现出来。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木兰诗》一课时,在结合已有课件时,加入了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故事情节,在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比较两国花木兰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培养学生求同和求异思维的能力。

(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设计精美、富有创意的多媒体课件有时会产生“喧宾夺主”的后果,即学生的注意力被多媒体课件所吸引,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应该说多媒体的运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引用多媒体教学艺术时应当目标明确,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的放矢。首先,多媒体教学艺术要正确反映教学内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使用前提。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如实呈现教学内容,不能歪曲;二是避免因媒体素材选择不当,而造成学生理解歧义。如教师在讲授《平行线》一课时,拍摄了公路的照片,问学生:公路的两边是不是平行线?学生根据照片的显示,认为不是,因为如果延长就会相交。这里显然就是引起了学生的理解歧义了。其次,多媒体教学艺术应当侧重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在运用多媒体时应当有所聚焦,而不是漫无边际,四处开花,或者是平均分配。有的教师发现多媒体的作用后,仿佛找到了教学的“万能钥匙”,一堂课从头到尾都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学生目不暇接,这就使多媒体的作用打了折扣。再次,多媒体教学艺术要与教学目标挂钩。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采用多媒体处理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教学目标,如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要在用多媒体时就要作留白处理,忌直观呈示。

(四)把握节奏和时机,及时呈示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指音响运动合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后引申为泛指审美对象的构成中有关成分交替出现,作合规律的错综变化,能造成类似音乐所引起的和谐流动的审美效果。[6]多媒体教学艺术中对节奏的把握主要体现在抓住时机,及时呈示。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首先要设计时机,考虑好多媒体素材在何时呈现比较恰当,如在讲授《将进酒》一诗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想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并将脑海里的景象画出来,然后再呈示一张蜿蜒曲折、迤逦云端、波浪滔滔的黄河投影,这样既让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又给了学生现实的场景,虚实结合,不至于禁锢学生的想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捕捉时机。有时需根据教学特点确定时机,如学生已从语言文字上对文本有了较好的把握,这时教师再呈现相关的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那么多种感官的刺激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确定时机,如学生在“愤”“悱”阶段,通过及时呈示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246.

[3]张娟妙.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4-5.

[4]罗德红,吴守卫.教学艺术的本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论――教育学和心理学关系的视角[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5]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8.

[6]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45.

The Ar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LYU Xing-xiang & LI Ru-mi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篇8

(1)模仿阶段

模仿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活动的最初萌芽阶段,也是教师教学艺术实践活动的起点。开始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来说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和独立教学工作的能力,所以习惯或被迫模仿自己所敬佩的名师或周围同事的教学设计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往往是从搬用或套用他人成功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开始。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显著的特点是模仿性成分较多,而没有或缺乏有个性的独立性成分。这些教师对教学的规律还处于了解和初步认识阶段。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处于一种比较被动的状态,这一阶段的教师在准备教学工作中对教学参考资料和集体备课活动具有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将自我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如何正确、清楚地向学生呈现教材内容上,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在教师这种模仿性教学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态。在这一阶段的教师,他们对教学艺术的探索,还仅仅处于萌芽和自发状态,他们需要外界给予的刺激,来诱导教师步入新一阶段。

新教师在教学的模仿阶段停滞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他的模仿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必要的,但教师自身不能消极地停留在这一水平上。模仿性教学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教师应积极思考和不断吸收他人的成功经验,教师自身的独立思考、独立处理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在课堂教学的自立因素和能力也不断增强。教师对教学独立性的积极追求和努力实践,促使其课堂教学水平开始向高一个层次跃进。

(2)独立教学阶段

伴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师教学自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步由模仿教学进入到独立性工作阶段。独立性教学是教师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教学艺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不再受他人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对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地设计教学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独立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开始呈现出比较鲜明的节奏感。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有意识地实施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并努力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注意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阶段,教师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探索寻找个性特征与教学艺术的结合点,通过积极的思考、领悟、体验,逐步将他人的优秀经验有机地吸收,并融入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征之中。

(3)创造性教学阶段

比较扎实的独立教学能力和独立的教学个性特征,使得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增强。在这一阶段教师已经具备较强的能力,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教学艺术的创新,展现出教学艺术的独创性特色,教学艺术进入了个性化的发展阶段。教师在不断地突破自己,不断对周围同事或以往经验的超越。创造性教学阶段,教师追求最佳的教与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努力体现新颖独特的创新。教师有意识地研究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规律与心理活动特征,有效地利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信息反馈,充分地利用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力争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4)风格教学阶段

教师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着独特稳定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呈现出浓厚的个性化风格,在教学中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标志着他的教学风格的形成。这种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风格的形成。形成自己独特教学艺术风格的教师,其教学活动能与教学自身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相吻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艺术风格,能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进入自由充分的发挥状态。

篇9

【关键词】 小学音乐;音乐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音乐教学的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而又合乎法则。小学音乐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音乐学科的理论依据,又要以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的语言将音乐的艺术美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身心处于成功和创造激情中,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一、小学音乐的教学艺术

音乐教学艺术是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法体现出其美学特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小学音乐的教学艺术是教师通过教法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形象展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感染下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性和情感性。

二、教师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对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艺术的教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求乐、乐中求学。以下通过教师的预设教学艺术,语言教学艺术、练习教学艺术、创新教学艺术、互动教学艺术、拓展教学艺术、情感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结尾教学艺术等方面来说明教师的教法艺术。

(一)预设教学艺术

预设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教师在教学前,必须预设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等非语言信息,这些非语言信息是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反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捕捉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查阅资料的习惯、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交流中。

(二)语言教学艺术

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应该具有逻辑性、合理性、科学性,同时应该结合授课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根据自己预设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是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音乐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是为了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缓解课堂气氛。教师采用语言艺术可以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增强他们对音乐学习的信心,同时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三)练习教学艺术

音乐教学重要的是发音练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嗓音来引导学生掌握发音原理,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音乐技能、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同时,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动调节自身的情绪。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生理因素制定科学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发声训练。因材施教的发声训练教学艺术是音乐教师教学艺术的基础,在此教学方法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发声练习训练。

(四)创新教学艺术

新时期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利用条条框框压制学生,同时要求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启发学生们的创作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促进对音乐的热爱。

(五)互动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教学。音乐课堂上,具有音乐天赋的学生会表现的比较积极、活跃,而资质平平的学生可能会对音乐课完全不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应该多加关怀和鼓励。互动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从而喜爱音乐。

(六)拓展教学艺术

音乐教学不仅学习歌曲,还学习舞蹈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教师的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从生活中发现音乐,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师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好的作品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情感教学艺术

音乐艺术中融入着创作者的情感,体验者在感知时也是对情感的体验,因此,它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体现在教师在教学时的热情饱满和被作品激发的情感。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教学时,加之欢快音乐的伴奏,会打破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时,音乐的旋律会激发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评价,影响并感染学生,使学生进入到一个充满情感的艺术境地。

(八)风格教学艺术

风格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教学风格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成熟。不同教师对作品内容的不同理解,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经验的教师会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借鉴、吸收别人的长处来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风格的形式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只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九)结尾教学艺术

精彩的结尾让一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课堂的结尾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归纳和主题的深化,对教学内容起到提炼和升华,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领域。课堂结尾教学有归纳式结尾、唱游式结尾、延伸式结尾、问答式结尾等,不同的结尾方式具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艺术不仅包括以上教学艺术,还包括教师的教态美等等。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课程改革教法原则,运用教学艺术,使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罗琨.关于小学音乐教学艺术的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0(6).

篇10

关键词: 历史课 教学艺术 艺术性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何为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它是指审美化的历史教学设计和历史教学的实施行为的审美特性。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内涵的主要表象。那么,如何评判某节历史课上得是否具有艺术性?现代研究通常认为,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下面我从这五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首要特征

现代语文教育家、武汉教育学院教授韦志成认为,“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首要特征”。历史教学作为传授人文知识的科学活动,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科学性特征,加上教育对象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成熟,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教师不仅要熟悉并驾驭历史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等因素,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实现使学生得到教育和发展的教学目的,否则就谈不上历史教学艺术了。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地海吹,化正史为演义表演,甚至不顾历史学科的真实性的严肃要求,编撰起“伪历史”的做法。因为,这样虽然愉悦了课堂,但却严重违背了教育的科学性原则,其结果只能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误差。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造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创新的历史。当今世界一切形式和内容的竞争,说到底都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是生存于这个时代的人最不可缺少的精神和素质。创造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能力并非天赋,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也只有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个使命。从本质上讲,教育从来就是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学校教育任重道远。历史教学是所有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当前很多的历史教师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其弊端就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克服这一弊端,就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培养出智慧“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中的美妙乐章

重视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新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历史课程三个纬度的目标。现代教学论更认为:情感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这么说,从本质上讲,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情感的存在。历史教学是教材文本、教师和学生三者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情感交融的过程。只有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才能演奏出历史教学艺术的美妙乐章。而要实现这三方面情感的和谐交融,首先需要正视和处理的就是教师的情感性问题。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给予展现,教学中的方法选择需坚持灵活性的原则。

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是:教师备课只备课本,不备学生。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讲解、板书、念课文、抄笔记与做作业等成为历史课的主要活动,师生彼此之间沟通少,缺乏互动。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是历史课堂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艺术。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的同时,还必须遵循课堂教学艺术审美特征原则,这样才能实现艺术化的教学谋略与课堂教学行为相融合,取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1.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第一版.

[3]赵伶俐.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西南师大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