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女子礼仪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代女子礼仪常识

篇1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中国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国人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语文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诗文无不蕴含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显得有些散乱,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分类梳理,以利于学生的积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 

 

对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积累,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日常教学,二是中考复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除了要重视对课文注释的了解积累外,还要适当补充介绍该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学习《〈论语〉十则》,就要补充介绍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义”思想;学习《〈孟子〉两章》,要补充介绍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等儒家思想;学习《公输》,要补充介绍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等墨家思想;学习《〈庄子〉故事两则》,要补充介绍庄子的“天道无为”的道家思想、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唯心哲学;学习《智子疑邻》,要补充介绍韩非的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等法家思想。同时要学生注意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比如与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联系等。在课外拓展阅读时可以选择与这些代表人物有关的文言片段进行阅读,使学生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学说的了解。中考复习时,教师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倾向进行归类,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了解积累儒家的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等。也可按朝代分类,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家”,不但要知晓“唐宋家”对散文的共同主张,尤其要了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散文的不同风格。“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从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墨翟的《公输》等,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不同,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时代的烙印,教师在让学生积累其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时,也需要让学生注意其时代的局限性,如诸葛亮的狭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现行中学教材古诗文中有许多成语和典故。据初步统计,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怡然称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历历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扑朔迷离(《木兰诗》);刮目相看、吴下阿蒙(《孙权劝学》);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落英缤纷、与世隔绝、无人问津(《桃花源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 说》);水落石出、历历可数(《核舟记》);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老有所终(《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观潮》);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犬牙差互(《小石潭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峰回路转、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汗流浃背(《满井游记》);鸿鹄之志、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如鱼得水(《隆中对》);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出师表》);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一鼓作气、辙乱旗靡(《曹刿论战》);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些古代寓言、神话故事或议论短文的题目就是一个成语,如《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等。对于这些成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理解其意思,学会运用;中考复习时,再加以系统整理。 

在初中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典故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积累。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温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灏《黄鹤楼》;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隔江犹唱《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对于典故,不但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领会运用典故的好处,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体现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民俗文化、礼仪文化等的了解和积累

1.古人纪日的方法和纪时的方法。 

古人纪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纪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观潮》中就出现过“既望”一词。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古代的纪时法有“五更”纪时法: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过“更定”一词:“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黄昏)、“夜阑(深夜)”纪时,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传统的节日文化。 

如“除夕、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写除夕、春节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元宵的,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写中秋的,如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重阳的,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礼仪文化。 

古代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礼仪,如“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礼,有关个人成长的礼节,主要是“冠礼”和“笄礼”。所谓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男子20岁行冠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女子15岁行笄礼。《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篇2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影响

一、日本文化形成的背景:继承传统、融合外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一直接受着东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日本人实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日本的特色文化。

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在古代,海洋既成为免受外敌人侵的天然屏障,也阻隔了与外族的文化交流。因此,在这样封闭的地理环境下,本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很好保存,同时也形成了日本人自我独尊的心理与性格。他们将自己国家称为神国,将天皇奉为太阳神的后裔,对“国粹”有着特殊的癖好。而当他们打开国门,跨过海洋接触外面的世界时,面对他国的先进文化又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在这种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的驱使下,日本对于外来文化既能够积极诚恳的吸收,又不会照抄照搬削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将外来文化进行“日本化”的处理(所谓“日本化”就是日本人根据实际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模仿、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古往今来,在日本经过此种方法“过滤”的外来文化可谓不胜枚举,但一切错综复杂的外来文化不但没给日本文化领域、精神世界带来混乱不堪的局面,反而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特色的日本文化。

二、日本文化对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文化是教育的上层建筑,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文化与教育每时每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日本社会教育是促使日本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社会教育活动能直观地反映出社会教育的发展情况,是研究日本社会教育的一条捷径。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按照涉及的教育对象可分为: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女子社会教育活动及老年人社会教育活动。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本身出发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而笔者认为从日本文化视角出发,更容易找出日本社会教育发达的深层动因。但由于能力有限,笔者将仅从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文化――集团主义、个性主义及儒教思想这三方面出发来研究其对日本青少年、成人及女子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集团主义、个性主义与日本青少年及成年社会教育活动

集团主义是日本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它是受到日本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生存条件和单一的民族成分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日本本土与生俱来的典型文化。日本人相信“集团具有超过自己的超人的能量”,并非常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在集团内部,强调“和谐”,但在集团间,则有着激烈的竞争意识。这样特别的传统文化意识早已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其影响必然渗透于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普及文化思想作用的社会教育更不例外。集团意识悄无声息地调控着日本的社会教育活动,尤其是青少年及成年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早在15、16世纪,在日本各地村落中,就有被称作“若者组”、“若众者”等的伙伴集团组织,它们对青少年实行非正规化的类社会教育。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引进西欧文化,推行文明开化事业,尚处在萌芽期的社会教育为了确立和加强天皇权威,开始推行民众教化,统一民众忠于新国家的集团意识。在甲午和日俄战争后,日本因战争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为了稳定民心,日本开始重用社会教育手段,设立“通俗教育调查委员会”,并鼓励组建地方青年会等青年团体。通过选定、编撰图书,举办展览会、讲演会等活动,对青少年及成人进行教化,灌输为国家服务、顺从国家的意识。从此时到二战结束,日本这种以集团主义为方法、以国民教化为目的的社会教育思想一直是控制青少年及成人社会教育活动的主导思想。二战后,美国间接控制了日本,带来了教育民主化、个性化、法制化的思想,使一直只受集团主义控制的社会教育退出了历史舞台,日本社会教育开始呈多样化发展,社会教育活动也随之丰富起来了。

个性主义可谓日本的“舶来品”。日本自古受儒家文化影响,其社会结构是集团主义的,个性主义是受到轻视与排斥的。日本开始重视个性主义是在二战后,受美国影响,尊重个性的思想得到了认可。反映在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开始注重个人性格与喜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各种活动。对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强调职业与道德教育,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独立自主精神,且更注重培养协作服务精神与爱国精神。进入60、70年代,日本到了经济高度发展时期,人们余暇增多,使人们在物质生活需求满足的同时,又产生了改善精神生活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渐多样化起来。在校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是利用社会上的青少年教育设施及体育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交友活动、社会义务活动、野外活动、集体住宿教育训练、劳动生产见习、各种体育活动等等。目的是培养在校青少年的生活、活动能力,养成其主体性和社会自觉性的态度。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青年学级、劳动青年学校、青年教室、青年国内研修、青少年团等组织实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养、情操、兴趣;体育、娱乐;家庭生活;市民意识;职业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少年伙伴集团的意识、讴歌青春,深化文化素养学习,增进职业技能,强健体魄,使青年具有连带感和充满生气。这一时期的成年人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为满足成年人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学习要求而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研究所、各级各类学校的开放讲座、展览会、讲演会、发表会、培训班等活动,帮助成人提高职业技术水平,陶冶情操、提升素养,舒缓生活压力等。进人80年代,终身教育思想引入日本,为日本社会教育指明了方向。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除了继续加强以往的活动外,还注重国际交流,和平问题的活动等等。成人社会教育活动则注重通过丰富的信息手段,帮助成人继续学习,提高职业技能,培养成人多样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知识高速更新。并且还开展各种兴趣培训班,开设烹饪、实用外语、书法、音乐等课程,来丰富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

总之,日本的传统文化――集团主义和战后民主化的产物――个性主义,在现代日本是追求它们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社会教育活动上,就是既要尊重青少年与成人的个性,允许个人视自身的情况发展自我,又要适时培养伙伴意识,拥有适应性、协作性、纪律性、责任感、自主性和协调性的素质,避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泛滥。由于两种不同文化教育的相互制约,使日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既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够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与他人良性竞争,又能够无怨无悔地忠于自身所属集团。这样的日本人民使日本社会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下,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腾飞。

(二)儒家思想与日本女子社会教育活动

中国儒家思想传人日本后,深刻影响着日本的道德意识观念,并随着儒学日本化的完成,而成为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儒家思想就对女子道德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早在室町时代,就很重视对女性贤淑文雅、观念的教育,特别是上流社会更注重“三从”之道,以优雅为德的教育。江户时代,由日本化的儒家思想转变而来的儒教主义成为贵族和庶民女子家庭教育的共同方针,不但贵族强调“三从”“四行”教育,庶民女子也学习坐作进退(礼仪作法)的教养、女子道德和女性修养的基本观念、社交礼仪、社会常识、百般知识的涵养等等。到了明治初期,在“文明开化”的政策下,启蒙思想家和自由民权活动家的男女平等的妇女观、女子教育理论曾盛行一时。然而,在国家主义的影响下,基于家族制度的“贤妻良母主义”妇女观又开始抬头,并与后来的培养“军神之母”的军国主义女子教育思想共同成为二战前女子教育的主导思想。战后民主化思想的传人,给女子教育带来了新气息。为了适应妇女走向社会的需要,变革落后的妇女意识,开展了女子社会教育。女子社会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行政开设的学级和讲座,如妇女学级、乳幼儿学级、妇女讲座、妇女教育、母亲教育等;民间团体、企业或志愿者组织的小组活动等。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生活、儿童教育、社会生活、生产和职业生活,健康、安全、兴趣方面等。

从女子社会教育内容不难看出,女子社会教育并未完全逃离儒教传统思想的影响。活动内容非常注重女子修养、家庭生活方法、健康、消费等方面的训练,反映出以往“贤妻良母”主义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女子社会教育也开始注重传授基本经济、法律的基础知识,培养女子的职业观,使女子不再只为家庭做出牺牲,帮助她们走上社会、走向独立。即便如此,由于性别、心理等方面因素,有关女子修养、家庭生活、兴趣等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仍是最受女子欢迎的学习内容。

三、借鉴与启示

当今已步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身心素质、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作为发展大国,面对这样的国际形势,必然要提高对大众的教育意识,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化社会势在必行。而作为构建学习化社会重要手段的社会教育如何发挥作用是所有教育人所关注的。通过对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教育活动关系的分析,我们看到文化对社会教育的深远影响,重视这一影响,对清晰、灵活地运用社会教育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通过以上对日本文化与社会教育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认识和启示。

首先,继承和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发展社会教育的基础。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控制、把握好民族文化传统才能使社会教育的发展适合于国情,更好地造福国民。03如日本的集团主义、武士道精神等都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来看,其中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腐朽的因素,但日本人能够扬长避短,没有一味地将传统文化全部抛弃,而将其精华之处,发扬光大,尤其在社会教育方面,在传统集团主义意识的指导下,培养国民的爱国心,增进团结,提高凝聚力。这一方面很值得我国学习,对现代而言,在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值得我们骄傲的方面,也有桎梏我们思想的因素。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很好地利用于我国的社会教育事业,对于我们这一泱泱大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会有很大帮助。

其次,思想解放,敏锐地发现外来文化并主动吸收,是发展社会教育的主力。oo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方文化思想就涌进了日本,但日本没有闭关锁国地全面抵制外来文化,而是根据本国情况,有选择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这种“胸怀”和“智慧”,使日本在东西文化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极大地促进其社会的迅猛发展与进步。在社会教育方面,引进外来民主,个性主义,并利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使社会教育更加大众化,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社会教育活动的发展变革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可以解开“日本之迷”,找到日本社会教育的发展的深层动力,了解它是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发展并服务于国家的,为我国建设学习化社会提供了一个样本。它使我们懂得文化无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选择与利用。只要我们能重视文化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影响,积极提高全民科学文化水平,就能通过无处不在的社会教育帮助社会稳定发展。

篇3

葬礼(节选)

[苏联]A・别洛尔著 蓝英年译

花钱能免除兵役,

也能摆脱奴役,

可谁也不能从大地母亲的湿土里,

把你哭出来。

――摘自《民间葬礼歌》

老死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有的时候人们没脸再活下去,等待它,招唤它。“我的寿数已尽,那个世界早就等待我了。”洛巴尼哈村的尤利娅・费多西莫夫娜说。德鲁日宁村的伊万・阿法纳西耶维奇・涅乌斯图波夫感到死亡临近了,自己给自己钉了一口棺材。棺材在上面的板棚里几乎放了一年。别人看来这有点可怕。但在老百姓对死亡的领悟中,有乍一看显得奇异的结合:对神秘的崇敬和日常的平静。年迈的时候体面地死等于体面地度过一生。只有精神懦弱的人才怕死呢。

正常人把自己不量折磨也不折磨亲人的死亡当成最伟大的和最后的幸福。同洗礼仪式一样,基督教仪式在这里同请求宽恕和埋葬的古代习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圣餐礼、涂圣油仪式和父母对孩子的祝福还得加上宽恕一切的请求和有关个人财产(衣服、职业工具和乐器、装饰品)的口头遗嘱。

在俄国农民家庭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给死者洗身,换上干净的,有时还是非常贵重的衣服。把死者放在长凳上,头朝圣像,盖上白麻布(尸衣),双手叠在胸前,右手里塞一块白手绢。葬礼在第三天进行,人们把特别尊重的死者一直抬到墓地。所有这些活动都伴随着哭声和哭丧歌。

北方有过同职业说书人一样的职业哭丧妇。人们常常把她们当作算命妇和女巫医,她们当中最多人具有真正的艺术天才,创造过自己的哭丧歌。

年迈老人的死并不被认为是悲伤的事,在这种场合哭丧歌和哭泣大多徒具形式而已。雇来的哭丧妇能够刹那间改变脸上的表情,用日常闲话打断哭声,然后再接着哭号。

阅读点拨

本文是描述俄罗斯民族葬礼风俗的散文。作者的着眼点主要是抓住葬礼富于特征的事物来写,从民俗学的角度反映民间风俗并赞美其看待死亡的生死观。语言平实准确,不事雕饰是其特征。阅读时思考一下:比较你考察和见闻过的本地葬礼习俗,有什么异同?结合俄罗斯人看待死亡的达观态,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见解。对开头的葬礼歌,谈谈你的理解和评价。如有时间,把这些综合起来,写成一段短文。找出划线句子主干和定语、状语,并试试把这个的句子改用审美化的修辞来表达,比较一下表达效果。

焚鹤人(节选) 余光中

可是他的兴奋,是记忆,而不是展望。记忆里,有许多云,许多风,许多风筝在风中升起。至渺至茫,逝去的风中逝去那些鸟的游伴,精灵的降落伞,天使的驹。对于他,童年的定义是风筝加上舅舅加上狗和蟋蟀。最难看的天空,是充满月光和轰炸机的天空。最漂亮的天空,是风筝季的天空……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他永远记得那山国高高的春天。嘉陵江在千嶂万嶂里寻路向南,好听的水声日夜流着。吵得好静好好听。像在说:“我好忙,扬子江存山那边等我,猿鸟在三峡,风帆在武昌,运橘柑的船在洞庭,等我,海在远方。”春天来时总那样冒失而猛烈。使人大吃一惊。怎么一下子田早喷出那许多菜花,黄得好放肆,香得好恼人,满田的蜂蝶忙得像加班。邻村的野狗成群结党跑来追求他们的阿花,害得又羞又气的大人挥舞扫帚去打散它们。细雨霏霏的日子,雨气幻成白雾,从林木蓊郁的谷中冉冉蒸起。杜鹃的啼声里有凉凉的湿意,一声比一声急,连少年的心都给它拧得紧紧的好难受。

而最有趣的,该是有风的晴日了。祠堂后面有一条山路,蜿蜒上坡,走不到一刻钟,就进入一片开旷的平地,除了一棵错节盘根的老黄果树外,附近什么杂树也没有。舅舅提着刚完工的风筝,一再嘱咐他起跑的时候要持续而稳定,不能太骤,太快。他的心卜卜地跳,禁不住又回头去看那风筝。那是一只体貌清奇,风神潇洒的白鹤,绿喙赤顶,缟衣大张如氅。翼展怕不有六尺,下面更曳着两条长足。舅舅高举白鹤,双翅在暖洋洋的风中颤颤扑动……

“飞得那样高?”四岁半的佩佩问道。

“废话!”真真瞪了她一眼。“爸爸做的风筝怎么会飞不高?真是!”

“又不是爸爸的舅舅飞!是爸爸的舅舅做的风筝!你真是笨屁瓜!”十岁的雅雅也纠正她……

(选自《余光中文集・焚鹤人》)

阅读点拨

词典释云,自然形成的为风,社会形成的为俗。放风筝,也是常见的民俗。作者是著名诗人、学者,这个文本写法比较复杂。第三人称叙述,运用心理、景物、行动、语言描法。语言富于激情,流畅中透着诗情,善用想象、比喻、拟人的写法。阅读时不妨思考一下,本文如果换成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将会怎样?仔细揣摸一下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文中的对话,为什么那么有趣?划出运用得精彩、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甚至是名词,换个同义词比较一下,反复品味其中妙处。把文本朗读几次,把划线的语句读熟。

水乡情歌,溢满东升(节选)

东方莎莎

有鱼有酒,就离不开歌,无论闲时还是忙时,水乡的情歌更令人陶醉,这情不仅仅是男女爱情,更是亲情和乡情。

咸水歌,水乡人自己的歌,无论闲时还是忙时,在田间、基围、河堤或者老榕树下,水乡人都以歌抒情,以歌释怀,以歌会友,以歌结缘。十年前,我在水乡的河道上听摇船的大妈唱,今天,我却在水乡的胜龙小学,听学生们唱。

“乜野花开蝴蝶样,开花结子尺二长?”“豆角花开蝴蝶样,开花结子尺二长。”民间歌曲中蕴含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和做人的道理,对人的启蒙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民歌走进第二课堂,正是寓教于乐的手段。我看见学生们载歌载舞,把一曲传统的咸水歌演绎得满台生彩,情趣盎然。过去的咸水歌站着清唱,表演成份寡淡:而走进学校的咸水歌。融入了现代化的音乐伴奏以及动作表演或者伴舞等新的艺术元素,更加吸引新一代年轻人,也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咸水歌起源于沿海,海水是咸的。广东江河密布、海岸线长,而水乡的广大水网地带,原是咸水海滩,经珠江水经年累月冲积而成。旧日水利设施颇差,每于冬末春初,多数沙田受海潮侵渗而产生咸潮现象,故称咸田地带,所以人们把这种水上歌谣称作咸水歌。

广东的水上民歌在历史上相当发达,清初学者屈大均曾有诗云:“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桨过”。以前,每年中秋节,水上人家都将小艇停泊在一起,举行集体唱咸水歌活动――“唱姑妹”。

上世纪50年代,中山的咸水歌和汕尾渔歌唱进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还将中山咸水歌选为民间音乐教材。

(选自《粤海散文》,2009年第4期)

阅读点拨

这篇散文采用的是我们在教材中见到的,最常见的自由、随意的写法,作者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东西来写,按大脑中联想的材料思绪自然成文,轻松、随意,既写印象,也写认识,写见闻,也写历史。在自然、平淡的叙述中,民歌与文人诗又似信手拈来,为文章增色。这得益于作者的的采访、观察的功夫。想一想,这一片断的内容分几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咸水歌的过去和现在有什么不同?划直线处的成水歌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屈大均的诗,对文章有什么作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文段语言朴实无华,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试试把一些句子,换成用修辞句子表达,比较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文段用了不少长句,划曲线处的两个句子,前为单句,后为复句,分析一下它们的结构。

走进滇西(节选)

淡墨

在滇西大峡谷里,有一条十分有名的博南古道,但那已经成了历史和故事的一根线索了。当你看到独龙人至今还用两块石片磨碎粮食,当你看到碧罗雪山那永无改变的表情和姿势,那是免不了要伤心和叹息的。

但不管你对滇西的情感怎样翻云覆雨,滇西就是滇西。滇西是一部没有完全向世人展开的神话,是被大自然反复修改后的美丽,大山藏了又藏的姣好。

滇西。一个长在深闰人未识的楚楚动人的女子。到了滇西,愈是看不到的地方你愈想去看,愈是摸不得的地方你愈想摸……

美丽和神奇使得多少人想去闯滇西。于是,离别便成了大山永恒的主题。可滇西女子不会唱“哥哥走西口,妹妹泪长流”。滇西女子把男人送到山丫口,唱的是“大河涨水波浪宽,哥是浪子不恋山,妹变鲤鱼来戏水,郎是蛟龙要下滩”。滇西人的情感像澜沧江一样,在大山里弯了弯。滇西是一棵树,树上结满了五颜六色的梦境。一个马哥头把滇西说得很神,他说他一泡尿便从泥巴里冲出来一砣翡翠,他用它从老外那里足足换了10万美金。

到了滇西,你才懂得什么叫刺激和兴奋,那带蛮荒味的“响马”倒是罕见了,在十字坡也不会碰到卖人肉包子的孙二娘,但从“金三角”那边偷渡过来的犯,却经常与缉毒队在山谷里上演枪战片,骇人的枪声,惊落了老鹰黑色的自由和随意。与你同行的旅伴中,说不定就有十分老辣的警探。

看见太阳每天从这里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火红火红的。将这山谷里的日子夯得既实在又热烈。风把云驮来,云把雨驮来,万物生长繁衍得十分茂盛。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1997-1998)),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篇4

【关键词】《三字经》;内在结构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9-02

《三字经》的结构划分有六分法之说,这种六分法角度不同。一种六分法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三字经》,即把《三字经》定位成一本教育专著――中国传统教育的纲要。其结构可以分为简单明晰的六个部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责任,传统教育的内容体系、学习法与劝学(沈立,2012)。另外一种六分法是: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即要孝悌;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第五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朝代变革;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三字经》的结构划分还有“四分法”之说,从劝学的角度解构,将其分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涵、学习的典范、学习的目的四部分(辉,2008)。

不论四分法还是六分法都是或从教育的角度或者劝学的角度来结构《三字经》的。他们的分析可谓是各位研究者的独特见解,每种分法也包含着作者努力凝练各部分的心血。但是,他们未能做到“就地取材”概括每一部分的意义,也就是没能按住《三字经》的经脉,而是自己的声音,而非《三字经》的声音,这样让读者难以把握《三字经》的内在逻辑关系。

基于六分法的两点不足,这里将《三字经》分成五部分: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

一、教道论

首先《三字经》以教道论开头,强调教育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并且指出教育的关键(教之道)在于“专”,即专心、专业和坚持。同时本部分中暗含着习惯对于教育过程非常重要的观点,正所谓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这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学论

其次,《三字经》的教学论,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教”:首先从孟母教子开始,强调环境对于教育很重要(昔孟母,择邻处),然后借用窦燕山教子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紧随而至的是教育责任的问题,教育是父母之责(养不教,父之过);并且,教师应当从严治教(教不严,师之惰)。另外一部分为“学”:强调“学”的重要性(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第二部分从“昔孟母,择邻处”到“人不学,不知义”。

三、孝悌论

然后,《三字经》将孝悌问题单独列章,即孝悌论。这一章分为为人之道:从小(为人子,方少时)就要学习“亲师友,习礼仪”,这是孝悌的总论和基础,然后以黄香温席的故事讲述“孝”的意义,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述“悌”的意义。本部分短小精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另外,这部分将孝论置于悌论前面,暗指“百善孝当先”的中国文化理念。这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到“悌于长,宜先知”。

四、见闻论

再次,“首孝悌,次见闻”紧紧承接上文,直指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孝悌论,其次才是“知数、识文”的见闻论。孝悌应该先于见闻,意思是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知识的拓展。这一点的逻辑非常重要。第四部分从“首孝悌,次见闻”到“有为者,亦若是”。

见闻论这一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知数篇和识文篇。所谓知数,并非只是数字和数学,而是更广范围的知识,包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知数篇基本按照数字的顺序排布:从数字一开始,一直到十,中间只是未提及二。一(一至万),三(三才、三纲),四(四时、四方),五(五行、五常),六(六谷、六畜),七(七情),八(八音),九(九族),十(十义)。

识文篇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经、子、史、集四大部分,构成了《三字经》最庞杂的组成部分。经部包括四书、五经(六经)、孝经。子部含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史部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存况(治乱兴衰)和更迭。需要注明的是《三字经》因各个版本产生的朝代不同,所以这部分差异较大,但是《三字经》史部都从“三皇”开始,历经各朝,有二十二史之说,也有二十四史之说,各个版本不同,里面的内容亦有不同。除此之外,《三字经》还明确提出了读史书的要略“考实录”,和读史书的目标“通古今,若亲目”。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等。此部分包含了各朝代的典型励志人物达17位之多,分别为“圣贤”仲尼,“既仕”的赵中令,“无书”的路温舒和公孙弘,“不教”的孙敬和苏秦,“家贫”车胤和孙康,“身劳”的朱买臣和李密,“既老”的苏老泉,“既成”的梁灏,“颖悟”的祖莹和李泌,“女子”蔡文姬和谢道韫,“虽幼已仕”的刘晏等等。他们分属不同境况,各个阶层,范围广泛,代表性极强。

识文篇的内容按照经子史集的方法和顺序分类,提纲挈领地指明了人们应该具备的文学文化知识,内容高度概括。经部提到了四书、五经和孝经等。例如:四书具体到书目《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并指明其各自的特点。《论语》的篇数为二十和内容为“善言”,为“群弟子”所记。《孟子》一共七篇,内容为“讲道德,说仁义”。《中庸》的作者为子思,核心思想即是阐述“中”和“庸”。《大学》的作者“乃曾子”,论述“修齐”“平治”的道理。经部结束之后按照“经既明,方读子”的原则提出诸子中的“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之后,再按照“经子通,读诸史”的建议开始介绍各个朝代的历史。集位列最后。经部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有左氏,有谷梁”,子部从“经既明,方读子”到“文中子,及老庄”,史部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集部从“口而诵,心而惟”到“有为者亦若是”。

五、教子论

最后是《三字经》的压轴部分教子论。这部分教育孩子从类比物类起头,拿犬、鸡、蚕和蜂作比较(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说这些动物尚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更应如此,否则“曷为人,不如物”。接着教育孩子“学和行”能产生重要影响一则可以“上致君,下泽民”,二则可以“扬名声,显父母”三则可以“光于前,裕于后”。然后指明很多父母留给孩子“金满盈”的短视,强调“惟一经”对于教育子嗣的重要作用,提升《三字经》的教育意义。结语让人们谨记“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第五部分从“犬守夜,鸡司晨”到“戒之哉,宜勉力”。

六、结束语

《三字经》五分法的结构可以简单阐述为: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见闻论乃《三字经》的核心,包括知数篇和识文篇两部分。识文篇包含经、子、史、集四部分。

解构《三字经》于那些对其感兴趣的人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因为《三字经》的结构层次清楚,对于诵读《三字经》的人们有直接帮助记忆和便于理解的功能。“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现实。

其次,《三字经》的结构能帮助翻译工作者厘清其脉络,进而准确地进行《三字经》的翻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作用。

还有,此次解构《三字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学、史学和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见闻论下的识文篇中的史部就如“袖里通鉴纲目”,宛如资治通鉴的袖珍版,众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历在目。

最后,用“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来概括《三字经》的五个部分,不仅仅属于“就地取材”,还是其根据其内在的逻辑顺序“顺势而为”。“教道”、“教学”、“孝悌”、“见闻”和“教子”实乃《三字经》的内部词语:教道来源于“教之道,贵以专”;“教学”是从“昔孟母,择邻处”到“人不学,不知义”中提炼而来的,其中,曾经多次提到“教”和“学”;“孝悌”和“见闻”取于“首孝悌,次见闻”,并且严格按照先孝悌论后见闻论的逻辑;“教子”来源于“我教子,惟一经”。所以,用“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来概括《三字经》的五个部分是切了《三字经》的根脉,是对其内容高度准确的凝练。

参考文献:

[1]沈立.三字经学教入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2]辉.《三字经》的劝学主题与宋代劝学文化生态[J].教育评论,2008(5).

作者简介:

陈俊玉,华北理工大学讲师,澳大利亚英语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文化;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女大学生;从军;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3-0050-03

2010年,由于上海世博会的需要,2 000余名女大学生暂时放弃专业学习,携笔从戎,应征入伍,志愿成为一名世博卫士。她们的大量补充使得部队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为部队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这些女大学生战士入伍之初还存在着入伍动机多元化、意志品质脆弱、抗挫能力弱、服从意识不够、奉献意识弱等一系列问题,经过管理者认真研究女大学生士兵的独有特点,探索出一套针对性强的管理教育方法,并且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短短的时间之内带出了一支过得硬的世博女兵队伍。为今后的女大学生士兵管理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

一、女大学生从军的原因

高校中的女大学生是一个集青年、知识分子、女性于一体的特殊群体,是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她们不仅有着与男大学生共同的发展规律,更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作为高校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她们从军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以下将根据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来分析女大学生从军的原因。

1.女大学生从军的外部原因

一是历代巾帼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女大学生投身军队。在中国古代,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多有女子习武、从军,或以其他多种形式直接经历军事生活的历史实例,这些事例成了现代女大学生成才的历史背景,激励着她们投身军队。二是我国的国家政策鼓励女大学生从军。2009年,根据国防部征兵办公室颁发的《女兵征集工作试行办法》,我国开始面向社会普遍征集女兵,征集的对象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校大学生和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受到国家政策的推动,她们纷纷加入到了军人的行列中。三是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参军入伍成为女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选择。作为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原因,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往往处于劣势,成为“弱势群体”,她们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四是国家重大事件为女大学生进入军事领域提供了可能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为上海各高校女生入伍提供了充分条件。上海18个区(县)复旦、交大、华东师范大学等60余所高校的女大学生报名参军,通过严格的选拔,组成了2 000余名的世博女兵队伍,她们主要负责为上海世博会提供安检、礼仪、安保、引导等服务。

2.女大学生从军的内部原因

一是女大学生从军与其自身求发展的意识有关。近年来,随着女权意识逐渐提高,女性都希望能得到和男性一样发展的机会。当代女大学生具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个性发展迅速,自信、独立。她们中的大多数在大学期间都受过良好的国防教育,受到军人优良声誉和美好形象的影响,建立了热爱军人的质朴感情,形成了关心国防、关注军事的良好习惯,进而发展成为投身军旅的自觉选择。二是女大学生从军与其自身求发展的能力有关。目前,女军人不仅可与男军人并驾齐驱,而且在某些方面更优越于男军人。例如,女军人特有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机械记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外交公关能力等,这使她们比男军人在某些方面更容易取得成功。比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系统等方面,女性细心、缜密、敏感的特点将会在现代军事行动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3.女大学生从军内外部原因的关系

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认为,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它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尽管影响女大学生从军的外部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内在原因,即女大学生对于从军的自我追求。女大学生从军的内在原因与外部原因是相伴而行的,没有外部因素的推动,她们难以广泛地进入军事领域。女大学生从军必然要以外部条件为前提,但是有利的外部因素不会必然促使她们进入军事领域。因为这还依赖于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觉求发展的愿望及能力,如果没有女大学生自身求平等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那么国家政策再优惠,军事技术再先进,军队为女性开放的职位再多,从军热的出现仍将无从谈起。可以说女大学生从军不仅仅是一种就业行为、谋生方式,更是她们对于性别平等,实现自我发展和自己价值的追求。

二、女大学生士兵的独有特点

女大学生士兵有着与一般女兵不同的特点,她们有其独特性,她们文化底子厚、知识面广,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相对薄弱;民主法制观念牢、公正平等意识强,但思想单纯、存有理想主义倾向;进取心强、才艺突出,但表露自我、功利思想时有表现;工作热情高但韧性不足,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弱。针对以上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第一,普遍具有参军报国的热情,但入伍动机更趋理性现实。大学生士兵在校期间大多接受过国防教育,依法服役、报效国家是他们的思想主流。但由于大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心智趋于成熟,对入伍后的目标和打算也融入了更多的自我设计和现实追求。她们携笔从戎的直接动机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想搭上优惠政策的“首发车”。2009年是我国大规模征集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开局之年,为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国家、军队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考研升学优惠、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定向岗位招生优先,以及选取士官、考军校、学技术优先,优秀的还可直接提干等政策,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二是想规避社会就业的“严冬期”。受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等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相当一部分很难找到理想工作,有不少“毕业即待业”。不少大学生正是由于就业无门,才选择了从军之路。三是想弥补能力素质的“短板”。很多大学生新战士在座谈中表示,虽然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在身体心理、意志品格等方面还有明显不足,希望到军队这个“大熔炉”里加钢淬火,经受摔打磨炼,为今后发展积累资本。四是想寻求个人发展的“新天地”。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女兵抱有考军校、提干、选取士官等打算,希望凭着自己的知识才华在部队得到长远发展,取得个人事业的成功。

第二,普遍学历层次较高,但个体能力素质差异较大。由于就读院校、学历层次、专业类别、修业情况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大学生女兵在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是文化水平的差异。据对2 000余名世博女兵调查显示,本科以上的占51%,大专或高职的占49%。毕业生占42.2%,在校生占57.8%,12%的战士在地市以上各种竞赛评比中获过奖,超过四分之一拿到过各类奖学金。二是经历阅历的差异。大学生新战士实际生活阅历差异很大,不能简单定性为“出家门入校门、出校门进营门”。她们当中有21%的入伍前已就业,53%的在校期间有过创业、打工的经历,社会经验相对丰富;30.5%的担任过学生会、班干部、或各类校内社团骨干,参与组织过一定的社会的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77.7%的有过恋爱经历。三是综合素质的差异。据干部骨干反映,多数大学生女兵知识丰富,积极上进,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能很快融入军营生活,但也有的知识面比较窄,看待问题比较偏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缺乏,身体素质比较差,完成训练课目比较吃力。

第三,普遍思维活跃追求上进,但思想心理还不够成熟。现在的女大学生士兵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思想观念带有改革开放时代的鲜明烙印,普遍视野开阔,观念新潮,崇尚民主,自尊自信,勇于展现自我,期望在军营建功立业,但在思想和心理上还有一些不够成熟的地方。一是政治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政治意识淡化、政治常识匮乏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抗压抵挫能力还有待加强,受到挫折后情绪化严重;三是立足岗位所作的准备还不够充分;四是服从意识协作精神还相对欠缺,追求平等、强调自我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特点。与其他女兵相比,大学生女兵更有主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爱问“为什么”。在谈及部队管理严格这个话题时,22.4%的表示,如果严的有理、干部骨干讲的对就服从,否则就会申述自己的主张,意见不被采纳也只能是口服心不服,还有的明确表示该说“不”时就要说“不”。

第四,普遍渴望在军营有所作为,但对个人成长发展也存有诸多疑虑。女大学生士兵普遍对在部队成才充满期待,渴望建功军营、实现价值,但同时也流露出一些现实担心和疑虑,比如,担心艰苦紧张生活难适应,担心与身边战友难沟通,担心专业特长难发挥,担心优惠政策难兑现,担心担负一些任务中出现危险等等。

三、女大学生士兵管理教育有章可循

女大学生士兵的教育训练管理和培养使用,是一个时期部队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管理者在认真研究分析了她们入伍的动机及独有的特点之后,着力解决“用什么眼光看、用什么氛围导、用什么方法管、用什么形式教、用什么目标育、用什么形象带”的问题,使她们顺利度过入营期、适应期和成长期,成为部队建设的有用人才。

1.针对女大学生士兵文化底子厚、知识面广,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相对薄弱的实际,始终坚持思想领先原则,不断打牢广大士兵思想政治基础。

女大学生士兵受地方院校多元文化、多种思潮、多维观念的冲击影响下,她们普遍崇尚自由,追求独立,对政治理论不感兴趣,缺乏坚定的政治信念。为此,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突出出来。一是在学习科学理论中筑牢根基。针对女大学生士兵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要摆脱部队传统封闭的理论灌输模式,要鼓励她们从多渠道、大容量、超时空的信息中汲取营养,使大学生士兵懂得“学深悟透才能明德笃志,身体力行方可励学竞业”的道理。二是在参与政治教育中深化认识。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军队优良传统、军魂和忠诚卫士教育四个方面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等手段,力求把教育搞深搞活。借鉴地方高校的有益经验,采取剧本式教案、无讲台课堂、情景化教学、实践中感悟的教育模式,使教育充满人情味、突出互动性。此外,还注重教育方式多样化,采取“反客为主”的方式,邀请大学生士兵上讲台现身说法,用她们喜欢的方式传道伦理。三是在群众性自我教育中启发自觉。大学生士兵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在同龄的战士中往往表现得很突出。因此,在对大学生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发挥她们的能动性、自主性,促使他们积极采用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方式,实现认识的提高与转化。注意在教育中多采取“问题大家摆,思想大家亮,方法大家定,答案大家找”的新方法,使她们在“大众评说”和“现场交锋”中明辨是非,在“自我思索”和“集思广益”中掌握真理,在学习中进步,在活动中感悟,不断形成战士之间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官兵之间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

2.针对女大学生士兵民主法制观念牢、公正平等意识强,但思想单纯、存有理想主义倾向的实际,做到依法科学管兵,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团结融洽的内部环境。

大学生士兵要求的民主平等并非是部队高度集中统一的对立面,相反,她们诉求中的合理成分对部队建设也是一种促进和推动,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她们的积极作用。一是建章立制明规矩。女大学生士兵民主、公平意识强,这就要求部队细化各种工作规范、表彰奖励、考学入党等女兵关心的政策机制,让她们行有目标、有方向。此外,注重在建章立制过程中彰显大学生士兵的作用,研究制定新规章,组织她们座谈提出宝贵意见;颁布下发新制度,不忘让她们“吹毛求疵”挑毛病;党委机关教育整改,请她们参与,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士兵以部队建设为己任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密切关系促和谐。广泛开展“深知兵、真爱兵”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纯洁的内部关系。广泛开展谈心交心、互赞互爱活动,进一步提升官兵之间、兵兵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积极营造暖兵心、知兵情、集兵智、用兵长的浓厚氛围。三是公正处事正风气。为发挥女大学生士兵的风气“净化剂”作用,鼓励大学生士兵党员在党支部担当要职,参与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注意健全激励机制,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监督作用明显的大学生士兵,及时宣传表彰,更好地调动她们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3.针对女大学生士兵进取心强、才艺突出,但表露自我、功利思想时有表现的实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广大士兵搭建增长才干、历练本领的舞台。

大学生士兵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入高校、走进警营,不断造就了她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她们到部队后对立功、入党、专业考试等问题十分关心,在日常的教育、训练、管理中都不甘示弱,争先恐后,生怕掉队。但经过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入伍的直接动因来自地方优厚的优抚条件,而她们在部队的表现也将关系到退伍后的待遇问题。所以,我们通过积极创造条件,把她们的进取精神化作建设部队的有力推动。一是让大学生士兵在各种组织中担任职务。利用她们曾在学校团委、学生会或社团锻炼过的人才优势,发挥她们的组织特长,在部队各种组织中担任职务,凸显大学生士兵的主体作用。二是让大学生士兵在部队建设中建言献策。通过召开军人代表会议、组织民意测评、连心箱等形式,畅通民主渠道,广泛听取大学生士兵的意见建议。三是让大学生士兵在各种活动中展现自我。瞄准“特色发展”,结合女兵特色特长,成立各类兴趣小组,组建器乐表演队、舞蹈队、合唱队、文学社、书画社、新闻报道组等特色文化队伍,各种文化活动都让大学生士兵筹划组织、设计编排并担当主持,使她们真正在各种活动中挑大梁、唱主角。

4.针对女大学生士兵工作热情高但韧性不足,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弱的实际,大力培养吃苦意识,着力锻造广大士兵的受压和抗挫能力。

大学生士兵带着美好愿望走进军营,渴望在部队有所作为,建功立业,但是,由于她们远没有形成坚强的军人意志,心理调适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一旦教育训练、工作生活中出现问题,则会出现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迷茫、困惑和退缩等不良行为和情绪。一是在严格教育训练中锤炼。针对女兵的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思路,在加强基础科目学习训练的同时,适当调整训练内容,比如加入健美操等柔韧性的训练。坚持把强化战斗精神融入军事训练全过程,抓好战斗意志、应变能力、服从意识、团结精神等方面的训练,着力培养官兵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遇挫不馁、百折不挠的顽强品质和过硬作风,使大学生士兵增强自我施压、刻苦磨砺的自觉性。二是广泛开展以吃苦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活动。以网络媒体为依托,组织观看以吃苦教育为题材的影像资料片,撰写观后感,开展集体讨论;挖掘大学生士兵身边的典型,让她们用事实说话,以自身的事迹激发周围的战友;开展相关主题的演讲比赛,激发战士们受教育的热情。三是在强化心理素质中培养。针对她们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遇事比较脆弱和敏感,容不得批评指责,甚至听不得不同意见,容易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等。在人际关系上,思想隐蔽,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不强,遇到挫折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现象,采取心理专家定期为官兵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开设心理辅导系列讲座,将心理训练作为大学生士兵训练的重要内容,鼓励报考心理专业证书,积极为部队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永清,叶习,刘繁荣.投笔从戎何以拨动时代琴弦[N].中国青年报,2005-12-09.

[2]杨玉燕.解读“大学生从军热”[N].今晚报,2009-11-18(14).

[3]张博龙.高校大学生从军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2):21-23.

[4]王永清,熊小宏.为了21世纪的长城更巍峨——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携笔从戎热的调查与思考[J].国防,1998,(6):30-32.

[5]周玉清,卜广年.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存在问题及对策[J].指挥学报,2005,(12).

[6]陈卫群,谢勇.浅谈当代女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J].科技信息,2007,(15):1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