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城乡规划环境规划空间资源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

Abstract: in the two type societ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ies, in the city for sustained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fully fusion has become a tre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wo planning focus, in order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up to th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dea, down to the space of coordination system resources and put forward two rules of concrete Suggestions to fully mix. In the macroscopic level main body function division and with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 control principle contents is proposed requirements, theoretically expand the spac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ontrol perspective; In the micro level of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detailed the cont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ace control, practice can enhanc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and oper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pace resource ecosystem delineation main function division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瓶颈,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城乡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载体,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蓝本,要想最终实现两型社会目标,就必须追溯到源头,对城乡总体规划提出更高的要求。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给城乡环境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热导等负面影响, 这些负面影响已逐步弥盖了城乡建设的正面效应,成为制约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瓶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成为了城市人民追求的新目标,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为了满足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已成为必然选择。

从传统“两规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博弈历程来看,两种规划协调的本质是用地问题,新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已经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法律平台。借鉴传统两规合一的经验,从宏观角度分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矛盾焦点应该是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涵养用地的失衡问题,因此本文跳出了仅就城乡规划环保篇章分析问题的小圈子,针对城乡规划的矛盾焦点,上至城乡规划编制理念,下至空间资源的协调性系统提出“两规合一”的具体建议。

一、 规划编制理念的融合

城乡总体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环保规划拿来照搬内容,而是需要从上至下系统的吸纳,规划编制理念是规划编制中的“上”,规划理念类似根基,限定了规划的大体框架和编制方向。因此“两规合一”首先要从理念上融会贯通[1]。

1、规划编制的定位由单纯满足建设规模需求转变为供需平衡的双向协调。传统的城(乡)总体规划,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划模式,主要立足于发展的需求决定城市的性质、职能和规模。把环境保护融入城乡总体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城乡发展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及资源的供给能力,为城乡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充足后劲。量化城市在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所能接受的容量,通过需求与容量的相互协调,科学统筹城市的定位和发展规模,保障城市的经济社会活动在资源、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规划编制的重点由空间布局和发展建设转向生态修复与经济建设协调进行。传统城(乡)总体规划注重的是人工物质空间的规划,多把空间如何布局,空间上如何安排人类活动及相应设施建设作为首要内容,辅以自然生态环境的点缀,这就导致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忽视。把环境保护规划有机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就需要扩大城乡规划的视野,丰富与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并保障新增内容与传统内容的有机协调,实现从“单纯的建设发展规划”到“禁建区、限建区与适建区规划”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将城乡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从空间资源角度保障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二、 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

空间资源的争夺是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矛盾焦点所在[2],因此“两规合一”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就是如何在经济社会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配置好空间资源,而城乡规划中的空间管制正是实现空间资源协调配置的具体抓手。空间管制具体内容是优先保护区域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缓解空间资源压力,优化空间资源配置,通过明确各种地域类型空间管制的范围、形式和程度,确保城乡空间形态和资源丰度,引导城乡合理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3]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很大,把行政分割的城乡空间放到整个国土空间和完整生态系统的大空间范围内考虑,处在不同地域的城乡建设应服从该地域整体的主体功能和生态功能,因此不同地域城乡规划中的空间管制内容应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划的布局对空间资源从宏观层面上加以引导。把城乡空间拆解到小空间范围分析,主要抽象概括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三种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中禁建区、限建区与环境领域的受保护地区在空间界定上有重叠部分,因此城乡规划在具体编制及实施空间管制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中受保护地的点状分布情况,保护地的具体类型及保护的具体要求,以求在空间管制范围划分上更加合理,在管制措施制定上更加具体,增强空间管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宏观层面上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

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上述开发定义和理念,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4]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都属于城市化地区,开发内容总体上相同但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不同。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农产品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上述三类区是以行政界定的市(县)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是一类特殊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保护需要呈点状分布,不以行政边界界定。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主要划分了生态调节、产品提供和人居保障三类生态功能区,其中生态调节功能主要包括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洪水调储等五小类功能。[5]生态功能区主要是以行政界定的市(县)为基本单元。

上述大范围空间的两类区划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别与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人居保障区,生态调节及产品提供区基本对应,。对应情况具体见图。

由图可知,主体功能区划中的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划中的居住保障区及部分农产品和生态调节区。其中居住保障区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政策基本一致,农产品提供和生态调节区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开发政策不一致,后一类地区看似在开发政策上存在矛盾,但对该类地区的空间资源进行详细分解可知,两类规划分别对同一大类地区不同位置的空间资源做出了具体要求。由于主体功能区划的印发时间较生态功能区划晚,区划基础信息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此两类规划中没有提及的空间资源部分应执行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相关要求。根据上述分析,站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战略布局高度,从宏观层面对处在不同地域的城乡空间管制提出原则性要求。

处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划)与居住保障区(生态功能区划)交集中的地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大都市群地区应控制城市蔓延扩张,其中应减少工矿建设和农村生活空间,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绿色生态空间。不断优化生态系统格局,净化水系,提高水质,严格保护耕地、水面、湿地、林地、草地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其余地区的城乡应扩大城市规模,减少农村生活空间,扩大城市居住、公共设施、服务业、交通和绿色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系统的侵占和影响。

处在优化和重点开发区(主体功能区划)与农产品提供和生态调节区(生态功能区划)交集的地区:主要是东陇海、江淮、冀中南、臧中南、黔中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其它地区应该执行主体功能区中关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政策和要求,东陇海的苏北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带、江淮的大别山水源涵养地带、冀中南的太行山地水土保持地带,臧中南的防风固沙及热带雨林地带应执行生态调节区的空间管制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人类活动占用的空间控制在目前水平,保有大片开敞生态空间,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

2、微观层面上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探讨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小范围空间的充分融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涉及空间目标指标一项,描述为“全省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明显加强,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2%以上。[6]”并结合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对管理权限内的水源地和自然保护区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管理要求。城乡规划法仅原则性规定了三区的划分方法及管制要求,为了进一步细化、实化城乡空间管制内容,本文主要从禁、限建区划分范围及管制具体要求两个层面分析城乡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融合,以求在微观层面加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禁建区、限建区划分范围及比例

在划分禁建区和限建区时首先要囊括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受保护的各类地区,并且应扣除重叠面积。这些地区大都已经划定了保护界限并呈点状分布在城乡空间中,囊括的方法并不是这些区域的简单加和,应从维护生态整体性和功能性角度出发,有意构建相关保护地的生态廊道,以联通点状保护地,营造相对开敞的生态空间,加强生态要素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充分发挥出禁建区、限建区的生态效能。总结我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空间管制规划得出,只要地区内地形不复杂(山地、沿海等),禁、限建区的比例一般在85%左右,其中禁建区一般达到10%,限建区75%,[3]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河北省城乡建设规划中禁建区比例应该达到12%以上。

(2)禁建区、限建区的具体管制要求

结合环境领域管理及保护重点,主要对城乡规划禁、限建区中的水源地及自然保护区的管制要求进行细化,其余空间资源根据其功能类型应分别符合风景旅游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对应领域专项规划的要求。

水源地空间管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水源地规划,对城乡规划中的水源地地区提出了三类具体管制要求,一是水源保护区常规环境管制要求。除严格按照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对保护区行为进行管理外,土地规划部门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对已划入水源保护区的区域,要严格土地审批,禁止新、改、扩建项目;对已占用水源保护区用地的原有单位(项目),应结合区域改造,逐步搬迁。二是饮用水水源风险管制要求。针对水污染事故的突发性,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一级保护区内交通穿越风险管理,强化危险化学品运输监管,在水源保护区内定期开展生态监察。三是保护区内面源管制要求。结合城乡规划,合理村庄布局,在水源保护区周边等重点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生活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自然保护区空间管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结合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专项环境规划,对城乡规划中的自然保护区提出具体管制要求。城乡规划中的禁建区、限建区划分应具有一定预见性并呈动态开敞状态,以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结合生态环境规划,城乡规划中的禁建区、限建区应自动纳入根据需要新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对受到严重威胁的典型生态系统、珍惜濒危物种、珍贵海洋生物资源以及自然遗迹等,实施抢救性保护,并纳入配套的一批生态廊道,将主要的自然保护区连片成网。除上述传统的自然保护区,城乡规划还应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关注程度,并将其及时补充纳入禁建区、限建区范围,从空间资源的配置上给予优先保障,切实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自身发展,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本文从两种规划矛盾焦点即空间资源分配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点,上至城乡规划编制理念,下至空间资源协调性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两规合一”的具体建议。从宏观层面以主体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划为导则和基本框架,对不同地域范围城乡规划的空间管制内容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并以河北省为例,从加强城乡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从空间范围划分及控制措施制定等微观层面具体细化了城乡规划空间管制内容。

参考文献

[1]段宁. “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转变与内容创新.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623-630

[2]曹春霞,丁湘成. 空间规划体系的协调机制研究. 科技建设, 2009(4):640-648

[3] 金继晶,郑伯红. 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 现代城市研究,2009(2):29-34

[4]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 国土资源部, 2011

篇2

同志们: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在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省生态省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几年来我市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今年及今后三年生态建设、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环保创模各项任务。刚才,市政府与各县(市、区)及市级单位、开发区、企业签订了20__年工作目标责任书,希望各级各部门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年年有部署,目标任务非常明确,考核十分严格,开会的目的就是要落实责任,使同志们真正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真正抓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增强抓好生态建设和环保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20__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目标,坚持依法治理与生态建设并重,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全面完成任期和各年度省市长目标责任书的任务,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质量明显提升,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实现了我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阶段性目标。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生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生态创建走在全省前列。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到20__年,市本级和六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片绿”。在此基础上,去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同时,以“六个一批”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创建活动,全市累计17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46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验收,建成一批省级以上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保护母亲河号”,并创建了一大批市级生态示范点和绿色单位,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生态体系框架。

二是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环境质量位于全省领先。“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沈家化工园区按期实现重点监管区“摘帽”,12家省控重点排放企业如期完成整治、实现达标,巨化集团公司限期治理通过省里验收。坚决关停淘汰落后生产力,全市累计关停淘汰造纸、味精、化工、电镀、冶炼、炼油、灰钙、活性炭企业700多家、生产线100余条。进一步加强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全面实施库区工业、畜禽养殖、网箱养殖、农村生活等污染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事故应急防范,有效控制和消除了藻类发生,确保了水源安全。全市连续几年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在二级以上水平,区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衢江出境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三是农业面源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切实加强农业面源特别是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1.3%,全面完成禁养区禁养、“限养区”整治目标;大力实施农村能源沼气工程,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30660只、38万立方米;1933个村实施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占总村数74.3%,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45%,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是环保设施逐步完善,生态支撑能力日益提升。市区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65%,各县(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并试运行,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成为全省典型。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污水收集、集中供热等环保设施逐步完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完成焚烧主体工程。城市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共建成5座地表水和11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所有重点企业排污口都实现规范化,74套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装置安装改造到位,市县两级在线监控平台基本建成。

五是污染减排初见成效,生态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坚持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硬指标,通过严格治旧控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加强重点减排项目建设,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__年以来,全市共实施了111个减排项目,总投资9.46亿元;20__年全市cod和二氧化硫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67%和3.64%,完成省定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全市累计完成省“991”项目投资18亿元,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80家,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42家,东港功能区实施了生态化改造。全市共推广应用7项省生态重大科技项目,在江山市淤头镇、开化县华埠镇二个不同类型的乡镇进行省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创建。全市累计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199个,累计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2.8万亩,建成无公害林产品基地42万亩,已成为全省最大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市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而且是比较脆弱的。我市仍然面临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节能减排降耗压力还比较大,尤其同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要求、与省委

省政府加大源头地区环境资源保护力度的要求、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粗放增长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能源消耗大的产业仍占很大比重,全市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万元产值gdp水耗和排污总量都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二是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各县级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厂处理率低;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尚无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型脱硫工程匮乏;全市医废和危废处置设施尚未投入运行,集中处置机制也未建立。三是环境污染治理有待深入。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监管力量薄弱,管理尚不到位;开发区(工业园区)周边、饮用水源周边、矿山周边等治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已成为容易引发的重要诱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亟需加强。我市农业生产总量较大,长期以来畜禽养殖业的不规范、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匮乏等产生的面源污染,农村环境整治压力很大,畜禽养殖污染、村容村貌整治急需加大投入与整治力度。生态建设事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执政为民、关心民生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坚定信心,把生态建设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在结构调整中获取环境容量,在加强保护中赢得发展空间,进一步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保护互动共赢。

二、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年初,省政府下发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出通过今后三年的努力,基本解决各地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继续保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从zz实际出发,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都面临着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既要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做大总量,努力成为全省新的增长点;又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要走在全省前列。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发展与保护并不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努力,实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今后要继续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动经济与生态双赢目标的实现。

今年及今后三年我市生态建设目标就是要努力做到“四个确保、一个推进”:到“十一五”期末,确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5.1%和15%的减排目标;确保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确保突出的环境问题基本解决、区域环境安全持续稳定,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因环保问题引发的;确保完成省里下达的“811”新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责任书规定的各项任务。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今年市区要力争达到省级创模标准。

按照上述目标和要求,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要全力推进污染减排,着力提升支撑产业发展的环境容量。污染减排作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是近几年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还关系到我们新上产业项目的顺利报批。从这两年情况看,削减情况有喜有忧,一方面,我们连续几年实现了大幅削减;另一方面,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省政府要求,到20__年底减排任务完成比例要占“十一五”计划总任务的60%以上,两项指标总下降幅度都要达到9%。从我市来看,要完成今年和整个“十一五”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必须全力以赴、狠抓落实。一是尽早制定好各年度减排方案。将年度减排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工程项目。今年的减排计划刚才已经发到大家手中,请同志们认真对照,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减排方案。二是抓好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化学需氧量(cod)减排方面,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全面开展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高新园区纳入巨化污水处理厂输送管道要确保10月底前全部实现纳管处理;富华皮革有限公司7月底前治污设施必须通过验收;二氧化硫减排方面,主要是元立和巨化公司的脱硫项目要加快推进,东港热电在线监测设施要尽快安装到位并通过验收,加快完成全市水泥企业的补燃发电锅炉改造,坚决拆除各类燃煤小锅炉,实施集中供热。三是健全减排工作体系。建立完善减排工作的监测、统计、考核体系,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源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对各县(市、区)、重点排污单位的减排工作定期督查、定期分析、定期考核、及时预警。

二要坚持治旧控新,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是污染减排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产业提升的重要方面。对存量方面,要通过淘汰落后生产力,用高新技术、先进工艺和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企业。20__年要完成关闭年生产能力2万吨以下的黄板纸企业和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废纸造纸企业;继续巩固小石灰窑、土法造纸企业、小化工、小水泥和粘土砖瓦窑的整治成果。增量优化方面,主要是严把环保准入关,保证新上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实行《zz市限制和禁止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目录》,认真执行工业项目落地决策咨询机制,把好新建项目落地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全面试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四类功能区和规定的生态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和产业进入要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一是切实搞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具体、最有效的管理手段,要进一步抓好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管理环境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和公开监督制度,全面开展审核。今年全市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和重点耗能、耗水企业的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比例要达到70%以上,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三是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继续推进全省循环经济“991”、工业循环经济“4121”行动和市工业循环经济“5518”示范工程,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当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工业园区包括乡镇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建设,到20__年全市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完成生态化改造任务。

四要继续深化污染防治,全面实施“811”新三年行动。按照省“811”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做到治污工程与减排工程相结合,点源治理与区域防治相结合,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农业农村面源防治相结合,制定落实我市“811”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具体要抓好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全面完成省市重点督办环境问题的整改。常山化工园区在“811”环保新三年行动中,被列为全省十一个第一批省

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必须尽快编制园区整治规划,逐家制定区内企业整治方案,确保通过一年的集中整治,通过省级验收。同时要切实解决市级重点督办的环境问题。二是继续加强行业、企业的污染整治。化工、钢铁、造纸、水泥、制革等仍然是我市污染排放重点行业,国控、省控和市控污染源仍然是污染整治的重点对象。首先必须确保上述各项与减排密切相关的重点治污工程及时开建;其次要实施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程,巩固全市氮磷排放企业、巨化集团公司、沈家化工园区整治成果。各地要对本地主要污染的行业和企业进行排查,每年公布一批限期治理名单,并按期完成。三是加强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要把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作为新扩建项目环保“三同时”的重要内容,到20__年,全市环境统计重点调查企业中占90%以上污染负荷的企业要全面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同时要确保已建成的市县级两级环境监控中心和各地表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稳定运行。四是严格固废、辐射环境监管。市“两废”处置中心即将建成投运,相应的管理办法也已出台,为安全处置固废提供了条件。各级各部门要加快健全危废和医废管理制度,全面检查,彻底清理,使全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部得到集中安全处置,消除污染隐患。五是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到20__年,全市要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任务,其中20__年要完成年存栏猪300头以上的759家养殖场整治,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部门要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要进一步加强以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建设,今年全市“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实施范围要覆盖35%的行政村,完成36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80%以上。五要完善环保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污染治理能力。一是重点抓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市区要完成双港片区纳管工程,扩大巨化片区、西区生活污水纳管率,完善老城区收集管网,市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今年要达到65%,到20__年达到75%以上,各县(市)到20__年要达到60%以上。加快各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设施的改造,加强运行管理,确保出水水质达标率高于65%,且cod指标达标率不低于80%。同时,要尽快配套建设开发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今后重点要突出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20__年,完成42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各经济强镇、中心镇和直接面江的建制镇。其中20__年要确保建成5座。二是完善固废垃圾的处理设施。zz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年内必须完成各项配套工程建设,尽早形成处置能力。

六要全面推进“创模”工作,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我市生态市建设第二阶段的目标,也是五城联创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创建工作到了全面推进的阶段,目标就是市区要基本达到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并争取通过验收。对照省级创模标准,我市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中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市危险废物和市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等方面与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总量控制及污染减排任务也存在着很大的压力。要把创模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明确责任、克难攻坚,力争如期完成目标。各县(市、区)也要进一步加快生态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六个一”创建活动。同时,对各类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任务,要按责任书要求确保全面完成,重点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乌溪江库区等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

三、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生态市建设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艰巨性的工程,必须注重不断完善创新长效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狠抓工作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完善齐抓共管的责任落实机制。按照今天会议的部署,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对照责任书要求,对目标责任进行再细化、再量化、再落实,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要强化考核督查,完善考核激励政策,更科学地设置考核指标,严格实行问责制,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环保,既抓当前,又考虑长远。要把生态建设、环保和污染治理重点工作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建立健全督查机制。各级生态办、整治办要主动加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掌握生态建设、污染减排、环境整治的工作动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市五城联创领导小组及环保创模工作组要发挥好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督促落实的作用,各成员单位都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社会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要完善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保证环保投入的增幅高于gdp的增幅,确保与减排和“创模”指标薄弱环节相关工程项目资金的落实,并逐年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等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凡是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产业化运作的如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要积极鼓励市内外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使重点环境治理项目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要落实好省里的有关政策,用足用好有关补偿政策和资金,使专项资金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结合zz实际,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加快探索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机制,建立绿色信贷政策,引导企业自觉进行污染治理。当前重点要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龙游县年内要完成试点工作,其它县(市、区)也要创造条件全面开展。

三要完善严格高效的监管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环保统一监管、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环保协调机制,规范环境执法行为,加强对环境执法活动的行政监察。要继续深入开展查处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今年省里将继续开展多期“飞行监测”、明查暗访,并随时向全省通报,同时将结果与省市长责任书考核相衔接。为此,要进一步加大排污监管力度,持续保持对排污企业的高压态势,对无视社会责任、屡教不改的违法企业,要坚决惩处。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敢于执法,严于执法,善于执法,对违法排污的企业,要按照环保法律法规,从严从重果断处理。要从源头加强监管,严格落实“三同时”,在规划、项目审批、建设定点等方面严把准入关。对排污单位实行“双控”管理,既控制排污总量,又控制排放标准。要加强排污申报登记工作,建立市县级以上重点污染源动态管理数据库。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各级环保部门更要将监管与服务相结合,寓监管于服务之中,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咨询和服务,及早介入,全程参与,帮助项目和企业实现环保要求,杜绝“事前不

篇3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篇4

6年级村庄保护环境的建议书

广大开车族们:

大家好!

在我的观察下,我发现汤口这一带的环境越来越糟糕。这是为什么呢?经过仔细的思考,我不得不把矛头指向汽车尾气的排放。我随意抽了一分钟来观察汽车的流量。随着汽车嗡嗡的经过,我发现竟然每分钟有27辆车!我又去观察路两旁的小草、小花,发现许多都枯萎了,还不是因为汽车尾气的熏陶吗?大家都一病不起。如果照这样的发展下去,小则污染空气,破坏黄山;大则让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旱灾、涝灾都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美丽的地球母亲将会满目疮痍,那时人类如何生存啊!

在此,我作为汤口小学六年级的一名小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地球!我来给大家提几点建议吧:

一、能少开车就少开车。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开车,这不仅会给环境带来破坏,还会让你变得懒惰。

二、尽量坐公交车。这样不仅能少花些钱,还能保护我们的环境。

三、要知道汽车的尾气会给任何生物带来的危害。

四、如果真想开车就环保一点。如,可以买排量小的车,可以开慢一点,也可以开电动车。

五、多骑自行车。这样不仅能锻炼,还可以环保呢!

为了我们美丽的黄山,为了我们可爱的中国,为了我们生存的地球,大家请接着我的建议去做吧!好吗?这会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保护地球吧!

建议人:许越

6年级村庄保护环境的建议书范文

尊敬的市领导:

你们好!我是都匀四小六年级二班的一名学生。

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我们快乐地成长着,幸福的生活着。以前,走在街道上,看到的是干干净净的马路,风儿吹过来,树叶发出哗哗的响声,那声音真悦耳,使人心情舒畅。大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剑江河,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我喜欢以前的都匀城,因为它干净,漂亮,繁华,可爱。

可是近些年来,我们走在街道上,经常会看到被人们抛弃的白色垃圾,还有吃剩的香蕉皮、罐头,还有人们随地吐痰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人们一点也不珍惜清洁工的劳动成果。剑江河里的垃圾也逐渐多了起来。河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有人们吃剩下的苹果核,还有人们喝饮料用的塑料杯,还有人们吃完烧烤后剩下的竹签让人看起来感到很不舒服!

就这样,这个城市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灿烂。

我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就有责任保护它。这个城市原本应该在人们的保护下变得更加美好,越发辉煌,可是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都是因为人们不保护环境而造成的。我认为人们应该保护环境,在此我建议人们做出以下改善:

(一)像塑料袋等可以重复利用的化学物品,不要把它扔在地上,更不要把它们埋在土里。

(二)不要乱扔垃圾。把垃圾归类放好后放在相应的垃圾箱里。

(三)变废为宝。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废电池,可以把废电池汇集起来,送到生产厂,重新加工。使电池能够再次为我们做出贡献。同时也保护了环境,珍惜了资源。

(四)多弯腰。当我们弯起腰捡地上的垃圾时,心里一种自豪的情感油然而生,多做了一件好事,保护了环境。

(五)珍惜资源。我国人口已经超过十三亿,由于人口的剧增,促使人们为了生存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破坏环境。我们应该多栽树木,不要乱砍伐树木,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刻不容缓。

以上建议是我的片面之词,如有不恭,请谅解。但我仍要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人类啊,醒悟吧!保护环境就如同保护自己。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创造更加美丽的明天!

6年级村庄保护环境的建议书格式

尊敬的县领导:

您好!

我是一名中国轻纺城小学的学生,现在正在读六年级。我生活的城市柯桥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天空是湛蓝的,湖水是清澈的,马路旁都是葱郁的树木。但是,这里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马路上的车辆总是川流不息,车辆发动机声、喇叭声不绝于耳,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了原本清新的空气。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我们应该少开私家车,多走路。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开自己的车方便,既省时也省力,走路多麻烦啊,又浪费时间。是的,开私家车,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少掉许多麻烦。但是走路可以锻炼身体,不会浪费石油资源,没有车辆的尾气,可以让空气保持清新,这不是一举三得吗?

我们知道,汽车奔驰在马路上需要石油作为动力,只要没有了石油汽车就不能开动,可是石油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总有一天会被用完。没有石油,汽车相当于一堆废物。而石油的形成则需要在土里埋下一棵大树,,然后等待漫长的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石油。可到了那时,我们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我建议:

1.在每个加油站里,贴上一些关于珍惜石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让每个前来加油的人都看到。

2.在城乡举办少开车、多走路的专题教育活动,让每个家庭都有这样的意识。

3.让每个学校都开展一次以珍惜石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标语和妙招征集活动,让保护地球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并落实延伸到生活当中去。

4.定期检测马路上的车辆情况和空气质量情况,看看人们是否把要珍惜地球资源牢记在心中。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希望人们都能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小处做起,共同行动,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篇5

本文在充分结合笔者研究与工作经验情况下,重点就生态环境保护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探讨,以供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财税政策缺陷;政策建议

一、保护生态环境的财税政策缺陷

(一)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财政不足

从实际来看,如果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总额为1%-1.5%GDP时,则能够将生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有效遏制;如若其投资总额为2%-3%GDP时,则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九五”前我国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约0.8%GDP,“九五”期间其投入亦没有达到1%GDP,就算在“十五期间”再将投资力度增加,估计能达1.2%,环保财政投资过低则难以将逐步恶化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有效遏制。

(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不够系统

就目前看来,我国并未设置专门的环境税种,而只有土地使用税,资源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消费税以及耕地占用税等和环保相关的税种。虽然设置该类税种给污染治理以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资金然而由于其自身根本目的并不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化”程度尚显不足。其次,缺乏完善的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规定。目前在我国实行的资源税常常用作于调节极差,对资源环境成本的内部化极为不利。盐和矿产品是其征收范围,范围过于狭小,无法有效保护全部资源。而且单位税额偏小,难以发挥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此外,从实际情况分析,受到诸如税收优惠单一、范围小以及种类少等因素所影响,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所取得效果差强人意,这就在不小程度上削弱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

(三)排污收费政策存在不足

第一,缺乏科学的排污收费管理以及运行机制。就整体来看,我国并未严格属地征收排污费,这无疑和环境管理的“属地”要求相悖。因为排污收费的“属地”性质各有不同,所以不同省市其排污收费的“属地”性质亦有所差别,其在选择管理模式时通常会根据其实际利益来进行选择。当前我国还未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排污费管理混乱的现象。第二,排污收费对象不全。就目前我国所出台的政策中,排污费用的征收对象通常为排污超标企业,但这其中还存这一个问题,那就是超标收费上没有把污染排放总量纳入其中。并且一旦出现污染物排放种类较为多样的情况下,只是对超标较多的进行收费,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排污单位只是对重要污染物进行治理。第三,缺乏合理的排污收费标准。一方面表现在收费标准偏低,一方面表现在缺乏完善的收费项目。

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

(一)有效应用财税手段来优化配置环境资源

第一,应当要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环境资源的能力。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环境保护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应当要由政府介入。第二,应当要对环保投资支出结构进行优化,对各级政府的环保投资职责予以明确,并通过法律手段来对其环保投资所占GDP的比例进行明确,以提高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环保基础产业的投资,形成环保投资的社会性、开发性和保护性。

(二)调整现行税制中的有关税种,提高“绿色化”程度

第一,调整资源税。首先,结合有关水资源全成本价格来对其价格体系捋清。其次,合理扩增相关税目,详细应当结合实际区域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具体经济水准来确定其税额。如若水资源用于农业灌溉,可以对其免税或是低税额征收。再者,扩增征税范围,将草原,森林以及土地等税目列入其中。此外,高硫煤应当采取高税额征收,以达到降低开采和消耗硫煤作用。最后,建立环境容量是稀缺资源概念,将“环境资源税”来替代以往“资源税”。第二,对消费税进行调整。首先,于未来可能出现税收改革背景下,增加煤炭资源消费税税目。其中其税额应当依据煤炭污染程度来确定,采用低征收额大征收面的方针征收煤炭消费税。对清洁煤免征消费税。其次,对于含铅汽油以及低标号汽油征收消费税附加,通过税收间的不同来让人们更多选择无铅汽油以及高标号汽油。再者,对污染环境以及对健康有危害的应适当提升其征收税额,或是征收消费税附加。最后,对小轿车、摩托车和助动自行车征收消费税。

(三)对现有排污收费制度进行革新

受排污水费所具有的特殊性所影响,目前其撤销与转税均无法实现。而当前重要任务在于革新当前排污收费制度。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工作,为此我们除了要做好其相关装备配备外,还应将他们执法活动预约严格规范,从而为确保环境执法良好成效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把以前超标征收予以改变而使其成为以总量征收,之后浓度标准也要因此进行适当转变。第三,将收费范围扩大,例如,对居民生活废水收费,对倒放大量固体废物污染地表环境征收垃圾费等。第四,设置专门的资金账户,加大排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确保专款专用,将环保资金使用率提升。

参考文献:

[1]舒惠晓.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篇6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表示,整个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近期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而元凶竟然是建在当地村里的一家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蓄电池企业。

无独有偶。3月以来,德清县新市镇一家蓄电池厂周边多名儿童及成人,在医院检查过程中被发现血铅超标。

“今年发生的路桥、德清血铅超标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少数地方还存在环保监督不重视、不到位,导致一些环境违法行为未能有效预防并遏制在萌芽状态。”陈加元副省长对存在的问题并不避讳。

“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势头不稳定,由拉闸限电换取的污染整治成果不牢固,区域性、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积累和潜在的水污染问题不断显现,湖库河流水生态系统依然脆弱……”针对存在的问题,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建言献策。

李理委员建议,要千方百计保护好现有的水源,不要等到污染了以后再来治理。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管理要严格,对保护区内排污口的清理和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要坚决。要重视加强和完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监管体系建设。

毛雪非委员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保护水环境的认识,改变“重发展轻环保”的观念。要督促企业加强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运用先进技术和方法改造传统工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建好并运用好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截污纳管和垃圾收集管理,提高这些设施的使用效率。

吕毅强委员建议,水污染治理一定要建立长效机制,不能一次检查完了就过了。要建立定期检查的长效机制。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也要跟踪检查,如嘉兴的水环境。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水污染严重,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

篇7

【关键词】绿色税收 生态环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代价降到最低,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绿色税收”,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征收、优惠政策以及各项收费。其具体实施效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税费征收过程中的征税成本和征收效率。这主要取决于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征纳程序的简明便捷以及征纳双方的相互配合等。但在我国现行税制框架下,大部分税种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绿色税收的效率;收费因其缺乏立法严肃性,又经常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其征收效率往往被人为降低。

二是所征“绿色税收”真正利用在环保事业上的比重以及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真正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税收安排主要体现在部分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上,但这些政策形式单一、判断标准模棱两可,容易造成企业的恶意挂靠和逆向选择行为,不但没能有效达到“绿色”的目的,反而为企业避税提供了政策漏洞。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意义大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税收和排污费收入都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拨给环保事业的资金大部分用于环保部门的内部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污染治理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绿色税收实施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和单独的征收方案,与绿色税收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相关税种征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征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税收带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来实现。收入效应提高了带有负外部性产品的成本与价格,降低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使消费者寻找无税或低税产品消费进行对原来商品的替代。

2.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给节能减排、主动治理污染的企业以税收优惠,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在降低负外部性时付出的成本,鼓励企业支持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在环境保护中起带头作用,做出节能减排努力。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的部分税种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排污收费来限制企业污染行为。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整体存在的问题

1.税收征管目标不明确,征纳双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仍把经济增量和保证政府收入视为税收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绿色税收作为一种“矫正性税收”所应具有的调节作用。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将税收视为国家单方面的任务,没有形成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机制,征税努力往往大于纳税努力,导致税收效率低下。

2.税率普遍偏低,征税范围狭窄。绿色税收应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调整消费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的消费。从理论上讲,最佳的税率标准应该使边际污染、耗用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染防治成本,否则无法形成同其他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无法实现调整消费结构、刺激企业减少污染的政策目标。

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征税范围狭窄,很多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尚没有进入征税范围之内,例如一次性塑料产品、干电池、含氟利昂家电等;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未通过绿色税收形式加以限制,比如过度捕捞、进口和丢弃电子垃圾、外商在中国境内开办污染性工厂等;很多稀有资源未通过绿色税收加以保护,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仅仅通过行政管制手段进行控制,往往存在人为商议空间大、政府寻租、地方保护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3.体系散乱且没有做到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专门性税种,而是将各“绿色税收”政策散乱分布在各项税种当中。这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调控力度、降低征收效率,又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四、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简洁高效的绿色税收制度、显著的环境保护效果、稳定的财政收入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绝对完美的税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将不同税种相结合,优势互补,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高效、环保的绿色税收体制。

1.确保环保部门与征税部门密切配合但相互独立。绿色税收是以税费征收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特殊财政政策,故要求征税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脱离单纯的增加财政收入的税收目标而实现税收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但同时也要保证环保部门、征税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防止行政干预、政府寻租等现象的产生,降低绿色税收实施效率。

2.注重环保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经济发展难免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但环境保护应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和谐有序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为环保而放弃一切经济发展是绝不可能的。为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寻找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税收政策。

3.注重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征收环境税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只有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环境目标,例如完善交通管制、鼓励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等。

4.加强征纳双方的互动,保证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提高绿色税收利用效率。

5.完善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应注重完善绿色税收中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制度建设,积极与其他国家就环境保护问题和绿色税收问题进行对话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政策协调,以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伯颖,齐海鹏.关于环境税收几个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2,(1).

篇8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态教育活动,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它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实践途径上提出要加强法治保障,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构建绿色社区家庭,培养学生生态道德素质。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充分利用语文活动无处不在的情感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生态道德行为,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之一。

各个年级语文教材都安排了鲜明的环境保护主题的课文,比如写景文本本身就包含了生态知识和情感的因素。笔者对语文教材粗略统计,与生态直接间接的有关文本占总篇幅1/5以上。抓住文本中这些含有生态价值的人文思想,在言语实践中进行道德生态教育,无疑是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中易行有效的方式。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谈一谈这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在文本学习中渗透,初步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1.主题阅读,营造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

执教《长江之歌》,笔者没有简单地引导学生读读本文了事,而是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功夫:提供歌词创作背景的阅读材料;收看电视节目“话说长江”,欣赏“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相关节目片段;向学生介绍关于长江、黄河水资源的历史发展状况。上课开始,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用第二人称说一说“长江是……”。预设话题:“长江,你是母亲,你是无穷的源泉”、“长江,你风景秀丽,宛如一位俊美的少年”、“长江,有时你也是一头洪水猛兽”。

学生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认识了长江的文化历史和生态变迁,以及对我国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理解就有了文化背景的支撑,在言语学习的同时感悟到诗作广阔的文化历史背景,明了壮丽的祖国山河存在于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

2.文本阅读,领略生态环境之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九寨沟》《鸟岛》《拉萨的天空》《灰椋鸟》等描写风景优美的课文时,笔者尤其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体验情境,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比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从文本中感悟拉萨天空“蓝”的特点,同时配乐播放各种天高云淡、令人心旷神怡的拉萨图片,令学生仿佛置身在空气纯净、高远壮观的大自然中。学生感慨之余,自然而然感悟到没有被破坏的原生态的自然之美,激发起珍视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感。学习《灰椋鸟》一文时,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不仅让人产生愉悦感,也对为此做出贡献的林场工人产生敬意,在交流这些话题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的生态价值观。

二、在拓展学习中渗透,加强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树立生态道德价值观。

1.在“说”中渗透

“说”是有效地将“读”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训练方式,也是学习者对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吸纳、表达的过程。如学习《黄果树瀑布》,学生在赞叹气势非凡的黄果树瀑布的基础上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作用,接下来笔者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 同学们,由于近年来干旱频繁,很多游客不远千里去欣赏黄果树瀑布,却只看到几缕稀稀落落的水流甚至是干枯断流的情境,如果你在场,你能给游客描述一下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吗?为了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洪涝或旱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2.在“写”中渗透

相比较“说”,“写”更能促进思维和语言的精确性和深刻性。《长江之歌》课堂学习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写一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倡议书》或《保护家乡盐河的倡议书》,拓展了知识,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在学校、家庭掀起一股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舆论。又如抓住写公益广告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观察校园、公园、山林等处的宣传标语,自己也练习从各个方面拟几条保护环境、文明生活的广告语。

这样,学生在“说”(“辩”)和“写”中既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能力,也经历到生态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价值观。

三、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生态保护技能,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对于学生们来说,保护生态环境,要紧密联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利用大语文学习观,将文本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平常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教育契机,培养生态道德习惯。

1.利用节日纪念活动进行渗透。教学《走,我们去植树》,学生们在优美的诗歌诵读中感受到植树造林对人类环境的重要意义。为了将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恰逢植树节前,倡导学生行动起来,每个人栽种一棵树,并认真看护管理小树直到它生根长大,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形成生态道德行为;学习《放小鸟》《鸟岛》等课文或者在爱鸟周时,动员同学们了解鸟类对于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禁止捕鸟;利用环境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出黑板报、手抄报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手抄报比赛;无烟日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帮助家庭成员戒烟,远离。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篇9

论文关键词:环境义务;宪法化;模式选择;路径设计

一、宪法关于环境保护规定的基本分析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各国宪法为了回应和解决生态危机,从整体表现出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环境基本国策;二是环境基本权利;三是环境基本义务。环境基本国策由于其自身的效力问题,多年来一直饱受学界的诟病;环境基本权利由于其自身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关于环境权的概念、主体、内容等基础性的问题尚未达成基本的共识,这成为了环境权宪法化乃至司法化的最主要的障碍。因此,笔者认为,相比之下,采用“环境基本义务”的模式,也许是当前宪法回应生态危机、维护环境安全最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也与我国环境立法的传统模式相吻合。

就目前我国的环境立法体系而言,无论是为了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国际公约,还是为了履行对人类的环境职责或对国际条约的义务而建立的国内立法,都是通过确认义务和督促履行义务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的。我们认为这种“义务本位”的倾向并没有错,而我们需要改进的是:怎样弥补应当设置而没有设置的义务空白;怎样把义务分配得更加合理;怎样确保法定环境义务能实际履行。总之,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并要求他们履行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惟一出路,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环境义务的堤防牢固地建立起来。具体到宪法层面上,就是通过宪法明确规定所有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宪法义务。

我国宪法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集中体现在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该条款可以被理解为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的义务。二是国家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三是国家有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义务。四是国家有采取措施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的义务。

从该条文中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宪法对环境保护的规定在主体上主要局限于“国家”,强调国家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方面的作用,而对“国家“以外的其他主体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如上所述,对影响环境的所有主体普遍设定义务是实现对环境有效保护的主要出路,而这里的“所有主体”一般而言,包括国家、自然人和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医院等等。为了表述上的方便,采用《环境保护法》第六条的做法,将这些组织统称为“单位”,也就是说环境义务的主体主要包括三大类,即国家、自然人和单位。所以说,现行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明显忽视了“自然人”和“单位”这两个重要的环境义务的主体。从更为有效地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安全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在以后的修宪中宪法应该以明示的方式全面确认所有义务主体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二、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比较

统,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设计方式。综观各国宪法中环境义务的条款,大致可以归为如下几种设计方式:

一是义务型。一些国家的宪法中在规定环境义务的时候,采取了单一义务型的设计模式,即仅仅是规定了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和政府保护环境的义务。如俄罗斯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财富的义务。”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塞尔维亚、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这些国家的宪法大多是新近颁布的,代表了世界宪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二是权义结合型。不少国家在规定保护环境的义务时采取了这种方式,就是在宪法中既规定了公民享有良好适宜的环境权,同时也规定他们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格鲁吉亚宪法规定:“每个人都有权生活在有益于健康的环境,有权利用自然和文化环境。每个人都应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黑山、莫桑比克、西班牙、保加利亚、葡萄牙等。

三是义责结合型。以这种方式确定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时,同时也强调了国家负有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立陶宛宪法规定:“国家和每个人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免遭有害的影响”。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巴拿马、古巴、叙利亚、越南等。

四是权义责结合型。这种模式既规定了公民享有健康适宜环境的权利,同时也明确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且国家有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如韩国宪法规定:“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作出类似规定的还有土耳其、秘鲁、克罗地亚、马其顿、斯洛伐克等。

以上四种模式是世界各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入宪条款的具体设计类型。考虑到环境权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引起的理论上的非议和实践中的争议,笔者认为将其宪法化并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环境义务的入宪模式上,也就不采用出现环境权的组合类型,也就是说,“权义结合型”与“权义责结合型”并不是环境义务入宪在选择上的理想模型。比较“义务型”和“义责结合型”两种模式可以看出,“义责结合型”的模式在义务主体的规范上更具体也更全面。事实上如果不考虑主体的因素,“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的差异并不大,它只是“义务型”的一种特殊的模式。“义责结合型”中的“责”指的是“国家的环境职责”,狭义一点的理解是“政府的环境职责”,而政府的环境职责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义务,也称政府第一性环境义务。所以说,“义责结合型”其本质仍是“义务型”,这也与本文的主题“环境义务”的宪法化相吻合。

之所以将“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作为两种类型分别介绍,主要是与“环境义务”入宪的立法建议有关。根据笔者的统计,世界各国关于保护环境的义务条款的规定,从宪法文本的结构上看,主要规定在“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两大部分。当然,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宪法文本的结构布局的不同以及立宪者的措词爱好的差异,在称呼上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是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有的国家宪法在大标题上用“根本经济基础”,如阿富汗;有的国家用“经济和财务”,如伊朗伊斯兰宪法;有的国家用“国民经济和劳动”,如立陶宛等。而同样是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有的国家用“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格鲁吉亚等;有的国家宪法在这一章的章名直接用“人和公民”,如哈萨克斯坦;有的国家用“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如俄罗斯。当然,更多的国家是将“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分章或分节规定,从而将保护环境的义务规定在“基本义务”的项下,如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印度等。这里,为了表述上的习惯和方便,采用我国宪法的章节名称将世界各国宪法中不同章节名称里的有关“环境保护义务”内容的规定主要归结到“经济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称呼项下。

根据笔者的统计和比较,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基本上都出现在章节名称为“经济制度”的内容中。如越南宪法在第二章“经济制度”中规定了“国家机关、武装部队单位、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一切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立陶宛宪法在第三章“国民经济与劳动”中也作了类似的规定。此外,叙利亚、巴拿马、古巴、危地马拉等国也都将环境义务的条款规定在与“经济制度”有关的章节中;而“义务型”模式中关于“义务条款”的规定都出现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如吉尔吉斯坦宪法在第二章“公民”的第三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中规定了“爱护周围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乌兹别克斯坦宪法在第二部分“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自由和义务”中的第十二章“公民的义务”里规定了“公民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的义务。此外,哈萨克斯坦、斯里兰卡、印度、爱沙尼亚等国都在类似的章节对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我国环境义务宪法化的模式选择

通过对“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条款在各国宪法中的分布规律的归纳与比较,笔者发现“义责结合型”的义务条款之所以主要集中在类似于“经济制度”这样的章节之下,是因为它们的义务主体包括“国家”,而当宪法规定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时,将这样的条款规定在类似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项下显然是不适宜的。结合上文对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第二十六条主要是明确了国家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而该条规定在第一章“总纲”之中。我国宪法第一章是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的规定,由于各制度没有独立成节,所以,从宏观上看,与大多数国家将类似条文规定在“经济制度”的项下并不矛盾。这样,粗略看来,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条款的规定似乎与“义责结合型”的入宪模式一致,其实不然。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义务”的规定明显遗漏了“国家”以外的其他义务主体。因此,可以说,我国宪法关于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既不属于“义责结合型”,也不属于“义务型”,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属于已经被我们排除了的“权义结合型”和“权义责结合型”。

在这种情况下,完善我国宪法的环境义务条款就面临着两种模式的选择即“义责结合型”与“义务型”。因为是“环境义务”入宪,所以一般的观点可能会认为采用“义务型”的模式,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放在“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章节中更为适宜。但考虑到我国宪法文本的实际,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首先,在采用“义务型”模式的国家宪法中对环境权主体的表述一般采用“每个人”、“所有人”或“任何人”,很少有用“每个公民”的字样。如塔吉克斯坦宪法规定:“保护自然环境、历史与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义务。”秘鲁宪法规定:“所有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贝宁宪法规定“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环境”。这也与它们的章节名称有关,一般是规定在“人和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基本义务”、“人民的义务”、“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项下,而我国宪法中关于这一主体的描述如果也采用“每个人”、“所有人”、“任何人”这样的字样,显然与章名“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不相称。

其次,即使不考虑章名的问题,在第二章最后一条后面增加一条规定:“每个人都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义务。”从措辞上看也不一致。因为现行宪法第五十二条到五十六条虽然分别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但是每个条文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启文,陡然增加这么一条以“每个人”开头的法条,从法条的整体结构上看,显得不和谐。

篇10

关键词 海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part in Hainan and concludes the guideline of insisting on "Priority Development,Guarantee Environment".It illu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imminency of accelerating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art in Hainan and puts forward some tactics and advices about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entral part of Hainan;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actics and advices

海南建省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滨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呈现出经济即将起飞的势头。但海南岛中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1],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中部地区热带植被茂盛,珍稀动植物比比皆是,严加保护生态环境呼声一致,但就具体如何保护却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海南岛中部地区应实施“优先发展,确保生态”的方针。既要严格保护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又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加快海南中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崛起。

一、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战略

海南中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两种思路,第一种保护是减少或禁止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使用,使其维持在原生状态,完全沿着大自然予以的方向演进;第二种保护是通过开发利用产生经济蓄积及积累资金,并更进一步采取措施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优化和对生态资源更有效的利用。笔者认为,在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较为缓慢,较为低阶的时期,应当采取第一种保护的思路,不能轻率的去干扰或改变生态环境原有的发展方向及速度。但是,当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期,可以选择第二种保护的思路。当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有能力通过开发利用而进行高阶保护时,单纯为了保护禁止使用或不敢充分利用就成了因噎废食。为了开发利用而放弃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环境是错误的,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禁止使用同样也是错误的。不能很好的利用生态资源,实质上也很难做到真正有效的保护。人类不去干扰,不去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任其自生自灭,自然选择,自然淘汰是一种保护。充分利用人工选择与优化,顺应大自然,同时利用大自然的规律为人类创造财富同样也是保护,是一种积极的保护。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成员,而且是能够理的成员。引导、优化、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大自然朝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是人类的责任,放弃对大自然的优化利用对大自然包括人类自身并不一定是有利的事情。虽然人类对大自然的干预及利用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从长期发展看,人类社会的进步对大自然的存在与兴旺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必须确实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证以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通过开发利用促进保护,通过保护达到连续不断的开发利用,从而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和谐发展。不能把保护生态环境资源与开发利用对立起来,禁止或延缓开发利用。同时也要强调,能否开发利用,如何开发利用的前提是能否通过开发利用促进保护,促进自然生态的兴旺发展。总之,海南中部地区的发展应当充分开发利用其优越的生态资源环境,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建立生态环境保障体系,制订中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统筹规划,加快海南中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崛起。

二、加快海南中部崛起的意义

海南岛呈卧梨状地形地貌,形成热带滨海平原和热带森林丘陵山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中部地区的亚热带、热带植被的旅游观赏价值,保健康体作用,以及林业资源,动物资源,应当充分的开发。与热带滨海旅游和滨海房地产类似,热带植被旅游和热带森林自然大氧吧房地产也极具开发价值。其宜居保养功能甚或大于滨海地理条件。两种资源的共同开发将更有利于推动海南经济的发展。海南岛中部资源丰富,民风淳朴,交通畅达,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海南中部的崛起对海南省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效利用两种地理资源

海南岛幅员较宽,立体落差较大,既有热带滨海地理,又有热带高山森林地理。两种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有较大的差别。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资源促进经济起飞是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造强健经济实体

岛屿经济的脆弱性的主要表现在抵御外界冲击能力的有限。其原因为岛屿经济自身的规模较小,满足自我经济循环的容量欠缺,过分依赖对外界的输入输出。自身基本保障能力较弱。海南岛中部社会经济的崛起能够增加本岛的市场供应和消费能力,增加海南自身的经济规模,提高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

(三)打造经济多元化发展态势

地球上的岛屿型经济大都选择了多元化发展战略。海南岛的宽幅陆地和海拔高差地形更有利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选择。加快海南岛中部的崛起,必然兴起和壮大一些支柱产业,例如热带动植物养殖和深加工业,中草药种植和中成药制造业等等,促进海南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四)中部崛起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滨海地区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岛外市场有效需求的支撑,受经济大气候影响颇大,不可控因素过多,且发生过于频繁,存在着不稳定的隐患。海南中部社会经济的崛起将带来岛内更多的有效需求,将更有力的推动滨海地区的发展。滨海带动中间,中间促进滨海,将是海南中部崛起所能够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海南中部崛起的过程是实现海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长远看,海南省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中部的崛起,滨海地区也难以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加快海南中部崛起的对策措施

海南中部崛起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加快海南中部崛起的措施建议如下:

(一)大力培养县域经济管理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中部地区文化教育滞后,人才缺乏。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乡村一级寥寥无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胫之一。由于中部地区长期信息闭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基础条件薄弱,依靠大数量引进人才的办法短期内很难实施。快速培养以原住民为主的县域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疏通中部崛起所需人才瓶颈的有效措施。海南岛中部崛起战略需要大量的县域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并且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县域经济就是要发展当地基本要素禀赋优势的特色经济,需要培养针对性较强的,适应海南中部地理自然状况的专业化人才。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送进大专院校培养。特别是海南本地的大学,应当设置相关的专业,大量培养县域经济管理人才。读完后直接派往原所在地区工作,源源不断的向中部地区输入能够扎根留驻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扶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经营灵活。在利用当地资源方面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项目筛选、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资金信贷、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也是当地居民经济文明的成长过程,是当地企业家的锻炼培养及成熟的过程。有着比嵌入式增长点更有利的方面,对当地居民有着示范带动作用。是未来出现大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最好基础,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

(三)与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

滨海地区开发较早,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人才技术以及有效的市场需求等。中部地区的发展需要滨海地区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两者对接既有利于推动中部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发展也为滨海地区提供更多的商品和市场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造就海南更大更强的经济体。

(四)项目、资金、人才一揽子引进的鼓励措施

利用中部的生物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环境资源吸引外界投资,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旅游度假和疗养居住,中成药加工生产等。支持项目、资金、人才的一揽子引进方案,提高开放的质量,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

(五)推动热带森林房地产业的发展

热带森林是以大数量高密度的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苔藓和生活其中的禽兽、昆虫和微生物等,以及相应的山体土壤、河流水泊、阳光空气、温度湿度等组成的生态圈。热带森林具有调节气温,净化空气,阻挡、吸附和过滤尘埃,光合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氧气,产生负氧离子等作用。属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这里的房地产楼盘将笼罩在巨大的天然氧吧里,有鸟语花香,云海溪流。有奇峰秀岩,绿树参天。人们在这里可以观光疗养、回归自然,健康长寿、颐养天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居住空间。发展海南中部热带森林地区的房地产业,面对外部市场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带动当地各种相关产业的兴起。使其成为海南中部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

参考文献

[1]卫留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N].海南日报,2007-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