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实践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实践

篇1

【关键词】动画 创作活动 艺术教育

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理念,他曾提出要用“科学的办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概念去改造社会”,也就是美育不仅仅是美的概念层面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创造或改造自然社会。由此可见,实践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知行合一”的艺术鉴赏、艺术理论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人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学生作为校园环境中的主要群体,其思想情感、审美以及个人品格等都会受到环境的熏陶。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重要实践方式即是以学生为本体的创作活动,对于高校而言,多种形式特色鲜明的艺术活动在艺术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选拔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优秀创作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培养学生读解艺术的感知力、激发专业学习创造能力。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艺术观教育不再是简单直白的理论施压,而是通过创作活动这一中心环节,对学生产生间接影响。高校通过为学生搭建创作活动的平台,完成艺术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普及和理论实践教育活动,将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艺术教育环节中的环境改造和自我学习的相互作用。

一、渗入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艺术观教育策略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电影创作人才的储备军,自建院以来,培养了近万余名中国电影技术、艺术、管理、理论等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培养的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中国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为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电影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院学生创作和拍摄了无数优秀的影片,风格独特、成绩卓著,引起了国内、国际电影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动画学院作为北京电影学院在读学生基数最大的龙头院系,一贯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本科一年级对新生进行入学黄金周教育;在本科二年级组织学生进行下乡写生等艺术社会实践活动;在本科三年级结合专业课程深入生活进行联合艺术创作,以联合作品形式参加动画学院奖以及国内外动漫节展评奖活动;在本科四年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独立的毕业创作,并独立参加国内外大型节展奖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合作能力。注重在学院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文艺观的教育。近几年完成的本科生、研究生作品,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三性统一。

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首创于2001年的动画学院奖,是针对原创动画短片的评奖活动,被誉为“中国动画短片奥斯卡”,旨在展现中国动画的发展趋势,打造学术视点与创新意识的互动平台。该奖项每年举办一届,包括国内外影片展映、专题讲座、高峰学术论坛、校企互动等交流活动,并在此期间进行颁奖,被评为最具权威的原创动画综合平台。活动不仅呈现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青年学子富于前沿性、实验性的视听语言创新成果,更是一次当下中西文化交流的视听盛宴。动画学院奖坚持以“锻炼队伍、提选新人”的原则,形成了参赛、展播、论坛交流为基本的规范化格局。在参赛的上千部作品中,涌现出了一批代表当今国内外动画艺术短片创作较高水平的作品。通过最佳短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作奖、最佳新人奖等20余项奖项的设置,培养了大批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优秀动画工作者,同时也使在动画方面有深度情怀的青年动画人迅速成长。

动画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创作活动,如学院奖、漫画节、游戏节等,将课程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积极向上的教风和氛围。教师加强师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给学生分辨是非美丑的正确的艺术观念。除此之外,学院每周四固定时间组织高水平的人文知识讲座,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走进讲座课堂,从讲座中给学生传达前沿知识、高尚人格和从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积极搭建各种学生创作活动平台,通过举办下乡社会实践展览、“中国梦系列――我的大学我的梦”主题创作展览、教育部中国学生原创动漫大赛、文化部手机动漫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发现、发掘反映当代大学生风貌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二、从系列创作活动中体现出的典型艺术观

通过高品质的系列创作活动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引导艺术审美观和艺术创作观的形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美育教育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学院派新生创作力量,不断挖掘与充分展示动画作为艺术的多样性,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本土化与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动画在国外动画的夹缝中生存、挣扎、探索、发展,中国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剪纸、皮影、戏曲等为动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素材。时尚与传统的结合,就是关于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所谓新瓶装旧酒,动画重拾本土文化元素,发掘中国文化的新的文化内涵和定义,鼓励创作真正本土化与国际化有机融合的文化传承作品。优秀作品如《塘》(2002年)运用了先进的三维技术制作出二维水墨动画效果,体现出强烈的独创性和唯美意境;《采薇》(2003年)使用木刻动画这一独特视觉手法,题材取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还有《梦敦煌》(2002年)、《春之韵》(2002年)等,通过动画学院奖让中国动画形象延展在国际舞台。

(二)朴素生活与人文关怀的情感表达

当下是一个“幸福”概念已经被物化的时代,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消费下的心态似乎大都浅薄而浮躁,动画创作在外延上离不开人文关怀,保持着对生活和社会各种现象的思索,并以抒情浪漫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动画这种特殊的媒介总是把情感表达放在创作的首位,一切技法的运用都成为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法。学生创作以切身经历“有感而发”,如《二零零三年一月十五日雪》(2003年)、《老房故事》(2012年)、《美国游记》(2012年)等优秀作品在动画学院奖舞台上脱颖而出。《南茜的早晨》(2007年)以20世纪90年代我国香港为背景,一个现实背景下关于父与女之间温情和遗憾的故事;《诺言》(2008年)讲述了从离别到等待的一段故事,儿时的一个承诺演化为一个一生等待的诺言;《树上的鸡》(2011年)缅怀了一代人的童年:露天看电影,书桌上深深刻下的“早”字,街边买冰棍、糖葫芦、棉花糖、大风车,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感慨、感触、感动深藏其间,叙事结构像散文一样漫不经心。

(三)关注环保与人类和谐

工业文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影响到当今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注人与自然和谐而朴素的关系,传递环保理念,并在动画营造的幻想世界里,表达着对于人类世界的反省和对环境保护的追求,这类主题在诸多动漫作品创作中被关注。如《拾荒梦》(2013年)以浪漫主义表达手法描绘了一位城市边缘人群的典型,一个拾荒少年的瑰丽奇幻之旅;《纸杯》(2014年)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讲述了两个纸杯为了争抢一个杯托相互斗争、最后双双失败的故事,以拟人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角色的心理,突显了合作、礼让的重要性。

(四)多元化的哲思与高尚审美趣味

哲思与童趣相得益彰的好作品,是对智慧本真境界的向往,蕴涵着最高的审美理想。动画不断地超越对无限想象空间的理解,把人生的有限与自然的无限的矛盾加以转化,进入儿童式的精神世界,追求哲思与审美相通的境界,以实现“思”和“在”关系的和谐。如《兔子的尾巴》(2005年)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帮助兔子找寻它丢失的尾巴并把兔子送回了月亮……情节感人,是个典型的中国式童话;《亡命鸡礼花》(2007年)讲述了一座热闹喧嚣的小镇,每当正午12点钟时,广场中央便高高喷射出一支巨大的礼花,礼花并非绚烂夺目的刹那焰火,而是一只只肥嘟嘟的鸡,原来这是对热衷吃鸡的百姓们的犒赏。吃与被吃,仅有一线之隔,心境却全然不同;《鹰与鸡》(2013年)讲述了一只饥饿的鹰在偶然的机会下混进了鸡场,并依靠自己的伪装开始肆意妄为的吃鸡,导致自己过度肥胖而无法捕食,最后在农场主的逼迫下吃了鸡饲料,沦落为一只“鸡”的故事。

三、动画教育新形势下的艺术观教育

社会发展速度迅猛,许多变化是几十年前始料未及的,有些变化却也是畸形的。如大众对消费品的口味选择、社会流行文化体现出的价值观、网络时代涌现出的各路明星对文化传播的影响、为了名和利的争夺不惜扭曲自己取悦大众……有时候民众很容易被某些特例事物误导,蒙受视觉污染和心灵摧残。中国青少年看惯了日本动画或者欧美动画,大脑会不自觉地接受他们的话语方式、审美取向、价值定位等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并受到不良影响。在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动下,艺术教育观念亟待进行调整和更新。

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文化隐性环境的建设,从师德建设入手,将正确健康的艺术观润物细无声地逐渐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学生从“外师”身上所感悟的东西,必然将是自己所得,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体验和社会责任感。

学院必须要具备顶层设计理念,在成功建立节展品牌的基础上,整合国际资源、加大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影响力、输出学院文化、发掘学院派作品的商业价值以及对品牌活动国际化过程中的深入研究,使受教育者在欣赏、学习和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最终创作出能引导人们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艺术作品。

要提高学生创作数量和质量,需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解放思想,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与国际市场接轨,借鉴世界动画产业尤其是美国和日本高校的节展经验和运作手法,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响、教化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直觉的洞察力和大胆的创造力。

艺术观是艺术创造和理性审美潜移默化的重构过程。青年学生的艺术价值取向标准代表着一代人的艺术追求和价值观。唱响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主旋律,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渗透在教学教育的各个实践环节,用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艺术使命和责任,培养其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形成先进艺术的价值观、荣辱观,是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点和体现。

参考文献:

[1]杨业华.环境论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03).

[2]侯玲,孙玉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2).

[3]张瑞蓉,卢红.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6).

篇2

亚里士多德将“实践”与“理论”和“生产”相区别,使“实践”成为重要的、反思人类行为的概念,认为实践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实践可以同时作为动词和名词,作为动词的实践可以解释为“履行,如:实践诺言”;“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作为名词可以解释为:“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哲学观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发展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人不仅要有思维,有认识,最重要的是要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自己思维与认识的正确性,教育、管理、艺术等一切同客观世界相接触的人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

设计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对象、不同的使用价值赋予了设计不同的概念和含义。设计具有多元性质:从社会角度看,设计是一种需求;从文化角度看,设计是一种品味;从艺术角度看,设计是一种表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我们把设计细化,突出设计与社会结合,并不是要否认以往的设计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体现设计的价值。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我们鼓励这种多元性的存在,那么,不同领域的设计就应该有不同的概念,某一个阶段对设计概念的界定,只不过是适应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在设计历史发展的整个长河中,只能作为当时的一个设计个性。在从图案、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概念的变化过程中,设计始终都离不开两个东西——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从人的方面讲,就是人的眼、手、脑。设计的过程要用眼睛吸收基础元素,用脑组织创意方案,用手去实现。即使在广泛使用电脑的今天,我们仍然是用手在操作,用眼睛在看,用脑在思考。再一个就是物,设计是通过物来实现和表达,无论是古代的造物还是现代的设计,只有通过物,人们才能看见实实在在的设计,物是设计创意的载体,也是设计思想的体现,至于通过设计产生的物,能不能实现实用或者审美的价值,那就要看设计者怎样去操作设计的过程。所以,不论是从时间的宽度还是地域的广度来讲,“人”和“物”是设计中两个始终不变的元素,而从哲学的角度看,“人”和“物”正是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设计离不开实践性而独立存在。

教育的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关于教育“实践说”的论述,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知识、经验的传递入手,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二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三是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四是教育是“人类加速自身建构与改造”的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实践说”的几种观点,虽然有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几种说法却揭示了教育最基本的职能,以及我们之所以称教育为教育的根本规定性。因此,对于教育也是一种实践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教育的过程就是将每个生命个体,通过教师对于经验、知识的传授和指导,通过学校营造的环境、氛围的熏陶,引发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设计教育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者为最终目的,也具有实践性。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行为,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技能用于实际,培养专业设计人才的基本实践能力和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满足个人心理、品性、学识需求的同时,给学生以良好的谋职需求,最终获得一定的从业能力和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的能力;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能够把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需求的变化和发展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调整,最终实现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目标,这不仅是实践教学的目的,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 艺术行为 艺术实践 艺术素质 

 

一、艺术教育现状 

 

艺术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1)艺术理论知识;(2)艺术专业技能;(3)艺术行为。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大概有师范类艺术院校、专业类艺术院校和综合类艺术大学等。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有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还有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艺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专业技能为目的。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可能会过分依赖技能手段而丧失艺术创作的真实感和纯粹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作为保证,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必然导致低水平的艺术创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实际运用。 

 

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必须通过“艺术行为”来体现。艺术教育的现状往往过分强调理论或是过分强调技能,从而将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与艺术对于个人的要求(个人艺术素质)分离开来,忽略了艺术行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价值。前文所述的两种观点,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笔者认为都忽视了以下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其次,艺术教育应该是以艺术为前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即一种更加强调自我的、开放性的、非形式规定的教育。在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解决艺术对于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及个人的艺术素质。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行为就是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艺术应该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 

当然又会存在一种观点,艺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声乐练声、绘画练习素描、演员练习形体台词等等。但是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像普通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而是通过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鲜活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变为自己的艺术观点、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所以光靠着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绘画、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生把审美的思想,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与自己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明确技能和自我的关系、自我和艺术的关系、自我和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个人艺术素质的目的。因此,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艺术实践深入分析 

 

为什么要提出艺术实践这个问题呢?笔者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艺术实践不单纯的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熟练,而是必须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带着一种艺术的审美,对视觉、形式的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冲突等。现有的艺术教学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艺术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本质思考的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学生或者艺术创作者,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来自内心的对生活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就要靠艺术实践来实现。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

现实精神的谋和。艺术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表演艺术的学生之所以从声台行表学起,不仅是为学习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用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专业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答案就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确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艺术洞察力、艺术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创作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艺术教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艺术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艺术实践的过程。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艺术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特别需要通过艺术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生活。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团;实践教育

一、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

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而言,多数高校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艺术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来带动校园内高雅艺术的氛围,对全校师生进行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目的。当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

在目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下,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能够带来的积极作用,当前高校纷纷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大学生艺术团,并根据院校特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对于北京物资学院来讲,其大学生艺术团下设管乐团、合唱团、戏剧团、舞团,他们取得良好的成绩,均在国家和北京市获奖,对艺术团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高校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大学生艺术团活动的首位,将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主要目标

在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中,高校不仅重视艺术团活动的开展,同时将艺术实践教育融入到了活动当中,并将艺术实践教育放在了首位,旨在以艺术团活动带动艺术实践教育的开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并积极做好高雅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使高校具有高雅艺术的氛围,使高校师生都能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

3、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注重活动开展的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取得实效,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开展活动的时候,选择了多种艺术形式,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等。由于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赋予了更多的职能,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活动达到提升艺术实践教育效果的目的。因此高校在大学生艺术团活动上注重形式的多样化。

二、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高校将大学生艺术团放在了首要地位,并希望通过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来提高艺术实践教育效果,但是在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开展过程中,艺术实践教育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没有艺术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没有树立高雅艺术的核心思想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来看,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开展过程中目的不明确,缺乏鲜明的导向性,导致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特点不突出,没有体现出艺术实践教育的意义所在。因此,要想取得艺术实践教育的积极效果,就要对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明确指导,并树立高雅一树的核心思想。

2、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单一

虽然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管乐、合唱、舞蹈、戏剧等,但是对于艺术实践教育来说,开展方式还比较单一,仅仅依靠现有的方式很难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

3、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取得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整体教育水平和教育手段还比较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因此,对于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我们要有全新的认识,不但要认识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要保证艺术实践教育有效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针对目前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成因,努力丰富艺术实践教育内容,采取具体的对策有效解决现存问题,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的指导方向

考虑到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缺乏导向性的特点,我们要在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中明确指导方向,明确艺术实践教育的任务,并制定具体的活动开展方案,使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取得积极的效果,保证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实践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我们应树立高雅艺术为核心思想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高校高雅艺术的发展。

2、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

目前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开展方式单一和开展手段不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开展方式和领域,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能够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使艺术实践教育的领域能够得到有效延伸,起到艺术实践教育的预期效果。

3、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保证有效实施

考虑到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制定具体的艺术实践教育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大力开展艺术实践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活动能够在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得到丰富,进而达到于小目标,保证艺术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结论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组建和开展情况来说,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文明教育,同时在艺术实践教育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团的开展直接促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同时艺术实践教育也获得了整体提升。因此,我们应该对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今后的艺术团活动开展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大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保证艺术实践教育取得预期效果,提高高校的高雅艺术氛围和广大师生的高雅艺术素质,推动高校高雅艺术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 [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篇5

关键词:书法实践;艺术教育;书法审美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17-01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对于素质发展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说:“学生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就是要让人全面发展,也就是要同时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心理上有知识、意义、情感之分,哲学范畴对应的就是真、善、美,运用在教育实践上就是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逐渐提高审美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因此,艺术教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艺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而艺术教育是促进精神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实现现代化生产中的美学与技术的统一,使物质产品达到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统一,也使我们在物质财富创造中有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也让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艺术。

艺术教育从某些角度上讲也可以说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得到真,善,美的感染,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自然而然的提高艺术修养,也就达到了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书法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书法可以说是重于形式美的艺术,各种笔体,各种形态,皆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外在形式的美,并突出显示在用笔、结体、章法这三个方面的美。书法实践的意义是培养我们在直观上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书法中用笔的形态美

中国书法讲究联会贯通,讲究“一笔书,一笔画”,所以古人所传的“永字八法”,用笔为一气呵成,血脉不断,表现出了一个生命单位,一个成功的艺术境界。既然贯通,就会有变化。书法中强调的艺术美就是表现在用笔的变化上。在书法实践中通过老师们得讲解、示范等形式来说明用笔丰富多样的变化,可以引导我们进行仔细观察,从而提高我们赏析书法作品中笔法美的能力。

(二)书法中结体的形态美

书法中字的结体称为“布白”,由点划连贯穿插而成,空白也是字的一部分。“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对比照应”是书法艺术的结体美的形式。书法实践教学中通过老师对我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形结体的引导,使我们感受到结体的长短、虚实、阔窄、开合等字型的变化美,就放佛音乐中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作者内心情感。

(三)书法中章法的形态美

“章法”又被称为“分间布白”,是一件作品的整体美。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可见成功的“章法”要通体呼应,连贯畅通,大小、长短、疏密等形成对比,笔的轻重、墨的干湿应善于变化,体现了和谐与统一,构成了一个生动、自然的整体。

笔法,结构,章法是书法的外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书法实践中的重点。在书法实践中通过书法的外在形式美的学习、感悟,可以提高我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说,书法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结束语

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直指心性的艺术。书法通过黑白线条和空间运动产生无端的变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心灵和胸襟,展现生命的活力、意志和无限的感情。不同的形式的书体传递给人不同的情感信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调节我们的心理素质,规范他们的行为有两种好的方法,一个是练习平衡木,二则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都可以使人进入一个相对静止的心境。常常在平静的状态下,性格就可以改变。练习书法,必须身心投入,持之以恒,才能养成一丝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学习书法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写作时要心如止水,姿势正确。如果没有长期的刻苦磨练,就很难敲开艺术之门。在一笔一划书法练习中,可以使我们的毅力和耐力得到培养,养成耐心细致、精神专注、不惧艰辛、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敏.席勒美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价值工程,2011,08期.

篇6

一、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

包豪斯建立世界最初的设计学院,开设了艺术设计学科,奠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在《包豪斯宣言》中强调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认为设计教育应该是重视技术性的基础,加上艺术式的创造的合一,强调技术性、逻辑性的工作方式,逻辑性的,理性的教育的根本,建立艺术家、工业企业家、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提倡在学校当中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的作业同时是企业的项目和产品,培养了众多的设计人才,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有很多高校还未达到包豪斯当年取得的高度。从现在国内各院校设计教育看,学科建设及教学大纲还是几十年前的年级制和专业严格划分制度,学生专业学习方向单一,知识结构单一,就业出路单一。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能解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加入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然性

艺术设计类学生往往在毕业时,甚至在毕业前,就已与社会、与市场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校期间就已经有了不少的从业经验,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了一定的价值。这种教学与实践、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结果,正是我国当代设计教育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具体体现的一部分。它不但是个别学生,而且是所有学生都应当参与进来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强调了艺术设计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是能改变人类生存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引导生活方式,指导消费导向的实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项目教学是综合实践教与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社会、企业、市场的联系。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把企业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纳入教学中,使教学与企业的订单或设计项目相结合。这种教学客观地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也主观地解决了目前高校设计教育出现的某些不客观现象,为今后的设计教育发展指明了道路。

枥析久美子曾说,比设计更珍贵的是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创意的产生,与客户的交流,对市场的考察,实际问题的解决等会让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动手,普遍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也增强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会为别人着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这样的设计教育给予学生的,不仅是当下在校受到的教育,更是未来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正如著名设计师张达利,他是一个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人,要不断地抛弃自己,不断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他认为就是不断地探索、尝试和体验的过程,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对设计领域,对未来有所贡献。

为了学生长远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持续良性发展,培养他们面对客户和市场尤为重要。“很自然,当你与客户交往时,你当然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来进行图像设计,你与之交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相互间建立起一种关系才是明智之举,尽量详尽的了解对方的市场情况,并向他提供你的最佳方案。”(史伦斯旺,英国平面设计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学校是不存在客户的,但我们可以到外面引进客户。学校是教学场所,没有市场,但我们可以走入市场。把固有的传统教育模式应随时代而变化,即有利于学校发展,也利于学生成长。

篇7

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中学生对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塑、戏剧等艺术的基础知识和常识了解不多或者是知之甚少,导致医科类大学生对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普遍匮乏,严重影响了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和求知欲,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情感宣泄这一层面,对许多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思想未能很好地领悟,艺术教育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也就随之被削弱,从而导致了医学生对艺术的求知欲望减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对艺术的兴趣。此外,由于医学院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投入的力度也不足,直接影响到医学生艺术修养的养成和提高。虽然,目前各校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艺术类选修课,在课外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有些学校还加强了艺术教育环境建设,提供学生活动场所,修建训练室、工作室等[2],但仍还存在着课程设置偏窄、教学方法滞后、艺术专业教师比较缺乏、课外艺术活动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3-4],特别是没有建立完整的医学院校艺术课程体系,艺术与医学的结合还没形成特色,不能完全适合医学院校的艺术教学建设与发展。

二、建立艺术教育目标体系,完善艺术教育机制

2006年,学校制订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艺术教育目标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艺术鉴赏》课程的开设、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和艺术教育条件建设、广泛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等方面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机制,在学校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划拨专款,切实保证艺术教育教学经费和活动经费。

三、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模式

在医学生中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人文艺术教育,对学生起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艺术教育能开掘出人性中的真诚、善良、美丽,将人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升华为崇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在未来的医疗工作岗位上,又外化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成为知识结构完善,既有精湛的医学专业技术,又有高尚的思想情操、美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承担起守护人类生命与健康的重任[5-6]。我们通过七年多的实践,形成了我院艺术教育的模式。

1.课程建设。以《艺术鉴赏》课程这一第一课堂作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其在人文艺术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按照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要求,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2006年开始,为全校医学生开设了《艺术鉴赏》课程,为限选课,共36学时,计2个学分。该课程的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园林、建筑、书法和陶瓷等方面,如音乐和舞蹈艺术、戏剧和影视艺术、绘画与书法艺术、雕塑与陶瓷艺术、建筑与园林艺术等等。通过开设《艺术鉴赏》课程,使医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了高雅的审美品位,也提高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了解和吸纳了中外优秀的艺术成果,锻炼了自身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了自身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基地建设与实践。(1)建设人文艺术馆。学院的人文艺术馆有近十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医学高等院校的第一所规模较大的艺术馆,现有馆藏包括中国名陶、名瓷、玉器、奇石、铜器、字画、工艺美术品等各类收藏品,艺术馆除展览收藏品对学生开放外,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艺术展览、笔会、书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人文素养。(2)建立人文艺术教育网站。发挥网络的渗透作用,使学生通过人文艺术教育网站进入各类艺术的殿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了解艺术知识,丰富学生的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3)学生社团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把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还分设了合唱团、舞蹈队、管弦乐队、礼仪队等组织,此外还有演讲与口才爱好者协会、音乐爱好者协会、书法和绘画协会、文学艺术社、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摄影家协会、集邮爱好者协会、大学生记者团等多种社团。学生社团覆盖面广,参与者多,活动方式独特,影响力大,起到很好的效果。全院共有学生文化社团18个,约2000名学生参加了各类文化社团活动。(4)校外人文艺术教育基地:将柳州都乐岩古人类文化遗址、“柳江人”遗址、柳州柳侯祠、柳州奇石馆、柳州博物馆、柳州群众艺术馆等作为学院艺术教育的校外人文艺术教育基地,每年分批组织学生参观校外人文艺术教育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艺术文化建设。多年来,学院将人文艺术教育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得到艺术教育与陶冶,其文化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院每年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各种层次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新生才艺展示系列活动、校园十大歌手和元旦文艺汇演、大学生青春艺术节,开展奇石展览、书画摄影大赛、礼仪大赛等。这些多层次、多视角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为学生补充了必要的人文知识,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参与实践的机会,深受学生欢迎。

四、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特色形成

1.师资特色。学院拥有一批从事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师资,从艺术院校选拔优秀毕业生担任人文艺术教育的专任教师,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度高的教授、专家为医学生开设人文艺术教育讲座,形成我院特有的医学类人文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2.教学特色。七年多来,学院充分利用艺术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我院学生开设了人文艺术教育的系列讲座,举办了多个人文艺术教育的相关论坛,作为学生业余活动的新形式,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形式,成为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以艺术鉴赏课程为主要载体,以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育为平台,以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标志的人文艺术教育的教学特色。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规范

在国家教委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设计专业”被列为二级学科。这次专业目录的调整,是国家以迎接21世纪教育发展的态势而进行的事关全局的大调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学科门类不断出现和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层出不穷。怎样更好的规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成为了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艺术设计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遍查国内外各专业院校的专业目录和课程设置,基本上都是偏重于本学校、本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也就是说有着一定的地域限制,这样不利于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利于国家进行统一的专业规范和指导。因此,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来确定一个适用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紧凑、符合时展的课程设置,以便指导和规范整个艺术设计专业,使整个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走上有序和规范的道路。

艺术与设计教育研究的预期目标使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宽知识面的基本要求,构建和优化适应社会要求、立足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形成有特色的、涵盖面较广的艺术设计专业规范。

近几年,随着国内艺术院校的蓬勃发展,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基本设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大力加强实践的环节。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社会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教学和实践结合,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很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在我们这次改革的培养目标种有了明确的表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对国内设计艺术学所设各专业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对兄弟院校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也进行了研究。

根据调研的结果并结合国内设计艺术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以艺术设计专业为试点,转变观念,改进了教学模式,调整了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些课程内容,突出了过程教育,以全面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从单纯的培养行业设计人才转化为培养具有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比如说,在基础和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以下一些改革与调整:

1、在基础课的教学上改变了过去长期作业的教学模式,重视和实行短期速写课的练习,以促进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增强形象记忆的良好习惯,以提高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加强三大构成的强化训练,采取缩短课时,精减内容和增加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3、精简专业课课时和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内容的教学。

4、对计算机课的宗旨是减少课时但增加了教学科目。

5、增设字体设计课和摄影课。

6、增设现代设计技法课和创作内容。

7、加强课程设计(课程创作)训练。

8、修改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有积极性和创作空间,从而使毕业设计更具特色。

9、强调教学实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10、对选修课进行调整,使设置更为合理,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进修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以及相关的交叉专业方向课程。

11、增加艺术欣赏课和艺术与市场课的学术讲座,为拓展艺术视野,获取对美的法则的分析、感受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有益的内容。

12、增加实践课(考察与实习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情感,关怀身边的人和事,并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美、创造美。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规范的设想是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实践基础上,总结了项目及各校教育改革经验而形成的,它的内容涉及艺术设计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硬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它的特色在于涵盖的面广,操作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对艺术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具有推广价值。

在教材建设中,新版的各类教材按新的课程体系,整合了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突出了知识框架,内容推陈出新,面向现代科技。同时建设了与新体系教材配套的立体化教学辅助教材;制作完成了一批多媒体教学课件;为进一步实践和推广艺术设计专业规范新体系提供了保证。探索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制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分层次进行教育,实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采用现代网络技术,学生可预约实验时间和选择实验内容,实验室完全向师生开放。推广的标准化新实验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对高校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实在的推动作用。

重视艺术设计教育规范,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成果也会得到迅速推广。以构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为主要中心,从培养人才的教育内容及知识体系上构建一个紧密联系的多学科互相交叉、和谐共存、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教育体系,使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具有宽口径、后基础、宽知识面的基本要求,构建和优化适应社会要求、立足设计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的培养方案,形成有特色的、涵盖面较广的艺术设计教育规范。

通过对艺术设计教育规范进行了全面、完整的实践调查,笔者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案;围绕新课程体系的系列教材已相继出版,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已全面深入,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成为本项目最为活跃的方面,课堂内新的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推广,课堂外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和实验竞赛蓬勃开展,实验室全面开放管理模式已成为实践教育改革的热点;有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考试、考核系统已初步建立。

另外,强调教学实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和灵活机动性。如鼓励学生为社会、为企业设计产品参加国内外各类大赛和积极投入科研创作活动等,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有计划、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实施教学方案,同时加强教学设备的建设和教材建设。通过课题研究,使修定的新的培养计划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篇9

1改革艺术课程设置,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艺术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艺术课程结构,围绕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艺术文化基础知识与素养。可以设置公共艺术必修程、公共艺术选修课、专业艺术课、专业能力拓展艺术课程、专业任选艺术课程及艺术实践课程。

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的需要,我校设置的公共艺术必修课有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13门,分别是绘画与制作、生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书法基础知识、音乐欣赏、教学美术设计、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演唱技巧、通俗歌曲演唱、跟我学戏曲、西洋管乐器、流行音乐发展概况、DIY手工制作、民歌与地域文化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满足了全校各专业学生艺术素养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其中声乐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2积极开展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升审美情趣。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施任务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积极性。“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演唱技巧”一课,教师采用了示范演唱法、讨论交流法、教学现场学生竞赛法,效果非常好。“民歌与地域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法、模唱法、层次教学法、模块教学法。“生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课,教师把自己的作品在课上展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要做好“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使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让学生了解掌握。教师们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上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师们在课堂上使用PPT、Flash、视频等方法,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了解课程内容。有10余门课程制作了课件,并且省级精品课程有专门网页,为广大学生开放。

3建立以核心教材为主导,多元教材并存的教材体系

教材使用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特点,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尊重教师使用意愿,凸显多重教育的功能。以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教材为核心,向多元化教材倾斜,以注重教材的德育、审美、交际等诸多功能的相互融合,增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多功能性,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甑别能力。学校有多名教师参与了复旦大学出版的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系列教材编写。

4构建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凭借一首歌、一幅画等单一的评价方式,过分注重学生单一成绩的评定,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现在的艺术课程评价都体现了多元化,注重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人员、评价手段的综合性,强调评价的日常化。教师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清晰、详实地记录下来,加强双方的了解和沟通,形成客观公正有激励作用的评价。

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口试、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与调查报告等方式,笔试包括闭卷、开卷等形式。例如跟我学戏曲、生活装饰品设计与制作、唱歌的基本知识与演唱技巧、通俗歌曲演唱这几门公共选修课的考试,教师采取了考核比例的转变,由原来的4:6比例转变为6:4比例,注重平时形成性测试与考核,加上最后综合技能测试得到最后成绩。书法基础知识、音乐欣赏、教学美术设计、美术欣赏等考试,采用出勤、笔试(20%)+口试(20%)+技能测试(60%)=最后成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

1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我校于2007年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现有专业指导教师5人,艺术团成员近百人,有民族舞蹈、街舞、声乐表演、器乐、综艺活动5个活动组,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逐步建立起有师专特色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使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从课堂教学逐步延伸到课外,扩大了艺术教育的受众范围,形式灵活,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大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艺术形式涵盖声乐、合唱、舞蹈、情景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艺术团的团员来自于全校6个系,艺术团的训练和演出为各系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文艺骨干,对提高全校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参与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大学生不出校园,便能够欣赏到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艺术团平均每年演出10场,提供给广大同学了解艺术、学习艺术的机会,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舞台。

艺术团组织严密、管理规范、训练得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镇和旗帜,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艺术团以“反映校园生活,体现时代精神”为己任,活跃在校内外的文艺舞台上,用艺术诠释着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精神和气韵。

2服务社会,开展校外实践活动

为扩大艺术团的社会影响,展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近年来,我校学生多次参与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博览会、关东文化节、齐齐哈尔市青年文化节、纪念90周年演出等社会大型演出活动。

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的各种比赛,如市健美大赛、绿博会形象大使选拔赛、全市大专辩论赛、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选拔赛、异彩中国黑龙江选拨赛等多项比赛活动。几年来学生在各项大赛中表现突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树立了我校的形象。近几年有52名学生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2010年,2008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李奇缘被选拔为上海世博会齐齐哈尔形象大使。

学校还组织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把精心编排的节目送到城市社区和乡村。在军校共建活动中,深入到部队官兵当中,为部队带去精彩的文艺演出,受到干部战士热列欢迎。艺术团还经常到兄弟院校演出,加强了我校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

3学生社团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篇10

(一)对“学演结合”这一定义的不认可

以传统教学方式的的眼光看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表演艺术家的共识,这也表明表演实践在艺术培养中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在职业艺术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近些年的学演结合教学实践当中,却发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亟待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一些传统的人士认为,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性会强一些,对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训练在中等教育学校中就应该已经培养到位了,高校中再培养这种能力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学演结合”这种模式并不是在艺术职业教育中应该重点发展的对象。针对这种思维模式,有这样思想的人主要是忽略了工学结合对系统性、高度等性的要求,狭隘地将浅显的课堂表演课实践与“学演结合”混为一谈,也忽略了“学演结合”的重要作用。2、另外一些人认为,艺术类院校不适用“学演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其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比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行业等这类第一产业的基础职业教育比较适合,而对于属于第三产业的表演艺术属于精神层面的艺术,用物质层面的时间教学不适用,会打乱原有的正常的授课秩序,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二)“学演结合”实践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

高职艺术院校对艺术实践的强调很重视,但如果我们对其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审视,也不难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其主要归纳为四点:①“学演结合”存在着计划性上的不足。②“学演结合”存在着系统性上的不足。③“学演结合”存在着自觉性不足问题。④“学演结合”存在综合性不足的问题。

二、“学演结合”的高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学演结合”的高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设计

高职艺术教育集职业技能教育和表演艺术教育为一体,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这一特殊性融入到课堂教育中来,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从高职教育的视角来看,高职教学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吸收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点,融入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来。其次,从艺术教育的视角来看,还要将艺术的规律性探索当作提升艺术教育水平的手段。在其他层面来讲,职业艺术院校的职业性实践培养应该作为教学的基础,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在教学的开展中既保证要独具特色,还要保证其符合职业教育的相关规范,不断开拓新方法,探索新模式,积极响应国家高校改革,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科学有效地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丰富教学过程中所需的艺术资源。

(二)项目情景化

根据特定的艺术项目要求进行艺术创作与演出,突出教学实用性目前,以项目带动教学和学生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艺术类高职院校尤其应该如此。2007年,山西戏曲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与新组建的太原市文广集团合作,进行《归途——龙城之声大型山西民歌演唱会》的项目运作。文广集团有宣传优势和资金优势,而学院有人才优势和创作优势,双方的优势互补。学院与集团以股份制模式进行创作、生产和运作,共同投资,共担风险。通过项目的运作,一方面可以锻炼老师和学生,提升学校的教学质营;另一方面,这样做也能借助于社会资源,整合学院各方面的优势,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取得两个效益的丰收。其实这种以项目方式协议合作的尝试在很多院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2006年,江苏省戏剧学校与上海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张东平文化艺术工作室协议合作童话剧《丑小鸭》的演出。在此次合作中,上海往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资金和市场运作,张东平文化艺术工作室负责剧本创作设计和导演,学校派出面临毕业实习的影话班学生参加演出,专业教师担任执行导演。三家单位通过童话剧《丑小鸭》这一艺术作品的创作演出,在合作中实现了共赢的局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与多家院团合作,创作了河北梆子《孟姜女》,一年中演出50余场,票房100多万元,这种符合新形势下艺术市场运作的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艺术职业院校所采纳。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为了打造学校品牌,进一步做好《一把酸枣》的推广和演出工作,还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传世中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专门成立了华晋舞蹈团,用以作为连接学校教学与舞剧演出的一块“试验田”。《一把酸枣》除了在国内进行各种商演以外,还走进了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通过这种成功的市场运作模式,不仅为学校艺术实践提供了平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空间,而且其灵活的用人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院团的运作效率。舞剧团的演员和舞美人员同时是学院各系的学生,创作和排导教师以及演职人员同时也是学院各系、各部门的教师,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以不断补充舞剧团,剧团的实践演出又促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机制。

(三)“学演结合”的高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构建

如上文所说,高职艺术院校在“学演结合”的构建上存在着许多不足,针对这种不足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应对方式:①在艺术人才培养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目标的培养,同时巩固专业艺术素养,将目标融入职业培养当中。②在内容方面,结合目标培养的具体化处理,将艺术实践作为项目实施的驱动力,对教学各方面做出具体调整,使其在实践性方面的功能大大增加。③从保障体系来说,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它应该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和学习保障,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大力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十分必要,同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从跟方面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④从管理体系来说,在以实践为主体的高职艺术教育中,建立与之配套的合理的组织系统,并不断构建学生的专业能力测评体系,最终建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