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体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体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技工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53-01
一、 技工院校教育背景
发展技工院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各行业的发展服务,为当地就业服务。总体来说我国当前对技工院校教育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技工院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也在不断提高。影响技工院校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有生源因素、资本因素、资源因素、劳动力市场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因素。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技工院校教育的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技工院校要发展必须考虑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衡量技工院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问题。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技工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决定着技工院校的发展层次和规模,同时也决定着技工院校的教学内容。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在多方面使劳动力市场和技工院校职业教育形成良好衔接,对技工院校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考虑,对不同专业和学科单独制定不同教学计划与大纲,制定各专业和学科的教学目标,再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方向,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通常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一起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对技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教育应以服务就业为导向,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鉴于此,一体化教学对于技工院校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传统意义上来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作为技工职业教育者,我们应该常思考如何利用理论教育来指导实践教育,又该如何把理论教育落实到我们的实践教育过程当中。在传统技工职业教育中,虽然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安排有实习操作等课程,但实际操作部分仅仅起到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辅作用,并不能体现出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技工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知识讲授是以操作为主,学生最终是要为企业服务,所以我们培养学生要面对企业,面对一线生产工艺。在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错位和脱节主要是由于教学机制不完善造成的。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这有利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学要从理论知识的传授向实际操作能力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的创新型转变。
(2)有利于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在一体化教学中,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适应技工院校教育的发展和根本任务,逐步培养出一支观念新、创新意识强,有较高教学水平和高技能的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二是既具有能进行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进行实操指导的能力,既能进行科学研究又能进行课程开发。所以,技工院校教育应特别重视一体化教学教师的培养,通过一体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强继续教育,使教师及时掌握前沿性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技工职业教育的需要。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体化教学模式可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善,来促进技工院校教育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学校建立起科学可行的检查和评估制度,掌握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和信息,从而达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和评估的目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评价一体化教学要注重各个学习环节的评价、注重每个阶段结果的评价、注重总体结果的评价、注重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注重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注重企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注重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的评价。通过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让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有利于技工职业教育学校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对于技工院校来讲,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各方面,同时还主要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个性的最大化。一体化教学的推进,有利于技工院校教育创新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优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沟通机制,对于充分实现技工职业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技工院校教育应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研究如何通过一体化教学加强相关建设,提升技工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能力。实施一体化教学既是技工院校教育更好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也是技工院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2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大力提倡刻苦锻炼、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并且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加以强化,直至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以偏概全。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性地看待比赛中的进攻与防守、得与失、胜与败,使学生形成健康、豁达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同时,还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体育比赛中所养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容不迫、冷静客观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2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够教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教给学生教学的方法,因为高校的体育教育是以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为职责的,从而实现由一名普通的学生向体育教学工作者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其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变成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特点是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常常能够使学生在喜悦和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并且得到一定的锻炼,在体育活动中渐渐转变学生的负面思想,不断加入正能量,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得到切实的提高,教师就要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在教学中把学生们带出环境相对狭隘的学校,把学生带到环境相对广阔的社会实际中,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相关体育活动,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吹风沐雨、经受实践锻炼。只有这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此外,教师不能脱离体育教育特点开展教育活动,要使学生在欢乐中接受教育,进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作为学生一方面要自觉接受类似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还应该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种活动,从而掌握类似教育活动的方法,最终学以致用,成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为今后成为体教工作者做好准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而且还能提高文化素养。体育活动还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美育的重要手段,他能够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提升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克服不良的陋习,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校的体育教育应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美育因素,使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有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有说脏话的不良习惯,甚至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一种习惯,难以克服。这时,适时适当利用体育教育的特殊作用,往往可以取得料想以外的效果。当前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举办有针对性的体育比赛活动,通过体育教育活动的特殊功能,帮助学生们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为高校塑造良好的氛围。
4结论
篇3
1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的根源
1.1受封建“官本位”和“人治”思想的长期束缚
长期封建的中国是“人治”大于“法治”的“人治”社会,人们的“法治”思想观念非常淡薄,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官本位”和人治思想。人们对通过“打官司”等正当地维护自己权利的途径避而远之,不能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来维护个人的权利。这主要由于我国缺乏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权利意识的基本条件不具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正逐渐被唤醒,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自觉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目前广大群众的权利意识个体之间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还普遍存在淡薄的现象,不能正确了解自己的权利有哪些及怎么维护权利,当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还远远落后于当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求,制约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加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当前公民权利意识缺乏理性,偏重个人权利的实现
近几年来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认知程度还不完全适应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制、治理能力的综合要求。部分公民即使已经充分认识到所拥有对应的公民权利,却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观念,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履行义务是为了更好地行使其权利,从而缺乏实现公民权利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对公民权利的理性认识。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对应关系的理性认识,缺乏实现公民权利的理性认识,对履行公民义务是为了更好地行使权利的认知缺乏充分认识。二是忽视他人的合法权利,过度强调自身权利。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基于自身和他人权利的认知,不但要保障自身权利的实现,而且也必须充分认可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履行自身的权利前提以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基础。三是信任传统的上访行动而不相信法律的公正。虽然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完全确立,但计划经济的遗留毒害仍然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公民缺乏对法律公正的必要尊重与信仰,还只相信通过政府的权力集中方式解决行使公民权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公民权利受到侵犯时,还是习惯于通过的方式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怀疑法院执法的客观公正。
2新时期继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的继续教育被看作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同时又能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学校看重的是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以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对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误区,认为可有可无,在教学课程中虽设置了相关的课程,主要还是以说教为主,学习内容和形式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缺乏联系实际和创新,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对于自觉学习的兴趣不高,目的只是疲于应付相应的考试。
3当前继续教育中学员群体的特征
3.1学生来源广泛,个体差异大
随着继续教育的飞速发展,在高校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生源来源广泛,有的是普通高考落榜生、职业中专生、高职院校的专科生和在职职工,有的是社会青年,学生构成复杂,年龄相差大,背景不同,社会阅历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不尽相同,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层次有高低,同时对公民权利的认知概念模糊、观念淡薄。
3.2文化基础弱,学习自治力弱
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由于前期学习习惯和环境的影响,原有的文化底子薄,现有的学习劲头易松懈。同时大多数学生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因此在他们的思想上更多的是关注自身利益,功利色彩浓厚,缺乏集体主体意识。
3.3各种继续教育学员群体所受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继续教育学员的来源广泛且各自的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对待问题的出发点和深度也有较大的差别,同时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动机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缺乏目标和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不到位。有的学生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想提升学历文凭,但不想刻苦认真学习,只想混一混以应付考试,希望通过提升的学历文凭找个舒适的工作或保住现有的工作,在理想上没有“远大抱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更多的是追求自我利益,过分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追求个人价值。(2)知行不一致,纪律规范意识薄弱。有些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有脱节,甚至有的人缺乏做人的基本认知,随意损害公共财物,行为粗野,缺乏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语言粗俗,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组织纪律观念更是淡薄,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无故旷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把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带到了学校。
4新时期借助继续教育平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个体主体意识的认知,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的生成;增强了经济效益理念,却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的生成;还造成一些领域道德缺失、诚信欠缺、假冒伪劣、诈骗活动的滋生蔓延,这些给人们的道德认知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当今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这种负面的影响随之有着加快和蔓延之势,迫使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面对更多复杂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近年来,相当一部分人对发展继续教育事业存有模糊的观念,如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继续教育则是学校的创收渠道,这种观念极度影响了当前继续教育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因此,要彻底清除任何对继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轻视和偏见的不利因素,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思想观念。继续教育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领地加强对学员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对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
5借助继续教育平台有效实施加强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继续教育对象来源广泛,由社会的各个阶层组成,因此这就要求在对教育对象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实施公民权利意识教育行之有效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1)在继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把对继续教育学员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从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相应的整合,尤其是在“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实现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这一基本教学目标,把公民权利意识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充实于教学内容中,让学员先从如何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进而再有机地渗透相关的深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又使二者在教育效果上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2)在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方式上,必须创建相应的开放式社会教育体系。积极组织继续教育学员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建立可行性的、经常性的学员社会参与机制。这种教育方式可以确保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从而很好地体验良好的社会民主生活。目前缺乏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参与活动,而这样就造成了学员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具有盲目性和随机性。所以,作为高校继续教育部门,要积极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结合继续教育群体的特点,通过学校与社会共同合作的渠道,为学员提供切实有效的活动规划,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任和责任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公民权利意识。
(3)借用学校网络资源,探索继续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寻求学生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利用学校网站构建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版块,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同时利用此阵地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网站中建立讨论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实际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权利加以讨论和分析,从而增强和提升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群体中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继续教育平台上探讨各种行之有效的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途径,使广大继续教育群体普遍提升公民权利意识,使大家从内心产生对依法治国的认同和信仰。只有从广度和深度切实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宪法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障,现代化的法治社会才能实现,从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作者:郭九红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顾成敏.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辛世俊.公民权利意识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篇4
一、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注意设计与生活相关的任务,能学以致用的任务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生活相关的任务型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Go for it 》 starter Unit 5 What color is it ? 这个单元时,笔者围绕这个单元“确认颜色”的话题,首先介绍班内的一个小组成员们穿着的不同颜色的衣服及使用的不同颜色的文具,然后点一名悟性强的学生站起来示范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What color is her jacket /bag /pen ? ” 即通过表演给全体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语言材料,为后边的活动任务做好铺垫。同时给学生布置本单元要完成的几个活动。(多媒体展示)
Task 1:Find out how many letters there are and what color they are in the show .
Task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picture 1 and picture 2.
Task 3:Play a guessing game .
笔者在指引学生完成第一个任务的时候,实行了限时抢答法,学生利用浅显的语言材料“This is letter Q. It’s blue....”各小组成员争相竞答,达到了教思结合,以数激趣的目的。在完成第二个活动任务的时候,大屏幕展示两幅非常相似的卧室的照片,让学生对话回答两幅画的不同点。所用的句型主要有 “What color is the desk ? It’s yellow . /In picture 1,the phone is green./ In picture 2, the phone is orange . ”学生通过观察、概括、讨论等思维活动,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 第三个活动是学生十分喜欢的竞猜活动,它体现了猜思结合,以猜激趣的目的。整个课堂活动节奏快。学生完成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运用内部语言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这样一些贴近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的活动若能持之以恒,能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兴趣和能力。
另外,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设法使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满足学生在将来社会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Go for it 》 七年级 Unit 3 This is my sister 时,笔者围绕“介绍家庭成员”的话题,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任务:
Task 1: Introduce your family people .完成任务所需句型(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2) Who are they ?
Task 2 : Identify people about your friends or partners’ family .完成此任务所需要句型: (1)Is he /she your?(Yes, he is . /No, he isn’t . ) (2) What’s her /his name ? (3) Who is he / she ? (4)How do you spell it ?
Task 3: Learn to write a letter and introduce your family to your pen pal. 完成任务所添加的新词汇有: nephew ,mother-in-law,father-in-law, granddaughter ,grandson .这三个活动的设计是层层递进,互为依存的。通过本节课这些任务的完成,实际上,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依据教学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在笔者刚开始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时,但是绝大数老师觉得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筋疲力尽,有的时候还完不成教学任务。笔者通过思考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摆脱“一天一课”式的五步教学法的模式。根据语言的“输入—输出”规律,我同本组成员共同探讨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安全性”调整。
1. 单元之间的调整:单元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识特点,对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例如 :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相关的内容就大胆加以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建构知识体系。我在使用《 Go for it 》七年级教材当中,在贯穿“一般现在时”时,把单元学习的顺序调整为: Unit 5,6,9,8,11,12。重新调整后的教学顺序激活了学生认识的兴奋点,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从而巩固加深了对 “一般现在时”语法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 单元内的调整:单元内的调整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逻辑顺序,结合本班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的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少时性和高效性。
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 学院教育 课题 改革
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急剧变化,学院美术教育因为在教学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一些原因与当代艺术严重脱节,甚至抵制对当代艺术的教学。学生大多只能零星地接收当代艺术的信息,很难对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一个相对系统客观的认识。潘天寿先生说过:“绘画是意识形态的东西,艺术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反映。因此,艺术性和思想性缺一不可。然而,社会的进步无止境,技术与思想的进步同样无止境,必须推陈出新、天天进步,方不可做背时人,为时代所淘汰。”从历史看,当代艺术是整个艺术史长链中的一个环节,它既联系过去,又展望未来,每一位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都不可能脱离这个环节。作为当代的艺术教育者,要敢于面对而不是逃避现实,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要参与到时代的进程之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每一个个体在努力彰显自己价值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有义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世界观,表达对今天社会的思考、理解和看法。学院美术教育面临着如何在学校经典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的课题。我们的美术教育主要内容是把艺术当作审美对象为主的人文学科的教育,而当代艺术在图像文化的大潮中更是一门社会学科。美术教育不能对这种变化视而不见,应该在努力适应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使学院美术教育能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一、学院美术教育与当代艺术课题教学现状
因为高等院校的扩招和艺术专业的大面积建设,中国的美术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学生因为文化成绩较差的原因在高二、三时选择美术专业,几个月的专业训练即可考取各院校的美术专业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技能和就业压力之下的职业构想下降。二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老化,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当代艺术课程,仅有的美术史论课程也只讲授到19世纪末期,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有一种重技术、轻创新,只用“形准不准”和“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惟一的衡量标准。对今天的时代与社会视而不见,热衷于复制和模仿过去时代的东西,只承认和接受有定论的、已进入美术史和博物馆的东西。三是部分教师知识老化,与新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许多教师满足于对形式、技巧的研究,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不能满足社会进步对艺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四年,是人的一生中难得的学习文化知识、养成文化使命、感受精神熏陶、建构内心世界的时光。但技能化、实用主义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塑造,当代艺术中对人文的关注、思维的解放的缺失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教学的改革
我们的教学改革,应当结合中国国情和已有的良好基础,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重视基本功训练、重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应适当引入当代艺术的“观念”教学,使在校生的学习与时展和艺术发展不致脱节。当代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在呈现方式上做文章,而是要求艺术家在观念深处做出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把绘画当作表达思想观念的媒介,而不是仅当作审美对象。当代美术教育也要由过去的人文审美教育改变为思维的、观念的教育,教学关心的不是具体做什么作品,而是尽可能的建立起一个思维的系统。教学中关心既定艺术之外的艺术可能性,强调艺术的整体观念,强调艺术的制作与绘画性同步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更树立了学生投身艺术和艺术教育职业的自信。将艺术现场转换为一个社会现场,学生的参考书也队人文审美学科扩大到社会理论,延展了学生人文知识的思考与学习。当代艺术对当下人文的关注、对艺术媒材的拓展也可以作为美术高等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工作室制建设也应是艺术教育改革的重心。加大工作室在教学观念、课程设置、选择教师等方面的自,把教室变成各种工作与实习制作场地,分成不同类别进行实验式教学。可以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艺术风格的角度设立工作室,既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色和优势,又不能限制学生的个性与天赋。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1、信息交流。使学生始终处在文化前沿。除正常教学外,扩展教学形式,加大师生讨论,加强对当代信息技术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可聘请校外艺术家举办讲座,开设阶段课程,也可给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2、实验空间。在画种界限模糊、不断融合的背景之下,不以画种划分工作室。在工作室的学习以创造性的培养为主,支持新媒介、材质的应用。培养学生发现社会问题以及对问题的判断能力,3、激发创造展示欲。建立展示机制和评选机制,可引入“双年展”模式,由教师或工作室按主题提名参展者,4、掌握比较系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知识。除原有美术史论课程外开设当代艺术史、美术批评等课程。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篇6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 必要性 方案设计
【中国分类法】G71
1、职业教育的特点体现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培养技能型或者高机能型人才。中职校侧重于技能能型人才,高职校侧重于高级技能型人才,两者都要培养技能人才,谈到技能就离不开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岗位任务是紧密联系的,实际上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在培养满足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任务的人才。这样就要求职业教育与实际岗位任务要紧密相连.
2、情境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岗位任务如何与理论知识点相联系呢,首先要分析岗位任务及任务需求,再分析每一项任务需要哪些知识点来支撑,实现岗位任务向学习领域转化;那么有了与岗位任务相对应的知识点之后,如何才能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这就需要有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个手段和方法必须能使理论知识点与任务联系,既预教于任务当中,这就是情景教学,在教学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要将其设计在一个工作情景当中,才能避免枯燥的理论知识点的讲授,尽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同济大学姜大源老师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研究中,认为学习情景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它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或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因此,学习情景应该是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学习环境和各种活动。学习情景,应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并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 它具有两个特征:
(1)学习情景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教学的具体情景的认知逻辑、情感、行为、社会和发展历程等方面背景的综合体,具有文化属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对意见建构的重要作用。它指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其运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实际意义。
(2)学习情景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背景,它能够引起学生某种积极的情感反应。行动导向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学习情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融入其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强调合作和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使学生自觉、自动地建构知识。
可以看到,创设、呈现学习情景,是在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出有利于学生认知、建构知识的场景、情境,使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下进行生活、社会实践,从而提高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完成学习领域的能力目标。它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情景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学习领域要通过学习情境开发。这些情景是一个学习领域框架内的最小主题单元。这些单元面向职业,促进整体的和自我决策的学习过程的能力发展,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学习情景应作为完整行为过程来处理,按照“六步法”来完成,即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
笔者根据德国培训学习所得,探索开发了一个汽修专业学习情景案例,即“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学习情景开发”,结合此案例来探讨“学习情景”的设计会更具体、清晰。
《学习情景: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
计划安排:第2学年/参考学时:12课时
目标:
学生能通过提供的资料及查询网络或平台,查找出蓄电池相关的知识,基本掌握汽车用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工作方法。能够分析部件和部件组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检查可能故障对系统功能造成的影响。能进行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与协作。
教学情境需要的设备:
实训室(实车、蓄电池)、相关资料查询网络平台、黑板和粉笔、信息页、投影仪…
教学情境设计:
1客户报修:车主反映其所用车辆蓄电池必须重复充电。
2信息收集:
2.1客户接待、沟通问诊,填写派工单。
2.2可能原因:蓄电池到使用寿命;发动机充电不足;因用电器损坏造成蓄电池放电。
2.3带着问题、任务收集“蓄电池知识”:(从所提供的资料、查询网络中获得)
2.3.1何谓蓄电池?
2.3.2汽车用蓄电池有几种类型?
2.3.3蓄电池的功用有哪些?
2.3.4何谓蓄电池容量?单位?
2.3.5使用蓄电池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说明?
2.3.6如何使用充电器为蓄电池充电?
2.3.7汽车使用中蓄电池常见故障有哪些?如何诊断和排除蓄电池故障?
3计划、决策:
对学生进行分组,5人一组,明确组长,以小组形式进行任务教学法。对汽车故障现象分析,结合所收集信息,对解决、排除故障任务做出计划、决策。
4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一个团队,根据任务和计划,进行实施。
任务一:查看车辆上的蓄电池,确认其种类。并收集资料分析蓄电池的种类
任务二:收集资料写出蓄电池的结构和型号表示:
任务三: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任务四:使用蓄电池时必须遵守哪些安全说明
任务五:蓄电池的充电方法及密度计的观察(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任务六:蓄电池的维护内容:
任务七:蓄电池的检测方法(收集资料完成自我学习):
5检查:
5.1监控汽车蓄电池组件检查与维护作业过程中的操作,并及时提出正确的改进意见。
5.2指出学生在合作、方法等的不足,并提出合理意见。
5.3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评估:
6.1小组成果展示:
各小组展示本组成果,各组分享、提问、讨论。
6.2学生互评、自评:
互评:可采用小组间评价,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
自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自评,也可通过完成“自我评估问卷、试卷”。
6.3教师评价:
教师在各行为阶段中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并给予评价。
篇7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体系中,交通运输是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杠杆作用,必须优先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交通运输仍然受到“瓶颈”制约,比如总体运输能力长期不足,限制型运输状况比较严重;另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产业链涉及到钢铁、水泥、建筑、机械、电力、信息、计算机、精密仪器等许多相关产业,其投资拉动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作为与经济发展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重点行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振兴不可或缺的产业。
其次,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主要体现在基础作用和动力作用两个方面: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交通运输的自身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到动力作用。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两者的互动,使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不出现或少出现的权宜之计还是要超前发展交通运输。因此,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交通先行”是基本保障条件。
第三,交通运输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各种运输方式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这个系统自身是在不断发展、不断优化的。另一方面,这一系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是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部分要充分体现出来,就交通运输系统而言,就是尽可能将用于满足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部分要适度超前考虑。就武汉城市圈而言,区域内交通运输系统的更新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整个区域内的交通运输状况,因为区域交通运输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专业化协作的手段,也是区域内部、区域间商品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其运输线路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中心的吸引范围,并且影响着区域的界限。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的发达程度与区域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二、武汉城市圈的交通现状
武汉城市圈以公路交通网络为主,已基本形成铁、公、水、空综合运输体系:武汉城市圈公路交通系统是以武汉为中心向周边8个城市的发散,将建成“一环十三射四联线”的公路主骨架网,包括以武汉为中心枢纽、由环城市圈快速路和13条呈放射状的高速公路与快速路。目前区域内以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干线公路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圈已建成公路里程35739.3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61.6公里/百平方公里。但9个城市之间远未形成互为连通的交通网。在城市圈建设中,将着力打造大交通格局,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信息四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武汉大交通网络。
良好的水运天然条件,使得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航运中心,拥有长江、汉江两条黄金水道。武汉新港的建设将使武汉城市圈港航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目前区域内共有铁路5条,开通到京、穗、沪快速客运通道,在建的城际铁路是中部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天河机场是国际4E机场,是全国六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有150余条航线,日均航班达l30次,可以通达60个城市,年吞吐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
截至2010年,武汉对外交通量将大幅度增长,铁路、公路、航空的客运量将分别增长34%、33%和50%,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的货运量将分别增长13%、29%、89%和67%,从武汉市和武汉城市圈的交通状况分析,要推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必须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
三、交通运输体系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作用
城市交通的便捷程度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关系相当密切。
作为华中地区经济的中心,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对华中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物质流和非物质流的形式实现的,而庞大物质流的载体便是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系统是区域交通运输体系的组成部分,更是产业投资者在投资前期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它将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预期效益。一个城市具备了基本的投资硬环境,加上其他条件的配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就有了活力。
作为城际间重要联系纽带的交通,尤其是公路交通,是城市经济圈建设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其中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污染少、准点的优势作为交通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将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武汉城市圈的多轨道交通体系主要包括:直达客运专线——武汉周围将形成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和京广客运专线的贯通南北,武九铁路、汉丹铁路和沪汉蓉客运通道以承启西东的路网体系;城际铁路客运线——改造和利用现有的铁路资源,开行至孝感、随州、襄樊、荆门、宜昌、鄂州、黄石、成宁和麻城的城际铁路;其次是新建武潜线开行至仙桃、潜江的城际列车;市郊铁路线——主要服务范围为武汉市区,包括阳逻、北湖、纸坊、金口、常福、蔡甸、宋家岗等7座新城在内;城市轨道交通线——由7条线路组成为主城区提供快速、便捷的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如此,将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由点到点、由点到线、由点到面的交通网络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成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带动房地产升值、催生经济商圈。轨道沿线企业和居民的可达性将大幅度提高,沿线土地和房产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房地产升值。以地铁2号线来说,中山大道、解放大道、中南、街道口等商圈将联接,新的光谷商圈将形成。
除了直接的地产效益外,旅游业也受益匪浅。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分为三级市场,城市圈范围内的3100万人口,特别是武汉城区的400多万人,可发展近距离的旅游,属于武汉城市圈旅游的核心一级市场;其次,以武汉为中心的300km范围、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直接覆盖的人口达到6000多万,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的二级客源市场;第三,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也逐年递增,可努力将游客的目的地扩展到城市圈范围,延长游客在武汉的停留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武汉旅游的客源市场是城市圈旅游应该挖掘的第三级客源市场。
通过对城市圈内的旅游业资源整合,在孝感、黄冈设立红色文化教育旅游区;在武汉、黄冈、黄石、鄂州、洪湖规划大武汉都市旅游核心区;在天门、潜江、仙桃设江汉平原旅游区;在黄冈设大别山生态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区;在咸宁规划咸宁旅游核心区、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区、九宫山生态旅游区。从而促进城市圈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投入可以带来社会效益5~8倍的产出。2010年以前,武汉市将投资近220亿元,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1期、4号线1期。仅此投资可产生GDP578.6亿元,提供186.252万个就业岗位,对促进内需、直接拉动武汉市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成,将带来坏境附加效益。首先是节约能源。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绿色交通”,具有公共汽车难以比拟的节能特性。据测算,每一单位运输量能源消耗量,轨道交通系统仅为公共汽车的3/5、私人用车的1/6。其次是降低环境污染。轨道交通以电力作为动力,是一种清洁的运输方式,其噪声和空气污染仅为地面道路交通的6%~10%。根据武汉市轨道交通建设远景规划,2020年轨道交通可承担全市35%~40%的公共交通客运量,可少排放有害气306万kg;到2050全面建成时,轨道网络可承担全市公交客运总量的一半,网络覆盖面将达68%,其中,中心城区可达到85%,相当于可少排放有害气体726万kg。
综上所述,交通运输体系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它将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旅游业、房地产甚至是GDP的发展和提升,城市乃至区域经济都将健康且有效增长。
篇8
【关键词】艺体教育专业 创造性思维 必要性 方法
舞蹈是当今时代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许多基本功扎实的人可以十分优秀甚至完美的学习舞蹈,表演舞蹈,却不能自己独立的创造编排出一套全新的舞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缺乏。归根结底,舞蹈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只有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的做一名好的舞者。由此可见,对艺体教育专业的学生,不能仅仅教会他们如何跳舞,更要从创造性入手,使之能够掌握独立舞蹈、独立表演的能力。本文将从创造性思维对舞者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深入到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培养艺体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由于每个人的舞蹈天赋、成长环境、思想、性格、对舞蹈内涵的理解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创造性都是不一样的。创造性思维在舞蹈艺术中,体现在对已有的作品,在自己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加工升华成另一个全新的作品,或者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入从生活或别处得到的灵感,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新舞蹈作品。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进行不同的再创作,从而得到不同的舞蹈作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就体现于此。舞蹈是一门艺术,不断的创作新作品是让艺术得以发扬的保障,因此,创造性思维对艺体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吴晓邦老师,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先行者,也肯定了创造性思维对舞蹈艺术的重要性。她认为,艺体教育不能仅仅是机械化的身体重复训练,不能只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技术上,不能用死板的科班教学方法,而是要进行心灵的教育,要让学生的身体动作跟着心走。也就是说,在艺体教育中我们应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舞蹈的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的适应这个行业,对学生今后的舞蹈职业发展更有利。由于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学生对舞蹈的创造水平也会成为他们就业发展的显著优势。由此可见,创造性思维在高校艺体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水平上升。
二、高校艺体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1.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培养和发展创造性的思维不能缺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点是要拥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成为基础的条件,学生的人格应该被得到尊重,教师在学生做的好的方面及时给予表扬和激励,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那种只是体现教师权威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体现平等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才是应该存在的形式。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且自主的环境里学习,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但是教师必须认识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它们对于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教师应该具有一颗博爱的心,充分给每个学生发挥的空间,即使学生的看法是存在问题的,也不要过于及时的提出否定的意见,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创新,去勇于表现自我,勇于发表有个性的见解,养成一种良好的探究习惯,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学生可以大胆开拓新思路,激起更大的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不是只是一种单纯的接受教师在讲台上灌输知识的容器,假如教师只是一味的凭着自己的想法教授知识,则做不到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学生很可能融入不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将被动接受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摄取知识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开发了智力,这样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艺体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强制性。艺体教育过程,在大家印象中的就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学习模式,所以教师需启发学生要有自己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激起了问题意识,及时提问,敢于创造,力争做一个具有创造性和独立人格的舞蹈人才。
3.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独创性、灵活性以及流畅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三大主要特点。流畅性是灵活性的基础,因此做到流畅是舞蹈学生的基本条件。具备了灵活性,才可以表现出独创性,而流畅和灵活都是为了独创打基础,独创性是最终的表现形式和最终的目的。三者是相互制约并且相互作用的,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既要具备流畅的创造性,也不能缺少灵活的创造性,这二者为独创的创造性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艺体教育过程中,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就必须将三个特点结合,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加强舞蹈艺术实践教学
在现代的艺体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其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是实现学生成为一名优秀舞蹈人才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在长期以来的艺体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舞蹈训练来实现学生在课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会借助于这样的形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际表现能力的提高。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在艺术领域之中,其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的需求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如若仅仅是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方式来开展相关的艺术创造将会使得艺术的表现能力大打折扣,由此可以看出在艺术领域中,对于创造力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需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舞蹈的教学应当注重于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挖掘而不是一味地对学生对固有的舞蹈形式进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使得学生在舞蹈艺术的表现中,难以突出自我,进而丧失其独立的艺术灵魂。就舞蹈艺术的正确培养方式来讲,应当是在适当的实践之中来引导学生对于舞蹈进行理解与开展创造,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创造性得以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提出模仿训练的要求,但也要求学生要发散自己的思维,将练习实际进行拓展。就舞蹈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与示范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鼓动学生参与到课程中的实践表现中来,对于舞蹈练习的开展应该注重于对其计划性与目的性的体现,从而给予学生更好地练习与发展环境。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高校学生的艺体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创造性的培养是其课程实践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在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舞蹈技能、表演形式、表演风格、表演技巧、舞蹈作品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为其技能与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在对舞蹈专业知识的教导过程中,舞蹈教师需要做到毫无保留,同时,对于学生的疑问之处做到及时地解答,实现学生能够在其发展的黄金阶段,能够将自己的知识、技能、艺术素养进行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学校应当加强对自身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发展,实现对学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进而推动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清.加大中职艺体教育力度,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3,(9):19-20
[2]耿生旺.艺体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有效助推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1):1639
篇9
关键词: 师范生;拜师学艺;意义;问题 ;建议
一、拜师学艺及其意义
(1)拜师学艺
师范生拜师学艺是指师范生通过高等教育学校有关机构的组织,在有关名师所在中小学学校的支持下,拜当地中小学名师为指导老师,结对与名师进行学习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活动。拜师学艺一般是师范生利用自己课余时间,进入中小学学校去近距离的接触真实的上课场景,在课上观摩名师的教态、教学语言、教学过程并加以学习的过程。拜师学艺一般是从本科大三开始,持续一年时间,和学科教学学习和教育见习同步进行,为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2) 拜师学艺的意义
拜师学艺是师范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范生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首要环节。
1. 通过拜师学艺,能够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清晰的知道,虽然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教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中小学的教学过程,然而由于中小学的课堂是具有非预测性,不确定性的一种实际教学活动,而学科教学论是固定的,基本不变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科教学论和中小学实际教学又存在很大的不同,拜师学艺能够很好的去联系二者,让师范生在实践的教学环境中联系理论的知识。
2. 通过拜师学艺,能够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拜师学艺虽然是以观察学习、听课为主,但大量的听课和观摩是保证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通过听大量的课,归纳课上会出现的大部分教学状况,并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加以内化、学习,为以后实际教学时应对课堂状况奠定基础。
3. 通过拜师学艺,能够为教育见习打下基础。在文献[2]中明确的指出,在教育见习中,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具体任务,他们更多的是作为盲目式的参观者.师范生在拜师学艺之后进行见习能够使师范生对于见习的目的与任务更加清晰,对于见习更加得心应手。
二、拜师学艺存在的问题
(1) 未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拜师学艺活动不仅是去听取教学知识,更多的是要观摩名师的一些优秀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过程并加以内化。个别的师范生未做好准备工作便去听课,会使得在听课的过程中对于名师所讲解的教学知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无法兼顾观摩名师的优秀教学行为。
(2)拜师而不学艺
1. 师范生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是成为一个新教师在职前的一个普通环节.因此他们将拜师学艺的活动例行公事化,每星期抽取半天的时间听课,但是并没有仔细的观摩名师的教学过程,没有深入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2. 没有明白拜师学艺的目的及其具体的任务。有些师范生不明白拜师学艺要做什么,该干什么.他们更多的以为只是听听课,提前感受下真实课堂的情景.这时候他们就变为了盲目式的参观者,甚至还置身于教学情景当中,不自觉得进入了学生的角色,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上。
(3)单向、单调的信息传递
1 .拜师学艺形式过于注重生听师讲。拜师学艺的活动属于学生学老师教的一个教学过程,但是活动的形式过于单一,一般是名师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在下面听课观摩。又由于时间短,一周只有半天的听课时间,因此师范生与老师的交流时间过少。单纯的听,没有很好的与名师进行交流使得拜师学艺的效果大打折扣。
2.简单的听课而没有深入的研究探讨。大部分师范生意识到了拜师学艺的重要性,他们也明白听课过程中的目的和具体的任务。然而他们更多的是局限于听课,没有主动的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与他们探讨教师技能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对于教学设计、教案的写法和它们的注意点,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过程的情景设计等等。
(4)未做好总结工作
大部分师范生在拜师学艺活动结束之后,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活动的总结以及活动中所学到的经验的归纳。总结是任何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内化知识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将知识内容很好的内化,而且也能为下一次的学习做好铺垫.缺少了总结工作的拜师学艺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拜师学艺的建议
(1) 师范生
1.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阅读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书籍,对于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心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于名师要上课的内容有大致的理解与掌握,并思考如果自己是老师,会如何设计情景引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2.认真、有思考的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认真的观摩名师的教态,教学用语,仔细揣摩名师的情景引入以及他的教学过程,并与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进行比较,思考他的优点并加以学习。
3.主动、积极的与指导老师交流.有效的交流沟通,不仅能够听取指导老师对于教学过程的一些意见,而且也能够让指导老师提出一些适合于锻炼你教学技能的相关方法。
4.及时的做好总结工作。在活动结束后,要及时的进行上课过程中学到的经验总结以及指导老师提出的相关建议的记录,并加以思考揣摩,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2) 指导老师
1.经常的给师范生上示范课,指导师范生听课、评课。由于听课贯穿了拜师学艺活动的全程,是教师必须要学会的技能。因此指导老师要在第一次听课时详细的教会师范生如何听课、评课。让师范生为后继的活动打好基础。
2.提供参加教研活动机会。教研活动是指针对教师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的教学研讨会。师范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些从未接触过的教师问题,为成为一位新老师做好基础准备。
3.经常性的指导师范生,给他们提出些相关意见。指导老师作为一位拥有了几十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自身的经验非常丰富,可以将自己教学经验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教授给师范生,让他们先提前引起关注,为将来的教师生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王叔新.试论师范生拜师学艺的意义[J].台州学院学报.2007(29):59-62.
[2]郭保中.改革教育见习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36):159-161.
[3]李宁萍. 关于改进教育见习的几点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4(1).111-113.
[4]丁宝善,教育见习漫谈 [J]. 温州师院学报, 1993, (3):32-34.
篇10
(一)强调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
儒学是关于人生的道德哲学,新儒学思想家们在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上特别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与人生观的确立。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以“意欲”为出发点揭示了东西文化差异。他提出西方化是“意欲向前”的而中国文化是“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的。不同的哲学观导致不同的教育观,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包含知、情两方面,西方人重视知,中国人重情志。他否定科学主义思潮,认为科学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能诉之于内,只有情志教育才能解决人自身的问题。“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包括固有智慧与后天的知识———只是生活之工具”[2]。同样,思想上由佛转儒的熊十力提出了体用不二的新“唯识论”体系。他认为,学问当分两途:曰科学,曰哲学。科学即客观事物的存在,称为量智;哲学即为本体,称为性智。他提出:“量智只能行于物质的宇宙而不可以实证本体。本体是要反求自得的,本体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吾人必须内部生活净化发展时,这个智才显发的。到了性智显发的时候,自然内外浑融。”[3]在《新唯识论》上、下篇中他进一步用心和镜来诠释他的思想。心为本体,镜则为“心所能到”的一切对象,心镜虽不可分割,但只有镜从属于心才能达到《中庸》中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张君劢对科学与人生观进行了对比,提出科学是客观的、理论的、分析的、因果规律的、相同的;而人生观是主观的、直觉的、综合的、自由意志的、单一的,所以“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绝非科学所能为力,唯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4]。他崇尚主观意志的自由,贬低科学,强调人生观的确立不能靠科学,只能直觉、自由意志为之。贺麟提出了道德的理想主义和理性主义统一的形而上学:“理想唯心论”,强调“道德”为本体而“精神”为主体;钱穆的“理气一体浑成”、“心性一体两分”的观点也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生观的确定都体现了新儒学思想家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民族文化的学习
民国中后期,西方文化的传入与的爆发对中国民族文化造成严重打击,新儒学思想家们纷纷提出复兴民族文化,认为中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根基。马一浮提倡国学,提出六艺赅摄于一切学术的文化观:“六艺者,即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两千余年来普遍承认一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赅摄诸学,诸学不能赅摄六艺。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以代表一切固有学术。”[5]他提出六艺统诸子、四部;六艺统西学;六艺统一心,广大精微、无所不至,不但能做到知识的统一,更能做到“知、仁、圣、义、中、和”等六德的统一。他认为,世界人类一切最后必归于六艺,提倡六艺并不只是为了国粹的保持,而是为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实现他的思想,马一浮创办了复兴书院,并提出教育内容上以“六艺”为核心。而张君劢积极推动民族文化的复兴,特别是儒学复兴,提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儒家哲学基本思想包括理智的自主、心的作用与思想、德性学说、宇宙的存在、现象与实体,而这也是中西古今共同讨论之学说,故坚持在儒学为本体的同时,吸取西方学说,才能彰显儒学在世界文化的地位。为了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他在广州创办“海学书院”、云南创办“民族文化书院”实践宋明讲学传统。他认为,民族文化的重塑关乎民族存亡“今后中华民族,其甘于随人俯仰,陵夷不知所极乎?抑奋然兴起以保其四千余年文化上独立之地位乎?此吾族生死存亡之问题,或者以为其事将随国际势力而解,而不知实视吾族心思才力所以集注者如何”[6]。方东美指出,自19世纪,中国受到西方列强强烈打击丧失了民族自信心,在教育上盲目追求他国文化而“忘本”。“我们没有独立的教育思想,更没有自己的教育政策;不只忘记了人内在伟的心灵,更不了解自己的艺术文化与哲学”[7]。他认为,在今日中华文化衰败的时候我们更要一心追求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才能迎来中国文化的复兴。除此之外,为了继承发展民族文化,在抗战期间熊十力创建了免仁书院,并重视历史教育与儒家经典的教育;1951年,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并于1953年建立新亚研究所,培养专门传统文化人才。新儒学思想家的实践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社会本位的教育观
在民国众多的新儒学思想家中,对教育最有建树的当属梁漱溟。他不但提出了要以孔颜的人生为青年解决人生为题,还提出了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他指出,教育的发展要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只有教育、社会相辅相成,才会两者皆有出路。“何谓教育的出路?凡一种教育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8]。他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并说明三点理由:一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分”,二是“教育宜放长于成年乃至终生”,三是“教育应尽其推进文化改造社会之功”[9]。此三条为社会本位教育系统设计必须遵循的要点,第一点强调了非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第二点强调了实施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第三点强调了教育不但能绵延文化而且能推进文化改革。基于此,梁漱溟不但提出了二十余条社会教育本位体统的原则,并将社会本位的教育观运用到乡村改造中,将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合二为一、共同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而梁漱溟所提出的社会本位的教育观并不是狭义的社会本位论,并不是要求教育满足社会的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梁漱溟所建立的社会本位的教育观最终落实点是在“人”上,体现了“建国居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儒家思想。
二、对当今成人教育教材的启示
(一)成人教育教材建设应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在刘向所著《说苑》中,“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忽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只化,德之盛也。’”[10]孔子认为,成人不但要知识全面,更要德行出众。而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教材建设却趋向于功利主义和科学理论至上。其主要表现如下:第一,在成人教育教材引进上,更偏向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的教材引进而忽视道德教育教材引进;第二,成人教育更重视个体专业和职业的指导而忽略学生人生观的引导。这样损害了成人教育的过程对人本身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失去了成人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科学技术重在教会成人成为某一类的人,具有目的性和短时性;人文教育重在指导成人如何成为“人”,具有全面性和终身性。成人教育教材的建设应该站在终身教育的角度上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在关注成人科学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文教育,在成人教育教材内容上重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把促进成人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成人教育教材建设的根本。
(二)成人教育教材内容应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首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代中国人。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面对各国文化冲击,如何继承、发展民族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11]所谓文化自觉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理性反思和认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然而如何继承、发展?正如前文梁漱溟先生所说,教育对文化有绵延和推进其改革的功能。由于成人的特殊性,成人教育教材在内容上更应体现民族文化的继承。这要求教材编制设计者在成人教育教材编写上首先要批判性地继承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族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入教材中;其次要积极发挥民族文化德育以及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最后教材的编写更应注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惟其如此,才能开发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成人教育教材。此外,地方成人教育教材还应纳入地方民族特色,一方面可以更加丰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可使成人教育教材更具地方性。
(三)成人教育教材内容必须满足于社会发展需要
由于成人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是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所以成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展成人教育建议书》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他们被他们所在的社会视作成人而发展他们的才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技术或就业资格,实现他们在个人充分发展和参与均衡而独立的社会、经济、文法发展两个方面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即成人教育不但要重视人自身的发展,更要强调人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政治变革、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等与成人教育息息相关,既影响制约着成人教育发展,也受成人教育的反馈。现阶段传统的成人教育教材愈发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