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升学历的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升学历的方式

篇1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中等生;学习能力

一、初中中等生的特点

1.中规中矩

大部分中等生在学校都是中规中矩型,有较强的学习自主性,严格规范个人行为,从不给老师添麻烦,老师安排的作业也都是按时完成,从不拖沓、犯懒,逐渐成为班级里同学比较信赖的群体。在班级里,这样的中等生占班级的绝大部分,是班级的主流群体。

2.身心健康、智力正常

中等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较健康,更确切的说是处于稳定状态,不太可能出现太特殊的情况。这部分群体并没有什么特长,爱好较少,性格上偏内向,不愿意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有部分学生甚至会胆怯、自卑。3.不自信,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中等生本来就没有什么特长,学习成绩中等,在学校很容易被老师忽视,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导致他们不自信,他们缺少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就算有机会也会因为这种不自信而抓不住机遇。

二、中等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活动。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提高教师教学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要。由于中等生群体较庞大,思维比优等生迟钝,很难达到老师想要的互动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中等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1.课堂提问

中等生被提问的次数极少,很难有机会被老师叫起来发言。教师在课堂上,为了把握进度,并达到教学的目的,往往会选择较优等生起来回答问题,而且倾向于把较难的问题留给优等生,简单的问题交给差等生,很少考虑到中等生。由于中等生人生较多,及时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中等生,仍然很难做到均等,平均下来中等生的被提问的次数很少。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个老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教学情境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很难把握好学生的提问情况。

2.表扬次数

由于中等生很少有被老师提问的机会,学生缺少表现自己学习能力的机会,自然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这只是中等生很少受到表扬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并不强,缺乏新点子和新创意,难以激发新思维,比较适合回答一般性的问题,并不能给老师带来惊喜的回答。教师考虑到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更乐于提问优等生,希望借助优等生的积极大胆和有难度的回答,来激发班里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效果。老师们也想通过向优等生提问环节暗示学生应该向优等生学习,激发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学习潜能。

3.参加课外活动中的地位

如果班级举办课外活动,通常情况下优等生比中等生更受欢迎,而且优等生的参与热情也高,因为他们的大胆、自信,勇于积极争取的性格,自然会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还有一小部分差等生,他们对于名利并不在乎,学习成绩也差,参与到竞争中如果失败了,他们并不会过于焦虑,一旦胜利了将会改变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态度。而作为班级大多数的中等生,他们一向顺其自然、不与人争抢的性格,很少主动参与活动,而且他们自身就缺乏自信,害怕承担失败的压力,使他们没有勇气争取机会展现自己。教师也很少关注他们,他们成绩平平,也没有什么特长,老师们对于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致也不高,所以中等生很少参与课外活动,老师也很少鼓励他们去参与。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升中等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1.更正对中等生的态度,教学行动从改变思想开始

历史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属于重要的副级科目,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所教科目的重要性,然后转变对中等生的态度,摒弃以往以成绩高低论英雄的观点,激发中等生的历史学习兴趣[5]。在课堂上,老师要针对中等生的历史学习水平,照顾到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水平的差异,所传输的知识点要在中等生的接受范围内,教学方法也要能够让中等生理解和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他们对历史学习的需求,也能达到教学的目的,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关爱,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大胆表露自己的见解,树立起他们对历史学科的信心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重视程度。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要他们改变对中等生的态度,然后从态度转移到日常的教学中,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模拟历史情景,鼓励中等生扮演历史角色

《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注重过程”这一理念,就是要鼓励教师多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过程,并感受和接纳历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课程体验深入到学生的知、情、意、行当中。首先,教师应当选择具有可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历史情景,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扮演历史角色,重点鼓励中等生参与其中的角色,还可以让中等生来扮演重要人物,提高中等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人物扮演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可以体现学生的智慧。以前有学者提出,知识并不是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体验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式多与中等生进行互动,建构中等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其他科目学习的积极性。

3.了解中等生对历史学习的需求

首先中等生是渴望被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学习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甚至谈不上需求,他们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去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老师们应该多去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转变教学方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激发出他们更深层次的学习需求。培养中等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并贯穿到其他科目的学习,这才是教学与学习的最好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远比成绩更重要,传授给中等生学习方法,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传授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作为学生和社会的一份子的责任,这才是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汪利兵.优等生和中等生高中物理问题表征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封光涛.在数学教学上对中等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D].延安大学,2013.

篇2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这节教材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目时,我是如下进行教学设计的:首先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吉林通化地区空气状况,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第48页“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目,然后做《走进地理世界》里对应的练习。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对空气质量好坏高低的标准这一知识点产生了一 种非常强烈的去了解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了积极主动地学习,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需求,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加强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倡导合作交流,相互学习。例如在学习 七年级上册地图知识后,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实际作图能力,我将七年级(5)班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在分组时充分注意到各种特长生的合理搭配,并要求各小组准备好绘图的必备工具,针对我校校园面积小的特点,要求各组在一个活动课里绘制一幅学校平面图。活动开始后,各小组都表现了极大的活动热情,进行了恰当的分工,测量、记录、换算、画图、复核,就这样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流,通过面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启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为了达到速度和质量的双层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异常着急急、兴奋,不仅流下了劳动的汗水,有的同学甚至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心灵之间进行了碰撞,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内的集体力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

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篇3

[内容摘要]小学生进入初中后会出现不适应,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很大关系,本文阐述了一些方法,如何让中学的教学方法适应新初一学生,与小学教学方法相衔接。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学英语衔接教学方法

目前,本地区农村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学科。使用的教材是译林出版社的《牛津小学英语》。在小学,学生学习最基本的英语知识,但到了初中以后,原以为有了基础的学生会教起來轻松,结果却并非如此。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不一样,导致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英语时,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这种不适应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初中教师不了解小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方法手段、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之间不能达成一种和谐与默契的话,小则会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大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如何让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应新初一学生,在小学和初中之间进行无缝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工作,首先要了解衔接工作的对象一一学生。我所处的农村中学流动人口较多,学生家长受教育的程度也千差万别,因此导致了有些学生在家长的督促辅导下英语基础较好,而另一些家长缺乏教育意识,孩子的英语基础不够理想。所以,初中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层次相差很大的学生。在接手新一届的初一学生后,我认为最迫切的任务是调查了解学生对小学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他们对常用句型的把握,单词的读音与拼写情况,及对部分语法的掌握情况。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才能针对这些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才能在教学内容、重点和目标上有一个与小学的衔接与补充。为此我列出如下调查内容:

①A-Z26个字母的认知情况(有部分民工家庭的孩子转学过来字母认不全);②名词的单复数及不可数名词;③第三人称单数的掌握情况;④常用句型;⑤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⑥音标和单词读音。

调查方法可以采用试卷形式,调查问卷形式或是课堂上的问答。调查之后我发现:字母认知尚可(有两名外地转入学生字母不会);名词加复数不够熟练;三单式使用情况差一些;常用句型基本上学生都会;但是单词读音发现有人用中文标注代替音标的情况。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我们便可以确定要衔接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重点了,也就是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地方。如此一来,对于学生的学,便构成了承前启后;便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要做到教学方法的无缝结合还要了解小学里的教学方法。小学英语重点是激发学生对手英语的学习兴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课堂重在灵活多样,多以游戏教学为主,小学生在玩耍中学会少量单词和一些生活对话及部分句型。老师还喜欢用奖励的办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寓教于乐。而到中学后,必须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学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系统性。虽然因为知识的增多使中学教学显得相对单一,但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的目标和小学是一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花费更多的精力,让课堂既要保持小学一贯的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也要能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知识,并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兴趣。

在这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设计游戏、竞赛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ei/ei闭音节中发/ae/时,可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单词,如:name,game,lake,bat’cat,bag,tap等,先领学生读,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字母a的读音规律。在学生找到规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解释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规律。同时讲解字母i,o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分别发/aI //eu和l//c/。让学生分组自己写单词类似bate。like,code等,不必在意单词是否存在,此处只需学生掌握发音规则。在规定70秒时间内,哪个组写得最多,而且不能重复。这是第一轮竞赛。第二轮竞赛是在投影上呈现学生写的这些单词,看哪一组读得又快又准确。最后评出获胜者于以评价。让学生在两轮竞赛中学习,紧张的同时又得到了锻炼,学会了发音规则。

还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前准备工作,这样他们会对这节课充满期待。比如在教Starter的Unit 6 Reading,Going aroundABC Park这一课时,在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帮老师做准备工作,根据reading内容用画笔在白纸上把ABC公园画出来,留着上课用。上课时,老师说。Today.we are going to visitABC park,Do you have a picture ofABC Park?这时学生会很踊跃地拿出他们课前准备的画,老师可以从中选出一张进行展示并评价。然后老师对着这张画提问以下问题:

①Is it a beautiful park?

②How many toilets are there?

③Where are the toilets?

④ls there a playground?

⑤Where is the lake?

由于学生对于他们自身创作的画兴趣浓厚,从而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来。然后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对他们自己的画进行讨论。也就是把刚才的内容再训练了一遍。在这节课最后,老师投影中出现一个空白的公园,以及旁边的湖,树,鸟,小船,洗手间等道具,问学生:

①Dowehaveaparkinourtown?

②Istherealakeinit?

③Where is the lake?

学生一边在想镇上的公园里各景物的位置,一遍用英文表达,复习本节课的介词短语。投影上的动画会在学生的描述下由老师移到相应位置(使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会很有成就感。

小学生升人初中后,教师不但要注意自身教学方法与小学教学方法的衔接,还要注意辅导学生,把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预习的习惯。我校近年来实行导学案,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有目的有导向的预习,培养他们上课记笔记的习惯,培养他们复习的习惯,养成他们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初中教学方法适应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尽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

总之,中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如能有机地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是有着关键意义的。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经常互相听课,互相探讨,互相研究,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智忠,浅谈新课程下英语教师的自主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2):2-4,

[Z]崔允漷.课堂观察之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3-1。,

篇4

关键词:历史;无用论;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历史的教学目的是在小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历史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自己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总结,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历史无用论”

一部分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无用,这正是历史知识缺乏的原因,自己知道得少,当然认为无用,读历史到底有没有用,从宏观上讲,读历史肯定是有用的,一个国家的国民,一个民族,如果都不知道自己的历史,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必定会走向灭亡。今天,我们特别提到的是“复兴”,这就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认识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改革开放30多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复兴”之路上,怎么才能走得更远。

二、中考历史分数比重小

历史在以前的中考中只占25分,现在提高到50分,但和语数外相比,分数比重仍偏小,部分同学认为与其花费精力学习历史,还不如多用时间在其他中考科目上,考试时可以多得分。

三、受历史教师影响

当前大多农村中学历史专业老师缺乏,让退下来的其他科任老师承担教学,大部分历史教师非历史专业教师,历史素养较差。另外缺乏吸引学生的历史素材的引用,课堂以讲授为主,学生上课不爱听,课余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学,造成历史知识掌握不够。

要提高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素质,尤其是历史学科素养,同时注意收集和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信息,不断转变历史教学理念,深

入钻研历史教材,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2.收集教学素材

平时注意收集历史素材,历史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教学也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历史科任老师要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建立自己的教学素材库,注意收集历史典故,以脍炙人口的说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历史史观。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导言“引”趣:精心设计课堂引入,好的引入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多媒体教学激趣:辅助教学设计,好的CAI课件通过图片、音效、动画、音像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

(3)辩论激趣法:充分利用一些历史知识让学生辩论、演讲等,这种方法在激趣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角色扮演激趣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不同历史人物,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分组任务激趣法:分组完成同一任务或不同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选出自己的组长,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的乐趣。

(6)知识竞赛激趣法:课堂上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设计知识竞赛,采用必答和抢答等方式进行,并对竞赛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体会到在竞争中的成功感。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 实际问题 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而物理模型教学法可以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模型方法在物理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个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物理模型的过程。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几乎都是借助于物理模型进行抽象概括而来的。可以说,不了解和不掌握物理模型的方法,就学不好物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反而受到压抑。现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紧紧抓住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特征,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建立正确鲜明的物理模型本身就是重要的物理内容之一,它与相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现象相依托,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有力的手段之一。同时了解物理模型的迁移和转化,对于物理逻辑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充分重视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教学法的作用。下面,我们就针对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模型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利用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我们如何区分这些知识对与我们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里就针对力学的中的几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模型进行比较。

学生通过比较,可以很清晰地区分这些相接近的概念间的差异,在解决问题中有了明确的方向,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利用重要物理模型提高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物理模型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及时总结并加以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重要模型加以分析和归纳。

下面我们来讨论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解决问题有重要帮助作用的柱体微元模型。学生从单个质点牛顿力学的学习,到连续介质(流体、电荷等)问题的求解过程中,研究的对象从一个质点跃迁到无数质点组成的连续介质,也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上升一个台阶,通过运用微元柱体这一物理模型可以突破这类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

1.质量柱体微元模型

对于速度为v定向流动的密度为ρ的连续流体,可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在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流体质量即为以vΔt为高、以S为底的柱体微元的质量。柱体微元质量表达式为:Δm=ρSvΔt。

对该问题的解决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情景上,而应将问题转换成我们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加工改造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如图3所示,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积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由压强公式P=FS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的功为:W=FL=PSL=PV其中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因心脏每分钟跳动n=70次,故心脏的平均功率应为:P=nW/t=70W/t=1.4W。

2.电荷柱体微元模型

类似于质量柱体微元的建立,对于速度v定向连续移动的电荷(导体中传导电流或真空中电流),也可以在v方向选取一横截面积为S的柱体微元,则Δt时间内通过S截面的电量即为以vΔt为高、S为底面积的柱体微元中的电荷的电量。柱体微元电荷表达式为:

ΔQ=NeSvΔt。其中N为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e为电子电量。

对于重要的物理模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逐渐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的本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物理模型教学法,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这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模型的形式出现(概念模型)。它们是物理现象和事实抽象出来的,用来表征物质属性和描述物质运动状态的。学生对物理模型这个科学方法的精髓是否领会,直接影响他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对物理知识整个大厦的构建,因为概念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基石。二是有利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的骨架,是物理学的核心的内容。物理学中所总结出的反映运动变化的规律实质上就是物理模型的运动变化规律,从研究的主体对象到研究的过程无不体现模型观点和方法。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习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模型,有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意义领会,准确把握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三是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每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所描述的物理现象或过程都对应着一定的物理模型,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对对象进行抽象简化和近似处理,以建立起一个合适的物理模型,若模型建立起来了,就等于已经揭开了掩盖着物理现象和过程本质的面纱,必要时再用等效、类比等方法将问题进行异形处理(异化构建模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利用典型物理模型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单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物理模型。学习、理解、运用单摆这一模型对于我们学习简谐振动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具体讨论这个问题。

1.典型物理模型的学习

在教学中设计对比实验,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逐步建立模型。

篇6

一、营造实践和创新思维的环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造性教学理论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境,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从中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真实感受。以之激发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挖掘教材快乐因素,面向全体,实施大众化教学

例如,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愉快地进入主体角色。我把全班学生作为整数点,选择适当的横排、纵排作为两条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抽查部分学生说出轴上学生的坐标,不同象限学生的坐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眼、手、耳、心的作用。既便于对照检查,相互订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2.精心设疑,激发探究心理,诱导兴趣

恰当的质疑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发展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和勾股定理之后,我将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开展探究活动,要求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纸模型,探究一只“蚂蚁”从图形上的某点出发、爬行到图形上的另一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第四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试题)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即思考和讨论,由于这类问题凭直观很难找到蚂蚁爬行的路线,这时,我就做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们把几何体适当展开成平面图形,一会儿,学生们就发现,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找出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然后,通过计算求得结果。各组学生经过比较三种结果,显然小蚂蚁爬行的路径最短。

二、设计实践性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性开放题,能激发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自觉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同时又在实践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完“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作了如下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是由一些基本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构成的。大家课后根据观察和想象,制作一个或几个自己满意的实物。下节课上我们将进行交流汇报,共同评比。我发现了一部分同学应用基本平面图形组合成不少国家、团体或公司的标志,另一部分同学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组合成自己想象中的“机器人”、“外星人”,“圣延老人”、“未来人类的房屋”等。这样的习题,是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既扩展了学习的空间,又发展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

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并知道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智力和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很强,由很多概念和规律组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抽象、概括、总结与归纳活动,把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中,把知识点连结成面,形成知识网络,这样学生在掌握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知识之后,智力就会得到相应发展,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师生交往的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并且尽可能的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

篇7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手工制作;教学方法;创新

常言道“创新是进步之源”,没有创新,世界将止步不前,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收获另一番成绩。初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基本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渗入体会“动手、动脑”的学习乐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通过“情景模拟、合作设计、亲手制作、评比奖励”等环节,让学生爱上劳动的同时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该项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对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方式的创新技巧。

一、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低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实行的难度加大,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与家长一贯坚持“题海战术、严师出高徒”等教学方法,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并未纳入考试成绩,作为增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一门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降低,存在文化课占用其课堂时间的情况,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初三的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业的时候,会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其他省份并不罕见,教师对此行为的严惩力度不够,导致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2.课堂活动单一

教师在备课时,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这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教材内容涉及剪纸、动物纸雕、彩球以及宫灯的制作,很多教师为方便起见,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活动,并未对其进行延伸,如组织剪纸比赛等,既考查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技能,又调动其参与热情,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娱乐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如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等,这使得学生对传统工艺(包括雕刻、剪纸等)的重视程度下降,因此,改变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1.巧用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手工制作

例如初三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其旨在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技术,从而掌握安装简易收音机的技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现场拆卸收音机,让学生了解其构成部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何为电阻、电压、电流等关键因素,然后让学生现场将拆卸后的收音机进行组装,一旦在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教师便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营造新型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要求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营造新型的教学氛围。例如,初一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制作与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与创新探究的能力,在讲解雕刻技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事先雕刻一些精美别致的木制品

3.重视实践探究,引导自主性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只有当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点到为止,尽可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风筝的制作技术时,教师不应提前将风筝制作的具体流程加以阐述,应当让学生自主发挥,多数学生都有童年时期放风筝的记忆,因此,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制作,有利于发挥其潜能。(1)了解学生对风筝的认识,这为之后的教学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同时,将上一级同学制作好的风筝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制作风筝的热情;(2)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放风筝”的户外运动,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风筝的价值以及放风筝的乐趣,促使其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3)教师依据前两个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计划,将制作风筝的具体步骤与关键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准备做风筝的素材,教师则负责最终质量的把关工作;(4)学习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主要交流学生在制作风筝这一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其所制作风筝的独特之处、寓意何在等,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提供新的便利。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重视实践探究的作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目的则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与基本技能知识,以初步适应激烈的竞争社会,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简单的制作,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掌握雕刻、风筝制作、剪纸、制作花灯等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可以学习的现象,与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完善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引导 学生 思维 方式

初中生普遍存在物理成绩上不去的现象,即一是同其他学科相比成绩偏低幅度较大,呈现学科间的显著不平衡;二是本物理学科的多次检测就是成绩欠佳,或有一定下降。对这部分学生的进一步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都比较好。为什么会出现效果与动机的明显反差呢?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从学习方法尤其是思维方式、方法上寻找原因。下面是调查整理后的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几种主要思维错误,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思维,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一、形象思维中的形象淡漠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没有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会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也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如:学生头脑中因为没有物质原子结构的初级模型的正确形象和电子运动的动态过程的正确图景,则对于摩擦起电的理解、对于电的中和的理解、对于带正电与带负电的理解都产生了困难;又因为学生头脑中没有建立起光线的鲜明正确形象,没有建立起光的直线传播的物理图景,就难以理解和分析影子形成、小孔成像等许多具体的物理问题。

二、因果思维条件的制约

事物的因果联系总是受着条件制约的。对条件的认识是一种较复杂的思维过程,一些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难于进行这类思维;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学生也无法对一些条件进行分析和选用,从而使得在有条件关系的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

如关于功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流畅地表达出来,但解答具体问题时,很多学生又往往不自学地把“在力的方向上”这一限制条件抛在脑后,从而出现错误。

三、逆向思维不知反其道而行之

逆向思维是从对立的角度去考虑问题。逆向思维解题的显著特点就是以未知为起点,运用有关概念、定律、定理找出有关物理量方面的联系,层层推理,确定解题路线的分析途径。由于受平时大量的从已知到未知解题方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加之有的老师没有注意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不关于甚至不知道运用逆向推理、逆向论证、逆向分析。

如一半以上的学生总认为抛出去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共两个力的作用,其原因除受“抛”字的干扰外,更主要的是不善于进行逆向分析或逆向论证,假如抛力存在,这个抛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呢?反过来想一想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比较思维中的操作不当

比较思维是初中物理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按理说初中学生应能较好的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进行比较推理、比较分析、比较论证。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在比较思维中不善于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有的完全不理解两种事物的可比性,有的不理解比较的一般作用在钥匙中的特殊作用,不善比较两种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不善于舍同求异或舍异求同。

如回答直流发电机与交流发电机在主要结构上有何不同时,很多学生先直接回答直流发电机的特点以后,再回答交流发电机的特点,而不去比较两者在结构上的差异。同样,有相当规模多的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区分相邻、相近的物理概念、物理量等。

五、思维定势导致思维嵌塞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他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他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先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选错,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视觉中看到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篇9

关键词: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

一、问题提出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作为高中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上述压力外,还要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习难度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带来的压力,分流考试带来的淘汰压力,对口招生考试的选拔压力等。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时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反之则会加重心理压力。

本研究探讨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和压力应对方式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521名学生和常州市第三中学273名学生为被试。

2.研究工具

采用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前者从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的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同学朋友交往中的压力以及自我身心的压力这7个方面来了解中学生的心里紧张来源;后者将应付方式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1.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压力水平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高中,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得分低于普通高中(P=0.042),其余各应对因子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1.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心理压力因子和压力总分,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得分均普遍高于普通高中。人们通常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许多研究都关注普通高中学生。这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综合基础部二年级的学习结束前,他们还要经历分流考试,在留在综合基础部还是分流到中专之间进行选择,经历淘汰。第三年,他们要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不仅得通过专业课选拔,还得经过文化课选拔,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踏进高校大门。江苏省的平均录取比例为10%,也就是1个录取名额有10个人竞争,竞争依旧比较激烈。

2.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分值低于普通高中,说明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要比普通高中学生成熟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尊心较强,自视较高,使得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可能会主动放弃一些寻求帮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幻想使自己暂时避开紧张的氛围和沉重的压力,获得喘息的机会,舒缓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范东岩.高中段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太原:教学与管理,2003(8):10-12.

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意愿;农业发展

1.泽普县概况

泽普县早在2000年时人费为40元/每天。尔现如今2013年已经涨到100-120元/每天,一方面农业需要大量的劳作人员,另一边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和一部分人进入外地上学,同时本地的年轻人还没有进入农业的打算。农业的劳动用工缺乏,农业劳务费用一直疯长,长期下去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农村青年劳动力更为缺乏。

2.调研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的是自制的问卷《泽普县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的意愿调查问卷》进行的调查。问卷一共设计了18道题,包括个体基本情况,对农业的认识情况、对农业的政策环境的认识、对农业的风险回报等做了调查,问卷发放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15号至2014年3月25号。

由于要调查的对象是15-30岁之间,性别划分为男和女,年龄选择5为间距值,收入的划分是参考2013年新疆人均收入。学历按照学历高低划分为三个等级初中、高中、本科及以上。

3.泽普县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意愿现状调查

3.1 从事农业的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有17%的新生代农民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另外有82%的已经从事过农业以及相关的劳动。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人认为在最近5年内不会从事农业活动,有35%的人处于观望时期,认为将来农业有利可图的时候再从事农业,若果将来形式不好的话就不从事农业,还有27%的人想在近5年内进行农业活动。

3.2新生代农民的基本情况

3.2.1新生代农民的学历结构

新生代农民中拥有初中的学历为48%,拥有高中学历的为31%,拥有本科及以上的为19%,初中学历的新生代农民最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最少。2012年新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升学率为69%,南疆四地州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5.3%。新生代农民的学历最多的是初中,其次是高中,最后是本科及以上。这说明新生代农民的学历总体不高,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农民的今后工作和生活,高中素质教育学习有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被调查者本科学历较少,但有本科学历的调查者有从事农业的仅为三人,其中有一位是兼职农业,毕业于喀什师范大学,目前为泽普石油基地塔西南宾馆的经理从2007年开始,与当地一位农民承包一千多亩地,目前种植红枣,已经有4年的瓜果,目前年销售额为500多万元。其他两名具有本科学历的农业从事者经营着一家对外出口肉制品的公司,年销售额250多万元。

3.2.2 新生代农民拥有农业劳动技能情况

调查显示,有43%的人没有农业劳动技能,有32%的人会一点技能,另外有25的人会农业劳动的多项技能。真正懂农业技术的人并不多大多都是随着多年的种植经验积累的一些技能,有些农民则是请专门会管理果树的技术人员来常年管理。泽普县缺乏相关的培训机构,很多技术上面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育苗技术,苗木是从外地高价买回。农民拥有技术更有利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3 新生代农民对农业劳动的看法

3.3.1 新生代农民对农业付出与回报的看法

调查显示有71%的人表示从事农业劳动太辛苦付出太多,同时有23%的人认为农业劳动是辛苦但是还行劳动强度一般,还有2%的认为从事农业劳动是不辛苦还很轻松。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人认为农业中不确定因素比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等还大,还有17%的人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还行至少是可以接受的,还有人觉得农业生产是没有风险的。经调查发现有13%的人认为从事农业经常赔本,有14%的人认为农业活动经常没有回报,有71%的人认为农业劳动有一定的回报。

在2003年人工费平均一天是40元,2007年人工费已经是70元平均每天,2012年至今人工费已经是100元每天,高额的人工费开销也成为当地种植大户头疼的事,随着泽普县水果形势发展的好,回报相当可观。2012年每亩红枣地的平均投入约5000元,产出大约为10000元。也有少部分人不懂得管理,如不会给果树剪枝,不懂得授粉技术,使得农户产量上不去,甚至连年亏损。

新生代农民的收入中,有43%的人年平均收入为4000元以下,有44%的人收入在4000-8000元之间,还有13%的人收入为8000元以上。

2012年底泽普县人均收入是6200元每年,通过访查得知,在调查的新生代农民中有人目前正在种植林果,养殖业,有人从事贩卖蔬菜,也有开商店和饭店,还有人是司机等等,从整体来看这些人的收入相比公务员等职业几乎相当。收入最多的区间为4000-6000元,但4000元以下的收入人群也很多,这其中包括了所调查的32名初高中学生调查发现高收入人群大多都是果农们。现如今种植红枣五年树龄一米五乘以一米五的枣林,平均每亩地收入5000元,若是农民拥有十亩红枣地一年可以收入五万元左右,收入相当可观,目前一般农户的林果种植面积在30亩到60亩之间。

3.3.2泽普县农业的发展潜力

调查结果显示,24%的人认为不看好农业应该没有发展潜力,有22%人对农业的发展不抱有太多的乐观看法,还有54%的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的发展潜力非常大。

泽普县红枣的价格连年上涨,最初在2006年红枣的价格是十几元一公斤,到去年年底泽普县价格是二十几元,不过在最近几年里面红枣的价格是时好时坏,但是总体一直上涨。现在红枣苹果等主要水果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特色产业。很多人认为种植果树的利润还是丰厚可观的。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解农业生产的很多问题。如水肥的运用和普及使得施肥的方式得以改变,大大节约了施肥的时间,测土配方的普及运用也减少了肥料的成本。

3.4新生代农民对农民职业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有56%的人认为农民职业没有社会地位,有25%的人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一般,有17%的人认为农民和所有劳动者一样高尚和荣。

新生代农民对农业职业的看法是人们从事农业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大部分对农业的看法不高,他们普遍认为农民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具有优势,普遍看不起农民,对农业职业不看好,这不利于农业活动的进行,也不利于农业的长久发展。对农民有更深一步的看法的人相对不多。

4.结论

泽普县新生代农民普遍不愿意从事农业活动,新生代农民的学历普遍较低同时缺乏劳动技能,不利于农业整体的发展。另外农业风险大回报低劳动强度和辛苦程度是新生代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