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篇1

1.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有着基本的素养要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能够任劳任怨,成功完成本职工作。并且相关企业在进行人才选用的时候,会对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所要求,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生,企业会比较青睐。不仅如此,相关旅游企业还要求所选用的人才具有谦虚的态度,能够礼貌待人,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进行工作内容任务的表达,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另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正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关注学生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开展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教育工作,学生的基本素养培养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生就业才有保障。

2.正确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要成为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够借助于专业知识技能开展工作。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管理服务、导游服务等,相关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备较为完善的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成功发展,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有加强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基于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能够成功应付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具有加强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同事合作开展好旅游服务工作。并且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要高,在工作中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宰客行为。目前,很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学历高低,更多地看中的是人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情况。只有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才能真正受到企业的欢迎。而目前,在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人才培养职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学校把传授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是存在问题的。新形势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学校必须要能够制定正确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通过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不断发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对策

1.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学校而言,要办一流的教育,培养优质的人才,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活动,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环节,做到管理先进,不断优化办学条件,能够为人才培养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而言,要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必须要能够面向社会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就必须要能够明确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目标。要能够认真分析学生的就业市场情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引领,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培养综合素养强的高技能人才。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要能够以社会需要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优化创新。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积极把能够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的课程内容引入到课程体系中去,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有效就业,有效创业提供保障。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能够合理设置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内容,能够实现课堂理论教育与课下实践教育的紧密结合,课程设置要根据行业情况进行设置,重点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要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能够全面掌握社会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岗位群情况,能够依托职业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能力需求情况,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不断优化课程内容,要能够基于岗位技能情况,合理设置旅游管理模块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构建起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优质的课程内容,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

3.创新教育内容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创新的过程中,要能够以职业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进行内容的创新设置。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研究相关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整理,结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不断地补充一些新的教育内容。要能够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的编写与选用工作。学校要能够认识到行业专家的重要性,能够组织一些行业专家和本校专业教师联合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内容的创新工作,能够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符合行业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材体系,不断提升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职业性和针对性,保障旅游管理专业教材内容能够满足现代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另外,要认真分析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能够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增加实践教育内容,能够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要加大实践教育投入,能够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室。另外,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结合,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培养提供支持。

4.丰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要能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情况,针对不同课程内容设置情况,不断丰富考核评价方法。对于实践操作性强的旅游管理课程科目内容,要能够采用现场实践展示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素养进考察。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兼有的课程内容,可以采用笔试加现场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笔试与现场考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要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有效地考核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能够实现不断的发展。另外,对于考证课程,可以采用专业技能竞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以这种考核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调动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5.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要培养高素养的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在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中,必须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显著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要相脱节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才有保障,同时这种人才培养也能够为企业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坚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力度,能够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保障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人才是行业急需的人才。要能够成立由行业技术专家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团队,指导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指导团队的作用,促进高素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一)市场定位

现代化建设中,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其市场定位应为高级技术应用型旅游人才,以在促进地方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可知,高级技术应用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相适应,才能培养出当地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需要在对人才需要、素质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后才能确定,以不断转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而促进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等不断完善。

(二)主要特征

与普通理论型本科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层次、教育特性等方面有着一定独特性,虽然都是本科性质,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在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实践活动中,最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更快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更偏向于招聘拥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应用、实践和技术等方面都要比普通本科学院培养出来学生有更大优势,是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与一般应用型专科学院的学生相比,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学生拥有更全面的理论知识、更扎实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更全面的拓展知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处事能力等都更强,有着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着与旅游业实际发相适应的显著特征,需要学生掌握各种先进的技术、不断增强自我提升意识的自学能力,注重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相关教学体系,注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才能真正转变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相关形式

目前,实践教学的相关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小内实训。在不断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将其与校内实训结合在一起,如西餐实训室、酒水实训室、模拟导游实训室等,不仅可以使应用型本科学院的各种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还能,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训活动中。二是,实习教学。一般情况下,实习教学是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应用型本科学院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比较常见的实现教学模式是“3+1”,一般安排六个月到八个月的时间来让学生相关单位实习,并对他们进行统一考核、管理和评估等。三是,见习教学。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如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大型会场的接待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亲身体验和感受各种活动。四是,就业实习。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学业后,可以自由的选择单位就业,并将前两个月到四个月的时间作为就是实习,以便学生能找到最合适的就业单位。

(二)实践教学的相关模式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不断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其相关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单基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各种教学基地,但不保证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继续上班,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继续留在该企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和企业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单位或者人才,从而减少学生和企业的矛盾。二是,双计合作。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学生和企业双方将对方视作以后合作的伙伴,如酒店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一年。因此,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办专业班、指定班等。三是,项目合作。学校可以和某个单位签订协议,将某个项目作为学生实践学习的固定内容,如论坛大会、会展服务、旅游规划等,以促进企业和学校的长期合作。

(三)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各种教学计划,选择最合适的合作企业和教学内容,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在对学生的心理需要、生活需求、学习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的情况下,将实践教学作为重点教学环节,从而真正与企业所需人才相配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校内各种实训活动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并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此同时,制定合适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成绩、实习成绩、实训成绩等进行全面考核,以在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等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最终企业发展中各种人才的需求。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

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断提高,是影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招聘、队伍建设、组成结构等给以高度重视,才能真正促进教师队伍不断优化和来源多样化发展。根据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想要促进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就必须注重人才招聘机制和平台的有效构建,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制定合适的薪酬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吸收和引入到各种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与此同时,不设定招聘要求和条件,对留学、旅游专业、旅游企业等多个方面的教师招聘给以高度重视,加强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联系,才能真正满足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需求,最终推动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断创新。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三化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企业需求大量经管类专业人才,然而许多经管类毕业生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能管理,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而不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管理人才,专业缺乏技术含量,学生缺乏经验,专业动手能力不强。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课程教学脱离实际,偏重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技术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让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有动手技能,成为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困境,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对经管类专业进行了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管理的应用及推广,大胆探索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方法。

一、“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依据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立足地方院校实际,根据学校服务地方建设的宗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战略转型,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技能的需要,构建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体系。为此,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深化:

1.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动手技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先后完成《关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2.制定了培养学生动手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等经管类本科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和技能的要求,为强化培养学生专业人才动手技能。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都在2008年制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再次修订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

3.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模块和专业实训实习模式。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各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构建了管理类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根据模块设置和专业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就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分别构建了多个专业动手技能模块。以旅游管理为例,在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下,构建了语言表达能力、商务写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专业技能模块;在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下,导游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酒店服务管理能力、景区景点管理能力;在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下,构建了职业综合能力模块。为保证学生实训、见习、实习有实效,湖南工学院除有经管实训中心外,还在校内外建立了1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实训+企业见习+毕业实习”三位一体的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模式和管理机制。例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把校内项目训练划分为:形体与礼仪实训、导游模拟、旅游资源调查、市场调查与营销、商务公文写作实训、旅游景点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实训、旅游线路设计和酒店管理综合等;企业见习划分为:旅行社管理见习、酒店管理见习、风景名胜见习等;毕业实习主要是通过毕业带薪顶岗实习等完成。

4.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实训项目体系,推行“项目化”管理。根据专业模块设置和学生专业(职业)发展对技能不同的要求,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构建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等专业动手技能实训项目体系。旅游管理专业设计了23个实训项目,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演讲与口才实训、旅游英语口语实训)、写作能力(旅游应用文写作实训)、统计分析能力(市场分析与SPSS统计应用实验)4个实训课程(项目);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导游能力(旅游礼仪实训、导游资格考试辅导、导游模拟综合实训)、旅行社经营管理能力(旅游市场调查与营销设计实训、旅行社管理见习、旅游策划实训、旅游电子商务实训、旅游线路设计实训)、酒店服务管理能力(酒店前台实训、酒店客房实训、酒店餐厅实训、酒店管理软件实训、形体实训、酒店管理综合实训)和景区景点管理能力(旅游资源调查实训、旅游地理见习、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实训、景区景点综合实训)18个实训课程(项目);专业综合能力即职业综合能力,主要是开展带薪顶岗毕业实习实训课程(项目)。同样,在工商管理专业设计了26个实训项目;在会计学专业设计了28个项目。实训项目实施“项目化”管理,每个项目作为必修课,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目实训任务。先后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工商管理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和《会计学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实施方案》。

5.建立了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在校内外建立专业实训基地,搭建了动手技能培养“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就业单位”三位一体的技能训练平台。两所高校先后建立了实验实训中心,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中心拥有的仪器设备都在600万元以上,如湖南工学院的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有旅游规范与线路设计、旅游工商管理、旅游电子商务、酒店餐饮管理、客房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会计学等多套教学软件。湖南工学院近5年还在校内外建立了19个实习见习和就业基地,如:衡阳神龙大酒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恒飞电缆公司校企共建实习基地、衡阳亚新科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林隐假日酒店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常宁移动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等。其中珠海昌安实习基地还被评湖南省首批校外优秀实习基地。

6.制定了动手技能培养严格的管理制度。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先后制定了《经管类专业动手技能培养实施意见》、《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经管类实训课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等规章制度。坚持专业实训与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建立了动手技能培养效果检测机制。

二、“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基于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专业动手技能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目的而进行的,但学校并不忽视学生理论学习,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通过实施教考分离等手段,引导学生自学,保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证明,“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目前管理类专业教学中“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教学范式;解决了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和实训教学实效性不足;突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课堂教学范式,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了师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师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把管理学中的项目化管理理论和建构主义的理论融入到“项目化”管理之中,创造性地实施实训课程“项目化”的管理,提升了实训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突破了原有的实训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偿的困境。

2.“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三个专业学生动手技能培养的“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实训体系,完成了各实训项目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提高了学生系统的、完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3.“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见习实习基地企业-就业单位”三位一体的动手技能培养平台,即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

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对经管类专业进行实训课程“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三化管理以来,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技能,使两校经管类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也有了显著提高,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学带头人和优秀主讲教师,教师实践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等各种证书者,占工商管理学科专业教师75%以上,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特别是通过专业实训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化”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管到一般企业还是到重点企业就业,其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短期内都得到了领导、同行和认可与好评。衡阳雁城宾馆总经理邓衡午、华天旅游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南华天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唐元炽、衡钢总公司等一些就业单位老总一致认为湖南工学院和湖南科技经贸学院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角色转变快,工作适应快。

[参考文献]

[1] 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2012-2-29] 省略/new/287_294_201202/29li846987284.shtml

[2]许华丽刘毅: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方经贸,2006.04

[3]刘在云.关于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

篇4

一、高校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概念

应用型创新人才中包含了“应用型”和‘‘创新”两个概念。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旅游应用型人才就是指根据市场需求,把已有的规律、知识、技术转化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旅游产品、提供旅游服务任务的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人才类型。而对创新人才,学术界主要是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诠释的,即具有更宽、专、交的旅游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应用旅游知识进行技术上、服务上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并能够把发明创造的旅游技术、服务引入到旅游业界,为旅游经济产生效益的人才。由此,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概念可以界定为: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既能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在旅游职业领域成功立足,更能以此为基石,进行旅游技术上、服务上创新和二次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等,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都能意识到旅游业发展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随着旅游业由传统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支柱产业的同时,对所需求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反省、深思的问题。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严重错位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据WTO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中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中国旅游业正处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旅游业发展情况详见表一。

表一2008~2013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情况统计表与此同时,为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旅游产品也日趋丰富多样,除了持续发展的传统观光旅游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体验旅游、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特色旅游层出不穷。这些无不说明了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旅游业已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中央、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和重视,旅游服务的需求正逐步增74长。我国旅游教育也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完善而异军突起。各大专院校依托地理、外语、历史、经济、工商管理等专业,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成立旅游系(学院),形成了以专科、本科为基础,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系统的、完整的培养体系,其中,又以本科培养的人才为旅游从业人员的中坚力量。近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发展情况见表二。

在审视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两者间有关人才需求和培养方面的矛盾亦日趋凸显。一方面,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实践与创新能力,还要具有相应的管理与应变能力。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往往缺乏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业界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期望和贡献评价不高,这种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了旅游行业专向人才和中高级人才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

很多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甚至多年来一直采用一套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根本无法与时俱进、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大都采用我国教育体制实行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多而全,却缺乏深度和特色。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存在偏差

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将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方向,而人才培养方案则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人才的培养。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基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和旅游专业的特色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服务技能、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均有较高的要求,但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却受到学校对各专业每学期开设的课程数量、学分数、学时数等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无法针对专业特点设计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即便是设置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难以实现。

(四)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教学占主要部分且一些内容相近的专业课程仍在反复开设,而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却开得很少,有些学校甚至还存在因人(教师的情况)设课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单纯讲授理论,学生根本无法掌握旅游服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由于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有些高校尚没有建立专业实验室或模拟操作实验室,也很少提供学生到旅行社、酒店、景区景点等相关旅游企业实习和训练。对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理论型、知识型知识偏多,而实践型、应用型的知识却偏少,管理知识缺乏检验、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没有明显的竞争力,与旅游行业所期望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也因许多学生脱离旅游行业造成了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学生对所学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职业认知不清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中,一部分是因为调剂而不是个人意愿进入到本专业学习的,再加之一些有关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负面新闻报道等因素的影响,使这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存在消极、抵触情绪,对所学习的专业丝毫没有兴趣,总在寻找转专业的机会;另一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一开始仅是停留在导游、旅行社工作就是吃喝玩乐这样一个肤浅的层次,随着一段时间专业课程的学习,才真正意识到旅游行业的特点、工作性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保护等问题,认为该专业涵盖范围广博、基础不牢固、缺乏实践经验。经历过一线实习环节之后,体验了旅游行业基层工作的艰辛,大部分学生心理准备不足,认为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不满意薪酬待遇的学生最终选择了放弃。

(六)旅游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旅游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中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旅游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滞后。如前所述,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依托地理、历史、英语、工商管理等专业发展起来的,其大部分师资都出身于这些专业,这些‘‘半路出家”或“转行”而来教师,既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教育,也没有接受过必要的岗前培训,教学中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今从事旅游教学的师资已有所改进,旅游专业出身的教师为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但高校现行的用人制度是一味追求教师的高学历,重学历、重科研、轻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教师无法胜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旅游教育。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有部分高校让那些从未有过导游工作经历、根本不具有导游服务技能的专业教师考导游证,以此提高其“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有部分高校,不切实际,在没有师资、学生不具备双语教学条件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双语教学,并将此作为其专业特色,结果令人啼笑皆非。

四、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高等专科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序幕正式拉开。发展到现在,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历了36个春秋。回顾这30多年的旅游高等教育,在看到旅游教育为旅游业输送大量人才,推动旅游业快速成长的欣喜之余,也不得不为现今旅游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而深感焦虑。大学生对专业认可度的持续走低,旅游行业本科学生的就业率偏低,旅游企业本科学生的频繁流动、跳槽,旅游专业教师数量相对减少或职称、学历相对偏低、旅游院系的地位相对降低等种种迹象都表明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教育正逐渐走向萎缩。调查显示:无论是排名前10位的著名大学,还是最先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8所高等院校,以及后来开设旅游专业的众多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专业萎缩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与高等教育体制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6(P1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国内一些学者从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高校旅游管理应按照管理类学科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旅游创新人才(林刚,1998),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周霄、马勇、刘名俭,2007),旅游管理专业‘‘三位—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刘芬、盛正发,2008),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翁鸣鸣,2010),借鉴德国应用大学模块化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张涛,2012),中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王天佑、李丽红、田雅娟,2013)等,都试图解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这其中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特征,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一)树立创新思维教育的理念

高校旅游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未来和发展,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应紧随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以培养创新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既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又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形式,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以应用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更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构建应用型创新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旅游业需求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人才。

(三)制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时刻关注旅游业及其相关企业的发展动向、人才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针对旅游业人才强调专业技能应用型、复合型的特点,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除旅游法律法规、旅游资源开发、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等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外,还应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且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满足旅游行业所需要的既有理论水平又熟悉实践过程、既能真抓实干又能开拓创新的人才需求。另外,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时,应充分考虑旅游76专业的特殊性,协调好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之间的比例,尽可能加大实训课程的课时量,强化技能性训练力度,使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够适应一线岗位的工作需求。

(四)准确定位,分层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多层次的。学者许为民、张国昌从人才所具备的知识基础、能力和工作类型三个维度出发,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分为理论性、设计性、技能性、操作性等四个层次。这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分类堪称典型代表且较符合我国旅游教育培养现状。据此,可将我国旅游教育培养的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分为四个层次:旅游操作型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单位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技能性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单位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设计性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单位是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旅游理论性应用型创新人才(主要培养单位是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研究生教育)。作为以培养旅游设计性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应以创新为指导思想,整合资源,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旅游行业基本理论学习的同时,使其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以便今后参与旅游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的管理与决策、中小型旅游项目与产品设计、服务的更新与完善等创新活动。这类人才属于创新人才层次中的中等层次,一般从事的旅游岗位为旅游各大中小型企业中、高层管理岗位,是我国旅游业的中坚力量之一。

(五)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设置体系

在课程设计体系中,国外的旅游高等院校以

“应用性”为突出特点,在强调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基础理论牢固性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应用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设置时也体现出广泛、精深、动态的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较多。7(P78)我国的高校可借鉴国外的经验,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将课程设置体系分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部分。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将原来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同时还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增设‘‘旅游线路设计’“会展旅游’“景区景点管理”等实践性、运用性的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加强教室、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建设。首先,在课堂实践教学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应开设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服务礼仪、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实践课程;其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旅行社、酒店、景区让学生走出课堂,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再次,利用校内实训室,采用‘‘教室演示+学生操作+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形式,全过程、多轮次模拟、仿真和全真的进行实训。此外,还可通过导游风采大赛、导游演讲比赛、旅游知识竞赛、旅游线路设计大赛、导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六)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专业认可度和创新能力

通过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帮助学生规划大学生涯,进一步了解专业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教育学生热爱专业,指导学生熟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还可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大学生科研初步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加强旅游师资建设,实现教师队伍向“双师型”的转变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体制由原来的定向型、封闭式逐步向多元化、开放性培养体制转型,这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变革,也是教师教育机构经历的改革。多年的旅游教学实践表明,为适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要,必须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首先,可将现有的部分专业教师输送到国内比较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培训;其次,鼓励或派遣一些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使其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对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完善和充实。再次,不定期地聘请旅游企业资深人士和学术领域的专家到校进行定点培训。

篇5

1.旅游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培养要求提升

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对旅游高等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从宏观上来看,目前我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及旅游结构失衡问题已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107.34万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57.62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比上年增加2.85%,人数为49.72万人;2012年旅游专业毕业生总数32.51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数占毕业生总数的49.92%,比上年略有增加,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上年毕业人数也略有增加,旅游专业学生人数随年递增但仍不能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2012年全国旅游高等院校研究生在校生数为576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00%,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71.91%,旅游外语专业占9.13%,其他专业占18.97%。本科生在校生数为21.4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24%,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62.59%,旅游外语专业占5.93%,其他专业占31.48%。专科生在校生数为35.5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1.77%,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50.82%,旅游外语专业占10.19%,其他专业占39.00%。应用型、复合型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旅游行业突出特点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要求升级

旅游行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大等突出特点,尤其需要高层次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与之相匹配。随着我国产业融合趋势大发展,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将大力推动旅游新业态的涌现,如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等,特别是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推动我国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发展。随着现代信息科技在旅游业的运用,旅游信息化及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旅游业现代经营理念的转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等,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旅游专业培养模式转变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篇6

关键词:旅游;新业态;培养模式;课程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在旅游新业态发展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创新。在学科发展越来越系统化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基本是建立在以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开发模式。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更倾向于教学专业化、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

一、旅游业态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数量分析

酒店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贯穿于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社会经济领域中,已成为现代社会覆盖范围最广的产业之一,所以社会对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较广泛的。这为酒店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们进行该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根本动力。

2.市场对人才需求质量分析

当前,酒店专业人才供需存在结构矛盾,这种矛盾存在既有学校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差距,也有因学生兴趣志向转移引起。

二、旅游业态发展下人才培养能力分析

1.素质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身心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业务素质,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能进行业务更新。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素质,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

2.业务要求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一定要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掌握现代旅游产业从业人员业务知识;熟悉公关、礼仪知识。

(2)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通用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和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专业及管理发展能力:具有基本服务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服务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产品营销能力等。

三、旅游新业态发展下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通过三年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与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能胜任企业第一、二线岗位需要。

2.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与技能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以职业教育为主导,区别本科理论教育,在教学体系上突出职教特色,以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大体系”为框架,以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内容,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和市场的角度设置课程内容,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不脱离实际发展。按照“以学生为主题,能力本位为先,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2)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突出技术应用性,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中应强调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本专业课程设置应以社会和行业需要为原则,以“应用、实践”为宗旨,以培养学生酒店接待服务技能与旅游中低层管理技能为主线,以“酒店接待服务技能”为基础,以酒店工作岗位和岗位职责为目标构建了一套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酒店参观实习;酒店专业实习;酒店服务技能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该体系综合素质训练和专业素质训练相结合,以专业素质训练为主,综合素质训练为辅,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逐年增加。除每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大量的课堂练习外,还按阶段、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了学生校外参观实习、酒店操作实习、学期综合操作训练等环节,从教学学时数上和训练项目上确保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校企合作“2+1”的培养模式。旅游新业态发展下酒店管理专业是对实践要求较强的专业,由于行业流动率较高,相关的企业要求员工能迅速地适应工作环境,马上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要想培养出最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是目前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在课程设置中添加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和完成课堂教学,进入企业实习或见习,这样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衔接,解决目前人才供需矛盾,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

四、结语

在旅游新业态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必须以不断满足企业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逐步探索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色,努力探索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改革,重视强化实践课程,突出课程的实战性和仿真性,优化提升综合平台课程的内容和水平,完善现目前人才培养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方案的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学分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对旅游高职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发生战略性转变,推动着旅游高职院校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人才培养过程。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不少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仍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为本位,以理论教学为指导,实行“三段式”教学(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开展教学)。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专业及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2.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旅游专业是一个对职业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与旅游本科教育的定位界限划分不太清楚,有的旅游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只是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翻版。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过多地强调系统性和理论性,相应的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比重不够。课程开发也基本由校内教师完成,缺乏行业或企业的全程参与,岗位针对性不强。甚至许多教材也采用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与行业岗位结合不紧密,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旅游院校不是将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贯穿于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而是普遍存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一般把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半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主要是在校内以理论为主的学习,导致了学生对行业认识不足,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滞后。

二、高职旅游专业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学分制的实施能为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是以学分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

1.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

学分制不受学年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打破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学习成绩优的学生可以率先修满学分,提前毕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规定年限内修满学分的学生,可滞后一定的时间毕业。学生在学习时间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即可按课程表进程取得学分,也可通过假期、自学完成学业取得学分,或半工半读或工读交替完成学业,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

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计划统得过死,课程体系太过理论化、系统化,专业面偏窄等弊端。学生可针对社会变化的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扩展知识面,拓宽专业范围,增强自己的适应性,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因此,实行学分制,既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也是高职旅游专业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3.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通过选课可以有选择地选择教师,这实际上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确保师资技能实用化。针对某些选修课,还可聘请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景点工作人员,优秀导游担任兼职教师,实现教学师资来源多元化,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问题。

三、基于学分制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内涵

以社会需求岗位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411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1)弹性学制

本专业实行2.5年至5年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三年),要求在两年内必须完成基本学分,然后由系里安排在第五学期参加企业综合实训,达不到要求者可以向系里提出书面申请参加第六学期顶岗实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后再继续选修完课程,完不成者向后顺延到第七至第十学期。

(2)工学交替

即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安排顶岗工作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在校外企业“厂中校—校外旅游企业”学习与校内实习基地“校中厂—林苑模拟旅行社”学习交叉交替进行。实现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

弹性学制下的工学交替可以保证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基本学分的学生或因到企业顶岗生产而耽误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生,用延长学制的方法解决。

(3)“411全程职业化”

“4”即第一学期至第四学期,学生校内学习与实践阶段。学生完成从业基本技能,从业基本素质,校内项目教学,校内专项训练,校内完成林苑旅行社生产性实训,在校内旅游企业实现职业化。前“1”即第五学期,学生生产综合实训阶段,根据旅行社、景区和旅游酒店三大工作领域,确定导游、景区管理人员、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人员等职业岗位,选择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旅游企业安排学生进行生产综合实训,并能进行定期岗位轮换,在校外旅游企业实现职业化。后“1”即第六学期,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与旅游企业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单位,实习就业一体化,实现完全职业化。其培养模式见上图:

2.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

高职旅游院校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小组,由系部主任、企业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及合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组成,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编写符合“弹性学制、工学交替、411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制定校企合作实施计划,聘请兼职教师,定期修订和完善方案等。

参考文献:

\[1\]韦东海,郑燕萍.对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8):117-118.

\[2\]吕智娟.基于学分制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1):93-95.

篇8

关键词:市场需求;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23—01

一、前言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预计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优秀出境领队人才是市场急需的,也是有广阔市场前景的。

下面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高职旅游院校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二、根据旅游市场和企业对出境领队人才的需求,重新思考和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由于工作繁复、性质独特,旅行社对出境游领队的业务和文化知识要求甚高,除了要熟悉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艺术、饮食及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外,还要有能力安排当地的交通、住宿、餐饮等繁杂环节,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异国他乡迅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进行市场需求跟踪调研基础上,我们紧紧围绕出境领队人员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新调整设置了20多门专业课程。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如熟悉领队处理问题的措施,中国政府禁止携带的进出境物品及限制进出境物品,带进他国(地区)免税物品的限量,境外旅游时在证件、钱物、交通、饮食、住宿、观光、购物、人身等安全方面的提示,不同目的地国家(地区)旅游注意事项,境外旅游行程经典范例等等。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强化,使他们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推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核心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竞争力

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出境旅游的实际操作过程,按领队在出团前的准备、中国出境与他国入境、在境外带团期间的主要工作、他国离境及中国入境、领队带队归来后的交接工作五大环节的工作任务,推行“教学做”为一体的核心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带领团队、掌控团队、处理突发事件及讲解、沟通、协调等能力。将出境前说明会,出入境手续的办理程序,中国及外国出入境登记卡和海关申报单范例和实际填写,通过课堂情境模拟、仿真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机场海关等各种手段,展示领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从而让学生真实了解领队开展工作具体方法,并得以参与其中的程序模拟训练。

本着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和方向,在解决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上,我们充分利用校内旅行社接大型国际会议,推选学生从事外事游船、外事团队接待服务讲解工作,分批带领学生前往国际机场,亲历海关各种办理程序,即有助于增进学生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和推进课程的实用性,实现旅游院校人才培养资源渠道多元化

首先,学校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挂职锻炼或从事企业兼职。这部分教师必须获得出境领队资格,要为他们带团出境旅游提供便利,以增加其出境领队实践经验。学校专业教师根据旅游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一线出境领队工作的实际需要,从而增强培养学生对旅游企业发展的适应性。

同时引进或聘用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出境领队或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成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也包括邀请旅游界的专家、资深出境领队到学学校举办学术讲座,以达到充实实训教师队伍和人才培训共育的目的。大家共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

五、探讨多领域合作,构建政府、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出境领队人才共育模式

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资源,政府的旅游发展政策倾斜支持与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的模式,对我国出境领队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全新意义。旅游院校和专业对口旅游企业一直都有着良好的产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实习实训的更多机会,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出境旅游目的地的不断增加,具备一定规模的出境领队人员也是旅行社能够正常开展业务的必要保障。“实习企业”或“签约企业”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培训和出团机会,或者旅行社可以加强与旅游院校的联合办学的探索,根据自己本身的特色来定向培养自己所需人才,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育人。这样,即可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和解决旅游旺季团队接待人员不足现状。

六、结语

出境领队是出境旅游服务第一线的旅游产品执行者,其本身素质和服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服务水准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当今市场迫切需求下,旅游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快速发展的出境旅游市场,为出境旅游输送高质优秀人才,最终实现旅游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资源持续开发和供给与我国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特色专业;国际旅游岛;海南高校;奢侈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50-02

一、海南高校开设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服务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海南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对于海南高校的发展、对于海南高校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海南高校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使命的必然选择。

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举措,足实反应了国家及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正在迅速成长,一批水平较高、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正在形成。比如海南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热带农产品方向)专业、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俄语专业、海口经济学院工程造价等专业被评为2012年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批特色专业是海南各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举措,将对海南高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导引作用。

但海南高校专业的布局目前还属落后状态。2007~2011年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另一层面,2011年,我省共有13所院校30个专业参加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评选,其中本科专业13个,高职高专专业17个。2012年,共有18所普通高等学校申请增设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含方向)60个,其中,本科专业(含方向)25个,专科专业(含方向)35个。但经专家审议,2011、2012年最终评定下来的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科分别为7个、6个,高职专科两年通过评审的都是8个。省级专业建设点绝对数据太小,特色课程在我省的开设还属于不多、不全、不成熟阶段,其增设新专业的空间还很大。

二、从海南国际旅游岛行业建设的需要看开设行业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划了海南省未来的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提出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将着力培育度假旅游、海洋旅游、运动休闲、疗养休闲、商务会展、民族风情和文化、红色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热带森林等特色旅游和自助旅游等十大旅游产品。

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选择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位。目前,我省国际旅游岛特殊政策的试验包括大型免税购物、体育彩票、西南沙旅游、游艇旅游、水域开放、森林旅游,离岸金融等已在先行试验区集中实施。其中产品创新的试验包括发展海上运动、潜水等项目、推进开放西沙旅游、建设邮轮母港、发展邮轮产业、探索新媒体总部基地、国际私人博物馆等文化创意产业。

有需求就有市场。顺应时代潮流,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但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水平、专业布点与海南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即将发挥的作用是不相称的,海南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应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按照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认真做好2012~2013学年普通高等学校新增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本省要进一步加大现有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与我省新兴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另外,自十以后,中国的经济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传统的房地产与汽车工业,高能耗、靠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提升GDP的产业要逐渐被高科技、新能源、信息产业所替代,未来的人才培养走向亦必须适合这种产业建设的需求。

三、从海南国际旅游岛多元化人才培养需要看开设奢侈品营销学课程的重要性

《意见》的颁发使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标志。《纲要》让海南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这同样给海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海南高校应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曾毫不讳言地指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不缺宾馆酒店,而是最缺人才。”基于此,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海南全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纲要》),也对未来12年本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做了详细分析和具体规划,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把人才适度跨越式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走人才强省之路。根据《人才纲要》精神,我们来对本省奢侈品营销学课程设置的可行性进行有益探究。

奢侈品通常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使旅游与奢侈品的消费同步进行。据统计,2009年中国游客在法国免税店共消费约1.58亿欧元,同比增加47%,2012年中国奢侈品全年消费460亿美元,其中国外消费271亿美元,国内消费189亿美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奢侈品消费总额或将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另外,由于国际顶级奢侈品进驻我国时间较晚,因此,我国国内世界顶级奢侈品的市场不成熟,经营及管理水平不高、熟悉世界顶级奢侈品的营销人才短缺,中国消费者对于世界顶级奢侈品的消费还没有达到理性成熟的阶段。

目前,我省虽已有一批发展势头良好的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相应专业。但据笔者资料分析,我省各高校开展的现有特色专业中,尚无时尚管理专业及奢侈品营销学之类的专门性课程,海南高校在部分学科专业领域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所有这一切为开设奢侈品营销学课程提供了设想的空间。

四、现阶段时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与奢侈品营销学课程体系建构

国际奢侈品营销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营销项目之一,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旅游市场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元化的消费趋势及奢侈品本身行业的发展也对营销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紧贴行业发展,规划好海南特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建设应明确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密切和世界奢侈品经营店、免税店合作,充分吸收实践者的意见,由学校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然后根据工作能力要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置课程,指导实习实训,共同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制订人才培养验收标准。

(二)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海南高校尚无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认为,海南高校教育对其必须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其培养目标应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专门型人才。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高文化修养与素质、道德水平;掌握各类奢侈品基础知识、具备世界奢侈品品牌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的基本技能;具备在奢侈品经营店、免税店营销的实操能力;从事组织与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

(三)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结合高校教育的特点和奢侈品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以满足整个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奢侈品经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具体概括为“全程理论与实践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仿真实训+课堂修正+顶岗实习+总结提升+零距离就业”。

(四)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立足分析该专业的职业背景和岗位要求,把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工作态度等要求一一列举出来,找足开发点,形成教学门类。

(五)注重课堂教学、实训操练、顶岗实习三个过程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奢侈品管理等基础理论,以及经管专业所需的知识和应用技能,产品市场营销等技巧;通过实训操练,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操的磨合;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接受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在店(所)服务能力、销售能力、客户关系管理

能力等。

五、结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实施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大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政策体系,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支持海南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办高校各种合作。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呈现巨大的增长,设置时尚管理专业并开展比较成功的奢侈品营销学课程,不仅为我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而且可为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输送所需的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服务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参照群体效应研究[J].商业时代,2007,(1).

[2] 骆冰.黎族竹竿舞在海南高校开展的构想[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3] 朱沁夫.对海南培育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

篇10

关键词 CDIO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0 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国与国之间所面临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已从单方面的个体学识和经验,发展到注重人才的合作与沟通、创新与决策能力。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创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办多年来存在着重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强,团队协作和综合能力训练不足,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不鲜明等问题,更需要进行教育观念创新和教学模式改革。本文从21世纪新型人才观出发,借助CDIO的教育理念,在旅游管理学科培养目标能力结构框架的指导下,结合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点与优势,确立了本科教育的培养理念和目标,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和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1 CDIO教育理念的引入

CDIO 指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为四大环节的工程教育理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专题研究组于2004年提出,旨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终结的全过程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CDIO包含的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参与新产品和新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认识技术研发对社会的战略意义的三大总体目标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想,受到美国、加拿大和其它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的普遍认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不仅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对文管类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有宝贵的借鉴价值。首先,CDIO“做中学”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和启发式、互动式、交流式、网络化、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应用性复合型”的本科毕业生,形成知识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其次,CDIO关注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通过团队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对于培养管理人才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DIO注重各环节的实践与创新,国内部分高校实施的“3 + 1”创新教育模式体现了较高的先进性、实效性与优越性,培养的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技术能力与良好的综合素质获得企业的高度好评。实践证明,CDIO的教育理念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旅游管理专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具备更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宽口径的知识类型、大力提高旅游管理的实践能力和有效的团队工作能力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2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CDIO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从2008年起,围绕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的CDIO教育教学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团队深入研究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构建起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实施“校企联合、国际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多通道”培养途径,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首先,专业教学团队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很强的特点,深入研究了CDIO改革模式与“%i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契合度与兼容度,并根据国务院2009年提出的“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融入了CDIO理念,从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角度,以专业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根本,进一步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并结合社会及行业需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增设了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了新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质量管理建设融入教育教学一体化培养体系之中,深化和丰富了“%i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如图1所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构建的CDIO模式下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成长平台,从培养目标看,由原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加切合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本专业深化了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定位、教育教学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立足于国际化办学方向,紧密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发挥我校信息技术学科优势,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建立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熟练应用旅游信息技术、英语口语的专业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毕业生将更加具有“专业技能、有社会意识和有企业家敏锐性,能在越来越依赖于复杂技术系统的环境中保持高效、创新和卓越”的职业精神。

在课程体系方面,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是“知识-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本专业团队调整深化了原有的认知型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其构建路径包含三种基本方式,即:垂直组织(课程知识的先后递进关系)、水平组织(课程知识的横向统整关系)、混合组织(水平与垂直的融合)。这种课程体系结构的优点在于较好地结合了大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有助于学生连贯性、逻辑性地学习知识并逐步提升应用能力;不足之处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中不是完全按照行业或岗位需求进行系统设计,会造成一些课程知识重复讲授,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创新能力弱。专业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构建基于CDIO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调整后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围绕每一个课程群应达到的教学目标,组合关联体系,进一步强调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知识综合化、课程模块化、教学多样化、场域开放化、考核全程化” 特点。课程体系将知识-能力-素质全程化培养集成一个整体,为学生提供来自真实旅游世界中产品和项目系统的CDIO过程环境(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掌握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领导旅游产品或旅游目的地系统开发设计、规划或运营管理(能力)、理解并有兴趣探究信息技术发展对旅游业战略影响的重要性(态度),为地方旅游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旅游信息化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

在实践环节,本专业团队按照“入门认知-基础应用-综合应用-创新应用”构建起“四段梯级式”实践教学体系,对增强学生行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图2所示,该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具有按照不同年级阶段的梯级式目标实践学习环节,明晰了师生教学与学习过程,为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学习经验,增强行业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国际化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起到了推进作用。

此外,在校企合作、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方面,本专业在国内外建立了20多家专业实习基地,与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建立了酒店-迪斯尼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与美国万豪酒店集团建立了定制化培养方案;与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开展人才培养及科研合作8年,共推进了9项教学科研项目。与四川省旅游局、省林业厅、都江堰市旅游局、都江堰市商务局、雅安市旅游局、名山县旅游局、阿坝州旅游局、九寨沟景区管理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理县旅游局、茂县旅游局、汶川县旅游局、攀枝花市商务局、西昌市旅游局、达州市旅游局等地方政府及部门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实践促教学、科研促教学的教学合作运行体系。 (下转第152页)(上接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