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咨询疏导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感心理咨询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感心理咨询疏导

篇1

摘要:当前,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步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精神疾患带来的危害不断增大,保持心理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本文就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笔者维护学员心理健康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健康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据调查统计显示:33.3%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中6.6%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2.2%的人曾有过轻生念头;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发现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类型的心理问题。严酷的事实令人警醒,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雪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做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军校学员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当前,由于学员成长经历、年龄特征、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心理问题的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恋爱情感困扰。军校学员因恋爱、情感问题易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重者则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当前大学生因恋爱、情感引起的心理问题占心理问题数量的70—80%。

二是学习压力导致。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或因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产生心理压力,表现出厌学、紧张、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是交往压力引发。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导致与同学的关系紧张,导致相互误解、讨厌、反感和敌视,引发不良情绪。

四是环境不适产生。新学员要面对离开家乡和父母而带来的孤独感,缺乏生活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心灵的慰藉,产生孤独、焦虑、不安、沮丧等心理。

五是理想现实落差引起。学员普遍认为军校生活应该轻松浪漫,充满诗情画意。但现实并非如此。他们失落感顿生,对现实的不满,心理冲突加剧。

六是性心理焦虑激发。青年学员的性心理充满矛盾,性的焦虑普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与心态,如性压抑,单相思等。

二、维护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几点设想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纳入到党委议事日程,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有计划地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提高全员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增强自我疏导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小组

学员管理单位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协调解决在心理教育疏导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各学员队的心理咨询联络员的选拔,并负责最后的把关和任用;负责对学员队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的培训,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掌握学员存在心理问题的类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工作;负责相关制度规定的建立与执行,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

要在学员队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选配优秀骨干担任。要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心理素质好、学习成绩优、人际关系融洽、综合素质过硬的骨干担任。制定心理咨询联络员工作职责,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人员,并进行谈心疏导,对于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建议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负责发现应激心理危机,及时控制局面,请求领导协助处置;工作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必须做好相关人员信息的保密工作,离任时搞好情况交接,学员毕业后相关资料统一销毁。

(三)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

对学员队领导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思想工作骨干),要系统开展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法、技能的学习培训,由学员大队统一组织,请军地专业咨询人员协助。培训活动以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和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等为主要内容,使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提高发现心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了解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能更好地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因心理问题给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

(四)畅通信息掌握渠道

学员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性格特征、婚恋变化、学习困难、重大变故等都可能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要通过谈心、查阅档案、骨干座谈等形势,了解学员的全面情况,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档案。对可能引起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的重大事件和挫折经历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疏导工作。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求领导或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

(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起草《致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每学期学员通报学习情况和工作表现,建议家长将其家庭出现的亲人病故、婚姻变故、天灾人祸、下岗失业、婚恋受挫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员心理变化的重要信息,及时与学员队干部沟通,便于学员队干部及时准确掌握学员家庭重大变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六)建立谈心登记制度。

学员队干部调整变动频繁,4年在校学习期间,可能有多次的干部调整变动,在交接工作时很难把所有情况交代清楚,造成对学员思想掌握有遗漏,新任对干部掌握情况不全面。为此,我们要建立谈心制度,发放统一格式的登记本,规范登记内容。记录本要详细记录谈心时间、地点、谈话原因、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处置方式、谈话效果评价等等,谈心记录的电子版报学员旅备查。在学员队干部工作变动时,学员旅领导监督交接思想情况记录本,交接不完整的,不允许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

篇2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3-02

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疏导是我党在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后提出的,标志我党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路,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含义

疏导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疏导原指古代治水上的疏通和引导。大约起源于大禹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载禹“凿龙门,疏九河,导洪水,入东海”,就是指大禹按照水流通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和治水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

疏通引导的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恩格斯早在1876-1878年所写的《反杜林论》中就曾指出:“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利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说服的方法上升为疏导方针,是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到了对象的思想、心理中的堵塞和疏导的矛盾层面。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它的提出借鉴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模式。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下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其自强自立。”从心理角度出发,更能把握今天人们的内心思想的变化,深挖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使疏导者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3]。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不等于引导,引导也不等同于疏通,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但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开展疏通是为了进行引导,而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又为下一阶段的疏通提供了依据。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心理疏导中。

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价值就是指客体满足或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关系。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联系。按需要的对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条件,精神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4]。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疏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心理疏导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人们感受到心理疏导的有用性。

1.促进身心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在学业困惑、情感、前途和失眠问题,表面上看是这些因素造成的,追根溯源,却都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卡耐基和丹尼尔・葛儿蔓都曾说过成功15%取决于专业素质,85%取决于情商,而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融洽与否。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失败时,往往出现心理失调现象,如多疑、敏感、顾虑多、以自我为中心等,因此这时很难再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交往。久而久之,脱离群体生活,出现心理错乱严重时可导致人格交往障碍。

心理疏导是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宣讲,灌输,着重从思想领域塑造人,改造人,而心理疏导则通过耐心倾听,合理宣泄,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恢复心理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全过程入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需求,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疏通,消除其心中的疑惑、不安和恐惧,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通过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人与人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激发精神动力,营造接受氛围

良好的心理认知是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改变心理认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使各种各样的矛盾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在这个不同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的年代里,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无法客观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悲观厌世、情绪波动、抑郁等,严重还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精神病等。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对社会生活形成的错误认知,改变其对事物歪曲的认识,形成对事物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他人,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3.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方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人格缺陷,如自卑、偏激、孤僻、多疑等,不但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还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服务,以平等交流、相互商讨的方式和大学生一起探讨对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获得客观、科学的认识,逐渐纠正问题学生人格上的缺陷,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高校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2.抓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困扰和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学生,通过鉴别、诊断和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恢复健康心理。咨询是一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知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心理的标准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进而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学会用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疏导思想,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发思想动荡的诸多因素,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更多地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开始。在高校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疏导更加重要。高校要着力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更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将爱融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吸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4-106.

篇3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说:“要使每一个教师都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工作直接面对生命,关系到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成长。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价值的事业。”那么,怎样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谈点肤浅的认识。

一、深入了解,诊断分析

全面细致深入地了解学生、分析心理问题的实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前提。教师对学生信息的获取是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的,包括了解学生本人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有关的社会背景以及学生近期的状态等。同时,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诉说,有助于学生澄清问题和阐明问题。对小学生的心理咨询进行评估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侧面性。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情感问题、知识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而又不断变化,而就某一问题来看,也存在着诱发因素多样、程度不同的差别。据有关专家的调查剖析,当前小学生存在畏难、压抑、任性、占强、情感脆弱等心理问题,个别学生还表现攀比、贪图享受、羡慕权利的不良社会心态。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随时从多方面了解信息,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实质,从心理问题中找出主要方面,从引发心理问题的许多因素中找出主要原因,以利“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例如:发现某学生近期心情不舒畅,天天闷闷不乐,学习成绩滑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全面分析该生近期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同时,应深入班级、家庭进行了解,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建立关系,实施干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施教和学生接受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知心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外力促进,是打通学生内心世界的道路。教师个人品质修养,是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诱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应消除权威心理,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消除急躁心理,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消除偏袒心理,与学生建立纯洁关系。教师要对学生施以无尽的爱,同他们打成一片,感化、诱惑学生的心灵。多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领悟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心理的完全平等,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心理互动基础上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建立以后,就根据心理问题的实质和对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的分析,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既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要有高度机智的工作艺术,切忌简单粗暴、主观专断、指责、训斥,而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不同,采用个别谈话、上门诊断、电话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心理潜能,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某生整天精神不振、厌学。针对这一心理问题,老师进行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得知症结的该生父母离异,缺少爱。于是,该班班主任就经常关心他,爱护他。同时,找他个别谈心,让他正确对待此事。没过多久,该生终于成了一位好学生。其次,注意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帮助树立远大的理想,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同时,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帮助克服不良的性格特征;再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消除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学校和老师应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应引导学生善于控制、调节焦虑程度,鼓励学生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最后,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选用劝慰、暗示、互惠等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对小学生所提供的方案以及对小学生心理问题实施的干预措施,都必须遵守法律和伦理的要求;同时,对被咨询的小学生姓名、咨询陈述的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小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等方面的问题,要给予保密,确保小学生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篇4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活方式、学习环境及人际关系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社会竞争加大、价值体系多元化、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一些副产品如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失业的威胁、个人保障社会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使中学生处于无形的压力中,中职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多的考验。与此相对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校、社会和老师都片面追求升学率,注重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给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学业压力大。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学校仍然在追求升学率而不断增加中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受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对于子女成才的期望值过高,因此使得中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中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导致食欲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甚至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厌学情绪、考试焦虑症状越来越突出。

2.人际关系敏感。因为年龄的原因,中学生与老师、家长有代沟,学生有问题不愿意和他们交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家长有将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权全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造成了没人管的状态。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很想从同学们那里得到关心和帮助,但因现在的大多数中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偏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因此容易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3.青春期心理。中学时代是中学生生理快速发育时期,生理上的变化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心理上有小秘密但不知向谁倾诉,于是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同时中学生自身的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4.自信心不足。由于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普遍有较高的期望值,因此,他们经常表现出对学生消极评价多,积极评价少;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稍微出现挫折就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二、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因素。教师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多地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没有适应社会的变化,也不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因此,他们在施教的过程中,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道、授业、解惑,全然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要求,把脱离教师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不尊重学生,甚至讽刺、挖苦、惩罚,使得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长因素。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有句话说,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生了解的许多知识最初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而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许多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则使孩子娇生惯养,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有的家长总是把自己的理想、目标、期待强加给子女,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理想中期待的目标,而对于子女在性格、意志、需要、情感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多种原因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3.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部分失落,人们对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导致中学生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再者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中学生蜕变的场所,如中学生成为电子游戏厅的消费主体,一些公共影视场所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使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格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一是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身体变化,达到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会做人,成为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2.发挥班主任在中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教师在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心理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除了教师本身的人格影响外,还包括教师有意识地利用专业教学和实习活动,大胆尝试用心理学知识改进教学,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树立职教意识、培养敬业精神贯穿其中。特别是中学班主任,他们和学生接触最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最先暴露在他们面前。因此,班主任都应学点心理学,了解心理教育的必要性,有助于及时发现、解决本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担当好义务咨询员的角色,成为心理教育网络中的生力军。

3.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当前15~30%的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疏导和合理的宣泄,很可能会引发心理障碍。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老师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中学生在学习、经济、人际关系以及爱与情感、性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咨询 认知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0-02

学生由高中阶段进入高校后,自理自立能力更显重要,有些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的一手包办式生活,自己面对、处理事情的能力薄弱,同时,在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的方式、将来的就业方面都存在着压力,多方面压力得不到有效释放或缓解,久而久之势必会对健康的心理造成影响,产生某些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有些高校注意到学生的这些问题后,开始予以重视,积极组建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问题方面的教师或专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由学生反映的不同问题起步、发展并延续下去。

一、认知阶段

1.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

一般而言,学生因某些问题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后,第一个选择的倾诉对象是自己的好友或者闺密,其次才是父母家人、同学、异性恋人等,而选择心理咨询机构作为倾诉排解渠道的仅占极少数,虽然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并有专业人员给与解答和帮助,但是形同虚设一般,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甚微。

二、认知分析

1.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学生出现问题而不选择心理咨询机构帮忙解决,存在以下因素的制约:首先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了解,不知它为何而设,设立的初衷和目的又为何;其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象,他们觉得去做咨询、接受咨询后的帮助会被列为心里不健康,会被其他同学嘲笑,因而惧怕寻求帮助;再次,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机构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效果有所疑虑。

三、注意事项

1.积极宣传,端正心态

心理咨询工作不是短期内立竿见影就有效果的一项工作,它需要长期、有效的坚持。对学生在心理咨询认知上存在的问题要引起重视,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策略,使学生了解熟悉心理咨询的真正含义,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宣传、教育工作,来改变学生回避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里反应及时做出回馈和响应,对学生认知上的误区加以纠正,在学校有效的宣传和引导下,使心理咨询工作真正走入需要它的人们心中。

2.对心理问题准确定位

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对于前来咨询的问题要能够准确进行分辨,是隶属于发展性的而不是障碍性的,发展性心理咨询工作才是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的主要目标,对于不同咨询者所反馈的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引导解决。

3.正确对待效果

任何一个机构的设立都不是万能的,同样,对于心理咨询机构来说也是如此,并非所有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机构都能够得以解决,或者是进行了简单的几次咨询后,就能立刻见到效果,存在的问题马上得以解决,心理咨询与医院的心理疾病治疗不同。

4.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区别

在一些人的认识里,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在做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很多人都能胜任,甚至没有必要要到心理咨询机构去进行咨询疏导,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类似的,但因其各自侧重的内容、表现的形式、分析的角度等有所区别。思想教育工作是针对在品德方面或认识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教育,对一些典型的个人或事迹作为榜样,强调带来的积极影响,明确要求学生按部就班进行。而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在心理上有问题、有障碍的学生,首先是作为咨询者倾诉的对象,感受接纳倾诉者的情绪表达,对学生倾诉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给与适当关注和注意,让学生关注自己发掘自己的优势,在成长中进步,培养尊重学生的人格魅力,并对每个人咨询的内容严格进行保密。

四、发展策略

1.建立健康档案

针对每个到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的学生,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呈现的心理状态做一详细的记录,并分类归档,对不同前来咨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暗示疏导,使学生逐步走出自己的心理误区,培养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也使心理咨询机构能够适时调查或跟踪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当下学生所呈现的问题,以便于及时给与指导和帮住。

2.提升专业素质

既然是为了解决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而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那目标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咨询工作人员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都加强过硬的条件下,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而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立也要遵循一定的行业标准来建立,咨询机构环境的设置要尽可能给人以温暖、舒服、放松的感觉,在相对轻松温馨的环境中,咨询后所获得的效果会更理想。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烈,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很多实际的问题,人才的竞争、就业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情感因素等多重问题接踵而至,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求精神层面的富有,压力和矛盾中使学生陷入心理困境,心理问题的不到解决,将对自己心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得到排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学生管理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during student's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of "tight watch" issue, with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ease the work of the medical model shortcomings, made a mental chang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onsultation an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event the former in the pas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explore the design, class 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udent self-management,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and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e students managed to eas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tudent's management

1 技校学生管理与心理咨询疏导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技校的学生数成倍增长。学生数提高了,但是管理、教学和基础设施没能跟上来,致使一些学校管理事故频发,学生的、个体的极端事件也屡现报端。很多人认为,技校生大多成绩比较差,素质比较低,自我控制力比较弱,必须加强管,管不严,就会出事,管不好,就有问题。于是学校便继续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形成更加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管字当头,严字当头,从学校领导到一般老师,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有的甚至实行跟踪追击,人盯人,把学生当作对手,把扣罚当作武器,弄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但效果却不理想。

而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随着2008年对四川震后的心理疏导,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心理疏导的关注,一些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遍地开花,呈现如火如荼的形势。

2 传统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心理咨询走上了两个极端

2.1 学校的管理“管”、“严”字当头。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突出学生管理的管字当头的本意肯定是好的。那就是想通过管,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生管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学生不出大事,不出中事,小事少出,从而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婴儿,不是小学生,他们已经是一群初步有自己的思想、审美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准年青人,已经是小大人,对于他们的管理,重点不应该是“管”。

2.1.1 管字当头,势必导致以压代管,以罚代管,以扣代管,甚至以开除代管。我们知道,要管住人,总是要有手段,要有措施,而这些手段和措施,不可能是和风细雨的谈心,不可能是不厌其烦的说劝,不可能是三番五次的教诲,而肯定是铁的纪律,是不容申辩的家长作风。如何才能管住,如何才能管死,那就是压、扣、罚,就是杀一儆百,劝退开除。

2.1.2 管字当头,势必是以人治校,而不是以法治校。我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而突出一个管字,处处管字当头,管人者说了算,以人管人,以罚治校,而不是以制度管人,管理者就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可能成为救火队员,而被管理者往往却是口服心不服。

2.1.3 管字当头,只能有利于弱者心理的培养。学生面对严厉的管,面对铁一般的冰冷的管,处处显得无奈,时时显得无助,个性和创造力被压抑了,争强好胜的心理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唯唯喏喏,剩下的只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服从。

实际上,过分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中,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不利于消除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2.2 学校的心理咨询所采用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我们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即有人批评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2.2.1 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2.2.2 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却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2.2.3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学校管理和心理咨询治疗的脱节与滞后,应该把二者科学的结合,并将针对少数人的心理咨询治疗变为针对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预防。变被动为主动,即要建立心理咨询的疏导教育模式。

3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疏导教育――前两者的科学结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手段才能完成的。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将心理理疗前移,不能只靠咨询治疗来解决以学生为主的群体。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也是形成学校良好的管理的基础。反过来,科学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3.1 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技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技校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3.2 发挥好班主任的心理导师作用。班主任的心理疏导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优秀的班主任很擅长利用集体活动、班会、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班主任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是生活辅导。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娇气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二是学习辅导。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纠正厌学、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将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3.3 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以往,技校一般实行在学生科直接领导下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科指导下的、以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白银公司技校自2004年起在学生中推行了“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生活)。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这样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耐挫力、坚韧不拔地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4 开设心理学必修课,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加强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加大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心理障碍的危害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减压的办法,如扩大兴趣,多参加一下文体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学会沟通、交流、倾诉;学会转移、宣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6 心理咨询应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治疗。最后,我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主动预防和普及心理学常识之后,已经预防并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简单的心理问题。对少数的学生可以运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疑惧等心理疾病,应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注,从心理上加以疏导,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才能完成的,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等.医学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8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3 吴品华.技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不是管而是理

4 汤笑.心理效应解读.第一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

5 华长慧主编.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第一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篇7

关键词:心理疏导;德育工作;中学生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未来发展,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心理疏导归属于德育工作的层次,德育工作是一个把社会表层的言行转化为内在精神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心理发展状况着实让人堪忧。那么,怎样将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转变相适应,尤其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做出积极的调整,把心理疏导纳入高中德育工作,是学校保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健康与心理疏导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不仅仅局限在身体健康上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也就是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发展方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发展学说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个少年期到青年期的初步发展时期。在社会上甚至有人把该时期称为“狂飙阶段”,主要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发展极其不稳定,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问题:第一,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意识薄弱。高中阶段正处于青春期的发展时期,极易产生躁动心理。有时候会对同学过分热情,也会出现冷淡的时候,情绪容易产生大范围的波动。这些表现都是由于学生个人自制力差所引起的。第二,性意识萌动。性意识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身体的生理变化上,更多的是思想的懵懂。部分学生开始渴求一份纯洁的爱情,可能会影响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种心理的懵懂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疏导,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感情。

三、心理疏导在高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通常德育工作的对象就是所谓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多数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德育工作者主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好心理疏导,采取积极有效的疏导措施。在实践经验中,笔者主要提出以下三种措施:

1.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寻求任课教师的配合

在课堂中,任课教师是高中生最亲密的交流者。所以,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寻求任课教师对自己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尽量宽松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方面健康发展。

2.走进学生家庭,发现问题关键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环境引发的,如父母离异导致自闭心理,父母工作忙导致孤独,家庭贫寒导致自卑等现象。德育工作者为做好心理疏导,应该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家庭,发现问题的关键性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在深入家庭的过程中,要向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并提醒家长在监护过程中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做好疏导沟通工作。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创建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条件

通常人们的心理活动自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再加上学生渴求能够得到心理疏导,多数学生喜欢通过电话咨询或网络咨询解决心理问题。所以,学校可以开设健康热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该过程中务必要建立平等的关系,避免学生产生隐蔽心理,让学生尽情敞开心扉宣泄自己。另外,心理咨询室工作时间要设有专人值班,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感情的机会。对心理咨询师也要做出严格的筛选,使其能够巧妙运用心理技术,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要真正落实心理咨询室,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展开德育工作最关键的是做好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为之不断探索积极的心理疏导方式,才能真正做好高中生的德育工作。

作者:冯频 单位:包头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辛志勇.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差异性大于共同性——兼与刘华山同志商榷[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2]杨数雄.高校政治辅导员兼做心理辅导工作利弊初探[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5(2).

篇8

[关键词]电话心理咨询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异同点互补性应对

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先后开设了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广播电台也纷纷设置了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给那些由于受心理疾病困扰而处于极度烦恼、痛苦状态的人一些劝告、抚慰和具体的帮助,因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和支持。有鉴于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运作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策划、编辑、主持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的体验,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对电台夜间谈话节目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能为推进和完善未来电话心理咨询业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提供一点借鉴。

一、什么是电话心理咨询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

电话咨询(telephone unseling),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利用电话给求助者以劝告和安慰的一种咨询形式。它在防止由于心理危机所酿成的悲剧(如自杀与犯罪)方面有着特殊价值。

1953年英国首创此类机构,命名为“撒马里坦斯”(Samaritans)。1960年美国洛杉矶自杀防治中心开始用电话咨询。其后,德国的“电话呼救”、法国的“友情505”、前苏联的“生命电话咨询处”、日本的“生命电话”等电话咨询机构相继建立。心理咨询员不分昼夜守候在电话机旁,随时帮助求助者度过心理危机,必要时还赶赴其所在地进行现场心理疏导和帮助。有人称这种心理咨询的电话为“希望线”和“生命线”。

这种电话心理咨询方式的优点是,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咨询迅速及时,往往求助者在精神极度紧张、处于崩溃边缘的紧急关头,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的支持,的确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广播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多安排在午夜前后,它是由主持人与通过热线电话参与节目的听众一起就学习、工作、生活、恋爱、婚姻、家庭、事业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大众传播的特定功能的节目样式。

世界上第一档电台谈话节目,是192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斯菲尔德的WBZ电台播出的,话题是为农村听众讲解有关农场经营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电台夜间谈话节目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听众通过电话与主持人进行现场交流,并以直播的方式对公众广播。这样一种相对新颖的广播节目样式,既为广大听众搭建了一个情感释放、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改善人际交往、疏导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而受到听众普遍欢迎,也为广播赢得了相对固定的听众群体和相当高的收听率。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说,这类节目既是一种新的广播形态,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新文化形态。

二、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的异同点

A.共同点。

(一)两者都遵循共同的心理咨询基础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

(二)两者的咨询技术也基本一致,即都强调咨访关系、倾听、共情、理解等技巧的重要作用。

(三)两者都以电话作为连线,都具有跨越时空、方便快捷、主动灵活、经济有效和相对易于开展的特点。

(四)两者都具备完全或相应的匿名性、私密性的特点,有利于保护求助者的隐私,并有助于求助者敞开心扉。

(五)一般情况下,两者都需要提前预约。

通常,电话心理咨询都要提前付费,然后预约好咨询时间;国际上心理咨询的单位时间通常是50分钟,当然,在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咨询师也可为求助者进行两到三个单位时间的咨询服务。如果需要,还可预约下一次的咨询时间,一般可以一周几次,也可以一月几次,以保证心里抚慰的连续性和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需要预约是因为:其一,电台是大众传媒,在该节目中除了要完成给求助者(或称节目参与者)帮助的任务外,还肩负着舆论引导的任务,因此,在节目播出之前必须对求助者所要讲的话题进行遴选。其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都有自己的专栏和专门的时段,所有的咨询和交流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当然也可以在节目结束后同主持人进行节目以外的交流),所以必须进行事前策划。

B.不同点。

(一)通话主动权属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由求助者掌握着通话的主动权,他们可以随时拨通或挂断电话,与服务者进行沟通或终止交谈。这种主动权的掌握为求助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便利,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咨询进程的顺畅。

电台夜间热线访谈节目因考虑到其他更大方面的广播受众,必须对求助者(或节目参与者)作出要求,如导向方面的问题、不便对公众广播的相关问题、在节目的正常进行当中参与者不得随意挂断电话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通话的主动权掌握在主持人和导播手里。

(二)服务者主体身份不同。

在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中,咨询师是服务者的唯一身份,咨询过程中,这个角色是不会改变的。而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服务者具有双重身份:主持人和心理咨询师身份,即既是主持人又是心理咨询师。许多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本身已获得或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如武汉电台音乐广播《今晚我和你》节目的主持人,就是湖北省最早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咨询师之一,也是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的资深会员。

(三)影响力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中的心理咨询师,无论是身处个人工作室还是在心理医院,在整个咨询服务过程中凸显的是咨询师个人对求助者的影响力。在电话心理咨询中,出于对求助者保护的考虑,进行的都是一对一的咨询,私密性和保密性极强。即便是出于对咨询的连续性或备研究之用的资料等因素的考虑,对咨询过程进行必要的录音和录像都要经过求助方的同意方能加以实施。所以,咨询师的作用仅仅是对求助者而言,影响力相当有限。

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中,因为广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手段,主持人对一个参与者或多个参与者通话,在广播能够覆盖的地方,只要听众锁定所在频率,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对话便可传播到四面八方,没有任何限制。节目播出时,一人参与,受众何止万千?其影响力是电话心理咨询无法比拟的。

(四)信任度不同。

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其过程均以心理咨询师个人行为为主导,即便在心理医院,心理专家、咨询师挂牌出诊咨询,求助者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沟通和了解,彼此间才可能建立信任关系。所以,电话心理咨询的初始阶段,彼此往往要经历一个试探和了解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后,才可能进入正常的咨询程序。

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则不同,因为是大众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其权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受众对电台和电台主持人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而且,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尽管主持人与参与者(求助者)也是一对一地进行现场交流,但因为节目同时也在对公众广播,除具体的节目参与者外,更多的其他受众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对主持人个性特点、专业水准、道德品质、主持风格等方面的了解和熟悉,不需要像电话心理咨询那样经过一个逐渐熟悉和了解的过程。

(五)服务时间和时长不同。

24小时全天候服务是电话心理咨询一大特点。很多情况下,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处于全天待机状态,即随时准备为求助者提供服务。所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求助者都可以拨打该项服务热线,随时得到帮助,同时不受通话时长的限制。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必须在既定的时间段定时播出,所以,参与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以内打通热线电话与节目主持人进行交流,且通话交流的时间不能超过节目规定的时长。

(六)匿名性和私密性不同。

这似乎与“A(四)”自相矛盾,其实不然。电话心理咨询与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在这一点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这是二者的工作性质和服务主体决定的。

电话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求助者,基本上是一对一,对象单一。又因为是通过电话进行沟通,为求助者的匿名性和私密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有效地消除了求助者的羞耻感。如果排除其它因素,可以说这种方式的交流基本上可以做到无话不说。

电台夜间谈话节目则不同,它的服务主体客观地讲应该是广播受众。因为要对公众播出,节目参与者的匿名性和私密性也就大打折扣。同时,考虑到节目的影响力和舆论的引导作用,电台夜间谈话节目也不可能做到无话不说,而是要经过仔细的遴选,严格的审查,详尽的策划、编辑,而后方能用于节目播出。这时候,节目参与者这样一个被服务者的位置,客观上已经让位于广播受众这样一个服务主体而退居次要位置。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节目参与者的角色已悄然发生了转变,他不仅仅是一位被服务者,同时还是一位服务者、一位演绎者和教育者。这时电台已经通过广播将主持人和节目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发送出去,用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来影响和引导广播受众。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同时又是心理咨询师,他掌握和把控着整个过程的始终,是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主导者。

通过将电话心理咨询服务和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间孰优孰劣并不成立。两者应该是“点”与“面”的关系,是极具针对性与普遍意义上更具代表性的关系,是专业化与相对不够专业化的关系(指心理咨询本身而言),从根本上讲是不可相互替代的互补关系。

电话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是某个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点”。而电台夜间谈话节目服务对象的主体,是所在频率覆盖范围内,在线收听的广播受众,是“面”。这也是因为各自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的。

电话心理咨询因为自己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决定了它可以为自己的服务对象进行深入、涉及多个方面、有针对性且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咨询服务工作。

尽管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话题或内容与电话心理咨询相类似,但因为向公众广播,服务主体不同。因此,节目涉及的话题或内容更倾向具有代表性和更具普遍意义的,且不可能做太多的深入。这样,相比较电话心理咨询服务而言,也就显得不那么专业了(除主持人专业资质的个体差异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电话心理咨询服务与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实际上都是从事相同的工作,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因为各自的服务主体不同,其操作程序、运作方式、传播途径、目标受众等方面自然会产生差异。但目标一致:为某些存在心理疾患的求助者,在工作、事业、婚姻、家庭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碰到某些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劝导、抚慰和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为人们搭建一个释放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改善人际交往、疏导社会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几点思考

第一,加强电台主持人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弥补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现阶段,各电台夜间热线谈话节目类主持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客气地说,在有些电台的夜间热线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在和人谈话、与人沟通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一种优越感,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与人沟通时常常喜欢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说教多于劝慰。这样一种操作模式自然就会与节目参与者和听众产生距离感,从而使节目的内核发生了变化,即节目带有一些表现(对节目参与者而言)和演绎(对主持人而言)的意味。因此,我们以为,加强主持人在心理学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主持人的职业素质和执业修养,是我们面临的十分紧迫且十分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夜间谈话节目办得更纯粹一些,更贴近老百姓一些,更实在一些。

第二,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节目以外的沟通。

节目之外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要即时开通谈话节目的工作电话,保持与听众的联系。这个电话除保证正常的工作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电话心理咨询功能。作为夜间谈话节目的延伸,它可以更深入、更有针对性地为节目参与者(或求助者)提供咨询服务,弥补电台夜间谈话节目难以深入,针对性不强的某些不足。二是要强化电台和主持人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围绕主持人的节目QQ群、博客和论坛,搭建电台、主持人与节目参与者、广大听众沟通互动的更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听众不再仅仅是咨询者和被服务者,还是名副其实的参与者。他可以在其中发表自己的高见,也可以作为服务者为需要服务的求助者服务。电台主持人则要求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组织,积极引导,把握导向,将这一平台真正打造成为电台夜间谈话节目的无限延伸空间。

篇9

关键词 心理咨询 大学生 德育教育

心理咨询作为德育教育工作一种区别于传统手段的新方法,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作用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运用心理咨询方法,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通过对情感过程的调节,开导学生转变思维定势,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会疏导和宣泄不良情绪,学会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各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已开始启动,并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但是,目前心理咨询尚有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充分注意。

第一,院校心理咨询调适矫正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理障碍”的矫治,而在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在院校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各样表现形式,但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或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统统视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在无意中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还会给心理异常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诱发出新的心理问题。殊不知,“心理障碍”与“一般心理问题”有着严格的质的区别。“一般心理问题”只能称之为心理失衡,即心理困扰、心理困惑、或心理不适应,而“心理障碍”则常被称之为心理残缺、心理缺损、或心理失常。“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是完全正常的,社会功能是良好的;而“心理障碍”则与特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并非必然由特定情景直接引发,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的,很难自行消失,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是药物治疗才能得以缓解和解除,因而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大多数还是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如果把院校心理咨询中调适矫正的着眼点放在“心理障碍”的矫治上,则不仅会造成主次颠倒、调适盲目,而且也常常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大多都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才能予以矫正和恢复,心理咨询一般只能起到“心理支持”等有限的积极作用。所以,院校心理咨询只有把调适矫正的着眼点放在“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实施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工作者应遵循平等性、尊重性、交友性、保密性的原则。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它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会关系与交流,应以技巧性的对话方式,遵循平等、尊重、交友、保密等原则,在咨询工作者与学生间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情感协调的心理氛围或条件,并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

平等性是指,在做心理咨询时,咨询工作者与学生双方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切不可以权威者的姿态而高高在上,因为良好的、平等的咨询关系才能消除学生的防范意识,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能否促使心理咨询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心理咨询能否取得好成效的重要因素。尊重性、交友性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以“协助者”“推动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不可替代学生,更不可包揽制定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方案,以交朋友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建立师生(咨询工作者与被咨询者)之间平等的朋友关系,以促进整个咨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保密性则是指对学生阐述的问题要充分保密,有些学生描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常常带有羞涩感或是有难以启齿的问题,这时咨询工作者就应该启发引导他慢慢放下警惕性,放松心情,并会为他保守秘密,使他相信他说出来的问题只有你我知晓,并且只有说出来了才能帮助他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成功的心理咨询,最终会达到感情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认知上的共识,思想上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增加其接纳咨询工作者的愉悦心情,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咨询工作者的亲切、坦诚和自然,从而主动接受进一步的交谈来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咨询工作者应学会运用倾听、提问、探讨等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时应以倾听为主,让学生尽量宣泄自己的不快情绪。倾听中最忌讳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学生,只一味地批评教训,强加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标准,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做心理咨询最要学会倾听,不仅是要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听,注意观察学生咨询谈话时面部表情的变化,进行目光的交流,扑捉学生内心的感受,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往往能够提供细致的心理想法。倾听时要十分注意地倾听、鼓励地倾听、接受地倾听、理解地倾听。咨询工作者可利用轻松、愉快、和谐的语言来增强沟通的感染力,表达对学生情绪的支持、安慰和鼓励,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在他的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学生才能够完整的了解自己,认识问题。提问也是很有技术性的,问的问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咨询的关系,提问时不要带有质问性、批判性、攻击性、暗示性等语言,学生在这种“审问”状态下,咨询不出什么效果,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描述事件,在他的叙述中注意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他自己思考,从而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探索。而探讨的原则是多启发,少说教,多鼓励学生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一个问题可以相互探讨解决的办法,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听从,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加强自省,找出困惑所在,开阔视野,加强自信,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这种做法远比说教、灌输更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5.

[2]石书臣.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3]尹翠芳.浅议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启发[J].科技信息.

篇1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纠治显得十分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下面谈谈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纠治。

一、思想教育法。

1、强化理想教育。首先,传统上的理想教育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从现在的社会情况及学生情况看,必须强调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明确自己的未来,后确立远大的理想。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一样,家庭经济实力有差别,家庭相关背景不一样,将来对学生个人教育的支持、就业的提携也就完全不同。如某一学生家庭贫困,而确立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就不够现实。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就不致于使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产生心理障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并不少见。

其次,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从现在做起,必须为可能的将来奋发攻读。我们要教育学生千万不可在努力的问题上徘徊,不可为前途产生无端的忧虑,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实现每个人的既定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及挫折。

2、青春期教育问题。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异性情感和对异性的想往,甚至做不切实际的追求。要防止一味的批评、指责或鄙视他们的现象出现,因青春期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心理偏差在中学生中比例很大。作为教育者,对中学生的异性情感要注意疏导和迁移,我们不可以把其贬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我们对学生要从思想上进行疏导,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除了让学生掌握青春期有关知识外,还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迁移,如书法、绘画、歌咏、体育比赛等,使学生的异性情感融于知识的荟萃、情操的陶冶和集体氛围的情趣之中。

对青春期思想上易产生问题的方面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明是非,如"为什么中学生不能早恋?""当有早恋倾向时怎么办?""什么样的婚姻观才是健康的?"等等。可把男女生分开,就一些较敏感的话题指定专门的人组织探讨,以防有些话题说不出口而影响教育效果。"婚姻的理想"和"理想的婚姻"应成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点,包括"结婚的理想年龄"、"理想的婚偶"、"理想的家庭模式"等问题都应认真讨论,组织者可联系现实生活中幸福与不幸的婚姻例子教育学生,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应放开一点,大胆一点,过去进行青春期教育时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脸"的做法已不适合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学生。

二、劳动矫正法。1、适量的劳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任何心理需求的满足都有一个适量的问题。现代中学生普遍的劳动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他们不承担一定的劳动,久而久之,自然把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和保护看做理所当然,渐渐地,周围的人在他们的身边逐渐缩小,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忽视他人的存在,只想到索取,忽视付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得依赖,这本身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只有成功的劳动教育才能使中学生体会到劳动者劳动的辛苦,才能培养出稳定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中学生承担适当的劳动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基础。

2、劳动能从行为过程对心理偏差进行纠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已体会到,不健康状态及心理对人的危害,艰苦劳动对人的坚强意志及健康心理有巨大作用。有这样的一种经历,许多人可能都体验到:当心情恶劣时,有时我们就选择一种体力劳动以发泄。在劳动中,经历了许多艰苦的细节,当我们满身大汗地完成任务时,心里的愉悦是难以言喻的,这时候对原来的问题的看法已截然相反,甚至惊异于自己竟会产生如此的想法;这时候,只觉得周围阳光灿烂,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自己已充满了信心。--劳动的魔力竟有如此之大。因此,安排劳动以纠治心理偏差是一个有效且必要的措施。

三、体育锻炼法。利用体育锻炼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有的学生怕羞、自卑感强,可多安排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他们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既锻炼了胆量,也增强了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使他们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极拳、越野等需持久的项目锻练,以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四、心理咨询疏导法。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当前各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看,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较少,应有的效益没有体现出来。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中,要注意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安慰,以疏导,不仅要使其开心,更要力图使其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心理咨询活动要竭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要竭力使来心理咨询的学生自己想通问题,自己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要使学生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更好的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避免依赖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形成健康的心理。

五、活动纠治法。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环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些,学生健康心理就有了基础。(2)集体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因不健康心理而产生的紧张的关系及敌对心理,形成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相处愉快,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就能互相帮助,互相安慰与鼓励,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

六、自我调整法。心理的健康和个人的善于调整有极大的关系。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纠治时,可要求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