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艺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花艺的意义

篇1

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中国式插花我国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雏形。插花到唐朝时已盛行起来,并在宫廷中流行,在寺庙中则作为祭坛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时期插花艺术已在民间得到普及,并且受到文人的喜爱,各朝关于插花欣赏的诗词很多。至明朝,我国插花艺术不仅广泛普及,并有插花专著问世,如张谦德著有《瓶花谱》,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到明朝,已达鼎盛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风格上,强调自然的抒情,优美朴实的表现,淡雅明秀的色彩,简洁的造型。清朝插花艺术在民间却得不到重视、发展和普及。中国的近代由于战乱等诸多因素,插花艺术在民间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鲜花才逐步回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东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西元六世纪时,日本天皇派特使(相当与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国做文化交流亲善访问,他回日本时带了很多中国的字画、雕刻、文学、戏剧还有园艺及供佛的瓶花等。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顶法寺,日本第一个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从此日本有了插花学校的兴起。名称叫做[池坊]乃源于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学校,现在的负责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专永先生。

西洋式插花西洋式插花起源于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插花,早在公元2000年时尼罗河文化时期。从古希腊直到罗马后期,经历了中世纪的文化停止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才奠定了现代西洋式插花的基础。西洋插花与中国式和日式插花相比较强调实用和设计理念,一般较能融入生活之中,达到日常生活的装饰效果。

插花类型

(一)根据用途大致可以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二)根据艺术风格可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现代自由式插花中国式插花,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中国花艺从先秦、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当代。特质自然之真:依花草树木之自然生态,掌握季节之变化。人文之善:经济效用、敦睦人伦、花卉德性(花文化)。宗教之圣:以花供佛、以花修道、对花之崇拜。艺术之美:花材艺术、花卉艺术、整合艺术。类型园花:种在花园中,考虑植物艺术的生长姿态。盆栽:种于盆、钵中,根部尚存可与花卉搭配。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之搭配。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襟上,注重花卉和衣饰之关系。篮花:插置于篮中,注意花和花篮的亲托效果。瓶花:折花置于水盘或花瓶中,较具时代意义,是世界花艺中主要的一类,有盘花、瓶花。果供(供花):以果实为主,极富教化和艺术。

日本式插花要旨奉献:有如大自然界将花和树最美的一面无私地献给人类。耐性:把一枝一花放在最适当的地方,需要宁静的心。精力:收集花材处理枝、茎、叶均需要充沛的精神。专注:要抛开繁琐,才能真正创造完美的作品,所谓精神所至,金石为开。智慧:自我训练到花、人成为一体,达到纯静的程度,日本的花艺依不同的插花理念发展出相当多的插花流派,如松圆流、日新流、小原流、嵯峨流等各自拥有一片天地与西洋花艺完全不同的插花风格,可以说是花艺界里具有影响力之艺术。西洋式插花区分为两大流派:形式插花和非形式插花,形式即为(传统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线条为原则,非形式即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讲形式,配合现代设计,强调色彩,传统式适合特殊社交场合,自由式适合于日常家居摆设。

(三)根据所用花材的不同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鲜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鲜花进行插制。它的主要特点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绚丽、花香四溢,饱含真实的生命力,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应用范围广泛。其缺点是水养不持久,费用较高,不宜在暗光下摆放。

2.干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干花或经过加工处理的干燥植物材料进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态美,又可随意染色、组合,插制后可长久摆放,管理方便,不受采光的限制,尤其适合暗光摆放。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十分盛行干花作品。其缺点是怕强光长时间暴晒,也不耐潮湿的环境。

3.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材是人工仿制的各种植物材料,包括绢花、涤纶花等,有仿真性的,也有随意设计和着色的,种类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艳丽,变化丰富,易于造型,便于清洁,可较长时间摆放。

插花基础

(一)插花基本造型

1.水平型.设计重心强调横向延伸的水平造型.中央稍微隆起,左右两端则为优雅的曲线设计.其造型最大特点是能从任何角度欣赏.多用于餐桌,茶几,会议桌陈设.

2.三角形.花材可以插成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或不等边三角形,外形简洁,安定,给人以均衡,稳定,简洁,庄重的感觉.多作典礼,开业,馈赠花篮等用.若在大型文艺会演及其他隆重场合应用,亦显豪华气派.

3.L型.将两面垂直组合而成,左右呈不均衡状态.宜陈设在室内转角靠墙处.L型对于一些穗状花序的构成往往起重要作用,大的花果用于转角处,小的花自己向前伸延,给人以开阔向上的感觉.

4.扇形.按基本的三角形插花造型作变化,在中心呈放射形,并构成扇面形状.适宜于陈设在空间较大之处.

5.倒T字型.整个设计重点成倒T字型的构成.纵线及左右横线的比例为2:1,给人以现代感.适合装饰于左右有小空间的环境中.

6.垂直型.整体形态呈垂直向上的造型,给人以向上伸延的感觉.适合陈设于高而窄的空间.

7.椭圆形.优雅豪华的造型.采用大量的花材,集团式插法,对结构,对比要求比较低,呈自然的圆润感.以古典的花瓶作容器,宜置于教堂或典礼仪式等空间位置较大的场合.

8.倾斜型.外形是不等边三角形.主枝的长短视情况而定,整个构图具有左右不均衡的特点.多用于线状花材,可有效的表达舒展,自然的美感.

(二)插花中尺寸的确定

花材与花器的比例要协调.一般来说,插花的高度(即第一主枝高)不要超过插花容器高度的1.5-2倍,容器高度的计算是瓶口直径加本身高度.在第一主枝高度确定后,第二主枝高为第一主枝高的2/3,第三主枝高为第二主枝高的1/2.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凭经验目测就可以了.第二,第三主枝起着构图上的均衡作用,数量不限定,但大小,比例要协调.自然是插花花材与花器之间的比例的配合必须恰当,做到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避免露脚,缩头,蓬乱.规则式插花和抽象式插花最好按黄金分割比例处理,也就是说,瓶高为3,花材高为5,总高为8,比例3:5:8就可以了.花束也可按这个比例包扎.

(三)插花色彩的配置

插花的色彩配置,既是对自然的写真,有是对自然的夸张,主色调的选择要适合使用环境.浓重温暖的色调(红,橙,黄)适于喜庆集会,舞场餐厅,会场展厅;明快洁净的中性色调适用于书房,客厅和卧室;而冷色调(浅黄,绿,蓝,紫,白)常用于凭吊悼念场所.

就花材的种类而言,本木求其深重有力,草本求其鲜明可人.自然式花艺以丽不乱性,艳不眩目的色彩为主,纵使无花,亦可用苍松翠柏作主角.而图案式花艺则以色彩浓厚,火爆热烈,亦可将反差强烈的颜色集于同一作品之中.

就花材与容器的色彩配合来看,素色的细花瓶与淡雅的有协调感;浓烈且具装饰形的大丽花,配釉色乌亮的粗陶罐,可展示其粗犷的风姿;浅蓝色水孟宜插以低矮密集粉红色的雏菊或小菊;晶莹透剔的玻璃细颈瓶宜插非洲菊加饰文主,并使其枝茎缠绕于瓶身.

就东西方花艺特点而言,西方的花艺,花枝数量多,色彩浓厚且对比强烈;而东方的花艺则花枝少,着重自然姿态美,多采用浅,淡色彩,以优雅见长.

插花道具

(一)插花器皿

花型设计的必需品花器的种类很多。陶器、玻璃器皿、藤、竹、草编、化学树脂等在材质、形态上有很多种类。花器要根据设计的目的、用途、使用花材等进行合理选择。

玻璃花器玻璃花器的魅力在于它的透明感和闪耀的光泽。混有金属酸化物的彩色玻璃、表面绘有图案的器皿,能够很好地映衬出花的美丽。

塑料花器比较经济的道具。价格便宜,轻便且色彩丰富,造型多样。设计用途广泛。

陶瓷花器花型设计中最常见的道具。中式、日式、西洋式各有千秋,且突出民族风情和各自的文化艺术。所以在使用选择上首先应与设计的式样一致为佳。

藤、竹、草编形式多种多样,因为采用自然的植物素材,可以体现出原野风情。比较适宜无造作的自然情趣的造型。

金属花器由铜、铁、银、锡等金属材质制成。给人以庄重肃穆、敦厚豪华的感觉,又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发展。在东、西方的插花艺术中,它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具。

素烧陶器在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中,素烧陶器有它独特的魅力。它以自身的自然风味,使整个作品显得朴素典雅。

(二)插花基本道具

花的造型艺术是离不开各种基本的道具的。合理地选择和使用道具可以延长花期,同时反映出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这里介绍的是最基本的道具和资材。

粘性胶带有纸和塑料的。一般用来包在铁丝的外面,特别是经过加工后的花材为了防止脱水而使用。颜色有许多,要根据花茎的颜色和设计的目的选用。

铁丝(或铜丝)固定或保持花枝的形态、人工性地弯曲加工时需要用到铁丝。铁丝的种类很多,而且有不同的型号,根据粗细分为18-30号之间,根据设计意图来选用。

花剪花刀花剪、花刀是剪切花茎、枝条最主要的工具。根据修剪的花材的不同,有选择地使用。一般而言,修剪一些韧性的枝条时用花剪,修剪鲜花的长短时用花刀,因为花刀的切面较平缓,切口要求是斜面,以益于保鲜。

花泥花泥是用来固定花材的、吸水性很强的化学制品。保水性好,使用方法简单。花泥分为鲜花泥和干花泥两种。干花泥一般是茶色的,而鲜花泥是绿色的。花泥有各式各样的形状,要根据花型选定。干花泥用于干花设计,不能吸入水分。鲜花泥需要充分浸透水分才能使用,浸水时要尽量使花泥自然吸水,不要施加任何压力,否则会造成外湿内干的状况,直接影响切花的吸水效力。

花材选择

(一).哪些材料可用于插花

只要具备观赏价值,能水养持久或本身较干燥,不需水养也能观赏较长时间的,都可以剪切下来用于插花.当然,插花的材料不止限于活的植物材料,有时某些枯枝及干的花序,果序等也具有美丽的形态和色泽,同样可以插花.现在的花卉市场上还有许多人工加工的干花,也是很好的插花材料,他们虽然没有鲜花那样水灵和富有生机,但却具有独特的自然色泽何止低,或者倍加工成独特的色彩.另外,还有各种质地的人造花,如绢花,塑料花,纸花,金属花等等,用它们做成的插花作品摆放在居室,既能起到花卉的装饰作用,又比较经济实惠,且易于管理.

(二).切花选购要诀

(1)花枝越长越新鲜.为保持新鲜,提高吸水性能,花店每天都要将切花枝茎的下端剪去一段.因此,茎越长的花越新鲜.

(2)观察花材的整体形态.凡是叶面稍有萎焉,发黄或浸入水中的花茎,叶片变成褐色,黑色的花枝,新鲜度差,不宜购买

(3)用手触摸水中的花枝.用手触摸花枝水中的枝茎部分,有滑溜溜的感觉,说明花枝已留放了5-6天,新鲜度差,不宜购买.:

(4)花朵大部分全开的不宜购买.

(5)花型过小不宜购买.花型过小的原因,有时可能是将残缺的花瓣去除所至.

(6)花色应鲜艳.花瓣应有弹力,颜色应鲜艳.

(三).花材形态

线形花(线状花)LineFlower整个花材呈长条状或线状。利用直线形或曲线形等植物的自然形态,构成造型的轮廓,也就是骨架。例如:金鱼草、蛇鞭菊、飞燕草、龙胆、银芽柳、连翘等。

定形花(形式花)FormFlower花朵较大,有其特有的形态,是看上去很有个性的花材。作为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花,经常用在视觉焦点。本身形状上的特征使它的个性更加突出,使用时要注意发挥它的特性。例如:百合花、红掌、天堂鸟、芍药等。

篇2

关键词:立体绿化花艺;城市公园;应用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简介:韩海湘(1961—),男,河南许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2502

1 引言

立体绿化花艺是相对于一般立面、平面绿化植物、花卉装饰而言的一种园林绿化装饰手法。通过适当的载体,结合园林绿化色彩美学及装饰绿化原理,经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将绿化花卉植物的装饰功能从平面延伸到立面空间,形成立面或三维立体的装饰效果,在城市可绿化用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意义。

国家建设部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大力推进立体绿化工作,包括屋顶绿化、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墙体绿化。鄂州市园林局已将立体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项目园林绿化综合验收当中,立体绿化逐渐成为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方向。

2 立体绿化花艺的特征

(1)见效快、效果好。立体绿化花艺能迅速成景,符合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效率。它摆脱了土地的局限性,可移动,能快速组织成型,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效果。

(2)占地少、立体感好。在同等的地平面上,立体装饰要比平面绿化的绿化量大,而且还能在平面绿化无法开展或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地方,如屋顶、阳台、墙体、山体、护栏等处大显身手。

(3)造型灵活方便。花卉立体装饰点多以各种个性形式的载体构成基本骨架,然后配以各种花材而完成特定的景观塑造,在追求个性造景的今天,备受园林艺术设计师的青睐。

3 立体绿化花艺的选材

3.1 品种要求

需要选择强阳性、耐干旱、抗污染、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的品种。立体绿化花艺中所运用的植物材料十分丰富,既有木本也有草木;既有多年生植物,又有时令花卉。观花、观叶、观果各类植物广泛应用,根据植物材料的外部生长形态一般分为垂吊式植物和直立式植物。

垂吊式植物一般栽植吊篮、花槽、花钵等容器边缘,能很快的覆盖容器侧面,能有效地遮挡容器,更能充分地展示植物材料的整体美化效果,常用品种有:花叶常春藤、垂吊矮牵牛、垂吊凤仙等。

直立式植物一般用于花柱、大型花钵、花槽、吊篮、壁挂篮及各种造景上的配置,成为栽植组合的中心主题和色彩焦点,常用品种有:矮牵牛、四季海棠、三色堇、万寿菊、孔雀草等。

3.2 质量要求

所有植物应达到生长茁壮、枝叶繁茂、株型丰满、冠形完整、高矮一致、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无检疫性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冻害等基本要求,并符合设计要求规格的容器苗。

4 立体绿化花艺施工技术要求

立体绿化花艺应用形式具有多样性特征,因此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设计与应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观赏性、季相性、安全性等,结合现实环境、因地制宜。同时,还要考虑后期养护的便捷,施工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容器种植花卉,然后将种植器悬挂在构筑物上,例如人行天桥窗台、墙面、灯杆等。另一类是用金属材料、板材焊接或绑扎作为承重骨架,在骨架上栽种花卉,例如立体造型、扎景等。

5 后期养护管理要求

5.1 浇水

花盆的含土量较少,储水盆容量有限,水分散失很快,为了保持花卉景观效果,浇水是后期养护管理的重要一环。浇水大体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洒水车供水、人工喷水,另一种是安装滴灌系统浇水。

5.2 施肥

由于花盆里的基质相对较少,提供植物生长的肥力有限,最好能浇水配合施肥同时进行,将可溶性肥料兑于水中,春夏季一周施溶一次,秋冬两周一次或将适量固体肥料施于花器中自然降解。

5.3 修剪

日常应观察延伸到路上影响游客行人的枝条、注意修剪的合理性,适当修剪可使植物枝叶繁茂、分布匀称,有利于促进分枝和花芽形成。修剪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去老留新”的原则,还要及时地摘除残花败叶,摘除感病叶片,更换感病植株。

5.4 补植苗木

城市公园人流量非常之大,花卉缺失情况时有发生。对于死亡、缺失的植株,要及时进行补植和更换,补植后应及时浇定根水并于生长稳定后进行施肥,补植的苗木,应选择用原来的品种、规格,若改变品种或规格应注意与原来的景观相协调。

5.5 除草与保洁

杂草是植物的天敌,夹杂在花卉中间不仅影响植株成长,还有碍观瞻。花盆的杂草应及时铲除,花盆内应保持清洁,无垃圾、杂物,浇水时应注意对植物叶片及花盆底部进行冲洗,洗去灰尘。

6 结语

立体绿化花艺在欧美一些园艺水平较为发达的国家运用已非常普遍。徜徉在城市的公园广场里,总会看到墙面、屋顶、阳台、建筑物、构筑物、灯杆、护栏等处的攀爬植物及吊篮、花槽、花球、花塔等,其式样繁多、色彩斑斓。

目前,立体绿化花艺的应用也开始在我国崭露头角,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它将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城市公园、广场绿化的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篇3

关键词:语义 文化差异 语义的非对应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从认知角度看,它是人类形成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是“构成思想的器官”;从社会学角度看,它又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社会现象。在本文中原则上使用的是最狭义的概念,即把它视为一种人类社会用以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复杂的符号系统。

文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曾作出过一个经典的表述――“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习惯。”本文采用的是对文化广义的理解,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

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作为一套符号系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孤立存在。首先,它是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语言是文化得以保存的力量。其次,语言就像一面镜子,直接反映一种文化的现实。它同时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最后,语言的变化往往可以追溯到文化上的原因。一个民族特定的文化对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

我们在下意识中受其限制而趋向于习惯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形成了在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审美、时间观、价值观上的一致倾向。这种经过长期沉淀所形成的一致倾向通过世代相传的获得性遗传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意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意识的差异则表现在语言系统的语义层面上。语义往往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民间文学、历史事件、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科学经济等。”

2、语义的文化意义。从结构上看,语义是语言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其特殊之处在于:其一,“语义是思维的体现者,是客观事物经人们认知后在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是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心理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是交际中言者或作者思想的体现。其二,语义是开放系统,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常常发生变化。它不断地受到社会状况、、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亲属关系等众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三,语义与主客观世界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中各个方面。

根据奥格登(C.K.Ogden)和理查兹(I.A.Richards)的“语义三角”(Semantic Triangle)理论,人类所感知的世界并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在现实世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之后的主观世界。由此可见,语言的意义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人。而人的认知在语言中的反映就是语义。语义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是不容忽视的。而词语作为语义最基本的载体,是一个相当活跃的组成单位,它敏感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因此,文化差异在词语层次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最为广泛。人们在选用不同的词语作为符号来表述客观世界及抽象世界时,无论这些符号的选取是任意的还是有其理据的,对于选取过程而言,都无法脱离各自的文化大背景。

3、文化差异与语义的非对应。语义的非对应源自文化间的差异。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的词语常常受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生态环境等影响,打上了自己本身的独特的印记。这种烙印使得不同的语言很少有绝对对应的词语,即表现出语义的非对应。这种非对应性其实就是不同文化的特性在语言层而上的投射。当然,不同民族的语言之间并非不存在词语的对应关系,但对应不等同予对等,即使是表达相同的客观物体的词语往往也会因文化的差异而负载不同的文化意义。

4、语义非对应的划分。以英语与汉语为主要对比对象,语义的非对应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4.1 在英语或汉语中缺乏指称对象而造成语义空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礼教的国家,强调氏族内部的等级划分,讲究伦理纲常、亲疏远近,因此有关家族成员称谓的词语十分丰富,汉语中“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姨兄”、“姨弟”、“姨姐”、“姨妹”这十二词语充分表明了十二种不同的身份。而在英语中却只有cousin一个词来表达类似概念。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cousin意为child of one’suncle or aunt。如果要将汉语中的表妹直译过去,就只是:a dauzhter of father’s sister or of mother’s brother or sister,who is younger than oneself,相同的表哥则是a son offather’s sister or ofmother’s brother or sister,who is older than oneself。这样的翻译固然是精确的,但无疑丢失了词语中的文化语义,所以也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4.2 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同一指称对象,但语义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中的dragon与汉语中的“龙”在文化语义上截然相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的象征,龙是力量的象征,龙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象征。汉语中关于龙的词语自然也特别多,例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龙袍、龙颜、龙椅、龙床等等,龙也可以比喻才华优异的人,所以中国的家长们都希望能“望子成龙”。相反的,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怪物,它的身躯庞大,浑身披着鳄鱼式的鳞甲,有着猛兽般的坚牙利爪,长着一对巨大的翅膀,口中还能喷火。它凶恶而丑陋,被视为邪恶力量的象征,常常被用来比喻凶暴、严厉和凶狠的人。如His wife is a dragon,这句话在西方文化背景之下意为“他的妻子是个悍妇”。奈达对“龙”与“dragon”的语义非对应作出了一个精辟的描述一“附在同一物上的相冲突的价值。”

5、结束语。在当前的人文学科的研究中,语言学研究日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众多的学科研究发生了或正在发生语言转向,语言的本质和意义成为了研究的核心。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语言不能简单地被视为一套用于人际交流的符号系统,它不是被动、消极地传递信息,它更是对世界万物主观、有意识地呈现,“人是按照他语言的形式来接受世界的,这决定了他思维、感情、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语言是通过形式与意义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而各个民族对结合的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特色。我们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也必然接受它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这就使得我们在对语言的研究中必须注重将语言与文化加以综合,对语言应该在语言得以存在与表现的具体文化背景中去研究,从文化根源上去探索语言的意义,使得语言的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解释力。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5

2.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79

3.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

篇4

1、插花的作用可以用于礼仪的表达和作为艺术的欣赏。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2、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3、插花是一门艺术。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绣球花在青花瓷中的题材特点

绣球花在青花瓷中的题材表现,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其艺术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又融进了中国陶瓷绘画的技法。国画艺术和陶瓷艺术是紧密结合,互为借鉴、相辅相成,特别是青花瓷装饰艺术,体现了在国画中有图案的手法,在图案中有国画的笔意,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绣球花的演绎就体现了这一点。如何在青花瓷器上表现出绣球花这个题材,其实与国画一样,都是用毛笔作画,所不同的是载体材料,颜料不一样。青花瓷绣球花的绘画吸收了国画中的“晕染法”,创造出“分水法”和“踏染法”,青花瓷绣球花彩绘,是用特制的毛笔在生坯上勾线点画,在生坯上踏水,料水一般分为五色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形成几种不同深浅的色阶,象墨分五色那样。在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踏染”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吸收国画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点。硕大的绣球花青花墨块如平面般展开,绣球花花朵依次排开,层层叠起,笔墨清新,生动自然。

将中国画的笔墨理念与现代装饰趣味融合在一起,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刚柔、虚实、浓淡来表现各种艺术意境。把创作者对于绣球花的思想脉络、情感起伏、个人气质、审美情趣都倾诉到了青花艺术创作中,既写意,又装饰,既古典,又现代,把传统的笔墨精髓,现代装饰元素融入青花瓷中,追求似与不似,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偶然有写意的效果,但是还要一笔一笔的画出来。“简单而不单一,复杂而不杂乱,恰如其分”是绣球花在青花瓷中的极好演绎。青白之间所展现的无限生命力和经久不衰的魅力,使它不仅具有外在的形式美,也包含着内在的意蕴美。“知白守墨”,也运用到了青花瓷装饰艺术中去,是陶瓷装饰的重要章法和布局。青花瓷绣球花既继承了青花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具有新的时代气息,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爱好,为陶瓷新产品的开发闯出了一条新路。比如说,在施于人、秦锡麟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下,宁勤征、吕金泉等景德镇当代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富有创新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新的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的艺术之路。同样,以学院派的青年陶艺家也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感的陶瓷艺术之路,比如说黄焕义、张婧婧、詹伟、干道甫,白明等。青花瓷绣球花具有一种强烈的野性的扩张力,那种“似与不似之间”绣球花具有一种强烈的野性的扩张力的艺术形象就像中国画所要求的笔墨当随时代一样,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

二、绣球花的现代青花陶瓷装饰艺术

绣球花的现代青花陶瓷装饰艺术运用了抽象装饰艺术,是对事物内部一般规律的阐释和提炼,并非虚构,而是以生动鲜活的绣球花为蓝本,进行合理化、艺术化的归纳和提纯,是对于物象的更高层次的表现。绣球花的现代青花装饰艺术是以具有独立性质与意义的结构线、形、色彩及笔触等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创作,是创作者真实的认识与表现。它是从具象的绣球花中抽离出来的精神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现实客观物象的直观形象,按照人们能够以正常视觉所能接受的物象形式,表达了创作者的个性、主观情思、文化情趣、精神理念,可以把这种青花瓷绣球花概括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绣球花的现代青花陶瓷装饰艺术体现了自然材质的天然美,体现了创作者的设计美。

篇6

关键词: 电影翻译 文化意象 归化 异化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多种艺术手段,能传播信息,抒发感情,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观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电影的翻译既是介绍异域文化的一种简洁直观的手段,又是传播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电影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社会效应是无可估量的。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到世俗偏见的影响,电影翻译研究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和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艺术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自然、随意,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就会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归化与异化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电影是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电影应为观众而创作,并以观众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生存的依据和标准。因此,电影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是目标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说,译者在忠实表达原语言和文化信息时,更应考虑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依此,文化意象翻译的标准应是信息相符、功能一致。然而,翻译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此很难在语言、文化信息和功能特征上同时对等。翻译中必然涉及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又必然会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源语(source language)文本中的特有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这时会出现两种迥异的主张,即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和异化,既包括语言层面,也包括文化层面。所谓归化(adaptation),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也就是用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最切近自然对等”概念进行翻译,以实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所谓异化(alienation),就是源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处理以源语为归宿,也就是尽量移用源语中的语言形式、习惯和文化传统,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异国情调”。具体到电影的翻译,归化式是指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传统的情调”吸引译语观众,其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而异化翻译则不顾译语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现成的表达方式,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感的、乃至“反流畅的”(anti-fluent)的语言表达。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取向和接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翻译过程中的译者所做出的各种选择。为有效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电影语言不同的预期功能,抓住原片的创作意图,再根据译语观众的需要,决定信息的保留或根据影片内容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那些因文化差异而难以处理的意象,在充分把握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取向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慎重考虑异化和归化策略。采用异化策略,就是让观众直面异域文化的不同,从而扩展其经验视野;而采用归化策略,就是要在原电影中的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不同层次上为顾及观众的认知而不拘泥于原形式,跳出“句本位”的圈子,同时把握原文文化意象与译后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结合考虑社交语境,顺从观众的文化习惯,选择恰当的形式将影片的创作意图和主要内容准确再现。

三、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归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注定了翻译的偏差,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依照诺德的主张,翻译工作者可以根据需要“依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者‘改写’原文”。即便译文和原文有一定的偏离,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地传达原作意图和功能,让观众理解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就不失为成功的翻译。比如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是滑铁卢桥。如果依据英文直译为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肯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相关的战争题材片,或是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实际上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一战期间,玛拉在滑铁卢桥上遇见青年军官罗伊,一见钟情,结为恋人。而后,玛拉获悉罗伊战死疆场,痛不欲生,为了生存沦为。当罗伊奇迹般出现时,她无法面对现实,再次来到与罗伊相识的地方,丧生在车轮滚滚的滑铁卢大桥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鹊桥相会、蓝桥相会等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loo 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译者将原名“滑铁卢桥”译为“魂断蓝桥”,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域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域,而且“蓝桥”中隐含的中国文化意象使得观众一看到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美国影片“Forest Gump”是以人名为片名的。该片以一个智商不足70的“甘”的视野来看待美国20世纪50到90年代的社会变革,片中不乏幽默嘲讽之处。译为“阿甘正传”,既忠实传达了影片的切入视角和真实意图,又顾及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该片以甘为线索,讲述美国三四十年的历史变迁,中国文化习惯将之称为“某某正传”。汉语中“阿”字通常用在人名前,以表示亲近称呼。“阿甘”二字合在一起,一个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普通百姓形象一跃而映入脑海。四字联在一起,令人想到鲁迅的《阿Q正传》。这个高度归化的译名,因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中国观众一看就能猜到影片的大概。

有些意象在出发语与目标语文化中的意义相通,但因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为考虑译语观众的语言习惯和对于文化意象的接受度,根据影片内容进行调整而形成归化翻译。如英语电影片名多简洁直白,而汉语电影片名多化实为虚,笼统概括。英汉对译时,应根据不同文化需求进行调整。如美国影片“Face Off”就被译为“夺面双雄”,而中国影片“开国大典”则译为“The Birth of New China”等。此外,翻译应有效体现原文的语用功能,并能提前预测现实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现实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接受水平,使观众的期待视野与译语达到融合。

四、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异化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风俗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能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的支离破碎。为了充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此时翻译中对文化因素处理宜采用异化方法。异化绝不是机械地死扣原文的字面,呆板地直译,而是深入了解电影意象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应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近年来不少影片在这一点上仍做得不尽人意。如奥斯卡最佳影片“American Beauty”,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美国生活经历的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部难懂的作品。其中文译名“美国丽人”、“美国大美人”、“美丽有罪”,让大多数中国观众匪夷所思。但实际上,这些译名都没有把电影本身更深刻的文化含义异化出来。“American Beauty”的本意是美国产的红蔷薇。在电影中好几处都可以看到这种红蔷薇。比如男主人Lester的妻子Carolyn早晨在花园修剪红蔷薇,Lester在幻想的时候也有红蔷薇的出现,甚至在影片的海报上,红蔷薇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实际上,“American Beauty”是中产阶级的一个物象标志,因为它既高雅又艳俗,既欣欣向荣又消极颓废。而影片主题正在于批判没落的美国中产阶级,描述了一群生活在萨特所描述的“地狱”中而又努力劝说自己一切都很好的人们。台湾译名“美国心玫瑰情”比前面三个译名要进了一步,因为它多少触及了影片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但笔者认为这个片名还是很难让观众直接将“American Beauty”这个意象中所包含的文化含义与美国红蔷薇对等起来,这样不利于这一文化含义的传播。翻译应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象化语言”,尽量“输入新的表现法”。因此笔者认为,直接异化为“美国红蔷薇”较为妥当。该译名让观众浸润在崭新的源语文化中,让观众建立源语文化的文化预设,让观众了解到源语文化的本来面目,为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给异域文化的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异化处理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指导思想。“Seven”是一部出色的惊险悬念影片。影片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于七天之内,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点,“Seven”无处不在,就连海报上的片名也是“Se7en”。该片恰好利用观众对玄学的神秘感和不理解,剑出偏锋地讲了一个连环谋杀故事。实际上,7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里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在第七天造亚当,取其第7根肋骨造夏娃等等。如果对圣经不熟悉,很可能把片名直接译为“七”。影片中的罪犯在现场分别留下的“贪婪,饕餮”等字样,正是圣经中所讲的“七宗罪”。这七项原则一直贯穿了整部影片。鉴于上述有关文化,该片片名适宜于异化为“七宗罪”。事实证明,文化因素的异化处理能促进文化的交流。比如,汉语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是两个具有不同文化伴随意义的词。“dragon”在西方文化里是个贬义词,预示着罪恶。而在中国,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神异动物。华语片“卧虎藏龙”被译为“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从促进文化交流角度看,这种异化处理有利于传播中华“龙”文化。其实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龙的文化正逐渐被国际友人所熟悉、接受。早在影片“Dragon:the story of Bruce Lee”中就使用了这个词。以西方人对中国功夫、对李小龙的崇拜之情来看,dragon都已成为了一个褒义词。

五、结语

总之,电影文化意象的翻译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去考虑,结合观众的实际需要,把握好归化和异化的度,既不能过于异化,让译语观众不知所云,又不能过于归化,造成原名语言合文化特色的丧失。电影翻译既受原名文本约束又富于创造性,翻译时应充分认识语言文化差异,正确把握观众的接受能力,确定归化和异化的策略。异化翻译就是充分相信观众的审美、接受能力,让观众直面异域文化;而归化翻译的要旨在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影片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译者应尽量地保持与原导演编剧同样的创作心态,并能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原片名的内容含义与文化精神进行再创作,从而翻译出既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为译语观众所接受的好译文,生动再现丰富文化意象内涵。

参考文献:

[1]Delabastita, Dirck. ‘Translation and the Mass Media’ in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 Edited, Pinter Publishers Limited,1990.

[2]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 [J] 中国翻译,2000,(1).

[3]谢天振.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耿龙明.翻译论丛[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吴楚材等. 古文观止[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6]韩子满.文化的失衡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000 ,(2).

[7]王东风.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中国翻译,2000,(4).

篇7

在老家医院,彩超室。那天的患者很多,我母亲排最后一个,轮到母亲时,已经快到下班时间了,做彩超的医生在给我母亲做彩超时,一直皱着眉头,一脸不耐烦。做完之后,她直接生硬地对我母亲说:“就你自己来的?你家属没来吗?你这可不是什么好病。”说完,就让我母亲出去,准备锁门下班。我母亲听了她的话,一下子就懵了,想问个究竟时,她毫不客气地撂下一句:“找医生去。”平时一向胆大的母亲,被这个做彩超医生的一句话吓坏了。她跟我说,那天她是心里慌着、双腿软着走出医院的。

母亲没有找老家医院的医生看结果,她回家后给我打了电话,说她得了不好的病,是做彩超的医生告诉她的。我听后,安慰母亲说:“先别担心,我一会儿就给你买机票,明天来北京,咱去大医院再做个全面检查。”第二天,我去机场接母亲。看到她背着双肩包一脸憔悴地走出来时,我心里生疼。很明显,她承受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昨晚肯定没有睡好。

这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如今,母亲已经在301医院成功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而且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复查,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为母亲主刀的是301医院肝胆外科罗英副主任医师。罗医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面容很和善,脸上一直保持着微笑。他在接诊的时候,会主动询问患者哪里不舒服,都有什么症状;然后,根据初诊的情况开出检查单子。这期间,罗医生没有说过一句重话,反而一直在宽慰母亲不要太担心。从罗医生的诊室出来之后,我看到母亲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通过这件事,首先感谢老家医院做彩超的医生,及时发现了母亲的病情。同时,我还想说的是,医生实在是个需要讲究说话艺术的职业。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态度的冷热,说话是否讲究方式,注意分寸,在病人心里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医生的一句不当言语,有可能让病人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加重病情;而医生的一个温暖笑容、一句恰当言语,又会使病人在最无助的时候,对战胜病痛增添一份力量。

当然,作为患者应当理解,医生每天接诊那么多病患,要面对各种各样复杂的病情,还要不停回复患者的询问,难免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所以不要苛求医生的言语。但我很想对那些总有烦躁情绪的医生说,每一个患者都是带着病痛来的,因为相信您的医术能为他解除身上的病痛。当您态度温和地为他讲解病情,宽慰他按照医嘱好好治疗时,在患者心里,他一定会万分感激您。我相信,没有一个医生不希望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痊愈。所以,无论您在哪一个医疗岗位,请您对每位患者都拿出足够的耐心,别吝啬您的笑容,别皱着眉头。对于您,他只是众多患者中普通的一个;而对于他,您一句体贴的话语,他会温暖在心,把您看作救命恩人。

篇8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文化的约束和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词汇在颜色、社交礼节、日常生活、称呼等方面的差异,说明不同的文化对语言尤其是词汇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深刻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更有效地运用语言,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关键词:

文化;语言;词汇

社会的产物为语言,同时它也是承载文化的物质,是浓文化信息的浓缩,它反映着一个国家在文化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每个社会都在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角度来进行自我观察,这些方式必然是由语言来表达的,而词语又是组成语句的基本单位,人们所表达的语言一般都是由不同的词语来组成的。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的表现形式,同样能够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本文通过对比词汇在中、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反映在颜色、社交礼节、日常生活、称呼等方面的差异,来表现不同的文化对语言尤其是词汇方面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1.颜色

英文中“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在产生忌妒或羡慕等情绪时脸色真的会变成绿色吗?又例如:英语中说paulwasinbluemood;paul(保尔)的情绪是什么?开心、兴奋、忧伤、或是其他情绪?在上面两句话中,green(绿)和blue(兰)并不是代表颜色,而是具有其他的含义。在词典中,green这个词具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withenvy是个固定的词组,所表示的含义为“十分妒忌”,代表妒忌的情绪达到一定程度。而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进行搭配时用来形容某种情绪,例如“沮丧的”、“忧郁的”,第二句话的含义为保尔情绪忧郁。上述两个例子就分别反应了词语的字面含义及内部含义,这也是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中,红色(red)主要是指鲜血(blood)的颜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人体内奔腾的生命之液,它与生命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一旦鲜血流尽,生命之花也就同时凋谢。因此在西方国家中,“red”很容易与“暴力”或“恐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对"红楼梦"这一名著进行翻译时,提前就意识到使用red可能会使欧美阅读者联想到“恐怖”、“血腥”等画面,因此还是采用原著书名《石头记》来进行翻译,译为Thestoryofthestone。但是中国历经了数千年封建思想的洗礼及教育水平的落后,在中国文化中,每一种颜色都具有不同的神秘感,它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2.社交礼节

中国人历来认为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基本原则。其中,“中”是儒家所向往的思想境界,我们在待人接物时必须注意言行举止方面的温、良、恭、俭、让等细节,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表现出虚心与谦虚的态度。因此,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在于不提倡个人价值超出集体价值。西方国家更倾向于个体文化,他们高度崇尚个人价值,并超出一切集体利益。对某些单词所具备的褒义含义,中西文化就持有不同的态度。例如ambitious一词,本身就有褒义与贬义两种含义。中国人取其贬义,用来表示“野心”,而欧美人则认为它是褒义词,代表“雄心”;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常用来表示“挑衅”,而美国人则取其褒义用来形容“上进”。由此可见,文化不同会造成一词多义,并对应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例如old一词,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倡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老”在中文里代表尊敬的意思,例如老专家、老前辈等。“老张”“老王”也代表尊敬。中国人往往认为越老越应被尊敬,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得到对方的尊敬。但是在西方国家中,很少有人愿意将“old”一词用在自己身上,在他们严重,“old”并不代表“资格老”,而是代表着“懦弱无能”的含义。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3.日常

生活中国人常常在用餐前后使用“吃了吗”作为见面语,而美国人则习惯于使用“Hello”或“Hi”。若对此处的含义不理解,美国人会将“吃了吗”理解为:“你如果还没吃饭的话,就到我家去吃吧。”总而言之,在美国人眼中,这种招呼语代表着邀请的含义。又如,中国人常说的“上哪去啊?到哪儿去啊?”这些中文若直接译为英文是Whereareyougoing?和Wherehaveyoubeen?当美国人听到这两句招呼语时,内心会产生不愉悦的想法,他们的第一反应多数为:这并不管你的事。由此可见,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

4.称呼

英文中中“brother”这个词汇所包含的意思十分广泛,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哥哥”与“弟弟”两者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而对于欧美国家的人来说,是否区分“哥哥”与“弟弟”并没有实质性意义。每个国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对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人英语学习只需要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及语法、词汇的规则,便可以轻松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而实际上常常会出现由于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产生的交际误会。通过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我们学习中真正领悟到词的含义,并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词汇开展日常交际,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直译 意译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积累的日益增加,翻译已不再被看做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更多地涉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在文化信息的传递手段方面,翻译界引入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1.归化与异化的来源及其内涵

因为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的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1.1异化的代表人物韦努蒂

Venuti可以说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在翻译中表达这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这也是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1.2归化的代表人物奈达

Nida可以说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重视读者反应是为了让译语文本读者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奈达的这一功能对等理论的目的就是,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通顺可以看做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1.3 Assimilation & Alienation和 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的关系

Assimilation & Alienation是较早提出的一组定义,assimilation的实质是说两个性质不同的事物因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一方向另一方靠近以至逐步融合的过程。用在翻译中,具体的指经过翻译,原文与译文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相当一部分消失,而译文跟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非常接近,甚至跟目的语作家的作品无法区别。而alienation则相反,在翻译过程中,它力图保持原文的特点,与译入语及其文化保持距离,使译入语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陌生”,意识到在读一部译作。

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这对术语由美国著名翻译家韦努蒂(L.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译者的隐身)中提出,它们是用以表述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strategy)的。Foreignization的作用是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他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

Domestication的含义用到翻译策略上,则是强势文化为达到对弱势文化殖民统治的目的与需要,重组原文的语言与文化特点,使之符合强势语言与文化的规范,而这层意思assimilation没有。Foreignization & Domestication和Assimilation与Alienation相比较,这对术语不仅反映了语言与文化方面含义的不同,还由此看到了这种不同背景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文化不平等关系。

2.从直译与意译的争论到归化与异化

直译和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之争在翻译领域由来已久。从古到今,无论是东西方关于这两个翻译策略的争执都涌现了不少代表人物。在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的两种策略,前后有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古代,归化异化之争的雏形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梁启超指出:“……直译意译两派,自汉代已对峙焉可耳。”(陈福康,2000:8)他所说的“直译”和“意译”就是佛经翻译中所谓的“质”译与“文”译。

到了近现代,“质”译和“文”译为“直译”和“意译”所取代,其第二次交锋发生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一批左翼学者主张直译,而以梁实秋为首的一批右翼学者则主张意译。

当代中国译坛归化异化之争可视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直译意译之争的延伸。率先对在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挑战的当数刘英凯的“归化——翻译的歧路”(1987)一文。十年之后,由许钧在《文汇读书报》上发起的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当代中国译坛归化与异化的对话从此进入阶段。

在当代国际翻译论坛,引起归化和异化之争的人应该是Nida,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描述这对翻译策略的是以色列学者Even-Zohar,而将这一对概念引入你死我活的角斗场的则是美籍意大利裔学者Venuti。

3.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究竟翻译手究竟哪一种更有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沟通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的相互理解呢?先看下面几个文学翻译的例子。

(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156)

“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Yang Xianyi:155)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231)

(2)至于才子佳人等书,……(《红楼梦》:5)

As for books of the beauty-and-talented type...(Yang:4)

And the“boudoir romance”...(Hawkes:SO)

(3)更有一种风月笔墨,……(《红楼梦》:5)

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Yang:4)

Still worse is the“erotic novel"……(Hawkes:49)

杨用异化手段翻译“才子佳人”(the beauty-and-talented)、“风月笔墨”(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这些在中国读者看来心领神会的译文,英美读者未必就能轻易理解、接受。而霍克斯的boudoir romance,erotic novel之类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在外国读者看来却很可能是传神之笔,妙不可言。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的手段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而霍克斯则舍弃了源语谚语的形象,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虽译文更为自然,却使译语读者失去了一个了解源语文化、欣赏其趣味的机会。

下面我们再看看在其他翻译作品中“异化”与“归化”的不同作用。

(4)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

(5)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6)Easy come.Easy go.

来得容易,去得快。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应用。可以看出前面四组习语的翻译都用了异化的手法,而后面的两个句子则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译者在将外语译成本族语时,几乎都会对译文作归一化处理,而将本族语译成外语时,情况恰恰相反——异化的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4.结语

在文化交流中,翻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可能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如果一味采用异化译法,就会增强读者对译文的陌生感,增加读者接受的难度,阻碍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如果过于强调归化译法,则是以牺牲了大量附载信息为代价的。异化与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异化或归化的原则,也可以两者相结合应用,在不同情况下做具体灵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白瑶.英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前沿,2002(12).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2):43-45.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语言与翻译,2002(2).

[6]秦洪武.翻译中的句法异化与归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1).

篇10

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2、如果你只是等待,发生的事情只会是你变老了。

3、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而是即使不说一句话也不觉得尴尬。

4、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

5、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变污浊,一杯污水却不会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变清澈。

6、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7、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8、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当灯灭了,你会发现你的周围都是影子。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9、当你的邻居在深夜两点弹钢琴是你别气恼,你可以在四点钟时叫醒他,并告诉他你很欣赏他的演奏。

10、运气就是机会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11、世界没有悲剧和喜剧之分,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就是喜剧,如果你沉缅于喜剧之中,那它就是悲剧。

12、爱情,要么让人成熟,要么让人堕落。

13、针无两头锋利,人无两副身心。

14、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15、男人有钱就变坏。是的,很多男人是这样,不过,有钱就变坏的男人就算没钱,也好不到哪里去。

16、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17、时间是治疗心灵创伤的大师,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18、所谓永恒的爱,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落。

19、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

20、宁愿做过了后悔,也不要错过了后悔。

21、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2、马在松软的土地上易失蹄,人在甜言蜜语中易摔跤。

2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4、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