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传承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艺术的传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艺术的传承

篇1

一、艺术的形式与内涵

艺术是我国文化市场中的重要表现类型之一。作为文化和社会领域范畴的概念,对于艺术的概念界定,学者们并没有统一的结论。艺术是什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其形式多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一直都在发展。美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艺术作品有不同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艺术的概念是社会赋予的。有的学者会按照需要界定艺术一词所涵盖的范畴,以便研究。艺术并不是对客观的世界的刻板描述,而是艺术家饱含自身情感和个性进行创作的成果。笔者认为,艺术是某一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一类表现形式,在这些表现形式下,人们对现实社会和世界、事件等的主观认知和情感的主观表达。这种对世界的主观描摹,便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其结果是艺术品的产生。

二、布迪厄的艺术理论

(一)场域、惯习、与实践

布迪厄对艺术领域有深刻的理论阐释。笔者在此首先对布迪厄的理论做简单阐释。场域是布迪厄对社会结构的见解。场域是指不同社会类型的社会结构,在不同的场域中存在不同的结构与规则,构成了不同特性的“力”,这种“力”便是不同社会场域中的惯习。惯习是不同社会场域中人们行为的倾向性。处在相关社会场域中的人们会受到惯习的影响和制约,会不自觉的按照场域中惯习的要求进行活动。惯习既是场域中的规则,同时也内化成场域中的个体自身的一部分。场域与惯习通过实践相互联系。惯习作为场域结构的一部分,影响场域中的个体的实践活动;而场域中个体的反复实践则不断对相关场域进行修整或构建。艺术场域的构建过程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是相符的。艺术家,艺术鉴赏者,中介人,大众,文化服务公司,博物馆,等个体或组织与其相互之间的互动构成了艺术场域。所有在场域中的个体都必须按照艺术场域中的行规和相关制度行事,由此体现出场域的独特惯习;同时,艺术场域是在人们的反复实践下,不断发生变化,其结构与相关制度、规则也在不断调整。艺术场域随时间的发展,不断发生着变化。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的模式,艺术鉴赏者和大众的审美标准,拍卖公司对同一艺术产品的定价,都随着艺术场域内的惯习和文化标准而变化。由此,艺术家们选择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窥视艺术场域内部结构、规则与运作模式。

(二)布迪厄资本理论对中国艺术场域的解释

中国的艺术场域和其他的社会场域存在交叉。其中,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对艺术场域的渗透最深。同时,其他文化场域对艺术场域也有不同程度的渗透。不同场域的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其他社会场域的“力”同时也或大或小地作用于艺术场域,由此构成了我国艺术场域的现状。不同场域对艺术场域的渗透,从客观上影响了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不少其他领域,如经济、政治资本对艺术场域的渗透,从一定程度上盗用了艺术场域中的文化符号,并借用艺术场域中的艺术资本,为己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不少艺术博物馆中并未展示最优秀的艺术家的作品;有时,艺术博物馆中展出的是拥有较多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艺术家;拍卖市场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一些书法或绘画作品,可能并未有较好的创作技法,也未必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但是在市场上有时却有一定的卖价,这有可能是政治场域对艺术场域的渗透和作用。一些艺术家在经济活动场域的侵蚀下,将一些对社会发展不利的艺术符号投向市场。不同行业和领域对艺术形式的使用和利用,虽然从客观上丰富了艺术领域的表现形式,推动了艺术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不同行业对艺术领域的渗透,也影响了艺术行业符号内在价值。艺术创作从客观上说需要纯粹的环境,并需要减少其他社会场域的负面干扰。

另一方面,我国民众对艺术品与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未有足够的包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可能欠缺对应的品位。大众对于艺术品的消费可能存在盲目性,对于艺术欣赏有时仅是跟随潮流,并没有自己的主见。正是由于普通民众艺术品位的欠缺,才给了其他社会场域可乘之机。低端艺术做品借助其他场域的力量,在艺术场域中抢占有利位置,由此影响了艺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当今中国艺术的现状

当今中国的艺术场域,包含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的艺术场域呈现出多元状态。但是艺术领域与大众存在多方面的隔阂。同时不同的艺术形态也存在自身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对艺术场域的了解,主要探讨以下三类艺术形式在中国的现状。

(一)传统艺术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在技法和表现形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在现今的艺术文化市场中,传统艺术文化面临以下两项困境。首先,传统艺术形式并未得到很好地传承。当今虽然有很多艺术家从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但是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很好地把握了传统艺术绘画的精髓。在资本场域和政治场域的影响下,许多并不出彩的绘画作品流入市场,广泛流传,并被高价拍卖和出售。这无疑对传统艺术的进一步传承有不良影响。其次,传统艺术的不被认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于其存在文化符号上的积淀,传统艺术有其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包含特殊含义的文化符号。但是,这种传统艺术中内含的文化符号,仅仅存在于艺术场域的中的特殊位置。因此,普通的大众对于传统艺术中的优秀文化形式和内容并不能作出足够充分的理解,大众的审美情趣有待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艺术符号的理解和欣赏,对于传统绘画艺术的 认可和发展是必需的。

(二)流行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流行音乐,特别市hip-pop等音乐类型对国内流行音乐影响巨大,国内流行音乐对其时尚元素进行了吸收。歌曲中的节拍感显著加强,对节奏更加重视并显著加快。快节奏的流行音乐迎合和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特点,使得许多年轻人从中找到了共鸣和情感倾泻的渠道。影视作品同样也是如此。国内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因其题材,剧本,拍摄技术,等方面的不足,逐渐失去了对市场份额的占有。对此笔者认为,流行艺术和文化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流行艺术形式良莠不齐,糟粕与精华共存。流行艺术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创新和潮流,在形成流行趋势的同时,其中必然会包含糟粕与低档次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被大众消费与接纳,可能会造成消极后果。其次,流行艺术受到较多大众的认可。流行艺术作品由于迎合大众口味,包含当今时代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符号,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需求,契合了大众情感和休闲喜好。各种流行艺术形式,包括电影,流行音乐等充斥文化消费市场,可以说,当今的艺术文化市场主要被流行文化所占据。

(三)后现代主义艺术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一种与传统艺术相互对立的艺术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传统的美学标准已然失去效用。传统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对话,展现了现代社会艺术领域的现状。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主要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现状的体会与反思。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对美的表达和展示,除了积极情感的表达,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主要倾向于对消极情感的表达。焦虑,恶心,不安,恐惧,愤怒,蔑视,抗争,等等,所有传统艺术所不接受的情感表达在后现代主义艺术里都可以找到。不过,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不为大众认可。同时,后现代主义艺术包含内容过于繁杂,我们对后现代主义艺术应当批判地接受。

(四)当今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并起,中国的艺术社会领域呈现出非常多元的趋势。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生存状况。笔者认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使传统艺术形式重新焕发青春是改变中国艺术文化市场发展必须要走出的一步。笔者认为,如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艺术产品并不能代表我国艺术的最高水平。一方面,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全部力量;另一方面,大众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缺乏应有的感悟与欣赏能力。在此笔者认为,传统艺术对流行艺术的吸收与接纳,传统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的对话,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1)流行艺术形式由于较为准确地传达了普通大众群体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受到大众的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同样可以做到这点。在发挥自身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力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社会元素,说现代人的故事,表现现代社会的现状,努力体现时代气息;(2)传统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对话,展现了现代社会艺术领域的现状。通过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对话,传统艺术应当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四、结语

本文在布迪厄艺术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当今艺术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状况进行了论述。并对传统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看法。在政治、经济等其他场域的影响之下,传统文化艺术并没有在文化艺术场域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同时,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传统艺术并未得到普通大众足够的认可。在现今这种状态下,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应发挥政治场域和经济场域的积极作用,并借此尽量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同时,艺术家应积极吸收流行文化中时代元素,积极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等其他类型的艺术形式进行对话,不断发展自身。作为普通大众,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同时激励和催生更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最后,社会应当给予传统艺术更宽松和适宜的创作环境,促进传统艺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教学与研究,1998(02).

篇2

关键词:城市家具;区域文化;造物艺术;赣鄱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84—02

从象征统治权威的国之重器到承托居食之需的日用百物,从远古洪荒的浑拙铁石到蜚名海外的炫彩瓷玉,或厚重、或空灵、或质朴、或精雅、或求居用之利或重型色之工,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是古代中国风俗、民情、哲学、礼制交融积淀、凝聚汇通的辉煌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完整和最生动的物化载体。

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品类众多,成就辉煌。彩陶、青铜器、瓷器、服装、建筑、园林、雕塑等造物艺术, 各具特色、精美绝伦。在技术上,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代表的传统物质观在造物艺术中得到完美的诠释和实践,巧妙利用相生相克之理,熟练驾驭各种材料。在形式上,多取有雅质、富生气、丰气度之自然生灵,抽象凝练、变化组合而成妍姿百态。在理念上,器以载道、物有其礼,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和谐共生的观念以及传统的宗法礼制、人伦纲常都是造物艺术所恪守遵循的内在法则。

现代设计是联系技术、艺术与商品的纽带。相对传统造物来说,其生产方式、服务对象、核心理念等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无疑二者具有着一脉相承的直接关联,传统造物艺术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灵感,当我们面对技术和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困扰时,也往往从先祖的智慧中寻求启示。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市民城市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和一般性的产品设计相比,城市家具设计更加注重文化上的独特个性,在造型、功用、内涵等方面传承文脉,展现人文特质。作为区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造物艺术无疑对城市家具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一、传统造物艺术之于城市家具设计的意义——以赣鄱区域为例

“城市家具”一词源于欧美,是指在城市公共场所设置的各类服务设施。其设计需要具有四个方面的综合考虑:一,在生产、使用、维修等环节上的低成本和便利性;二,良好的服务性和人性化设计;三,和使用环境的协调;四,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传统造物艺术对于现代城市家具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造型元素和装饰手法

由于地理、经济、民俗等差异,在华夏文明大体系下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文化圈,造物艺术是其最直观的表现。以赣鄱区域为例,其文脉源流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具有显著特点的几何形印陶纹。新干大洋洲所出土的商代玉器揭示了在距今3000年前,赣鄱区域形成了以凤鸟和虎为图腾的本土文明系统。在器物造型审美意向中,多温和、秀雅、神秘、飘逸的“仙气之美”,其狞厉、威严的成分明显少于中原区域。宋代始,景德镇瓷器崭露头角,并在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工匠来四方,器成走天下”,瓷器成为赣鄱造物艺术中最为辉煌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其典型代表“青花瓷”素净、雅致、取材丰富、构图丰满,注重纹饰的祥瑞寓意,达到了传统造物艺术的最高水平。

图腾符号、造型特色、装饰纹样等传统造物艺术的主体构成以鲜明的特点彰显出区域文化脉络。而究其应用,作为室外公共场所使用,承载整个城市氛围营造、旅游形象、文化传承的城市家具无疑是最佳对象。这些元素出自于器物,用之于器物,并且独具特色,其协调搭配、综合变化,很容易达到和使用区域的文化环境相融合。这些特质使基于传统造物艺术的设计手法在城市家具设计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在情感上的文化归属感

“人”自古就是非常注重情感体验的群体。情感归根于文化,文化上的归属感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文化的支撑对于情感的作用更甚于经济的繁荣。

从赣鄱区域来看,由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限制,其经济实力一直处于全国较低层次。正因如此,通过城市家具及整体环境设计彰显文化底蕴,强化文化归属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赣鄱传统造物艺术是华夏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产业兴盛、积淀深厚,足以据此为荣。历史上地位显赫的瓷都(景德镇)、木都(吴成)、铜都(永平)、纸都(铅山)等制造业中心都云集此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工艺和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现代城市家具设计中深入研究区域造物艺术特色并予以传承发扬对于赣鄱区域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式上的借鉴

篇3

关 键 词 :陕西派 浙江派 传承 现实朝向

音乐艺术的传统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流派,流派的形成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产物,每个筝派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筝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其流派的形成是其艺术特征的根基所在,也是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分支体系。

一、陕西派和浙江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1.筝派形成的地域风格特征

筝乐艺术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演变、创新,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流派的产生由于地域环境不同,其文化背景亦存在差异,受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在发展中逐渐形成地域艺术特征,在各自的传承发展中形成鲜明的流派印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其依赖的生态环境是互动互育的,因此,“秦地语言硬冲、憨直,饮食酸辣、刺激,着装鲜艳夺目”, ①使得陕西筝曲既有秦腔音乐那沙哑而高亢、激昂而慷慨的悲壮气势,又有迷胡、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委婉酸楚的凄凉情感,如陕西派代表曲目《秦桑曲》;江南水乡则恬静、淡雅、平和,体现出一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人文情调,如浙派筝代表作《高山流水》。因此,流传在我国的筝曲,由于地域环境、语言、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点。

2.筝派传统曲目的文化内涵在弹奏中的表现

任何一个流派的曲目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只有真正了解曲目的内涵,才能实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的表演境界。就筝乐而言,“音”是演奏者通过各种技巧手段表现出来的音响,而“乐”则是演奏者内心世界、精神状态通过技巧表现出来与听众进行交流的声响,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自古以来,人们演奏古筝都把表达“情感”放在首位,音响的后面是一定时代、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演奏古筝的最终目的是演奏者把自己的某种精神状态下的情感通过音乐与人们交流,引起人们某种情感而产生共鸣。如果演奏者在演奏中只注重技巧而忽视了乐曲所依存的文化意境的表现,就很难达到与听众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因此对于演奏而言,“对乐章后面的人格把握,即是(表演者)自己人格向音乐中的沉淀、融合”,②探寻其艺术流派的文化背景,对乐曲进行寻根溯源,这种演奏才是“音”与“乐”完美的结合。

二、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语境

1.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代的传承

追寻筝乐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筝乐在曹正、赵玉斋、曹东扶、郭鹰等老一辈艺人的努力下,其艺术从各地的民间逐渐引入到主流音乐教育中,为筝乐各派的传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到60年代,通过在高校的正规学习,各派培养了具有代表的筝乐专业人员,他们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筝派,传统曲目的特色在他们的演奏中得到印证。随着古筝热潮在现代的兴起,依托现代教育手段,习筝的人数在全国各地以普及之势快速发展,这是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而可喜的一面,但是,现今各派的传承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2.面临的现状问题

筝乐艺术中的传统,主要依存和植根于传统筝曲中,以浓郁的风韵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出来。当然,现今也涌现出一批依托传统但又借鉴现代手法的作品。它们的出现,代表了新一代筝曲演奏家“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万象,隐括众长,卓然成派”③的审美追求。如《临安遗恨》《溟山》等,这些作品当然也成为我们新时代民族音乐之苑的亮丽风景。 转贴于

但是,现今的筝乐专业教学和业余普及教学中,也出现了教师忽视传授传统筝曲的现象,仅把双手能否流利快速弹奏作为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一旦演奏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传统乐段或乐曲时,音乐的表现则缺少筝乐特有的韵味的支撑。从目前我国古筝的教育状况来看,普遍的习筝者,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泛泛的接受,像这样发展下去,真正能够精通各派的传承者是否还将存在呢?如果这样下去,只是为了应付诸如考级、升学而只学现代曲目所追求的快速技巧外,我们的传统曲目的生存之地则越来越小,甚至会趋向“无”。

三、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的朝向

在筝乐技法不断创新的今天,传统的演奏技法对继承和发扬不同风格流派显示了长久的适应优势。那么,筝乐传统流派在现今怎样才会有更好的朝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

筝乐传统曲目只有依托于文化才能表现出来,这是作品赖以生存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过去的技能传承的层面转换成具有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的传授者,只有以传承文化为首要目的的传统曲目才能较好地保持其乐音内涵的文化风貌。正是它决定了筝乐的风格和得以延续的基因,决定了筝乐的本质。若抽空了筝乐文化的内涵,则是一个“乐音的空壳”,在当今功利和浮华的社会,一些经过“时尚包装”后的筝乐艺术,则渐渐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根基,这是现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此,重视筝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2.重视筝乐艺术的“情感回归”

“以韵补声”是传统筝的主要表现手段,而筝乐特有的韵味,正是各流派不同风格的标志,每个习筝艺术流派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各自的旋法技巧和演奏特点。筝乐艺术必须以“韵”为神,作为其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特色,这种“韵味”的实现需要在“文化生态”的大背景中方能领悟,这更是传统曲目的精髓所在。“韵味”,是演奏者多年工夫的体现,更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即一种“发自内心”的哲理悠然和禅机。

传统筝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写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艺术是可异化而被复制而成为商品的,而唯一复制不了的就是风格所赖以存在的情感表达。真正的艺术只有保持个性才有跨越古今的延续性和生命力,而不同流派艺术的价值就恰恰在于其个性——“韵味”的保存,也就是其情感的回归。

我们应该看到,筝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中,正是传统特色的保存和继承,才有了当今的蓬勃发展。归根究底,地域性与民族性是筝乐艺术的根源与皈依,在全球化的艺术交流中,汲取其他民族与其他艺术形态的艺术养分,又不丧失筝乐艺术的民族特色与艺术本质,才能保证筝乐传统流派有更好的朝向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筝乐传统艺术理念与实践能达到怎样的结合与体现,其传统流派在未来将历经如何的传承之路,有待众多艺术同行的共同探索与努力。

注释 :

①李宝杰.陕西二胡的文化基质.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篇4

在现今这个人类精神文明越发进步的年代,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发地注重起来,并在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的戏曲表演的艺术传承的特性与功能,不仅仅是符合现代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可以更好地弘扬与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传承特点

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措施,国际上曾有一个明确的规定:首先是以真实的文字记录或者是影音视频录像、图片留底记录,其次对相关的人物,或者是事物进行专门的保护与传承。与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依靠着人来进行一代代地传授与讲述,从而进行传播。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是以一个动态的传承模式呈现的,因此必须依靠有实际代表性的表演传承项目与表演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必须依靠着传统的表演模式,依靠艺术家的一代代传承,因此传承人是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的一个生动的载体。传统戏剧中,黄梅戏、京剧、越剧、京东大鼓等,都必须依靠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对学生进行示范,演示,言传身教。这些无论如何无法以单纯的文字形式记载出现,因此只能依靠着表演艺术家去进行传承。人物传承的特性有以下三点:

1.非物质遗产的传承方式是依靠人为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是以往的生活以及行为发展的过程,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使其延续的人,通过人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复制与制作,而传承的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与证明。尤其是传统戏剧,如京剧,其所存在的方式也不能通过纸笔来记载,必须通过人来演绎与表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人相互依存,共存共亡,以此就体现出了传统戏剧的艺术传承的本质与特性。

2.对于传统戏剧来讲,其本身的价值、呈现状态、人们的接受程度,与传承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被延续传承。人们所去留存的、重视的、延续的,应该是那些拥有极高的精神价值,拥有深刻意义,蕴含浓厚的民族感情,深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精髓,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能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散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为了保证传统戏剧表演艺术可以被更好地延存,其传承人也必须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导师:可以把本身的技能,以及从古至今流传下的各种表演技,进行一代代的延续与传承。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拥有可延续性、非单一与可替代的特性,因此可以不断地培养传人,使之传统表演艺术也可以一代代地进行发展与延续,不会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淡出人们的视野中。

三、传统戏剧表演艺术的文化传承功能

1.对于传统戏剧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弘扬与发展传统戏剧的文化,不发展创新就意味着灭亡,因此传承人需要以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依托于传承者得以延续,因此传承者必须以开阔的眼光去审视问题,在原有的古老的技艺基础之上吸收新的技艺,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气。

2.对艺术的传承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地更新文化内涵,真正的文化意识形态是穿越时空、时间、空间、种族、国家的一种形态意识,是从古至今无数艺术家一代代延续至今的艺术珍品,这代表了一个时期内人们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眼观与审美角度。随着无数传承者的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3.传统艺术的领域并不仅仅是脸谱、水袖,表演形式也不仅仅是唱念做打,而是一种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贯穿整个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形式。同时传统表演艺术中的场景、故事、对白等,都使得整个表演形式充满了东方的古典魅力。

篇5

传统的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养料,是创作者仪式上的光照。尤其是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在中国特定的地域中,作为中国当代动画创作必须融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元素才有生命力。才能再创如《大闹天宫》一样的辉煌。传统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通俗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姊妹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动画创作:动画创作的概念不能用简单的定义就可以很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是从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出来的。动画创作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概念。广义上讲,动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出动画创作就是对动画这门综合艺术的创作过程的总称。狭义上来说,动画创作是本科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1)现代动画技术可以成为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表现手法,为传统艺术穿上时代的美衣,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道路。(2)现代动画通过对传统艺术素材的适度借鉴及应用,展现出地域性的手法。扩展现代动画的创作思路。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

动画艺术作品能够创造精神的关键就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相当于我们身体的血液,我们东方文化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精化,是中华民族的传承。《花木兰》是美国迪士尼创作的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而剧本创作至人物设计、场景设计、音乐设计是改编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花木兰以及人物设计。场景设计是满满的中国古代人物、服装、美妆、建筑元素。背景音乐设计也有许多中国京剧元素的运用。而这部充斥着中国文化的成功动画作品是由美国创作的。这体现出了两点:一是中国文化魅力无穷,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多国家来了解,并以此为动画创作的源泉。二是我们对东方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的兴趣还没有觉醒。随着《大圣归来》在萤屏上的出现,中国人对动画发展的希望蠢蠢欲动,又给中国动画创作者与观众注入了新的动力。

1.吉祥、和谐的思想文化精髓

中和源于儒家主要指:和谐、合作、仁慈多种含义。中庸之道是中和之美的核心思想的源泉,运用含蓄的语言装饰不爱直白。中国传统动画发乎情,止呼礼及以和为贵的艺术理念,从某方面阻障了中国传统动画狂放的艺术气质,但这也形成了独有的意义含蓄美,中国严谨的谦虚精神和现代的奔放精神,也是中国传统观念与现念的中和,验证了传统美学对传统民族艺术创作的影响。吉祥文化承载着吉祥如意的含义是一种典型的象征性题材。吉祥文化的体现形成繁多,内容多样,表现的手法多种多样。吉祥文化的观念体现在节日、吉祥图案、服饰、礼仪、饮食。所有这些吉祥物品是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清代吉祥国家已经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但在众多的吉祥文化中不免会有一些落后的迷信成分在。在现代社会人们依旧继续在传承及应用着吉祥文化,以吉祥元素的形式体现在人们面前。对吉祥文化的含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新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传统美学文化与现代动画创作密不可少,中国动画片的灵魂是中国传统的画面设计赋予的,两者的结合表现出独特的创作意境。

2.民族的独特审美思想与特点

中国传统艺术强调多样中的统一,多变中的平衡,如口雅,漏窗四幅不同内容的作品:琴,棋,书,画。富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图案,同时还有不少雅致的气息。中国传统的思维理念有基本的特点:第一,中国传统动画设计中纵横典直,虚实相映的表现充分;第二,形神具备,注重概括与变化,以似是似不是在于理会,不在于秒懂;做到百人看,有百见解的高度。第三,中国传统艺术讲究色白上的协调对比。许多时候,讲究在不起眼的细节部分加入一些可以显示生动神韵的颜色,以颜色的运用来达到想表达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总结为民族这个词。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民族文化不仅是过去式,也是可以成为未来式。时代的发展,也会让这本就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发生变化。

三、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动画中的传承路径

1.以动画剧本为路径,以传统文学为选材

剧本,正所谓一剧之本,是成功的一半。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是动画剧本创作的重要源泉;改编,是在动画剧本中常用的创作手法。将现在有的新的故事、事件、人物运用到其他的作品故事中,给予新的符合现代视角的内涵作品。例如,国内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制作的《哪吒闹海》以及《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在当时是中国动画的一个标杆,在26年之后的今天,2015年,由《西游记》改编的动画《大圣归来》又一次震撼了中国动画。美国迪士尼动画在《狮子王》创作出来前的31部都是改编动画。第一步原创剧《狮子王》的灵感也是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日本动画包括日本连环画在内,有90%的故事题材取于已有作品。故事性强,名著知名度高,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内涵深厚,艺术价值高。

2.以动画造型为路径,以传统艺术为元素

动画包括传统绘画技法,也包涵了现代美术风格。动画形象是一部动画的主要体现。多数的动画产品是以动画中的形象为主来进行再创作,最后以产品的形式走向市场。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动画形象中有很好的应用。我们认识到的水墨画、剪纸、投影、年画这些动画造型语言丰富,形象具体,个性化强,将这些传统艺术与现代动画手法结合在一起经过提取、变形、吸收、创新,这样诞生出来的角色语言,就是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财富。

目前,福州电视台宣传传统道德的动画公益广告,创作的风格就是借鉴皮影的艺术风格,表达尊老爱幼、礼让的中国传统美德的一个中国味很浓厚的动画公益广告。(在动画故事中,总是离不开对信仰的表达,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3.以动画音乐为路径,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元素

动画是画面与声音,视与听的产物。不仅在画面上表达中国动画的民族特色,音乐元素也得以体现,这样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动画作品。中国动画的配乐主要有:(1)《山水情》以古筝、二胡等民族乐器为主;(2)《三个和尚》以民族管弦乐为主;(3)《大圣归来》以民族管弦乐与西方管弦乐混合为主。中国传统艺术以动画创作的每个流程为传承路径,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破只停留在表现视觉的融合,提升到传承的高度。同时,这一概念传达到现代动画创作的新生力量中。引导新生力量的教育者们,思考在课程中将这一概念融入的方法。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挖掘、探究身边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探索每个人心中中国传统艺术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在动画中得到传承。

四、中国动画的发展与希望

《大圣归来》《大鱼海棠》一部三维动画电影,一部二维动画电影。表达的故事主旨都是爱和正义,从故事情节、角色、场景等方面都充斥着浓浓的中国味。同时加上中国传统戏曲等各式各样的表演艺术作为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了动画的民族风格与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活生生体现出一个独具中国意境的动画电影。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电影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电脑三维技术来提升视觉效果和视觉体验感。2016年,39部国产动画电影中就有27部三维动画电影,6部票房超过5 000万,里面有5部都是三维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小门神》等影片从小场景到大场景都巧妙融入了3D技术,对大自然的表现、对影片场景如:魔幻森林、五行山、寺庙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严谨精细。

篇6

【关键词】粤剧传统;继承;艺术文化;创造与发扬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38-01

粤剧是我国南方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发源于广东岭南地区,因此被称为粤剧。粤剧的剧目要数生旦的戏最多,重视唱功,所以文戏要比武戏多。粤剧一般都是从现实生活里借题取材,所以粤剧在过去是普罗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过随着时代在发展,文化趋向多元,粤剧仿佛与这个时代交错开来,许多年轻人渐渐淡忘了粤剧这个传统文化的辉煌历史,甚至有的人对粤剧这样的传统文化产生刻板印象,认为像粤剧这样的传统文化,就是老人文化。如此一来,粤剧传统文化的生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它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正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共同面临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该忘却自己的传统文化,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历史的使命,更是一个国家的责任。粤剧是传统文化,所以要在如今的时代生存下去,就一定要有艺术的创造与发扬,也就是所谓的创新传承。粤剧应该在艺术形式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批判与继承。那么如何做到既继承了粤语传统,又能对粤剧进行艺术创造呢?大致主要概括以下几点:

一、粤剧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粤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是要对其加以保护的,保护它的存在,保护它的生命力。一方面对粤剧文化相关的研究,继续挖掘它蕴含的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另一方面还要看清粤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一种种类的本质,是具有艺术文化曲艺的特色特点的,根据这样的特质,在原有的传统上进行创新,不但要在表演方面进行创新演绎,还要结合剧本进行表演形式上的新,创作出符合现代文化主流的优秀粤剧。

二、走与国情相符合的道路

我国已经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坚持“走出去”是我国现今的国情。粤剧传统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和继承,必须也要坚持与时俱进,既能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又能吸收西方戏剧文化的精华,适应文化与艺术都产业化的趋势,使粤剧传统艺术迈向国内和国际市场。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粤剧的推广宣传,扩大粤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三、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粤剧传统现状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专业人才集中在老一辈身上,而新生代很少有人了解粤剧文化。这就要求要加强粤剧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对人才进行挖掘,可以让粤剧进入校园,特别是学前教育,因为年龄越小对文化的接受能力越强,越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另外,还可以设置专业的粤剧艺术专业,接纳各年龄段的学徒,聘请专业粤剧老师进行专业指导和教学,培养专业的粤剧人才,还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扩大粤剧在社会的专业程度和人才资源影响力。

四、加强艺术的创造能力

在人人都追求新意的时代,粤剧的生命力要得到保鲜,自然离不开粤剧传统文化艺术的创造力。粤剧创新是新旧融合的新形式曲艺,而不是再停留在过去,按当时的需求标准去演出。现在的粤剧,就应该按照现在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需求去进行合适的改革创新,创造更高雅别致的艺术形式,演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成为粤剧的忠实观众,还能培养他们对粤剧的热情,爱上粤剧,甚至去选择学习和表演粤剧。

五、创造粤剧传统文化品牌

创建与粤剧相关的品牌活动,可以吸引粤剧爱好者和挖掘潜在爱好者的观赏,为他们提供一个容易接触到粤剧文化的平台,还可以开展粤剧艺术盛会,邀请在粤剧界比较有名的表演大师出席,用他们的影响力带领广大粤剧爱好者,从而形成“晕轮效应”,扩大其影响范围。邀请社会民营企业的支持,优化节目质量,提高人才选择的标准,提高对人才的优待。

六、壮大粤剧团队

粤剧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可以借助政府的扶持,创立粤剧团队,创建一个集专业、创新为一体的曲艺团体,在当地开设粤剧文化节、传统曲艺文化粤剧大赛等,将粤剧传统与当地文化经济相结合。

通过上述的分析概括,我们可以知道,粤剧传统的继承与艺术的创造不仅是从粤剧内部作出创新,还要审时度势,借助外部力量的变化与发展,扩大其自身的魅力与影响力,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做法,也是保护中华传统曲艺艺术的一种手段。振兴粤剧传统艺术,就是让传统的艺术在新的时代下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使之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股力量。另一方面,粤剧的艺术创造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在精神上的文化需求,也是为了防止粤剧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过度商业化,失去粤剧本身的文化底蕴内涵,而另一个作用就是促进粤剧能够尽快融合现代文化的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篇7

普世价值的内涵和实质

普世价值是已经存在的,并不具有广泛争议的公共秩序以及风俗习惯。在哲学等人文科学上,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领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类的良知与理性之价值观念。

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存在“普世价值”。全球化造成了世界各个国家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条件下,所形成共同的信任、价值的认同。从的观点来看,并不笼统地否定普世价值,但是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存在,如无共同的利益,普世价值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存在。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来看,不存在抽象、永久不变的普世价值。当面临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的自然、环境、反恐安全等问题时,会形成具体的、暂时的普遍共识。

不存在普世价值。以唯物的、历史的方法看,具有属于全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但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的历史性继承,同时是与其经济基础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所进行的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相统一的,从根本上看,其实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劳永逸的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与中国的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久已有之。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不有余”。孔子观点有:“天下大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些哲学命题都是认为任何事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自古至今,先贤的思想的历史传承,让我们文化的民族性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世价值”。在今天,用一个“文化自信”向世界彰显着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命力。

中国艺术文化中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知识阶层发生重大观念的改变,必须树立民族精神,坚定核心价值观。全球化在改变世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我国由经典的社会主义向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转型。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整个进程中,世界性的联系导致世界的改变,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世界已经离不开中国。在此进程中,中国社会各知识阶层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打开国门学习,有这么一部分人,相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文化自信方面妄自菲薄,易于丧失传统“真、善、美”的标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中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亟需传承和发展,坚定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的必要保证。

艺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要求。艺术的美,就是自由,创造规则,改变规则,艺术源于人和服务于人本身,人的情感、感悟的析出,可以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在艺术文化领域,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的艺术相结合,创造了不少展现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2008尊中国古代打击乐器――缶发出动人心魄的声音,2008名演员击缶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秦就有击缶而歌,加之高科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向我们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蕴含其中。但在魍秤胂执的融合,科技工具辅助艺术的过程中,艺术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本主义精神,与工具理性也会出现失衡,科学技术盲目崇拜,追求经济利益,作品缺乏精神主体,形式繁杂,在这样的作品中,人的能动作用降低,工具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主体和客体相倒置。艺术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失衡。艺术创造被异化,艺术作品的美感降低,作品无法传承艺术作品中优秀的民族精神。所以,对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在科技革命下,努力实现文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融合统一的重要保证。

传统艺术文化中传承我国民族精神几点想法

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乐谱是承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符号体系,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现在只有部分从事音乐工作和音乐研究的人员能了解和使用工尺谱记谱法为载体的乐谱,大量的传统音乐作品不能译解和传播。目前,已开展对工尺谱的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变换,利用数字化过程和数字处理过程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转化、识别等,从而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护了传统剧种如利用工尺谱记谱的昆曲等剧种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

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丰富传统艺术素材。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是艺术作品中饮水思源的表现。就笔者所生活的城市一西安来说,文化积淀厚重,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作品创编中可以将具有典型的西北民族特色的声音以及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声音纳入音乐创作的基本材料。如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曲目,将电子音乐创作与电子乐器的演奏结合,在不违背戏曲舞台规律和戏曲美学原则的前提下,老式新用,使当代科技成果在传统舞台上发挥更大魅力。其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以电子乐器演奏者为音乐制作人的音乐工作站可以减免舞台道具繁重、传统乐器难以齐备等因素。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相结合,通过电子音乐方式创造出来的新声音以及电子音乐与乐器的合作,极大地丰富了音响素材,扩大了传统乐器演奏的影响力,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将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带入了新的认知领域,满足了人们不断追求新的音乐效果的审美需求。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继承发展

扬州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智慧城市新时期,科学技术更新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网络计算机技术参与其中,以科技促进经济成为主流。扬州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也面临技术变革的新挑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利用科技研发技术实现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扬州工艺美术因其丰富的种类,精湛的技艺以及浓浓的民族神韵而享誉国内外,本文立足于扬州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现状,对智慧城市下的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结合实用与美观,体现着民族文化价值与内涵。扬州传统工艺美术涉猎漆器、玉器、刺绣、陶瓷,牙雕,木雕,剪纸等领域,强调手工技艺,艺术成品绚烂多彩,深受人们喜爱。但是以目前的发展来看,扬州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仍然停留在传统手工业时代,这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相悖。面向社会创新的智慧城市,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参与其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进行创新发展,保护发展,促成扬州的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将其打造成国内顶尖品牌。

一、扬州建设“智慧城市”图景分析

扬州是全国“智慧城市”的领军城市,打造了28个信息化项目,目的在于为市民带来便利的智能生活。扬州率先以信息技术的深度拓展和集成应用为突破口,站在未来科技的发展高度上,增强城市的全面发展。其中主要包括扬州产业的生产力、经济的竞争力、各大行业的创新力等等。智慧城市的关键就在于建一个平台,整合所有便民资源,将独立的便民项目利用大数据库的后台处理中心联系起来。为了促进扬州“智慧城市”有序发展,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扬州经济结构转型、城市网络管理、三网融合等入手,提升扬州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得到各方面的重视,覆盖城乡的通信传输网络,智慧城市信息感知和传输骨干网已成型,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陆续推广开来,将工作重点设为组织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与扬州各项目的对接。充分利用国家科技成果,充分保持扬州智慧城市的先进性。本文讨论的重点就是在扬州发展智慧城市的蓝图之下,完成扬州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继承与发展。其中大数据库的后台处理中心是核心,整合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产品,将各种不同类别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系统联系起来,共享数据,以大数据的后台处理为中心,实现智慧城市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智慧城市下的扬州传统工艺美术继承与发展的思路

1.以创新为指向标,与智慧城市发展齐头并进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城市先进性的代表,还意味着一个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形成。以发展城市科技、促成经济转型、实现产业升级为新标杆,努力提升扬州经济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才是这个时代的正解。扬州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历史悠久,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新时期工艺品的创新发展却始终停滞不前。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在风格上、形式上、趣味上融入大众喜爱的元素,在传承古代技艺的同时,服务于当代的物质文化生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智慧城市下的创新也应当是有限度的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不能一味的迎合当代快餐文化的需求,全盘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应当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传统工艺美术韵味十足,如何适当的利用古典文化,结合建设智慧城市的需求,让传统工艺美术重拾往日风采,需要我们进行思考。智慧城市的一大主旨就在于通过科技的创新实现经济的发展,对于扬州的工艺美术行业来说,为此努力的方向唯有创新。

2.打造扬州工艺美术品牌

以文化内涵为价值导向的经济发展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成熟,加强宣传,打造品牌对于工艺品的发展非常重要,对于智慧城市的打造也是增光添彩的一笔。将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需要一个可以吸引消费者的品牌作为支撑,而不是作为地区性的散兵游勇,一盘散沙。利用品牌将扬州的传统工业美术品的种类综合起来,同时设立监管部门保证质量,设计好产品,打造美誉度。使扬州的工艺品走上有梯度的产品价值路线,将民族元素融合进去,合理设计,利用一条龙式的品牌路线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消费者的信任感。结合区域优势和企业品牌,给予政策鼓励,培养优势工业品,提高创新能力,开发产品工业设计。一方面保持传统工艺品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着重开发机械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既重视质量,也重视生产力。

3.结合旅游业,扩大工艺美术品的市场

扬州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不仅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声名响当当,也是旅游业的一大卖点。建立旅游和产品销售的合作区,向游客展示手工制作的过程,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作品以往以实用为主,美观为辅。现在,我们可以结合其手工制作的特点,主打文化内涵,为当地的旅游业增光添彩。同时,我们亦需要意识到传统工艺美术品与现代旅游市场结合之后,必然要面对量产的现实,科技创新,进行机械生产是必然的选择。我们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创新工艺美术的设计,创新工艺美术产品的制造,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制造工艺,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以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吸引游客,以旅游业的兴起发展消费者。

4.从技术发展的视角,实现工艺美术信息化发展

智慧城市以新生代的信息技术为核心,代表着知识创新环境下各式产品的创新发展。扬州的工艺美术有较好的发展土壤,从产品设计上,可以引进全面透彻感知的信息技术不断寻求突破;从产品生产上,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与自身科技创新相结合,实现生产力的飞跃,满足市场需求;从产品管理上,结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快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做好产品管理与销售工作。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融合网络技术发展扬州工艺美术产业,将对于消费者的服务与体验融入每一个环节,发展新的业务模式,用户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确定自己的喜好与选择,而供应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完成对于产品质量的保障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工艺美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智慧城市下的扬州的发展,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我们应该努力去保护、继承、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结合现代元素,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扬州经济的发展,打造智慧城市,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何松.中国玉文化[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3).

篇9

【关键词】传统图形;艺术设计;图腾;书法

1 中国传统图形语言

(1)图形概述

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图形成为一种更为直观的表现形式。现代设计中基本所有内容都是建立在图形的基础之上,从一点到整体实现最佳效果的呈现。图形演变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伴随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进程,所以图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它推动着人类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图形是一种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视觉符号,是作者与观众心灵沟通的主要媒介。

(2)中国传统图形的产生

史前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图形语言来进行共同语言与信息交流,但当时的很多符号基本以点、线、面等形式呈现出来,这些图形虽然现在看来比较难以理解,但也表示出当时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更简单更有效的方式,这些原始图形不足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图形转化为文字是大势所趋。现在媒体报道了很多考古学家发现的石窟壁画,实际上这些抽象图形就可以看做是人类早期的绘画艺术,根据对客观事物的夸张描述,来抽象表现对神灵的崇拜。我国文字发展历史非常久远,而且其演变过程较为丰富,中国特有文字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沟通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文字已经演化为视觉语言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信息。中国传统图形就是在这种基础之上逐步演变过来的,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传统图形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中国传统图形与艺术设计

图形与艺术设计两者之间关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的静态图形在现在科技的渗透下,所能够传达的信息量剧增,而且给观众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要远远超过静态图形,带来了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中国传统图形对于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而言影响深远,它向人们展现的是深层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现在很多艺术设计师都开始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以能够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很好的引入中国传统图形。同样正是由于这些艺术家的大量使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图形在当前的设计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2 中国传统动物图腾形象与艺术设计

(1)华夏银行——玉龙化身

龙在中国传统动物图腾中是最具神秘色彩的形象,早在炎帝、尧、禹时代,龙就已经是最重要的形象标志。而且中国历代王朝,均把龙这一尊贵的动物图像作为皇权的代表。国内知名银行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将玉龙与中国书法相结合而设计出来的,整个标志以碧绿色立体玉龙为主,配合中国传统红色,极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最为生动的地方就在于龙尾的处理,看似随意设计,实则体现了龙这一尊贵动物的优美身躯。而且,整个图像中玉龙呈现为C字型,再加之方字型衬托,正好构成了中国古代钱币外圆内方的造型。这一标志的设计也和“华夏”、“银行”相呼应,不论是从实际意义上还是从视觉上,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实际上这种C字型的龙图腾设计在很多场合都有着较多的呈现,尤其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队服上,以C字型的龙图腾代替了China中国简称中的C,在世界舞台上从寓意和造型两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的艺术感。

(2)凤凰卫视——东方传奇

说到龙就肯定要提及凤,正所谓龙凤呈祥。凤凰卫视标志是将凤这一动物图腾用到极致的代表。自古以来,凤凰就被认为是吉祥如意的体现,很多朝代都将凤雕刻才衣服、鞋,甚至于武器上,各代的帝王更是将凤凰冠以天下天平的寓意。中国传统图形中凤凰纹可以说是最为吉祥的纹样,而且经常与龙相搭配,意味天下太平和谐。凤凰卫视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电视频道,他们的标志双凤也是众人皆知。两只凤凰以阴阳太极的方式旋转组合在一起,整个标志以红黄两种颜色相互渐变补充,而且两只凤凰以一个翎毛共生。整个图形温和又不失动感,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又体现着时尚的气息,向内旋转的形式体现着凤凰人团结奋斗的精神。

3 中国传统人物纹样与艺术设计

中国传统人物纹样对于我国古代绘画以及工艺美术方面的影响特别大,如二十四孝故事就市场出现在我国建筑、雕塑、刺绣以及民间艺术中。东汉彩绘《孝子故事图》就绘制了94个形态不同的任务,而且各个神态不同,以高超的绘画技术生动的表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孝道的内涵。此外还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福禄寿三星图,百子图等等都是我国传统人物纹样的表现。这些人物无不表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向人们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现在在艺术设计领域,很多设计师都会将这些中国传统人物纹样或多或少的渗透出来,以迎合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

4 书法与艺术设计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之一,它可以说是中国人才特有的一种设计精神。现在书法在世界范围内都很受欢迎,而且对艺术设计的影响非常大。书法历史几近千年,方形中国字不论从笔画上还是从形状上都千变万化,书法艺术讲究的是结构疏密、节奏快慢、用笔轻重等,任何一点发生变化,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文字都有所不同。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中国文字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都要有内涵,都要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实际上在人们的生活中,书法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各行各业的牌匾,艺术家的签名,电视广告词语等等到处都是书法展示,很多设计师也热衷于将这种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图形运用于平时的设计工作当中。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现代技术融合,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设计师的艺术修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有助于其在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中国传统图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感受,结合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设计才是今后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梁存收.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3.

[2] 梁存收.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1.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2008:6.

[4]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3

篇10

【关键词】小学 书法 课堂教学 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

现代社会电脑被广应用的同时,提笔忘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让学生不做新时代中的新文盲,在小学展开书法教育是势在必行的。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书法课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任找求。但我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书法课普及缓慢、制约瓶颈较多。所以,在书法课堂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小学九年义务教学中又一重要内容。本文,我将结合小学书教学的特点,看看如何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渗透到书法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书法,喜欢书法。

一、给学生述书法的发展史,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汉字的独特性。鲁迅先生讲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古老的书法艺术怎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精髓。随着社会发展,时代的进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做好小学生的书法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领学生认真学习汉字书写艺术,还可以使学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促进性格塑造,提高文化品位,培养高雅气质和人文情怀等等,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此,书法教师就要在书法课堂上,适当地穿插给学生讲一些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让他们从书法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美学追求、哲学思想、思想感情、人文精神,完善自己的人格,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美好河山,优秀文化。书法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还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通过学习书法,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通过学习书法更能帮助学生继承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在课堂上结合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书法艺术的感染,爱上书法这一艺术课程

要想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魅力,增加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教师就要在书法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了解书法名家对书法的态度以及他们练习书法的刻苦精神,还有书品与人品的怎样完美地结合。王羲之常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等。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人品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在他们身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敬佩。在课堂上,当学生为练习的枯燥而感到乏味时,不防给学生讲讲这些古人的趣闻轶事,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向这些书家学习,使学生爱上书法课,爱上书法,从而不断提高书写水平,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价值、唤起他们学习书法的自豪感和求知欲望

中国书法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多种艺术门类中比较独特的一门艺术,它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作为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使学生了解到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的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也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可以用到书法,如影视字幕、书信往来、报刊杂志、书籍封面的装帧和广告宣传等,无所不用,又无处不在。

当然,书法作为一种具有极高欣赏价值的艺术,不只是我们中国人视它为高雅的艺术,而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的青睐。有不少外国人高价购买汉字书法作为珍品收藏或转送亲朋好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对中国传统书法的讲解,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他们就会充分认识学习和继承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自豪感,唤起他们学习书法的热情和欲望。

四、教学生欣赏中国传统书法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书法的自信,让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

在小学生书法课堂上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书法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练习书法,写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华儿女,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欣赏中国传统书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欣赏水平。中国书法或端雅、或秀媚、或端雅、或艰深、或玄妙,刚与柔、方与圆、虚与实、收与放、疏与密、奇与正,美妙无比、意境深远。所以,教师借助一些书法作品中的精品,实际指导学生如何欣赏作品:如有的作品丰腴、滋润;有的苍老、古拙;有的庄重、严谨;有的温柔、含蓄;有的风流,妩媚;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险劲、挺拔;有的秀逸、清纤等等。通过带领学生对各种书法艺术的欣赏,不但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还能增强他们学习书法自信,陶冶他们的情操。让我们书法课堂教学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提升的效果。

总之,要想把中国传统艺术教育渗透到小学书法课堂上,就要求书法教师有深厚的理论水平,高超的艺术水平。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把书法和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学习汉字和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品位,促进学生的性格、气质、人文情怀等内在品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元华. 语文教育学科结构的深层探究[J]. 语文教学研究, 2011 (7): 11-14

[2] 佚名《浅谈少儿书法教学的育人功能》,中国硬笔书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