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孩子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对孩子的好处

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激励鞭策;抓住时机;因材施教;讲究艺术;

表扬和批评是教师在学校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育方法,也是家长在生活中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所谓表扬,就是对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和发言,即对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进行赞美,表扬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诚心诚意,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增强上进心。批评则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符合教育者所期待的认识或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的过程,即对幼儿的缺点和错误的分析给予否定。[1]批评是善意提醒、客观公正地帮助孩子认识和纠正错误,吸取教训、勇于承担,为了让孩子更加正确地了解自己,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随着“快乐教育”、“尝识教育”的大力倡导,人们越来越重视表扬在对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当前激励性评价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家庭教育中,现在大部分家庭都一个孩子,从出生就一直被关注、受宠爱,长辈们眼中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从小就在“宝贝,真聪明”;“你真棒!”;“真了不起!”;“真懂事!”的表扬声中渡过,甚至都是表扬在先,行动在后。“宝贝最听话了,先做作业再看电视。”“我家宝贝真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自己的实际课堂评价语言形式过于单一,评价过于枯燥,针对性不强,可学生到底好在哪儿?为什么值得表扬?教师和家长缺乏因势利导的导向作用,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教学中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仿佛成了课堂环节和师生互动之后的结束语,家庭中似乎成了家长请求孩子做某件事的前奏或是尾声。也有少数家长把孩子捧得惯得无法无天了,就一反常态地进行斥责与打骂。然而在幼教工作的实践中,人们又不得不问:“表扬得越多越好吗?”“批评要声音越大越严厉吗”我认为,对孩子的表扬和批评,必须谨慎而科学,力求做到适时、适度、适法。要改变现状,正确有效的评价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时机 以点带面

适时地运用表扬和批评就是要抓住恰当的教育时机,及时地给予孩子表扬和批评,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一是要善于发现时机,二是要善于选择时机,三是要善于创造时机。事实上,对先进的表扬,本身也就意味着对落后者的批评。注重表扬与批评在幼儿教育的应用,鼓励先进的同时鞭策落后,以点带面,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激发幼儿积极发言和参与活动的兴趣。表扬起到激励学生向前的作用,在被肯定的基础上,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聪明、勇敢,激发他们无穷无尽的创新思维。对于其他孩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运用这种间接缓转的引导与鞭策,往往更有说服力,更有利于激发落后者的内在动力。可以增强他们积极性,启示他们在对比中看到差距,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一步步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时机,善于捕捉学生精彩的发言,思维的跳跃,做出合理的点评,而且评价要及时、干脆利落。如在讲课文时,“太阳露出了笑脸,花瓣上的露珠也变成五颜六色的了。”露珠本来是无色透明的,为什么成了五颜六色的了?学生回答:因为花朵是五颜六色的,所以在花瓣上休息的露珠也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太阳出来了,经太阳光一照射,露珠五颜六色是太阳公公的功劳。这样争辩式的回答,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难能可贵。如果单纯地说“你真棒”,显然没有把学生爱想象的优点挖掘出来,针对性不强。所以我赞美他们:“想象力真丰富,真是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孩子。其他孩子也应该让大脑高速地运转起来,这样就会越来越聪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的赞美、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获得很好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2]由于遗传、家庭、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的不同,同龄孩子的智力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不仅需要教师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针对性的方法技能,能够根据不同幼儿的心理,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沟通,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而且要符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根据孩子的性格、认知、兴趣和接受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与批评。

讲究适度原则,一切从幼儿的客观实际出发。表扬,不是言过其实的飘扬吹捧。批评,也不是一味的苛责打骂,表扬和批评,都不是多多益善,也不是避重就轻,关键是两者恰到好处,相互促进。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应保持一种平常心态,本着教育专业的要求和对家长孩子负责任的宗旨,表扬与批评不要介入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凭个人的情绪因素给孩子定格,尽量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静下心想想,伸出的手指都不一般齐,怎么能要求所有孩子都如你所愿,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他们需要你的指引与帮助,我有时看着孩子们崇拜的眼神,是那么的信任与依赖你,孩子们的童真,简直能把你萌化了。另外家园教育共同配合,平时教师与家长多联系多沟通多探讨,使得学校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幼儿的教育也应随时随地进行,随发现,随教育。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讲究艺术 强调方法

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我个人觉得,孩子在受批评时,智商为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活。”可见赞美的重要性。“ 尝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赏识,其本质是爱,是“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幼儿也不例外,使其在被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进一步发掘自己的潜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和家长要学会欣赏与赞美,要运用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用语,实事求是,有针对性,找出得到赞美的原因,在赞美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希望与建议,让学生在成就感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行为与表现,在一次次的被赏识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回应。真诚的评价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有时也许是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有力的大拇指……运用恰当可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让学生感到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共鸣。另外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一定保持一致,正确分析孩子的对与错,对时一起表扬,错时一起批评,只有父母双方共同努力,让孩子能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努力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把握好评价方向与方法,积极主动探索与掌握评价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将表扬和批评结合起来,发挥其激励功能和鞭策功能,这样评价进而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体育竞技类

滨湖小学校长王瑾认为,体育竞技项目可以增强体能,培养孩子的运动精神,锻炼他们的身体,而棋类等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在暑假进行这些项目的培训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体育竞技类项目不是一个暑假就可以见效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所以,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看看他们能不能长期坚持。

另外,王瑾觉得棋类不错,现在不少孩子都比较好动,心静不下来,棋类项目能够让孩子静下来,在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孩子抵御挫折的能力。

艺术类

给孩子参加暑假的艺术类培训班也是很多家长的不二选择,而东葛路小学校长卢华表示艺术类的培训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孩子在某一领域的视野,陶冶情操,同时让孩子掌握一项技艺。但是,艺术类的培训班最好是根据孩子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同时,应该让孩子处在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不要以考试、考级为最终目的。

王瑾说,现在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让孩子掌握一门技艺,对于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常有好处,但是学艺要精就要花时间,家长最好不要太逼着孩子,也不要作无谓的比较。

补习类

中山北小学段校长说,暑假对各个学科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暑假本来是孩子的假期,切忌把孩子管得太紧,要让孩子适当地放松,否则反而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卢华认为,如果说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暑假补习,那就错了。其实,现在不少参加暑期补习班的,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他们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更愿意主动地学习,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如果家长想让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孩子上暑期培训班,最好给他们多一点鼓励,让孩子在暑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游学类

段校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暑期项目,到境外走走看看,对孩子很有好处,而且这种游学形式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可惜的是,这类游学目前收费都比较高,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孩子试一试。

广西大学附属小学郭副校长觉得,对于境外游学,一方面孩子很感兴趣,另一方面对孩子也有不少好处,可以认识不少朋友、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独立等等,有条件的家长不妨试试。

篇3

关键词:学琴观;端正;学业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36-01

随着我国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从培养儿童的角度来看,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艺术熏陶,用以塑造美好的心灵,进行美誉的启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低龄的儿童学琴的现象蔚然成风。

然而在学琴过程中却发现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除少数儿童能坚持学琴以外,绝大多数儿童在学琴过程中表现的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他们把学琴看做是一件可怕痛苦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加重最终远离了钢琴。这使每一位钢琴教师痛心不已,每一位教师都是非常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在教学中饱含爱心的,但为什么最终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如今教育界一直在研究如何快乐式教学,使儿童对钢琴感兴趣。大家一直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现在有很多新式教学法,无疑都是煞费苦心,想让孩子在钢琴上有所造诣。

的确,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需要日日练,年年练。这样下来儿童会感觉非常辛苦,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为什么要这样练下去,对呀家长也会说:“这么辛苦为了什么,我只是想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培养一个业余爱好,为什么要这样苦呀。孩子还是快乐一点比较好,多玩玩吧。”

因此就有了很多快乐学琴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学中玩,玩中学来改变常规教学模式。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情,根据孩子的特点,创造更适合孩子的教学方式。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大批的孩子半途而废呢。他们还是认为学琴枯燥无味,而且要天天去练,确实很痛苦。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有一个正确的学琴态度。那就是要把学钢琴当成一门学业。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音乐艺术气息,很多家长都在说:“我让孩子学琴是为了多培养一个业余爱好,我的要求并不高,就是他以后能弹一些好听的曲子就行,听到一段音乐就能即兴弹出来,不用非要考级,非要专业模式教育他,培养个兴趣就行了。”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要知道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学习的状况,但是家长让孩子学习的态度一定要端正。

学习钢琴不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有很多优点,比如锻炼孩子的毅力和耐力,这需要孩子能做到天天练琴,按时上课,正式系统的去学习。可是家长和学生往往不是特别重视,练琴不能保证坚持,上课可以随意来和不来,孩子说不学就不学了,想学就再学。这样对孩子学习并没有好处,孩子认为学习没有目标和方向,又由于不能坚持练习和活动手指,没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而不能进行程度较高的学习。长期以往,孩子不能深入学习去理解作品,从而感到乏味并失去兴趣。毕竟学习钢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并非孩子玩的智力游戏,高兴时的一段热潮,不高兴时就让他消销声匿迹了。每个孩子好奇心都强,对万物感兴趣,可是孩子的兴趣都持续不了多久,假如说一味因为兴趣而不去坚持付出努力,那就很难去学习钢琴。

作为一名家长让孩子学琴,首先应该考虑学习钢琴能给今天和明天带来什么影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在练习过程中,能锻炼孩子观察力、想象力、理想力、记忆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音乐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人身心健康。任何音乐几乎都可以用钢琴演奏,它具有完善和系统的弹奏技巧和表现方法,学习起来是非常不易的。

所以学琴一定要把心态摆正,学钢琴是一门学业,不是消遣。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没有兴趣了,不愿意练,就不学了,愿意学,就再学。这样放纵孩子,孩子的随意性大,没有明确的目标,有进步、没有进步都没有关系,这样对孩子没有好处,也浪费教师的时间,浪费自已的精力和财力。学琴不是娱乐、游戏,闲着没事的时候的一种消遣,它是学业,只有家长摆正态度,才能帮助孩子有益的进行下去。假如不能用正确态度对待的话,适得其反,也许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阴影。没有任何一个儿童会认为学习可以科学可不学,也没有任何一个儿童内心会认为我可以不重视英语。那么请你们学钢琴的时候也能用同等态度去重视她吧。

篇4

近年,琴童、画童比比皆是,许多家长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多方面教育,艺术教育尤为突出,比如绘画、乐器、舞蹈、表演等等,基本每个孩子都会学个两三样。

那么,究竟孩子们学习艺术的道路走得怎样呢?家长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让孩子学艺的呢?他们看到了艺术的真谛吗?为此,本刊特地采访了一些家长以及有着多年儿童艺术教育经验的专家,与大家一起探求如何让孩子走好学艺之路。

家有能手

沈阳 白佳卉 女 2岁半 赵坚坤(妈妈)

女儿在学画画。

对于美术,我挺迷茫的。比如,想让孩子欣赏大师的作品,通过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真正的艺术,可惜有时我自己也看不懂,只能让老师去教了。

我自己是个音乐老师,会弹钢琴,正在教四五岁的孩子弹钢琴,这也是为了培养我女儿。我想营造一种艺术氛围,无形中能够感染她。其他孩子在学的时候,她其实就在反复听,听着听着也就会唱了。我画的标有彩色音符的五线谱,她也能认识各种颜色音符具体代表的音了。现在她还太小,先打基础,等她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音乐,再教她也不迟。

我曾经也很着急地想让孩子多学一点,早学一点,但孩子不愿意。后来看了《好妈妈慢慢来》这本书,感觉逼着孩子也出不了天才,没有天赋的话,就应顺其自然,她所喜欢的才能真正学好。

广东汕头 谢贝贝 女 5岁 邓玫 (妈妈)

孩子学习了舞蹈、画画。

我让孩子学艺术,主要还是根据她的喜好来决定的,没有强迫。

她小的时候,听到音乐身体就会扭,节奏感特别好,歌曲的曲调也能基本跟上。我们还带她去看她喜欢的剧场表演和舞蹈。

她每次拿到《为了孩子》的杂志都会先看最后的小画刊,看其他的小朋友画的画,然后拿出笔和纸自己画起来。

在学画画之前,我觉得她挺有想法,比如画爸爸的琴、脚踏车、漂亮的裙子,完全是自然的涂鸦。但在画画班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对自己要求高了,比如会说:“这个圆圈不够圆,重画……”好像没有原来那么有创意了,更多地在模仿老师画的东西,被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里。

我也想让孩子学习乐器,因为她爸爸就是个现成的老师,会弹古典木吉他。可孩子现在还不喜欢,觉得弹琴手疼。我怕孩子会觉得学习可怕,只好慢慢地让她学,不给她压力,让她轻松地接受。

爱好主导

西安 楚林桥 4岁 男 罗晓霞 (妈妈)

我自己很喜欢音乐,觉得现在的孩子需要学一些艺术作为兴趣、爱好,但要看孩子的兴趣,比如给孩子买电子琴就是尊重了他的想法。

当他看到电视里有人在弹琴的时候,他就会“乱弹琴”,还会手舞足蹈,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家里人越多他的表现欲望越强烈。虽然没有正规学,但是也可以让他感受一下音乐。

现在孩子的时间很大一部分被电视、电脑这些先进的设备所占据,太单一。像我哥哥的孩子10岁,成绩挺好,但性格蛮内向的,电脑是他的唯一爱好,每天作业就要做到十一二点,家里对他很严格。我并不想让孩子在这么压抑的环境下学习,所以不强加给他太多东西。毕竟孩子太小,还不适合,应该尽量放松,让他自由地玩和学,我也还在摸索更好的方法。

上海 张羽萱 女 5岁 李霞 (妈妈)

女儿在幼儿园里学画画。

我主要看孩子的兴趣才决定学什么。比如她喜欢画画和唱歌,而且天生活泼,精力还特别好。

按照她的性格,现在学乐器的时机还不成熟,学习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她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专心。等她长大一点,自己控制的能力强了再学会比较好。小学里现在取消了期中考试,压力会有所减轻,学艺术也能有时间和精力了。

学艺对孩子的将来会有好处,比如找工作,社会交往,能够增加孩子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她更容易在社会中独立生活。

石家庄 张玉怡 女 4岁半 曾硕艳(妈妈)

女儿在幼儿园学习舞蹈和画画,都属于兴趣班。

女孩总要学一些艺术方面的东西,古代就要求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现代社会中,各方面都应了解,书本知识学得好是不够的,比如与人相处,知识面,艺术等都应该涉猎。学习艺术并不是想让她当演员,搞舞蹈,而是让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

参加了艺术兴趣班,她的习惯比以前好了。画画对孩子的思维有一定的拓展,孩子喜欢画,我们也不干涉她,让她自由发挥。有一次,她画了一盆花,她把土画得高出了花盆,我有点纳闷。仔细一问,原来她是趴在地上画的,叶子画得挺有条理,但泥土超出了花盆。她是从她的视角看到的花盆,爸爸感觉她已经具备了立体思维。而我的不解其实是成人眼中的固定模式在作怪。

由于我自己挺喜欢钢琴,想让孩子学钢琴,却又怕孩子不肯学,曾经试着带她去少年宫看其他孩子学,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坐不住,还不适合。

仔细想想,其实学乐器的代价挺大的。一方面,我一定要有时间陪孩子练习。我明白要学就得好好学,学了就一定要坚持,这能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经济方面也必须慎重考虑。比如买钢琴要好几千甚至上万,有家长提议学小提琴,不过小提琴随着孩子长大也要更换,虽然单个肯定比钢琴便宜,多买几个也不便宜。另外,现在孩子周六要学习舞蹈和英语,如果再学琴的话,她玩的时间还会被“侵占”不少。

江苏江都 吴天宇 女 5岁 丁红(妈妈)

女儿在少年宫学习舞蹈,在琴行里学钢琴。

学钢琴能够培养孩子双手的协调能力,开发大脑,而舞蹈则让她蹦蹦跳跳的很开心。学琴之后,除了会弹些小曲子,孩子的乐感也好了,还会跟着电视里的音乐摇头摆尾。不过她定性不够,不大喜欢一动不动地坐在琴凳上。而对于绘画,她能坚持一个多小时。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是看动画片。

刚开始为孩子选择学艺术时我也去咨询过,发现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学,感觉大家都很注重这方面的早期培养。在陪孩子一起学琴的过程中,我也有所收获,不仅认识了五线谱,还意识到学琴很大程度是在考验家长,看家长有没有决心和耐心,能不能坚持不懈。

希望到孩子6岁的时候,能让她学更多东西。艺术学习应该放开思路,不完全按照程式。而艺术也有很多规矩,比如指法必须正确,这样其实也是让孩子做事要懂得有规矩。当然,束缚孩子要有一个度。

四五岁的孩子主要是培养她的爱好,不让她有抵触情绪,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觉得现在学习还不能算是艺术吧!

小有成就

上海 翁子吉力 8岁 男 毛缨(妈妈)

儿子从小对音乐就感兴趣,而且能坐得住,所以4岁半的时候我们就让他学钢琴,5岁时他还有幸在上海的逸夫舞台登台表演京剧,6岁时考钢琴5级获得优秀,还参加了优秀考生汇报演出。

我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安排了很多的艺术学习,是出于让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的考虑,希望从人的素质上来培养,比如钢琴、京剧、表演等等。学这么多东西,对一个孩子而言,的确很忙,但他并不反感,挺喜欢这样热闹的。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很多是相辅相成的,比如钢琴学的节奏、音乐感,对京剧的唱有一定的促进。

不过学琴的确苦,在他四五岁时,他也表露过,“要是一下子就学好弹钢琴就好了。”于是我略施小计。在那年的寒假,除了练琴,还要外加学写毛笔字,每天都要描红练习写字。经过一段时间,他感觉练字比练琴还辛苦,就不再叫苦了。

孩子学了艺术,将来谋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不过现在大家都在学,没有一点突出的表现也不比别人强多少。所以,当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有潜能的时候就多多挖掘,但不是让孩子走专业,把他的成功之路变窄,主要是让孩子拥有兴趣爱好,能够丰富自我。

艺术教育应该因势利导,严格而不严厉。

施雪怀 (京剧教育家,曾获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白玉兰奖、宝钢高雅艺术奖)

儿童时期的教育对孩子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孩子在五六岁时弹的乐曲,唱的曲调,即使成年后仍能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来。所以,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不过因为视角的不同,艺术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我们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孩子的艺术童心启蒙阶段,家长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违反其正常的生理、心理规律。对孩子苛求,家长和孩子都受罪。这也就是说,孩子的艺术教育,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因势利导,不强加或灌输孩子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

更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学艺术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严格而不严厉。比如打骂孩子的方法就不可取,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学艺术没乐趣。

其实,艺术是让所有人都心情愉悦的,艺术的学习也能让孩子的审美情操提高,更能从小培养起孩子辨别和欣赏艺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为孩子增添了社会交往的机会,搭起了他们人生更广阔的舞台。

艺术教育是在孩子们的梦幻世界里做游戏。

张忱婷(上海市浦东新区少年宫少儿影视演员团团长、全国儿童剧金奖获得者、曾指导近百名学员参加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日本大阪电视台的演出)

现在有不少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正在以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授教,它正慢慢拉开孩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其实,早期的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创造性的人格。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其实应该是一种人格教育,品德教育乃至人性教育。

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孩子的工作是游戏,要让孩子在梦想的氛围里成长。我们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通过游戏,情景式地进行艺术的学习。

可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给予了过多的压力。可能是因为他们片面理解,认为艺术即技能。拿表演艺术为例,孩子学到的应是拥有自然表达情绪以及与人自如交流的能力,并非简单的表演技巧。当然,艺术也有其规定的技术含量,否则不能称之为艺术。所以,我们的艺术教育应把技能融入孩子们的玩耍,以便挖掘出他们的天性。要记住,只有当孩子快乐的时候,才能学得最好。

孩子的创造性是远大于成人的。美国曾有专家调查得出,孩子在七八岁时创造力是逐渐上升的,而到了十二三岁则是最旺盛的时期,之后会慢慢下降。我们要适时地用艺术来挖掘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否则孩子就好像没有被挖掘过的金矿一样沉默。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而在如今国际化的社会中,人才是需要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把孩子培养成生机勃勃的、完整的人,而并非机器人。

孩子就好像是个杯子,大家总认为他们有巨大的潜能,所以不停地往杯子里面塞东西,而不考虑是否装得下,到最后,杯子里再也没水了,孩子的心灵也就失去创造力了。像儿童戏剧表演艺术这样生动丰富的课程,其实质是让孩子的天性获得自然的释放,让他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不应该阻碍孩子的想象,应当放胆面对孩子的梦想,让他们的梦想在水中游,天上飞。

艺术,为孩子打开另一片天地。

邱悦(国家一级作曲、《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系列片主题曲作曲,此片获得第1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动画片奖)

活到老,学到老。孩子的学艺之路并不平坦,家长作为过来人,应该都有体会。当家长面临选择让孩子学习艺术的时候,不应先以功利为准则,比如学什么可以加分,或者定出“3年内考几级”的计划。这样就把艺术学习简单化了。

我们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其实是希望他们成功。那么,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成功应该包含两个部分: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前者大多数家长都认同并努力为之。可对于后者,很多人会忽视或束手无策。

其实,艺术就是一帖良方:它能打开孩子的另一片天地。

学艺术,特别是乐器,需要持之以恒。一旦遇到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家长就让孩子放弃艺术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助长他的依赖心理,还减低了他的抗压能力。虽然短期内孩子有了空余时间,但压力总是存在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其实,艺术能积极地为繁重的学业起到调剂作用,能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得到健康的休息,从而增加承受压力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小皇帝;家庭教育;真爱

一、中国的”小皇帝”现象

“小皇帝”,最早是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的称谓。但在这里,“小皇帝”泛指那些从小就娇生惯养、被家长过度溺爱的孩子,这些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过分溺爱。他们从小被家长过分关注、过度娇惯、放纵和保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慢慢丧失了独立性和适应能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小皇帝”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席,它反映的是家长对子女的一种畸形的爱,一种缺乏理性的盲目扭曲的爱。这其实就是溺爱,溺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这种由于家长溺爱而产生的“小皇帝”现象是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五种现象说明您正在培养家里的“小皇帝”

1、对孩子过分关注搞特殊化。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孩子成为呼风唤雨的“小霸王”;家长凡事以孩子为中心,忽视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基本礼貌和伦理观念,没有树立家长在孩子心目中必要的威信和威望,让孩子的自我娇蛮无限的膨胀,使得孩子失去了对人性平等的尊重。

2、全力满足孩子的欲望。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在生活中给予特殊照顾等,一些父母甚至不顾家庭条件及孩子愿望的合理性,一味地满足子女物质上的欲望和追求;这种行为会让孩子的自我中心变得更加严重,不懂得分享和付出,将来对社会也只有索取而不知道感恩和回馈。

3、对孩子的任性无理姑息迁就。家长对孩子的娇蛮任性采取放纵和百依百顺的态度,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品质的塑造和培养。家里没有建立合理的规则,让孩子的一切恶劣的行为和习惯不断的蔓延和扩展,将来可能连自己父母都不放在眼里,最终的结果会是害人害己。

4、凡事包办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家长做了本该孩子做的很多事。结果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十几岁的孩子还不会去超市购物,上大学了都不会管理自己的日常事务,脏衣服要等到放假带回家洗,这样的案例太多了。这样的孩子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更无法走好自己将来的人生路。

5、不讲原则的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孩子明显的错误甚至较为恶劣的思想行为,要么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要么置之不理或“护短”,不仅不让孩子承担责任,反而还当面批评学校和老师的不是。表面上好像是为了顾及到孩子的面子和前途,实则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让孩子丧失辨别善恶好坏的思维能力,破坏了社会规则和老师的形象,让孩子学会了逃避责任否认过失,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能负责。

三、孩子应成为有社会担当的“王者”

我们的家长如何才能帮助自己孩子在将来成为真正的有所作为的“王者”,而不是一个懦弱无能或是残暴冷血的“昏君”,我们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思想认识。

1、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把培养目标确定为为社会培养人格健全、有真才实学、身心健康的的合格公民。重视并搞好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孩子个人将来的成才,也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谐,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事业。都说父母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因此,父母自身对家庭教育的思想认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把中国古人说的“至要莫若教子”这句名言牢记在心。

2、家庭教育必须从幼小抓起,不应等到孩子大了再想起教育的事。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可以得出相似的答案: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是关键期,在此期间,孩子的成长有极大的可塑性,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良好性格养成和行为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孩子思想道德的修养、人格品质的形成、意志毅力的磨炼,莫不如此。

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家长不要把教育孩子的全部权利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家长必须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的事,更是父母自己的事。有一本书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讲确实如此,这充分了说明了为人父母对养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家长也具有比老师更为强大的教育引导力量。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更是可以和一所好的学校相比,因为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大环境,是每个家庭成员心灵的港湾。

其次、家长必须重视自我成长,要懂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

1、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态度应是温柔而坚定。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应明确的给予拒绝但不要情绪化,对于孩子的不正确行为应及时的提醒和善巧的引导。由于家长的溺爱孩子小时候很容易养成任性自私的恶劣习性,不知道分享不愿意付出也不懂得关爱,在家里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小皇帝”。矫正孩子的行为要趁早,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在生活中,对孩子不要搞特殊化,让孩子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而需要尊重的;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去战胜困境,让孩子体会到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收获,让孩子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力量。

2、家长在生活中应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培养孩子自律和自立的能力。父母既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力。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相处融洽,家庭关系和谐,对待孩子的教育在态度方式上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孩子的面前,讲诚信讲规则,如自己不随便沉溺于手机、不随意闯红灯等,同时和孩子共同制定好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规范,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规则,以及遵守规则的好处和违反规则的后果。一旦违背就要自觉接受一定的处罚来承担责任。有意识的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学会自我管理,最后才能够让孩子做到自强自立。

篇6

    幸福不是你送的芭比,不是你给孩子买的动画片,也不是你给他的一柜 子的衣服。幸福很简单,但真正的幸福有着深刻的内容,它能培养孩子的精神、与世界融合的感受将是他一生受用的财富。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

    幸福的孩子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包括自信、乐观、有控制世界的感觉。一旦掌握了好的方法,孩子的这种特性能很容易被发掘出来。

    让孩子无拘无束。

    每个孩子都有减压的机会,玩或者学习的时候稍微休息一下、自由活动一下、让他们的想象自由驰骋。不受时间限制地去捉 萤火虫、堆雪人或者看蜘蛛织网,都能给你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惊叹。为什么不放下你手中的活,从被你排得满满的生活里走出来一会,和孩子一起追寻这种快乐?

    教 孩子关心别人。

    孩子需要感受到他是集体中有价值 的一员,要让他能够通过一些意味深长的方式触及到别人的生活。给他更多接触别人的机会,让助人为乐的感受慢慢走进他的心灵。你可以选一些他不想要的玩具送 到孤儿院。在超市里,让他选一些家里不需要的商品援助给贫困区。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学会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即使是两岁的孩 子,只要你告诉他,他的视野里就能够注意到这些东西了。

    接触自然。

    和一起在公园里玩,和孩子一起骑车,可 以让孩子更健康、更茁壮,还能让他拥有更多的欢笑。经常运动能让孩子身心放松,能让孩子有健康的体态,也能让孩子因为自己能完成一些体育运动而获得自豪 感。如果你鼓励他去做他喜欢的运动,或许他还能从这项运动中得到更多的乐趣。

    发自内心地大笑。

    给他讲笑 话、唱儿歌、告诉他你自己遇到的可笑的事,对你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这纯粹是生理上的好处,当你大笑的时候,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吸入更多氧气、让你的心 灵有一次自由地翱翔。

    表扬得有技巧。

    不要只对孩子说:’做得真棒!’当孩子有进步或者掌握了一门新技能的 时候,你要能指出你观察到的细节,说:’你描述的英雄真形象,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或者’我喜欢你这种画树的方法’这远比 一句空洞的赞扬要好得多。

    同 样,不要过分奖赏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更重视他所得到的奖励,而不是他做了什么。

    给孩子吃有营养的东西。

    如 果你的孩子非常任性、暴躁(而不是病了),他可能是饿了。如果还没到吃饭的时间,给孩子找些有营养的东西吃。吃得好能让孩子情绪更稳定,表现得更有礼貌。 好的食物有:酸奶、新鲜水果、花生、带果酱的全麦面包等。

    让艺术走进孩子的心灵。

    毫无疑问,你一定听说过 古典音乐能促进大脑发育的理论。而且接触音乐、舞蹈以及其他任何类型的艺术,都能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弹钢琴、听音乐能给孩子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这是孩 子表达对自己、对世界的感受的一种有创造性的方法。这感觉来自于他对艺术的感受过程,无论是他在学钢琴,还是参加幼儿园的演出,都能让孩子觉得他是优秀 的。

    微笑。

    对孩子微笑能让孩子感到更舒服。这是在用最 快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爱你!’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一定要拥抱他。有专家说:拥抱就像一个人的营 养,每天给一个人4次拥抱,仅是生存需要。给他8次拥抱,他能保持好的状态,给他16次拥抱,他才会成长。而且,你要记住,每次拥抱和微笑对你和孩子都是 有好处的。

    聆听。

    没有什么比你能专心听孩子讲话对他更重要了。这是在表示你很关注他。想做一个更好的聆听 者吗?不要似听非听,如果孩子和你讲话的时候,你正在兑账、在做家务,请你停下 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无论你在做什么,都不要打断他,让他把话说完或者直接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即使这些话你以前已经听过了。

    适 时地让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有时当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你想纠正或者完善他的时候,却在不经意间破坏了孩子的信 心。如果孩子擦过的地板,你再去重新擦,你是在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如果你下一次还想纠正孩子做过的事,请你问自己几个问题:1.这会影响健康和安全 吗?2.这件事会从现在开始影响你10年吗?如果答案是不,那就顺其自然吧。当然,让孩子获得生活技能是养育孩子的一部分,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和孩 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关心餐桌上刀叉是不是放在正确的位置上更重要。

    教他解决问题。

    从系鞋带到安全地过马 路,孩子掌握每一种技能,就向独立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实知道问题解决了,就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当孩子遇到障碍,被同伴笑话或者问题让他迷惑不解的 时候,你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帮助他:1.告诉他问题是什么。2.让他描述一下他希望得到的结果。3.告诉他什么样的步骤能实现这样的结果。4.判断他是否能 通过自己的能力达到目的,或者需要帮助。5.如果他需要帮助,要让他相信它随时可以得到帮助。

    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每个孩子都在某个方 面有天才般的本领,为什么不让他展现一下呢?他喜欢书吗?你做饭的时候让他读给你听。他对数字很敏感吗?购物的时候,让他帮你挑选价格最合适的商品。当你 调动起孩子的积极性,并展现出你对他的表现很满意,你就有开辟了另一条让孩子更自信的小路。

    总之: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 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记住教育孩子的六要诀:

    1、经历比名次重要

    2、对话比对立重要

    3、激励比指责重要

    4、成人比成功重要

    5、成长比成绩重要

篇7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材,首先必须把孩子教育成人,让他们从小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德育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等,对于不同的孩子要运用不同的德育方法,其中让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的方法就是阅读。

如何让阅读帮助孩子确立远大的人生思想呢?

家长和老师通过和孩子的共同阅读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不论中外,大部分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主题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这一特点。家长和老师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很容易地分析作品中的美丑和善恶。如《伊索寓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篇故事都很浅显,但是每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能受用一生的哲理,所以不论是《狼和小羊》还是《想吃葡萄的狐狸》,孩子都可以很容易地分清楚其中的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哪些是有意义的事,哪些是愚蠢的事,这些鲜明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德育的资源。结合故事说理,让枯燥的讲道理变成有趣的说故事,可以消除孩子厌恶听道理的消极心理,可以和孩子拉近距离,从而使得德育的效果显著。有时候,孩子甚至会自己通过这些故事感悟出道理,这比成人对孩子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

家长和老师通过给孩子讲解儿童文学树立典型形象。很多儿童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和孩子年龄接近,年龄特征也就很相似,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强烈,爱冒险,有时候会犯点小错误,等等。孩子们和这些儿童文学接触的时候,就很容易和这些角色交上朋友。最著名的一个典型角色是木偶皮诺曹。这本是个有很多缺点的男孩子,和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孩子差不多,但是通过一次一次冒险,遭遇,小木偶最终成为一个诚实、善良、有爱心的好孩子。这个长鼻子木偶不仅长得很有个性,也很有个性。很多孩子在阅读《木偶奇遇记》时,有时候会感觉这写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而最终伴随木偶的成长,孩子们的内心也在成长,在阅读过程中,善良、诚实、有爱心这些优秀的品质也会渗透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中国儿童文学中也不乏此类典型形象,如勇敢、爱冒险、爱幻想的皮皮鲁《皮皮鲁外传》;聪明、善良的鲁西西《鲁西西外传》;调皮、滑稽但很有自己思想的戴小桥《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淘气但懂事的桑桑《草房子》,等等,甚至这些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中国孩子角色和我们的孩子的性格、见识、理想等更接近,孩子可以更容易接受他们。家长和老师可以让这些艺术形象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提高修养,和他们一样,树立远大理想。

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达到自我教育。这里说的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更多的是情操的陶冶,美感的教育。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生动。通过阅读,可以陶冶孩子情操,明白什么是美的,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让孩子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篇8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与同行们共同分享。

(一)发现兴趣。

1、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画家。

孩子的画稚拙、纯真而富有情趣。在他们的画里蕴藏着鲜活的艺术生命。孩子那惊人的笔墨如魔术般神秘莫测,潜伏着巨大的艺术能量。这些画虽无章法,但却大拙大巧,恰到好处,与大师们的画极其相似,大师们常被儿童画的大胆创新所倾倒,他们常说:要用儿童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上的真善美,留住童心就是保护了艺术的天赋。

儿童画所表现的,是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真实流露。稚拙而有生命,个性而有天趣。这生命和天趣的组合正是儿童画的可贵之处。请大人们珍视孩子的童心,正确地认识儿童画的本质。

2、支持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做有趣的事,不仅能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还能促进其身心的发展。以绘画为例,孩子们常常在最初绘画的过程中感到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满足,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涂涂画画中,孩子们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高。

鲜艳的色彩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几个月的婴儿就能对颜色做出反应。当面对各种艳丽的颜色时,他们会有愉快的情绪反应。孩子喜欢拿笔在纸上涂鸦,画出各种不同的符号。这是他们喜欢的一种游戏。慢慢的,他们会有看到什么就想画什么的愿望,觉得什么都新奇,什么都能用画笔描绘出来,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这时我们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些玩耍游戏的情景,并在此情景中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通过绘画得到享受、满足的体验和轻松、愉快的情绪。

(二)激发兴趣。

1、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绘画题材。

《纲要》在第二部分“教育内容和要求”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之一。现实生活的声、光、形、色都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绘画的题材是最捷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在组织绘画活动时,如果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题材,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孩子感兴趣的绘画题材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使孩子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还能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使绘画活动成为孩子表现、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好形式。

2、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

小孩子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因此当我们提要求时,如果一本正经地对他们说“坐好”,不如说“坐着要像大白鹅,抬起头来挺起胸”更有效!因为他们经常把生活和游戏连在一起。画画也是他们的游戏之一,所以在绘画活动中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指导,既能满足孩子喜爱游戏、富于幻想的特点,又有利于他们直观理解和表现。

3、运用肢体语言能提高绘画兴趣。

孩子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肢体语言的使用,更有助于孩子形象地理解事物,使其表现出来的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1)肢体语言的参与可使绘画活动游戏化。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可使绘画活动更加游戏化,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创作。如在画《汽球宝宝》时,让孩子体验给汽球打气,观察汽球越来越大的样子。孩子们边玩边掌握所画的内容,表现出来的画面会活泼大胆,线条丰富流畅。整个活动也能动静交替、轻松愉快。

(2)肢体语言的参与有助于孩子更形象地理解事物。孩子比较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在绘画活动中,很多都是要靠平时的经验积累和想象去完成的。这无疑给孩子的绘画活动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从而降低了孩子的绘画兴趣和自信心。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在画人物时,可让孩子互相做模特,摆出多种姿势,避免所画人物僵直呆板;在画动物时,可根据动物的特性进行模仿,让画面更加活泼生动;在画一些常见事物时,也可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如画《漂亮的花瓶》,可用手比画出花瓶的形状、大小、粗细等特性,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起直观的形象。在画《我是巨人》时,可用蹲下和舒展的身体帮助孩子理解大小高矮。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孩子的绘画过程会更加轻松和自由。

(3)肢体语言的参与可使孩子的画面更加生动有趣。一张生动有趣的画会让人感觉更加具有生命力和充满童趣。那么肢体语言的参与,能帮助孩子把画面表现得更加生动有趣。如在画《淘气的猫》时,让孩子学做小猫,并用肢体展现出猫的不同状态,淘气的、慵懒的、安静的、贪吃的。这样孩子在表现猫时就不是单一呆板的,而是生动活泼的了。有的猫在抓皮球,有的上蹿下跳,有的在互相追逐,有的在抢吃鱼,还有些孩子想象力更丰富一些,会让猫学游泳。由于有了肢体语言的帮助,孩子的绘画过程不再枯燥,画面也会更充满童真童趣。

4、尊重与理解孩子的作品。

《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家长和老师不要单纯地要求孩子绘画的知识技能,不要一看到孩子的画就下结论说孩子画得不好,也不要因为孩子画得不如成人想象的好而不在乎孩子的作品,否则会打击孩子再次绘画的情绪。而绘画的兴趣是孩子不断进步的源泉。同时不要用孩子绘画中的弱点与别人绘画中的优点作比较,而要看到孩子自身的进步。要多鼓励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让孩子感到绘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越来越喜欢绘画活动。

因此,请您经常对孩子这样说:“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画得真棒!再画一张好吗?”“不要怕,相信你一定能画得好。”“把你画的故事讲出来好吗?”试试看,一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5、用生动的活动激发孩子的表现力。

孩子们是通过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感觉事物的。这是他们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为孩子们提供直接经验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也是孩子们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帮助孩子丰富绘画内容。

幼儿绘画活动的目的,不应是一种技能的习得,而是要通过绘画活动培养他们的有益兴趣,发展其观察与认知能力、表现表达能力、想象与创造能力,并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丰富情感、发展其个性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每个孩子从敢画、会画、爱画,到初步的会用画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睁大眼睛看世界,闭上眼睛想世界,拿起笔来画出童心世界”的发展目标。

篇9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家庭教育是选择的学问

孩子成长的过程,从生长、生活到学习,时刻伴随着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学习,家庭教育则更多地考虑如何引导选择,包括选择培养目标、选择学校、选择教师、选择生活与学习方式。如何恰当地引导选择,是教育的艺术,决定着家教的成败。

故事分享:杲杲报考中科大少年班

2007年高考期间,读高一的杲杲在网上试做高考试卷,感觉不错,说要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我特意了解了少年班的情况,每年只招40人左右,超过重点线70多分才有资格复试,显然难度很大。我引导说不一定非要考少年班。10月份,杲杲说会考模拟考成绩拔尖,再次向我表达了报考少年班的意愿。他说,读高三都是以复习为主,不如早点读大学;如果考不上,也可锻炼一下嘛。我表示支持。

年底,我们专程到上海,拜访曾有两个孩子就读少年班的蔡笑晚先生。蔡先生极力赞同读少年班。回来后,杲杲拟定了学习计划:花一个月时间学习高二的知识,特别是加强生物和化学学习,同时加强英语和语文学习;花三个月时间学习高三知识。

一天,杲杲对我说,总分有望比重点线高60分,应该有机会参加复试。我说:“好,考上我们全家庆祝庆祝。” 第二天,杲杲说,自己学的是新课程教材,考的内容是老课程教材,估计考不上。我说,“好,考后我们全家庆祝庆祝。”杲杲问:“考不上了还庆祝?”我说,“为什么不?你若迟一年参加高考,身体长得更好,家人更放心!”

2008年6月,杲杲参加高考并取得比重点线高84分的好成绩。7月中旬,参加复试。复试安排数学两场,物理两场,英语一场,心理测试一场,非智力因素测试一场,学业面试一场。后来杲杲被录取了。

之后,语文林老师询问杲杲怎么会考得这么好。杲杲自我总结,一是有理想,从小希望当科学家,学习劲头就足;二是自主学习很重要,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效率也就特别高;三是博览群书,知识面拓宽,就能举一反三;四是关注社会,对社会有所了解,学习就活。后来,林老师就此写了篇文章《十四岁少年圆了大学梦》发表在《温州晚报》。

家教建议:引导孩子

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孩子要不要参加早教培训班?读什么样的幼儿园最好?学什么特长好?碰到有不良习惯的玩伴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让人很纠结。家庭教育的要点与难点,是如何帮助、引导孩子选择。

教育的艺术在于合理选择

有些事件是很好选择的,如饿了要吃饭,有生理标准;害人是坏事,助人是好事,有道德和法律标准。但是,孩子成长的许多事,并不都是非白即黑的两维,每个维度也不是非好即坏。教育的事件往往是复杂的。

我侄儿浩原来在瑞安的塘下镇中心小学就读,到四年级时各方面表现都不错。我搬家到瑞安县城后,考虑到县城名校多,就让他转学到县城。没想到,转学之后,受到班级几个调皮生的排斥,学习急剧下降。显然,这次转学,就学业而言是不妥的选择。但让我意外的是,转学之后的侄儿浩变得更加独立,情商也得到发展,特别是抗挫能力得到培养,看来也并不都是坏事。

教育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孩子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任何选择可能都有利弊。选择是否合理,要看是否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孩子的个性,就容易做出正确选择;而盲目跟风,或者注重家长的面子,则可能使一些“看上去很好”的选择,实际上却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选择要有全人视角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等。应试教育之所以受到批判,是因为重智轻德,片面强调知识学习,造成孩子素质的偏差。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关注综合素养。我把家教的重点内容概括为知识、能力、习惯、情商、志向、性格、游戏、探究、健康、规则、价值观、幸福感。我觉得,忽视了任何一项内容都不妥。

关注综合素养,家长要从宏观上把握。任何选择对孩子的成长,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如孩子喜欢阅读,需要给予鼓励,但过度阅读就会增加近视的可能性,减少孩子体育锻炼的机会;如孩子经受了一次挫折,或与同学打架,或受到同伴欺侮,这自然不会是好事,但挫折使孩子多了一次历练,也未尝没有好处。所以,当孩子经历了一些事,或者选择做什么事,家长要分析一下会对哪些素养有促进、对哪些素养有负面影响。

全人视角,首先要找出亮点与“短板”。如成绩拔尖的孩子,是否存在身体锻炼习惯问题或心理脆弱问题?其次,不要拘泥于小节。孩子的素养是不平衡的,只要不是明显的缺陷,家长应该宽容对待。对孩子的优点,也要客观分析,不能一俊遮百丑。第三,多从反面考量。当孩子获得成绩时,要想想还有什么不足;当孩子遭受挫折时,要想办法化不利为有利。

舍弃与坚守

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多学习一些东西。从激发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来说,多学未尝不是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得越多就越好。曾有一个家长,让二年级的小学生双休日学习8门技能课,我很震惊。孩子的教育,不能只做加法。选择,既要选择加强,也要选择放弃。

幼儿阶段,艺术、体育更利于孩子的气质培养;小学阶段,语文、数学则是基础的基础;读高中时,文科或理科就要二选一,这些都需要合理选择。实际上,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舍弃而求精,不断地适合孩子个性而又发展个性的过程。凡是有利于孩子个性的东西,就要选择加强,而与孩子个性不适合,或者超过孩子学习程度的东西,就要选择舍弃,即使“忍痛”,也要果断“割爱”。

当然,舍弃不是随性而为,家长心中要有一杆称,要坚守原则。如,特长学习的选择应该基于孩子的兴趣,这不仅利于特长学习本身,更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幼儿期的习惯是必须坚守的,如果忽视了习惯养成教育,最终要为之付出代价;学习与做人教育,显然做人教育是底线。家长要形成家教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引领孩子不断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基于孩子的选择

孩子未形成自我意识前,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当孩子有主见时,家长就要与孩子商量选择。一旦忽视了孩子的意见,极可能会影响孩子选择的积极性与选择的能力。读小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步突出,家长最好以参谋的身份,倾听孩子的想法,为孩子提出建议。实际上,许多时候,也并不是家长的意见就最好。即使孩子的意见过于片面,或者存在错误,家长也不能用强制手段,而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心服口服而改变想法。

让孩子讲述选择的理由,能帮助孩子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孩子毕竟离不开家长的引导,但引导不是包办代替。孩子的自我选择,既是权利与责任,也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才可能真正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如果凡事强加于孩子,孩子心灵的窗户最终会对家长关闭。杲杲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杳杳报考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当然,我在其间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不过是从多方面提出建议与意见,与他们讨论分析,充其量就是参谋而已。

以哲学观引领选择

杲杲读一年级时,学习相当认真,成绩自然拔尖,老师反映“上课眼睛盯着老师,小手一动不动,字写得工工整整”。这样的好孩子自然受老师喜欢。但是,从培养男孩的视角,我觉得优点背后可能就是缺点,“小手一动不动”,会不会影响求异思维的发展?“字写得工工整整”,男孩子的闯劲与个性会不会受到约束呢?后来,我让杲杲跳级。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我觉得孩子的自主规划、自主学习能力比成绩更重要。

许多家长常问我,学书法、学钢琴好不好。我说,学书法、学钢琴固然有很多好处,但不见得因此就让孩子学。姑且不说书法、钢琴是否适合孩子个性,就算有很多好处,但起码会花费时间,而孩子的学习时间是个恒量,这儿多了,意味着学其它东西的时间就少了。这就涉及哲学的辩证思维,好与坏,多与少,得与失,关键在于根据孩子的培养目标、孩子的个性而权衡。

杲杲读高中时,曾有老师希望他走奥数比赛寻求特招之路,要到杭州参加奥数培训班,学习时间很长。经慎重考虑后,我们放弃了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即使得到因奥数获奖保送清华的机会,但同时也会失去许多东西。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鞋子穿着舒服不舒服,并不取决于是否名牌,而要看脚的感觉。如果没有尊重孩子的个性,不管什么惊人的教育技巧,都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家教故事:外甥彬的成长故事

外甥彬9岁时转到瑞安市塘下区小读三年级,住在我家。之所以转学,是因为成绩差,贪玩,不肯写作业。其实,他天资聪明,一年级第一学期时还当班长,怎么会变成学困生呢?后来才明白,因一年级第二学期被“撤”掉班长职务后就有厌学表现。遗憾的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个中原因。

到我家后,外甥彬学习稍微认真些,但贪玩的习惯依旧。我常拿闹钟、小电风扇等给他玩,让他拆了装,装了拆,玩得是其乐融融,我加以表扬。小学阶段习惯有所好转,总体成绩也上升到中等水平。真正的转折点在初二。一次,我带他到瑞安参观小发明作品,回家后他说想当发明家。当时我孩子还在哺乳阶段,喝牛奶用奶瓶,他就有了改造奶瓶的小发明作品,想不到获得瑞安市级奖。

那年,我正在塘西村建一间落地房。外甥彬一有空就看着泥水工、木匠做活。不久,他有了第二个发明“膨胀螺丝的改进”,后来受推荐参加浙江省“亿利达”小发明比赛。比赛在浙江大学举行,我带他去,通过严格的答辩程序,想不到获得三等奖。后来我们将该作品申报国家专利并成功获批。这下他可真的成为了“英雄人物”,连《瑞安日报》也作了相关报道。此后,外甥彬学习的信心大增,学习成绩一路上升。

初三阶段,外甥彬学习成绩全面拔尖。当时他在塘下镇中就读,我已调到瑞安教育局工作,但看到他在塘下很适应,就坚持让他在塘下读完初中。那一年,104国道修整,塘下到瑞安坐汽车特堵,我就改骑自行车,往返于塘下和瑞安,来回都要一个小时。但我仍坚持不让外甥彬转学,足见我对“适合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念的坚守。

外甥彬初中毕业后考上瑞安中学,我们也搬到瑞安来,他继续住在我家。在瑞中,他被选为小发明协会会长,不断有作品获奖,高三时被评为浙江省青少年英才。毕业后,先就读南京邮电大学本科,再读上海交大硕士。从“问题儿童”成长为硕士生,我甚感欣慰,也很有家教心得。

家教建议:为孩子的成长量体裁衣

家庭教育并不是为了把孩子打造成家长心目中的某种人物。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天赋、个性等必然因素,结合成长中的偶然因素进行引导,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孩子出生时就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而且孩子每天都在变化中,昨天、今天与明天,身心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孩子随时都在变化中。许多家长都说,自己亲生的孩子,怎么会不了解?实际上,如果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家长不一定都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果习惯于专制作风,则很容易造成亲子隔阂。

孩子俩是双胞胎,遗传基因、家庭环境相近,但性格有差别。杳杳从小活泼热情,表现出特别的“领导力”,而杲杲则相对沉着冷静,自我克制能力特别强。同样尝试自学,杲杲说早晨学习效果最好,所以晚上基本上就不学习;而杳杳则说午间学习效果很好,所以就早睡早起,中午不午睡用于学习。同样的玩筷子游戏,杲杲喜欢摆数字算式,杳杳喜欢摆画。

盲目跟风的弊端

近几年,家教跟风愈演愈烈。赏识教育盛行时,到处都是“你真棒”;而虎妈、狼爸陆续登场后,棍棒教育有了市场。这与家长的从众心理相关。其实,家长对此应该理性分析,不能完全受大众媒体所左右。媒体的特性是追求事件的新奇性,有时容易断章取义。我觉得,生活中的虎妈、狼爸,不会只是体罚教育的“虎狼”,无非是对孩子严格要求一点,而经媒体报道之后,仿佛他们特别喜欢当“打手”。实际上,孩子的教育既需要赏识、奖励,也需要批评、惩罚,走极端必定违反教育规律,盲目跟风更有可能使孩子的成长充满风险。

当前家教最盲目的跟风,可能要数特长学习。家教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后,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双休日纷纷加入学特长的潮流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使本来应该享受快乐童年的孩子那孱弱的肩膀不能承受之重。常有家长问我,如果人家的孩子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是不是就落后了?我想,学特长可以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力等,但前提是适合孩子的天赋、兴趣。任何教育选择都会有积极与消极的一面,如果不根据孩子的个性而盲目跟风,大多数情况下会得不偿失。

育儿经验的借鉴

教育既是艺术,也是科学,有共性的教育规律。当前,各种各样的家教书籍层出不穷,给予家长更多的阅读选择,这是好事。但是,育儿经验的借鉴,关键在于感悟不同家教行为背后的理念,并且要寻找适合自己孩子个性的教育理念。理念是家教的“道”,缺乏“道”的引导,再好的形式都有可能会是冷冰冰的“器”;如果只学形式,很有可能会东施效颦。

培养五位博士的蔡笑晚先生,在家教中很重视对孩子的评价。他采用的是存折评价法,六个孩子每人一个存折,表现好可得到评价分,表现不好扣评价分,年终到父母处“提款”,相应积分对应相应现金,孩子们可以自由使用这笔现金。我孩子俩小时,蔡先生的这个评价法就在瑞安传开了。我觉得,存折评价法背后的理念,是对孩子要有评价,评价要有载体,要有奖有罚,要有适当的竞争。

学习蔡先生的评价法,我在家教中则创新了“100个好”评价法,视孩子表现情况给予加减“好”,达100个“好”时满足孩子的一个合理要求。我在“100个好”评价中规定,孩子俩不管谁先达100个“好”,两人都统一获得奖励。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蔡先生家有六个孩子,竞争更利于激励上进;而我家只有两个孩子,过于竞争也许不利于亲情。这是我借鉴蔡先生评价理念之后的灵活运用。

教育贵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教育很难,难就难在不易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那把钥匙,许多时候似乎找到了那把钥匙,可无奈的是,“锁”也许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教育贵在个性化。教育方式有多样,而同一种教育方式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甚至不同时间用于同一个孩子身上,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我外甥彬的成长过程中,读初二时的小发明比赛获奖,可以说是成长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促成外甥彬出现这一转折点的关键所在,是我为他找到了一把增强自信心的金钥匙。后来,我也希望小发明让孩子俩受益,但孩子俩似乎并不喜欢小发明,足见孩子的差异。

有不少关于家教“富养”与“穷养”的讨论,有的说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我并不完全认同。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最终要归结于适应性。希望照搬某一种教育方式就以为能培养好孩子,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厢情愿。家长要深入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才能不断摸索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家长的培养目标与孩子个性的统一

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会有培养目标,或希望孩子长大考重点大学,又或希望孩子快乐成长做平凡的劳动者。培养目标会影响家教的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但是,孩子的成长最终是由其内在个性决定的。家长的培养目标若能与孩子的个性相统一,就更能引导孩子幸福成长;反之,就有可能会引发孩子成长中的冲突。

篇10

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   《傅雷家书》中透露出的感情都是最淳朴的,那是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真挚亲情,是一个人独自在外时有了安全感的一本书。而我最初在拜读没有什么感觉,后来越读越想读,深陷其中。脑海中便浮现了父母对自己教诲的一些画面。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都能成龙成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我们面前遮风挡雨,呵护我们的天真,期待我们不要去知道那些灰暗,却又怕我们懵懂,不知社会深浅。但是我们从孩子到成人,会有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脱离父母的管束,就开始和父母有了争执。世间每一对父母都是这么矛盾的,在远近难以取舍,寻找一个适合的尺度,而傅雷却做到了极致,严师 慈父 益友。

  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

  傅雷,曾是一个很暴躁的人,妻子和儿子一旦做了错事,哪怕一点点小事,就会遭到他的毒打,知道他40岁时父性才觉醒。

  《傅雷家书》中的种.种事情大到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无不细致,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关怀,从这些家信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极为严格的人,有时还有些刻薄,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也凸显出他爱国,令人钦佩。

  《傅雷家书》中那一封封信,谁能想到傅雷是在怎样艰难的环境下写下的这些信,那个时代的生活,无人能忍受,但是这位父亲仍然不忘教育他的儿子。他是一位多么称职的父亲。虽然他自己含冤而死,却始终没有抱怨,而是告诉他的儿子,要好好做人,报效祖国,将来成为国之栋梁,让国家富强起来。这一封封家信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良苦用心和对祖国的热爱与敬畏,并且还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自我反省;做人要正直善良,真诚待人……

  这一封封书信,不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关爱,还是他对自我的反省,像他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哪怕是我或是已经进入社会,或是到老年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这样。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父亲!

关于《傅雷家书》读后感优秀范文   傅雷家书显真情,苦父用爱暖子心。——题记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人深深体会到其中饱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是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五三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痛苦滋味他才尝尽。他用那一封一封不舍的书信来抒发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他,傅雷,用自身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大量篇幅谈美术,读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谦,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既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作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期盼像傅雷一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