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湿地环境的感悟

篇1

生态意识是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其中心内容就是提高人们生态保护的认知水平,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初中社会教学要创设生态德育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必须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科学地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收集生态德育宣传用语

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宣传用语,如,中央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等电视台“广而告之”“公益广告”中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后,如,“少开一天车,多添一份绿”“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地球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爱护脚下的绿色,珍惜头顶的蓝天”“追求环保是时尚,崇尚绿色更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等广告语和宣传标语纷纷出现在学生的摘录本上。有了优秀广告语范例和大量的宣传标语积累,教师可发动学生开展“自创生态德育广告语比赛”,在此基础上,评出校园或班级的最佳广告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生态德育的热情,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2.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

师生共同编制生态德育手册,内容包括本地区所要保护的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明确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违反生态道德的。每一章每一节都由专人负责,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内容进行编写,教师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每一部分内容编写完后,在文末署上学生自己的大名,最后打印成册。这样既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张贴生态德育宣传图片

教师可组织学生带着自创的生态德育广告语、自编的生态德育手册、自画的宣传画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为创设和谐的生态环境尽心尽力。教师也可选取最能反映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状况的图片,尤其是那些最能直接反映当地环境污染的诸如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居民疾病增加等生动图片在校园醒目位置张贴,使全校上下都沉浸这种浓厚的德育氛围中。创设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生态意识,有利于实现知行的有机统一。

二、渗透生态德育内容,激发学生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是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和感受,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人们只有对自然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行为的动力。

初中社会学科含有丰富典型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把这部分知识讲透讲深。如,在教学九年级“一道难解的题”专题探究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谈古论今:出示材料“昔日楼兰古国,今日茫茫沙漠”

回顾七、八年级知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从现实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2.时空隧道:从历史的记载中考证

(1)引导学生读图①和图②及其文字说明,并结合八年级学过的相关历史内容,思考问题: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建议学生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回答:图①反映的是史前时期或农业文明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图②反映的是我国的东汉时期,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改造”自然。)

(2)让学生读图③并设问:该图反映了哪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试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工业社会时期的生活场景,人类可以比较自由的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如,从北大荒——北大仓——北大荒;淮河水质的变化;乱砍乱伐——退耕还林等。)

3.反思与感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探讨后回答,教师适当点评。

(1)让学生读图④并设问:请你分析塔里木河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该流域在城市分布上有何特点,你能分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吗?(自然环境特点:地处欧亚大陆深处,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绕,气候极端干旱少雨,地面大部分被流动沙丘覆盖。城市主要集中在河流两侧,塔里木河水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源。)

(2)多媒体辅助展示: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前后的相关资料、图片。设问:结合图片及课本资料,请你简要分析塔里木河萎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人为因素是主要的。)

(3)教材关于治理塔里木河及其流域内生态环境有两种不同的建议。让学生思考:如果采纳了建议①,那会给塔里木河的中游和下游带来哪些影响?如果采纳了建议②,又会给塔里木河带来哪些影响?你更倾向于哪种建议?简要说明理由。(建议①其优点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中游水资源的蒸发和流失,保证下游水量。缺点是耗资多,管理难度大,对中游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塔里木河存在的问题;建议②是一个综合了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方案,从政策、工程、生态建设等多个层次着手解决问题,有利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4.收获与体会:通过本课的探究,解答这道难解的题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个观点。先在组内讨论,由组长做好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体会到只有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指导生态德育实践,规范学生生态行为

生态行为是指人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做出的反应。它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基础,以一定的生态情感为动力,以一定的生态体验为感悟所采取的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生态德育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把待人处事的道理转化为内在的品质,使德育目标内化为基本素质,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1.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

教师可组织学生创建雏鹰环保小分队。小分队成员可定期走上街头,走向田野,走进工厂,向工人、农民发放宣传手册,宣传环保知识;也可参与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开展清除白色污染、保护母亲河、植树种草、认养绿地等义务活动;还可聘请有关专家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的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作专题讲座,使小分队成员更能深入细致地了解所在区域的重大环境问题,并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

2.指导学生实地调查走访

教师要有效地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指导学生调查当地环境污染状况,了解当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状况及其在整个生态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对动植物资源产生危害的因素,研究保护生态资源的对策等。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到环境保护机构、生态农业村(场、户)参观、学习,了解环境保护措施、和实施生态农业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在实地调查走访、网上收集查找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生态德育小论文。

3.利用湿地开展教育活动

笔者所在学校位于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浙江省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镜湖湿地公园东浦境内。为此,学校建起了“镜湖湿地展室”;编写了湿地校本教材和开通了湿地网站,这些举措为开展湿地教育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教师要配合湿地教育开展“湿地采风”书画比赛、“湿地的魅力”摄影比赛、“走进镜湖湿地,共建和谐家园”征文比赛、“我为湿地建设献一计”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在体会中逐步形成相应的生态信念和生态良知,产生一定的生态情感,进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生态行为。

篇2

前言:治污性湿地景观和其它的滨水湿地景观类型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它们都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独特的结构,此外治污性湿地还具有一套净化污水的功能体系。总体说来,治污性湿地景观是同时具有独特的功能性和景观性的复合体,将其作为一个景观类型纳入到城市景观的范畴中,是兼具美学、生态性和功能实效性的新型景观。哈尔滨地区湿地具有丰厚的生态资源,现有湿地面积12.5万公顷,包括太阳岛湿地、.金河湾湿地、滨江湿地、呼兰河口湿地、伏尔加庄园、白鱼泡湿地等多处自然湿地景观。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综合利用湿地的潜在价值,开展污染治理和湿地生态景观的营造。

1. 治污性湿地景观的特点

1.1. 场地的特殊性

其景观的场地和范围主要是集中在被污染水质的水面上进行营造。水体轮廓被周边环境物体所限制。在天然湿地中,植物群落是自然界选择的必然结果,当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时,动植物的种类是稳定的。而治污性湿地中,经过人工选择栽植的植物经过一些时间会遵循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法则自然被淘汰,为保持、恢复湿地净化的能力,人们会再次栽植植物。

1.2 景观设计的局限性

治污性湿地景观设计除为污水净化、防止污水渗漏污染环境的基本构筑物营建外应当尽可能保持原有场地条件,因此对治污性湿地景观的设计产生了相应约束条件。例如在治污性湿地的天然湿地部分由于水的自然循环,会对景色营造的形式、形态以及造景要素的设计与布置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1.3 景观设计场所的广延性和融合性

治污性湿地景观要注意与周边场地、环境、场地的衔接与融合。污水在治污性湿地中一步步得以净化,随着水质的改善,治污性湿地的景观也与天然湿地景观也紧紧地融合、承接到一起。湿地景观的自然、千变万化和某种场景、意境能让人尊重自然,学会体验与感悟,达到物与我的高度融合。

2治污性湿地景观的营造原则

2.1 可持续性

建设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要在长远、深远的角度上考虑。以最低的成本和自我完善的系统为参考,将自然的力量作为能量驱动来保证治污性湿地的长久高效使用。

2.2景观美学性原则

在治污性湿地景观营造过程中,要对美学性原则有一定的追求,用全面的审美需求的形式语言将湿地的特有魅力体现表达出来。这就决定了无论是整体的形式,还是个体的造型,都应该符合景观美学法则。

2.3安全性原则

要防止治污性湿地中的污水外漏造成环境、水质污染。另一方面,要保证人们在治污性湿地景观环境中无危险、无安全隐患,不担心事故的发生,在必要的场地还要设置围挡等安全设施。

3 治污性湿地景观的营造

3.1 治污性湿地景观构成

治污性湿地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

(1)构筑物要素,包括预处理单元、湿地单元和后处理单元的所有构筑物。

(2)水体要素,水是环境中最活跃、最富动态感的造景要素,动态如涌泉、瀑布、溪流,静态如池塘等。

(3)植物要素:治污性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具有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重金属及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具有划分空间的功能和较高的观赏效益。

(4)园林建筑小品要素。其要素是视线聚焦的集合体和感应源,另外给人们提供休息、活动的空间和场地。

(5)动物要素,动物既具有净化污水的作用,又丰富了景观的多样化内容,提高了景观的自然效应和生态趣味,为创造多元化的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3.2 治污性湿地景观的营造

3.2.1 构筑物的景观设计

构筑物是水系的容器和承载,构筑物景观分三部分进行营造。

(1)预处理构筑物的景观处理

A.雨水蓄水调节池

构筑物,可在满足其污水处理功能的前提下,对构筑物的造型、轮廓等进行设计,使之成为更具构成美感的新型构筑物,成为湿地景观中的一个景点和焦点。

B.厌氧沉淀池处理的景观

厌氧沉淀池等对氧气需求量不大的预处理构筑物可设于地下或半地下,也可利用地形结合建筑进行建造,最大程度地降低前期污水处理过程对环境和人有不利的影响。

C.水量水质调节池构筑物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应以满足其自身调节功能为前提,将其于周边环境尽可能的融为一体。

(2)湿地单元构筑物的设计

治污性湿地系统汇集的污水经过预处理处理之后,通过湿地单元,流入到蓄水池,利用水的灵活形态和高科技营造多样的水景,精巧构筑环境设施,形成景观丰富的生态景观层次如廊道。

(3)后处理单元构筑物的设计

这一单元可以起到稳定已净化水质和更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无需承担过高的污染负荷。

3.2.2 水的景观营造

(1)预处理景区的水景营造

主要的景观营造手法是转移视线和听觉水景。转移视线,在水面种植漂浮植物等覆盖水面,把人们视线吸引到水面的植物景观上。听觉水景是在水岸处用植物将水体与视线完全隔绝开来,将水的源头隐藏起来,使人们未见水源,犹听水声,意境深远。

(2)湿地景区的水景营造

在此,水系可模拟自然溪流,根据地形营造各形态的溪流。其中较为直行的溪流可以创造出多样的跌水和瀑布景观,营造活泼的氛围,而曲折迂回的则更多的是水体静静的流动,溪流带给人静谧和安详之感。

(3)后处理景区的水景观营造

可利用原有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湖、渠之间的自然转变。如对地势较低处进行开挖,形成湖泊,并在观赏景观效果较佳处,设置平台等景观。

3.2.3 驳岸的景观营造

(1)预处理景区的驳岸景观

应以防止污水渗透到周边环境为前提,一般采用混凝土等材料对水池进行防渗处理。也可利用驳岸处理技术,如用竹席对护坡进行装饰,并在竹席上布置孔洞,栽植草坪,以此来缓解直驳岸过于硬性的景观效果。

(2)湿地景区的驳岸景观

护坡的处理应以水的防渗为前提,并利用卵石、花草等作为装饰,形成外观为自然式驳岸形式,而其内部为混凝土构筑的防水层的护坡形式。

(3)后处理景区的驳岸景观

在游人活动区设置台阶式驳岸等,不仅可以满足游人赏景的需求,也大大减小了水对驳岸的冲刷强度。

3.2.4 园林建筑小品

在预处理景区内,出于安全的考虑不建议人进入,可考虑人在环境中的行走路径、观景视角及心理需求布置设计园林景观小品。在湿地处理景区,水质经过预处理景区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此可适当选择栈道将人赏景的路线及视线进行延伸;还可设置相关介绍湿地治污相关原理的趣味展览板或小品设施。后处理景区和滨水驳岸景观带是园林建筑小品集中设置的区域,有亭、廊、榭、舫等。在景观系统中,园林小品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对整个景区和景观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 结论

本文按照景观要素探讨了治污性湿地景观设计方面的理论及技术问题,治污性湿地应以湿地植物景观营造为主,营造空间曲折有致、尺度合理的景观单元,适量人工景观做为辅助。治污效果保持在旺盛状态,且不影响湿地的景观。

人工化治污性湿地组合工艺可以被引入到治污性湿地景观的营造中,其工艺主要是利用根系发达、生长势和聚污能力强的大伞草、水生美人蕉、石菖蒲等的植物来吸收污水中的污物,污水中的氮、磷等元素和富氧物质成了花卉植物喜欢的“养料”。如今,治污性湿地的一些生物工艺已经被应用,未来也会更广泛的推广和深入到各个领域和环节,吸附消除有机污物,既避免了化学防治带来的污染,又收到很好的治污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广友, 王海霞, 于少鹏. 城市湿地研究进展[ J]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 ( 5) : 94- 100.

[2] 潮洛蒙, 李小凌, 俞孔坚. 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 J] . 城市问题, 2003 ( 3) : 9- 12.

篇3

朋友们: 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人,想必还记得这句话:“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得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酷爱生活的女画家约翰西,患了肺炎濒临大限时,“害怕在她轻轻抓着这个世界的手越来越乏力的时候,她会真的像一片轻轻的、纤弱的叶子那样,随深秋的寒凤飘逝而去”。初读这篇小说时,少年不识愁滋味,对主人公那仿佛病态的痴语我并不以为然,而正是在人类对绿色顶礼膜拜,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电脑、绿色冰箱,绿色建筑被人们广为崇尚的今天,重读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感悟到,这分明是一个寓言故事,约翰西的心语,分明是谷世之言,大籁希声。

当时我们不会想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以空前的规模改造着自然,创造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和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的生存环境却遭到了破坏,大气、水、土地被严重污染,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的影响,湿地、酸雨、荒漠化、沙尘暴等字眼触目惊心。环境的这些变化,无一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毫不夸张的说,爱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平衡,珍惜宝贵的自然资源,成了我们生存下去的要求。

然而,单单有了环保的意识是不够的,环保参与能力差,“光说不练”的还是占了大多数。作为一个青年人,我们已经站在保护环境的队伍中,可以说,污染就在我们眼前,而环保之路也正在我们的脚下。我们无权沉默,更无权冷面旁观!关注、了解是不够的,重在行动!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必须自觉地维护环境卫生,做环境保护的主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节约一张纸,一杯水,一度电,长此以往人人行动起来,积极起来,将是一个多么可观的数字啊。如果我们的认识不够,就少看几集连续剧,多读几本关于环保知识的书藉,我想其结果必会是终身受益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护环境,匹夫有责”! 当你陷入挫折和失意的时候,当你烦恼至及痛不欲生的时候,那么,你就走向大自然吧!那个时候你就会真正知道保护自然环境是何等重要。拥抱蓝天绿水,吻一吻泥土的芳香,在静静的山林中坐一坐,在绿色的草丛中坐一坐,顺手摘下一粒果子放在嘴里嚼一嚼,看看地上的蚂蚁不知疲倦的忙碌,都能使心绪渐渐平和,得到抚慰。你就会在大自然的真善美中,认识到你有你年轻的生命,你拥有一段生命的里程,激发你以丰富的知识和坚强的毅力去开拓一个美好的世界。

请真正的关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立刻将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千万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

篇4

关键词: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水生态;作用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scussion modern livable city basic connot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how the water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modern ecological livable cities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role.

Keywords: modern ecological livable cities; Connotation; Water ecological; role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宜居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到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它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一 现代宜居城市内涵

1.1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1.2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1.3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二 水生态对现代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

2.1 保障城市发展,维持经济持续繁荣,保证社会和谐。

高度密集的产业、高度密集的人口、高度密集的社会公共设施,决定了城市对水具有很大的依赖性。特别是人口规模达到100 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经济规模、用地规模随人口的增加相应扩大,这对水量、水质和供水保证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众多产业对水的需求量以及水的供应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果没有水的可靠供应,经济建设将会受到极大干扰,甚至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繁荣。

2.2 维持生态平衡,营造生活舒适的城市

由河流、湖泊和相关生物组成的水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一定面积的水体能够湿润空气,调节气温,净化城市环境;一条条河道是天然的通风走廊,能促进空气流通,扩散城市的热能和粉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良好的河流型湿地能成为“城市之肾”,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生态中的湿地能净化空气、消除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和吸收噪声等。目前在人工湿地建设中所用的湿地植物,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居民区,人工湿地可为人们增添休闲、观赏和贴近自然的美景,为市民营造生活舒适的城市。

2.3 展现优美怡人水的城市景观

水是城市的灵魂。蜿蜓曲折的河流,波光的水面,风格各异的水工建筑物,可以给人良好的视觉刺激和心灵感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高速流动的水体产生的负离子具有保健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水利建设,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将美学引入水利工程建设中,打造出以水为主体,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工程景观于一体的水利风景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又一休闲观光的理想场所,为美化城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 如何发挥水生态对宜居城市建设的作用

3.1 湖海之滨、江河两岸、山林之地是空气负离子含量较高的区域,若再适当设置喷泉、瀑布使空气达到具有治病作用水平,这些地段借水造景,应有很好的运用。广东梅江市梅江两岸,因修了防洪大堤及拦江蓄水发电,在梅江地段形成了人工湖,美化了环,又适时进行房屋开发,河堤两岸风景因之亮丽起来。海口市也对长约75 公里的西海岸进行整治,总的要求是在滨海地带“把海露出来,把路连起来,把地绿起来,把灯亮起来,把景美起来”,以此塑造和展示海口的滨海特色。

3.2 城市中的公园应是重点建设的地方,这里绿化基础较好,有些公园还有较大的水体面积,有条件建成城区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譬如有些专家就曾建议广东省肇庆市区的七星岩风景区设置人工喷泉,在优化、美化城市的同时,提供空气负离子改善城市环境和调节城区微小气候起到极其有益的生态效应作用。

3.3 新建城区或园区,更应考虑水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深圳赛博韦尔软件园的规划设计可做借鉴,它由世界著名贝氏建筑师事务所承担规划设计,在占地36 万平方米的园区里,开挖了一个3. 6 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建筑间植草种树,点缀流泉飞瀑,置入中国园林的借水造景,景因水成的建筑文化,造就了满园的自然怡人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4 扩大水体面积,使水洁净无污染。挖湖造山即可扩大水体面积,又可造成山水园林之美,至于水如何净化,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云南丽江古城,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巧妙,根据城北地高,城南地低的地势,引泉水从城北流入,穿街过巷之后,水尾从城南流出,引灌农田,城区活水长流,鲜活清澈。江苏

省昆山市有个小镇叫周庄,景字形的小河,把整个小镇构成了“人家尽枕河”的东方威尼斯奇观,流经周庄的水系,是通过太湖的芦苇自行过滤的。湛江市西南的湖光岩,该湖距今14- 16 万年,湖水仍清澈见底,不脏不臭,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湖光岩有一强大的磁场,使湖水产生一种神奇的自我净化力。

3.5 使水高速运动。方法有建造人工瀑布、水帘、喷泉、喷灌、水幕,云南省丽江古城有自动洗涤街道的设施,让河水顺着地势从高到低流入街区,冲击凹凸不平的石路,冲洗之后,街头巷尾荡漾着一抹清爽肺腑的凉气,这也是增加空气负离子的一种方法。城市中绿化水化兼有,既有花草树木之绿,又有飞泻喷洒之水,就能逐步实现不出城市而获山林之情,为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营建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胡宝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景观,景观设计,设计构思

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以满足人类休憩旅游活动时的精神需要为目的的高层次的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景观形态,主要表现为宗教、民俗、制度、艺术等形式。这种景观形态从属于人文景观,与物质相对,但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融入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景观环境,能够使景观更具有人文精神和历史意义,从而也使得景观更具独创性。在今天景观趋同化形式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怎么构思非物质文化景观,怎么表达非物质文化景观成为现代很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构思中常常面临的问题。从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方面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1 挖掘历史

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的记忆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的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向我们讲述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人类前进的脚印。今天的景观中如果能够再现历史,把那久远的文化重新定义在当今的景观中,必将使景观环境充满了历史的韵味。王澍设计的南宋御街,通过发掘的一段南宋御街遗迹,从而将一条老街创造成为一条满腹历史的商业旅游特色街道,吸引中外游客前来探究。这是一种景观再现的方法,将历史的事物重新展现,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和场所精神的感悟,进而引起景观的共鸣。相同的方法,万科天津水晶城居住区的景观规划中,通过展示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用具雕塑以及保留的部分原玻璃厂设施,将水晶城这个玻璃厂旧址的历史再现到人们的面前,历史的痕迹是那么清晰和生动,让生活在这的人们时刻能够想起中国不断强大的进程中人民群众付出的辛勤汗水。这个高品质的21世纪现代居住区因此也具有了特殊的魅力。

今天的景观场所,需要设计师积极的挖掘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历史的遗址遗迹,也可以是一段历史故事,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是曾经的历史文化。在景观表达上,不仅可以使用上述的历史再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博物馆等景观建筑来展示。例如故宫博物馆,向后人展示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宫廷文化。

2 延续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可以作为现代景观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是由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自发创造的,未经雕琢的朴素文化,如民间故事、传说、技艺、节日、信仰以及生活传统等。景观中民俗的地域性最为突出,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在现代景观中随着经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逐渐在丢失和失传,例如我国满族文化,现在已经和汉族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倘若对于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能够很好的保护,让它延续下来,必将会使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景观设计中这种民俗延续可以通过建立民俗村的方式来表现。有去过韩国济州岛民俗村的人,可能记忆还很深刻。当地的民俗村保留着传统的制度(公产制);传统的生产方式(耕种、捕鱼、养马等);居住在传统的建筑里(用火山岩石和马粪搭建的草顶房子);尤其是七八十岁的海女们,还在海边进行着最为传统的潜水捕捞活动展示。民俗村内的居民们身体力行的展示着韩国这种传统的民俗文化,用不流利的中国话讲述着他们曾经艰辛的生活,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欣赏和了解这种韩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景观。这种景观的独特性、历史性、地域性是其他地区和国家不能效仿。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体会到现代景观中一种别具风味的景观环境。

3 介入新文化

当一个地区没有可挖掘的历史,也没有可延续的风俗时,我们怎么样来创造非物质文化景观呢?这就需要创新,需要融入新的文化内容,用现在科技和现代艺术来表现。例如现在的影视艺术就是一个非常有宣传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载体。而且这种载体超越了地区限制,超越了国界限制,传播力度更大,更广。很多人对于西溪湿地的了解可能都是来自电影《非诚勿扰》。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这片自然湿地的精神内容便是非诚勿扰中的一个个镜头。韩国的济州岛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的各国游客,有很大的原因也是来自于韩国影视剧中一个又一个发生在济州岛的爱情故事,所以济州岛成了爱情岛。无论是西溪湿地还是济州岛,都是通过电影艺术,给区域介入了新的文化内容,使景观产生了新的非物质文化内容,进而使景观更加有吸引力。

这种新文化,可以是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是新时代的英雄事迹,可以是今天城市发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总之,只要能够找到相应的物质载体把这些新文化展示出来,就能够为景观环境增添更多耐人寻味的精神内容。

4 激发思考

这种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是通过景观环境的意境创造,激起人的情感活动。其实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经营的精髓所在,但在今天的现代景观设计中失传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典园林是意境山水园,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的产生又来源于环境的布置。今天我们所讲的景观,也应该是由“景”既景色和“观”既想法所组成的。所谓“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等等其实都是在描绘着环境对人精神的激发。

例如一些宗教环境,这种感觉最为突出。去过泰国的人可能都曾被泰国的宗教气氛所震撼,城市中林立的佛像、佛寺,香火缭绕的街道,加上泰国人对于佛祖的崇敬和佛能的渲染,尤其是大皇宫这样的皇家宫殿,都是浓厚的佛教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使人不得不浮想联翩,做好事的人可能会想像着得到很大的恩惠,而作恶的人可能会非常的心虚与害怕。这样的环境给人以浓厚的宗教文化的渗透,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在今天的景观环境规划中,我们应该创造能激发人对生活的热爱,或者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一种豁达的心境的环境氛围,让人在环境中有一种思绪在其中回荡,让人得到更加广阔的心灵空间,满足今天景观环境设计的精神需求。

5 结语

本文提出了四个现代景观设计中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构思方法,主旨是希望在当今的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能够设计出更具文化特色,更具吸引力的环境。可能在实际的项目中还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将非物质文化景观渗透到景观规划中,期待着今后的景观设计能够更加精彩,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内容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提倡。

参考文献

篇6

一、在阅读中质疑,在想象中体会

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了解知识,激发阅读情感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最舍得在阅读教学中耗费精力潜心研究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以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然而,一些教师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却无视学生的内在感受,把阅读活动等同于练习与考试,以“答案”的形式公布出来,这无疑是越俎代庖。殊不知,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恰恰是学生发现与成长的过程。因此,给学生一个发现的机会,听从内心真实的召唤,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内心情感。

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组《大海睡了》这首儿童诗,全诗共八行两句话,用亲切自然、极富儿童气息和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大海睡了

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学生在阅读时,虽然内心能够想象白天浪花飞溅、涛声阵阵,以及夜晚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大海景象,但是部分学生还是从诗中发现了一些“蹊跷”。质疑一:大海怎么会抱着明月呢?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面,“不可思议”。质疑二:大海为什么是“女”的?为什么不用“他”或“它”呢?对于这些质疑,我肯定了这些学生的发现,但是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们进行辩论:作者这样描写的理由何在?在辩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大海,更不会有“海天一色”的切身体会。而如果换成“他”再次进行阅读,虽然能够凸显海的“力量”,则明显缺乏海的“柔美”。我们常把大海比作母亲,正说明了海的宽广与博大,这种女性化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够充分激发和调动读者的内心情感。

二、在生活中发现,培养思维多样性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都可以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和描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如那源头活水,时刻滋润和浇灌着学生的心田。生活不但赋予语文学科更为广泛的人文内涵 ,也为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和发现空间,让他们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和智慧,并切身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价值与魅力。

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实现知识教学目标后,我又向学生布置了一道开放式作业:如果司马光生活在现代,除了砸缸救人的办法外,大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或求教于自己的父母和朋友,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可行的办法。

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中,大家针对“司马光救人新办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热烈的交流。有的学生说扔给缸里的小朋友一个救生圈就有惊无险了;有的学生说找一个大勺子把水舀干;有的学生说扔一条绳子进去,然后大家帮忙拽上来;还有的学生想到干脆用“乌鸦喝水”的办法,往缸里放石头……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天真幼稚,甚至是滑稽的,但是这些智慧的火花却是学生在生活中的新发现。救人方法优劣暂且不论,大家的奇思妙想却让人惊叹不已。

三、在实践中发现,体验成功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学习的阵地不仅仅是课堂和校园,还有更广阔的空间――自然和社会。自然中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湖光山色,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绝技,还有美不胜收的秋收景象等等。而大千社会,更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最佳舞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发现、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用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悦与。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组《有趣的发现》一文讲述的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昆虫翅膀或者特别大,或者没有翅膀的故事。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否通过野外实践来达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热爱自然,初步理解“适者生存”这一情感目标呢?回答是肯定的。在一个周末,我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湿地公园进行实际考察其生态系统。

湿地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有关湿地动植物的名称及生长习性。由于湿地是陆地与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它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与清新,通过教师讲解与实地观察,大家认识了芦苇、蒲草、莲、水葱、香蒲等温地植物,也观察到了田螺、水田鼠、野鸭等动物。这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新奇的发现,大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篇7

宁夏深居内陆,大自然似乎对这片土地有着特别的宠爱,用它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丰富的地貌。来到宁夏,你能看到沙漠、平原、高山、湖泊、湿地、绿洲,甚至是丹霞地貌,一应俱全,因而享有“西北盆景”的美誉。

六盘山:山花烂漫

仰止,提雄狮翻越六盘山高峰,天高云淡,塞下秋风风景异,六盘山山势雄伟,巍峨挺拔,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又见花开六盘山,观山听水乐陶然。每年的四五月间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漫山遍野竞相开放、簇簇丛丛散发着芬芳。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是国家4A级景区。汇集野荷谷、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小南川、白云山、六盘山纪念馆七大景区60多个景点,景观容纳了中山峡谷、泉溪瀑布、气候天象、森林植物、野生动物、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景源,山光水色雄、奇、俊、秀,各有独特意境。

沙湖:百鸟依人

“沙湖慷慨飞百鸟,换得美丽悦人间”,鹅黄嫩绿的丛苇是沙湖春天的誓言,清脆动人的鸟鸣更是沙湖春之歌的最强音。在中国,没有哪一个湖能将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融合的如此灿烂,沙水平和依偎,沧桑变化不改壮丽,雄浑中兼明丽,静穆中透神奇,摄魂之美,唯有沙湖。

沙湖是国家5A级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五百家单位之一”,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芦苇是沙湖的特色、水是沙湖生命的话,那么鸟就是沙湖的灵魂。每年4至10月,有13目、30科、130多种鸟儿在此相识、相知、相恋、娶妻生子,云集于此最多时可达150多万只,它们在这里朝出暮归、长相厮守、和谐相处,构成了一个人鸟欢歌的和谐世界。

沙坡头:全球沙漠旅游目的地

宁夏归来不看沙,让人沉醉的大漠风光。西北大漠孤烟,春风不度,塞上秀色。春的到来,唤醒了沙坡头荒坡上、沙漠里的一些耐旱植物,它们深埋于沙土却顽强生长。白色的雏菊、黄色的绒毛叶菊、紫色的纳马草、金色的蒲公英,给浩瀚的沙漠披上点缀的绿衣,黄河两岸青青杨柳把春争,柳絮随风摆舞着,昭示着盎然的生机。

沙坡头旅游区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是第一个国家级沙漠生态自然保护区,是沙坡鸣钟所在地。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在花儿草儿的陪伴下,可以体验沙坡头滑沙、沙海冲浪、滑索、骆驼队穿越腾格里沙漠等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刺激、尽兴,被誉为全球沙漠旅游目的地。

镇北堡西部影城:明星工厂

无数明星从这里诞生,中国胶片的美丽从中走出,传统与时尚的交融成就北方民俗的广阔天地,是从荒凉古堡中生产人文美景的快乐工厂。

镇北堡西部影城于1993年成立,是著名作家张贤亮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成功的将一片荒凉的两座废墟打造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亚洲品牌500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如今,这里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娱乐、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体验性景区,享有“宁夏之旅必游影城”的盛誉。

鸣翠湖:湖光戏柳,芦苇迷宫

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湖光戏柳,草树烟绵,百鸟翔集,鱼跃其间,远望水鹭双飞起,近看风荷一向翻。塞上雄浑,江南秀色,豁豁然集于苇浪水波间。湖中有自然植物109种,鸟类97种,最著名的有黑鹳、中华秋沙鸭。每逢春夏,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繁衍栖息。有以世界最大的芦苇迷宫为代表的十大景点景观:

“车水排云”吐氤氲,“碧水浮莲”戏虹鳟。

“千步廊桥”杨柳色,“百鸟鸣翠”啁啾声。

“苇花追日”飞白絮,“青纱漏月”点碎金。

“迷宫寻鹭”千百度,“白沙落雁”三五踪。

“绿帐问茶”清几许,“东堤夕照”黛色新。

黄沙古渡:黄河岸边的春日晨曲

黄沙古渡是古代宁夏八景之一,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渡口,相传康熙微服私访及亲征噶尔丹、昭君出塞和亲、蒙恬北击匈奴皆由此西进。汇集了黄河、大漠、湿地、湖泊,田园为一体的自然景观。与自然和谐相遇,让身心在生机勃勃的氛围里呼吸,享受春天。

南长滩: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河流经“鬼门三峡”最后一个峡谷——黑山峡后,绕了个大大的弯,冲积出一片土肥水美的河滩,南长滩村就坐落在河滩旁的台地上。由于她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落,因此有“黄河宁夏第一村”的美誉。这里很安静,除了时而听到几声“咩咩”的羊叫和鸡鸣,要想听到机动车的轰鸣很难。南长滩村,一切是那么淳朴、那么原生态。

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文化长廊

中华回乡文化园是国家4A级景区,依托古老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和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以展示伊斯兰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回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在这里,“看历史、听邦克、品回宴、赏歌舞、逛回街”,你可以一站式体验宁夏的回族文化,感悟回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会回族二元一体物质的和谐传统,领略回族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的欣喜变化。

世遗:西夏王陵

一直以来,西夏文明像一个谜语,等待人们去解答。坐落了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九座西夏王陵园布列有序,蔚为壮观,二百多座显臣贵戚的陪陵如众星拱月,坐落其间,被游人称为“中国的东方金字塔”。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是我国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宁夏最重要的一处历史遗产和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景观。走进西夏王陵,领略一个王朝的沧桑巨变,解读西夏文化从这里开始。

黄河楼:黄河金岸的人文符号

中华黄河楼是宁夏黄河金岸上的标志性建筑,有“黄河金岸第一高楼”之称,总高108米,拾级而上登顶,可一览“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景,弥补了“神州八楼,黄河无份”的缺憾。

篇8

关键词:房地产;景观;生态设计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as a service in real estate sales, tend to be more emphasis on the visual impact and tourists visiting experience, and limite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cost, easy to overlook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function. In fact, as long as the concept of change, the green ecological design will be better able to optimize the landscape effect. Based on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the work,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need attention in ecologic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design, in order to do some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real estat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房地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房地产建设项目的高消耗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房地产业如何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理论界、企业界和环保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国内外绿色建筑、绿色景观思潮的兴起,作者在工作中也在不断探寻满足房地产开发成本需求与绿色设计相结合的双赢之道。作为园林设计师的一种社会责任,我们希望能在最广泛的城市空间——房地产开发区域,最大限度地做到生态的景观设计。

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而生态设计或许就是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这种能动作用。景观生态化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对土地和户外空间进行的设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进行的设计。

1 从规划之初尊重场地,并且宏观看待整体生态平衡

现在很多建筑规划大部分是以各项指标和满足房地产开发的利润为出发点,常常忽视场地原有环境及其中可利用的生态资源。对于房地产开发的生态设计,应该对基地进行详细的考察,尽可能保留有生态价值的大树或对环境良好的水域环境进行保护利用。

系统整体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这时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面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城市生态危机,大量地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绿量、建立良好的人工绿地生态系统,以缓解城市生态压力就成为当务之急。

比如广州万科城的园林设计,在规划之初就考虑到保留原有的荔枝林,在别墅社区规划设计当中把建筑种在林间,并把中心园林空间和荔枝林结合起来,别墅尽可能让开原有大树而建,营造出一种成熟的山林感;规划中可尽可能留出相对集中的公共绿地,因为过于零碎的绿地不利使用,也不利于形成一个小生境;当区域周边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留出视线通廊和生态廊道,形成“踏脚石”连接内外生态系统。

2 利用好附属于居住区的市政绿地空间、因地制宜,尽可能做到生态设计

现在很多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都会帮政府建设附近的市政绿地,如保留山林、滨河绿带、道路绿化带等;或租用附近山林进行改造,以增加绿色活动空间,作为销售卖点。对于保护区域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销售展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环境。这需要深入了解场地环境,充分利用原有资源,减少破坏,“让自然做功”。

比如在沈阳保利溪湖公园绿地规划中,就对已有的绿化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新区规划中有多条社区道路与公园连接,方便人流进入,形成开放空间网络;本公园将与规划绿轴连成一体,成为本区域有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的绿带;现状池塘生态环境良好,可以加以保护和利用,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现场有大量生长情况良好的大树,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将最大限度保留利用。

3 转变设计思维,提高单位绿地生态效益

现代园林不能一味强调平面的好看,也不能过分强调其国际性与旅游效用,应着力于现代社会的生态和人文要求,满足社会与人的需要。生态园林本身就是顺应该种趋势产生的。然而一些大城市对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缺乏从系统、生态角度进行综合考虑,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片面追求视觉景观效果。如在城市中建立大面积单物种的草坪或花卉图案、以城市道路的几何形状为依据建设绿化隔离带。这样的绿地不但对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的效果不明显,而且对以后的绿地保持和发展极为不利。如果能在设计中更多地模仿植物原生生境,考虑绿廊的连通和动植物生存生态需求,则能最大化地强化生态效益。现代园林应在生态经济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与人们普遍要求回归自然中寻求一个平衡点,应立足于现代、高于现代、着眼于社会发展和人们享用的公共生态环境来辅助城市建设,以求城市生态进步,造福人类社会。

4 使生态设计手法与节约建设维护成本相结合,促进低碳设计

当今的房地产景观设计注重成本控制,而不少生态设计手法也能节约成本,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重视大树的保留利用,尽可能原地保留,或假植移栽;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一次性投入成本较大,但降低后期维护成本;设计湖体保证一定面积和深度,允许情况下做软底,并利用水生植物和放养鱼类,结合净化过滤系统,使水体能够达到自净,减少换水次数;发掘基地和当地的景观资源,有效利用当地材料,增加场所感和文脉感。

5 保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人造“自然群落式”绿色空间

根据“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的生态学原理,要使生态园林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充实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它不但能提高群落的观赏价值,增强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而且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避免有害生物的入侵。城市绿化中除选择优良乡土树种为骨干树种外,还需要积极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种,逐渐驯化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物种,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形成多种多样、色彩丰富、性状突出的园林景观。

模拟自然界生态群落结构,营造多层次植物景观,增加社区绿地的生态效应。适地适树,为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树池内径2米以上,注意处理水中树池(因不通气,生长空间小,影响植物生长);保证土层深度(特别是车库顶板的种植)把握植物空间的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植物种植并非越密越好;设计中减少无意义的硬铺空间,尽可能增加绿化空间,并有机相互联系,形成区内生态系统。

绿地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有其自然的演变与更新的规律,人类设计所建绿地只是模仿自然绿地而已,也只是自然绿地演变与更新的一个阶段,能够符合自然规律的设计就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反之则只能存活一时,人类也只是顺势而为之,否则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这也是判别园林植物配置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 坚持生态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的共生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定的植物往往与某种文化寓意相连,原生的自然环境也与当地的文化文脉融为一体。有生命的植物群体往往是历史遗迹的最好见证。在景观规划中做到生态设计能很好地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达到景观与文化的共生。例如笔者参与设计的沈阳保利溪湖公园绿地规划项目,从规划之初就着意保留原生环境,同时保留了原有大树与场地机理。

沈阳保利溪湖公园绿地规划项目是沈阳保利城区块中的市政绿地,位于沈阳市北郊,其中溪湖公园位于基地中部,基地原有农田和厂房。根据对基地的分析和实地考察,在规划过程中,真正做到和实现了生态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的共生、互补。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在项目绿地规划中保留原有乔木并对绿化空间加以重整,不破坏原有池塘边界,防止渗漏。同时连通区内水系,改造原有污染沟渠,将使得区内水循环系统得到重整;新城的建设必将大规模的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而这一片绿地和水道必将成为新社区的生态之源,起到改善小环境、小气候的重要作用;保护与改造原有的生态湿地能起到很好的生态调节功能,湿地作为地球之肾,能净化水体,以自然的方法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沈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而皇姑区内更有著名的昭陵,成为清朝龙脉所在。如何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保留基地原有机理是突出公园特色的突破点。同时,沈阳也是一个著名的工业城市,人们以作为沈阳工业人而骄傲,工业文化里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公园的绿地设计不仅把其建设成生态休闲的文化公园,同时也为周边的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户外娱乐的绿色空间,把本地打造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滨水综合区。本设计将利用现代的规划以及景观设计手法,对水体的原有环境进行保护及改善,同时融入沈阳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本区的生活环境,提升地块价值,公园的设计除了满足各种功能需求,也将通过文化的植入获得游客的认同感,起到传承历史、彰显城市文明的作用,努力将此地打造成区域乃至沈阳最迷人的生态城市景观之一,成为沈阳乃至全国的国际文化水岸在、居住社区的典范。

篇9

【关键词】八里湖;文博园;创意理念;景观结构

1 序

一山、一江、一湖,大自然赐予了九江独特的灵秀;

生态、文化、艺术,九江人奏响了时展的强音。

伴随着“12345”工作思路的确定,“三年会战”决策的扎实推进,从“做规划、拉框架、打基础”到“大发展、大建设、大提升”步伐的全面转换,九江人必将谱就“八里湖时代”的辉煌篇章。

2 项目概况

八里湖文博园地处九江市风景怡人的八里湖东畔。东至八里湖东路,南至环湖一路,西至胜利岛,北至环岛北路。规划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其中陆地24万平方米,水域31万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山水资源丰富、建筑个性独特,为营造富有文化内涵和生态特色的景观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设计目标

3.1 文化产业的发动机

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先行军,九江市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建设八里湖生态新区。以文博园为开放平台,在其周边地块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发展以茶、竹、剪纸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3.2 文化旅游的起搏器

发挥山、江、湖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博园的引导作用,科学布局水陆两条游线,挖掘和演绎“闲、雅、幽、逸”的寻阳文化内涵,打造“一湖观古今,一曲誉中外”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九江旅游新名片。

3.3 生态文明的里程碑

在12345工作思路中,无论是1/3水面、1/3森林的规划布局,还是打造一个生态新区的核心目标,都为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基础。

在文博园的景观规划中,不仅重视导入文化内涵,而且强调采用新技术提升防洪工程景观效果、融入水质净化功能、营建自然生态群落,文博园建成后必将促进八里湖新区的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在九江市的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进程中留下厚重的印记。

4 创意理念

八里湖畔的一串珍珠

名为“承百家”的主入口广场景区、“览星辰”的方尖碑景区、“阅天下”的博物馆景区和“汇九曲”的文化艺术中心景区,融入了独特的人文、厚重的历史和经典的艺术,犹如镶嵌在八里湖畔的颗颗珍珠;一条贯穿各景区的主园路,处处彰显生态特色。一条生态链串起了人文、历史和艺术的珍珠,铸就了九江文博园的完美意境——八里湖畔的一串珍珠。

5 景观结构

一链串四珠,四珠谱鸿篇。

一链:

生态链—贯穿文博园全部景区的环状游览主线。

四珠:

承百家—主入口广场景区

览星辰—方尖碑景区

阅天下—博物馆景区

汇九曲—文化艺术中心景区

6 重要篇章

6.1 承百家

6.1.1 浔阳船渡 汉代九江造船业兴盛,汉武帝平息南越时,乘坐的就是“浔阳楼船”。主入口广场便以船的概念吸引着游人开始文化之旅。

6.1.2 思贤意林 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岳飞、庾亮、白居易;李白、苏轼、朱熹……他们都曾为九江和庐山的天然美景而倾倒,在这里放歌山水、抒怀,为九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景观设计中巧妙地以自然塑石、木质座椅、生态铺地等形式,融入其诗篇、题记、佳话,让游人在不经意间领略历代文人骚客的故事,感悟九江的文化魅力。

6.2 览星辰

6.2.1 方尖碑 作为中国第一座方尖碑,世界最高的方尖碑,她不仅承载着九江的历史,也是九江当下的写实,更是引领九江未来的灯塔。方尖碑周边景观设计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一是纪念历史,主要以名人谱、重大事件地雕等形式展现;二是写实当下,以 “融汇九川,敢为人先,勇闯事干,追求卓越。”的九江城市精神为核心,激励九江市民,并记述当下九江的重大变化;三是引领未来,拟设置展望未来的景墙,留有供市民和关心九江发展的游人题写的空间,增强市民的城市荣誉感,体验参与的乐趣。

6.2.2 天星岛 湖心岛形似一颗坠落在湖中的星体,与星子县著名的“落星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湖中石,当年天上星”,故取名天星岛。湖心岛的景观策略以保护为主,保留全部原有植被,并在周边采取石笼、抛石等技术措施适当增加湿地植被,一为水质净化,二为鸟类和水生生物营造生存天堂,打造生态和谐的美景。

6.3 阅天下

6.3.1 鸿儒云集 九江是一个“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历史,整个城市就像是一座巨型博物馆。将博物馆前的区域命名为鸿儒云集,寓意更多名人将汇集于此,就像博物馆内所展示的珍宝那样源源不断。

6.3.2 清涟醉荷 胜利岛的周边驳岸主要采用生态的处理手法,驳岸边垒砌自然毛石配植丰富的湿生植物,在人流较多处设置亲水台阶延伸到水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所喜爱的植物,当年爱莲之周敦颐辞官归隐,来到庐山下凿池种莲,从此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所以设计中在岛边选择一处佳境,作为莲池。让来往于此的游人体会陶醉在荷莲花海中的清新脱俗。

6.4 汇九曲

6.4.1 银泉飞瀑 不愿摧眉折腰侍权贵的李白来到九江,在香炉山瀑布前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因此在艺术中心对面湖中心设计了一组大型音乐喷泉,夜晚配合灯光可展现恢弘大气的水幕电影。游客通过现代科技的水幕电影体会大诗人当时瑰丽雄奇的想象、奔放超迈的意境。

6.4.2 艺林九曲 “九曲”取自九江城市名称的由来。不仅寓意九江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同时通过艺术中心周边放射性流线的设计,给人一种“汇”的感觉,寓意更多优美的艺术都汇聚其中。

6.4.3 天涯琵琶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艺术中心广场的转角处设置一个主题雕塑广场,以手抱琵琶弹奏少女雕塑为点缀,寓意着人们期待艺术中心不断涌现出超凡的艺术篇章。

7 专项设计

7.1 交通组织与游线设计

由水陆两线、人车分流的四级路网构筑了文博园层级分明、功能齐全的交通体系和游览路线。

环状主园路和游船路线,形成了车船两条生态游览路线,分别于广场、码头、停车场等功能空间相接,并连通次园路、支路和特色路,使得各级道路相互通达,为交通组织顺畅合理、游线设计特色鲜明。

7.2 生态安全与防护设计

在防洪护堤、保护驳岸为基础的前提下,以恢复生态自然功能为依托,以放大景观效果为目的进行生态安全和防护设计:在浪大被冲刷严重及路基距离较近区域采用刚性护岸的的方式;中心岛屿采用柔性护岸的方式;而更多区域采用刚柔结合型护岸来处理,既满足护岸功能又达到了最佳的景观效果。

8 结束语

篇10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做为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认识事物的前奏,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如果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就不会产生“欲”和“求”.而他们一旦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就会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尝试.

第一,将学生带出课堂.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把鼠妇的图片,生活习性等资料整理好.让学生对鼠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上课后,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校内捕捉鼠妇,要求每组鼠妇数不少于10只.(实际实施中有的组数目达不到要求,我会让别的组给予支援,有时会合并小组.)抓捕后各小组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进行探究(探究后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归大自然),各小组记录好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完毕,学生回到教室,各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探究过程及结论,同学之间就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相互交流.除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学生还设计了温度和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等实验.课堂上基本是学生忙碌的身影和唇枪舌剑的争辩,而我只要坐山观“虎”斗.再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的教学,我也会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去感悟植物对阳光,水分等的争夺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我还让学生将湿地和旱地的同一种大小差不多的植物拔出进行根的比对,让他们思考为什么旱地植物根系更发达的原因,从而加深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我觉得这种“带出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有时甚至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鼠妇探究教学中,我们班就有学生设计了一个便于观察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玻璃盒.

第二,带学生做游戏.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如果能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密切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气氛,将一些适当的教学内容的学习,设计成一种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能身心愉快地在玩中学,做中学,思考中学,合作中学,生物课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对生物学科知识的认识,理解和积累,也能变成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去享受美的熏陶,情的陶冶.比如在学习《男女性别决定》时,我让每组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中装100张写有X的纸片,代表,另一个信封中装50张写有X的纸片和50张写有Y的纸片,分别代表带X染色体的卵细胞和带Y染色体的卵细胞.将这些纸片随机洗匀,小组同学在两个信封中各取一张纸片组合成XY(代表生了一个男孩)或者组合成XX(代表生了一个女孩),重复实验,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性别是如何被决定的,并理性认识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再如讲到桦尺蛾的体色随周围环境而改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体色变化的生物学意义,我让学生做“捕食”游戏,学生扮演桦尺蛾的捕食者,而由一些铺在红纸上的不同颜色的小纸片扮演桦尺蛾.通过捕食,学生发现与背景颜色越接近的桦尺蛾越不易被捕食,而颜色反差大的总是最先被吃掉.通过游戏,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了保护色其实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第三,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实验.作为科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为主的学习活动.通过预先布置课外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实验,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也把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比如《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一节的教学.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在课堂上是完不成的,因此,我在一周前便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求他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实验的成果带入课堂进行评比,失利的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并在课后继续探究其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比如,我曾出过一个题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音乐对种子的萌发有好处吗?”对于这种话题,学生们很感兴趣.通过实验,他们不仅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基本条件,还知道音乐等因素也能影响种子的萌发,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和来之不易.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