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成果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成果

篇1

一、调查情况

1、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和看待理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为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认为在理工科高校中实施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2、学生们希望学校能够加强艺术教育,说明他们已经体会到艺术之美,对艺术有兴趣,有渴求,希望吸收到更多的艺术养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还有上升和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的前景等着我们去开拓。

3、虽然高校教师的年龄层次有差距,但是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他们那个年代,高校的艺术教育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而现在的大学生们都能够在学校接受不同程度的艺术教育,这说明高校艺术课程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好的,其开课率也明显提高。

二、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取得的成果

国家一系列文件和规程的颁布使高校艺术教育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更为清晰的努力方向,作为普通高校大军中重要一分子的理工科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在这场春雨中得到了充分的滋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这些成果在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也得到了体现。

首先,理工科院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努力探索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许多学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系一级的专门机构。艺术教育以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征服了高校莘莘学子,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已深入人心。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数字也能充分体现这一点,高达80%至90%的教师和学生明确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价值、作用,纷纷表示理工科高校十分有必要开设艺术课程。

其二,部分理工科院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的探讨。有些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许多高校还在学生的艺术教育学分上作出严格的规定,以督促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有些理工科高校除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必修、选修课程外,还组建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另外还有组织大学生艺术节、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在问卷调查中,有37%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会组织公共艺术活动。

篇2

与美国其他地方的情况大同小异,威廉王子县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艺术类的课程。从小学到7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一),学生都要上美术课和音乐课,8年级以后,可以在视觉艺术或音乐课程中二选一。其中,视觉艺术包括绘画、手工、摄影和计算机辅助艺术。音乐有声乐、管弦乐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小学生(1至5年级)每天都有一堂45分钟的综合类课程,综合内容有艺术(绘画和手工)、音乐(声乐和器乐)、体育、计算机和图书阅览(培养自学能力)等5类,从周一到周五轮流每天一堂课。

到了中学,如果选修的是音乐,那么全年都是自己所选的内容,每隔一天上一堂大课,每堂课一个半小时;如果选艺术,则把一年分成4个季度,绘画、木工、烹饪等每季度学一种,每天一堂45分钟的课程。高中最后两年如果选修艺术,那么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是必修课,有条件的还开设摄影课程。

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除了教学,还经常举办校内和校际展出、汇演,邀请本地、全国知名艺术家和演出团体来校指导或表演。音乐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经过考核可参加地区或县级的学生演出团队。视觉艺术方面优秀的学生,常常在校舍改造或装修时被授权参与设计或绘制大型壁画。

9年级以上、成绩优异且经由任课老师推荐的学生,可以参加由国家艺术教育协会设立的国家艺术荣誉学会(National Arts Honor Society, NAHS),7到9年级学生则可以加入国家初级艺术荣誉学会(National Junior Arts Honor Society, NJAHS)。现在全美国有45000名在视觉艺术上有天分的中学生是NJAHS或NJAHS的会员。

篇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必须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德国教育家海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数学中的德育因素虽然没有像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那么多,那么明显,但只要教师有强烈的教书育人意识,同样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示范先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数学课上,教师和先进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做人的核心,这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俗话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一旦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眼前的学习结合起来,他们的兴趣是长久的,其间发挥的潜能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教材有机结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爱国题材,优化教学过程,发挥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例如:数学“时、分、秒”的教学时,课文以我们赢了为课题,用多媒体展示北京申奥成功时人们的喜庆场面,教师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在旧社会中国人被外国人耻笑称作“东亚病夫”,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几乎看不到中国人的身影,如今我国健儿不仅在赛场上摘金夺银,而且中国申奥成功了,这是全世界对中国最好的赞许。为了这一天,有多少代人为之洒热血,流汗水,这是中国人们期盼了多少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祖国做自己的贡献。在教学圆周率时,出示祖冲之的简介,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得值和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西方国家早了几百年。通过这个情境地创设,虽然这简短的几句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渗透行为习惯教育

数学知识严密与精确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教学中,我体会到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准”字为先。为此,我告诫学生,计算错不得!很可能在你将来工作后,由于一时疏忽,粗心而计算失误,会给工作、给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我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运算法则外,严格训练学生审题,估算和验算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计算准确率,通过对文字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让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为发展创造力打基础。

四、利用特殊的学科性质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教育。

篇4

当今中国教育,大学招生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其中发展最为迅速,异常火爆的便是艺术类学科,它已然成为大学教育中泡沫化最为严重的门类之一。艺术教育火爆现象反映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各式心态,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在中国,原本只有九所音乐学院,八所美术学院,六所艺术学院和两所戏剧学院,戏曲学院、电影学院与舞蹈学院各一所。而现今,音乐院校已经急剧扩张到八百多所,美术学院近千,影视表演学校等年年剧增,数不胜数。据资料表明,中国大部分省市的艺术类考生数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这相对以前艺术院校每年只收几十名学生的现象相比,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艺术类学科的火爆,一方面源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高层次生活的需求,但是有一点似乎更为重要,那就是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普遍急功近利的心理。当今社会,超女、一夜成名,影视明星、歌星、主持人备受追捧,年纪轻轻就轻松名起,名利双收,引来学生和家长的羡慕。于是许多人就把艺术当作成功的捷径,无人再愿意去做“十年寒窗苦”的“傻事”,虽然众多艺术专业本身是需要有“铁杵磨针”的耐性和功力,但现今多数人已顾不得这些,甚至视而不见。

二是在中国统一高考中,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另设有较低的分数线,这给一些考生有可乘之机。艺术类考生文化课分数较低,有它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繁重的专业技术学习,因此国家制定艺术类考生高考分数线相对较低,这本是一个很严肃而具有远瞻性的考虑。可是近年来却被一些学校和个人见缝插针,歪嘴和尚念了歪经。有的学校将文化课较差的学生转入艺术类学习,有的还强行组建“艺术班”,有的家长不顾孩子适不适合从事艺术专业、有没有前程,只顾升学率的高低便一意孤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给社会造成无谓的负担。

曾经有人问中国京剧大家李少春先生,“为什么我们没有您这样的功夫,和您这样的修为?”李少春先生想了想回答说:“过去是九个老师教我一个,现在是我当老师一个教九个,您说说它的差距?”抚今追昔,现今又岂止是“一个教九个”的情形呢?一个教九十个学生的现象也不是没有的吧!

第三,教育成为产业化,教育成了商品,办学者以此为商机,学生热衷于什么专业,社会流行什么“花样”,一些学校就开设哪些专业,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一些院校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有的临时抱佛脚外聘,有的从社会上招来闲杂人员,临阵磨枪,匆忙上岗。这无疑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下滑和人才的流失,这样的教学水平可想而知。

篇5

自中国学校之学制制度建立以来,高等教育中的培养方案即被称之为教育的“宪法”。这个“宪法”通过培养目标、学分要求、培养环节、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外语、导师指导等环节实现其效力与任务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因要兼顾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共性层次与程度差异,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则更需酌量统筹与分化。特别是在中国艺术学科新的门类语境中,以及基于比较外在的其他学科发展特点,努力建立艺术应有的学科标准、深化各艺术门类与领域的专项研究、培养艺术本学科的专业人才,是艺术学科内所有学科都必须首要考量的三大任务。

一、理解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概念

众所周知,课程是高等教育发挥效力的显性形式,教学是发挥效力的隐性形态。课程既是各学科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重要结构,也是教学得以具象化的显性存在形式。换言之,课程是研究生获得学科知识、培植专业思维与学科素养、转换生存技能、厚实学科内涵的核心途径之一。在中国艺术学科的新学科秩序下,5个一级学科与33种专业(1)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制定,需要依据其至少能够实现浇铸学生成为本学科的学习者、研究者与学位获得者之目标;获得能够认知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本质;塑型学科完善构成形态;打造具有族群特性的学科文化;有效服务社会的教育效能等五个指标。如何使课程培养体系获得预设教育成效,就需要研究生教学的具体实践了。

由是,艺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各阶段课程,应该依据考量以下专项指标而有效设计――问鼎如何以学科理想统筹设计;依据怎样的理念构建设计方案;教师所设计课程体系是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术背景、每门课程是否有相对独立与完善的知识谱系;学生习得课程后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素养与能力、对师生关系的内涵构建有无贡献;跨学科的研究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竞争力、对多学科的互动研究能否起到促进的可能……这些都应是理解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概念的应有内涵。

二、树立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是一种投资的观念

树立中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课程是一种投资的观念,就是将研究生课程作为投资学生自身的有效资源,并强调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引领与追随、组织与对话、管理与配合等方面的互动性课程取向选择。可从学生、教师与师生关系三个视角来看待课程投资观。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需辩证地认识“课程=学分”的学制规定与“课程=自我投资”的理念。一方面,要认识到完成课程、获得学分,是学制的规定,也是学生的本分性修习任务目标。另一方面,不能持唯“课程即学分”论,而应把课程看成一种自我投资。自2014年起,所有的研究生入学均需缴纳学费,这个政策的实施意味着研究生由先期的国家投资培养的观念,转变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由国家、学校、家庭与个人共同投资的行为了。

那么,如何理解“课程应该是一种自我投资”的理念呢?第一,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应该兼顾短期自我投资与长线自我投资的双重含义。第二,短期的自我投资可以理解为:把所学的课程转换成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以使自身具有更好的生存基础,或作为继续进行本学科相关领域深造的基本要求。第三,长线投资的自我投资可以理解为:将具体的显性课程转化成为自我职业规划设计资源,将短期的自我投资持续不断的内化与实践,追问中国艺术学科的个体特性与整体学科群的群体共性,更有实效地推动中国艺术学科的成长,并服务社会。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程能否成为自身的学术发展资源,以及学术职业的品牌。就笔者所知,有些大学的艺术学科教授,上完一门或几门研究生课程,即可出一本教材性的专著。所谓教材性专著,它既可为其他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提供教材支持,又不同于传统教材的材料性整理,是具有自身学术特色的就某一学科或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的有相对完整系统的原理论著。(2)可以期待的是,如将课程有效地转化为教材性专著,这一实践将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那么,中国的艺术教育学派也假以时日可成。

最后,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看,课程的投资观,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共赢”。一方面,教师把握“因材施教”之道,组织、安排与设计课程模块。例如,作为“艺术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笔者的导师梁玖教授就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术背景、潜力特点、优势与兴趣领域,针对不同年份入学的博士生,开设《艺术教育社会学》、《艺术教育与族群》、《艺术教育学术规划》、《艺术教育对话》、《艺术教学艺术研究》、《艺术学术》、《审艺学研究》、《艺术课程开发研究》等不同类型的学位课程或《影响做博士学位论文的因素指标》、《“泽园行”(3)年度学术研讨会》等讨论专题,并依据博士生们的不同情况有选择性地排序讲授。学生在课程之中,建立专业认知与思维,受导师学术思想的熏陶,与同门学术群体形成某些共识性认识,逐步熟悉、了解、理解该学科的制度、知识体系,完善建设空间与可持续研究的领域。如此,导师开设的课程是在逐步深化自身的研究领域,学生也得到逐步推进“学科之门”的价值熏陶,此为共赢之一。

另一方面,从师生关系的本质上看:其一,以课程为纽带,可以期待中国艺术学科的学派生发。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约翰?菲利特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被誉为“教育学之父”,以他的中心学说系统建立起了世界著名的两大教育学派之一的“赫尔巴特学派”,在他身后,他的学生分化成为“拥护”与“学说”的两个阵营,这两个阵营后来都成为赫氏学派的有机构成。其二,在课程教学中,学生获得自身在学科中发展定位的自知,教师帮助学科遴选新的学术候选人。以此,学生的身份可获变更,具有与教师相同或角色重合的社会身份,从“门类艺术学学习者”转换为“门类艺术学教育者”、“实践艺术学创作者”、“理论艺术学研究者”、“实践艺术学传播者”(4)。此为共赢之二。

由是观之,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建设质量,于学生、于教师、于师生的学术共赢都是可视作一种投资的。

三、中国艺术学科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应着力多学科互动实验

如果将课程作为一种投资理念,接下来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何种方式获得收益。笔者认为应着力探讨多学科互动的课程实验。

多学科互动实验是指中国艺术学科的内部多个学科间,以及与其他不同学科间做多学科的交叉关注、探讨、发掘与对话。多学科合作是跨学科的核心概念。“跨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概念,是各种程度学科合作的统称。从初级到高级的合作程度,分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复杂学科(pluri-disciplinary)、交叉学科(cross-disciplinary)、互动学科(inter- 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 disciplinary)。目前,中国艺术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还停留在多学科、复杂学科、交叉学科的程度。即缺乏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联系,只是对知识的简单累加,并由一门学科概念处于支配地位,学科间的互动是单方面的。“互动学科”即是学科间呈现高度的合作性,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这种共同的理论框架,可以通过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设计的具体方案反复地实验实施。

任何一种反思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都是一种实验行为。广义言之,任何培养出“大师”的教育都是在反复实验中,推翻与构建、摸索与变革、制度制约与自立我法中得来的。互动课程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其他学科与艺术学科交叉形态之上、具有应答现实艺术学科教育问题的课程体系。互动课程系统包括:学位基础框架类课程、多学科的交叉课程、学科间性对话课程(5)。

具体来看,学位基础框架类课程:即获取学位需要完成的学制课程,类似于短期自我投资范畴里的课程;多学科的交叉课程:是寻求其他优势学科的资源以关照本体学科的课程。例如:师范大学里的艺术学院,是否考虑将教育学院里的优势资源为己所用。比如:借鉴教育学科里已经较为成熟的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与艺术学科进行交叉建构,可以开发出《艺术赞助史》(美国的大学课程之一)、《艺术生存论》、《艺术教育哲学》等交叉课程;学科间性互动课程:是不同学科内外生态之间相互有对话状态与可能性的课程。可以是学科间的理论的建构,也可以是成熟文化理论与学科的融合,这应是中国艺术学科目前大力开发的课程丛。比如:利用国际学界已经成熟的“社会性别”视角,探索性别区分度的艺术教育实践,可以开发出《艺术创作本土原典》、《艺术学科职业生涯开发》等课程。另外,建设互动课程需要注意每门课程的个体性与整体性、交叉课程的优先资源开拓性、互动课程对话与交流的发掘与自觉等维度的酌量与把握。

同时,还应关照五种基本课程取向作为互动学科的课程教育实验参考的依据:(1)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该取向支持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明确主导学习者的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应塑造善于合作的、有政治觉悟的、懂科学的学生作为生产力量与公民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2)认知发展过程取向。该取向支持学生学习超越特定内容领域的认知策略,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有熟练的技能解决问题、设计决策策略,同时有批判思考的能力;(3)个人适应取向。该取向强调课程提供一些机会或创造一种可以进行选择的环境,使学生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4)社会适应/重建取向。该取向强调课程提供使学习者成功适应社会的经验。学生应掌握那些在竞争社会中成功存身立命所必需的概念和技能;(5)情境化教与学课程取向。该取向强调前四种取向如何圆融地在情境中影响当下的课程设计,并考虑其平衡问题。

当然,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互动课程系统的探讨,也将在不断的实验行为中酝酿、改进、转化、生成、发展,以求得教育成效,持续开发深层的互动课程,深化艺术学科的课程研究与教学实验。

注释:

(1)5个一级学科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33种专业包含:艺术史论、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29个基本专业和影视摄影与制作、书法学、中国画、艺术与科技等4个特设专业。

(2)笔者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在其所开“艺术教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艺术教育学术规划》的“学术艺术教育”专章讨论中就这一话题有专论。

(3)接受梁玖教授研究生培养的学生,以其主张的“润泽教育思想”自发创立师生学术团体,命名“泽园”。在“泽园”中进行相关学术议题的讨论,举办研究生论坛、读书会、学术报告会、作品创作展览与评介会、以及一年一度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泽园行”为研讨会之名。笔者为2009年首届“泽园行”策划人。“泽园”群体举办的首届泽园师生艺术创作展“风开花”,于2014年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展出。

篇6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改革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177-01

1.关于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1.1加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义务教育教材在几何教学方面进行了十分有意义的改革尝试。第一,注意几何知识与认数,计算、量的计量的联系与配合,适当分散安排;其次,加强了动手操作。在教学各部分几何知识时,都让学生通过亲自触摸、测量、拼摆和制作,获得对几何图形及特征的感性经验,经过观察和思考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第三,注意从实际中抽象出几何概念和几何图形,强调对几何概念和几何图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2加强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义务教育教材加强了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为了使学生逐步地认识统计的意义,逐步了解统计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编排上做了一些改革。改变了原通用教材直到最后一册才出现统计知识的做法,把统计初步知识提前并适当分散教学。低年级渗透统计图表的方法和形式;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方法;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方法,以及统计图。并且把原通用教材中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改为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加强了统计思想的教学,通过教学生如何计数固定的数据(统计整理学生住家分布情况的数据)、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介绍用划"正"字的方法收集随机出现的数据,并制成"频数统计表")、看懂并会分析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统计的思想方法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2.多媒体功不可没

多媒体创造了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为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使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认知障碍,加速学习的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中能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一旦知识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形象化、具体化、感性化的信息又逐步被深化为抽象化、概念化、理性化的浓缩信息,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有力的认知工具,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摘几条《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目标的阐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的第三条要求是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要求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我们去听课时发现不少班级的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质问权威(有的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不一致时,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的情景是常有的。)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兴趣勃勃、情趣盎然。

如教材41页的"数学故事",我按照常规让学生讨论后,让学生汇报情况是,前面汇报的几位学生编的故事各有千秋,但大体上都大同小异: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6条金鱼。正当我准备总结时,一双小手举了起来,响亮地说:"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其大意大致是,机灵狗不小心把装有12条金鱼的鱼缸打破了,死了4条金鱼。淘气和笑笑又拿来2个鱼缸装金鱼,现在每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这样的想法真实让我为之叫绝。

5.要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

篇7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

从行业特征看,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围绕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领域而进行的旨在美化人们生活,提升高生活水准而进行艺术创造和审美设计的专业,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其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尤其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训练,因此必须采取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组为建制,实践工程为载体,公司运行模式为平台”的方法立足市场,机动灵活,并在教学应用中得到验证,适合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与学的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教与学的方法”的教学方法,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设计制作小组,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参照设计公司运行的操作流程及方法,教师及学生以“双重身份”分工合作,完成真实实践工程项目的设计制作任务。此过程强调“干中教,干中学”,突出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学习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培养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1.以“组”为组织结构。

“分组教学”是将公司的工作理念、操作方法等引入课堂,以设计公司的角色运用专业的设计操作流程完成团队创作的任务。

根据班级人数具体编制小组,每组5—6人,选定小组组长协助教师组织小组成员的课堂及课外学习活动,形成教师统筹管理,科代表组织协调,小组组长负责制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设计团队,在该团队中每人同时扮演两种角色,一是教师或学生,一是公司员工。在工程项目实施中要求师生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始终以员工的身份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比如在《广告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上,教师假设为艺术总监,科代表假设为美术指导,小组成员均为设计师,组长作为视觉设计组长监督任务完成情况,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及时汇报小组成员表现及任务进度,协助教师汇总材料,提供有价值的可供教师实施下一步教学方案的信息。

运用此方法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信心、岗位责任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开发创新能力。其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及教学精力也有很大帮助。

2.以“实践项目”为平台。

以“实践项目”为平台即在教学中引入实践工程课题,它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真实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践特点,加强与企业(不是指大型企业,私人店面等均可)的沟通,对所要选择的设计课题从定题、设计创作到方案评估等不同阶段参与市场调研,征求企业意见;时时以员工的角色立场要求学生,增强责任感,摆脱校内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工作环境,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程设计课题的选择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不考虑获取报酬为前提,难易程度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每个小组都选择不同的设计任务,保证每个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工程课题活动任务,每名学生都能有收获,尽可能保证有满足客户需要的优秀作品出现并能够被采用,这其实也达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这种方式适合在校学生的优势是:学生是在教师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计划安排完成项目设计任务的,自由度相对减小,便于保证学生安全及学业的顺利完成。

三、应用此教学方法的意义

1.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岗位及培养目标的需求。

现在很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也有不少学校开设工作室,这都是很好的模式,但也只能是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参观、实习等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并不能达到直接在企业里全程跟踪锻炼的目的,或者只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参与,不能兼顾其他学生,基于工作过程教与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2.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应该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这一方法完全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当然,这种学习的方式不是让其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一定的规则灵活完成,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实践工程训练中学生能够产生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作品,获得成就感,精神上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3.实现教与干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作业成绩与工作业绩合一;实现角色转换,提高教学质量。

4.便于改革并实施更合理的考核方式。

以组为建制,实践工程为载体,公司运行模式为平台的方式将校内外学习、训练有机结合,加强了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考核,其本质上是采用过程考核的形式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检测,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有些学生“偷懒”的现象,成绩更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伍建平.构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超市型”学分制课程模式.华夏免费,2009.

篇8

【关键词】无极绳绞车;运输工艺改进;效果检验较好

前言

轨道运输是我国绝大多数煤矿采用的辅助运输方式,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具有节省人员、简化运输环节、减轻矿井职工劳动强度及运输安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等特点,但是无极绳绞车在煤矿井下运输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巷道的起伏变化大,底板为松软泥沿,底板易底鼓,加之施工过程中,巷道的浮煤 、浮矸多,路基不实,铺设轨道易阴阳悬空等不利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对运输综机设备,几十吨的重车 ,难度较大,运输过程中常出现运支架及大部件时,发生翻车、掉道现象,给职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综机设备安装撤除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如何改进无极绳运输的工艺是关系到采煤工作面设备安装撤除安全的头等大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1 无极绳绞车存在的问题

(1)启动时,无极绳绞车的梭车冲击太大;(2)在绞车的运行过程中,绞车绳张得较紧时,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车辆容易掉道;(3)在运输过程中,绞车绳在张得较松时,特别是运行到中间部位时,常出现钢丝绳在绳衬中打滑,拉不动车的现象;(4)在运输过程中对轨道质量要求较高;(5)对地质条件要求较平缓,当轨道变化大于9°时,钢丝绳容易摩擦到顶板;(6)对钢丝绳的插接质量要求较高,当所埋绳头不好时,极易拉出并损坏;(7)当环境较复杂,特别是当坡度大于9°时,在放无极绳绞车的绞车绳时,危险性较大,且绞车绳在放的过程中容易打滑。

2 其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造成的后果及分析

(1)钢轨两道阴阳造成梭车和所带重车的重心偏离轨中。使其在本身重力的作用下产生力矩,造成重车掉道严重时出现翻车现象。

(2)钢轨敷设悬空造成梭车和重车在运输中颠簸,对轨道的重撞,轨道悬空重车压过,轨道受力造成钢轨的挠性和变形,当所挂重车多时,在路过悬空段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造成重车和铁路的共振频率接近,导致重车掉道和钢轨损坏的严重后果。

(3)两道间距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铁轨枕在变坡点处装夹不到位 ,倾斜严重,枕木砸道钉时的偏差,以及铁路自身变形,以致于两轨道间距超过允许的偏差范围,造成车轮或卡入轨道间、或爬过铁道或形成掉道。

3 工艺改进方案

(1)超过 10t以上重车的重心必须在装车前找正,不要装得过高,使重心尽量下移,以免重心提高,力距变大。

(2)针对铁路两道阴阳和悬空现象,我们采取在底板松软处用枕木代替铁轨枕加宽松木 ,增加枕木底板的接触面积,减小其压强,使其不易在撞击中逐渐沉入底板 ,使用石子进行铺垫,分散铁轨枕或枕木对底板的冲击力,适当调整两道减小阴阳落差,铁轨枕和枕木下悬空段用石子背实,减少冲击 ,特别是在下坡点为了减轻下坡的冲量,增加接触面积和延边冲击力时间是减少冲力 F的有效方法,石子的铺垫和枕木的加宽解决这个问题。

(3)针对两道间距变化大,我们使用限位较好的铁轨枕配合拉杆力,强行调整道间间距。

(4)同时我们在运输过程中根据力学原理,在运输过程中形成力的动态平衡,我们用手拉葫芦配合锁紧器将载车和无极绳钢丝绳固定用手拉葫芦涨紧,这样钢丝绳、手拉葫芦、三环链就形成了力三角形,从而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冲击力。

(5)在梭车头加改碰头,用加密加宽加高的铁板焊到碰头上 ,加固并增加连车碰头的接触面积 ,防止因车盘高低而带来的夹车、掉道,使梭车顶车时受力均匀,不偏向和改变受力方向,使梭车处于稳定的受力状态。

(6)无极绳梭车加配重。由于巷道起伏大,在出空车时,涨紧的钢丝绳容易将梭车弹起掉道。因此,在梭车反面加焊配重块,增加梭车重量使其增加梭车的稳定性。没加配重前梭车遇爬坡时造成梭车后轮翘起容易掉道,遇车下坡梭车前头翘起,增加配重块后使其受力平衡避免了梭车的掉道现象。

(7)增加无极绳涨紧器前电动过卷保护装置。由于在3C201工作面安装前没有加电动过卷保护装置,因司机责任心不强,停车不及时,造成断绳、撞破涨紧器事故,给人身和设备带来极大威胁。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发明创造了电动过卷装置,收到良好效果。

(8)梭车改造加工具箱和缠绳护板,改变缠绳方式,收到良好效果,在运输支架时,使支架不易碰到绳轮,也不易碰坏梭车和缠绳装置。

4 改造后效果

经过以上对无极绳牵引绞车技术应用和改进,在井下生产应用中效果明显,解决了安装应用中的各项问题 ,并结合无极绳牵引绞车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了无极绳牵引绞车作用。在最近2个采煤工作面设备安装撤除的运输过程中,克服了变坡点多、起伏变化大、低洼处积水,轨道易变形损坏等困难,实现了安全运输重车500多车次、轻车300多车次无歪车、翻车、掉道 ,安全消灭了轻微伤,确保了安全生产;工期较计划提前了11天,满足了生产接续;为我矿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矿领导和职工的认可,具有推广的价值。

随着对无极绳绞车应用的逐步深入,应用也更加灵活多样,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改进无极绳绞车设计制造方面的不足而使其日趋完善,更好地为矿井的生产建设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确保安全稳定生产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三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刘舜尧,李燕,邓曦明.制造工程工艺基础[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4]吕华新.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在掘进工作面应用,2010(03).

[5]周永超,刘会东,张建军,白建华,张建强.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在掘进工作面的广应用,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9).

[6]李炳文,刘海平.新型无极绳绞车制动系统的研究[J];矿山机械;2006(06).

篇9

关键词:地方戏曲艺术;动漫课堂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一 研究目的

金华的地方戏曲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剧都有教高的研究价值。婺剧因能在一个剧种中原汁原味的保存高腔、昆曲、乱弹、徽戏、等声腔而被戏曲界公认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始祖”。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急需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作为本地一所高校的动漫专业,有条件、也有义务去学习并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让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相融合,运用动漫的形式来再现地方文化的艺术精髓,也是弘扬与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一种好方式。另一方面,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地方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对于求创新,求变化的动漫专业而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可以为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充足养分和思路,使金华的动漫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使以唱为主的戏曲文化艺术,转化成可视性较强,镜头变换丰富的动漫形式?目前,国内的动画戏曲研究也初见成效,2005年,中国艺术学院开始研发“戏曲动画”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将创作“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百集系列。

中国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老戏曲一直以来为中国动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得中国动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再现戏曲艺术精粹,这无疑对戏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具体实践

现阶段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的一定的研究和分析,能将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作为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动画教学真正改革、发展为极具特色的专业教学。通过研究,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文化更具活力和魅力,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同时,对当前的高职动画教学拓展了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教学案例,推动动画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在地方戏曲艺术的支撑之下,能够更具特色。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记录与收集,以分析性角度整理、组织材料,归纳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实施计划:第一步,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确定所需资料调查和收集的内容。第二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了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及其装扮、戏服、动作、音乐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题组成员除了收集有关资料和文献外,还要从戏曲的剧本、文物、版画、历史文献、宗教文献、民俗文献、舞蹈等方面搜集资料,形成了详细的资料附表和附图;同时,对《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的其他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进行收集与梳理,分类成各种不同的动漫类别,以便于借鉴与突破。第三步,资料的归类与整理,通过以上长时间的实地调查,通过获得以下材料:1)金华地方戏曲的行头,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及道具的实物照片、手绘效果图。2)金华地方戏曲的装扮,化妆造型素材的收集、照片拍摄、文字材料和调查笔记。3)特征问题: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材料的归纳。第四步,动漫形式的分类归纳,各种类型、各种材质的动画造型设计实践探索。第五步,根据已搜集并整理的材料,探讨地方戏曲艺术动漫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与进程。

三 研究的价值

(1)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首先要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和特征问题作系统梳理,对促进中国戏剧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对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的开拓与探索,为戏曲形态及其表演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2)传播与推广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从地方戏曲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艺术形式和指导思想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为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戏曲走入年轻人的生活。有助于广大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与欣赏,为弘扬传统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

[2] 孙颖:《剧装图案》编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

[3] 周懿:《戏曲动画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网络出版年期】2012年04期,2011年5月.

篇10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 重庆 402247

[摘要]基于当前的社会环境,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横向纵向剖析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深刻地体会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急如星火。科技发展也无疑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等进行改革,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向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在这个转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都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变化。

[

关键词 ]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复合型人才

从二十世纪初的“工艺美术”到八九十年代的“装潢设计”,从“视觉传达设计”到综合类学科“艺术设计”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得到了空前发展,但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1、从宏观角度看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格局的形成比较晚。直到二十世纪末期,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形成了一种以依托于综合高校的美术院系教育格局。然而它长时间受到纯美术教学的影响,在教学体制上形成以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相结合模式,缺乏完整性与科学性。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全国的各大院校大多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把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教育理论与方法带到课堂中,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人才。但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和园林设计等设计专业与国外优秀的设计院校相比,其教育水平仍处于劣势。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在发展思路、专业设置、部门设计、办学模式、专业特色等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改革使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方向。

2、从微观层面看

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至今全国高校中81%设置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目前,每年我国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有十多万人。面对发展如此迅猛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我国设计教育不仅在师资储备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还在教学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同样难题。针对以上诸多弊端,笔者将目前我国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1)教育产业化,整体教学水平良莠不齐。我国清华美院、浙江美院、中央美院、四川美院等部分大中型艺术专业院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定位。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这不得不使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出现犬牙交错,这导致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水平下降等现象。

(2)封闭式教育模式,缺乏对外交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综合类交叉学科。大部分艺术设计教育都是以枯燥乏味的理论教育为主,学生极少能与其他院校、社会公司交流学习和访问访学的机会,后果是学生丧失了学习自主性和热情,从未导致他们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然而,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东南大学的艺术设计专业都非常注重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它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经常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内容涉及广泛。

(3)缺乏实践性教学。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实践性强的学科,时刻铭记以学生为本,强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根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工作中教研室之间较少开展专业教学体系的讨论及研究。很少将设计公司工作流程与常规教学的课题作业流程结合起来设计新的课题。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呈现填空式教学、被动型教学,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没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艺术设计专业应加强课程系统建设,根据课程系统的知识点,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整合思路。例如,本科四年学习阶段分成一年级为基础培养,二、三年级为专业技能培养,四年级为设计创新培养和应用实践培养三个阶段。专科三年学习阶段分成1年级基础培养;2年级为专业技能培养和应用实践培养;3年级为设计创新培养阶段。从而让学生每次能在实践环节中查漏补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综合协调发展。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设计教育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是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我校艺术设计教育是以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基本上沿袭了绘画专业的教学思想,至今没有摆脱传统的美术教育知识架构,区别还是停留在应用美术和纯美术上。尽管西方国家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差异性,但统一性都是比较重视理工科课程学习。然而,我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还没有设置理工科课程。这导致专业方向高度集中于内部结构和自身产品设计上,造成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5)校内特色研发基地的平台建设不够。学校应整合有利资源,建构高职民族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研发中心,借助现有的教育设计条件、技术、成果及影响,依托我院艺术设计团队优势组建研发团队。从而为全国各地区输送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和大量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特征与文化产业、工艺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紧密相关的交叉产业研发平台,积极探索科学可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模式。建立以艺术设计市场为依托的动漫设计、包装设计、礼品设计、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广告设计等领域的创意产业工作室,大力开展创意产业研发项目,最终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实践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与能动性。

3、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

近年来,我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有来自艺术类和工程类专业,学历也基本在硕士。虽然,来自工程类专业的教师所具有的优势是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出自绘画专业的教师习惯采用绘画专业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但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且过于年轻,同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同时高职类院校教师每天坐班。基于此亟待需要一个合理的教师聘任制度和灵活的教师资源分配机制。譬如,我们可以广泛地吸纳国内外设计界人才和聘任与设计相关联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积极地加入到我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使他们的潜力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我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水平。

4、从学生培养角度看

从中国梦角度出发,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以及全国艺术类招生人数的不断扩招的情况下,再加在每年的艺术类高考中,除了吸引专业特长的学生外,还吸引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门槛偏低,这反而成了学子考上大学一条捷径。基础教育的忽视并导致生源的水平却逐渐降低。我校大多生源是成教、三年一贯、未参加高考或高考成绩上2专3专线的学生,其文化课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艺术能力一般,系统知识结构薄弱,并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袁运甫先生强调:“按公共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要求,以及综合绘画、雕塑、建筑、工艺材料、装饰学于一体的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重视艺术实践与艺术史论相结合,重视人文与科技的知识结构联系,重视古今中外比较和修养的公共艺术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这方面日益提高的迫切需要”袁先生认为应把学生培养成为业务专精、口径宽、适应面广、能够从事许多复杂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是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但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我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今艺术设计学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状态下,艺术设计教育应针对各地生源情况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突破性的改革。

5、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就必然要求国内各艺术院校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模式,将设计与各种人文、科技相结合,培养出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培养出更好的复合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找到问题的症结改革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使其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搭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自身发展紧密联系的支点,这样才能真正地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袁运甫.公共艺术设计纵论[J].装饰,2003(10).

[2]陈麦.设计文化寻踪[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3] (美)艾里斯?特姆罗.平面设计为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周至寓.思维与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宇.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系列——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J].雕塑,2008(05).

[6]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发展定位[J].装饰,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