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矿山安全生产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矿山安全生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矿山安全生产

篇1

[关键词]非煤矿山 安全生产标准化挑战 机遇

0 引言

2012年是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是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最为重要的一年。由于安全生产标准化新标准的实施,众多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面临众多严峻的挑战,这是由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的企业现状决定的。当前,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生产技术含量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须克服众多困难。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严峻挑战的背后孕育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应当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努力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各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安全、科学、健康的发展。

1 挑战

2011年7月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颁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要求在2013年底前,所有非煤矿山和尾矿库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通过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的现状可预测,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要出色地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任务,在生产管理、团队协作、技术工艺、人才培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员工安全意识培养等方面将要面临严峻的挑战。

1.1生产管理的挑战

我国的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管理体系不完善。在矿产品价格高时,盲目地提高采掘进度,使得相应的安全配套措施跟不上,甚至出现“三超”现象,这种一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增大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如何根据矿山企业自身的状况,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同时合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是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最大挑战。

1.2团队协作的挑战

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普遍存在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不足、安全责任不清晰、相关人员任命不合理,导致企业团队协作不力。具体表现为:矿山企业为了应付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临时组建相关部门,随意地任命相关负责人,甚至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由于负责人素质不达标、业务不熟练等原因导致团队协作出现问题,进而引发生产与管理不协调,不统一等现象。因此,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制定详实的安全责任制、合理地任命相关人员,组建合理的团队,使得部门、人员各司其职,为安全生产提供组织保障,是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做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挑战之一。

1.3技术工艺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被人所共识,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矿山企业须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当前,我国的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高能耗型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要在短期内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低碳环保型企业,须广泛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为此,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在经济、安全生产调度等方面将面临极大的压力与挑战。

1.4人才培养的挑战

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广,关系到矿山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组织实施,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企业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直接关系企业的未来发展。

1.5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挑战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不仅考察矿山的硬件建设,还有矿山的软件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安全生产标准化软件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员工端正的工作态度、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为安全生产服务。当前,我国的中小型非煤矿山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模糊,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是我国中小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1.6员工安全意识培养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因员工安全意识不够而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以预防安全事故为主旨,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员工安全生意识。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方面要面临以下挑战:

(1)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员工的素质普遍不高,接受能力有限。

(2)长期形成的唯经验论、唯意识论的惯性思维模式。

(3)长期养成的不良作业习惯,短时间内无法扭转。

因此,要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形成规范的安全氛围,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员工的共同努力。

2 机遇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挑战和机遇是一朵并蒂双生莲。安全生产标准化给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孕育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安全生产标准化强化了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的领导队伍,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使得矿山领导层更加重视安全生产,领导层和生产基层的交流和沟通更为频繁,在实践中强化了矿山的领导队伍。同时,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了许多安全管理的标准,这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

其次,安全生产标准化提高了员工的素质,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员工每年必须接受规定学时的培训;定期召开基层会议,纠正员工的操作失误,交流工作心得等。这提升了员工的职业安全技能,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减少了安全事故,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同时可改变民众潜意识里“矿山企业多灾多难”的企业印象,为矿山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再次,安全生产标准化提高了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含量,为企业储备了技术人才。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求矿山企业须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安全、高效、合理地开采矿山资源。为此,矿山须革新生产工艺,更新相应的生产设备,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作支撑。所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了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含量,为企业储备了技术人才。

最后,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了非煤矿山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保护了矿山环境。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矿山企业须合理地开采矿产资源,包括以下两点内容:

(1)选择合理的开采模式,杜绝矿产资源的浪费。

(2)选择合理的技术工艺,保护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

杜绝矿产资源的浪费,可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提高矿山企业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同时合理的技术工艺选取,减少了环境污染,树立了环保型企业的社会形象。

3 结语

我国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自2009年实施以来,全国范围内非煤矿山的安全事故总量明显减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更为规范,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给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部分技术力量薄弱、生产不规范的矿山企业在挑战中倒下了,但是众多的矿山企业顶住了压力,迎接了挑战,并以此为契机,使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此可见,安全生产标准化给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凡事追求卓越,细节决定成败”,期待我国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出色地完成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迎接安全、高效、绿色环保型矿山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孙军栋,论当前国情下安全生产标准化在非煤矿山领域中的应用[J],商情,2011,(42):148。

[2]周建新,张兴凯,刘晓宇,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在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金属矿山,2007,(370):1-5。

[3]刘铁民,加强安全生产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探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5):9-12。

[4]黄何,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初探[J],安全与健康,2011,(6):40-41。

[5]武奇,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发展的方向[J],公共安全,2007,(201):15-16。

[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监总管[2011]104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2011。

[7]徐必根,谢长江,我国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发展历程与技术需求[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10):124-127。

篇2

【关键词】全尾砂充填;充填管道;尾矿库;绿色开采

1、前言

庐江县矾山矿业有限公司杨山铁矿为一矿体埋藏较浅、资源零散,由杨山矿段和阳山洼矿段组成的小型矿山。目前矿山分两个采区,一采区开采Ⅱ号矿带(回收原开采剩余铁矿资源)的矿体,二采区开采Ⅳ号矿带的矿体。由于两矿体相距400~500m,独立开采。整个矿山设计规模为30万t/a,两采区分别15万t/a。由于矿体规模较小,形态不规则,分布零星,总的控制程度不足,矿山已近多年的露天开采,且在Ⅱ号和Ⅳ号矿带上部形成了多个露天采坑,从而给Ⅱ号和Ⅳ号矿带的地下采矿工作带来了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矿山对采空区进行了嗣后全尾砂胶结充填。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空区是对尾砂进行环保处理,实现矿山绿色开采的新技术,同时具有保护生态、防止大规模地压,节约尾矿库占地、充分回收资源等诸多优点。

2、矿床地质及开采技术条件

杨山铁矿床为小型岩浆后期贯入型(大庙)矿,两采区共12个独立矿体,主要赋存于辉石斜长正长岩中,从构造来说,矿体主要分布于构造破碎发育地段。Ⅱ号矿带总体走向SN,走向长400m,矿体倾角向E,倾角14~45°,个别0~5°,矿体平均厚16~29m,矿带赋存标高+45~-121m;Ⅳ号矿带总体走向NE70°,走向长350m,矿体倾向NW,倾角15~35°,矿体平均厚9~42m,矿带赋存标高+46~-204m。矿体多呈不规则层状或似层状,矿体围岩为辉石正长岩或辉石斜长正长岩岩。

矿床前期为露采矿山,矿于地下水位线以上,但深部开采趋于复杂,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由于裂隙发育,蚀变强烈,边坡围岩稳定性差,矿区已出现坍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矿床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地下水质量中等,矿区及其近区植被茂密,平坦地带田畴相连,矿区及其近区地面环境质量一般。

3、全尾砂胶结充填的意义

(1)提高资源回收率。根据矿山开采现状及矿体的赋存状态,采用空场采矿法后,留下一定厚度的顶柱及矿柱,将会使矿石回收率大为降低,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全尾砂胶结充填法的两步骤回采矿房和矿柱,不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矿石的回收利用率,还可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使矿山可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2)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在矿体上部存在多个露天采坑的情况下,对接近采坑的矿体开采影响颇大。应用空场采矿法时,虽然要求矿石和围岩稳固,但一味的寻求资源的最大利用而导致地表塌陷,将给矿山生产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灾难,不利于社会和谐及稳定。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可有效防止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发生[1]

(3)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开采。矿区及其近区杨山地带植被茂密,如矿床上覆岩层崩落,则将破坏地表生态环境,并影响到地面村庄、河流及农田、池塘等。若将大量尾矿堆存于地表,不但需大量征地,花费较大;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维护费用。同时尾矿库在安全环保上的建设维护工作将伴随尾矿库的存在而终身存在。尾砂充填于井下则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全尾砂胶结充填可有效地保护矿区地表及矿区周边环境,大幅度地减少尾矿堆存占地。

为了提高资源回收率,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实现矿山的绿色开采,矿山对Ⅱ号和Ⅳ号矿带采空区采用嗣后全尾砂胶结充填。

4、充填工艺

4.1充填流程

水泥、尾砂及水等充填料通过地表充填站进行搅拌,然后用专用管道输送至井下。设计胶结充填能力500m3/d。充填系统流程图1。

4.2物料配比

通过矿山尾砂的粒级组成及类似矿山的生产经验,杨山铁矿全尾砂胶结充填料配比见表1。

4.3矿房充填

矿房回采后,采空区用全尾砂胶结充填,直到将刚采完的矿房充填完毕。先采用砼墙对采场通道进行密闭,充填管道经上阶段充填巷道在采空区顶部向采空区进行充填。为保证充填质量,临近接顶时采用膏体充填。待矿房充填完成,充填体强度达到的要求后,再进行矿柱回采。

5、充填效果评述

5.1全尾砂胶结充填法优点

(1)矿石回采率得到了很大提高,若不对采空区进行充填,间柱未能进行回收,则矿石回采率仅有70&左右,采用嗣后全尾砂胶结充填后,矿石回采率达到了88%以上,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矿产资源。矿石回采率对比见表2。

(2)目前,矿山年充填尾砂7.79万t,水泥0.91万t,水3.38t万,合计12.08万t。杨山铁矿嗣后全尾砂胶结充填的应用,使地表位移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确保了露天坑底隔水层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减少了矿山生产的安全隐患。

(3)嗣后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真正实现了矿山绿色采矿,将固体废料(废石、尾砂)充填采空区的同时,不仅大量减少了尾矿堆存所占用的土地,减少了尾矿库建设的投资,还有效的避免固体废料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矿区地表及周边环境。

5.2存在问题

(1)矿山未对尾砂进行专项试验,会引起胶结体堵管及影响其强度。当尾砂细粒级配较高时,会直接影响胶结体在管道中的流动速度,影响充填效率,甚至会使充填管道堵塞。胶结体至采空区沉降后,降低胶结体的强度也会受到影响。

篇3

这次年度检查,共检查煤矿企业14家,山石开采企业6家,各矿山企业均能够依法合理开采矿产资源,没有发现超层越界、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共进行井下检查32人次,检查图纸台帐等资料40余份,形成检查记录14份,共下达催缴通知书1份,追缴矿补费300多万元。4月22日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年检抽查验收了我市郭庄、级索、富安、赵坡4个煤矿,南沙河合力、官桥鹏程2家采石场,均符合要求。

二、对高铁沿线采石行为进行整治,确保京沪高铁运行安全

均已停止开采活动,截止目前京沪高铁沿线两侧1000米范围内采石场相关证照已注(吊)销。大部分采石场开采加工设备已拆除,人员已撤离。部分未拆除设备的采石场,下一步将组织当地镇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拆除

危害京沪高铁安全运行的主要为沿线采石场采石放炮。京沪高铁从北至南贯穿我市龙阳、东郭、东沙河等6个乡镇。

市高度重视。由市政府牵头,公安局、国土局、环保局、安监局、工商局、供电局、有关镇政府联合成立采石场关闭工作组,对京沪高铁(滕州段)沿线两侧采石场进行关闭取缔。主要路口、山体两侧等部位张贴了关于关闭京沪高铁沿线采石场的通告》滕政通字[2011]3号),对于京沪高铁沿线采石场关闭工作。保障了京沪高速铁路在市的试运行安全。

三、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维护矿山安全生产总体稳定

深入开展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第一、第二次集中行动,组织开展非法违法开采矿产资源专项行动,根据市安委会、枣庄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专项行动的有关部署,联合市安监局、公安局、煤炭局、工商局、供电部六部门联合下发文件(滕国土资字[2011]55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行为,目前已对12家煤炭矿山进行了检查。

四、组织申报级索煤矿充填开采项目

为发展我市绿色矿业,利用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组织申报了级索煤矿充填开采项目,用于扶持矿山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矿山生态环境。

五、开展“三率”指标考核。

篇4

关键词:数字矿山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矿山信息化的建设也在不断加速,为实现矿山生产过程的可视、可控、可调和高效率、高安全,数字矿山应运而生。

1 数字矿山概述

1.1 数字矿山定义

数字矿山是对真实矿山整体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认识与数字化再现,是一个“硅质矿山”,是数字矿区和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矿山的核心是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和空间框架下,科学合理地组织各类矿山信息,将海量异质的矿山信息资源进行全面、高效和有序的管理和整合。数字矿山的任务是在矿业信息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空间分析、数据采矿、知识挖掘、虚拟现实、可视化、网络、多媒体和科学计算技术,为矿产资源评估、矿山规划、开拓设计、生产安全和决策管理进行模拟、仿真和过程分析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强大工具。

1.2 数字矿山建设意义

数字矿山的建成将解决矿山建设施工中组织管理难度大的问题。随着建设工程的进行,矿山采矿、选矿、机电、采暖、通讯、地面土建、管道输送等工程将全面展开。从井下到地面,从地面到高空,将出现多水平立体交叉作业和多工种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加上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难以预测的不利因素随时可能出现等,组织管理的难度非常巨大。数字矿山可将矿山建设、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生产要素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管理,使矿山企业建设和生产呈现安全、高效、低耗的局面。

2 数字矿山建设的主要内容

数字矿山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开放的巨大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矿山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基础网络平台。基础网络平台通过覆盖矿山井上井下的高速网络将以及矿山传感网将矿山环境、设备及人员实时联接起来,并传输到计算机、互联网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决策、控制、和查询,不仅保证信息的互联互通,更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及时性。

(2)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是实现“数字矿山”的根基。主要用于实时采集和更新矿井建设期和生产期的地理信息、进尺、水文、人员位置、设备状态等基础数据信息,并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整个建设过程的可视化。

(3)四维地理信息系统与可视化集成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基于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四维坐标将矿山中所有信息可视化并配置完整的属性信息,建成完整的四维时态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地上地下所有对象的透明管理和虚拟现实系统仿真。实现矿井开拓设计对比,实现矿山机械、总图运输、通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的模拟运转,实现建设过程的控制与调度等,还可以对矿工进行虚拟的井下条件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工作效率。

(4)矿山安全生产监控与预警、救援系统。按照国家对矿山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要求,必须建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建成后可以实现矿山的井上和井下的语音通讯、人员、设备跟踪定位、井下关键设备的远程监控、井下关键位置的图像视频监测监控、以及各种环境参数的监测监控等。在此基础上实现统一生产指挥调度。

(5)矿山ERP系统。要实现真正的“数字矿山”,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采矿行业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矿山资源优化(ERP)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包括项目前期、进度管理、投资成本、招标管理、文档管理、系统管理等)和办公OA系统等。

3 基建期数字矿山建设优势

数字矿山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基建矿山,存在很多建设优势:

(1)国内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尽管各个矿山的地质环境、采选设计不同,但是服务于数字矿山建设的技术、软件、平台是统一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无线通讯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生产管理与控制系统等都已比较成熟,基建矿山可以借鉴成型矿山的建设经验,少走弯路,实现建设优化。

(2)基础数据循序渐进录入。作为数字矿山根基的基础数据录入工作量是相当繁重的,而基建矿山数据从零开始,基建数据实时录入,大大减少了录入工作量,保证了数据准确性。

(3)基建期数字矿山的建成为日后安全高效开采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矿山实体与基建期数字矿山将同步建成,决策者可以根据已有数字矿山迅速准确地掌握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结语

数字矿山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科学概念到具体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我们要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提高矿山各项管理水平。矿产资源正面临资源短缺、供应乏力的严峻形势,数字矿山的建成将实现矿区资源的高效、安全、绿色开发开采,以确保中国矿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力强.浅谈煤矿企业信息化及数字矿山建设[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吴立新,汪云甲.三论数字矿山-借力物联网保障,矿山安全与智能采矿[J] .煤炭学报.

[3]张馨方,黄敏儿. 数字矿山建设及其现状简介[J].科技向导.

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创建绿色矿山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矿山企业为主体,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为重点,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矿产资源利用集约化、开采方式科学化、生产工艺环保化、企业管理规范化、闭坑矿区生态化,促进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二、绿色矿山的基本条件

(一)矿山企业证照齐全,具有营业执照、采矿许可证、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民用爆炸物品使用许可证。涉及林业的,具有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征(占)用林地手续。

(二)具有经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

(三)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三年内没有受到与矿业生产相关的行政处罚。

(四)按有关法律法规及时缴纳排污费。

三、绿色矿山创建标准

(一)资源利用集约化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要求。矿山开采加工布局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科学规范。

2、产品结构优化,吨耗资源消耗达标。

3、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露天矿山90%以上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置,地下矿山85%以上废弃物得到妥善处置。

(二)开采方式科学化

1、严格实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开采设计方案,露天矿山实行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式开采,爆破方案符合爆破安全规程。

2、使用先进的开采作业方式、合理的生产加工工艺、先进的加工设备。

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科学,并严格实施,实现边开采边治理,对局部闭坑区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进行复垦、复绿,采矿权登记范围内可绿化区域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

(三)生产工艺环保化

1、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矿石加工机组设置在矿区,主要加工设备采用吸风除尘或湿法加工,加工产生的粉尘能采取有效措施并实现达标排放。

3、矿区运输主要道路防尘措施到位,矿石运输车辆驶离矿区时采取有效的防尘保洁措施。

4、已采用水冲工艺的矿山企业,建有规范完备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经处理后能循环使用,基本实现零排放,矿区建有雨水截(排)水沟,地面径流水经沉淀处理后达标排放。

5、矿山剥离物能合理堆放,废渣、尾矿等各类固体废弃物有专用堆放或存储场地,并得到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

(四)企业管理规范化

1、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整个创建工作实行法定代表人负责制。

2、制定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措施有力。

3、矿产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完善并责任落实,各类报表齐全,上报及时、准确,各类台帐、档案资料完整。

4、矿容矿貌整洁,生产秩序井然。

5、依法纳税、缴费,足额交纳矿山自然生态环境治理备用金。

(五)闭坑矿区生态化

1、实施矿山生态环境边开采边治理,有完备的局部闭坑矿区和矿山闭矿生态环境治理方案,并认真实施。

2、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无地质灾害隐患。

3、负责闭坑矿区的复垦复绿工作,承担复垦复绿经费和义务,闭坑矿区达到复垦复绿验收标准。

四、工作程序

(一)申报。1、申请。拟申报创建绿色矿山的企业,须填写申报表,并附相关资料,正式行文上报国土资源及环境保护部门批准;绿色矿山的申报时间从每年的3月1日至3月31日。2、编制、评审创建方案。申请批准后,矿山企业委托具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绿色矿山创建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评审。矿山企业按评审通过的方案实施创建工作。

绿色矿山按采矿许可证的发证权限逐级申报。省级发证的,直接申报省级绿色矿山;金华市级发证的,申报金华市级绿色矿山;本市级发证的,申报本市级绿色矿山。申报上级绿色矿山的,需经下级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初审。在获得本市级绿色矿山满一年后,可申报金华市级绿色矿山;获得金华市级绿色矿山满一年后,可申报省级绿色矿山。

(二)验收、命名。1、申请。矿山企业通过创建,经自查达到创建目标和考核指标后,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绿色矿山验收申请,申请资料包括验收申请报告、创建方案、创建工作总结、相关附图及照片等。2、验收。接到申请报告后,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组织专家组到矿山企业进行实地核查,由专家组评分,得分80分以上的由专家组形成核查意见报以上两部门批准。3、命名。经批准的绿色矿山,在大众媒体公示一周,无异议的,由以上两部门命名,并颁发证书和标志牌。

(三)复查。绿色矿山有效期限为三年,三年期满前6个月,矿山企业向国土资源部门提出复查申请,申请资料包括复查申报报告、有效期内绿色矿山保持工作情况汇报。三年期满后,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对矿山企业进行复查,复查通过的,再延三年;不合格的,给予半年的整改期,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绿色矿山称号。

五、实施步骤

绿色矿山创建工作要在全市稳步推进。对现拟建、在建及今后新设的矿山一律按绿色矿山标准设计、建设。对开采矿山分批实施绿色矿山创建工作,2009年底前完成2家以上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并通过验收。对列入创建绿色矿山且达不到创建标准的矿山企业实行限期整改,经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依法责令停产整顿。砖瓦矿山企业暂不列入绿色矿山创建,但应按要求抓好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六、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建绿色矿山,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是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实现矿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推进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生态市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切实抓好绿色矿山创建工作。

(二)加强配合,落实责任。要协同各方力量搞好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共同负责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管理。国土资源局负责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环保局负责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财政、水利、林业、公安、安监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做好工作。

(三)坚持标准,确保质量。创建绿色矿山的企业要严格按照本实施意见制定创建方案,开展创建工作;专家组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方案评审和验收核查评分;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标准,加强监督检查,规范工作程序;国土资源局、环保局每年要对绿色矿山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复查,督促矿山企业及时抓好整改,确保创建工作质量。

(四)政策扶持,加强引导。建立绿色矿山创建激励机制。市级绿色矿山企业在获得绿色矿山资格的三年内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在矿区矿产资源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允许且符合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情况下,开采规模可适当增加。

篇6

关键词:整合资源;安全管理模式

潞安集团在2009年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参与了临汾、忻州、晋中等6市13县区的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将101座矿井整合重组为37座,新增煤炭储量达30多亿吨。过技术改造已有11座矿井复工复产,到2010年底,所有符合政策规定的整合矿井将全部投产,新增产能 3100万吨,潞安集团全年总产量将达到7000万吨,到2012年潞安集团煤炭年产量将超过1亿吨。

潞安集团董事长任仁厚同时指出:我们已经把资源整合回来了,同时也把安全责任整合回来了。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刘克功指出:通过这一次整合,我们基本上达到了原先提出的五个整合,那就是安全整合、效益整合、规范整合、快速整合,最后还有个和谐整合。其实这些当中重中之重是安全,有了安全才可以谈到一切,所以整合后的煤矿如何才能安全、高效、绿色、和谐的投入到生产。

下面我从三方面来论述:

一、从人的角度

作为管理者,面对复杂棘手的问题,首先要对整合后的煤矿进行一次详细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了解后,采取正确的做法对其分析,归纳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对策。煤矿管理要解决煤矿安全问题亦应如此。

煤矿安全管理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环境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又可以分解为素质和意识问题。因此,煤矿只要环境可靠了,人的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强化了,安全意识强化了,就能实现煤矿安全。

煤矿安全的定理:煤矿安全=环境+素质-侥幸。安全环境管理的目标:使环境不危及人身安全。安全行为管理的目标:使行为不危及自身或系统内他人的安全。煤矿管理者的人物:围绕环境管理和行为管理,创建一个科学、系统、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支撑整个煤炭生产的系统。

高素质的煤矿从业人员是促进煤矿安全的重要因素。英国要求矿工至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美国虽没有类似的强制规定,但其大部分矿工也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以中国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对从业矿工的受教育程度做出最低标准限制。但是,如果各煤矿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地对矿工进行岗前、岗中、岗位轮换等各类培训,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矿工素质和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对于降低事故率是大有好处的。目前,我国对矿工培训没有强制性规定,应该考虑制定煤矿从业人员最低培训标准。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确定煤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教育和考核标准,并制定良好的煤矿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和矿工)培训制度。

另外,矿难治理中应该加强煤矿企业的高层领导和管理者安全责任意识教育。因为,市场自发产生和政府强力施加的各种外部激励虽然能够促使企业努力改善安全状况,但它们代替不了内部动机的激励作用。煤矿企业管理层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是一种内在的根本激励,而中国目前之所以矿难频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这种内部动机。因此,提高煤矿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抑制煤矿安全事故的一个关键点。

二、从机的角度考虑

关于200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

明确兼并重组整合,目标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由原来的1500座调整为1000座,兼并重组整合后煤矿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300万吨/年,矿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90万吨/年,且全部实现以综采为主的机械化开采。

整合后的矿井如何在机电设备,装备方面安全有效、高效率投入运行呢?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保留原矿井的部分机电设备,更换部分设备;(2)通过技改更换全部机电设备。对于第一种方案缺陷是安全性不高;第二种方案安全性比较高,也便于技术人员的维护。

三、从环境的角度考虑

整合煤矿接管后首先是对矿井水文地质资料的整理与了解熟知、矿井通风能力的测定、矿井生产能力的核定、瓦斯等级的测定,这样才能对整个矿井的大环境有所了解。

我们熟知矿井环境后就应该着手确立矿井的安全管理体系,应从六个方面来考虑:

(1)安全管理对象。安全管理对象就是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分别包括环境管理和行为管理所涉及的内容。

(2)煤矿安全问题。有了煤矿安全的构成定义后,依次分析安全上存在的问题。

(3)安全管理途径。面对安全管理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应从两个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是环境方面,二是行为方面。

(4)安全管理措施。环境管理措施:优化系统、提升装备、改善条件。优化系统,要科学地设计系统,必须依靠最好的设计专家和人员,设计出最好的系统,再通过投资,构建好这个系统。

(5)安全管理责任。有技术责任和行政责任等。

(6)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指把安全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管理责任、奖惩办法等,纳入制度化管理,实行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程序化,使安全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中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有很多,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落后、劳动力素质低自然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对煤矿安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也确实是重要原因,国有煤矿领导或整合前的私人矿主千方百计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置矿工生命于不顾更是与矿难有着直接关联,但在众多分析中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会的缺席和矿工声音的缺失。目前已有部分专家认为应该加强我国工会组织的力量来治理矿难。

现行工会制度的缺陷和工会职能的缺失要求必须改革现有的工会制度,使工会不再从属于企业,真正成为维护工人权益的组织。对于尚未建立工会组织的煤矿企业,应鼓励并监督企业允许和帮助矿工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一方面要维护矿工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从矿工中间收集矿井安全信息以及改善安全的建议,及时传达给煤矿企业管理层,帮助管理者有效地控制矿井隐患,改善安全记录。同时,煤矿企业管理者应该鼓励工会和矿工积极参与到制定安全规划和措施的过程中来,共同商议安全问题,激发工人的新想法和合作精神,从而加强双方的对话和沟通,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感,推动劳工和管理者之间的合作。工会在制止各地存在的隐报、漏报矿难事故事也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整合后的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模式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思想认识,提高业务素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建立、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形成一套固定的安全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实现企业的安全、持续、高效、绿色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脉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邻云贵高原,北靠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国土面积15462km2,占湖南省面积的7.3%。到2009年末全州人口275.83万人,占湖南省人口的4.0%。湘西州矿产资源总量丰富,截至2011年年底,全州共发现64种矿种,占湖南省已发现142种矿产的45.01%和全国已发现172种矿产的37.21%。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34种,其中锰、汞位居全国前五名,铅锌、锰、汞、钒、磷等13种矿产位居湖南省前十名。湘西州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2.21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锰锌铝矿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1.4%,总量占规模工业比重的74.5%。在三大产业集群中,锰锌铝矿产业实现增加值59.4亿元,同比增长0.8%,占三大产业集群增加值的88.66%,占全州全年工业增加值的58.12%。矿业经济已经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推动力,是湘西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锰锌产业增加值与湘西工业增加值的相关关系见图1。湘西近10年工业增加值的飞速发展是伴随着以锰锌产业为主导的矿业经济崛起而发展。湘西州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21.40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2.21亿元,规模增长了将近5倍;锰、锌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0.5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9.40亿元,规模更是增长了5倍多。湘西工业经济飞速发展中,锰锌为主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州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从2004年的37.25%增加到2010年的58.12%。据统计,整个锰、锌行业的采掘、冶炼及压延、制成品的产值达到整个湘西州GDP的70%。此外锰锌行业也是湘西州出口创汇和税收的主要支柱行业。2010年1—5月,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2.2亿元,锰锌企业共实现出货值1.7亿元,占到全部出货值的77.3%。从一季度的工业经济效益来看,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3亿元,实现税收3.4亿元。其中锰锌行业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4亿元,实现税收2.4亿元,比重分别占74.9%和70.6%。算上其他相关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矿业经济在湘西州出口创汇和税收中的比重还会有所提高[1]。

2湘西矿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湘西的矿产资源得到了高强度开发,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这种以矿产资源消费为发展模式的粗犷型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问题。

1)无序开采对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保障程度低。受矿产资源开发“有水快流”思潮的影响,矿产资源开发的准入门槛较低,小矿山设置太多。小矿山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采大弃小,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规划,掠夺性开采,致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小矿山生产工艺简单,技术力量薄弱,主要有用成分回收率很低,伴生成分没有回收,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开采监管力度不强,致使铅、锌、锰等湘西州优势矿产过量开采。由于过度开发,保有资源储量下降加快,有的矿山资源量几近枯竭,有的矿山资源储量已高度危机。据预测,湘西州绝大部分主要矿产的静态可采年限已不足10a[2]。目前湘西州主要矿产产量出现了一定的下滑(锰、水泥),或者增长速度开始放缓(锌)(表1)[3]。虽然自“7•20”透水事故后,部分矿山被关闭整顿,但锰矿石成品矿的下降程度达到48.3%,要达到2009年产量有将近一半的缺口,资源保障能力已经不足。锌精矿虽然增长了21.7%,但是成品锌却只增长了4.82%,说明锌精矿的质量有所下降,矿产的选矿和冶炼回收有所下降。总体来说,在经过了峰值之后,锰锌的增加速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图2和图3)[4]。

2)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全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程度高,最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矿坑水、选矿废水、尾矿废石等矿山排泄物对水土环境的污染,其次是破坏土地资源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此外金属矿山废水废渣中尚含有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非金属矿产主要开发水泥用灰岩、建筑用石料、砖瓦用粘土等矿种,属于以露采为主的建材类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地貌景观破坏等。截至2009年年底,湘西州矿山占用与毁坏的土地面积累计达36.18hm2,其中年度毁坏土地面积2.39hm2;矿山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达1.05亿t;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区面积41.91hm2;年度矿坑排水量为600.9万t;年度发生矿山地质灾害2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年度投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达1121万元[5]。

3)安全生产事故频发,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全州的矿业权进行实地核查,全州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16个,全部为中小型矿山。小矿山都是个体或集体经营,矿山投资均是业主的个人资金或银行贷款。为了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尽快回收资金,个体老板对矿山的投资仅仅是满足矿山基本生产,对于矿山安全生产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再加上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致使矿山的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害生产工人的生命安全。仅2010年下半年湘西州就出现了“7•20”透水重大安全事故和“10•29”较大矿山安全事故。

4)部分矿产加工产能过剩,导致过量生产或利用方式不当。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材等建材类矿产资源在湘西州分布范围广泛,但由于过去对该类矿产资源的管理不是很严格,导致过量生产或生产及利用方式不当。水泥生产企业的产能就是在此种情况下出现的过剩,目前部分小规模的水泥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产经营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行政干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由于矿业经济在湘西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部分行政领导运用手中的权力干预正常的矿业管理工作。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矿业开发活动的不规范性甚至部分违法、非法开采活动也得到了默许,这给以后的矿政管理留下了极大的遗留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国有矿产资源的流失和部分安全生产隐患。

3湘西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湘西矿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湘西矿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摸清家底,做好矿产资源的供需分析。经济活动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就是供给和需求。作为矿业经济活动的供需关系有两对:一对是原矿石供应能力与选冶加工需求能力之间的供需关系;另一对则是矿产品的供应能力与终端消费之间的供需关系。这是一条从原矿到产品到市场的产业链,要做好这条产业链的分析,需要了解目前湘西州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包括矿山的开拓储量、采准储量和备采储量),同时还要了解州域范围内及其邻近区域对于锰锌等对原矿石加工的产能,这部分产能的大小直接决定可以接收多少原矿石进行选冶加工,从而决定原矿石与选冶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到底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此外市场最终消费需求量直接决定了制成品企业的供应能力。归根结底是要对终端市场需求量做出分析,并测算目前的可采储量对最终需求量的保障能力。目前湘西州的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主要为伴随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制约性矛盾加剧。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可采储量耗竭过快,可供开采的后备资源储量不足与需求的快速增长呈反比,主要表现在铅锌、锰、煤等大宗矿产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湘西州矿产资源的需求缺口将呈扩大趋势[2]。

2)推动企业走出去,同时引进州外资源以及人才、资本和技术。推动具备比较优势的勘查、生产、加工企业走出去,到州外、省外、国外去开辟市场。通过引进矿产资源勘查、生产、加工、管理等优秀人才来提高矿业企业的综合软实力;通过对金融资本的引进,促进矿业企业增加勘查投入、生产设备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和工业三废排放,实现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和综合利用。此外,要大力引进外资尤其是大型央企、国企来参与开发湘西州的矿产资源。充分总结目前在湘西州投资的中钢集团、中材集团等大型央企在湘西投资中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难题,为进一步引进其他大型企业来湘西投资做好铺垫,创造良好的矿业投资环境。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资源、资产整合。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发展冶炼和精深加工,改变以往销售原矿、精矿、或电解锰(锌)的状况,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达到资源量消耗少、经济价值大幅度提高的目的[6]。湘西州的铅锌选冶和电解锰企业虽不具备一流的设备和专业技术队伍,但主要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如铅锌选矿回收率、电解锰的单位电耗指标等。由于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生产和销售大部分电解锰和电解锌,因此需要利用本身的生产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产能规模优势、西部大开发政策优势等推动精深加工,并推动行业整合,实现做大做强。目前花垣县主要锰产区已经实现对原有的19宗采矿权整合到5宗较具规模的采矿权。通过对锰矿资源的整合,在以后的锌及其他矿产资源整合中,需实现一个矿山必须是一套证照、一套独立的生产系统,防止“一证多井”和“假整合”。锰矿资源整合的实现也为今后的铅锌资源整合提供了先例和平台。矿产资源整合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土资源、煤炭、安监、环保、工商、公安、电力等各部门充分协作)、以整合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运作模式为载体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动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能力,实现妥善处理整合中的利益问题,从而强力推进整合[7]。同时应鼓励采、选、冶一体化整合,大型企业兼并小型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下游产品产业链向上兼并、重组原材料工业企业。既实现了企业的做大做强,也增强了企业的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从而通过资源、资产整合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4)健全矿业权出让制度,合理规划和设置矿业权数量。严格执行矿业权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完善矿业权出让制度。要强化国土资源部门对矿业权的管理职能,严格控制一级市场,明确矿业权出让的基本原则、具体操作程序和矿业权设置的准入条件,实现矿业权的出让一律实行市场出让。要充分发挥国家、省、州《“十二五”规划》、《第一轮矿产资源规划》、《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等一系列相关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合理制定矿业权设置方案,做到没有矿区规划或者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予设置矿业权。如在全州的水泥用灰岩矿山中,严格执行上级规划中设置吉首市天源建材有限公司观音山石灰岩矿、古丈县古丈德物华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双溪矿区水泥配料用页岩矿、龙山县白羊乡红星水泥灰岩矿共计3宗采矿权;对于钒矿的采矿权,要严格执行州政府钒矿领导小组的决议,确保一个县市只有1宗钒矿采矿权。

5)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矿山的安全生产要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以“打非治违”为有效手段,深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加强日常巡查和集中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的矿山生产经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擅自生产、关闭取缔后擅自恢复生产等非法违法行为。突出抓好地下矿山局部通讯系统和防治水、露天矿山采场和排土场边坡的整治,严厉打击和认真治理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非法违法与违规违章行为,杜绝假整合真生产、边技改边生产的现象。抓好尾矿库整治与监控责任的落实,加快整治进度,全面落实和完成尾矿库整治任务。

6)增加勘查投入,支持地质找矿计划。国土资源部已经启动实施“358行动”,即,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宏伟目标已经初步论证,经过2010年的准备,2011年开始实施[8]。a.全面推进地质找矿新机制。公益性地质工作加强基础地质调查的定位要坚持,主要是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地勘基金,积极引入商业资金开展勘查,风险较大的项目要降低勘查风险,予以扶持和政策调控。在找矿潜力大的地区,要进行整合出让探矿权,促进资本技术结合和探采一体化,开展整装勘查,实现快速突破。目前湘西州有国家整装勘查区“花垣—凤凰铅锌矿勘查区”以及省级整装勘查中的“花垣锰矿、永顺镍钼矿钒”等。要充分利用好这次地质找矿的良好时机,为湘西的地质找矿找出资源,找出经济效益。b.要学习“锡田模式”。将州内有经济实力的大矿山与有较高勘查技术水平的地质队(地矿局405队、有色局245队等)结合起来组建公司,联合勘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勘查工作应安排在成矿远景区、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过的重点矿区或老矿山的深部和。c.要推广“岩头寨模式”,即大力推动“矿产资源快速评价法”的试点工作,将这一成果充分应用在今后的地质找矿活动中,以实现“358”计划找出更多更好矿产资源的目标。

7)合理适度开采矿产资源,推动矿产资源储备。矿产资源是矿业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适度开采战略。由于过度开采,区内优势矿种如铅锌、锰、钒、汞等价格低迷,资源贱卖,没有体现其经济优势。在以后的矿产资源开发中,要实行保护性开采,严格控制矿山数量,合理规划矿山的开采能力。对于本区的优势矿种、国家限制性开采的矿种(钼、铝土等),更要严格执行国家的配额生产指标,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在推行适度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要对部分矿产资源进行储备,如锰、铅锌、钒、汞等优势矿产一定要合理规划开采,并对部分探明矿产进行矿产地储备,禁止开采,像煤炭、原油等能源矿产则要对矿产品进行储备,以应对突发事件或者自然灾害。

8)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矿业城市转型。所谓矿业城市,是指以矿产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矿业城市的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原矿产品及其初加工等矿产品[9]。矿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的演变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即矿业城市大都要经历矿业城市起步阶段(矿业经济兴起)—经济快速成长(矿业经济快速扩散)—成熟阶段(矿业经济达到资源开发利用的临界点)—经济衰退(作为主导产业的矿业衰退引起)或成功转型(非矿业经济的成长、繁荣)4个发展阶段[10](图4与图5)。目前湘西州矿业城市(镇)主要是指花垣县(民乐、李梅、芭茅等城镇),该县的矿业经济一度占GDP的90%以上。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可供开发的不可再生资源年限已经大大缩短,资源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生产率下降,效益降低。以上种种特征表明,花垣县的矿业经济已经开始处于成熟期,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湘西州近10年工业增加变化情况见图6。循环经济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当中,循环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可以建设矿业经济园区,园区内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生产的副产品或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实现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在企业内部,同样也要做到废物利用,如矿坑水、尾矿水、废石、尾砂的再选用,从而达到减少废物、废水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的[12],这也是建设“绿色矿山”的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实现矿业城市转型的一个方面,还需要利用区位和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其接续产业,发展电力、交通、水电等基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多元可持续发展。

4结论

目前湘西州的经济发展对于矿业经济的依赖性较高,由于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消费,促成了矿业经济的黄金时期,但是要实现全州矿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保持矿业经济的支柱地位不动摇,大力开发矿产资源;

2)要坚定不移地抓矿产资源开发整治、整合,保持矿产资源开发的优良环境;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研发支出;税收优惠

1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的税收优惠政策

准则讲解规定,内部研发无形资产应当根据研究阶段或开发阶段不同情况,分别计入当期损益或将符合资本化条件以后至达到预定用途前发生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成本。税法中规定企业为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展新工艺等发生的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按照其成本的150%计算摊销。

2上市煤企研发支出的普遍现状与问题根源

2.1企业外部客观因素

(1)前期煤炭市场大环境的影响。2012年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煤炭价格持续低走,中国煤炭行业连续3~4年时间持续疲软。这一期间恰逢央行信贷政策以及商业银行对去产能煤炭企业信用评级严控的影响,加之市场疲软导致回款不畅,营运资金不能充分补进,煤企的经营性现金流接受着严峻的考验。反观煤炭企业的研发支出,成本通常较高,从研究、开发直至联合试车到投入使用,期间较长,并且存在研发失败或借鉴失败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在市场大环境下大多数煤企当年的资金计划中并未涉及研发支出。即使2016年年底甚至2017年上半年价格持续回暖,大多数煤企的资产负债率仍然高居不下,这可以理解为大多数煤企正缓慢通过市场见好时稳健的经营性现金流偿还筹资支出。因此,前期市场低迷的影响是深远的。

(2)税务机关加大税收优惠审核力度。对于一些能源型城市或地区,煤炭电力等基础产业是当地税收的主要来源。当地各级税收机关为保证任务完成,不断加强审核监管力度,严格把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备案工作。

(3)会计与税法本身的差异所在。尽管企业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提出定义式的概念,并且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提出的概念比较宽泛,并无实质性的范围限制。企业财务人员以及事务所审计,对研发支出范围的确定,一定程度地依赖职业判断。税法中规定研发支出税前加计扣除的项目,仅限于《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以及《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开发活动的范畴。例如参照上述解释,煤炭企业的资源勘查、高效开采与综合利用技术,资源绿色开采技术,绿色矿山设计与施工技术,矿山安全生产技术如煤矿事故防控技术、矿山事故应急救援技术、非煤矿山事故防控技术等,在税法中均属于允许加计扣除的项目。会计与税法本身的差异,导致很多会计上计入研发支出的项目,税法上并不属于加计扣除的范畴。根据四大所历年来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总结,事务所审计出企业财务人员理解范畴上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管理费用,如专家咨询费、差旅费、办公费、培训费及会议费等;外聘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不能合理区分是否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资产占用费、试验检验费等。

2.2企业内部主观因素

(1)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调、沟通及工作跟进不足。煤炭企业中,与财务管理部沟通较为密切的部门主要有经营管理部、各利润中心及各成本中心。煤炭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一般由该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部门或专门的自动化公司完成,这些部门往往与财务部门缺乏沟通,大多是在最终既定事实,例如在研发成功与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才将费用及资金支出报财务部门。研发支出从研究阶段到开发阶段最终形成无形资产,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分别费用化或满足一定条件资本化。但上述普遍现象的存在导致很多费用不能合理区分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形成,因此不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以及研发活动的特点。因而可能存在某些实质上符合加计扣除条件的项目,形式上不符合税务机关的认为条件。

(2)费用无法准确划分。生产技术管理部门或自动化公司在实施某项研发活动的同时参与着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因而所在部门发生的费用可能无法准确区分是为研发活动还是为日常经营活动。此外,准则讲解对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不是十分清晰,标准不是十分明确。在阶段划分这一问题上,企业财务人员以及事务所审计一定程度地依赖职业判断。内部研发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因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及研发项目具体特点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然而,费用化与资本化的划分结果又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经营成果,因此,研发过程阶段划分的不合理,将加大事务所的年报审计风险。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研发项目立项之后随即介入,跟进从研究阶段至投入使用的整个会计期间,根据进度合理计量费用以及资本化金额。事务所年报审计在承接项目进行初步业务活动之日起,即应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熟悉研发项目的实施概况、进展及各流程节点,在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参照准则讲解对两个阶段划分的做出合理判断。因具体行业特点及研发项目的具体情况过于专业、导致无法合理区分费用化与资本化阶段时,应当适当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

3探讨适当措施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1认真解读最新税法规定及国家出台政策

2016年上市煤企在国资委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指导下,对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产能不足的固定资产大额减值的生产矿井实施闭坑。对于闭坑后的矿井,企业可利用现有资源,如塌陷区、矿区土地等,进行开发利用,发展种植养殖业,培育新市场。对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实施对外租赁,增加效益增长点。再例如重点做好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煤干馏等新研发项目,助力公司转型发展。此外,例如煤炭企业救护中心研发的煤矿事故防控及应急救援技术,也可积极向税务机关备案,也属于税法中研发活动的范畴。

3.2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

企业关注自身经营成果,税务机关关注企业当期入库税款并及时掌握预期信息。关注点不同导致双发事务执行过程存在差异。因此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积极与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税务机关加强沟通,争取某些层面的理解与政策的支持。

3.3企业内部充分沟通协作,财务人员积极跟进

研发项目立项之后,上市煤企必要时可以抽调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专设研发机构。财务部门需在研究阶段随即介入,对当前项目对照加计扣除条件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其符合相关规定并满足税法中研发活动的范畴。财务人员需持续跟进从研究、开发直至联合试车到投入使用的整个会计期间,根据进度均衡发生费用以及资本化,以符合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的要求。待项目完成,所有涉及部门均需收集整理资料,最终由财务人员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

4结论

上市煤企通过技术的创新研发,一是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二是能够在国家政策法规支持下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避免企业营运资金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14)[EB/OL].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3〕70号)[EB/OL].

篇9

和政府直接支付转变成本相比,财政政策的引导、激励和约束则带有一定的间接性,但往往更具有规范性和长效机制特征。但在具体讨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持措施之前,必须明确:财政并不能包打天下,而是要以顺应市场机制和弥补“市场失灵”的方式来行市场所不为、难为之事;财政发挥作用往往是为了助市场“一臂之力”,不能因此导致过度的行政干预或政府依赖。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都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财政政策若要对此释放更多的潜力和空间,必须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依托制度的内生机制和动力,强化和优化政策的调控作用,同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总结本国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优化财政政策设计,继续在支付成本、激励约束、优化外部配套环境三方面履行应尽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到位”而不“越位”地做好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支持促进。

一、把握公共导向,不断深化公共财政建设

作为适应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变革,公共财政建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理念和步骤上的契合。坚持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治本之举”之一,同时也是为财政政策发挥“有意为之”的能动性所提供的系统支撑。在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方面,近年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包括财政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公共产品和服务逐步提质、丰富在内的成绩。但是,公共财政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所要求的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所肩负的适应和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使命,需要继续深化财政转型,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共财政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有机部分,而且需要其产生更大的作用力,以自身的改革和完善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进步,也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公共财政建设中,不仅要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财政分配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心,还要在更深层面上,发掘公共财政的创新空间。

其一是要充分认识公共财政在合理处理和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关系方面的作用。把“以财行政”的范围控制在市场难以作为的方面,真正履行政府应做之事、应为之举。通过财政制度的规范和政策的引导,把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主导经济的可能降到最小,从而避免或改变那种官员主导、权力推进、拼资源拼项目的投资驱动型经济粗放增长模式。

其二、要深刻领会公共财政与以民主法治为特征的政治文明的互动意义。现代意义的公开、完整、透明的财政预算,从其编制、审议、批准到执行,需要有一整套体现合理有效的权力制衡、民意表达、规范严密的决策及监督机制的制度安排。如果这种规范的公共选择制度安排,最终能够在公共财政的决策和管理运行中稳定地成型,或者说通过公共财政建设的深化促进了这种制度安排的建立和推广,那无疑将是公共财政对和谐社会核心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更深层次和更具全局意义的贡献。同时,其综合效应将顺理成章地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生正面推动作用——无疑,权力制衡和公众监督的制度化是防止政府偏离职能、过度干预经济和促使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于集约式增长的最有效方法和长效机制。

二、积极改进和落实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

现行“分税制”已在适应市场经济、处理好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两大基本经济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使其实质内容在省以下得到贯彻,已成为当务之急。按照“十一五”规划关于“减少行政层级”和“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的明确要求,今后要积极推进减少财政层次的“扁平化”改革,对省以下四个层级通过“乡财县管”和“省管县”的改革试验,力求实行扁平化与实质性分税。以此为基础,清晰合理界定市场经济要求的中央、省、市县三大不同层级的事权,进而合理配置税基,使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财源调整到省级的营业税和市县级来自不动产保有环节的物业税(房地产税)上,从而在财源制度安排上抑制和消除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粗放增长的速度偏好,割断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与粗放式经济增长的直接利益关系,从而在体制上消除地方投资过热和结构失调的内在冲动。改革的着力点包括:

由粗到细,清晰、合理地界定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事权及支出责任。关键是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级的投资权,进而逐步形成全套的事权明细单,规范支出责任。

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结合税制改革及逐步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等措施,按照财政收入的属性并兼顾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合理配置税基、税权与收费权,促使地方政府专心致志于优化辖区公共服务与投资环境,促进统一市场形成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规范地形成各级预算,完善和加强转移支付。由中央、省、市县三级政权明晰各自事权、合理配置财权(税基),推进到规范地形成三级完整、透明、在公众参与之下事前决定、批准生效后严格执行的预算,同时改进完善中央、省两级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以及必要的“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增加“因素法”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进一步规范专项补助资金分配办法(对到期项目及补助数额小、体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意图不明显的项目要逐步予以取消;交叉重复的项目要重新清理,合并归类;对年度之间补助数额不变且长期固定的项目,列入中央对地方的体制性补助;严格控制新设项目,必须设立的项目要将资金安排和制度建设同步进行,实行规范管理)。同时,规范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监督评价体系,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充分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

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缓解基层困难和创新公共服务机制。按照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奖代补的原则,在增加财政奖补项目和资金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和财政支农、节支、精简机构的潜力和积极性。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要特别注重结合新农村建设中的县乡综合改革和“省直管县”改革试验,努力减少财政管理层次,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缓解基层困难,在切实体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力、以责任定财力、财力支出向基层倾斜原则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由“花钱养机构养人”向“以钱养事(政府采购)”的制度创新,切实加强和优化基层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

三、改革公共收入制度

这一领域制度创新的出发点,是重在以公共收入制度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弱化地方政府盲目追求产值、追求流转税收增长的扭曲式激励机制。只有使地方政府职能的重点和其支柱性财源的培养相互吻合并形成良性循环,才能适应政府职能和财政职能调整的导向,从内在动力机制上消除其扩大投资、办企业的利益冲动和仅着眼于短期从土地一级市场获取收入的扭曲式“土地财政”依赖,内生地使地方政府行为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充当地方经济活动主角的不正常状况,必须从财力相关制度规范上切断不规范政府行为发生的源头。其要点包括:

调整流转税税率和结构,适当降低流转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首先是改革和完善增值税制度,加快生产型增值税(即对企业新购进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予抵扣)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即允许企业抵扣投资所建厂房及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税款)的步伐;其次是适当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产品和高档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完善消费税税率结构,引导生产和消费结构。

开征物业税(不动产税),将其培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财源。力求尽快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在清理整顿房地产收费的基础上,合并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包括外资企业房地产税),建立统一的物业税,把其税基放在不动产的保有环节。

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的预算管理和征收管理。首先要大力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将政府性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透明地接受人大和公众的监督,实现真正严格的硬预算约束。与此相应,要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实质性贯彻“收支两条线”原则,完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收模式,保证政策法规规定的各项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防止隐瞒、截留、挤占、坐支和挪用政府非税收入。

规范土地收入管理。严格按照200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适当时机,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的统筹管理级次,调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成比例,建立全国土地收益储备基金,专项用于中长期的国土开发、整治等开支和稳妥解决失地农民的长期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贯彻土地“占补平衡”政策,遏制当届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避免“寅吃卯粮”。未来应该通过出台物业税等措施,厘清土地租、税、费的关系,适当淡化土地出让金的地位。

四、构建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配套的税费规范

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理念,需要配套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综合实施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税收、收费政策,适当集中和再分配一部分经济利益,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导向和行为。现阶段,可行的举措包括:

改革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矿业权)的价、税、费制度。要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为方向,尽快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矿业权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应将矿产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两者之中性质相同的租金收入合并,租税分离,重新组合,各归其位。

发展建立以资源储量和级差收益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要改进矿产资源税费的计征方式,在有条件的矿山将现行按产量计征办法改为按储量计征办法,或按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率确定不同的税收标准,以促进资源开采率、回采率的提高。另外,应将目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从量定额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还可根据不同矿产资源的级差收益,实行差别化的税率和收费标准。

应当考虑从资源产品价格中适当提取矿山安全生产和环境修复基金。专款专用于安全生产、防范事故、环境恢复和资源枯竭时的连片改造、产业转移。

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没有纳入现行征税范围的资源品,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纳入征税范围,同时将现有的某些资源性收费并入资源税。

合理调整矿产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分配方法。适当增加资源税中央分享部分,以利中央有财力实施跨省区的国土整治规划和资源合理开发方案。

改进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税收体系。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同时改进生态补偿收费制度,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利用和污染物减排的价格机制以及有效的惩罚措施。在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上,实施“绿色导向激励”,鼓励投资、生产和消费等不同环节的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废弃物循环利用行为。积极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种的可行性方案。

五、支持和鼓励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在中国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必须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能动作用。因此,财政政策设计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支持应当紧密结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够、创新水平低的实际,要特别着力把企业,包括大量中小企业锻造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同时促进产、学、研的联合开发。

财政支出方面。一是在创新产品建设上,应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贴息、信用担保等支持;业已成立并运行了数年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需要扩大规模,改进管理,更多运用乘数效应较大的贴息方式,以及规范的参股方式。二是为建设科技实验室、中试基地、孵化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三是积极发展产业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为导向的风险创业基金的“母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