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艺赏析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花艺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花艺赏析

篇1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闯南走北,为民解忧。这个梦,我从小就在做,可是它和我在时间的两端,恍若隔世的航线,从来没有相遇过。

我的梦想曾是一只折了翅膀的白鸽,纵使有辽阔的蓝天我也无法自由的翱翔。那年的那个夏天,我输在了高考的战场上,没有考出理想的分数,没有进入理想的学府,泪水流过脸颊,淌在心里,思绪游荡了,内心焦灼了,前途迷茫了。可是我不甘心我的梦只有在我向往的地方才可以生根发芽,我不甘心我的梦就此而破灭,我不甘心我的梦也是渺想的张望。

记者梦,我一直在做,但我的大学青春之梦真正伊始的时间却是那年的那个九月,虽然那个九月并不是万里晴空。那个九月,我带着对大学的憧憬,带着对记者梦的追逐,来到了我最后抉择的学府——曲师大。不久我发现在这里聚集了太多比自己优秀的他们,一系列的竞争,我输得太凄惨:我没有进入学校太阳之声记者部,没有进入记者团,包括社团我也只是里面的一名普通成员,我与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所有机会都擦肩而过。顿时,我明白,我没有竞争优势,记者于我而言,只能停留在我的梦中。

清闲着懒散着附带着更多的是压抑,在青春的空间里,我似乎找不到一个可以放声大哭的场所,因为到处都有漠视的目光。这种目光我从来都不敢正视,因为它太犀利,太尖锐。我生怕被别人瞥见我的窘相,生怕别人向我投来诧异的目光,生怕被别人看低了,我要学着伪装,学着内心坚强。记得在社团记者部的竞选中,我最终还是被婉言拒绝了,此时的自卑战胜了我的所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失落停驻在心头,处处碰壁被湮没而承受的那份打击终于化作眼泪发泄而出,我的眼泪在忧伤面前委屈的像个流浪汉,没有人关怀,恣意的流着,流到我内心的最深处。青春席卷而来的这份悲伤需要我去释怀,需要我放声大哭,走过嘈杂的大街,我寄希望于食堂的一角,期盼着没人打扰,期盼着我可以如愿以偿的喊出心中的抱怨。但是很遗憾,那里正有一对甜蜜的恋人,我为突然闯入他们的天地感到抱歉,然后转身离开。

如果我有个他,我不用再找个地方自己哭吧,应该会有个肩膀让我靠着哭,可是我的他呢,我的爱情呢?

在青春的年华里是不能没有爱情的,爱情是青春的一笔财富,爱情的参与将是一地盛开的玫瑰,诱人也伤人。多少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多少次让人难忘的记忆,多少个包含忧伤与欣喜的场景都汇聚在爱情里。我的青春还没有经历过爱情的洗礼,迂回着的总是介于朋友和恋人之间的感情。曾有过忧伤,但更多的还是轻松,因为爱情在我的意识里还需要走一段路程,我不愿意让它现在就把我追逐梦想的那份激情夺走,更不愿意让它偶然带来的伤害时刻去提醒我曾经有过青涩,更或者我现在还不渴望它的来临。我始终认为美好的东西,为了保持对它的那份欣喜,就别去靠近,对于爱情也一样,在青春的岁月里,我为美好的爱情留一片空白,就像朋友说的,弥留你的感情,追逐你的事业。

对那些有过回忆的故事,它们的主角都淡出了我的记忆,每当提起他们的时候也会有丝丝忧伤,有时候也会哭泣,我不知道是出于嫉妒还是出于当初那份没有发展成爱情的好感。很多时候我都在掩饰,掩藏着我对某些人的欣喜,因为这些穿插在我青春里的故事,不论是悲还是喜都交织在我生命的舞台上。这些已经沉没了的东西左右在梦想的两边,是鞭策还是阻滞,都已成为过去。

我的爱情还需要等待。在筑梦的路途中,眼泪,没有人会给予同情,我要做的便是一如既往的追逐。

记者梦,始终是一个梦。它的声音远若隔世,在光年之外,我无法倾听。时光的年轮转过落花流水,它的名字在天空慢慢倾斜,我用力扶正却早已苍白。我在寻找一条依旧清澈的小溪,希望可以跟它一起流向海洋。我的梦还是那只在天空中守待的白鸽,守望着蓝天,不曾胆怯,不曾畏缩,我坚信会有人为我的追逐停下来。

掀开岁月垂下的卷帘,又一个渐行渐远的夏日带走了我初入大学时的那份迷茫,又一个微带凉意的金秋带来了我最初梦想的希望,如今已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二个年头了,我加入了《我的大学》记者站,得到了这个唯一可以锻炼自己的平台。我用我最炽热的情怀的去拥抱我一直坚守的蓝天,希望它可以给我最初的梦想一个新的起点。

我的梦终于有了守待的结果,终于不再是那只无人问津的白鸽了。我把曾经淤积的那份热情播洒在这方希望的土地上,但愿能用我的努力和汗水让梦想开花结果,实现我的记者梦。我期待两年后用事实来揭晓。

青春是一席华美的旗袍,我行走在蜷缩的忧伤里,行走在风雨摇摆的梦里。我是一只飞鸟,飞过日升与日沉,我经历过的刻骨铭心的季节,免不掉会触碰到伤感的风雪。青春本来不是充满忧伤的,或许是对梦想的追逐太执着,反而蜷缩着喊伤。可是,如若没有了梦想,我们会不会觉得悲凉?如若没有了梦想,我们会不会感觉无望?某个清晨,如若我的梦遗失在田野里,我该站在哪里等待它?

“有一个梦,由我启动,把汗水融化成满脸笑容。海阔天阔,我是阵风,把旗帜飞扬到南北西东……”这是周华健的歌,听他的歌永远是种享受,豪放,嘹亮,洒脱。

篇2

曹 欢 江西余干人,1983年7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主要擅长人物、山水、走兽的陶瓷绘画创作。作品创作神形兼备、自然生动,引起人们发自内心的共鸣和向往,作品曾多次获奖和媒体报道,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与好评。

电话:15079869990

网址:

般般如画出自清代诗人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选姿》: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形容女子容貌很漂亮,简直可以画在画中。也可用来形容陶瓷作品件件精品。

般般画坊陶瓷艺术中心拥有一批创作思维活跃、画工功底扎实的实力派青年陶瓷艺术家,公司传播“现代陶瓷艺术审美”理念,引领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以生活提炼艺术,艺术美化生活。

江 辉 1983年11月生于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主要擅长花鸟、走兽陶瓷绘画创作,作品构图巧妙高雅,色彩清新自然,给人与美的享受,作品曾多次获奖,深受广大陶瓷爱好者的好评及收藏家的收藏和赞许。

电话:18979808800(江) 15079808080

网址:

胡南林 江西波阳人,1982年2月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主要擅长人物,山水的陶瓷绘画创作,其作品富有国画韵味,构图变化丰富,用笔泼辣又不失细腻,格调高雅,雅俗共赏,作品曾多次获奖,深受国内外广大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与收藏。

电话:13479818100(胡) 网址:

吴 策 江西省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陶瓷协会会员。

侯隆义 艺名:荣森,江西省高级陶瓷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陶瓷粉彩研究协会专家,1965年出生于陶瓷世家。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市职大美术系,师从于陆如、宁钢、程曲流、张学文、方复等名家。在1987年“青春杯”大奖赛获拔尖奖,作品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作品以笔抒情、古朴典雅、格调清新,擅长粉彩山水兼人物花鸟,是景德镇市中青年最有价值和潜力的陶艺家,是收藏家们最喜欢的陶瓷美术大师。

篇3

王勃

明月沉珠浦,风飘濯锦川。

楼台临绝岸,洲渚亘长天。

旅泊成千里,柏遑共百年。

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

【前言】

《重别薛华》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为《别薛华》的姐妹篇。诗中先写景,后抒情。景色晦暗阴凉、险峻辽远,情思惶怨绸缪、凄惊悲苦。情景融合,将彷徨凄苦和盘托出,平白而深切。

【注释】

①沉珠浦:河岸的美称。浦,江岸。

②濯锦川:即锦江。岷江分支之一,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传说蜀人织锦濯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故称。

③绝岸:陡峭的江岸。

④洲渚:水中小块的陆地。

⑤亘:绵延。

⑥长天:辽阔的天空。

⑦旅泊:飘泊。旅,一作“飘”。

⑧栖遑:同“栖皇”,奔波不定,神情不安。遑,一作“迟”。

⑨“穷途”句:典出晋阮籍。《世说新语·栖逸》注引《魏氏春秋》:“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⑩潸然:流泪。

【翻译】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风洗刷着能把锦缎洗得更好看的锦江。这分别的地方,有楼台,紧靠着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诸,很长很长,长得要跟远天连起来。旅途飘泊,现在要以千里计数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来要陪伴我一辈子了。眼前的穷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泪洗面;回头看看我走过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特点是随心而发,直抒胸臆。面对好友,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愤懑凄苦,倾泻无遗。

诗的首联不仅写出时间、地点,还暗含了自己的不满,用夜明珠自喻,说明自己的遭遇如同夜明珠,虽然璀璨夺目,但埋没在泥沙中不能熠熠发光。第二联直接写眼前景物,视线由近及远,极为开阔。秋天的江水如同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凄凉悲苦之情由景而生。

篇4

[例题]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日常生活用的火柴头上含有KClO3、MnO2和S,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图: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为验证气体A,按图1所示进行实验:若能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火柴头上含有S元素,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步骤②的实验操作装置如下图2所示,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工作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证明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的后续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学生提出检验火柴头上KClO3另一套实验方案(图4):

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有人提出上述方案中出现白色沉淀并不能充分说明火柴头上KClO3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5)该小组猜测滤渣D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速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以下5次实验(见表1)。

由上表可知,实验①和⑤能证明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实验_______和______证明物质D的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6)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篇5

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在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经市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晚上,我们召开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研判上半年全市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振奋精神,狠抓落实,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刚才,几个主要经济部门作了发言,XX通报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按照问题导向,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

年初以来,受疫情影响,全国经济持续下行和稳增长、调结构工作任务繁重。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初步预计,1—6月份,地区生产总值完成X万元,同比增长X%,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X%;X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X亿元,同比下降X%,完成了全年度目标任务的X%;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X万元,同比增长X%,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的X%。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市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只要把投资搞上去,各项经济指标也会上去,经济形势就会好转,投资上不去,各项指标很难完成。目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出现项目储备不足、开工率、复工率不高,建设推进缓慢。有的项目省级、市级资金已下达,但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进度;有的项目虽已开工建设,但由于项目手续不完善,入库支撑条件不足、部门间协调不够、对投资项目掌握不全,导致无法申报入库,使得入库项目减少、库存项目不足。

二、强化措施,牢牢把握工作重点不动摇

一是抓项目建设。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是推动发展的主抓手。全市上下务必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一要抓项目储备。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国家、省、市的投资导向,精心抓好项目布局规划,有针对性地筛选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立健全申报国家投资补助项目储备库,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

二要抓项目开工。项目储备再多、争取再多,如果不能实现如期开工,就不能促进投资增长。全市各部门要把项目开工作为主要突破口,查找未开工原因,想方设法创造开工条件。

三要抓项目进度。当前正是项目建设施工的黄金季节,重点建设项目组要强化组织管理,定期进行专题研究、分析研判、跟踪督促,全方位攻关,整过程协调,按月倒排工期进度,力争形成更多的投资量。四要抓项目入库。各项目责任单位要把项目入库作为投资工作的重点,抓实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到应统尽统。统计局要加大指导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入库问题,做到不漏统、不错统、不少统。

二是抓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关键,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上半年,全市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X项,实际到位资金X亿元。

一要创新招商方式。立足我市全域旅游、高原特色产业等优势,加大项目包装和策划,调整招商方向和定位,大力开展定向招商、招商、网上招商。注重利用好XX对口扶持平台,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二要注重招商质量。要吃透上级政策和产业导向,加大招商力度,同时要严格招商审查,确保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

三要推进招商项目落地。抓好项目的履约及项目洽谈、跟踪落实和项目实施的协调工作,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对在建招商项目要千方百计帮助投资商理顺关系,排忧解难,确保按时建成投产。对已建成项目,要进行跟踪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是抓实产业发展。产业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突出抓好产业调整,优化空间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持续抓好“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青稞、中药材、藏香猪等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增加基地投入和科技支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壮大企业规模,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二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好省政府稳增长22条、市政府稳增长25条政策措施和《X市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紧紧抓住工业品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企业加快生产。抓紧XX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积极培育新上项目的达规升规,使之尽快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要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好XX旅游综合开发等XX个重点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东环线建设,加快推进XX级景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效应对省政府整治旅游市场22条措施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深入推进旅游宣传和环境整治力度,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发挥旅游对消费的带动作用。

四要抓实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工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工程,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好省、市、市的决策部署,着力在“精”和“实”字上下功夫。

一要加大汇报对接力度。全市各部门要积极做好与省、市部门的汇报衔接,准确把握和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积极反映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争取在项目、资金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倾斜。

二是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市里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文件,加强了驻村工作队力量。要认真实施好脱贫攻坚第三、第四个“百日会战”,全面完成各项目建设任务的扫尾工作,决不能搞变通、打折扣。

三是全力抓好整改工作。全面做好“回头看”,切实补齐短板,确保脱贫攻坚工作不偏、不离。四是全力抓好民生工作。统筹推进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加快推进市医院、东城区幼儿园等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实现开工建设。

三、统筹协调,紧盯目标任务抓落实

一是加强对当前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委加强对当前经济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全力以赴做好相关工作。会议之后,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倒排时间、倒排进度,一定要把市委、市政府经济运行会议上的要求、工作安排落到实处,特别是要解决好相关指标落后其他两县的问题。

二是突出重点抓落实。全市上下要顾大局,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找准突破口,把重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以创新的思路、坚实的举措,真正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篇6

一个优秀的材料艺术家,为了准确表达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或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往往要敏锐地捕捉材料特质,甚至启用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基弗生于具有沉重历史背景的德国,为了表现痛苦和追索的历史意味,他选择包括油彩、照片、沙子、泥土、石头、模型、版画、稻草和铅在内的有机材料描绘充斥悲怆“德国基调”的废墟般风景。作品《纽伦堡》中,基弗用粗粝的肌理表现满布车辙的焦土和昏暗的乡村小道,远处燃烧的火苗和渐渐消散的烟雾很自然使人联想到刚被盟军飞机轰炸过的德国。另外,他对土地的处理也十分“暴力”,将沙土和稻草用虫胶粘在画布上,使废墟的意向更加物质化和实体化。巨大的画面、复杂的肌理以及“合理”的材料语言赋予作品主题和艺术观念以鲜明的触感。

当他们从麻木和困顿状态中苏醒,经过一番痛苦的抉择,竭力寻找适合自我个性和思想表达的媒材时,其实也是作品的表现力、想象力和感染力拓展与提炼的过程。为了把探索和创新向更深远方向推进,艺术家在确立、完善和发展材料语言中总会遭遇各种困扰:虽然理论上认为只要有利于艺术观念的个性表达,一切材料都可以使用,无论是尊贵无比的黄金还是遭人遗弃的垃圾。但在实际创作中,一旦面对无限自由又漫无目标的材料海洋,他们往往茫然无措。因此,创作中材料的甄选需要结合本人的经历、个性、观念,选择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从材料的感受出发: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本身就是爱好使然,当艺术家的创作思绪尚未明确,恰在此时对某种材料的性能比较偏好和熟悉,莫不如从它入手,虽然纯真本我的创作状态是艺术家的崇高境界,但由个人爱好出发也是作品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是从艺术形式出发:让材料回到艺术的基础形式与语言元素中,借此突破、丰富、拓展和超越固有的思维局限和传统绘画技法,提高不同材料特性与画面形式结构及色彩结构相互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处理控制力。

三是从艺术观念出发:艺术家根据要表达的艺术观念进行特定选材,并赋予它新的形式和内涵,达到与精神实质的融合。也就是说,最理想的效果是媒材语境和观念“合理”融为一体,达到臻于完美,如同“材料自己来说话”一般,由此获得对不同材料特性所具有的某种文化意味及精神性的思考与表达。有时,为了作品的形式表现与艺术思想表达,艺术家还会主动放弃传统技法,根据创作需要独创材料的使用方法。尚扬就是这样一位善于运用材料作画的艺术家。在《大肖像》系列中,被临摹在画布上的蒙娜丽莎与印有“品质保证”、“福”、“恭喜发财”、“北京特产”的透明食品包装袋混在一起。《深呼吸》系列则充分释放不同材料的独特性能,如油彩、报纸、彩色喷罐漆、丙烯、石膏等,使它成为医疗教学挂图式的肺部风景。艺术在当代越发多样化、综合化和个性化,“艺术走向综合”已被大众认同,媒介技法风格更是不拘一格。有时,一些互为矛盾的物件碰撞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材料情感,使艺术精神得到提升。例如艺术家克莱因的“火画”作品,为了把火焰灿烂的燃烧过程固定在画面上,他选择了耐烧材料“石棉”作画底,又在其上喷涂颜色,经火烧后形成蔚为壮观的火画。在我看来,综合材料绘画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它搭建起艺术感受与视觉表现之间的桥梁。

综合绘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文化归属

当下,综合材料的运用已不仅仅是绘画技术的问题,它蕴涵的更多意义是“艺术观念”的突破。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很多艺术家应用各种材料冲破保守、狭隘和封闭局面,成功穿越传统绘画的樊篱,从侧面推动中国艺术形式与观念不断更新。视觉焦点从“审美”移至“审视”与“反思”,更让我们感受到国内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性和人文价值。国内著名艺术家周长江曾在《解读材料》一书中提到:“材料与表现既是物质材料创造性应用,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表现,精神穿透材料,材料才具有生命。”如今社会热点诸如“意识形态”、“生存状况”、“伦理与社会”等充斥着当代艺术家们的视野,如何做到“精神穿透材料”,建立传统与当代文化互动和谐的环境,呼唤心灵的文化阅读,如何反思图像时代的肤浅与失度,重建文化的尊严与深度,这些带有普遍社会意义和文化性质的元素是当前艺术表现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载体。

艺术家应该对自己生活的时代本质有所领悟,有所感思。只有处于准确的感悟状态,才能从纷繁的世界中寻觅出独特的创作题材及表达方式,用最真诚的图式展现内心世界。在王怀庆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文化价值取向:“木结构”与“黑白”这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了作品母题,如《大音有声》、《余音》、《羽化》,“黑”中渗透着东方文化的韧性,这不仅是绘画的颜色,更代表了一种精神。他将西方现代构成元素引入到东方古典人文风格的话语方式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水墨的画面格局,使我们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王怀庆把这种符号和认同感转化为独特艺术语言,传达一种深蕴的文化气息,睿智地实现了传统、国际、当下三种文化的综合。

20世纪末至今,我国许多艺术家在探索既符合创作者内心体验又富有原始能量的材料,以扩大具有象征意味的精神性和文化空间,透出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艺术家张洹曾在一场新闻会上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让艺术家讲自己的作品是没有道理的,作品出来就不用再过多解释了,当代艺术的价值就是要提出问题,无论是生活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还是文化的问题,这样艺术才有价值。”综合材料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

张洹利用拆迁后遗留的上海老青砖创作的作品《创世纪》裸地告诫众生,那些承载着文化意味和历史印记的青砖堆是人类在高速建设城市后所付出的代价———对旧事物的摧毁。皈依佛教的他摒弃单纯的东西方当代艺术表现方式,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从各大寺庙收集代表“宗教”、“尘俗”、“人类的虔诚”和“神的虚无”的香灰进行雕塑和香灰画创作,他又将这一创作行为变成影像呈现给观众,使“香灰”这种媒材极致地扩展自身的艺术力量。香灰作品《大运河》和《水库》令我们联想到国家转型为工业经济型社会后,随之带来的问题却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香灰佛》与《香灰耶稣》直指中西方信仰的异同,意义含蓄且耐人寻味。从国内到纽约,再回到国内,从早年的行为艺术到今日的香灰作品,张洹十多年的艺术经历融会着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内涵,体现着具有批判性及中国文化内涵与人文关怀的艺术表达。

另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艺术家还有和梁铨,他们从艺术创作思想上都是在反叛传统进行实验和创新,在媒介材料上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础的艺术表达。把装置和中国画融为一体,探索出材料表现新空间:通过堆积粘贴巨幅毛玻璃、麻、电、胶、灯管、光、砖头、精心挑选的树枝、芭蕉、盆景等,创作了综合材料装置作品《山水图》。作品布置得十分巧妙,毛玻璃背面粘着棕、麻等现成品材料以表现山的走势和皴法,树枝则表现远景的树,松紧节奏表现笔法的虚实层次,现代综合材料配合光影传达出极具东方意境的效果,传承了“笔墨当随时代”的文脉。梁铨则令我们所熟知的宣纸功能发生了转换,宣纸不再是绘画的材料,不再用来书写,而成为被表现的对象,用来被书写和被绘画:裁成小条状的宣纸拼贴在画布上,又被着了墨。从根本意义上讲,拼贴成为一门修身的技艺。另外,梁铨一些充满茶迹的作品更让我们敏锐地感受到一种含蓄的抒情,一种同现代的浮躁相悖的舒缓节奏。

篇7

这次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决策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祥明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建新同志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祁东县教育局、市八中、市十六中分别作了信息化经验介绍,他们的做法、经验和体会,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请同志们认真学习吸收。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对教育信息化认识要高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国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在关于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渗透,己经引发了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带给人们在教育改革与变革方面许多有益的启示,使人们在教育机会与教育平等、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校正规教育与社会终生教育、未来教师的角色以及新型教与学关系等思想观念和认识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如远程教育、网络大学、协作型互动学习、探究型自主学习等,对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在扩大教育受益面的同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既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实现教育过程的最大优化,全面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共享与传播的平台。

二、抓教育信息化关键在用

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应用,价值体现也在应用。近年来,我市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建立了校园网,接入了教育宽带网、远程教育网,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直接进入课堂。但是,这些先进的设备还有相当一部分或一部分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信息化设备,在应用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效益。

首先,要加快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一方面要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条沟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的桥梁,推动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通过教育门户网站及时准确地教育信息,公开工作职能和职责、办事程序、办事规则,自觉将政务和业务行为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增强教育政策和举措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现政务全面公开。另一方面,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各种政务和业务活动,通过使用网络办公、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网上招生等多种应用,促进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信息处理与服务能力,提高教育行政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水平与能力。

其次,要抓好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各学校要克服重硬轻软的思想,加大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挖掘本校各学科资源信息,建立一批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并逐步形成校校之间互通、互动、互补的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在这方面,市教育局信息中心要统筹协调,分工合作,逐步完善中小学各学科教育资源信息库,为全市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研、网上观摩、网上论坛等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同时,还要通过广泛开展优秀信息技术课评选、电脑作品大赛、机器人大赛、优秀教育网站评选等活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研究、开发和创新教育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和优化教育资源库。

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仍旧是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主要渠道。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课程要求配齐配强信息技术教师,开足信息技术课程。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但要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强调信息化道德教育,还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培植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思想和良好的网络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规范学生上网行为。教育、文化、公安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为青少年学生营建一个干净、清洁的网络空间。

三、督教育信息化措施要硬

篇8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名称的翻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商标名称通常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对商标名称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认清文化间的差异会使商标译名更易得到目标顾客的认可,使商标译名真正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标名称 翻译

1.引言

很难想象一个不恰当的商标翻译会使一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滞销。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例子吧。中国有一种名牌电池“白象牌”电池,当它最初以直译名“White Elephant”进入美国市场时,产品滞销几乎无人问津。然而在改名为“Brown Lion”后,情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滞销变为畅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如果把“白象牌”直译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国家“White Elephant”是指无用的给人带来负担的东西,那谁又会来买无用而又累赘的东西呢?但当用在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替代“白象”,译为“Brown Lion”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这个例子使我们认识到一种商品在进入他国市场时,在以质量取胜的前提下,其商标名称翻译还应该考虑到新市场的异国文化,从而使企业和商品的形象更容易获得新市场潜在客户的认可和欢迎,并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销量[1]。同样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在商标名称的翻译中,文化因素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本文收集了英汉商标名称翻译中的一些实例来进行分析研究, 旨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商标名称翻译所产生的影响。

2.影响商标名称翻译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密不可分。翻译不单是对语言进行解码的过程,更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考虑文化因素对于进行有效的翻译非常必要。Nida就指出,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双文化主义比双语言主义更为重要,因为词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2]。商标名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不仅仅是一种找出与源商标语言对等的目标语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迁移的过程。因此,加强译者对文化重要性的敏感认识是进行商标名称翻译的先决及前提条件。译者就必须掌握文化间的差异,才能做到双文化主义的翻译,达到商标能最有效地实现其商业价值。

影响商标翻译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同价值观念因素的影响

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西方文化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它强调人的平等,在西方,一个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显赫的财富和地位是值得推崇的,为个人奋斗就是为社会奋斗。[3]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受到“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影响,和谐是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如在广告语言创作中,美国著名品牌NIKE产品中一则广告语是“just do it”此语道出了美国人追求自我,不羁的性格,美国人必然很能接受这则广告带来的随心所欲的感觉。开始译者按照字面意思直接译成“想做就做”,对于强调循规蹈矩的中国文化而言,这样的翻译无疑与中国人传统的自律心理相冲突。因此观众对此极为反感,尤其是家长们认为对孩子有误导的嫌疑,教孩子叛逆不受规章制度的约束。而译者译成了“应做就做”则表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从而很好地迎合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而受到消费者欢迎。

2.2 不同禁忌因素的影响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新推出一种“zero sugar”可乐,该产品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把它翻译成:“零糖可乐”,这本来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译法。可是由于“零糖”在汉语中与“灵堂”的发音是一样的,而很容易让迷信的消费者联想到不好的东西。因此,此商品名称可译为:“无糖可乐”,既能准确表达原文“不含糖”的意思,也可以避免译文中“灵堂”给人带来的误导。

2.3不同的民族信仰和社会习俗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而这种差异必定会在其各自的语言中体现出来。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是使用这一语言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的产物。英汉民族社会习俗的差异在其各自的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中国人一直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神圣、帝王的象征。韩国将一款手机品牌定为“Dragon”,这种手机在中国销售自然就受到欢迎。但在西方人眼里Dragon却是罪恶的象征,可以想像同样的一款手机在西方国家的销售必然受到影响。

2.4 不同的审美观念因素的影响

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等等,所以中西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我们在商标翻译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审美观念,更好地迎合目标消费者的心理,从而起到促销作用。在西方就有一款名为Poison 的香水受到了不少西方女性的青睐。原因是Poison一词原意为“毒药”,以其命名是追求一种野性、粗鄙的异国风情。但是如果把毒药这种香水引入中国,大部分传统的中国女性是不能够接受的。而把这种香水按照其发音翻译成“百爱神”,则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这就能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了。

3.结论

如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给商标名称翻译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商标名称翻译虽只是市场竞争战略中的一小部分,但它在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商标名称翻译绝非纯粹依靠字典的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文化因素。拥有丰富的多文化知识对致力于成功的商标名称翻译尤为重要。忽视文化对商标译名的影响会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销路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反之,将文化合理的融入商标名称翻译中,产品则更易于被目标顾客所接受,达到最佳的营销目的。因此,商标译者应至少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从多文化的角度出发,考虑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商标实现刺激消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包通法、章丹,文化与商标、广告主题句的翻译―――由文字翻译到文化翻译[J],成人高教学刊,2002(2).

[2]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肖辉等,等效原则视角下的商标翻译与文化联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4]徐荟,商标词翻译的互动性与跨文化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2009(3).

篇9

关键字:中外文化差异;商务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90-02

一、中文不同文化下的差异

语言是承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商务广告以其高效的宣传效果,能快速的提高产品或企业的知名度,是一种常见的商务活动。随着中国商品不断走出去,国外商品不断走进来,商务广告的翻译成为商务广告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广告的目的是希望消费者喜爱自己的产品,那么一个受喜爱的广告词或品牌名,是广告宣传成功的前提。在现实社会活动中,不同地区的人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信仰,即不同的生活风俗。古语有:“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之说,如果是跨国界,各国之间的风俗文化就更不一样。

1.生活环境造成的不同生活习惯。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形成了内敛的文化习惯,重视家庭,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在中国古代,曾建立了家族族谱的家族传代族谱,有完善的姓氏体系,形成了儿童能耳熟能详的“百家姓”。中国崇尚英雄,古代人以留名千古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就建立起了完善的思想体系,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展现出来,针对小孩子的启蒙古代教育形成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的教课教材。而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忠,孝,仁,义”的主导思想,教育人们要忠于家庭,忠于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从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广告中的应用也是非常的频繁。相比于中国,西方欧美国家则是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如美国是移民国家,崇尚外向的文化习惯,崇尚个体独立自由。美国从建立发展到现在才三百年的历史,可以算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受国家文化发展的影响,美国人很务实,目标性很强。英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君主立宪国家之一,英国人把绅士作为生活标准。德国是内陆国家,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国家,因此德国出了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就算是和中国同是亚洲国家,受生活习惯的影响,国家传统文化也会不一样。就如日本是一个拘谨而且严谨的国家,在日本家庭中,有大男子主义倾向,一般丈夫的地位都比较高。因此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广告中很多都以家庭健康和谐圆满作为广告设计的情景。而国外的广告则比较重外在形式,重视感官效果。

2.信仰不同,喜恶不同。中国是多个文化体共同发展国家,受传统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中国人眼中牛,羊,猪,狗等都是吉祥物,还编制了十二生肖的农历,表达人们对动物的喜好。中国人崇拜“龙”图腾,认为龙是祥瑞。龙是综合很多动物特征演化而来的,因此在中国人眼中自己是炎黄子孙。但在西方文化国家“dragon”是邪恶的妖魔。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多的国家,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等都是在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宗教。相比较而言,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比较统一,因此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等节日都是与宗教有关。中国人认为数字4,7是不吉祥的数字,因为4谐音死,是不好的寓意。在西方国家数字13被认为不吉利,因为基督的徒弟犹大因为13个金币在13日这天背叛了他。

3.文化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了精炼的谚语。谚语也是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刻舟求剑”讽刺的是固执而不知变通的行为,如果在翻译中直译,则会带来理解上的困难。除此之外,汉语文字博大精深,含义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意义,如“东西”一词就有几种用法,“东西放在那里了”是名词,中性词。“真是个坏东西”则是贬义词,“东西南北”又指方向。文化的不同还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言简意赅,因此很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都感觉学的很吃力。主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文化中,除了文学之外,音乐,美术,戏曲等中国与国外文化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文化差异下的商务广告翻译的策略

商务广告的翻译不仅要真实反映广告表达的意义,更要考虑广告宣传目标国家的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性就是尊重宣传目标国家的消费者,是一个企业必须做到的道德要求。同时,只有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翻译的广告才会受当地消费者喜欢,才能有效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实践总结,文化差异下的商务广告翻译策略如下。

1.做好翻译,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尊重文化差异,迎合消费者的审美标准。例如“白象牌”电池,在中国人们对白象很有好感,是吉祥的意思。此品牌产品销国外时,如果直译为“White elephant”,不但毫无吸引力,也没有美感,如果是在南亚国家,会触犯当地人民的忌讳。后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改译为“pet elepfant”,增加了美感的同时,让人联想到可爱的小白象,达到了很好的产品宣传效果。尊重文化差异,要建立在深刻理解广告投放地的地区文化,尊重当地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在我国的新疆地区生活的伊斯兰教民族,是一个以猪为民族图腾的民族,在这些地区投放广告就要特别尊重当地人民的文化习惯和信仰,不能冒犯。

2.谐音音译,创造性翻译。在很多知名的产品品牌中,就巧妙的应用了谐音音译的翻译手法,很好的解决了文化差异的问题。如“yahoo”品牌网站,翻译为“雅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崇尚一个“雅”字,“虎”又是吉祥动物之一,因此雅虎在中国的广告宣传中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oison”知名的香水品牌翻译为“百爱神”,“Poison”直接翻译是“毒药”的意思,是国外为了迎合一些人追求野性刺激而设计,传到中国为了适应中国女性温文尔雅的个性,翻译为:百爱神,迎合了中国女性的喜好。类似的案例还有“goole”,翻译为“谷歌”,“sony”翻译为“索尼”,都是谐音音译,创造性翻译的非常成功的案例。谐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应用的很多,很多的古诗词,猜字谜等等都有用到谐音的修辞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富贵,吉祥的是人们喜爱的,很多的商品的名字如“福临门”,“旺旺”等等都是在表达这样一个美好寓意。但这些商品名如果直译为英语,意思表达上国外消费者将会很难理解,按照国外消费者习惯音译中国商品名也是很重要的。

3.压缩精炼式翻译。广告的意义是为了让消费者快速记住自己的产品,精炼的产品名字是有利于广告宣传的。如Hewlett-Packard公司旗下产品最开始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翻译为“休利特-帕卡德”,在广告宣传中发现消费者很难记忆,后来改为“惠普”,简单易记,在中国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电子品牌。精炼翻译同时还要兼顾语境,可可可乐的英语广告词“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平淡无奇,没有冲击力,因此译者在翻译这句广告词时翻译为“可口可乐――提神醒脑,无与伦比”,不仅精炼的表达了广告词的意思,还传达了原文的自信霸气。广告词的精炼,可以很好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依靠精炼的语言传到商家要实现的宣传目标。广告最终的目的是要让消费者记住。同样中国商品在走向国际市场是,广告词也要遵循国外人民的文化习惯去简练词语,达到和实现广告的有效宣传。

4.巧用修辞翻译。巧妙应用一些修辞手法,避免一些直接翻译导致美感缺失,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翻译手法。就如中国“物美价廉”是表现产品优势的广告词,但如果直接翻译成疑问就是“cheap and good”,但这样的翻译在英语语境中会人有便宜没好货的联想,不是最佳的广告翻译,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为:“economical and good”,就能很好的避免直接翻译带来的影响。巧妙应用修辞,美化广告,给消费者留下美的印象,也是非常有效的宣传。

三、结束语

商务广告的翻译要重视文化差异的影响。深入了解广告投放地区的风俗文化,巧妙翻译广告用语,产品品牌名,对实现商务广告的有效宣传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国内品牌走出去的最佳时机,开展大量的商务广告宣传对于提升国内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借鉴做的好的商务广告翻译经验,帮助国内品牌产品企业走进国际消费者的视野。同时,在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时,通过完美的广告翻译,让中国的消费者更好的认识这些产品,帮助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效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跃.谈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商场现代化,2008,08.

[2]李燕.商务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视点[J].集团经济研究,2005,08.

篇10

这是一个器物的时代,人们每天都在为这些器物——能给予和满足人们形形的享受——疲于奔命,生活到处为器物所充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为器物膨胀的时代是鲜言形而上的时代,形上之“道”遭致祛魅,不再神圣,不再崇高;形下之“器”登上历史舞台,为人们所力捧和追求。时代放逐和摒弃着形而上学,但形而下的器物时代制造家园的陨落景象,招致人内在精神生活隐隐的不安和莫名的失落。在这类现象的背后,我们要一直不断地追问:现时代是否需求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于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意味着什么,形而上学是否能转换成合适的表现形式切合时代精神?我们的追问在哪个层面以何种方式切中形而上学的本质决定着对问题追问的可能路向。形而上学的本质是由形而上学的天命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天命植根于形而上学的历史之中。深入此种嵌入方式,在形而上学的历史性之中沉思形而上学的本质,把握形而上学在当展的进路和取向。深入和沉思不是作为外来的闯入者介入形而上学,它们遵循形而上学生命特征,内契形而上学的本性规定。对形而上学本质的把握、对形而上学的历史追问,把我们带入了本真的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之中,让我们真切地感触到形而上学在当代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形而上学的天命让形而上学的意义位于澄明状态,昭示追问的意义,对追问的问题给出应答。我们惟有响应形而上学的天命给出的应答——形而上学的“视界”化,才能昭明形而上学发展的时代意义,对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给予抚慰和安顿。

“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是后人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提出来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从词的字面意义上来说是“元物理学”。但此“元”并不是物理学产生之前的某种理论深层的依据,基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本意,“元”是基于物理学知识的前提之上所提出来的,可见,“元物理学”在这里通释为“后物理学”甚合亚里士多德的本意。亚里士多德在知识之“后”的层面上来理解形而上学,将其视作在对知识的普遍概括的前提下探讨知识的原因。亚里士多德高度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归纳思辩精神,他认为归纳就是求知中最为科学的方法,应由个别的感觉经验渐次进入事物一般的普遍性的认识进而认识其本性,大众修学的程序就是从个别感觉经验最通俗的知识向本性上最难知的理论进军,先求于个别之小善而后才能求之于普遍之大善,探求宇宙中绝对不易晓的大义。为此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两个层次:实践知识、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较之实践知识更具普遍性判断,具有普遍性的知识,更具真理性与智慧;知识研究的最高层次是集智慧与自由于一体、适合于神的神圣学术,即第一哲学、第一学术,研究存在的存在的学问。亚里士多德的理路就是在经验知识的不断累积的过程中追求第一原理。“物理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应理解为广义的自然之学。在普遍的自然学知识之后经由普遍概括追求宇宙的最高原因与原理,是在自然学基础上产生的普遍性的解释。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的开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就为形而上学自身的性质定下了基调,形而上学的原初意义在亚里士多德这里形成,即追求知识之后的具有最高最普遍的原理与原因。

“物理学”从一开始就规定了形而上学的历史与本质,不管在其后怎样转换理论思路,形而上学也还是“物理学”,海德格尔精辟地概述了形而上学的理论特性。形而上学的物理学本性、形而上学的对象性本性在柏拉图那里已初具雏形,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引称“我们对于最完美的事物的知识是从眼睛开始的”;柏拉图还更确切地把哲学家定义为“渴望观赏真理的人”。西方哲学对视觉文化的推崇在柏拉图这里可见一斑,古希腊哲学对视觉的推崇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历史本质的命运。我们所有获得的关于最完美的事物的真理都由视觉而来,我们充分应用自己的视觉感官去看真理获取的最初的原因。哲学家本着“自己求知的本性”尤其重视“视觉”。哲学家充分利用视觉去观赏捕获真理,柏拉图的“理念”本身就注入了观看的因素。在观看、观赏的过程中,哲学家自觉不自觉地把外界万事万物作为异于观赏者的对象而承受下来。视觉文化要求在观看、观赏的过程中看出事物的真实,看出万物的理念,获取永恒的第一原理与第一原因。因此,形而上学的物理学本性把万物都作为对象来研究,以“这是什么”的提问方式来研究宇宙的对象,力图看出宇宙对象的永恒的理念,看出对象的“其然”与“其所以然”,逼近第一学术的原理与原因。对象性的形而上学的基调定位于视觉哲学,从历史上规定了形而上学的本质,形而上学追求的就是一种永恒的不动作为至高存在的理念、真理,作为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

形而上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形而上学的历史本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在作为一种知识学的科学面前面临着分解。形而上学的知识本性由科学来承担,武断的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形而上学的“物理学之后”的本性受到了质疑,形而上学首先需要为自身的前提作出证明,因为“meta”一词又带有“超越”的意义。超越不是对知识的概括,超越是一种破除,意味着在知识之外,这样具有“超越”含义的“meta”就不是知识之后,而是在知识之“前”了。形而上学必须在一切知识之前为自身的合理存在作出论证,武断的对象性形而上学遭到了历史的否决,合理的方法作为对象性形而上学的前提被给出,“方法”的形而上学可以说是为知识的合法性作出论证。形而上学越出知识之外在知识之前为知识的存在提出合乎真理性的证明,由获取关于对象的知识转换到获取对象知识的途径与手段。而这种途径与手段只能来自于摄取对象的主体自身,方法的形而上学基于主体性的角度提出。

方法的形而上学在历史演进中面临着自身内在的危机,它为解决武断的形而上学面临的困境而提出,但方法的形而上学一旦倾注于为知识学作出论证,却忽视了形而上学所特有的形而上的本性。无论是为人类的安身立命寻求第一原理和第一原因,还是在知识之前给出知识合法存在的证明,映衬的是不拘泥于现状的超越品质,印证着形而上学所特有的形而上的本性。论证知识学存在的事实取向并不能涵摄形而上的价值取向本性,形而上学本身还具有高于知识学的内在理论旨趣。方法的形而上学面临着进一步分解,对形而上学的事实与价值的分界从学理上来说满足了形而上学内在的形而上的渴望。哲学在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三种变迁正好印证了形而上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对哲学论证的三种方式展现了形而上学的三个发展阶段,佐证了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这三种方式分别通过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神学向度、笛卡儿思想的知识学向度、康德思想的哲学向度这三者加以体现。对三种论证方式的逻辑梳理,勾画出形而上学的当展如何能在内在异质性和外在条件的制约下转换理论形态和表现形式,表征重新理解形而上学的时代意义。

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年代由于人类理性能力的不成熟和有限性,人们渴求为自己设计出一个自足性的目的论的实体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的实在的对象性形而上学应运而生。对象性形而上学从希腊神话中析离出来,受希腊视觉哲学文化传统的熏陶,追求世界的本体。亚里士多德为人类设计了一个至高至善的目的本体——神,人类仰仗神这个本体而生活。人虽然是一理性存在,但由于受质料因素的限制,注定不能成为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至高点;人通过理性可以知晓自足性的目标,但质料的限制注定人终生不能达到目标。在思辩中,在对质料因素的剥离中、在对概念的抽象化过程中,理性在自身之外设计自足性的目的性的外在实体作为人类理性所希求达到的自由的境界,而这个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的思辩体系中就是经过理性的抽象、对经验质料因素的不断剥离、最后达至形式的完全实现——神学。神学是亚里士多德对象性的形而上学的最高的中心之点。人是形而上的存在,人渴求自足性的存在,渴望自由,但人由于自己的有限性,受质料、肉体等因素的限制,人虽然弱小但又有一种能力唤起对未来的憧憬,这个时代的哲学家通过理性的概念的抽象化,沉思形式的完全实现这一至高至善本体——神。神性的智慧追求静而全的智慧,没有涉猎到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问题,是一种武断的、与人无关的智慧,于人来说,这种智慧太遥远,也太沉重,人承受不起,也无力去承受。哲学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形而上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其后的哲学家首先面临的就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困境,这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

近代随着人类理性能力的日渐增强,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实在的对象性形而上学内部面临着分解。人类理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一个至善的本体,而是为了论证由自然科学的兴起而产生的知识学的合法性存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问题。笛卡儿时代的哲学精神旨趣已经发生了转变。笛卡儿把这种武断的对象性的形而上学体系纳入我思反思的范围之内,只有在我思之中被意识到的观念,才有可能进一步成为真实性的东西。为了保证思维的纯粹性,保证由思维观念而来的知识的真实性,他抽空思维的所有规定性,这种被抽空规定性的思维具有无限的自由与纯粹性,足以保证思维观念的纯粹性与真实性。受中世纪的影响,笛卡儿只有也只能并且必然借助上帝这个幌子作为他的知识学体系真实性的保障,只有借助上帝,思维才能被注入丰富的规定性来赋予知识的真实性。理性的目光由外在切入到内在、由对象转换到我思,这在哲学史的发展进程中乃是一件大事——意味着主体自身的发现。笛卡尔在主体自身之内做过短暂的停留之后,却没有深入下去,没有真正发现主体的智慧;当他把目光投向上帝时,亦奠定了他的体系的最后的归宿是知识学。尽管主体在他的知识学中体现着某种程度的能动性,但他却压抑了主体自身的本性,这种智慧是知识性的智慧,没有体现智慧的真正本性。知识学向度的智慧从某方面来说发现了主体的自由价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终结了人向上不断超越高于知识智慧的可能性。把哲学的主旨归结为知识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哲学的精神旨趣,压抑了人在可能性维度的自由发展。

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受方法论影响,内部出现了松动,形而上学有归于知识学名下的危险,面临着被摒弃的生存危机。人类不能在哪一个时刻不需要形而上学。康德一生致力于建立的可能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为了弥合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受方法论影响内部出现松动而产生的裂隙,试图在形而上学内部找到一个联结点来论证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存在。这个联结点就是人的本性,人就是目的。康德推进了笛卡尔方法体系,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对理性使用区域划界,充分展现了主体理性的光芒,主体不仅具有知识性的特征,主体还有自由的特征。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本性区分、自然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的本性区分,奠定了实践理性与道德形而上学的优先与统筹地位。纯粹理智概念和自然形而上学只能作经验的使用,不能体现人性的自由;实践理性和道德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使用,突破自身经验的限制,充分体现人性的自由,展现人的超越性和应然性特征。康德把哲学发展的目的归于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确立哲学最高的目的在于人自身,人自身就是目的,人并不需要追求一个外在的最高目的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这在哲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哲学终于回归到了人自身,哲学的奥秘就在于人。把形而上学区分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根源于人自身的二重性,人既是自然的存在者又是自由的存在者,人促使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自然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共属一体。康德的哲学向度所进行的二重区分,为形而上学的本真生命的澄明奠定了理论可能的基调,为重新理解形而上学的内在意蕴提供了新的视野,为形而上学发展在当代的形式转换提供了路向。

形而上学一旦形成体系,成为知识性的“真学”,从本性上来说不能满足形而上的渴望;形而上的本性总试图超出形而上学的知识体系之外,追求面向尚未不断超越的境界。方法的形而上学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形而上学,客观上孕育着进一步理解形而上学的可能;对形而上学的划界将形而上学追求永恒的真理的内在矛盾外在化,从而将追求的知识学的事实维度与价值内蕴区别开来。基于这样的前提,才有从新的“视界”上理解形而上学原旨的可能,使得形而上学所固有的功能同人的本性相互关联并加以理解。无论是追求永恒的至高的理念的对象形而上学,还是为知识学的合法存在作出论证的方法形而上学,都不能满足形而上学内在的形而上的渴望,因为两者反射的都只是形而上学单向度的固定化的追求样式,它们无视于形而上超越的渴望,而对形而上学的划界正视了形而上维度的渴望,“视界”的形而上学为形上之维的伸缩偏好敞开了生存空间。形而上学隐含着形成体系性知识的冲动,形而上维度不断突破超越这种体系,形而上学与形而上的矛盾从本质上来讲根于人的本性。

“认识自我乃是哲学研究的最高的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的争论中,努力去认识自我这个目标一直未改变和动摇过:这个目标被证明为阿基米德支点,是一切思潮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认识自我是所有的哲学学派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自苏格拉底改变了自然哲学家学派向外界宇宙自然寻求万物本原的方向以来,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伦理学转向反躬自身内求永不消逝的“真实”才真正使得哲学开始关注自身。西方哲学在苏格拉底那里开始了自己特有的精神传统——哲学关注的是由内在自我追求的某个层面的真实。“人”开始得到特别的关注是近代以来的事,但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关注“人”。在古希腊哲学那里有很多关于人的闪耀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就已振聋发聩了。几千年的哲学传统一直在研究人,但却总也穷尽不了人的意蕴;哲学最大的奥秘在于人。人在远古神话里令诸多天使神迷、向往、妒忌、扼腕叹息;人素有“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之称誉。

“人是一种自身矛盾的存在,它有两个我组成。既是一个肉体的我,还有一个灵魂的我。”人既有物性的一面又有神性的一面。肉体的我通向自然牵引人的物性世界,灵魂的我通向自然的彼岸牵引人的神性通往令人神往的理想的真实的世界。人总是立足于自己自然物性的一面,但人的内心却有一种渴望,不满足自己的现存,不满足自己的物性的一面,人总是试图超越——超越自己的自然物性,超越自己自然本性中的缧绁,超越自身肉体的羁绊,追求一种心灵无所牵绊的自由、一种具有神性的思想的富足。灵魂执行了这种功能。在对人自身矛盾认识的步伐中,肉体的我一直处于贬低的地位,灵魂处于优先的地位;肉体的自我障碍了人获得真知的途径,灵魂的自我引导人迈入理想的殿堂。柏拉图的“理念”、“灵魂回忆说”甚是凸显人内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所处地位的鼻祖。灵魂是人获得真知的领路人,但人由于肉体的诱惑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只有在灵魂的引领下我们才能获得真知的理念。柏拉图极其推崇灵魂自我的主导地位,而相应地贬抑肉体自我的作用地位。自此在西方哲学的发展路途中对灵魂自我的研究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对肉体自我的研究虽然多少抬高了肉体自我的地位,但从哲学理路上来说灵魂的自我还是牵引着哲学研究的方向,灵魂的自我处于优先的地位,其理论魅力是肉体自我所无法比拟的。

灵魂自我的理论魅力让人无限神往人的神性的一面,灵魂自我总是引导着人超越自己的物性达于神性。在超越的进程中人总是立足于未来、缺场、尚未,以未来的眼光来度衡自己的现状,并对这种现状给予批判的否定,扬弃命定的本然的规定,人就是在超越自己的进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本性。灵魂自我的优先地位决定了对人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未来”而不是“当下”。“未来”并不是某种可以预期的未来,不是即时成为现成在手的未来,而是一种可能性,体现的是一种不断超越的可能性;“未来”立足于现存,未来是在对现存不断的否定中肯定进行超越,立足于现存对未来尚未进行不断的筹划,集中体现了人的应然逻辑。“现实”与“可能”的区别,既不对低于人的存在物而存在,也不对高于人的存在物而存在。人是所有存在者中具有独特地位的存在者,人是一种现实性的存在者,但人一直力图突破外物的限制追求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人是一个理想性的存在者,他不断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外在世界中。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意愿得以实现,外在世界逐渐向人的世界升华。人的实践活动与外在世界的动态开放关系让人在“现实”与“可能”之间不断地转化和超越。人的超越本性、人的应然逻辑决定了人不能用概念统筹为一种永恒的规定,人放眼于“尚未”是一种不断变化的生成性的存在,不能用概念一劳永逸地进行规定。概念、范畴体系都试图对人性作出某种规定,但这种规定总也无法穷尽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总是溢出这些规定之外。海德格尔横空一句惊醒梦中人,为我们研究人提供了新的视野:“对人的本质的规定绝不是答案,而根本是追问。”“无论我们对人的本性作出何种规定,这个规定绝不是终点,而只能成为我们不断追问不断超越的起点,人的本性是生成性的,是在不断的追问过程之中溢出规定之外从而在生成和超越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

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人的形而上学的本性根源于人的自身矛盾,形而上的维度体现了人的本性。形而上学的“真实”追求的是绝对的单向度的“真实”,这种“真实”忽略自身内在的矛盾追求片面的“真实”而结果体现的却是“不真实”。形而上学追求的理念、神学的智慧距离人太远,只有神才拥有的纯粹的现实的智慧对于人来说体现的是一种极度的“不真实”,人不能承其之重;形而上学固定化构筑的一切知识学体系对人来说亦体现了另一种极度的“不真实”,人无法承受其轻。形而上的维度体现了人的应然本性,形而上的真实根植于人的双重化本性。形而上的真实在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追求过程中对未来进行不断的筹划,立足于现存并不断地进行超越,没有把努力追求的“真实”固定化、对象化为永恒的理念、在场,而追求的现存在场显示的是永恒的“不在场”、“不真实”。形而上的真实就是人的真实,人立足于现存,超越内在的阈限和物性的羁绊,追求被赋予神性的灵魂存在,追求“缺场”、“尚未”,体现人本有的应然逻辑与人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