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优劣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经济的优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列宁;早期;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
Abstract:In a series of early works on the Russian capitalism,Lenin advancs many thoughts about the world marke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e believes that just like labor pision,market can also grow incessantly out of the domestic market without which capitalist countries can do. And some non-capitalist Russian frontier areas have actually got involved in the world market. Lenin′s early thoughts abou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ve conducive to the current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Key words:Lenin;primary stage;world market;economic globalization
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需要广大的市场的,并且他看到了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他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国内外都可以分为横向与纵向或广度和深度等两大方面。市场经济在国外的横向或广度的发展就是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扩展趋势。
一、市场也和社会分工一样能够由国内到全球无止境地发展
市场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对市场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指出:“市场不过是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的表现,因而它也和社会分工一样能够无止境地发展。”[1]他认为,“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那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同时,他阐述了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程度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市场发展的限度决定于社会劳动专业化的限度。而这种专业化,按其性质来说,正像技术的发展那样没有止境。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的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因而使市场扩大,社会分工不断地扩大着市场的范围和容量。
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把资本主义市场分为两个层次:“向深度发展,即资本主义农业与资本主义工业在现有的、一定的、闭关自守的领土内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向广度发展,即资本主义统治范围扩展到新的领土。”[2]虽然列宁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没有做过专题研究,没有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版序言中也指出,该书只是从国内市场的角度来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而不涉及国外市场的问题和对外贸易的资料,但是在早期关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著作中不仅有所涉及,而且还非常重视。列宁在谈到资本主义市场形成的深度和广度过程时,强调指出:根据本书的计划,我们差不多只叙述这个过程的前一方面,因此我们认为特别必须在这里着重指出,这个过程的另一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也就是说,这里他突出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扩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了国外市场即世界市场和殖民地的重大意义。
在《再论实现问题》中他对这一问题又详尽地加以阐述:我们“把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资本主义关系在人烟稠密和已经占用的地区的形成和发展;(2)资本主义向其他地区(有些地区完全没有旧国家的移民移居和被他们占用,有些地区被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以外的部落所占用)的扩张。过程的第一方面可以称为资本主义的纵的发展,第二方面可以称为资本主义的横的发展。”[3]他认为,这种划分必然包括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在旧国家的发展,这些国家经过若干世纪,创立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各种形式,直到大机器工业;另一方面,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力图向其他地区扩张,移民开垦世界上新的地区,建立殖民地,把未开化的部落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
不过在这里要加以说明的是,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向广度和横向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一国范围内,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扩展,由开放地区向闭关自守的领土扩展,因而,他也把俄国落后的非资本主义区域看作是俄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他看到,在改革后时代住满了人的欧俄南部与东部边疆地区,……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来,它们是欧俄中部和其他边疆地区,例如高加索的移民区,俄罗斯在经济上“征服”这个地方,比政治上要迟得多。俄国资本主义把高加索卷入世界商品流通之中,消灭了它的地方特点——昔日宗法式闭塞状态的残余,——为自己的工厂建立了市场。在改革后初期居民稀少的或者与世界经济甚至历史隔绝的山民所居住的地方,已经变成了石油工业者、酒商、小麦与烟草工厂主的地方。列宁认为,这些地区的殖民地化,在俄国历史上改革后的资本主义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欧俄南部和东南部、高加索、中亚细亚、西伯利亚都好象是俄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保证了俄国资本主义不仅在纵的方面,而且在横的方面都得到巨大的发展。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他谈到:“俄国的资产阶级已在大规模地修筑通往自己殖民地的铁路,在那里给自己开辟市场,把资产阶级制度的妙处带到新地区去,在那里特别迅速地培植工农业资产阶级,把大批生产者抛到经常挨饿的失业队伍中去。”[4]这里的“殖民地”指的就是“欧俄东部和北部边疆地区”。但这些“殖民地”早已成了世界市场的一部分。过去俄国企业家当然嫉妒英国人,现在铁路敷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他们兴高采烈起来,预见到边疆地区各种工业部门中的精神振奋与企业家的活动了。另一方面才是指西方和俄国向国外的扩张。列宁看到,国际资本已经把手伸向俄国、亚洲,甚至全世界,他说:“外国资本家特别愿意把自己的资本投到俄国来,在俄国建立分厂,设立公司,以便在俄国开办自己的企业。他们贪婪地向年轻的国家扑来,因为这个国家的政府比其他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更加对资本家有好感、更加殷勤……因为这个国家工人的生活水平低得多,所以外国资本家可以获得在自己本国闻所未闻的巨额利润。”[5]
“整个欧洲的资本家把魔掌伸向拥有亿万居民的世界的另一洲——亚洲,那里在此以前,只有印度和不大一部分边缘地区同世界市场有密切联系。外里海铁路已开始为资本‘开辟’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大铁路’(所谓大,不仅指它的长度,而且指建筑人无限掠夺国家钱财,无限剥削建筑工人)开辟了西伯利亚。日本已开始变成工业国,并曾试图在中国的万里长城上打开缺口,而当它发现这块肥肉的时候,这块肥肉已经一下子被英、德、法、俄以及意大利的资本家叼走了。大铁路的建筑,世界市场的扩大、商业的昌盛,——这一切引起了工业的突然飞跃,新企业的增加,对销售市场的疯狂追逐,以及新公司的创建和大批新资本(其中一部分是小资本家为数不多的储金)的投入生产。对情况不明的新市场的这种世界性的疯狂追逐,引起了巨大的破产,这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6]更为重要的是,列宁还看到了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俄国寻找国外市场并企图卷入战争,瓜分世界市场的扩张,施行侵略的殖民政策的本质。他指出:“如果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落后使旧区域内的市场缩小,那么他们将在其他区域、其他国家或者国家的移民区内去寻找市场。”[7]
二、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外市场就不能生存
列宁认为,对外贸易问题或国外市场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时期发展的具体条件的问题。他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中指出,“当资产阶级的生产达到很高的发展程度时,它就不可能局限于本国的范围: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并为自己寻找大量推销产品的国外市场。”[8]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也就是前面列宁所说的,是一个发展的广度问题,即资本主义统治范围的扩展问题,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倾向”,也就是全球化问题。市场经济在国外的横向或广度的发展就是资本和市场的无止境的全球化扩展趋势。列宁指出,国外市场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前所述,他不仅看到了业已形成的世界分工即世界市场的存在,甚至提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国外市场就不能生存”。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必须有国外市场”?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认为,这除了市场本身能够无止境地发展的原因之外,是历史条件和其他条件造成的,主要取决于下面三点:
其一,商品流通超出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广阔发展。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只是超出国家界限的广阔发展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也没有这样的国家。”[9]他认为,马克思非常明确地阐明了对外贸易同对资本主义的作用的关系,从而也就阐明了国外市场同这个问题的关系。他在考察了俄国的铁路网、铁路货运量、水路运输的发展、欧俄内河货运量、俄国的商船队以及外海各港口商轮航运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情况后,强调了商品流通在改革后的俄国的增长这一重要问题,指明了国内市场的增长速度及其商品流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其二,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的资本的全球化转移。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为不知道的市场而生产的各个生产者的孤立性,这种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比例的相适应经常遭到破坏。彼此互为‘市场’的各种生产部门,不是平衡发展,而是互相超越,因此较为发达的生产部门就寻求国外市场。”[10]他认为,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要使资本离开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去,这个部门就必须经过危机,那么,受到这种危机威胁的资本家就会去寻求国外市场,就会去寻求促进输出的补助费和奖金。因此,发达的生产部门就会输出资本到国外。
其三,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中列宁指出:“国外市场所以需要,是因为与一切受村社、世袭领地、部落、地域或国家的范围所限制的旧的生产方式相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向。同时,在一切旧的经济制度下,每次生产更新的形式和规模都和从前一样,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同一形式的更新是不可能的,无限扩大和不断前进成为生产的规律”。[11]他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又作了详尽的阐述,认为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复。地主的徭役经济、农民的自然经济和手工业者的手艺生产就是如此。在旧的生产方式下,各个经济单位能存在好几世纪,无论在性质上或者在规模上都没有变化,不超出地主的世袭领地、农民的村庄或农村手艺人和小工业者(所谓手工业者)的附近小市场的界限。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以至国家的界限。因为国家的孤立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已被商品流通所破坏,所以每个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的自然趋向使它必须寻求‘国外市场’”。[12]他认为,大工厂超出旧市场的界限,这是毫无疑问的。厂主是立即需要市场的,如果国民经济其他方面的落后使旧区域内的市场缩小,那么他们将在其他区域、其他国家或者国家的移民区内去寻找市场。
三、俄国边疆地区等国内市场已被卷入世界市场旋涡
列宁认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力图向其他地区扩张,通过移民开垦世界上新的地区,并建立殖民地,把未开化的部落拉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他指出:“在俄国,资本主义的这种意图在边疆地区一直表现得特别突出。”[13]他看到,“由于俄国边疆地区有大量空闲的可供开垦的土地,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特别有利的情况。不必说亚俄,就是在欧俄也有这样的边疆地区,它们由于距离遥远,交通不便,在经济方面同俄罗斯中部的联系还极端薄弱。例如,拿“遥远的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省来看,该省辽阔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还没有怎样开发。当地主要产品之一木材,直到最近主要是输往英国。因此,从这方面说来,欧俄的这一区域就成为英国的国外市场,而不是俄国的国内市场。”。[14]这种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全球性,决定了全球化的世界交往,列宁就此提出全球化交往观,即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交往中,要超越地域性或狭隘的民族性认识方法。列宁科学论证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辨证关系,在谈到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划分时说:“采用国家的政治界限,那是太机械的解决办法,而且这是否是解决办法呢?如果中亚细亚是国内市场,波斯是国外市场,那么把希瓦与布哈拉归在哪一类呢?如果西伯利亚是国内市场,中国是国外市场,那么把满洲归在哪一类呢?这类问题是没有重要意义的。”[15]这说明,到19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这一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已被卷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旋涡。
同时,列宁还看到,农民不仅依赖于国内市场,更加依赖于国际市场,世界市场把俄国农业资本主义拖上世界舞台,大工业阶段的市场不但国内化而且趋于国际化,俄国的大机器工业与西欧具有资本主义的共同属性,机器大工业把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他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迫使每一个企业主竭力无限扩大生产,越过本国的疆界,到那些尚未卷入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国家去寻找新的市场。”[16]这些思想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一脉相承的。这告诉人们,全球化发展造成的普遍联系的扩展和加深使人们无法把许多问题归为国内问题,也不能只从孤立的局部来分析问题。必须学会从全球视角看待国内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国际原因,发现其转化为国际乃至全球问题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4][8]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0-81、276.
[2][7][9][10][12][14][15] 《列宁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9-50、232、545、547-548.
[3][13]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5、77.
篇2
关键词:营业税 增值税 企业 影响
一、营业税与增值税的优劣势分析
(一)营业税的优劣势分析
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营业税,按照行业设计税目,税率较低。能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得以推动,使各行业的发展予以更好的协调,企业的经营管理得以改善,但是营业税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重复征税,累计税负
营业税是指在传统的征税形式中,对商品和劳务课税进行的征税,在计算税收时,通常是按照营业收入额的全额进行计算,在金额的流转过程中,若得到了应税收入就必须进行全额的纳税,这样就会导致出现重复纳税的现象,并且在流转的过程中,流转的环节繁多,导致税负累计越来越重。如物流业在流转的过程中,流转的环节主要为对货物的仓储、对货物的包装、对货物的配送、对货物的运输等,流转环节的每一次增加,已交税的环节还是要按全额再次纳税。
2、阻碍服务业的发展
因营业税的多环节课税,很多企业为了节税避税,使流转过程中的流转环节予以减少,产生“一站式”“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对社会专业化分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服务业的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传统的经营方式也不能满足现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在市场上得以立足。
3、把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予以切断
在税务改革之前,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都不交纳增值税,在货物的生产到货物销售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切断了增值税抵扣的链条。《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在货物的生产中,货物购买期间、货物销售期间所产生的运输费用都按照7%的扣算率进行抵扣。在征收增值税范围上,交通运输业的征收范围是不合理的。
4、征收管理困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销售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灵活,如:混合销售、兼并营业等,《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若纳税人同时也经营非纳增值税的项目时,对货物的营业额进行核算,同时也对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应收劳务中应税项目的营业额进行核算。纳税人对于销售额和营业额的概念比较模糊,导致很多的纳税人通过税率的漏洞进行逃税避税,损害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增值税的优劣势分析
增值税是财税领域中重要的改革、重要的成就,我国在增值税的实施中,表现出了很多的优点:
1、保持税收中性作用
政府在征收税时使市场机制产生的不利影响得以有效避免,这就是税收的中性作用,在对增值税进行计算时,要依靠于增值额,增值额是除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后生产者所创造出来的价值额。在这样的形式下,无论商品如何运转、采用任何的组织形式,采用任何的生产经营方式都不会出现重复征收税收的现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以确保。
2、良好的税收收入弹性
税收收入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之间产生的比例就是税收收入弹性。增值税的税收收入弹性较好,因为增值税的收入规模与同期国民收入规模之间的比例关系都较稳定,波动的幅度较小。因我国的有些区域不平衡性发展,所以就要求税收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在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单位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使国家过热的投资得以抑制,在经济发展的萧条时期,使可支配收入予以增加,并刺激消费。
3、有利于外贸经济发展
目前,在世界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有170多个,增值税的完善不仅仅能使我国的业务处理方法逐渐靠近于国际的处理方法,还能为我国的发展吸引很多的外资。出口零税率在我国得以实行,不但能促进我国的货物出口和劳务出口,还能使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予以推动,使中国的经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予以增强。
增值税虽能使营业税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解决,但是却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难以界定金融保险业进项税额中的抵扣。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一)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税负影响
在税制改革之前,服务业是营业税的纳税人,企业在对器材设备进行购买时取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予以抵扣,这就使税收的负担予以加重,给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
(二)提供现代服务的服务业税负影响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指出:85%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和研发技术的税负有所下降,75%的签证咨询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税负也有所下降,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的税负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此次税改后,现代服务业的增值税率为6%,因可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所以会降低服务业的税负。在税制改革之前,服务业的税率为5%。在税制改革之后,税率下降到了3%,税负下降的幅度超过了40%。
(三)交通运输业税负影响
在税制改革之前,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为3%,在税改之后,税率上升到11%,在改革的试点中,交通运输类企业的税负出现上升的趋势。税制改革后,交通运输业中对于设备的购买以及燃油的费用、修理的费用等的进项税额都能予以相应抵扣,交通运输业购买的设备机器成本虽然较高,但是使用的期限非常长。所以企业不会经常性地购买机器设备,抵扣的进项税额不会特别多,这就使交通运输业的税负得以加重。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营业税的征收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缺陷,扭曲了经济的运行,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的税制改革中,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税改的必然趋势,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是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窦宝东.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要点和难点探析[J].财会学习,2012,(9)
[2]黄洪.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J].商业会计,2012,(10)
篇3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SWOT模式;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面对这种形势,为了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各个企业都采取一定的对策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其中,财务分析就是企业的一个重要举措。企业财务分析为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有利于企业的科学预测、合理运行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企业财务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我们就运用SWOT模式对企业财务分析的优劣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企业财务分析与SWOT模式
企业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以会计核算、报表资料等相关的资料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专门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在此基础上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种财务活动。在现代企业中,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财务状况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分析以及投资报酬分析等几个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所谓的SWOT模式就是一种通过对企业的优势、劣势等因素的分析,从而找出一种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策略的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W代表弱势(weakness),O代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威胁(threat)。
二、SWOT模式在企业财务分析中具体应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管理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而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企业的财务,我们有必要运用SWOT模式对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和局限(优势和劣势)等进行分析,从而使财务分析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SW:优势和劣势分析
在企业管理中,财务分析的应用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有利于企业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企业财务分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从而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前途。
S(优势):1.财务分析有益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发展目标。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政企分开、权责分明等。财务分析通过对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的偿还能力等,及时地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企业的科学合理管理,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2.财务分析是投资者、债权人等进行决策的一种信息依据。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投资的主体逐渐多元化。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进行决策的时候一定会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了解和分析之后才会做出选择。而财务分析就能够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这种信息需求。
3.财务分析可以有效地防范资金风险。企业的运营中的风险问题一直都存在着。企业的各个部门是一个产业链条,其中的一个部门出现风险,往往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工作要从全局出发,深入到各个部门和环节。财务分析涉及到企业财务的各个环节,它的这种独特优势可以从整体上对企业的风险进行防范。
W(劣势):1.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目前企业的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报表。而企业的报表是企业工作人员通过会计专门方法对会计信息加工而形成的。这种企业报表所反映的是货币化的信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依靠企业报表的货币化信息来对企业进行评价和预测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前景预测提供准确的信息。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较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务人员的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是还是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在现代企业中,财务人员不仅要具有专业的财务分析知识和方法,而且还要拥有较宽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使财务分析真正地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但是,目前很多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3.财务分析与生产经营脱节现象。在有的企业中,财务分析根本就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没有和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只是一种应付性的工作。财务分析与企业生产脱节就不能保证财务分析的真实性,从而也不为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预测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二)OT:机会与威胁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更加迫切,财务分析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竞争也更加激烈,对财务分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O(机会):1.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风云突变的市场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企业更加要提高正确决策的能力和市场风险防范能力。而企业的这种需求就为企业财务分析的出现和应用提供了条件。因此,国际国内经济市场环境有利于财务分析的出现。
2.企业改革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和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从而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地的企业发展模式和途径。在企业改革的背景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是一个重要要求。在企业中,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分析就应运而生。由此可见,财务分析时适应企业改革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T(威胁):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这种形势不仅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分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决策和前景预测变得更加重要。而财务分析是为企业的决策和预测提供依据的,如果财务分析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激烈的市场环境使财务分析面临着巨大压力。
三、企业财务分析工作改进措施
(一)SO(优势——机会)战略是一种企业财务分析利用自身优势和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外部机会的战略。这是企业财务的理想战略模式。财务分析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外部机会,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WO(弱点——机会)战略是利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部机会来弥补财务分析自身的局限和问题。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为财务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财务分析要利用这种外部机会,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使财务分析的劣势逐渐转变为优势。
(三)ST(优势——威胁)战略是企业财务分析利用自身的优势降低或者回避外部威胁带来的影响的战略。企业财务分析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威胁,企业财务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做出改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从而更好地规避外部威胁。
(四)WT(弱点——威胁)战略是企业财务分析在减少内部弱点的同时要规避外部环境的威胁的战略。企业财务分析面对自身弱点和外部威胁的双重危机,这时企业内部要管理模式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财务分析自身弱点。企业财务分析还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外部威胁。
四、结束语
在企业内部,财务分析既有自身的优势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外部环境中,财务分析既有机会也面临着威胁。通过SWOT模式的分析,企业财务分析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外部机会的同时,也要注意减少自身的弱点和规避外部的威胁,从而使财务分析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玉民.浅谈财务分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56-57.
[2]施金影.企业财务能力分析体系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2):22-24.
[3]邢晶.财务分析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公用事业财会,2009(04):11-13.
[4]孙丽彦.财务分析指标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2(20):33-35.
[5]苏云丽.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01):49-50.
篇4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真正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自觉推动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原则的不断完善。人类社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这些要素不是无偿的,对每一种要素都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所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在分配上也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在党的十四大提出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五大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把各类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确立原则上升为健全制度,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是经济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二,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各类生产要素逐步开始以不同形式参与了分配。这些都从分配制度、分配方式上为充分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持有者发展生产力和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作用提供了体制条件,客观上也提高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的部署中,提出了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因此,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市场机制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制度,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成熟做法进一步规范化,增强稳定性,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就会推动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础,焕发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和活力。
第三,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是我们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必须从体制上特别是分配体制上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利激励机制,生产要素尤其是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第四,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客观要求。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是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劳动付出的多少、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技术的先进程度、管理的优劣,能够根据统一市场经济规则,按照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大小,获得相应的收益分配。这样,那些劳动付出更多特别是掌握复杂劳动能力的人,掌握一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人,就会逐步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壮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他们创造的社会财富也会大量增加,社会的稳定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篇5
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去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
1、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3、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4、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力,造成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5、政府和农民对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而教育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事业。6、在转移支付方面表现为,长期以来对农村实行净税收,对城市实行净福利政策。7、现代城市
工业与乡村传统农业之间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引起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其局限性
市场经济带来了效率大幅度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此外,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常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主要有:1、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投资初期主要是投入会增加内需,经济表现良好,投资后期则主要是积累和产出导致需求下降,利润上升,使贫富差距加大,压制需求。2、商品在市场上能够流通不代表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有益和有贡献的。3、市场行为中,有许多生产、销售、消费都是对整个社会有着复杂影响的行为,不仅仅是生产、交易、使用中参与者的事情,关系到国家、社会、他人的利益,比如环境污染。4、对社会有贡献未必会得到经济的回报。5、许多法规的制定是考虑到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局限性,但是在合法与非法之间是一刀切的,许多经济活动却在和法律打球,有待于政府更加有力的调控与引导。6、市场也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许多能够给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的商品、服务和行为,无法来收取回报。7、市场经济中,由于有实力、有长期行业经验的企业造就的优势和形成的排除异己的壁垒,无法达到完美的自由竞争,使这些企业介于垄断和完美自由竞争之间,因而垄断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且这一利润会加强他们的盈利能力。
三、政策倾斜和行业垄断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内地,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内地居民,而东部收入的资本化又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才和其它资源,造成“马太效应”,加剧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垄断造成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长期性差异,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等行业长期处于独家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这些垄断利益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
四、可利用资源和条件的差距
经济的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优劣、交通、人口素质、基础设施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我国各个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历史的因素、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及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差别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中,效益的获得是以对资源的利用为基础的。按劳分配与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意味着对于社会资源的利用的因素是要排除在外的,但我国对于资源的税收还是很狭隘和不全面的。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解释。
利用超广义资源理论可以很容易地看待贫富差距,如城乡差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对于高科技、地域优势、已经开拓的市场、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有利的国家政策倾斜等来发展起来的。超广义资源也能够给予国家调控和干预理论依据,因为超广义资源具有公有性的一面,所以国家进行调控和干预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企业的行为也应当受到公众和政府的约束。由于我国各个区域、行业、部门、城乡经济发展所利用的超广义资源差距很大,而并没有征收合理税赋加以调节,收入差距自然会加大。
五、失业和职位资源分配
城镇中的贫困群体主要是失业下岗人员以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没有能力进行资本投资的穷人,就业是国民获得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的途径,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失业人员无法获得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职位成为分配的一种凭据,而且职位显然存在占用性的问题,征收职位资源税也是合理的。
六、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不完善
十六大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但具体怎么来衡量贡献并没有确定的方法,这使得一些私有企业在分配上有很大变化余地。由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供需悬殊,造成雇员在获得合理的报酬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报酬和工资上没有决定权和参与讨价还价的权利,雇主给予雇员的工资低下、剥削过度,而且工资拖欠、克扣、强迫超工时劳动、限制人身自由现象普遍,以至于温总理亲自为民工讨工资。一些民工除了受业主压低报酬外,还要受到包工头的剥削,可见他们报酬的不合理性。收入分配缺乏足够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没有最低工资标准,一些劳动法规的实施也缺乏力度,导致雇主和雇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虽然压低雇员工资和报酬可以增加雇主的积累,用于加大投资,但是在贫富差距加大的情况下无法拉动内需,投资往往只会带来泡沫经济,产品无法销售,压低同行的利润,最终形成产品积压、资源浪费和经济恶性循环。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覆盖范围窄。我国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和国际相比偏低,其绝大部分都给了城镇职工,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的保障制度。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将变得无依无靠,缺乏基本保障,乃至衣食和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的不完善使失业人口、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缺乏收入来源,无法缩小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企业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教育、会计制度、会计手段、会计观念以及会计管理体制的变革等,其中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它是决定会计改革成败的因素,对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反映。本文进行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并对解决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企业 会计 制度
随着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许多经济生活中过去不曾发生的各种事项和交易,在执行过程中使得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制度适时制定并新的会计制度了,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准确的反映,使经营者有法可依,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现行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现行会计制度划分为十三个行业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层出不穷的新行业,但在现有十三个行业会计制度中,就无法归类。如物业管理行业,因其主要负责小区清洁、供电、供水、供暖等工作,具有特殊性的行业。目前有的公司参照《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有的参照《饮食、旅游、服务企业会计制度》,很不统一和规范,核算的需要在科目上也不能满足。外资企业执行的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由于外贸企业在作销、出口、收汇、退税、核销等方面的特殊性,没有相应的规定制度,企业只能按外贸的惯例和以前外贸部制定的制度执行。
2.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
企业改组过程中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的仍可执行原行业会计制度,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可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但没有明确会计处理规定在小企业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中。取得营业执照日期就是股份合作制企业成立日期,还是从资产评估基准期算起,规定没有明确。职工入股形式组建的就是股份合作制,没有明确规定个人参股后的有关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改制后,按有关政策国有权益不再上交国管局,而转为支付退休职工生活医疗费的长期负债,这部分费用是由劳动部门根据人数,每年人均费用,物价指数,平均寿命等项目核定,一般远远超过国有权益转为负债的数额,使会计无法处理。
3.会计制度核算标准已不能满足新情况的变化
1993 年的会计制度改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起到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在某些方面原有行业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核算的需要。有关计提准备金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按财务制规定计提3% - 5%的坏帐准备,企业普遍认为计提比例太低。对于棉纺、汽车等整个行业采取赊销给商的形式,应收帐款大量的形成,这是更为严重的情况。现行行业会计制度除商业企业按照《商品流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商品削价准备金外,其他未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在发生的时侯而是一次进成本。目前由于价格持续下跌的商品,大量存在的存货跌价,尤其是食品冷冻行业,损失较大的过期不能销售出去的商品,造成帐实不符,形成潜在的亏损,时间长了,更加减弱企业消化的能力,只能长期挂帐,形成虚盈实亏, 企业的真实情况不能反映出。现行制度都未计提投资减价准备,由于企业长期投资较多,投资损失也较大,企业的经营情况要是无此费用则难以反映。
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构建企业会计制度
发展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就是改革会计制度,而一个从从不规范到规范、不完善到完善的动态过程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因而,从理论上讲,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革会计制度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但实际上,市场经济发展与会计制度变革具有不同的特征。作为客观环境变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而在市场经济中会计制度变革也是属于一种行政行为,内在必然性的因素缺乏;而且市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动态性,依据一定时期市场经济是会计制度变革运行相对稳定的特征,进行革新和修正原制度,其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间歇性。
2.重新修订行业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目前, 行业会计制度广泛使用的情况下,针对外贸、物业管理等行业存在的问题,可制定单独的《基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或在《外贸企业会计制度》础上加以完善,以对外贸企业的作用和特点进行反映。及时归并物业管理等行业执行的会计制度, 调整科目以满足核算的需要。对坏帐准备金的计提可分行业确定计提比例和方法。对长期投资减值和存货跌价损失,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根据情况确定,逐步核销,分期负担,均衡企业各期的利润幅度,企业的经营情况如实反映。对于确认电子类等商品的固定资产,由于更新换代快的产品,应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施工企业可分阶段确认成本及收入。对折旧计提方法和比例采用特殊性,加快折旧。对类似旅行社代售民航机票业务,应规定统一的企业收入计算口径。对附营业务和主营业务应按其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确定。
3.取消《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随着逐步完善的行业会计制度,已经没有存在必要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而且企业在执行中往往是同时执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所在行业的会计制度。故建议取消《外商投资会计制度》,改为执行相应的行业会计制度,同时,在行业会计制度中,以细目加以规定外商企业的特殊业务。
三、结论
回顾我国这些年来现行会计制度的实践和会计改革的进程,我们认识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努力。中国会计行业要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影响力,更有创造力,更有话语权是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孜孜不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7
1.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虚拟经济,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结构和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结构和规模有着直接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问题,虚拟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1.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效应
1.2.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首先,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虚拟经济可以通过有效地信息及其创新的金融产品,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激励问题。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企业经营的好坏,投机业绩的优劣,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在现代企业中,许多优势企业因为缺乏资本而陷入了没有规模效益的怪圈中。虚拟经济则使大量闲置的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上,从而解决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缺乏的难题。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虚拟经济能更快捷的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再次,虚拟经济有利于产权重组和结构调整,从而深化企业的改革。实体经济中经常存在产权的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可是单靠实体经济本身很难实现产权的重组和结构的调整。虚拟经济则使实体资本证券化、商品化,解决了困扰着实体经济的难题,通过成本较低的股票和债券的交易迅速的实现了产权的重组和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资本的流动,以便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虚拟经济可以降低分散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市场经济中的各项经济都会面临着投资风险的问题。虚拟经济允许有价证券进入市场流通,实际上就是为实体经济的投资者们提供了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如,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本来就是为了转移风险和套期保值。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来规避风险以实现保值,实体经济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1.2.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作用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各种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虚拟化的形势不断加强;许多金融衍生的工具以较少的资本控制着较大数额的资金,使危险性增加;同时影响虚拟经济的变动因素过多,稳定性变得更差。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无疑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消极作用。首先,虚拟经济的膨胀增加了实体经济动荡的可能性。虚拟经济的膨胀会增加实体经济的不确定性,使虚拟资本风险和利润成倍增加,在预期收益的心理的作用下,投机猖獗,造成实际经济的货币和商品流通的困难,从而使实体经济陷入困境甚至发生经济危机。其次,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在虚拟经济规模不断膨胀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来媒介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一部分用来媒介股票等虚拟资本的交易。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虚拟资本交易的货币量越多,用于实体资本的货币供应量就越少。如果人们对虚拟资本的预期过高,使其脱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基础,人们就会将大量的资本流入金融市场和房产领域,使得实体经济货币供应量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困境,造成经济持续衰退。
2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篇8
一、市场营销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传统市场营销本质
自有企业开始,就有了经营与销售活动。企业要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通过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获得必要的利润。传统的市场营销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营销理念,但却有着相同的营销目的,就是获取利润。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主要可以分为以生产为主导的营销观念、以产品为主导的营销观念以及以销售为主导的营销观念三个进程。这三种营销理念的发展是逐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变革。
20世纪中期,我国生产水平极其低下,经济社会营销理念尚未形成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企业的重心集中在如何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上,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也就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集中在以生产为主导上。
到了20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体制逐步朝向市场经济过度,这一时期,社会生产条件有所提高,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竞争的驱动下,企业的优劣之分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差异上。因此,这个阶段的企业经营理念是以产品为主导的。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国民消费意识的不断提高,让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步转变了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转为以销售为主导的经营观念。这种经营观念认为:经营与销售的重心是“销售”本身,企业应该以销售为重点,唯有通过增加销售人员与销售渠道、加大促销力度,才能解决销售难题。
(二)现代市场营销本质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时代,市场每天都在变化,原有的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观念已经过时,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市场营销需要以顾客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主动创造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局限。现代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概括为集品牌理念、低碳理念以及人文精神理念的一种综合型营销观念。
(1)品牌理念。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传统的生产瓶颈、产品瓶颈、销售瓶颈都不再成为企业市场营销的难题。随着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企业想要获得市场,就必须创建企业品牌发展战略,以品牌为市场媒介,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市场覆盖范围。品牌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本质的一种突出表现。当然,在品牌营销领域,资源集中的大型企业更具有优势,而自身能力有限的中小型企业将会受到资源的局限,而无法快速建立自身品牌优势。即便如此,企业的发展仍旧不能忽视品牌理念,而是应该稳步前进,始终将品牌策略作为企业市场营销的重点工作。
(2)低碳理念。新时代人们面临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日益增多,自然环境处于持续恶化之中,追求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市场营销的发展必须站在低碳理念的角度上,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是传统市场营销理念不涉及的。传统市场营销只考虑到生产条件、生产效率,而忽视了对社会以及环境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是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地方。
(3)人文精神理念。市场营销是一种经济活动,当这种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丰富人类的生活,这种生活更偏向于人类精神上的满足于愉悦。尤其是在信息化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并不亚于物质追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现代市场营销必须本着人文精神理念的营销理念,切实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才能进一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以这种文化作为媒介去吸引消费,实现营销。
二、市场营销的发展前景探讨
我们虽然很难预测整体市场经济的环境特点,但却能够通过对市场营销本质的深入挖掘来预测未来市场营销的需求特征以及竞争特征,从而大概的勾勒出市场营销的未来发展前景轮廓。
(一)市场营销需求发展前景
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加趋向于绿色健康、和谐和平。这种追求趋势是与人类生活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日益加剧息息相关的。人类为了获得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生活中,必然会对环境的保护、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基于这种大的社会理念的趋势,在市场经济行为中,对环境友好、有助于人类健康的产品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因此,未来的市场营销需求发展方向是绿色的、健康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愈演愈烈的驱使下,人们的消费观更趋向于个性化以及全球化。人们渴望通过消费行为来张扬自身个性,同时有希望突破地域的控制,获得更多的消费资源。给予这种渴望,市场经济也将会随之产生调控机制。因次,未来的市场营销需求的是充满个性化的产品,这类产品不仅在技术上要实现差异化,更是在消费过程中也需要实现差异化;在消费全球化的市场营销理念下,未来市场规模将会而急剧增长,将会为企业提供了一条实现规模化经营与个性化产品兼容的路径。
(二)未来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市场的扩大,竞争的程度必将日益激烈。在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自主化以及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下,未来市场营销的竞争趋势也会朝着全球化发展。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将会进一步丰富企业的竞争环境,企业不出国门,便已经面临世界各地的企业竞争。因此,现阶段,企业开展市场营销需要深入思考应对全球化竞争的相关对策。实际上,只要抓准了市场营销的本质,就能够轻易地化解这一系列的危机和竞争。
三、结束语
篇9
[关键词]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09
[中图分类号] F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14- 01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
1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
1.1 创建良好的会计环境
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首先要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让全社会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影响到各个领域,需要每一个人维护,良好的会计环境需要广大会计人员遵章办事,遵守国家会计工作规范。
1.2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每个单位应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正确划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范围,遵纪守法,按章行事, 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1.3 完善道德建设教育体系
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项系统的重要的工作,依赖于每个会计人员不断努力,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相关知识。从学生抓起,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认识,确定正确的价值职业理想,为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会计职业道德观,从而为会计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2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工作质量。故意性失真问题的出现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存在很大关系。道德的力量是很大的,往往法律约束不了的,道德却能够控制。
(2)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道德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有些会计人员在财权色面前立场不坚定,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会计工作中,会出现虚假会计账簿、凭证,假账现象盛行。
(3)执行内控不力。近年来,财政部致力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先后了多项具体控制规范。在财政部的正确指引下,国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符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可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3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议
3.1 增加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水平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本是一种理性的,自我完善的道德规范,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因此,应该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一要坚持实事求是,按章办事,提高会计人员的诚实守信意识;二要加强学习,注重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税法等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3.2 创建一套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执行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道德意念,创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最好不由政府直接干预,应让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来参与、制定与监督执行,做到行业自律。
(2)让更多的拥有较高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参与会计工作的研究,来指导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以道德规范为前提,道德建设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该在弘扬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吸纳西方优良的道德规范的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3.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篇10
企业要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十分关键的一条是构建企业的比较优势。
构建企业的比较优势,必须对比较优势的本质特征及其重要意义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s)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为优秀的因素。企业是由人、设备、物资、资本、技术、信息等诸要素(即经营要素或资源要素)为实现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配置组合而成的有结构、有功能的有机统一整体。每个企业均有由经营要素及其结构所决定的“素质”,这种素质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表现为一定的能力。作为赢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最主要的能力是经营能力。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经营能力的优势上,而经营能力的优劣实质上体现在竞争能力上。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s)具有相近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只有具有比较优势,才会具有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构建比较优势,需要正确对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正确的选择,形成核心竞争力。美国著名的市场营销专家杰鲁姆。麦卡锡(E. JEROME McCARTHY)指出,企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资本优势、供应优势。我认为,还应包括人才优势、区位优势等方面。从竞争角度看,一个企业拥有的比较优势无疑是越多越好,可是,从实际的角度看,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做到在所有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美国一些专家在总结了美国一批成功的企业的经验后得出,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在某一个方面有自己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并非在所有的方面都要有优势,而只要不处于劣势。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