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成效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培养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才培养成效

篇1

【关键词】中职阅读校本课程 “双核型”体育人才 实验

人的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二是阅读,二者都很重要。鉴于此,镇江市体育运动学校从2009年九月开始在进行“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的课题实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读书意识、读书兴趣、读书方法、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扩大阅读量,丰富体育类中专生的积累,让阅读成为体育类中专生生命中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将体育类中专生培养成自我学习能力、体育职业技能都很优秀的“双核型”体育人才。

“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课题实验中的开放式阅读活动,既包括语文课内的阅读,也包括体育类中专生课外的经典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时文阅读、科普读物阅读、外文阅读、奥林匹克文化阅读等。旨在培养体育类中专生的终身阅读意识,让阅读成为运动员人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源泉。

“双核型”人才培养,是指用科学发展观整合运动员的教育环境和训练环境、教体两部门资源,遵循综合、协同、和谐、多样化原则,构建教体联合培养、引进和使用体系,培养文化素养和体育职业技能皆优秀的“双核型”体育人才。

“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课题实验的目标是:激发维持体育类中专生的阅读兴趣,开拓体育类中专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切实提高体育类中专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优秀体育人才。

“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课题试验中注重了五个方面的原则:

(1)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与课内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体育类中专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与写作、听说相结合:要求体育类中专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3)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发挥课外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结合各类活动,为体育类中专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运动员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

(4)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与德育相结合: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

(5)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能让体育类中专生根据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确立研究课题自主进行探索研究,广泛查阅大量书籍资料,进一步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6)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与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相结合:运动校背负着源远流长的奥林匹克文化这片沃土,坚持“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的体育特色,开展体育文化教育,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为确保课题实验有突出的成效,课题组实施了五项措施:

(1)体育类中专生个人制定阅读计划,并认真加以落实。

(2)班级建立“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个人档案。每生一张档案卡,用于记录体育类中专生每学期的阅读内容和成效。

(3)学校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4)教务处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各班级进行业务指导,发现典型,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每个学期末以书面考察的形式检测体育类中专生本学期的阅读成果,成绩记入学籍档案。

“中职阅读校本课程建设”课题开展四年来,提高了体育类中专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速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近三年来,学校高考成绩越来越理想。2012年,录取率为97.7%,28人进入本科专业继续深造,本科达线率为62.2%。学生们从名著中学会做人、在名著中体会了成长。运动校的学生参加了第四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武术表演”获中华才艺表演集体项目竞赛国家级一等奖,“心绣未来”征文和演讲比赛《感恩的心》获国家级三等奖。课题实验中,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丰富了学校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推动了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近三年,课题组的专业专任教师和文化专任教师在国家、省级杂志30多篇、编辑出版教参1本、主编出版课题研究成果两本,语文教学的科研成果获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的全国评审一等奖,三次在全国的会议上介绍学校的教科研成果。《打造体育产业特色校本课程

培养运动学校学生创业能力》成为镇江市“169”人才资助项目。2009年以来,在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双核型”体育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工程创新人才 实践教学 高等教育质量

[作者简介]飞(1982- ),男,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宗士增(1972- ),男,山东济南人,南京理工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59-03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的办学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核心就是“育人为本”。然而,各种复杂的因素使得我国高校的办学根本受到了冲击,办学基础也不够稳固。现代大学应回归根本,夯实基础。回归的关键在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质量首先反映为人才培养水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实践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高等教育水平,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是否畅通也已经成为必须正视的现实议题。

一、当前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欠畅通

(一)思想观念陈旧,教学行为落后

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包括各类实验、实习、实训、竞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内的实践教学,历来从属于课堂理论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客观上来说,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革新,其实践教学手段也在逐步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即便高校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体系、机制、模式、运行、管理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解,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仍然缺乏有效的手段,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不够通畅,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不够“实”。简单地说就是以“思中学”为主要模式的传统教学行为仍具有较强的顽固性,以“做中学”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仍具有较大的滞后性。

(二)教学体系缺漏,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教学是成体系的。但限于陈旧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部分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考核都没有能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宏观和微观的把握,没能建立起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处于离散状态,因此无法建立起完整与有机的实践教学体系。许多高校偏置了实践教学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逻辑地位和几何坐标,将其游离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直接导致工程创新教育处于被动尴尬的窘境。创新的根源来自于实践过程,这是哲学范畴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学范畴的基本规律。然而,浮于表面的强调创新,导致许多高校把创新仅仅当作一个“概念”,例如他们更多地专注于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的成绩与名次,却忽视了广大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条件保障缺位,硬实力与软实力失衡

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观念的落后,部分高校在重视制度规定、经费落实、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方面做的仍不够。实践教学相关制度不能及时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过于传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久治不愈”却又“习以为常”的通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特别是实验教学队伍,青黄不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渐失,存在不小隐忧。仪器设备落后,使用效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些高校相对重视硬件条件建设,但缺乏对软实力的协同建设。工程文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总体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与社会、行业、企业等各层面的标准都有很大偏差,加之校外实习基地匮乏、管理模式单一,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和实训的积极性不大,导致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无法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教学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实践是根本”的内涵

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人才培养的根本性在于实践。这是因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形成于实践、素质养成于实践、创新归同于实践。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由于其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尤其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传统工科还是新兴工科,都与社会经济行业联系密切,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现实背景。工程理论知识是基础,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目标,实践训练过程是关键。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以“思中学”为特征的理论教学和以“做中学”为特征的实践教学应当是紧密结合的两个并列的宏观概念,正所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

(二)教学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国际化的新要求

要合理统筹实践教学各环节,形成课堂内外结合、现场参与和仿真训练结合的“开放型实验、科研创新训练、学科竞赛”推动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其成为提高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教育“大工程观”的影响下,在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动下,理顺实践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编排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得到科学、严谨、系统、规范、真实的实践与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新时期的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国际合作教学平台,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等都是针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方式具有仿真性、实战性和信息化的新要求

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而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是核心。新时期,培养工程创新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知识的应用、传播、改造和创新,因此,实践教学方式必须适应仿真性、实战性和信息化的新要求。

仿真性是通过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过程,是对“现场参与”的传统实习实训模式的有益补充。实战性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与社会、行业、企业密切联系的具体诉求,使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实现有效接轨。信息化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具体实现手段,是实践教学目标符合时代要求的直接表现。

三、努力打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到实践教学,提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如何打通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途径,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从属于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并做到“三建三坚持”。

(一)建立课堂内外紧密结合、层次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包括课程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集中综合性实验等在内的课内实验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树立大学生实践学习意识的重要起点;包括开放型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在内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加以实施,学生可以按照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其中,并取得专利发明、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制作实物等显性成果。

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将课内、外的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打造“以实验教学为推力、以科研训练为拉力、以学术科技竞赛为助力”的层次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出各类实验项目,启发并推动学生主动进实验室、主动进行各类实验,培养学生基础的实验技能和基本的实验素养,努力增强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科研训练项目,使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接受系统、规范的工程创新训练,进一步有效拉动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学术科技竞赛,使学生强化协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深化前期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训练成效并集中进行高质量的展示,争取好的成绩,助推学生成才。

(二)建立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传统的实践教学平台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应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集成环境,至少应具备“四高一持续”的特点。

1.平台资源共享与开放程度高。资源开放共享,实验教学中心开放运行,运行状态良好。

2.信息化水平高。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教学管理手段信息化两个方面。

3.与行业企业合作程度高。建立机制,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共同实施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共同评价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4.国际化水平高。“走出去,请进来”,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打造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创新人才的国际化实践教学平台。

5.合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投入和建设,注重内涵,苦练内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高水平、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人、财、物、制等各方条件支持的保障体系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进步要协同于思想更新。回归教学本位,强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建立强有力的、各方联动的保障体系。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消除他们在评职、进修、待遇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提供给他们发展、提升的空间和资源,提供青年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改变这支队伍既缺乏工程背景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的尴尬现状。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足额到位,合理分配,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不再是校内的纸上谈兵,而是在工业生产一线的真题实战。加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科学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使之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和要求。建立并完善围绕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机制,如实践教学的学生评价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培养机制、企业向学生科研项目机制、双师互换培训机制等。

(四)坚持教学创新,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鼓励教师积极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跨课程、跨学科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改变知识单向流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将“仿真训练”与“现场参与”相结合,建立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校内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将其作为传统实习模式的有益补充。通过仿真实践教学平台,学生从创意、概念、研发、测试、模型、加工、生产、销售到市场与服务等全过程来体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工程文化、组织结构、制造模式、设计流程、生产管理等各种因素对现代制造企业运营的影响。将“真题实战”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采取措施保证学生实践环节有“真题”,能“实战”,将其作为传统实践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建立企业定期向学校产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开发、工艺流程改进等课题的机制,使学生的课程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设计等环节逐步实现“真题真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推动科研反哺教学

开展好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产学研合作成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构建校企互惠互利的合作新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创新人才的新机制,增强企业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企业紧密结合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聘请企业导师,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包括各种科研训练和研讨课),学生可以在多个学院和跨学科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科研活动对校外学生开放,种类繁多的研讨课可供学生任意选择等。打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壁垒,实现大学的研究功能与教学功能的有机结合,统筹教学实验与科研实验资源,支持教师将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使学生充实到科学研究队伍中,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实现科研反哺教学、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坚持软实力和硬实力协同并进

软实力是衡量一个人才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考察因素。作为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工程创新人才,其自身的软实力往往比硬实力更为重要,将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高校迫切需要营造工程教育的文化氛围,从大的教学体系出发,理顺新的思路,营造实践教学文化氛围,寻求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生态环境的有力支撑。在这一生态环境的视野中,工程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的含义,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因素的大工程含义。让工程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而更好地提高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有些高校已经加深了对工程的理解,工程文化(包括全球危机与工程师责任、国际工程师认证、大工程、著名企业、技术演进史)业已进教材、进课堂,迈出了加快建设高校工程教育生态环境的有力步伐。

[参考文献]

[1]孙康宁,傅水根,梁延德,等.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1(9).

[2]徐明,宗周红.中美土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比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

[3]杨叔子,张润福.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

篇3

(1)从我国产业结构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职业化程度较高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我国的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尚待发展。

(2)从高校的人才培养角度看,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很多地方院校,忽视与自身办学条件的结合,缺乏特色性,加剧了学生就业竞争的压力。要寻求改变,唯一的出路只有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实际,改变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增强自身的办学特色,强化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本文结合成都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现有办学条件,重点探讨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就业竞争力。

一、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分为偏重于工学的(发酵工程)和偏重于理学的(生物制药),国内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要求有的侧重于工学,有的侧重于理学,更多的是追求全面。由于各高校办学条件的差异性,一些地方普通高校往往存在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上的困惑。而我校的情况是培养方向不够清晰,所学科目涉及普通生物(以植物学为主)、生药学、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和课时数较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等等,涵盖面较广,学生反映强烈。这对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显然是不利的。作为一所城市综合性大学,人才的培养要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服务。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重点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指出,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特色,大力促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和节能环保六大产业的发展。结合我校生物学院的现状,有药学和制药工程两大与医药相关的本科专业,在师资力量和药学资源上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有必要和生物医药接轨。同时,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

从国内来看,许多省市成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生产抗肿瘤、抗自身免疫疾病和抗排异反应的抗体药物,基因工程疫苗、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的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在生物技术产业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70%以上。成都市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建立了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形势良好,并且又在大成都范围内规划新的生物产业园区。在这种形势下,将生物医药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显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二、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要增强生物工程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在众多的高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定位。根据资料显示,很多高校,其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宽泛和模糊,技术、工艺、产品、设备等面面俱到,涉及的就业领域看似很广,面也宽,但实际的效果却是大量的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面临较多的困难。为改变此现状,提高就业竞争力,将培养重点置于生物医药领域,其目标定位于:掌握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掌握生物制药技术及生物药物研发、生产等相关流程和生物制药的厂房设计要求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三、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构建

生物工程专业是一类理工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其人才培养的特征也应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来源于早期的生物化学技术,对化学系列课程设置的比例较大,而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占比存在不足,更谈不上生物工程上下游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中,由于该专业交叉学科较多,各种教材因对体系完整的要求导致在实践中教学内容重复比例偏大,浪费大量的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上,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教学比例还不能满足对理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方面提出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重构方案。首先是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方面的课程体系,主要以培养本专业学生基础理论为目的,为以后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课程主要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学等,其占比(包括相应实验课程)为总学分的15%,而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归为选修课程。其次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这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以培养本专业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根本目的。该模块以生物制药为核心设计相应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程概论和工程制图。其占比(包括相应综合实验课程)应不低于总学分的35%,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1∶0.8。最后是专业拓展课程体系的构建。该模块主要拓展专业知识,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本专业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涉猎。该模块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免疫学、细胞工程、生物信息学、现代医学概论、生物制药厂房设计(GMP)、生物反应工程原理、实验动物学、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文献检索、营销学等。其占比为总学分的18%左右。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分工与配合,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从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培养的角度,该培养方案的构建一方面重点突出了与生物制药领域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强化了与生物制药密切相关的实践技能训练,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最后通过拓展课程的设置,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相关视野,也为以后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奠定扎实的理论功底。总之,通过生物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能使毕业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学、生物工程原理、生物制药领域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物制药领域从事药物设计、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熟悉生物技术药物及产业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当代生物技术药物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生物技术药物领域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结语

篇4

虽然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是以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来看,市场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报考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由于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上的不足和缺陷,以及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不足等,许多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

1.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从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不够清晰,严重的定位不准确。

2.课程教学体系过于老套

在工程造价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体系大多沿用本科院校学科本位思想教学模式,许多教材内容仅仅是在本科专业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定量的削减和压缩,完全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思想相背离。

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适当增强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可以把原来的顶岗实习内容环节进行一定的细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基本都是“2+1”的教育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第三年进行顶岗实习。我们认为,这种“2+1”模式虽然普遍,但并不是对每个高职院校都具有针对性。应该把顶岗实习环节分为多个部分,要让实习具有阶段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同时,还要把一些多余的课程进行剔除,因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学校的教学环境必须具有专业性,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室等多方面。结合我们的一些认识和见解总结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性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所以,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相契合,采取校企合作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建筑行业第一线的专业技能人才。

2.专业的培养和定位目标要明确

校方和工程造价的专业教师要对课程教学的目标进行明确,真正认识到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工程建设行业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应用人才。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与用人单位对造价员岗位能力的要求相对接。

3.根据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2+1”模式中的顶岗实习环节进行细化

篇5

关键词:金融工程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0引言

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新开设的金融工程专业,湖南工业大学的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比较许多国外和国内众多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均是面对硕士研究生及博士以上层次,而专门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人才教育,目前国内尚无可以参考的教育模式,因此设有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都应该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教育模式,向社会输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且有专业特长的金融人才,这是制定和探讨金融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的一个重要议题。

1金融工程的人才需求

随着金融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金融行业呈现出了与以往的传统金融行业完全不同的一面,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已经从传统的金融服务转向了一些特定的金融工具,如何帮助客户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产品化和电子化已经成为市场的导向。金融业务网络化电子化的发展也要求金融企业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运用工科人才的教育管理思路,将金融市场中的高新技术引入专业课堂,调动各方资源和各类教学手段,开发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金融产品,力求为金融客户提供更科学、更优质的金融理财策划方案。这也表明金融工程在生活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也对我们开设金融工程的院校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社会环境和历史等因素,我国的金融学科建设比起许多发达国家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从金融学研究的发展情况看来,我国的研究主流依旧是对策性或者政策性的研究,对于涉及到数学应用的定量化模型和工程化方案的研究还是较少,这就使得政策性的应用方面有比较大的局限。随着金融业务全球化、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国的金融行业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商机,这也对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院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作为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完成在学理上金融工程专业所设置的基本科目,确定培养的人才是属于哪一种类型。其次应该针对市场的要求,培养相对应的金融工程人才,使得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尽快适应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服务自己所在的金融机构和岗位。根据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属于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人才,能够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方法,应用现代数理和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模型定量化处理金融收益和风险评估的问题,为金融市场的总体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稳定,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的金融产品和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金融毕业生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和国内金融环境中适应不同的需求,满足大部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要求。

2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2.1金融工程专业的本质内涵

金融工程专业是指一个系列的有关金融工程学的课程组合,学生修完该系列的课程即具备了有关金融工程学的知识素养和技能,从而可以从事与该专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职业或者工作,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金融工程专业包含了一组涉及到现代金融经济理论方法,现代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理论与方法的有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这就对设置金融工程专业的院校老师提出了很高的教学要求,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来应对市场对学生提出的需求。

2.2金融学科的培养模式

为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行业的发展,又能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防止学生所学和社会需求脱节之间的矛盾,金融学科和企业共同培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能力体系需要重新构建,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素质,强调基础的经济金融理论教学。在金融工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应该立足于经济金融理论,这是培养合格的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根本。第二是适度开设一些数学类课程,培养本科学生掌握比较基础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为适应现代金融的快速发展,让毕业生能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信金融环境,作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专业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数学和统计学的技能已经成为必须。因此开设概率论基础;经济数学;随机分析;运筹学;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还有一些房地产金融;项目融资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现代金融对数学的要求。第三是为了培养学生建模和分析数据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相应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所学的金融学知识得出相应的金融运行规律。为此我们开设了:计算机R语言程序设计、SPSS应用、金融实证分析等课程,培养学生如何从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要的数据,并且应用所学的经济学模型和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并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第四是构建金融工程的专业化课程,为了培养复合型的金融工程人才,围绕这个学科我们开设了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案例、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的金融工具并利用相应的工具和策略来解决实际的金融问题。针对湖南工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在逐步完善的情况下,所培养出来的金融专业人才在市场上和其他重点院校相比还是缺乏相应的竞争力,所以从长远角度出发,“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更加适应于我们这种刚刚起步的金融工程专业院系。这一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①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②学校为主导,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个制定过程;③校企有机结合,人才培养和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紧密结合;④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和科研平台,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以及基础条件建设,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实习难的问题。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是以培养金融学科人才为目的,以高校,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和资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高校主导,企业参与培养出符合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金融行业特色人才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和科研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和分散性的办学合作,而是围绕行业特点和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3校企研合培养金融本科生的主要模式

3.1“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实验教学平台

工科类的高校应该利用其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政府政策相关的引导,高校的运营和管理,相关金融公司的通力合作,打造一个具有高规格的金融实验室,利用这个实验室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所运用的到的新型软件以及金融工具,并将其及时更新应用到金融实验室当中,而金融机构及相关的企业负责人也可以定期派相关的专家学者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相关的软件,帮助他们更早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

3.2“校企”合作建立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基地

金融学科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都要求很高的社会学科,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单纯靠书本和课堂知识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人才准入要求。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必须认清形势,及时更新人才教育观念,多与政府科研机构和本土企业互通有无,加快金融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了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联合办学的优势,培养出对接的金融专业人才,可以建立多样化与多层次的金融专业实习实践模式,可以开展认识实习、暑期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方式,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加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了解,训练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实习的工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加以弥补,也可以发掘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加深知识的了解,在另一个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尽早的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也能够节省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同时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

3.3校企联合采用“双教师“制联合培养学生

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金融环境下的金融专业本科生,我们即要求培养学生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又不能忽视他们的动手和应用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可以采取“双教师“的培养模式。所谓的”双教师“制度是指在校内高校教师教授书本上的专业基础金融和经济知识,但同时又给他们配备一个在金融机构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又具有高水平金融理论知识的校外辅导教师,共同开展课题项目的研究。这样可以很好的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弊端,帮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接触到前沿的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使得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加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将来在毕业的时候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4结语

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为例,阐述了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一种可行模式———“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本校刚刚起步的金融工程专业来说这种模式能够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市场的竞争,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的金融专业本科生的质量和相应的科研水平,加快本校金融工程专业建设的进度。

参考文献:

[1]刘云,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23-25.

[2]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印资料.

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措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75-03

2006年1月9日,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了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人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历史时期,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安徽理工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提出了“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提出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涌现了以袁亮、彭苏萍两位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众多杰出科技精英,逐步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一、创新人才的含义和主要素质

创新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创新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等。

二、安徽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中西部高校振兴计划支持的100所高校之一,其前身为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始建于1945年。学校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素有“北有北京矿院,南有淮南矿院”的美誉。60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炭学院、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等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经、文、医、管、法、艺等学科门类。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校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工程管理硕士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达14个。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1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较高、师德良好、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批由省部级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学术创新群体。三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7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9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3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其中1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学校现有A、B类省级重点学科8个,与企业联合共建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9个及各类研究所65个。学校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价值超过1亿元。学校图书馆现有各类文献26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2个,自建中外文书刊等3个馆藏书目数据库,参加了特色数据库“矿山工程数字图书馆”和安徽省高等教育图书文献保障的建设,是安徽省高等教育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皖北片文献信息中心。

三、安徽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筑创新人才“金字塔”。学校积极营造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的环境与氛围。每年划出专项经费近1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办法,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制度体系。建立院士工作室,为院士开展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柔性引进海内外知名学者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加强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每年遴选30位中青年学术骨干和5位青年拔尖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培养,每年选拔3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研修。学校先后制订了学科带头人及其学术团队遴选、管理和考核办法,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实施学术创新团队计划。

2.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实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学校始终聚焦行业和地区的重大科技需求,通过承担国家、地方与行业层面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如“973”、“86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提升和巩固学术带头人在行业中的地位,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鼓励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主持一般性科研课题,为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提供新生力量。通过自建和共建等方式,学校建设包括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平台,以此为依托,产出一批科技成果。同时,学校主动将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要求研究生利用平台进行综合实验,提高科研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政府推动、产学研驱动、导师带动下的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积极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攻关,广泛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本科教学改革实验班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安徽理工大学关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素质拓展计划、本科生科研资助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及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节”等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潜能,增强创新意识。每年投入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经费、大学生学科竞赛专项经费和大学生创业基金200多万元,在校内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每年遴选30个优秀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给予孵化扶持。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专家库。2012年首批遴选聘用59位校内专家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与环境。

四、安徽理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

1.学校双聘院士5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海外知名学者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9人,政府津贴获得者1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3位教授获得“安徽省青年科技奖”,5名教授担任教育部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余位教授受聘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负责人。

2.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获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3.近三年,学校大学生在“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50余项;有15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获“2011年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媒体的关注。

篇7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引言

“大众创业,大众创新”口号提出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热潮。为了促进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国务院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现代大学生培养相适应的评价考核体系,提高现代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水平。大学生作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应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发挥自身优势。这一政策对高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在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在开展程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主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研究,使学生只能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情况。除了专业知识,学生还需要有实践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创业课程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弱。这就造成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大多集中在公共课和选修课上。课程数量少,设置单一,创新创业课程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然后是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分离,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核心问题。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相互衔接、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转型,是一个客观需要。它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日常教学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现阶段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初就没有真正与专业教育课程相结合,不能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不可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由于制定人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很难有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相衔接。只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少数不太重要的专业课程被创新创业课程所取代,难以突出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的专业教育的联系,培养人才方案缺乏学校教学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凝聚力较弱,因此,它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优势。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大学生学完创新创业课程后容易产生困惑:这类课程与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对于这些课程的学习有什么用?老师又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这类课程的敷衍学习态度。他们只希望能够完成课程学分,学习形式浮在表面,很难达到学校希望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

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和造就学校原有的就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承担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聘请企业导师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虽然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快速组建教师队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学校的专职教师虽然接受了培训,但培训时间短,且缺乏创业经验。因此,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创业知识。聘用的企业导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教学时间和频次难以保证,企业导师的经验更具实践性,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导致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评估。

(三)缺乏创业实践平台和经费

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始终需要在实践中真正磨炼才能提高。作为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创业梦想,需要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业条件。然而,由于高校与企业、政府、行业缺乏密切联系,无法为学生创业实践搭建平台。因此,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应用于实践。除缺乏必要的实践平台外,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经费方面存在不足。在创新创业的早期阶段,必须有资金支持。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一些较好的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无法实施,或因实施后缺乏后续资金,项目不得不中断,这将使学生逐渐丧失创新创业的热情。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视野,完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几年里,按照其各阶段能力的提高,学习适当的创新创业课程,并注重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磨炼创新创业技能。在创新创业思维课程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要转变传统专业课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主导意识。

(二)营造创业文化和氛围

创业氛围的营造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入学之初的专业介绍和教育中,可以嵌入创业的内容。同时,在专业教育中,可邀请本专业往届创业成功的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和创业过程,确保学生与校友有足够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及时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疑虑,搭建学生创业交流平台,让学生多学习,对创新创业有初步了解。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让他们将创业想法转化为更系统的商业计划。在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本中所学知识撰写市场研究报告、经济环境研究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将所学知识与创新创业所需技能相结合,完成一份具体的、操作性和专业性强的商业计划书。通过学习过程中课程之间的衔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能感受到强烈的创新创业氛围,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创业所需技能的转化。

(三)搭建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平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了许多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然而,这些平台对高校学生的门槛较高。许多高校由于项目质量低,不能参加这样高标准的创新创业竞赛。为提高学生参与竞争的积极性,高校可在学校内部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竞赛,如建立系级、院级、校级创新创业大赛,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竞赛,通过总结大赛经验和方法,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筛选培育部分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搭建学校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在资料搜集、项目方向、市场调研、项目分工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把控和指导。通过教师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竞赛过程中的一些棘手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起到监督和管理的作用,避免完全由学生所主导,最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实。

四、小结

首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水平。要采取企业挂职培训、聘请外部创新创业专家到学校带队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流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而且还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教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新创业教学和引导能力。其次,创新创业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培养打下基础。我国高校应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专业全面融合,建立健全了创新创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善现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最后,要重视社会和企业机构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打破学科和产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形成“破壁效应”,实现专业交叉教学的一体化多学科融合,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发展学校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金伟林,吴画斌,王侦.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升级路径研究[J].经营与管理,2021(4):137-141.

[2]董丽欣,廖珮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转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94-97.

[3]敬翠华.浅析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3-5.

篇8

关键词:CDIO;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CJYYB2014110);“工程管理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模式研究”(编号:ACJYZD201432);“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ACJYYB2014105);安徽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效果提升研究”(编号:2014jyxm14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一、引言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其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CDIO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实践训练,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二、CDIO简介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国际组织,这些学校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已全面采用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从2005年起,汕头大学工学院在顾佩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研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现在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2008年4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课题组的任务是通过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整合各校资源、采取联合攻关等措施,探索并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2010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试点工作组13所高校成员名单,设电气、机械、土木、化工4个专业组。试点工作组不仅开通了中国CDIO网站,举办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各专业组还按计划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加强课程大纲、专业教学大纲、专业课程计划等CDIO教学文件标准化建设,形成科学的CDIO范式,用以指导具体教学工作,形成了适用于国内高校改革的教学组织运行参考标准。

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具有正确的工程与社会、经济、人文、科学观念,掌握现代工程技术的人才是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虽然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外企业对于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共同反映是:毕业生普遍缺乏对项目管理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薄弱等。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工程技术背景缺乏。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既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又具有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等基本知识的工程管理型人才,工程管理必须是基于工程技术之上的管理,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性,而财经类院校通常都不具备土木工程专业,缺乏工程技术背景,使得开设的管理、经济类课程失去基础支撑,不能有效地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

2、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财经类院校主要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与理工类学校相比,工程管理学科办学需要的硬件投入明显少于理工学科,缺少能够动手操作演练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场地,导致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技术类课程涉及到的硬件设施投入不足。

3、师资力量薄弱。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很多教师都无从事工程实际的经验,很难将专业理论有效联系到工程实际教学,青年教师到工程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训的机会较少,“双师型”教师培养有待加强。

4、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复杂,涉及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类和法律类四个平台的课程,但是由于这些课程通常是由不同专业教学系部的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融合,使得学生不能将各类知识结合起来,不利于把握专业方向和专业知识。

5、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及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财经类院校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此外,由于校外实习成本高,难度大,一些实习环节也变成了走马观花,大多数实践教学模式还只是停留在参观实习、课程设计等层面上,对于实体工程中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涉及得不够。

四、基于CDIO理念的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基础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融资及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复合型人才。为有效培养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改革:

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合理扎实的课程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最基础最核心的。既要考虑建设领域对工程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也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需要,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相关领域的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除学科基础课程之外,应积极构建专业核心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实践育人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主要开设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建设法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与行业动态密切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平台主要用于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等不同专业方向需要的课程选修,实践育人平台主要用于各专业课程的综合专业调研、专业实习与实践。

2、加大实践投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工程管理专业作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专业,实践性强,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其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财经类院校因工程技术背景缺乏,无相关土木工程专业作为教学支撑。为了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成果,一方面应该加大实验室投入,积极建设虚拟技术仿真模拟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让学生有机会走进工程实际去学习,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或者举办讲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努力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工程管理专业要培养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队伍,专业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一批科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另一方面也要为广大教师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重视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和晋级职称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并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锻炼,参与工程实际项目管理,拓宽教师的行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积累。

4、改革传统评价模式,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传统考核方式只重视期末考核,期末考核主要通过试卷的形式一次性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只重视期末考核,造成很多学生平时对学习不够重视,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应该将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改革中,采取分阶段多层次考核的方式,考试内容更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考试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取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方式,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使课程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

[2]郭晓剑,廖志浓.CDIO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31.4.

[3]佘健俊,申玲.CDIO理念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

篇9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曾水玲(1975-),女,湖南湘乡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鲁荣波(1970-),男,土家族,湖南慈利人,吉首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55-02

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在此背景下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和普及,这无疑将对成人教育产生一定的冲击,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面临重重困难,亟需进行改革。

1995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开始实行成人教育制度。从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普通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一直都是成人教育办学的主要力量和基础。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机构初创时的形态与模式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现在我国的经济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了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全民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这促使我国成人教育要不断改革和向前发展。

党的十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会上指出“没有教育的强大,永远不会有国家的强盛,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反复验证过的规律”。党的十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尊重人民对于美好教育和美丽中国的期盼,早日实现中国“教育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学习就会落后,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成人教育的学习对象已经不分年龄、职业和地位,任何人要想在信息社会站稳脚跟就必须进行终身学习。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对于提高成人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面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技术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在此情形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

1.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成人特色,培养方案陈旧

目前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率,再加上远程教育的飞速发展,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学历文凭的提升,导致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在教育教学中始终都没有把成人教育的研究放在心上,在如此恶性循环之下就无视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一直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形同一种附属产品,表现在培养目标方面就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照搬和移植,即培养规格上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自身的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由此带来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长期以来难以形成特色而获得自主发展,致使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2.成人教育功利化强,教学质量不高

从现实角度看,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对象多数是处于工作或待工作阶段的成人,他们的学习是出于工作或就业需要。而目前我国企业单位以学历作为衡量工作能力的标准,工作中的人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家庭、生活压力,家庭和工作单位成为影响并干预工作成人学习的最大外在因素,这使得大部分学员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而部分高校从经济利益出发,迎合这些考生片面追求学历的心理,根本不重视教学质量。学生只需交清费用达到学制就可以拿到学历,导致了成人教育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社会和市场对成人教育的学历也越来越不认可。

3.教师队伍存在严重的问题

大部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老师都不是专门从事成人教育的专业教师,而是同时肩负着全日制学生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进行过任何成人教育的培训。学校对成人教育教师的聘用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成人教育教师更换频繁,再加上成人教育教师与学校没有明确和相对固定的聘任合同,对教学管理带来了困难,这样就造成了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而成人教育教师的教学心态也存在问题,往往把教学重心偏向了全日制学生,错误地认为成人教育的教学只要完成任务就行了,致使教师队伍日益散漫。

4.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不强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学校对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了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专业课方向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溉,从而忽视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需要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种纯粹由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措施

面临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所呈现的问题,必须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人才。

1.加大专业课程的难度,改变教学方式

由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对象是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以业余学习方式为主要学习方式。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所以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与普通高校的全日制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不同。他们在掌握专业技能之外,还需加强职业素养、应变能力等的培养。电子信息行业的更新速度很快,教材的使用要不仅拘束于书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网上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固然很重要,专业知识不仅需要广度还需要深度,在本专业领域某个方向有了一定的知识深度就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教学方式应告别传统的满堂灌方式,要采用引导式和讨论式的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此外,学校可聘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学,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专业领域的现状,同时也把工程意识带到了校园,实现双赢,形成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教育。

2.结合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进行定向培养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要结合地方特色、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定向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与之相应的人才。许多学校无视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且没有任何市场调研,完全按照普通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培养,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人才结构失衡,这种状况下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只有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为教育而教育”,一切从市场出发,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发挥教育的服务功能。要根据专业发展步伐,合理调整专业课程,并结合当前专业前沿领域,发展社会急需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制订个人培养方案,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

针对每个学员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制订学生个人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在学习和管理上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跟导师一起完成课题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实施学分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将素质教育提升列入学生培养方案,当前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当今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成人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提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的聘用需要一定的标准,必须从理论知识、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实行专职教师人事招聘制度,从而优化教师队伍。同时建立健全成教教师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鼓励和制约政策,调动老师的积极性,鼓励成教教师对成教教育进行科学研究。

4.推行“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采用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推行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市场的信息,学校也能根据市场变动对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改变,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研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9):55-56.

[2]程瑛.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7,(6):22-23.

[3]王立春,卢绍娟.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178-179.

篇10

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专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科学的研究,综合地运用各种工程技术的方法,以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编程技术为基础,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金融工程理论被引入我国,之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五所高校最先开设金融工程专业并招收本科生,由此,金融工程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金融加速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另外,教育部已经开始限制金融学专业申报,但金融工程专业暂且仍实施备案制,作为未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校申办金融工程专业难度相对较低。由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申请创办金融工程专业并获批。

截至2013 年底,开设此专业的高校达92 所,年输出本科毕业生超过10 万人。但尽管各个高校在专业背景、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却没有明显差异,不能反映出地方性院校与部属院校、理工科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差异,不利于学科专业发展,也不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人才需求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为此,本文拟就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1.1 地方性院校的服务定位

与部属院校不同,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发展过程的人才短缺问题。因而,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要结合地方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地紧缺专业并开展紧缺人才的培养工作。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本校地处中部省份安徽。安徽在我国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节点,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两大战略规划在安徽的实施,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离不开安徽金融市场发展,而安徽金融市场发展又亟需金融产品创新及金融创新人才支持。

另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和我国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企业利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加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但企业走出国门的同时面临的风险在逐步增加,金融风险与企业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叠加在一起,使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而金融工程具有灵活的应用性和创新能力,是与现代企业风险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理手段,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的分散、转移和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随大量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加速走出国门,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性金融人才需求必将不断增加。

但安徽地处中部,吸引毕业生就业能力有限,迫切需要安徽本地高校培育愿意在本地就业落户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而安徽本地高校目前开设本专业的学校仅有六所且办学历史普遍较短,据初步统计年毕业生规模不足400人,再考虑部分毕业生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真正能够扎根安徽、服务安徽经济发展的金融工程专业人才极少,与安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不相匹配。

在此背景下,我校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扩大对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正是我校依据“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落实与践行。

1.2 理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掌握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突出金融数量方法,该专业的开设需要多学科的支撑,相对于财经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在这方面有明显优势。一方面,理工科院校招收的金融工程方向学生以理科生为主,数学基础良好,学生经过理科训练具有理科思维,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另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理工方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和数值计算等。

因此,理工科院校在金融工程专业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程度更深的数学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随机过程》、《数学建模》等,加大学生知识结构中数学的权重,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目前我校正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工科和工程教育在省内已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所设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都具有与金融工程相结合的可能,开展诸如数理金融、金融工程经济法、计算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研究方向联合培养学生,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学科支撑。具体学科优势如下:

(1)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经过多年发展,我校工程教育基础雄厚,具有成熟的教育模式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模式、理念方面的参考借鉴。

(2)我校是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开设有与金融工程专业高度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统计学专业,理工学科基础牢固,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良好的理科、工科类学科支撑。

(3)我校开设有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专业,经济管理学科基础扎实,可为开设金融工程专业提供经济管理类学科支持。而开设的法学专业亦可很好地为该专业提供法学学科支持。

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1 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金融工程作为一个创造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培养目标必须能够适应经济建设对金融专门人才的需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等学校自身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学校也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原则

如前所述,地方性院校应当立足于服务地方,理工科院校应当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地方性理工科院校则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理工科专业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为宗旨,设置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

2.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我校是以工为主,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工、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工科院校。我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按照大力发展土木建筑、管理经济等七大学科专业群的学科专业规划,设置培养服务安徽经济发展、面向全国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

2.3.1 培养目标

根据前述原则,我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复合型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金融工程人才。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金融学基本理论及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金融财务方面的知识;突出金融数量方法的学习,强调对于金融问题的分析、研究、应用能力和金融工程素质的培养,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实务创新的平台上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工程学理论、证券分析技术与融资操作技能,具有较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2.3.2 培养基本要求

根据前述原则和目标,专业培养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

第一,掌握较为扎实而宽广的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性的汲取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掌握金融工程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具备金融工具的设计、定价与分析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风险管理与收益分析、金融工程咨询等服务工作的能力;

第四,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第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第六,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的水平;

第七,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并能从事简单的编程。

3 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 充分发挥理工科优势,实现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跨国境联合培养

由于金融工程具有很强的交叉学科特性,综合性强,各个学校都应该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学院联合培养金融工程人才。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属工科院校,应结合土木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等优势学科联合培养学生。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国内其他金融工程专业实力较强有学校加强跨校合作,如进行跨校选修课程、学分互认,甚至开展与其他国外学校的国际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科基础、扩大国际化视野。

3.2 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金融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学分在学分要求中的比重。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还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生主要就业出口设置两到三个不同研究方向,相应配置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模块)供学生选择。具体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方法如下:

(1)针对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提升研究能力的实践课程,如金融建模、金融仿真、金融数据处理等实践类课程,为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工具;

(2)针对面向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开发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工具模拟设计、金融建模、金融仿真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金融产品设计、优化能力;

(3)针对面向政府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岗位的学生,可以相应增加金融数据处理、金融数据挖掘、金融风险管理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风险管理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针对面向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工商企业具体从事投融资业务岗位的学生,则应当相应增加投资银行实务、保险实务、证券模拟交易等实践类课程,提高学生从事相关行业投融资业务的实践能力;

(5)针对面向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学生,应当加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广告设计、营销等能力。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作为地方性工科院校,毕业学生主要选择考研或面向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企业的本地分公司相关岗位,可适当选择前述的(1)、(4)和(5)。

另外,还要积极与政府、工商企业洽谈,建设针对不同就业岗位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去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相关单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在毕业前体验金融工程专业实践工作并积累相关实践经验。

3.3 强化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合作学习

金融工程专业工作实践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90后甚至00后,独立意识较强,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实践。因而,在试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和小组工作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某个实际项目或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该项目,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加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