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与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安全与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安全与人才培养

篇1

 

1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院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其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全才,也不是培养战略人才,而是培养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确实能解决某些具体安全问题的实用性人才。即希望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系统安全性维护和防范,构建安全的系统环境等技能的人才,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安全防御方面的最新技术,掌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配置过程,认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识别哪些系统资源需要被保护、网路环境经常受到那些安全威胁,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针对常见的网络入侵攻击,能进行及时的网络加固,清除常见的计算机病毒,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研究内容没有严格规范,所以,各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各不相同。作为一门具有普及性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掌握网络安全最重要、最基本和最实用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不可能漫无边际、面面俱到。

 

现有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实验教程等方面教材和专著很多,但是系统按照模块编写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实验教材很少,尤其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材更少,而且,已有的教材大都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解密码学、协议安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等,专业性强,需具备较强数学和编码基础,不适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教材的可读性及操作性较差。经过认真研究、对比分析,目前已有的教材或多或少的存在如下问题:(1)教材内容同质化严重,课本知识陈旧。我们发现,从重点大学到高职高专的网络安全技术任务教材,内容大致相同,深度大致相同,目标大致相同。这样的教材内容显然不能体现我们国家倡导的分层次教学,实现人才教育的层次培养的教育目标。(2)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单一,不利于初学者学习。现有的教材,重点都放在对知识点的描述和解释上,真正实用的例子较少。有些教材中也引入了案例或项目,但一般都是在教材的最后一章,而且,很多案例的解决方法在现有的系统中已经不可能在出现。(3)教材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不足,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脱节,应用性不强。目前的教材内容严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应用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4)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为了能够满足教学和学生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学习和参考的需求,根据近几年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相关课程教学的经验体会,以任务引导教学法为主线,与现有教材[1]相配套,通过对网络系统的安全配置的各个模块进行演示和讲解,使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因此,我们以自己主编的教材内容为基础,从而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包含的至少应包括:(1)操作系统加固,主要是网络中主机的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性。需要掌握安全等级标准及划分准则,系统漏洞及后门等内容,尤其是操作系统的安全策略的添加、用户账户的安全配置,这是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基所在。(2)网络通信安全,包括在网络体系结构中,针对各层的安全协议进行解析这些安全协议是工作在网络中的通用标准,为上层协议和应用提供透明服务,主要通过实战攻击说明网络协议存在的问题,通过安全策略的添加来保证安全通信。(3)防火墙技术与VPN(虚拟专用网)技术,防火墙技术一种将相对安全的内部网和不安全的公网分开的隔离技术,对两个网络通信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技术,我们可以添加规则,进行安全通信。而VPN技术则是一种保证跨越Intemet进行安全的、点对点通信的有效技术,能够实现保密通信和身份的认证。(4)密码技术原理及应用,确保数据和资源免遭破坏时网络安全的重要前提,密码技术是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防止伪造、篡改信息的认证技术的基础。(5)病毒识别及检测修复技术。这是计算机网络用户最关心的问题。(6)网络攻击与防范技术,通过网络实战攻击让学生了解攻击者的方法和技术,总结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固现有的网络环境。

 

在选择授课内容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流于表面而局限于一些泛泛的、不够系统的安全知识,同时也不能过多的研究深奥的理论细节。要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围绕着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授课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情景相联系,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将知识固化到自身,最终达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3 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

 

为了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使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必须进行更多的改革。

 

3.1 教学手段改革。学习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后,大家都知道,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内容中的原理概念非常抽象,十分枯燥而且晦涩难懂,目前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我们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宗旨,以技术实用为原则,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组织编写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多彩的特点,将图片、动画、录像等元素都集成到教学活动中,将每个实验内容的操作过程进行录像,以直观、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避免了单纯的理论说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网络安全知识,从抽象的概念上升到形象上的认识。

 

3.2 实验环境改进。《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理解,而目前绝大部分的学校在本门课程中只有简单的工具演示及基本的操作性实践,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实验室,包括常用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构建一个小型局域网络,搭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实验平台。设计一系列完整的实验项目,既包含基本的教学内容,同时又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工具资源库,帮助学生完成各种网络管理和信息安全的学习任务,最后还应该制定实验规范要求,严格管理制度,防止由于工作的疏忽导致学生将黑客软件带出实验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3 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攻防大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有一支稳定的网络安全小组,对网络安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各种考核进入我们的小组,让后我们按照等级进行指导性学习,兴趣小组的一部分同学在老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辅助老师进行教学,同时,他们还参加国家级的各类网络安全、网络攻防大赛。

 

3.4 加强课堂讨论。对《网络与安全实验》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上课前,给学生提出一个课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在课堂上可以开展课堂讨论,使学生在良好、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倾听者、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了学习质量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的高低等,这种方法还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3.5 考核形式改革。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希望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学生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道德素质和协作精神。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形式上,可以综合考虑卷面成绩,课题讨论表现,实际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来修正和改进他们的成绩,以便从错误中学习,让学习课程本身的乐趣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发展变化很快的课程,这些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难度,如何设计好讲授的内容、课堂上教学的内容的深浅如何把握,如何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学生易懂的知识,要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作者简介:王小英(1979-),女,陕西泾阳人,防灾科技学院灾害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与密码学。

篇2

关键词: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教学模式;校企合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渗透于全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商务等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这样必然需要大量的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安装与测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开发、测试和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那么,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养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现以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谈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行业背景分析与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行业背景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产业效益以下几个数据可以充分说明网络:200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008年,中国互联网产业规模接近1500亿元,带动相关IT、制造、软件与数字内容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 。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超过3万亿元,约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的10% ;2009年,中国网民数净增超过8000万,达到3.84亿,继续位居全球首位。

IT行业的人才需求仅次于销售类人才,占到了人才总需求量的40%。而在北京,预计未来五年内这个比例将达55%。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据保守估计,目前中国市场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超过20万人,而国内目前的IT教育主要是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电子、电信、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大约是5万,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IT人才短缺的市场需求下,为高职毕业生提高了广泛的生存空间。

2 .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我院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时候,首先进行了充分的企业行业调查。被调查的企业近20家,涉及到电脑公司、软件公司、服务类企业单位、制造业企业单位;既有国有企业也有私营企业;从被调查企业的分布和性质来看,我们认为此次调查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需求的企业中,高职生主要是进行网络工程的实施和网络管理与维护;或者是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等。普遍认为毕业生必须具备网络设备集成能力、网站管理能力、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网站开发能力;同时用人单位非常看重高职学生的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

二、合理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着力建设合理有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这样的思路,我系在2009级高职学生中大力改革教学模式,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大力提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设计为导向,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

2.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时,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中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以模块化划分课程体系,分别对应于相应的专业技能,例如:硬件组网、服务器配置、网站开发、网络管理与安全等,专业课程以“一体化”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课程构建时,从职业分析中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紧跟职业描述,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驱动,用经典案例展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专门人才。

3.实训基地建设

科学完备的实训条件是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中,合理建设配套的实训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并要注重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统一规划,互为补充,体现统一性。让学生在校学习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后,可去这些基地去学习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保证专业技能的及时更新。

4.以技能大赛为契机,丰富专业教学内容

从国家到各省市,各种网络技能大赛项目日渐增多,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也是逐步提高,职业院校也把大赛当成检验教学成果、提升学校知名度的一个好的机会。我们要认真研究比赛项目中涉及的专业技能,并要反映在教学工作中,充分注重大赛给教学带来的启示,及时调整相关方面,包括专业建设中课程的设置,涉及到大赛项目课程的重点技能强化等等。

5.注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着落点在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里的高水平应该是双师素质、专兼结构的两栖人才。专职教师要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提高,同进要强化自己的专业实操技能水平,深入企业行业锻炼,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聘请行/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主要进行学生实践教学的教学工作。做到专兼结合,文武双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持续进行市场调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我们高职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真正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5)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与信息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资源,围绕网络的信息安全斗争也日趋激烈,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我国反黑客专家许榕生说:信息网络的攻与守完全是高素质人才的对抗。然而,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系统培养和全民信息安全教育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安全专业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高级战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其匮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要求。因此,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同时,除了军队、公安等部门需要高级网络安全人才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等互联网新型业务的发展,也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懂得如何配置防火墙的网络管理人员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提高全民信息安全意识,已成为我国信息化事业的一个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二、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涉及网络技术、密码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网络信息安全专门人才必须经过系统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国外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信息安全教育和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无论从技术研究发展看,还是从人才培养角度看,美国均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其信息安全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配套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教育培养体系。比如,美国普渡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已经建立了独立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许多优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

我国在信息安全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其中大学始终发挥着主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已拥有了密码学博士点和硕士点,自2000年开始先后有40多所高校设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这几年,我国信息安全已初步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很多高校在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信息安全理论研究落后于信息化应用和安全技术开发,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建立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方面十分被动。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尚未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多层次专业人才队伍。。由于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知识体系庞大,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所以在本科或在本科层次以下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专门人才绝非易事,同时这也决定了该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层次不可能很高。因此,有些人认为更应该注重加大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力度,以满足社会对高级安全人才的需求。

随着网络应用的爆炸式增长,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现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也还有很多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专业知识结构不够科学: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没有体现网络信息安全学科本身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形成专业知识结构。当前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的翻版或延伸,在课程中仅仅增加了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教学,课程设置中缺少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对于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问题很少涉及。

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中去认识、去体会。我国传统培养模式不注重理论的应用,很多网络信息安全专业院校的实验条件还相当落后,很多实验和实践环节不能正常开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缺少实践能力的锻炼,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就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导致无法胜任工作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

实验内容不实用: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整体概念,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专业技术人员经常需要解决综合性问题,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的应用技能。而支持传统教学的实验内容通常都非常单一,不同实验之间相对独立,缺少综合性实验。

鉴于以上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有必要对现有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

三、网络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问题探讨

由于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专业刚刚起步,前期的启动和准备工作都比较匆忙,加上该专业是信息领域的新专业,又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专业不仅有许多跨学科和跨专业的衔接问题需要解决,课程设置、实验设计等也有许多要做的工作。要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质量,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做好工作。

1.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可分为四类,即信息安全技术人才、信息安全管理人才、公共信息安全人才、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人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几乎各行各业都需要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但由于行业特点不同,不同行业对该专业的需求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该对我国重要行业对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制定出面向社会需求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综合、交叉的学科领域,涉及数学、物理、通信、法律和计算机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最新发展成果,同时该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应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英语和实践课程的训练;确立核心课程,并在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的同时,确定除核心课程外的专业必修课,并按照其内容联系、应用需求等划分成若干个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本专业核心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需要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并促进个性化发展。另外,把握好各门课程的先后顺序,尤其是专业课程的先修和后修关系,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做好实验环节设计

教学设计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应该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所以应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验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再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优化等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强化思辨能力。由于该专业发展快、综合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教学中还应注意把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最新动态以各种形式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并适时地将行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社会常识引入课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强化教学和辅导工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学生参与教学法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对于专业课程的一些主要内容,可以给学生留几个课堂讨论的主题,作为作业由学生在课下准备,并采取课堂发言和提交报告的形式进行检查。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首先应科学合理地设计编排专业课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编写制定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可采用基于虚拟机环境的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得到更为真实充分的实践锻炼;也可以建立工程实践平台,比如,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实践培训与应用实验室建立了国内信息安全领域最大规模的工程实践实验平台,该平台可全方位支持信息安全教学、培训、科研及测试等信息安全服务,实现了基于“网站――实验支撑系统――实验课件”互动的网络化交互式的新一代工程实践教学和培训环境。在该环境下,可演示和运行各种平台的实验系统,开展各种安全实验,大大节省了硬件资源,为网络信息安全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4.加强实验室建设

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实验室建设、实验设备等的要求较高。如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建设方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直接影响着专业课内容的消化和吸收,影响着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比较有名的信息安全实验室是中科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软件所、计算所等单位也都具有良好的网络安全实验设备或实验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也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5.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因此,应当同社会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和实习基地。首先,应制定出面向行业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方案和实习计划;其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找出与研究机构、企业合作的有效途径,提高人才竞争力。要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不仅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实践教学,还可通过编写适应产学研的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使学生顺利适应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四、结束语

当然,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网络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许多高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这反过来也会极大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把产学研有机地整合起来,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计算机教育,2005(1):11-14

[2] 单来祥,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计算机教育,2005(1):18

[3] 吕欣,关于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建议,计算机安全,2006.2

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262-03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是,网络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高等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特别是社会急需的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本文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从国内外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总结。

一、我国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概况

在我国,早期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由少数的军校和研究机构承担,主要培养数字通信和编码方面的人才。2001年,信息安全正式作为本科专业率先在武汉大学招生,从此开始培养信息安全本科人才。截至2013年6月,全国已有78所大学开办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信息安全作为计算机类的一个专业,归属计算机学科。2006年,教育部下达了“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的教学科研项目,这个项目由武汉大学张焕国教授牵头,在国内信息安全领域产生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国内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几乎都以此规范作为蓝本。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信息安全专业设在通信工程学院,因此,教学计划在遵循专业指导性规范的前提下,又具有通信学科特色。除开设计算机和信息安全相关课程外,通信方面的课程包括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和通信安全技术等。我们明确提出培养系统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知识,同时具备在计算机、通信和电子等方面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部门和机构中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科研、设计、开发、运行与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简言之,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类型分析

我国《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提出两套方案,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型,并分别给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体系。那么何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内涵是什么,因此,首先从现代社会人才类型的结构谈起。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要认识世界,二要改造世界。所谓认识世界,即认识世界的本质属性及其客观规律,需要把客观规律提炼成科学原理,形成知识,这个过程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才可以称为研究型人才。所谓改造世界,即利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实践,要把客观规律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个过程也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

1.研究型人才,也称为学术型人才,是指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客观规律,以客观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事学术性的工作为主。这些研究工作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关系并不是十分直接和紧密,可能在将来某个时间才能真正发现其研究价值。

2.应用型人才,也称为技能型人才,是指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如何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与社会生产、日常生活中,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人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应用科学原理(或称为客观规律)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客观规律(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或工作规划、业务决策),二是将工程设计转化为工程、产品或其他物质形态。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很难把这两种转化分开,因此,我们提出信息安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按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从事的不同岗位,可将工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细分为: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和技术支持工程师。

三、国内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培养分析

国内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人才的定位;二是基本规格要求,即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要求本科毕业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具备基本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三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课程体系。一般本科院校比较注重学生运用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下面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三方面进行阐述。

1.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谓工程应用型人才,就是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和工程应用的专门人才。就信息安全专业而言,这类人才主要包括三类:一是研究开发类人才,具备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测试能力,能将信息安全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转化为信息安全产品,涉及软、硬件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代码设计和测试几方面的基本能力;二是应用技术类人才,具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方案设计、产品选型、方案实施和安全维护的基本能力,能够将信息安全原理、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于企事业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三是管理服务类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共性特点是能使理论学术型人才的很多理论成果转变成信息安全产品,维护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之所以我们提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是因为它不同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前者是本科院校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定位,后者倾向于技术应用,主要强调应用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力。

2.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我国开办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初期,专业的学科归属存在争议,各校的专业定位和特色各不相同,导致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设置大相径庭。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安全学科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也有一些高校将信息安全学科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或数学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信息安全二级学科,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具有通信学科特色。教学计划中课程的知识领域包含信号与通信基础、计算机基础、信息安全基础、密码学、网络安全、系统安全等。

3.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试验环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必要的应用知识和专业技术。因此,对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以我校2011年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为例,实践环节24学分,包含必修课金工实习、算法与编程实习、脉冲与数字电路实验、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实验、密码学实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网络安全实验、信息安全工程与测评实践、毕业设计与实习等,计22学分,选修课程网络攻防实践、数据库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单片机与接口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实验等,计2学分。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盾,信息安全原理验证性实验、信息安全产品操作性实验都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增强动手能力,但这还达不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实践环节,开设了较多的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编程开发等内容。

四、国外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分析

1.在信息安全领域,美国无疑是全世界头号强国,从最基本的TCP/IP协议架构、最底层的芯片设计、操作系统系列开发与推广到信息安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2010年4月,美国为加强网络空间安全教育,出台了一项专门的国家计划――美国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教育计划。此项计划旨在通过开展全民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教育各个阶段,增加信息安全教育与技术方面的内容,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保护与防范意识。美国信息人才的教育主要突出的是强化数理化及基本工程原理的教学,打下深厚的功底。美国信息人才培养的教材更新很快,并且课程的选择以市场为导向,而每个学校又有自己的特色。采用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活模块教育方式,培养具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日本以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侧重宽度,教育内容比较全面。日本教材很有特色,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可反映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教材的更新频率很高。主要采用的是产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企业把培训当作对劳动力的长期投资,而学校同时也接受职员定期到学校学习,并配合讲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3.德国主要以学生毕业可能从事的职业活动为中心,充分利用企业来学习实用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接受教育时,学生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这种强调实践培训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正好符合了信息人才培养的实践特性。

4.印度根据“人人用电脑,人人懂电脑”的总目标树立了信息教育初等化,信息教育职业化,信息教育层次化的教育理念,并采取职业化教育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课程学习中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士比例大致为68:100,学生在工程师的指导和实践项目的学习中大大提高实践和科研能力。上述几个国家在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方面各具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①目标明确、层次清晰;②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③实践才是硬道理。

本文简述了我国在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概况,对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对国内、国外信息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并进而进行总结。综上所述,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只有不断地完善人才培养基金的教学计划,以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3):98-100.

[2]王练,陈龙.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4):108-110.

[3]蒋文保,李忱.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信息安全和通信保密,2007,(09):172-174.

[4]杨立军.国外信息人才培养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7):15-17.

[5]杨立军,刘陈.美、日、德、印四国信息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45-49.

篇5

关键词:就业能力;信息安全;培养质量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开始扩大,其后数年连续大规模扩招,但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导致一些中小企业不断裁员甚至倒闭;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形势非常严峻。笔者认为在上述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诸多因素中,新时期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实践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新世纪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案例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自2003年开办信息安全专业以来,在多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微调和修订过程中,一直将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有效的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放在首要考虑的问题。经过几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是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的。所以,以下通过几个方面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经验进行分析。

本校信息安全本科专业最新版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2008年10月26日,教育部信息安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项目组,第二次讨论稿为准绳,并且结合本校的特点,同时参考其他办学实力较强的兄弟院校而制定的。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以及IT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理工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安全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与调试、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网络的病毒防范、网站的安全管理、防火墙安全策略制定与配置、安全风险评估与检测、IT取证分析(数据恢复)等基本技术,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员、数据恢复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信息安全工程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师等岗位的工作,也能在IT企业从事网络安全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2专业特色

如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安全保障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把信息安全技术与产业列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优先发展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是一个交叉学科。本专业以学习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和物理基础。要求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培养提高;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3 课程设置

我校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1)理论课程:依据信息安全类教指委“研究型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设置。(2)专业基础课:涵盖教指委规范的全部核心知识单元。(3)实践环节:依据信息安全类教指委“复合型信息安全实践能力体系”进行设置。

2.4东北林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提高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措施

本校自开办信息安全专业以来,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订,其中,还经历了多次的微调。

2.4.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校企双方组成专业课程开发专家小组,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明确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我校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保持联系,虚心听取他们对本专业的发展前景预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和知识面的要求;对毕业生优劣势的分析以及如何合作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和方式,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宝贵意见,将其融入到教学计划安排中。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我校注重基础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理论课设置上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核心和重点课程,保证学一门,通一门。同时,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其今后创业、就业和社会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4.2完善教学形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程积累,充实课程内容。各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不断的整合和改革,拥有大量课程资料,开发了许多项目任务实验,出版了多本项目化课程教材,并建有课程网站,提供良好、及时的师生交流平台。对于核心课程我校采取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有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又突出了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同时也能将专业的前沿知识及时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4.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在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工作水平。因为,科研工作能够很好的促进教学任务,还可以加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应制定、完善各项科研政策和管理制度。以学校的优势资源为依托鼓励和促进教师申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其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而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2.4.4完善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相对于其它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而,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很高。我校采取向相关部门及企业争取最大限度地实验室建设资金,在充分调研,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而不是采取“”式的盲从性建设 [6 ]。在完善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我校还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我们采取开放专门的实验室,使师生的科研活动能够有固定的实践场所,另外,我们还以学校的实验中心为依托与信息安全产业部门和企业合作建立了一些校内实践基地,这样做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环境,也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前沿课题,使学生从中得到训练。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我校加强了与信息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合作,建立了3个较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2.4.5完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部分专业委员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范围尽可能覆盖电子、信息、通信和网络等行业,以突出专业特点,保证教学实践高质、规范的开展。目前我们已经与多家企业正式签约,建立了互惠互利的校外合作关系,这些单位能够每年接纳安排专业学生在所属机构开展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同时不定期为我们举办课外知识的讲座等活动,为专业教师提供实践实习与锻炼的机会,并定期输送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对一线工作的认知和理解。

3.结语

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并结合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实际情况,我校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成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该专业的自身特点,在本科阶段培养出高水平的优秀人才绝非易事,所以,我们还应更加的努力,逐渐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积累实践经验,以期能使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更具社会就业竞争力,也能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建峰,李凤华.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教育,2005,(1):11- 14.

[2]赵泽茂,刘顺兰等.信息安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63-66.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时,中小企业往往处于劣势。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机会,其发展空间也更大。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应用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所以,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4年(上)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50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中小企业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电子商务对于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效率,抓住市场机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电子商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应用现状

(一)上网情况良好

受我国网络普及率的提高,中小企业90%以上都已经上网,但是企业上网的方式却各不相同。由于网络接入不同,产生的相关费用不同。当前光纤入的比较不断提高,中小企业中有60%以上都已经是光纤用户,而选择ADSL模式接入的企业已越来越少,上网费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可以承担的。

(二)局域网建设在改进行

局域网体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是中小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已经有一部分企业搭建了企业局域网,为企业高效管理提供了支持,但仍有一半左右的企业未建立内部网络。

(三)管理向自动化发展

先进的管理软件能够为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是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像OFFICE、WPS这些软件基本上都已得到运用,而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则使用的还相对较少,比如MIS。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门户网站建设积极

门户网站的建设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第一步,我国中小企业中有不少已经积极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但是仍然有部分企业的网站还处于建设中。根据其建设管理模式不同,可以将中小企业的门户网站管理分为自建自管、自建托管、托建自管和托建托管。目前看,我国中小企业门户网站的管理主要是自建自管以及托建托管这两种。

二、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中小企业快速运用电子商务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一)网络基础薄弱

尽管我国网络的普遍程度已经很高,网民数量逐年增加,达到98%以上,但是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数据传输占用的带宽也越来越大,但是网络的速度却偏低,网络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一些高峰时段,网速会明显下降。另外,信息安全体系和银行电子支付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消费者对于网络支付还存在很多忧虑,另外物流与配送体系还不能满足大量的电子商务需求。有调查显示,36.5%的网民表示网络消费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有20%的网民表示对网络消费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这些与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中小企业目前在配置电脑及上网费用方面的支出比过去有所降低,但是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一些高端网络设备仍然是很多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再加上维护费用较高,使不少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二)电子商务化程度低

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往往缺乏长期规划,比较重视能够在短期见到效益的模块。而有些中小企业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还只是停留在文档操作、会计记账层面,硬件配置很好,但是对于硬件的利用却不高,对于一些专业性的软件缺乏了解和应用。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则是需要企业长期不断的投入和改进的,企业需要不断的进行系统维护和升级,要不断优化电子商务平台,这对于不少中小企业而言还是无法实现的。

(三)缺乏电子商务人才

电子商务人才是既懂商务又通信息化的人才,拥有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并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电子商务进行商贸交易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目前这类专业性强的人才培养还不成熟,这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整体还不高有一定的关系,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具有复合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而中小企业又无力去重新培养,他们需要是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才。人才的缺乏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使用成本也较高,是很多中小企业所无力承担的。

(四)法律环境不健全

当消费者以及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时,首先需要获得有力的保护,希望国家能够为其清除不必要的障碍。尽管我国出台了《电子签名法》,并且这一法规对我国电子商务中的一些行为起到了规范、调整的作用,但是离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还有距离。比如关于软件、音乐、电影等知识产权的纠纷越来越多,就与法律环境有直接关系。由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落后于我国信息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产品、服务缺乏立法规范,引起了很多电子商务纠纷。总体上看,由于法律环境不完善,对产品的性质、服务的定性没有明确的规范,造成认定模糊,容易引起争端。因此,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电子商务行为,促进电子商务交易顺利进得,也增加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

篇7

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事业起步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人才培养随着科研型号项目的推进而逐渐形成规模和体系。当时计算机还是个稀罕物,计算机人才极为紧缺。老一辈银河擎旗人慈云桂先生高瞻远瞩,在科研工作十分忙碌的情况下,组成了一支精干力量的教学团队,自编教材,边干科研边搞教学。教学的舞台甚至就在科研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最合适的实验器材。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鱼雷指挥仪)研制成功不久就安装到教学实验室,开创全国用整机开设计算机实验课的先河,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斗转星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培养出来了,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并凝聚成了“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促进计算机学科建设”教学成果。1989年,该项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纵观半个世纪的银河事业,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国家的需要具体化为学院一项项重大科研工程,正是科研工程的需要牵引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正是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相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寓人才的培养于科研一线,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磨砺和提升教师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选拔在工程研制中涌现出的经验丰富的优秀骨干充实到教学第一线,以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数十年的奋斗历程中,崇尚实践,崇尚创新成为一代又一代银河人的共同信念。面向计算机、微电子、软件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交叉融合的局面,实践教学的理念与手段亦需有创新。可喜的是,计算机实践教学团队也在不断进步,围绕教书育人、实践育人又有了新的贡献和创造。近些年来,在国家和军队重点建设计划的支持下,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条件有了长足的进步。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在用房、设备、人员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补充,持续推进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建成了国家级计算机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先后有7门课程进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行列;研发和推广了一批实验教学系统和实验平台工具;与全国同行一道,编撰《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等指导性文件,以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名义出版,在全国高校推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特色与发展

2.1创建新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

着眼未来国家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我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强调“坚持把重实践作为推进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重要理念,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作为统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抓手”,着力塑造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实践贯穿全程的教学特色。与之相呼应,计算机学院提出并实践了“4433”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计算机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实验、实习/实训、课外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四个环节;进一步将课程实验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课内综合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和自主科研创新活动四个层次;全方位培养学生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安全三个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教学团队、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管理三个支撑条件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得以有效运转。特别是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银河之光”文化节开展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与地方单位和部队建立实习和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应用问题;通过开展学科和军事特色浓厚的专题式毕业设计组训方式改革,90%的毕业设计选题与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者部队实际系统有关,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服务部队意识的养成。

2.2拓展计算机实践教学内涵改革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仍处在高速发展的态势,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更加丰富,如何因应发展态势,优化学科特色,拓展为军服务能力成为我校计算机实践教学内涵改革的重要内容。

2.2.1突出系统级训练,形成以硬件能力见长的特色与优势

长期以来,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普遍都存在重软件轻硬件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软件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在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实践条件要求等多方面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随着EDA设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软件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很多高校轻视学生硬件实践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宏观上人才结构不合理,微观上人才的发展空间受限。随着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系统级(软、硬结合)实践能力的缺失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以“银河”、“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银河飞腾”系列芯片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科研课题不断扩展,使得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在硬件以及系统级能力训练上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践条件,教师团队有意识强化学生的硬件实践能力培养并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硬件系列课程在课程体系框架中的独特地位,开出了一组高水平的硬件系列课程及相应的配套实验课。以“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为例,20多年的教学历程总结起来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学生在面包板实验箱上以VLSI芯片(74LS181、74LS138、74LS00等),配以成组的导线设计并实现各种类型的CPU。多轮实践下来,学生普遍反映对CPU基本工作原理与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第二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期),学生使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在实验箱上实现CPU。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我们依靠多年技术积累和技术革新,先后研发了“六合一”计算机系统实验平台、“天河阳光”硬件综合实验平台。该平台采用“ARM+FPGA”架构,可开展从元件、部件到系统各层面的实践教学,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采用原理图输入、提供构件设计以及基于HDL语言的设计方法,实现了硬件课程实验平台的统一,使得硬件课程实验内容可以一体化设计。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实验平台设计验证CPU多级流水、Cache、多核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实践。更进一步,通过升级可以将操作系统、编译环境移植到该平台上,实现一个软硬皆可实验的综合实验平台,有效地锻炼学生全系统设计实践能力。此外,当今的硬件设备呈现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趋势,以Google眼镜、iWatch、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新设备与新装置层出不穷。针对发展趋势,实验室积极引进新设备,更新实践教学计划,整合软、硬件开发能力训练。例如,批量采购Lego、NAO等多款智能机器人,引入Android智能终端、无人机等平台,更新和优化“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等课程实验内容,同时大量设置创新实践题目,鼓励由学生自拟题目,自组团队申请各级创新实践计划。可以说,实践条件的改善,自由竞争氛围的建立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对于实现从实验验证到综合创新的跨越,突出学生硬、软件一体化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2因应网络空间发展形势,积极规划网络应用与网络安全能力培养

计算机网络迄今已在全社会广泛普及,没有网络,现代社会将无法运转。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病毒感染、木马植入、私密信息泄漏等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也让人们意识到网络空间安全的严峻形势。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计算机人才培养关注的新焦点,这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学科乃至工科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训练与时俱进的需要,更是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需要。2012年,信息安全专业纳入军队招生计划,标志着我校网络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专业建设上,实验室对照网络空间安全人才专业能力的定位,构建了综合化的网络安全实验平台涵盖网络预警、安全态势感知、入侵检测到灾难恢复与评估等方面,并推出相应的实验大纲与讲义。面对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和网络应用的蓬勃发展,学院继续贯彻网络硬件、软件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网络工程科研平台上进行拓展、充实和改造,多层次开展本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实验教学。例如,在开展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可编程实验平台—NetMagic。该平台通过自定义网络功能单元、接口和通信协议,可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网络核心设备硬件、软件的设计,首先满足网络协议设计和验证等实验,进一步可支持对网络拥塞控制、服务质量等关键网络机制的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在ACMSIGCOMM’11国际会议上获得了大会主席A.Chesnais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已推广到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针对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验室正在以微型化的天河机为服务器搭建一个云计算平台,以“天河阳光”硬件综合实验平台为终端、配置各种传感器使学生通过网络在天河机上开展物联网实验。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同时在线人数达到百万甚至千万级,管理上百TB数据的网络集群系统开始浮出水面,应该看到高校暂时还不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但可以通过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深入内容分发网络、负载均衡、海量数据挖掘等一线开展实验与创新实践,在工程实战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而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

3先进的条件环境是实践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

3.1引入先进IT技术,加快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首先需要建设一流的实践教学环境。

(1)必须使实验室设备能够得到及时更新。近些年来,国家和军队对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而IT设备器材的价格一直呈现快速下降通道,为实验环境的更新换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积极推行瘦客户机/服务器的实验模式。实验室过去多采用的网络同传、硬盘还原方式进行日常维护与管理。当一台计算机上安装的软件越来越多,软件运行时所占用的系统资源越来越大时,整个实验环境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便突显出来。相比之下,瘦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更廉价、更安全、更易于管理。每一台终端机使用的软件和数据均保存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瘦客户机远程运行软件、数据访问,较好地解决软硬件升级、软件许可等困扰实验室发展与设施更新多年的问题,可最大限度地节省各种费用。

(3)在实验室管理方面,若管理工作停留在简单的数据表格填写处理,不能充分利用网络化的强大能力、提供具有翔实而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那么实验室服务能力是令人置疑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师们应该充分意识到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给实验室管理带来的新气象。这些年来,学院实验室管理系统从简单的信息化过渡到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平台,开始实现尝试无人值守实验及实验室管理的云服务技术。智能化的云服务不仅仅是体现在实践教学本身,同时也是实验室管理能力螺旋上升的必然趋势,基于实验室运行数据挖掘下的决策与管理代表着未来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方向。

3.2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实践环境

IT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计算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优良的科技创新实践条件,可有效支撑从理论设计到实际验证的跨越,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学院将优势科研资源与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共享使用科研环境中各类性能先进、种类齐全的精密仪器设备;另一方面,通过将科研成果部署在教学实验室中,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快速接触和学习前沿技术。同时,为了找准人才需求定位,通过与部队及地方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通过现场与工程师的交谈,通过应用需求的亲身了解,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实践能力的导向性,熟悉项目规划与决策。创造条件让学生投入到社会化的实践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与职责,学会与别人相处,学会被领导和领导。

4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高水平实践教学的保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培养学生是高校中心工作,也是教师最根本的任务。在实践环节,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对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在教学团队中,我们很早就建立一个专门负责教学实验保障的小组,以后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逐渐引入研究生充当助教。回顾我们的历程,科研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转入教学一线,很快便能赢得学生的喜欢,因为他们的授课充满了活生生的科研案例,在实验课题设计与评估中往往能给予学生非常中肯的意见与独到的见解。除了课程实验的充实和优化,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领域便是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这也是学院发挥学科整体优势,培养创新人才的着力之处。计算机学院也明确研究所同时应肩负有人才培养的任务,并制定明确的目标,从业绩评价与职称晋升中予以明确。本科生一般从大二开始便在教师带领下,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包括信息安全、程序设计、超级计算、数模竞赛等兴趣小组,参加的学员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指导教师一部分来自教学系,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研究所以及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小组选择课题,申请各级创新实践基金或创新实践项目,参加学校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上的学科竞赛。以竞赛活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熟悉和掌握科研实践的方法、手段,体会到科研实践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近些年,学生们获得了数十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数十队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竞赛一等奖,充分证明了学生的才华和创新潜力。实际上,教师率领学生组队赴国内外参加竞赛本身也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语言和文字表达、沟通与社交乃至外语运用等素质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恰恰也是实践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推动下,实践教学的地位有明显改变。对于国家和军队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言,学校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作为管理机构,应鼓励高水平教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

(1)从政策上要改变原有实验教师低人一等的局面,使高水平教师安心实验教学。近年来,学校为吸引和鼓励更多高水平人才全身心参与实验教学,制定了多项倾斜政策。对实验队伍实行两个单列的政策,即技术职务评聘数量和条件单列,教学岗位聘任数量和条件单列;鼓励开展实验教改研究,在申报教改课题时对实验教学人员倾斜,对取得的教学研究成果在参加教学成果奖评选时予以支持。

(2)在人才交流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安排实验室教学骨干出国深造、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开阔视野。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先锋,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持续推动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工程项目等方式,增强教师们对于前沿信息技术的掌握。

5结语

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综合素质

1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涉及到的行业和领域比较广,如网络产品的生产管理与销售、网络工程实施与监管、网络组建、信息化平台的搭建与管理、网络通讯设备的安装调试、网站开发与维护、网络安全的管理等,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作为一个方向开设相应的课程,甚至可以深入到行业内部再进行细化。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如果行业领域无法确定,专业定位过于宽泛,课程体系过大,技能培养就会没有侧重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犹如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学生在找工作时因为学无所专,出现什么都知道一点,对不会的东西畏惧,没有自信、茫然没有目标。

1.2 网络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特色。

脱离实际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体现在脱离市场变化,学习内容和技术的滞后。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竞争的压力与日俱增,各学校都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建设改革。有很多学校不顾自身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结果由于师资和实训条件跟不上,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还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拘泥于传统课程,仍沿用本科及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脱离岗位实际需要,没有高职特色,导致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

1.3 实训条件跟不上,不重视实践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主要培养技工和技能型人才,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是纸上谈兵。高职学校如果不能专注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实战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将无任何特长和优势可言。网络设备、软件的购买、更新和维护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学校如何解决这部分开支将是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2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2.1 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才培养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以市场行业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可以通过学生在对口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就业情况来衡量。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工程设计型人才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的市场、产业有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其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各院校不能照搬照抄,盲目跟风。

2.1.1 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社会需求相结合、办出自己的特色,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存之道、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借鉴学习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无一例外选择到示范性院校进行调研,但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经济实力、政策支持、生源结构等都有所不同。目前高职高专的教育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状态和产业结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是发展的长远之计。

2.1.2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以后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是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如何确定培养的目标,如何去设置岗位,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和人才流动的趋势,关注行业的发展,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并及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同时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获得市场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深入到企业,与工作在行业一线的专家进行讨论。在调研考察的过程中,要挖掘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优势、文化环境优势、经济产业优势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挖掘开发一种潜在的优势。

2.2 让学生改变择业观念,注重提高综合素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中,我们可能更多会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调查的信息表明,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工作做起、对专业技术工作无法胜任、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这些现状正是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体现。所以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仍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技术性的职业能力。只有综合素质比较高、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2.2.1 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网络通讯技术升级换代频繁,高职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领域就业工作,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在学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的启发和培养。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终生受用。

2.2.2 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同样要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找到有能力的人很重要,找到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更为重要。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吃苦耐劳、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选择的主要标准。职业技能的欠缺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提高,而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

2.2.3 与人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同事团结合作,对自己的成长和新环境适应起到重要作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多参加校内外活动,利用假期和周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为以后更快适应社会打好基础。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学科,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进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创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改革的关键。始终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在注重学生技能、动手能力的锻炼的同时,注重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和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鲁志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

篇9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work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some computer network managers often have the phenomenon of maintenance conflict in the actual work,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oper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nflict in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

关键词: 计算机网j管理;维护冲突原因;解决对策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management;causes for maintenance conflict;solution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33-02

0 引言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针对运行维护冲突,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方案,科学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规避冲突问题,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可靠性,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

1 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

计算机网络管理,主要是对网络与网络基本功能进行管理,保证网络常用通信协议的正确性,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

第一,网络管理。在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系统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在生活中开始应用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规模在逐渐扩大,网络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相关部门必须要重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出现状态控制问题。同时,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应用监测技术与控制运行状态的技术,主要可以减少停机维护工作时间,减少其中存在的网络瓶颈问题,建设综合、新型平台,对网络进行全面的保护,以此提升网络安全性。

第二,网络管理基本功能分析。在网络管理的过程中,其基本功能就是记账管理功能、设置管理功能、功能管理、安全管理功能与故障管理功能等,可以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

第三,网络管理常用通信协议。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而言,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管理一些功能,对网络进行直接管理或是管理,提升通信协议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会利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方式、文件传输协议方式与用户数据协议方式等开展相关工作,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增强管理工作可靠性。

2 计算机网络运行问题与因素分析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着计算机网络可靠性与安全性,甚至会出现一些计算机网络运行缺陷。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计算机垃圾与病毒问题。在计算机长期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垃圾,占有较多程序,降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计算机病毒,就是在程序运行中,本身带有执行码程序,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病毒。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病毒会引发乱码现象,导致用户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在用户使用计算机传输文件的时候,病毒很可能隐藏在文件夹中,在用户点击之后,病毒也会开始启动,导致计算机系统受到破坏性影响,难以提升用户曹组可靠性,甚至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影响。

第二,计算机网络黑客问题。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经常会出现黑客侵入的现象,主要就是非法人员利用网络信息系统与相关技术侵入用户电脑网络系统,进入到用户计算机设备中,查看他人的隐私,并且会盗取一些机密性文件,对其进行修改或是记录,甚至会出现系统供给等现象,导致计算机用户的程序瘫痪。黑客入侵的领域较为广泛,例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以及军事领域等,在入侵账户之后,会导致个人、企业、国家等出现损失。计算机网络黑客问题的原因,就是计算机系统的编制不够完善,经常会出现漏洞现象,黑客会在计算机网络中寻找出各类缺陷问题,然后针对缺陷情况进行操作,将漏洞变成自己的攻击工具。

第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除了软件系统可能会受到侵袭之外,还会出现自然灾害问题,例如:光线通信设备因为自然灾害出现损坏问题。在雷雨天气或是地震天气中,计算机硬件设备很容易损伤。同时,在停电的过程中,软件设备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问题,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工作遇到各类难题。对于人为因素而言,主要就是在计算机被盗或是账户密码泄露的情况下,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降低,无法提升其工作质量与可靠性,难以增强其发展效果。

第四,计算机本身存在安全问题。在对计算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计算机本身的安全性较低,出现各类管理问题。随着现代化计算机的发展,软硬件设备不断升级与更新,然而,在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使用质量的情况下,也会带来一些无法解决的管理问题,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性,例如:在计算机实际管理的时候,管理技术更新较慢,相关技术人员还在应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处理,经常会出现管理技术陈旧的现象,难以提升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工作可靠性,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意识到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漏洞问题,无法提升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甚至会埋下安全隐患,难以增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效果。

3 计算机网络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难以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增强其工作效果。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3.1 计算机病毒管理措施

在对计算机网络病毒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积极应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质量。

首先,设置口令密码。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与使用者需要根据操作情况,对自己负责的区域进行密码或是口令的设置,在限制权限的情况下,避免出现用户越权访问的现象,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相关人员需要对口令密码进行定期的设置或是更改处理,保证密码的复杂程度符合相关规定,此类方式可以规避病毒传播问题。但是,此类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口令信息需要认证处理,在传输口令密码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泄露的现象,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其次,定期杀毒处理。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需要对网络进行定期杀毒处理,就是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对可疑的文件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毒进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要保证文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要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防护层,对文件进行过滤处理,一旦出现可疑文件,一定要全面开展病毒查找工作,以便于发现病毒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同时,在对计算机服务器进行管理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制定防御方案,科学防止计算机病毒现象,提升其可靠性。

3.2 计算机网络黑客问题的解决

在解决计算机网络黑客问题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要对其进行网络双宿设置,此类设置方式,就是在主机中设置两个网络界面,然后对每个界面进行单独的连接与操作处理,保证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特定请求方式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一旦发现信息数据存在安全问题,就要对其进行单独处理。只有确认信息安全之后,才能将其传输到相关服务器中,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

3.3 制定安全通信设置方案

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做好安全通信设置工作,明确安全标准,并对安全通信进行处理,例如: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建立安全通信方案,然后利用相关管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理,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的便利性,企业可以签订安全通信协议,保证客户与服务器的安全模式符合相关标准[1]。同时,还要针对各类程序进行安全防护处理,保证信息数据与程序运行的安全性,并对各类信息进行保护,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与盗用等问题,增强安全可靠性。

3.4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对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时候,相关部门必须要建设高素质人才伍,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

首先,要培养软件编制人才,对其进行阶段性的培训,使其可以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先进技能,并对计算机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加强网络管理工作效果,同时,企业还可以与高校或是研究所合作,签订人才培养协议,使其可以支持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并培养出优秀人才,提升其工作质量[2]。

其次,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相关部门要为计算机网络使用者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在使用中,不会访问非法网页,对于邮箱中不明来历的邮件而言,不可以随便打开。在下载游戏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出现辅助程序的现象,避免病毒的侵入。同时,计算机网络使用者还要设置单独的密码,保证密码的复杂性,并定期对其进行更换处理,做好系统补丁下载工作,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在杀毒与黑客防止的过程中,计算机使用者需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在电脑中安装防火设备,并下载相关杀毒软件系统,保证可以对通信进行全面的控制,以此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最后,文件备份措施。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必须要掌握文件备份处理技能,对于重要的软件,也要对其进行备份处理,保证可以发挥光盘等储存设备的作用,节省各类资源,提升资料保护工作效率与质量[3]。

3.5 集中网络管理措施

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集中网络管理措施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就是对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与其他系统进行集中式的管理,保证可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在多个设备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监控处理,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集中问题。

3.6 分布网络管理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处于分布情况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分布管理,明确各个网络系统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层次式的管理,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在计算机服务器之间,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避免服务器衔接中出现网络安全问题,综合利用各类安全管理资源,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性。对于相同层次的工作站而言,管理人员可以对其进行信息交换管理,提升其工作质量。

4 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需要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案,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展病毒防范工作,规避黑客侵袭问题,保证可以提升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还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邓丽莹.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维护冲突原因分析及对策[J].消费电子,2013(8):95.

篇10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兰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当今美国大学在信息安全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核心课程+课程模块”培养模式,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就如何开设创新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和重点探讨,同时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和实施该模式的有效措施。

随着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我国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安全。要建立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系统,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J。

一、目前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现状和问题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首先创建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随后,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了“2+2”信息安全专业方向,并于2007年面向全国招收信息安全专业方向本科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方面还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与实验环境上更是资源极度匮乏,同时也缺少相关的参考标准和借鉴模式。

(一)专业知识结构方面

专业教学计划不够完善,课程体系中缺少与实践相关的信息安全学科的特色课程。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难以构成专业知识结构。而一些信息安全学科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某个相近学科课程体系的翻版或者延伸,在课程中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缺少系统观点与方法,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与实训培养方面,对于如何构建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如何设计与实现安全的信息系统等重要问题涉及很少。

(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

信息安全专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真实的实践过程中去认识体会,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提倡基于仿真的信息安全教学法。我校现阶段尚不具备仿真环境的实验条件,现有信息安全学科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还相当落后,仅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密/解密、防火墙或者入侵检测等实验,而对于网络对抗等更进一步的实验基本没有涉及,或者无法完成这些复杂的信息安全实验。

(三)相关专业人才方面

我院在信息安全学科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学术与人才培养积累,组建了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梯队。但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信息安全学科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还缺乏深厚的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积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目前这种情况势必制约信息安全专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我院信息安全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际研发能力,使信息安全专业成为重点发展的学科。

二、“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

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英国等国家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不仅将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级别,同时也加大了对高校中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当前,美国大学中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普遍采用“核心课程+课程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从模块课程中任选几门课程,而不必选修整个模块课程,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多的选择机会,同时还便于教学管理和因材施教。借鉴他们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教育,也可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我们在原有信息安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模块,保证信息安全专业的基础性。同时,对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除核心课程外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依其内容联系等划分成若干个课程模块,以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修方向,并合理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当今社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在借鉴以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模块化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技术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专业已经开设,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和实验课程仍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该专业由核心学科、支撑学科和应用学科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通信技术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体系。该学科交叉性强,应用领域宽。借鉴国外如美国、英国的经验和国内一些高校的办学经验,我们将教学计划中的“计算机网络”、“现代密码学”、“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实验与实践教程”、“编码理论”等作为核心课程,其它专业课程分为几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同时将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事业发展、前沿热点等最新动态,以专业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构成现在的信息安全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

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切实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行实训基地培养模式。不仅要在实验室里研究探索,更强调和注重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培养锻炼,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一些课堂上没有接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大胆尝试,逐步积累实践经验,以此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基地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策略上、技术上、Bs、cs、安全性分析、安全体系框架设计和安全产品研发等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技术能力模式

本科教育阶段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更要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达到这一目的无疑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使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不断发现新的需求,不断增加新的压力。以使学生主动地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才能真正达到面向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认知能力;面向真实世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面向发展世界,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面向合作时代,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沟通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需求目标。

三、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建立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本科教学不但应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还应建立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和科学的实验教学内容,这对于促进该专业的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近几年来该专业的发展需求,并充分考虑到实验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我们选择以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人点,在实验教学中尝试将实验教学分为网络基础技术实验、密码技术实验、网络攻防实验和系统安全实验4个层次的内容,搭建一种分层次的体系结构和多元化实验教学模式——虚拟实验模式。我们深入研究了我校信息安全专业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利用虚拟实验系统进行实验教学,大胆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两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以虚拟实验为主流方向的实验室改革可以使我们逐步走出实验教学的困境,例如开发一个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进行密码学实验,使他们更直观的理解系统内部的加密过程,从而真正达到创新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该专业所学的大量课程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所以应重点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加强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的机会,打通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学生能够明白真正的社会需求,使其得到既实际又规范的训练。实训基地可分为固定性和变动性两类,这样能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锻炼机会。这方面我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近年来做了许多创新性工作,不但为当地政府做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同时也为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例如:2007年成立了“国家保密局涉密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中心系统测评(甘肃省)分中心”,正在筹建的“TC—sP趋势科技认证考试”,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锻炼平台,并已取得初步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实训能力的培养

对应于实验教学模式的四个层次,在学生实训方面主要安排以下内容:建立常用的各类计算机网络NT、Novell、UNIX等网络的连接;微机的组装及故障排除;加密系统、防火墙技术、病毒的防范、黑客攻击与防范和电子商务模拟交易及认证模拟训练等。使学生通过这种分层次和多元化的实训锻炼,真正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安全本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

实验教学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实验结果做鉴定,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结果之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激励和改进,形成以评促学的动力机制J。实验教学可分3种层次进行评价,按是否数量化分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分类,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按层次模块分类,分为阶段性实验课作业评价和实验考试评价。同时在实验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有足够的实验时间。虽然我校由于实验环境、实验经费等诸多原因,在实验教学时间的保障上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还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2)保证有可实训的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已和国内几家著名的企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生能够得到规范性的实训提供了保证。(3)保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训教师的指导。除了学校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训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为学生做现教学与演示,达到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参加实训习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实训习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