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主修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主修课程

篇1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厦门大学》。

我第一次到厦门大学,大约是在十岁的时候。那时,我还是一个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小学生,记得刚到校门口,我就被厦门大学的雄伟壮丽给迷住了,那时,我就曾想过,今后要来这里上学。就这样,厦门大学开始成为我理想中的大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了,同时,我也开始明白,一个好的大学,不仅是有美丽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它有丰富的内涵。那么,厦门大学是否具有丰富的内涵呢?我开始寻找答案,没过多久,一页页的资料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距今已建校87年。87年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居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大学。至今,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5万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厦大学习、工作过的两院院士达60多人…… 同时我还了解到厦门大学与其他省市的大学一样,都分有各种专业。如果有一天我被入取了,那么我的首选专业肯定是音乐系,于是我也稍微了解了一下关于它的信息:音乐系现有声乐、钢琴、民乐、器乐、理论作曲、舞蹈6个教研室,分为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其中,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有:理论主修课、作曲主修课、声乐主修课、民乐主修课、西乐主修课、键盘乐主修课、舞台表演艺术等,其实,在音乐系之上,还有一个范围更广的学院,它就是艺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综合大学为依托,以艺术创作为中心,以学兼中西为基础,以开发潜能为目标,在跨越式发展中建立交叉学科,推动素质教育,培养既具有公民意识又具有独立人格,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我时常会看到或听到许多关于邻居哥哥姐姐去报考厦门大学的消息。记得我读五年级的一天,邻居晓温姐姐要去厦门参加入学测试,当时,我曾问过爸爸,我以后能不能像晓温姐姐那样也去考厦大,爸爸是这样回答的:“孩子,你以后当然可以去考厦大,但是首先你的成绩要好,你知道吗?晓温姐姐在年段里的名次都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只要你努力学习,爸爸妈妈一定会支持你!”

一晃,2年过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进入中学以后,我的年段名次由低渐渐的提高。其实,我心里很明白,只要我努力学习,这个梦想是一定能实现的,我一定能考上厦门大学。

篇2

主修生:钢琴专业课。本专业必修课:钢琴伴奏与配弹、钢琴教学法、钢琴艺术史、发展史、钢琴音乐欣赏、钢琴演奏理论、钢琴演奏表演实践;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践课。

毕业要求:毕业论文、毕业音乐会,所受专业教育可为读硕、读博再深造服务。

辅修生:钢琴与钢琴伴奏课;初级钢琴教法课;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教学实践课。

毕业要求:课堂授课(主要是声乐)伴奏、音乐会伴奏(简易曲目)、小型音乐会演奏。

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学生应有一套适用的教材,即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教材要针对教学对象、年龄、特点、教学目的、方法、学制时间、练琴时间诸多方面来编写。现在大多数院校都仍在采用1984年由韩林申等编写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这套教程共四册是按照教育部1981年颁发的《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大纲》(草案)编排。显然1981年的教学大纲今天来讲太落后了。这套教程虽从初学程度讲起,但太过于繁复,在曲目和教学重点的选择设置上与今天的要求存在一些偏差,所以新教材的诞生是必然的。新教材应立足对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写,主要对象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辅修生。

新教材将钢琴伴奏(主要是声乐伴奏)的内容融入钢琴教程内并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大多数师范生都属于初学者,无论从时间还是年龄都不适宜再从事钢琴专业的训练,面对这些非专业的学生钢琴的学习只是作为一项工作的技能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但对钢琴伴奏的能力要求却提高了。如:演出伴奏、课上伴奏等。所以教改后的教学侧重点应转向钢琴伴奏与配弹,钢琴教学为钢琴伴奏而服务。在重视钢琴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尽早引入伴奏的内容是切实可行的。教材上,应将钢琴技能、技巧贯穿在伴奏的学习中,用钢琴伴奏的曲目代替原有的钢琴成曲。众所周知,钢琴伴奏课程也是由易到难,从单音、和弦开始练习,所以可在学习钢琴基础的时候将这些知识同时灌输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曲目是取材一些耳熟能详的脍炙人口的曲目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教学效果好。同时,钢琴伴奏是一门具有创造力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曲目的不乏一些车尔尼“599”等简易练习曲的优秀范例,只不过在以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选配和弦、织体等钢琴伴奏内容的讲述。除此之外,在曲目的选择上应加上现行中小学音乐课本的内容,更好地为今后就业服务。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应注重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曲目范围和数量的扩展可与音乐欣赏课“联盟”,即在欣赏课上安排进行(或独立安排钢琴音乐欣赏课),并将理论知识通过看、听、写、说四个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视听技术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而作为授课时间有限的钢琴课上,只精选一部分课题集中有代表性的曲目细致练习,技术通过基本练习、乐曲来掌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会”逐渐变为“会学”即采用快捷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学习、掌握一门技能。

钢琴成绩的考核与评估

考试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钢琴演奏、伴奏成绩和钢琴艺术实践课成绩。之所以将钢琴艺术实践课程成绩加入总成绩是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钢琴艺术实践方面的能力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是登台演出机会少,上台怯场,表现欲差,独立处理作品水平能力低。针对这一状况,要开设艺术实践课,并将其成绩记入钢琴总成绩。钢琴艺术实践课提供给每一个学生多次登台的机会,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系里、校园里甚至到社会中去演出。演出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的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加了表现欲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的角色。

总之,高师音乐教学必须参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教学需要,培养出素质能力全面的学生以求更好的适应工作和完成教学任务。

篇3

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以及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补充的实践类课程和姊妹

艺术类选修课课程几个方面,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专业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

关键词:技巧课理论课和技能课实践类课程姊妹艺术类选修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各级师范院校要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

革,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

教学观念,争取尽早培养出适合新课程教学工作需要的音乐师资。响应这一要求笔者

从课程结构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课程结构的安排,笔者认为要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为前提,设计为学生提供花钱少、收获大的教育、教学服务方案为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课程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基于此,首先要把音乐教育专业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确立出来并作为设置必修课的标准,然后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同时开设丰富的综合实践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科学的课程组合平台。

一、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专业技巧课的调整(一)调整方向1.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歌唱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歌唱理论、歌唱技巧、及发声练习曲和歌曲整合为《歌唱理论与技能基础》,将之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把传统《声乐》个别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有兴趣和具备一定条件的学生选修。2.以基础音乐教育对教师键盘应用能力的最基本要求为尺度,将钢琴弹奏技巧、理论、相关知识及相应作品与钢琴练习曲整合为《钢琴应用基础》作为必修课,采用集体课型授课。课程内容应包含培养节奏感、一般弹奏技法和即兴伴奏基础、初级键盘和声与作品分析、识谱、视奏、简单正谱伴奏、为歌曲编配简单伴奏、键盘弹唱等,以满足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把技巧性强的《钢琴演奏》、《钢琴正谱伴奏》(个别课),《中高级键盘和声及作品分析》《钢琴与乐队》、《钢琴四手连弹》(集体课),设为拔高选修课,供具备一定演奏条件的学生选修。3.想修其它器乐的学生首先要在相应的乐队中学习,获得规定学分后,如果有兴趣、有基础,可以提出申请,拔高选修《××演奏与实践》,上个别课。演奏水平特别突出的同学可以提前申请拔高选修。4.《舞蹈》课改为《形体训练与音乐教师形象设计》设为必修课。目的是增强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调整的意义。1、这一调整可以进一步突出师范性特点。新课改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而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种专业技能,因此,高师的课程设置应符合学生综合艺术修养及实践能力形成的要求。2、这一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生获得必修课学分后,在专业演唱、演奏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申请选修专业拔高课。条件突出的学生也可以申请必修课免修,直接选修专业拔高课。3、这一调整可以节约大量教学资源。在传统课程体系中学校一般要为每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一门主修个别课、一门必修个别课、一门选修个别课,这样占用了大量教学资源,学生的平均学习成本非常高。经过调整,取消了主修个别课,必修课采用集体授课,选修类的个别课是为那些有可能在演唱或演奏方面有造诣的学生开设的,对于他们可采用另付费用的形式。这样就大幅度降低了一般学生的学习成本。4、这一调整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实践课和技能课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调整学生从传统个别课上节约了大量时间。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理论课和技能课的调整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课程观、课程标准,以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出《实用教师音乐理论和技能基础》,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其内容涵盖《音乐与游戏》、《合唱与指挥》、《基础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创作基础》、《中外音乐欣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音乐认知能力分析》、《音乐中的人文素养》、《生活中的音乐》等。目的是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2.把传统多声部音乐写作方向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课程改为选修课。把实用的管弦乐曲改编、简单的合唱编写、民乐合奏曲改编、实用电声乐曲改编等整合为《多声部音乐编写》并设为必修课。3.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都改为研究型课程。如:把中外音乐史改为《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外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等。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4.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指导》、《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中国音乐文献研究指导》、《中国乐理研究指导》、《中国声乐演唱欣赏》、《中国器乐演奏欣赏》、《民族和声学》、《民族音乐美学》等设为限选课,学生在规定学分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5.将《欧洲传统声乐演唱赏析》、《欧洲传统器乐演奏赏析》、《外国音乐史学研究指导》、《现代歌舞音乐欣赏》、《爵士音乐欣赏》、《爵士钢琴演奏》、《中西音乐文化对比研究指导》、《中西音乐美学对比研究》、《欧美大众音乐简介》(集体课型)设置为任选课。以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吸收。6.“新的音乐教学理念要求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要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②另外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这些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增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见习、实习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把《音乐教学法》改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职业能力指导》并作为核心必修课程加以强调,把《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学》、《音乐认知学》、《教育教学统计学》等新学科的见习、实习融入该课程,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确保学生教育教学、教研能力的形成。7.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目的是让学生多参加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第一学年安排四周见习,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四至八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包括教学法课程所需要的专题实习。在演唱、演奏和理论研究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申请到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实习,每次见、实习必须提交报告,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学业的重要依据。8.开设必修课《教育、教学研究报告写作指导》,提高学生教学论文的写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字表达、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调查、观察、交流合作、组织,信息加工采集等综合能力。

篇4

笔者的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的音乐舞蹈系现状来看,钢琴主修生的主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沿用了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那一套方法,但是,一般从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几乎都是在从事中小学或是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而不是在大中专院校或是文艺团体工作。所以在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结合张家界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的自身素质,突出欠发达地区独立学院的特色办学。

一、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特殊地理位置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位于著名的风景区——张家界市,位于武陵山脉腹中,属于湖南的西部,从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来看,属于欠发达地区,现阶段的张家界学院在办学的各方面处于起步的一种状态,尚不成熟。

(二)生源结构

目前,在学院以主修钢琴方向的学生,并不是从小就接触钢琴学习的,而是进入高中之后才开始学习,甚至是在进入高三的时候才开始突击学习的专业方面的水平是参差不齐,所以,学生们的技能基础并不是很牢固,艺术修养方面也没有得到加强。

(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的选用

学院的钢琴主修学生的课程一直都是借鉴二本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们所接触的主专业课的教材与钢琴普修生教材属于同一体系,并没有创新,只限于车尔尼849、299、740练习曲,程度稍稍深一点的学生就接触几首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基本上是以学习练习曲为主、乐曲为辅,作为钢琴学习中必备的巴赫的复调作品,几乎是很少接触的;至于其他理论课程方面亦是如此,选用的教材太难,过于复杂化,使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吃力,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其才华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二、改革的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独立学院,我们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来结合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改善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是从事中小学或是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而不是专业技能课教学或是就职于演出的文艺团体,个别的学生在专业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各地方中、小学招聘音乐教师的条件越来越苛刻,竞争力也相继越来越激烈。如果想让我们三本的学生在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明确: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技术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培养他们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基础的和声知识、作品分析能力、较强的即兴伴奏与简单的歌曲写作能力以及一些中小学舞蹈编配能力。

(二)教材的选用

独立学院的钢琴主修生在学习钢琴时,所选用的教材应该与钢琴普修生所选用的教材有所区别,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他们在学习主专业课——钢琴课中的优势,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主修生,不仅要求熟悉的弹奏24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还要求其应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演奏的技术技巧、音乐的表现力和较好的修养、即兴伴奏能力等。所以,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应该加以巴赫的复调作品来训练学生的声部的掌控能力,同时,应该多弹奏像门德尔松的《无词歌》类似的音乐小品作为浏览曲目,技术不太难,但是在音乐上要求较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视奏能力和加强了音乐方面的修养,同时还提高了学习兴趣。除此之外,相应的中大型作品还是需要掌握两三首,作为精弹作品,一般相对于浏览作品篇幅较长,技术方面要求高一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锻炼,尤其是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手上能掌握一到两首左右的精弹的中大型作品的话,对工作面试会起到很大的帮助。

除了主修课程,对于其他的辅修课程的教材也是有必要调整的。即兴伴奏课,是除了主专业课之外最重要的课,尤其是以后学生面对的是一群中小学生或是幼儿园的小朋友,首先要学会的是要基本掌握一些耳熟能详的少儿和儿童歌曲的编配和弹奏能力。即兴伴奏课其实也是与钢琴主专业课一样,属于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一本好的伴奏课教材是学生学好即兴伴奏的前提。

即兴伴奏的掌握除了较好的书本外,和声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现阶段,很多艺术院校所采用的和声教程都是难而复杂,尤其对于三本的学生,专业功底较弱,根本是吃不透。此外,曲式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也要结合中小学的音乐教材来进行最基础的教授,如果把作曲专业那一套理论拿来讲授,一是学生听不明白,二是以后出去工作也用不上,只需要把最基础的那一本分掌握好就已经很好了。

(三)课程设置

根据目前用人单位的要求,被聘人员必须是一专多能型的人才。在给钢琴主修生开设课程的时候,必须把“一对一” 与“一对多”的专业技能课结合起来。当“一对一”上课时,必须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弹奏上的问题,比如:纠正错音、把技术难点单独拿出来讲解、音乐的处理等等;“一对多”这种上课的形式是借鉴数码钢琴集体课,很多学生在一起上专业技能课,可以把单独授课的作品在同学面前展示,最好还能增加一些双钢琴和四手联弹的合作形式,能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素质,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技能课程的开设除了钢琴主专业课以外,还有声乐和舞蹈形体这两门辅修也是不容忽视的。现阶段,我院的声乐辅修课程只开设一个学期,在其他地方的一些高等院校,声乐课程是开设两年,为每一位学习钢琴或是其他器乐的学生在以后就业的时候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声乐的学习可以促进即兴伴奏能力的加强。

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像张家界学院这样年轻的一所大学,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来培养学生,让他们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获得一席之地,这样,才能够让学院成为张家界地区文化艺术的领头羊。

【参考文献】

篇5

在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不仅使钢琴教育失去公正性,而且钢琴教育教学质量很难得以真正保证。笔者从现代教育观、质量观、教学内容等方面予以思考和探究,寻求较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师教育;钢琴教学;教学模式

钢琴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培育学生今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基本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钢琴是学习相关音乐课程的基础,也是直接和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及音乐课外活动紧密联系的。钢琴课的特点是知识性、技术技巧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并以实践为主。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中《钢琴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相关规定,其授课可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形式;集体课可利用数码钢琴教室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无序扩大,每年新招少则一百多人,多则两三百人。迫于师资和硬件的相对不足,采取的教学主要方式就是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授课形式。而 “一对一”的个别课基本上没有采用,包括专门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钢琴主修生也主要采用“一对二”的模式。

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钢琴教学“专业规范”标准,各高校的集体授课形式也就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大一钢琴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即班级授课制。主要利用数码钢琴,周学时为2课时。大二是钢琴和声乐课程实行二选一,采取1:3的教学模式。

第二种情况:实行1:4的钢琴小组课教学模式。

第三种情况:在实行1:3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可“主修”钢琴,前提是单独收取一定数额钢琴主修费用。

第四种情况:在实行1:3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每学期钢琴成绩前几名的同学可成为下一学期的钢琴主修生,采用1:1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独收费。

第五种情况:按学生的钢琴程度进行分类,程度高的学生上个别课,程度低的学生上小组课或集体课。

对以上种种钢琴教学模式,笔者不敢完全认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没有树立现代钢琴教育观。钢琴课程作为每个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就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全面的钢琴学习,而不仅仅是少数钢琴主修生的学习专利。在“以学生为本”“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今天,个人主义已经终结,“平等、民主、合作”才是时代的追求,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更是历史的必然要求,钢琴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所谓有天赋或有一定钢琴弹奏程度的学生。钢琴主修生是一个不公正的代名词,我们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钢琴实际水平,但同时又要要求每位同学都有进步,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长足的发展。

其次,过分追求“规模效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不强、责任不够。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采取大集合,这样既解决了师资不够、教学硬件不足的尴尬局面,还为学校减少课时、节约了开支。但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将承担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要胜任国家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及音乐课外活动等具体工作,钢琴能力(含自弹自唱、钢琴表演、伴奏、钢琴基础教学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项音乐基础能力。如果只是应付式的教育教学,那么我们培养的大部分学生是不合格的,就会出现“眼高手低”“会唱不会弹”“会说不会弹”的音乐“人才”。

最后,没有真正把握高师钢琴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掌握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种授课形式的优劣,更没有把钢琴教学的内容同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种授课形式有机的结合。

在三种钢琴授课形式中,个别课,即“一对一”授课,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根据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性教学,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较长,能很快的提高每位同学钢琴弹奏能力。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势必增加教学成本,适合学生少、教师相对充裕的环境,适合实践性教学。小组课,即“一对N”授课,优点是能够节约教育教学成本,单位时间工作效益高,适合钢琴程度接近、理解水平接近等几个学生同时教学,也有利于学生间相互的学习,掌握一定的钢琴教学法,例如老师在给其中一位同学讲解时,另外的几个同学就会对照总结,掌握别人的间接经验;但是相对于“一对一”授课形式,针对性较差。集体课,即“一对全”授课,主要适用于理论部分、共同问题的讲授,能够极大的提高教育教学成本,节约时间,但针对个体的实际较长,不利于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三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某种单一的授课形式贯穿始终。例如钢琴的钢琴基本理论与知识、钢琴基本演奏方法和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理论与技巧为旋律配和声的基本方法等部分,这些共性的理论和知识,主要采取集体课形式。合奏、伴奏训练,钢琴程度和水平接近的几个学生,主要采用小组课的授课形式。而对于作品的深度处理、个人风格、弹奏技巧与综合技能等内容最好采用个别课形式。

根据笔者的经验,打基础的阶段,多采用个别课和小组课形式,突出个别课,尽管这样会增加教育教学成本。发展阶段,多用小组课形式。慎用集体课钢琴教学形式。

总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有利于促进每位学生钢琴学习发展的教学模式就是好的授课形式。建议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钢琴教学“专业规范”标准,其“专业规范”标准应该包括授课班型、钢琴教学师生比、钢琴教学课时比、钢琴授课模式等各种与课程教学密切相关的指标、数据及各种操作规程等,因为这是对社会负责,对未来的基础音乐教育负责。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脱节”与“链接”新课标实施后的思考》选自《中

国音乐教育》2007年第2期

[3]《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与对策》,选自《中国

音乐教育》20年第5期。

[4]《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

育改革的启示》,选自《中国音乐》 2007年第1期,代

百生

[5]《高师人本音乐教育初探》选自《中国音乐》2007年第2

期,陈思

[6]《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出版

[7]《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策略研究――

美、德、日三国音乐教育给我们的启示》,付详奎,西

南大学音乐学硕士论文

[8]《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案研究――以吉林师

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颜铁军,东北师范大学硕士

[9]《科学人文主义课程观及其于我国的基础化学课程改

革》,黎友根,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0]《钢琴基础教学导读》,张建国,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版

篇6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46-01

在社会飞速发展和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前,高师的音乐教育呈现出了空前的发展态势:许多大学先后建立起了音乐院系,报考的学生也逐年剧增。而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由以往的单一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模式转变为培养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器乐教学是高师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它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其教学特点不同于一般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教学。首先学生必须在具有正确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练习和演奏来逐步掌握正确的演奏技能,同时以其他音乐素养知识来丰富自己对所演奏音乐作品的感想、体会,并将之以实践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多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应该具备扎实而广泛的音乐知识,全面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的高师器乐教育中,仍然存在片面追求“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单纯的演奏技术的练习,一味要求乐曲的难度和演奏技巧,不重视学生基本功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不重视合作技术以及音乐教学能力、文艺活动的组织能力等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和培养目标模糊,教师的日常教学过于自由,缺乏针对性等。

高师器乐教学应该从根本上抛弃过去的偏重提高难度技术训练的教学模式。不能否认在最近几年高师院校中,有部分器乐主修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这与专业的音乐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重要的是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上来说,需要的也不是专精一门器乐的教师。所以首先要从教育者的方面,提高对器乐练习中基本功练习的重视程度,从高师器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出发,制定严格正规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选用定位准确、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的练习曲和乐曲,由易到难形成具有一定规范性的教学体系。

而要形成这样规范的教学体系,从高师院校方面就应该制定严谨的器乐教学大纲,而且应该区分对待主修学生和选修学生的教学工作。器乐教学在高师院校中一般分为器乐主修课程教学和器乐选修课程教学。

在器乐主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已经具备一定演奏技巧与能力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按照“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训练一些有较大技巧难度性的乐曲来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启发、提升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和丰富演奏时的表现力;而在器乐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面对的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器乐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形式进行排课,如果选修生较多也可以安排集体授课的方式,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器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上。

但是在具体的器乐选修课程中,学生在决定选修何种乐器时又容易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自己当时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就选修什么,丝毫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适合所选乐器的要求;要不就跟风,别人选什么自己也选什么;还有干脆就选修钢琴,认为钢琴作用最大,但却完全忽视学习钢琴的难度到底有多大,需要花多少时间练习才能出成果。

另外,一般高师院校器乐选修的时间一般都为一年到两年,这样的时间段对于有些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可以。但是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大多数选修生来说时间过于仓促,无论是什么乐器,从零开始到基本了解乐器本身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更何况还有各种乐器特有的基本技巧也需要非常多的时间来练习、掌握,更何况虽然有的学校开设的是两年制的选修学习,但其实最后有将近半年的时间是用来实习和应聘的,实际上给予选修生的学习时间大约只有一年半左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感到时间紧迫压力过大,失望甚至放弃学习,即使勉强学下来在毕业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容易感到力不从心。所以笔者认为器乐选修的时间应该延长到三年,这样课时量也能相应增加,对学生的培养训练也能更加充分和全面,也就更能体现选修课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一专多能”型师资。

但无论是主修还是选修,器乐的学习过程都应该包括乐器演奏技能的训练和音乐素养知识的培养这两个方面。乐器演奏技能的训练是使学生具备通过乐器来表现音乐的基础,音乐素养知识是器乐学习者达到对音乐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

音乐素养知识指的是音乐的理论知识、视唱练耳、音乐的常识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还包括器乐教师的基本素质、器乐教学方法、器乐练习法等教学法方面的知识。具备了这些基本的音乐素养知识之后,在新曲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对乐曲就能有一个初步的较为理性的认识,完成个人练习阶段的目标,即:音高、节奏、速度准确,提高视谱能力,增强演奏记忆,而且也可以判断自己的练习正确与否,杜绝盲目练习,提高练习效率。对于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生平等音乐常识的了解也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乐曲,培养音乐情感。

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高师器乐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师院校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以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例如经常开展各类演出交流活动,并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防止学生一旦面对观众、面对舞台,演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帮助学生对器乐教学中的学习、一直到面对观众的各阶段进行分析,其实大部分的临场过分紧张基本都是因为学生对背谱没有信心、对作品的练习程度没有把握,或者是对于作品有超出自己能力的要求等等原因,分析清楚这些原因之后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良好心态,这一点也可以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无论是对于器乐演奏或者是学生今后即将要从事的音乐教学工作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此外,还可以在学生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加入重奏、合奏等形式的训练内容,例如有条件的高师院校可以组建学生管弦乐队、军乐队(实际上目前也有很多高师院校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教学经验),这样不但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他们对音色的控制能力,对节奏的把握能力,对音准的鉴别能力等,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练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也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配合与协调的能力,使他们学习到如何在一个乐队中充当一个声部的重要性和联系性,甚至也可以让学生参加指挥的工作。

高师院校还应该增加针对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课程和训练。目前据笔者了解大多数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基础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中学音乐教育法等课程,器乐教学也可以通过与这些课程的相互交叉来将现在的专业学习与未来的教学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和增强学生将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学习器乐时一方面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依照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方式考虑自己在讲授相同知识点时应该如何启发自己的学生,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基础音乐教育所面对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特点,从而使高师器乐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材。

参考文献

[1]毛云岗.高师器乐教学现存问题及其改进措施[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篇7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程整合 选修课 新教学模式

一、职高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从教材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职高语文教材均与普高教材极为相似,只是每册课文篇数略少于普高教材。然而从学生情况与培养目标看,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应有本质的不同。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业水平普遍低于普通高别是重点高中的学生。有许多学生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激烈的升学竞争中受到挫折而进入职业高中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很差,许多应在小学阶段解决的问题都未能解决,如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汉字书写的笔顺等学生都未能正确掌握。所以职高语文教科书虽然在近几年已经有过几次更新,但还是不能完全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职业高中的要求。我认为职高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无疑应当是“应用”,这是由职业高中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决定的。让这些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的职高学生学习与普高生基本相同的教材、做类似的练习题是不合适的。当然,职高语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语言交际训练、应用文写作等内容,这些都是很实用的,但问题是这些较为实用的内容只是点缀,远未上升到主角的地位。而目前职校语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基本上就是围绕教材实行全必修和全统一,强求一律,这样也不符合职高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这种形势下,对教材内容的更新及语文课堂的重新整合就显得极为迫切。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问题的根本解决就要注重教材内容编排的合理性,要注重语文课的合理整合,职高语文教学应该分为基础语文教学和选修课教学两部分。

从基础性和实用性出发,基础语文教学可以分成四大块:书法、口语训练、写作与阅读。可编成单一项目训练的教材,各学校可根据所开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如文秘专业可把书法与写作作为主修课,把口语训练作为辅修课;旅游专业可把口语训练、阅读作为主修课,书法作为辅修课。至于每本教材的内容也可分类编排,供不同的专业选用。如《写作》教材可分散文写作、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一个大类中可再分成不同小类的单元。如应用文写作中可有书信单元、文书公文单元、产品说明书单元等。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教学时可有所侧重,旅游专业可把散文单元作为重点,文秘专业可把文书公文单元作为重点,营销专业、服装专业可把产品说明书单元作为重点。这样,有的放矢的学习要比不管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学与普高大同小异的教材,都做与普高基本相同的练习要好得多。

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兴趣及个性特长,体现教学内容的可选性和多样性,使教学内容结构趋向合理的课程。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审美素养,也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使特长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解职高学生和教师对职业中学开设选修课的意见和要求,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总的调查统计情况来看,师生对选修课的要求和选择既有较多的共性,也有明显的差异。各自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强调客观和理性,学生则凸现感情和个性。教师所选择的课程大多是那些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深化主课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如中华诗词欣赏与创作、古文学鉴析、演讲与口才、影视艺术鉴赏等课程。对那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选修课,虽未加以排斥,但选择明显较少。比较起来,学生对选修课的选择则呈现着注重情感,讲求个性等特点。作为学习者,他们有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选择时他们个人的意向和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与教师的选择区别是,学生对那些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有较高的热情,如港台文学、网络文学、科幻小说等都受到了学生们的重视。

三、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语文学科的考核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篇8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 CS+ 跨学科工程教育

《中国制造2025》提出需培养一支制造业领域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工程教育作为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的支柱,在新时期的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时刻紧跟美国科技创新的浪潮,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始终处于引领地位。在斯坦福的培养模式中,除了专注于发展尖端学科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外,更强调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融合。正如克拉克・科尔认为的那样:“在改善本科生教育期间,重要任务之一是“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知识界。”[1]斯坦福大学在工程人才跨学科培养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近年来更是将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实现了大跨度的整合,“CS+”就是代表性的一例。

一、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背景

斯坦福大学的跨学科教育一方面表现为宏观上的跨学科主体网络构建:七大学院同校而设,学科组织相邻的空间优势方便各学院之间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比如课程开设、课题研究、发明创新等。目前,斯坦福大学各种教学计划中40%都具有跨院系或跨学科的特点[2]。此外,校园中还设立了18个独立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及实验室,涉及环境、经济、能源、医疗等各大领域,大学七大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全都涉猎。因此,斯坦福形成了稳固的跨学科网络,全校的资源实现了共享与整合。在微^层面上,大学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细化到学位授予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在课程结构的布局上,《斯坦福大学本科学位计划》中明确规定:为了达到学习的深度,一个结构合理的专业课至少应该占据学生专业计划的1/3(大概55-65单元课程)。同时也要考虑到学习广度,主修课程不得超过计划的2/3(大概115-125课时);另外,为了避免学习狭隘化,一份专业学习计划不得使学生在单一学系内修习超过计划1/3的课程[3]。为此,不同学院或学系之间互相开设选修课,拓宽大学生的学科视野,其中文学院就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六千多门课程。斯坦福注重对学科与学位结构的探索与开发,创新性地开拓了各种跨学科学位,比如联合专业培养学位、自主设计学位等。

二、“CS+”计划的性质及培养目标

“CS+”是斯坦福将工程院的计算机科学学科与人文科学院的各个人文学科联合而成的一种特殊专业,属于JMP(Joint Majors Program)即联合专业培养计划的一种,对象是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该计划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由人文科学院和工程学院共同负责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学生在读完相应的课程后取得的学位是一种特定的文理学士(Bachelor of arts and sciences)学位。这一特定学位不属于传统学位之列,而是一种跨学科学位。因此,该计划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致力于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的跨学科学位构建计划,目标在于 “教育新一代的人文主义者兼新型工程师”[4]。计划执行的两年内,已增设了14门“CS+”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艺术实践(Computer Science and Art Practice)、计算机科学与比较文学(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等,每一种联合专业都有专门的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

三、“CS+”计划的具体运行过程

联合专业培养计划的运行过程基本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匹配学习兴趣,确定联合专业,进行课程学习,取得BAS学位(见下图)。

第一阶段是为期一年的通识课程,在此基础上决定人文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组和类型。斯坦福为每个新生配备了志愿导师,称为前期指导老师(pre-major advisor),他们会根据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习或工作经历指导新生。确定学习领域后,学生通过网上信息系统选择已有的专业课计划,从而开始课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无法完成学业就可以申请放弃该学位的攻读计划,并告知相关学系。在具体执行中,学生可以完全放弃两门学科从而选择其他学科;或选择放弃其中一门专业,并完成另一专业所需要的其他课程从而取得相应的学位,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艺术实践联合专业中,一旦有学生决定放弃修读艺术实践课程,他就须告知人文系的负责人员,并与工学院计算机系取得联系,随后完成计算机科学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其他课程,最终取得理学学士学位(BS)[5]。因此,计划的实施过程包含完整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四、“CS+”计划的课程修读要求

篇9

【关键词】挪威;学前师资教育;幼儿园变迁;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88-04

在挪威,学前师资教育的发展和幼儿园的变迁息息相关,而幼儿园的发展则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学前师资教育的发展史

挪威最早培训幼儿园教师的机构是儿童权益保护学院,成立于1935年。儿童权益保护学院的成立与幼儿园的发展有关。当时,挪威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幼儿园。一种是公立的儿童避难所。虽然公众普遍认为最理想的育儿模式是母亲不出去工作,在家照顾孩子,可是,随着19世纪挪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许多母亲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出去工作,这时就需要有地方把孩子托管起来。公立的儿童避难所应运而生。儿童避难所主要为工人阶层的孩子服务,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经济实力在家照看孩子。儿童避难所的开放时间根据工厂的工作时间设定,相对来讲要长一些。另一种则是私立的幼儿园。严格地说,这类幼儿园是为中上阶层的孩子服务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满足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和学习的需要。入读这类幼儿园的幼儿一般家庭条件较好,家长有足够的精力与财力让孩子上幼儿园,同时家中也有人照看孩子。因此,私立幼儿园的开放时间较短,一般每天开放4小时,主要为幼儿提供教育服务,而不仅仅是照料和护理。正是因为私立幼儿园的出现,中产阶级对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这一社会需求,挪威第一所学前师资教育学院――儿童权益保护学院成立了。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挪威共有5所幼儿师范学院。

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挪威政府为民众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各地建立了许多幼儿师范学院。所有初等幼儿师范学院都升格为高等幼儿师范学院,学制从2年延长至3年。幼儿师范学院开始招收男生。在此之前,男性成为幼儿园教师不仅为社会习俗所不容,而且也不符合学前教育师资的录取条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挪威政府日益强调通过各种方式招收男性幼儿师范生和男性幼儿园教师。目前挪威的男性幼儿园教师占全国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0%~20%。

当前,幼儿师范学院招生录取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而有所不同。普通高中毕业生要符合高等院校的入学条件,即要达到一定的录取分数,这个分数是包含平时考试分数和毕业考试分数在内的总分。幼儿园中的助理教师及其他年满25周岁的社会人员则可以根据实际能力来申请入学。申请人是否符合录取要求由每所幼儿师范学院具体评估确定。

二、幼儿园的发展变迁

挪威的普通师范学院与幼儿师范学院的建立有一个有趣的不同点。最早的普通师范学院出现在19世纪,主要建立在乡镇上。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能保护未来的教师不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与城市相比,乡镇儿童数量更多,乡镇地区对教师的需求量更大。而最早的幼儿师范学院则出现在大城市里。这归因于当时仅有的几所幼儿园都在大城市,乡镇基本没有幼儿园。导致幼儿园集中在大城市的原因是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是非强制性的,所以幼儿园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更便于招生。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受传统思想影响,民众普遍认为幼儿在家里最幸福,很多人认为必须上幼儿园的孩子是不幸的。到2008年,挪威仍然在讨论学前儿童要不要上幼儿园的问题,讨论的焦点是3岁以下儿童是否应该上幼儿园。

20世纪70年代,幼儿园在挪威的普及和挪威女性走入职场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女性,包括年幼孩子的母亲,开始工作赚钱。与19世纪受经济所迫不同,20世纪70年代女性走入职场的根本原因是女性要求经济独立,追求在家庭之外实现自我价值。〔1〕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为女性走入职场创造了客观条件。社会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与此同时,对幼儿园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挪威政府致力于建设更多的幼儿园,在乡镇亦是如此,目标是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申请入读幼儿园的幼儿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立的儿童避难所和私立的幼儿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幼儿园逐渐合二为一。挪威现有的幼儿园全部是全日制幼儿园。在园幼儿数量已从1948年占全国同龄幼儿总数的2%提高到当前的90%。在20世纪80年代,上幼儿园的幼儿主要来自两种家庭,父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和单亲家庭。从1995年开始,挪威政府规定儿童的入学年龄是6岁,在此之前则是满7岁才能上小学。这一新规定意味着幼儿园少了整整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幼儿园的生源影响很大。此外,由于产假等政策规定的变化,目前挪威幼儿园主要招收1~6岁幼儿,而不是几十年前的4~7岁幼儿。因为在园幼儿年龄的变化,幼儿园的教育重点也随之变化,要求教师熟悉小年龄婴幼儿的发展变化。

三、学前师资教育的变革

社会的发展不断影响幼儿园,而幼儿园的变迁则直接影响到学前师资教育的变革。1948年,挪威一所幼儿园公布了其办学主导思想,“在我们幼儿园工作的女性们要对儿童心理学有极大的兴趣,注重研究婴幼儿期对以后发展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与时俱进的现代幼儿园。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幼儿园应该雇佣受过专业培训的女教师”。可见,挪威幼儿园很早就开始注重从发展的角度看待童年,这使得挪威的学前师资教育很早就开始重视教育学的重要作用,致力于为幼儿园培养称职的教师。

从卑尔根大学学院1948年和2008年学前师资教育的部分课程对比看(见下表),学前师资教育的课程框架没有很大变化。虽然科目的名称有所改变,但是在表中列为同一行的课程仍为同一学科,不过课程内容已经日渐深入,注重使师范生习得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以便使幼儿在幼儿园中得到快乐并从中受益。“课程的选择是以与儿童在一起工作需要掌握什么知识为出发点的。”〔2〕正是这个原因,当前学前师资教育中已经取消了对会计能力的要求,但同时又增加了戏剧,数学,宗教、价值观与伦理课程。

在1971年之前,每所幼儿师范学院都可以自主决定课程的设置,但是从总体上说,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比较相似,这归因于相同的幼教传统和学院之间的密切合作。

学前师资教育的目的是让师范生日后成为“育人者或是儿童照料和护理者”。〔3〕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幼儿园的工作内容被重新定义了,但是对儿童的照料一直是幼儿园的基本工作,因此学前师资教育的根本目的也一直没变。

1971年挪威颁布了第一部《学前师资教学大纲》,1975年颁布了《师范教育法》。经过一系列变革,2003年颁布的《幼儿师范教育大纲》成为指导学前师资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当前,学前师资教育的要求是师范生必须接受为期3年的全日制学习,修满180个学分。不过,也有很多幼儿师范学院提供非全日制的课程,最常见的是4年修满180个学分。这种课程的招生对象是没有受过正规学前师资教育的幼儿园助理教师。目前,这种课程拥有相当大的市场,因为虽然接受过正规学前师资教育的幼儿园教师日益增多,但由于幼儿园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幼儿园会招收许多只接受过较少教育的人在幼儿园做助理教师,以辅助专职教师开展工作。

在课程结构上,教育实习占有很大比重,其中有大约2周的实习在小学一年级进行。实习是所有课程的一个必备组成部分,不单独计算学分。

《幼儿师范教育大纲》规定每所幼儿师范学院可以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课程模式,以此补充院校的基本课程模式。所有师范生都应该学习的基本课程包括教育学,英语,数学,宗教、价值观与伦理课程以及一门实践或美学课程。除此之外,师范生可以自由决定是否选修其他副科,以便有时间和精力来更好地拓展专业选修的范围和深度。幼儿师范学院有权在一定范围内开设多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以卑尔根大学学院为例。卑尔根大学学院主要是分科教授各门学科的,但是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合作。2003年卑尔根大学学院建立了线型课程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师范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能力。线型课程模式的重点是户外运动课程和艺术课程。在2008~2009年,卑尔根大学学院录取的150名学生中,选择艺术课程和户外运动课程的各有32名。

以户外运动课程为例。阿娜・哈曼(Anne S. E.Hammer,2009)总结了卑尔根大学学院户外运动课的相关内容。在卑尔根大学学院,除了一年级的必修课――自然科学课外,师范生还有机会在第三学年选择自选主修课――户外运动课。这门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和体育课两部分。目前,包括自然科学和体育在内的户外运动课非常受师范生欢迎,选择这一自选主修课的师范生很多。在第三学年的实习中,有2周的实习与师范生选择的自选主修课挂钩。因为大多数接受学前师资教育的师范生在高中阶段没有选修过自然科学课程,因此学前师资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激发师范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如果师范生对自然科学不感兴趣,那他在踏上工作岗位后也很可能不重视这一内容,将很难激发儿童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要让师范生对自然科学感兴趣,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积累丰富的自然科学经验,使他们认识到这门课程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以便帮助儿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在户外运动课程中,生物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师范生要熟悉不同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温泉、湖泊等,分辨各种植物和动物。师范生学习识别不同的物种既有助于师范生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也有助于师范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学前儿童喜欢询问植物和动物的名称,教师有责任为儿童提供学习动、植物名称的机会,并让儿童从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卑尔根大学学院定期为师范生开办各种关于生态系统的讲座,向师范生展示各种生物的属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依赖关系。物理学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教师会通过示范、实验和讲座等方式,帮助师范生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以方便他们以后在幼儿园里开展相关活动。在实习时,师范生可以把这些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幼儿园教学实践,也可以不断创新。

随着城市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挪威人日益远离大自然。人们逐渐认识到,这对健康不利。为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挪威现在出现了许多自然幼儿园。这些幼儿园的共同特点是让幼儿回到大自然中去,开展有益的户外活动,而不是只让幼儿静坐在房间里。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有必要引导幼儿在大自然中得到游戏的快乐。因此,户外运动课程的目的是使师范生掌握各种有关物种、自然和环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简单的户外活动认识和了解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运用理论和实践知识,鼓励幼儿在大自然中游戏、探索,体验户外活动的快乐;了解如何创造适宜的环境,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观察能力;了解不同季节的身体技能发展和运动;掌握儿童营养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大自然的资源来预防疾病和增强体质;在不同的季节都能够在大自然中安全活动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大量的教学活动需要在户外进行,有时在学校附近,有时则要到郊外去。

艺术课程的主要科目有戏剧、手工和音乐。戏剧、手工和音乐科目间的合作很重要。结业考试的内容是师范生合作完成一个跨学科的项目,要求师范生勇敢地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在自己的学校与实习的幼儿园之外,即在公共领域或不同种类的艺术院校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项以艺术为内容的工作。师范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后,要递交一份以艺术传播反思为主要内容的个人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重视教育内容与幼教职业之间的相关性外,卑尔根大学学院非常重视工作方法和师范生将要从事的工作间的联系,提倡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以提高师范生的合作能力。卑尔根大学学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整个教育中,小组学习方式占主导地位。幼儿园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能与人在不同场合相处和合作,能处理不同的同事关系和不同的工作方式,这些是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

综上所述,挪威的学前师资教育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长期来看,幼儿园的变迁会一直影响学前师资教育。如果幼儿园相对稳定,幼儿师范学院会更容易制订自己的教学大纲。当前学前师资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师范生应对幼儿园的不断变化、班级人数增多、幼儿群体组成日益多样化以及在同一班级中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适应每个人发展水平的教学等挑战。同时,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也给学前师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目前挪威儿童入学年龄提前到了6岁,所以让学前儿童作好入学准备越来越重要。相应地,对幼儿园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学前师资教育的责任与任务就是为师范生提供踏上工作岗位后应对这些挑战的必备技能。

参考文献:

〔1〕〔3〕KVALHEIM INGEBORG LODRUP.Sats pā barnehagen〔M〕.Oaslo:Universitetsforlaget,1990.

〔2〕BERG TURI SVERDRUP. Forskolel rerutdanning i Bergen gjennom 40 ār〔M〕.Bergen:Bergen L rerhogskole,1988.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Norway

Dag Orseth, Anne S. E. Hammer

(Bergen University College, Norway)

篇10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学科融合 课程设置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应体现在专业技法课、专业理论课以及教育类课程等方面。三方面课程受到足够重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理论等素质,并有利于缩短学生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磨合期。现在很多学者都注意到教育类课程流于形式、课时比例偏低的普遍现象,但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对美术专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相关人文课程的开设等方面仍措施不多。

20世纪以来,随着实践技巧和方法的多样化,美术门类越分越细,美术课程的分化已成必然趋势。专业的分化与融合在美术教学中是一种对立互动的关系,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之一。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美术专业教育(以下简称“高师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模仿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以画种或学科门类设置课程结构,学科分类壁垒森严,层层细分,趋向于专一深入,不仅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等学科的大分类,而且还有插画、公共艺术、综合艺术、服装设计、平面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动画等细分学科。随着科目越分越细,技能越来越精深,教学越来越偏重于技法训练,科目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其实,艺术的发展本身并不需要分得那么细致狭小,融合和分化是可逆互动的关系。融合就是打破各种边界和条条框框,是对学科壁垒森严的分界的挑战。当今国画概念中如水墨画、工笔重彩画的发展就是一种融合的表现。

高师美术教育以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教学研究与实践、美术欣赏与审美、人文和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比例偏低。学生过多地受到教师传授技法的影响,把将来能当一个艺术家作为最高目标。毕业生不甘心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定位,使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的目标,导致了高师美术院校与专业美术院校产生不必要的竞争,重复投资,浪费国家资源。艺术家过剩,而中小学美术教师师资不足、水平低下,落后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而质量低下、不适应社会要求的专业和学科又将面临淘汰的危险。

其实,师范美术教育中学生有机会学习多种艺术门类,因此也存在融合的优势。强调学科融合方法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会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更远大的前景。很多学生却误认为师范院校学得很杂,好像门门通,却样样不精,不像美术学院学得那么专业,技法上不能钻研得很深。一个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其任务首先应当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等内容,以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其知识结构中美术史论和相关艺术学科应占较大比例。

1994年,美国制定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其中艺术学科有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包括传统美术、传播和设计艺术、建筑和环境艺术、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制品)。标准强调了在各门艺术之间以及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各门艺术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两种类型……其一,是‘相关’。相关指学科之间具体的异同……其二是‘综合’……综合在使用两种或更多学科的资源时,其方法是学科之间的相互强化,并往往表现为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①

2000年,新西兰公布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艺术课程同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一样,包括舞蹈、戏剧、音乐和视觉艺术4个学科,并对艺术学科和语文、数学、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健康和体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指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会产生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学生通过跨学科的活动可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提高。尤其在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中,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和频繁。”②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综合·探索”领域分为三个层次:“(一)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二)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三)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③在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建议中都有结合语文、音乐、传统节日等内容进行美术创作,根据儿歌、童话制作美术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等内容。在附录中也有美术与语文、自然、社会、生活劳动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案例。《美术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题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识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④这都为高师美术教育进行学科融合指明了方向。

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有高度专业化的倾向,但是边缘学科的相互渗透,中、西文化的对撞与启迪,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运动。⑤美术内部各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专业分化不应肢解学科间联系和专业间的整合性。高师美术教育对学科融合教学方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科门类上的融合,关注不同画种之间的交叉借鉴;二是文化上的融合,探究美术与音乐、文学、民俗等相关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规律,以促进其深度融合。

一、美术学科各门类之间的融合

高师美术教育要注重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注重主修专业的同时,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一些相关美术学科的课程。在传统艺术方面,可以选修书法篆刻、彩陶研究、蜡染扎染、漆画等选修课。对现代艺术进行研究,可以选修美术创作与批评、城市形象、服装、壁画、纤维艺术等课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建构的全面性,并促使学生从专业理论技能到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资源利用和学科研究诸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准。此外,与美术有着密切关系的美术鉴定学、美术考古学、美术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应该在课余时间有所了解,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其自身修养。虽然这些课程不可能都和主修课一样学得深入,但通过选修自学等途径去涉猎是完全可以的。

二、美术与音乐、文学、民俗等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融合

美术和音乐同属艺术范畴,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内的审美反映。音乐的感人之处在于优美的旋律和节奏,美术也同样强调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两者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与美术的相融性不仅为欣赏者打开了想象的闸门,而且还能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

高师美术教育要涉猎相关人文学科的知识,应加强学生文史哲的理论修养,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引导学生读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一方面益于学生了解绘画作品产生时期的哲学思潮,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及其他思维能力。新西兰《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中认为:“艺术学科与语言和语文的学习关系非常密切。尤其在演戏、演讲、录音,利用各种静态的图像或动态的电影和电视图像过程中,以及利用视觉、口述,或用英语写各种文本时都有明显的联系。”⑥这也足以成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参照。

另外,宗教、民俗等领域的知识也应在课程设置之列。美术的发展总会受到同时期的宗教、文化的影响,正如丹纳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只要翻一下艺术史上各个重要的时代,就可以看到某种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同时出现,同时消灭的。”⑦这自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国古代许多画家具有很高的佛学造诣,如王维山水画的净空澄澈就颇受般若学的影响。民俗学知识在正确鉴赏民间艺术样式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意义。如皮影、年画、剪纸、泥塑、蜡染、社火等民间艺术样式的产生和差异化发展,就与各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差异有密切关系。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应打破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加强美术专业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重视相关人文课程的开设,强化学科间的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促进师范生多方面素养的发展,培养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更加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注: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面上项目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2SB154)

注释:

①刘沛.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续)[J].中国美术教育,1999(1):46—48.

②⑥胡知凡.新西兰的国家艺术课程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2002(3):43—4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2001.

④钱初熹.跨越学科界限的美术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2002(5):2—7.

⑤郭北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简论美术教育与“杂家”优势[J].美苑,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