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学前教育的课程

篇1

关键词 微格教学 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 幼儿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teaching 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Face-To-Face Class

HENG Ruoyu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73)

Abstract The microteaching is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urses in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ory" of face-to-face teaching. First in learning phase combination of the micro-standard teaching theory knowledge with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theory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lan writing choose kindergarten teaching activities for content, formulate specific the behavior of the target, idea and detailed teaching process, and carry on effective reflection; In the training phase, pay attention to role play view demonstration the guidance of the modify feedback link, through the micro-standard teaching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in teaching practice earnestly, achieves good education effect.

Key words microteaching;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pre-school education;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微格教学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及伊芙提出并创制,将之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他们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 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营造微型课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上一节课或者练习一种技能,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时至今日,微格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演练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推广于世界各国。而在我国,微格教学也是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重要教学方法。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为幼儿园在职教师,教授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并能够有效提升其工作能力的实践性知识,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课程论”课程的面授课中,笔者尝试采用了微格教学的方法,结合电大面授课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对微格教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实施方法进行了改编,探索了微格教学应用于电大学前教育专业面授课的路径。

1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中应将微格教学的理论与幼儿园课程教学理论结合。前期的理论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微格教学和幼儿园教学的基本原理,微格教学虽然仅要求学生做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练习,但其中涉及了教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有效的教学评价等相关知识,基本涵盖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是较高的。因此,相对传统教学仅讲授课程内容,教师应注重在所讲课程内容中找到能够契合微格教学内容的结合点,为学生后期的微格教学演练做好准备,如笔者在幼儿园课程论的讲授中,就将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过程、活动评价等理论知识融入到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活动设计、方法和评价的相关内容中。

2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案的编写

2.1 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微格教学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即编写适宜于微格教学演练的教案,由于微格教学的时间较短,因此教案的编写应尽量结合课程内容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在幼儿园课程论这门课程中,涉及到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形式,如主题活动、区角活动、集中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园集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在15~20分钟,且在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符合微格教学强调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因此笔者将集中教学活动作为微格教学的主要形式,并要求学生就幼儿园课程涉及的五大领域(科学、社会、艺术、语言、健康)中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选题。

2.2 拟定教学目标

如前所述,以幼儿园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微格教学目标的拟定,应符合微格教学教学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特点,具体而言,不仅要切合集中教学活动的要求,还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得具体细致,以便随时检查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的微格教学目标制定,首先应满足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对幼儿的认知发展、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三方面的要求,其次应符合集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应具体细致的要求,即应制定具体、客观、可操作的行为目标。所谓行为目标,是指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指向实施课程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譬如以认识不同国家为主题的微格教学集中教学活动,把目标定为“让幼儿了解不同国家的名称”和“让幼儿说出三个不同国家的名称”,后者即为行为目标,较之前者更具体,也更易于对幼儿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2.3 构想教学过程

微格教学过程的拟定是教案编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后期的微格教学实践演练提供脚本,笔者认为教案中构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具体详尽的,如何进行导入、需要用到的教具,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等应体现在构想的教学过程中。此外,从幼儿园课程对教师要求的角度来看,由于幼儿园课程面向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其年龄发展特点决定了课堂可能会存在较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教案的设计者应仔细设计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引导策略、提出的问题及幼儿可能的回应,教学过程的设计越详尽,在教学实践演练中出错的几率越小,同时,详尽教学过程构想,也有助于设计者观照之前学到的幼儿园课程中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更好地巩固所学经验。

2.4 进行初步反思

这里的初步反思是指在微格教学的教案设计完成后,设计者应回归设计的教案内容,对目标的制定、教具的采用、选取的教学方法、提问引导的方式、可能出现的状况等等进行回顾,反思是否存在不足,如何进行调整,通过反思进一步完善教案。

3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实践演练

3.1 角色扮演

在学生编写好了教案,并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就可以开始微格教学的实践演练了。实践演练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即是角色扮演。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角色扮演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分组,根据学生提交的教案将学生按照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分为五个小组,将同一领域的学生分为一组更便于学生在微格教学中相互取长补短、对比评价。其次,是进行模拟教学,同一组的学生在进行模拟教学时,由主讲的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其他学生扮演幼儿的角色。在开始讲授之前,扮演教师的学生应讲明本次微格教学有一个简单的说明,阐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扮演幼儿的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微格课堂中,与教师的扮演者进行互动,力求营造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在整个微格教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扮演教师的学生进行录像摄制,完整记录学生的教学过程。整个微格教学的过程应控制在15~20分钟左右。

3.2 课后评议

课后评议的价值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集思广益,指出微格模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帮助学生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反省。教学课后评议可分为同学评议和教师评议两个部分。完成模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进入同学评议阶段。同学评议可在小组每一位学生模拟教学之后进行,也可在整个小组完成模拟教学后进行。在评议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师之前摄制的教学录像,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评议,评议的内容应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完成情况,扮演教师者的教姿教态,教学氛围的营造,语言表达的提问的方式和技巧,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对等。在教师评议阶段,教师不仅需要在分析和把握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微格教学演练的问题所在,还应该找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指出解决学生在微格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整个评议过程中,教师都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 观摩示范

在幼儿园课程的微格教学中,除了强调通过师生评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教学技能,也强调要给学生提供教学示范,教学示范可以是正面的示范,也可以是反面的示范,但一般以正面的教学示范为主,通过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一次好的幼儿集中教学是怎样的,并以此反思自己的微格教学演练过程。教学示范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教师以微格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示范,另外一种是通过播放优秀的幼儿教师集中活动视频为学生提供借鉴。就幼儿园课程中集中教学活动的教学示范而言,笔者认为更宜于采用后者,因为优秀幼儿园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更能够给予学生更直观更富实践性的启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往往经验不足,在观摩示范的时候可能会不知道重点看什么,视频中哪些内容值得借鉴。因此,在提供示范的同时,教师应就范例中学生借鉴的重点和涉及到相关教学技能运用的内容进行点评。此外,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就示范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比示范的内容,反思自己的演练可能存在的不足,通过讨论交流巩固学生的经验。

3.4 修改反馈

在就学生的微格教学演练进行了充分讨论、评价,且观摩了优秀示范案例并进行点评之后,学生对如何上好幼儿园的集中教学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和经验,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演练和讨论中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之前的集中教学活动教案进行修改,修改的依据可来自教师的点评、同学的意见和学生的自我反思三个方面,教案修改完成后,如时间允许,可就修改后的教案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演练。通过及时修改和反馈,让学生一步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

4 幼儿园课程微格教学的应用效果分析

4.1 增强了课程的实践适宜性

幼儿园课程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之所以能成为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于它能够有效地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需要将幼儿园课程论中涉及的课程理论、教学与设计理念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微格教学为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一条实现的路径,在微格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参与编写教案、进行微格教学演练,均涉及到了幼儿园课程中目标编制、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课程评价四大基本要素,通过微格教学实践,学生更切实地理解和运用了幼儿园课程的相关知识,增强了课程的实践适宜性。

4.2 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微格教学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重在前期是指导和后期的点评,而微格演练的讲台是属于学生的,无论是前期准备阶段的教案编写,还是微格演练的过程及后期的反思,均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自己设计教案,自己讲课,通过同学间讨论进行效果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而是让学生在自己操作演练中不断地学习,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换为教学中的直接经验,这种类似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带来较为深刻的感受和体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4.3 促进了教师和学生教学技能的提升

在微格教学指向的是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讲,开展幼儿园课程的微格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也能够让教师汲取有益的经验,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微格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的组织、示范、研讨和点评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学生,由于其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在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各种难以预计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知识要有完整而熟练的把握,要能够准确地抓住这些问题,并给出恰当的建议或解决方法,这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完善自身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微格教学是培养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应用于师范类院校,也广泛应用于教师在职培训。对于广播电视大学学前专业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已有教学经验的在职幼儿教师,还是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通过微格教学演练,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笔者将之与幼儿园课程集中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经过理论学习、教案编写、实践演练等环节,学生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升,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因此微格教学是非常适宜应用于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笔者也将在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微格教学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振海,等.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3).

[3] 陈传锋,等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9).

[4] 冯海英,等.微格教学在师范生语文教学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篇2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并结合实际编写了各种开展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话材料,通过有意识的语言交际活动,把语法教学融于技能训练之中。随着新教材的使用,怎样充分利用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每个英语教师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一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结合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问答式”教学模式,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明显增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开口的积极性,英语学科成绩也大幅度提升。这里,笔者就“问答式”教学做一粗略介绍。

一、“问答”式教学的几点认识

1、抓好“问答”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

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教学是英语教研活动中广泛讨论的重大话题。随着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鉴于新课程要求,结合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思考和表现自己的特点,课堂上抓好师生问答是初中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并运用基础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这里所说的“师生问答”,是指教师将所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及词组、语法知识等设计成一个又一个问题,课堂中,教师将这些问题按一定顺序向学生提出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作答,即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依附在师生的问答这一形式上,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学得更主动、更实际。一个个英语单词、词组及句型,只有经过反复“见面”,反复使用,才能获得巩固,进而理解掌握。当然,使用与“见面”相比,层次又更高一点,效果也更好一点。

2、抓好“问答”是培养英语语言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研究表明,教师经过提炼的教学发问声音,传到学生耳朵里,经过耳膜的震动作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的语言听觉区,促使学生对语言进行辨别、比较、判断。常常接受这一训练,学生的听觉灵敏了,听力也随之提高了。

经过精心设计的师生问答,可以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毛病,也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克服在运用英语来表达某种意思所造成的某些困难。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感受情景,有效地帮助学生依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英语语言能力标准,迅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3、抓好“问答”是陶冶语言情操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你问我答是一种视觉、听觉、运动觉等感受器官的共同参与,通过中枢神经、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协调的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具有较高训练标准的问答活动是一种密集型智力活动,它能充分反映智力上的精细性、敏锐性、清晰性和丰富性。训练力度较强的一问一答,有利于开发脑的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另外,英语语言是一种很美的语言,语言中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答的形式,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感受和品味,从而陶冶学生的语言情操,使更多的学生学好英语这一门语言。

二、优化“问答”式教学的策略1、认真备课是确保“问答”式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

师生课堂问答,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来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连串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各自独立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因而要充分考虑: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正确、恰当,问答方法是否得当,问答对象的选择是否合适,问答过程如何组织进行等等。此外,教师在设计问答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1)针对性要强。此处的针对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针对教学目标设问,二是要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设问。(2)节奏要合理。

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注意避免连珠炮似地向学生发问,那样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般一晃而过,学生不可能掌握到位。(3)问题要有弹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估计到学生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答案,并顺势引导,方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2、合理安排“问答”时机是实现问答式教学的重要因素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选择适当的问答时机就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密切相关。一般而言,“问答”时机有三种:课首、课中、课末。课首“问答”是一个好时机,因为它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立即营造出“紧张”的教学气氛。课首“问答”内容有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作用。课中“问答”则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课中时机在多数场合都具有灵活性,除了更有效的强化所学知识以外,还能起到随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的作用。而课末问答则能有效地消除学生听课后的精神疲乏,促使学生再度兴奋,并且对当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巩固授课内容性质,有画龙点睛、查漏补缺、强化要点的作用。也可采用随机抽条(即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纸条,纸条上写好各种问题)答问形式、教师评议记分的方法,用以检查学生上课是否投入,是否掌握当堂所授课内容。

3、“问答”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

“问答”教学模式总的原则,是面要广,要尽可能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处理两类学生。一类是表达有极好天赋、善于表达的学生,一般对教师“问答”的积极性极高。对这类生力军学生老师应给予特别关注,要敢于破常规、立新法,用高难度、高质量的“问答”训练,促使其迅速提高。要当着全体学生夸奖他们的才华,私下又提醒他们不要因此骄傲起来,要善于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必要时可在课后开小灶,大力培养他们的特长。另一类是不善于表达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其中也不乏有因为生理的缺陷而自卑的学生,这类学生老师应给予精心照顾。例如可在课前预先向他们泄漏“问答”内容,或预先教会他们回答一、二个问题,再在课上点名问答。他们回答成功以后教师要大力表扬,甚至要鼓掌。对这些学生万不能讽刺、打击,抑制他们的思想表达。总之要给全体学生送温暖,调动他们的“回答”积极性。

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都能表现得越来越好,教师的课堂提问中就要十分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问答过程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甚至不批评,要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体验。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手势等多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答不出或出错时教师说一句“It doesn’t matter. Think it over.”或 “If you are more careful, I’m sure you can do it better.” 即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怀着良好的心态继续听讲,参与实践,从而取得进步。

4、“问答”教学的关键是要在“内化”上下功夫

这里所说的“内化”是指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常用“内化”措施有如下三点:其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教师认定的答案稍加变动表达出来;其二,多结合训练,摸一摸实物,演一演过程,画一画图画,再进行与之相适应的问答训练;其三,把英语问答教学形式纳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整体工程之中,引导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篇3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化学课程体系 设置

化学课程是很多理科学生在大一或者大二时候学的一门通识教育课。传统上的化学课程囊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4门课程,这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传统的大学化学课程体系因为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知识古板,它在编排上也显得很不合理,这和现在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及科技并不十分协调。怎样才能减轻教学任务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成了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地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里探讨一下通识教育下化学教育体系的设置。

一、目前通识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现代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它的问题主要存在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了系统性

目前,还有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还存在着偏差,对其认识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通识教育与人为教育等同。第二,有些教师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第三,把通识教育当成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三种看法都有所偏颇。

2.内容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通识教育主要是一项全专业的教育,主要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通识教育所开的课程较多,内容涉及较广。通识教育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庞大知识体系的浓缩和精华。虽然,当前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较多,但是课程的内容质量比较差。繁杂的内容占据了学生很多学习时间,过大的学习负担,让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况。这种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仅停留在表面,对所学的东西没有进行分析、综合。

3.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第一,学校对通时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和专业课相比,通识教育多由退休的老师、新教师等师资力量较弱的教师担任。第二,大学里面比较侧重于科研的教学风气没有得到改善,很多教师都是以专业的形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教学的专业性比较强,相对的,通识教育的业务能力就比较弱。第三,由于学校对通识教育的忽视,这方面的经费较少,教师在这方面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大大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使得教师的教学热情大大降低。

二、化学教育体系下的设置

1.打破传统教育门类的限制,以优化教学体系的建设

打破原有四大门类课程教育的界限,对传统的教学体系重新进行设置,建立一个以物理化学纲,融合传统四大化学课程,并设立“基础化学”教学模块的课程体系。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避免了学生被锁定于过时、狭隘的教材内容内,有利于优化大学的课程内容。新的教学模块主要包括物质性的结构、元素上的化学、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有机化合物、分析测试技术、现代化学知、化学动力学等等十大块,进行通识教育的时候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相关的教学模块。

重新设置后的化学教学体系,知识难度由浅入深,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整。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无机化学知识面更加广阔,知识点也更加深入。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比较注意给学生流出更多的时间,让其自学。补充教材的设置,充分的显示了化学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及合理性

2.化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置,使整个化学知识体独立性和统一性

大学理科的化学教程中,具有比较多传统经典的内容,而现代的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很少。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综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根据四大化学门类对现在的课程分别进行重新的设置,各自不同的专业教师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独立设置教学的课程及选择课程所需的教材。四大化学门类相互独立又相互综合。由于一些教学课程有些地方有重复的可能,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相应的减少教学总课时,减小学生的学习坡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学习梯度由低到高,不断进步。

科学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十大板块。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既具有联系性又具有独立性。针对不同专业对化学要求的不同,可以灵活的对板块进行选择,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对教学模块进行科学的选择,可以更好的体现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起点和终点的幅度扩大。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强,以便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减少教学的学时

调整后的化学教学内容的学识减少,一定程度上来说只减少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但是,并没有减少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的调整,实际上是对大学化学内容的精选,使化学教学内容更加合理更加科学,避免化学课程的重复或者跟不上进度。从而使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对课程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起点更低,为学生的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可以保持知识间的连续。

4.可以表现认识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化学课程体系被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之后,先展开对物质结构与元素化学的教学,由于对基础理论的教学要求很低,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的教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连接起来,还可以使学生免于初涉大学教学就接触很难的内容而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丧失。接下来就进入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学等方面的学习,进入学习的第二期时候,相信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此时,教学进一步展开,学生也有了一定化学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大大提高,综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的交叉、渗透等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引起学生对边缘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对于如统计热力学等相对独立或者较为深奥的内容,则把它放在教学的后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注意引入先进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树永.通识教育前提下的大学化学课程体系设置初探[C].//第十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9:117-118.

篇4

本文通过分析初中科学学习中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提出一些新课标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涵义

1956年,著名的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和他的同事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1964年,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从此教育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区分也开始在美国流传,并且逐渐在全世界传播。

情意领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情意”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布卢姆认为“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1]。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意目标主要包括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基本要素。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而态度,不仅仅指学习态度,它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相对比较宽泛和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纵向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连续发展体;从横向看,这三个要素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

二、新课标下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模式探讨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做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的经验或体验。所以严格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无法教的,是建立在主体在个人成长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而作为教育者必须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有意识地贯穿与教学的整个过程。以下我们将就在新课标下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体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属于隐性知识,一般隐含于社会、生活实际、教材中,无法形成像书本一样的常规的知识,采取一般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在感受中得到。在整个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在设计上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空间。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重视学生的体验,在学生的思考、感悟中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课堂中的体验。

课堂中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即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整的真实的情境来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以此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主动构建知识,产生感悟。有许多这样的途径:可以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描述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逼真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再现教学内容的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联想,激感;通过放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教短片让学生从中获得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学史,让学生体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学史是一门历史科学,以人类与科学世界的对话的历史为研究对象,融合了有关的自然科学以及与人类思想、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史哲的多学科知识。在课堂上,教师由教学内容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成功的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如何探索达到目的,描绘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能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比如:在学习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时,教师引入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在笛卡儿、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牛顿多年年的探索才得以完成的;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和财富,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形成,每一个科学定律的建立,所有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经过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艰苦探索汇聚和利用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才得以完成的。将这部分史料引入课堂,以强化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相处与交流,尊重他人,依赖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工作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

在哲学里实践“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但是很多活动是无法在课堂内进行的,所以在课外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对他们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并且以此可以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

经常性地组织参观活动。适时组织学生去参观水电站、核电站等设施,让学生体验一下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电能是如何产生的,能量的转变是如何进行的。通过了解核电站的发展历史等,体验核裂变的神奇和世界获取电能的未来趋势。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电危机,培养节能意识。也可以通过了解一些有关核泄露的危害,感受事物的两面性,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组织参观科技博物馆等,体验现代科技文明的奥妙,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从而可以让学生认识迷信活动的本质,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引导学生作社会调查活动。如:在学习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开展有关这一主题的问卷调查;这样在做调查的过程当中可以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还可以了解到大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并且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组织一些课外的科技比赛或实验等。如:每学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定期开展科技小论文比赛;开展相关知识的网页制作和动画制作比赛;其中有些可以是以课外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一起完成。在这些比赛或实验中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这些,学生不但养成了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会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个人竞争意识和团体的合作意识。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而到底什么样的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践,只有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摸索,去敢于大胆的创新,才能将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冯函秋. 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J]. 柳州师专学报 2004年6月:138

篇5

关键词: 哈佛大学 通识教育改革 动因

哈佛大学从在北美的土地上诞生到十九世纪末艾略特全面地革新之前,其教育思想基本上是受牛津和剑桥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它的办学目标、入学要求、课程设置、学位授予及学生的生活方式几乎都照搬于英国大学。其教育目标是要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课程主要是围绕人文主义开展,学生无权自由选课,必须修完规定的科目方可毕业。直到艾略特时代,哈佛的课程设置才发生根本的变化,现在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艾略特改革之前,哈佛的课程演进过程及其相关因素,以便清楚地理解他在哈佛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改革。

哈佛大学的课程体系从1642年第一任院长邓斯特固定下来到18世纪中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表1 1642年哈佛学院课程表①

显然,这个课程表是17世纪剑桥大学课程表的翻版。课程内容涉及希腊语、希伯来语、闪语、叙利亚语等古典语言,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自然哲学(物理学)、历史、植物、圣经研读和教义问答,是一个以古典语言和神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对欧洲教育的一个汇总。同时,也融合了中世纪以七艺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为主的传统课程,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语言的兴趣和对宗教改革教育思想的渗透,在当时这是一个相对完备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内容,学生也逐字逐句地做笔记,然后背诵课文和笔记内容,考试和回答提问也基本上不允许自由发挥,是比较机械和刻板的。

整17世纪,哈佛学院的课程很少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反应,仍然集中探讨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而17世纪,在欧洲的学术界,已经不再对哥白尼(1473—1543)、伽利略(1564—1642)、笛卡尔(1596—1650)、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牛顿(1642—1727)这些科学丰碑性的人物及其杰作感到陌生了。然而,哈佛学院依然敌视和排斥实用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远远落后于时展的步伐。

18世纪是欧洲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蓬勃发展,新发明层出不穷。1746年,莱顿大学的两名教授发明了储存和急速释放电能的莱顿瓶,富兰克林于1753年发明了避雷针。这时人们对自然界(当时称为博物学)也有着极大的兴趣,自然界几乎被视为神,能永远加以研究。博物学家勤奋地搜集矿物、昆虫、化石及其他物品并将其编目。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建立了大不列颠博物馆。这种搜集和编目为系统地研究植物学和动物学奠定了基础。在植物学方面,瑞典教授卡尔·林奈(1707—1778)最早提出了将植物分类的令人满意的方法,他还将动物划分成哺乳动物、鸟、鱼、和昆虫几大纲。

在18世纪的后25年中进行的工业革命对英国和欧洲的经济,最终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也影响到科学革命,并受到科学革命的影响。工业的发展对科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的契机。

在欧洲科学革命的影响下,北美殖民地政治经济变革加剧,哈佛学院的课程随之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向世俗和实用的方向发展。1737年,霍利约克(E·Holyoke)接任哈佛的校长,他上任后,从教材入手,对哈佛学院沿用了近百年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当时哈佛学院的教材比较陈旧,逻辑、物理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课程基本上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其他的课程也是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作为教材。霍利约克上任后,把牛顿的自然哲学、洛克的著作作为物理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等课程的教材。到1769年霍利约克任期结束,哈佛学院的课程基本上得到了更新。

自然科学的地位也在哈佛学院逐渐得到加强。1728年,哈佛学院设立了“赫利斯”的自然哲学与数学的讲座,鼓励运用论证和实验的方法讲授自然哲学和数学。1738年,24岁的温思罗普主持“赫利斯”讲座,他被誉为哈佛学院建校以来的第一位科学家,他将哈佛学院的教育和科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建立了北美殖民地的第一个太阳黑子观测站和第一个物理实验室。开设了电学和哈雷彗星的讲座,证明地震纯属自然现象,而非神意安排。他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努力把一些科学研究成果纳入课程中。

篇6

为了在公开课中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是关键。

关键词 : 音乐公开课;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随着音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使得音乐教学以公开课的形式更多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音乐课教学手段新颖与否,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感兴趣与否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何谓公开课?就是经过充分准备的教学展示活动。他是和日常课程相对而言的。公开课是日常课的积累与展示, 公开课对于执教者而言,教学手段的新颖与否,课堂效果等等是评价一节音乐课的关键。那么如何在公开课中如何体现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使自己能够扬长避短,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做法和体会:

一、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注重基础训练

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唱歌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之一,也是歌唱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嗓音、生理条件与心理素质各不相同,在发声训练中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也是各不一样。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中完成发声训练,且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激发兴趣:学生在发声练习中,我把以前我们发声练习中寻常采用的啊——咪——吗——这样死板的练习,改成了动态的体会练习。比如,找出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木质地板上,使劲抛乒乓球,乒乓球发出哒哒哒。。。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很有特点,首先音是从高音到低音的降幂排列。力度是从强减弱,速度是从快渐慢。然后请学生按照乒乓球滚动的声音,发出啊——咪——吗——。的声音。这样发音时声音的弹性问题、力度问题 、速度问题,就一并解决了。从而也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音乐教学理念。用音乐说话,以活动互动。提高了兴趣,提高了效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的互动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二、用简单的手段学习复杂的乐理知识

对于乐理的讲解,是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费心地讲,学生却还是听不明白。所以更需要教师在学习当中施设善巧方便。这样复杂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如在讲述《小星星变奏曲》时,我把肢体的语言加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当主题演唱的之后,在学习它的几个变奏时,每当音乐发生明显变化时,我就要求每个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姿势来记忆变奏的次数。这样当整个乐曲聆听完毕,学生根据自己姿势变换的数目,很容易了知这个乐曲有几个变奏。学生由于自身的肢体参与了音乐的变奏,所以体会更加深刻。而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教师也很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对课堂效果有个正确的评价

三、在课堂中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即通过多学科渗透将与音乐相联系的人文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提高音乐课堂的文化内涵。

所以在讲解中国民歌的时候,我讲到《诗经》中的《风》《雅》《颂》,题材不同,诗歌性质,地域以及使用场所的不同。此外我也讲到了当时周王朝的风土人情。虽然是寥寥几语带过,但是丰富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加感兴趣,也更增强了音乐的文化内涵。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总之要想上好这一堂公开课,新理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的磨合固然重要,但是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更重要。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用传承式的教育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现代教学的理念中则贯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新思想。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都不应违背“以人文本”的原则,否则就会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 何春芬. 音乐教育情归何处[J]. 人民教育 , 2011,(08)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数字化教学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12-0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公共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大学生们学习的重点分为理论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部分则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实际应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应用,教师既可以减轻教学负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简化学生的学习程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学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学可以分为考试系统数字化、作业系统数字化、评价系统数字化和辅导系统数字化四大部分。通过这四个部分构建成一个整体的数字化教学平台,由此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

2.1 考试系统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实现了考试系统的数字化。通过建立数字化考试系统平台,一个高校不同校区和专业的学生能够实现同时在线考试,系统能够根据学生提交的试卷进行后台分数计算,直接给出考试得分,减轻了教师批卷负担。我国的数字化考试系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考试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由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建立两套相对独立的考试系统能够很好地保障每一部分教学目标的实现。

(1)理论考试,在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考试中,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考试系统能够实现多校区高校同时考试,满足高校的考试需求。在理论考试中,试卷多以题库的方式出现,根据各个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构建包括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C++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当代信息技术等多门课程的题库,在几千道考题的题库中实现试卷随即抽取,避免出现作弊、押题等现象,促使学生在平时认真学习备考。数字化理论考试系统支持多种视频、音频、图片格式,支持填空、选择、问答等多种题型,完美的简化的传统试卷考试的程序,学生只需要一台能够连接网络的电脑就能够实现在线答题,即节省资源也能够节省时间。

从技术上来看,数字化理论考试系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种:支持大型题库随机抽题、支持后台批卷和多人流水式阅卷、有效地防止作弊系统、实现封闭式阅卷。

(2)实践操作考试,实践操作考试系统是数字化考试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效的数字化实践操作系统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进步和提高。在高校中,根据课程设置的不同,实践操作考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当代信息技术,包括word、excel、ppt等软件操作,在师范类院校或专业还会进行课件制作的实践操作考试,另一部分是程序设计编程,根据各校开展的课程不同,也可以分为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Visual C++程序设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等程序编程操作考试。实际操作考试系统也可以建立题库,从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根据实践操作考试的课程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阅卷方式,对于当代信息技术,一般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结果进行评阅,而编程操作则对学生的具体编程程序进行评阅。

在实践操作考试中,一般考察学生处理相关文件、制作文档的能力和简单编程能力,通过数字化考试平台能够有效的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在提交考卷的之后马上看到自己的成绩和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动力。

2.2 作业系统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计算机作业系统数字化能够极大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直接在网上公布作业,学生则通过此系统按时提交自己作业,此系统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便于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及时了解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需要完成的时间和内容。

数字化作业系统的优势除了可以节省教师和学生的时间,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课业完成情况,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数字化作业系统一般采用一个学生一个账号的形式,每个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单独的账号才能进入到系统中,而教师可以在该系统中一些共享资源,学生将自己的作用通过自己账号提交到系统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2.3 辅导系统

由于一些高校学生数量众多,校区分布比较广,一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发现问题不能及时找到教师咨询,这时,数字化辅导系统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数字化辅导系统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账号在系统中将问题提交给教师,教师则直接在系统中给予学生指导和解答,同时,在系统中可以将常见的问题进行汇总,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数字化教学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学习,同时,数字化教学平台对于节省师生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不久的将来,数字化教学不单单只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还应该应用在大学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从而提高大学的整体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5(6):12-14.

篇8

关键词:地震资料处理 教学 实践地震勘探方法是应用在石油、煤炭等领域,寻找矿产资源的一种物探方法。经过野外地震勘探采集到的数据是数字化的,不能直接供地质人员进行分析研究,怎样使数字化的数据成为可视化,这就需要经过专业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才能完成。因此,掌握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技术是地震勘探工作的需要,也是目前石油、煤炭行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提高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特开设了“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研究生课程。

一、“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特点

1、课程内容涉及面广

“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涉及到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要想学好本门课程,需具备以下几方面专业基础。

(1)掌握地震勘探原理,熟悉野外采集施工过程。

(2)地质学知识。经过地震数据处理后得到的地震剖面,需要用地质的概念加以分析解释。

(3)计算机知识。地震资料处理软件是安装在支持Linux或Unix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目前,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比较熟悉,但对Linux或Unix操作系统还不甚了解。因此,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需要掌握Linux或Unix一些常用命令。另外,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因为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一些文本文件数据格式的转换。

2、实践性强

“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开课地点在实验室,现场讲解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软件的操作、软件各模块及参数物理意义,对实际的地震数据在所学软件系统上进行加工处理。这样,可解决以前教学与实验不同步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动手能力,体验将来所从事专业的工作过程。

3、吸引力大

目前,能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人员是石油、煤炭行业急需人才。因此,我校地球物理专业学生,学习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愿望非常迫切,无需对他们灌输“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自然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设置

地震资料处理是应用地球物理方向的专业课,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处理系统及处理技术,深刻理解处理的目的和含义;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目前,“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还没有系统的正规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课程的特点,按照生产实践中普遍采用的先进的地震资料处理流程来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其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1、野外观测系统定义

见表1炮点、检波点坐标(下页)

地震资料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野外观测系统定义是地震资料处理的第一个环节,而且非常关键。如果观测系统定义错误,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野外施工后提交的数据,一般包括每个炮点的坐标和检波点的桩号,且是以文本文件的形式存在(如表1)。这样的数据格式是不能直接被处理系统使用,需要经过人机交互或编程把它们转换成处理软件所需要的格式,才能进行数据处理。所以,观测系统定义内容主要是观测系统定义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无差错地完成野外属性定义。下面是将表1数据转换成的处理软件所需要的格式:

PT80,X 112.5,Y 211,

PT81,X 112.5,Y 209,

PT82,X 112.5,Y 203,

PT83,X 112.5,Y 201,

PT85,X 108.5,Y 217,

PT86,X 108.5,Y 201,

PT80=(PS 77,PAS0),

PT81=(PS 77,PAS0),

PT82=(PS 77,PAS0),

PT83=(PS 77,PAS0),

PT85=(PS 73,PAS0),

PT86=(PS 73,PAS0)

2、干扰波压制

干扰波压制属于地震资料处理中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内容,包括进行原始资料的干扰波类型分析,并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干扰波,采取不同的处理模块进行去噪。例如,在原始资料中,面波是最常见的干扰波类型之一。它的特点是,能量强、频率低。因此,首先应想到利用处理软件中的高通滤波模块,通过参数试验进行面波压制。

3、反褶积处理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反褶积处理是决定反射波波组特征的重要环节。所有处理软件系统均提供了多种反褶积类型模块供选择。例如,脉冲反褶积、预测反褶积等。本部分内容重点是反褶积类型确定和参数的选取。

转贴于

4、速度分析

动校正速度分析,一般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速度分析模块,在共中心点道集数据上,通过计算生成叠加速度谱。所以,速度分析章节要讲解的内容是(1)如何生成速度谱;(2)人机交互怎样选准、选好叠加速度;(3)速度参数应用。

5、静校正处理

静校正工作一般分为野外静校正和自动剩余静校正,本章内容包括目前使用的野外静校正和自动剩余静校正模块参数确定与实现。

6、偏移成像

地震资料处理的前期工作都是为偏移成像做准备的。偏移成像是把水平叠加后的反射波落实到真正的实际位置,之后才能供地质解释人员进行地质研究。因此,本章内容是:(1)偏移类型及方法原理;(2)偏移参数的选取原则;(3)消除偏移处理中画弧现象的方法。

三、“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

1、授课与实验同步进行

动手能力强是用人单位考察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在“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教学中,结合课程的特点,上课地点在实验室,授课方式由原来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变为边讲边实践的讲课方法,改变过去那种授课与实践脱节的授课模式。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进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精心设计实例,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当前,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1]。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经常会遇到因地震数据的振幅能量或模块参数填写有误等原因,使模块计算不能执行或运算结果错误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容易解决的,比如因地震数据的振幅能量引起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因为地震数据是以16进制数存放在磁盘或磁带上,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类问题初学者很难对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设计一些有问题的地震数据实例,给学生提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差错、纠错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另外,再设计一些具有多解性的实例,比如在速度分析过程中,遇到的多种速度拾取方案。具体选择哪种方案,这时就要看学生地球物理及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学得是否扎实,从而,提高他们判断和把握问题的能力。

3、双语教学

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是全英文的操作界面,各模块参数说明均是用英语来详解的。因此,为本门课程使用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处理模块及参数的含义。双语教学可减少英译汉的环节,从而可避免意译错误给学生造成的误解。可以说,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一举两得。

四、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试卷笔试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软件的教学要求,更无法产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作用[2]。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就必须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以前的考试方法,大都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所以高分低能的现象时有发生[3]。鉴于“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特点,以考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采取笔试和实际操作想结合的模式。笔试内容中,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外,在试卷中增加与实习相关的软件操作题目;实际操作测试内容包括:(1)对处理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2)对实际资料进行处理,看是否能得到地震剖面,以及所得地震剖面质量的高低来衡量学生掌握“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程度。最后,将两项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给出学生成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大型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课程的特点,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法研究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强调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抓住主要环节,讲深讲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其次,要精心设计处理实例,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谈到改革考试方式,以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

参考文献

[1]付梅臣等“土地估价”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J].2005,(3):84-86

篇9

一、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及特点

(一)课程设置及其特点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见表1)可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院平台课)和专业课,三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2.5%、25%和62.5%。总体来说,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1.通识教育课自由宽泛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通识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为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悉尼大学文科及社会科学学部(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下辖5个学院:文学、艺术及媒体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哲学及历史研究学院,社会及政治学院和经济学院)、理学学部(the Faculty of Science,下辖7个学院:科学历史与哲学学院,化学学院,地质学院,数学统计学院,生物环境学院,物理学院和心理学院)和商学院(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Business School)提供,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各通识课程所占学分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同,均为6学分,体现出悉尼大学对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视。

2.学科基础课精简实用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科基础课分为教育一、教育二和教育三3个单元。其中教育一和教育二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主要包含四门课程:《教育、教师与教学》《人类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的社会学视角》。〔2〕教育三为选修课,安排在第四学年,学生须从《当代教育问题》《国际教育》《课程与评价》《全球贫穷与教育》《学习心理学与教学心理学》《澳大利亚学校教育体系》《创造性、学习与教师艺术》《教育背景中的指导》〔3〕等八门课程中任选两门进行学习。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W科基础课主要内容为对教育和教学的一般性介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国际教育的整体情况、国内教育的宏观体制以及教师角色等有基本的把握和了解,从而为其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来看,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科基础课门类、学时较少,但学科基础课内容的整合性较强,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重点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的专业思维以及课程对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应用价值。

3.专业理论课重视能力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共设有22门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两大类,均为必修课(见表2),第一学年至第四学年均有安排。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

(1)能力取向的人才培养观

首先,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课程设置体现出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特点,强调要帮助学生从课程学习中获得有利于其专业发展的技能和素养。如,《专业领导与支持》这门课旨在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使命感,使学生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承担者,该专业理念体现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关注。〔5〕

其次,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反思和审视。如,《教育研究阅读与应用》旨在“发展学生理解并运用教育研究的技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解读、分析、评估各种类型的研究以及研究对实践的影响……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和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去理解和丰富自己的实践,并且在将来能在有效的实践中更广泛地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6〕

(2)审美取向的艺术教育观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课程设置中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课,但重视对学生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培养,突出艺术对人创造性的启发作用以及给人带来的审美体验,而非单纯对艺术技能的熟练掌握。同时,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也强调艺术与早期儿童教育之间的连接沟通,兼顾艺术的本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如,《早期儿童创造性艺术》的课程定位在于 “探索艺术对幼儿正在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强调为早期儿童提供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学生将……研究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文献和实践知识,帮助幼儿建立起对音乐、运动、歌曲、美术、舞蹈和戏剧的热爱之情”。〔7〕

4.专业实践课充实有效

通过对2016年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见表3)的分析可知,专业实践课程总学分为24分,占全部专业课学分的20%。专业实践课程又分为专业体验和专业实习两类。专业体验课程分三次进行,每次15~20天,基于学生相关理论课的学习进度确定不同的实习目标和任务;专业实习为一次,时长30天,目标是促进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形成胜任早期儿童教师工作的能力。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实践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计划周密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实践课规划清晰,目标明确。每次实习的内容、对象、任务、时长都有具体规定,避免了课程实施的随意性。在专业实践课中,还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工作坊、辅导课和讲座,使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能够定期得到教师的实习指导,还可以就实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2)实用性强

实习任务中安排了儿童保护、急救、哮喘和过敏反应处理的训练等,旨在让学生通过一线实习切实掌握日后工作必备的技能。在实习中,学生不仅要观课,还要逐渐承担早期儿童的保育和教育、家园合作、一定的行政管理任务等,完成作为一名“准教师”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最后一次专业实习则明确要求学生在完成实习后能够独立胜任早期儿童教师的工作。

(3)连贯性强

三次专业体验和一次专业实习,学生观察学习的内容逐步由幼儿向幼儿园、家长、社区、乃至社会文化背景扩展,实习目标由初级的经验积累、体会联系向高级的角色认知、责任反思延伸,实习任务由简单的观察体会、完成培训向更有难度的组织管理、科研项目承担加深。在连贯性、有梯度的课程设计中,学生的能力可得到逐步提高。

(4)考核严格

专业实践课的评价项目主要由技能评估(基于三项内容: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参与)、完成满意度、专业经验积累、考勤和各类报告等组成,此外还包括一些专业训练等。由指导教师和早期教育机构教师共同考核。

(二)教学形式

1.授课方式丰富多样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授课形式多样,其中以工作坊、研讨会、辅导课、讲座最为常见。工作坊是指一组人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讨论和展开实践工作,分享知识和经验。研讨会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就某一专题开展讨论或研究。辅导课是指教师和一个或一小组学生开展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活动。讲座类似于我国的传统课堂,即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可在课后就讲授内容与教师进行互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课程教学形式,如带领型访问、田野调查等。同一门课程,教师往往会同时采用两到三种授课形式,以体现不同授课方式的优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强调教学的互动性

工作坊、辅导课和研讨会属于讨论式教学法,其特点在于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建构的方式学习知识,意味着学生课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课上需要积极表达交流、反思质疑和分析综合式的学习,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开阔视野、启发心智。

3.教师拥有教学自主权

悉尼大学的教师拥有较大的教学自主权,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经验、学科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自主安排课程实施计划,自主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三)评价方式

1.注重过程性评价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绝大部分考核项目放在学生的平时表现上,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作业分布在每个学期的各个阶段,且与课堂内容相关,每门课程的作业3~5个不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和修正。

2.评价方式多元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由任课教师自主选择,考核项目、具体要求及分数比例均清晰明了。如《教育研究阅读与应用》的评价方式为300字的讲座批判性反思(40%)、课堂发言(20%)以及2500字的研究摘录(40%),《多元识读能力与成长衔接》的评价方式为含1500字报告的小组活动(25%)、2500字的随笔(40%)以及2000字的宣传册/海报/网页/博客/应用程序制作(35%)。

3.重视学生的创新表现

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学生作业形式丰富多样,要求各异,尤其重视学生作业中的创新表现,这需要学生课下大量的自主学习及研究和实践。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优化课程设置,重在提高人才素质

1.调整通识课程结构,培育人文科学情怀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拥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深厚的人文艺术素?B”〔9〕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公共基础课面临结构失调、政治英语主宰的局面。以S大学为例,其必修课占到通识课的86%,其中政治素养类课程和英语类课程分别占全部通识课程的25%和29%,个别政治素养类课程的学分甚至高于专业必修课课程的学分。这样的通识课课程设置没有以学生为本位,课程意义流于表面,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发展。

因此,建议压缩甚至删减不必要的通识课程。政治素养类课程可以进行压缩合并,降低学分比例,以减轻学业负担。基本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体育、英语等可改为选修课,有需要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修习,或改为达标考核方式,学生只要满足达标要求即可。此外,还要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设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识课程,以丰富通识课的课程结构,提高通识课课程中自由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和单门课程学分,以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压缩学科基础课程,注重整合、简洁、实用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门类繁多、内容庞杂、占用学时较长。以S大学为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学基础、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统计学、逻辑学等11门,且全部为必修课。可以看出,这样的课程结构偏重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忽略了课程对学生认知发展、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以及个性养成的促进作用,较少关注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理论意义大于实践意义。众多的课程也让学生不堪重负,影响了其对专业课的钻研和学习。

因此,建议压缩学科基础课,注重整合和实用。目前,幼儿园教师成为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此,各高校应当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调整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课程构建思路,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安排符合社会和就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兼顾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三个方面,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10〕将与学前教育专业联系较弱,或意义相近乃至内容重复的课程进行压缩整合,避免无端的时间耗费和繁杂的学业担负。此外,还要注重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对不同学科的学科基础课进行有机编排,融入学前教育理念,切忌不加选择和消化的“拿来主义”。

3.重审艺术技能课程,把握课程价值取向

“我国学前专业的艺术类课程不仅数量较多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训练学生的艺术技能,如舞蹈基础、乐理视唱、琴法等。”〔11〕重视幼儿园教师的艺术技能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传统,这一传统为我国学前教育带来特色的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继续艺术技能课未尝不可,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艺术技能课的意义应当重新审视”(王海英,2007)。

首先,要转变艺术教育的取向。基于我国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艺术技能课应当以工具性和实用性为主,以对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对幼儿艺术的美感的培养为重点”。〔12〕在对其进行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更要关注其对艺术的理解和审美,不能本末倒置、买椟还珠。“教师自身的艺术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孩子在该领域的发展,且学前阶段也不是培养专门人才的阶段。”〔13〕

其次,要注重探索适合学前教育学生艺术教育的特色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不应等同于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高校应当探索更适合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的模式和路径,如将艺术教育课与专业理论课相结合,采用艺术选修制度,一专多能培养艺术技能等,在艺术课的目标、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4.充实专业实践课程,提高见习实习质量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实践课也分为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两种。专业见习通常是某门专业理论课的课程见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每次时长不超过一天,以参观、观课为主。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时长一到三个月不等,期间学生进入幼儿园参与组织带班等工作。与悉尼大学相比,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见习课时分散且单次时间较短,不利于学生消化理解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实习缺乏计划性,易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不明显,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出于安全或制度考虑,学生的实习内容一般都有限,客观上延长了其专业成长的历程。

借鉴悉尼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实践课的设计特点,建议提高见习实习的有效性。首先,建立科学周详的计划,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评价要有效,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强调对教育实习的宏观规划和组织的同时,也强调对每次教育实习的具体组织和精心安排”(李莉、于开莲,2009),将教育实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次和不同梯度的实践经历,有计划、由易到难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遵循‘能力本位’原则,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合理安排实践周期,分散实践时间”。〔14〕其次,建立有效的反馈交流机制,在实践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理论教学学时,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丰富扩大实习的内容和范围。张雪门先生认为,“实习应当是全方位的,师范生的实习范围不应只囿于幼稚园这个相对狭小的天地,而应以幼稚园为中心,兼顾到社会中与儿童相关的各种事务”(李莉、于开莲,2009)。实习内容也不应只局限在保育和教学两方面,还可以使学生经历一名真正的幼儿园教师所应胜任的绝大部分工作,包括班级日常事务管理、教研活动、家园交流、幼儿园行政事务、突发事件的处理等。

(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主动参与

我国高校通常较为注重理论教学,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通常课前准备少,课堂参与度低,课后作业形式单一、操作简单,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差,师生互动不足。此外,我国高校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受到严重制约。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时间、教学地点都必须接受学校的严格管理,影响其教学主动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在这方面,我们更可以借鉴悉尼大学丰富的授课方式,如工作坊、研讨会、辅导课等,并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以增强教师授课的灵活开放性和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当然,借鉴的关键在促使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开放、活跃、积极、主动的过程。具体可以表现为通过深入考量为学生布置作业,通过精心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注意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导向和自我管理积极性,制定问题导向的阅读指导或操作方案,提供充分的课堂及课后学习支持等。〔15〕

(三)改善评价方式,突出能力取向

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指出了大学学前教育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着重介绍了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等多种应对措施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探索和研究,积极调动教学人员和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促进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的学前教育学人才才能为我国的幼儿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学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培养学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学是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各国的学前教育学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人才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助推器的新时代,只有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繁荣准备良好的人才基础。 

    一、大学学前教育学的现状 

    1、课程教学目标迷失,观念传统落后 

    目前大学学前教育学中存在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目标迷失。很多老师对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甚明了,认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学对教学技能非常的不重视,难以通过学前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来具体的指导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这其实反映的就是老师们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迷失,因为他们把学前教育学的功能看得过高了也没有认识到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与教学实践相挂钩的。正是由于老师们对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定位不准确使得教学工作偏离其实际的方向才导致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占据着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老师依然将自己作为中心进行说教式的教学且没有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在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填鸭式”的被动接受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而无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当然,老师们对新的社会实践内容没有及时的了解也使得学前教育学的学生们对这一专业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2、实训环节流于形式,时效性差 

    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如果这些人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那就违背了学前教育的中心。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就经常出现这种问题,所谓的实训只不过是流于形式罢了。许多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往往只不过是进行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彩排罢了,学生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教学工作的组织中,因此没有获得真正需要掌握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师德养成与教学技能的学习分开了,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也就难以尽快的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好,因而时效性非常之差。 

    3、专业生源素质差,学生态度消极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学前教育学中还存在着专业生源素质差的问题。之所以存在着这个问题是因为专业的幼儿园教师相当的匮乏,一些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着眼于这一点就放低生源的入学门槛,以此来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批量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差就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专业生源素质差还产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态度非常的消极。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时往往能够发现幼儿园只对技能型的老师比较重视,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放在心上因而态度消极难以真正的学好学前教育学。 

    二、如何促进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 

    1、更新学科目标,转变教学模式 

    为了尽快的改善学前教育应该要从更新学科目标开始着眼。老师们应该要明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要增强学生的教学素养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应该要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并提高教学技能。明确了这个目标老师们就不会在教学工作中迷失方向。为此,老师们要结合自身的经验去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着作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特别是要掌握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完善自身的素质。当然,转变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要改变部分老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应该被彻底放弃或是进行更加合理的改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变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增强课堂互动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发挥各自的思维优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里还应该要强调老师自身的素质,新时期的老师不仅要快速的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学会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老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正确的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是自己的本分也可以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  2、延长岗位实践时间,发挥见习实习的作用 

    针对实训的时效性差的问题相关人员也应该要积极寻找比较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延长岗位实践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法,在实习期间学生通过更加长久的进行教学工作上的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启发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有新意的教学尝试,这是促进教学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相结合,既可以自己去一些幼儿教育机构多多锻炼也可以请一些幼儿教师和专家到学校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这就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实习形式和对象,应该逐渐尝试向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发展。不仅在教学技能,才艺方面要有突破还应该从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加强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为例,该系为了培养一批符合标准的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就积极倡导学生们多多实习。该系不仅联系了很多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丰富的知识讲座还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到一些幼儿园去实习,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他们了解到了很多在学校不能学到的知识,积累了教学经验并切身体验到了那种教学氛围为自己的进步找准了方向。正是因为这该系的教学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培养的人才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赞赏。可见,实习的作用的确不能忽视。 

    3、提高入学门槛,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为了培养出一批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应该要严把入学关,要适当的提高入学门槛。对于那些学员要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特别是要建立定期考核和审查机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提高学员的素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选出一批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保证生源质量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过程中应该不急于进行批量式的教育而应该在质的提高上多下些功夫。除了严把入学关外还应该要积极转变学生的学科态度。一方面要使学生们认识到学前教育学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幼儿的教育水平即抓好基础教育另一方面要强化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学前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在我国抓好基层教育的过程中所要求的,学生们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并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积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还应该要深入实践到各种教育机构中去锻炼自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一定要重视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只有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时刻记住自己的任务并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搞好教学工作,而过硬的心理素质则有利于学生不受调皮学生的干扰能够镇定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解决突发状况。 

    三、总 结 

    总而言之,推动大学学前教育学的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精神和高超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才能深化我国的教学体制改革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础。虽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取得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朱文佳.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