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精品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精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精品课程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精品课程 学生满意度

[作者简介]普林林(1959- ),女,云南建水人,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云南 昆明 650000)郭显林(1984- ),男,四川宜宾人,湖北省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湖北 宜昌 4431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40-03

一、研究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近些年迅猛发展,然而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完全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如何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作为影响教学质量核心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更是引起了广大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在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怎么样?实际效果如何?相信这些肯定是教育主管部门、高职研究者和教学者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共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希望了解其预期的效果和发挥的作用。最后,作为教育受众的广大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具有最重要的评判资格。

基于以上,本研究试图从学生的角度,通过对其满意度的调查研究,摸清高职精品课程的现状,总结出一些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为高职教育管理者、教学者和研究者在下一步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中提供一些较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云南地区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共来自云南省6所高职院校,其中昆明4所、地州2所;2所国家级示范院校、2所省级示范院校和2所普通院校;共调查19门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5门;共发放问卷718份,回收699份,回收率为97,剔除无效问卷(漏选三题以上和规律性作答)后为612份,有效率为85。所以无论是从问卷数量还是从所选样本来源来看,本研究样本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法,同时兼顾了定性研究,在研究中尽量让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达到和谐。

3.因素分析。本研究根据国家高职精品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内涵,结合教育学相关知识和理论,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队伍、实践条件和学习效果等六个因素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分析高职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的满意程度,并对其各个因素的成因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为探索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精品课程满意度夯实了研究基础。

4.信度与效度分析。(1)信度分析。对于信度的考评,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a系数法检验量表来检验。经检验,本研究的各因素Cronbach值最大为0.76,最小值为0.55,均值在0.65左右,信度较高。(2)效度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内容效度来考察问卷的效度。本问卷所设置的纬度是以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及内涵为基础,包含了整个精品课程建设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容,在通过一系列的文献综述、学生访谈后形成了初步问卷,并邀请相关的教育专家、高职教育研究专家、在职教师、研究生学生和高职学生对问卷的题目数量、问题清晰与可行性、内容合理性、针对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结合大家的建议进行反复的修改,形成最终问卷,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本研究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总体情况分析。本研究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法,选项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2、3、4、5分。“3”分为理论中值,大于“3”表示不满意,小于“3”表示满意,所以当分值越靠近“1”就表明学生越满意,越靠近“5”就表明学生越不满意。统计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2.2,处于较满意水平。其中对课程设置(2.1)和教师队伍(2.18)的满意度最高,对教学方法与手段(2.27)和学习效果(2.33)满意度最低。但六个纬度都超过了一般水平(低于3),表明精品课程的建设还是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基本认可。

2.具体项目的相关指标分析。总体上对高职精品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进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具体分析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每一个项目的满意度也是非常必要的,从具体的每一个项目的分析情况,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具体某一个项目的满意情况,从而便于清晰地发现精品课程的具体现状。

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学生对精品课程评价的具体的17个子项目都是趋于满意水平。其中“学生所学知识对将来职业发展的作用”和“实践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这两个项目的得分最高,处于“比较满意”的水平。其次,学生对精品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教师教学方法的丰富程度和教师授课内容与以后实际工作内容的结合度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接近“比较满意”水平。在所有的项目中,“学生对自身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满意度最低(2.52),处于刚“满意”的水平。最后,学生对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满意程度都较高,但是问卷统计时缺失数据(“无”或者“不清楚”)高达70个左右,表明很多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或者一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开实训课),或者说某些精品课程的实训课在设置上不科学,这些都需要引起高职课程研究者和管理者的注意。

3.学生满意度各因素指标满意度比较。完成了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总的满意度和各个项目的细致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再通过对各个项目的满意度指标的比较,那么就可以完全了解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具体评价。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各因素指标的评价为“很差”的个数很少,最多的为“校内实训室效果”和“课程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作用”,数量为11;最少的为“所学知识对职业能力的发展所起作用”和“实践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数量为3。学生选择“很好”的数量很多,比例较大,其中在“实践课教师”项目上更是达到了190,比例为31.5%。其中“所学知识对职业发展作用”“理实结合度”“教学方法丰富程度”“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度”“考核方式满意度”和“对课程的总体看法”这几项的选项为“很好”的比例都超过了20%,特别是25.5%的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总的看法都持“很好”的态度。整体项目中,学生持“较好”态度的比例在40%左右,持“一般”态度的比例占30%,总体状况良好。通过笔者在问卷回收过程中对学生的访谈,由于学生的选择心理,选择“一般”选项的学生还是持比较中立的态度,再加上还有少部分学生持“较差”态度(5%左右),所以高职精品课程要体现其比普通课程的“精品”性,做到赋予其的“示范性”,还需要在各个方面继续加大改进与发展力度。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一是,高职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的总体情况处于“满意”水平,关于高职精品课程六个维度的“满意”水平相差不大,都处于“满意”水平,其中对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的满意度最高,接近“比较满意”的程度。二是,高职精品课程所属专业多为理科、工科、医科和农科等具有实操性的专业大类,文科类精品课程数量偏少,课程性质几乎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三是,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可度较低,接近一半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学课程为精品课程,精品课程需配备的实践条件(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还需改进,有接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无实践条件或者不清楚。四是,高职精品课程的考核还是主要以考试为主,实操考核欠缺。五是,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各个项目几乎没有反感态度(5%左右),“较满意”和“很满意”选项比例达到七成左右,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精品课程各个方面的认可度都较高。

2.提高高职精品课程学生满意度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趋于“满意”水平,但有些维度不是处于特别满意状态,离高职精品课程所要求的“示范性”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本研究从影响高职精品课程的六个核心维度出发,分别给予相对合理的对策与建议。(1)高职精品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科学合理。课程设置即某门课程的设立与安排,包含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如果把一门设立与安排并不合理的课程评选为精品课程,那么该门精品课程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因为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性和自身的特殊性,高职精品课程的课程设置也有其独特性,根据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的内涵,高职精品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做到:第一,选择学生满意的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推广;第二,精品课程的受众覆盖应科学合理;第三,精品课程的内容应具有职业性;第四,精品课程与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有效衔接。(2)丰富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因为这三个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也就成了提升学生对高职精品课程满意度的主要突破口和重要内容。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应该做到:第一,提高高职精品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第二,提升高职精品课程特色与创新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三,加强高职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第四,提高高职精品课程教学与学生将来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结合度。(3)改进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方法与手段作为教学工作实施的最重要环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精品课程的满意度。如何提高高职精品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应该从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三个大的方面出发,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采用行动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第二,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第三,丰富课程教学手段。第四,加强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第五,改革精品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评价形式主要分为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高职精品课程应该是综合两种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即更加关注评价的过程而非结果。(4)加强高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形成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基于精品课程所具有的引领示范性,其教学队伍建设的经验与问题肯定会在师资建设中给予同类课程以重要参考。高职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主要分为主讲教师和教学队伍结构两个部分:主讲教师主要强调师德、能力与水平;教学队伍主要强调“双师”结构和专兼职比例。如果教学队伍建设水平高,随之学生的满意度就自然会高,反之亦然。建设一支优秀的高职精品课程教学队伍应该做到:第一,建立结构合理的高职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应该是一支“双师”结构合理、专兼教师比例合理、学缘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和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合理的队伍。第二,提升主讲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加课堂吸引力。第三,规范兼职教师准入制度,保证兼职教师素质。(5)改善高职精品课程的实践条件。高职教育的实践条件主要分为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环境两个方面,所以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环境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课程所属专业岗位(群)的具体需求,建立相应校内实训基地。第二,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第三,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地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校企双方按照管理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保障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使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第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第五,加强教学监管,对实训结果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建设和管理好校外实训基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信誉较好,有教育情结且能双赢共荣的企业作为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伙伴。第二,选择确实能给予学生锻炼机会、充分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第三,加强对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第四,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实训基地协调发展。(6)注重学生的自身建设。前面五个部分从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外部条件出发,就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精品课程满意度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以下从学生学习的内因出发,提出一些建议。第一,树立自信,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第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加强心理辅导,改变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适应能力。第四,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的整体管理,严格要求,狠抓校风、学风建设,让全校都沉浸在一片积极学习的氛围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也提升学生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五、结语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短,对高职教育的研究起步也较晚。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国家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前期项目和提升质量的“抓手”是科学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与难题,但毕竟只经历了不到十年的发展时间,笔者相信,通过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研究专家、各院校教师与高职学生的共同努力,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系将越来越完善,其功效也将越显著,最后它必然会影响整个高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从而为实现整个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玉志.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6(6).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2

关键词:酒店管理 工学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28-03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创办于1993年。2002年7月根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学院将酒店管理专业改为两年制试点专业。2006年4月该专业被评为广州市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专业,同年12月该专业又被教育部评为2006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项目实施以来,专业立足于服务地方酒店业发展及企业需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据酒店行业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采取“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服务管理渐进”是指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从“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所谓“全程工学交替”是指从入学到就业,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顶岗交替进行。第一、第二学期的周末和寒假分期分批集中安排学生到各种类型的酒店及餐饮企业顶岗,第三学期集中安排一个月的顶岗,第四学期和寒假期间集中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经过三年的改革与完善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两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管理渐进、全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一、以职业生涯发展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

珠江三角洲是全国酒店最密集的地区,酒店业已成为广东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珠三角丰富的酒店资源以及对专业人才迫切的需求,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根据我们对广州数十家酒店的岗位设置与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高星级酒店的岗位职级一般设有八级岗位(按由低到高排列):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部门经理、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其中,领班和主管属于饭店基层督导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经理助理)和部门经理属于饭店中层管理人员,部门总监、执行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总经理属于饭店高层管理人员。在对目前酒店员工队伍中最需充实哪一层次的管理人员调查中,4/5的酒店选择了基层管理人员(主管、领班);近一半的酒店选择了中层管理人员(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在对旅游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经过多少时间的工作实践锻炼才能胜任不同管理岗位的调查中发现:基层管理人员需要2~3年,中层管理人员需要4~5年,高层管理人员需要10年以上。

综合以上调研结果,我们确定两年制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现代酒店、餐饮企业、康乐企业等领域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高星级酒店前厅、餐饮、客房、康乐、会展等部门服务与督导等专业能力,能进行服务流程设计、服务标准制定、酒店市场开发与产品推广,具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拥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基层管理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业范围如表1所示。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本专业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与企业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总结归纳职业行动领域,再转化配置学习领域,课程排序遵从“服务员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实践教学持续贯穿、阶段深化。如表2所示。

2.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基础课程。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既是高技能从业者,又是合格的社会公民。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本专业积极探索和构建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基础课程体系。包括: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的思想政治课程;反映全球共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交流、信息和计算机基本能力,服务后续专业的职业发展素质课程;培养学生通用管理能力的旅游管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基于职业发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第二课堂。如表3所示。

三、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整体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了满足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索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顶岗实践,以解决目前高职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学院从合作酒店引进1名餐饮职业经理人担任中西餐厅实训室建设的负责人,全面负责餐厅的设计、设备采购、装修、经营管理和服务技能课程的教学。结合课程“前厅与客房服务”、“前厅与客房管理”的建设,改造现有青年旅馆的设施设备,安排学生在青年旅馆各岗位顶岗;结合课程“餐饮服务”、“酒店餐饮管理”、“调酒与酒吧管理”的建设,新建经营性的颂雅园餐厅(含中餐、西餐、酒吧),安排学生在餐厅各岗位顶岗,学生参与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核算、市场推广、对客服务等。在青年旅馆和颂雅园餐厅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吧服务、茶艺服务等方面达到中级以上服务员水平。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引入企业文化建设,按照职业标准和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营造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环境。建立并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制定了青年旅馆和颂雅园餐厅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使校内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逐步规范化。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强化企业育人功能。根据“酒店顶岗实习”课程教学的需要,本专业科学有效地选择校外实训基地,布点合理,功能明确,并积极引导实训基地强化育人功能,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如在选择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时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的因素:第一,实训基地的地理位置与便利性;第二,实训基地的类型、档次与规模;第三,实训基地的客源构成与经营管理水平;第四,实训基地对实习生的管理与教育水平。本专业选择了本地区1家白金五星级酒店(商务型)、1家国际品牌饭店集团下属的豪华酒店(商务型)、3家本土单体五星级酒店(休闲度假会议型)、2家4星级酒店、2家品牌餐饮连锁企业,满足了两个班80名学生学习“酒店顶岗实习”课程的需要。不同经营方式的酒店可以让专业教师和学生比较、体会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理念,接触不同的酒店业务标准。两年的学习可保证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业工作经验达到800小时以上,保证每个学生毕业时能获得三家以上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工作证明。

四、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注重教学团队建设,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院校深造和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之路,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共计16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校外兼职教师全程参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入学专业教育、编制课程标准、服务技能课程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开发酒店管理专题系列讲座、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等。通过多途径、多元化的培训,极大地提升了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培训能力。

五、以优质课程建设为基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本专业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建设了四门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课程。这四门课程是“餐饮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调酒与酒吧管理”、“茶艺与茶馆管理”,其中前两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后两门为中级调酒师、中级茶艺师考证课程。四门课程均与企业密切合作建有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餐饮管理课程为2008国家级精品课程,调酒与酒吧管理课程为2008省级精品课程,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茶艺与茶馆管理课程为2008院级精品课程。近三年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主编并出版了《酒店餐饮管理实务》、《餐饮服务实训教程》、《前厅服务实训教程》、《茶艺服务实训教程》、《酒水调制与酒吧服务实训教程》等教材,形成了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撑了该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六、以建立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机制为途径,保障工学交替的顺利运行

项目建设期间,专业根据酒店业的经营规律,旺入淡出,积极改革并创新教学组织与管理,特别是顶岗实习,努力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提升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通过调整专业指导委员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为了积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高职教育形势的变化,本专业于2007年适时调整了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结构队伍,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利于本专业教学的开展,其成员涵盖了酒店、餐饮企业、旅游局、酒店协会等各类单位共10余人,并定期召开委员会会议。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标准的制定、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规划、指导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参与和专业密切相关的大型会展活动和学生就业等,从而形成了专业与行业之间良好的互动及交流、合作关系。

2.通过“双向选择”招聘会,解决“学生―基地”对接问题。要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必须使学生建立起对企业教学功能的认知理念。企业愿意接受什么样的学生进入其内部岗位的实习,不同企业各有自己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希望把他们的意愿体现在人员选用的合作上;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对实习基地有一定的选择空间。所以本专业每年的广交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我们都会以召开“双向选择”招聘会的形式,通过满足双方诉求的“双向选择”的基地进入模式,解决实习生与基地的对接。

3.通过“三方协议”的签定,规定“学校―企业―学生”的角色职责。招聘会结束后,我们会与企业、学生三方签定协议,规定“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职责与义务。企业要遵循“校―企―学”三方协议的条款,对实习生履行管理职责,配合学校的管理;学生一方面要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另一方面牢记学生的身份,利用企业提供的岗位认真学习,接受“校、企”双重管理。

4.通过校企合作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逐步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本专业与合作酒店联合制定酒店顶岗实习课程标准,设计各个实习阶段的学习情境和学习目标。该课程分三阶段实施,具体如表4所示。在实习期间,学生利用企业的环境、企业的师资使职业技能得以提升,在服务中学习服务、学会服务,在接受企业管理中学习管理、领悟管理。酒店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与评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实习成效考核和过程评价。实习成效主要考核在岗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成果,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工作态度、职业规范、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以及自我管理和调节能力等方面,主要采用观察、专业谈话与汇报等方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本专业形成的《两年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成果,获得2009年广州市高等学校第七届市级教学成果高职类一等奖(穗教高教〔2009〕13号);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被评为2008年广州市属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穗教科〔2008〕22号)。近六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达80%,就业专业对口率稳步提升,社会声誉良好。每到广交会召开前期或年底,广州地区许多高星级酒店主动到校招聘实习生或毕业生,毕业生常常供不应求,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彩屏.校外基地教学化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9(1):37-38

2.侯明贤.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论实习基地功能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4):197-109

3.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4.马树超,郭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制茶实训;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06-02

据估计2014年,我国茶叶产量将达195万吨,居世界首位,茶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高职茶学教育是我国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层次,茶叶深加工与经营管理专业是培养高职茶学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供销社举办的学校,茶叶一直以来就是供销社系统的传统产业,目前该专业的成立,主动面向全国以及长三角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等区域的茶叶相关产业群、相关行业,尤其是供销系统内部的职业岗位群,培养学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叶等功能性成分深加工技术,产品质量控制和茶制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知识,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茶文化推广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同时倡导“茶为国饮”,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将“绿色、健康、和谐”的茶文化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促进产业跨越发展。

制茶实训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主要茶类的加工技术,了解国内外制茶工艺的科学技术动向,通过与茶叶品质化学、茶叶审评技术、天然产物生产与实训技术、茶制品安全生产与品质控制等有关课程内容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分析和思考茶叶生产实际中的相关技术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本专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以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茶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茶叶加工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在开设制茶实训课程时必须考虑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其课程开设时间必须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来合理安排,既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制茶的全过程,包括采茶、制茶等,通过学生手工制茶来深切理解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又不影响校外实训基地正常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因此本专业选择春末夏秋时节集中一段时间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制茶实训。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通过实践加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制茶工艺和实训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浙江省开设茶叶相关专业的高校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条件建设和实训教学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为此学院十分重视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建设,近几年以来本专业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除了与生物专业群共有的农产品加工教学车间(配备茶叶中功能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干燥所需设备及小型的中试设备)、分析检测等实训室外,目前已建设完成了茶叶审评实训室和茶文化综合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为培养本专业学生从事茶叶产品加工岗位、品质控制岗位、茶艺展示岗位等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地和设备;同时具备了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实践教学环节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地处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内,校园周边缺少茶园,因此无法保证从茶叶鲜叶的采摘要求到茶叶生产加工等全程现场实际教学,而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具备茶园、茶叶初、精制加工实训车间等教学条件才能保证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和系部相关领导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广泛加强与社会上的各家茶叶加工企业和浙江大学潘板茶学试验基地的联系,建立了多个互惠共利、校企合作“双赢”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本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等需要。

三、立足浙江省的名优茶生产实际,突出教学重点和实用性

茶叶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产区广阔,茶叶生产的地域性强,由于各地生产茶类不同,传统制茶习惯也不同,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方实际。茶树品种及栽培技术不同,生产的茶类加工技术不同,尤其是传统名优茶的加工技术更为独特。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是我国传统名茶,属于绿茶中的一种,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其炒制工艺独特,品质优异,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因此制茶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结合地域实际。

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浙江省的主要生产茶类――绿茶加工技术为主,特别注重加强我国名优绿茶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和校外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径山茶的机械加工技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龙井茶的手工炒制过程,其加工工艺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辉锅),通过实训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序对绿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在鲜叶摊放过程中,酯型儿茶素水解为非酯型儿茶素,蛋白质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多糖水解为可溶性糖,从而茶多酚含量适当减少,氨基酸含量增加,降低了酚氨比,减轻了绿茶茶汤苦涩味,增进了茶汤的鲜醇度和浓度。摊放时间以鲜叶含水量在70%左右最为合适,此时茶叶中氨基酸等成分的含量最高,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较为适当,因此绿茶的滋味品质最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制茶技能的实际训练,掌握绿茶加工技术特别是龙井茶的手工炒制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技能考核方案,考核指标包括出勤率、每天鲜叶采摘量,干茶量、制茶茶样评比、实训总结等多个方面。

制茶实训课程在突出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根据学生生源地范围和实习基地余杭潘板地区的浙江省名优绿茶,注意讲授余杭径山茶、红茶等其他茶类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掌握其他茶类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讲述不同茶类在加工工艺技术上的有效结合丰富茶叶产品类型,使茶叶这一传统产品时时焕发新的魅力。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实用性和针对性,服务地方经济。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制茶实训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对“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学院鼓励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成立了茶产业科技服务团队,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开发与服务,给当地茶农及茶企业开展现代农民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参与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深入校外实训基地参加茶叶加工的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杭州茶文化的底蕴相当深厚,专业教师通过带领专业全体学生参观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茶叶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博物馆,参加在杭州举办的国际茶叶深加工产品展会、杭州茶博会等,聆听科技、市场前沿专家报告,增加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由专任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由余杭潘板浙大茶学试验基地等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及加工能手担任,企业教师主要指导制茶技术,专职教师在负责学生管理的同时,利用知识小课堂,解决学生在茶叶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五、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1.教材建设与规划。制茶工艺影响茶叶品质,我国传统的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六大茶类由于制茶工艺不同,色、香、味、形均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加工在保持其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加工技术被应用到茶叶加工中,不仅丰富了产品类型,而且提升了茶叶产品质量。例如为了改进绿茶的香型品质,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对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在绿茶加工中,部分地引入红茶或乌龙茶的萎凋、晒青或做青工艺,对绿茶香气改进有明显效果,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利用多茶类加工工艺的结合,可以将乌龙茶的做青工艺自然形成的特有花香品质溶入到绿茶等各类茶中,为创造新型茶产品提供了可能。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实训教材,新教材的内容体系应结合地方实际,符合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具有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及时添加我国制茶工艺技术的发展与方向,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加强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制茶实训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各种茶类的加工技术并不实际,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并茂的教育信息,制作制茶实训的“网络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了解实训中没有接触过的其他茶类的加工技术。同时校图书馆订阅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方便地查阅各种资料。

制茶实训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专业教师通过上述几方面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在课程教学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生产实训”的一体化,实现了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零距离的贴近,保证学生获得了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近,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了真正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训练,学生反映良好。

参考文献:

[1]陆松侯,施兆鹏.茶叶审评与检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苏州;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工学交替;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139-03

[作者简介]张宏(1968-),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管理等。

[基金项目]2010年院级酒店学科带头人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方式,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在全校先行先试“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宝贵经验,本文对工学交替中的教学创新和探索进行了梳理。

一、工学交替创新

(一)课程体系改革

1将工学交替时间延长为半年。本专业工学交替如图1所示,第一学期主要是职业素质课,第二学期为职业知识课,第一学年在学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学期在酒店进行工学交替实践,第四和第五学期针对第三学期的工学交替进行理论提升,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实习,这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成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照顾酒店经营需求,决定将学生分为两批进行实习,每期6个月,以减轻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时根据教学需求,将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期。

2增加专业认知实习。为期一周的停课实训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这是工学交替前的一次热身,以增加学生对酒店的感性认识。认知实习项目为学生在苏州酒店的认知学习。通过到酒店参观、学习、撰写实习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对酒店行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习热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根据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合作”职业教育发展主线,有计划地调整教学计划,大幅度压缩了理论课时。除已有的职业能力考核外(如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酒店管理专业先后开设了前厅、客房、酒店情景英语、茶艺师、调酒师等8门停课实训项目,职业能力考核有46学分(职业知识课也是46学分)。

除了前厅、客房、餐饮3个核心骨干课程外,为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先后开设了快乐服务、酒店督导、苏州话、酒店情景英语等课程;将“调酒与茶艺”列为专业核心课程,并且正在建设院级精品课程;引入“调酒师”、“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二)教学管理改革

1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工学交替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涉及诸多方面,只靠教研室无法完成。为此旅游系专门成立了工学交替领导组及工作组,领导组由系主任、系书记、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组成,职责包括审定工学交替计划、工学交替指导教师名单、考评方案以及处理工学交替指导组提交的问题。

指导组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师傅组成,职责包括制定工学交替计划,提出指导教师名单,拟订考评方案,根据工学交替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实习巡视与指导评定成绩,处理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突发事件,在实习过程中及时完成实习日志、实习手册。

2在实习基地设立临时团支部。学生在工学交替基地的生活与工作情况较在学校有很大区别,学生们分在不同的部门,班次有差别,学生们虽可以同处一个实习基地,但却很难同时相聚在一起;接触的大部分人由过去的教师和同学变成了领导、同事和顾客,并且需要按顶岗的标准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管理规定,很多学生会出现不适应,也常会出现失落和对立等不良情绪。

为此旅游系团委在系党总支的指导下经过反复酝酿,决定在工学交替基地率先成立临时团支部,开展团建创新实践工作。工学交替对于高职院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对于工学交替单位建立团支部则更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作为先行者,旅游系团委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齐全,有专项管理制度,有专业教师与实训基地、企业人员进行对接,对学生进行管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均安排专人负责,在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与权利。先后推出的有“工学交替教师巡视规定”、“工学交替学生守则”、“工学交替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等,总的思路是把工学交替运行在一个规范的制度化平台上,做到有据可查。如“教师巡视”规定:对于每个实习点教师每个月至少巡视一次,突发事件例外,在巡视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教研室每学期对每个实习点至少巡视两次,了解教师实际巡视情况,系部领导对每次工学交替都要进行抽检以督促教师认真巡视。

(三)探索工学交替的有效措施

工学交替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实施时要结合具体国情、校情和企情,实施形式和方式百花齐放,大大丰富了工学交替内涵,拓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外延,是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贡献,也是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1重视工学交替宣传。如出版工学交替简报。为了及时总结工学交替经验,教师和学生从简报中及时了解工学交替工作,把工作置于公开监督之下,收到了良好效果。旅游系于2011年布置酒店管理教研室筹备出版工学交替简报,号召实习生积极投稿,同时要求教师及时将巡视结果上报成文字材料,形成了包括序言、实习计划、教师巡视、实习生感悟及内涵建设5个板块近4万字的简报。工学交替简报将开展工学交替的内容、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对于全院正在开展工学交替的系部提供了借鉴。

在旅游系网站开设“工学交替”板块。2011年1月开始,旅游系新开设了一个 “工学交替”板块,专门报道系里工学交替情况。从开设之初,就要求教师和学生积极投稿,内容涵盖工学交替方方面面,学生投稿达60多篇,曾有酒店通过网络了解了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活动,为此找学校洽谈合作事宜。“工学交替”板块目前已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2关心实习生切身利益。关注实习生的利益不但是一个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政策问题,必须引起系部高度重视。实习生实习时面临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管理方式,会产生不适应并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如和实习待遇相关的实习补贴,加班、伙食、住宿问题标准费用等。由于各实习点的情况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在对实习点待遇进行比较时产生心理不平衡;另外,虽然学生身在酒店,但仍是在校学生,所以他们在面对四六级考试、毕业信息采集、专接本以及考工报名等问题时有些需要学生集体行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系部对学生实习的情况特事特办,有些需要学生亲自办理的,可先由班主任代办,等实习结束后再一起处理,这样能让学生安心实习。

学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在实习时候轮岗,但工作特点决定了暂时无法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于是院校和酒店协商能否中期进行一次评优,对表现优秀学生进行表彰,酒店可根据工作需要对优秀学生给予轮岗机会。

要注重实习生人文关怀。系办与系团委合作,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从选演员到选节目、排练节目、借服装等具体琐事,都要精心准备,最终形成的送文艺节目“暖风”到国贸酒店活动,受到酒店和学生的热烈欢迎。

教师和系领导适时到实习酒店看望学生。对不能回家过年的实习学生,系领导在春节期间带着慰问品前去酒店看望,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融洽了师生关系,沟通了感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要注重增强实习生的荣誉感。对优秀实习生行表彰。由酒店和教研室牵头,负责筹备旅游系工学交替优秀实习生表彰大会,并邀请酒店的代表出席对前期优秀实习生的表彰会。

举行结业典礼。在2011年1月和2011年7月,教研室邀请系领导到酒店出席新老生工学交替的结业典礼,这是酒店与旅游系进行工学交替深化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对老生工作给予表彰,对新生入职进行鼓舞,收到了预期效果。

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培养模式得到推广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酒店管理专业实施基础上,现在全系的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以及文秘专业都在推广实施。召开了工学交替座谈会,并且将经验在全院推广,现在全院每届人才培养方案每个专业都要求不少于连续8周时间进行工学交替实习。

(二)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

由于参加过工学交替实习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较强,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享有较好声誉。从2003年开始招收三年制大专至今,共有7届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为100%。酒店管理专业近两年学生入学成绩一直较高,报到率在90%左右。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呈上升趋势,这使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高。

(三)学生在全国技能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较强。近4年先后参加三次全国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5次,三等奖3项,还获得优秀组织奖2次。2013年第三次参赛,荣获高等院校组(含本科院校)优秀团队奖,团体总分跻身全国旅游高职院校第一方阵。

参加大赛是对酒店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一次大检阅,比赛中全体师生的出色表现,充分展示了酒店管理专业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丰硕成果,同时扩大了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和行业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工学交替应结合各地学生和酒店实际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2006年,酒店管理专业率先在全院开展为期2个月的工学交替,后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于2007年将工学交替时间延伸为半年。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感觉实习时间短,希望能将时间延长。经教研室集体讨论,报系领导研究,酒店管理专业于2007年将工学交替时间延长为6个月。

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调酒师资格考证是苏州大学中实行最早的,茶艺师资格考证通过率100%,茶艺社团在学校的影响很大,旅游系的“古兰茶社”曾多次参加“苏州团市委百家社团展示”、“苏州团市委五四表彰大会”等活动。

(二)成立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

工学交替必须动员全系力量,形成工学交替齐抓共管局面。如旅游系成立了专门的工学交替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挂帅,这样能保证系里对工学交替的重视,而且能就工学交替问题及时与酒店沟通。

但教研室要做大量前期工作,包括一系列调研、研讨、选点、与学生宣传和沟通、制定规章制度等,并在实施工学交替过程中,随着问题出现实施跟踪调整、跟踪决策。

(三)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

在工学交替基地创建团学组织,能够促进高校共青团工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涯的全程化覆盖,有效实现了校内校外的一体化,保障了团工作的规范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将分团委的力量介入到实习中,改变过去工学交替由教研室单独进行势单力孤的弊病。

当前旅游系共青团工作尤其是团员教育工作进行的是梯度式教育,大一、大二和大三实行的是有区别的教育,唯有在工学交替开展团建才能保证工作按既定计划和要求顺利完成,不草率了事,不中间断档,这有利于旅游系共青团工作最终目标的实现。

在工学交替基地根据团员所处情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组织设置,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灵活地开展团工作无疑顺应了大学生的需要和育人需求,有利于增强团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不断丰富工学交替内涵

工学交替内涵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办工学交替简报、送文艺节目到实习点、重视制度建设、对优秀实习生进行及时表彰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做法和经验,不断丰富工学交替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宏高职酒店专业工学交替突发事件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9)

[2]杨天平苏州经贸酒店专业“工学交替”中学生培训问题探析[J]职教通讯,2011(2)

篇5

[关键词]高职 对外汉语教育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李柳芳(1963-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沟通礼仪和对外汉语教学。(广西 柳州 545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东南亚留学生汉语习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022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1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世界各国到中国留学的人数飞速增长,不仅本科院校接收留学生,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启了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大门,吸纳四方留学生到本校留学。随着东盟自贸区的设立,离东南亚较近的我国广西的一些高职院校也乘着这股东风,开始招收留学生。本人总结几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及研究,就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及对策作如下探索。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从其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以来的情况看,对外汉语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育对象特征明显

1.年龄相对偏小,生源地相对集中。近年来,高职院校进修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由最初的以个体为主、成人为主及东、北部国家为主的留学生源,变成以群体为主、以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生为主、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年龄越来越年轻,相对集中在18~20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理解相对较浅,但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好,领悟能力高。

这些来自东南亚的留学生,一方面东南亚的生活习惯与我国南部地区的生活习惯较为接近,不会有太大的生活障碍,所以他们会更容易融入留学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既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又或多或少地接受过汉语的熏陶,这种文化的融合使得他们来华留学,更容易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接受汉文化。

2.学习时间较短,学习目的单纯。选择在中国高职院校学习的留学生,大都以一年期的汉语学习为主。他们主要是希望通过留学,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东南亚国家施行的对华语打压限制政策,使当地华裔后代的华语教育断链,出现了很多华裔后代不识华文、不懂中华文化的现象,因此让后代来华学习汉语。

同时在高职院校留学的东南亚学生,他们学习汉语,一般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和职业目的,为将来读大学深造做语言准备是他们主要的留学目的。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提高,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懂汉语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待遇也相应会稳定,因此,学汉语更有利于工作就成了他们的职业目的。

3.有一定的汉语背景。不论是来华进行汉语学习还是接受学历教育,他们大都有一点汉语背景,或是华裔,或是家中有人讲汉语,这些汉语学习经历或家庭汉化教育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其语感、发音、词汇学习、汉字书写及课文理解,以及对中国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中国习俗、观念、人际关系等的理解,明显优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二)缺乏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中,由于留学生与学历教育的学生相比人数非常小,对外汉语教育在高职院校中不是主流教育,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教师队伍往往比较弱小,专任的对外汉语教师一般只有一个,大都不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很多非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留学生汉语课程,他们的汉语知识、中国文学及文化知识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教法知识有一定局限性,而且这些教师常常是专业课课时不多就安排上对外汉语课,因此教师们上此类课程缺乏归宿感,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师团队的专业性、稳定性,也不设立对外汉语教研室,对外汉语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留学生开设的课程涵盖了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内容,大多数老师仍沿袭综合型大学的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师生复习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老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被动学习状况,难以形成针对高职院校短期汉语培训的个性化汉语教学模式。

(四)缺乏适合高职留学生的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留学生主要采用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教程》(2006年版)、《汉语会话301句》(1999年版)等教材,或用北京大学《初级汉语阅读教程》(2003年版),《报刊语言基础教程》(2005年版)等教材。这些教材是通用的对外汉语教材,但是相对于只学一年的东南亚留学生来说,这些教材选文针对性不强,涉及东南亚国家自然景物及人文风情的内容几乎没有;同时词汇量偏重,语法太细。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科研

高职留学生对外汉语教育是有着广阔市场的教育领域。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扩大对外汉语教育。要想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就必须保证优质的教师队伍。在目前缺少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进、外培和交流等方式,合理有序地安排任课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加强自身对外汉语教育教学素养,提高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的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学,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到高职留学。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市场需求的持续兴旺,高职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及管理者应抽出一些精力,去研究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思考如何才能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探索一条真正适合和满足学习者要求和本校实情的对外汉语教学之路。

(二)精心挑选教材,合理设计课程

课文是学生语言学习的桥梁,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字、词、句的知识是我们的目的,没有亲切感、没有针对性的教材自然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材需要精心挑选。比如周健先生主编的《基础华语》,就是一套专为印尼青年汉语初学者编写的教材,教材里的生词、课文、语法、练习等都有印尼语的翻译,该教材以印尼青年的生活为线索,展开不同的交际场景,这样的教材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育的全过程,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测试四大环节,其中总体设计是其他环节的前提和主要依据,其他环节都是围绕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因此,我们要加强课程调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一年期的留学生汉语课程进行合理优化设计。目前,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课程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设计,开设综合汉语、口语、听力、汉字读写、阅读等专业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视赏析、武术等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从对留学生的调查来看,他们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听与说方面,其次是读,因此课程的设计,应重点放在听力、口语及阅读上,着重训练他们的汉语应用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汉语沟通基础。

(三)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互动教学是一种注重实践与效果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某一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教学原则。它与国际公认的“沟通式”的语言模式相吻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都作为参与者,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既要训练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又要使其有较强的实用性,把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中用、用中学,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

1.以词语使用方式学习词汇。传统的词汇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逐一讲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这样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学生听得懂、不会用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把词汇的学习融入词汇的应用当中,即把词汇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教而不是孤立地教一个词,让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掌握词汇的本身含义和文化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易于轻松而持久地掌握。

2.以故事重组的方式学习课文。即在原文基本框架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课文词语复述或改编原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正确表述,必须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弄清词语的用法,这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3.通过提问操练语言实践。利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老实回答及学生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等形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汉语知识进行训练与巩固。

(四)加强文化渗透,培养文化融合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于形成本民族文化观念、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并接受汉文化的过程。而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词汇,最能直接迅速地反映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字面之意,更要讲隐含其中的身后的文化内涵。不仅在课堂上教授汉语汉文化,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唱中文歌、中国茶艺、中国武术等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意识和认同感。

(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已由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粉笔—黑板—教材的教学模式转由多媒体教学所取代,通过精选的声像资料和精美的教学课件,学生可以更感性地理解汉语汉字,更直观地认识中国文化,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反复回放,利于学生课堂和课后观看、学习和交流。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出现专任教师人少课多的情况,我们应该重视对外汉语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的研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方面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即时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让知识共享,使更多需要的人得到帮助。

(六)丰富留学生生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开展多种课余活动,丰富留学生活。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通过各种社团和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唱中文歌、中国茶艺、中国武术等方式吸引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多与中国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意识和认同感以及汉语应用能力。

2.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留学生学好汉语。通过各种赛事、评优、减免学费等制度,激励学生学好汉语,通过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到的各项服务和过硬的教学质量,吸引留学生选择中国作为学习深造的首选地,扩大我们对外汉语教育的领域和层次。

[参考文献]

[1]汲传波.论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由美国明德大学汉语教学谈起[J].汉语学习,2006(4).

[2]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

[3]王燕.高职对外汉语情景教学中的合作教学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