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肌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肌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脊髓损伤;肺康复;呼吸系统并发症
脊髓损伤是多由外伤引起,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打击伤,砸伤,高处跌落,车祸等,是一种较常见的严重致残的疾病。脊髓损伤患者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又危险的并发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急性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无论在脊髓损伤急性期或是稳定期,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下呼吸细菌性感染经常是困扰患者及医生的突出问题。
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常常由于肋间肌肉失去活动而靠仅存的膈肌运动来完成呼吸动作。因而呼吸和咳嗽力量减弱,痰不易咳出,久而久之,痰堵塞支气管、气管造成肺不张、肺炎、而产生呼吸困难,甚至病情恶化。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肺康复训练对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状况,预防和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有重要意义[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02月~2012年02月收入康复科病区所有脊髓损伤患者12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64例,观察组64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24例,年龄16~80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龄12~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配合程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康复科护理常规进行治疗,护理。对照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每日行物理治疗,给予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相关知识宣教。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增加1组肺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腹式呼吸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呼吸时腹部放松,经鼻缓慢深吸气,吸气时意念将气体吸往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以增加腹内压,促进横膈上抬,把气体尽量呼出。卧位吸气时可用双手置于腹部,随吸气双手随腹部膨隆而向外扩张;呼气时腹部塌陷,同时双手逐渐向腹部加压,促进横膈上移。
1.2.2咳嗽训练 患者处于放松舒适姿势,双手置于患者腹部且在呼气时做3次哈气以感觉腹肌的收缩,嘱患者练习发"K"的声音以感觉声带绷紧,声门关闭及腹肌收缩。将这些动作结合,指导患者做深弹放松的吸气,接着做急剧的双重咳嗽。
1.2.3呼吸肌训练 患者取仰卧位,腹部放置沙袋作挺腹练习,增强腹肌力量,开始为1.5~2.5 Kg,以后可以逐步增加至5~10 Kg,腹肌练习5 min/次。同时用一抗阻呼吸器(为一具有不同粗细直径的内管),在吸气时产生阻力开始练习3~5 min,3~5次/d,练习时间可逐渐增加至20~30 min,以增加吸气肌耐力。
1.2.4叩击、震颤 手指并拢,掌心成杯状,置于患者胸背部,运用腕关节摆动轮流轻叩30~45 s,患者可自由呼吸。叩击拍打后用手按在患者胸背部,嘱患者作深呼吸,在深呼气时作胸壁震动,连续3~5次,再作叩击,如此重复2~3次,再嘱患者咳嗽以排痰。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随访两年,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例数,见表1,数据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和肺部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人体有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由肋间神经支配的胸间肌来完成。而腹式呼吸由膈神经支配的膈肌收缩来完成。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胸式呼吸消失,呼吸非常费力,呼吸表浅,无力咳痰,易发展为坠积性肺炎,其结果导致呼吸道感染难以控制或浓痰堵塞窒息而死。
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呼吸肌神经传导障碍,引起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困难。呼吸功能障碍[3],排痰能力下降,加上长期卧床,抵抗力下降因素,加重肺部感染。因此,加强肺康复训练,辅助患者排痰,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可预防呼吸道塌陷,促使更多的肺泡参与交换,促使肺内血液循环。同时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动作训练,有利于膨胀肺部,改善通气和供氧,使患者能主动排出呼吸道分泌物。高位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膈肌受累,使膈肌运动发生障碍,加强膈肌力量训练,可增强膈肌收缩力,增加膈肌活动幅度,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叩击、震颤可促使粘稠、浓痰脱离支气管壁,在患者深呼吸时,将痰液等分泌物移向大气道,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肺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脊髓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并发症,延缓病情发展,该操作简单、方便,患者易接受,易掌握,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值得在住院期间及家庭生活中推广和实行。
参考文献:
[1]叶添文,贾连顺.颈椎脊髓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及其处理[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17(6):330-332.
篇2
【摘要】目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对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设理疗组进行对照。结果经过康复训练优达到77.5%,良达到15%,总有效率达90%以上。结论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较理疗效果稳定,能阻断或延缓膝骨关节的恶性循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康复训练;心理护理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病程长期迁延,反复发作,是引起老年人下肢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常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目前对治疗该病症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急性期的治疗。由于这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常使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我院在超短波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效果较好,症状较稳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3-2008年76例膝关节骨关节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逢单号为康复训练组,双号为对照组,康复训练组40例,对照组36例。男30例,女46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3.6岁,病程(29.48±5.17)个月,入院患者的主要症状有:①膝关节疼痛;②膝关节压痛;③上下楼梯关节痛;④关节肿胀;⑤关节活动障碍;⑥X线检查有关节退行性病变;⑦排除风湿、类风湿及痛风等病变。符合上述①⑥⑦三项及②-⑤中两项以上者为观察对象。
1.2 心理护理:在康复训练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是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用安慰、体贴的话语,亲切热情的态度,尽可能准确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要善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如:要尊重患者,细心倾听患者陈述,征求他们的意见,告诉患者如何对待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克服困难,战胜疾病。心理护理虽然时间短暂,但效果明显,往往简单的几句话,说服劝慰就能改善患者的心态和心境,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康复训练时不能过于疲劳,以能耐受为限,疼痛的护理等等。减少伤残程度,便于早日康复。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上海产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输出功率200W,波长7.37m,频率40.68WHz,电容电极板13cm×20cm两块,分别置于膝关节的上下两侧,间隙3-4cm,无热量,20分钟/次,1次/日,15天为1个疗程。康复训练组除上述治疗外,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主要以锻炼股四头肌为主的等长性练习。方法有:①病人仰卧,膝下放一毛巾卷,踝背屈做膝关节下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向心滑动;②病人仰卧,踝上置1-2kg沙袋,踝背屈、下肢伸直至离床面30°;③病人坐位,交替抬下肢,使髋关节90°,膝关节0°,踝背屈;④大腿外侧肌的训练,病人侧卧,下侧腿屈曲,上侧腿抬高30°;⑤大腿内收肌的锻炼,病人仰卧,将皮球或枕头放在两大腿之间做夹腿训练;⑥肌力Ⅲ级以上病人的训练,双脚合拢,双手交叉放在劲后,膝关节在0°-40°,做蹲起训练。以上训练 ①-③ 肌肉等长收缩时间为5-10秒,放松7-10秒,每次10-30次,1-2次/日,④-⑥训练后以第2天无肌肉酸痛为量。
1.4 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根据关节疼痛(休息痛及运动痛)、压痛、肿胀、活动度等行走情况综合评分[1],每项4级评分,正常:0分;优:1-2分;良:3-5分;可:6-10分;差;>10分。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查,见表1。
2结果见表2。
3讨论
骨关节炎康复治疗的目标:缓解关节疼痛,消炎退肿,减轻关节负荷,保护关节和肢体活动功能,增强患肢肌肉力量,预防和治疗肌软弱和肌萎缩,增强关节稳定性,保护关节,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超短波治疗有消炎、消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同时又能使局部的肌肉放松,起到舒筋活络和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及僵硬感,但其不能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不能阻断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恶性循环;肌力训练能减轻或消除炎症、水肿所导致的关节源性肌肉抑制,从而达到肌力增长;并能促进关节滑液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强化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阻断或延缓膝关节炎的恶性循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注重个体化的适度。对高龄患者尤其是妇女更应注意,因较大的强度或过渡的训练会造成骨关节的损害,加重关节疼痛。
篇3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呼吸二科 河北省涿州市 072750
【摘 要】目的:研究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COPD 患者呼吸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护理前后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率及呼吸有了更明显改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COPD 患者呼吸状态,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呼吸训练;COPD;呼吸频率;心率
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简称,其常因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不良、气道阻塞、呼吸道感染等原因造成,表现为呼吸系统受损出现衰竭症状。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够对其呼吸状态予以改善,起到改善病情的效果。本院以此为背景做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4 年1 月-2014 年8 月期间收治的COPD 患者共64 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32 例。对照组中男性14 人,女性18 人;年龄平均49.5±6.2 岁; 病程平均16±2.3 年。观察组中男性15 人,女性17 人;年龄平均51.3±7.4 岁;病程平均17±3.1 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将腹式呼吸改为呼吸操,分为坐、卧、立这三种姿势交替,做完一种可以休息片刻,再换另一种。可以平静呼吸1 到2 分钟,也可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和精神状态来调整休息时间,每天进行2 到三次。①坐式呼吸操; ②卧室呼吸操;③立式呼吸操 。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分钟呼吸频率及心率状态,详情见表1。
由表1 可见,观察组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除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几种呼吸训练方式外,也可对患者肌肉力量予以练习。运动训练中会伴随产生通气负担,可以通过训练小肌群来减轻这一现象。因为小肌群不会因人体心肺功能而产生影响,所以能完成高负荷的运动。而训练小肌群的一种方式是举重,这种方式已经成功的应用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研究中。通过举重可以增强患者的全身耐力,提高骨骼肌氧化能力,并增加骨骼肌的氧供和毛细血管数量。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单独对患者使用抗阻训练来进行肺康复治疗,需要至少8 周的训练,才能提高患者的骨骼肌力量。而这一方式对肌肉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是否会提高运动的耐力还没得到论断,但在一系列的试验中,都表明肌无力患者的肌肉力量确实在增加。可以通过将抗阻训练和耐力训练结合,两种方式互补,使耐力和肌肉力量同时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建议将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但是抗阻训练并不能直接的减轻患者症状,或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这种方式仍需进行研究考察。
总之,对COPD 患者行呼吸功能康复训练可达到较好临床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倩, 闫贵明. 稳定期COPD 患者呼吸功能锻炼知行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社区医学杂志,2013,02(09):7-10.
[2] 刘兴娣, 陆烈红, 韩慧, 周骁, 林梅.利用护生资源对社区COPD 患者实施肺功能康复训练的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7(34):1565-1567.
篇4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训练;基线指标;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38-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病毒、理化损伤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和阻塞性通道障碍[1],慢性气道炎症与不完全可逆性气受限是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持续增强的疾病[2]。Rabe等[3]报道COPD排在美国慢性病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第4位,我国也有学者报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40岁上的发病率高达8.2%,老年人发病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2.11%[4],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COPD的医疗费用将升至所有疾病费用的第5位[5]。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药物治疗逆转肺功能损害成效有限,呼吸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延缓肺功能损害进展、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显著改善肺功能状态。为此WHO以及各国COPD防治指南都把呼吸康复训练作为非药物治疗稳定期COPD的主要疗法[6]。
从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在治疗COPD中,呼吸肌训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方法缺少统一而又成熟的模式,另一方面源于呼吸肌训练没有科学实用的基线评价标准,三是缺少大规模、多中心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本文试图从这3个方面做一阐述,从而探讨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作用。
1 呼吸肌训练方法
从呼吸肌的生理特征分析,呼吸肌包括膈肌、肋间肌、腹肌以及胸廓辅助肌。平静呼吸时,膈肌和肋间外肌通过收缩运动实现吸气,通过肺和胸廓回缩而呼气。也就是说,膈肌是呼吸的主要动力来源,由膈肌收缩而增加的通气量为平静呼吸时的70%~80%[7]。一旦呼吸肌机械负荷增加、营养不良、感染,就会造成呼吸肌疲劳,这也是COPD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行有效的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可以预防呼吸肌疲劳以及呼吸衰竭发生的。目前呼吸肌功能锻炼主要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1.1 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特异性呼吸肌功能锻炼就是通过增加呼吸负荷来实现,经常使用的有一些吹气球、吹蜡烛、缩唇呼吸、呼吸操等特别简单的训练方法,也有二氧化碳过度通气法、阻力呼呼法等定量训练方法,近来经皮膈神经电刺激等需要仪器设备辅助训练的方法也被使用。
1.1.1 吹气球训练 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选取适当的气球,做深呼吸,用力将肺内气体呼出,每天训练3~4次,每次训练时长3~5 min,以20 d为1个训练周期,1个周期后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评估。
1.1.2 缩唇呼吸 将口紧闭,通过鼻道吸气,通过缩唇缓慢呼气,时长4~6 s,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自行调节.
1.1.3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训练采取吸鼓呼缩的方式,患者可取卧、立、坐3种方式,一手置于胸前,一手置于腹部,呼气时尽量按压腹部,促使腹部回缩;吸气时尽量鼓起腹部。吸气紧闭口腔,使用鼻进行深吸气,呼气同样通过缩唇进行慢呼气。保证呼气时间长于吸气时间。每次训练反复2~3次,每次时间10~15 min。
1.1.4 呼吸操 周玉兰等[8]曾介绍过卧式、立式、坐式3种呼吸肌训练方法。卧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仰卧位于床上,通过肘关节屈伸达到呼吸肌的锻炼;坐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坐位,通过肘关节屈伸、双膝屈伸、旋转身体促成呼气、吸气训练;立式呼吸操就是患者取站立位,保持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取双手叉腰、单手叉腰、双手搭肩、抱胸、弯腰等方式锻炼,训练强度视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1.1.5 膈肌起搏器治疗 李海珠等[9]曾做过试验,以10 d为1个训练周期,1次/d,30 min/次,通过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患者潮气时明显增加,膈肌移动迅速,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膈肌纤维状态,增强抗疲劳能力[10]。
1.2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
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一般是指通过行走、慢跑、登梯、游泳等运动形式来实现。COPD患者呼吸功能不同程度存在受损,或多或少地对运动锻炼存在心理障碍。其实适度的锻炼对增加肺通气量、增强呼吸肌功能、改善呼吸类型、提高呼吸效率是大有益处的。目前非特异性呼吸肌锻炼主要形式有耐力运动和力量运动。据文献报道,二者运动形式对呼吸肌训练都有比较好的效果[11]。谢淑丽等[12]曾做过一项实验,对社区内COPD患者,以3个月为1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4次,锻炼项目有:热身操(15 min)、快步走(30 min)、慢跑(30 min)、放松(15 min),每次锻炼时间90 min,每天早上5:30~7:00,后期评估效果非常满意。
2 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
2.1 呼吸肌训练评价指标
目前,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对于呼吸肌训练的研究大多属于小样本的对比研究,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目前仅见报道来自英国国王大学医院呼吸肌实验室的1项6年506例的分项目实验[13]。从评价指标来看,基本可以划分为生理学评价、生活质量评价、运动能力评价3个方面,而且表现最多的是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上。下面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几组实验进行进一步分析。
Lotter等[14]选取的评价指标是最大吸气压(PImax)与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Beckerman等[15]选取的是PImax、6分钟步行实验(6MWT);Koppers等[16]选取的是呼吸耐力试验(HET)、PImax、连续负荷运动试验(CLET);戴晓天等[17]选取的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FEV1、肺活量(FVC);Steier等[13]选用的是PImax、吸气跨膈压(Sniff Pdi)、神经颤搐刺激跨肺压(Twitch Pdi)、最大呼气压力(PEmax),殷稚飞等[18]评价的指标是FEV1、FVC、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具体见表1。从6组实验可以看出,评价大都从运动能力、生活质量、生理学指标上进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目前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客观评价指标,也大体上可以研究出呼吸肌训练对COPD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生理学评价指标,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跨膈压缺少更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
2.2 呼吸肌训练效果评价
从治疗后生命质量效果影响分析,戴晓天等[17]使用国际通用的SCL-90量表,从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因子几个方面入手,说明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从PImax分析,6组实验均表明呼吸实验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PImax,特别是殷稚飞等[18]设计的缩唇呼吸、压腹呼吸、抱胸呼吸、弯腰呼吸、画圈呼吸、旋转呼吸6节改良呼吸操的研究,以祥实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
从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FEV1%pred分析,实验都从客观性指标上支持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COPD的心肺功能。Steier等[13]通过历时6年的研究,将506例COPD患者分为A、B、C三组,分别吸气强度、膈肌强度、呼气强度测定,得出单一测定有可能造成过度诊断呼吸肌无力的结论,呼气强度、膈肌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呼吸无力诊断率19.2%,膈肌强度联合吸气强度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18.9%。
另外Beckerman等[15]的6MWT测定、Koppers等[16]的HET和PImax、CLET都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出呼吸肌训练的卓越效果。
3 讨论
众多的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在COPD的康复治疗中,呼吸肌训练发挥着独特而又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呼吸肌训练的形式越来越多被人所接受。然而要想提高呼吸肌训练在COPD治疗中的地位,仍需要从几下几个方面予以努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呼吸肌训练方法的普及和宣传;二是要建立更完善合理的呼吸肌训练评估体系,以寻求最佳的训练方法和训练途径;三是要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取得更令人信用的实验数据;四是要加强科研方面的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呼吸肌训练在COPD康复治疗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丹,黄行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肌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12):564-567.
[2] 张中鲁,徐立新.COPD的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8):1384.
[3] Rabe KF,Hurd S,Anzueto A,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GOLD executive summary [J]. Am J Rrspir Crit Care Med,2007,176(6):532-535.
[4] 马睿,程齐俭,姚迪.上海地区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5):521.
[5] 孙芳艳,钱培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肺康复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54-757.
[6] 刘华,王华,陈艳波,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康复治疗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275-1277.
[7] 周彩存,许凤珍,王爱华,等.慢性阻塞肺病患者极量运动后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22(4):16.
[8] 周玉兰,刘枢晓,扬顺秋.COPD患者康复期呼吸肌功能锻炼的康复指导及护理[J].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3,2(6):393.
[9] 李海珠,鲍文华,阎晓林.缓解期肺心病病毒人的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4(3):126.
[10] William D C Man,Mohamcd G G Soliman,Johhannc Gcaring,et al. Symptoms and quadriccps fatigability after walking and cycling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3,168(5):562.
[11] Karl E Millen.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 with COPD [J].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4,67(3):711.
[12] 谢淑丽,朱明光,崔涣波.社会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301.
[13] Steier J,LKaul S,Seymour J,et al. The value of multiple tests of re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J]. Thorax,2007,62(11):975-980.
[14] Lotter F,van Tol B,Kwakkel G,et al. Effect of controlled inspir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ta-analysis [J]. Eur Respir J,2002,20(3):570-576.
[15] Beckerman M,Magadle R,Weiner M,et al. The effects of 1 year o fspecific in 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PD [J]. Chest,2005,128:3177-3182.
[16] Koppers RJH,Vos PJE,Boot CRL,et al. Exercise performance improves in patients with COPD due to respiratory muscle endurance training [J]. Chest,2006,129:886-892.
[17] 戴晓天,熊玮,杨和平,等.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20-121.
篇5
的游戏肺康复训练。目的分析游戏性肺康复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应用。方法根据随机和自愿原则,将2018年1月至2019年January住院的8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游戏康复训练。培训期为六个月。货币的功能、质量 属于 生活 和 自理 能力 是 相比 之间 这个 二 组。结果 之后 康复 训练,肺 作用 和 自理 能力 在里面 二者都 组 是 明显地 改进了 索引 在里面 这个 观察 组 是 明显地 较好的 比 那些 在里面 这个 控制 组(p
进行肺康复训练。稳定型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易复发,死亡率高,严重损害患者的心肺功能[1]。研究表明,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预后,延缓病情,提高自理能力,实现自我管理[2]。目前,临床肺康复项目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教育指导、心理干预等,但对游戏性肺康复训练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游戏性肺康复训练在COPD稳定期护理中的效果及应用。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087.67)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679.37岁。经计算,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2011年COPD全球诊断标准和疾病分期[3,4]的患者,处于COPD稳定期,愿意合作和支持康复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参与其他康复治疗。排除标准:身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血液系统疾病、自理能力差、理解障碍和精神障碍。本研这项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均接受营养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对于呼吸道不适和痰浓的患者,在盐酸氨溴索(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3956),每天3次,每次10毫升。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健康咨询教育、心理支持等,每月电话随访1次。观察组接受游戏式肺康复训练,即以游戏形式进行主动训练。游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个性、情绪等因素。
。自理能力评估:根据自理能力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四种自理能力进行评估[5]。
。测量数据用(s)和t检验表示。P
。经过6个月的康复训练,FEV1和FEV1/FVC的两项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
根据表2,两组在干预前的四种自我照顾能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六个月的康复训练,四项自理能力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
。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训练的效果与未来密切相关。同时,自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强康复训练的效果,促进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7]。此外,COPD的稳定期是康复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患者在家休息。与住院期间相比,他们失去了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参与热情不高,护理技能不强。家庭康复期间难以满足综合护理要求,影响患者康复[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OPD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明显改善,效果比常规护理更明显,且观察组患者的四项自理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说明游戏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自理能力提高患者能力,促进患者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从而全面改善肺功能。主要原因是本研究将游戏应用于康复训练,提高了康复训练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护理效果。综上所述,游戏式肺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自理能力。对COPD的稳定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蔡柏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诊断、治疗和预防战略(解读2017GOLD报告[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1):6-17.
[2]周蔚,朱黎明,曾丹,等.呼吸肌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的应用和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7,19(11):1627-1630.
[3]银山.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M].北京:卫生部大学办公厅,2011:10-12.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集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年修订)[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4):255-264.
[5]郭丽娜,刘堃,郭启云,等.老年人自理能力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8):1009-1013.
[6]拉贝,KF,瓦茨h.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Lancet,2017,13(389):1931-1940.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有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52例,男20例,女32例;年龄58~96岁,平均72.5岁。股骨颈骨折45例,股骨头坏死7例。假体材料:骨水泥50例,非骨水泥2例。患者均为择期第一次手术者,除符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适应证外,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严重高血压、肺部感染等以及局部有感染灶者,均在病情控制后给予手术治疗,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入路均为外侧切口。
1.2方法制订有效的康复训练措施。术前进行心理及康复锻炼指导,术后早期即指导患者开始进行系统功能锻炼。
2术前康复指导
2.1心理指导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耐心全面地讲述患者所需要的知识,根据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等恰当地说明手术治疗的目的、意义、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意义,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2.2一般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的方法,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便而引起尿潴留和便秘。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正确咳嗽及咳痰,以防呼吸道并发症。
2.3康复训练指导术前康复训练指导是术后做好康复锻炼的基础。内容:指导、肌肉锻炼的各种方法、关节活动训练、坐位、下床及拐杖的使用等。但部分患者术前因骨折处疼痛,而患肢需特定的不敢活动,训练中避免引起患肢疼痛,以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信心。
3术后康复指导
3.1指导向患者讲解有关的知识,使患者可以适当地变换,避免单纯平卧位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向患者讲解术后有4种危险应尽量避免:①髋关节>90°。②下肢内收越过身体中线。③伸髋外旋。④屈髋内旋 。术后正确:术后患肢保持外展15°~30°。保持中立位,穿“丁”字鞋,两腿间放一厚枕,保持两腿分开,绝对避免患肢内收、内旋及外旋,以免假体脱出;去枕平卧6 h,以防术后头痛。待6 h以后可向患侧翻身15°~20°,身后垫软枕,但时间不要过长。术后1 d将床头抬高30°~50°,取半卧位,使患者更舒适;术后2~3 d取半侧卧位,使身体侧倾30°,以软枕或一成卷的褥子垫于身后支撑身体;取健侧卧位时,伸直患侧髋关节,两膝之间放一厚枕,防止患肢过度内收引起假体脱位;身体侧倾30°。既达到翻身目的,又不会破坏骨盆结构的稳定性。
3.2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3.2.1术后3~6 h此阶段患者身体虚弱,运动量不宜过大。康复训练目的是保持关节稳定性和肌肉张力,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术后3 h因物药效未完全消失,可做患足被动跖屈和背屈活动,但时间不要过长;术后6 h由专职护士指导患者做主动跖屈和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膝下垫一纸卷,主动下压膝关节,保持股四头肌呈收缩状态5 s,再放松,如此反复,15~20次/组,2~3组/d。
3.2.2术后1 d除做以上运动外,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以保持髋关节周围肌肉张力。方法:双上肢舒适置于身体两侧,保持双侧臀部肌肉呈收缩状态5 s再放松,如此反复,15~20次/组,2~3组/d。为预防压疮,练习抬臀“三点支撑”, 每2~3 h 一次,方法:①屈曲健腿,健足与双肘一起支撑床铺,腰部稍用力,将臀部抬起。②健肢膝关节屈曲,足底用力,双手借助牵引手支架用力将臀部抬起,以臀部离开床面为宜。
3.2.3术后2~3 d拔除负压引流管后,拍摄X线片,以判断假体的位置。具体锻炼内容:①在病情许可范围内加强患侧关节活动。髋、膝关节主动活动练习法:患者取仰卧伸膝位,缓慢将患侧足跟在床上向臀部滑动,使髋关节屈曲,足尖保持向前,保持髋部屈曲5 s后,同法相反方向回到原位、放松,20次/组,2~3组/d。注意练习过程中防止髋内收内旋,屈曲角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髋部疼痛,以后逐渐增加屈髋度数,避免>90°。②避免术后过早进行直腿抬高练习,据研究,直腿抬高运动支点在髋部,力臂长,重力大,髋部负重大,相当于站立行走之负重[1]。为减少术后并发症,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患者除行患侧各关节功能锻炼外,还需进行全身各关节及肌肉功能锻炼,如做好双上肢肌力及关节锻炼;健侧下肢锻炼,如健侧抱膝运动、健侧直腿抬高运动,目的在于为今后的移动动作做准备。③开始应用CPM机训练,3 h/次,2次/d,逐渐增加训练时间。④卧位到起坐训练:鼓励患者借助双臂支撑起坐,体弱者由护士或陪护人员协助起坐,因双臂支撑起坐便于控制屈髋角度,但要慎重、缓慢,以免用力过猛过度屈髋。借助床头系带双臂用力牵拉起坐时,患者不易控制屈髋角度,屈髋角度较大易伴屈膝和髋关节内旋,以致髋关节脱位,年长或长期卧床者尤其如此。
3.2.4术后4~7 d除以上训练外,指导患者由坐位到站位练习,协助患者在床边站立,患者用双手支撑坐起,屈曲健腿,伸直患腿移动躯体到床边,护理人员在患侧协助,一手托起患肢足跟部,另一手托住 窝部,随着患者移动而转患肢,患肢外展,屈髋
3.2.5术后早期负重训练术后何时开始下地负重及行走,受假体类型、手术操作和患者体力恢复情况影响。如使用骨水泥假体,患者恢复情况较好,术后2~7 d即可下地练习站立和行走,术后2周由双拐逐渐改为单拐行走,以后逐渐弃拐。本组52例有41例术后2~3 d开始下床站立,患者适应站立后,开始扶双拐或助行器平地不负重行走,患腿由不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室内步行,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逐渐增加,但不超过30 min/次,2~3次/d,行走时患肢始终保持外展,由护士或家属守护预防意外。
3.3出院康复指导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14 d即可出院。出院前3 d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恢复期较长,出院后自行护理至关重要,继续执行住院期间所指导的训练,坚持每天锻炼,定期复查,若有异常情况及时复查或电话咨询。指导患者单独离床活动、上下楼梯等方法及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动作(如穿裤、穿袜、穿鞋等);术后6~8周屈髋
4讨论
1)精湛的手术技术配合科学系统的术后康复训练,才能获得理想的康复效果。防止髋关节脱位是术后功能训练的前提,关节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还与关节囊、韧带,特别是髋关节周围各组肌群的力量密切相关。因此,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活动髋关节时,既要注意防止髋关节脱位,同时又要进行关节囊、韧带以及周围各组肌群的张力训练,有利于保持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的张力。
2)术后对早期训练感到恐惧是阻碍患者主动活动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担心术后活动致切口裂开、出血、疼痛、关节脱位等,我们通过心理干预,请同种手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以减少焦虑,增加术后功能训练的主动性。康复组未出现切口裂开、出血、假体脱位等情况。
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髋关节功能重建的关键。早期康复训练,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促进患肢肌肉和关节功能的早日恢复,对于维持髋关节稳定性、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关节负载、降低假体松动率具有重要意义[2],本组52例患者出院后均给予跟踪随访,最长6年,最短1年,无特殊不适,行走自如,能够完成正常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罗先正,邱贵兴.人工髋关节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38-157.
篇7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09-01
脑卒中是引起假性球麻痹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假性球麻痹可导致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因此,对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正规的早期康复训练,可防止呼吸道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减少病残率,促使吞咽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或代偿[1]。本文总结了我科对收治的48例脑卒中导致假性球麻痹性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体会。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45~79岁,平均64.5岁;脑梗死37例,脑出血11例,左侧偏瘫16例,右侧偏瘫32例。
1.2 判断标准
假性球有无,临床上常常依据软腭反射的有无来判断。吞咽困难:轻者进食流质饮食出现呛咳,重者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自身说话色彩消失,鼻音重,发音困难,尤以单个发音障碍如“老”、“李”不分,或同一句话不断重复。神经科检查: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下颌反射亢进,吸吮反射阳性,无舌肌萎缩。
2 方法
2.1康复训练
包括:①发音训练。先嘱患者发“a”音,再发“v”或“f”音,然后发“wu”音;发音训练一般在晨间护理后及午睡起床后进行,一组音符连续训练5~10次,每次每个音符连续发音5个,通过张闭口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②舌部运动。指导患者将舌向前伸出,做左右摆向运动,再用舌尖舔下唇后转舔上唇,最后用舌向上按压硬腭,反复进行,每天3次。若患者不能自主进行舌运动时,护士可用压舌板或勺在舌部按摩,或嘱其将舌伸出,用纱布轻轻拉舌进行上下左右的被动运动。 ③下颌运动。做吸吮及张口闭口、鼓腮吐气动作,以锻炼颊部肌肉和口轮匝肌。④闭锁声门练习。嘱患者双手压在桌子或墙壁上,然后大声发“啊”音,这是随意地闭合声带,可有效防止误吸。⑤喉抬高训练。患者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上缘,做吞咽动作时,感觉甲状软骨的向上运动,然后让患者手指置于自己甲状软骨上,模仿上述动作做吞咽动作20次。⑥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训练。用冰冻好的棉棒长时间轻触刺激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5~20 min,使触发吞咽反射的区域变得更敏感,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患者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协调后即可产生吞咽动作。
2.2进食原则
包括:①进食。能坐起的患者取躯干垂直头正中位,颈轻度向前屈曲,使气道得到最大保护,不能坐起的患者采用30°仰卧位头部前屈。②食物选择。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好先选用半流质或糊状食物,如菜泥、果冻、鸡蛋羹等,这些食物易于在口中控制。③进食后注意事项。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进食时间,每次吞咽后嘱患者做几次空吞咽,把食物咽下后再继续进食,指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吞咽、讲话,以免呛咳,如果误吸液体,嘱患者上身稍前倾,头稍微低于胸口,以便分泌物引流,如果患者呼吸困难要用吸引器及时把呼吸道分泌物吸出,及时协助患者清洁口腔,可在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2.3评价方法及标准
治疗14 d进行疗效评价。①参照洼田饮水试验[2]评价方法:1级,能顺利地1次咽下;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有呛咳;5级,屡屡呛咳,咽下困难。②疗效标准: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为治愈;吞咽困难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为有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为无效。
3 结果
48例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29例治愈,15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1.7%。
4 体会
脑卒中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大脑皮层运动区及皮层下结构引起,主要表现为吞咽障碍,言语含糊不清,咽反射存在,舌肌无萎缩,伴有病理性脑干反射和情感障碍如强哭强笑等。脑卒中假性球麻痹,表现吞咽障碍很多,易造成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等[3]。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促进舌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避免发生误吸,减少吸入性肺炎、窒息、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病人进行系统的吞咽康复训练,经训练病后14 d有近90%的患者能够恢复正常吞咽功能。我们在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时,患者的也十分重要,宜采取放松的坐位或侧卧位,否则易发生误咽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脑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由于同时还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多体贴关心患者,尽量为患者着想,耐心、细致地训练患者,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以利于疾病恢复。
[参考文献]
[1]崔欣,吴渭虹,欧阳荔莎.脑卒中并存假性球麻痹病人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3):73-74.
[2]王拥军,卢德宏,崔丽英,等.现代神经病学进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05-209.
篇8
摘 要 目的: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早期的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将80例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护理组(康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康复训练15天~1个月后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护理组有效率为95%,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护理,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286
Abstract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analyse the early perio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re of swallowing dysfunction caused by stroke.Methods:is randomly separating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wallowing dysfunction to two groups,th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re group(rehabilitation gourp) and the simple drug treatment group(control group),then observe the change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fter 15to 30 day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Results:shows that the effective rate of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re is 95% while that of drug treatment is only 65%.Conclusion:the refore the early perio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re of swallowing dysfunction caused by strok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mplication and increas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stroke;swallowing dysfunction;training care
2006年7月~2011年7月开展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护理,经过15天~1个月的康复训练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康复训练护理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6年7月~2011年12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420例进行康复训练护理,其中男285例,女135例,平均62岁;脑梗死患者310例(其中脑干梗死180例),脑出血110例。
脑卒中致吞咽功能障碍病情评估,根据Mann吞咽能力评价法制定评估表,评估表包含意识状态、合作能力、听觉理解力、呼吸功能以及吞咽口咽阶段功能评估等方面内容,依据每个方面的严重程度评分,将吞咽障碍分为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4个级别。
训练方法
间接训练:①口唇、面颊部肌训练:让患者做张口、微笑、反复发“八、八、拍、拍”声、吹肥皂泡、鼓腮、闭唇,持续5~10秒,然后在恢复到原静止状态,每次训练5~10次,每日3次。②舌部运动训练:舌做前伸、后缩、左右运动、上抬、抵后硬鄂、在口唇环绕,反复进行5~10次,每日3次。③咳嗽训练:有意识的进行咳嗽训练。④呼吸训练:腹式呼吸、缩口呼吸、声门闭锁训练。⑤构音障碍训练:下颌、舌、唇的训练;发音训练;言辩训练。⑥空吞咽训练:每日三餐前和晚睡觉前进行6~8次/日训练。⑦门德尔松法训练:当患者吞咽时咽喉上提,让患者在上提拉时停止吞咽功能,保留3~5秒。
直接训练方法:咽部训练:咽部冷刺激,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特制做大棉签、冰冻后应用。冰冻棉签训练之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配合。首先吸净口腔唾液,之后用冰冻棉签擦咽腭弓和舌腭弓,刺激咽反射,最后用饭勺1/4逐渐到一勺喂冷酸奶。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
护 理
饮食的护理:①进食的姿势:通常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50°角),颈部前屈,头偏向健侧,病情许可的患者也可以做位饮食,陪护人员在健侧给患者进食。②食物的性状: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进食应首选;糊状、蛋羹状(如芝麻糊、米粉、稠粥)、馒头泡菜汤、蛋糕泡牛奶、豆腐脑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禁忌给予干硬、难咀嚼或容易黏在黏膜上的食物和太滑溜的食物,有窒息的危险。③食物的温度:对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冷食比热食好。④进食量及速度:每次以3~5ml较为适宜,然后酌情增加。速度应由慢开始,不应快,避免2次食物在口中重叠现象。⑤进食后残留食物的处理:吞咽后咳嗽、饮极小量的水(1~2ml),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清洁口腔。
心理护理: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交流可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轻松、愉快、安静的进食环境,可避免患者精神紧张或注意力分散。鼓励患者使用健手进食,要分享患者的进食体验,要同情患者的处境,尊重患者的意见,用耐心、诚心融化患者的固执;以温柔的话语解除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从内心感受到家人没有嫌弃他们,护士没有看不起他们,从而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对于有些患者出现角色强化想象,责任护士要耐心讲解训练的必要性,使患者能积极进行训练,要多用鼓励语言,防治患者因期望过高而自暴自弃。
讨 论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融入家庭和社会。按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恢复规律性分析,在发病早中期(1~6个月)康复训练效果最理想,因此,进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复护理越早越好,对重度吞咽困难患者应尽早撤离鼻饲,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论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除进行局部康复外,还应注重偏瘫肢体功能训练、上肢摄食功能训练、辅助具的选择与使用等整体康复效果,加强与康复医师、治疗师和语言治疗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今后还应致力于从众多的康复方法中寻找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和摄食方案,并将其延伸到家庭、社区护理中,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大西幸子.康复实用技术(吞咽障碍的代表性间接训练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1.
2 张介眉,陈国华.脑卒中康复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86.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因髋关节病变入院患者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60~81岁,平均68.5岁。股骨颈骨折29例,股骨头坏死17例。其中全髋30例,半髋16例。术后按常规给予“丁”字鞋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消肿、镇痛处理。术后3~7天开始针对病人具体情况进行有规律的康复训练和康复护理,并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如给予下肢CPM功能锻炼,站立训练,6周后扶双或单拐下地行走,最后脱拐行走。
康复效果评价标准:按Harris评分标准[1],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
术前康复护理:①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术后功能锻炼的配合。②术前康复训练:卧位大小便的训练,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的练习及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
术后康复护理:①一般护理。②护理: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可以给予头高位45°,使病人有较好的通气量,预防肺部并发症;患肢予“丁”字鞋固定于外展中立位,用硬的三角形枕头,固定在两下肢之间,以免病人在苏醒过程中患处髋关节极度屈曲、内收、内旋,而造成髋关节脱位,膝关节和小腿下放置软垫,以避免皮肤和神经长时间压迫而造成损伤;搬运病人及使用便盆时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过大,防止脱位。③术后康复训练:术后第2天开始康复功能锻炼,在病人开始康复功能锻炼之前,让病人了解并掌握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开始髋关节练习。术后第1周:防止病人向对侧翻身,床头柜应放在手术侧,以避免置术侧髋关节于外旋伸直位,并嘱不要交叉双腿。术后第2~7天,患肢做肌四头肌等张收缩,保持肌肉张力,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10组。
患侧踝关节主动的屈伸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机会。被动运动:术后24~48小时拨除引流后摄X线片,假置如无特殊问题,可行髋膝关节被动屈伸练习,用CPM进行被动功能锻炼。方法:将患肢放在CPM机上,足和足跟固定,胫骨近端用固定带,以控制小腿旋转,下肢轻度外展20°~30°。开始48小时内做0~40°运动,以后逐渐增加,每次1~2小时,如有肢体明显肿胀或其他不适,可减少运动范围或维持原状;如症状加重则暂停。术后1周后:病人体力多有所恢复,可行髋关节半屈位主动抗阻力屈髋练习。告诉病人站立或坐时身体向前倾斜幅度不
护理效果
本组在指导下康复功能锻炼,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掌握了动作要领,患肢均恢复正常的活动功能。本组46例,术后随访38例,随访1~2年,本组优13例,良24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0.4%。
讨 论
注重心理护理,改善病人消极心理状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配合医疗和护理。
加强康复训练,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髋关节术后,肢体固定不动,可促使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之间的疏松结合向致密结合改变,使关节囊及其他结缔组织收缩变厚、变硬,失去弹性,进而出现严重的关节僵直[2],当全身状况不好,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还易并发呼吸系、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在这些并发症的预防中,康复护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切口正常及止痛的情况下,应当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实践证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只要按科学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功能可完全恢复。因此,科学合理的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 功能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049
资料与方法
2004年8月~2009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纳入标准:①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和MRI证实;②发病至开始康复时间2天~1个月,病情稳定,均有一侧偏瘫;③治疗时间20天~6个月,平均年龄52.3岁。
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康复:患者入院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进行主动康复治疗,采用Bobath技术、PNF技术、运动再学习等相结合进行。
急性期:被动运动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抗痉挛的摆放可预防异常模式的发展,如仰卧位上肢采取肩稍上抬前挺,肩关节外旋稍外展,肘、腕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分开;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髋关节稍内收并稍内旋,患侧股部外下侧加垫以防髋关节外旋,窝加垫保持膝关节微屈,踝关节保持中立位,足尖向前。
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床上训练: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身躯,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肢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要求达到三级平衡,一级为静态平衡,二级为自动动态平衡,三级为他动动态平衡。从坐到站起训练:掌握重心转移。患腿负重,体重平均分配。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单腿独立负重,主动屈髋、膝和踝关节,进行起立床训练,坐位提腿踏步,站立位双下肢重心转移,上下台阶及患腿向前向后迈步等训练。
步行训练:①步行前准备活动,在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和伸髋练习,在患腿支撑期,避免膝过伸。②扶持步行徒手行走。③改善步态训练。④上下台阶训练,健腿先上,患腿先下。⑤复杂步行练习,肌力、耐力、稳定性及协调性的训练。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①肩关节和肩胛带的活动,仰卧位上举手臂,并向不同方向移动,坐位直臂前举、上举、外展等。②肘关节活动。③腕关节屈伸及挠尺侧偏移。④手指、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及拇对掌、对指等活动。⑤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确动作训练。
结 果
评价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前及每个疗程后(4周)均用Fuglmeyer(1)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运用FIM(1)量表评价ADL。功能独立性测定(FIM)结果,与治疗后比较,P
讨 论
目前关于“早期”的概念,认为是应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缺陷不再发展后48小时开始,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完好的交流能力,但患者应警觉,对痛和不适有反应,有一些交流能力。病后1~3个月恢复最快,3个月以后因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继发而使恢复缓慢,所以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早期康复训练以保持肢体处于良肢位为主,且良肢位的保持贯穿康复全过程。通过对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既保持正常关节活动度,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通过翻身、坐位、站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能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必须熟悉关节的解剖特点,防止操作不当造成负扭伤,操作是绝对不应使患者产生疼痛,训练要轻柔、缓慢、耐心、适量地进行,经康复训练的本组患者无1例出现关节活动度受限。完全性脑卒中的患者感觉丧失,智力衰退是常见的并发症,另外抑郁、失语都是影响康复治疗的原因。本组患者恢复不好的3例患者均分别有上述不同情况。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
- 下一篇:实体经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