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生产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16 17: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生产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生产体系

篇1

摘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今天,“诚信”这一古代的传统美德却打上了现实的烙印,在潜伏许久的异化过程中终于显露出它新的面孔:经济领域中的诚信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诚信问题。诚信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规制失灵;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地方保护主义的过度发展;国家处罚力度的薄弱等。

关键词:食品安全;诚信问题;原因分析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深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006年有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咸鸭蛋事件、毒猪油事件。2007年有龙凤与思念问题速冻食品深圳撤柜事件、南昌统一方便面吃出烟头事件、北京王致和豆腐乳被指保质期内发霉事件。2008年有日本毒饺子事件、人造“新鲜红枣”事件、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事件。这些事件无不在昭示着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诚信问题已经到了谈“食”色变的地步。这些诚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它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一、政府规制失灵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政府规制失灵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就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规制、职能出现空缺,无法有效的规范食品安全领域。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很不充分,表现为主体发育不良、体系不健全、价格和竞争机制不完善等。政府如果退出,仅靠市场主体的自我调节是不能够正常调整食品安全领域的。同时,本来应该由政府规制来调节市场经济领域的,可是由于政府的定位不当导致规制不能及时发挥作用。如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机制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安全领域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这些都说明食品的安全生产和政府规制失灵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在经济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义者倾向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涉。后期的功利主义者由于对私人企业的社会效率失去信心,又希望政府出面干涉来干涉自由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功利主义表现为对社会财富增加的强烈渴望,对经济发展的极度推进,这些虽然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但是也使得诚信观念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消失殆尽。

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或行动的成功。 实用主义和“有用即真理”的观点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尽管实用主义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但是也有其局限性。实用主义作为美国的土生哲学,自然包含了美国社会的文化气质。传播到中国,如果我们只是全盘地接受,而不对其进行改造式地利用,那么实用主义往往会在价值观念上反客为主,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桎梏。

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完善

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有《食品安全法》《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安全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框架,但是由于它出台早,要求标准低,以及现实情况的飞速发展,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对待严重的食品问题,已经不能有效的规范,合理的操作。例如,作为食品安全核心保障的《食品卫生法》是1995年正式出台的,它作为我国现阶段调整食品安全卫生的主要法律之一,至今已有10多年的历史。同时,这些法律法规大多是以部门起草立法,带来很多弊端,例如食品卫生法是卫生部门起草立法,就没有涉及到兽药残留的问题。

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

1.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行多头管理,管理职能不明确。由于部分执法单位的职能在法律法规上还没有理顺,食品监管越位、错位和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监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而且职能交叉,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有的甚至相互掣肘。第二,执法机构建设还不适应严峻的管理形势。主要表现为队伍建设进展不快,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等矛盾比较突出。整个队伍建设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2.食品安全检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第一,检测机构不健全。从2001年开始,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四个试点城市的蔬菜农药残留和生猪“瘦肉精”污染定点监测工作开始实施,进而逐步扩展到全国37个城市全年5次的蔬菜农残、16个城市畜产品污染和5个城市水产品中药物污染定点监测。但从总体上来看,各个地方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第二,对已有的检测机构建设重视不够。关键是检测技术检验设备和资金不足,致使食品检测事业一直处于步履艰难的状态。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资源方面存在投入不足问题。一方面表现为监督管理人力不足和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是用于监督管理的设备与检验的设备严重不足与落后。

五、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日常经济活动中,由于某些参与人拥有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由此造成的不对称信息的交易活动。在食品市场上,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不注重食品质量。在确信不会对消费者立即造成致命伤害时,根本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在对有可能伤害到自身健康并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购买行为。还有一部分生产单位在申报相关食品安全证书或安全标准体系的认证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往往会给安全标准“打折”,生产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这样,消费者难以察觉食品的质量而可能造成伤害。

此外,信息不对称造成严重的市场失灵,质量低劣、存在安全隐患、价格便宜的食品将质量好但成本高而导致价格高的食品挤出市场,市场上只剩下去安全保障的食品,消费者购买食品的安全程度降低。

六、地方保护主义的过度发展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地方保护主对食品药品的流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第一,地方保护阻碍了全国统一、公平、规范、有序市场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这种不公平的经济体制必然会加剧无序竞争,破坏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弱化地方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破坏地方的形象和投资环境,削弱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二,地方保护危害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了地方政府的信誉。同时地方保护主义还会导致市场信号失真、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破坏市场秩序以及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第三,地方保护肢解市场,阻碍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没有统一的大市场,地方割据就必然保护落后,影响公平竞争;导致地区产业、产品结构同化,造成浪费和损失。

七、国家处罚力度的薄弱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威慑力。我国对食品安全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惩处相对过轻,对违法行为大多予以查封、捣毁窝点、停业整顿和罚款等,处理威慑力不够。例如: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应当予以重罚。然而《食品卫生法》却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才吊销卫生许可证。不说它对违法行为罚款的上限太低,就是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是否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还是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极有可能连区区五千元以下的罚款也不了了之。食品的处罚工作没有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往往是出现问题以后的补救措施。执法不严、监管不力仍然存在于食品安全领域的多个环节。

食品安全问题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出传统的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的范围,已经关系到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食品管理和保护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管理问题也是技术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

[2]陈律.论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失灵的原因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9

[3]史海根.浅述我国食品安全成因、现状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1

[4]刘华楠,宋春祥.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原因的系统分析与治理模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

篇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

1全面建设检测监测机制

将国际认可的食品安全法律原则作为重要基础,同国内法律以及行政体制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与国际标准要求相吻合的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提高对于农户的质量安全管理程度,综合考虑小农户生产这一特点,进而采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确定立法的基本原则,在相关实施细则中有效确定责任并健全标准,进一步贯彻并落实法律法规[1]。基于此,还应当不断完善食品行业动态性监管体系,并且把监督管理重点放置于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有效整合执法力量,适当调整监管职能。除此之外,应构建统一化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进一步推动食品生产销售环节机制的推广。最后,构建食品安全社会信用机制,实时跟踪监测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注重社会舆论的有效监督。

2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要想确保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效果理想,使得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满足要求,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体系的建设,将重点放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中。与此同时,应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在短时间内与国际检测技术接轨。另外,还应创建与农业发展及农产品贸易全球化需要相吻合、且有效覆盖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机制,形成相对应的管理平台,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不断增强。而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构建的同时,还应注重基层监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乡镇与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有效构建,并设置村级的服务网点,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以及预警功能[2]。除此之外,还应当合理改进县级和基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网络,以保证农田产地的现场随机抽检制度得以全面推广使用。

3重视产地环境监测治理的作用

应明确耕地质量现状,合理划分相关产业与产品,确保实现分类指导与管理的目的。与此同时,应深入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条件以及环境调控技术的相关手段,还应研究农产品安全生产产地环境的主导影响因子,积极创建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机制。另外,应积极引导农民合理运用清洁生产技术予以,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的全面发展。同时,应不断加快质量安全生产基地认证工作的开展,实时跟踪并监管认证,积极组织农业部门合理地调查并处理产地环境,以免被污染地区的严重扩散。贯彻并落实农业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其中,县级以上的环保部门需针对所管辖区域的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受到污染的具体状况展开现场检查,针对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格地查处[3]。

4进一步推广技术服务

重新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效转变技术推广导向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与高产优质技术作为重要指标构建导向体系,通过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有效改革实现创新目标,进而贯彻落实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目标,全面整合资源,以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与规程可以面向农户普及并应用。基于此,还应不断完善并建设基层推广机构,对推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合理地采用奖惩与激励措施,以保证农户安全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

5注重信息披露网络的完善

应全面建设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市场监管覆盖的范围不断扩大,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进而形成多个主体参与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创建食品安全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且不断形成科学化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与预警指标机制[4]。与此同时,深入研究与分析食品安全的形势,尽快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6结语

综上所述,受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面向农户。文章通过采取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策略,希望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王丽娜 单位:四川省广安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顾莉丽,郭庆海.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功能及运作机制———基于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的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5(8)

2谢亚洲,张晔.基于SNA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关系研究———以新疆伊犁地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19)

篇3

申报__市重点建设项目4个,__新城建设项目,计划投资4500万元;浏醴高速互通口连接线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普官防洪公路建设项目,总投资1050万元,2016年计划投资420万元;__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2016年计划投资1000万元。

1、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加强部门衔接,帮企业排忧解难。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协调公安、林业、国土等职能部门为企业做好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2、帮助企业协调矛盾纠纷,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与综治、公安部门一起,有效打击针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利,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3、组织企业积极参加由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银企对接活动、人才招聘等活动,协助企业申报各类扶持项目和资金,解决企业人才缺乏、劳动力不足、安全意识不强、资金短缺等困难与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生产水平。

4、加强整改换证服务。针对许可证即将到期的企业加强服务和指导,协助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1、完善宣教体系。举办“安全巡回大讲堂”,邀请专家授课;到省、市安培中心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组织企业员工到省、市开展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每月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员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利用企业QQ群和微信群,经常性安全生产前沿资讯;充分利用短信宣传安全生产,通过商信通向企业员工手机每月分别发送安全生产各类信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安全素质、自觉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意识和自我安全防护能力。

2、健全监管体系。按上级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打非治违”等专项整治行动,每季不少于1次;计划执法72家次,配合市安监局、危爆大队计划执法;以“严查、严管、严处、严罚”的高压态势,依法行政,确保我镇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3、明确责任体系。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创建安全生产示范乡镇领导小组、打非领导小组等机构,落实了党政领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工作职责,明确了鞭炮烟花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联厂责任人、打击非法生产工作网格化管理人员、村(社区)安全生产监管员。将安全生产工作列入乡镇整体规划和安排,制定安全生产目标计划,与安委会各成员单位、各企业、各村(社区)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4、规范运行体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要求,督促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按要求完善22项基础制度,11本生产台帐,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隐患排查治理、危险物品管理、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救援、违章情况公开通报等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现场管理,分批次进行“重点突围”工作验收。努力将我镇打造成全市安全生产监管高地。

召开食品安全培训会,指导农村餐饮服务

公司规范化建设。按照市食安办的工作要求,按时高标准完成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任务。配合相关部门,到商店、油坊、食品厂、学校、饭馆、企业、农贸市场等检查,排查隐患,现场执法,分别对餐饮企业、学校食堂、食品加工销售企业等十四类食品安全从业者建立了管理台账,健全农村集体聚餐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确保我镇的食品安全,力争创建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做好基层规范化统计站建设,保障联网直报率100%,每月及时完成各种数据的上报工作。

篇4

关键词:进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1 进出口食品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拓展,进出口贸易越发兴旺,我国在进出口食品中的安全问题也越加突出,在多个进出口环节上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出口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不完善,企业钻空子情况严重

在申请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登记资格时,某些卫生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备案资格,便抄袭别人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体系文件.其实对出口生产企业的各项要求根本不了解,更别说是针对本企业的特征编写符合实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卫生质量体系。

有些企业编写的卫生管理体系文件不够全面,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及起到应有的作用,或者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更新缓慢,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不能及时作出修改,严重滞后于企业的发展,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变得名存实亡,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1.2 前期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不够

进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在硬件方面前期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不够,生产过程不合理;在软件方面管理往往不到位,不按作业指导书列明的操作步骤进行操作,给食品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1.3 原辅料添加剂采购把关不严

进出口食品加工企业在原辅料添加剂采购时把关不严,为求价格上的便利购买没有资质的供应商供应的物料,并且在生产中肆意添加非法添加物和过量添加添加剂,上述行径使得食品安全生产岌岌可危。

1.4 食品污染情况严重

污染物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按污染物的性质,食物污染可以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系污染、物理系污染。此外,我国环境污染亦严重影响到了食品安全,目前最重要的是化学农药、重金属、非法添加物等对原材料的污染。主要的原因是农业和食品加工生产方式方法的落后,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农药残留量过多及人为肆意添加非法添加物,从而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1.5 本地企业不了解国际形式

本地企业在出口食品前,不甚了解出口目的国的检测标准和相关贸易技术壁垒手段;不了解其所生产的产品在国际上的风险信息,没做好出口风险评估。使得出口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容易被国外监管机构通报和退货,给企业乃至我国同类产品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1.6 进口食品标识的误用、滥用

进口食品标识是对不同进口食品的特征和功能的展示,现在人们在购物选择进口食品时,很大一部分都是受标识影响的。而现在很多不法的商贩却利用了这一点,伪造进口食品标识,或进口食品标识不够全面,以偏概全地欺负消费者,或只有外文没有中文标示,以提高食品洋品牌的身价,上述行为均有可能危害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 进出口食品问题的解决

2.1 完善进出口食品安全基本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这一大背景下,《食品卫生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故此对法律进行修善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中国2009年修订了《食品安全法》,近几年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从而为进出口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置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执行标准和法律依据。法律体系的完善还可以规范负责进出口食品安全的质检人员,保障进出口食品质量问题的正确性和权威性,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统一指挥、提高效率。建立完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相关监管人员通过加强对进出口食品从原材料的验收到生产销售这一系列环节进行监控,从而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危害,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促进我国进出口经济的健康发展。

2.2 解决进出口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

要加强对进出口食品原材料的监管,有效的控制动植物的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量,使用从备案养殖场养殖、备案种植基地种植和具有合格资质生产企业生产的合格原料,从源头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人员培训

建立切实可行的进出口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全员素质。对员工的培训内容包括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食品卫生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等,从多种形式多个层面来加强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只有让大家认识法律,在工作的过程才能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才能不马虎行事。对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包括加工卫生、个人卫生、原料安全等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培训。这是解决出口食品安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必要的手段。

2.4 出口食品生产的硬件设备必须达标

根据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要求的规定,对厂址的选择、污水的处理、车间的布局和废物的处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考虑,使其规范化。有些企业在建厂前对卫生安全设施投入力度不够,导致在后期的改造中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改造,所以,在建厂之前就要合理的设计厂房,留足发展的空间,在生产前做好前期的硬件准备工作。出口食品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口品种等因素,按照进出口食品安全生产要求的规定,对硬件设施加以改造,以满足出口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2.5 重视风险信息收集和国外产品标准的研究

通过对风险信息的收集和研究能使食品生产企业及时了解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情况,未雨寻缪,做好风险评估和分析,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同时研究目的国的产品标准能有效击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减少出口风险,提高出口食品质量的合格性,为出口食品质量保驾护航。

2.6 加强舆论监督作用

现代科技时代,电视、报纸、互联网都是人们了解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大力曝光一些进出口食品厂商违反食品安全的事件,让经出口食品链条安全透明化,在人民的监督下进行运作,这不仅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积极关注度,强化了公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3 总结

伴随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进出口食品贸易正迅速发展,进出口食品安全成为关系到人民生命和健康安全,进出口商品已经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作用,进出口食品安全的发展,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从整体来看,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为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的控制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建立健全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是在食品领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是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任务。应该从多方面的入手从而来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还处于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行进阶段,只要通过不懈努力,我国一定能够更完满地解决进出口食品安全存在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看待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积极面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C],食品安全高峰论坛,2006.

篇5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生产加工环节的问题分析。生产加工环节是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根本原因,大多数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现阶段,综述我国生产加工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不规范。我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虽然数量比较多,但是比较分散,并且相当一部分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小作坊,其资本投入不足,再加上技术水平薄弱,导致其生产的产品质量不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赢取较大利润,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竞争优势,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剂或者有毒物质。二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足。很多食品生产加工人员都不具备较为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难以根据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三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相当一部分食品加工企业并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故而其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就比较淡薄,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了。

流通环节的问题分析。流通环节主要包括食品的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等,在食品供应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也存在较多隐患。首先,在包装方面,食品包裝与食品直接接触,其材料的选择就尤为重要,如果是有毒害的物质则会污染食品,并在食用中危害人体健康。食品外包装都具有严格的标准,是衡量食品安全的一个因素,然而一些企业在追求高利润的过程中,还是选择使用不合格的包装产品。其次,在贮存和运输环节,从整体上来说,很多食品都容易变质,因此必须要对其贮藏和运输中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合理的调控。但是一些企业有时候并不重视这一环节,贮存环境不合格或者装卸过程不卫生等导致食品变质等现象频发,导致一些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应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策略

对食品安全法制进行完善。食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制度予以规范,但是从当前来看,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致使不少食品问题不断发生。具体来说主要是表现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一些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较低,与国际标准来说相差较远,甚至一些比较重要的标准还没有制定出来,另外还有一些现有标准不统一,最终导致其在各个环节中存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标准和制度,对食品安全立法进行完善:一是,要对食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和评定标准进行规范;二是,加强对食品的检验,并对检测体系进行完善;三是,要积极解决食品生产企业诚信缺失问题,建立包含监管体制、评价制度、征信制度、服务制度、披露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在内的多方位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从而预防食品生产企业违法经营。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大惩罚力度。要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2013年我国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提出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管食品和药品在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实现了对其质量的综合管理,改变了以往多部门监管的弊端。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应警惕该机构在权利集中后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对其运作程序进行规范,以保障其中立性和科学性。另外,还要加强对违法的食品生产企业的惩罚。虽然现在的食品安全法已经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如果生产不合格产品应该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应加强惩罚力度,尤其是对于多次严重违法者,应采取必要的途径将其淘汰出食品市场。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监督;食品立法;信任危机

我国食品安全风波不断,警报频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一次次挑战食品工业、生产企业的道德底线,触动我国民众已经极度敏感的神经。据统计,仅一个三聚氰胺就让我国50万儿童,为我国的包括三鹿在内的乳制品企业承担着巨大的终身病痛。双汇的瘦肉精更是让全国数以亿计的民众成为“小白鼠”。种种现实让人触目惊心,信任危机已经跌落至谷底。面对这种局面,我国的亿万民众都在呼唤着早日看到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督与严厉的食品立法的出炉。

一、信任危机的症结所在

1.接二连三的食品案件不断加重信任危机

在我国接二连三发生的食品案件令民众应接不暇。先是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中添加的苏丹红使得国人将洋快餐打入了冷宫,立顿案则把一个崇洋藐视中国民众健康的企业现出原现,光明牛奶的废奶回收昭示着企业在生产成本与民众健康的天平上向企业的一己私利完全倾斜,雀巢的超量碘使民众对洋奶粉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孔雀石绿使得民众对水产品望而却步,PVC的保鲜膜则把以工业品原材料生产食品的的企业的丑恶一面划出来,三鹿案件揭开了中国50万受害儿童的伤痛,含苯的可乐类产品对于青少年以及儿童神经系统产生极为严重的毒害,地沟油让全国数以亿计的民众对于到餐桌安全视为畏途,龙凤与思念速冻产品出现不明杂质令人质疑其“企业道德”尚失,五粮液的糖精钠超标将一个国产名牌打下神坛,酒鬼酒的塑化剂事件使得白酒不再成为国人的骄傲而成为了世人的笑料,篡改生产日期的蒙牛也在篡改生产日期的同时向全国人民交了一张“作弊”二字的答卷……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让人产生到了凡能进入人口之物皆有假冒伪劣产品的怀疑程度。而一些监督部门的相关人员却在大言不惭地宣称99%的食品是安全的,这就更是引发了十亿民众的困惑,究竟那1%到底在哪里?对于买到了1%不安全食品的民众而言所造成的危害身体健康的结果是100%。

2.原辅料、品控、环境、规程控制是决定食品品质的源头

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个人认为其根源在于企业自身诚信缺失,进而造成公众对企业信任度大大降低。而信任危机源于食品自身的品质,只要控制好食品使用的原辅料,控制好操作环境与操作规程,保证食品本身的品质过硬,就不必惧怕任何机构的检验,也就不会产生轰动媒体的任何信任危机。对原辅料的控制可以在上游源头上从根本解决食品的品质问题,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与品质得到根本的保障。原辅料的生产、运输、存储都应在合适的设备中与适合的环境温度下进行,原辅料的处理流程亦应避免任何污染的可能,在操作规程方面应严格实行保质期与标准食品处理操作规程,以保证食品质量的万全。食品的生产环境应该比药品的生产环境更加严格,我国的多起食品案件的产生都是因为环境因素引发的,因此,定期的严格、规范、安全的杀菌技术的使用是食品品质的必要保证。有报道说,目前应用物质的第四形态——等离子体全方位二十四小时的杀菌在我国的食品工业生产中被认为是较为可行且安全的环境保证措施[4]。提高食品的品控人员对于食品的关注度,加强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检验,包括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配料过程、成品包装等现场过程以及实验室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品质控制与管理。

3.生产企业的道德底线是信任危机的症结所在

自从我国的食品工业出现全面的信任危机,包括媒体在内的我国监督、管控部门以及食品工业企业自身都在寻找破解信任危机与解决信任危机症结的钥匙。笔者认为,其实这把钥匙就是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本身的道德底线。一家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食品生产企业爆发轰动媒体的食品案件是迟早的事情,而一家有道德底线的食品生产企业不仅会将精力不仅放在拓展市场、促进销售等方面,还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抓食品安全生产方面,这样的企业出现负面事件显然几率很低。

诚然,“利己”可以做为企业生产的目的,企业可以为“利己”而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这一点天经地义。但是,任何食品企业都不能将“利己”做为企业生产的唯一目的,那些将“利己”当做企业生产唯一目的企业必然会在“利己”的基础上不择手段,当“利己”已经“损人”时,“利己”就变成了无道德底线的“利己”[5]。任何食品生产企业都应在保证“不做恶”的基础上以道德标准约束企业自身的行为,进而才能在企业的整个食品产业链上全方位地以道德为保证,生产出符合健康标准的绿色食品。找到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容易,但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需要我国各级部门形成全面的责任体系,在企业建设诚信生产的同时,对食品安全生产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监督与食品安全立法惩戒。

三、信任危机下的食品安全监督思考

1.食品安全监督势在必行——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百姓健康,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头等大事。食品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会给整个食品工业形成极难逆转的信任危机。所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铁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食品安全更应当做头等大事来抓。

2.食品监督机构监督职能得到落实

众所周知,对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各级监管部门相应监管职能,也是保证国民健康安全的最基本的义务。一旦食品监管关卡失守,国民的健康将无法得到保障。我国虽然在中央以及各部委分设了诸多食品监督机构,并且省市县亦有相应延伸机构,但是,从近年来看监督工作未见显著成效,质量问题反而愈演愈烈,几成燎原之势。我国民众在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之时,不由引发媒体对我国的各大监督职能机构的拷问,做为食品安全的监督机构是否尽到了应尽的监督职责,是否把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危时刻放在心,但是近年来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恶性食品安全案件以严峻的事实给社会予以否定的回应。面对现今的食品安全,只有扎实食品监督机构监督职能改革,相应监管职责确实得到履行、落实,方能给予社会正能量的信心。

3.加大力度实现有序监管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是国家以纳税人的资金设立的为纳税人服务、代纳税人行使监督职能的机构,对于这些部门中的工作人员而言,尽职、认真、严格地执行对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的有序监督责无旁贷。然而,食品监督目前在我国却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虽然号称各部门“齐抓共管”,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各部门均未能真正做到尽职尽责、认真监管,多部门的责权不仅存在着相互交叉而且还存在着部分缺位的严重现象,这种监管现状必然使得我国的食品监督处于一种松散放任的态势之中。为避免这种现象的继续蔓延,作为食品监管的各部门必须严格划分监管权责,实行出现问题一票否则制,将食品安全与其自身岗位挂勾,一旦出现渎职、未认真监管的行为则一究到底,不但负责监管的直接责任人要下课,相关的直属领导者亦应承担责任。与目前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后单纯曝光企业的做法略有不同的是,一定要将问题企业与监管机构的直接责任人、直接领导者与无良企业一起进行曝光,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有序监管,大力提高食品监督工作效率。

四、信任危机下的食品立法思考

1.高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尽快立法遏制。毒害食品报道频现报端,在这样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发期,就必须尽快通过立法遏制食品安全的恶化趋势,否则必将积重难返。世界学者目前已将食品安全问题列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又一严峻的世界性问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食品立法软弱无力,对于食品的违法犯罪处罚整治力度偏轻,食品违法犯罪成本相对于其非法所得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非但食品违法屡禁不止,而且大有泛滥之势。面对食品违法犯罪的挑战,我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国家立法,着重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日益猖獗的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只有通过立法角度加强建设,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正在让执法者有法可依,让违规者有法可惩。

2.食品安全立法应全面覆盖源头与餐桌。食品从农作物的种植到变成原辅料,再从原辅料的采购到工业化过程,最后从工业包装到百姓的餐桌,整个过程从源头直到最终的餐桌都必须实行全面的严格的管控,对于源头违法的从源头就掐住,对于过程中违法的绝对不能再让其流向最终餐桌。食品安全立法只有全面覆盖源头、最终餐桌以及整个过程,才能最终将食品安全问题消弭于无形之中,才能最终还百姓一个真正健康、绿色、洁净的能够摆上餐桌的食品。

3.食品安全立法宜用重典。乱世用重典。我国的食品安全现在正面临着一个“乱世”,各种毒害原辅料五花八门、各种花样层出不穷,各种加工环境甚至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纷纷登场,各种危害健康的劣质食品集体亮相。针对种种乱象必须施以重典,对于违法现象必须提高执法与打击力度,使得食品违法犯罪者的违法犯罪成本提高到一个令罪犯们望而生畏的高度,唯其如此,方能有望遏制住我国目前的食品乱象。今年“两会”期间,总理多次谈到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立法问题,将食品安全形容为“天大的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他表示,政府应该坚决查处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并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代价。强调“要实现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法规,严格的标准,严厉地制裁违法行为的手段!”为此,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只有坚持“乱世用重典”的从严、从重原则,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人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小而言之关乎十亿民众的生命安全,大而言之对于民族的存亡续绝亦有着重要的影响。食品安全仅靠食品企业的道德底线已经不能保障,我国近期高发的食品案件,无论是中小食品企业,还是曾经头顶光环的大型食品企业,在“不作恶”这一基本原则的要求上已经丧失了任何道德底线,受伤害的无辜的民众数以亿计,因此,必须对所有的食品企业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国家也应该推出更加严厉的制裁法案、赔偿细则与罚治措施,使食品企业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唯其如此,才能解除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方面的信任危机,还公众一个健康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蔚丽.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9.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管体系

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对人们构成危害。所以为了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构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监管体系,依据这两种体系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保障。然而,我国的这两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1.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以往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唯一的专业技术机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验室网络,只是完成了一些应急和常规的风险评估工作。(2)由于风险评估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及资料对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环节--暴露评估,而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但由于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畅,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和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我国目前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

1.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质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不同部门标准的监管职责进行了具体划分,但依然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落后的食品生产方式导致单一式政府监管失灵。我国二元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小规模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落后。

2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制中问题的策略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效的策略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手段进行解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食品能够得到安全保障。而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律建设,将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确立评估的对象,合理的划分风险评估的范围,尽可能的遵照相应的原则来展开风险评估。同时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细化,将责任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依据法律进行责任承担。其次,要充分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同时,加大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改进,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的精细化。使得食品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对一些突发的事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另外,就是要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公开,使得评估机制更加的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在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以食品安全为对象的责任条例,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的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能够顺利的进行。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改进。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着一定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分析,如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了完善,那么监管体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是奠定监管体系完善的基础。而要想能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则首先就需要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健全和改进,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等级尽可能的提升。其次,就是合理的加入一些新的食品标准条例,将食品标准尽可能的完善。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不断的增加,新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出现。另外,食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新的元素,针对这些元素进行安全标准的划定,并及时的将这些新的标准融合到原有的食品安全条例中,就能够针对食品进行安全保障,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针对食品安全标准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大重视的程度,并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构相应的安全检测部门,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来对新出现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将新的安全标准及时的进行制定和融合。最后,合理的针对既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转型。相关部门要针对自身所具有的监管职能进行调整,使得监管职能的发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原有的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统一展开监管,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积极的记录,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评估风险及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上还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检测,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李思捷 单位: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

篇8

关键词:食品质量;法制监督;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恐慌和高度关注。人们在担忧食品安全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在拷问食品企业的良知。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反映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社会本位价值观缺失。探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依法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成为维护食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影响

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市场条件、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均来源于社会。依据权利与义务关系,企业利用社会资源获得利益后应当回报社会,即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形成企业长久生存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食品安全问题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食品企业唯利是图的行为破坏了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平、合法竞争秩序。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要与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相互结合,即企业生产经营目的行为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消费认可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提升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约束生产经营行为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13年6月,第五届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食品安全,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2015年7月,在京开幕的以“企业社会责任———食品和农产品安全管理体系”为主题的北京国际食品及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展览会(ChinaFATSFair)上,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大家关注。加强我国食品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要不断加强推动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建设进程。当前,要从外部和内部同时入手,通过国家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完善监管法律制度,严厉打击危及食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要发挥监督效应,通过依法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指标和要求,发挥国家和社会双重的评价考核作用。

二、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导致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既有企业内部责任制度建设不全、责任意识不强的因素,也有外部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因素,还有社会责任构建体系不全的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内部因素的缺失

企业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和方式很广泛。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应在生产经营中构建完备的责任体制,即安全生产流程指标、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生产经营人员责任、纠纷和危机处理机制、社会公益行为承担等。但是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了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指标建设。首先,部分食品企业自身承担社会责任能力薄弱。人们对食品消费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需要个体、中小企业、大企业等多种层次多种行业人员参与社会分工,而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人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违规、违章,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生产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食品,侵害消费者利益,违背了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次,利益刺激导致主观上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淡化。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没有正确认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在生产经营各环节减少投入,违规生产加工,减少成本,以获取最大利益。部分大企业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掺杂掺假,甚至违规操作、违规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这种放任的态度,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这种事件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和自身利益,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公众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诚信经营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出了质疑。

(二)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外部因素不健全

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联,社会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所需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条件,企业自身也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即诚实守法经营。但是由于现有法律和制度在企业社会责任充当方面的规定不健全,对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的监督力度欠佳。首先,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在我国关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方面没有统一立法规定。关于食品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规定只散见于《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部门法律中,由于社会责任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内容模糊宽泛,操作性不强,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缺乏约束力。我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当时对食品企业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由于定义模糊、规定不明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企业违背社会责任的处罚力度不足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因而无法通过法律强制力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来履行社会责任。其次,政府监管体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食品企业积极主动严格按照食品质量安全要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企业主动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发挥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我国实行的分段监管模式解决了食品质量安全链条长、监管环节多、监管责任重的问题。但是人为划分监管环节,割裂了食品形成的属性,难以明确监管界限,容易造成监管重叠或监管空白,无法发挥协调执法和联动执法作用,也无法覆盖食品形成的各个环节。

三、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

(一)强化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化

《公司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今年刚刚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食品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均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各部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侧重点不一造成的。而且各法律关于社会责任的规定缺乏强制性法律约束力,这种弱效力的规定无法有效约束食品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就要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建立系统完整配套的社会责任法律规范,以法律形式明确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强制性义务。应加快建立食品追溯制与档案制。韩国为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及责任,按照食品类别和环节构建信息溯源制度,即在形成食品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生成信息数据,上传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汇总信息后形成条形码,消费者扫描条形码后就可以显示本商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责任主体,消费者可以明确判断是否属于合格食品。通过食品溯源制度,构建食品环节信息档案,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督和管理,更有利于督促食品企业以食品质量安全为第一承担社会责任。应积极构建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息定期公示制度,将企业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状况按月或季度向社会公示,通过公示方式约束企业积极主动地加强食品安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同时应加大食品企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严重失信企业或者是生产的食品引发了危机的企业及有关责任人列入“黑名单”,加大经济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违法企业应立即关停,相关的责任人永远不得从事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行为。

(二)完善国家和社会双重监管监督体制

强化食品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食品的形成是一个链条过程,每个环节都影响食品安全。要保障食品安全就要根据食品形成属性和过程构建“食物链”式的监管模式,将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从形成食品的源头开始。将“过程安全”与“结果安全”统一起来,只有构建和完善了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企业才有执行标准,监管才有执法依据,消费才有安全的环境。充分发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管理职能,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机构的分工和职责。食品安全委员会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研究部署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根据分段监管模式依法明确各监管机构职能,明确监管界限和具体职责,强化监管协调,形成联动联合执法机制。要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社会公众监督参与人员多,监督面广,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监督的公平和公正性。政府机构应当创建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平台和机制,社会公众可通过现代的信息手段对食品企业的违法生产行为及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或监管执法过程中等违法行为予以举报,协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非法行为,并对监督监管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保证监管行为的公开和透明。

(三)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执行评价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行为承担的社会义务。要倡导食品企业积极主动地承担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构建国家、社会、行业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有5000多项,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涉及到食品质量很多行业和很多环节,凸显出杂、多、乱的弊端,很多标准已经沿用几十年,与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要求不符。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健康需求,就要加大力度废弃、修改、完善、整合现有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借鉴国外食品安全标准,形成新标准,并通过新标准,要求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企业内部责任制度建设。食品企业要加强自我责任制度建设,食品生产企业是其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要不断健全和规范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制度、检验制度、售后服务制度、纠纷解决机制等,让食品质量安全落实到制度和责任人,以制度和责任保障食品质量。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对企业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守法状况、内部责任制度建设秩序、社会效益影响维护等方面设定评价细则,作为企业从事食品行业的硬性指标,对评价优秀的企业在社会资源分配政策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道德风尚和社会责任意识,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承担双赢。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与培育

加大社会责任报道宣传。新闻媒体具有普及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这一特点对危及食品安全事件爆发的原因、处理过程及其处理结果予以曝光报道,对食品行业行为予以警示。督促企业主动积极地维护食品质量安全,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与社会公众交流与沟通,将企业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及执行状况向公众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企业品牌构建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行为中承担的社会责任状况作为认定品牌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引导企业以社会责任为理念,遵守企业道德,树立企业良知,最终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发展。

作者:钟晓玲 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何岫芳.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路径[J].光明日报,2014-10-04(02).

[2]贲智强,顾建明,朱士新,等.昆山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诚信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1):40-41.

[3]林嵩.我国食品召回制度法律制度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3.

[4]吴琼.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篇9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和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生产中广泛使用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必须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本文谈谈我国食品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生产;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食和食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色香味的要求外,对于使用方便、清洁卫生和食用安全等也十分关注。食品生产企业在食品生产中广泛使用添加剂,添加剂使用种类和用量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受利益驱动,一些食品生产企业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剂。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必须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与管理。本文谈谈我国食品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

1.食品安全标准及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很多问题,以食品安全性标准及其检测方法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我国的食品标准由各个部门管理职能制定管理办法和标准,标准体系向地方混乱。甚至同一食品在不同的行业标准之间严重冲突,各部门各司其职,难以统筹协调,缺乏全面统一的食品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控制机制。进来,污染物限量标准、食品标准、分析检测标准等新规定不断出台,但食品安全生产操作规范和生产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有效控制食物链、保障食品安全仍存在很多困难。

2.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配料,对使用剂量和范围都有严格要求,超范围、超剂量的使用添加剂是引发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有着严格的对于食品添加剂使用定义及管理规定,在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能保障食品安全。但是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时,往往存在着以下几类问题:⑴食品添加剂使用动机不纯,某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迎合消费者的感官需求,违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⑵不按科学方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超剂量、超范围添加;⑶使用中,未能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较少用量;⑷食品的包装袋或标签上未明确表明所使用的添加剂,给消费者造成误导。此外,还有些企业用工业化工产品充当食品添加剂,如辣椒中加入苏丹红、海带中加入碱性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等,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3.食品的二次污染

很大一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工艺落后、且卫生条件很差,食品营养和卫生不达标现象严重。食品流通领域大多是个体工商户,食品的经营管理落后,储运设施相对缺乏,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手段不够完善。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运输等过程都存在问题,很容易造成儿媳污染,给食品安全带来风险。

二、解决食品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管理对策

1.加强源头管理,严把质量关

对于生产食品添加剂企业的卫生许可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发放程序,无证经验者应予以坚决取缔。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监督和管理,明确各种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和质量规格,熟悉产品属性、使用添加剂量要求。根据当地情况,设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要求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企业熟悉食品添加剂的专业知识,从源头上解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

2.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教育和自律

食品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规范教育。加强食品生产者遵守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的意识,让他们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正确认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正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剂量,严格按着食品添加剂的标准添加,避免在食品中添加非法添加剂。对于违法超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的企业进行严惩,利用媒体和社会舆论进行公开,情节严重或屡教不改者给予吊销营业执照处分。形成一种联动监督的模式,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自律,保证食品的安全生产,确保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企业应建立责任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有专业人负责管理;有专用的添加剂贮存场所;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添加剂使用标准使用;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证件齐全。

3.加强食品的安全控制和检测,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审批

食品添加剂的国际质量标准远远跟不上食品添加剂数量的增加速度。由于食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技术等问题,对于某些添加剂的检测技术达不到,使得一些企业生产的不合格产品蒙混过关,流入市场进入消费者手中。政府应加大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的力度,并增强食品的安全控制和检测技术,避免不合格的食品进入流通市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使食品安全的检查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品监督力度,明确好责任和分工,确实承担起责任。

4.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加强食品安全管理还应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争取全民参与。生产企业因存在某些疑虑,标签上往往隐瞒所用添加剂,甚至标注“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误导和欺骗消费者。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相关媒介,让消费者了解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帮助他们正确选购含有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三、小结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应引起各方重视。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添加剂时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加强企业食品生产管理应加强源头管理,严把质量关;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规范教育和自律等,确保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岭. 浅谈食品安全应从食品添加剂抓起[J]. 中国调味品, 2009(9):40-42.

[2] 张延杰,邬海雄. 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管理规范[C]. “亚运食品安全保障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353-356.

篇1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世界各地食品安全危机频发,如牛海绵状脑病(俗称疯牛病,简称BSE)、口蹄疫、鸡饲料添加二恶英、牛奶三聚氰胺超标、火腿瘦肉精过量等,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心程度,同时也说明食品安全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食品安全可追体系统得到重视,特别是在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往往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因此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愈发受到食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群体的重视。完善,品质保证已经成为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基。然而,虽然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既对降低食品因食品安全风险引发的成本大有裨益,又能够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农业企业作为生产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上承农户下启消费着,对于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可追溯食品的普及率有待提高(吴林海,秦毅,徐玲玲,2013),本文以湖北省63个农业龙头企业为例研究农业企业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扩大地域普适性和行业普适性。

二、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与样本特征分析

本文从湖北省农业厅公布的湖北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中选取网站信息比较全面、在暑期调研中采访过、具有代表性的63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占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比重为17.8%,这些企业分别分布于武汉市(6家)、荆门市(5家)、黄冈市(6家)、天门市(6家)、鄂州市(4家)、咸宁市(6家)、随州市(8家)、十堰市(7家)、襄樊市(8家)、宜昌市(7家),经营行业涉及蔬菜、瓜果、禽畜、乳制品、粮食等。本文数据来源于两个途径,企业官方网站所的2013年数据结合暑期调研数据。(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63家企业的预期净收益均值为23.35亿元,标准差为10.12,总体来说,被调研企业持肯定态度,认为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所带来的净收益为正值;企业管理者具有高学历均值为0.88,标准差为0.37,低学历均值为0.11,标准差为0.22,说明被调研企业的管理者一般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管理者年龄均值为40.14,标准差为9.89,这也许与我们所采访的管理者一般是部门经理有关,年龄多为中年;管理者性别均值为0.91,标准差为0.09,被采访的管理者基本为男性;政府扶持政策均值为0.33,标准差为0.09,说明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得到建立食品安全体系的相关扶持;消费者需求用产品是否出口来替代。消费者需求来源于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国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不易体现,但国外需求对食品安全容易体现,因为一旦出口基本上要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法。此变量均值为0.23,标准差为0.16,说明大部分企业以内销为主;获得质量认证均值为0.86,标准差为0.22,说明大部分企业都获得国内或国外某食品安全机构的认证;企业规模均值为1098,标准差为337,说明大部分企业都是千人左右的企业,像温氏集团这类大型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化经营均值为0.892,标准差为0.15,说明大部分企业置于纵向一体化的供应链中。

三、企业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计量方法选择

本文将企业投资实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意愿Y(愿意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则Y=1,否则=0)定为因变量,将企业预期收益,管理者学历、年龄、性别,政府扶持政策,产品是否出口,是否获得质量认证,企业规模,产业化经营作为解释变量。

(二)Logistic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由表2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可知,预期净收益、政府扶持政策、产品是否出口和产业化经营对农业企业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有正向作用,并且分别在5%、5%、10%和10%的水平上显著。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微观主体,预期收益是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预期能够通过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增加经济收益,那么企业更愿意投资追溯体系,吴林海等(2014),山丽杰等(2011)的调研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强制性要求企业构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因此要推广食品安全体系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与Golan(2004),姜启军(2011)和姜颖等(2012)的研究结论吻合;Bailey(2004)的研究表明,国际市场的需求是生产者实施动物身份识别系统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02年开始,欧盟和美国等国家陆续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因而我国的食品出口企业对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产业化经营或垂直一体化经营企业最大优势之一便是置身于一体化产业链条上能够较为方便地获取产品的生产基地、日期和原材料等信息,具有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先行优势。同时,从表2中还可知低学历和高学历对企业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影响分别为正和负,这与认知经验相吻合,但回归结果并不显著,可能与选取的样本有关。企业是否建立投资追溯体系事关企业的发展全局,并不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独自决定;数据显示管理者年龄和性别对企业是否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没有显著关系;企业是否获得安全认证与企业的投资意愿并没有显著关系;假设H8,企业规模越大,企业投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意愿越强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是本假设本身存在问题,对模型的改进可以参考吴林海等(2014)对企业规模的划分,将企业规模划分为大规模和中等规模,如此划分的依据是企业的规模影响企业的决策,但企业的决策与企业规模并非简单的同向关系。

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