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4:3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成本管理问题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困难,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环节之一,好的管理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经济利益。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的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对策,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的现象,表现在对成本管理的范围、目的及手段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企业仍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只包括生产过程,而忽略了对其他相关企业及相关领域成本行为的管理。成本管理的目的也只仅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降低成本的手段主要是以节约的方式,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通过发生成本来实现更大的收益。
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来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由此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由于其规模的大小受需求大小的制约,更何况现在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差异正在加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有缩小的趋势。企业成本简单的从核心企业转移到供应商或分销商,非但不能降低产品最终销售价格,而且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从而减少了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增值。尤其是在当今日趋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过分的成本转移将使企业失去好的合作伙伴。
(二)成本管理方法陈旧。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成本管理方法还是很陈旧,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据调查,57.1%的企业使用品种法,41.5%的企业使用分步法,其中使用平行结转法的有22.9%,使用逐步结转法的有16.8%。当前世界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购买者的偏好并非完全相同,随着生产的发展,购买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可以高效益保证购买者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台相同甚至是没有两全一样的产品。这样的生产方式将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我国现在只有5.7%的企业采用分批法计算成本,表明我国的生产组织还比较粗放,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相应带来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的简单化。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和目标成本是目前成本与成本管理中较为流行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从被调查企业的情况看,51.4%的企业采用了目标成本法,38.9%的企业采用了计划成本法,18.1%的企业采用了标准成本法。但是,先进的作业成本法、成本企划法在企业中未得到推广。
(三)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失误。长期以来,人们存在一种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效益都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把各车间、部门、班组的职工只看作生产者,导致管成本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财务,广大职工对于哪些成本应该控制,怎样控制等问题无意也无力过问,成本意识淡漠,因而缺乏成本控制的积极性,浪费现象极其严重,于是企业的成本管理因失去很大的管理群体而难以取得成效。
(四)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在我国,有相当多企业管理者因偷逃税款、粉饰业绩、谋取私利或小团体利益等不良利益动机的驱动,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导致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交通和效能的降低,给企业造成相当的损失。当然成本信息失真也可能是由于成本信息与成本管理的相关性较差引起的,这也是成本管理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每种成本管理方法的本质及其适应的经济环境的特色,构建出系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一方面,为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应将视野延伸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相关技术的发展态势分析及产品的设计,延伸到顾客的使用、维修及处置。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物质产品日趋商品化,由此成本管理的内涵也应由物质产品成本扩展到非物质产品成本。如人力资源成本、资本成本、服务成本、产权成本、环境成本等。
(二)引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思想。现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多变,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企业开始重视制定竞争战略,并依据顾客需求与竞争者情况的变动随时调整举措,这样就进入了战略成本管理阶段。战略成本管理是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对企业内部、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三)培养全员成本管理意识。目前,由于大多企业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不懂成本,因而对他们所进行的设计、拟定的工艺、制定的计划及采取的措施,会对产品成本起什么作用、有多大的影响,一般无以估量。因此,加强成本管理,首要的工作在于提高广大职工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增强成本观念,贯彻技术与经济结合、生产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向全体职工进行成本意识的宣传教育,培养全员成本意识,变少数人的成本管理为全员的参与管理。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积极举办各种类型的成本培训班,借以提高他们成本方面的专业知识,从技术经济领域开辟降低成本的广阔途径,并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实现自主管理,既是一种代价最低的成本管理方式,也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篇2
[关键词]成本管理审计现状措施建构
企业成本管理对象是与企业经营过程相关的所有资金耗费。既包括财务会计计算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现在和未来成本,此项涉及企业成本管理先期审计;既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内的资金耗费,也包括行业价值链整合所涉及的客户和供应商的资金耗费。
审计部门在成本管理审计中,要首先审计评价成本费用的内控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审计是否有一套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开支标准、计划制定、授权审批等制度。是否分解了成本费用的责任,有没有定期对成本费用检查、分析,有没有成本控制奖惩措施,同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做好成本的事中审计,规范企业成本运用效果,审计部门要提出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的审计建议,促进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企业强化成本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1.强化企业内部事前成本审计的力度。伴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审计环境、审计目标及职能的变化,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越来越注重对成本的先期预测和执行,成本的规范和成本管理制度的健全为企业审计部门加强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此必然导致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展开全面审计,对成本管理以事中和事前审计为主。由于内部控制是现代管理的产物,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之中,所以,利用内部控制可以更加经济有效地达到成本管理的先期事前的目标。
2.加强对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制度的评审。重点检查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是否健全有效,是否按照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规定的职责任务,把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单位、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具体目标和考核办法,建立目标成本负责制。是否建立健全各项定额管理制度,物耗、能耗定额是否科学、先进、合理。
3.加强对企业成本费用支出真实性审计。成本支出的真实性,关系到能否正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生产耗费和经营成果,关系到企业经营决策的成败,对构成铁路运输企业成本费用诸要素进行审查,落实成本支出的真实性,是成本费用审计的核心。重点检查是否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如虚报冒领,随意调节、虚增、虚列成本费用,虚增产值利润,骗取包干工资或承包奖金等行为。
4.加强对成本支出有效性审计。重点审查是否本着节约开支、精打细算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以最小的投人,产出最大的效益,是否有跑冒滴漏及人材物的损失浪费,如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物耗能耗定额、存量资产、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和有效利用。
5.加强对成本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审计。重点检查成本费用支出是否符合企业成本管理规定等,各项开支是否符合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有无将资本性支出、营业外支出、专项费用支出和利润项目支出计入成本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严格区分前后期成本费用。
二、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成本控制忽略成本事前审计。在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审计过程中注重成本事中管理和事后审计管理,即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注重成本控制和节约,在事后利用成本管理的监督职能对成本管理进行总结和盘点。但随着成本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先进成本管理理论的不断涌现,成本管理已经发展成一个全过程、多侧面的管理体系,主要在成本管理的前期进行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环节和成本管理预期等工作,同时其中期和后期的工作同样十分重要。这就涉及到成本管理事前审计的问题,正如前文论述,内部控制制度在成本先期控制和审计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企业成本控制不完善。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只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审计,忽视供应和销售过程的成本控制;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审计,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以冶金行业为例,工序间的半成品,水、电、风、汽等供应量大,对成本的影响也大。有些原材料消耗无法计量,每月就采用实地盘点法倒算,随意性较大、假账真算、对各生产单位的内部成本指标很难考核。
3.现有会计系统需要创新。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控制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控制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三、企业成本管理审计措施建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企业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审计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企业审计在发挥好监督作用的同时,更应发挥服务作用,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内部审计在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先期成本管理审计工作,制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在于协助本单位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审计部门对尚未实施的经济事项进行事前成本审计,指出成本管理制度和成本管理项目存在的问题,提早对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将会出现的细节性关键点进行预测,提出一个规避风险、规范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事前审计,即将成本管理审计工作的重点由事后审计监督向事前审计转移,参与事前成本决策,以增强企业成本管理审计的实效性,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抓住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其业务处理的正确程度就高,错弊情况就少,管理成本也低;反之则相反。因此,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和评价,可促进企业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使制度更加合理,以利于规范业务操作,准确评估员工工作业绩,从而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也更有利于企业实现成本控制这一整体目标。
3.进行资金营运效益审计,降低资金运作成本。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企业资金营运效益的高低,已成为影响企业活力和效益的关键因素。开展对企业各业务部门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工作,既可以检查其资金使用是否按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又可以分析其资金运营效益高低的原因,正确评价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
4.对成本进行事前审计会签,事后跟踪调查,降低成本。审计部门应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对合同及成本核算表进行事前审核,对不利成本差异的要明确责任,对通过计算审核,不能盈利的业务实行“一票否决”,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对应收账款和对外投资等进行专项调查清理,努力降低风险成本。对应收账款,审计可通过专项调查落实到人,明确责任;还可以建议企业领导将应收账款与有关业务人员的效益工资结合起来,以防范新的逾期账款的发生。审计工作应下大力气逐笔进行清查分析,对于效益不佳或被投资企业予以停产的,应建议企业该撤资的撤资,该清盘的清盘,以使企业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6.坚持对企业费用水平审计,促使企业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开支。费用水平是指企业在经营中商品流通费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控制费用水平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直接途径。
四、总结
搞好成本费用审计,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降低成本费用,审计部门要在抓好上述四个环节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的困难。首先是各单位的领导必需重视以成本审计为核心的经济效益审计,主管领导必须亲自抓成本审计工作,给审计人员下任务,压担子,亲自签署审计通知书、审计决定,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必须认真研究解决。要调整审计队伍的人员结构,配备必要的工程、财务、经济等专业人员。
成本费用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成本费用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核心内容,紧紧抓住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效益审计的根本,审计就会出成果、出效益。因此,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所作为。这样内部审计的地位才能日益提高,影响不断扩大。
要完成好上述工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外贸业务,精通财务、审计知识,还要懂外语、计算机及法律知识,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这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相信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陈巧陈亚楠: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内部审计的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2]李志新: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探究[J].河南科技,2004(02)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成本;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施工项目经济成本管理是影响施工项目日常经营、影响施工项目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关系到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工程建设施工企业的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日益凸显[1]。建筑行业为规范内部管理,增强经济管理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水平,必须以建筑工程经济成本关键问题的内在要求为工作重点,统一工作标准与工作流程,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与专业人才,以此方式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既定目标,保证建筑产业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一.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指的是从工程立项、招标、设计到工程建设及后期维护整个过程的经济花费没经济成本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的始终,是降低资金消耗、节省建筑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必要工作,并通过建立完备的监督体系与构建成本控制系统,优化工作人员结构,引导、调节、纠正、反馈建筑工程经济形势,使建筑经济成本花费控制在预算氛围之内。
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涉及项目众多、工作内容繁复、任务艰巨的综合性工作,通过计划性、完善性、系统化的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建筑工程资金支出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经济化原则推进各项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纠正与引导建筑企业创新工作方式,转变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节省经济成本,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以此方式,推进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作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二.当前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如今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建筑成本逐年增加,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越发重要,建筑行业逐渐明确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注重在行业内部构建经济成本管理系统与管理机制,但许多企业在项目管理过程对成本控制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将成本的管理从根本上正确落实,制约了项目工程的管理规划,在控制成本的过程中,没有正确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出发[2],导致经济管理工作实际效果无法充分发挥。为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必须科学分析当前经济成本控制工作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不科学,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建筑工程经济成本控制工作具有预见性,但当前建筑市场缺乏提前设计工作计划与工作流程的意识与管理,一般是在出现经济问题之后或是通过缩减工人工资、降低材料标准等形式缓解经济危机,忽视经济成本控制的前瞻性。其次,建筑工程行业领导层没有构建系统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只针对工程建设的某个阶段,某个现象,某个实际问题,完全割裂了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内部结构,致使管理工作滞后化、机械化,不能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变化调整工作重点与工作政策。最后,经济成本管理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但目前此项工作是由企业财务部门担任,部门与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资本运作状况,不能将每个工作责任到人,提高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效率。
2.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实践操作能力低
首先,建筑行业缺乏专业的经济成本控制人才,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数量少,很多建筑行业根本没有专业的经济管理专家,往往是财务人员来充当,专业理论知识少,实践操作经验少,一旦出现突发问题很难随机应变,甚至会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增加建筑成本。其次,建筑企业管理层以最大化经济效益作为最终目标,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培训员工,使得建筑企业经济成本管理工作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3.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方案设计不科学,监管工作不到位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工作质量与工作团队的要求较高,建筑市场风云变幻,潜在危机诸多,需要经济成本控制专家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但为节省成本,建筑企业很少会花大价钱聘请专家工作,在计划设计阶段便可能因为工作草率导致方案设计不科学、不完备。其次,整个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监督管理环节,使得部分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在市场经济诱惑下,丧失工作原则,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管理工作最大化经济效益根本目标的实现。
三.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关键问题探讨
1.引进先进的经济成本管理方法,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首先,要加强同行业或异业经济成本管理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分享工作经验,分析在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总结工作经验,并在长期的有效交流中激发创新工作的灵感。其次,要注意建筑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链子,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部门,细化工作流程与内容,责任到人,分工合理,根据建筑市场以及时代要求及时调整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计划,将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科学设置经济成本管理战略方针,构建新型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理念。
2.注重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引进,为企业员工提供高层次、系统的培训机会
为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水平,必须注重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引进,构建一支专业的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团队。首先,可以深入各大高校,通过展示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增加薪资水平与社会福利的方式吸引更加高校人才参与建筑行业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其次,要为内部人员提供多种、高层次、高质量的培训学习机会,邀请专家深入建筑行业讲解专业知识,并解答工作人员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并提出创新性见解,提高建筑行业经济成本管理工作效率。
3.推进系统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为规范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必须将管理工作与员工绩效考核、奖金福利、优秀员工评比等综合评定相结合,并在建筑施工的各个阶段安排专人监督相关工作人员行为,并及时指出经济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失误与漏洞,确保整个管理工作的彻底实施与执行。其次,要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员工提高工作能力,端正工作态度的热情,可以设置不同的激励方式与鼓励政策,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与关心,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握每一次学习与进步的机会,充实建筑市场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人才储备,
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建筑企业在建筑市场上的发展壮大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筑企业整体管理中,经济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因此,要从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工作细节,规划管理工作流程,增强建筑行业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促进建筑企业现代化、完善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成威.关于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重点分析[J],经济论坛,2013(12).
篇4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空间,将低成本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是现代战略成本控制的基础和出发点,为企业改变成本地位,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契机。为此,正确地进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选择与己有利的战略成本动因作为成本竞争的突破口,是企业竞争的一项策略,应引起企业的重视。
一、战略成本动因的概念及分类
成本动因即成本发生和变动的原因与推动力或成本的驱动因素,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上的与企业具体生产作业相关的成本动因即生产经营成本动因;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即战略成本动因。战略成本动因与生产经营成本动因不同,它是从企业整体的、长远的宏观战略高度出发所考虑的成本动因。从战略的角度看,影响企业成本态势主要来自企业经济结构和企业执行作业程序,因此,战略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两类成本动因的划分,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为企业有效进行成本管理与控制、从战略意义上做出成本决策开辟了思路。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
在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下,成本动因的分析超出了传统成本分析的狭隘范围(企业内部、责任中心)和少量因素(产量、物耗),而代之以更宽广的、与战略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成本动因。战略成本管理所注重的无形的成本动因恰恰是传统成本管理所忽视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管理成本,其对成本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且一经形成就难以改变,因此更应引起企业的注意。由于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笔者对于战略成本动因的分析也从这两方面展开。
(一)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与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但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将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企业规模。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它主要通过规模效应来对企业成本产生影响。当规模较大时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使固定成本分摊在较大规模的业务量之上,从而降低单位成本。但当企业规模扩张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固定成本的增加会超过业务规模的增加,并且,生产复杂性的提高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也会带来不利影响,这时,单位成本会出现升高的趋势,形成规模报酬递减,出现规模的不经济。
2.业务范围。业务范围是影响成本的又一结构性动因。企业为了提高其竞争优势,可能会使自己所经营的业务范围更广泛、更直接,从企业现在的业务领域出发,向着行业价值链中的两端延伸,直到原材料供应和向消费者销售产品。这种业务范围的扩张也称之为纵向整合。企业纵向整合可以对成本造成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企业应通过成本动因分析,对整合进行评价,确定选择或解除整合的策略。如果整合后的市场体系(包括供应市场与销售市场)僵化,破坏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导致成本上升,对企业发展不利时,就应当降低市场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3.经验。经验是影响成本的综合性基础因素,它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经验积累,即熟练程度的提高,不仅带来效率提高,人力成本下降,同时还可降低物耗、减少损失。经验积累程度越高,操作越熟练,成本降低的机会就越多,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发挥是获得“经验——成本”曲线效果,形成持久竞争优势的动因。
4.技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前提。从成本角度说,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管理方式等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持续降低成本,并使得这种降低呈现出连动的态势。传统的成本管理一直忽视技术对成本的决定性影响。但日本的成本管理人员却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进行成本企画,将技术与成本有机地融为一体。
5.厂址选择。众所周知,厂址选择将会对企业的成本造成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将厂址选择在远离原料产地或者远离销售地的地方,必然会导致企业将要花费大量的运输成本。在这种条件下,难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厂址一旦选定,许多成本便成为了沉没成本,难以降低也难以改变了。因此,厂址选择也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由上述分析可见,结构性成本动因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决定了企业的“成本定位”,这样的取舍与权衡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或特定产品群体(围绕作业链或部门)的可接受成本额的高低及其分布。因此,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应该从工业组织的视角来确定成本定位,其属性无疑是企业在其基础经济结构层面的战略性选择。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所要求的战略性选择针对的是怎样才是“最优”的问题。选择当然意味着配置的优化,在配置优化上加大投入力度,这个“多”并不能直接导致成本业绩的“好”,因而说投入与绩效不具有关联性。成本管理应立足于适当、合理的投入配置,而不是一味追求大的投入。
(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
在企业通过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决定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后,还必须以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来引导成本管理的方向和重点,用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的结果作为成本改善的立足点更加有利于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建立的,这类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对成本的影响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1.员工参与。人是执行各项作业活动的主体,企业的各项价值活动都要分摊成本,因此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企业成本降低改善的重要因素,在战略成本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员工参与的多少及责任感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如果企业上下人人都具备节约成本的思想,并以降低成本为己任,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自然就会好。反之,企业的成本管理则会彻底的失去意义,变成无源之水。因此,在战略成本管理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通过建立各种激励制度,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归属感和荣辱感,同时在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培育企业的成本文化。
2.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与成本密切相关,质量与成本的优化是实现质(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量成本最佳,产品质量最优这一管理宗旨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3.生产能力利用率。在企业规模既定的前提下,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是影响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动因。生产能力利用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减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因此,寻求建立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的经营模式,将会带来企业的成本竞争优势。
4.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和最优化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例如供应商供料的频率和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销售渠道推销或促销活动可能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都会互相产生影响,如果能够确保他们以一种协调合作的方式开展,将会为总成本的降低创造机会。
由上述分析可见,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是在已有所选择的前提下试图进行某种“强化”,只有强化,方能改善业绩。因此,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的属性应该定位为针对业绩目标的成本态势的战略性强化。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所要求的战略性强化则针对“最佳”的效果目标,强化意味着实施制度上的完善,在为完善制度及改善制度运作效率上加大投入力度,这个“多”必然能带动成本业绩的“好”,也就是说投入与绩效是相关联的。
综上所述,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配置的优化问题是基础,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解决绩效的提高问题是使其持续,两者互为连贯配合。倘若优化问题处理不当,那么针对绩效的持续执行就会反方向性的错误,或者说后者的“强化”是一种徒劳的浪费;另一方面,即使结构的优化配置是基本合理的,但如果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性投入,那么达成革新控制所要求的效果目标也属枉然。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一)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本是多重成本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种成本动因会成为企业成本地位的唯一决定因素。尽管可能某一个成本动因对一类价值活动的成本产生最大影响,但若干个成本动因常常相互作用以决定该项成本。这种相互作用体现为各战略成本之间相互加强或相互对抗,共同作用于企业的总体运营成本,其效果体现在企业总成本的高低。如规模经济或经验可以强化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纵向整合的成本优势也可能被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所抵消。由于各种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企业应在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战略成本动因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相互间的抵触,充分利用成本动因间相互加强的效果,找出处于主导地位的战略成本动因,进而对现实系统行为状态进行评价和改进,引导企业战略成本的态势下移,使企业的成本在既定战略下持续降低,获得持久竞争优势。
(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企业的战略环境相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从企业长期、整体的内外环境出发进行成本管理。为此,首先要对战略环境做出分析,找出引起成本发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各成本动因进行选择和分析,以做出战略规划。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切入到成本形成的内因、结构性选择与执行性技术运用中,其实质在于战略环境分析和战略定位下的战略成本管理功能的具体展开与效用强化。
对企业的战略环境进行了解,也就是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等做出分析,充分认识企业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的优势和劣势,可通过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具体来说,首先确定环境因素中对企业战略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包括政策动因、竞争对手的优势成本动因、自身及对手价值链中的动因;然后,对战略成本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最后,与企业事先要求的环境条件相比较,分析的环境条件优于或等同于预期,则接受此环境。在以后的生产经营中,就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有利的战略成本动因,控制或降低不利的战略成本动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欧阳清,杨雄胜.成本会计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光生.浅议战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动因分析[J].江苏商论,2003(1).
[4]焦跃华,袁天荣.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J].会计研究,2001(2).
[5]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研究所《战略成本管理研究》课题组.论战略成本动因与企业扩张战略[J].四川会计,1999(8).
[6]迈克尔•波特,著.夏忠华,译.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篇5
所谓的项目施工成本管理指的是建筑施工企业以某个正在施工的建筑项目工程为核算对象,主要对该对象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资源损耗与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价值进行的核算管理。更简明的说,就是某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费用,其中包含耗费掉的主材料、辅材料、构配件、租赁(摊销)周转材料的费用、施工所需机械的租赁费与台班费、工人的工资与奖金、工程处或者是分公司组织与管理工程队时支出的费用等。通常实施成本管理时,要按照合同规定实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方式,即建筑施工企业管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管工程队,工程队管班组,班组管个人。以下4项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特征:
(1)动态追踪性。
对建筑项目实施成本管理时一定得从头到尾的对已设置的成本目标及与其相配合的实施步骤实行追踪式的控制、监督、调节与完善,绝对不可放任。
(2)事前能动性。
基于施工项目管理的不可重复性,为了确保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不出现重大失误,在进行项目成本管理时就得事前自发的对工程项目进行能动性的管理。通常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开始施工时就对项目所需成本执行预测、分析、设计及制定目标等工作,接着再采用各种经济、管理、技术方式来完成目标。
(3)内容适应性。
一般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内容是与施工项目管理的工程范围相适应的,即只有确定了施工项目的管理范围才能确定项目成本管理内容,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制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计划时,要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情况考虑在内,切不可盲目进行。
(4)综合完善性。
所谓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指的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将工程的预算、工期、质量、资金、技术、分包、安全等管理有效连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网络,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目标。因此要想使工程实现其设计功效,就得把涉及施工项目管理的所有职能、对象及要素融入到成本管理中。
2、现阶段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施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时存在的问题
2.1不够完善的管理体系
(1)缺少建筑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
现阶段各大建筑企业中的管理体系都不够健全,尤其是经济成本考核管理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缺失该体系,就会影响到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的建设,进而会严重制约经济成本管理。
(2)缺少经济成本管理部门。
例如缺少成立专门的经营科。由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新兴管理措施,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没有为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而是将其划到了财务部门。这样一来成本管理中的一些管理项目就得不到有效开展,严重影响到了企业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
(3)没有将经济成本管理体系融入到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将其细化到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很多部门负责人都不明确自己的权利、责任,也不知道该如何落实该项工作。
2.2落后的经济成本管理观念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中基本不进行成本管理,即使管理了,也只是片面的管理。例如资源管理,很多时候只是控制资源的消耗,而不是控制整个企业的供应。再加上企业负责人对成本管理的漠视,严重制约了经济成本管理推行力度。
2.3缺乏经济成本管理目标
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减小成本,而没有构成一个健全的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甚至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还没有事前拟定成本目标,要想了解工程的亏损情况还得等到工程竣工时才能清楚。另外再加上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是由财务部执行的,还没有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执行方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施工目标成本的预测、分析
建筑施工的目标成本是根据目标利润和市场价格进行确定的。对施工目标成本进行预测,通过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助于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使经营管理者易于选择最优方案,作出正确决策。分析计算公式如:项目目标成本=预计结算收入-项目目标利润-税金以潮州聚贤璟园住宅区B幢合同为例,对其施工成本进行分析:某工程的签约合同价为2592万,按照历史15%的利润来算,工程的目标利润约为388万元,其中材料费用占65.73%,人工费用占14.93%,其他费用占4.62%。
3.2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1)要构建并强化成本核算考核制度。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意识,就得通过考核制度来强化员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考核力度。另外,为了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还要积极构建健全的奖惩制度。
(2)健全项目成本的核算制度。
为了有效执行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积极成立成本管理部门,以便在抓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同时,还能够控制好成本。
(3)积极健全与优化成本核算员的管理制度。
由于成本核算员是成本核算工作的核心,所以不仅要强化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还要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与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激励、竞争、考核、交流,以便其能将单位项目和自身利益分离。
3.3增强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
(1)要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的成本管理意识。
基于管理层的重要性,要想在全企业内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意识,就得首先提升管理层的成本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层层重视,层层落实,才能使成本意识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才能提升企业成本核算管理的能力。
(2)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
企业工作人员不仅要依据管理层制定的成本计划来开展工作,还要树立牢固的成本意识。另外企业为了保障其成本核算的质量,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的责任感。
(3)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要想有效的在项目施工中施行成本管理,就得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只有整体的看待施工过程,才能明确各个施工环节的权责,只有权责明确了,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才能管理好自己环节上的成本,从而建筑施工企业才能实现成本管理。
3.4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
一般建筑施工企业成本分为工程成本与企业成本,就当前市场情况来看,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各企业的成本竞争。就单一的建筑项目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材料、机械的利用率与有效管理人工费用及严格遵照合同标准进行工程核算;就整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减小成本的方式主要是提升建筑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与制定长期的成本管理计划及减少设备的闲置等。其中提升经营成本管理的方式有:
(1)要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提升经营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判断力能力与判断准确度,企业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不断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约束经营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要利用培训与制定制度方式来强化经营队伍的建设;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强化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提升资金运作效率及强化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其中提升资金运作效率是为了保障建筑资金的合理性,强化建筑施工企业资金的安全性、运作方式是为了增强财务风险能力,总体来说都是为了成本管理奠定基础;
(3)拟定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目标。
为了提升风险管理机制的操作性与系统性,企业要制定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其中经营管理要通过风险监测指标来了解企业成本的亏损情况。
4、结论
篇6
一、成本及其本质
(一)成本本质的一般理解
在会计研究领域,成本是一个发展变化最大的概念之一。财务会计学认为成本是取得资产的代价,或是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支出。这一认识目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管理会计学则认为,成本是实现一定目标未来要付出或承担的价值牺牲,甚至包括在决策过程中可能要放弃相应收益的代价。美国会计学会在《成本概念与标准》的报告中给出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或可能要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这一概念充分考虑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概括内容相当广泛,且十分抽象,因为它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具体的成本计算对象上,而是扩展到企业生产经营目的上。它强调成本是在特定目标下将要付出的价值牺牲,并以此认识为基础,重整企业的成本规程,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服务。同时,提醒我们在设计成本计算程序或为成本管理提供服务时,必须紧紧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目的来展开。
我们注意到,这一定义给出的成本本质内涵是“价值牺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笔者觉得这一说法过于抽象。价值是货币计量的结果和表现,此处的价值是货币计量什么事物的结果和表现呢?我们认为不管这一事物是什么,它才是成本的本质。我们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必须认清这一事物,才能使成本管理变得具体,其方法的运用才会可靠有效。
马克思指出:“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价值中减少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及资本家自身耗费用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成本价格”。这是我们一直信奉的关于成本本质内涵的经典论述。马克思从补偿角度论述了“资本耗费”这一成本范围。资本耗费即成本,只包括C、V两个部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成本即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本,是指商品生产中实际消耗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所构成的价值,不包括剩余价值(m)部分。而西方微观经济学认为,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生产成本,如果活劳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价值补偿不足,就会从(m)中加以补偿。这一观点其实也是从补偿角度来认识成本,是马克思资本耗费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实用主义)。在会计中,资本家的资本表现为一种权益,投入企业后,总是对应着一定的占用形态,而表现为资产,因此从占用形态来说,权益以资产而存在,然而,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本家的权益不会被耗费,被耗费的实际是资产。
(二)资源及其企业观
提到“资源”,人们自然会想起矿产、河流等自然形成的为人们所利用的物品。通常资源一词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如阳光、空气、水、矿产、土壤、植物及动物等等,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如各种房屋、设备、其他消费性商品及生产资料性商品,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美国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兰德尔认为: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由于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它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发现或发现了但不知其用途的物质不是资源,虽然有用,但与需求相比数量太大而没有价值的物质也不是资源。技术、信息和相对稀缺性的变化都可以把以前没有价值的物质变成宝贵的资源。
经济资源是一般资源的一个子系统。它是指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的,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其范围仅包括人类所需求的一般资财中,作为生产投资要素的那部分资财。具体地说,经济资源具备的特征为:(1)有用性,即必须是为生产或消费者所需求的,对经济生活有用,(2)稀缺性,即表现为社会需求量与存在量有差距,并非取之不竭;(3)可选择性,即指资源的用途可以有多种选择且可循环使用。
企业要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因为只有具备了可以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企业才能依靠资源的潜力的发挥,才能赢得利润,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或目标。
单一资源是难以创造发挥其潜力的,企业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种类的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所以企业必须拥有多种形式的资源,即既要具有有形资源,又要具有无形资源,既要具备物质技术方面的资源,又要具备人力,财力方面的资源。
一个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其生产经营必须耗用材料、人力和财力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本质就是资源或是原始资源的转化物。所以,我们可以说,所谓费用就是资源的耗费(或转化)。耗费(或转化)过程是各有不同的,如会计上称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内容(除投资)大都会转化成费用。资本性支出的内容是分年度逐步转化,而收益性支出则在年度内直接转化。当企业发生这两种支出,其实就是用一种资源置换另一种资源,是一种资源形态上的置换。其原因是因为生产经营需要不同资源组合才能实现。当我们将这些置换后的资源与一定的生产经营目的相联系,按一定期间或一定目的来归结这种置换时,就形成了置换后的资源价值(成本),被置换的资源其实就可以认为被耗费了。当然,是一种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往往只认识到企业内部诸如材料、人力的耗用才是一种耗费。其实这种耗费,也只是一种置换,即将材料、人力等资源置换为产品这种资源。从广义上理解,无论是企业外部置换还是企业内部置换都是耗费,即费用。再将这些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或目的)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特定对象的成本。因此,成本的本质就是一种资源耗费,所谓计算成本就是对资源耗费的计量。认识成本这一本质,会引起我们对下列问题的思考:
——关于成本的研究必须以资源及由其而产生的行为为内容进行思考,
——关于成本的管理必须以资源配置及其效率为中心进行实施,
——关于成本的核算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的(或目标)为标志进行设计。
二、企业资源及其配置
(一)企业资源的种类
以一个企业或公司角度,研究的重点显然是经济资源。基于资源企业观认为,每家公司都拥有大量独特的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Capabilities)就是所谓的资源。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家将经济资源按其经济属性,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类。其他资源则主要是指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就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经济资源可分为:(1)有形资源,也称有形资产,是指具有一定实物形态的资源,包括生产设施、原材料、产品等,它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充分表达。(2)无形资源,也称无形资产,是指诸如公司的声望、品牌、文化技术知识、专利和商标以及日积月累的知识和经验等不具有具体实物形态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的概念是一种微观意义的人力资源,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和计量。(4)货币资源,是指在企业中以货币等形态存在的资源,确切地说是价值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如现金、银行存款及应收款项。(5)组织资源,是指资产、人员与组织投入产出过程的复杂结合而表现出的能力。
从企业资源的会计计量看,资源可以分为可计量资源和不可计量资源。可计量资源是指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的资源,如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可以计量表达的资产等。不可计量资源是不能用货币加以确定计量的资源,如上述的部分无形资源、部分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
显然,企业生产经营既耗费有形资源,又耗费无形资源;既耗费可计量资源,又耗费不可计量资源。从费用的成本一般内容来说,涵盖了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但是从会计计量与核算角度来看,费用成本主要包括可计量资源的耗费,也就是必须能够对其进行货币计量,才能纳入会计的费用成本的核算。企业成本信息主要也是指这部分资源耗费,对于不可计量资源的耗费,只能作为辅助补充的信息,在相关信息报告中采用文字(而不是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或反映。
(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
企业资源的配置一般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的要求,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同资源构成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也可以认为企业资源配置是企业根据企业的目标将资源的用途在不同的时间上、空间上和数量上进行不同的分配。
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来自资源的稀缺性和可选择性,这两种特征使得企业资源配置有合理或不合理的问题,即迫使人们对资源配置加以研究,而克服其稀缺性和可选择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在影响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消耗的降低上。因此,企业管理中必须引入资源配置的问题,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一个企业必须拥有资源,在开办时就应考虑所需资源的配置,要按照产品目标来规划资源用途的分配。在进入正常生产经营状态而去合理消耗资源(或进行资源转换),从而使生产经营中资源消耗降低。
资源配置一般理解为利用资源的可替代性,使之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的分配。就社会资源来说,资源配置就是选择用途置于不同部门或地区。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市场配置是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按利益驱动原理将资源配置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体制中,资源总是向收益最高的部门和地区流动,市场供求比例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价格波动,将把资源配置于适当的部门和地区。政府配置,也称为政府干预,即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手段直接或间接地调节资源配置的格局和规模,以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政府配置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以大大克服市场的盲目性和垄断趋势。
企业资源的配置是建立在资源企业观的基础上的,根据企业的目标(主要是产品)和企业所处的资源环境,对资源不同用途加以合理利用和组合。一个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产品进行资源组合。我们所谓对企业进行管理,以某种意义上来看就是对资源的管理,企业的效益也就是资源有效性的体现。企业的资源配置贯穿着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因为产品就是资源配置的结果,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资源不断地按工艺要求附加上去,被消耗转化为产品。当然,企业的资源取得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不是孤立的。因此企业资源配置也必须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必然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部分。然而,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不尽相同。一个企业一旦设立并投入生产经营,其设备或工艺过程决定着产品生产的行业性质。要想改变这种行业性是很难的,最起码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企业资源在企业设立时就要考虑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也只有这个时候影响最大。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必须有关于资源配置的分析,必须考虑企业所处的地区和行业以及资源供给的可行性。要得出一个正确答案,就必须分析国家和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以及对即将设立企业的影响。从这一意义说,企业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包括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两种方式。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企业资源配置还存在着具体方式。笔者认为,企业资源配置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两种具体方式。
价值工程(ValueEngineering)是美国工程师麦尔斯(L.D.Miles)在进行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对短缺材料寻找代用品时发现的一种价值分析体系。
价值工程成功地被世界各国所推广运用,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价值工程对“生产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是有限的甚至是紧缺的”的认识。消耗的资源的货币表现即是费用或成本。资源的稀缺性迫使节约成本,从而使“价值”上升。麦尔斯指出:“功能导向的工作,基本上是以完成人们渴望与需要的新功能为中心而利用资源的,而价值导向工作的目的,则在于用更少的物资资源和时间资源来完成这些预定的功能。实际上,成本是一种衡量资源消耗数量的尺度。价值工程则作为一种更优利用资源的研究,帮助人们合理使用每个单位资源以满足更多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增进人民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价值工程是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主要是运用在产品设计和生产准备阶段,主要是以价值提升高度阐述成本(费用)的节约和资源配置的方式。
作业组合是围绕着企业生产经营而必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合理组合。这些活动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的,它是需要各种资源供给的,是一种资源的组合。价值工程突出某一种资源的功能替代,而作业组合关注的是多种资源的合理组合,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有效。作业组合之所以成为企业资源配置的手段之一,是因为作业组合的成因是适应围绕产品而开展生产经营的需要。产品的生产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来完成,企业的经营同样需要各种活动(或作业)完成。同时,作业也具有替代性,也就是说,同样的目的可以采取不同的行为和活动来完成或达到,但是不同的行为或活动将会需要不同的资源。因此,不同的作业选择和组合必然会对资源用途采取不同的选择。
作业组合这一配置方式与价值工程方式一样必然受到特定产品特定工艺技术要求的制约,会受到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制约。企业设立、产品选定时必须遵循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而一旦确定,企业资源配置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采用价值工程和作业组合这两种方式。从中可以看出,企业资源配置更多地追求企业资源消耗的节约,企业资源配置有效性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真正目标所在。
作业组合方式源于生产经营的需要但是要以价值工程方式为基础,而价值工程方式主要源于产品功能组合的需要。作业组合方式对于价值工程方式也必然有“反作用”。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价值工程方式从资源替代角度认为更换某种资源重新配置有效且节约,但是作业组合达到产品功能却很困难或可以组合实现功能但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业组合方式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或浪费。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就要求我们将两种配置方式互相协调而去考察整体企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和节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预先必须进行价值工程配置方式和作业组合配置方式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展开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企业预算工作。
三、成本管理战略
(一)战略和经营战略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ies,其含义是“将军”,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引入企业经营管理,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具体地说,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
从“战略”到“经营战略”的演变说明,经营战略是一种以变革为实质的概念,让我们注意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所涉及到的全部因素。在过去,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诸如技术、工艺、资金、耗费等某一项“战术”上的因素,不能将我们仅认识到的因素联系(组合)起来去考察企业在竞争中的水平和层次。因而,我们的经营就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抓住一个因素,“穷追猛打”,使之达到控制目标,却花费了很多蛮干的费用。(2)追随别人之后,不管自身现状,照搬照套,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见成效。经营战略思想的引入,使企业经营关注一些新的方面:(1)关心企业外部胜于企业内部,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生产的产品构成和销货市场,决定企业干什么事业,以及是否要干:(2)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成效的测量标准,即企业要达到的目标,(3)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协调性:(4)企业总体日常控制体系的建立,如作业管理规定。
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应是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目标,并加以具体化。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之一。成本是资源的耗费,控制成本、降低资源的耗费,必然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内容及目标之一,经营战略中,这二体系就构成了成本管理战略。
(二)成本管理战略的构筑
经营战略的特点在于:(1)全局性:(2)长远性;(3)抗争性;(4)纲领性。作为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战略也具有这四个特点。问题在于既然将战略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如何来确定成本管理战略的具体内容,或是在传统成本管理思想有什么必须突破的。
传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所采用的方法也是限制消耗、节约开支的一些硬方法,追求一种成本的绝对下降,加之引入的加强考核的方法,将成本指标压得很低,并与职工利益相结合进行考核,搞得人人自危,甚至被“逼”去偷工减料以达到指标。当然,笔者并不否定这种绝对控制的方法,但是,成本下降总是有极限的,压到一定程度已无法改变。此时,这种绝对控制方法就不适用。那么就要采取一种相对控制方法,即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改变成本发生的动因。如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思想的变革和新的生产组织的引进等途径,使成本持续降低。这就是成本管理战略的起因。
成本管理战略就是企业根据自身客观条件和环境,联系企业经营目的,正确分析和判定企业的费用成本在市场竞争对手中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物流技术、资源配置及作业管理等一系列方法,制定成本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实施方案,以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取得竞争优势。简言之,成本管理战略是企业围绕成本费用而开展的一种长期谋划。与经营战略一样分成两个阶段: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
成本管理战略规划分为下列步骤:
(1)规定组织使命:根据企业经营目标,按企业各组织的职能,规定其在成本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创造一种人人重视成本的氛围。
(2)制定方针:根据企业成本目前水平,由各职能部门提出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选择战略:其实是指对上述(4)战略方案的选择。其原则是成本管理战略必须适应企业经营战略的需要,必须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鉴别方案:采用一定预测决策分析方法,围绕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战略方案。
(5)建立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汇总各组织机构的方法和措施并分析其可行性,确定成本管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成本管理战略实施分为下列步骤:
(1)确定组织结构:根据新选择的战略,按照企业管理的原理,确定层次分明、责权利相联系的实施战略的主体(即组织结构)。
(2)管理组织活动:按企业各组织机构的作用,下达其目标,并要求各组织机构严格执行。
(3)监控战略在实现组织目标中的有效期:每个战略方案的实施都有一定时期,为了实行动态过程控制,要定期检查和考核各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
(三)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应关注的问题
本文认识到成本是资源耗费,并结合战略管理的思想,是期望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成本管理战略的思路。这一思路提醒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应关注以下问题:
(1)结合资源配置的原理,重构企业作业链和价值链。正如前述,企业的作业链的形成其实是资源耗费或置换的一种连续形式。按照作业成本管理的思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因此,可以对企业的作业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制造理论,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如JIT,CIMS等),重新构筑作业链,减少成本发生的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从而使企业价值链得以优化。
(2)成本管理必须扩展到自立项、设计至销售、使用整个过程。因为,一旦某一项目确定后,各种技术条件已基本固定,该企业的成本费用发生也相对确定了。“在产品的策划、构想设计阶段,成本的66%左右已经被决定即无法在后续阶段更改了。因此,这一阶段的成本管理较之后续阶段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样,销货于顾客以后,使用过程还会出现返修退货现象,这也会使企业成本费用升高。
(3)重视过程控制,根据企业工艺流程,制定各种作业文件,使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虽然在设计及规划中有较好的作业组合,但是如果执行这些作业的人或组织工作不规范,无标准可寻,也是难以实现设计和规划时的“美好愿望”。因此,制造出各种工作或作业的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加以控制和考核,才能使成本管理(战略)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2.干春晖著:《资源配置与企业兼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史忠良肖四如著:《资源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4.[美]阿兰。兰德尔著施以正译:《资源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篇7
关键词:土建工程;成本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进人了高速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建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极大的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建工程行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土建行业内的竞争异常激烈,加强土建工程成本控制管理也就成为了当今土建企业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实施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产一线的工人是施工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是直接成本控制的主体,只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用成本降低了,才能使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因此,要把降低成本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极大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增强职工降低成本的意识,使职工为直接降低成本的参与者变自觉的行动者,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有利于实现成本的动态控制
“成本就是饭碗”对于企业而言,谁能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够有饭吃。成本控制是一项主动控制过程,既需要生产人员直接控制,又需要管理人员的间接参与,是全员、全过程的一种管理方式,工程管理是动态管理过程,全体参与人员都要围绕动态管理的成本控制这个轴心而努力工作。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手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变被动为主动,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地把成本控制落到实处,避免死后验尸,秋后算账等弊端。
3、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建立一套完善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系统,从总的项目目标值的确定,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成本的录入,到成本核算,报表的编制(决算)进行规范化,把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共性的东西,计算模式、规范、标准固定下来,建立标准的基层(项目部)成本核算体系,使单位工程项目承包、考核、分配方法的制定紧紧围绕项目核算这个中心,使整个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在有序的环境下运行,这样不仅使单位工程有序运行,同时,也带动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成本意识薄弱
在项目经理部,往往表面上看起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但是缺乏全员的成本管理思想。如技术人员只负责技术和工程质量,为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工程组织人员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为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等,这些必然会造成成本增加。项目经理成本意识比较淡薄,不少施工项目开工前没有编制项目成本计划,即使编制了,也常常没有重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降低成本措施。项目经理关心利润,但是对成本开支的情况较少过问。
2、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不健全
企业在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项目经理的“责、权、利”不落实,工程项目各部门、各岗位没有具体、明确的成本管理责任,难于考核其优劣,没有真正将项目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没有形成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的情况。因此,项目管理人员往往是满足于产值、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指标的完成,对直接关系到成本费用高低的人工、材料、机械使用等方面的节约控制关心较少。即使上级部门强令其开展成本管理,项目经理及工地管理人员也是被动消极的,流于表面形式的比较多。
3、对质量成本缺乏管理和控制
对工程项目质量监控不力而造成的质量低劣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目前,我国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对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风险监控体系,比如总包单位在进行工程转包、分包中的压价行为,使得转包、分包单位的价格太低而造成施工过程中的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4、缺乏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管理应当不仅仅包含成本核算,作为事后控制主要内容的成本核算只对实际发生的成本进行记录、归类和计算,反映实际执行的结果,并作为对下一循环成本控制的依据。由于建筑工程的生产过程具有一次性的特点,成本的管理重心应当移向事前的预控和事中的过程控制。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的成本管理缺乏事前控制和施工过程中的管理,仅仅在项目结束或进行到相当阶段时才对已发生的成本进行核算,显然已经为时过晚,成本控制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加强土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
1、强化合同管理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合同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签订完善的有利于施工单位的承包合同,同时强化合同的管理,工程造价才能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合同纠纷的产生。有效的合同管理能够控制工程造价,而建设方合同管理人员则要对合同中所涉及的条款充分了解、熟悉。在保证全面履行合同避免索赔的同时,也能依据合同条款处理工程造价中的纠纷。如果施工方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合同,则建设方可以向施工方进行反索赔,以此降低建设方的损失,从而减少工程造价。
2、强化人员的素质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统计工程量是一项基本工作,所涉及的人员必须要有概预算领域的相关知识,还要很熟悉施工现场环境,而且要求统计人员完全熟悉标书中涉及的标准和内容、合同中的标准和条款,对于工程项目不能漏算和错算,并善于发现可以进行索赔的项目,做好统计工程量的工作。而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不仅要对招标书中的规定及合同中的条款深度研究,还要善于抓住这些条款所涉及的索赔机会,做好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索赔工作,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作为承包商,不能放弃任何索赔机会。在施工过程中,引起变更的因素很多,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中的变更。例如不允许由于设计变更而使整个项目建设范围扩大,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的标准等。如果所涉及的变更必须要发生,则要求变更费用必须经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代表、监理工程师三方共同签字,且要及时处理以减少由于变更而产生的费用损失。
3、加强全过程成本管理
(1)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投标阶段是施工企业获取工程项目的开源阶段,是企业取得经济利润的基础。该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工作是编制竞争力强的投标报价,即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进行项目成本预测,最终确定一个合理的投标报价。具体而言,就是根据施工图纸分解工程项目,结合施工现场勘查和工程特点,预测投标成本,从而计算出整个工程预计的成本价。再综合竞争对手的情况,考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和适当的利润,确定投标报价。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就能心中有数,此报价的竞争力优势明显,能为企业取得合理的利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中标后,紧接着就应该做好成本计划,将其作为施工过程控制的依据,此阶段成本控制工作表现得更为具体和细化。在施工准备阶段,首先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它是指导项目施工的主要依据;然后结合当地的市场行情和工程自身的特点,合理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编制明细而具体的成本计划,并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对项目成本进行事前控制。这样的目标成本计划,反映了施工企业先进水平,用这种标准进行成本控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各项费用的控制和成本分析。如果项目管理混乱、生产效率低下,那么再科学、合理的成本预算,项目的预期利润再丰厚也无任何意义。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是全面实现成本预算目标的根本保证。施工期间的成本控制要从影响成本的各重要因素着手,制定相应的措施,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目标计划成本内。
(4)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
竣工验收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含对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和保修费用的控制以及工程尾款的回收。要办理工程结算及追加的合同价款,做好成本的核算和分析,项目完工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并与调整的目标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在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评价的同时,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的实际情况,注意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改进和完善决策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4、强化材料及价格的管理
在工程建设费用中,材料费占到总造价的很大一部分,约为总造价的60%~70%左右。所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材料的用量,并按照合同中所预先规定的用量进行施工。现在市场上供应材料的渠道很多,涉及的预算人员要深入市场,充分调研市场上材料的价格,掌握材料信息并注意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并合理的编制材料采购价格,材料的价格要按照预算价格采购,从而能有效的控制整个工程的造价。在承包商内部,造价管理部门应该处于造价管理领域的核心位置,其余各个部门都应该与该部门进行密切合作,项目建设中的工程变更、材料采购单和发票复印件、施工方案、技术交底以及生产计划等信息资料都要由造价管理部门管理,由此来建立一个良好的造价管理体系。造价管理部门的预算人员进行分析和核算,如果出现实际的材料用量与预算用量有较大偏差时,要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采取纠偏措施。
5、加强技术的管理
在工程施工中,只有技术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才能使项目得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常,施工企业都把技术工作重点放在了施工中的质量及保证工期上,这主要体现了所述的社会效益一面,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建设公司的经济效益。在经济与技术的关系上,经济是执行的目的,技术是执行的手段,企业公司是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实现经济的目的,如果企业忽视任一方面,都会产生不良的结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实行项目成本管理对于提高建筑工程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成本管理的全面实施将促使工程项目成本不断降低,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推动整个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的探讨[J].才智,2011.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1.中小企业成本管理概述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中小企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地位越来越来重要,但是由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度凸显、产品成本增高、盈利空间缩小、市场竞争加剧的发展困难期。如何加强成本管理?保障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已经成为迫切及重要的问题。
1.1 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能够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1.2 成本管理的含义
现代的“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
1.3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要建立适合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体质,需要从完善传统的成本管理入手,从而,进一步建立起现代的成本管理体系。因此,合理控制企业的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才是中小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只有更好的控制企业成本才能加强企业经济发展的进步,而控制成本是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迈向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
2.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成本管理现状还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重视不足;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成本管理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良利益诱导下导致成本失去原有的真实性;成本控制手段落伍;成本管理方法不能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管理人才流失等。不同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活动一定要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成本管理方式为标准,一个好的成本管理方式定会为企业成本管理顺利进行提供合理保障;相反,如果没有有效的成本管理方式,企业成本管理的效果将不能体现。因此,成本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就如同中小企业在我们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提高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3.强化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特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我国中小企业在今后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提供一个参考。
3.1 加强管理者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成本管理重要性方面,加强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观念出现偏差,那么整个企业都会受此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走向错误的成本管理路线。因此为了能够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按照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是必不可少的。我国中小企业应该着重聘请成本管理专业高素质企业管理人员,并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比如,培训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国家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业务,使他们不断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做成正确的成本管理决策,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为企业开源节流。
3.2 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
在众多的中小企业中都存在着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
3.2.1 建立严格的成本预算制度
成本预算是企业财务预算的一个组成内容,企业在各项业务预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财务预算应当包括对生产成本和其他各项费用的预算。比如年度、月度成本费用预算应该根据企业综合经济计划和各项要求编制。各部门的成本费用预算由财务部牵头,生产计划、机动、人力资源、采购、营销、安全环保等部门参与制定。
3.2.2 健全成本支出的控制制度
首先,加强内部成本管理。对现有的各项成本费用管理制度进行清盘,修订不符合管理要求、落后与管理的实际制度,补充要求不明确,内容缺失的制度。其次,完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加大质量成本的宣传,明确质量成本目标,在实际中落实成本管理措施。
3.2.3 建立各项成本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各项成本费用管理规定,明确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职责、管理流程、审批程序及审批权限,做到使每个岗位每个员工都能遵守制度进行操作。其次,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管理中心,实行财产的保险重点管理,从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再次,加强期间费用预算管理,对可以控制的费用实施预算、申报、使用、报销的整个过程控制。对关键领域的费用进行重点监控。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从而调动其各级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能者上、平着让、庸者下”“无功就是过”等良好用人机制。
3.3 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真实可靠
成本信息的失真情况给企业成本的计量以及规划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应当根据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把相对独立的成本的成因,顺理成章的转变成具有一定流程体系的原因,通过对各种成本的归集,进行研究和讨论分析,把单一标准的成本分配升级为按多标准分配,进而达到正确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准确计算产品成本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信息使用者简单明了的知道哪些产品更具有盈利性。成本的确认标准多了,也就不容易造假。这样以来,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选择会计造假带来的风险还是具有针对性的提高经济效益,相信他们会做出更好的权衡。
合理的安排企业管理人员,以及内部财务人员,让财务人员能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做到各司其职,互相制约,进而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和相对独立性,做到成本信息真是可靠,独立完整。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减少财务方面不必要的风险。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3.4 引入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先进的技术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技术虽然不是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全部内容,但是对于市场夹缝中求的生存和发展的中小企业而言,将成为他们实施战略管理的首要因素。没有先进的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成了空想。所以,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就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若是有能力的企业更是要做到自己的技术创新。从而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因为我们都知道,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要么自己的产品很独特,别人的都无法替代;要么就是要做到价格低于其他的,只有这样能有能力占领市场。拥有稳定的客户。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说,先进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不仅能够增加销售量还能够降低客户对价格的顾虑。从长期角度来讲,先进的技术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其投入的成本因素。他是一种无形资本。在潜移默化中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益。
3.5 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并健全成本管理人才队伍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不再单纯的依靠手工作业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相对手工,计算机的信息管理手段,更加先进并能够完整,准确的反映企业的信息。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也为企业的成本核算提供了一个方便。所以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讲,适当的投入一些人力和物力和财力,从而促进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通过ERP系统的普及,杜绝企业无目的的投入,重复浪费资源的现象发生。为企业核算成本的正确性提供保障。
3.6 建立人才培养制度
在一个企业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就是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观念与理解直接决定着企业管理的水平。企业应该在对人工成本管理时,应该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员工给予相对应的培训。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存在感。薪酬福利是激励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如果高薪福利吸引的是高效的人才,他们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的增加将高于人工成本的增长,那么聚会实现软工优厚的福利待遇,企业收获较高收益的双赢局面。既能留住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尤其对较关键岗位和特殊的人,要以较好的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并定期做专业培养,这将会大大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促使他们在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企业共成长,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韵君,王淑芬.中小企业管理教程[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4).
[2]CCA中国成本协会.成本管理体系术语[M].2002,(03).
篇9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特点;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027-02
自1972年伊戈尔•安索夫提出“战略管理”一词以来,战略管理一度变成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针对企业如何应付环境的恶化、如何应对竞争,以及如何满足利益相关者等基本问题上做出了积极地回应。如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加上更加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环境和激烈竞争,为了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我们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之上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创新出了一种新型成本管理体系――战略成本管理。
1 战略成本概述
战略成本管理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同时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战略》中也提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方法。1992年,JohnK.Shank和VijayGovindarejin在《创造竞争优势的新工具――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开发与实施,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了解、控制和改善,从而寻求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成本管理手段。并指出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由战略定位、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三部分组成。
1.1 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战略成本管理(SCM)是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和管理,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战略地位为目标而最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现代成本管理方式。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需求,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和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匹配,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施战略定位。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就有提出,企业通用的一般竞争战略有三种:成本领先型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成本领先型战略的目标是成为整个行业中成本最低的制造商,以成本优势获得竞争优势。通过低成本的生产,制造商可以在价格上与行业中的任一制造商进行竞争,并且赚取更高的利润,并可以抵御竞争对手的价格进攻。
差异化战略是企业针对较大规模的市场,通过提供与其他竞争者存在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通过研发设计、品牌形象、产品功能等各方面获得企业自身的差异性。虽然优势企业为了获得某方面的差异性会支付更多的成本费用,但是这些差异性又会为企业获得额外的、多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价格,因而它就成为了行业中高于平均水平的佼佼者。
集中化战略是进行了市场细分和消费者细分之后,针对特定的购买群体,以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为目的采用成本领先或者产品差异化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战略。
(2)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价值链分析包括三个部分:对企业所处的行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以深入了解竞争对手,最终以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3)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它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分析法是通过识别成本驱动因素、清晰化成本驱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更加广泛的方式来分析和了解成本,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从而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的优势。
1.2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基于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比较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竞争性、全面性、前瞻性、长期性的成本管理方式.首先,相对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下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管理方式而言,战略成本管理方式追求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是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出发,使所研究制定的战略成本管理能够获在市场中获得长期的成本优势。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强调企业需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在获利的同时更多的向社会奉献力量。其次,传统成本法只注重制造费用,关心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这使得传统成本法下分析的成本不准确。而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的管理放大,将对成本的分析推广到了采购、销售、技术、财务等各个方面中,这使得此时的成本真正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再次,传统成本法注重的是“为节约成本而节约成本”的短期行为,但是,战略成本管理更倾向于“为省钱而花钱”的前卫思想,为了未来更多的收益而应该在现在支出某些在短期看来似乎昂贵的费用。最后,传统成本法只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想法设法进行节约,但是战略成本管理是在结合了外部行业环境、自身综合因素和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之下,制定的合理经济的战略计划,这使得战略成本管理更加能够应对突变的环境。
2 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实施方式等还未形成一致看法,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因此战略成本管理还没有在我国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对于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管理情况的相关调查结果(参见附录1),
附录1 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情况(节选)
调查内容备选答案调查结果/%
是否建立了产品成本数据信息中心A.有B.没有,准备建立C.有,不准备建立A.占38.33B.占18.34C.占43.33
是否设立成本责任中心及效果情况A.效果良好B.无法判断是否有效果C.没有效果D.由于管理成本上升而产生负效果A.占36.67B.占31.67C.占20D.占11.66
对成本管理的理解A.从产品设计到顾客消费阶段的成本管理B.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成本管理C.产品生成过程中的成本管理A.占43.33B.占33.33C.占23.33
是否采取价值链和作业链、成本链分析A.否B.部分有C.是A.占41.66B.占26.66C.占31.68
根据节选的上表中的调查项目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目前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我国尚不具备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客观基础条件――信息有效性不足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而言,为了更好的进行战略决策,全方位的采购、库存、市场数据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基于我们企业的构成比例来说,国有企业依旧占主导地位,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这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欠缺,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自动化程度仍然较低。尽管国家已经投资大量资金用来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但是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现在尚不具备完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条件。从上述数据来看,我国只有38.33%的企业建立了产品成本数据信息中心,而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数据是不完善的,这给战略成本管理的推广和运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2 旧的成本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成本有效地管理
数据显示,只有36.67%的企业设立了成本责任中心并且实施效果良好,同时也只有31.68%的企业采取了价值链、作业链和成本链的分析方法。这些都表明大中型企业依旧习惯于旧的成本管理模式,成本管理模式比较单一,同时管理的范围狭隘,目标短浅,手段落后。这些方法都使得企业对于成本的计算不够准确,甚至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失误。
我国很多企业中,会计人员都未经过严格并且系统的成本管理的学习,对于新的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认识很浅薄,这就致使这些企业真正的成本控制人员只能依靠陈旧的成本计算方式去给高层管理者提供不准确的会计信息。由于我国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成本管理模式滞后,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多变的外部环境之下学习和使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3 企业的领导者缺乏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从企业的成本管理的现状来看,目前战略成本管理的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成的不够重视。由于现在企业实行业绩考核制度,将管理成的工资绩效与企业的利润挂钩,这使得领导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市场的拓展和片面性的追求短期利润,以获得自身的高额奖金。同时,还有一些领导者的成本管理思想依旧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方式下,更多的关注生产阶段的费用而忽视全面的费用支出,这种简单地只依靠内部和短期的成本节约而获得短期微薄(相对于长期)的收益,难以确定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3 进一步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对策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程度
提高信息化程度,投入大量资金,将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购买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保证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硬件设施。
(1)建立整个企业的数据库和数据流转程序和过程。企业的生产运营是由一系列不同的但是却又连续的工序构成的,各个工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顺序之分,我们要建立合理的数据流程结构,使得数据可以在个部门、各工序之间进行合理的流转时使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也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度。
(2)企业应该投资资金搭建企业信息化平台,一旦信息化平台搭建成功,大部分数据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这样不仅使得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成本核算工作中脱离出来,也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度,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成本管理等方面,从而提高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效率。
3.2 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
战略成本管理方式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在肯定传统成本管理的作用的前提之下,从战略角度对成本管理进行一个再次思考。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下扩大发展并且得到长远的发展,企业应该采取全方位、全员的管理方式,从采购、生产、销售到财务等各个方面都通过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细分、计划、决策之后,进行合理并且有效的成本管理。
3.3 导入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实行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式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战略管理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因此战略成本管理是否有效地实施不仅仅是靠各个部门的节约,更多的是高层管理者的高瞻远睹和全球化的战略型眼光。与此同时,高层管理者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深刻认识,也可以让高管们可以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在员工的战略成本管理的培训上,通过课程培训、组织向优秀企业参观、向资深人士学习等各种方法,使得每个员工都具备强烈的成本意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此同时还可以塑造一种极具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各个部门、每个员工之间更加有团队合作意识。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中国企业应该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提供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条件的基础之上,通过价值链分析、优化核心业务流程、从整体考虑成本控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寻找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以降低企业组织和经营成本,最终以获得在市场竞争之下的核心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川.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方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
篇10
1引言
据测算,中国产品平均直接劳动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不到10%,而储存、运输支付的费用却占到生产成本的40%。中国在物流成本的确认、分类和报告等方法上,其主要的缺陷在于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的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物流成本,所以并不能完全满足物流成本国际比较的要求。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而物流管理理念体现了各个国家经济模式的差异。日本注重物流成本测算,英国致力于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美国则以物流机械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比较分析国际的物流成本,找出普遍存在的高成本项目,再针对中国的情况,提出降低总体物流成本的管理创新方法和政府导向创新的有效途径,这对构建中国现代物流体系将有所裨益。
2物流成本的国际比较
2.1物流成本的构成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的过程。这里把物流成本定位于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须的全部开支,并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
①仓储作业成本:装卸成本、捡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验收成本;
②存货成本;
③运输成本;
④管理成本:订单处理成本、采购处理成本。
2.2物流成本构成的国际比较欧、英、美、日、加各国物流成本比较如表1。美国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5%为最高,仓储成本及存货成本次之,各占21%及25%,管理成本则占9%。英国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2%为最高,仓储成本及管理成本次之,各占21%及20%,存货成本则占14%。欧盟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1%为最高,仓储成本及存货成本次之,各占21%及23%,管理成本则占15%。从表1中可发现,各国的运输成本都分布在40%以上,以美国的45%为最高,属于比重最高的项目。仓储作业成本以英国所占比重24%为最高,其余各国都分布在20%以上。各国的存货成本基本上不低于20%,尤以欧盟23%最高。而管理成本随各国的不同情况变动,除了英国达到20%以外,均分布在10%左右。由此可见,物流企业应重点控制运输成本,同时加强仓储作业和存货成本的管理,也不可忽视管理成本的控制。
3基于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创新
企业从第一利润源,到第二利润源,再到第三利润源的不断创新挖掘利润,使创新成了企业获利的关键所在,因此,降低物流成本与创新始终是分不开的。虽然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高低,但物流管理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
3.1企业物流管理创新
3.1.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管理
(1)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方法,就是依靠运作驱动的方[next]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这要求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完善销售、采购网络,依靠先进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尽量减小库存或实现零库存,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缩短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加速资金运作,从而大大减小资金占用成本。从物流作业角度来看,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要根据物流对象的物理特征、运输难易建立企业的物流活动一览表;
②要根据物流活动一览表制作企业的物流现状图,并分析物流现状;
③评价并确定合理的物流方案。
(2)标准化物流作业。在物流标准化改造中,应按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并规范物流用语。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的标准化等。此外,还要注意环境对物流标准化的制约以及物流标准化对环境的影响。
(3)进行产业重组,整合物流供应链资源,这主要有三个途径:
①通过改造途径,优化运送模式。这要通过改组、改造传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建立单体物流中心或综合物流中心;
②利用联合途径,合理化物流通路。可由企业之间联合建立物流中心,如中小零售企业联合投资兴建,实行配送共同化;也可以是系统或地区规划建设,达到本系统或本地区内企业的共同配送;或多个企业系统、地区联合共建,形成辐射全社会的配送网络;
③借助联合重组,优化物流资源。这要求联合重组目前那些无规模、无效率的物流中心,使其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规模效益。
3.1.2使用新的物流技术,健全物流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建立整合性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并运用从外部的POS、EDI、EOS、VAN到内部作业的RF、HT、AS/RS及CAPS等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要解决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问题。这不仅要收集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交易条款、用户情况等大量内部数据资料和信息,还要收集外部的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信息。此外,还要求在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缩短运作时间,减小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数据仓库应以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为主,要能有效地提供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支撑各种决策分析,以提高物流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此外,物流企业要加强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
3.2树立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实现“双赢”目标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物流理念。这就要求制造商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制造模式——大量订制化生产。在大量订制化生产的环境下,小批量生产甚至单件生产不仅可行,而且很经济。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的关键,是要协调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着手:
①要处理好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使两者形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②要合理布局物流企业的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
③要完善物流企业与用户的信息网络设施。达到点与面的合理结合、优化结构,提高供应链之间网络化性能,保证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畅通,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④要增加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合作投入,合理分摊费用,进而降低各自的物流成本。
3.3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
3.3.1拓宽物流成本的包含范围,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因为库存支出不仅仅是仓储的保管费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所占有的库存资金成本,即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理论上还应该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尤其像电子、电器等产品周期短、竞争激烈的行业,商品的生命周期短,容易贬值。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目前,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还很不适应这样的要求,应该逐步向国际接轨。
3.3.2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计有: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我们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了一种典型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三大项。直接成本是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运输、仓储、原料管理、订货处理以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的。间接成本是难分割的,它是作为一种物流运作的资源分配的结果,一般是在固定的基础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的归属方式加入了会计师的猜测和估计。
3.3.3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配制度,恰当分配物流成本虽然以成本核算中心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但其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导入作业基础成本制,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以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有效的成本确定,首先要求对包括在一项分析框架中的特定费用做出确认,其次是要特别指出相对成本的时间维,最后成本必须分配或分派给与评价相应行动相关的特定因素。总之,遵循的总原则应当是,一项特殊的成本,除非它是置于物流组织管理控制下的,不应该分配给物流各影响因素。此外,应该注意到由于成本分配的主观性,使同行业的企业所报告的物流费用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也许并不同物流运作的实际效率直接相关。
4降低物流成本的政府政策导向创新
在宏观上实现全社会物流的合理化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物流体制,提高物流中心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二是合理规划与配置物流中心布局,协调物流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三是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物流手段。
4.1政府机构职能的创新,减少外部协调成本在发展物流产业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订和数据调研。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我们建议设立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比如包括水陆空各运输部门、邮政、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办公对话机制,统筹调整国内物流的产业发展政策。
①改善交通运输环境,降低运输成本。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运输成本占流通业的物流成本的40%以上,受不良运输环境影响颇大。